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赞美老师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11-08 17:28:32

关于赞美老师的古诗

关于赞美老师的古诗篇1

的关系。

【关键词】杨慎;李东阳;诗学主张;继承;发展

杨慎(1488-1562),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是明代学识渊博的学者和文学家。杨慎因“大礼议”一案,被流放云南三十余年。在被贬谪期间,杨慎坚持著述研究,后人对他有着高度评价。简绍芳《杨升庵年谱》说他:“平生著述四百余种,散逸颇多,学者恨未睹其全。”王世贞也称赞说:“明兴,称博学饶著述者,盖无如用修。”

杨慎的诗学主张在其著作《升庵诗话》中集中体现出来,杨慎的诗学主张深受其师李东阳的影响。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他以台阁重臣的身份,引领一代文学风气,在当时文坛具有很高的声望。杨慎从小就学诗于李东阳,登第时又出自其门下,他的诗文衣钵,出自李东阳的指授。因此杨慎的诗学主张与李东阳有着深远的渊源关系。本文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探讨杨慎的诗学主张与其师李东阳的关系。

1 力主性情、含蓄,倡导真实

明初以来,朱元璋为了巩固其封建专制统治,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竭力推行程朱理学。一时间理学风气盛行,影响到文学领域,出现了文学理气化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杨慎不盲目跟随,而是超乎于流俗,推崇抒发性情的诗歌。他评魏收《挟瑟歌》为:“此诗缘情绮靡,渐入唐调。”评刘希夷《江南曲》为:“柔情绮语,绝妙一时。”杨慎的“主情”观在其诗话中表现明显,他把“情”作为评论诗的一个重要标准。在评论唐诗和宋诗的区别时他说:“唐人诗主情,去《三百篇》近;宋人诗主理,去《三百篇》却远矣。”杨慎欣赏、推崇抒发性情的诗,大力倡导“诗缘情”。

其实,杨慎“主情”说源于其师李东阳诗“贵情思”的诗论主张。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开篇就说道:“诗在六经中别是一教……以陶写情性,感发志意,动荡血脉,流通精神,有至于手舞足蹈而不自觉者。”李东阳认为写诗的目的是抒发诗人的“情性”,感发读者的“志意”,这与杨慎认为诗的特征是抒情性是一致的。

李东阳认为写诗运用比兴手法,可以托物寓情。只有有所寄托,才能达到“反复讽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杨慎吸收了此观点,提出诗要“含蓄蕴藉”,并以此作为评诗的标准之一。他赞杜甫《赠花卿》这首诗:“含蓄不露……公之绝句百余首,此为之冠。”赞唐彦谦的诗:“首首有蕴藉,堪吟咏。”

在诗歌的抒情性,诗歌的美——含蓄蕴藉方面,杨慎与其师是一脉相承的,但是杨慎并不是盲目地随从应和老师,而是有自己的主张。李东阳说诗“贵情思而轻事实”,对于“轻事实”一说,杨慎觉得不妥。他说诗人“须实历此境,方见其奇妙。”也就是说杨慎重视真实,重视生活中的真实。杨慎这样评道李端的《古别离》诗:“其诗真景实情,婉转惆怅。”他引孙器之评白乐天言:“白乐天如山东父老课农桑,事事言言皆着实。”杨慎强调“真景实情”,“真景”,即生活中的真实。诗是一种艺术,反映生活的艺术。“实情”,则是诗人心中真实的感情。这里,杨慎强调生活的真实所引起的真实情感。倡导“真实”又是杨慎一大诗论主张。

杨慎强调诗的性情、诗要具有“含蓄蕴藉”的特点,倡导真实的诗学主张,在当时理学诗盛行的潮流中,超乎流俗,独立于时尚之外。杨慎的诗论主张为明初的文坛注入新鲜的空气,对后来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有一定的影响力。

2 提倡学习前人的作品,反对一味地模仿,提出学诗要“学乎其上”、“别裁伪体”,要“转益多师”

李东阳提倡师法唐诗,极度地推崇和赞赏杜甫的诗,赞杜甫为“集诗家之大成者矣”。在评论宋元诗的区别时更是以唐诗为标准。他说:“宋诗深,却去唐远;元诗浅,去唐却近。”李东阳提出宗唐法杜的复古主张,但他反对一味死板地模拟。杨慎同意老师“师古”的主张,他说唐诗是“在翻三百篇意”,他赞“杜诗之妙,在翻古语。”杨慎传承了老师“师古”的理论主张,并发展为学习汉魏诗歌。杨慎在其诗话中多次论述李杜学习前人的作品:

古乐府:“朝见黄牛,暮见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李白则云:“三朝见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鬂成丝。”古乐府云:“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李反其意云:“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散。”古人谓李诗出自乐府古选,信矣。[1](P212)

李太白终始学《选》诗。杜子美亦多是效《选》诗,后渐放手,初年甚精细,晚年横逸不可当。[1](P224)

谢宣远诗 “离会虽相杂”,杜子美“忽漫相逢是别筵”之句,实祖之。颜延年诗“春江壮风涛”,杜子美“春江不可渡,二月已风涛”之句,实衍之。故子美谕儿诗曰:“熟精《文选》理。”[1](P244)

杨慎举“大家”李白、杜甫学诗的例子,告诫时人,李杜的成就是经过学习六朝作品得到的。也就是说,六朝文学对唐诗的影响是巨大的。杨慎推崇六朝诗歌,这与其师李东阳的崇唐法杜及“前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相抗衡,在当时的文坛上掀起了一股学习六朝的浪潮。

当然,杨慎也反对一味拟古,针对黄庭坚、陈与义的模拟,他是这样批评的:“王右丞:‘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孟浩然云:‘重以观鱼乐,因之鼓枻歌。’虽用助语辞,而无头巾气。宋人黄、陈辈效之,如‘且然聊尔耳,得也自知之’,又如‘命也岂终古,时乎不暂留’,岂止学步邯郸,效颦西子,乃是丑妇生疮,雪上再霜也。”杨慎认为向古人学习,不是简单的模仿,邯郸学步,最后会连自己走路的样子都忘了,失去自我。

杨慎在老师的师古反对拟古的主张上进一步提出正确的学诗方法。即“法乎其上”,“别裁伪体”,“转益多师”。杨慎同意杜甫关于学诗的观点:“不及前人更勿疑,递相祖述竟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学乎其上”、“别裁伪体”,“上”是质量高的意思,就是说对待前人的作品要有选择地吸取,吸取其优秀的精华部分。前人的作品有优劣之分,所以要向多人学习,要博采众长,不能只学一家,也就是要“转益多师”,要读万卷书。杨慎以杜诗为例,说:“杜子美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子美自言其所得也。读书虽不为作诗设,然胸中有万卷,则笔下自无一点尘矣。”

杨慎提倡要向前人学诗,而且提出了学诗的方法。读万卷书,是为了“转益多师”,“转益多师”要“学乎其上”、“别裁伪体”,这些最终都是为了达到“夺胎换骨”的目的。

杨慎提出“转益多师”的方法论,突破了老师李东阳崇唐法杜的局限。他把眼光放在了更宽广的历史文学长河中,他推崇六朝初唐的诗,反对专学一家,由此引出了他另一诗学主张:“人人有诗,代代有诗。”

3 提出“人人有诗,代代有诗”的诗学主张,反对“前七子”的“宋无诗”之说

杨慎主张诗歌的本质是性情,他进一步提出:“古之诗也,一出于性情,后之诗也,必润以问学。性情之感异衷,故诗有邪有正;问学之功殊等,故诗有拙有工,此皆存乎其人也。”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情与学问,所以诗也就有“正”、“邪”、“工”、“拙”之分。诗的成就不同,不仅仅是因为作者不同,还跟时代社会有关。杨慎说道:“或政遇醇和,则膏泽醳乎……则劳苦形于咏谣,皆复关乎其时也。”诗歌是时代的产物,时代不同,诗歌的内容形式也就不同。所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不可以以一个时代的标准来抹杀另一时代的诗,要区别对待。于是有了“人人有诗,代代有诗”之说。其实,这主张李东阳早已提出,只是没有这么明确罢了。李东阳的格调说中这么说道:“……试取所未见诗,即能识其时代格调,十不失一,乃为有得。”从中可以看出,李东阳所谓的“格调”是时代的格调。李东阳又说:“汉魏六朝唐宋元诗,各自为体……而欲超乎时代土壤之外,不亦难乎?”李东阳肯定汉魏六朝唐宋元诗,有各自的体裁,原因是时代环境不同。李东阳认识到了时代对诗歌的作用,对诗人的束缚,认为人很难超出“时代土壤之外”。杨慎看到了时代格调说的两面性,加以拓展延伸,提出更具体更全面的主张:“人人有诗,代代有诗。”

杨慎的“人人有诗,代代有诗”主张是当时文坛上的一股异流。当时文坛上是一片崇唐法杜的呼声,如“前七子”之李梦阳、何景明等人有以下复古主张:“诗必盛唐”、“宋无诗”,“宋人书不必收,宋人诗不必观。”杨慎对此是极力反对的。他说:“宋诗信不及唐,然其中岂无可匹体者?在选者之眼力耳。”他列举了宋人的绝句,赞道:“五诗有王维辋川遗意”,于是发出疑问:“谁谓宋无诗乎?”他评刘源父的《喜雨》诗说:“此诗无愧唐人,不可云宋无诗也。”评刘克庄三首乐府诗后说:“三诗皆佳,不可云宋无诗也。”杨慎通过评论宋人的具体诗作,反复论证“宋无诗”之说不当,他认为宋诗在成就上虽不能和唐诗相提并论,但它的成就也不可一概否定,他认为“就内容而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就技巧而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所以不能说宋人无诗。

杨慎学诗于李东阳,但并不盲目跟从,而是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正是所谓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面对老师和“前七子”诗论主张的不足和局限,杨慎通过具体作品具体分析,不一概而论,从实际上有理有据地论述,纠正偏颇,提出自己的诗学主张。杨慎的诗学主张在当时的文坛上是一股异流,“别张壁垒于茶陵派”及“前七子”,独辟奚径,自成一家,对后代诗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关于赞美老师的古诗篇2

1.老师进行课程的导入,让学感受诗中的美。

开课的时候,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所见的或者是想象中的春天,之后再拿出几张有关春天的图案,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情感和生活上的体验。接着再将课题引申出来,师生共同去了解本诗的作者、内容。

2.声情并茂朗诵全诗,让学生走进诗中、走进课堂。

然后提出要求:1、熟读该诗,概括本诗的大致意思;2、对诗中不了解的字、词、句做上符号,之后讨论;3、怎么理解诗中“裁”;4、熟读完之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难点等。学生再通过自学之后,说出自己的对《咏柳》的理解,从而体会诗人笔下的柳树,感受诗人对春天的赞美。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领悟力、感受力、观察力、思考力。

3.准确无误的认读诗中的生字词,例如“绦”、“裁”等。

有感情的熟读并背诵本诗。理解和品位本诗的意境,想象其中美丽的景色,再让学生结合真实的大自然在作业本上描绘一幅属于自己想象中春天的柳树。

4.有疑问才会有动力。

让学生找出诗中的疑问,随着学生的质疑进行整理。《咏柳》中的重点主要指针对“诗人为什么会将二月的春风似作剪刀呢?那么这把剪刀又裁剪出了什么样的美景呢?”根据这点引导学生分析《咏柳》。

二、展开意境想象,体会诗人的观察能力

在教学古诗的时候,首先给学生看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书上面的插图,然后启发学生回忆在户外看见的柳树样子,并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对所想到的柳树形象的感受。之后,老师在慢慢的将学生带入书中,引导学生结合书中诗人所写的《咏柳》进行思考: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描述自己当时所见的情景,他在诗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呢?学生们经过几遍之后的朗读,对其中的意境也有所体会,当然在自己的脑海中也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然后老师进行讲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从这一句诗看得出诗人是在远处看到柳树之后因为感叹而发出的。这是让学生抬起头望着窗外的柳树,闭上自己的眼睛进行想象:窗外屹立的那一棵棵婀娜多姿的垂柳是多么的像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那细长的枝条就像是少女的头发随着清风舞动起来。然后再重点品位诗句中的“碧玉”、“绿”、“一树高”、“思绦”等这些词语,体会出诗人心目中的柳树的形态和颜色的美,使柳树充满活力生机,变得灵动起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句的前半句体现出诗人在面对画面中“细叶”的时候心中油然而生的一句赞叹,而后半句形象的比喻,将无形之中的“春风”刻画的栩栩如生。把“二月春风”拟成“剪刀”,使学生将柳树的美与春天的紧密相连,从中领悟出:诗句看似写柳树,其实隐藏在赞美春天。对与这篇古诗的讲解,最好是先当学生走进柳树、了解柳树,并且仔细的观察柳树、柳叶,记住它们的样子,然后再学习这首诗,通过现实与诗中的画面进行对比,学生更能体会作者在用“春风”和“剪刀”的妙处。最后,再让学生熟读并背诵这首《咏柳》,在熟读的过程中联系自己看见的柳树在大脑中形成自己的画面,与每句诗进行对比,抓住事物的特点,注意柳树的形态、颜色、姿态等进行描画。

三、拓展学生思维,了解诗人的表达方式

关于赞美老师的古诗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曲赋堪称我国古典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而古典诗歌则是诗词曲赋中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形式最简单的一种文学样式,因而最为人所喜闻乐见,其中许多篇目和诗句已成千古传诵的佳作、名句。这些古诗,一方面大都语言浅显通俗,篇幅特别短小,比较易于记诵;另一方面文质兼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读之能够愉目,品之可以赏心,所以古往今来相当多读者对它情有独钟。也许正是基于这些原因,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编入了不少的古诗作品,作为让小学生初步接触中国古典文学的主要载体,也作为向小学生传输中国优秀文化的主要途径。如何用好古诗教材,充分发挥这一特有课程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有作用呢?笔者以为,应该以审美的目光去发现古诗之美,引导学生从各个层面揣摩古诗之美,体味古诗之美,欣赏古诗之美,享受古诗之美。

一、 创设诗境,引导学生感知古诗的整体美

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故友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学中我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再在大屏幕上出示诗人与孟浩然告别的画面。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一直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再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让学生欣常歌曲《九月九的酒》,利用饱含思念之情的乐曲将学生不知不觉带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艺术氛围。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整体感知了诗文的诗意。

二、指导学生感知文本,解析古诗语言之美

读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不能不叹服“诗仙”李白出神入化的修辞技巧,他将语言文字玩弄于纸笔之间,“三千尺”“落九天”,分明是夸张至极致,却又毫无出格或失实之嫌,相反让人犹如伫立瀑流之前,耳闻目睹着瀑布直泻而下、轰然作响的壮美气势;读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也不能不钦佩“诗圣”杜甫这么工整严谨的语言风格,你细细地看:“一行”与“两个”、“黄鹂”与“白露”、“翠柳”与“青天”以及“鸣”与“上”,数量,色彩,名称,动作,在这里一一对应,紧紧配合,何等整齐,何等匀称!你轻轻地诵,舒缓与激越,平声与仄声,在这里交替呈现,协调有致,给人轻盈灵动感觉。这就是古诗的语言之美。由于古诗通常有其格律,如七言律诗7字一句,全诗8句,五言绝句5字一句,全诗4句,长短句(词)则格律更为丰富。此外,对句之间讲究平仄对应,诗句尾字要求押韵,这就使得古诗诵读起来琅琅上口,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有鉴于古诗的语言之美,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好好诵读,从有板有眼地读到有声有色地读,通过诵读感知古诗语言的音韵之美;还应引导学生用心研读,字斟句酌,通过研读发现古诗语言的表达之妙。有了这样的感知和发现,即便不再外加其他功夫,学生对诗句妙处也能体会个八九不离十了。

三、加强诵读指导,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诗歌意味

语文教学中最古老、最有效的方法――诵读。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驾驭文字。”苏轼曾有“旧书不厌百遍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诗句。朱熹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让我们受益匪浅。新课标更是明确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朗读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大声朗读不仅可以矫正读音,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使人感受语言的丰富性、连续性,逐渐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当然朗读还可以使学生将心中的情感释放出来,调节课堂沉闷的气氛。而且朗读和分析是相辅相成的,分析是朗读的基础,只有理解了才能朗读好,朗读又是分析的补充,通过反复的朗读,能把读者带进诗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思想美、语言美。

笔者认为朗读的方式方法应该有很多种,可分为个人读、小组读、带读、抢读、竞赛读、表演读。竞赛读时学生参与的热情相当高,听读的时候专心致志,能把别人读错的字找出来,并且轮到自己读的时候也相当认真,表演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配乐和动作的编排,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事实证明,这些读的效果真的不错,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朗读,学生能够享受古诗的熏陶,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诗歌讲究音律和节奏,反复吟诵能激起学生的情感。

四、引导学生换位移情,体验古诗情感之美

古人云,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古人游山玩水,无不情系山水;摹景状物、陈事言人,无不寄托其好恶之情、褒贬之意。这类古诗,或景中寓情,或物中寓情,或以事言情,或借议抒情,或直接陈情;而所抒之情亦是丰富多彩。比如贺知章《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前两句由树而枝,由枝而叶,很有条理、很有层次地描绘了柳树的姿态,我们可以由此想象出柳树的高大茂盛、婀娜多姿。但诗人本意远不至于此,一番形象描写之后,诗人以设问手法一转话锋,引出了春天这位播撒生机的使者、点缀江山的画师,显然,这是借助柳树这一物像来赞美大自然,通过赞美柳树来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这是物中寓情,借议抒情。

关于赞美老师的古诗篇4

一、课始,以趣味为导引

古诗教学导入,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引发学生兴趣。如教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课时,可先用课件展示诗人年青时离开家乡意气风发的样子,并旁白:“今天我已20岁了,我要离开家乡去远方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了。”再用课件展示诗人暮年归来两鬓斑白的样子,同时加旁白:“今年我60岁了,我又回到了我可爱的家乡。同学们,你们看我有哪些地方变了,哪些地方没变? ”同学们一听都踊跃发言,有的说:“胡子变白了”;有的说:“说话的声音没变”……孩子们畅所欲言,这时,再引导孩子们理解“少小离家老大还,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两句诗就很容易了。

再如教李白的《赠汪伦》时,教师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采取以“趣”导入的方法,能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讲解,以形态为手段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中国的古诗诗情画意充满了美感,这种模式教学却又让学生失去了那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古诗的教学就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图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哲理。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教师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其面目确是各不相同。特别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语言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并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教师的语感、姿势给学生以声感、形感的刺激,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如教“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时,教师娓娓动听的描写以及遮眼远看,低头细看的动作,似乎使学生看到在丝丝微雨中,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看见一大片一大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细看,地面上只是稀稀朗朗纤细的针状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悟早春的美既柔嫩又富有生机。总之,我们应重视对学生加强视听等感观形象性的刺激,使教学手段更加形态化。

三、领悟,以情感为纽带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着力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给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教师要以情感为纽带,竭力缩短学生与诗人的心距,唤起情感的共鸣。

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纽带,更是一种活力。学生通过情感性体验,以自己就是诗人,参与情感的交流,把客观对象主观化。如教《赠汪伦》,教师借助投影、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汪伦送诗人李白的热闹、欢乐的场景,跟着一起跳一起唱,进而反复体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喻意,分享李汪之间的深情厚谊。再如《暮江吟》,是诗人抒写深秋傍晚江边的景色,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的赞美之情。教师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红”等关键词,以及“珍珠”、“云”形象的比喻。想象红日西沉,一弯月牙悄然东升,脚边小草清露滴滴,一派和谐、宁静的江边美景,再指导学生以喜悦的心情,跳跃的节奏,赞美的语调反复吟诵,审美情趣油然而生,给学生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从而显示小学古诗教学以情感为纽带的魅力。

关于赞美老师的古诗篇5

文/姚冰冰

【摘 要】“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关系到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效果,有效、高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 阅读;激发;兴趣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新课程标准》低年级学生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内容。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有了阅读兴趣,就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使学生真正地爱学、乐学。如果学生有了阅读兴趣,那么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极大地激发起来,内心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就可能实现有效、高效的学习效果。但是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面窄。如果强迫要求他们阅读,就会使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因此,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阅读。具体方法如下:

一、真情引路,激发阅读。

阅读的过程若缺乏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例如,教学《画鸡》时,我带着一脸的神秘说:“唐寅就是民间传说中著名的明朝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是个智能与才华兼具的诗人和画家。唐伯虎是老师的超级偶像,老师是他的超级粉丝。今天,我们要学习唐寅的一首“题画诗”,诗题是《画鸡》。这首诗脍炙人口,世代颂传。”学生听了我的“真情告白”,对这位江南第一才子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马上兴趣盎然地翻开书本,津津有味地投入到了课内阅读中。整堂课因为学生的有效阅读,处处生彩,时时高效。在学完这首古诗之后,学生纷纷表示才学一首唐伯虎的一首古诗很不过瘾,我顺势向学生推荐了唐伯虎的另外两首咏鸡诗《题金鸡报晓图》和《流水诗》。第二天,我请学生朗诵课后学到的关于唐伯虎的其他古诗,并在随后的班队课上举行了“朗诵古诗大会”,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我们班形成了“学诗热”。我们班的学生俨然成了“小诗人”,经常一起赏诗,诵诗,赛诗,整个班级洋溢着浓浓的“诗意”。

二、朗诵美文,吸引阅读。

读从倾听开始,孩子最初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来源于倾听。孩子用倾听的方式开始最初的心灵阅读,构筑了自己精神的芳草地。听故事几乎是每一代孩子共同的享受和心灵慰籍。用耳朵倾听故事给孩子的是最畅快的阅读享受,再加上老师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朗读,孩子每次都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所以在每节语文课的尾声,我都会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选择相关的故事进行讲述,我讲述的故事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内容丰富、充满童趣,比如《阿嚏的故事》、《大灰狼罗克》、《神奇校车》、《三毛流浪记》等,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之际,我们教师嘎然收声,充满神秘地告诉孩子:故事情节曲折有趣,后面的内容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学生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巧妙结合起来。

三、你追我赶,引导阅读。

阅读活动本身是否有趣,老师态度是否亲切和气,学生能否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成为学习阅读的主要动机。所以,我组织各种各样的让学生展示收获,分享成功的活动,让学生有一个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例如,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竞赛活动。评选“校园小诗人”、“成语王国主人”、“小小民间故事家”、“小小童话故事家”、“课外阅读最佳兴趣小组”等评比。我们班的学生为了能得到这些光荣称号,一个个暗中较劲,你追我赶,不仅在学校的时候个个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而且回家后也尽情地在书林里漫步。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坚定了阅读的兴趣。

四、体验成功,享受阅读。

“认可赞美和鼓励,能使白痴变天才,否定批评和讽刺,可使天才成白痴。”的确,低年级学生最热衷于被别人赞美和鼓励。我们班的学生也如此,他们善于表现自我,爱做别人的“小老师”。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虚心向学生请教,也大大激发出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如我曾向学生请教过“白雪公主有多美啊?”“白雪公主被皇后骗了几次?”“豌豆姑娘最后嫁给了谁?”“丑小鸭最后变成了什么?”有的学生根据平时的阅读积累,给了我满意的答案。我赶紧对“帮助”我的学生竖起大拇指,真诚地和他拥抱一下,然后真心地赞美他说:“你是老师见过的最认真阅读的学生,以后我如果有其它的问题继续向你请教,好吗?”有的同学私底下说:“我最喜欢当老师的‘小老师’啦!我告诉老师答案时,老师惊讶得眼睛睁得大大的,老师对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我要多读一些好书,和老师比赛,真正地超过老师。”可见,赏识和激励每一个孩子,能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点点滴滴地进步,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阅读的愿望,能让他们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促使学生的阅读激情永恒。正如马克·吐温曾说的:一句赞美的话,往往能够让一个人不吃不喝活上一个月!实践证明,实施更多的鼓励性评价,可以引领儿童走进一个全新的阅读乐园。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奇妙地运用。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更是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如果班上全体学生都喜爱阅读、热衷于阅读,那他就不仅是一个好教师,而且是一个优秀教师。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多么的重要。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处处做有心人,才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关于赞美老师的古诗篇6

关键词:特征;赠答送别诗;刘敞

刘敞作为北宋前期江西一位历史文化名人,与“清江三孔”、“波阳三洪”、“临川二晏一王”、“南丰三曾”以及欧阳修、杨万里、刘辰翁一样,成为宋代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有力见证。

刘敞生活的年代,正好是苏舜钦、梅尧臣、欧阳修等人努力矫正西昆体的弊病,积极进行革新的时期。

刘敞生长于官宦之家,但他没有官宦子弟的纨绔,而是自幼饱读诗书,个性老成持重,且重情重义。这为刘敞创作大量饱含深情的赠答送别诗提供了主观可能。刘敞生活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也为他创作诸多的赠答送别诗提供了客观条件。

由于刘敞赠答诗的大部分内容与其送别诗一样,主要以述友谊、道惜别、表思念、叙交游为主要情感特征。据此,笔者将赠答诗与送别诗合于一体来加以论述。刘敞性格随和,为人磊落明白,与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梅尧臣有密切来往,常有赠答唱和的诗歌。作者试图从刘敞赠答送别诗中挖掘其下面两大特征。

一、抒发其对亲友、同仁的深厚情谊及劝勉、赞美之情

宋代的官员调动非常频繁,流动性强,这就使得各官员之间、亲友之间话别的机会增加。作为社会的一员,刘敞也毫不例外,有诸多的应酬,有诸多与同僚、友人话别的场景。基于此情此景,刘敞深有感触,继而创作了大量的赠答送别诗来寄托离别的无奈与惆怅,表达诗人的哀伤、愁怨及思念之情。例如“谁令春风来,翩翩动归舟,千里在明发,一樽献酬,江湖望魏阙,离思空悠悠。”(刘敞《送占光禄》卷五)质问春风为何要来吹动友人的归舟,留下悠悠离思。又如他的《送焦生》“宁复悲归来,眷眷儿女泣” ;《送雍秀才归琅琊山》“盛论山水趣,局促恨来到,江湖且相望,送子一何啸” ;《送冲卿守高邮》“离怀重自感,堕泪沾长缨” ;《山光寺献臣》“离怀目无极,日落似忘返。”这些诗歌均表达了诗人送别亲友时的不舍,眷恋之情。

刘敞与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江休复等关系甚密,诗歌上的赠答唱和最多。笔者试举几个例子深入探讨刘敞与亲友、同僚的深情厚谊。如《寄圣俞》,这首诗写诗人独自在京城徘徊,思念曾经在此相别的友人,秋风依旧,流水已去,新雁归来。新雁归有期,而友人却不知何时归来,无奈之下,只得将这问候托于大雁,以宽慰远在天涯的友人。刘敞小梅尧臣16岁,但两人的关系很好,相聚甚欢,常饮酒唱和。由于刘敞常被调任于各地做官,所以与梅尧臣常处于离别状态,使得诗人只好通过吟诗来表达彼此的情感及对友人的无比思念之情。

江休复,字邻几,是刘敞的姻家,其人博学多闻,比刘敞大15岁,二人可称为“忘年”之交,原甫以知音待之。刘敞诗集中有诸多的诗篇涉及他,有不少送别的诗。诗歌表达出这种深切思念,体现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他还写了些诗歌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如《寄贡甫》,贡甫即刘攽,是刘敞的弟弟,自小跟着刘敞学习,兄弟两感情深厚。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甚至希望“简略或易足,长当并形影”。刘敞经常是病痛缠身,特别41岁那年是经受了官场失败的沉重打击后,更是感到孤独寂寞。这也是诗人对亲人如此思念,对岁月流逝如此感叹的原因之一。

刘敞诗集中还有很多反映对亲友、同仁的思念的诗歌,如《二十六日大风寄贡甫》(卷九)、《送裴殿丞》(卷八)、《陈桥别隐直》(卷十)等等。

在刘敞的赠答送别诗中,还有些诗歌表达着他对亲友的勉励,如:“丈夫非怀安,少壮宜努力”(《别和弟》)。另外,刘敞诗歌中也有表达对友人的赞美的。譬如:“刘侯之弓三百斤,壮气可以摧浮云”(《送刘泾州》)。诗歌反映了诗人对友人或同仁的能力的认同与赞叹。

再举几例来探讨诗人对亲友同仁的关切与赞美,以便增加对刘敞的深入了解。如《赠梅圣俞》,诗中提到文士们的洛中相会,发生在天圣九年,诗人年仅13岁,由“及此将十载”可知,诗人写此诗是在二十几岁的时候。还在年少时,便闻之梅尧臣的诗名,高度赞扬其才情,并颇为推崇,一种相恨见晚的情愫与于言表。诗人与梅尧臣关系甚密,这也可以看出他们对彼此间有着深深的影响。刘敞对友人、同僚赞美的诗歌还有《送李才元》、《寄佑之》等等,这些诗歌都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表达其对岁月流逝、人生无奈及自身境遇的感叹

在刘敞赠答送别诗中,除了表达离别情怀的外,还有些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叹。诗人从小身体不好,并且一向少年老成,这在其弟刘攽的《故朝散大夫给事中集贤院学士全判南京御史台刘公行状》中可以了解到这些情况。对人生悲苦与无奈的感慨,可以从他与亲友交流的诗歌中找到踪迹,如:《答吴冲卿学士》

诗歌开始便用“人生若浮云,聚散不自知”来表达人生的无常。然后就开始回忆与友人初识时的欢快、喜庆场面。接着因为变故致使两人分离,生活的境遇也使两人无法再联系了。离别使诗人与朋友都互相思念着对方。后面表达了彼此间深厚的友谊,并感叹人生。

刘敞赠答送别诗歌中有表达个人志向的诗歌,如《送张四隐直游边》,诗歌写因友人游边而引发了诗人满腔的热情,回想年少时的凌云壮志,感叹卫青、霍去病能建功立业的豪壮,诗人自己虽然有壮志,但却力不从心,并将希望寄托于友人身上。“力弱非志弱,送君心长悬”这句诗很明确的表达了这样的情怀。

刘敞的赠答送别诗还有些表达诗人的伤感情绪,如:《寄邻几》、《风雨寄贡甫》等。刘敞身体不好,曾多次请假回家养病。这期间,难免孤独寂寞、惆怅,并越发思念亲人、好友。这几首诗歌正是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反映了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字里行间充满着淡淡的忧伤。

有些诗歌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爱护,譬如:《送杨十七秘丞知瀛州河间》。据《宋史》本传(卷三百一十九)记载,他在任扬州知县时,为人民要回被官府霸占的良田,为百姓伸冤等;另外,他在任郓州知县期间,也是“决狱讼,明赏罚”,使“境内肃然”因而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刘敞把儒家的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忠君爱民思想一直伴随着他的仕途,但是偶尔也能从其诗歌当中感受到他的向往老庄的隐逸思想。

一般而言,传统的赠答送别诗发挥着良好的交际功能,同时也伴随着审美效应的缺失,甚至可以说这种题材中有很多的言不由衷的伪诗、劣诗。刘敞的赠答送别诗主要有反映其与亲友的深厚感情,自身的人生态度,对亲友的勉励、赞美等几个方面。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到诗人的思想,一方面,他积极入世,忠君爱民;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感叹人生无常,个人的忧郁孤独与寂寞。尽管刘敞的送别赠答诗在艺术上没有很大的成就,但是这些诗歌毕竟倾注了诗人大量的心血,从多维度反映了诗人与亲朋好友的交往情状,及与他的深挚情意,刻上了诗人心灵的印迹,是其生命的历程缩影。

参考文献

[1] 刘敞.公是集[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

[2] 江西省新余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余市志[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罗露平,女,江西宁都人,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叶新源,男,江西南康人,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关于赞美老师的古诗篇7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语文 古诗课堂 美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8-0142-02

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存在简单化的现象较为严重,突出表现在背诵为主。因此,改善目前我国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现状,渗透美育教育值得探讨。古诗词的美育具有增进人与人交流、加深对古诗词理解的社会。只有通过美育的不断研究,在美育过程中不断唤醒学生对美的不断追求,才能促进审美与文化和谐发展和全面渗透。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弊端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小学语文教师一般会为了保证学习效果,提高学生语文考试成绩,经常会比较注重对古诗词词句解释、知识考点进行着重讲解,对文章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美学思想往往是教师的一两句话而“一笔带过”,忽视学生为主体的审美观的培养。

此外,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忽略古诗词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的确立,就是在备课中确定了情感目标,在教学中,也偏重于对古诗词中的字词句的正确理解、书写和释义,对古诗词中的重点语法和修辞知识要求能熟练掌握,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美,置之不顾,难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对古诗词的情愫的共鸣,更不利于学生的美的意识的形成、审美能力的提高,成为古诗词教学的严重的缺口。

二、古词教学中美育渗透的几个主要途径

1.树立学生为主体的审美观。目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美育”教育严重缺失,对于故事中“美”几乎不去挖掘和渗透,即使教师注意到了这方面的美育教育,也是教师对古诗词的美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如苏教版四年级的《望洞庭》的教学,多数老师会以“这首诗通过作者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描绘,细腻、具体勾画出洞庭湖的秋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如此的“寥寥数笔”的点拨,学生只是“仓储”了老师的观点,适合考试,学生不能真正理解诗人的想象是如何丰富、为什么说描写细腻、具体,对洞庭湖的喜爱、赞美之情又源于哪儿等,教师如果不引导学生具体感悟,这样的“给予”除了应付考试,意义不大。

在进行美育教学研究活动时,对古诗词的讲解一定要直观形象,通过详细、具体的描述古诗词中美丽的场景。如《望洞庭》的教学时,首先用多媒体呈现洞庭湖的整体概貌,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短片,初步感知洞庭之美。再呈现洞庭秋月的画面,让学生感知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月亮银光闪闪、湖水和月亮“水融之美。

2.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的特点是韵律感很强,诗人在写作过程中依据“平仄、对称、押韵”等规则,平仄、对称、押韵等都需要学生反复诵读和吟诵而自主感悟。古诗的动听、委婉、流畅、和谐等,需要被读者恰当地朗读才能真切感知其中的语言美与韵律美。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古诗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古诗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参与古诗朗读活动,从而体会出蕴含在诗句中的韵律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确保学生对诗文意思有一定了解之后,通过反复诵读的方法感知诗文语言。只要学生发现古诗中的押韵点具平仄交错点,朗读起来就会更加上口,并且易于理解与背诵,并且可明显感觉到诗文的语言美。

诗词的意境美,更需要反复诵读而感悟。教师通过学生对文章诵读和吟咏,直观的感受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看待文章的情绪,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独自咀嚼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滋味和理解文字中的情趣,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并体会诗词中的审美意境。

3.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古诗词的美。古诗词的美,教师的“给与”取代不了学生的自主感悟。由于诗词本身语言就经过作者的高度浓缩,学生只能从有限的词句当中去联想、想象和补充作者所想要表达的高阔深远的意境。教师应设计一定的情景和问题,让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思考和感悟诗人所表达的人生感悟和是思考。如《回乡偶书》这一首诗,借助简练的语言,把一个远离家乡多年的游子形象传神地描绘出来,应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游子想象的句子,激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用绘画的形式将古诗中塑造的“鬓毛衰”人物形象,与“少小离家”对应,从而更彰显作者离家时间之久。

4.运用视听,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美。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摒弃将古诗文中蕴含的意境美的具体内容直白地以文字形式传递给学生的传统方式,采用视听联动,辅助学生自主感知与欣赏诗词的意境美。如《望洞庭》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优美的风景诗,教学时,教师不妨播放一首与诗文意思比较应景的音乐,并播放洞庭山相关图片,从而使得学生脑海中呈现出天水一色、造型精致、淡雅和谐的洞庭山景色,最终体会到缥缈、空灵的意境美。

参考文献:

[1]罗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育之美育性[J].教师,2013,(33).

[2]刘兴顺.刍议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11).

关于赞美老师的古诗篇8

教师节主题班会教案示例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本次班会抒发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通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教师工作的艰辛和崇高,从而激励学生更加热爱老师、尊敬老师,努力向上!

2、通过朗诵、歌唱、表演、讨论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形式,来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礼赞和祝福。

3、通过问答竞赛形式,了解有关教师节的知识、古今中外尊师重教的故事,使学生备受教益,既激发学生的爱师、尊师的情感,又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迎新晚会策划书)

二、活动准备:

1、教师精心制作活动方案。

2、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献给老师的节日礼物。

3、确定活动的主持人(葛香、杨溢、吴璇、程芊),编写串词。

4、学生学会音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和《感恩的心》。

5、邀请参加活动的老师。

6、布置好教室精选教师节主题班会教案精选教师节主题班会教案。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

主持甲:是谁,播下万古远点的梦幻

主持乙:是谁,耕耘遍野燃烧的心愿

主持合:是您,我们敬爱的老师!

主持甲:您将青春融入滴滴烛泪,记下了人类永远的赞叹。

主持乙:流淌的汗水和心血啊,在校园里把希望浇灌。

主持甲:您用青春写出无悔的人生。

主持乙:您用真情谱写世间最壮丽的诗篇;

主持甲:您的爱,我们永远也报答不完,

主持乙:让我们深深地向您鞠一躬,真挚地问候一声

主持合:老师您好!

主持乙:《谢谢您,老师》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表演:

1、歌唱《每当我轻轻走过老师的窗前》

主持甲:今天的主题班会,从歌声开始,让我们用真诚感恩的心,唱一首歌送给我们最尊敬的人:

主持乙:全班齐唱《每当我轻轻走过老师的窗前》!

2、诗朗诵《窗前一株紫丁香》。

主持甲:老师,似春蚕,如蜡烛,比慈母,他们心联学子,鞠躬尽瘁,奉献所有,也收获希望。请听,诗朗诵《窗前一株紫丁香》(小组分角色)

3、礼赞。

主持乙:是啊!老师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是无价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诗句正是我们老师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从古到今有许许多多赞美老师的诗词和文章。

主持甲:同学们,我们的老师平时指导我们学习,教我们做人,像父母一样关心我们的生活,对我们奉献出无私的爱!你们说,我们可以把老师比作什么?(举手发言)

主持乙:同学们的比喻真是太恰当了!老师,您就是春蚕,就是红烛,奉献出自己的一切;您又是一棵小草,默默无闻但精神高尚!您还是我们心中隐形的翅膀,助我们成长高飞!

(三)竞答

主持甲:教师节即将来临,你对教师节了解多少,你还了解多少古今中外尊师重教的故事呢?下面进行知识小竞赛

(四)祝福

主持乙:我们的每一点知识,我们的每一个进步,都渗透着老师的汗水和心血。

主持甲:在此,让我们用自己的话表达我们对老师的敬爱之情和祝福之愿吧!同学发言表达心声!全班齐唱《感恩的心》。

主持乙:尊师,爱师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实际行动才能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个别学生发言。

(五)结束

甲:老师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乙:老师是火,点燃生命之灯;

甲:老师是灯,照亮前进之路;

乙:老师是路,引你走向辉煌。

甲:感谢恩师,感谢您们的谆谆教诲;

乙:赞颂恩师,赞颂您们的美好心灵;

甲:祝福恩师,祝福您们教师节快乐;

乙:祝福恩师,祝福高尚的您们永远健康,欢乐!

教师节主题班会方案

活动要求:

1、通过本次班会让学生掌握有关教师节的知识。

2、通过学习、交流,了解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具有尊师重教光荣传统的民族。

3、在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树立尊敬老师的思想,以实际行动庆祝教师节。

教学过程:

一、序

主持: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是班会课,现在请大家猜一个谜语:

秋高气爽节日到,落叶翩翩来祝贺。

校园处处喜洋洋,辛勤园丁好快乐。

打一节日名称(谜底:教师节)

主持:很好,同学们都猜得很正确。那么今天我们这节班会课的内容就是庆祝教师节。

二、教师节来历:

主持:教师节这个节日我们并不陌生,你知道教师节的来历吗?现在老师来给同学们讲讲。

6.6教师节。1931年5月,教育家、南京中央大学教授爽秋、程其保等发起,拟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

8.27教师节。1939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决定以中国教育家孔子的诞辰8月27日为教师节。

5.1教师节。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定,将教师节与五一国际劳动节合并一起。

9.10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六届全国*第九次会议正式通过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并决定9月10日为我国的教师节。

三、教师节知识抢答题。

主持:这节课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教师节的知识竞猜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每题时分,积分胜出。

(学生答题比赛)

1、 教师节是哪一年成立的?今年是第几届?

2、 每年的几月几日是教师节?

3、 你们知道哪些伟大的人物他们的老师是谁?

4、 人们常把教师比作什么?

(春蚕、蜡烛、园丁、工程师)

比赛后评比,获胜小组领奖。

主持:进行完激烈、紧张的比赛后,相信大家对教师皆有了新的认识。你们知道吗?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尊师重教光荣传统的民族。

四、体会教师工作的辛苦。

主持:我们每天都在学校里上课,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你了解老师的工作吗?谁来讲讲?(请几位同学讲)

五、学习一首赞教师的儿歌。

有个同学还自己编写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欣赏:

如果我们是星星,您就是蓝天。

如果我是小草,您就是大地。

如果我们是小鸟,那您是鸟妈妈教会了我们飞行。

如果我们是小树,那您是阳光雨露,滋润了我们。

如果我们是小鱼,那您是大海培育育了我们

啊!我爱您!

六、学生讲述从古到今伟人尊师重教的感人故事。

尊师重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历来很多知名人士也都非常尊敬他们的老师,在古代没有教师节,但是有很多尊师故事却广为流传:

(1)北宋学者杨时尊师好学,一次他和同学去洛阳拜见老师程颐。当时正值三九严寒,天空飘着雪花,来到老师门前,只见老师在打瞌睡,他们不愿打扰,就静静地肃立在门前的雪地里。程颐醒来看到他们,连忙让进厅堂,这时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多厚,这就是的程门立雪的故事。

(2)1937年,当徐老60寿辰之际,*特意写贺信祝寿。他在信的开头写道: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他还号召全党向徐老学习。

七、画心中的老师。并写上一句祝福的话。

八、总结

今天我们这节庆祝教师节班会课进行了知识竞猜题抢答、听了故事、还学习了一首儿歌,更重要的是大家懂得了尊师从教的道理,希望大家今后要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老师辛勤的劳动。

教师节主题班会方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队会让学生掌握有关教师节的知识,了解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具有尊师重教光荣传统的民族。

2、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老师为了他们今天的成长付出了多少辛劳,从而将对老师的尊敬由意识形态落实到日常学习生活中。

活动过程:

(一)中队长讲话:全体起立,各小队整队,报告人数。(童心、知心、爱心、阳光)

小队长:稍息,立正,报数。报告中队长:xx小队应到xx人,实到xx人,报告完毕。

中队长:接受你的报告!

小队长:稍息!

中队长:全体立正!

辅导员:接受你的报告,允许你们开会,并预祝这次队会圆满成功!

中队长:稍息,立正!出旗,敬礼;唱队歌;(课件全体队员唱队歌)全体请坐 。

(二)中队长讲话:

(三)活动开始:

甲:九月,金色的季节;

乙:九月,温馨的季节;

甲:九月,鲜花盛开的季节;

乙:九月,天真烂漫的季节。

合:迎着九月的和风,我们迎来了第23个教师节。

甲:老师,您是一支蜡烛,燃烧自己只为照亮别人;

乙:老师,您是一只春蚕,身死丝尽,只为把温暖留给人间。

甲:亲爱的老师,您辛苦了!

乙:您的付出,您的辛苦,我们看得见。

甲:看!鲜艳的红领巾红似火啊!飘荡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一条红领巾都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合:让我们唱吧!让我们跳吧!庆祝伟大的9月10日,庆祝光荣的9月10日。

甲:听!那是一首多么美妙的歌。

乙:那是一首献给全天下老师的歌。

甲:记住吧!9月10日。

乙:记住吧!九月,那首献给老师的歌。

合:二(2)班庆祝教师节班会现在开始。

甲:首先,让我们为老师唱一支歌,来表达我们对老师的热爱。

(学生歌伴舞《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

乙: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辛勤教育,怎能忘了您呢?亲爱的老师。请第( 1 )小队表演诗朗诵《忘不了您,老师》。

(学生表演诗朗诵)

甲:老师像母亲,老师像蜡烛,老师的教导我们永远牢记。请第( 2 )小队表演诗朗诵《献给老师的歌》。

(学生表演诗朗诵)

乙:老师用辛勤的汗水,哺育了刚破土的嫩苗;老师用春风般的关怀,温暖了我们的心灵。请第( 3 )小队表演诗朗诵《老师,您辛苦了》

(学生表演诗朗诵)

甲:老师是智慧的灯,传扬着世代不息的文明,传承着中华美德。请第( 4 )小队表演诗朗诵《园丁之歌》

乙:同学们,你有什么心里话对李老师说呢?

(学生代表向班主任老师说心里话。)

甲:现在,李老师就是我们的中队辅导员,下面请李老师给我们讲话。掌声欢迎。 (辅导员老师讲话)

上一篇:山市教案范文 下一篇:一种生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