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科普知识范文

时间:2023-09-20 15:00:52

儿童科普知识

儿童科普知识篇1

[关键词] 儿童;科普;动画

科普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科普动画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其中蕴涵的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途径以声色并茂的活动图像直观地传达给公众。它是儿童最易接受和喜爱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可以启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拓宽他们的视野、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等。儿童科学素养的高低,不仅会直接影响他们个人的生活质量,对一个国家乃至社会进步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随着电子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动画已经成为一种被广泛传播的特殊的大众化文化产品,其信息的图像化、动态化以及独特审美价值与市场前景已经为人们所认知。自2004年国家大力推进动画事业以来,中国动画片的年产量已由2004年的2万分钟迅速增长到2009年的14万逾分钟,中国的动画事业进入了蓬勃发展期,其题材涉及历史、童话、科幻、神话、教育、现实等。在这些众多的题材中,科普动画也占有一席之地,根据2004―2006年立项并获得审批的所有动画片的统计显示,科普动画所占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

中国的科普动画在近50年的发展中,除了其在出品集数上屡创新高外,从文化艺术的角度来看,中国目前的科普动画呈现出低幼化、说教化的特点,缺乏趣味性,形式也比较单一,对儿童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定位不明等现象,与早期科普动画相比,从内容到内涵上并没有显著的提高,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科普观念意识淡薄

科学素养推动科普观念与意识的进步,民众的科普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其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以及对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支持程度,这其中就包含了对儿童进行科普教育重要性的认知。

根据2003年和2007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增长缓慢,一直在1%~2%之间徘徊,而美国在2000年这一数值已经达到17%。民众素养低直接影响其对科学基本知识、科学方法以及对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的认知,使他们漠视科普事业的发展,这是制约整个科普动画发展的原因之一。由国际科学组织评选的“2001年全球重要科学发现100项”中,中国仅有3项上榜,其中有两项还是与美国科学家合作完成的。这一数据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儿童在国际性知识竞赛类中通常都能取得优异成绩,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能力却非常贫乏。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是儿童身上的一种可贵素质,如果这一时期的好奇心没有被家长、老师乃至社会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爱护,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宝贵的素质就会逐渐衰退以至消失。而现在家长或老师在对儿童的素质培养中更侧重于音乐、美术的学习,而忽视对儿童进行科普意识的培养。

在西方发达国家,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社会组织以及家庭、学校都十分关注儿童成长期科学素养的教育。在政策制定方面,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是先由处于科学前沿的科学家先提出科技教育改革方向,然后与教育界配合共同制定教育改革方案。例如: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政府就坚定不移地提出并推进“2061计划”,意在强化全民科学素养的培养。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参加各类科技活动,为教师到科技馆、研究机构和大学接受培训提供便利的条件。

在我国,科普发展从政策到资金投入等方面都极大地滞后于发达国家。据统计,我国公众去过一次以上科技场馆的比例与同期美国公众去过一次以上科技场馆的比例相差45个百分点。国内科普教育的投入资金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不成比例,最好的科普场馆的规模还不及台湾省规模前三甲的科普场馆,现有大多数科技馆的科普宣传功能也多名存实亡。我国目前在儿童科普教育方面也没有制定出明确的发展计划,没有推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案,在没有强大消费群体支撑和社会关注下的中国儿童科普动画的发展是缺少内驱动力的。

二、儿童动画分级定位标准缺失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将儿童定义为“年龄不大于18岁的人”。我国则是将14岁以下的孩子定义为儿童,通常将其划分为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和学龄儿童期四个时期,儿童时代是幼儿成长为成年人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将动画进行分级定位就是按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进行科学划分,设计相应的收看计划,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

儿童心理学研究指出儿童成长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每个阶段对动画片的需求有不同显著特点,例如:根据科学研究发现儿童在幼儿期已经本能地渴望探索周围的世界,如自然、社会、语言、艺术、健康等领域,而0~6岁是儿童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的关键时期,有无穷的潜在能力,这一时期外界的视听干预对于他们智力发育有着极强的刺激作用。在7岁以后,其大脑智力发育已经基本完成。据调查统计,现在儿童平均每天收看电视的时间为2~3个小时,其中又以动画片居多,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深远。

美国华盛顿大学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在不恰当的年龄看某些类型的电视节目(动画片)会影响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并更容易诱发多动症(ADHD)和肥胖症。纯娱乐电视节目(动画片)将使孩子的学习能力、想象力等都受到大力削弱,并使儿童更容易焦虑和抑郁,可能导致睡眠障碍和更富侵略性;一些具有暴力倾向的动画片则会鼓励早期酒精使用、不安全的和其他危险活动。因此,对每个不同阶段儿童必须为他们量身定制专属这个年断层的动画片,例如,针对0~6岁儿童动画设计应该以教育内容为主,针对他们理解能力设计动画内容才能够真正起到促进他们智力发育,科学地影响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激发他们科学创造的思维能力。

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动画片制片人以及主流媒体都还没有认识到对动画片进行分级定位的重要性。就全国而言,由于对动画片与儿童成长需要及其影响的研究和认识还很欠缺,仅仅只是将儿童科普动画作为丰富儿童生活娱乐的简单层次。所以动画片无论是纯娱乐性质的还是科普教育类的都还没有建立统一、明确的分级定位的标准。2009年由杭州早教研究机构提出的“零六绿色动画”标准,首次对0~6岁儿童能够和需要观看的动画片提出了详细的标准,并根据这一标准制作动画系列片《不一样的兔子》,这是国产动画最明确定位一次制作尝试,其最终成效还有待时间检验。

儿童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阶段,具有超强的可塑性,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启迪科学的思维方法,增强科学意识的重要时期。将儿童动画进行严格的分级定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建立统一、明确的分级定位标准才能确保各年龄层的儿童真正看到他们健康成长所需要的动画。

三、科普动画缺少好的剧本

日本电影导演黑泽明曾说:“不好的剧本绝对拍不出好的电影来”。因此,剧本对于一部片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动画这样制作周期长、成本高的影视制作,企图在制作过程中再去弥补影片内容或内涵的不足几乎是不可能的。

科普动画对于剧本的要求是具有特殊性的。因为传播科学知识是制作科普动画的首要目的,科学事实在一个时期只有一种说法,确保信息传播的准确度与严谨性是重中之重。其次,为儿童制作科普动画还必须具备简单易懂,轻松活泼的特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爱看想学,两者缺一不可。这就要求科普动画的剧本创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扎实的儿童文学功底和高超的编剧能力。

目前我国儿童科普动画难有精品出现,正是因为具备这样专业水准的剧本创作者严重缺乏。存在典型问题如下,一是在动画中出现严重的科普知识错误,儿童时期好比一张白纸,一旦留下错误的印象在潜意识里会影响孩子将来对事物的判定。例如,《蓝猫淘气3000问》在动画中向小观众们提出过这样的问题,“铁分子由几个原子构成?”它的备选答案是,“一个、两个”,“铁分子”为何物?真是闻所未闻,如此荒唐的错误公然出现在千万孩子面前,其造成的影响是难以估计的。由此可见剧作人员的科普知识水平。鲁迅先生就曾呼吁中国科学家放低手眼写科普作品,可惜响应者寥寥。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受到传统的教育和学术思想影响,认为搞不了学术的人才去从事科普,前沿的科学家们只把科普写作视作小儿科。而在西方,全世界公认的顶级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就专为儿童创作《儿童科普三部曲》之一《乔治开启宇宙的秘密钥匙》,以鼓励孩子探索宇宙奥秘。

二是受众定位不清,缺少对儿童认知发展的认识,以成年人的视角来写儿童科普剧本,简单地将科普知识的概念进行罗列,对专业术语毫无避讳,没有摆脱填鸭式样的教育方法,如在《蓝猫淘气3000问》航天系列――奥茨玛来了这一节中就有长达2分钟的概念陈述,如,“宇宙中由不同形态不同构造的基本粒子构成宇宙大千世界。它们大都由原子的质子和围绕质子旋转的电子组成,最初是在弥散的状态下,然后它们的正负电荷形成的电流形成电场磁场,不断地吸引周围的物质逐渐形成云块状,最终形成球状并自发产生自身的旋转运动。宇宙中的星球就漂流在带电子的环流云层之中,在静电情况下,电荷不移动,电场为零,但如果电场不为零,电荷受作用力的影响”等。虽然在卡通角色对话的背景里有一些简单的三维模拟图像出现,但是如果没有专业知识的铺垫,即使是成年人,短时间内也只能是似懂非懂。这样的剧本是缺少创意的,显然不能真正吸引孩子观看,也不可能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三是把儿童简单地等同于低智商人群,剧本内容设计思维与现代儿童思维发展脱节。科协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在谈及我国科普创作的现状时,曾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为例,是五六十岁的创作,三四十岁的编辑,三十岁以下的阅读。老一辈科普创作者的知识结构、写作手段以及创作方法已经不适应当下少年儿童的要求。现代儿童成长于信息传播发达的时代,思维和眼界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儿童都更开阔,他们比成年人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更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所以,老套的剧本根本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只有内容新颖、视角独特的科普动画才能为他们所喜爱。

儿童科普动画的发展不仅仅影响一代儿童,而是会影响几代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所以,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给予科普动画更多的关注和引导。提高中国科普动画的质量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它需要第一流科学家的参与,为我们的儿童提供第一时间的科普介绍,也需要儿童教育工作者们不懈的努力以及动画制作者们投入更多的创作热情。

[参考文献]

[1]钱琼.低幼儿童对电视信息的认知特点及教育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王奕.从儿童电视看我国儿童使用媒介权利的实现与满足[D].南京师范大学,2007.

[3]吴欢.科教节目的故事化策略[D].清华大学,2006.

[4]沈丹丹.科教电视节目的传播观念和教育观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5]莫扬,杨少莎.我国电视科普动画系列片现状研究[J].科普研究,2007(05).

[6]刘宜学.当前科普作品质量问题的思考[J].中国出版,2002(11).

儿童科普知识篇2

关键词:科普读物;小学中高年级;外来工子女;科学教育;作用

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外来工子女进行科学教育,就需要充分发挥科普读物的作用。科普读物能够将抽象的科学概念与生动的故事相结合,使读物更具阅读性,并且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小学中高年级的外来工子女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对新知识的理解相对来讲比较容易,将科学知识与故事相结合,能更好地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减少这些外来工子女对科学的畏惧。

一、科普读物在小学中高年级外来工子女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1.开阔学生视野,w会科学文化知识

科普读物中涉及很多科学知识,包含着世界上的很多内容,小学中高年级的外来工子女通过科普读物能够进入缤纷多彩的科学世界中。外来工子女是从不同的地方来的,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并且不同孩子感兴趣的科学知识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可以为这些孩子提供不同国家的儿童科普读物,注重科学的客观性,有助于强化儿童的观察和动手实践能力。比如《十万个为什么》《小牛顿爱探索》《可怕的科学》《美国国家地理》等,这些科普读物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娓娓道来,将人文气息散发出来,阅读这些科普读物,能够让外来工子女感受到来自不同的科学文化知识,使这些孩子的眼界得以更加开阔。

2.为孩子提供更加容易研究科学的方式

对于很多人而言,科学是比较难理解的,儿童科普读物是比较生动的,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将科普读物与学习相结合,能够实现寓教于乐。科普读物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通过幽默的故事吸引外来工子女的兴趣和注意力,在书中还存在很多有趣、简单的小实验,学生可以借用相关道具完成科学实验,对科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探究。科普读物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将科学概念呈现给外来工子女,创设好的教学情境,使外来工子女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科普读物的种类不同,能够满足不同外来工子女的阅读需要,让外来工子女了解科学方法,提高对科学的兴趣,掌握科学领域的知识。

3.使孩子从多个角度进行科学学习

适合小学阶段的科普读物有很多种,比如《十万个为什么》《DK儿童百科全书》等,涉及地理、天文、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含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与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科普读物进行科学拓展研究,使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实验,实现科学知识的共享。科普读物中还设计了很多科学实验,如《101个有趣的实验》等,选择合适的科学实验,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探究方法,对科学的探究过程进行体验。《科学家工作大揭秘》等图书中介绍了科学职业,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职业,认识科学家具备的特质,在今后的成长中,这些孩子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二、科普读物在科学教育中作用发挥的策略

1.为学生列书单,鼓励学生阅读

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书单,从而更好地鼓励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使科普读物应用到科学教育中,让学生阅读更多课外材料。书单中可以含有学生学习的一般话题,如某领域的科学家、科学领域的职业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兴趣。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让学生阅读与当前学习有关的知识,阅读科学知识热点,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认识科学世界。

2.让学生自由阅读科普读物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科普读物,不要对学生的阅读给予严格的时间限制,要形成自由阅读中心,为小学中高年级外来工子女提供多样化的科学图书、期刊等,学生可以自由组建成组,阅读之后,相互之间对科学概念进行交流,实现科学知识的共享。

3.利用现有的研究话题书籍指导学生讨论

教师可以选择有研究话题的科学书籍,将书的内容进行划分,分配给不同的学生,让学生对科学书籍中的章节内容以及概念等进行讨论。能力强的学生阅读比较复杂的章节,短的、简单的章节分配给能力稍弱的学生,从而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科学书籍阅读需要,使学生能够共同完成阅读内容。

总而言之,科普读物在小学中高年级外来工子女科学教育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科学地选择科普读物,使其满足外来工子女的阅读需要,更好地在科学教育中发挥科普读物的作用,强化外来工子女的科学知识与素养。

参考文献:

[1]萧冰,王茜.增强现实技术在儿童科普读物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4(12):108-111.

儿童科普知识篇3

关键词:幼儿园 多元文化课程 内容选择 原则

雅斯贝尔斯说:“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途,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1]课程内容指在特定形态课程中儿童需要学习和获得的事实、概念、原理、动作、技能、策略、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2]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载体,是构成课程文本的重要部分,其优劣直接决定了课程质量的高低。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内容选择是一项价值判断行动,是从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儿童发展需要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诸要素的过程,亟需制定相应的内容选择原则。

一、价值性与效用性相统一的原则

为儿童提供差异的课程,使课程对儿童个体具有意义应是课程进行内容选择的重要尺度之一。[3]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内容在多大程度反映儿童、社会生活及知识发展需要是判断课程内容是否有价值和效用的重要标准。课程目标必然反映课程价值选择,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内容最重要和核心的价值是促进儿童整体、和谐的发展,在进行内容选择时应以此作为最重要的核心价值标准,课程内容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课程的核心价值及对儿童发展的实际效用如何等问题是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内容选择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采用价值性与效用性相统一原则应注意:第一,与课程目标保持一致。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目标是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的价值设想和价值追求,课程内容必须反映课程目标的要求才可能实现课程的价值追求,以课程目标统领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任何一个课程体系的最基础要求和必须遵循的前提条件。第二,与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保持一致。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内容是取材于一定社会现实状态下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各地区的生活文化,既体现了民族、地方的文化传统,也是当下现实世界的生活文化,承载着民族主体精神和时代精神,体现了人类文化对真、善、美的普遍价值追求。社会发展也不断影响民族文化发展并对民族文化提出革新要求,因此,必须把握时展的脉搏,进行筛选和价值判断,选择有价值且能有效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容。第三,遵循儿童兴趣和发展需要。课程内容是否有效,是否有价值最终必然体现为学习者的发展,课程内容适合儿童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是课程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只有与儿童兴趣相适切的内容才能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只有契合儿童最近发展区的内容才能提升儿童的发展,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二、公平性与全面性相统一的原则

从功能主义视角来看,课程内容是由社会特定结构所推动,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一旦得到统治阶层的认可,则很快会体现在课程中;反之,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群体的价值观念及生活经验,却无法出现在课程内容之中。[4]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倾向于对文化的境遇性思考,关注微观叙事,当然,在全球化进程中,各个民族及文化的独特性应得到保护是各个民族及其文化应具备的正当权利。因此,多元文化课程认为课程内容应体现不同利益团体的文化,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文化,追求文化公平应成为多元文化课程的使命之一。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既是对民族文化权益的维护,更是对儿童文化背景公平性的维护,还是对儿童需要公平课程文化的维护,体现在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中境遇性知识的突出地位是儿童发展的当然内容。

人是完整的个体,无论儿童还是教师,他们的生命都是不可分割的。课程内容是个整体,要完整全面展现人的生活文化,促进人的和谐、整体发展。所以,课程内容不能单纯的抽离其境遇或进行单一的学科分类,也不能只是简单的生活摄影集和录像带,而是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时体现生活境遇的知识复合体,它是一种真实知识的艺术再现。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内容的根本立足点是儿童,因此,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关注儿童各个方面的需求,深入儿童生活,体现民族文化各方面内容的整合与和谐,并体现知、情、意、行各方面的整体性需求。公平性和全面性相统一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既关注儿童的文化背景,也考虑教师的个体文化、幼儿园文化、儿童的个体文化等因素,合理选取其中的有益因子,关注知识的背景和生成过程,全面展现和提升课程的文化品性。

三、针对性与普遍性相统一的原则

在十八世纪的欧洲卢梭呐喊:“儿童是有他独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替代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事情”。[5]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儿童观在发生根本性改观,心理学、教育学、脑科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为人们更全面、科学的认识儿童提供了基础。争取和维护儿童权益的要求越来越迫切,1924年国际联盟通过了《日内瓦儿童权利宣言》,1959年联合国通过并颁布了《儿童权利宣言》,1989年联合国通过并颁布了《儿童权利公约》,1990年世界首脑会议通过并颁布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90年代贯彻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的行动计划》,以及各国为促进学前教育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法令,都在不断推进人们对儿童全面而科学的认识。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具有最为珍贵的价值,学前期是童年最重要和最基础的时期,是儿童一切感官发展、情感态度养成、能力、知识、经验获得的最初阶段,其巨大发展潜力和各种发展的敏感期是童年最重要的特征。因此,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应充分反映促进童年幸福的价值追求。

自《文化多样性公约》(2005年)问世以来,提倡多元文化平等共存的理念已成为处理各国各族文化差异的基本原则,这是社会全球化趋同下教育、文化发展的普遍性要求,这些普遍性要求必然也反映到课程内容之中,成为时代精神所赋予的时代特色。而我国当下所追求的和谐社会也会反映到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社会发展的同质化趋向是课程内容不能避免、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针对性和普遍性相统一的原则,要求既能反映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族文化精华,同时也要避免刻板印象,并坚决反对选择带有歧见和偏见的内容。针对性和普遍性的有机统一是既能关注儿童时期的独特需要,也能部分的考虑时代的需要;既能关注到每个个体发展的差异性需要,也能考虑区域内民族文化的普遍性特征;既能有针对性的发展儿童的各个方面,也能对儿童进行完整、和谐、全面的教育。在针对性和普遍性的要求下,必须有机的实现其目标的过渡和内容的融合,使之能更好的实现促进儿童发展这一核心任务。

四、科学性与生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课程内容的科学性有利于儿童掌握事物的概念、通则等,把握事物的本质性特征,有利于儿童对知识的系统性认识、了解,有利于学科的系统化与结构化,也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功能。但极端的科学性发展也为课程内容带来了致命的弱点,使得知识的抽象化、客观化发展的结果偏离了儿童的生活世界,学科发展的精细化、严密化也使得人们在选择课程内容的时候常常注重知识的学科结构,导致了知识与儿童生活脱离的加剧。怀特海曾极力主张:“要根除各科目之间那种致命的分离状况……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6]课程内容回归生活世界的呼喊日益高涨,但完全生成的、无序的、偶然和不确定的课程内容也为儿童、课程、文化、教师等相关人员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课程内容的频繁重复;课程内容的无序与混乱;课程内容对真、善、美价值的歪曲甚至背离;课程缺乏逻辑提升、无法满足儿童更高层次的发展需要,更无法引领儿童体验生活。这既不利于儿童知识经验的积累,也不利于知识文化的发展,从而消解了知识本身,还对教师教学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其极大的变动性也使得教师无法把握教学内容,不能有效的进行教学。此外,课程回归生活还必须超越狭隘的民族情结和地方情结,坚持回归生活和超越生活融合一体的指导原则,以培养儿童的多元文化态度和多元文化能力。

课程内容选择实现科学性与生活性统一应做到:第一,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逻辑性。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这是由儿童的发展特点所决定的,尽管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儿童的一切发展还处于启蒙和起步时期,儿童的发展水平和状态决定了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的根基性,决定了课程内容选择必然注意其基础性,但课程不是生活的录像机,其功能也不在于对生活进行录像,而是要引领生活、实现生命意义,因此,课程内容选择在趋向生活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进行逻辑提升,使之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起到优化生活、引领生活、提升生活的作用。第二,课程内容的过程性与创造性。课程内容应选择符合生活实际以及进行创造性改造和发展的内容,注意与儿童的年龄特点、地域性特点和个体差异相适应、融合,达到用之于生活的目的,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特点也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不能抽离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在进行课程内容选择时应关注知识文化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儿童了解知识文化的多维内蕴,实现对知识的迁移和创造能力的提升。第三,课程内容的表达形式的多样态性。课程内容表现形式应考虑到内容本身的境遇性和多面性特点,知识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多面体,具有多重意蕴及样态,并注意表现形式的多态性、过程性、境遇性,使逻辑提升与境遇多样相融合。第四,课程内容与相关主体适宜。须联系儿童生活实际、幼儿园和教师的具体情况等因素,建立在激发儿童、教师兴趣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法收集、整理、分析、筛选民族文化,或进行必要的改编。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

[2] 俞红珍.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术语之辩[J].课程·教材·教法,2005(8):50.

[3] 左瑞勇,杨晓萍.在文化哲学视域下重新审视幼儿课程内容的选择[J].学前教育研究,2010(9):34.

[4] 闫引堂.课程内容变迁的制度主义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5):9.

[5](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91.

儿童科普知识篇4

关键词:少儿 科普 图书 三贴近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6-188-02

1 少儿科普图书市场现状

近几年,全国图书市场增速明显减缓,少儿图书却出现了逆势增长的可喜势头。2012年,在我国整体图书市场中,少儿图书的出版份额已达13%。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2012年上半年图书零售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12年上半年少儿图书市场的增速为4.66%,而同期全国图书零售市场的增速仅为0.27%。参照发达国家少儿图书的出版份额,专家预测:我国少儿图书出版码洋将会达到整体图书市场的16%~25%。也就是说,少儿图书出版市场还有着较大的增长空间。

目前从图书的码洋比重和动销品种数来看,少儿科普是少儿图书市场中不可或缺的第三大细分板块,仅次于少儿文学、少儿卡通类。少儿科普类图书所占的码洋比重超过了10%。在2000年以前,少儿科普图书曾是国内少儿图书中最大的板块,《十万个为什么》等超级读物伴随了千万少年儿童的成长。而2000年以来,少儿科普图书陷入低迷状态。直到2008年起,少儿畅销书总榜上才开始出现少儿科普图书的身影。2008年上半年,少儿科普类的图书码洋比重从2007 年的6.09%上升到12.16%,自此少儿科普图书市场开始复苏。

2 当前畅销的少儿科普图书品种

目前市场上比较畅销的少儿科普图书主要有三类:百科知识类图书、科学游戏类图书和科学漫画类图书。

百科知识类图书主要借助彩图和浅显的语言比较密集地解释科学知识,此类图书以《十万个为什么》 最为典型。1959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十万个为什么》,到现在已经修订了5版。这是一套以大众化、小百科全书式为特色的经典科普读物,它影响了好几代人,总印数超过1亿册。2013年5月,由少年儿童出版社打造的18卷16开本全彩《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即将问世,相信届时也会掀起一股热销的浪潮。

科学游戏类图书主要是从少儿爱玩的天性出发,介绍如何利用身边的素材来进行科学小游戏,侧重于“做什么,怎么做”,将讲述科学知识与实际动手操作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少儿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科学探索精神。此类畅销图书如天津教育出版社从日本引进出版的《让孩子着迷的77?个经典科学游戏》较为典型。本书从77个简易好玩的科学游戏入手,循序渐进,再介绍77个不可思议的科学游戏,让少儿在游戏中体验科学的神奇力量,动手又动脑。

科学漫画类图书则是用少儿喜欢的漫画和引人入胜的故事形式, 更为直观有效地传递科学知识。21世纪出版社从韩国引进的《我的第一套科学漫画书》以直观生动的漫画形式,加上扣人心弦的冒险故事场景,生动鲜活有趣的科普知识,深深地吸引着小读者,图书在市场上持续热销。该系列共出版20个品种,累计销量达300余万册,创造了近年少儿科普图书的销售奇迹,也使少儿科普表现形式得以创新。

上述这些少儿科普畅销图书的共同点是:贴近少儿的实际需求,通过漫画、游戏等少儿容易接受并喜欢的形式,引发他们天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给少儿带来探索科学的兴趣,既传播了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少儿的科学探索精神以及对科学的兴趣。

3 少儿科普图书的打造也要“三贴近”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中央对新形势下做好思想宣传工作的新要求。要做好少儿科普图书的出版工作,也要在出版过程中遵循“三贴近”的原则,才能取得比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1 贴近实际

少儿科普图书的选题一定要坚持从少儿读者、从实际调研中采集、策划,并根据读者的需求适时调整,以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在我国,小学和幼儿年龄段的孩子比较有时间、有需要,所以少儿科普出版的重点对象应该在这两个年龄段。而在这两个年龄段的少年儿童中,大多存在着“动手能力差”的现象。近几年来,国家教育部和中国科协推行的“做中学”科学教育试点项目,主要针对5~12岁的少年儿童,通过科学小实验,培养幼儿和小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在做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此背景下,策划出版能提高少儿动手能力的科学实验类图书就很受市场的认可。

3.2 贴近生活

生活是出版之源,编辑要深入生活,从中发现读者的需求,方能提高出版工作的有效性。

少儿科普图书是日常的读物,它不能高高在上,而要贴近生活,从少儿的视角、少儿的喜好去写生活中的科学,才能被少儿读者所接受。21世纪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第一套科学漫画书》虽然描述的是在两极和沙漠等野外求生的历险故事,与现实生活有距离,但是书中有实际的生活场景,故事中出现的主人公大多与少儿读者年龄相仿,言谈举止、性格特征甚至口头禅都来自孩子们的现实生活,少儿读者很容易与书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所以畅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3.3 贴近群众

出版要贴近群众,就是要贴近读者,了解读者的需求。少儿科普图书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激发少年读者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所以在少儿科普图书的出版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少儿本位的原则。

不同年龄段的少年儿童,知识水平不同,对图书的阅读心理、兴趣和口味也不同。出版少儿科普图书,一定要把握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编辑与作者都应当俯下身,把眼光与孩子调整到一种平等的视角,真正以少年儿童为主体。比如在一本针对低龄儿童的科普图书中却出现了例如“胃酸中和”、“淀粉酶”这样的专业术语,就不是低龄儿童所能理解的。什么年龄段的孩子看什么样的书是儿童阅读的黄金定律。现在,市场上分级阅读的图书很少。而国外一些科普图书在年龄段上划分很细。例如,日本的少儿百科全书就细分为1~3岁,4~5岁,7~12岁、13~15岁的百科全书等, 给少儿读者组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知识阶梯” 。对适合一个年龄段的孩子阅读的图书进行分级出版,将是未来少儿出版业的重要发展空间。

大部分少年儿童看书的过程多是从形式到内容,科普读物尤其如此,因此,孩子看的书一定要有“孩子气”。一本好的少儿科普图书应当从外表的图书装帧到内容的版式,从内文的插图到字体选择,从内到外都渗透着浓浓的童趣。

4 优秀少儿科普读物的展望

在出版工作中,“三贴近”是一种工作原则,它规定了出版工作不能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著名的少儿科普作家叶永烈先生曾说过:“在网络时代,我们的少儿科普创作,需要科学与人文结合,需要文图结合,形式需要多样化。简单的知识诠释显然不合时宜,关键在于通俗化的艺术,普及的技巧。”

对于少儿科普工作者来说,在出版工作中,努力践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贴近”对于创作出优秀的少儿科普作品,打造畅销少儿科普图书,能起到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一部洋溢着童心童趣的优秀科普作品应该是像张开逊先生在《游戏中的科学》中说的那样:“任何人都可以按照书的指引,在最普通的地方以最普通的方式愉悦地探究科学。人们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知不觉走进科学的后院,大自然突然变得那么亲切,那么容易理解。这时,会发现科学殿堂没有门槛。”

参考文献:

[1] 王建辉.出版工作也要“三贴近”[J].出版科学,2003(3):1.

[2] 熊炽.策划让科学漫画畅销[J].出版参考,2008(8):24.

[3] 周凤格.关于少儿科普读物的编辑思考[J].编辑之友,1996(4):13-14.

儿童科普知识篇5

(一)中美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比较

从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上来看,我国目前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较多关注对特殊教育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表现。二是对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研究较多,但忽视职前培养,缺少具体方法。三是部分特殊教育教师对全纳教育以及特殊儿童的态度上更倾向于消极,缺乏深入认识和情感基础。四是虽然我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但不够完备和细致,可操作性不强。我国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大多以学历标准为准,忽视相关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水平。由于各种条件受限,我国学员参加直接观摩、见习和实践的机会较少。我国现有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与美国相比略显简单化,缺乏连贯性。美国的全纳教育师资培养主要通过培训来实现,其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主体多样化,注重强调教师资格和相关特殊教育实践经验的同时,更重视操作技能的培养。例如,美国加州大学非常重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每年都有特殊教育教师培训项目。教学中以讨论式教学为主,采取各种形式进行集中、分散或小组讨论。每两周邀请两位来自其他学校的特殊教育专家,优秀一线教师或是特殊儿童家长对学员进行培训和交流实践经验,有疑问可以现场提问及时解决。美国特殊教育培训中非常重视教师与特殊学生家长的互动合作能力。再如,美国某州立大学的培训项目通过建立“教师专业学习学校”实现,要求包括特殊儿童家长、特殊儿童、一线教师、学校领导、研究者在内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对教育教师进行培训。

(二)中美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的总体目标存在差异

我国特殊教师教育的总体目标是:逐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学科配套、相对稳定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这一目标对我国特殊教育教师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然而,历时二十几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师资仍然不能满足需要,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美国、英国等全纳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就开始逐步将特殊儿童安置到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开始了全纳教育进程。美国的全纳教育是一种把残疾儿童从特殊班级融入到普通班级学习的教育安置。通常指学生用在学校的部分时间学习一些非学术性知识,如美术、音乐和体育等。其全纳教育目的是想通过创造一个统一的体系来改革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并在普通班级中满足每个学生个体的需求。实现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和一体化(Integration)。美国特殊教育经历了从隔离式特殊学校式机构,特殊班、瀑布式多层次服务体系,到全纳教育的变化。美国的残疾儿童除极其严重的残疾儿童之外,一般的残疾儿童是与正常儿童一起在普通班级接受教育的。据统计,在美国全国范围内,1999年46%的残疾儿童已经进入普通班级学习,实现融合教育,2003年数量达到79%。最近几年里数量仍然在不断增长。美国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即包括大量的普通班级中从事教学工作的特殊教师培养又包括专门的特殊学校的特殊教师培养。这与我国不同,我国的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是完全分开的,我国的特殊教师的培养指的就是特殊学校的一线特殊教师的培养。

二、全纳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

全纳教育是由教师、助教、家长、特殊教育专家、学校管理者、康复治疗师等所有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的一个“系统工程”。这一“系统工程”的各个独立环节在工作中各有侧重但又存在重叠。这就要求特教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态度和信念的培养应成为全纳教育师资培养的核心内容。国内外研究表明,特教教师的态度对于成功开展全纳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特教教师对于全纳教育的接纳和认同程度并不理想,有研究发现有少数教师还没有形成基本的对全纳教育的认可和对特殊儿童充分接纳的态度。

特殊教育教师不仅要上好自己的专业科目,还要有可以帮助特殊儿童适应社会和全面发展的知识。在全纳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教师责任重大。因此,要提升教师的素养,还应该做到知识与技能的既“专”又“博”。“专”是指特殊需要儿童教师应该具有过硬的特殊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师在全纳教育中要面对的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想要教好他们,首先教师必须学习特殊需要儿童心理和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知识融合,了解特殊需要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的特点与教育需求,受到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特殊的教育教学方法,具有进行实际教学工作并能进行理论研究的基本能力等。例如:我国在特殊教育师资的教育培训中采取综合性、不分类的方式,培养出的教师大多数只拥有一般文化课的基础知识,而较为缺乏针对身心缺陷的康复教育技术和劳动职业技能教育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其次,特殊需要儿童教师需要到特殊教育学校学习或培训进行专业训练,学习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特殊教育技术和盲文、手语等专业课程。“博”是指特殊需要儿童教师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开阔的眼界及视野。特殊需要儿童在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和生活技能后,最终会以随班就读的方式逐步融入到普通学校的班级里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因此,一名合格的特殊需要儿童教师应该具有全方位的广博知识,并对多门学科的知识都要有所涉猎。“特殊教育处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位置,是多学科、跨专业的整合。”

特殊儿童教育与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卫生学、医学、康复工程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艺术等其他学科都有密切关系。特殊儿童教师需要掌握大量的各个学科的知识,才可以了解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与特殊需要儿童沟通才能更畅通,特殊需要儿童才能学得更多,发展的更好。“专”与“博”紧密相连,“专”是前提,“博”是保障。两条主线,互为推动,齐头并进,缺一不可。全纳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建立在特定知识、技能基础上的教学的过程,更是促进特殊需要儿童充分参与学习、融入课堂和社区生活的综合过程。教师教育和训练特殊需要儿童的最终目的是使这些儿童能够像正常的孩子一样适应社会,学会生活,能够通过学习进步弥补无法改变的缺陷与不足。因此,只有既“专”又“博”型的特殊需要儿童教师才能够帮助儿童早日融入社会,健康成长。

三、全纳教育背景下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有效建议

(一)加强职前教育,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全纳教育素养

“特殊需要儿童教师职前培养是指能使学生较快进入临床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善于设计并完成单科课堂教学,具有学科教学能力。目前,我国特殊需要儿童教师职前培养正由封闭式、定向型师资培养向开放式、非定向型师资培养模式转化。面对这种变化,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培养学生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品质。特殊需要儿童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信念要求比普通教师要高。要求其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有正确的特殊教育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与教师人格,具有良好的全纳教育素养。二是要求学生掌握特殊教育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博学多才。调整课程设置,增加特殊教育专业必修课程,如普通师范生开设特殊儿童教育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目盲和耳聋预防及康复、盲文手语等。选修课中可以设置中外文学、计算机、艺术设计、音乐、舞蹈、简笔画等课程。经常组织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特殊教育知识的兴趣。三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特殊教育专业的各种技术手段。邀请特教专家学者来学校开设讲座,带领学生深入盲文手语实训室、言语康复实验室,自闭症研究中心进行实验研究。四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实效。学校安排学生去地方机构实习。学校还可以举办各种宣传扶助特殊需要儿童的活动,为儿童福利院的特殊需要儿童捐款捐物等。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与特殊需要儿童亲密接触,尽早学会如何去关心和帮助特殊需要儿童。

(二)完善后续培养,促进“全纳型”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后续培养是实现特教教师知识技能更新和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特殊学校(班)与高等教育学校特殊研究机构合作,形成以高等院校为理论核心,辐射和影响农村及基层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实践基地的结构模式。基层特殊需要儿童教师实践经验较多,但理论不足,同时缺少差异教学的能力。高校有较好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工具等有利条件。高校教师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科研的经验,通过与基层特殊需要儿童教师一起教育孩子和交流经验,可以给基层的教师提供一些理论指导,使特殊需要儿童教师把特殊儿童教育理论更好的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走出一条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再回到理论的探索之路。通过合作使基层特殊需要儿童教师参与到高校科研中,更有利于促进其专业发展。请有随班就读教学经验的教师及特殊教育学校(班)的优秀教师介绍经验,传播教学方法,并定期举行教师经验交流会,加强沟通和相互学习。第二方面,紧跟国内外特教理论知识、教学方法、手段的更新发展,引进现代化教学媒介和丰富特教教学与科研资料。通过在职培训、建立教育网络,开展网络远程教育等形式的后续学习,促进教师自身教研能力的提高的同时加强了中小城市的随班就读师资培养。中小城市有进行远程教育的设施和条件,既能满足众多随班就读教师接受教育的需要,也不用花大量的人力、财力聘请教师到现场教学,而且现代的传播技术足可以实现双向对话,受训者可以就教学中的问题或典型个案向专家请教,并展开讨论,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第三方面,定期开展教研工作培养骨干,促进教师和专业共发展。多为优秀特殊需要儿童教师创造教师参加特教专业知识培训和学术交流的机会。遵循“走出去,领进来”的原则,建立特殊需要儿童教师师资培训的教育资源中心、培训基地及网络,与国内外同行建立以广泛合作为契机的专业纽带。以上举措将十分有利于国内特殊教育机构交织连成网状,形成强强联合的局势,集中优势力量,最大限度的发展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也将有利于我国特殊教育与国际高水平特殊教育接轨。

(三)营造支持特殊教育教师发展的社会环境

教育是立国之本,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首先,国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一是在政策上倾斜和扶持特殊儿童教育事业,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保障特教教师权益。我国关于残疾人教育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这些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对特教教师的相关权利给予了保障,但有些法律条文不够详实和具体,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相比之下,美国的法律更加健全完善,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二是国家可以统筹安排,协调教育、民政、医疗卫生等部门,充分发挥国家、社会、学校、家长的集体力量,最大限度的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三是国家“应加大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建立经费投入逐年增加的刚性制度,并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利用社会力量做‘大’特殊教育”。地方政府更要保证特殊需要儿童教师的工资和津贴按时足额发放,并提供给优秀特殊需要儿童教师专项奖金和奖励等。其次,社会的肯定和鼓励为特殊需要儿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社会应该全方位的营造宽松、和谐的特教环境,形成关心特殊需要儿童的氛围,并且为特殊需要儿童教师提供宽松有序的工作环境,对教师的工作给予及时的评价和精神激励,从而增强教师对职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将非常有利于特殊需要儿童教师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另外,普通学生应该给予特殊需要儿童尊敬、关心、友爱和帮助。特殊学生的家长要充分理解特殊需要儿童教师的工作。

儿童科普知识篇6

著名科幻文学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说,科普读物对于青少年,尤其对于儿童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大而且是不可或缺的。把科学变成可见的、文学化的、形象化的生活,将其用更好的形式展现到孩子面前,这是少儿科普图书要走的一个道路。随着人们对科技知识的愈发重视,科普书籍也受到热捧。出版社要抓住这一契机,出版更多优秀科普图书,满足读者需求。

重磅产品大量涌现

科普读物具有其他少儿图书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可以有效传递科学知识,用温和而中性的语言为读者建立一个充满趣味的文字空间,并使这个空间不失童心的魅力。让少儿阅读科普读物,是引领他们走进科学世界,接受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开卷少儿类畅销书排行榜一般以少儿文学类图书为主,兼有少儿卡通类图书,其他类别的少儿图书很少能够上榜,这也表现出了少儿类畅销书品种的不足。2008年7月,属于少儿科普类的《乔治开启宇宙的秘密钥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榜,并取得第8名的不错成绩。本书是霍金的“儿童科普三部曲”的第一部,描述了一个普通少年如何开始对科学感兴趣,并成长为科学家的故事,是科学大师写给孩子们的启蒙巨著。

通过8年努力,海豚传媒终于将“什么是什么”科普系列丛书引入中国。“什么是什么”伴随着德国几代孩子长大成人,是全世界独一无二、多元开发的百科知识品牌,如今在德国以至欧洲已是家喻户晓,其知名度堪与可口可乐媲美。该系列丛书共有120册,海豚传媒将分为12辑于2009年陆续推出,第一辑已经与读者见面。与《十万个为什么》不同,“什么是什么”系列中有很多科学家给小读者提问,先提出一个问题,再用非常有趣的方式进行解答,读起来更有趣。海豚传媒今年还将推出《101史上强兵》《21世纪儿童知识百科》《全景大百科》《我的动物朋友》等一大批少儿科普图书。

此外,包括《听动物讲故事》《听恐龙讲故事》《听昆虫讲故事》《听海洋生物讲故事》4本书在内的“动物王国大探秘”丛书(广州出版社),以第一人称讲述关于动物、恐龙、昆虫和海洋生物的相关知识,语言风趣俏皮,知识全面细致,图画精真。

《万物简史》(接力出版社)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成了本书,使读者可以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该书销量已经超过15万册,目前还在动销中。

被科普界誉为“中国第一套少儿科普经典文库”、“青少年课外阅读权威科学读本”的“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湖北少儿出版社)也于今年与读者见面。该书系具有权威性、高质量及开创性3大特点,是目前国内最权威、最大规模的少儿科普经典文库。

书网互动融入少儿科普书

现代图书在出版中运用了先进的科技手段,科普图书的营销手段也日趋多元化,与读者的互动性得到强化。继“电视书”、“电子书”之后,出版方又将目光瞄准了网络,让图书与网络“联姻”。《中国少年儿童最喜爱的自然百科》《e时代少儿网络版十万个为什么》等都出现了“网络版”。

《e时代少儿网络版十万个为什么》共分“生命与环境”、“科学与生活”等4册。书中每页以图文形式详解一个问题,每本书上都附有一个网址,点击网址可进入“十万大课堂”,这个专为该书而设的网站,不仅包含书中全部内容,还设置了提问环节,可让小读者参与互动。一位儿童图书策划人表示:“‘网络版’将书本从书架延伸到数字世界,这在儿童读物领域是个创举。”

图书借网络进行普及与传播,如果能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将会更好地开阔孩子的眼界。禹田翰风文化公司引进的“权威探秘百科丛书”系列首次把3D建模和CGI成像技术运用到图书制作中,以大幅图片和逼真图像再现了真实的前沿科技;独特的设计和编排方式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书中在图片、图表、曲线图旁边都配有最新含有丰富科学知识的图解文字,通过“权威”独特而详细的结构解剖图,让小读者们能看清每个复杂物体从内部到外部的各个细节特征。这套丛书的互动性强,与图书配套的网站提供给读者一个交互式多媒体平台。小读者们可以下载书摘简介、插图照片以及屏保图片;更可提前预览本系列其他即将出版新书的精彩片断。

“‘妙趣科学’立体翻翻书系列”(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具有超强的互动性和娱乐性,是让孩子眼前一亮的立体科普书。如《地球》含有世界地图拼图游戏,《时间》含有模拟时钟指针,《宇宙》含有星空转盘等等,富有变化和趣味。这套书以一种非常好玩的方式回答了孩子们大大小小的问题,如果孩子还想知道得更清楚,他甚至可以“钻”到书里面去。

漫画科普有新作

运用漫画形式向小读者讲述科普知识是很能吸引人的方式之一。几年前,“我的第一套科学漫画书”丛书得到了读者的欢迎。2008年,湖北少儿出版社出版了漫画本《探索科学奥秘》。今年市场上出现了新作品,如新疆少儿出版社的《自然灾害逃生记》《乘飞船回太空》等。《自然灾害逃生记》讲述了倒霉的老鼠和田鼠在地震、冰雹、洪水、泥石流等灾害逃生的故事,书中没有流血和牺牲,有的只是让人笑掉大牙的故事和你所不知的逃生知识。而《乘飞船回太空》则是国内原创的首部航天科普漫画书,填补了图书市场上缺少适合青少年阅读的航空航天类漫画书的空白。

儿童科普知识篇7

二、小学语文儿童文学的教学方法

1.凸显趣味性

儿童文学是充满童趣的作品,其文辞简练而富含生趣,这样的特点是吸引学生“玄门所在”。针对此特点,小学语文日常教育也应该突出儿童文学的趣味性。然而诸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虽然知晓儿童文学的童趣特征,但在实际教学中却难以将文章的趣味性充分展露出来,严重降低教学实效。造成如此现状的原因在于,教师主体性过强,缺乏对儿童心理的准确拿捏,无论是在朗读课文还是在讲解课文时,教学主观意识凌驾于儿童文学本质之上,难以突出其趣味性。部分教师甚至认为儿童文学“幼稚”“别扭”“矫揉造作”,教学中难以启齿,并要求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然而儿童文学主要功能是启发儿童心智,其言辞语气自然要契合儿童认知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教师应该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应该积极转变角色,摆正“教学育人”的姿态,凸显儿童文学的“童趣”。

譬如《狐狸与乌鸦》一课则是讲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在故事中乌鸦最终被狡猾的狐狸骗走了嘴里的肉,诸多学生学习此篇课文时都被逗得捧腹大笑。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儿童文学的趣味性,并在朗读过程充分展露出那份“童真”。例如在朗读课文时,教师可以一边读一边即兴表演,主要是将“狐狸”的狡猾,以及“乌鸦”的傲慢和之后的“得意忘形”充分展示出来。如此一来,课文的真实趣味则被展示得淋漓尽致,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还能够提高知识内化效率。

2.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科普性最为儿童文学重要特征之一,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因素。然而小学语文教学之中,科普教学却始终缺位抑或说“不够完备”。诸多教师仅仅认识到儿童文学的趣味性,也善于利用其特征激发学生兴趣。但对于科普文章的讲解则显得黔驴技穷,其主要原因是科普文章的抽象性、理论性特征容易导致学生疲乏,无法有效吸引学生眼球。根据儿童心理特征而言,科普性文章的趣味性确实稍逊于故事、寓言等文体。但实际上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热情是足够的,在实际教学之中只是需要将其“激活”,这首先需要将科学知识的抽象化特征直观化体现。想要达到上述要求,教师则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的教学资源,从而建构其直观可视的教学情景。以此突破学生主观性不强之教学瓶颈,同时也能够有效凸显科普文章的趣味性。

譬如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课时,教师应该正视学生科学知识求索诉求。在教学之中,首先应该充分挖掘课文的内在价值,充分透析金字塔的性质(古埃及法老的坟墓),其主要特征(由巨型石块堆积而成、体积庞大等),探索其谜团(金字塔究竟是如何建造的)。并且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知识内化效率,教师则应该引入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作,搜索金字塔的有关探究视频,在直观可视的教学情景下,文章的趣味自然显露,学生的学习情趣也将极大提升。

3.引导学生实践

儿童文学的最终效用是启发儿童智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作为儿童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在日常教学中需着重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正视学生主体性,并引导学生积极实践。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理论并推动理论发展的必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并积极引导其进行必要实践训练。

譬如在教学《负荆请罪》时,课文的体裁则是戏剧脚本,根据这样的特点教师则可以鼓励学生以表演的形式探究课文,并深入理解其内涵。而表演的形式以及服装道具则由学生自主创新。最后通过学生投票选出表演最好以及课文理解最到位的小组,教师将给予其一定的褒奖。通过这样的自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创新能力也将有效激发。

结束语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是尊重儿童特性、契合儿童智力、心理因素的文学形式。在小学语文视野中,儿童文学几乎无处不在,在日常教学之中教师需正视儿童文学趣味性、生动性、童真性特点,摆正教学心态,并采取合理措施凸显儿童文学特质,引导学生积极实践,以此提升学子综合素养。

儿童科普知识篇8

关键词:计划免疫;知晓率;儿童家长;护理干预

在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措施中,特别是对可预防、控制的传染病,计划免疫是最经济、最方便、最有效的[1],家长对计划免疫信息的知晓程度直接影响着儿童的预防接种率。因此,要提高预防接种率,做好预防保健工作,首先要提高家长对计划免疫信息的知晓程度,本研究以本辖区2078名0~7岁儿童家长为调查对象,对实施护理干预前后家长的计划免疫信息知晓率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本辖区七个社区常住和流动共2078名0~7岁儿童家长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1.2.1调查问卷 根据有关文献及资料设计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一般情况:包括父母文化程度、性别、年龄、家庭经济状况、居住属性及户口所在地;②计划免疫相关知识:包括通过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预防何种疾病;预防接种程序;疫苗接种前后的相关注意事项;接种疫苗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相应的处理措施;家长获取计划免疫知识的途径 ;家长对接种二类疫苗的态度等。题目形式为多项选择,家长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回答,对选中的答案打钩,所有题目累计得分。

1.2.2调查方法 ①向儿童家长统一发放免疫规划知识问卷进行调查,全部现场回收,满分 100分,60分为及格,根据每一道题目的知晓人数、得分情况, 计算知晓率、及格率百分比等相关指标;②根据统计分析结果,采取普遍宣教和重点讲解相结合;传统方式和现代化手段相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现代化立体化干预模式对家长进行免疫规划知识普及强化。干预后再次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两次问卷调查结果,了解家长对免疫规划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这种计划免疫干预模式的有效性。

1.3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均在SPSS11.0统计软件上进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为本辖区五个社区常住和流动共2078名0~7岁儿童家长,干预前后的两次调查问卷均为合格问卷,有效率为100%。干预前后所选择的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属性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本辖区0~7岁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知识的掌握状况并不理想,免疫规划知识问卷得分平均及格率为18.18%,通过采取普遍宣教和重点讲解相结合;传统方式和现代化手段相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立体化干预模式对家长进行免疫规划知识普及强化,再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问卷得分平均及格率达到90.58%,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婴幼儿时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按规定接种疫苗,可减少各种传染病的发生机率,为儿童健康成长奠定基础。而儿童计划免疫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对计划免疫信息的知晓程度,这次计划免疫知识调查,涉及的都是基本问题,其中,儿童家长对乙型肝炎疫苗相对了解程度较高, 这与政府部门、卫生部门的重视程度及大力宣传、积极推广密不可分,而家长普遍对1岁内及1岁后的接种疫苗情况了解程度较低,对卡介苗、百白破的了解甚少,获取预防接种知识的渠道不畅通,这些都反映了计划免疫工作中的不足。

我们根据问卷统计分析结果,集中加大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宣传力度,将流动儿童及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作为重点宣教对象,与医院妇产科、托幼机构及学校联合,因需施教,采取灵活多样健康教育形式,如发放有关宣传单及介绍各疫苗的小册子,制作宣传展板,举办讲座,同时提供联络咨询电话以便家长随时咨询,及时并耐心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通过本地广播电视节目、金维信短信,本地互联网络、宝贝计划儿童免疫规划信息系统等途径对家长进行免疫规划知识普及强化。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计划免疫相关概念、重要性及计划免疫程序 ( 预约接种时间) 、各种疫苗所预防的传染病 、各疫苗接种前后注意事项、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一类 、二类疫苗的作用及二类疫苗的价格等。

通过这种普遍宣教和重点讲解相结合;传统方式和现代化手段相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现代化、立体化干预模式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相关知识水平,提高儿童预防接种率。同时,通过加强联系,托幼机构、学校以及家长对医院的信任度提升,医院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上一篇:清明这首诗范文 下一篇:工作总结报告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