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09-21 22:28:30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篇1

这一类古诗描写的对象是儿童,展现了童年时代充满趣味的生活,塑造了一个个天真烂漫的孩童形象。笔者姑且把这类诗称为“童诗”。童诗或抓住孩童的动作,如《所见》中的“骑、闭口立”,《宿新市徐公店》中的“急走、追”;或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小儿垂钓》中的“怕”,《池上》中的“不解”,旨在通过不同方面的巧妙刻画更加生动地表现人物形象。由于古诗讲究炼字,所以人物的动作、心理描写往往只有一两处,但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那么,在童诗的教学中如何寻求合理策略,让学生更好地读出诗歌的韵律,理解内容,想象画面,体会情感,掌握学习童诗的方法,提升学习童诗的能力呢?笔者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抓住动作,注重整体勾连

“倾国宜通体,谁肯独赏眉。”解读文章,一定要遵循整体把握的规律,要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以整体的形式走进学生的心灵才是最有效的。同样,解读古诗也不例外,将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对于学生学习古诗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在童诗的教学中,如何让内容以整体的形式走进学生的内心呢?通过研读教材我们发现,在描写儿童的古诗中,都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儿童的一个共同点——儿童的活动。如《池上》中小娃的活动是采莲,《宿新市徐公店》中的儿童是捉黄蝶,《小儿垂钓》中的稚子是钓鱼,《村居》中的小儿是在剥莲蓬。为了让读者更加可感,作者几乎都抓住了儿童的动作进行描写。在教学中,我们是否可以通过抓住儿童的动作来把握整首诗的内容,做到前后内容的勾连呢?

《宿新市徐公店》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和儿童追黄蝶的画面。第一、第二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的背景,第三、第四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将视角转入画面的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教学时,我们可以抓住这两个关键的动作组织教学。“诗中的儿童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追逐黄蝶的?他追到黄蝶了吗?黄蝶去了哪里了?”通过两个动作,学生就能够将诗中所发生的事情进行整体把握,建立起诗句之间的联系,在脑海中形成诗的整体画面,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感悟童诗。

《所见》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放牧的孩童形象。第四句诗中“闭”和“立”两个动词,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联系这两个动作进行整体把握。“牧童闭口立是想干什么?骑在黄牛背上的牧童一直都是这么安静吗?”这样就建立了同第三句“意欲捕鸣蝉”之间的联系,同时勾连到第一、二两句诗,学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两幅画面一动一静,第一幅感觉轻松,第二幅感觉紧张,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学生对整首诗的感受。

二、把握心理,体味表达秘妙

《池上》写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诗人在诗中叙述了一个小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那么,诗人是怎样把这样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娃写出来的呢?诗人匠心独具,除了抓住小娃的动作描写外,更重要的是巧妙地捕捉到了小娃的心理。“不解”这个词的巧妙运用,让小娃的形象更加生动。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紧扣“不解”感受文字的表达秘妙。“你知道什么叫‘不解’吗?文中的小娃不解的是什么?”小娃不解的是他以为自己藏得很好了,这次偷采没人会知道。“除了小娃自己认为藏得很好,有谁知道他没有藏住?”通过和学生共同探讨,学生恍然大悟:小娃“偷采白莲回”,想藏好不让别人发现,可是他却不知道“浮萍一道开”暴露了他,除了他自己不知道自己已经暴露了外,全世界的人都看在眼里了,多有趣啊!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不解”回忆自己曾经做过的类似这样的“傻事”。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畅所欲言,和文中的小娃建立起了生活中的联系,对小娃的心理就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小儿垂钓》中的“怕”也十分精妙。蓬头稚子怕什么呢?是怕诗人的询问惊跑了鱼因而请他不要过来?还是要路人走近些再告诉他?生动传神、画龙点睛式的心理活动描写,让整首诗显得更有灵性,给读者更具想象的空间。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诗歌是一门精粹的艺术,用字是不能忽略的。”

三、想象画面,诵出童诗情趣

宋诗有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中的文字是静态的、呆板的。我们就是要通过诵读将静态和呆板的文字变得生动可感,让每一个文字活起来,感受到诗句的美。童诗的画面感特别强,人物形象特别鲜明,如何让学生的脑海中逐步浮现这样的画面呢?“一首诗诗意的多少取决于它激起人们想象力的程度”,同样,对一首诗能有多深的理解,也取决于读者在阅读的时候,给予了这首诗多少想象。诗歌是需要联想的,与想象不可分离。

1.在想象中走进画面

如在教学《村居》“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两句诗时,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放纸鸢孩童的快乐,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让学生想象一下放风筝的儿童是怎样奔跑的,他的脸上有什么样的表情,他会说什么。至此,学生充分调动生活中的已有经验,放飞自己的想象,将文中静态的图画转变成真实的活动场景,仿佛自己来到了放纸鸢的空地上。

又如在《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感受“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所描绘的情景,教师引导追问:“挑促织就是我们说的斗蛐蛐,蛐蛐在战斗时会发出什么样的声响?蛐蛐的主人会说什么呢?旁边围观的小朋友又会是怎样的表现呢?”让学生作为主持人介绍一下这样一次“挑促织”的场面。学生兴趣盎然,用各自不同的想象诠释着画面带给自己的感受。

在教学中,教者要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让静止的文字活跃起来,活跃学生的童心。让学生的想象在时空中翱翔,进而享受简练的文字带来的独特体验。

2.在诵读中感受情趣

课程标准对于诗歌教学的叙述简要如下:

第一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通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出,每个学段的教学要求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同,但三个学段都重点强调了优秀诗文是需要诵读的。诵读在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画面、体验古诗情感、感受语调音韵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如在朗读《池上》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想象画面,走进人物内心,我带着学生放慢朗读的节奏,让学生的想象驰骋,思维活跃起来。在朗读的时候,我又让学生比较哪句应该读得最慢,哪几个字最慢。于是,通过比较发现,最后一句“浮萍一道开”读得慢一些,最后三个字“一道开”读得更慢一些。通过教师的范读、同学的试读,比较哪种读法能让画面感更强,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充分浮现在脑海中。

作为教者,我们应该依据童诗的特点,依照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寻找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教师要练就一双慧眼,在诵读过程中,发现童诗表达的秘妙,才能更好地走进儿童,走进诗人。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篇2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描写儿童的字句俯拾皆是,每每读来,总让人忍俊不禁。可见,人们对无忧无虑、轻松惬意的童年时光的向往之情,从古至今都是相同的。

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以写爱国诗词为专长,但他那首著名的《清平乐・村居》属于农村田园风格,其中描写儿童的词句,寥寥数笔,童真便跃然纸上:“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大儿”和“中儿”都在忙活着,小儿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刚采下的莲蓬。读罢这句,一个顽皮淘气的孩童形象,就会浮现在你脑中。

童趣诗写得最为有名的,当属南宋诗人杨万里。他多以儿童日常生活的瞬间为切入点,描绘出一幅幅浸润着童趣美的画面。“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首诗,真是一幅活泼明朗、意趣天然的水墨画。“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午睡之后,窗前的孩子们在柳树下嬉闹玩乐,让生活多了一份乐趣和生机。“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冬天,调皮的顽童将一块冰穿上彩线,当锣敲打,声音清越嘹亮,于是顽童越发用力,忽然冰块被敲碎,散落在地。这份稚气的乐趣和余景的玩味,让我们忘记了背景中冬季的严寒和冰冷。

刘克庄的诗作《鸟石山》,也是描写儿童的:“儿童逃学频来此,一一重寻尽有踪。因漉戏鱼群下水,缘敲响石斗登峰。”孩子们的狂劲儿、野劲儿、疯劲儿,在这首诗里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诗人范成大在组诗《田园杂兴》中写道:“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诗人把儿童向往明媚春光的欢乐情态写得活灵活现。

儿时,许多人都做过偷瓜摸枣的事儿,按常理,大多数孩子都会挨大人的责骂,可是在白居易眼中,偷莲的孩子却是这样的:“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全诗没有批评和责怪,只有温馨的描绘,活泼可爱、天真无邪的小娃儿,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偷采白莲,回来时却不知隐藏自己踪迹,在浮萍中留下一道船经过的痕迹。这真是一幅充满童趣的画面。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篇3

一、紧扣题材进行教学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诗歌题材丰富,有反映古代儿童生活的,有描写边塞生活的,有体现祖国山川美景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诗歌的题材相机拓展。如教胡令能的《小儿垂钓》,针对这首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歌我们可引入袁枚的《所见》或崔道融的《牧竖》:“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和《溪居即事》:“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这些古诗对古代儿童生活霎间的神态、动作描绘得极其自然、逼真,使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古代儿童形象跃然纸上。教贺知章的《咏柳》时,可引入张谓的《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或陆畅的《惊雪》:“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晖。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虽然所描述的景物不同,但它们手法相似,诗中新奇贴切的比拟和比喻,通过赞美柳树、早梅、雪景,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创造力。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川的一幅幅美景。这样拓展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这些诗歌表现力的理解,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对照写法进行教学

在我国丰富的古代诗歌中,虽然不同诗人的作品风格各异,但不少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是极其相似的。有借景抒情的,有咏物言志的,有借物喻理的……通过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反衬等各种方式描绘现实中的不同景物、事物和人物,以表达感情,抒发事理。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从这些诗歌的表现手法上着手拓展,使学生从不同诗歌的相同表现手法领会诗人所要传达的意思。如教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在朗读诗歌,理解诗的大意后,学生对诗中借“深夜灯、阵阵风、阵阵雪、嘈杂的声音”等来烘托诗人从军离乡那种思念家乡的心情有了初步的感知。然而,小学生难有这样远离家乡、远离家人的经历和体会,这种文字传达的信息不像音像那样直观、那样形象。这时,我们教师可再引导他们了解高适的《塞上闻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通过一遍遍地朗读,分析,学生知道诗人是以听羌笛声而“心想形状”的形式描述,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故乡梅花之落,思念自己的故乡。衬托出战士身在异地,夜宿他乡而难以入睡的愁郁、思乡心情。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很快领悟到两位诗人采用了相似的白描手法,向我们传达了将士们无尽的思乡之情。

三、比照诗境进行教学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篇4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要求】

了解诗词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诗人在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主识字,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积累更多田园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第六组课文我们随作者领略中外的田园风光,体会到了自然、质朴、和谐、静谧的乡情。今天,我们次走进古代诗人范成大为我们描绘的充满着乡土气息的田园生活《四时田园杂兴》,带给我们的田园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乡土味儿!你也一定会陶醉其中的。

2.介绍作者

⑴ 范成大你们了解多少?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吗?(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⑵ 介绍作者:播放视频资料“范成大的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淳熙十年因,58岁病辞。此后10年隐居石湖。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3.读诗题,解题意。

请同学来读课题。

“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四时田园杂兴”的“兴”,去声,即兴。《现代汉语词典》“即兴”解释道: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即兴之作 / 即兴表演。 这里的“兴”,兴致,兴趣,引申为即兴创作,这里指即兴创作的作品。“四时田园杂兴”,从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的各种即兴作品。)

“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师:你看,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带着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读读题目。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⑴ 请说说诗应该怎样读?有什么要求?

⑵ 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⑶ 听范读

⑷ 个人自由朗读。

⑸ 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的说说诗歌写什么情景吗?

3.小声自读,边想边画: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季节:从哪个词读到的?理解“桑阴”师:桑就是桑树,桑阴就是——桑树成阴了,当桑树成阴时,那就是——夏天)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 童孙────学种瓜

齐读(正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交流学法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交流学习方法)

师:是的,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方法。接下来,咱们就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啦!

2、学生自学

3、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同桌说,指名说)

(1)刚才,你读懂了哪句?

(指点“傍、绩、各当家”等重点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师:“绩”,在这儿是指一个动作,搓;“夜绩麻”就是指——

“各当家”,指各有各的本领,各有各的事做,“村庄儿女各当家”就是——

“傍”,表示靠近的意思;“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意思是——

师:知道了这些词在古诗中的意思,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再来说说?(2)教师随机点拨语言表述上的流畅。

师:照刚才他的说法,你觉得还缺少些什么?(借助注释,能把意思说完整了;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意,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在说的时候我们还要有自己的想法)

4、质疑:还有哪地方不明白的?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过渡)师:“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除了刚才读懂的画面,还出现了哪些画面?(生自由读诗,想象)

2、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⑴ 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⑵ 交流:(劳动的辛劳、繁忙及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想象:昼和夜分别指什么?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心里有什么感受?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⑶ 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

那好,请你来读一、二两行诗。(指名读)

刚才你在读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谁再来读?你的感受呢?

预设:

a、辛苦(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学生读)

评语:你读出了时间很长,是从“昼”到“夜”。你把他们的劳动内容读出来了。

b、忙碌:(各当家,男的——,女的——,各有个的活儿干,除了耘田、绩麻,还要——,(指名说)总有那做不完的活啊!就这样日夜忙碌着。多勤劳的人们呀,你能把这种感受带进朗读中去吗?(听你那么一读,我仿佛已经看到那繁忙的劳动场面了)

c、和谐:怎样和谐的画面?(看插图里人们的表情,再读读句子,还有什么感受?)

反复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

3、师归结

刚才大家的感受真丰富,从短短的诗句里读出了那么多!这样的劳动在我们眼里是辛苦的、劳碌的,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人人向往。想到今天的辛苦,将换来的是那——,回到家,看到妻儿各做着各的事情,那种温馨,使劳动的疲倦、劳累一扫而光,这种快乐与满足就是从劳动中得到的呀!把这种满足与快乐感受送进诗句,你再来读读(指名读)

师:这种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快乐,真好!难怪诗人看到村子那繁忙而井然有序的劳动场面时,不禁感叹——“昼出……,村庄……”(齐读)

4、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出示插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天真、勤劳、好学、可爱、爱劳动)。

师:不光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所能,做着分内事,就连那小孩也——(指名3个学生,读诗句三、四行),

从小孩一个小小的学种瓜这个动作,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的吗?(交流)

懂事:父母勤劳的品质感染了村庄的孙童,小孩也喜欢上劳动了。(读)

快乐:是呀,他们学种瓜,心理想的也是收瓜时丰收的场面呀……(读)

可爱:瞧,他的神情、动作,一手——,充满了童真童趣,多么俏皮的孩子呀!(读)

师:能做力所能及的事了,感到非常自豪;听出来了,劳动着也是快乐的。我们都来当当爱劳动的孩子,一起快乐地读读吧。

来,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一遍一遍地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指名读)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1、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2、指名读。

3、升华

师: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是快乐的,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这样和谐、恬适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读)(配乐读)

4、你们也来读。学生入情入境的齐读,朗读中自然成颂。

5、我们把这首诗牢牢地记在心里。(背诵)

六、拓展品读——心境之读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1.拓展《四时田园杂兴》之二

(过渡)师:刚才我们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除了借助注释、插图外,还通过发挥想象,(板书)读懂了、读好了这首诗。知道这首诗是从描写那一幅幅劳动场面,让我们感受到忙碌的乡村生活。请大家再读读范成大的另一首《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又是在写什么呢?现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读这首诗,说说大意,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随机:你可以仿照刚才学诗的方法,借助注释,想象画面,来读懂整首诗的意思。)

2.学生交流,再全班交流。

(1)、指名读,

(2)、说诗句的意思,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风光?

3、比较两首诗

(1)这两首诗都是写田园风光,前一首,诗人着重描写了村庄里男女劳动时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乡村生活的和谐,这么一种兴致。而这一首呢,诗人重点在写什么呢?(写景)是呀,同样是写田园诗,但诗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写作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有写劳动场面的,有写景物的。看来,这乡村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还有那各种各样的人,在诗人眼中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捕捉到如此的生机和活力。诗人范成大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让我们把这种情感带进诗中来读读吧!(读)

(2)看着这样喜人的景象,让我们不仅想起了村庄男女劳动时的场面“昼出……”

(3)虽然只字不提劳动场面,但景物的描写同样让人感受到了那农村的勃勃生机,劳动的喜悦。来,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两首首诗吧!

七、积累古诗,激发兴趣师:是啊!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字字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就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为主,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诗人所创作的田园诗。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篇5

1. 简洁生动的导语

儿童古诗教学的导入方式有多种多样,但任何一种成功的导入方式,都应该是简洁、生动、准确的,并且可以激发儿童活动兴趣、帮助儿童明确活动目的的效果。导入环节不是活动的主体,更不是整个活动的重点,它所占的时间一般较短,但它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环节作为整个活动的开始,对儿童来讲,它是参与整个活动过程的认知系统和情感系统的初始启动。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激智、激情、激趣之效,就必须认真考虑导入方式的设计、语言的使用及情感的传递等方面,是否具有趣味性、艺术性以及与所要学习的作品的情感基调是否相一致等因素。

2. 因材而异的教学策略

所谓“因材而异”,是指对不同的古诗教材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可以利用自然情景、生活情景、多媒体技术等手段进行散文诗的教学。

第一,巧妙运用自然情景法。古诗《江南》、《春晓》等自然特征明显,比较形象,儿童容易理解的作品可以采用自然情景法。作品构思新颖,语言简练,季节性明显,生动形象。可以选择在春天及夏天有荷花的美景下进行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自然情景的认知教育功能,让儿童淌洋在春雨绵绵中感受落花的风致,坐在荷塘旁,与荷塘密接触情景中,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感受诗中美及情趣。散文诗的欣赏和有表情地朗诵,可以引导儿童根据诗里的内容画出简单的情节画,进行扩散思维、仿编散文诗等等。

第二,巧妙运用生活情景法。现在的孩子是家里的小皇上,他可以影响任何人的休息,可你却不能影响他。习惯教育尤为重要。这不能仅是说教。所以,这类作品可以通过生活情景的表演来进行,发挥生活情景的行为教育功能,让儿童依据生活情景体验其中的道理及做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三,巧妙运用多媒体手段。多媒体技术可以将静态的、呆板的画面变成动态的、生动的情景,一些比较抽象的、离儿童生活经验较远的作品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比如《江南》,在学生周边没有荷塘的情况下,可采用该手段教学,生动易懂。

3. 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学生反复诵读

“美文”需要用“美语”来传达,才能让听者感受它的美。作品能否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示范朗诵很重要。由于受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儿童对古诗的欣赏与创造不能象成人那样直接通过阅读文字轻而易举地来把握,而是要依靠教师声情并茂、形象生动的语言传递来学习。古诗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帮助和引导儿童去欣赏、创造古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古诗本身的理解把握情况,以及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解说水平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效果。儿童古诗一般以抒情为主,侧重于通过画面内容的描写和气氛的渲染来传递作者的情感,即古诗的画面深层蕴涵和承载着作者的情怀。如果仅引导儿童单纯去理解古诗中的语言及其所描绘的画面内容,那么就不能算完全了解了古诗,或者说仅是一种对古诗浅层次的解读。只有让儿童去感受、把握古诗作品中跳荡着的思想感情脉络,才能真正懂得作者要表现的全部。例如《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人用拟人等手法,抒发了对荷塘的喜爱之情,作品充满盎然的儿童情趣。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切准作品的情感基调,是明快开朗、活泼有趣,还是轻松诙谐、幽默风趣,为教学中情感的准确投入作好准备。在示范朗诵作品时所投入的感情还应是真实充分的,是教师本人在充分理解作品基础上的一种自然流露,而非矫揉造作或随意曲解。教师的情感在教学中真实充分的投入,是帮助儿童有效地接受古诗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作品承载很多情感息信,往往不是靠教师直接的“告诉”或理性的讲解,而更为主要的是以情激情、以情感人,让儿童在欣赏的过程中去感悟、体会。儿童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如果没有教师真实情感的充分投入,儿童就难以形象地理解和体会作品中抽象的内容。

其次,学生反复诵读。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4. 准确恰当的诠释

要帮助儿童顺利地学习古诗,离不开教师对作品进行必要的解释。古诗教学中的解释,主要包括通过解释词义,丰富儿童词汇,让儿童感受作品中的用词之美。解释是为目标的实现服务的,因而务必做到准确、恰当、浅显、易懂。对古诗中词语的准确解释,除了不能违背词语的概念意义外,还应注重去挖掘语义中的审美价值。如《江南》中“莲叶何田田……”教师如果仅仅将“田田”一词向儿童简单地解释为“莲叶茂盛的样子”,那么儿童根本无法从教师的这一解释去感受“田田”还具有温馨、自然、美好的象征意义。所以,教师能否准确而敏锐地将古诗中词语的情感色彩传递给儿童,无疑会大大影响儿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对古诗情感基调的进一步感受。而对于表现手法的解释,则应侧重于引导儿童去理解体会怎样表达,听起来比较形象有趣,比较优美动听,即侧重于对表现手法所产生的艺术美的感知,而不是让儿童去知道这样是“比喻”那样是“拟人”。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和营造的意境,主要是靠整体的感受。如果解释得不恰当,特别是有的教师担心学生这个不理解那个不明白,过多地使用解释,则易导致整个活动中教师的解释与儿童的欣赏比例失调,而将古诗教学活动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学生对美的感受)忽略掉,变成一种纯粹的语言教育活动。而事实上,有的词语虽然学生可能不理解,但他完全可以借助上下文的语义和语感去猜测它的含义,或直接略过,仍不影响对作品整体形象的理解和感受。我认为就一般而言,一首散文诗中需解释的词语以不超过三个为宜;对修辞手法的感知,也应精选典型的句子来学习,而非面面俱到,以免因过多的解释、讲解而破坏古诗整体形象和削弱情感力度。

5. 美育价值要重点突出

古诗以优美抒情为主要特征,素有“美文”之称。作者常常采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用精美的词语、动态的描述,展现一幅幅富有色彩、音响和流动感的画面,使欣赏者感受到生命的运动魅力。例如,《山行》描绘的色彩美,《咏柳》描写的自然美,《夜宿山寺》描述的静谧意境中的音响美,使儿童能在感受意境美、语言美、情景美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的敏感性。古诗所蕴涵的独特的美育价值是其它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所不能替代的,也是它最突出的价值所在。因此,古诗活动的重点应放在充分挖掘作品蕴涵的美的信息,并加以准确解读,帮助儿童主动去感受,主动去建构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以“让我们的教学蒙上一层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就必须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为理念,开展儿童古诗教学,让儿童从小接触古诗,可以在儿童稚嫩的心田里播种下美的种子,让儿童从小懂得学会用一种审美的目光来看待周围现实的生活,不断增强儿童抵御社会上种种庸俗实用市侩现象的侵袭的能力。创造应是儿童情感积累结果的外溢,而不是依理性分析来进行推理。所以,教师应为儿童完整地欣赏古诗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保证有充足的欣赏时间、有宽松的心理氛围、尽可能地让儿童身临其境,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组织好古诗文的教学活动,让古诗文充分发挥其价值功能。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篇6

听了一些老师的课,在网上也看了一些老师的教学设计,都想突出作者对童趣表现,让学生感受到乡村儿童天真可爱的形象,让学生会产生心灵的共鸣。笔者也很想来献计献策,还想表达自己对于古诗教学的一点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生字,正确、端正地书写生字。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情感目标:展开想象,在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教学重点: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荷塘的美。

(设计理念:让“现实生活”这一活的资源与生动的画面结合在一起,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结合,让学生眼前一亮,身心愉快,为轻松学习古诗奠定了心理基础。)

二、精读感悟

(一)自读古诗,整体感知

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正确、流畅地朗读古诗。

2.记下不懂的问题。

(二)出示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的词语解释,再读感悟。

1.出示: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撑:撑船,用篙使船前进。

艇:船。

撑:

解:懂得、明白。

浮萍:一种水生植物。

2.再读古诗,猜一猜每句的意思。

(设计理念:这种只出示重点词语解释,让学生猜整句、整首诗意思的办法,为以后学生自主学习古诗铺垫。)

(三)感悟童趣,和文本对话。

1.体悟“偷”之顽皮。

提问、引导:

(1)“偷采”是什么意思?小娃为什么要偷采白莲?(可能是馋了,可能是家长为了防小孩溺水……)此时,你是小娃,心情怎么样?

(2)你怎么理解“偷”?你认为这样的行为正确吗?如果故事中的主角是大人,你又怎么看待?

(3)从这一个“偷”字,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设计理念:生活就是课堂,让学生感同身受地感悟教材内容,真正做到和文本对话。)

2.品味“不解”之天真。

提问、引导:“不解”是什么意思?小娃不解什么?他(她)会怎么做?

(四)读中感悟,用读来表达。

1.说说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2.教师表达自己的理解,前两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体现的是得手后的得意,后两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体现的是露陷后的惊讶和慌张。

3.趣味朗读: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加上“嘿嘿”)

(加上“哎呀,不好”)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4.自由练读,背诵古诗。

(设计理念:先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再出示教师的理解,仅为一家之言,供优秀学生参考,也为后进学生提供范本。)

三、介绍作者:

1.你们知道一位叫白居易的诗人吗?说说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2.投影出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设计理念:白居易无疑是伟大的诗人,我们先学其诗,再来认识他的伟大。与先介绍他的伟大,再来学其诗相比,更能让学生们信服,往大了说,有益于学生在成长的路上认识权威,而不是曲于权威。定性的认识在感性认识之后,这样才有理有据。)

四、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1.提议搜集白居易的诗。

2.提议搜集有关写乡村儿童天真可爱的诗词。

3.出示相关阅读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朗读积累。

大儿锄豆河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高鼎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喜韩少府见访》胡令能

(设计理念: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所收集的诗句,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根据多年教学经验,部分后进学生或者家中缺少资料的学生,在课后搜集资料方面常完成得不尽如人意。当堂出示一些需要搜集的资料,能有效帮助他们。)

五、总结,升华情感

同学们,童年的生活是有趣的,让人神往的,珍惜你们的童年,让你们的童年生活更多姿多彩吧!

六、指导生字学习,描红、抄写生字。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篇7

教师若能贴着儿童阅读诗歌的现实,捕捉诗中自有的童趣、童真,然后从儿童认知水平、心理需求、能力发展出发,进行适度、适时、适宜的拓展,定能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在诗海中寻得一个浑然天成的“儿童”,让课堂真正成为儿童的课堂。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也是诗人留给后人的最后一个诗歌宝库。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评价这些田园诗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这一组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入选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走进田园、热爱乡村”的是“夏日杂兴”中的一首: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中有初夏时节农村中常见的生活场景,但也写得颇有特色:先以“昼耘夜绩”“男耕女织”直接描绘了农村男女各自的劳动场面,然后以孩子们不懂耕不懂织却也不愿闲着为由,描绘了儿童在茂盛桑阴底下学种瓜的画面,读来意趣横生。透过“学种瓜”这三个字,儿童的天真以及天真中散发出来的朴实与勤勉跃然纸上。

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他用诗歌记录了自己长达十年的“归田园,带月荷锄”的晚年生活。当你细细捧读这六十首田园诗时,哪怕只是浏览,也能读见“山童”“儿孙”“小童”“童子”这样鲜活的词,这样鲜活的生命。这些小童都在做什么呢?八百多年前的这些小童和如今的这些孩子,他们之间有几分相近,又有几许相远呢?

冰心说“只拣儿童多处行”,我们何不与孩子们一起走进那个遥而不远的山野田园,寻得一个本该属于他们的自由且自在的童年呢?带着这样的思考,重读教材内的一首首诗:《村居》《所见》《宿新市徐公店》《夜书所见》《四时田园杂兴》……再由这一首首诗读开去,你会惊讶地快乐地合不上嘴,你读见了一个个“儿童”,你读见了一个个“自己”!春天的时候,你在“追黄蝶”,你在“斗草”;夏天的时候,你在“捕鸣蝉”,你在“学种瓜”;秋天的时候,你在“挑促织”,你在为“小虫”“解围”;冬天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呢?由此,一个群诗主题教学的蓝图在脑海中慢慢清晰起来……

基于以上解读,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聊读回顾《所见》等三首诗歌,聚焦童年游戏。

2.以“自由朗读”“对比问读”“小组素读”等方式,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六首),体会诗歌表达的童真、童趣。

3.通过诵读,感悟“儿童”的特殊意义。

围绕以上目标,我预设的教学板块如下。

第一板块:聊读圈词,寻得童趣

1.聊读《所见》。诗题是《所见》,你见到了什么呢?圈一圈,读一读。

板书:牧童 捕鸣蝉。

2.聊读《宿新市徐公店》。

板书:儿童 追黄蝶。

3.聊读《夜书所见》。

板书:儿童 挑促织。

4.小结。读板书,说说自己的体会。

板书:山野田园寻童趣。

[设计意图:儿童的学习是一个需要不断唤醒、不断前行的过程。如果仅仅是为复习而复现,那么,这样的“温故”自然少了很多“知新”的乐趣。在这个板块中,聊读三首分别来自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语文教材的诗歌,慢慢地见到“儿童”,想起“自己”。在“异中见同”的分分秒秒之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多了一次全新的经历。这样的聊读,既是课堂的引子,也是儿童情趣的起点。]

第二板块:品读田园,再寻童趣

1.读题《四时田园杂兴》。你能从题目上寻得一点点“童趣”吗?

2.读诗,正音,圈词。说说你会在黑板上留下哪几个字?

预设:童孙 学种瓜。

3.问问读读,了解诗意。

预设:

儿童靠近桑阴干什么呢?朗读――也傍桑阴学种瓜。

儿童为何靠近桑阴学着种瓜?朗读――童孙未解供耕织。

谁在耕来谁在织?朗读――村庄儿女各当家(男耕女织)。

何时耕来何时织?朗读――昼出耘田夜绩麻(昼耕夜织)。

4.小结。对比阅读板书,你发现这几个词虽同样散发着童年乐趣,但“学种瓜”里多了一点什么呢?

[预设意图:“顺藤摸瓜”是针对儿童的一种基本的学科阅读方法,也比较符合儿童学习时的心理逻辑。在这个板块中,教师引导学生顺着“儿童”这根“藤”,摸到了一只真正的“瓜”――学种瓜。再借助“问问读读”的古诗阅读方法,让他们既读懂了诗的大意,也读出了天真之中散发出的几分朴实与勤勉的“童孙”形象,丰富“儿童”意象。]

第三板块:素读田园,寻童而去

1.夏日田园景色又是怎样的呢?出示《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指名读诗。

2.读读田园的色彩,读读田园的虫儿。

预设:田园有怎样的色彩呢?田园有怎样的虫儿呢?

3.激问:诗中说“无人过”,儿童去哪儿了呢?预设:学种瓜。

看图背诵《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板书:山野田园寻童去。

[预设意图:此处引入同是“夏日田园杂兴”十二首的其中一首,其目的一是带着学生慢慢走近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让学生看到一个更大的“田园”。二是激发学生站在自己的视角体验田园的夏日景语:或许是缤纷,因为金黄的、酸酸甜甜的梅子c杏子,可以让孩子直流口水;或许是自在,因为飞舞的蜻蜓与蝴蝶在自由穿行;也有可能是孤单,因为如此纯美的画面里却“无人过”,这是一份多么与众不同的孤单啊!三是顺势而背、借图成诵。]

4.追问:儿童还会去哪儿呢?推荐另外四首《四时田园杂兴》。

5.小组学习素读另四首《四时田园杂兴》。

①自选一首,读读圈圈。

②小组分享:我知道儿童去哪儿了!

6.朗读板书,读懂“儿童”。

预设:

假如没有了这一个个“儿童”,范成大的田园将会少了什么?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为什么会有着如此相似的“儿童”呢?

[预设意图:在这个板块中,选取的四首《四时田园杂兴》,分别是“社下烧钱鼓似雷”“静看檐蛛结网低”“雨后山家起较迟”和“乌鸟投林过客稀”,以小组素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儿童的乐趣,印证“儿童”这一诗意的存在。最后在复沓回环的朗读中,思考与发现“儿童”的真正意义,体现群诗主题阅读的课程价值。]

第四板块:画读田园,复归儿童

1.诵读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诗歌,回味自己印象最深的画面。

2.作业超市。

①自选一首喜欢的诗,书写,诵读。

②自选一首喜欢的诗,书写,画插画,做成书页。

[预设意图:从“聊读”到“品读”,再从“品读”到“素读”、到“画读”,全课以“读”贯之。“读”中可见教师自己的儿童观,“读”中可见课堂诗意的灵魂,“读”中可见学生的生命在拔节。因为,诗可“见”,不可“解”。因为,我们都想重返人生的童年。]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地段;诗歌教学;研究

在声讯时代,大部分与流行、时尚相关的文化内容,都与精神、灵魂、思想、哲学、生命、本质等无关,甚至是背道而驰。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要想继承并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质量,是有效措施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诗歌教学提出了要求和标准,第一学段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本文就如何开展小学语文低段诗歌教学,进行简要阐述:

一、小学语文低段诗歌教学概况

(一)小学语文低段诗歌内容

诗歌在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占38%,包括童谣、古诗、儿歌、识字歌等,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低段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帮助低年级学生认字的识字儿歌,有描写风景的词串,有风趣幽默的绕口令,有韵律优美的古诗,这些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理解和记忆,并且,寓意深刻,具有教育意义。

(二)小学语文低段诗歌的特点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刚进入校园,对所学知识充满了好奇心,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诗歌选编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这些特点。因此,小学语文低段诗歌的特点:一是趣味性,如《影子》、《比尾巴》等诗歌,可以实现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学生非常感兴趣;二是音乐性,如《望庐山瀑布》,给学生呈现了一幅美好的画卷,读起来朗朗上口、合辙押韵,从画面和声音上都充满了音乐性;三是时代性,教材中的诗歌都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学生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学习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三)小学语文低段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经实地调查,笔者发现学生对诗歌不太感兴趣,只要在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上,甚至还有少数学生认为学诗歌没有实用价值。出现此现象的原因主要为:教师虽有教学实践经验,但文化底蕴有所欠缺。教学理论不够系统,教学观念比较落后,受应试教育影响,诗歌教学仍以解释字词、默写为最终目标。教学方法死板、单一,使用传统的“老三套”,即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缺乏形式多样的教学,学生对诗歌提不起兴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仅是浮在表面,记得快,忘得也快,学生难以体会诗歌的感情,不能将诗歌的学习内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小学语文低段诗歌教学策略

(一)转变诗歌教学观念

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从仅关注教向更关注学转变,对于教材也要有新的认识,教材仅是教学参考的例子,而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时要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要制定明确、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低段诗歌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朗诵儿歌、歌谣、古诗,感受语言的优美,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教师要以此目标为中心,针对学生的年龄、性格等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二)《识字歌》的教学策略

《识字歌》占了低段诗歌教材的很大比重。《识字歌》内容丰富,有描写昆虫、植物、气象的儿歌,如《昆虫歌》,有节奏明快、内容新颖的,如《拍手歌》,有讲述古代神话的,如《成语歌》等等。《识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合辙押韵、形象生动,给人一种优美的感觉。

《成语歌》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针对以上特点,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认识汉字、理解含义、正确书写、灵活运用。实现这一目标不能操之过急,可以识、写分步,先多认少写,这样有利于提早阅读。学生在认字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使用拼音和字典。教师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巩固学生所学的字词,如做组字、组词游戏等。在识字的过程中,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三)古诗的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低段古诗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图文并茂,易于理解。在进行古诗的教学时,可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对照理解诗文含义,以往通过查字典等方式讲解古诗含义,学生很难理解,即使理解字词意思,也难体会诗文情感,借助课文插图,能够将古诗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古诗含义,体会其中表达的情感。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在插图中品味古诗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会更深刻。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图片发挥想象力。

(四)儿童诗的教学策略

儿童诗一般短小有趣,具有时代感,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反映人物事迹的《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有体现关爱家人的《看电视》,反映家乡新貌的《小小竹排画中游》等。因为贴近儿童现实生活,儿童诗较容易理解,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读出诗的情感,避免枯燥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入情、入景,充分体会诗歌的情感因素。此外,要让学生独立阅读,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多提问题,多发表见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给予适当指导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给学生搭建课外阅读交流的平台。

三、结论

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为范文,进行低段诗歌教学的研究,重点论述了《识字歌》、古诗、儿童诗的教学策略。观点尚不成熟,需要笔者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任运昌.新课改进程中的古诗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0.08:13-18

[2]语文课程标准目标[M].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5:64

[3]包南麟.小学语文教师[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53:16

上一篇:春天的手抄报范文 下一篇:端午的古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