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问题范文

时间:2023-09-19 17:55:38

孩子的教育问题

孩子的教育问题篇1

在第一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存在的问题,相对来讲比较容易解决。方法是:父母要反省自己,要改变以前对孩子放任不管的做法,多关心一些孩子,多给孩子一些温暖,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对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进步要给以肯定和表扬,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及时帮助孩子化解,多鼓励孩子,加强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这里要强调的是,父母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效果才能显现出来。在第二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存在的问题,比第一种要麻烦一些。

首先,单亲父母要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看问题、想问题、说话和做事尽量保证不偏激,用正常的心态学习、工作和享受生活,尽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充满爱的环境,让孩子扭曲的心灵得到舒展。同时要积极主动配合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加强对孩子的心理疏导,改变孩子的性格。在第三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存在的问题,是最难解决的一种。因为这些孩子的优越感太强,他们对任何事情都不肖一顾,加上溺爱的人太多,教育的意见难以统一。所以,要取得对这些孩子的教育效果,首先要统一所有溺爱孩子大人的思想,然后采用特除的教育方法。这种特除的教育方法,是建立在孩子优越感强的基础上的,利用极大的反差刺激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就像梦醒一样回归自我,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前几年在中央二台看到过一个节目,说的是四川的一对夫妇,改革开放后,响应党的号召,下海经商,经过多年的努力拼搏,事业有成,拥有多家企业,资产过亿,提前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这对先富起来的夫妇,家有三个子女,从小由保姆照顾,保姆包做了这三个孩子该做的一切事情。这三个孩子成了家里游手好闲的三个小皇帝。由于他们生长的环境优越,正确的引导教育又没有及时跟上,所以,逐渐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最终成了连父母都管不了的“问题孩子”。老大喜欢在课堂上睡觉,觉得在课堂上睡觉是一种享受;老二喜欢新环境,过不了多久就要换一所学校,周边的学校已经全换过来了;老三喜欢惹事儿,在学校里从来没有安宁过,学习成绩可想而知。对这三个孩子的教育,让这对父母劳尽心神,头疼不已。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们做了一个极端的决定:对家里的家产将来的处理写了一份协议书,让三个孩子在上面签了字。协议书上的大体内容是:这些亿万家产将来不会留给三个孩子一分钱,全部捐给社会的慈善机构。

然后,把这三个孩子从家里赶了出去,并告诉他们,如果他们想上学,父母可以帮他们出学费和生活费。如果不想上学,那就只能靠自己努力在社会上谋求生存,父母不会再给他们一分钱。不到半年,这三个孩子都纷纷托人告诉他父母要求上学,后来这三个孩子都很有出息,个个大学毕业,生活的都很好,也非常感谢他们的父母。这个案例的特点是:让孩子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的生活体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突然之间产生如此巨大的落差变化,对人的心理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刺激作用,这种刺激作用会让人立刻清醒,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有一句俗语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个生活在“地狱”的人,都在想着法子向“天堂”奋斗,希望有朝一日实现梦想,生活在“天堂”。更何况一个一直生活在“天堂”里的人,突然之间跌入“地狱”,他们更急切、更渴望回到“天堂”去,回到原来的生活中,一刻也不想在“地狱”停留。只要让他们能重新回到“天堂”,回到原来的生活,他们从内心愿意彻底改变自己原来的一切不良习惯。凡是心理正常的人,都会是这种感受、这种反应、这种选择。这就是案例中三个孩子选择要上学,最后变得很优秀,在心理上的根本原因。再例如:兰州市某中学有一个孩子,家里的经济条件不错,从小全家人溺爱,喜欢吃喝玩乐,不爱学习,成天逃课,谎话连篇,拿着父母给的钱乱挥霍。由于花父母给的钱不心疼、大方,身边围了一群不爱学习的伙伴,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全年级倒数几名。父母实在没办法,在笔者的指导下,也采用了这种特除的家庭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具体做法是:停了孩子的上学,停了给孩子的零花钱,让孩子去了一个砖瓦厂去打工,做的是从砖瓦窑内向外搬砖的体力活。并告诉孩子:你既然不爱上学,那你就别上学了,回来帮家里干活,自己挣钱养活自己,我们不想再白养你了。刚开始这孩子一听说不让他上学了,还很高兴。结果,干了不到四十天,已经累得的受不了了,挣的钱还不到父母平时给的三分之一。由于这段时间的零花钱和生活费完全要靠自己挣,所以,经济来源有限。正因为这样,原来围在他身边那些所谓的朋友,纷纷都都离他而去,也不再理他,有的还欺负他。这让他接受不了,内心也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并深刻的认识到,以前自己的那些优越感,都是父母给的,自己和一般的同学没有啥差别,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再加上,干活太辛苦,又挣不到钱,他不想这样生活一辈子,下决心要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就哭着要去上学,并向父母保证,只要让他上学,他一定好好努力,不再逃学。后来父母答应了孩子的要求,想办法让孩子重新走进了课堂。

经过这样一次洗礼性的教育,这孩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学习特别刻苦,成绩也越来越优秀,2012年考入了国内一所重点大学。相信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第四种情况下孩子出现的问题,是比较普遍的一种。初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时期,父母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首先教育方法上要改变,小学阶段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适用中学阶段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孩子刚进入初一,正在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难免会遇到一些心理不适的感觉,或者遇到一些适应障碍,影响到了学习成绩。这个时候本来孩子心理上就有些不安,再加上父母不理解,错误地认为孩子学习不够努力,采用小学时期用的简单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批评训斥。这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也是孩子走向反面的关键原因之一。正确的教育方法应该是:当孩子在初一的适应过程中,遇到困难或者成绩下降的时候,要帮助孩子度过难关,告诉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给孩子充分的信任,并给以鼓励。相信孩子会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学习生活,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总之,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方法有多种,具体用哪一种教育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可死搬硬套。另外,每一个孩子的生长环境都不同,接受的教育也有差异。所以,产生问题的根源区别很大,既有的教育方法只能作为一种借鉴,不断的探索才是根本。

作者:张兰周方敏桂单位:兰州电力技术学院

孩子的教育问题篇2

在农村初中任教近30年,亲历了很多孩子叛逆期的种种表现,也对一些孩子的家庭做了一些了解,发现影响农村孩子成长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即家庭教育被众多家长忽视,为此,我从一个老师和一个母亲的角度,谈谈我对农村孩子的家教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走出家教误区

1.把教书育人的任务全部推给学校

我当班主任20多年,经常遇到家长说这样的话:老师啊,孩子的教育问题全靠你们老师了,我们当家长什么也不懂,更辅导不了什么,现在的知识太难了......目光中流露出诚恳,言语中透着无奈。他们认为自己文化水平浅,就不能教育孩子了。的确,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但家长们往往忽略了“育人”的任务很大一部分是应该由家长完成的。这一点,北京大学教授于丹曾阐释过:家教,就是家风的传承,一个家庭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家教。所以做父母的首先要懂得孩子品德的形成决不能只靠学校,家庭才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2.隔辈亲将溺爱当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只有这一个宝贝疙瘩,自然都对其悉心照顾,宠爱有加。孩子养尊处优,俨然一个“小皇帝”。特别是现今农村家庭很多家长外出打工,这几年农村的留守孩子越来越多,单亲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他们多数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照顾,老人们不但在生活上包揽了孩子的一切事务,更无视孩子身上渐渐滋长的缺点,当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发生矛盾时,隔辈亲的那种疼爱与娇惯变得毫无原则,一味的护短。作为教师即使与其家人沟通,也多数得不到家长的充分重视,从而造成孩子心理方面不健康的表现越来越明显,致使很多留守孩子到中学后,叛逆和偏执的表现格外突出。

3.用金钱代替爱

现在孩子的成长要接受太多的考验,有很多农村的家长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完全推给了学校,自己认为不缺吃、不缺喝给孩子优越的物质条件就是爱,许多中学生穿名牌衣服,带名牌手机,从家到校本来不远,有事老师会及时通知家长,不管老师怎样强调到校带手机会影响孩子学习的,家长们还是不以为然。这一点单亲家庭表现尤为突出,为了弥补缺失的父爱或母爱,他们会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使孩子的物欲越来越膨胀,对学习也越来越没兴趣,原本生活在单亲家庭中应早当家的孩子,却变得蛮横、霸道。这种用金钱代替爱的方式不知不觉中侵蚀了孩子健康的心灵。

二、应给孩子什么样的家教

1.懂善恶

我儿子在四、五岁时,一次去姥姥家,见一群小鹅崽儿毛绒绒的特别好玩,趁大人不注意,将它们驱赶到一个石头堆中,搬开石头砌一个小窝,把五只小鹅全部放进去,然后离开去玩别的了,等大人们发现时,小鹅已经憋死了三只,这时孩子的姥姥没有因为鹅崽的死而生气,却一个劲的因为外孙的淘气而开心的大笑。孩子本来有点害怕,因姥姥这一笑,也肆无忌惮的用棍子抽打死了的鹅崽。当时我就抓住这个契机,把活蹦乱跳的小鹅崽与死去的放到一起,让他观察小鹅活泼可爱的憨态,感受生命存在的美好,对比两只僵硬的身体,让他懂得是因为自己的过失导致了两个小生命不能长大,不能和同伴一起玩耍,就像他和小朋友一样......说着说着,孩子不再笑,眼里开始出现了泪花,我知道他听懂了,这样的事情将不再发生。其实我们每个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类似这样的事情。只要家长们抓住契机,适当引导,那么,那些残害生命并将视频发到网上,面对自己的同伴即将溺水身亡却笑着用手机拍摄的事情会越来越少,直至消失。

2.讲诚信

我们这一代是听着“说谎的放羊孩子”的故事长大的,我的父母都没有文化,但他们知道最朴素最浅显的道理:一定要教育孩子诚实。而现在的孩子从小不缺故事,家长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成长需要什么样的故事。其实孩子撒谎当家长的是不难发现的,但由于现在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往往给孩子撒谎给予了最大限度的宽容。小孩不懂撒谎的危害,他会为自己欺骗大人成功而沾沾自喜,为自己战胜大人而又成就感,久而久之撒谎成性,人无信而如何立世?要做到这一点,爸爸妈妈要以身作则,树立诚实做人的榜样,孩子好模仿,他们时时刻刻都在观察模仿成人的行为,因此为培养孩子诚实做人,做爸爸妈妈的要为孩子做出好榜样。

3.敢担当

担当就是责任感的具体体现,造成孩子缺乏责任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很大一部分是家长自身的溺爱和包办教育造成的。很多家长都片面地认为,对孩子的爱是不求回报的,要无怨无悔地付出。只知道为爱牺牲却不懂得要求回报的“伟大”家长们,结果换来的却是孙子舍不得让奶奶咬一口冰棒。家长要想改变孩子的这种状况,就应该让孩子在家庭中担任起一定的角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农村家庭有土地,活儿也比较多,试着让孩子尝试一些劳动,要让孩子明白,做好自己的事情还不够,还应该帮助家里分担一些事情,因为他还是家庭的一员,他有责任为家庭尽一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敢担当、不逃避责任的人。

孩子的教育问题篇3

一、留守孩子失管的原因

1、作为家庭来说留守孩子父母都已外出务工,远在千里之外,很难真正掌握孩子的情况,更谈不上如何教育管理。而在家的大多数是孩子的爷爷奶奶,有的甚至就一个人在家。因而很容易形成散漫自由的不良生活习性。即使有爷爷奶奶的,由于思想和年龄上的差异,他们在教育、管理孩子方面很难有好的效果。

2、就学校来说,留守孩子由于缺乏家庭的前期教育以及父母在一定程度上的束缚,加之青少年特有的叛逆心理,在学习期间很难有这种自觉的心态,一旦有不良的外因影响就很容易无心学习,成绩下降,成为差生而走上其他的道路。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容易被老师和学校忽视,甚至于放任自流,最后就由不想管变成管不了的尴尬境地。因而缺乏家长的有力配合和学校自身的教育体制问题是导致农村留守孩子出现失管最根本的原因。

3、作为整个社会来讲,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观念价值的改变,高消费的诱惑以及享乐主义的盛行对于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具有很大的冲击,很容易受到这些外在因素的影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留守孩子违法犯罪的特点

1、留守孩子违法犯罪轨迹的鲜明化。由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管理不到位,孩子的注意力不在学习上就必然会在其他地方予以表现,出现如学习成绩下降,整日无所事事,讲究吃喝,惯于大手大脚的花钱。由于经济有限的原因,他们往往先在学校撬门扭锁、小偷小摸,而后,不满足于一般的偷窃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从此可以看出留守孩子在学校的违纪违规到社会上违法犯罪的鲜明犯罪轨迹。

2、留守孩子犯罪的团伙化和犯罪性质的恶劣化。作为留守孩子来讲,其最初的活动往往表现为在学校拉帮结派、称兄道弟以团伙的形式出现,在其违法犯罪的过程往往是分工合作有组织有计划,具有成人化特点。再者由于这些违法犯罪活动不容易被发觉,即使发现了,由于其被教育者的身份也很难被处理,往往是学校内部消化。这种情况的发生更加助长了其违法犯罪活动发展成为抢劫一类的恶性刑事犯罪。

三、加强对农村留守孩子管理的几点建议

1、做好对留守孩子的摸排工作。掌握好底数,把握住第一手的资料,加强监管。特别是在邻里之间要做好留守孩子的监管工作,与家长保持长期的联系。

2、从源头上做好预防工作。作为还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家庭是启蒙教育的地方,父母的言传身教是非常关键的,长年在外的父母更是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多与学校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作为家长,更不可取的是认为孩子不在身边,觉得愧对孩子,而在金钱上予以补偿。这种错误的做法,很容易给孩子以误导,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父母更多的应从思想上与孩子进行交流,紧紧把握住亲情这根主线。

3、加强学校的管理。学校作为孩子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应该给予每一位学生以平等和关爱,不能歧视学习成绩不好的差生,特别是留守孩子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关爱和平,让他们同样的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作为留守孩子特别容易在思想上出现问题,老师在这方面更加要予以关注,对出现不好的思想苗头要及时的发现和耐心的予以解决。

4、加强对孩子的法制教育。学校和社会可以专门针对留守孩子进行法制思想教育,进行普法宣传,让每一位学生都懂法知法守法。

孩子的教育问题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育 教学 策略研究

现在就有了义务教育这样的政策,这样的政策是为了确保孩子们在学校当中能够正确的学到知识,并且能够正确的建立起来相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现在的义务教育对于孩子很重要的三年甚至四年的教育在初中当中,初中的学生既脱离的小学时候的幼稚,又不够成熟,是他们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黄金时期,相关义务教育的学校和政府也相当的重视孩子在初中的教育问题,在不断的进行改革,让孩子们在学校当中的学习更加丰富,让孩子们对于学习更加感兴趣,在初中物理教学的方面就有着这方面的体现。

一.培养孩子学习物理兴趣的重要性

在现在这个新的时代下,相关的义务教育也有很多的改革,国家对于义务教育看的十分重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于相关初中物理的教育教学就有着新的要求,要求相关的初中物理教育的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改善,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升孩子们的各方面的能力,在平时的有关初中物理的教学当中,不让孩子们在这科目学习的时候被动的接受,而一定要让孩子们对于初中物理有一个新的认识,让孩子们主动去学习这门课程,让孩子们主动的提出问题,主动的去解决问题,在学习当中找寻自学的方法,建立相关同学之间的友谊,这对于初中这样需要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时期是相当重要的。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如今的教学了,相关学校在教育的问题上只能改革,物理学就是一科跟实验息息相关的科目,所以相关的学校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应该运用到实验,让孩子们在实验当中发现和探索各种各样的问题,让孩子们在实验当中自助的去学习。提高孩子们的思考能力。

1.教学当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当中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相关的老师如果能够在教学当中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那么孩子们在学习初中物理的时候回获得相关的学习方法,能够提高学习能力,这对于相关的教育来说是相当好的,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教学的质量问题,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获得学习的能力。

2.教学当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可以让整体孩子的素质提高

总所周知,现在的教育方式是素质教育,初中的学生是能够建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的时期,所以相关教学当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可以提升孩子们的素质,让孩子们建立相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孩子们在处理事情的问题上,能够更加的理性,但是不缺乏创造性。

二.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有效的策略

1.设置有关的教学情境,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孩子们在小的时候就对很多事物感兴趣,好奇是人类的天性,在初中学习的学生更是如此,在相关初中物理的教学上,相关的老师和学校在课堂的设计上,要不断的建立相关的物理情境,帮助孩子们来理解相关的知识点,在相关的初中物理教学时候,相关的老师只是对于孩子们有引导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自己有兴趣,自己去探索,发现问题,通过相关的物理情境,让孩子体会到知识,让孩子们掌握知识。

2.课堂上老师与孩子的互动要多一些

在进行初中物理的教学课堂的时候,相关的教学老师一定要跟孩子们有一定的互动,如果一位老师只是一味的讲课,而不跟孩子们有所互动时,孩子们在课堂上会觉得很无聊,从而减少了对于初中物理学习的兴趣,有些孩子甚至丧失了对于初中物理学习的兴趣。相关的初中物理教学的老师可以通^建立小组来讨论的方式来增多与孩子们互动的机会,让孩子们在学习当中互帮互助,让孩子们在相互帮助中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

现在的初中教育,书籍是一个很重要的传播方式,学生们对于初中物理课本有没有兴趣直接关系到了孩子们有关初中物理的学习问题,所以相关的出书单位在设计初中物理课本时候一定要在课本当中设计吸引孩子们的内容,孩子们对于课本有了兴趣,那么对于相关的初中物理教学肯定也会感兴趣的。

有关于初中物理的教育工作是一项相当复杂,而且涉及十分广泛的工作,相关的教学人员一定要在工作当中多发现问题,多改善问题,让相关的初中物理教育成为能够让越来越多学生接受的教育,让相关的物理教学能够让现在的孩子家长放心。

参考文献

[1]孙天河,张文华.大班额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6).

[2]顾利娟.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中问题提出的原则和方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08).

孩子的教育问题篇5

摘 要:在当前的未成年人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教育方法不一致、单纯采取鼓励的方式、给孩子的负担太重、限制太多、忽视品德教育、缺少沟通。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应“对症下药”,以孩子为主体,让孩子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 突出问题 应对策略

现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沉重的工作压力,促使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优秀的表现,能够成才。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表现,都牵动着父母关爱的眼神。然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少家长的教育方式却不得法,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是家长们应该仔细深入思考的课题。

一、家庭教育不一致,父母互相抱怨,甚至长辈也进行干涉。

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有的父母观点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导致双方互相抱怨。尤其在孩子出了问题时,丈夫抱怨妻子,妻子抱怨丈夫。甚至于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进行干涉。教育的不一致,让孩子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教育效果当然就可想而知了。

采取何种方式方法来教育孩子,怎样教育才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对于孩子的父母来说,双方都应该进行仔细思索,交流沟通,达成一致意见。在孩子出了问题时,更要冷静地分析原因,找出根源,对症下药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否则,一味地抱怨,一味地互相指责,只能使问题越来越复杂,不但没有好的效果,反而会使教育的效果与教育的初衷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记得有人说,“问题留给愚蠢的人去抱怨,而由聪明的人找方法去解决”。作为孩子的父母,一定要记住,沟通交流是桥梁,解决问题是根本。当教育方式观点相左时,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双方需要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争吵和抱怨。

二、在学习目标上单纯采取奖励的方式,使孩子形成“物质化心态”。

为了让孩子达到学习目标,尤其是为了考高分,取得好名次,家长采取了物质奖励的方式,承诺孩子某次考试考好了要给多少钱,或者是买什么玩具等等,刺激孩子学习。这种方式,不仅容易让孩子养成没有奖励就不认真学习的不良的“物质化心态”,而且容易使孩子沉迷于物质享受。这种方式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尽管现在的生活条件很好,给孩子的奖励在家长眼里既是经济可以承受的,又是家长非常愿意的。但是,这种方式却养成了孩子的不良心理,家长应该站在非物质的角度,给孩子讲清楚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是将来自己成才为社会为国家作贡献的基础,帮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的动机和目的,这样才能让孩子净化思想,拥有认真学习的长久动力。

三、让孩子参加太多特长班,孩子失去了自己快乐的童年。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为了让孩子成为无所不通的“全能选手”,父母让孩子参加了太多的特长班。大多数孩子参加了周六周日的特长班,失去了休息日,更有甚者,有的孩子除了周六周日,还参加了周一至周五晚上的特长班!每天除了学校的作业外,还有特长班的作业。本来属于休息的时间,但孩子却奔波于各种特长班之间,课业负担太重,苦不堪言,失去了本来应该充满欢笑的欢乐童年。

孩子的童年应该是轻松的,没有负担的,是欢乐的,充满阳光的。然而,参加太多的特长班,剥夺了孩子的这一切。让孩子掌握一两门特长,既让孩子有了业余爱好,又促进了孩子自身的素质潜能,这当然是好事。但想让孩子成为样样精通的“全能选手”,这种做法未免有些过激了。俗话说“样样通,样样松”,什么都想学好,其实什么也学不好。作为家长,应该认识到这个道理,让孩子掌握一门特长就足够了。家长应该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让孩子拥有一个欢乐的童年。

四、对孩子限制太多,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束缚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有教育专家研究发现,“家长对孩子用得最多的字是‘不’字。比如:不能,不行,不许、不可以、不应该等命令语言。”家长的这些用语禁锢着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他们从自身的认知能力出发,按照自己的想法和习惯做法要求孩子怎样做,对孩子的限制保护太多,却忽视了孩子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养成了被动的听命而行的习惯,在遇到事情时不知道怎么办,甚至出现受到挫折就承受不了的现象。

家长对孩子因为关爱而事事都保护,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限制保护太多,就适得其反了。孩子因为生活经验有限,在做事情时往往会遇到一些挫折,这是正常的。但因为怕孩子出现错误就限制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不给孩子锻炼、思考和选择的机会,就会使孩子在做事情时缩手缩脚,畏首畏尾,更容易出现错误,更容易遇到挫折。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不要过分的限制他们,应当放手让他们做事情,自己处理问题。可以有计划的设置困难让孩子经受一定的挫折,帮助孩子在失败时分析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增强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抗挫折的自信心。

五、注重考试分数,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当前很多家长只重视智力教育,注重考试分数,却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家长们的眼睛只盯着孩子的考试分数,不遗余力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开发智力,利用课余时间让孩子参加各种文化补习班或特长班,却很少关心孩子的健康状况和行为规范,和老师交流时也只关心学习成绩,不问孩子在学校的思想品德表现,在教育孩子时出现了重知识轻品德的教育偏差。

在教育上,讲的是先做人后成材。孩子的成才是有条件的,德才兼备才是成功的。“德” 和“才”二者缺一不可,而“德”为先。如果只是学习成绩好,思想品德却很差,那是成不了大事业的,古今中外很多事例都已经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孩子做人的教育,不但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要培养孩子美好的道德情操。要注意以自身的言行影响孩子,做到言传身教,让孩子不要只关注自我,还要关注他人,帮助他人。

六、缺乏沟通,缺少理解,不能转换角色设身处地替孩子想想。

孩子是怎么想的,想要做什么,有的家长未必能了解,主要是因为家长和孩子之间缺乏沟通,缺少理解。家长们用大人的尺寸去丈量孩子,用大人的处事方法来看待孩子,有时候遭到了家长的不解,孩子感到很委屈很冤枉,长而久之,孩子就不和家长说心里话了。 

孩子的教育问题篇6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研究分析

一、前言

在我国当前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农村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比如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如何让这些孩子们健康成长,提高他们的教育质量水平,成为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而儿童不得不留在农村,孩子们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关注留守儿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是保证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

二、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监护不到位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中,常常由于监护人员没有尽到相应的监护责任,最终导致孩子受伤害的事故频频发生。这就需要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2.孩子心理问题增多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亲情的关怀,在性格上会存在一定的缺陷。他们渴望和父母进行交流和沟通,但是在现实中这样的机会比较少,在生活中他们缺少倾诉和寻求解决问题的对象,最终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他们逐渐将自己和外界隔绝,不愿意和其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的心理会出现比较多的问题,例如情感上的冷漠、行为上的孤僻等,严重时可能会产生自闭倾向,存在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

3.学习兴趣较低

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大多表现为学习不积极,学习意识淡薄。由于父母对孩子的关心比较少,孩子们从小没有对学习产生正确的认识,他们经常会出现逃课、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在课堂上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学习积极性不大。有一些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会出现辍学的现象。这些都会影响到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影响到农村今后的发展。

三、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措施

1.加强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在今后的发展中,政府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提高和完善农村的教育质量。这样可以更好地保证农村的教育质量水平。要不断发展农村的经济,提高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完善农村教育制度。政府要明确学校的责任,尤其是在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上,教师应该积极关心孩子的心理和生活上的问题。

2.多管齐下,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大对孩子父母的宣传,让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打工的同时也要积极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生活状态,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要积极关心孩子的成长,在孩子遇到问题时要与孩子进行沟通,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除此之外,父母也可以加强与孩子班主任的联系,了解孩子最近的生活和学习状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

3.加强学校管理

学校教育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更好地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水平,就要从学校入手,加大学校教育改革力度,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学校首先应该让孩子们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为他们提供生活和心理上的帮助。其次,教师要关心孩子们的成长和生活,为每一位儿童建立相应的档案,由学校统一管理。第三,在教育学习方面,教师应该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第四,教师也要积极与孩子的父母进行沟通,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改变自己内心的想法,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和生活上会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通过上述讨论,可从中找到科学的解决办法,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生活中教师和父母要积极与孩子沟通,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让他们的心理上得到慰藉。在这样的交流和沟通中,他们才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乐于和他人进行交流,找到自己的价值。因此,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莫丽娟 袁桂林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个基本判断[J].上海教育科研,2010,1,(6),99-100。

[2]张俊良 马晓磊 城市化背景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农村经济,2010,3,(36),78-79。

孩子的教育问题篇7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由于小学生是一个年龄不高的群体,因此,小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以及感知能力有所限制,数学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孩子们对数学的学习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的教育工作者们担负着一个十分沉重的重担――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形象化、具体化,教育工作者们要根据孩子们的本身特点并且结合实际的日常生活来正确引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为孩子们搭建一座正确的感知和认知桥梁。

小学数学的教育工作者们要让孩子们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真正从日常生活中学会数学、感悟数学。如,孩子们在学习图形认知的时候,教育工作者们应该指导孩子从日常生活当中寻找图形的存在,让孩子们意识到太阳是圆的、黑板是长方形的以及七巧板是三角形的。小学生有着属于这个年龄阶段的特性,对枯燥乏味的知识提不起兴趣,因此小学数学老师要捕捉生活中的鲜活题材,让数学的学习生动活泼起来,充分激发出孩子们对于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调动和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有关小学数学教育中兴趣的培养与发展问题涉及了很多方面,其中不能忽略的便是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素养问题,小学数学老师在数学的教学上要有很好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语言等有关职业素养的各个方面。

首先谈到的是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能力。知识储备并不是衡量老师教育资格的唯一标尺,更重要的是要驾驭住整个教学课堂,在课堂上要熟练操控孩子们的情绪,有效地调动起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孩子们从心中爱上数学这门学科,感悟到数学这门学科的魅力、体会到数学的快乐,这样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质量便会事半功倍。小学数学老师应该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情境,调动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每一堂课的开始都十分重要,或许悬念式的开端是课程开端的一个很好模式,设置悬念会让孩子们对此堂课的学习产生兴趣,好奇心可以攥住孩子们的吸引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便会提高整堂课的效率,孩子们带着疑问听课便是老师们教学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教育手段已经被各中小学校普遍使用,这样图文并茂的辅助教学工具,使得各种理论知识形象、具体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图库操控可以大力激发出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使得孩子们对需要掌握的知识更科学性地记忆和掌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育工作者们要把课堂放手给孩子们,真正地实现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激起孩子们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质量。互动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问答,互动是更高层的教育模式,使孩子们真正参与其中,教育工作者们设置的问题不仅要结合实际生活,还要使问题具有启发性,在老师的点拨下提高孩子们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工作者们要注重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一些实际的操作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通过动手操作使孩子们对所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切实的感知度。教育工作者们就要根据所学知识的特征制作出一些合适的教具,让孩子们自己解决问题,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还锻炼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通过孩子们的手脑操作来探索数学学习当中的奥妙,孩子们的自主探索不仅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还提高了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通过成功,让孩子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孩子的教育问题篇8

家庭教育期望值过高,结果适得其反随着家庭子女数量的减少,孩子个体身上承受着更大的家庭重托和期望。不少家长对孩子提出的期待和要求定位太高,出现了很多“高期待”家庭。家长们在给孩子定立“成长标杆”的时候,不是面对自己孩子的实际状况,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愿或者是盲目地把孩子与其他的人相比较来提要求,甚至认为别的孩子能做到的自己的孩子也能做到而且必须做到。在大多数“高期待”的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在不断增加,很大程度上存在“教育过度”的现象。家长和家庭为孩子付出的很多,而孩子的快乐没有增加,反而是亲子冲突在增加。家长在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过高的期望”的同时,还会表现出“过分的关心”、“过多的呵护”,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普遍容易出现“无情”、(不知道感恩)、“无能”、“无责任感”的不良后果[1],这与家长原先期望的结果正好相反。孩子在这些无望实现的目标面前绝望,甚至抵触、逆反。结果不仅家长沮丧、亲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且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中“家长的期望值越高,孩子却越让家长失望”的现象,成为很多家庭不可调和的矛盾。

家庭教育目标过于功利,舍本逐末家庭教育目标是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出发点和归宿。家庭教育的目标定位,决定了家长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家庭教育的要素。不少家长的家庭教育目标过于“功利化”。他们不是根据家庭教育的特点,把培养孩子的伦理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不是基于孩子的潜能、孩子的兴趣提出教育要求。而是根据社会的“热点”盲目追风,社会上什么专业“吃香”,就让孩子学习什么,教育目标常常是“见异思迁”。“有一些父母根本不重视对子女个性、兴趣发展的培养,单一地崇拜时尚、盲目地跟风追求热潮,甚至有的家长不顾孩子是否承受得了,让孩子同时参加多种特长培训,使孩子每天疲于奔命,结果却扼杀了孩子原本的天性,使孩子原本存有的兴趣也变成了反感和讨厌。”[2]有的家长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对孩子提出教育要求,比如考虑到自己的面子问题。有的家长求成心切,替孩子做了很多的选择和主张,包括参加什么兴趣小组,怎么安排作息时间,甚至能和什么样的孩子交朋友等。有的孩子顺从了这样的安排,养成了服从的习惯,家长会觉得这孩子没主见;有的孩子拒绝了家长的安排,却又被家长认为是“叛逆”,结果也只能是教育失效。许多家长督促孩子学习的动机在于实现“利益最大化”,而不是立足于孩子的发展和对社会的贡献。孩子受到非常狭隘的价值观影响,容易形成自私的品质、短视的观念和单向的思维方式,出现较为严重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过于功利化的家庭教育目标,掩盖了亲情的温馨,亲子之间似乎进行一种交易:我给你优越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你给我满意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的伦理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考出好成绩,不顾孩子的身心健康,不惜对孩子施压,这些都无异于在舍本逐末。

家庭教育评价的负性导向,削弱了孩子内在发展动机很多父母都已经意识到了溺爱孩子的弊端,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会给予严厉的批评教育。但是,对于如何规范孩子的行为,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很多父母还是做不到位的,对孩子缺乏具体的指导,却常常过多使用批评、指责等负性导向的评价方式来对待孩子的过失。这种做法充其量只能让孩子不做什么,却不能让孩子学会应该怎么做。如果家长是基于对孩子“高期望”而导致的失望而实施负性导向评价还易引发亲子之间的矛盾冲突激增。父母没有针对孩子某一具体问题提出具体的规范要求,缺乏积极具体的正面指导,孩子就无法在教育过程中真正掌握行为规范,还会出现父母所不愿看见的“屡教不改”。家长家长的负性评价导向会使孩子内在的发展和进步动机减弱,对孩子的行为产生“消极暗示”,导致孩子出现“消极适应”的结果,即最终孩子的行为容易朝向家长暗示的负面发展,真的成为家长不愿意看到的“不爱学习”、“淘气捣蛋”、“经常撒谎”的孩子。

家庭教育问题归因不全面,问题解决的效果不佳对家庭教育成败进行合理归因,是家长积累家庭教育经验的有效方法。家庭教育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状况,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不免会出现一些失误与问题。家长们急于解决问题,却缺乏对家庭教育出现的失误和问题进行正确的归因,就会影响到问题解决的效果。比如,有的孩子因为父母平常对他们比较忽略,他们就有可能通过淘气、捣蛋的方式来引起成人的关注;有的孩子可能对学校生活不太适应等因素的影响,学业成绩不良……家长不问青红皂白的训斥和怒骂,很可能对孩子改错无益,还会影响到亲子关系,阻碍家庭教育的实施。家长如果对家庭教育问题和原因之间的关系不能作出合理解释,就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家庭教育容易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即一个问题没有解决有可能又出现新的问题。有的家长还习惯于把家庭教育问题归因于家长和家庭以外的原因,归因于无法回溯的过去经验,使得家长出现“无力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

调整家长的教育心理,提升家庭教育成效的对策

高尔基曾说,“爱孩子那是母鸡也会做的事”。但当前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的不良心态,甚至影响到了对孩子的“爱”,很多孩子感觉到“不幸福”。给孩子一个情感温馨、体验丰富的成长环境,提供安全的心理氛围,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是家长应尽的职责。

(一)变革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观念的变革缘于社会现实之变革。与现实社会相应的家庭教育观念包含有许多现代的、民主的、改革的先进成分,诸如注重子女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尊重子女的人格和支持子女的个性发展的民主教育观、适应时代潮流的投资子女智力发展观等。家长们要改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天下无不是父母”等陈旧的教育观念,重视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心理健康的维护,注重孩子坚强的意志力、强烈的责任感等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减少家庭教育中过于“功利”的成分,努力增强真情、亲情、温情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使孩子具有积极情感,增强孩子成长的自觉性。家长学会尊重孩子,学会“蹲下来看孩子”,即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问题,避免“以己之心度孩子之腹”。信任孩子,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不要一味以自己的想法来代替孩子的想法。如此,就有可能增进亲子之间的亲密度,激发孩子内在的发展动机。

(二)把握家庭中民主平等的内涵

提倡家庭教育中的“民主平等”,要求亲子之间保持人格上的平等,彼此要互相尊重。但家长与孩子是处在不同层次上的主体,家长是相对成熟的主体,而孩子是一个成长中的学习主体。一方面,家长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充分调动孩子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孩子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另一方面,家长也要适当帮助孩子控制欲望,克制情绪,减少破坏性的主体因素。家长在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看待时,还要“把孩子当成孩子看”,而不是当成“小大人”看,理解孩子,接纳孩子的特征,尤其是孩子的不足和过失,要有更多的宽容和帮助。家长尤其不能把孩子看成是成人的附属,更不能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目标和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

(三)保持积极的教育心态

家长保持积极的教育心态,对孩子有合理的、积极的期待,能给孩子更多的激励。家长要全面地评价孩子,不仅看到孩子的学业成绩,还要看到孩子的独立性、责任感等社会性特征的发展,重视孩子的心理发育和道德成长。家长要多从孩子的纵向看孩子发展变化情况,而不是总看孩子是否发展得比别的孩子好。每个孩子的基础不同,发展速率、优势领域、活动方式各不相同,往往不具可比性。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一定要“慎比孩子”,尤其不能用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的孩子的长处相比,反之亦然。孩子成长中出现了问题,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和解决,使问题的性质转化为孩子成长的积极经验。给孩子制定合理的目标,学会理性地看待孩子的长处和短处,不要对孩子求全责备。

(四)提升家长的教育素质

上一篇:行政助理职责范文 下一篇:春水冰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