课外阅读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3-11-28 13:09:41

课外阅读的好处

课外阅读的好处篇1

开展课外阅读的好处,大多数人都知道,可是为什么学生总是不能光明正大的开展阅读呢?我认为一方面是应试教育造成的后果,另一方面是人们思想认识上存在着问题。其实课外阅读是学生学习的强有力的补充渠道之一。它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有利于学习和巩固老师在课堂上所教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扎实,学得活泼。课外阅读是启发学生智慧和锻炼学生才能的一条重要途径。

课外阅读健康读物,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知识积累都是很有好处的,下面谈谈开展课外阅读的好处。

一、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学科所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培养一代新人的优势。“大语文观”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几千年的民族文化积淀和民族精神,都饱含在书籍和文献中。学生在自己阅读课外书时,读懂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再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体味人类情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达到胜过学校教育的效果,促进学生独立、自然的成长。

二、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提升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不少家长甚至部分老师对学生课外阅读都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他们总觉得学生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他们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听写、背诵、写作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就拿小学生来说,有些老师喜欢让学生抄写字词,他们动不动就让学生把学过的每个生字抄写几十遍,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这些无用功上。因为这些宇他们早都会写了,老师让他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去写,他们心里就会产生厌倦感,虽然看起来学生也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了,可是这样的作业作用在哪里呢?假如用这些时间让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健康的课外书籍,同样的时间内,这两种学习方法学生实际的收获是显而易见的。后一种方法学生感兴趣,可以拓展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学会更多的字词等等。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提升他们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课外阅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母语素质和接受传统文化的能力

“大语文观”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面向每个学生,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大量的课外阅读,能让学生把提升祖国母语素质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大量阅读祖国的语言文字,不仅可以领略中华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且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哲理、逻辑等深刻内涵,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底蕴。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大量接触、理解、感悟、运用母语.是铸造民族意识的重要途径。大量的中国优秀文化作品,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与文化的源泉。中国语言,其内涵是相当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让学生多读,多感受,多品味,这是增强学生对母语情感的唯一途径,也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

四、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从传统语文教学观到大语文教学观是一个从知识本位向人本位的转化过程。它不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教学的根本目的,而是以学会学习,促进人格与个性全面发展为重点。从这一理念出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保证,自主学习习惯必须得到培养。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本身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表现。而学生由封闭式读书转为开放式阅读,本身又极大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大力推动课外阅读,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从而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最终形成习惯。可能刚开始,学生还是漫无目标,想阅读又不知从何读起。这时候,教师就要及时指导,帮助学生选择健康的适合他们意愿的课外读物,引导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自己获取读物,一旦养成习惯,将会受益无穷。

五、课外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传统语文教学,一是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二是强调“文以载道”,即思想教育。而“大语文观”则强调语言文字是各种知识的载体,所有学科都要通过理解、运用语言文字来领悟观点、概念、内涵、外延、逻辑、哲理……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问,还是所有人类文化的基石,是解开所有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因此,学生对多种信息的收集、筛选与掌握仍是语文能力的延伸。只有让学生读得多了,才能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也才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课外阅读的好处篇2

然而,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许多教师忽视、弱化课外阅读,对课外阅读实行“放羊式”管理;学生很少有进行课外阅读的自觉性和兴趣,不少学生甚至从不读书看报。在新课程背景下,面对语文课外阅读不尽如人意的现状,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必须自觉承载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重任。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呢?

一、语文教师自身首先要加强阅读。以提高指导的效度。

庄子曰:“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语文教师自身没有阅读习惯,阅读面狭窄,解读文本的能力差,如何能高屋建瓴地去指导学生阅读,如何去与学生交流阅读体验和成果,如何回答学生阅读中提出的疑难问题,又何谈以丰富的学养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爱读书的老师才会带出爱读书的学生。教师热爱读书,会对学生的读书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师生共读,有利于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增强指导的针对性,更好地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所以教师应广泛阅读经典名著,关注当代作家文学作品,要求学生读的书自己一定要先看。教师经常跟学生交流阅读感受,能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结合课内阅读有意延伸拓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教师要善于把课内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首先,应在课内训练精读、细读和跳读等阅读方法。其次,教师应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课文的思想意义,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进而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伸到对作者其他作品的阅读兴趣上。如教完《我与地坛》后,在学生被课文思想内容深深感动和震撼的时候,教师可相机诱导:史铁生是一位很特殊的作家,如若想进一步了解他,可以读他的《务虚笔记》《命若琴弦》《病隙碎笔》。这样学生就自然产生了继续关注史铁生作品的兴趣,课外就会主动地阅读他的作品。

三、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找到阅读的抓手。

这是解决怎么读的问题。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方法大体一样,也要采用精读、略读、浏览、默读、朗读等方法,但由于课外阅读的对象大都是经典名著,是整本书而非节选,相比较而言,课外阅读更强调略读、扫读、速读和本色阅读,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重视略读在课外阅读中的作用。正如叶圣陶所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在精读中明规律,在略读中练本领,得法于精读,得力于略读。”教师可安排时间着重对略读、浏览、速读和扫读进行训练指导,以提高阅读的效率。鼓励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提倡略读、速读,并不意味着忽略精读。在阅读实践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处理好快和慢的关系。正如《速读时代我们需要“慢阅读”》(《青年文摘》2010年23期)的作者所说:“阅读时浏览代替了精读,我们彻底进入了‘。陕读时代’。这样,具有回味、沉思、回忆、咀嚼的属性和品质的阅读生活,变成了快阅读、浅阅读……快读的追求,是只求片面、实用、功利,根本不会触动生命感动、心灵深刻、灵魂震撼、思想升华。”宋代学者陆九渊也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所谓“涵泳”就是沉浸于文本之中,慢慢地、反复地去体味感受文本的微言大义、优美的意境和悠长的韵味。所以读书不能心浮气躁,要善于沉潜到作品中去。

其次,对经典名著中大部头的书的阅读可从细微处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是这种阅读方法的倡导者。他举例说,对《红楼梦》的阅读,很多人只关注大的方面,“或者读四大家族的兴亡,或者读几个主要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或者读‘青楼文化’等等……问题是我们中学生这样读不行,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文化积累不够,生活积累不够,所以,我认为中学生阅读经典,可以从细处读,从一个很小的地方打开突破口,这样阅读可能更有效果。第一我们能够读得明白,第二我们能够读得深入,第三我们说不定还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精妙之处……我们读《红楼梦》,不妨注意几个小人物,如焦大、茗烟……”因此,在课外阅读中,我们也应倡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

第三,指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对精彩处圈点勾画写批注;写摘录笔记,做好积累工作;写读书心得。这是使学生读就要有感悟,有收获的好办法,能启发学生读书认真思考,用心感悟。

第四,指导学生端正阅读目的,反对消遣性阅读。所谓消遣性阅读就是没有目的,走马观花式的快速浏览,把阅读作为学习之余的消除疲劳、调节情绪的娱乐休闲方式的阅读形式。这种阅读是一种低效和无效阅读,教师应旗帜鲜明地反对,倡导学生进行审美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第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做到读思结合。朱熹言:“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在课外阅读指导时,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再进一步深入研讨,把课外阅读引向深入。

四、适时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和时文。给学生输送源头活水。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为我们语文教师解决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什么的问题。应把那些最需要、最有价值的书列为首选。一个人一生最怕读错书,应选那些时代和社会需要的知识,阅读那些能打下一生精神文化的底子,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的书籍。读那些课标推荐的中外经典名著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同时读些诸如《青年文摘》《美文》《读者》《散文选刊》等杂志上富有时代气息的精品时文也是必要的。笔者要求学生每人每学期拥有五本以上的好书,然后互相交换阅读。自己也定时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或由学生之间相互推荐佳作。让他们与大师对话,与智者对话,远离庸俗和肤浅。

五、制定计划定期检查。促进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

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加强管理,常抓不懈。首先,要求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阅读的书籍、阅读的时间和阅读的数量。教师要舍得从每周拿出一节课作为课外阅读课。寒暑假适当增加阅读时间和阅读量。其次,要定期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如检查书上是否有圈点勾画,是否写了读书笔记,是否能说出书籍的大致内容等等。通过检查来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六、开展多种语文课外活动,搭建交流阅读成果的平台。

课外阅读的好处篇3

一、 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重视语文素养培养,重视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炼,强调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重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重视课外阅读。语文课堂教学不应仅满足于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之道”,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有所“得”。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可见,加强课内阅读方法的指导,应用于课外阅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提高学生课外独立阅读的能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在课堂学习中加强和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首先,注重朗读与默读相结合,从四年级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习惯,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进行朗读和默读,让学生用默读来提高阅读速度,用朗读来体验情感。第二,注重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在学生具备一定默读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快速浏览,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梗概,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细细品读:对文中的人物感兴趣就着重品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以及所处环境和细节描写;对事情感兴趣就弄清事情经过,弄清高潮情节,分析环境场所,分析相关人物;对文中的景物感兴趣,就抓住景物特点的细腻描写,身临其境体会意境,体验语言的丰富妙用,从而品味积累吸收。第三,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只能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以我们主张阅读要边读边想,带着问题去阅读。比如教学《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时,就先让学生看题质疑,从中梳理出“徐霞客是一位怎么样的人?”“徐霞客是如何阅读大地的?”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第四,阅读与想象相结合,想象是智慧的翅膀,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展开想象的双翼,一定会给文本带来更多独具特色的个性化解读。

读物众多,方法各异,以上所提仅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些许感悟,更多的阅读方法还有待大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形成。只要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渗透,让学生一课能得一“法”,再把这些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独立阅读上,相信有“法”可依,他们定能“读得更快,读得更多,读得更深,读得更透。”

二、 立足于课内,辐射于课外。

牛顿、爱迪生等伟大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一生所学的知识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学校课内习得,而绝大多数都是在课外学到的。因此,新课程改革后的阅读教学更加注重了课内学习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老师们要树立“大语文”观,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突破课堂的禁锢,突破课本的约束,强化课内外联系,引导学生挖掘开辟阅读内容,丰富阅读信息,把学生的阅读从课内辐射到课外。

1、 课前铺垫式阅读。在学习新课之前,布置学生阅读与课文的作者、背景、内容相关联的资料,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时,课前布置查找普罗米修斯的相关资料,有的从网上查到了普罗米修斯的英雄事迹,有的从书上了解到与普罗米修斯有关的神话传说,交流时,还有学生提出他找到了与课文内容不同的多个传说版本。虽然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内容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甚至出现争鸣,但无一例外,他们都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加深了对普罗米修斯这位英勇顽强、无私奉献的英雄形象的理解。

2、 课中推荐式阅读。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穿插阅读一个或多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本,再以点带面,推荐阅读,既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如教学冰心的《忆读书》一文时,引导学生感悟“读好书”的好处时,冰心多次提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好书,教师顺势而导:《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你看过这几部作品吗?你是否与作者有相同的感受呢?紧接着教师随手拿出事先准备的《水浒传》,选择“虎松打虎”片断,声情并茂地读起来,高潮处却戛然而止,幽默地说:“欲知下文,请自己看书!”下课后老师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几部名着放在图书角让同学们借阅,老师欣喜地发现,这“虎松打虎”果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3、 课后延伸式阅读。下课铃声的响起,决不意味着学生阅读的结束,在很多时候,恰恰是新一轮阅读的开始。延伸就是以课文为基点,向更深更远更广的阅读空间扩展。如学习《房兵曹胡马》和《马诗》两首古诗,引导学生发现两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唐代诗人,课后向学生推荐《唐诗三百首》;学习了《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后,老师根据寓言的出处,课后向学生推荐《韩非子》;学习《孔子和学生》后,向学生推荐孔子的《论语》……学生在课本中所学到的课文内容,有时想更加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求知欲望极高。这时向学生推荐这方面的课外读物,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由课内迁移到了课外。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盼望着读,自觉去读,甚至于手不释卷,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

三、 展示于课内,激趣于课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两千年前的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不如乐之者。”兴趣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剂”,它能推动学生从课外有益读物中去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不管是何种课外阅读方式,关键在于课堂上必须要给学生提供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激发他们课外继续阅读的兴趣而乐此不疲并持之以恒。

展示阅读成果可以是带着一本好书,大方地向同学们推荐;可以是师生就一部或一系列作品交流最感兴趣的人物形象或故事情节;可以是有感情地朗读一段最喜欢的阅读摘抄;可以是把读后的真情实感写成读后感;可以是为阅读的文本配上美丽的图画;可以是把自己的阅读成果用PowerPoint制成电子简报……阅读成果的展示既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也燃起了更多同学主动课外阅读的激情,而且展示的形式越是丰富多彩,就越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有了课外阅读兴趣,自然就如花香引来了蜜蜂一样,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得到的知识和愉快的体验又会增加阅读的兴趣。

课外阅读的好处篇4

1.不想读,也就是阅读兴趣不高。由于农村学生受家庭的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环境差,家长也不会去指导孩子读。家里的活动除了看电视,就是去外面玩,所以学生也就不想读书了。

2.不能读。一是没有书来读,家中没有藏书,或者没有合适的书;二是没有时间读。

3.不会读。拿起书来,不知吸收,不知消化,最后也没有收获。

在开放的语文教学体系中,课外阅读已不是游离于语文教学过程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它已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课外阅读,更好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是值得我们大胆尝试与探索的课题。近年来,我在小学生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收到一定成效。

一、激发情趣:点燃阅读的情感之火

“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染为更重要。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 。因此,教师的阅读行为对于学生是一种良好的阅读榜样。

首先,要经常性地为学生朗读课外读物。起初,我只要有时间就为学生读一些课外阅读书籍。渐渐地,我发现,班上的孩子,越来越喜欢我为他们朗读,每当我夹着课外书籍进教室,他们就情不自禁地围上来,用渴求的目光期待着我的朗读。

其次,在我定期不定期安排的自由阅读时间里,每当孩子们开始他们的阅读时,我也总是手捧着书,与学生一起阅读,读到得意处,我也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同时,我也经常关注学生的课外读物,读他们爱读的书,在共同阅读中了解学生们的思想,探求表达的技巧,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

二、营造氛围:构建阅读的良好环境

“阅读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有书读,形成“阅读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阅读”的观念,构建阅读的良好环境。 具体的做法有:①内部整合,即以学生的高频活动区——班级为基地,通过由学生献书、向学校借书、用班级活动费购书等渠道,建立班级“活水”图书箱。②外向整合。我坚持“大语文”的语文教改方向,坚持阅读教学和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我通过家校联系册、家访、家长会的形式与家长沟通。

三、引导点拨:探索阅读的通幽之径

学生读课外书,要解决“读什么”的问题,我主要采取的方法是:由课内向课外扩展,指导、介绍、引荐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课内课外有机结合,摸索了一条扩展阅读的新路子。此外,同学之间交流各自所读之书。读到好文章,向大家推荐,有好的片段,就在课堂上朗读,做到奇文共赏,也是解决“读什么”的有效途径。

对于“怎样读”这个问题,关键要注意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并引导把这些方法迁移到日常的阅读中去。其次也可利用晨会课、班队课或自由阅读时间和学生探讨一些读书方法,比如自己的书可以采取圈点、评注法;而借来的书,可以采取摘抄法;可以是略读,可以是详读,甚至可以用摘录好词佳句、写读后感、读书笔记的方法来促进读书。更重要的是,每个同学都可以有自己特有的读书法,我们也可班级里组织学生交流,相互借鉴。在学生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情感在其中交流,方法渗透其中,读书的氛围形成,我以为这就是最好的读书方法。

课外阅读的好处篇5

一、突出自主,处理好被动与主动的关系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我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相联系的。”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的“要我读”为主动的“我要读”。

(一)激发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1.借教材激趣。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发动学生广泛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把课内外阅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如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可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宋庆龄的资料,了解她的生平事迹和历史贡献等。

2.借课外书激趣。教师可通过讲述某本书中最精彩的片断,在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来时,因势利导,让他们去读这本书。《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了更好地把握请罪原因,可渗透“完璧归赵”、“渑池之会”故事内容,自然激起学生读名著《史记》的兴趣。

3.借榜样激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给学生讲名人大家读书的故事,还可以让班级读书之星交流读书体会。

4.借活动激趣。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不同的年级可采用不同的活动方法和形式,不同的学生可选择富有个性的活动方式。如语言智能强的学生可采用讲故事、朗读精彩片段的形式;音乐智能杰出的学生可把阅读材料改编成课本剧,绘声绘色地表演等。

5.借竞赛激趣。“争胜之心,人皆有之。”通过开展阅读竞赛,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二)展示成果,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1.举办阅读成果展示会。将学生的妙词佳句摘抄本、读书笔记、手抄报以及在各种读书竞赛中所获的荣誉证书进行展示。

2.举行读书报告会、故事会。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

3.开展读书征文活动。活动后,可授予学生各种荣誉称号,如“读写大王”、“读书之星”等。

4.开展知识竞赛活动。活动后,对优秀的学生给予激励,授予“读书小博士”称号。

二、加强引导,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及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要处理好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关系,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阅读。

(一)适时推荐阅读书目,使自主阅读有的放矢

“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苏霍姆林斯基)在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可根据他们的文化基础、认知水平、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适时地向他们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

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学完了《海伦·凯勒》,可以向学生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习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等等。

2.推荐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宜的书籍。中低年级学生,可推荐他们读一些童话、寓言、儿歌、谜语等浅显易懂、简短生动、符合他们口味的读物;高年级学生,可引导他们读一些科普读物、民间故事、小说、诗歌、名家名篇等。

3.拓展学生课外阅读的途径。当今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学生也被各类信息包围着。所以,课外阅读也不能仅限于书本。除了书本之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借助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二)适时进行方法指导,使自主阅读事半功倍

课外阅读要提高有效性,必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可教给学生以下几种方法:

1.摘抄划句法:向学生提出摘录和划句的要求,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划、一边摘,分门别类地摘录在自己的本子上。摘毕,要写清什么时候、摘于什么刊物、作者是谁。

2.批注法: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敢于发表个人评论意见,发现疑难之处或有不同看法,就在书页空白处进行批注。

3.反复阅读法:要求学生对一些重点文章、重点段落,反复阅读。阅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培养“真读书”的习惯。

4.质疑问难法:“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能提出问题,是读书中思考的收获。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时学会处处设疑,于探究中释疑、解疑。

5.读写结合法:可以对读物的内容、要点、基本情节等进行归纳缩写,也可以写自己的感想、收获和评价。

课外阅读的好处篇6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2―0048―01

在西部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文化、环境等条件的影响,良好的阅读氛围难以形成。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学校不能提供良好课外阅读的氛围,社会不能提供适量课外阅读的场所,这些都导致学生的阅读量少,语言表达能力差,作文能力低下等。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大量阅读,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呢?

一、调动学生大量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轻松地进行课外阅读。教师要博览群书,广泛地阅读儿童读物,且将自己的读后收获和体会讲给学生听,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当学生对课外阅读有了一定兴趣后,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上读书指导课,也可根据学生的不同阅读状况,采取个别辅导,努力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古诗朗诵会”、“读书讨论会”、“名人的读书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展览读书笔记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总结读书成果和经验。我们只有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学生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薄发。

二、教给学生大量阅读的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在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一是根据学生在课内的学习情况,有选择地阅读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二是对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三是要求学生在快速浏览中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以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四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五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学生用以上阅读方法大量阅读,长此以往,阅读能力自然而然有所提高。

三、培养学生大量阅读的习惯

一是要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学会做读书摘记,学会边读书边做记号,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或空白处写一些随感而发的话。二是要培养合理分配阅读时间的习惯。指导学生正确分配课内和课外阅读的时间,在完成课内任盏幕础上开始课外阅读。三是要家庭与学校联合起来,形成学生大量阅读的坚强后盾。教师可以在家长会上向家长宣讲读书的好处,鼓动家长积极为学生解决书源的问题,监督学生在家阅读课外书的情况,不定时与教师交流。四是建立班级图书库。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自己管理借阅,随时借还。小学生大量阅读,要长期坚持,持之以恒,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重视学生大量阅读的测评

有检查才会落实,有测评才会有促进。大量阅读的评价可通过读书汇报会、故事会、阅读心得交流会等形式进行,也可以举办展评活动,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等,还可采用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等形式。通过形式多样的评价,既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又能让学生介绍各自的阅读经验,交流讨论,畅谈读书的收获,讲述读书方法。当然,教师也可以将班会变换形式,开设成读书指导课、读物推荐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等,将大量阅读的实施落到实处。

课外阅读的好处篇7

关键词:激趣;授法;巩固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4-0153-01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而课外阅读是课内的继续和补充。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学生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注重课外阅读和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初步理解,鉴赏各类文学作品”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神情世界”的过程中,学会发现,学会创新感悟。那么如何才能使课外阅读指导达到预期的效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乐读

1.电视激趣法。电视节目是把双刃剑,用得不好,学生会沉迷其间,学习受到影响;用得好,学生不仅可以增长见识、扩大知识面,而且还能激发阅读兴趣。用电视节目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必须寻找电视节目内容与阅读的契合点。一是学生情犹未酣处,想通过阅读使情感得到宣泄或抒发。比如,学生看电视剧《新水浒传》,不大可能每集都看了,我介绍学生看小说《水浒传》。二是学生意犹未尽处,想了解更多的知识。比如,学生欣赏了《电视诗歌散文》,对美解后,想把不明白的地方弄明白。比如,学生看了某期的《大千世界》,会对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产生兴趣,我就引导他们阅读《有趣的动物》或《有趣的植物》之类的书。我们只要把握好电视节目内容与阅读的契合点,就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乐于阅读。

2.课文引趣法。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学生介绍名作家及其代表作,有关的奇闻逸事,并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从满足其喜读欲入手,采取欲擒故纵等办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课文《草船借箭》,介绍书中人物诸葛亮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时,学生便对诸葛亮这个近乎“神”的人产生了兴趣。于是,我就给学生讲有关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在学生听得入神时,我却嘎然而止,激发欲知详情请读有关书籍的欲望,从而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班级中顿时刮起了《三国演义》风,掀起了课外阅读的高潮。

二、教给阅读方法,使学生会读

1.课内与课外。大家知道,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让课外丰富课内,因此要妥善处理课内外文化课学习与课外阅读之间的关系;学习的时候抓紧学习,如上课抓紧40分钟,集中精力听讲、思考,注意提高学习效率;课外―利用―部分时间抓紧预习,复习课内文化课;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下,有效地把握课外阅读时间;对课外阅读的内容也应有所取舍,有所选择。

2.精读与略读。在语文教学中,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从应用的角度看,略读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引导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有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久而久之,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三、形式丰富多样,促学生阅读

1.自读自悟。这是最普通,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组织形式。因其具有灵活方便,自主性强等特点,因此深受师生欢迎。但是若对这一方式把握不好就容易流于形式,导致孩子们对所阅读的材料缺乏深入的思考,“读而不思则罔”如果对阅读材料选择不当,还会给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活动产生误导。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充分地自主自由的同时,也要对阅读过程时临近和正确引导。如为他们推荐适当的读物,随时随地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阅读情况,并及时组织相关的、有针对性的讨论、辩论活动等。

2.交流展示。赞科夫说过:“只有儿童集体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读书虽然是个体行为,但是读书的效果却可以在集体的共同活动中体现出来,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从而向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迈进。

(1)每天语文课前三分钟,组织学生背诵好词佳句或者欣赏美文佳作,讲故事或者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读书心得。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日复一日,积少成多,不仅促进了学生语言的积累,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真可谓一箭双雕。

(2)每周一次读书交流会。向老师和同学介绍自己一周以来读过的好书,说说自己的读书心得,或者在小组中交流书中精彩片段,读一读,评一评好在哪里。交流不仅检验了学生的读书效果,还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从而维持对课外阅读的长久兴趣、使“读好书、好读书”在班内蔚然成风。

课外阅读的好处篇8

关键词:课外阅读;中学生;阅读的作用和意义

在这个充满喧嚣、充满浮躁的时代,人们不会担心自己的时间会空下来。只要愿意,人们可以每天都过得忙忙碌碌、热热闹闹。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流行歌曲、电影、肥皂剧和网络游戏等一道道娱乐快餐能够使人们常常处在兴奋之中,比如电影、电视剧通过运用特殊的影音处理技术,可以把画面处理得更为唯美,把情节设计得更为引人入胜,把恐怖的氛围处理得更为毛骨悚然,把残忍的场面渲染得更为血腥。网络游戏以其本身所具备的特点,比如场景的绚丽多彩以及多人之间的合作性和互动性、即时生效性等,满足人们的争强好胜的心理,能帮助人们填补空虚,逃避现实,并从中获得某种成功的体验等。但是兴奋过后,却使人陷入更虚无的寂寞之中。于是,人们会寻求更大的刺激,以填充更无边的精神寂寞。而我们的学生更是属于心智尚未成熟的人群,容易在这样的时代受到诱惑。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让他们的心复归于平静,进行一些阅读和思考,让传统的书面文本的课外阅读摆脱这前所未有的尴尬。

阅读,通俗地讲,可以用来消遣,也可以用来获得知识。消遣型阅读可以调节高度紧张的身心,消除工作疲劳。它对阅读主体的知识储备、审美能力不作很高的要求,阅读主体不带有很高的目的性,不需要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度了解和体验,不需要获得较多的审美体验,更不是为了从中获得富有创见的新思维,而只是为了获得阅读过程中的轻松感和愉悦感。消遣性的阅读心理自由度很高,其精神与感官在阅读活动中处于相当放松的状态,不易产生疲倦的心理,还能够使得非专家和学者的人士也能参与阅读,即使不增长知识陶冶性情,也能使阅读主体在不知不觉之中增强对文字、文句、文法的了解和应用。缺点是读者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更多是从感觉和兴趣出发,可能会造成阅读文本的低俗化。不过,在对消遣性阅读进行引导,将阅读活动延伸下去的话,会使阅读主体在对于文本的阅读过程中,不停留在追求心理愿望的直接满足上,会产生从文本中获得更高的精神享受和审美感受的期望。随着阅读的深入,阅读主体已经不以对于文本所传达出的表层或浅层意蕴作简单的认知和掌握为满足,而是渴望获得新的审美感受和生存启示,进而使自己的精神和思想境界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阅读的超现实功利性使得阅读于阅读主体而言成为一种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高级精神活动。

对于初中生而言,寄希望于这一系列的高级精神活动都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进行。但是,如果阅读的内容仅限于我们的语文课本,未免显得力不从心了。所以,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必要性时曾经说过:“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大概是三七比例吧。”事实上,课外阅读的功效远远超过课内阅读的功效,“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就是这个道理。

一、课外阅读于语文学科之重要性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重要的阅读实践活动,是形成阅读能力十分重要的方面。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内阅读教学只是教个阅读方法而已。因此,他特别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课外阅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语文学习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不同,要学好语文,仅仅靠课堂中学到的一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学习活动是在课外进行的。教育家吕叔湘先生也曾一针见血地说过:“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阅读。”文化积累和文化建构对一个学生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除了在语文课堂上学习课文,文化积累和文化的建构更多地还要依靠课外阅读。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课堂上分析几篇经典课文、考试之前再弄几份试题讲评就够了,而应该有一个在课外大量的、长期的读书的过程,没有课外阅读,语文学习只能成为孤岛,只能在有限的资源里面,而无法形成宏大的知识体系,从而很难掌握得到语文的工具性,更不用说语文的人文性了。《语文课程标准》建议:“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代表了《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化积累和文化建构的引导。缺少了课外阅读,或课外阅读量少,都会影响学生的文化积累和文化建构。2000年1月,教育部颁布最新教育大纲,第一次明确指定中学生(包括初中和高中)课外文学阅读必读的30种文学名著和中学古诗词背诵篇目,并具体规定初、高中学生的阅读总量。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好的推荐书目和正确的阅读指导对健全中学生的心灵、提高中学生的素质有重大作用,这一点社会各方面已经形成共识。新大纲的出台,新教材的启用,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起了一定的导向作用,为语文学科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为语文教育构设出了美好的前景。

二、课外阅读于所有学科之重要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苏霍姆林斯基通过观察发现: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在脑力劳动上所花费的时间,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用于阅读教科书,其余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也就是课外阅读上;而那些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读的学生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因为通过课外阅读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了,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这也表现在课外阅读与记忆力的保持与提高上。记忆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因素,是一切学习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揭示出课外阅读与增强记忆力之间成正比关系。因为通过课外阅读对课内的有关知识进行了延伸,为课堂学习奠定了一定的智力背景。这时的识记就成为有理解的阅读,成为一种思维分析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记忆增强了,智力也就发展了。

三、课外阅读衍生的长期效应

(1)课外阅读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中学时代是人一生中的阅读黄金期,在这个时期,学生不仅具有旺盛的求知欲、较强的接受能力,同时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也在逐渐地成熟。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所以,读好书,特别是一些好的人文书籍对于学生的世界观的形成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样的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让他们进行心灵的自我观照,即通过阅读来反思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一习惯对于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阅读是一项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活动。在这个长期过程中,它影响着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2)课外阅读是智力发展的有效途径。课外阅读除了能够使学生增长知识、培养美德、提高能力,还能够促进他们智力的开发。这是因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一样,是由感知、思考、推理、想象等一系列心智活动和行为构成的,同时还有阅读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等各种意向因素的渗透。所以,它不但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而且有益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多阅读可以实现自我超越和改善心智模式。培养阅读能力、阅读动力和阅读毅力,也就是培养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对各种信息的融合能力和对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可以说阅读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是进步的阶梯,是成长的途径。

(3)课外阅读可以促进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吾生有涯,而知无涯”,当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有关专家统计,人类知识总量的翻番周期愈来愈短,从过去的100年、50年、20年缩短到如今的5年、3年。有人预言:人类现有知识只占知识总量的5%,其余95%现在还未创造出来。资料显示,在农业经济时代,人类只需要7~14岁的学习就能胜任日后的工作;在工业经济时代,人类的学习时间延伸为5~22岁;而在今天,我们已经迈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只有坚持终身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这表明,历史绵延很久的“一次性学习时代”已告终结,学历教育已被终身教育取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具有世界意义的《学习生存》一书中,提出终身学习是生存概念的观点。从 “终身学习”的角度来看,传统的“一张文凭,终生管用”的旧观念已经改变,人的学习过程不会只在课堂内、学校里进行,大量有效的信息,大量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都要通过人们未来的阅读以及自我学习来获得,所以养成阅读的习惯很重要,因此课外阅读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子,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显得成尤为重要。所以时代逼迫人们必须终身学习,终身阅读。而这种阅读习惯的培养,在中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4)培养课外阅读习惯可以提高全民的素质。阅读可以励志、养性、立德,是对人生的磨炼和意志的考验;阅读能改变命运,增长素质,提高品位;阅读是传承文明、更新知识、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途径。一个人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到他的成长、职业能力和他对社会作用的发挥;一个国家国民阅读率的高低、国民阅读力的大小,则直接关系到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弱,影响到全社会的总体文明程度和创造能力,国民阅读水平更标志着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国民阅读力和阅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创造能力和发展潜力。

积极的课外阅读活动是学生主观能动地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满足了学生的审美需要,促进了学生对宇宙万物的兴趣,宣泄和释放了他们的情感需求,促进了他们对于生命生活的理性思考。课外阅读不仅仅是课内阅读的简单拓展和深化,也不是课内教学内容的变相延伸,它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需求,促成他们的自我发展。重视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不仅能够切实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还能够使得他们真正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成为一个自主发展的人。

上一篇:晏才宏范文 下一篇:数学填空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