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范文

时间:2023-10-02 08:56:42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篇1

一、水稻稻曲病

1、发病规律

稻曲病是由真菌中的担子菌亚门类绿核菌侵染后而导致发病。病菌由落入土中的菌核和附着在种子表面上的厚垣孢子越冬,菌核于翌年的7-8月发育产生子囊壳,壳内产生大量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并随气流传播散落,在水稻破口期侵害花器和幼嫩器官,导致谷粒发生病害。

2、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良种

水稻不同品种(组合)对稻曲病的抗性差异较大。选用抗病良种并选用无病区域的稻种栽培,是防治稻曲病的有效技术措施。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是消灭种子带菌、防止初侵染源的有效措施。而且成本低、效果好。

(2)加强栽培管理

针对各种品种,适时移栽。使水稻开花期与雨期、高温天气错开。选择合理的种植密度,改善田间小环境。增强通风透光能力,以降低发病率。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对肥水的需求特性。进行科学施肥、灌水,保证水稻青秆黄熟。氮肥与发病呈正相关,氮肥过多,水稻生长过于繁茂嫩绿,会增加稻株的感病性。在施肥上应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增强稻株抗病能力。适施氮、磷、钾,切忌迟施、偏施氮肥。

(3)药剂防治

老病区或杂交稻种植集中的地区,或水稻在抽穗扬花遇到雨日多、湿度大的天气,田间施药防治应在水稻孕穗后期、破口期及齐穗期施药。最迟不能迟于齐穗期。最佳时期为孕穗后期。实际掌握田间多数稻株剑叶抽出1/2至全抽出,植株呈锭子型但未破肚。以在破口前5~12d为宜。过早或过迟施药会大大降低防治效果。在水稻孕穗后期和破口期,用5%井冈霉素水剂1500~2250mL/hm2对水750kg各喷雾1次。用5%多菌酮可湿性粉剂2.25kg/hm2,或18%多菌酮乳粉7.5kg/hm2对水900kg。在水稻孕穗期喷雾。还可用50%DT杀菌剂1.50-2.25kg/hm2对水750~1125kg,在水稻孕穗中期和末期各喷施1次。

二、水稻纹枯病

1、发生规律

水稻纹枯病的传播来源是菌核。当年水稻收割时,菌核大量落在田里,在土壤中安全越冬,成为第2年病害传播的主要来源。菌核在第2年灌水整田时与浪渣混合在一起,漂浮在水面上,随风飘移,集中到下风头田边的水面。插秧后菌核漂浮到秧苗旁边,附着在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长出菌丝,侵入叶鞘,形成病斑,病斑上的病菌侵入临近稻株,向植株上部蔓延。扩大危害。纹枯病主要危害叶鞘,也能危害叶片、茎秆和稻穗。叶鞘发病,首先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成椭圆形,并可相互汇合成云纹状大斑。病斑边缘明显,褐色,中间褪为淡绿色或淡褐色,最后变成灰白色。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

2、发生特点

(1)施肥不合理

施足基肥、合理追肥、增施磷钾肥。稻株生长健壮、通风透光好的稻田发病轻。氮肥施用过多过迟。或集中施用。禾苗猛发徒长。提早封行。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株间湿度增高,则纹枯病发生重。

(2)高温高湿发病严重

稻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当田间气温达23℃以上,相对湿度90%以上,纹枯病开始发生。当株棵间气温高达25~31℃,相对湿度达97%时。病害发展最为迅速。当温度在IO℃以下或40%以上时。病害停止发展,在12~15%时开始形成菌核。但以30~32%之间形成最多,水稻抽穗到乳熟阶段是菌核形成的高峰期。

3、防治方法

(1)药剂防治

当丛发病率达20%时。可作为药剂防治指标。施药时期以抽穗前后为宜,高肥田块应在封行前开始用药。以后视病情发展情况每隔10~15d再防治1~2次。主要药剂有5%井冈霉素水剂1500mL/hm2,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125g/hm2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125g/hm2,对水1125kg/hm2喷雾。施药时一定要保证用药量,药液要喷在植株中、下部,并在早晨有露水时施药,以提高防治效果。

(2)农业措施

①清除菌核。在灌水整田时打捞浮在水面上的浪渣,集中处理,消灭菌核。为彻底打捞,田面要整平,灌水可深一些。②合理施肥。应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的抗病、抗倒能力。施肥应做到前期不徒长,不过早封行,后期不贪青,不倒伏,既能高产,又能控制病害。③浅水灌溉,适时晒田。一般分蘖盛期前灌浅水,分蘖末期开始晒田,孕穗以后干干湿湿,干湿交替,浅水勤灌,以降低田间湿度,控制无效分蘖,防止过早封行,减轻病害发生。

水稻纹枯病篇2

1.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

1.1发病期推迟,病情垂直发展速度快

由于水稻轻型栽培面积的扩大和水稻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的推广,使得水稻播栽期推迟、水稻基本苗下降,从而相应推迟了水稻纹枯病发病的盛期。但由于前期水稻群体小,水稻施肥量大幅度增加,水稻群体在短期内急剧上升,恶化田间小气候,同时由于水稻体内氮素代谢旺盛,水稻纹枯病病情呈垂直发展速度,病情上升快,暴发期缩短。

1.2发病面积大,粳稻受害尤为严重

近年来受气候异常因素影响,各稻型纹枯病发生危害普遍较为严重。杂交中籼稻由于施肥量相对较少,且杂种优势的存在,对纹枯病的耐害性较强,虽然部分田块病情严重,但田间很少出现纹枯病“透顶”现象。而粳稻品种多数感病性强,加上施肥量高,纹枯病垂直发展迅猛,危害程度较重,严重发生田块发生“透顶”现象普遍。从田间调查看,纹枯病严重危害的均为粳稻品种。

2.水稻纹枯病连续重发原因

2.1水稻直播面积的激增

水稻栽培方式呈现多元化,主要有手栽秧、机插秧、直播稻等多种方式。其中直播稻由于省工、节本等特点,面积直线上升,部分地区直播稻种植面积比例高达80%以上,加重了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原因如下:一是直播稻种植密度高,水稻群体大,个体发育差,从而加重其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二是直播稻多为人工撒播,行株距不确定,田间通风透光性能差,为纹枯病发生创造适合的小气候;三是直播稻株型松散,加上种植密度高,药液难于喷淋到水稻基部,药剂防治效果下降。

2.2防治工作不到位

2.2.1重治虫、轻防病。部分农户对病害的发生危害性和病害的预防工作认识不足,认为同害虫一样发生后打药既可控制,往往是发病初期不用药预防,等病害发生严重后,则病害已难以控制。同时,一些农药经营者为了以低价赢得竞争市场,在防治药剂配方中不用或减少杀菌剂使用量。

2..2.2防治药剂选用不当。井冈霉素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要药种,该药具有内吸传导性,兼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但其持效期较短,在近年来水稻纹枯病发生严重的情况下,井冈霉素的防效更是难以保证。

2.2.3防治喷水量过少。目前大多数农户防治水稻病虫喷雾药液量在240~300 kg/hm2左右,仅为正常防治要求药液量的30%左右。若在水稻封行以前用药,对纹枯病还多少有一些效果;如果在水稻中后期用药,则对纹枯病防效甚微。

2.3水肥管理不当

长期深灌,搁田过迟、不彻底,偏施、迟施氮肥,水稻郁蔽、徒长,均会促使水稻纹枯病发生和蔓延,加重危害程度。

3.水稻纹枯病防治对策

3.1推广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方式,控病抑病

虽然直播稻有省工、节本的优点,但其产量潜力低、生产风险大、生态不友好,且杂草稻威胁大,纹枯病等病虫防治难,应予以控制。应积极推广水稻机插秧栽培方式,机插秧增产潜力高、稳产、高产,且由于水稻行距大、水稻封行期推迟,水稻纹枯病发生显著减轻,同时由于行距大,病虫防治易操作,防治效果显著提高。

3.2加强水稻栽培管理,促苗控病

3.2.1打捞菌核,减少菌源。在水稻秧田和本田翻耕、灌水、耙平时,大多数纹枯病菌核浮在水面,混杂在浪渣中,飘到田角和田边,可将浪渣打捞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菌源。

3.2.2合理施肥,健壮生长。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和水稻品种特性合理施肥,增强稻株抗病力。在施肥上要注意氮、磷、钾三要素的配合,农家肥与化肥、长效肥与速效肥的配合,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以防稻苗徒长和提早封行。

3.2.3适期用药。水稻分蘖盛期纹枯病穴发病率达15%时应用药防治,尽量适期早用药。

3.2.4科学选药。水稻纹枯病的防治药剂应选用井冈霉素与枯草芽孢杆菌,或蜡质芽孢杆菌,或己唑醇的复配制剂、苯醚甲环唑与丙环唑的复配剂、烯唑醇、己唑醇、戊唑醇、噻呋酰胺等长效、高效药剂,以提高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3.2.5正确喷药。在水稻中后期田间比较郁蔽的情况下防治水稻纹枯病,应适当加大用药量,并加足水量喷粗雾,用水量要达到750~900 kg/hm2,将药液淋到纹枯病发病部位的水稻植株基部,以提高防病效果。

水稻纹枯病篇3

一、试验目的

比较几种农药对水稻纹枯病、稻曲病防治效果及对水稻产量的增产作用。

二、试验方法、地点及选用药剂

1.试验方法 小区试验与同田对比试验同步进行。

2.试验地点 青白江区龙王镇场镇社区3组、姚渡镇永和村13组、城厢镇玉龙村7组、大同镇同福村16组、清泉镇秧田村13组。

3.试验药剂 30%爱苗(丙环唑・苯醚甲环唑)EC(先正达苏外l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30%嘉润(丙环唑、苯醚甲环唑)EC(江苏丰登农药有限公司生产),20%井岗霉素WP(浙江钱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40%禾枯灵WP(江苏灶星农化有限公司生产)。

三、试验设计

1.小区试验3次重复,随机排列,2次施药,共6个处理(其中30%嘉润EC分1次施药和2次施药2个处理及1个1次施用清水对照)。

2.同田对比试验 1次重复,随机排列,2次施药,共5个处理(其中1次施用清水对照)。

3.用药剂量及对水量 30%爱苗ECl5ml/亩;30%嘉润ECl5ml/亩;20%井岗霉素WP50g/亩;40%禾枯灵WP70g/m2;用水量均为50L/亩。

4.施药时期 拔节期、抽穗前2-3天。

5.施药器械 山东卫士(w$-16)手动喷雾器。

四、试验调查、计算公式及分析方法

1.试验调查

(1)调查时间及调查内容对纹枯病于第1次施药前调查田间病窝率、病株率、病情指数,施药后于水稻成熟期再进行1次调查;对稻曲病于水稻成熟期进行1次调查田间发病株率、病情指数;对水稻理论产量于水稻成熟期田间调查亩有效穗,室内烤种调查着粒数、实粒数、千粒重,计算理论产量。

(2)调查方法①病害调查。每个处理平行线5点取样,每点连续调查相连5穴,共25穴,记录各处理调查总株数、病株数、发病级数;②理论产量调查。每个处理平行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10穴,合计50穴,记录总有效穗数,同时每点取5穴计25穴进行室内烤种,记录每株着粒数、实粒数、称量千粒重,计算结实率、理论产量。

2.试验结果分析方法 小区试验结果采用显著性方差分析,同田对比结果采用一般性分析。

五、试验结果及分析

1.小区试验 小区试验水稻品种为杂交水稻丰两优一号(由合肥丰乐种业有限公司生产);每小区面积34.57m2(长9.85m,宽3.51m。第1次施药时间为7月14日(注:1次施药处理的即为该次施药),第2次施药时间为7月27日。每小区用水量统一为2.6L。

(1)纹枯病防治效果药后平均病指增加最低倍数是施药2次的30%爱苗EC,其次是施药2次的30%嘉润EC,第三是30%嘉润ECl次施药,第四是40%禾枯灵WP,最末位是200,4井岗霉素WP。防治效果名次呈现同样顺序。

经对试验结果――药后病情指数进行方差分析,各处理药荆均与清水对照存在极显著差异,各药剂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2)稻曲病防治效果3次重复平均病指以30%嘉润EC为最低,30%爱苗EC其次,20%井岗霉素WP为第3名,40%禾枯灵WP为第4名。

经对稻曲病病指的方差分析,除30%嘉润EC于水稻拔节期一次施药外,其他药剂与对照存在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本试验初说明防治水稻稻曲病的防治适期应在水稻破口初期前进行,其他时间施药效果不理想或无效。

(3)增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各药剂均对水稻有增产作用,其中30%爱苗EC增产幅度最高达19.13%,30%嘉润EC次之达16.06%,20%井岗霉素WP占第三位增产11.84%,40%禾枯灵VCP增产11.23%。

经方差分析,爱苗与清水对照的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他药剂与对照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药剂间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爱苗等药剂对水稻增产的主要作用表现为能明显提高水稻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在本小区试验中,施药后的水稻结实率最低比对照增加14.93%,最高比对照增加23.56%,平均比对照增加18.45%;施药后的千粒重最低比对照增加1.6%,最高比对照增加4.95%,平均比对照增加2.99%。

2.同田对比试验 同田对比试验均采用杂交水稻进行,每小区面积133.4m2,每小区用水量10L,施药时间7月上旬至7月底。

(1)纹枯病防治效果30%爱苗EC对纹枯病防效高达74.94%,30%嘉润EC与30%爱苗sE接近,防效达74.53%,40%禾枯灵wP与20%井岗霉素WP防效接近,前者为69.85%,后者为68%。

(2)稻曲病防治效果平均相对防治效果以30%嘉润EC为最高,达80.65%;其次为30%爱苗EC,防效为80.02%;第三名为20%井岗霉素WP,防效为60.28%;第四名为40%禾枯灵WP,防效为59.39%。

(3)增产效果30%嘉润EC平均比对照增产10.92%,30%爱苗EC平均比对照增产10.65%,40%禾枯灵WP平均比对照增产7.13%,20%井岗霉素WP平均比对照增产6.06%。

六、结论

1.参试的4种药剂均对水稻纹枯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其中以30%爱苗EC为最好。30%爱苗EC小区试验防洽效果为76.79%,同田对比防治效果为74.94%;与30%爱苗EC最相近的为30%嘉润EC,小区试验防治效果为74.03%,同田对比为74.59%。

2.参试的4种药剂均对水稻稻曲病有较为明显的防治作用小区试验中以30%爱苗EC为最好,相对防效达80.41%,30%嘉润EC为77.23%;同田对比中以30%嘉润EC为最好,相对防效达80.65%,30%爱苗EC为80.02%。两者平均仍以30%爱苗EC为最好。其他2种农药防效稍差。

3.所有参试农筠对水稻均具有增产作_用小区试验中以30%爱苗EC增产最高,为19.13%,30%嘉桐EC为16.06%,20%井岗霉素WP与40%禾枯灵WP接近,分别为11.84%和11.23%。同田对比试验中以30%嘉润EC增产作用最大,30%嘉润EC比对照增产10.92%,30%爱苗EC比对照增产10.65%,40%禾枯灵WP与20%井岗霉素WP分别为7.13%和6.06%。两者平均仍以30%爱苗EC增产最高,平均增产达14.89%,30%嘉润EC平均增产13.49%,40%禾枯灵聊平均增产9.18%,20%井岗霉素WP平均增产8.95%。

4.注意选择防治适期小区试验中的30%嘉润EC于水稻拔节期一次施药对纹枯病有防治作用,但对稻曲病防效很差。因此,防治水稻稻曲病应注意选择防治适期进行。从本试验结果看,以孕穗末至破口初施药为宜。

水稻纹枯病篇4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是水稻生产上的一种常发性、普发性病害,水稻苗期至穗期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生,一般从分蘖期开始染病,孕穗到抽穗期形成发病高峰,到蜡熟期逐渐停止蔓延。

1、发生因素

1.1 品种。一般来说,矮秆品种比高秆品种发病重,粳稻比籼稻发病重,早熟品种比中、晚熟品种发病重。

1.2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块。此类田由于长期积水.不能很好的晒田,田间湿度大,容易形成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蔓延。

1.3 施肥不合理,发病严重。施足基肥、合理追肥、增施磷钾肥,稻株生长健壮、通风透光好的稻田发病轻。氮肥施用过多过迟,或集中施用,禾苗猛发徒长,提早封行,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株间湿度增高,则纹枯病发生重。

1.4 气候条件。稻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当田间气温达23℃以上,相对湿度90%以上,纹枯病开始发生,当株棵间气温高达25~31℃,相对湿度达97%时.病害发展最为迅速,当温度在10℃以下或40℃以上时,病害停止发展,在12~15℃时开始形成菌核,但以30~32℃之间形成最多,水稻抽穗到乳熟阶段是菌核形成的高峰期。

2、防治措施

防治水稻纹枯病,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做好肥水管理,改善水稻的生长环境条件,对历年发病严重的田块及早用药进行保护。

2.1 农业措施

(1)清除菌核。在灌水整田时打捞浮在水面上的浪渣。集中处理,消灭菌核。为彻底打捞,田面要整平,灌水可深一些。(2)浅水灌溉,适时晒田。一般分蘖盛期前灌浅水。分蘖末期开始晒田,孕穗以后千千湿湿,干湿交替,浅水勤灌,以降低田间湿度,控制无效分蘖,防止过早封行,减轻病害发生。(3)合理施肥。应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的抗病、抗倒能力。施肥应做到前期不徒长,不过早封行,后期不贪青,不倒伏。既能高产,又能控制病害。

2.2 化学防治

当丛发病率达20%时,可作为药剂防治指标,施药时期以抽穗前后为宜,高肥田块应在封行前开始用药.以后视病情发展情况每隔10~15d再防治1-2次。主要药剂有5%井冈霉素水剂1 500mL/m2,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125g/hm2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125g/hm2,对水1 125kg/hm2喷雾。施药时一定要保证用药量.药液要喷在植株中、下部,并在早晨有露水时施药,以提高防治效果。

二、水稻稻曲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稻曲病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稻曲病多称为“乌米”,又称青粉病、绿黑穗病、谷花病。多发生在收成好的年份,故又名丰收果。近年来,在各地稻区均有发生。因本病原菌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发生危害不断扩大。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危害程度越来越重。此病虽然对产量影响不大,一般减产5%-10%。但是该病的病原菌含有色毒素。不仅降低稻米品质,而且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害。

1.影响因素

1.1 品种。一般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秆矮、穗大、叶片较宽而角度小,耐肥抗倒伏和适宜密植的品种,易发生稻曲病。此外,颖壳表面粗糙无茸毛的品种发病重。

1.2 栽培管理。栽培管理粗放,密度过大,灌水过深,排水不良,尤其在水稻颖花分泌期至始穗期,稻株生长茂盛。若氮肥施用过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剑叶含氮量偏多,会加重病情的发展。病穗病粒也相应增多。

1.3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重要因素。稻曲病菌在温度为24~32℃均能发育。以26~28℃最为适宜,34℃以上不能生长。同时,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风雨侵入花器,因此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气候因素以降雨为主。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雨日、雨量偏多,田间湿度大,日照少,一般发病较重。

2.综合防治措施

2.1 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水稻不同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选用抗病良种并选用无病区域的稻种栽培,是防治稻曲病的有效技术措施。因此要淘汰感病品种周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和比较抗病品种。二是消灭初侵染源。清除田间杂草.深翻土地;翻耕整地时,结合防治纹枯病,捞除浮渣,消灭越冬菌核;发现田间有病株应及早拔除并深埋。发病的稻田在水稻收割后应进行深翻,以便将菌核埋入土中。避免在病田留种,及早将发病的秕谷烧掉,以免病菌传播;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是消灭种子带菌,防止初侵染源的有效措施。种子消毒可选用2%~3%石灰水、50%多菌灵500倍液、70%402抗菌剂1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强氯精500倍液浸种12h。三是合理施肥,科学管水。施肥上应科学合理施肥,氮、磷、钾肥应配合使用,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增强稻株抗病能力沏忌迟施、偏施氮肥。水分管理上要合理灌溉.稻田宜干干湿湿,适时适度晒田,增强稻株根系活力,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水稻的抗病性,以减轻发病。

2.2 化学防治

在水稻孕穗后期和破口期用5%井冈霉素水剂1 500-2 250 mL/hm2对水750kg各喷雾1次。在水稻孕穗期用5%多菌酮可湿性粉剂2.25kg/hm2,或18%多菌酮乳粉7.5kg/hm2对水900kg喷雾。该药是目前药剂中防治效果最好的。在水稻孕穗中期和末期用50%DT杀菌剂1.50-2.25kg/hm2,对水750~1 125kg各喷施1次。

水稻纹枯病篇5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药剂防治;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104-01

为明确中农联合生产的40%氟醚己唑醇悬浮剂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水稻的安全性,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受兴化市植保站委托,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本示范设在兴化市农技推广中心中试基地。土壤类型为黏土,肥力中等,田间持水量30%左右,地下水层深度1.0 m左右,当茬种植品种为南粳9108,中感纹枯病,种植方式为机插秧,6月18日栽插。

1.2 试验材料

试验药剂有40%氟醚己唑醇悬浮剂,由中农联合生产;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商品名拿敌稳,由拜耳公司生产;75%戊唑・嘧菌酯水分散粒剂,商品名禾技,由世科姆公司生产。防治对象为水稻纹枯病[1-2]。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40%氟醚己唑醇悬浮剂225 g/hm2(A)、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50 g/hm2(B)、75%戊唑・嘧菌酯水分散粒剂150 g/hm2(C),以不施药作对照(CK)。不设重复,随机排列,药剂处理区面积200 m2。

1.4 用药方法

根据方案要求,共用药2次。第1次用药在8月8日(水稻分蘖末期),第2次用药在8月26日(水稻大肚末期)。2次用药当天天气均晴好,药后3 d无雨。施药时,采取二次稀释法,兑水量750 kg/hm2均匀喷雾,施药器械采用市下牌SX-MD150A电动喷雾器,喷孔直径1.3 mm[3-4]。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1.5.1 安全性。药后不定期观察各处理药剂对作物是否有药害(矮化、褪绿、畸形等)。如有药害,同时记录药害的程度[5-6]。

1.5.2 病害调查。示范于药前调查水稻纹枯病发病丛数及病指。第2次药后7、14 d各进行1次药效调查。定点调查,共50丛,记录总株数、病株数和严重度,按下列公式计算病情指数及防效。

严重度分级标准如下:0级―全株无病;1级―第4叶片及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以剑叶为第1片叶);3级―第3叶片及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5级―第2叶片及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7级―剑叶及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9级―全株发病,提早枯死。

病情指数与校正防效相关公式具体如下:

病情指数=■×100

校正防效(%)=(1-■)

×100

2 结果与分析

整个试验过程中,各处理区水稻均无异常现象,几种药剂对水稻均安全。第2次药后7 d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处理C病指校正防效为96.62%,要显著高于处理A、B,其次是处理B,病指防效86.86%,而处理A病指防效为83.57%。田间目测发现,处理B、A能查见发病中心。药后14 d,病指防效趋势与药后7 d较为一致。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供试品种南粳9108,中感纹枯病,加上秸秆还田,试验田纹枯病发生非常严重,自然发生程度相当高。在此条件下,75%戊唑・嘧菌酯水分散粒剂150 g/hm2在水稻分蘖期与孕穗末期2次施药,药后7、14 d病指防效分别为96.62%、96.54%,对纹枯病防效显著。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50 g/hm2的病指防效则为86.86%、87.34%。而40%氟醚己唑醇悬浮剂225 g/hm2药后7、14 d病指防效要差于上述2个药剂,对纹枯病病指防效分别达83.57%、84.05%,也表现出较好的防效。 要取得对防治纹枯病更好的效果,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0%氟醚己唑醇悬浮剂需提高施药剂量,同时开展相关试验示范,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实践表明,防治纹枯病采用药剂防治的同时,可以采用适时搁田、浅水勤灌等一些农业措施,以增加对纹枯病的控制效果。

4 参考文献

[1] 王安,刘剑锋,胡兆平.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2):58.

[2] 裴吉兵.水稻纹枯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3):166.

[3] 许科友,黎祖德,黄莉.水稻纹枯病综合防治技术[J].植物医生,2010(2):9.

[4] 孙雪.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技术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5.

[5] 刘薇,杨超,邹剑锋,等.水稻纹枯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广西农业科学,2009(5):512-516.

水稻纹枯病篇6

摘要阐述了水稻纹枯病的病原菌形态,介绍了其危害症状、诱发因素,并提出防治措施,以为控制纹枯病发生蔓延、降低病害损失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防治

随着高产杂交稻品种的推广,氮肥用量增加,稻田复种指数上升,近年来水稻纹枯病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50%。特别在早稻直播区发生面积广、流行频率高,所致损失已跃居水稻三大病害之首。

1病原菌形态

主要有菌丝和菌核2种形态。在病斑发生数日后,肉眼可见表面有菌丝长出,纠结成团呈扁球形、肾状或不规则的菌核,先为白色,后变暗褐色。菌丝与菌核相连,空气干燥时,菌核极易脱落。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他寄主作物或杂草的残体上越冬。水稻收割时落入田中的大量菌核也是次年或下季的主要初侵染源。

2危害症状

又称花纹病、花脚秆,初为水渍状暗绿色小点,后逐渐扩大,边缘暗绿色,中央灰褐色,天气干燥时,边缘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病斑呈椭圆形或云形状。安义县早、中、晚稻自苗期至穗期均有纹枯病发生,一般在分蘖期开始侵害,以抽穗期前后为发病盛期,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由下向上扩展,侵入茎秆并蔓延到剑叶,甚至造成穗部发病。

(1)秧田期。先在近水面处侵害秧苗叶鞘,后蔓延到叶片,引起叶鞘腐烂、叶片枯萎,厢面形成小块状死苗。

(2)大田期。先在近水面处叶鞘侵入,发病后叶鞘腐烂或枯死;叶片发病导致枯黄卷缩,提早枯死;剑叶叶鞘受害严重时,常不能抽穗,出现包颈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稻穗发病则穗颈、颖壳等部位呈灰褐色病斑,致使结实不良、粒重下降,甚至全穗枯死;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茎秆易折,发病严重时一般矮秆品种立地枯死,中、高秆品种常造成贴地倒伏。

3诱发因素

3.1寄主范围

纹枯病寄主范围广,其中重要的寄主作物有水稻、玉米、豆类、花生、甘蔗、甘薯、芋、菱角以及紫云英等绿肥作物,重要的杂草寄主有稗、莎草,马唐草、游草等。

3.2菌源基数

凡上年发病轻,或当年移栽前灌水时打捞较彻底的地块,发病轻;反之菌核越冬数量大,发病重。当菌核落入水中又可借水流传播。一般遗留的菌核约150万粒/hm2,重病田约900万~1 200万粒/hm2,发病特别严重的田块可达到3 000万~4 500万粒/hm2。

3.3品种抗性

早稻发病重于晚稻,双季晚稻发病较轻;矮秆品种重于高秆品种;生育期长的晚熟品种比生育期短的早熟品种发病要轻。

3.4环境条件

纹枯病是高温高湿病害,发病温度18~34 ℃,流行温度22~28 ℃,90%以上湿度最适合发病。一般在高温阴雨天、密植稻田郁闭、长期深灌田间湿度大等情况下病害蔓延快,发病重。早稻孕穗前气温较低,病势扩展缓慢,孕穗后,气温升高,如遇雨季,病情发展迅猛,这一时期是病害发展的高峰期。双季晚稻进入孕穗至抽穗阶段,如阴天多雨,温度又适宜病情发展,则可出现一个发病时期,10月上旬因受北方寒流的影响气温常降到22 ℃左右,病害逐渐停止,所以双季晚稻的纹枯病一般不造成严重危害。

3.5栽培管理

一是长期深水灌田,影响根系发育,植株抗病性差;二是施肥不合理,偏施氮肥或氮肥施用过迟,使水稻生长前期封行过早,田间郁闭后期茎叶徒长,降低其抗病性;三是栽插过密,特别是直播田,田间通风透光不良,形成有利于纹枯病发生的田间小气候。

4防治技术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必须坚持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4.1选用抗病品种

水稻对纹枯病抗性高的资源较少,目前生产上早稻耐病品种有两优287、先农23号等;中稻品种有两优培九、香两优一号等;晚稻耐病品种有金优298、中优288等[1]。

4.2打涝菌核,减少菌源

田间菌核量极大,要取得明显的防治效果,应坚持年年捞,每季捞,大面积捞。捞出菌核要深埋或烧毁,以减少田间的菌源,并清理田边杂草,能有效预防纹枯病发生与流行。

4.3栽培防病

一是合理密植,推广机械栽插,实行宽窄行以利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二是浅水勤灌,适时晒田,避免长期深灌,促进稻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三是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或迟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性,化学氮肥应早施,切忌水稻生长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做到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2]。

4.4适时施药保护

每季水稻分蘖期应加强调查,根据发病早迟、轻重,确定防治时期和主防治田块,控制病害扩展[3-4]。过迟或过早施药,防治效果均不理想。防治适期及防治指标:一般分蘖后期病丛率达15%或拔节到孕穗期丛发病率达20%的田块,需要用药防治。目前有一些高感品种抽穗后病害仍能发展,引起剑叶和穗轴发病,后期仍需注意防治。前期(分蘖末期)施药可杀死气生菌丝,控制病害的水平扩展;后期(孕穗期至抽穗期)施药可抑制菌核的形成和控制病害的垂直扩展,保护稻株顶部功能叶不受侵染。常用药剂:5%井冈霉素水剂、20%井冈霉素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3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喷药时让药液尽可能多地喷向水稻中下部。使用井冈霉素时,最好在雨后晴天进行,或在施药后2 h内保证不下大雨时进行。

5参考文献

[1] 吴雪芹.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82.

[2] 许科友,黎祖德,黄莉.水稻纹枯病综合防治技术[J].植物医生,2010(2):9.

[3] 张武利,曹炳宏,许成生.五河县2008年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与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152.

水稻纹枯病篇7

1 症状

1.1 苗期发病 心叶基部出现褪绿黄白斑,后扩展成与叶脉平行的黄色条纹,条纹间仍保持绿色。不同品种表现不一,糯、粳稻和高秆籼稻心叶黄白、柔软、卷曲下垂、呈枯心状。病毒病引起的枯心苗与三化螟危害造成的枯心苗相似,但无蛀孔,无虫粪,不易拔起,别于蝼蛄为害造成的枯心苗。

1.2 分蘖期发病 先在心叶下一叶基部出现褪绿黄斑,后扩展形成不规则黄白色条斑,老叶不显病。病株常枯孕穗或穗小畸形不结实。

1.3 拔节后发病 在剑叶下部出现黄绿色条纹,各类型稻均不枯心,但抽穗畸形,结实很少。

2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仅靠介体昆虫传染,其它途径不传病。介体昆虫主要为灰飞虱,一旦获毒可终身并经卵传毒,至于白背飞虱在自然界虽可传毒,但作用不大。最短吸毒时间10分钟。病毒在虫体内增殖,还可经卵传递。病毒侵染禾本科的水稻、小麦、大麦、燕麦、玉米、粟、黍、看麦娘、狗尾草等50多种植物。但除水稻外,其它寄主在侵染循环中作用不大。病毒在带毒灰飞虱体内越冬,成为主要初侵染源。在大、小麦田越冬的若虫,羽化后在原麦田繁殖,然后迁飞至秧田或本田传毒为害并繁殖,水稻收获后,迁回冬小麦上越冬。水稻在苗期到分蘖期易感病。叶龄长潜育期也较长,随植株生长抗性逐渐增强。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灰飞虱发生量、带毒虫率有直接关系。春季气温偏高,降雨少,虫口多发病重。稻、麦两熟区发病重。

3 灰飞虱的发生规律

3.1 1年发生5~6代,多以3~4龄若虫在麦田、绿肥田、田边、沟边、塘边的看麦娘及游草上越冬。

3.2 在河南全境均可越冬。成虫和若虫常栖息于稻株下部,受惊时躲到稻株的另一面,甚至跳走或跌落水面。灰飞虱耐寒畏热,最适温度为23℃~25℃,夏季高温对其极为不利,成为虫量增长的限制因子。冬小麦种植面积大的稻麦轮作区有利灰飞虱的发生。大量偏施氮肥或施肥过迟,使稻苗生长过分嫩绿,会引诱成虫产卵(趋绿性),加重危害。

4 防治方法

4.1 调整稻田耕作制度和作物布局。

成片种植,防止灰飞虱在不同季节、不同熟期和早、晚季作物间迁移传病。忌种插花田,秧田不要与麦田相间。

4.2 种植抗(耐)病品种。

4.3 调整播期,移栽期避开灰飞虱迁飞期。收割麦子和早稻要背向秧田和大田稻苗,减少灰飞虱迁飞。加强管理促进分蘖。

水稻纹枯病篇8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发生症状;传播途径;防治措施;湖北武穴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120-01

武穴市地处鄂东南,以平原为主,河湖港渠众多,地下水位较高,纹枯病发生较重,常年损失在10%~20%,特别是梅雨季节高温高湿易于流行,农民对纹枯病又容易忽视,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灾害。

1 发生症状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在武穴当地俗称烂脚杆。水稻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病,以分蘖盛期至结穗期危害最重。主要危害叶鞘,也可危害穗部茎杆。病害先在叶鞘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呈椭圆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并互相会合成云纹状大斑,向上蔓延到上部叶鞘、叶片,常致叶鞘腐烂叶片发黄枯死[1-2]。此病在湿度大时,发病部位可见白色蛛丝状的菌丝体,后期菌丝体集结形成菌核,粘附在病斑上,易脱落。

2 病原

病原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无性态(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入侵寄主后,伸入鞘缝内及输导组织细胞内再分枝膨大,吸取寄主养分。菌核形状为扁球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在干燥的稻田菌核经5个月萌发率为90%以上。病菌侵染寄主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8~32 ℃。菌核在30~32 ℃之间形成最多,菌核在27~30 ℃时和相对湿度达95%以上时,1~2 d就可以萌发产生菌丝。纹枯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能引起发病的寄主有54科210种植物,禾本科如水稻、玉米、高粱、甘蔗、茭白以及紫云英等,杂草有稗草、马塘、狗尾草、游草等[3]。

3 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他寄主上越冬。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他杂物混在一起,由于菌核随水传播,多集中在下风的田角和低洼处,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危害。早期落入水中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染病的叶鞘叶片与邻近健康的稻株接触、扩展、蔓延进行再侵染。

一般早稻发病程度重于晚稻,早稻菌源主要来自前一年晚稻田中的菌核,早稻收获后遗留在田间的菌核成为晚稻发病的主要来源,其侵染过程具体如下:菌核 菌丝

叶鞘内壁 气孔表皮 潜育期 进入发病。

4 发病条件

4.1 菌源数量

田间越冬菌核残留量的多少与稻田发病轻重关系密切。上季或上年发病轻,菌核残留量少发病轻,新开垦的田发病轻或很少发病。相反,发病受害严重。

4.2 气象因素

高温高湿是病害发生的首要前提。在品种和栽培管理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不同年份病害有轻有重,主要是温湿度的综合影响。特别是早稻梅雨季节高温高湿发病重,武穴市早稻发病高峰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晚稻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

4.3 栽培管理

长期灌水,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滋生。土壤通气不良,对稻株根系发育有影响,相应降低了水稻抗病性。偏施氮肥,叶片嫩绿,长势过旺,碳素降低,氮素偏高,常染病倒伏。武穴市地处鄂东南,以平原为主,河湖港汊较多,地下水位高,农民又偏施氮肥,纹枯病一般发生较重[4]。

5 综防措施

5.1 选用良种

根据武穴市各稻区的生产特点,在注重高产、优质、熟期适中的前提下,宜选用分蘖能力适中、株型紧凑、叶型较窄的水稻品种,早稻选用两优287、鄂早18,中稻选用新两优223、黄华占,晚稻选用五优308、H优518。

5.2 合理轮作

有条件的可以水旱轮作,也可优化种植模式,按季节种植不同的作物,减少水稻连作,减少菌源。武穴主要轮作模式有薯―稻(再)、油―稻(再)、瓜―稻等。

5.3 合理密植

采用宽行窄株,适当稀植降低田间群体密度,提高植株间的通透性,改善田间小气候,从而达到有效减轻病害发生及防止倒伏的目的。武穴市早晚稻株行距在13.3 cm×23.3 cm,栽植33万穴/hm2,中稻株行距在13.3 cm×26.7 cm,栽植27万~30万穴/hm2。

5.4 科学田间管理

一是打捞菌核,减少菌源。每季在下风田角处大面积打捞菌核并带出田外深埋。二是插秧田按东西行向插秧,抛秧田按东西向分拣出30~40 cm的操作行,以利于通风。三是配方施肥,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钾肥,后期叶面追肥,不可偏施氮肥。按目标产量7 500 kg/hm2计,施纯N 165 kg/hm2、P2O5 90 kg/hm2、KCl 150 kg/hm2。四是科学管水。灌水做到薄水返青、露泥分蘖、浅水保胎、够苗晒田、肥田重晒、瘦田轻晒、湿润长穗、干湿交替、防止早衰。

5.5 科学用药

凡病蔸率达20%以上的田块要立即开展预防。早插田早防,迟插田后防,长势好的田块需防2次。防治药剂有24%噻呋酰胺悬浮剂300 mL/hm2、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50 g/hm2、30%苯甲・丙环唑乳油225 mL/hm2、30%井冈・丙环唑可湿性粉剂600 g/hm2。任选一种朝水稻中下部喷雾。

6 参考文献

[1] 沈嘉彬,刘美香,郭元海,等.巍山县水稻纹枯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17):165-166.

[2] 张剑帆.水稻纹枯病危害症状分析及防治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3(10):66-67.

[3] 杨道军,邱绍山,仲为民,等.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J].农技服务,2012(2):166.

上一篇:乡情范文 下一篇:那一定会很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