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最火的一句话范文

时间:2023-11-30 03:21:40

国庆最火的一句话

国庆最火的一句话篇1

看啊,城里城外,大街小巷,热闹非凡,祝贺词、红灯笼,红衣服,红对联、还有各种龙的造型随处可见,一不小心,还以为走进了红色天地。街上的商品玲琅满目,又好又多,大人们忙里忙外的打年货,一下想买这个,一下想买那个,对联,红包,新衣服,那是必不可少,还有许多新东西也想尝尝鲜。总之啊,忙了一年,也该享受享受了。大人们忙着辞旧迎新,小朋友们也没闲着,一个个争着抢着给长辈拜年,拿红包。一领到压岁钱,便三五成群地出去玩,放鞭炮。

“每条大街小巷,每个人的嘴里都有一句话,就是恭喜、恭喜。”正如歌词里说的,新年里,无论是电视、广播,还是人们的嘴里,“新年快乐,万事如意”、“新年交好运,来年会更旺”等的祝福语时入我耳。那一句句亲切的问候,牵着一份份真诚的祝福,流进他人的心田。最令人感动的是游子回家时,老人们一声声的叫着儿女的名字,那简单的几个字,却是老人们永远的牵挂。

要说春节里的吃喝玩乐,吃绝对是第一位,这可使鼻子享了福。饭馆、小吃店里散发出来的阵阵香味,源源不断地吸入鼻子,令人胃口大增,纷纷掏钱一尝为快。最高兴的时候,恐怕就是吃团圆饭了,鸡鸭鱼肉一应俱全,酒水饮料应有尽有,闻着这顿美食大餐所散发的诱人香味,心里别提有多甜了!

喜庆、红火的春节虽然短暂,但如今国泰民安,老百姓们不是天天喜庆、天天红火、天天都在过年吗?!

国庆最火的一句话篇2

【关键词】重庆民歌;结构形态;曲式;调式;旋法

重庆民歌的结构形态,涉及的学科包涵曲式、调式、配器等多个学科,如果再从人文学的角度思考,还涉及到诸如人类学、文化遗产学、形态学等等。

一、研究对象

重庆民歌之多,我们难以表述。不过,由于受地理环境影响,重庆民歌多以山歌为主。本文仅以山歌来探讨重庆民歌的结构形态。

二、研究角度

1.调式

重庆,多山多水,长江、嘉陵江、乌江横穿整个地域,从人文学角度来说,古老的水域、水运、商埠运动,对其民歌多样性有一定影响。重庆,民族众多,音乐体裁更是丰富多彩,但重庆民歌多以徵(sol)调式和羽(la)调式为主。

有着历史悠久、旋律优美、情绪涤荡的重庆民歌,在其调式调性的结构特征方面,大多采用中国传统民歌五声音阶的徵调式、羽调式,并且几乎不使用半音和变音。而使用最多的徵调式,具有西部地区质朴、内在的西洋大调风格;第二使用的羽调式,具有江南等地清新、柔美的小调、小曲性质。

据本人不完全统计,在以汉族民歌为主的重庆民歌中,其中的大调色彩的徵调式最多,占40%左右;其次,为小调色彩的羽调式,占30%左右;再次,为调式色彩呈现中性的商调式,占11%左右;而较少使用的,则是宫调式、角调式,分别占9%和6%左右。

2.微升音

在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重庆民歌较多使用的羽调式歌曲中,常出现某些微升音装饰的特殊音阶,这是为什么呢?重庆这个内陆地区,典型的山地加丘陵地域,较为封闭的地域,应当很少受外来民族音乐的影响。通过大量民歌的演唱研究,我们发现:这些微升音的出现,能够使重庆民歌具有格外浓郁的丘陵、高山、田野气息和独特的带有“麻辣味”的重庆地方风味。而再仔细观察,发现其微升音可能出现的音级主要有:主音la下方的sol,属音mi下方的re等。

3.旋法

重庆民歌,在其旋律进行方面,主要以单声部民歌为主,这和中国汉族绝大多数民歌一致,强调线条,忽视和声,或基本无和声。但在川江号子和秧田歌等民歌中,也有领和相叠的多声部织体,不过,较为少见。

无论徵调式还是羽调式的旋律,都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徵调式旋律中,有一种是以sol、mi、re、do、la、sol的级进为主的。如合川市天星乡民歌《说起唱歌我快活》(谱例略),音乐一开始,do音弱起开始入拍,然后音乐反复围绕sol音进行,中间通过节奏压缩、音程级进、倚音配合,但最终落在sol音上。其下句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先从调式属音re音入手,一个演唱音,然后大跳至do音,再缓缓下行,以欢快、小跳的短小节奏、顿音进行,最终落在主音sol音上。整个旋律,小巧玲珑,短小精悍,给人以清新、愉悦之感。

另外一种是以sol、do、re的四度跳进与大二度级进为特色的,如南桐山歌《郎是天上紫微星》(谱例略)等。其旋律手法,也是极为具有重庆西部地区民歌特点,先从最高音sol开始,一开始就采用高亢的山歌风格,节奏非常自由,记谱本身的时值加上演唱音记号,几乎可以把一个歌手的气息极限都体现出来。我年轻时见过一男歌手,在一次群众文艺调演中,唱了差不多本分钟,台下观众是掌声不断,但其面不改色心不跳,技术之高,令人折服!但也可见这首民歌的特色!一个大的亮相之后,音乐继续舒缓的述说,在旋法方面,典型的do、re的大二度级进为主,音乐非常平稳,仔细演唱,竟然有石柱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一些韵味。当然,也有几处采用四度跳进的,给人感觉甚至有一些陕北民歌的上四度强进行感。音乐之多变,把一个热情澎湃的重庆男人写得淋漓至尽。其旋律手法,完全来自山野农汉的真情实感。

4.曲式

如果非要用西洋调式的曲式结构来研究或观察重庆民歌,我们也不难发现,其曲式结构的布局方面,多为结构单一的单乐段结构形式,篇幅一般比较小巧,多为二句、四句或八句的规整型结构,乐句与唱词句式,也多相互吻合。比如典型的石柱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谱例略),即为典型的二句式民歌,第一句开始“太阳出来”似一个独唱,高亢明亮,其后的衬词好像众人的应和。接下来的“喜洋洋”,也是在曲式结构上紧紧的重复“太阳出来”的音级围绕进行,再加一个衬词。而第二句的“挑起扁担”,也几乎可以看出,整个结构都是以重复为主的典型的二句曲式,但其节奏型非常规整、清晰。当然,也有一些嘉陵江、乌江和川江的船工号子、一些山区的秧田歌,由于劳动时间长、强度大等条件的需要,最终发展成为篇幅较为偏长,结构也发展比较庞大。但其终极特点,其实也有很多重复加变化的特点。

5.演唱

重庆民歌的演唱,最为重要的是语言。以传播最广的石柱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为例,笔者去过全国诸多地方,也听过很多所谓大师、名家演唱录音,一个感觉,只要不是地道的重庆人,没有使用地道的重庆普通话,唱得再好,一个感觉:在重庆吃北京烤鸭,或――在北京吃重庆火锅!味道不正!所以,如果学习演唱重庆民歌,必须先学习重庆话,学习那里面的渝腔渝味,就像学习重庆火锅必须使用地道的重庆佐料一样。这是第一步,其次还要了解重庆民歌中的衬词衬腔,这些虚词,虽然没有实在的意义,而在实际演唱中,其作用,应该是锦上添花的神奇作用。那一声声几乎用汉字无法写的方音方字,实在韵味无穷。就说《太阳出来喜洋洋》,那个“罗儿”,如果用普通话去演唱得字正腔圆,实际是不好听的,笔者听过石柱当地人演唱,他们有很多润腔和装饰音的,咬字吐字也不是这么规整,要一顿一顿的,强调字头,弱化规韵。

研究重庆民歌的结构形态,应当说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其研究的价值,能够使重庆民歌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可以使重庆本地作曲家在使用重庆民歌的方法上显得更为有特点。重庆近些年获奖、发表的很多歌曲,都采用了重庆民歌的一些旋法、结构、音调,这证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然,作为高校声乐教师,本人认为,研究重庆民歌的结构形态,更直接的收益,应该是声乐技巧和技术的进步,也能够让我们丰富多彩的重庆民歌,传得更远,传得更久。因为,在艺术已经科技化、工业化的今天,在民工潮的涌动下,重庆民歌,这个典型的词,已经快听不到人提及、演唱了!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引起相关文化、宣传、教育部门的关注、关心和支持,也欢迎更多的人加入我们的行列!让“麻辣味”的重庆民歌再次冲出三峡,唱响全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王川平.彭孝纲音乐作品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2] 王耀华,伍湘涛.音乐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 上海音乐出版社编.音乐欣赏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4] 张昕,文琪.巫山县传统音乐文化概说[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

[5] 邹渊.重庆民歌中的衬词衬腔浅析[J].中国音乐,2005(4):190-192

国庆最火的一句话篇3

这个女孩子叫齐铭伟。当许多父母都在担心自己的孩子没有一技之长,在竞争愈发激烈的社会如何生存时,当许多父母都在费尽心思不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时,齐铭伟的成长经历可能对您会有一点点启示。

扔掉铁饭碗初涉商海

齐铭伟家庭条件优越,父母都在医院上班。一直以来,父母对她疼爱有加,弟弟跟在她的身后,就是一条“小尾巴”。

齐铭伟虽然是个女孩,但她小时候出奇的淘,令许多男孩子都自叹不如。

淘归淘,但她脑袋瓜灵活,从上学的那天开始,她在班级就没有下过前5名,高考时,她没费多大力气就考入了哈尔滨船舶学院,这令许多家长羡慕不已,也是父母当年最骄傲的一件事。对于大学后分配的“铁饭碗”,齐铭伟并不感冒,在亲朋好友惊叹的目光中,“豪气冲天”的齐铭伟一甩手就把这个“铁饭碗”扔掉了。

1992年,齐铭伟到庆萨商城当了一名打字员,生活无忧无虑。也许天生就有经济脑瓜,她发现商城里人气旺,和弟弟一研究,在楼下租了一间门市房。因为资金的问题,两人决定开一家投入小、回报率低的音像店。弟弟因为学习不好,提前参加了工作,在“大楼日化”搞业务,时间也很充裕,这样,一家不起眼的音像店开张了。虽然赚得不多,但那可是齐铭伟姐弟第一次涉足商海。

在单位拿着工资,还经营着音像店,齐铭伟的日子过得很惬意。

好景不长,庆萨商城突然着了一把火,彻底改变了齐铭伟的命运。商城着火后,损失惨重,齐铭伟等很多职工只好放假回家。

衣食无忧的齐铭伟那时经常和朋友在一起玩,她发现经六街的歌厅很火,她和弟弟一研究,租了一间门市房,装修一番后,歌厅开张了。

和预想中的一样,歌厅相当火,每天收入都不错。这样干了一年多,齐铭伟的弟弟齐宏伟的一个金点子,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

一个金点子“生出”小佳美

齐铭伟的弟弟忠厚老实,小时候就是姐姐的崇拜者,跟在姐姐的身后特有安全感。谁要是欺负他,只要找到姐姐,就没有摆不平的,所以,他对姐姐很依赖。

“亲兄弟,明算账”这句古训,被齐铭伟给颠覆了。姐弟俩在一起有大笔的经济往来,但两个人从来没有因为钱财红过脸,让旁人很羡慕。

而当年跟在姐姐身后的弟弟,天生有一个经商的头脑。歌厅开得正红火的时候,在大楼跑业务的齐宏伟,自己还往商场送一种杀虫剂,因为业务开展得很顺利,这种杀虫剂的厂家就把权给了他。

送杀虫剂的时候,细心的齐宏伟发现,在生活服务中心里有一家化妆品店,生意火爆,每天都有大笔业务。齐宏伟心里暗暗地想,自己要是能有这样一处买卖多好。

没想到,机会真的来了,有一次送货,齐宏伟发现这家店挂出了出兑的牌子,齐宏伟一打听,原来是店老板的家里出了问题。

“把这个店兑下来。”齐宏伟马上找到姐姐,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当时,歌厅正开得红火,但直觉告诉齐宏伟,歌厅的生命力绝对不能和化妆品行业相比。两个人研究后,决定兑下这家店。

说干就干,姐弟俩赔钱把歌厅兑了出去,又筹措了大笔资金兑下了这家化妆品店,取名叫“佳美”。从这天开始,姐弟俩与化妆品结下缘分。

齐铭伟的爸爸,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佳美”的组建,但他的一句话,让齐铭伟受益匪浅。

一次,齐铭伟织毛衣,爸爸看见后告诉她说:“要动脑子赚钱,不要靠手。”干大事业确实要靠脑子,这句话让齐铭伟回味无穷。

她的身后有棵大树

小店开业后,弟弟跑外组织货源,姐姐当起了售货员。

一年后,在外面跑业务的弟弟对姐姐说,两个人守着这个小店,有点太浪费人力,他要把化妆品店给姐姐,然后自己注册一家公司,专门搞品牌。姐姐心里明白,平时不爱吱声的弟弟,凭着多年聚起的人气,肯定能干成更大的事业。

姐弟俩连账都没算,弟弟拿出一部分资金注册了一家经贸公司,专门做化妆品品牌。

弟弟撤出后,齐铭伟已经“上道”了,顺风顺水,但有一件事差点儿毁了“佳美”的前程。

这时,有一个人帮了齐铭伟的大忙,这个人现在已是齐铭伟的老公。

齐铭伟在大学时处了一个朋友,她曾去征求父母的意见,父亲只甩给她一句话“我相信自己女儿的眼光”。两个人相处了12年,才走入婚姻的殿堂。

“世上没有真正的爱情,不要相信任何男人”,这是很多受过伤害的女人常常告诫姐妹们的一句“名言”,这句话在齐铭伟身上被彻底颠覆。

他们夫妻的感情特“铁”。怎么说呢?在事业上,爱人的帮助曾无数次感动着齐铭伟。

化妆品这行出货进货需要浪费很大的精力,爱人有自己的事业,但8年来,每天下班他都会开车来接齐铭伟,风雨无阻。

有一次,齐铭伟点完货已经是半夜了,她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出商店时,看见老公蜷缩在座位上已经睡着了,刹那间,齐铭伟有一种温暖的感动,没有老公站在身后,她早就坚持不下去了。

1999年,齐铭伟租房的店主告诉齐铭伟,房屋到期不能租给她了,这个消息对于正处于兴旺时期的“佳美”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

听到消息后,齐铭伟“蒙”了。每当遇到棘手的事情,齐铭伟总是第一个想起老公。她的爱人得到消息后,急忙来到商店与房主商量,但房主一口咬定不再出租了,要自己干。

望着屋里堆着的货,看着售货员们的目光,齐铭伟心里难受到了极点。她的爱人看在眼里,安慰齐铭伟说,没有过不去的河。

第二天,她的爱人找到了房主,见面只说了一句话,让齐铭伟终生难忘。他对房主说:“只要再租给我们一年,我给你跪下都行。”一句话感动了房主,更感动了他身后的妻子。

“老公就是我身后的一棵大树,有了他,我才有了根,才能站得稳。”齐铭伟说。

手握生意经生意更红火

2003年,齐宏伟在送货时,发现北方市场有一家化妆品店出兑,他又找到了姐姐,出点子说,“佳美”的发展应该把眼光放长远,做连锁店。

一句话提醒了姐姐,他们一起来到北方市场,没费多少周折,把店兑了下来。这样,“佳美”的第二家店又开张了。

有了目标,齐铭伟知道了如何操作,用她的话说,这回“开窍了”。

接下来“佳美”又在香榭丽开了第三家连锁店。连锁店的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齐铭伟可以抽出时间去考察市场了。

第四个店的选址是在长青一区,这里毗邻学校,学生这个消费群体引起了齐铭伟的关注。

“佳美”的定位是,货真价实,这正迎合了学生们的消费特点。

开业那天,销售额突破两万多元,创造了开业当天的销售神话。急红了眼的同行,晚上把她家店的玻璃给砸了。对于这些,齐铭伟只是一笑了之。

接着,“佳美”又乘风入驻商场。几年时间,一共有5家连锁店开张营业。

2009年8月1日,“佳美”的第六家连锁店开业,大庆市工商局、大庆市技术质量监督局都派出代表参加了开业典礼,对“佳美”给予很高的评价。

“佳美”人没有忘记回报社会,他们先后资助了6名贫困大学生,有的现在已经参加工作了。

国庆最火的一句话篇4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成为中国国民政府的陪都。 然而,重庆陪都文学却由多种因素所促成。重庆陪都文学的形成,重庆陪都文学之所以能成为大后方文学、抗战文学的重镇和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奇葩,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即是“重庆精神”及其所起的支撑作用。当然,重庆陪都文学的“重庆精神”,既是重庆本土的、草根的,又是时代的、现代的。 一、“重庆精神”:内涵及其成因 “精神”一词,含义颇丰。我认同一种解释即“精力、活力”之意,有如李郢在《上裴晋公》诗所说的“龙马精神”——似龙的马,十分健壮,精力、活力无穷。后人常以“龙马精神”指称人的精神或一地方、一城市的精神状态。 人,只要是健康的人,都是有精神的。精神于人之重要,王充在《论衡》中作过这样的界定,他说:“人之所以能生者,精气也。”哲学层面上的“精气”指精神之气,亦即现在所说的精气神。“精气”——“精神”——“精气神”是为人之本、为人之根、为人之魂。那么人的“精气”——“精神”——“精气神”从何而来呢?我以为最简单、最生动、最确切的答案就是一句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重庆精神”归根到底是重庆人具有的精神。重庆人有如重庆的山一般的坚韧精力和重庆的雾一般的旺盛活力。这样的“重庆精神”带有本土性和草根性。这样的“重庆精神”经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血与火的冶炼得到了提升而与民族解放意识合一了,因此有了时代的现代的浓厚色彩。那么,“重庆精神”又是从何而来的呢?“重庆精神”自然得力于重庆这方水土的孕育。 重庆位于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两江拥抱。同时,重庆有南山、歌乐山等高山环绕,树木葱茏。造物主用鬼斧神工造就的雄峻幽深的群山和奔腾不息的江河,以及由此而生成的薄雾、浓雾、大雾,孕育着并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英伟之士。号称“缙云之子”的黄帝,曾在重庆城郊的缙云山修炼,播下重庆文明和整个华夏文明的种子,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疏通九河为中华民族子孙后代永造福祉的大禹,在重庆歌乐山上召开治水庆功大会。巴人姬巴,为周王朝的建立与巩固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宋元之际,重庆及其所在的巴渝军民在重庆远郊的合川钓鱼城血战30年之久,不仅为中国还为世界文明的定格与走向,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近现代以来,重庆亦出现过不少推动社会人生与文化进步的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件。这一切,充分表明重庆从古到今,都是一座“地灵人杰”的城市。 文化即人化,文学即人学。重庆这方水土不仅孕育了重庆人,同时孕育了重庆文。法国文史学家丹纳在《英国文学史》的“序”中,认为文学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有三:一是地理环境,二是种族,三是时代。他把“地理环境”放在决定文学的三大要素之首,意在强调“一方水土”对“一方文”的形成所起的决定性作用。重庆陪都文学恰恰是经历了重庆这方水土和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时代的孕育与濡染。重庆陪都文学承传、演绎、传播、提升着重庆精神——精气、精气神。重庆陪都文学的重庆精神与民族解放意识合为一体了。惟其如此,重庆精神才对重庆陪都文学起着支撑作用。 二、“重庆精神”:山一般的坚韧精力 重庆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城市,坡坎重叠。其状貌有如一句民谚描述的:“好个重庆城,山高路不平。”20世纪80年代以前,重庆人出门,基本上是爬坡上坎。张恨水曾在《出门无处不爬坡》一文中说道:“重庆半岛无半里见之平原,出门即需升降。上半城与下半城,一望之距,须道数里。若抄捷径,则当效蜀人所谓‘爬坡’。”他运用一句俗语来描述爬坡下坎之艰难:“上坡气喘喘,下坡打脚杆。”20世纪20年代的象征派诗人李金发在《国难旅行》一文中,诉说出他面对重庆的坡坎及重庆人的感叹与感悟。他说“在90度的斜坡上,挑夫们是拼命地爬,几乎不相信人类这种忍耐力”。由此,他认定这是“吾人艰苦卓绝的精神和民族性”的体现。生于斯长于斯的重庆人,因爬坡上坎,练就成了如山一般的健壮体魄和坚韧精力。 重庆人如山一般的坚韧精力,为众多重庆陪都文学家所感知与知解。闻一多在《西南采风录》“序”中,对此作了充分的肯定与称赞:“你说这是原始的,是野蛮的。对了,如今我们正需要它。我们文明得太久了,如今人家逼得我们没有路走,我们应该拿出人性最后、最神圣的一张牌来,让我们那在人性的幽暗角落里伏蛰了数千年的兽性跳出来反噬他一口。”重庆陪都文学家们,把重庆精神中如山一般的精力转化为文学创作的话语,即“原始强力”。他们或写纤夫拥有的原始强力,或写重庆煤矿工人拥有的原始强力,或写一般中国人、重庆人拥有的原始强力。 坡坡坎坎不仅遍布重庆城,就是嘉陵江及长江两岸几乎也全是坡坡坎坎。当年的船,几乎都靠人来拉。因此拉船成为了一种行业。拉船的人被成为纤夫或船夫。这种行业,也是非常艰辛的。生活于重庆陪都的诗人们如阿垅、羽军、厂民、丹丁、胆石、高兰、李一痕等人深有所感。他们用诗的语言抒写出纤夫体现出的原始强力及其意义。阿垅在《纤夫》中描摹纤夫们拉着船一寸一寸地、一里一里地前行;丹丁在《拉纤夫》中写道:“拉纤夫/拉着自己的重担/用力拉/想把江流拉住/紫铜的腿/撑起炽热的沙层/一步紧一步/踏出自己的路。”高兰在《嘉陵江之歌》中写道:“在利刃般的石崖上/在生满荆棘的悬崖下/畜生似的爬着/四只脚爬着/有时头也是着地的。”诗人们不仅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描述纤夫拉船的状况,而且还揭示出其所深含的意义。#p#分页标题#e# 李一痕在《我徘徊在嘉陵江上》就这样写道:“纤夫的号子声音里/有饥饿,疲惫/他们拉着岂止是一只古老的木船/而是一个民族的生存或沦亡。”路翎随逃难人群,由武汉而重庆,在重庆继续读书,后在北碚天府煤矿工作。在胡风的影响下,他把流亡途中对于社会人生的感受和生活于北碚期间对人生的体验与认识具像化,写出了多部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最大限度地挖掘中国人——重庆人的原始强力。他在80余万字的《财主底儿女们》小说中,通过蒋家三个儿子在1932年“1.28”到1941年12月期间的不同的心态、生态历程的描写,表明中国知识分子在大时代背景下,要由原始强力而最终融入于民族解放之中,不但要和封建主义作残酷的搏战,还要和身内的个人主义及身外的伪装的个人主义压力作残酷的搏战。这部长篇小说,标明了重庆陪都文学家在重庆精神的濡染之下而探寻民族解放与个人解放相结合的人生之旅与精神之旅做出的努力。 路翎及诗人们着力于重庆人原始强力的开掘与描写,不仅具有强烈的思想文化价值意义,同时也具有文学历史价值意义。就思想文化价值意义而言,即如路翎在《论文艺创作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所说的:“我试图‘浪费’地寻找人民的原始强力,个性的积极解放”,乃因为“原始强力是个性解放的阶级觉悟的初生的带血的形态,是革命斗争和革命领导的基础”。就文学历史价值意义而言,原始强力是五四以来中国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作家们,在政治——文化——文学一体化语境里的精神之旅与心理历程之旅的起点,同时也是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家们的创作展现出的精神内容与精神动向。 三、“重庆精神”:雾一般的旺盛活力 重庆是一座雾城,一年之中约有一半的时间被雾所笼罩。阴历头年10月到翌年4月,谓之雾季。在雾季里,不少时候,大雾、浓雾从早上到中午都存在;也有不少时候,雾像一条条白色的纱巾一样缠绕着重庆城,显得婀娜多姿。造物主赋予重庆城的雾,构成重庆人生存环境的重要元素。没有雾,重庆人反而觉得不习惯,不正常。雾在重庆人的生态与心态里形成了一种情结,可称之为雾情结或雾文化。雾在重庆人眼里有一种充满旺盛活力的神秘莫测之感。其实,这种情结、这种文化、这种感觉,是重庆人的生命活力的对象化,是重庆精神又一物化展现。正因此,重庆的雾吸引了感染了重庆陪都文学家们。雾进入了重庆陪都文学家们的文学创作之中。 重庆的雾,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期间,对于重庆陪都和重庆陪都文学具有特殊意义。 首先,雾护卫了重庆陪都和重庆陪都文学。雾季里,能见度很低,日本侵略者的飞机无法对重庆实施狂轰滥炸。重庆陪都和重庆陪都人的财产与生命免遭残害。这一点,重庆陪都文学家们深有所感。他们一致感到,雾成为了重庆陪都的天然防空设备。他们凭借着这一天然防空设备,大力开展文学活动。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项活动即是每年的雾季演出。据统计,1941年到1945年,雾季演出的大型话剧剧本就达130余部次,《屈原》、《棠棣之花》、《虎符》、《南冠草》、《大地回春》、《天国春秋》、《雾重庆》、《法西斯细菌》、《清明前后》、《万世师表》、《原野》、《北京人》等等的演出,深受观众的好评,场场爆满。这在中外话剧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重庆陪都文学家们,在雾季里也奋力创作。巴金的长篇小说三部曲“火”的第二部和《憩园》都是在雾季完成的,《寒夜》也是在雾季开始写作的;老舍的长篇小说《火葬》是1943年底写成的,《四世同堂》于1944年冬和1945年冬完成前两部写作;郭沫若的《屈原》和《虎符》等剧本也是完成于1942年1月、2月。.其次,重庆陪都文学家们大写对雾的喜爱和雾的象征意义。也许正是因为雾护卫了重庆陪都和重庆陪都文学,重庆陪都文学家们才对雾有了特殊的情感,纷纷执笔为文,表达对雾的喜悦之情。司马訏在《重庆客•黑天使》中就写道:“对于雾,我不讨厌,而是喜欢。世界上有雾,世界就像喝了酒,朦朦胧胧,有趣得很。”张恨水用他的笔写了多篇称赞雾的作品,其中《雾之美》堪称经典。他用诗的语言描写雾呈现出的不同形态:“雾正盛时,含水分少,而上漂,其色青。青雾终朝弥漫天空,不见天日,山川城郭,皆在愁惨景象中,似阴非阴,似雨非雨”“;若浓雾中,己身以外,皆为云气,则真天上居也”。王亚平的《火雾》可以说把雾的美、雾的活力推向了极致。他喝道:“‘火雾!火雾!’力的旋动!/火雾!火雾!光与火的灼烧!/你用自己的生命,创造了万物的形象!”王亚平把自己对重庆的雾的感受、体验与理解,同诗之思融合在一起,使自然界的雾有了活力,甚至使火雾成为重庆形象的代表,成为重庆精神的一种诗化表征。 当然,还有一些重庆陪都文学家赋予了雾另一种含义,直接现实政治意味较浓。任钧在《雾》一诗中,把雾比拟为魔手:雾像“一只惨白而又巨大的魔手”,“遮断了璀璨的阳光”,“让人们的视线/所有的道路”,“变成了一个谜/更看不清眼前的一切/更猜不着/道路/正有什么东西在等待/在埋伏”。 江村在《灰色的囚衣》一诗中,把雾比作“一副苍白的纱幕”,比作“无数根铁柱/围成了人间的囚室”。老舍的《残雾》、宋之的的《雾重庆》和李辉英的《雾都》等等作品,都让雾负载了深刻的鲜明的政治意义,正如徐迟在《重庆回忆》中所揭示的:“风高可以放火,月黑可以杀人,大雾弥漫的天气里可以干一切见不得人的卑劣龌龊的勾当。”《残雾》写大雾弥漫中重庆陪都的官员们,为一己之私利而成为汉奸敌特的保护伞;《雾重庆》写一群外地来到重庆陪都的青年,在大雾包裹的重庆陪都社会里,灵魂被吞噬,或堕落,或沉沦,或彷徨,或忧郁。 重庆的山与雾,孕育了重庆精神。反之,山与雾也成为重庆精神的对象化和诗化展现。重庆陪都文学家们或以“他者”身份或以“自者”身份将重庆精神融入于自己的文学创作中。这就使得重庆陪都文学不仅有了大后方文学、抗战文学和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意义,同时又了重庆特性。今天,我们探讨七十余年前的重庆陪都文学的重庆精神这一话题,对于建设现代化的重庆文化文学和净化与提升重庆人的精神,应该说是有一定的裨益的。#p#分页标题#e#

国庆最火的一句话篇5

一个人走得远,两个人走得欢

十几年来,唐国强、刘劲以精湛的演技,成功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两位伟人形象,被称为黄金搭档。在长年的合作中,唐国强、刘劲不但配合得越来越默契,而且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电影《长征》是唐国强与刘劲的第一次合作。拍摄时导演翟俊杰为了达到最佳艺术效果,决定全片采用现场同期录音,这对演员的台词功底要求极高。片中有一段黎平会议上周恩来用英语和李德激烈争论的戏,刘劲上大学时学过英语,但多年不用已经生疏了,因此表演时不仅发音不准,而且话也说得结结巴巴的,完全表达不出剧情中要求周恩来压倒李德的那种气势,这让刘劲非常上火,而让他更上火的是翟俊杰导演要求他马上强化练习,必须在两天内达到拍摄要求,一时间刘劲急得火烧火燎。就在这时唐国强主动找到他:“刘劲,我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时学过英语,掌握得还可以,我来帮你!”刘劲一下子被唐国强雪中送炭的举动深深感动了,他深知唐国强作为主演,戏份很重,一天拍摄下来特别累,主动帮自己过英语台词关就意味着要牺牲个人休息时间,于是连声道谢。唐国强一听,一面摆手,一面开玩笑说:“咱俩谁跟谁呀!怎么恩来也学会跟主席客气啦!”一句话说得刘劲更加感动。就这样,唐国强晚上拍完戏便不顾疲劳,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帮刘劲背台词、纠正发音,一个教得耐心,一个学得认真,很快刘劲就能准确、流畅地用英语完成台词对话,最终顺利完成了拍摄任务。唐国强的这次无私相助,刘劲一直铭记在心。

《长征》公映后,赢得一片赞扬声,从此唐国强和刘劲的合作越来越多,这些戏都是毛泽东为主角、周恩来为配角,因此大家便称唐国强是“红花”,刘劲是“绿叶”。2007年,为纪念周恩来诞生110周年,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广播电视集团等单位准备筹拍电视剧《周恩来在重庆》,只是这一次他们在剧中的主次位置颠倒了过来,“周恩来”成了主角,“毛泽东”成了配角。制片方选择演员时,唐国强、刘劲成为不二人选。

可就在这时,刘劲突然听到一个消息,有剧组正在找唐国强,要他在一部戏中担纲主演,便担心起来,怕0唐国强不接《周恩来在重庆》,于是想给唐国强打个电话,希望他能来演毛泽东,可拿起电话后刘劲又犹豫了:“《周恩来在重庆》这部戏,‘毛泽东’戏份太少,是绝对的配角,怎么能为了自己要唐国强舍弃出演男一号的大戏呢!”就在刘劲踌躇时,他的电话响了,一接通,话筒中传来他再熟悉不过的声音:“刘劲老弟,咱们又要合作了,这次你的担子可不轻啊……” 从唐国强的话中,刘劲知道他已经接下了《周恩来在重庆》,非常重感情的刘劲马上体会到唐国强对自己的那份真情,眼睛立刻湿润了。

电视剧开机时有记者问唐国强:“在这部戏里刘劲的地位可比你高多了,成了‘红花’,您这片‘绿叶’就没什么想法?”唐国强听完哈哈一笑:“全国能有几个人给刘劲这个‘周恩来’当绿叶?再说了,我们这红花绿叶搭配惯了,谁也离不开谁,如果离开他这朵红花,我这片绿叶子就变成枯叶子喽!”唐国强这样一位全国闻名的艺术家给自己如此高的评价,刘劲心里明白,他是在鼓励、提携自己。

2009年春节过后,唐国强与刘劲携手进入《建国大业》剧组,再次合作。拍摄期间唐国强发现,饰演了十多年周恩来的刘劲,既希望自己像其他演员一样,尝试更多的角色,又怕一着不慎,多年艰辛付出的心血便毁于一旦。于是拍摄结束后的一天,他邀请刘劲去喝茶,俩人伴着淡淡的茶香打开了话匣子,天南地北地聊天。唐国强突然问刘劲:“老弟,张纪中要拍新版《西游记》,邀我去扮演玉皇大帝,可我一直犹豫,老拿不定主意,怕弄不好破坏了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砸了自己的牌子,你帮我参谋参谋,这戏我接还是不接?”“怎么会破坏形象呢?老话儿说有破才有立,不突破怎么会有更大的发展?这戏接啦,我支持你接!”听刘劲如是说,唐国强呵呵笑起来,刘劲顿时回过味来:“好哇老哥,你这是在变着法地激我吧?”唐国强得意地回答:“是呀,你说我都能接玉皇大帝,你接其他角色怎么就不行!千万别顾虑这又顾虑那的,你一定能行,我相信你的实力!”经过唐国强的一番鼓励,2009年底,刘劲接下了电视剧《虎穴锄奸》男一号、地下共产党员李少白这个角色。《虎穴锄奸》开拍那天,唐国强特意赶到上海车墩影视基地看望刘劲,他轻轻拍拍刘劲的肩膀对他说:“这部戏拍完了可不许继续搞地下活动,一定要在第一时间让我分享你的成果呀!”言行中透着浓浓的兄弟情。刘劲马上爽朗一笑:“在下谨遵玉皇大帝圣旨!”

2010年5月《虎穴锄奸》在各地电视台开播,大家对刘劲的表演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极高评价。听着一片赞誉之声,刘劲心中对唐国强充满了感激之情。见到唐国强时他发自肺腑地说了一句:“谢谢您,老哥!”

国庆最火的一句话篇6

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从《诗经》中“坎坎代擅”的江边,到《史记》“金戈铁马”的楚河汉界;从郦道元的《水经注》,到坡的《大江东去》,我看青藏高原脉动的祖国;看黄土高坡起伏的祖国;看烟花苍茫,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祖国;看群峰腾跃,平原奔驰,长河扬鞭的祖国。

在爬满甲骨文的钟鼎之上,读祖国童年的灵性;在布满烽火的长城之上,读祖国青春的豪放;在缀满诗歌与科学的大地之上,读祖国壮年的成熟……

我想说又不愿说,我也曾看到祖国的孱弱,在圆明园烧焦的废墟之上,我看祖国是一滩血;在邓世昌勇猛的“致远舰”上,我看祖国是一团火。但我的祖国没有沉没,在亚细亚的东部,用宽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将炎黄子孙揽于怀中,用茅草和土砖修复残缺的岁月,用野菜和稀粥喂养饥饿的生活。中山先生,在黑夜里开始规划治国方略,,在贫瘠的土地上,支撑民族的血肉与骨骼;邓小平,把饱经沧桑的瞳仁放大,指引多灾多难的祖国,从世纪的风雨中神奇地走过!

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过壶口,闯关东,走三峡,奔大海。在河西走廊,华北平原,我看祖国的富饶与辽阔,看祖国千里马般日夜兼程的超越;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看祖国崇高与巍峨,看祖国繁荣的霓虹灯日夜闪烁,灿若银河……

给我肤色的祖国,给我智慧与胆略的祖国。尽管在乡村,还有辍学孩子渴望的目光;尽管在城镇,还有下岗女工无奈地诉说,但我知道,更有改革的浪潮迭起,冲破旧的观念,旧体制的束缚,迎来新世纪磅礴的日出!

国庆最火的一句话篇7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国旗是我们中华名族的骄傲,是我们中华名族的标志。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要尊重国旗,因为国旗比我们的生命更重要。

小时候,刚入学,还不懂得国旗的意义,于是在升旗时东张西望,甚至连国旗看都不看一眼。直到加入了少年先锋队,成为了一名少先队员,我才知道这鲜红的国旗不仅代表中国,还是为了让国家平安的战士流出的鲜血染成的。每当我看见国旗,我都要注视着国旗,对着国旗行一个队礼,向国旗表示深深的敬意。

一次美术课上,我画了一幅五星红旗,虽然只有红,黄两种明亮的颜色,但我似乎看到了幅员辽阔的祖国——东海碧波上升起的太阳,群星闪烁的帕米尔高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北国,春意盎然,草长莺飞的南疆……那幅画,贴在了我家雪白的墙上,为那堵墙填上了一抹明亮的色彩,每每注视着它,总感觉那抹红闪耀着生命的光泽。我右手高高举过头顶,每每看着我画的五星红旗,耳边响起雄壮的国歌,我便为我的祖国而骄傲,而自豪

我出生在和平时代,成长在国旗下,生活除了幸福还是幸福,我们以无法感受那炮火纷飞的岁月。人们常说,国旗、国歌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啊61年前的10月1日,新中国在天安门上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伟大领袖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份骄傲与自豪的象征,五星红旗伴随着共和国成长,庇佑我们成长。但我们忘不了,中华民族几经沧桑,几经痛苦,我们祖国母亲也趁曾倍受欺凌与侮辱,我们忘不了圆明园的火光,忘不了扣在每个中国人心头上的“东亚病夫”帽子,忘不了公园门“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忘不了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的鲜血,大地在呻吟,黄河在哭泣,然而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被压垮,就像五星红旗永远不会倒下一样!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强国,所以我们要知道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意,更应该倍加珍惜幸福生活和维护祖国安定团结。我们在国旗下成长,要怀着一份感恩、报效祖国的心。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荣辱观,争当“三好”学生,做“四有新人”;二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武装头脑,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三是要听党的话,做党的好儿女,团结在国旗周围,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不辜负党和人民自己的期望。

还隐约得记着,毛主席曾经说过一句话:

“有的人学习看起来是努力的,但是目的却是为了自己将来的繁华富贵,这是很没有出息的人,我们应该时刻铭记着,要为了改造国家以及社会奋发学习。”这句话是对我们的一个启示,不,应该说是一个梦想,正是这个梦想,一直鼓励着我前进,同时也在我的耳边不断回响。

炎黄子孙们倾听着滴答的钟声,时间逐渐流失在了大家的幸福中。然而这一天终于来临了,这美好的一天终于来了。是啊!我们都是为了这不寻常的一天——祖国母亲地六十一岁华诞!

2011国庆节作文800字的延伸阅读——国庆节介绍: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就曾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我国封建时代、国家喜庆的大事,莫大过于帝王的登基、诞辰(清朝称皇帝的生日为万岁节)等。因而我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今天称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

国庆最火的一句话篇8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将军有文化

很难找到一个民国时代的军阀像冯玉祥这么难以捉摸。一九二三年他卷入驱逐黎元洪的活动拥戴曹锟,次年十月第二次直奉战争又发动,囚禁了总统曹锟;拥立段祺瑞,后来又段祺瑞;中原大战期间, 他与、阎锡山、李宗仁等人不间断地合纵连横、勾心斗角、敌友无常;他曾拥有军阀中最庞大最忠诚的军队,但却又几乎在一夜之间失去了所有部下的忠诚;他时而皈依基督、时而亲近三民主义,最后又投奔了苏维埃。因此,当冯以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身份来到重庆时,重庆政界的人们对他的态度泾渭分明:反对者批评冯玉祥历来是“论变不论常”,“显得多少有点时髦肤浅”;追随者们则认为,这是“顺应潮流, 跟着时代前行”。而大众倒是对这位奇特将军的传奇故事津津乐道,并给他取了基督将军、布衣将军、反戈将军、模范军阀等等绰号。到冯玉祥离开重庆时,这些绰号又多了一条——诗人将军。

冯玉祥1939年来到重庆后,寄身闲职,无所事事,于是在远郊偏僻的山间陈家桥买下一处民宅闭门读书。这所民宅,原为当地乡绅张海南的住宅,当时称为“张家大院”,冯玉祥买下后改名“抗倭庐”,以彰扬其抗日决心。整个宅子是由前一坝、内三个天井组成的三套四合院式建筑群,分上下两重堂结构,上院为副官、后勤士兵居住地,下院则居住着冯玉祥一家老小。冯玉祥置好住处,便邀请了著名马克思主义教授李达来此讲授辩证唯物论和政治经济学。

冯玉祥闭门读书时,对一般高级官员是拒不接见的。日子多了,引起的好奇心,于是准备亲自上“抗倭庐”查探。进入会客室,看见冯玉祥写的条幅,正是苏轼《留侯论》中的几句话:“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暗指与秦帝一样,用刀锯和油锅对付天下志士,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的人数不胜数。

不知是未留意还是装没看见,对这进门的“第一棒”毫无反应。宾主坐定后,他又看见冯玉祥写的大字对联,上联是“纸糊三阁老”,下联是“泥塑六尚书”。这是晚明文人讽刺朝廷大老们腐朽昏庸,冯用来借古讽今,这次不能再装看不见,只得一个劲儿点头说:“好!好!”进了书房,看见翦伯赞正在讲中国历史,很感兴趣,搭讪着坐下来也想听讲。翦伯赞却回答说:“对不起,已经到了时候,现在要下课了!”还是一个劲儿点头说:“好!好! ”心里却在暗骂:这臭脾气的冯老泥腿子肯定就是跟着这臭脾气的老教书匠,才学会绕着弯子骂人的。

名噪一时的《菜花黄》

抗倭庐有一流的学者,好学的主人,但没有成为有名的私家学府,倒是成了有名的个人诗舍。直到今天,走进这座宅院,房屋内外仍到处张贴着冯玉祥写下的抗日题词。庭院里悬挂着“抗倭寇门”,穿过三道二门,卧室里的老床,老式手摇电话机,也能找到“雪国耻”、“收复失地”、“还我河山”一类的学习笔记以及诗书手札。一首歪诗颇为有趣:“山门盖房为何在地头?怕占良田民人忧。此心又有谁知道,不知我心乐悠悠。”

冯玉祥出身伙夫,半生征战,文字上的功夫在专业文人眼里本来是不值一提。不过,抗倭庐里作出的诗,虽并不风雅,但却很有份量,甚至能占据当时报纸的头版头条。1938年,从重庆经昆明叛逃河内,发表著名的“艳电”公开当汉奸投向日本。冯玉祥在重庆中央严词声讨,主张开除的党籍,下令通缉。出于多方考虑,不主张下令通缉,只留下余地了事。冯玉祥回家后心意难平,第二天,他和老舍同车过青木关吃烤地瓜时,灵感爆发,边吃边出一首长达120句的名诗《菜花黄》,痛骂汉奸这个“卖国贼”丧尽心肝,必定跟日本一同走向灭亡。《菜花黄》中多是痛骂卖国卑劣行径的诗句:“此花有傲骨,胆敢战风霜。前方正抗日,汪贼竟投降……平素空谈论,离奇又狂妄……呜呼,心肝必丧亡!呜呼,不如菜花黄!”。此诗一见报,引起各界强烈反响,一时间,就连7、8岁的小孩都喜欢念一念这通俗易懂还颇为上口的“不如菜花黄”。当时的进步文人要求“文章入伍,文章下乡”,可是旧时代的军队不比现在,大部分人甚至连字儿都识不得一打,文章入伍,思易行难。恰好冯玉祥的这首《菜花黄》横空出世,虽然粗犷,但却有气有力,又易于在军中普及,因此迅速在文艺界被捧为新“丘八诗”的代表,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由于冯玉祥与国民政府貌合神离,除了热衷写抗日诗句,他也喜欢没事儿给“党国”找点不痛快。1941年,南京党部办公楼举行落成典礼,差人到“抗倭庐”请冯玉祥“副委员长”写副对联,冯玉祥一口应下,手起笔落,上联:三点钟开会,五点钟到齐,是否革命精神。下联:一桌子水果,半桌子点心,全是民脂民膏。结果,南京党部挂也不是,撕也不是,不知如何是好。 第二年,重庆发生了众所周知的“沧白堂事件”,又在光天化日下发生了“较场口事件”。中统、军统特务横行,接连两次公然打伤许多进步群众和民主人士。冯玉祥激于义愤,立马在抗倭庐写了几十句长篇“丘八诗”《较场口》斥责特务的暴行,“开个庆祝会,本来是很对。会竟未开成,民众被打退。对着主席团,居然发大威。有的破口骂,有的砖石飞。章乃器被打,施复亮挨捶……”此时的冯玉祥失势多时,自己早成泥塑的菩萨,特务们也根本不把这位副委员长当回事儿,听闻诗句后,报复性地还寄冯玉祥一封附有子弹的恐吓信。冯玉祥的朋友李济深、王昆仑见到这信,都来劝冯玉祥如果“寄人篱下不低头”,不如“三十六计走为上”。

被电影胶片杀死的将军

1946年,还都南京,邀请冯玉祥同机东下。冯玉祥则借口考察水利要求出国,自然乐得眼前清静,立刻同意,并批准他包乘一艘“民联”轮船去南京、上海。于是冯玉祥在抗倭庐大宴宾客之后,随即将其封存。第二天,他邀徐悲鸿、侯外庐、安娥等五百来个穷困民主人士和家属共九百来人一起登船沿长江东下。冯玉祥规定一概凭加盖冯玉祥私章的船票上船,就是为了防止特务混进来捣乱。 1948年7月,冯玉祥的水利考察结束,带着家人一行八人登上苏联轮船“胜利号”,取道苏联回国。在黑海上,船舱内忽然起火,冯玉祥的儿子冯洪达冲进浓烟,救出母亲李德全,等摸到父亲的身体,已发现没有呼吸。苏联新闻界对外宣布:“冯玉祥和小女儿晓达因船失火遇难”。官方正式报告称:“是日,船上放电影,胶片着火,影响及冯,遂因心脏病发或窒息而死”。

上一篇:晒中秋福利范文 下一篇:立秋有什么讲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