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09-28 07:21:11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篇1

关键词:气候变暖;影响;农业;对策

自西方工业化以来,世界人口在急剧地增长,人类在日益强大的大规模生产和经济活动中,大量开垦耕地、掠夺与毁坏森林资源,大量地燃烧化工原料,释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致使大气成分发生变化,导致了全球气候日趋变暖。据美国科学家(1979)估计,如果大气CO2浓度增加1倍,全球平均气温将增加1.5℃~4.5℃。进一步研究指出,如果人类继续按照目前速度释放温室气体,那么CO2的有效倍增将出现在2060年左右。如此之大的增温幅度和速度,是我们这个星球近十万年来所没有经历过的,换言之,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我们这个星球的气温将经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点。

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表明:近一百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一百年前上升了0.48℃(见下图)。中国气候变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势基本一致。据中国气象局的最新观测结果显示,中国近百年来(1908—2007年)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自1986年以来经历了21个暖冬,2007年是自1951年有系统气象观测以来最暖的一年。近三十年来,中国沿海海表温度上升了0.9℃,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

全球气候不断增暖将改变各地的温度场,并影响大气的运行规律,各地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亦随之改变;增温造成的海水、冰川融化和海水受热膨胀还会使海平面上升。这一切都必将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包括水资源、能源、土地、森林、海洋、人类健康、物种资源、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等带来巨大冲击,并造成许多目前仍估计不到的重大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暖对农林业的影响分析

1.全球气候变暖将明显提高中国各地的有效积温,使无霜期延长,因而有利于复种指数的提高,并造成喜温作物的种植北界向高纬延伸以及作物产区的地理位移。这意味着我国目前的各种作物气候区划都可能发生变化:现在的一些作物适宜种植区将变得不再适宜,并出现一些新的适宜种植区。各地农事安排都将可能发生重大变动。种植区的北移固然有利于农用土地的扩大,但新开垦的土地因土壤贫瘠或水源不足,大多不易获得高产。而北移了的农作物更容易受到突降低温的威胁。

2.全球气候变暖,将使大量冰川逐渐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自19世纪以来,全球范围的山地冰川都几乎发生了大规模的后退。美国NOAA卫星观察到的雪盖资料表明:1980年以来,全球的雪盖面积减少了9%~13%。英国南极考察队的科学家们通过卫星观测发现,位于拉尔森冰架的一块像牛津郡那么大(约2 900平方公里)的冰山已从南极大冰原分离,并逐渐涌向大海。随着全球的进一步变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来说,这可能会淹没东南沿海大片肥沃的低地,并造成地表水排泄受阻,地下水位提高,带来大片土地沼泽化。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因海水倒灌,大片良田将盐渍化。

3.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增暖,气候变率势必也发生变化,极端气候频繁出现。研究表明,在气候要素平均值的变化与极端事件(灾害)发生概率的变化之间,往往存在着某种非线性关系:即使温度、降水平均值发生微小变化,也可能导致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率的显著增加。这意味着干旱、洪涝、台风、暴雨等发生频率将会增加。事实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种自然灾害就没有间断过:1991年的特大洪水曾肆虐江淮大地;1992—1993年的持续干旱更是横扫整个东部;1994年夏季华中出现了旷日持久的干旱和高温酷暑天气,而华南与东北则出现了严重的水患;1995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辽河平原又出现了建国以来罕见的暴雨洪水。据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数字,仅1994年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受灾面积就达0.5亿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 700亿元。新世纪以来,各种极端天气就没有间断过,特别是2010年更是反常,北方出现冬天暴雪奇冷天气,春季西南5省出现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受灾耕地面积达到1.11亿亩,2 212万人出现饮水困难,持续干旱近五个月,仅云南一省就损失170亿元。

4.由于全球气候增温,寒冷季节将会缩短,温暖和炎热季节将会延长。这一定程度上会改善某些高纬地区温度条件较差的状况;但对那些夏季原本就很炎热的中、低纬地区来说,无疑是“火上加油”的灾难。高温将加快作物的生育进程,使生育期特别是灌浆期明显缩短,高温逼熟,极端高温对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均有显著的减产效应,还会造成水稻花粉败育。

5.随着全球气候增暖,作物的各类病、虫、草害将会流行、激增和蔓延,出现范围也将由目前的中低纬地区向高纬延伸。增温将为各种害虫的生长、发育和大量繁殖提供更优越的条件,因而其越冬存活力将大大提高,雌虫产卵数将急剧增加,繁衍代数亦将明显增多。大气CO2浓度的增加还会提高作物生物量的碳氮比,从而刺激昆虫的食欲。大气环流的改变更为风播病原的大范围扩散提供了外部条件。

6.气候增暖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将会加快,积累量将会减少。长此下去,会造成地力下降。在某些降水量可能增多的地区,径流增大还会加剧坡地土壤可溶性养分与表土的流失。在某些降水量可能锐减的地区,植被将减少,表土易沙化,耕地更易于受到风蚀侵害,一旦遇到暴风袭击时,将产生“尘暴”效应;而遭遇暴雨冲洗时,又会造成严重的水蚀。

综上所述,全球气候变暖将对人类特别是农业生产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或许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更多的、令人担忧的却是其不利的一面。因此,如何趋利避害,利用其有利的一面,克服其不利的一面,并寻求适应或延缓气候变化的对策,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道崭新的课题。

二、从农林角度应对气候变化的思考

人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思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二是如何增强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前者是长期、艰巨的任务,后者是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一)发展低碳农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林业以及农业生产中的种植业主要是通过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有机物,并放出氧气的过程,在地球大气碳循环中发挥重要的碳汇功能。但在水稻田及沼泽地、动物粪便要释放一定的温室气体甲烷。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业机械、农业投入品(化肥、农药)要消耗大量的石化能量。农业秸秆等废弃物焚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因此,提倡低排放或零排放的低碳农业是我们的选择。

农业节能减排主要有这样几个途径:

1.革新农业技术,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发展节约型农业关键要在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工、节能等七个方面下工夫。“节地”,就是要高度重视土地资源的保护,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充分挖掘土、水、光、热资源的利用潜力,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率。“节水”,农业特别是水稻,是高耗水产业,农业用水占全社会总用水量的70%。要加快培育新的耐旱品种,深入研究和大力推广节水栽培技术,加强现有节水技术的集成推广,大力推广覆盖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滴灌施肥技术等节水技术,节约用水。“节肥”,就是要加快建立科学施肥的测土、配方、示范、推广体系,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种植制度,制定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程,改善养分投入结构,优化肥料运筹,改进施肥方法,发挥养分协同作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总施用量。“节药”,遏制不合理的过量使用化学农药,大力开发抗病虫良种、进一步完善化学农药的使用技术,形成高效的综合防治配套技术。“节种”,就是提高种子质量,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穴盘育苗等技术。 “节工”,即大力推广少免耕等轻简栽培和机械化生产技术,减少手工作业量,既可节约工本,又可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增收。“节能”,大力开发农村太阳能,因地制宜开发利用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

2.切实解决以农作物秸秆为主的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大力开发生物质能源。农作物秸秆作为一种农业生产的副产品,产量大、分布广,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生物资源——其含氮、磷、钾、碳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6%、0.3%、10%、45%。据统计,中国年产农作物秸秆6.2亿吨,资源拥有量居世界首位。江苏省秸秆年产量3 700多万吨。但是,近年来焚烧秸秆在一些地区愈演愈烈,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最近的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年产农作物秸秆中30%用作农用燃料,25%用作饲料,2%~3%作工副业生产原料,6%~7%直接还田,还有35%约2.2亿吨剩余秸秆被白白焚烧了。笔者认为,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全面发展的时期,各种能源消耗量与日俱增,当务之急是要开展秸杆的回收利用。政府部门不仅要禁止农民焚烧秸秆,更要组织科研部门开展相关技术的攻关,解决秸秆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问题,挖掘秸秆利用的新途径。植物纤维可以通过汽化成为农用能源,也可以运用生化技术加工成肥料和饲料,植物纤维还可以作为包装材料、建筑材料、一次性餐具、家具等的替代资源。

3.加强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目前农村畜禽粪便产生量巨大,但未得到有效利用,其污染日益严重,重污染区域在不断扩大,严重威胁水体和农田环境质量。据江苏省农调队调查,2004年全省畜禽粪总量已达7475.7万吨,尿总量达3 477.4万吨,粪便总量折合成猪粪当量为12 340.5万吨。畜禽粪便的大量排放,给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近年来江苏省水体N、P等含量超标,除与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有关外,畜禽粪便污染已上升为非常重要的因素。

对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最直接途径,是发展商品有机肥产业。加强有机肥无害化生产技术与施用技术的开发及相关政策的研究,大力扶持商品有机肥行业和培育商品有机肥市场,对于推进循环经济、提高农业和农民收益、改善农村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

4.大力开发种养一体化的循环农业。种植养殖一体化是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常规农业经营方式人为地把原本互为上下游的种植业与养殖业割裂开来,导致“资源—产品—再资源—再产品”的物质循环利用链断裂,不仅造成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可利用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产成本的提高,而且这些可利用资源的不当处理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推进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化必须把种植业与养殖业纳入到一体化经营的产业体系中,按照资源互补循环利用机理,合理配置种植养殖规模,形成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产业链,使种植业生产的秸秆等废弃物成为养殖业的饲料,养殖业的牲畜粪便经无害化处理成为种植业的有机肥料,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既解决秸秆焚烧和粪便污染的环境问题,又大大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并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提高。采用现代经营方式,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并多次增值,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沼气是实现种植业、养殖业一体化循环的关键。通过发展沼气,上联养殖业快速发展,下促种植业优质高效,中改村容村貌,维护生态平衡。随着沼气技术体系的完善,沼气在农业生产乃至农村社会全面发展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它能够有效地组织和调动农业生产各要素,促进农业生产各要素的协调发展,对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5.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三大功能。一是吸收功能。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吸碳器。它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形成碳汇。科学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平均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二是贮存功能。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陆地生态系统一半以上的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同时,木制品的储碳能力也很强。据日本《木材工业》报道,全球木制品碳储量每年约增加6 000万吨。三是替代功能。据国际能源机构测算,用木结构代替钢筋混凝土结构,单位能耗可从800降到100。由于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这些特殊功能,因此,《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间接减排两条途径。

要加快荒山荒地造林绿化步伐,加快速丰林、碳汇林、能源林、珍贵用材林、木本油料林等基地建设。要努力提高造林绿化质量。加强林木种子区划和良种基地管理,抓好区域性、示范性林木种苗基地建设,全面提高良种壮苗使用率。增加混交林和乡土树种比重,注重封山育林,强化自然恢复。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

(二)增强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农业是露天工厂。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各种极端气候频发,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威胁越来越大。要根据自然环境和农业自然灾害发生规律,制定防旱抗涝、抵御高温寒潮、台风、病虫害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减灾应急预案,确定农业生产避灾减灾的种植模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完善灌溉体系,提高农田防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传统粗放型灌溉农业和旱地雨养农业建设成为节水型现代高效灌溉农业和现代旱地农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选育适应气候变化的抗病、抗虫、抗旱、耐涝的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研究在新的气候条件下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加强气象预报工作,提高农村防灾减灾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剑锋.依靠科学技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2-94.

[2]马爱民.气候变化的影响与我国的对策措施[J].中国科技投资,2009,(7):20-23.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篇2

关键词:气候变暖;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思维;生态主义;可持续发展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其写的《寂静的春天》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个恐怖的幽灵正悄悄向我们袭来,而且这个想象中的悲剧极可能变成我们终将面对的严峻现实。”①这是作者在美国上世纪60年出的关于滥用化学制品对于环境的严重影响,这也是引申出我们今天的人类活动加剧的全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我们正在面临的极其严峻的生态危机。那么如何用绿色经济思维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是我们正在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用绿色经济思维去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将是未来的研究出路之一。

一、全球气候变暖的前因后果

在谈到气候变暖问题的原因之前,有必要了解什么是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大部分是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概念中已经谈到了其产生的一些原因,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和后果产生?

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研究结果证明,1750年人类社会工业化以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质,其综合效果导致全球气候系统变暖,20世纪中叶以来进一步加剧,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知道,气候变暖的产生不仅有其自然因素,更有其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有来自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地球轨道参数发生变化等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而引起气候变化异常。人为因素则来自人类通过对地球生物量、地面状况、大气成分所施加的影响造成的下垫面的变化等。②

自从有了气候变暖,它给我们人类社会带来的后果和产生的危害是有目共睹的。它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极地冰冻圈退缩、水循环紊乱(水资源短缺等)、极端事件频发、生物多样性受损、灾害加剧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干旱、洪水、热带气旋(台风)等,显示了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在气候变化面前的脆弱性。

气候灾害可能加剧一些地区原有的冲突和压力,影响生计(特别是贫困人口),并使一些地区的暴力冲突加剧,从而进一步降低当地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适应能力。气候变暖也给许多病菌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病菌的繁殖率和传播速度将更大更快。气候变暖还会使人的抵抗能力和免疫能力下降,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就会增加瘟疫流行的几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热死亡人数也将增加。

气候变暖所产生以及带来的后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生态循环系统,牵一而发动全身。全球气候变暖所影响的不只是地球的某一个地区,某一个国家,影响的领域也不只是局限于某一个学科,某一个系统,而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扩大到我们的地球。意识到其给我们带来的严重危害,那么我们生存在地球大家庭中的人类社会有必要为此采取措施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二、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做的努力

直到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尤其是世界上的主要大国为这一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措施。

首先,欧盟和日本率先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行“清洁生产机制”。欧盟和日本凭借其先进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以及雄厚的资金,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而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在经济发展中回收一些不必要的浪费资源,在生产末期注重清洁排污,尽量减少环境污染。

其次,英国最早提出“低碳”概念并以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暖。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实行工业革命的国家,也曾经深受环境危害而带来的巨大代价,在全球气候变暖中致力于实行“低碳经济”,减少碳的排放量,营造一个空气良好的环境。

再次,中国选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每年实施一定的减排计划。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十三亿人口的生存我们每年利用大量的能源,也产生大量的环境污染,对全球气候变暖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治理环境的污染中艰难重重。

此外,1972年聯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此后,联合国和世界各国一道不定期举行会议商讨气候变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联合国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中做出了许多的努力。

由此可见,各国与联合国一道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所做的努力成效是明显的。从其措施中可以看到绿色经济思维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从经济的发展而引发的环境问题中采取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采取绿色经济思维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将会是今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一个出发点。

三、采取绿色经济思维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普遍开展,绿色经济思维是一个新出现的潮流,对于运用绿色经济思维解决全球气候变暖这一问题,首先要解释绿色经济思维都包含了哪些思想内容,如何运用绿色经济思维去改善具体的经济行为,而且其思想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所起到的正面的积极的作用。

第一,绿色经济倾向于实行经济上的“零增长”,主张将发展重心置于改善结构、提高质量,这对于一些工业化程度高的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有利于提高和改善空气质量。一定程度上改善经济结构向健康合理、清洁能源生产的方向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第二,绿色经济提倡缩小经济规模,反对“恐龙式”的现代化生产体系。因为随着人类活动规模越大,资源消耗越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就越多,产生的不利影响就越大。温室气体的排放大部分来自燃烧能源矿产或者城市生产建设、汽车尾气排放等等,与大型的生产建设项目息息相关,那么产生的气候变暖也是全球性的。

第三,绿色经济要求停止无止境的物质追求,改变高消费、高耗电的生活方式。毕竟,奢侈的生活消费需要以牺牲巨大的环境和资源为代价,产生的垃圾和消耗的能量更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全球气候上升。从目前的物质生产发展水平来看,不少国家的人民存在高消费高耗电高污染的生活习惯,引起了社会的反感,但谴责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需要从源头,从根本的意识去树立人们拥有绿色经济的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让绿色经济文化根植于每个人的内心。绿色经济不是从来就有,作为生态主义的衍生品在生活中逐渐影响人们的活动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全球气候变暖的改变关键到个人的意识改变,如果每个人内心树立绿色经济意识,改变生活方式,保护生态环境,致力于改善气候变暖,那么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四、中国如何用绿色经济思维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我国是最早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1992)和《京都议定书》(1997)的缔约国和推动者。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把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走新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保护环境的具体行动。

(1)坚持和完善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之路。我国已把科学发展观纳入政治思想体系中,成为学习和传承的思想之一,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发展观。因此,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我们的国家战略已经明显接轨并施行良好。

(2)继续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我国是个拥有13亿人口的人口大国,维持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需要很多资源的支撑,而由此引发的资源浪费也是惊人的,进而引发的全球生态的改变也是潜在的危险因素。我们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也要提高人口质量,具体解决由此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

(3)发展绿色经济,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排放温室气体。近年来,我国在改善经济结构,提高新能源开发,发展绿色经济上有了许多的成效,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中国在绿色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

(4)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未雨绸缪,投资低碳经济,发展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推行循环经济。我国一直以来都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间的各项气候变化大会,探讨气候变化问题,并承诺减排协议,做出实际改变。

综上所述,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中合理运用绿色经济思维,积极针对本国的国情而实事求是提出自己的对策,致力于改善这一全球大问题,是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

《寂静的春天》第十七章中写道:“我们现在正站在两条路的交叉口上,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那条路看起来是舒适、平坦的高速公路,我们可以加速前进,但路的尽头却有灾难在等着我们。另一条我们很少走的岔路为我们提供了保护地球的最后一个机会。”③归根结底,走哪一条路是我们自己要做的事情。人们始终认为,不断改革和坚持发展绿色经济是解决人类面临的气候变暖问题的途径之一。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偏见与分歧仍然存在,正义与邪恶也相伴相生,世界各国随着科技和大众知识的影响而存在文化多元化,至于用何种方法和措施,达成何种协议去解决这一问题也将会存在很大的分歧和意见不统一。选择的道路是不言而喻的,真正为了人类能够永续生存和发展下去,必然要解决气候变暖。我相信,只要合理的运用绿色经济思维,科学的系统的提出一套解决思路,人类必定能够重获地球的碧海蓝天。

参考文献: 

[1][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3. 

[2]刘云、季铸.《绿色经济》[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4. 

[3]李培月.《也谈全球气候变暖问题》[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11). 

[4][美]亨利·梭罗.《瓦尔登湖》[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11.11. 

[5]李正图.《中国发展绿色经济新探索的总体思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4). 

[6]曹东、赵学涛、杨威杉.《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和机制政策创新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5). 

[7]朱婧、孙新章、刘学敏、宋敏.《中国绿色经济战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4).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篇3

气候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最新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向我们传递了气候变化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在过去的100年(1906~2005)中,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升高0.74℃;过去50年的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的500年和1300年以来是最高的;对于我们北半球来说,20世纪可能是过去一千年中最暖的世纪,而90年代又是最温暖的10年,其中1998年和2001年又是过去一千年中最暖的;而刚刚过去的2006年全球平均气温较1961~1990年均值高0.42℃,为有记录以来的第六暖年。这份报告预测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1℃-6.4℃,海平面将升高18-59厘米,而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很可能是人类活动。全球受海洋沿岸风暴导致洪水危险的人数将从目前的7500万上升至2亿。这样的状况如果持续千年,会最终导致格陵兰冰盖的完全消融,进而造成海平面升高约7米。

气候变暖将威胁人类

一般公众对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和海平面升高的具体概念恐怕并不十分清楚,只感觉天气越来越暖和了,极端天气越来越多了。殊不知,如果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地球上15%~40%的物种将濒临灭绝;如果全球平均气温升高3℃,世界谷物产量将下降2000万到4亿吨,4亿人将会挨饿,30亿人将处在洪灾和没有饮用水的境地。如果地球变暖的趋势没有改变,那么2030年,与气候有关的疾病将增加一倍,其中人类与炎热有关的死亡将大幅增加;世界大部分地区暴雨将增加,洪水的频率也因此增加,山崩和雪崩也将更为频繁地发生;地球两极冰雪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众多岛屿将被淹没,一些岛国可能不复存在,岛上及沿海居民生活受到威胁,如印尼约1,8万个岛屿中可能将有2000个被海水淹没。到2050年,地球陆地上四分之一的动植物将遭到灭顶之灾,将有100万个物种灭绝;全球将有2亿人口会由于海平面升高、洪涝灾害或干旱而不得不放弃家园。到2080年,全球将有11亿到32亿人口面临缺水,有2亿到6亿人口面临粮食短缺。

早在2004年2月22日,英国《观察家报》披露,五角大楼向布什递交“秘密”报告《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五角大楼告诉布什:气候变化将摧毁“我们”;未来20年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构成的威胁要胜过恐怖主义;人类的头号威胁是气候问题;气候变暖将导致地球陷入无政府状态;未来20年因气候变暖,全球海平面升高,土地和资源将锐减,由此引发大规模骚乱、冲突甚至核战争;成百上千万人将在战争和自然灾害中死亡。报告对中国可能发生的情况也进行了“描述”:中国需要大量的食物养活其庞大的人口;季风降水的不稳定性将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2010年前后中国南部地区将发生持续10年的特大干旱;洪水可能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夏季高温增多;水资源和能源供应匮乏问题将变得更加严重……

科学家们还将全球变暖可能导致气候突变等同于恐怖袭击的危害,而英国政府不久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如果各国政府在未来10年内不采取行动遏制温室效应,那么全球将为此付出高达6.98万亿美元的经济代价,这将超过一战、二战和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大衰退付出的代价,而且还会造就两亿“环境难民”。

我们的地球怎么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

人类活动加剧了气候变暖的进程

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有多种,概括起来可分成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前者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后者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等。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非常可能是由于人为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引起的,因此全球变暖人类难辞其咎。

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有6种,即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其中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它产生的增温效应占所有温室气体总增温效应的63%,且在大气中的存留期很长,最长可达到200年。工业革命前,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排放量很少,二氧化碳的空气浓度大约百万分之二百八十,到2005年二氧化碳的空气浓度大约百万分之三百七十九。在最近10 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更是飙升了20%。

温室气体为什么会使地球变暖呢?原来,地球通过太阳短波辐射获得热量,并通过地表的长波辐射将多余的热量释放出去,从而使地球表面能够保持平均15℃的温度。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了大气对长波辐射不透明性的增强,打破了这一辐射平衡过程,这种不平衡只能通过地表温度的升高及由此导致的长波辐射的增加来补充。地面温度增加后,水汽将增加(增加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冰雪将融化(减少地面对太阳短波的反射),又使地表进一步增温,全球变暖更显著。

气候变暖对我国的影响

中国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位居世界第二,而据有关权威机构预测,到2010年,中国排放的温室气体将占世界总量的22.3%,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我国目前正在制定一项全国计划,限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已对我国气候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近100年来中国的地表平均气温明显上升,升温幅度约为0.5℃~0.8℃,在最近的50年我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增加速率为每10年0.22℃,高于全球或北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北方和青藏高原比其他地区更显著。2006年中国全国年平均气温9.9℃,较常年偏高1.1℃,为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预计在未来,我国气候变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与1961年至1990年的30年平均

气温相比,到202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将可能变暖1.3℃~2.1℃,2030年可能变暖1.5℃-2.8℃,2050年变暖2.3℃-3.3℃,2100年变暖3.9℃-6℃。

受气候变暖的影响,未来我国的降水也将呈增加趋势,预计到202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将增加2%~3%,到2050年将增加5%~7%,到2100年将增加11%至17%。我国海平面继续上升,到2050年约上升12-50厘米,珠江、长江、黄河三角洲附近海面上升9~107厘米。未来100年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可能增大;干旱区范围可能扩大,荒漠化可能加重;青藏高原和天山冰川将加速退缩,一些小冰川将消失,预计到2050年我国西北的冰川面积可能再减少27%。

受气候变暖影响,我国日最高和最低气温都将上升,冬季极冷期可能缩短,夏季的炎热期可能延长,极端高温、热浪、干旱等愈发频繁。气候变化对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将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粮食安全和水资源供需。虽说我国长江三角洲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但由于华东地区的大麦、小麦、油菜多数是早熟品种,冬季气候变暖,缩短作物的越冬期之后,会使作物提前返青,减轻植株的抗寒能力,造成作物更容易遭受冻害的侵袭而减产。

如何减缓气候变暖的加剧?

2006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肯尼亚举行。会议宣布,由于环境问题,全球已有2500万人沦为背井离乡的“环境难民”,如果气候问题继续恶化,这一数字将在50年内增加到2亿。气候问题不是某一个地区、国家的问题,而是一个人类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人类活动可以影响自然气候变化,自然气候变化也可以反过来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科学家们认为,当前的变暖趋势不可能被停止或逆转,但是能被减慢,使得生物系统和人类社会有更多的时间去适应。因此,我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以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

为什么说气候进一步变暖趋势已不可避免?原因有两个。首先,气候系统有很大的惯性(主要是由于海洋的响应比较缓慢),因而温度对已经存在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只有部分响应。这样即使今天所有的排放都停止,在气候达到一个新的平衡态以前,残余的变暖效应仍然会在今后的几十年内继续发生。其次,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能够被慢慢减少时,从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全球经济转变到其替代物为基础也要花费时间。因此,进一步的排放和随之而来的变暖同样也不可避免。但无论如何,减缓行动能够使变暖速度逐渐下降,并最终停止这种变暖。

科学家们试图用科学的手段减缓地球变暖速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布勒克建议在大气层的平流层内释放二氧化碳,据他计算,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动用几百架大型喷气飞机,不过这种做法会加剧酸雨的形成。有科学家设想把二氧化碳深埋于海底,具体方法是二氧化碳首先被液化,然后通过管道输送到深海底。从理论上讲,海洋可以贮藏人类在几千年间生产的二氧化碳。但是,人们担心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后,会使海水酸化,对鱼类产生不利的影响。

面对严峻的环境现实,国际社会携手围绕温室气体减排问题拟定了《京都议定书》、《生物多样性公约》、《臭氧层保护公约》等国际公约,在很大程度上对遏制全球变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外,在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不断提速、全球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应优先考虑节能,其次再考虑发展清洁能源。而在节能方面,开发和应用先进技术是减少排放的最有效手段,它包括大规模使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水利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同时发展先进清洁煤技术,燃料电池技术,先进核电技术,先进天然气发电技术,非常规能源利用技术,合成燃料利用技术,脱碳和封碳技术等。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篇4

盖亚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认为地球是一个生命有机体——巨生命系统(Mega-life System)。洛夫洛克认为,地球表面的温度、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势及大气的气体构成等,是由生命活动所控制并保持动态平衡,从而使得地球环境维持在适合于生物生存的状态。他将这个动态平衡的系统,以希腊神话中地球母亲“盖亚(Gaia)”命名。

这一理论经过他和美国生物学家马古利斯(Lynnmargulis)共同推进,逐渐受到西方科学界的重视,并对人们的地球观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盖亚假说”也由此成为西方环境保护运动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根据盖亚理论,就当时的趋势来看,估计40年后,即本世纪中期,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将达到500ppm。这时,地球的自我调节机制面临失效的巨大危险,全球变暖将进入一个新的不可收拾的阶段,气温也许会升高6—8度。

如果进入这个阶段,洛夫洛克预测,到了2040年,欧洲的夏季温度将在110—120华氏度之间,植物无法生长,从此失去粮食来源:欧洲中部地区的巴黎和柏林将变成沙漠:由于海平面上升,英国人将不得不逃离家园;中国将变成一个不适于居住的国家;美国佛罗里达州可能从地图上消失。

而在不久前,已经92岁的洛夫洛克,在接受MSNBC(微软全国广播公司,由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和微软公司联合开办)采访时,却了自己的理论。他在接受采访时承认:“我的预测有误。我们并不真正了解地球的气候,20年前,我们一度认为做到这一点。这种不了解导致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人做出错误的预测,也因此出版了一些耸人听闻的著作。我们预测的可怕影响并没有出现。”

他表示,现在的气候系统还是和往常一样,没有真正发生什么变化。但洛夫洛克强调,这并不意味着否认气候变化仍然在发生的现实,只是没有他此前认为的那么快速,所产生的影响也没有他预测的那么可怕。而这带来的好消息是,我们有喘息的时间,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全球冷暖争论是一场长期的科学争论/杨学祥

根据近百年的气候变化历史和温室效应理论,气象学家得出了全球变暖的结论,并对人为排放温室气体提出了警告。近几十年来,全球变暖的证据铺天盖地,人们对变暖后果的担忧也与日俱增。

现在对全球变暖最主要的依据就是IPCC(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88年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一些报告。在IPCC的各种因子造成的辐射强迫一览表中,有温室气体、平流层臭氧、对流层臭氧、硫化物、矿物燃料产生的有机碳气溶胶、矿物燃料产生的烟尘气溶胶、火山、太阳共8种因子。云层厚度、潮汐强弱、深海强震的多寡等对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的因子都没有考虑。

提出温室效应的美国科学家季林(Keeling),在2000年又提出潮汐气候效应。季林认为,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潮汐强度的逐渐变化,其周期为1800年。潮汐大时,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潮汐小时,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暖和。

与此同时,与地球变暖说相反的还有地球变冷说。人们可能对上世纪70年代初出现过的气候“变冷说”记忆犹新。1971年丹斯加德(Dansgaard)等人发表的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十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中九万年为冷期,一万年为暖期。按此规律,目前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气候“变冷说”一度成为主流。

20世纪70年代,一批欧美的著名学者曾聚会于美国布朗大学,专门召开了一次“当前的间冰期何时结束和如何结束”的研讨会。学者们举出实例证明,目前的地球气温已经在开始下降,从暖到冷的变化很快,可以不足500年,如果人类不加以干涉,当前的暖期将会较快结束。这种“冰期将临”的观点一直持续了20年。直到了20世纪90年代,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才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

温室效应仅仅是全球变暖的一种因素,它不能解释全球气候冷暖变化的波动历史。历史上比现在规模更大的全球变暖是如何产生的?是如何消失的?目前的全球变暖会持续到什么时候?全球变暖说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

人类活动并不能改变自然规律,只能起到加速或减缓的作用。全球气候的冷暖变化,主要受大自然的支配。全球冷暖争论将是一场长期的科学争论。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篇5

气候变暖90%是人类的责任

IPCC早在2001年的第三份报告中就提出,有“新的、更坚实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全球变暖“可能”由人类活动导致,这种可能性为66%。

现在,第四份报告进一步确认,人类行动对全球气候变化负有主要责任。IPcc在起草第三份评估报告时所依据的科学证据仅有几项实验,而第四次报告的依据是11个国家采用14种气候评估模式进行的58项实验。对全球大气平均温度、海洋平均温度、冰川和积雪融化的观测以及对全球海平面的测量等已证实,全球气候正在变暖。而且,科学预测的准确度也在提高。因为专家对全球气温升山_幅度的预测浮动范围明显缩小,表明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水平有了提高。

以气温和海平面升高为例,在IPcc的第三份评估报告中,专家曾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至5.8℃,海平面将升高9厘米至88厘米。而在第四份报告中,专家们预测,从现在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幅度可能是1.8℃至4℃,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8厘米至59厘米,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90%可能是人类的活动。气候变暖的一个重要实物证据是,格陵兰岛的冰盖约为260万立方千米,目前正在以每年100至150立方千米的速度消融。

当然,全球变暖还不仅仅是海平面和气温的升高。通过研究,专家们认为,从1750年开始,空气中二氧化碳、甲烷以及氮氧化物的含量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增加,目前已经远远超出工业革命前的水平。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所致,而甲烷和氮氧化物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所致。

因此,IPcc第四次报告得出结论:气候系统的变暖已经是“明确的”事实。如果不采取行动,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突然的和不可逆的”影响。

全球变暖将会带来的后果

IPcc的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07》经2500名科学家审阅,有800位撰稿人和来自130多个国家的450位第一作者。其第一卷《科学基础》、第二卷《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第三卷《减缓气候变化》已经分别于2007年2月2日在法国巴黎、4月6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5月4日在泰国曼谷。第四卷《综合报告》是对前三部分报告的总结,其中的《决策者摘要》分为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及其后果、气候变化原因、预测到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适应和减缓选择、长期远景等5个部分。  全球变暖会给地球上所有地区和所有人都带来恶果,但是,对不同的地区还有不同的后果,将形成气候变化的马太效应,即贫穷地区受到的负面影响最大,而发达地区受到的负面影响较小。因为,由于技术和财力方面的应对能力有限,那些最贫穷的国家受到的影响将最为严重。例如,在非洲,酷热将使登革热、霍乱、疟疾等疾病蔓延,造成更多人死亡。  总体而言,极地陆地冰盖的部分消融将使海平面上升,造成低洼区域海岸线和洪水的大变化,对河流三角洲和低地岛屿产生巨大影响。全球变暖将导致气候灾害更加普遍。热带风暴将更频繁、更猛烈地光顾。高温和暴雨天气将危害世界部分地区,导致森林火灾和疫病蔓延等后果。海平面上升将令沿海地区洪涝灾害增多、陆地水源盐化。一些地区饱受洪涝灾害的同时,另一些地区将在干旱中煎熬,遭遇农作物减产和水质下降等困境。

从1961年~1993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速率已经从每年1.8毫米增加到3.1毫米。海平面上升的原因是热量扩展,冰川、冰盖以及极地冰层的消融。如果气温上升幅度超过1.5℃,全球20%~30%的动植物物种将面临灭绝;如果气温上升3.5℃以上,40%~70%的物种将面临灭绝。

从现在起到208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2到4℃,届时将有11亿到32亿人的饮水可能遇到问题,2亿到6亿人将面临饥饿威胁,每年沿海地区2亿到7亿居民将可能遭受洪涝灾害。如果冰川融解、平均气温愈来愈高和水位上升,会让饥荒和疫病蔓延、水源受污染、遭受更多风暴和更频密的旱灾,可使70%的动植物品种绝种。

各个地区受到的影响有差异

如果按目前的趋势持续下去,世界各大地区因气候变化将可能受到不同的影响。

非洲非洲会首当其冲经受气候变化的恶果。2020年,7500万到2.5亿人预计将遭受因气候变化导致的水短缺压力,需水量大的农作物有可能减产50%;农业生产包括食物,会受到严重威胁,这将反过来进一步影响食品安全,加剧营养不良;到本世纪末,海平面上升将侵袭居住着大量人口的低海拔沿海地区,而为适应这一变化所需付出的代价至少要占GDP的5%~10%;2080年,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面积将增加5%~8%。

小岛屿国家小岛屿国家和非洲受到的影响不相上下。海平面上升恶化了小岛屿国家的生存环境,洪水、暴风雨雪严重损坏小岛上的各项基础设施,影响岛上居民的生计甚至关乎其生存;沿海环境恶化,比如海滩侵蚀、珊瑚白化病等,会影响到当地资源;到本世纪中期,气候变化将减少很多小岛国的淡水资源,在低降雨时期,用水将十分紧张:越来越高的气温下,会遭受非本土物种的入侵,特别是在中高纬度地区的岛屿。

亚洲亚洲受到影响也会非常严重。2050年,中亚、南亚、东亚、东南亚,特别是大的江河流域的可用淡水将减少;沿海区域,特别是南亚、东亚、东南亚地区人口众多的大三角洲地带,将遭受日益频繁的源自海洋的洪灾侵扰。在一些三角洲,洪灾则来自一些河流;在东亚、南亚、东南亚,与洪涝灾害相关的腹泻所导致的地方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将上升,因为这些地区水文循环发生变化。

拉美拉美地区受到的影响在非洲和亚洲之后。本世纪中期,温度增加以及随之而来的土壤水分的减少将逐步导致亚马逊河东部的热带雨林被热带稀树大草原所取代,半干旱植被也将逐渐旱植被取代:一些重要农作物产量与家畜数量下降,对食品安全造成威胁。在一些气候温和的区域,大豆产量会增加。总的来说,有饥饿之虞的人数将会增加;降水模式和冰川消失将会发生。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两个国家也逃脱不了气候变化造成

的损害。2020年,显著的生物多样性损失将发生在一些生态富饶地区,包括大堡礁和昆士兰州的潮湿热带;2030年,澳大利亚东部、南部地区,以及新西兰北部和一些东部地区的用水安全问题将加剧;到2030年,因为干旱和火灾,澳大利亚南部和东部大部分地区,以及新西兰东部部分地区的农业产量将下降,林区面积缩小。

欧洲尽管欧洲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较之上述地区要少,但后果也不容忽视。气候变化使欧洲一些地区资源、资产的地域差异拉大,还将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诸如内陆地区山洪暴发,以及由于风暴和海平面升高所致的更加频繁的近海洪灾和海岸侵蚀;高山地带将面临冰川消退,积雪层和冬季旅游减少,以及大范围物种损失;在欧洲南部,已经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一些地区,高温和干旱情形还会进一步恶化,同时可用水资源、水电开发潜力和夏季旅游也将受到影响;气候变化还使因热浪袭击导致的健康问题增多,同时增加了森林火灾的发生几率。

北美这一地区也将受到气候变化的重大影响。北美洲西部山脉气温上升导致积雪场减少,冬季洪灾增多,夏季流量减少,恶化了这一区域对过度分配的水资源的竞争状况;在本世纪内,已经经历过热浪的城市要经受更强烈的、持续时间更长的热浪,由此引发更多的对健康不利的问题。 极地地区极地地区冰川、冰层和海冰的厚度与面积都在减少,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产生不利影响;对于生活在北极圈内的人类来说,不利影响主要是因冰雪环境有变,被迫逐步改变其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两极地区特殊的生态系统和生活环境更容易受到影响,因为防止物种入侵的气候屏障作用在减弱。

可以采取的行动

IPCC认为,只要采取行动,人类完全可以控制气候变暖。这些措施包括,改变能源消耗结构,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开发可再生和清洁能源,推动使用环保型公共交通设施,推广节能型办公和家用设备,改善土地利用管理等。

例如,在能源供应、交通、建筑、工业、农业、林业、废弃物等领域,通过采取改进能源供应和分配效率、使用更多高燃油效率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削减建筑能耗、提高能效、改进耕作和土地管理以增加其碳储存能力、造林和恢复植被、受控的废水处理等具体措施,可以实现减缓气候变化。

由于美国一直担心减排温室气体会给经济造成影响,对此IPcc指出,减缓气候变化只需付出一点点经济成本,长期而言,平均每年减排的成本只占全球GDP不到O.12个百分点。

具体而言,到2050年,为了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710ppIn(lppn为百万分之一)到445ppm,二氧化碳的平均经济成本介于使全球GDP增加1%和减少5.5%的范围之间。如果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目标设定在445ppm~535ppm之间,到2050年,减缓气候变化的经济成本平均每年将小于全球GDP的0.12%;如果目标设定为535ppm~590ppm,到2050年,减缓气候变化的经济成本平均每年将小于全球GDP的0.1%。而目标若为590ppm~7lOppm,到2030年,经济成本将小于0.06%,到2050年,将小于0.05%。

而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还对减排温室气体具体到了3组数字,即2、445、25至40。它们分别代表2℃,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为445ppm,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25%至40%。

提出这几个数字的事实基础是,与19世纪初相比,全球气温平均上升了0.7℃,如果再上升1.3℃就会产生严重后果:一些地区缺水,庄稼欠收,珊瑚礁大面积灭绝,热浪使更多人死亡,暴雨来得更为猛烈。为了将累计升温幅度控制在2℃,IPCC研究小组得出的结论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应保持在445ppm的水平上,目前估计在400ppm以下。IPCC的很多科学家认为,将温度不能超过2℃和使二氧化碳保持在445ppm是一种“最低要求”。

要做到这一点,工业化国家就必须在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保持在比1990年的水平降低25%至40%。这才能使气温上升幅度不超过2℃。可喜的是,欧盟和其他许多国家已经这样做了,但美国并不同意。在美国的坚持下,这些数字没有一个出现往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最后的关键性文件中。但在今后两年的关键性气候谈判中,这几个数字必然是关键因素。

P00和IPOO报告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于1998年创建的,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2500多名专家,委员会分3个工作组。至今,1PCC已发表了4份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评估报告。IPCC分别在1990年、1995年和2001年发表了3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

在1990年发表的首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中,IPCC向人类警示了气温升高的危险。这份报告推动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框架公约》)。《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

在1995年的第二份报告中,IPCC认为,“证据清楚地表明人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这份报告为《京都议定书》1997年得以通过铺平了道路。《京都议定书》要求主要工业发达国家要在2008年到2012年期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篇6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全球变暖是目前全球面临的一个很严重环境问题之一。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全球变暖呢?地球变暖又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又将如何应对,来获得可持续发展呢?下文将作一简要剖析。

无风不起浪,全球变暖还是有一定原因的。

(一)自然的变化,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太阳活动的变化,影响近百年的气候变化,它不是主要原因。第二个自然变化是火山爆发,它也不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原因。

(二)全球变暖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活动,主要是温室气体排放日益增加,以及森林砍伐,耕地扩大等土地利用的变化。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那么,为什么二氧化碳等气体会使全球变暖呢?因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可以让属于短波辐射的太阳光畅通无阻地照射到地面,使地球表面升温;但却能阻挡地球表面向宇宙空间反射回去的一部分长波热辐射,这部分热辐射就会使大气和地表增温。简单来说,温室效应就好像暖房的玻璃一样,它阻挡了热辐射的向外放射,所以暖房里很暖和。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这一作用与“温室”的作用类似,所以把它叫做“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等气体则被称为“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原本也属于大自然的正常变化,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正是它使得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由零下18℃上升到零上15℃,这个温度,使当今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能够生存。但是,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迅速增加,使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步伐加快。专家指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与日俱增,主要是近百年来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结果,目前发达国家仍然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不仅仅如此,全球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以及灾害天气增加,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一)海平面上升。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如果极地冰川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也将难逃厄运。

(二)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自然灾害。

如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暴雨发生频率增加了2%-4%,而在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近数十年干旱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加。2010年中国西南大旱,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重庆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该五省市的受灾人口逾6000万人;仅贵州一省,由于受灾严重需要救济者就高达310万人。同月旱灾蔓延至湖南西部、西藏等地区。  (三)对动植物的影响。

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某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天敌也可能减少。

(四)对农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五)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极端高温使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某些目前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目前,人类已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温室气体的数量。

1.节能和提高能效,开发清洁能源,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灾,合理使用土地(如退耕还林还草),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

2.改良作物品种,调整粮食产业结构和布局,发展节水农业等;

3.政府应采取相关措施,如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

4.努力加强国际合作。以此为契机,联合国召开了一系列应对全球变暖的气候大会。自1995年3月28日首次缔约方大会在柏林举行以来,缔约方每年都召开会议,至今共召开过15次。如1997年,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2007年12月,通过了“巴厘路线图”。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最近的一次于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在南非德班召开。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篇7

气候变暖是地球公民共同造成的,它的到来已给人类造成极大影响,中国也已有不少城市成了“受害者”,在我的家乡的邻居——云南就已遭受灾害。

以前,美丽的云南一年四季如春,玉龙雪山也是常年天寒地冻,一派冰天雪地的景象。现在,则不然。去年,父亲到过玉龙雪山,他说那里的冰雪消融了很多,雪山上被冰雪履盖的地方都裸露出来。他还从雪山上带回一块冰凉的小石头。特别是今年,云南遭受了罕见的干旱,玉龙雪山上的冰雪一定又减少很多吧!有不少学者认为,这是气候变暖惹的祸,气候导致前几年冰雪融化太多,现在雪山上冰雪形成的寒流难以形成雨水。我不由得由衷感慨:如果气候变暖现象不能得到控制,恐怕连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这些高山都将毁以一旦了!

不仅仅是中国受到气候变暖的危害,全球都因气候变暖受到影响,有此国家甚至因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而将要被淹没。被预测为第一个将淹没的图瓦卢国家,不用亲临其境,仅看描述就足以让人毛骨悚然、心惊胆战:此国仅有一条道路,左右两边全是海,有时路上还冷不防会出现一滩海水,汹涌而来的巨浪足以让你从头至脚洗个凉水澡。这就是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的后果,同样面临严峻形势的马尔代夫国总理说:“如果温室气体排放得不到有效控制,全球变暖引发的海平面上升将使马尔代夫等岛国被完全淹没。”

这句话发人深省,是啊,面对气候变暖,难道我们只能束手无策就擒吗?难道《2012》真的会来临吗?这一切都掌握在地球人的手中,要靠科技工作者的先进发明,使二氧化碳成为可利用能源,更要靠所有地球村的村民,少砍一棵树,少扔一袋垃圾,少乘一次车……你所做的一切都影响着环境,哪怕一次呼吸,一缕轻烟。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篇8

关键词: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美国;京都议定书

背景介绍

受白宫2001年5月11日的委托,隶属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国家研究理事会地球生命研究部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以下简称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于2001年6月6日向白宫提交了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科学问题的咨询报告,以供布什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决策参考。该报告根据美国的全球变化研究工作对100年以来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为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对ipcc关于气候变暖的的研究成果与预测作了剖析。ipcc一直呼吁各国对温室气体排放采取更加严厉的控制措施,并于1997年12月达成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 《议定书》中明确指出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世界38个发达国家6种温室气体(以co2作用最为突出)的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美国减少7%,欧盟成员国减少8%。但布什政府对是否存在全球变暖趋势、变暖的程度以及其在温室气体排放中应承担的义务持怀疑态度,这引起了国际上尤其是欧洲各国的不满。事实上,美国离《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却越来越远。按照美国在1995年至2000年间co2排放的平均增长速度,到2008年时,美国的co2排放量不但不会减少,而且要比1990年高出35%,这将严重影响全球减排计划的实现(enerdata能源信息统计所,2001年6月8日)。如何履行美国政府在温室气体减排中的义务,成为布什于6月12日的首次访欧中的第二大焦点问题(首要问题是国家导弹防御计划)。

该咨询报告承认在全球变暖问题上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如关于自然变化对全球变暖的作用有多大等,但总体上支持欧洲国家领导人和环保组织以及ipcc的观点。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主席ralph j. cicerone说:“我们知道地球大气层的温室气体越来越多并导致地面气温上升。但对于迄今为止的气温上升,我们还不清楚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但是,根据物理原理和计算机模拟,我们认为气候变暖会继续加剧,因为温室气体排放仍在继续”。

对于在全球变化认识上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认为主要是由于假设的差异、模型的差异以及替代数据的准确性等原因造成的,但即便按照最保守的估计,全球变暖以及海平面的上升都将伴随着整个21世纪。为减少目前全球气候变化模型预测中的不确定性,需要在以下两点的认识与模拟上取得较大进展:①决定大气温室气体与气溶胶浓度的因子;②决定气候系统对温室气体增加的敏感性的反馈机制。对气候监测来说,规划一个全球观测系统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由于人类活动,温室气体在地球大气中不断积累,引起了陆表与海表温度的升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所观测到的变化很可能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但是我们不能排除这些变化的一些重要部分也是自然变化的反映。人类引起的变暖以及与之有关的海平面的上升预计会持续整个21世纪。由计算机模型模拟和基本的理论推算得出的一些相关影响(包括雨量的增加、半干旱地区干旱程度的增加)十分依赖于变暖的程度及其发生的概率。

由ipcc(气候变化政府间工作小组)对人为引起的全球变暖进行的基本可信的评估是以气候驱动力*增加为前提的,如co2将加速全球变暖的进程。到21世纪末,全球温度升高3℃的预测是与云层和大气相对湿度影响全球变暖的假设相一致的。这一预测也与通过比较冰期-间冰期的温度振荡所得到的气候敏感性结论相一致,冰期-间冰期的振荡导致了气候驱动力的变化。所预测的温度升高对有关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浓度的升高的反应极为敏感。因此,国家的决策在目前以及今后较长时期内将影响脆弱的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所遭受损害的程度。因为目前对气候系统在自然状态下如何变化以及如何响应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排放的认识还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这一预测结果应当看作是暂时的,需要根据未来的变化进行调整。

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所提交的咨询报告中力求对气候变化科学问题以及ipcc研究成果的可信度进行更为清晰的描述。详尽的表述对政策制定者很有帮助,因为他们需要考虑缓解气候变化或是适应气候变化等多种选择。该咨询报告主要回答了以下一些白宫以及民众关注的关键科学问题。

1 自然气候变率的幅度有多大?

众所周知,在局地和区域空间尺度上,以及短至十年的时间周期上,自然气候变化的幅度十分宽广(超过几个摄氏度),降雨的变化也十分大。例如,有证据证明像20世纪30年代的“尘盆(dust bowl)”的剧烈干旱,在10-14世纪的美国中部非常普遍。通过冰川反复进退的对比研究得出,局部地区的平均温度变化已经超过10℃。评估全球平均温度的自然变化非常困难,因为现有的数据空间覆盖较小,且替代数据推断温度难度大。虽然如此,仍有证据表明,在最近一次冰期的冰川后退期间,全球变暖的速率是2℃/千年。

2 温室气体和其它对气候变化具贡献作用的气体的排放正在加速增长吗?不同的温室气体与排放物是按不同的速率增长吗?温室气体与其它对气候变化具贡献作用的排放物浓度的增加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吗?

一些温室气体的排放正在增加,但也有一些温室气体的排放呈减少趋势。在某些个例中,气体排放的减少是决策的结果,但是在另外一些事例中,气体排放的减少却很难理解。

在直接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温室气体中,最重要的是co2、ch4、n2o和cfcs。人类活动排放的气溶胶也可以影响气候(表1列出了大气中的气候驱动因素所产生的驱动力)。

分析取自格陵兰和南极的冰芯所获得的co2浓度变化的记录具相当代表性,其范围从冰期的接近190ppmv(百万分之体积浓度)到较温暖的间冰期(如开始于大约1万年前的最近一次间冰期)的接近280ppmv。 直到业革命为止,co2浓度一直没有超过280ppmv。当1958年开始系统大气测量的时候,co2浓度已经到达了315ppmv,目前其浓度大约为370ppmv,并以1.5ppmv/年的速率增长(这个数值比1958年有记录以来的早期的增长速率略高)。人类活动应该对这种增长负主要责任。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碳的主要排放源,其实际排放量大约是所观测结果的两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热带森林的砍伐对co2排放也具贡献作用。过量的co2由海洋和陆地生物圈吸收。

目前co2、ch4等大气层中的气体含量高于其它的任何时期。从1978年以来,温室气体的浓度大致以每年1%的速率平稳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其增长的速率变得缓慢,但更具不确定性。大约当前2/3的ch4是由于人类的活动产生的,如水稻种植、畜牧业增长、矿业开采、秸杆回填、天然气处理,所有这些在过去的50年中都有所增加。

对流层中的臭氧一小部分是平流层中的自然过程产生的,到了20世纪,又有一部分臭氧补充进了这部分“对流层臭氧”。在局部区域,这部分臭氧是由阳光对污染大气(由机动车辆尾气、化石燃料燃烧、电力工厂以及生物燃烧等产生的气体造成)的光化学反应产生。

n2o由土壤和水中大量的微生物的反应形成,但含氮化肥的大量生产与使用也造成n2o的增加。能够产生n2o气体的一些人工化学过程已经得到确定。在过去的200年里n2o的浓度增加了大约13%。

自1928年首次合成cfcs以来,其在大气中的含量一直稳定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初其含量达到最高。许多工业上有用的其它含氟化合物(如cf4和sf6)在大气中具有很长的寿命,尽管有些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还不足以产生大的辐射驱动,但已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cfcs的替代产品hfcs具有温室效应,因为其在大气中寿命较短,其作用尚不明显。

3 还有哪些排放物是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如气溶胶、co、煤烟等)?它们对气候变化的贡献是什么?

除了温室气体,人类活动还增加了大气气溶胶的含量,这些气溶胶包括硫酸盐颗粒和黑碳(煤烟),由于它们在大气中的寿命很短,分布具有不均衡性。硫酸盐颗粒将太阳辐射散射回外层空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温室效应。最近由于“洁净碳技术”和低硫燃料的利用,使得硫酸盐浓度逐渐降低,在北美这一作用更为明显,但也降低了其对温室效应的抵消作用。黑碳气溶胶是生物燃烧(森林火灾和秸杆焚烧)以及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的最终产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太阳辐射的收支,尽管要量化其影响还存在难度,但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上一篇:莫言语录范文 下一篇: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