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章范文

时间:2023-10-28 21:01:38

网络文章

网络文章篇1

--麦卡利斯特《美与科学革命》

从艺术发展史来看, 20世纪以来是艺术形式演变最迅捷的时期,其首要因素是电子传播技术给艺术带来的巨大影响。从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到1906年德国作曲家亨德尔的作品被美国费森登实验电台以无线电波的形式发送,再到1930年意大利作家皮兰德娄的独幕剧《口叼鲜花的人》由英国BBC公司作为电视信号播放,直至1959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科技人员开始利用电脑创作音乐,以及今天互联网上五花八门、异彩纷呈的网络艺术,媒体的革命,特别是电子媒体的一次次嬗变,一直引领着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潮流。

麦克卢汉说:“每一种技术都是我们最深层的心理经验的反射”;“如今,我们开始意识到,新媒介不仅是机械性的小玩意,为我们创造了幻觉的世界:它们还是新的语言,具有崭新而独特的表现力量。”①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没出现过比互联网更大的机器,比互联网更大的图书馆,比互联网引擎更为便利的检索工具;也从没什么媒体能比互联网更为精细、准确、迅速地辐射出自己的社会影响。对于文学来说,一方面,有文字以来历史上的出版“门槛”从来没有像网络时代这样低,“人人都可成为作家”的前景也从来没有像网络时代这样具备现实的可能性。

网络文学的创作渊源,理论上可以追溯到罗兰·巴特的“可写性”文本,德里达的“互文性”;实践上可以追溯到被称为“超文本之父”的尼尔森。这位哈佛大学的艺术硕士、严重的“注意力不集中”患者,他想以超文本为基础把电脑变成一部硕大无朋的“文学机器”,把全人类的创作联结成一个数码图书馆,将人类已有的艺术信息资源集成化。尼尔森为此努力了30年而没有成功。然而他的研究却启发了万维网(WWW)的构想(1989)。当网络时代悄然来临时,尼尔森所铸造的“超文本”、“超媒体”不仅成为现实,而且成了后人研究网络文学无可回避的范畴。如果说网络文学在20世纪60年代还仅仅是尼尔森脑海中思想火花闪现的话,那么,随着互联网的无限延伸,今天,网络文学已是幼苗初成。

一、电子化技术手段

1、换笔与换脑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根本差异在于两者信息媒体的不同:前者属于比特形态 ,后者属于原子形态。信息媒体由电子化的比特取代传统的原子形态,是社会的一场重大变革。比特具有完全不同于原子的性质:它没有颜色、尺寸或重量;能以光速传播,是信息的最小单位,是一种存在的状态,是数字化计算中的基本粒子。比特可无限复制,而不会有任何改变,也不会丢弃任何信息。它像一种新的“DNA”突变基因,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内核,并衍生出全新的观念和社会。

网络文学创作模式的变异表现在创作手段方面,网络作者以机换笔,让苦役般的“码字儿”变成轻松的键盘输入,也可以运用万通笔或无线压感笔手写输入,或是在交互式语音平台上进行语音输入。在语言操作上,电脑写作使用的是以二进制 (即一连串的“0”和“1”)为代码指令的机器语言和将字母缩写成符号指令的汇编语言,还有通过编译程序与计算机相连的高级语言,这就为电脑程序创作提供了机遇。有的操作软件还能够实现随机创新、人机共同创作。

南朝梁·钟嵘《诗品·齐光禄江淹》有这样一故事:“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1]此故事似乎在暗示:笔是文才的代称。的确,书写时代,笔是文艺家们的人格寄托。以笔为基础的许多词汇如笔力、笔法、笔调、笔锋等是艺术的重要范畴,笔力万钧、如椽巨笔是对文人才华的赞美。然而,这历时千年的书写观念,在电脑出现以后将被历史轻轻翻过。“换笔”(以机)已成为数字化时代文潮涌动的历史洪流。

1975年,叶永烈编导了电影《电子计算机》,这是中国最早介绍计算机的科普电影。1978年7月20日出版的《参考消息》,以第四版整版篇幅译载了美国《时代》周刊中的两篇文章:《神奇的小硅片时代――新微型技术将改变整个社会》和《万能钮式生活――电子计算机革命使我们生活得更聪明、更健康、更美好》。其中有关书写革命的部分作者写道:早上醒来后,“在床上把他今天要办的公事和私事口述给微型电子计算机,今天要写的通知、备忘录马上就在电视屏幕上显示出来。”这两篇文章首次向中国人传播了用电子计算机作为写作工具的信息。80年代初,我国从事计算机信息研究的科学工作者和科普作家率先“换笔”。《中文信息的计算机处理》的作者们说,他们在1982年5月至8月完成了System C中文信息综合处理系统以后,曾用这一系统非正式出版了几本介绍该系统设计思想的论文集。“这些论文都是我们坐在计算机终端屏幕前,边思考,边键入,现编现改,由计算机进行自动排版,自动分页,自动产生表格,最后打印输出,装订成册的。”1983年,他们实现了“从写作、改稿、审校、发稿、编辑、排版、插图、制版直到印刷,这样一本书诞生的全过程都完全采用了中文计算机系统来进行中文信息的计算机自动处理。”1992年重庆出版社出版了陆宗周的《怎样用电脑写文章》,1995年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了叶永烈的《电脑趣话》,其中他颇为得意的写道:“从此,我在写作时不再低头,而是抬起了头,十个指尖在键盘上飞舞,就像钢琴家潇洒地弹着钢琴。我的文思在噼噼啪啪声中,凝固在屏幕上,凝固在软盘里。”至此,国内一批思想较为开通、较易接受新事物的作家相继实现了“换笔”。王蒙说:“作家用了电脑,真是如虎添翼。我惊异地发现,那些抨击电脑的振振有词的道理,大致都是不用、不会用、不想学或者没有电脑甚至压根儿就没有接触过电脑的先生女士们讲出来的――也就是臆造出来的。” [2]此后,换笔已成大势所趋,用笔写作的文学阵营在日渐萎缩。

文明的变异往往从最基本的工具开始。石器文明到铜器文明再到铁器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今天的信息文明都是明证。传播媒体的递变是文化突飞猛进的直接动因。竹简木牍取代甲骨铭文使中国文化前进了一大步;纸、笔的出现催生中国文化再次跃迁;纸和活字印刷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传播基础。欧美使用打字机很长时间以后,我们还一直在使用老祖宗发明的毛笔,这与中国文化更新缓慢、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不无关系。今天,书写方式再次发生巨变:笔、墨、纸等工具被键盘、鼠标以及诸如拼音、五笔、王码、微软等书写软件所代替。毋庸置疑,文化的巨变已在眉睫。因为换笔的意义不仅是书写方式的改变,更标志着创作观念的变化和主体能力的新飞跃。

况且,今日的网络创作已非简单的换笔所能涵盖,网络这一硕大无朋的媒介可能或将要包含和包孕人类所有的文化。写作从最初的资料积累、构思动笔、反复修改,到最后的出版发行等整个过程都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鲍德里亚认为,现今的符号制作规模已经足以让历史发生一次断裂:以工业生产组织为核心的社会开始向符号社会回归。社会的凝聚力不是源于经济生活,而是来自传播媒介的控制。于是,在他看来,革命不再是活跃的生产力摧毁传统的生产关系;颠覆种族或性别的传统符号代码才是他真正醉心的文化革命。[3]正如我国学者所言:“传播媒介与文化类型之间的历史呼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麦克卢汉认为,石头是穿越纵向的时间、黏合许多时代的媒介,纸张却倾向于联结横向的空间,建立政治帝国或娱乐帝国。的确,新旧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的文化风格不得不追溯至传播媒介的性质与构造。结绳记事不可能产生微积分,长篇小说不会铭写于甲骨或者竹简之上,机械复制技术的成熟彻底涤除了艺术周围神秘的崇拜气氛,互联网对于传统的作者等概念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网络文章篇2

                           ——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

    电脑和网络以强大的同化力改造着人类社会现行的各种艺术门类,使其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加以重建。网络文学背靠“网络”,面朝“文学”,以信息科技的进步启动艺术的变革,影响并改变着文学的存在方式和人们的艺术思维模式与审美习惯,一面打破既有的文学成规,一面创造着新的游戏规则。例如,在网络文学中,作家的主体身份被“网民”所替代,他们匿名上网,以虚拟的角色扮演来倾诉心曲,形成艺术主体的角色飘移;文学的内容可以不是先于艺术活动而存在的“客观生活”,而是通过软件实现的沉浸性的虚拟存在,一种与艺术活动融为一体的“数字化生存”;文学手段已经摆脱了“文房四宝”和印刷成型的文字“硬载体”,只需拖动鼠标,与机共舞,操作声情并茂、随缘演化的超媒体比特指令;文学本体已经由昔日的书页演变为网页,由限定的线性文本变为链接式超文本,许多作品不仅打破了文学题材之间的界限,打通了文学与艺术的界限,也消弥了文学与非文学、艺术与与生活的界限;文学的欣赏者将不再是膜拜而静观的读者,而是恣心漫游、积极参与乃至随时点评的网络用户;文学环境也将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蛛网重叠与触角延伸,实现世界收缩和信息扩散,文学面对的不仅有人类的自然历史过程,还有“数字地球”和电子家园,以及智能动物、高级机器人和电子仿生生物……

    这一切变化除了科技进步的直接影响和全球化时代背景外,文学自身的学理依据何在呢?这种带有“另类”色彩的文学是基于怎样的理论平台呢?如果说,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与网络文学构成一种“图-底”关系,人文视野的价值理性成为网络文学的意义归属的话,自由精神的释放、民间话语的回归与撒播,当是网络文学的学理思辨的起点。

一、网络:自由精神的家园

    网络的最大特点是自由,文学的精神本质也是自由,网络之接纳文学或者文学之走进网络,就在于它们存在兼容的共振点:自由。可以说,“自由”是文学与网络的最佳结合部,是艺术与信息科技的黏合剂,网络文学最核心的精神本性就在于它的自由性,网络的自由性为人类的艺术审美的自由精神提供了又一个新奇别致的理想家园

    1、为文学插上自由的翅膀

    文学本来就是自由精神的产儿,它源于人类在生存中对自由理想的渴望,满足人类对自由世界的幻想,又以“诗意的栖居”为人类的精神打造自由的乌托邦。网络文学进一步解放了过去艺术自由当中的不自由,为文学更充分地享受自由、更自由地酿造自由精神的家园插上了自由的翅膀。譬如,其一,在互联网上,文学打破了创作身份的藩篱,任何人只要你愿意,都可以上网写作和让写作上网,因为“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大狗小狗都可以在这里“汪汪”叫上一通。其二,网络消除了作品的“出场”焦虑,拆卸了文学发表资质认证的门槛,谁都有权力上网自己的作品,谁也无权阻止他人自由发言,这就给了每一个文学钟情族以网上圆梦的机会,使来自民间的文学弱势人群有了“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的平等的权力。其三,网络几乎扫除了文学传播的所有障碍,它以比特代替原子,以网页替代书页,用“软载体”消弥作品的重量和体积,又以蛛网覆盖和触角延伸的方式把文学的海洋拉到每一个读者的眉睫之间,使人在尺幅之屏阅尽文学春色,充分满足万千读者对文学“在场”的期待,使昔日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变为“得来全不费工夫”。其四,网络的交互性还为文学创造了交往的自由,作者与读者的交往、读者与读者的交往变得平等而迅捷、自由而透明,一个作品上网,立即可以得到来自读者的反馈,不仅有点击率的记录、排行榜的公示,还有直言不讳、不留情面的真话或“酷评”。文学“隐含的读者”直接走进了网民的“接受屏幕”,作品的“召唤结构”迅即印证着网民的“期待视野”,作者、读者、批评家的彼此沟通和身份互换共聚在这个众声喧哗的自由平台。

    网络的自由精神在以linux为代表的自由软件运动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与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相比,linux免费软件让使用者从网上自由下载、无偿使用,并且将源代码公之于众,使一个蕴藏着巨大商机的技术秘密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它的邮件程序、下载程序、计费程序以及许许多多的工具软件,都可以免费获取和使用,甚至连微软也以ie浏览器加入了进来(它当然另有所图)。一方面将知识资源造福公众,并利用众多软件使用者的智慧使其不断完善,另一方面也是以这种方式反抗网络时代的技术垄断和商业控制,使linux成为真正的free资源,以自由软件运动演绎网络的自由精神,正如有网友所形容的:“全世界网友联合起来,网络的自由就一定要实现!”对于这种源自民间的真诚吁求,不能止于一种简单的道德评判,它反映了信息时代的人们对网络本质的理性认识。评论家李洁非就曾提出:“关于网络文化精神,如果非得用一个词加以概括,我所能想到的便是free。”他还说:“必须注意到,这种写作的冲动,不是平面媒体上作家写作的‘文学冲动’,它没有边界,完全‘free’(取其所有含意)。”,如“自由的、不受别人管制的”、“自主的”、“宽松的,无拘束的,随便的”、“自愿的”、“免去……(比如免费)”、“空闲的,打闹的”、“随时有的”、“任意的”……等等。

    2、网络自由与虚拟哲学

网络文章篇3

--戈登·帕斯克《电脑、信息与人类》

如果说,后现代文化背景是网络文学的底色,人文视野则是它的生长平台,人文精神蕴含应该是它的内质和筋骨。

网络文学的历史认证取决于它能否走进人文审美的殿堂,建立自己的人文价值体系,而这种内质的涵养是需要在数字化时代技术霸权的铁壁合围中疏瀹和铸就的。因为自诞生之日起,网络文学就面临科技与人文的宿命式追问:在它所依附的高科技大树上,结出的究竟是人文价值的丰硕果实,还是会使人文的艺术传统和精神期待在技术的狂飙突进中花果飘零?在炙手可热的科学势力的边缘,走进网络的文学是否仍带着古老的传统与价值朝着人文审美的场域驰骋,还是在科学技术的场域中让文学本体的人文精神经历一次技术理性的“格式化”?

一、网络的人文哲学考辨

网络是一种技术。当人类发展网络技术的时候,却又离不开人文的动机和目的。任何一门技术都是伴随着人的出现而出现的,从一开始它就体现着人类改造与控制自然的权力意志,给自然和人类自身施加巨大的影响,因而在以人文主义的眼光考辨网络技术的时候,必须确证人性与价值的先在性。互联网的无远弗届和触角延伸不只是一种技术手段或工具创新,而是负载价值的--网络的人文价值和人性底蕴。不过这种价值不是自因自明的,而是需要理性沉浸、哲学追问和观念规约的。

1、数字化技术的人文目的性追问

被称作“数字革命传教士”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帝教授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中宣称,人类社会已进入“比特”的时代,正以“信息dna”重建世界,媒介革命的横空出世带来的生存新定义,无限宽带创造的人类新空间,产业大变革建立的地球新秩序,虚拟现实的人性化界面,以及后信息时代的数字化生活方式等等,足以让人类豪迈地步入“乐观的年代”,安享曼妙绝伦的“数字伊甸园”。然而,高科技的圣火在照亮人类生存光明前景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灼伤人类自身。例如,互联网的蛛网覆盖与网络犯罪同步增长,计算机信息产业给世界经济指数带来的增长与计算机黑客对经济的破坏的与时俱进等,足以击跨人类对数字化信息科技的乐观和盲从。近年来,网络犯罪以年均105%的速度增长,在全世界造成的经济损失仅2000年就达到700多亿美元,网络黑客恣意妄为对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带来危害,计算机病毒的日新月异和防不胜防常常是源于技术狂徒的智力游戏和欲望冒险。大而言之,“科学沙文主义”的阴影更是玷污着技术进步的每一个足迹,如20世纪军备竞赛产生的5万枚核弹头将人类推到了战争和仇杀的火山口上,其核威力足以将人类炸回到旧石器时代;技术经济导致的生态灾难使得平均每4分钟就有一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发明的航天器和空间定位与导航系统使美国“9·11事件”的得以准确无误地实施疯狂的预谋,让现代科技文明象征的双子塔楼在全世界惊恐的目光中轰然倒塌……这正如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在他们合著的《启蒙的辩证法》中所追问过的:为什么笛卡儿开创的新科学的理想--数学宇宙却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和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恶梦中化为泡影?为什么在培根、笛卡儿、伽利略所热烈呼唤的新时代里,人类并没有进入一种真正的人类状况,而是沉沦到一种新的野蛮之中?

人类对科学神话的反省和对技术目的的追问,在逻辑上必然延伸出两个话题:其一,科学是一柄双刃剑,它能为社会进步开辟胜利的航程,也可能会成为毁灭人类的掘墓者;其二,技术并不是像许多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中性的,只是那些创造和使用技术的人使得技术成为一种善的或恶的力量;相反,技术是负载着价值的,具有其作为伦理、政治、人性、文化等诸问题的丰富意含,它在体现技术判断的同时也体现价值判断。例如,中世纪寺院中机械钟表的发明适应了当时僧侣们有规则的祈祷生活,汽车工业的勃兴体现了资本家“时间就是金钱”和效益最大化追求,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诞生于美国,与美国人对个性自由、平等交流、民权分享和隐私权的倚重与选择有关。所以技术不仅体现了技术判断而且也体现了更广泛的社会价值,以及那些设计和使用它的人的利益。正如斯塔迪梅尔在论及技术的社会性时所说:

脱离了它的人类背景,技术就不可能得到完整意义上的理解。人类社会并不是一个装着文化上中性的人造物的包裹。那些设计、接收和维持技术的人的价值与世界观、聪明与愚蠢、倾向与既得利益必将体现在技术的身上。 基于对技术的不同理解和对科技与人文关系的关注,许多人面对技术的无限制扩张与虚无主义膨胀,毅然为技术的发展辩护,视技术为人类的福祉和永不消歇的社会进步因素,并认为技术才是建立平等社会的最可靠的凭藉,因为科学技术创造出空前规模的生产力和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足以坚定人们对它的无限信任;但另一些人文主义者却留意于技术进步中人性的尊严和人的精神价值,对技术发展所造成的社会问题、文化断裂与人性戕害等持一种激烈的批判态度。这种批判从亚里斯多德对工匠技艺的蔑视中就初见端倪,18世纪以卢梭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者视新生的机器文明为恶魔;19世纪则有非理性主义的人文主义运动以生命的表现与技术世界图景相抗争;迎击20世纪新技术浪潮的,有存在主义对技术本源的人学追问,又有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技术的猛烈抨击;直到今天有关原子恐怖和生态主义、反技术运动和后现代主义等鞭挞“技术拜物教”的声音仍不绝于耳。

这一切都在警示人们,在互联网把这个世界一“网”打尽的今天,人类不能仅仅从技术本身来看待网络技术,而必须从人性、人文、人伦、人生的角度,以一种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来审视网络的意义和功能,在数字化的赛伯时空中追索人文大化的目的和价值。

于是,在数字化技术席卷而来时,人类不要吝啬对技术的人文目的性的追问。这种追问庶几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其一,现代技术与人的生命向度,即这种技术能否使人类更加珍视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天然合理性,尊重生命的自然历史过程,并排斥贱视生命的观念,抵制和抗争涂炭生灵的暴行。

网络文章篇4

——赵丽宏《网络会给文学带来什么》

网络文学在中国的出现不到10年,便已形成了波涛汹涌之势。与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任何人都不可忽视的文化景观一样,网络文学也成了一种任何人都不可忽视的文学景观。这种文学景观在萌芽状态时并没有引起文坛的重视,常常被视为泡沫化的或灌水的游戏之作。主流文学对之大有不屑一顾的意味,也没有什么评论家出来对这种文学景观进行认真的思考,更不用说从文化哲学的层次上进行系统的学理性研究。

但人们的观念总是被事实所改变的。当网络文学在近年来出现了一批有模样的作家,一批有模样的作品,而且一年比一年更有模样的时候,这种景观就越来越逼近了人们的理论视野。人们再也无法对一种读者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的文学景观视而不见,而那种视而不见的心态除了说明观念跟不上文学发展的客观形势,再也不具有表达贵族式的优越感的意义。对最严厉的批评家来说,他可以瞧不起网络文学的具体作品,以至那些最优秀的作品,但却不可以不对这样一种日益强大的文学现象予以高度关注。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网民的队伍正是迅速成长,网络文学的阅读群也随之迅速壮大。这样一种前景已经越来越清晰,以至网络文学已经出现了由文坛的边缘向中心逐渐突进的倾向。对于这样一个既是文化动向又是文学动向的事实,从理论上作出回顾和前瞻的必要性日益强烈。如果我们由于理论的思辨性和典雅性而对这一平民化的文学现象视而不见,那么这将是理论的迟钝而不是它的骄傲。

对网络文学而言,一种文化性审视比一种审美性审视更加重要,因为,网络文学首先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然后才是一种新的文学现象。这是一片新的审美星空,眺望这片星空我们看到了它的浩渺,绚烂,芜杂,也许,还有深邃。

一、网络星空下的文学省思

1.寻找文学的价值皈依

一种新的技术的出现,其意义可能就是技术性的,而不具有哲学和文化的内涵;也可能是价值性的,将带来观念改变以至革命。蒸汽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的起点,它带来了工业革命的全新时代,带来了人类观念和生活的巨大变化,这是新技术的价值论意义的典范。而后来的联合收割机则只具有提高工作效率的意义,它可以在一小时内完成一个人几天的工作,但却只有技术性意义,而没有观念更新的意义,没有哲学文化层面的价值论意义。这样一种意义的辨析,对于网络文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关系到网络给文学带来的到底是什么,是只有一种新的传播媒介的意义呢,还是具有改变文学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意义?这是一个关系到网络文学的定位的根本性问题。

(1)从技术向价值的渗透

网络文学作品当然是在电脑上创作出来的,但这个事实并没有价值论意义。一部作品,不论它是由传统的方式写出来,还是在电脑上操作出来,也许有效率高下的不同,却不会因为写作方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观念和特征,不论用什么写作工具,作者该怎么写还怎么写。事实上,所谓传统作家,有很大一部分也是用电脑来写作的,他们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直接贴到文学网站上去,而不是首先在纸质媒介如文学刊物上发表出来。他们如果这样做了,谁能说他们不是网络文学作者,他们的作品不是网络文学?

因此,电脑的出现对文学创作来说,仅仅只具有工具性意义,而不具有观念性意义。也就是说,电脑写作对文学创作来说,只具有技术性意义,而不具有价值性意义。技术性意义可以提高效率,却不包含有哲学文化的意味。我们看中国文学史,写作工具从石刀、刻刀、毛笔,到铅笔、钢笔、电脑,载体由甲骨,竹简,到绢帛、纸张、屏幕,这种工具性的进步并没有伴随着文学观念的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那些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也是用毛笔写出来的。在写作上,电脑相对毛笔、钢笔而言,其意义是工具层面而不是哲学文化层面的。在这里,书写方式的革命并不带来文学观念的革命。

网络文章篇5

购买推荐

在网络营销中,网络只是工具,营销才是目的。工具要为目的服务。该书的重点是分析目标客户的需求和行为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网络营销策略,通过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应用案例分析,寻找规律。图书分析师庞敏丽认为该书可作为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层次学生以及各类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研修班的教材或参考资料,也适合各类企业管理者、市场推广和营销策划人员、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等。

通过对生意宝旗下比购宝(Boogle.cn)——“网络购物第一站”收录的博库书城、淘宝网、京东商城、亚马逊、当当网、拍拍网、文轩网、中国互动出版网、99网上书城等众多含图书销售的网站,价格搜索显示,目前,当当网该书为最低价,推荐购买。

目录

第Ⅰ篇 网络营销概述

第1章 网络营销的沿革与发展

第1节 网络技术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人们信息获取模式的改变

第2节 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第3节 网络营销及其发展

章末案例

第2章 网络营销的定义、功能、应用环境与技术基础

第1节 营销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

第2节 网络营销的概念与发展

第3节 网络营销的应用环境与技术基础

第4节 网络营销运作模式及体系创新

章末案例

第Ⅱ篇 e时代的营销传播

第3章 网络环境下的企业营销传播模式

第1节 营销的两大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第2节 网络环境下的企业营销传播模式

第3节 大众快速消费品的典型案例分析

第4节 工业用品行业的典型案例分析

章末案例

第4章 理念传播与消费趋势引导

第1节 客户及购买模式分析

第2节 理念传播对消费趋势的引导作用

第3节 以营销策划传播经营理念,引导消费趋势

第4节 网络营销的应用模式

章末案例

第5章 网络营销的驱动模式

第1节 关于企业营销策略定位的争论

第2节 柯达公司网络营销策略分析

第3节 驱动市场型的网络营销策略

第4节 营销理论及关注重心的转移

第5节 营销策划中的定位与引导问题

章末案例

第6章 以服务捆绑营销

第1节 强生公司网络营销策略分析

第2节 以人为本、满足需要是捆绑营销的前提

第3节 强生公司网络营销模式在中国的发展

第4节 网络加速了营销策略的演化进程

第5节 以营销实践创造市场,拉动需求

第6节 中小企业的网络营销战略

章末案例

第7章 增值服务

第1节 增值服务的基本概念

第2节 现代信息服务模式及其在营销中的应用

第3节 类似网络增值服务方法的发酵与延伸

第4节 创新思维和差异化战略

章末案例

第Ⅲ篇 营销网站创建

第8章 企业营销网站的创建与运作

第1节 网站创建的一般过程

……

第Ⅳ篇 网络环境下的营销传播与动作方法

参考文献

网络文章篇6

目前,笔者对网络与政治的关系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在研读捕捉到的相关文献时,笔者发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网上现有的文章大都出自“民间学者”(更确切地说是“IT评论家”)之手。这些文章大多是在仓促间完成,所以在立意和措辞上都还不够精致。但笔者认为,这丝毫不能降低这些自由思想者对我国网络政治学的开拓性贡献。正是有了他们的抛砖引玉,学院派学者们才能够站在他们的肩上进行更高层次的理论构建。

二、网上的相关文章大多是从民众的立场出发研究网络对政治的影响。迄今为止,笔者尚未发现系统探讨“四政”如何引导、控制网络的文章。笔者盼望能早日读到这样的破冰之作,以便尽早完成对我国网络政治学的全面奠基工作。

三、即使是那些研究网络如何影响政治的文章,目前看来也是粗糙而破碎的,还有很多方面,如网络民意(简称“网意”)的生成机制、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模式、民意的放大与提升、民意与“四政”间各种“中介”――表现为各类政府和非政府的、自觉和不自觉的智囊(组织)――的认定与作用、“四政”对“网意”的评估与吸纳(即“民意”与“官意”的融合过程),没有展开深入的研究。

四、网上的有关文章只是对我国网络政治实践的总结。换言之,相关的理论构建是滞后于我国的网络政治实践的。现在看来,我国的网民们还没有发现网络影响政治的其它途径。由于较为系统的研究尚未展开,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还无从谈起。

网络文章篇7

“十一五”期间,农业领域出现了许多重大变化,同时农业信息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国家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视,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几年来都是强调农村信息化发展,如“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了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信息产业部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文件重点指出要“整合和利用涉农部门、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等的信息资源,开发与‘三农’紧密相关的本地信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与能源、材料资源等是一样重要的,在社会资源经济结构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位置,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1]这就明确表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经济结构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在资源和市场的两个方面的制约下,结合当前农业农村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关注开发和配置农业信息资源,多种方式促进信息服务,就凸显出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的重要性,也是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强调:各级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整合,形成合力,打造协同合作、上下联动的农业门户网站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在分析了农业网络信息资源整合情况以及参考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基于 DSPACE 的闽南农业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研究为主题展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第二章,农业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相关研究。本章首先介绍了农业网络信息资源内涵。总结我国农业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与原则,探讨了农业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类型及模式、农业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的应用。

第三章,闽南农业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分析。本章分析了闽南农业网络信息资源的现状,然后进一步阐述了农村发展对闽南农业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的迫切需求。

第四章,基于 DSpace 的闽南农业网络信息资源整合方案设计。本章首先论述了闽南农业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的目标及内容、农业网络信息资源整合技术的选择,接着提出了基于 DSpace 的闽南农业网络信息资源整合平台方案设计。

第五章,基于 DSpace 的闽南农业网络信息资源整合平台的架构实施构想。首先简单介绍了平台环境配置,然后从应用 DSpace 中 OAI-PMH 协议整合相关闽南农业网络信息资源、闽南农业网络信息资源平台与其他闽南农业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闽南农业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功能拓展三个方面提出平台实施的构想。最后,阐述了闽南农业网络信息资源平台的信息维护。

第六章,闽南农业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的功能保障体系构建和政策支持。从多角度提出要构建闽南农业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的功能保障体系,并给出了六点政策支持的建议。

第七章,研究不足及展望。本章提出了研究的不足,并指出了几点展望。

……………

2 农业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研究

2.1 农业网络信息资源内涵

姜仁珍认为农业网络信息资源具有繁杂无序、农业网站数量飞速增长、检索方法互不相同的特点。(姜仁珍,2008)[4]李玲认为农业网络信息资源主要存在于:学科信息门户网站、图书馆的网络导航体系、农业类学术机构网站、农业学科专业论坛、农业专家个人主页或博客。(李玲,2010)[5]综合已有研究可以看出,农业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主要有:(1)存储的数字形式,信息存储密度高、容量大,信息保存为数字形式,实现了计算机中高速处理和借助网络远距离传输;(2)形式多样化,传统的信息资源主要表现是文本、数字信息,而网络信息资源可以是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软件、数据库和其他形式,其类型如电子报纸、电子书籍、书目数据库、索引和统计文献信息数据、图表;(3)通过网络传播,传统的信息存储载体是纸张书本等,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存在于网络,虚拟化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人们无需关心信息是存储在磁盘或磁带,网络资源是以网络为媒介,向全社会共享资源的;(4)数量巨大且增长快速,CNNIC 发表一年两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综合反映和分析中国互联网发展情况,截至 2012 年 6 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 5.38 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机网民规模达到 3.88 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5)传播方式动态,在网络环境中,传播和反馈的信息快速、灵敏,信息呈现出动态和实时的特点,信息在网络中传播迅速,不再是纸张信息传递和邮政的物流;(6)复杂的信息来源,网络的共享与开放,让每个人都能够在互联网上获取和存储信息,信息也没有经过严格的编辑和整理,造成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存在各种不良和无用的信息。

…………

2.2 我国农业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与原则

农民获取信息渠道不畅,既有的研究显示——主要原因有:缺少必要的硬件设施,如网络,计算机等;农民一般文化水平不高,对电子产品的操作和接受能力有限;查找信息资源时,由于整合方式,表达方式等不符合农民特点而找不到相应资源。农业信息资源无时不刻都在更新变化,如果缺少及时有效的组织与整合,信息就会杂乱无章,农民查找和利用信息时就会诸多不便。如一些网络和电视上的养殖种植等广告经常造成农民的困扰,这类广告铺天盖地常常令农民跃跃欲试,但这些产业并不是适合所有区域的,农民如果贸然去尝试,可能就会造成损失。[6]因此,要加大硬件设备投入和积极开展农民用户信息培训,同时,要根据信息资源的实际情况精心筛选整合各类农业信息资源。云南农业信息中心的张永金认为进行农业信息资源整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7]。信息资源整合的实施能更好的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是以现代信息系统为基础的。信息始终存在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领域,它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备条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农业信息资源,能够促进生产方式转变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信息畅通无阻,从而极大地改善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农业管理和决策水平。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集成提供给农业信息化建设一个发展契机。在农业系统通过兼并、联合,整合农业和农业信息资源,可以改变目前较混乱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区域信息共享,要整合农业网络信息资源,推进农业信息化在闽南的进一步发展。 …………

3闽南农业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的现状与问题 ....11

3.1 闽南农业网络信息资源的现状....11

3.1.1 闽南农业网站建设的水平 .......11

网络文章篇8

摘要:网络小白文是指文采简单、缺乏美感、情节单调却又非常受欢迎的网络小说。以《星辰变》为代表的网络小白文,已经完全抛弃了传统文学所追求的练字练句,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而呈现出文本语言浅白通俗、人物形象塑造简洁明朗、情节安排单一重复的特征。网络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文学网络化和大众化的进程,催生了以读者为中心的“读屏时代”全面到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网络小白文的萌芽和兴起有着特定的文化和时代背景。然而,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来看,抛弃了传统文学追求的行文模式,小白文在修辞手法使用上的单调单薄、语义表达上的单层次性、情感抒发上的直白浅显却又成为其致命缺陷。

关键词:网络小白文;文学性;缺失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的发展催生了网络文学的兴起和发展,文学与网络的媒合,似乎给大众文学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但在另一方面,网络重新解构了文学里应有的文学审美特性,过度的商业化使得网络“注水”文学作品大肆盛行。网络“小白文”的应时而生,是文学过度商业化的产物,作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的文学审美特质也逐渐被消磨殆尽。

一、修辞手法的缺失

文学作品,不论是诗歌,还是散文,乃至长篇小说,最重要的就是修辞手法的使用。对于传统文学而言,修辞手法的使用,不仅仅是作者文学素养水平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在本质上提升作品的水平。比如:

这道菜没有放盐,真是清淡。

这道菜没有放盐,真是像水一样清淡。

对比分析这两句话,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这道菜没有放盐,很清淡。但是对比发现,第一句话没有使用任何修辞手法,只是很平白的叙述了没有放盐这个事实,不带任何情感色彩。而第二句话多了四个字“像水一样”,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这道没有放盐的菜比作像水一样的清淡。水本来是无色无味的,而这道没有放盐的菜就像是水一样,很形象生动的说明了这道菜到底是有多么清淡了。

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就感受到了修辞手法的使用在语言表达中所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增强语言的美感,同时也可以增强表达效果,增加语言冲击力。因而在传统文学那里,修辞手法的使用在作品中随处可见。例如:

《诗经・王风・采葛》中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恋人间强烈的思念之情写了出来。

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及《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也都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增添了表达的深度。

传统文学对于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深入到文章表达的各个方面,而且修辞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双关、叠词、互文等等。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不仅增添了作品的文学氛围,更是增强了作品的情感表达。

与传统文学大量使用各种修辞手法相比,网络小白文中修辞手法的使用可谓是单调又单薄。

以《星辰变》为例,小说中基本很少使用修辞手法,更复杂的混合修辞手法使用的就是凤毛麟角了。如第五集 《赤血洞府》第三章《死亡危机》中:

秦羽和小黑脸色变得很难看。

再例如第四集第七章《归途》中:

在星云中央,则是一团火焰,淡青色的火焰。

很通俗的语言表达,直白而浅显。在整部作品中,作者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很少使用修辞手法来增添文章的色彩,而以一种近乎平淡如水的风格在叙述整个故事。这样的叙事方式,不仅使得作品没有任何美感可言,而且使作品缺乏应有的灵动。

《红楼梦》中,贾宝玉形容年轻的女子是水做的骨肉,形容年迈的老妈子是死鱼眼睛,追究到底,是因为年轻的女子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以及芳华少女特有的豆蔻气息,因而她们是灵动的。而这些老妇人年纪大了,死气沉沉,风烛残年,已经没有年轻时候的那种朝气,就如死鱼眼睛一样,缺乏应有的灵动之气。如果说传统文学就是宝玉眼中的水做的骨肉,那么网络小白文则是真正的“死鱼眼睛”。

传统文学极力推崇修辞手法的使用,在作品中,修辞手法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修辞手法往往在整个作品中起到粘合剂的作用,它将各种零散的材料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粘合在一起,使得文章看起来浑然天成,作品就有了应有的灵动。而网络小白文很少使用修辞手法,整个文章的材料各自为政,不能够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因而常常出现故事情节脱节的情况,故事情节被作者生硬的拼凑在一起,这就是作品的硬伤,让读者读起来总觉得如鲠在喉,不舒服。缺乏灵动气息的网络小白就如死鱼眼睛一样,让人读起来肃然无味。

二、语义表达的单层次性

汉语言是世界上语义表达最丰富的语言之一。相同的语句,加上不同的语调,甚至是不同的手势、表情,都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人们也正是利用汉字的这一特征,在语言表达的时候常常用相同的语句来表达更深层次的含义,即所谓的言外之意。传统文学在这一方面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使得简单的语句不再仅仅是传达字面上的意思,而是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效果,这是语言上的多层次表达。但是,与传统文学相反的是,网络小白文在语义的表达上往往追求精简的方式,语言的表达缺乏多层次性。

网络小白文在语义表达上的单层次性,是由于网络文学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网络上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商业化的网络文学创作,主要是以赢得网络点击量为首要目标。网络文学很大一部分属于快餐文学,读者阅读这些网络文学的目的也多是以放松为主。为了迎合广大受众的阅读水平和阅读兴趣,这些网络文学作品的作者也会有意无意的降低网络文学作品的文学水准,使得它们更加通俗化和大众化。这是一种以牺牲文学作品价值来换取点击量的不等价做法,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因此,很多商业文学网站上的文学作品在语义表达上都是直白的,很少会出现简单的句子同时表达更深层次的含义。即使有这样的必要,作者也会用更多简单的句子来表达,而不会采用这种复义的表达方式,其实这也就是小白文能够大量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网络文学的创作方式不同于传统文学。传统的纸质文学都是作者先将一部作品完成以后,然后通过出版社出版后与读者见面。但是网络文学的创作,它是一种实时的,能与读者互动的创作方式。大多数的网络文学创作都是采用章节式的创作方式,网络每天固定写一定字数(如两到三个章节,每个章节五千到六千字),然后把这些章节放到专门的网站上供读者阅读,读者会提出修改意见,甚至会对下一个章节的故事发展给出自己的意见。可以说,这种互动式的文学创作从很大程度上限定了网络文学作品的语义表达不可能太过于复杂。并且商业化运作的网站,那些签约的为了完成每天的任务,即完成每天规定的更新字数,都尽量用最多的语言来表达最简单的意思。当这种方式发展到一个极端:即所有的语言都是平铺直叙,没有任何深度可言的时候,小白文就产生了。

网络小白文在语言表达上的单层次性是有很多原因的,但其中最重的原因还是商业化的运作。多层次性表达的缺失,使得网络小白文缺乏应有的文学美感。

三 情感抒发的直白浅显

追求言外之意和含蓄委婉的情感表达是传统文学所要力争达到的目标,因而在传统文学那里,想要准确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就具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小白文的情感表达比较容易把握,但这种情感的表达是建立在直白浅显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情感的表达是直白而不是含蓄委婉的,是浅显的而不是深层次性的。

在传统文学那里,作者情感的表达是深层次的,相对含蓄的。如《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全诗三章,前两章以恋人的服饰代替恋人,表现出她对恋人的念念不忘和思念之情,第三章对于她的动作的描写,更是点明了她对恋人的思念之情。全诗巧妙的使用回环和倒叙的手法,更能突出她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例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此一句就含蓄委婉的表达了作者在困苦中意志不消沉,以豁达的心态来泰然处之的乐观精神。

这种情感上的深层次性表达,是传统文学情感表达上的精华所在。但对于网络小白文而言,这种情感上的深层次表达已经严重缺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直白浅显的表达,因而它也失去了情感表达上的深度。

例如《星辰变》第四集第二十六章《末路》里:

秦德在大殿之下,项广在大殿之上。秦德虽然略微仰头看着项广,眼中却有着睥睨的意味。

“你来了……”项广嘴角有了一丝笑容。

秦德冷漠道:“对,我来了,到了这个时候,你还装作一副不畏惧生死的模样。项广。我知道你不走是想要保护那些精英的项家子弟。你说我讲的对吗?”

这是楚王项广与秦德的正面交锋,传统的武侠小说在描写这一类对峙场景的时候,往往会注意现场环境和人物表情的描写,以此来烘托紧张的气氛。但是在这里,作者没有现场环境的描写,仅有的表情描写仅限于“眼中睥睨的意味”和“嘴角的一丝笑容”。缺乏相应的细节描写和气氛烘托,秦德对项广的恨意,在表达效果上就大打折扣,显得比较浅显直白了。

正如在前面第二点提到的,由于网络小白文在语言表达上缺乏多层次性,因而就直接导致了在情感表达上是缺乏深度的。作者往往会用很浅白直露的方式来表达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这种浅显直白的表达方式,可以使人们能够快速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以及故事人物的喜怒哀乐,而在传统文学那里,读者还必须要深入的思考,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对人物的喜怒哀乐做一个判断。这种方式固然符合快餐文学的特点,让读者不需要任何理解都能够看懂作品,但这种方式却是以牺牲文学作品应有的美感换来的,它足以令文章显得空洞无物,没有“嚼头”,当然这也正是网络小白文“白” 的重要原因之一。

网络小白文作为一个新兴名词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文学价值观和审美观。它彻底地抛弃了传统文学对于审美观和价值观的认同,反而坚持走文本语言浅白通俗、人物塑造简洁明朗、故事情节单一重复的创作路线,这是一条低姿态,亲民化的道路,以牺牲作品的文学审美特性来满足大众的阅读快感。网络为文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只有避免过度商业化和保持网络文学作品应有的审美特性,才能真正促使网络文学走上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苏晓芳.试论三种网络小说新类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

[2]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民间话语权的回归[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3]聂庆璞.网络文学的文本特征[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上一篇:迷宫蝴蝶范文 下一篇:勒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