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向上的人生格言范文

时间:2023-09-17 14:13:14

积极向上的人生格言篇1

关键词:高职生;积极;人格;培养

作者简介:卿云(1973-),女,湖北天门市人,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哲学、教育心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9-0060-02

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和行为特征,人格的形成却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它并不完全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后天教育是人格塑造的主导力量。对学校教育而言,人格是教育目的、内容、手段等综合作用的产物。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正迅速突起。对于处于“人格重建”期的高职大学生而言,人格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不仅是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

一、积极人格培养的提出

“人格”一词来自西方,本意是“面具”,本文所指的人格是经过发展后,界于各学科边缘的人格概念,是人在遗传基础上和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区别于他人的个人独特的个性特征及外在行为特征。“积极”,“正向”或“主动”的人格特质对社会而言是指受到社会及道德价值所肯定的,不会危及他人利益的人格。对个体而言,指接受自我、能够实现个体自身成就和幸福的人格特征。对个体与他人的关系而言,指的是主观上满意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客观上能给他人带来满足与帮助的交往关系。与各种消极人格相对,积极人格特征的形成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促进人的发展和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的良性互动。学校教育的目的也就是塑造这样一种具有普遍社会化意义的积极人格。当然,人格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因此,积极人格内容也应该是不断变化着的。

对于学校的人格教育而言,无论从教育学还是心理学角度,不管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实践上,一直以来都基本沿袭了消极心理学的模式即以矫正治疗为主的模式,过分强调问题人格和影响人格形成的消极因素,把重点放在大学生病态人格的预防和矫正上,这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明显的倾向性显然不能很好帮助学生释放各种压力,发挥自生内部潜在的积极因素,获得持续良性的发展。笔者认为,这在发展学生心理的积极层面,在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方面是缺失的。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由于少部分学生存在人格发展上的不完整、不完善,加之校园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和极少数病态人格学生的存在,必然使家长和社会对以上现象关注度高,促使了人格教育侧重于学生的危机干预与解决,偏离了以大部分学生为教育对象的宗旨。然而,调查表明,高职学生人格状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我们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关注,重点不应该是“问题”、“矫正”、“干预”,把人格教育重点落在问题“小众”上,而应面对健康状况良好的学生“大众”,从如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完善其人格着手,以“积极”为人格培养的价值取向,引导他们形成积极人格,促进他们的长远发展。这也从根本上有效遏制了校园心理危机产生的土壤。

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它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更是一个人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必要条件。人格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的人格特质应该是新时代高职学生的重要特征。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和塑造健康向上的大学生,重视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对于高职学生,社会和自身都更容易给他们贴上“竞争能力不强”、“自信心不足”、“创造力不足”等标签,使他们产生巨大的身份落差和心理落差。并且在高职教育质量不尽人意的现状下,许多高职学生容易产生思想上的松懈和自律的欠缺,加上他们承受着来自学业、就业、情感、社交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压力,必需要积极健康的人格作为个人适应环境,应对生活的支撑。这对重塑高职学生形象,改变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评价,提高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心,具有其它方式不可替代的意义。新时代的高职学生不仅是掌握各种高级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更应该是积极进取,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完善自我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积极的人格教育对高职生身心健康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在人格研究中虽然提倡生理机制、外部行为和社会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但更强调后天所处文化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作用。因此,积极的人格教育无疑对这一期间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促进学生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全面发展不仅是知识和才能的全面提升,还包括个性的全面发展,是人格的完善和提高。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和行为特征,人格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在人格方面容易出现自卑、抑郁、强迫、焦虑等障碍,由于身心的相互关联,又导致了身体上的种种不健康现象,如果不加重视很容易导致身体疾病和更严重的心理疾患。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和塑造健康向上的大学生,重视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的意义,所以积极人格特征无疑对高职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培养高层次、高技能的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注重基础专业知识、劳动技能的培育,而且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中心理健康是关系人才质量的重要问题。这既是大学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二)促进学生社会化,为适应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内容和最重要的标志,人格是一个人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必要条件。社会化的人格,是了解并遵守社会规则,具有社会交往基础和能力,包括合作意识、自尊与尊重他人、责任感等等。许多高职学生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表现出的独立性较差、身心素质不强,交流障碍等,影响了健康人格的发展,严重的还会形成人格障碍。高职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社会需要,并与社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目前社会状况下知识不等于能力,学历也不等于能力,人被社会接受和认可更多取决于知识之外的非智力因素,人格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格积极健康的大学生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以一种正向的态度观察社会、了解他人,能看到社会发展的积极面和主流并具有社会责任感。可以说高职学生心灵的和谐、人格的健康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也关系到社会的未来发展。

(三)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高职学生是国家统一高考和录取的大学生,这使他们在人格特征上具有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然而,由于学生来源复杂,家庭条件较差,录取分数较低,加上培养目标和教育方式的差异等原因,又使他们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使高职生在人格上呈现自卑与乐观并存,冲动与理性同在,善于形象思维却又理论修养不高等矛盾。针对这些特殊现象,学校的教育引导就显得极为重要,如果我们只看到他们人格上的消极面,教育过程中并处处暗示、严加防范,反而更容易出现各种不良表现和人格障碍,不利于他们将来的成长成才。反之,采取淡化消极面,突出积极因素并不断强化巩固的措施,则取得会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心理素质是21世纪对人才选择的重要条件,具备积极健康人格不仅是适应目前社会不可或缺的素质,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因此,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要让他们在校期间,学生时代甩掉自卑、胆小、悲观等消极人格特征,树立起积自信、乐观、坚强等极健康的人格,使他们不因自己学历低而认为起点低,不因为社会要求高而认为就业前景不乐观。更重要的是,拥有积极的人格,在他们走入社会后,置身于社会变迁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适应与发展的严峻挑战和各种冲击和影响时,才能在挫折面前能很快调整心态,在任何不利环境下都能坚守信念,保持自信,不因一时困难和挫折放弃个人的想法和规划,为适应社会与自我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三、高职生积极人格的培养措施

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又具有可塑性,是可以改变和发展的,这为积极人格教育提供了可能。因而,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教育,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是建立贯穿于专业、学科、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等一切教育过程中的培育活动。积极,主要是寻找并研究现实中存在的和潜在各种积极因素,并将这些积极因素在实践过程中加以呈现和扩展。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培养积极的人格,主要是在学习生活中使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创造积极的学校文化氛围,并促进他们的自我教育。

(一)确立积极教育理念

大学阶段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高职学院的培养目标是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的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人格特质则是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和保证。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积极人格,应成为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围绕这项任务,无论是教学管理者还是教师,都应该树立积极的教育理念,也就是说在教育教学中贯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与学习氛围,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同时,进行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潜在积极力量,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学生有较大自由度,自主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有较多的选择空间,自主参加各项活动,在学习和活动中获得自主感和胜任感的满足,使积极人格力量进一步稳固形成积极人格特征。要改变教师主导的传统观念,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和发展学生思考,尊重学生的观点、想法,形成平等互动;改变原有的评定方法与标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造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全方位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更好的应对人生、适应社会。

(二)让学生得到积极体验

任何人在适合自身积极因素的环境中,都会有良好的行为,形成积极人格。个体的成功经验会提高其自我效能,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其自我效能,这表明,个体价值的实现能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而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人的积极潜能的开发和积极人格的发展。这一过程需要亲历亲为,在活动过程中感受、体验、思考才能实现。高职学生正处于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个体走向独立和成熟的时期,也是身心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也是情感体验丰富而强烈的重要时期。因此,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积极人格的培养,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具体而言,就是要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既包括课堂内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互动等,也包括丰富的校园课余活动,以及各种形式的课程和专业实验、实训,引导学生在大量的实践实训过程中发挥他们动手能力强、适应性强等优势,让他们在实践锻炼的同时体验快乐、成功、幸福等积极情绪,这不等同于简单机械的理论灌输,而是使他们通过各种实践锻炼与情感体验,在不断领悟和体会中成长。

(三)促进学生积极的自我教育

人格首先是一种外在的社会活动,然后在一定的生理机制的作用下内化为个体的一种稳定的心理活动。人格,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自我意识,是人的世界观、心理状况、道德水准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和重要标志,是个体内化外在活动的结果。由于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格形成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而在积极人格教育中要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巨大潜力,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最终成为主动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我们要引导高职生通过分析自己行为的动机、态度、表现、取得的效果来分析、评价自己,从而正确认识自己;并通过不断自我反省,将各种积极因素内化到自己的认识中去,保留和巩固积极健康的人格特质,优化人格结构,达到自我教育和成长的目的。

(四)积极的学校文化环境培育

人格并不是完全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后天环境在人格形成方面起着巨大的左右,人格的形成也就是外在的社会活动内化为个体内在品质的过程,作为高职学生生活的重要环境——学校极其文化环境对其人格发展所起的作用显而易见。所以,高职院校要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和良好的学校形象,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力地推动学生个性多样化的健康发展并以活动为载体,在学校开展多种形式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良性机制,抵制各种消极思想情绪的滋生蔓延。此外,创造高雅别致使人心旷神怡的舒适环境,使学校的环境与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相符合。

由于培养目标、方式及就业方向等与普通高校学生之间的差异,使高职学生的人格状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积极人格的培养无疑对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成长为21世纪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积极向上的人生格言篇2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情感因素 情感态度 培养办法

一、引言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有其显著的特点和习得规律。概括来讲,影响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因素有两种,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的信心、动机、情感、爱好、性格和意志力等。语言学习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教师和教学法只起到基本的作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认知能力、社会语境等因素的影响更为突出。在当前国内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过分重视对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培养,忽略了情感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因而造成了学习者的“感情空白”(emotional illiteracy)(Arnold & Douglas,1999:3)。殊不知,当学习者处于消极的情感状态时,其认知活动也会停滞不前。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成功,80%取决于于非智力因素――情感因素。美国语言教育学家克拉申也认为情感因素直接影响第二语言习得。与其他学科相比,语言与情感态度的关系更为密切,因为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的(1982:157)。

二、情感的定义

一般学者认为“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

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情感”是指调节学习者学习行为中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等因素。教育家史蒂威克认为“情感(affect)是个人感情(emotion)的影响”(1999:44)。从史蒂威克的概念中可以看出,个人的感情表露实际上是情感的一种表现。

三、与大学英语教学有关的情感因素

舒曼认为二语习得是由学习者情感所驱动,以情感和认知为基础的(1997:91)。克拉申在“情感过滤假设”中指出,语言学习者实际上并不全部吸收他们接触的语言材料,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态度、性格、自信或焦虑等都会对输入的语言材料加以筛选(1982:52)。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各种情感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学习效果。对语言学习产生影响的情感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1.学习动机。

动机(motivation)在情感因素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调查发现,在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诸因素中,动机占33%,学能占33%,智力占20%,其他占14%。动机是激励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内在动力,常表现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付出努力的愿望。

当谈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性时,乔姆斯基说:“事实上99%的教学应该是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1988:181)而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由此可见,学习动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基于认知的角度,在社会构建主义的框架下,范德格里夫特将学习动机分为三种取向:非学习动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2005:72)。在这三种学习动机取向中,内在动机对提高学习自主性和成功地学习语言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内在动机较强的学习者会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动机和毅力,他们喜欢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能够独立地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自我判断与评估,对成功的概念有自己的评判标准。这些特征都是一个成功的学习者必须具备的。学习者对学习的独立态度与自我决策又会加强他们的内在动机,促进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形成良性循环。正如范德格里夫特认为的:“学生对学习动机的自我决定意识越强,他们就越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自我规范的学习上。”(ibid,75)

2.态度。

态度是构成动机的主要因素之一。它是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评价性反应,是在对事物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上的褒贬好恶,并反映出对之采取行动的倾向性。

学习态度不仅与语言学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学习效果直接和间接地受到学习态度的影响。学习态度大体上可以分为积极态度、一般态度和消极态度三种。对于外语学习来说,这三种不同的态度会大大影响语言学习效果。

具有乐观向上和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学习活动,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大胆实践的精神有助于学生增强学习效果;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相反,消极的情感态度(如过度焦虑、抑制,过于内向,害羞、胆怯、缺乏学习动机)则会影响学生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由此可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发展的情感,而消极的态度则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克服的情感。

3.性格。

性格是一个由多种心理特征,诸如焦虑、自尊心、歧义容忍度、移情、抑制等组成的复杂的心理概念。

性格对于第二语言学习非常重要,个性特征是重要的情感因素。外向性格和内向性格在学习语言的时候有明显的不同。外向型的学习者喜欢多说话,愿意交际,不怕犯错误,积极参与课堂语言活动,更适合合作式的学习,更容易获得较多的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机会,特别有利于强调快速反应的口语能力的提高。而内向型性格的学习者由于不爱说话,不爱交际,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可能在口语能力的提高方面慢一些,但在听力、阅读理解及写作能力方面钻研较深。因此,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教师应针对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扬长避短。

4.自信。

自信指的是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并习惯性地以这种评价关注自己。它用一种赞同或反对的态度表达对自己的成功与价值的相信范围。简言之,自信是个人对自己持的一种价值判断。

自信心是外语学习成功的心理基础。在外语学习中,自信心强的学习者由于情感焦虑低、学习动机强,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相应较高,因此他们能获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和更大的自信。而自信心弱的学习者情感焦虑较高,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外语,甚至对外语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对自己已经掌握或能够掌握的语言能力认识不清,产生恐惧心理,因此语言发展会受到严重阻碍。

四、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学习的影响

以上诸多情感因素可大致区分为两种相反的情感因素。

1.积极的情感因素。

积极的情感对英语学习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自信、愉快、强烈的动机等会加快英语学习的过程。具有乐观向上和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学习机会,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

2.消极的情感因素。

比如焦虑、恐惧、害羞、紧张、失望等情感会消极地影响英语学习,影响学生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如果学生受消极情感影响太大,就会影响其语言行为。

史蒂威克提出:“情感信息与其他各种信息如视觉、语言、听觉、嗅觉信息一并储存在大脑中,人脑在处理信息时,长时记忆和工作记忆之间形成双向交流。当新信息与旧信息建立联系时,情感信息与其他信息也建立联系。消极情绪与学习过程建立联系时,就会给工作记忆造成混乱,导致工作记忆中可用于处理信息的空间减少,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反之,就会极大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1999:213)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情感会发生各种变化,会出现诸如焦虑、压抑等不利于学习的情绪。可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地运用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学生是处于积极的情感态度还是处于消极的情感态度,及时帮助处于消极情感态度的学生调整状态,引导学生从不良的情感态度中走出来,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上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帮助他们鼓起勇气,增强他们的自信。这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外语学习成功的关键。

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的办法

那么,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态度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为了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帮助他们培养积极的情感,克服消极的情感,教师首先必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情感,学生才有可能更愿意与教师交流。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尽量走下讲台,走进学生当中,拉近师生在情感上的距离。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喜好,与他们有共同的话题,便于进一步交流,使知和情统一起来,让学生在自然愉快的环境下进行英语交际活动。

2.采用积极的语言,做到公平、公正,为学生树立能学好英语的坚定信心。

一位外国教育学家曾说:“信心的功效在于:‘我一定能’的信念使你产生克服万难的力量、技巧与精力。一旦你相信‘我一定能’,如何做也就应运而生。”对于学生成功的语言行为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尤其是对那些对学习英语缺乏一定信心的学生,他们最需要老师的肯定。与此同时,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尊重,从而激发出健康的情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

3.善于正确表露自己的情感,与学生建立沟通和交流渠道。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倾听,面带微笑,眼光里流露出热情。教师的话会给予学生成功的喜悦,使之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不断强化参与交际的意识。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感态度。对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多给他们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课堂上多给他们开口的机会,增强他们说英语的勇气;对因心理障碍造成口语表达较差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让他们从简单的英语说起,由易到难;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应及时肯定和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产生上进的动力。

4.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做出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克服情感态度方面的困难。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及时克服情感态度方面的困难,使语言学习上的成功体验与情感态度的发展相互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往往与他们学习的成效有密切关系。学习上的成功能够促进情感度态度的积极发展,而积极的情感态度又有利于促进学习上取得更大的成功。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减少顾虑,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自尊和自信,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学生的学习情绪不高时,要予以鼓励,肯定成绩;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绩时,要及时提出更高的要求。总之,努力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其英语学习也必将取得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Arnold,J B.Douglas.A map of the terrain[A].In J.Arnold(ed.).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3-4.

[2]Chomsky,N.Language and Problems of Knowledge[M].Cambridge,MA:MIT Press,1988:181.

[3]Krashen,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Pergamon Press,1982:52;157.

[5]Schumann,J.H.The Neurobiology of Affect in Language[M].Boston:Blackwell,1997:91.

[6]Stevick,E.W.Affect in learning and memory:from alchemy to chemistry[A].In Arnold,J.(ed.).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44;213.

积极向上的人生格言篇3

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对学生来说,如果课堂上总是沉默,学生失去了练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真正学会使用英语就是一句空话,所以,打破课堂沉默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一、课堂沉默的定义 

 

沉默是交际主体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语言交际行为。而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间交互作用的过程,它的交际主体只能是教师和学生,它的交际链也只能由两种形态:教师-学生,学生-教师。那么,课堂沉默可以相应地定义为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从广义层面讲,它包含课堂教学中所有沉默现象,而狭义上单指课堂提问或课堂讨论中学生的沉默。根据课堂效应的不同,刘向前在关于课堂沉默的一项研究中提出了两种表现形式:积极沉默和消极沉默。 

1.积极沉默 

积极沉默是学生思考时普遍的和必要的组成部分,是将老师所授知识接收→分析→归纳→运用的必要表现形式。其表现形式多为:(1)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陷入积极思考中的沉默;(2)学生对教师或其他同学的讲述或回答认真去倾听和思考的沉默等。 

2.消极沉默 

根据课堂沉默现象,消极沉默又呈现两种表现形式:(1)有些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对教师所讲知识或被动接受或不懂装懂,对课堂提问或不闻不问或不愿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使课堂教学组织活动瘫痪,毫无生气;(2)课堂表象上呈现出热烈、活跃、师生配合良好的状态,其实质却是往往有几个特定学生反复发言,其他学生仿佛置身事外,与课堂活动无关,一味沉默。积极沉默在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而消极沉默极大地影响了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与教学目的的实现。 

本文中的课堂沉默主要指课堂消极沉默。 

 

二、课堂沉默的因素 

 

通过对运城学院某班学生的观察、问卷、访谈等多途径的研究和分析,笔者认为造成课堂沉默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自信 

在调查中,有82.9.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不高,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选择沉默,探究其深层原因是缺乏自信。在课堂上,面对那么多同学,心理紧张,害怕找不到相应的词语,害怕表达不准确,害怕不但得不到老师的关怀和引导,甚至还要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嬉弄。这些都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 

2.文化的影响 

在调查中,68.2%的学生不习惯在课堂上发言,还有41.4%的人不喜欢出风头,不愿惹人注意。顾晓乐曾把中国学生因文化因素而在课堂上沉默的原因总结为五条。一是,中国文化属重语境文化,即认为好多常规性的、听话者应该知道的东西不必说出口。二是,中国文化重“和睦”,认为不同意某人的观点就是与他个人过不去,严重时可能会付出与对方终生不睦的代价。三是,中国文化重“集体”,凡事讲究随大流。四是,中国文化强调“顺从”,认为孩子在家应顺从父母,在学校应顺从老师。五是,中国文化很重“面子”。因此说,中国学生的沉默反应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 

3.性格 

有证据证明,外向性格的人在发展人与人之间语言交流技巧方面有优势。而另一方面,内向性格的人一般被认为很害羞,在公众场合说话时没有自信,不愿意炫耀。当老师让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他们还会因为害怕而什么也说不出来,窘迫得使脸通红。尽管我们无意识对性格内向进行贬抑,但性格内向很容易造成他们在课堂上一语不发。 

4.沉闷的课堂气氛 

在访谈中,很多学生对课堂气氛不满意。他们认为课堂缺少合作、平等的气氛,使人感到紧张和沉闷。而在这种课堂环境中,多数学生的应对之一就是保持沉默。这样少数积极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就会越来越强,也不愿意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

5.教师的提问 

调查表明,教师的提问对学生的沉默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提问方式导致了学生以下的消极反应。一些教师提出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范围,使他们答不上来,只能沉默;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或对教学方法不满意,便用沉默来表达“无声的抗议”;学生感觉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值太高,为避免出错令教师失望,他们宁可选择沉默;教师提问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对问题的考虑不成熟,所以选择沉默。 

 

三、解决课堂沉默的对策 

 

1.帮助学生克服语言焦虑感,设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语言焦虑感”是指学生使用英语时以及课堂学习时的焦虑程度。针对这类学生, 教师首先应帮助他们正确认识错误, 使他们认识到:错误对学习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犯错误既是儿童习得母语, 也是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所采用的一个策略。出错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进而提高学生的的自信心。 

2.鼓励学生改变观念,积极参与,敢于质疑 

教师要转变“领导者”,“权威者”的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学生一道共同营造平等、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尊重学生的每一句话,鼓励大家互相交流,甚至允许挑战教师的权威。 

3.在外向性格人和内向性格人之间平衡提问次数 

老师有必要在外向性格的人和内向性格的人之间保持提问次数的平衡。特别是在小组活动中,老师应该认真地计划任务并清楚地解释给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在第二语言互相交流过程中,教师对外向性格人的支配场面进行干预,会保证内向性格的人有一些发言的次数,这样也能鼓励后者主动地争取发言次数,进而减少沉默学生的数量。 

4.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英语学习气氛 

通过教师的参与,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尽量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英语学习气氛。在愉快的环境中,教师的参与会让学生觉得教师是朋友,这样有利于解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5.教师要提高提问技巧 

教师所选择的提问方式对学生和课堂师生的交流所起到的影响非常重要。所以,教师提问不仅要有启发性,还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表达这一内容的能力,使学生想表达的愿望强烈于保持被动沉默的愿望。 

积极向上的人生格言篇4

【关键词】性格;大学生;外向型;内向型;外语学习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外语的竞争优越性日渐明显,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各类语言专业,使得语言的教学,特别是非通用语种的教学研究受到广泛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逐渐感受到学习者个体的差异对语言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了解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就可以让教师们更好的因材施教,在语言教学的发展阶段取得更大的成果。可以说,语言的学习与其他专业的学习有着明显的区别,学习者的智力虽然是影响语言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教育者们逐渐发现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很多方面:性别、年龄、性格、认知方式等等。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近年来很多的学者从学习者的性格方面入手进行多项研究,表明性格的差异对语言学习的效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智力因素的影响。

二、性格与外语学习的研究现状

性格是一个人表现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比较稳定但又可变的心理特征,是个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性格差异与人的思维方式、认知行为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内外许多的教学研究者已经发现性格这一非智力因素对于语言学习者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同性格的学习者在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风格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不同。

近年来,许多的学者在性格与语言学习的影响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英国学者首先开始将性格与外语学习联系起来,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七十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性格因素与外语学习的关系。心理学家荣格(C.G.Jung)将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研究者查斯顿(Chastian)通过80名法语学生、72名德语学生、77名西班牙语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学习者性格的开朗程度与德语和西班牙语的学习成绩有着显著的关联。研究者布什(Bush)设立了青少年和成年人两个小组,通过对两组英语学习者的研究发现,外向型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相对内向型学生的口语水平更高。九十年代,研究者阿斯卡(Astika)通过一次对英语学习者的长期调查发现,内向型的学生在词汇量方面更大,但是在写作、语法以及英语总体学习水平上并没有相关。

从二十一世纪开始,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性格与外语学习的研究。宋广文在《心理学概论》这本书里对性格做出了定义。王雪梅在《论性格倾向对英语学习的影响》论文中研究了70个英语专业的学生的性格和专业技能之间的关系,表明外向型学生在听力方面有较大优势,内向型学生则在阅读理解、词汇语法方面能力较强。汤永明、陈艳龙在《学习者外、内向性格研究与英语教学策略》中研究表明,不同性格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和方法也有所不同。内向型学习者偏爱固定的教学方法;外向型学习者则比较厌倦固定不变的教学方法,讨厌长时间的学习语言结构或者理论。

通过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不同的性格在外语学习的不同方面可能会对学习者造成一定的影响,学习者在语言的听说读写不同方面表现出相对的优势或者劣势。

三、性格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通常来说,外向型性格的人表现为善于交际沟通、有着很强的语言表达倾向。他们活泼开朗,乐于表现自己,不会害羞,对外部事物多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浓厚的兴趣,同时他们在社交活动中大胆健谈,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外向型性格的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课堂上的表现也是如此:他们在课堂上表现非常活跃,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快速的作出反应和回答,而且他们不害怕出错,喜欢丰富的学习环境。正因为如此,外向型性格学习者的优势在语言学习的听说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但是,在快速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常常会将思考不缜密的缺点暴露出来。

与外向型性格相反,内向型性格的人通常表现为更加安静谨慎,较少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不愿意在公共场合过多的表达自己意见,更倾向于内心的情感满足,但是内向型性格的人做事严谨,思考周全。内向型性格的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太愿意主动地与人交流沟通,因此在口语的学习方面能力相对较弱。因为缺乏社会交往过程中的交际技巧和锻炼,这一类性格的学习者有时很难将自己已经掌握的书本知识流畅的表达出来。但是,因为语言学习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内向型性格的学习者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制定好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并且按照计划去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读写方面,内向型性格的学习者就表现出了更突出的优势。

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看出,外向型和内向型性格的学生在语言学习的不同方面各有优势和弱势。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依靠长时间的学习和累积,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都需要得到锻炼,学习者必须充分发挥性格的长处,同时也要弥补自身性格的不足,才能够在语言学习的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四、结语

外向型性格的学习者应该注重思考习惯的培养。在积极主动的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思考自己对于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是否正确以及是否符合语言习惯,从而不断改进。除此以外,外向型性格的学习者因为活泼开朗,通常喜欢同时做几件事情,在学习过程中也应该尽量避免这种一心多用的情况,养成集中注意力学习的习惯。针对外向型性格的学习者,教师应随时提醒错误和不足,培养他们思考的学习习惯。

内向型性格的学习者则需要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和提高。他们的自制力都比较强,能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并坚持,但是内向型性格的学习者不善于表达自己,会对口语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多创造一些机会,要求他们参加一些课堂课外的活动,培养学习兴趣,开拓视野,让内向型性格的学习者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语言听说的练习和提高。

这种针对不同性格学习者而进行的个性化教学是一种教育理念,教师们根据不同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学得更轻松,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和注释:

[1]王雪梅.论性格倾向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外语教学.2000.

[2]倪高升.大学生的性格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西昌学院学报.2014.

[3]汤永明,陈艳龙.学习外、内向性格研究与英语教学策略.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

积极向上的人生格言篇5

关键词:积极语用;个人主体;表达欲;个性表达力

中图分类号:G4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3)04-0122-08

中国母语教育改革的实质就在于深度实现其教育范式的新旧转型,包括居于范式上位的哲学观与居于其下位的方法观之转变。伴随着全球化进程向历史纵深的日益提速,以语言为载体的多元文化之深度博弈已经不可回避。国外学术界已经明确提出了以充满活力的“核心英语”(Nuclear English)作为文化博弈之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新思维。作为当代中国人精神文化之表征的当代汉语,正面临着强势英语的严峻挑战和如何遏制语用趋势走弱的紧迫选择。十政治报告提出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五大方面共同组成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愿景。这种国内外挑战和契机并存的全球化逻辑,必然深刻推动中国母语教育创新语用哲学观,进而带动母语教育实践观的重大蜕变。

一、个人主体:撬转语用行为的哲学支点

语用主体观的内涵廓清与“主体”的精确定义,当是汉母语教育范式转型的逻辑起点。长期以来,社会语用和学校教育中基于“泛主体”的“同质接受”、“公共表达”曾经普遍流行,导致因个人主体的普遍缺失而“被思考、被体验、被表达”的消极语用现象泛化,即所谓人与自身的思维、自身的表达之间两相分离甚至两相对立,人在表达中不是实现自己而是撕裂自己,沦为了异己的角色――这就是“表达的异化”。积极语用观认为,重新确立“个人”即单数第一人称“自我”作为语用行为的真正主体,对思想观念的蜕变具有重要的“祛蔽”作用。当然,这种“个人”不是游离社会整体而存在的孤立、纯粹的“单子式个人主体”,而是置身社会实践、特定语境和交互关系中的个人主体。唯有个人主体,才是语用行为的真正承担者和施行者,因而也唯有个人主体,才可能构成深刻撬转语用行为、使之从消极语用趋向积极语用的哲学支点。

新时期以来,思想解放运动实现了多维度和全方位的巨变,其中比政治和经济上诸多思想之突破更为重要的是哲学意义上人的“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长期过度崇拜的“唯物”情结已导致对主体和主体精神的迷失,导致对智慧生命心灵的严重异化。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美学、文学、教育学领域内的思想先驱们纷纷扬起“主体论”旗帜:无论是李泽厚的“主体实践性哲学”和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还是顾明远的“教育主体”新观念,均将人的主体理性精神与客体现实世界的存在链接起来。这些新鲜思想唤醒了人们被“暴力”话语深深禁锢的“主体意识”,赋予人自身的存在以较之肉体更为重要的“意义”,象征着人学意义上的新时代的开始。毫无疑问,比较“前改革时期”社会语用和学校母语教育的“无人”和“失语”状况,新时期“主体意识”的复活是在“无我”“大我”(“群我”)“小我”(“个我”)这条历史上升通道上运行着。其中的“大我”即脱离语境的“泛主体”,而“小我”即置身具体语境的独特的“个人主体”。

但是,新时期以来主体意识的觉醒只是从“无我”到“大我”(即“群我”)的一种有限进步。虽然,“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无疑是既有思想含量、且具可持续增长前景的教育观念的进步,但是,这种所谓“主体”还是留有“后革命时代”的明显局限。真正的“主体”从来就不是一种脱离具体历史场景、脱离实践语境的抽象物,而是一种置于特定时空背景和实践语境中的价值存在,是一种生成式、动态化和个别化的独特“所在”。从汉语的语用看,由于缺乏英语中那种鲜明的单数与复数之区别,语境中名词的“数”常常是不甚清晰的,而“学生主体”则被意会成与“教师主导”、“事物客体”等名词相对应的一种概念,自然就是作为“复数”的集合体而存在的。这种语用现象,就类似于汉语语用中“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和“军人”等名词一样,除非语境中该类名词前面冠以明确的数量词予以限定,否则就当然习惯性地作为类型化的复数名词使用。在汉语的“潜规则”里,作为单个体和第一人称代词的“我”,在已经普遍复数化的“红色革命词典”里久已缺失,在现实语用生活中更以外延宽泛、对象众多的“大我”(即“群我”)取代内涵独特、指向具体、个性鲜活的“小我”(即“个我”),以致当今语用生活中常常可见个人主体缺失的消极现象及其负面影响。

正因如此,从母语教育实践看,语用主体亟需从“大我”(“群我”)到“小我”(“个我”)的更深刻转变。迄今为止,作为教育活动和教育学语境中的“主体”概念,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符号化的“泛主体”(即“群体主体”)层面,只是作为被抽空具体语境中实质性“小我”内涵即被抽空个性鲜明、形态丰富的特殊意蕴而出现的。当学者们普遍认同“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这个观点的时候,所谓“主体”仅仅是一种脱离语境、抽空具体内涵的“泛主体”。无论是教育研究或教育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往往从普适或共识的视角而将其作为符号化复合体即“学习者群体”来看待。这种“异化主体”所暴露出来的病症就是以“共同的评价标准”去要求并衡量“具体的学生”,并且刻意引导学生个体向着标准化、普遍化和共同化的方向“规训”与“发展”――最典型的莫过于至今奉为圭臬的所谓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说”。具体反映在母语教育上,就是偏废学生个体语用个性的深度发展,尤其是忽视潜在表达个性的努力发现与鲜明表达个性的自觉形成。在马克思实践哲学中,“实践主体”首先是指具体、独特、流溢感性活力的社会化生命个体,是指充满了能动、变革和创新精神的单数智慧人。由于作为实践者的人,是在生生不息的实践中而昭示自我的存在本质的,必然是以一种独特、具体的存在者而呈现在一定的历史时空中。虽然,不能忽视人作为实践主体所共有的“类本质”,即实践活动的自觉自由性、合目的合规律性,但“类本质”的显现形式必然是个别化和具象化的,尤其处在彼时彼地之时代背景和话题语境中的语用实践行为,必然蕴含着与其背景、语境和对象或潜在对象相适切的内在规定性,从而表现出语用的特殊性质。因此,置身特定语境中的语用主体不可能是、也不应该是种属化、类型化的“泛主体”(即“群体主体”)。这个语用实践中的独特的个人主体,就应该是英语语用哲学观的精华即单数第一人称“Ⅰ”:无论句首、句中还是句尾,只要是主格意义上的“Ⅰ”总是毫无例外地“出格”大写,上面一横代表无垠苍穹,下面一横象征广袤大地,中间一竖――这顶天立地的单数“我”,总是在阳光下昂然地凝眸沉思、在大地上坚毅地蹒跚而行。每一个作为个人主体的智慧“自我”,正是通过以语用行为作表征和载体的基本实践活动来显现出存在的必然价值与生命意义。

我们之所以论证语用主体的个人性及其历史的进步性与合理性,就是为语用行为找到真正的支点及其生成的动力。古希腊科学家、“力学之父”阿基米德曾经自信地说: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转整个地球。这个独一无二的“自我”就是语用行为中的个人主体,即作为最终唯一可能撬转母语教育范式的强劲“支点”。马克思曾经意味深长地反诘:“如果我自己的活动不属于我,而是一种异己的活动、一种被迫的活动,那么它到底属于谁呢?属于另一个有别于我的存在物。”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警示我们:凡不属于自我意志的活动就是一种异化的、不可持续的活动。语用活动亦复如此。个人主体“自我”心灵深处天然蕴藏着强烈的表达动机和创造激情,它们实质性地构成了催生个人从内语用到外语用、从输入型语用到输出型语用的根本动力。而且,伴随着人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体验的拓展,这种智慧生命所特具的催生语用的动力,显著地具备无限制性、可再生性、可持续性、可发展性诸特点,从而决定了人的语用行为与生命长远血肉相连、与心灵始终水融。地球人中的任何个体,都深深贮存着凭借熟悉的语言(特别是母语)而释放表达欲望、达成一己价值的无穷动力――而且在这种表达欲的持续释放中不断真切感受着思想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因此,唯有语用主体的支点转移至世上这一个独特的“自我”,才能够促使个人的语用行为不断突破消极状态、持续趋向积极境界并长期处在活跃和旺盛状态,才能够促使人们各自的语用行为及其品质伴随着生命的成长而升华、促其语用生活的质量追踪着心灵之成熟而卓越;而展望未来,个人主体不断发展的语用能力将同步趋向与文化创造和谐相称的高级阶段――这就构成了积极语用及其教育观的逻辑始点。

将语用行为的支点转移到个人主体身上,不但可以为语用行为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不会枯竭的强大后续动力,而且能够确保每位个人主体“语用个性”的逐渐形成与鲜明呈现。由于个体之间生理基因和文化基因的不同、后天文化习染和语言熏陶的不同,它们自然地决定了个人主体之间“语用个性”的种种差异甚至大异其趣。这种“语用个性”表现在内语用与外语用、输入型语用与输出型语用这一系列语用行为上,即呈现在听读、鉴赏、思维、说写、评论等全部语用活动中。个体的“语用个性”之成熟,又将催生社会群体语用风貌的丰富多样,玉成一个开放、大气和充满蓬勃生机的积极语用新时代。尤其是其中输出型语用中的表达个性,伴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与精神生活的拓展,将不断趋向稳健和鲜明并可能形成奇崛独特的表达风格――而表达风格的形成恰恰是一个社会文明高度的深刻象征,且构成更高层次的文化创造活力的本体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唤醒个人主体的表达意识、确立表达活力在社会语用生活中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对于一个国家蔚然形成斑斓多姿、丰富灿烂的文化创造格局,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个性表达力:积极语用新思维的核心价值

积极语用观是在反思学校教育乃至社会现实语用中长期泛滥的消极语用异象后而提出的。消极语用是指偏重学习者机械认知、单向接受从而趋同外化、共性输出这种被动狭隘的复述型言语行为。所谓“被动”,是指学习者虽有输出型的言语表达,但这种表达并不是基于心灵本位的;所谓“狭隘”,是指学习者虽有语用行为,但这种语用行为主要局限在输入型的听、读、视等活动中而缺少口头或书面的独立自由的表达,其基本价值取向是“接受本位”。因此,消极语用的本质就是“被思考”、“被体验”、“被表达”。积极语用的价值取向是顺应时展趋势而构建的,正与之完全相反。它是指表达主体基于独立人格和自由思维而以个性言说、独立评论和审美表达等为形式特征因而富于表达力和创造力的自觉完整的语用行为,是“自觉语用”、“全语用”和“深度语用”三者的乘积(不是机械之和):

积极语用=自觉语用(语用动机、激情)×全语用(完整语用)×深度语用(表现性和创造性语用)

这个语用方程式揭示了人的语用活动之全部奥秘和深蕴真义:“自觉语用”表明语用行为的动力来源,“全语用”涵盖“思、视、听、读、说、写、评”七字语用行为,“深度语用”是指输出性语用的高级阶段即其表现性与创造性。“积极语用”将构成语用学发展史和语言教学史上一种意蕴丰富、导向理想境界的新阶段。

积极语用作为主体生命积极存在的一种深刻表征,蕴涵着丰富的哲学子命题,从而必然地通向积极语用教育观。首先,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以语用行为作为基本的实践内容与实践形式。前已论及,作为实践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强调个人是以实践主体的独特角色而存在于世的;而语用行为正是个人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因而也是个体生命最基本、最常见的存在形式。由此进而言之,积极语用构成了人的积极存在的基本形式,表征着积极存在的本质内涵与特质。在网络一体化的当代,人的常见语用行为包括“思、视、听、读、说、写、评”七字言语体系,其中作为内语用的“思”是统领全部语用行为的灵魂;作为外语用的“视、听、读、说、写、评”,又可以分为输入型语用与输出型语用两个层次。在所有语用行为中,源于思考、基于输入的“表达”是个人主体语用行为的目的所在,是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最重要手段,因此,也是作为实践主体个人的最本质和最核心的存在形式――积极语用当是个体生命积极存在的深刻表征。正如马克思所阐释的那样:“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空间。”生命的存在就是一种人格化的时间流程。语用实践是主体人赋予自然性时间以人格化特质的一种社会性本质存在;生命的积极内涵必然转化成充实自然性时间、并使其获得人文内涵的积极意蕴。志存高远、视接霄壤的智慧生命,能以超越肉身蝇头微利的弘毅精神而拓展事业境界、追求人生真义,其积极有为的心灵世界必然显现在包括口头和书面的语用行为上,尤其鲜明而强烈地凝聚在独具才情和哲思的输出型语用上,形成积极向上、豁达坚定、充满创造风采的思想力和表达力――这些历尽岁月的过滤往往就积淀为一个国家或民族至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卓越的思想力和表达力之形成,标志着智慧生命的价值拓展,作为一种积极存在的时间自然随之而升华为生命发展的象征性精神高度,延伸为心智怒放的更广大和更开放的发展空间。总之,现实生存中独立评论、自由表现的创造精神必然凝结为人的积极语用,而积极语用必然表征着人的一种积极存在。

从人类语言哲学演进来考量,我们同样可以从语用哲学到母语教育理论之间辟出一条敞明的思维通道,使当代哲学中心转换过程中最重要的学术增长点即“语用思维”获得教育层面上的实际应用价值,为逻辑地创新母语教育而确立起上位的哲学元命题:表达为本。20世纪以降,人类哲学研究的中心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向:语用问题已经上升为哲学研究的中心,所谓“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乃至“语用学转向”(pragmatic turn)即是。当代法国杰出的哲学家保罗-利科(Paul Ricoeur)在1978年曾表示:“这种对语言的兴趣,是今日哲学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这里所谓的“语言”也是指语用,尤其是言语表达(下列相关引文同此)。这一由德国语言哲学家卡尔・威廉・冯・洪堡特所开启、历经索绪尔、维特根斯坦、奥斯汀、塞尔、乔姆斯基等哲人之思的学术长旅,贯穿着一条鲜明的学理探索的主题线:人类日益深刻地关注着自身的语用现实和语用行为,持续深入地将研究中心置于作为存在主体的言语生成、表达和创造之上,共时态的静态语言观逐渐进化到历时态的动态语用观,而全部语言之“用”则聚焦在思维主体置身于特定时代、生活场景和具体语境中自由而独立的表达。可以明确无误地推论:人类所有富于意义的精神活动就是形式各异的语言(尤其母语)表达活动。表达才是人的根本目的!

以上聚焦个人表达、以此为核心价值的积极语用观,具有一系列“积极价值”,简言之,廓清了个人语用行为中的几种基本关系。

第一,输出型语用与输入型语用两者构成目的与条件的关系。输出型语用即表达行为是全部语用活动的根本目的和价值达成,实现酣畅淋漓、感人肺腑的表达,是一切语用活动的终极意义所在,而那种高水平表达力的最终养成是公民立身现代民主社会的精神支柱;输入型语用则是输出型语用的必要条件,就人的全部语用活动而言,它是构成积极表达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基础。正是以视、听、读为基本形式,以认知、记忆、理解和鉴赏为主要心理功能的输入型语用,为输出性语用提供了文化积淀与心理准备;而以说、写、评为基本形式,以思维为灵魂、口头和书面为手段、评论为最理性表达的输出型语用,则标志着完成输入型语用的最终意图。没有输入型语用,思维无所凭依,表达无以形成;而没有输出性语用,人作为主动积极的创造性智慧存在,就自然贬值为一种单纯接受语符指令的工具性存在,久之,必然荒废人脑这个“智能金矿”所潜蕴的巨大创生力。唯有基于输入型语用(即言语接受)的表达行为,才能显示出完满语用流程的价值:在这种循环往复而又渐次递升的语用流程中,目阅口诵、有所过滤的输入型语用持续积淀着并转化为人的输出型语用素养,从而不断提升表达之效应。

第二,内语用与外语用两者构成正比例关系。在“思、视、听、读、说、写、评”七字语用能力体系中,主体的内语用即思维是一种不可省略或跳跃的基本环节。它构成了以感官为载体的输出型语用之逻辑基点。再轻车熟路的思维,也无法脱离语言符号及其运用――即使思维主体对此熟视无睹、习焉不察,也并不能改变这个基本事实:无论何时何地何语境,思维自然是凭借语言符号的承载而运作。如果思维愈是深刻、成熟和富于创造精神,那么表达欲愈趋旺盛、表达行为愈趋劲健,并且凸显出主体独具的思维特质与表达个性。唯有思想者内语用的成熟度和深刻度,才能决定主体表达的成熟度和深刻度,使其凭借感官显现的表达行为逐渐向审美表现乃至审美创造升华,最终形成超凡脱俗的言语表达力乃至创造力(表达力包涵两个方面:主体的表达能力与其对客体思想和感情产生的积极效应)。因此,内语用决定外语用,换言之,主体思想力决定其表达力,而表达力则构成主体思想力之深刻象征。两者的这种关系,决定了主体的表达行为成全了表达者自己,主体正是在这种表达中直观地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并快乐地享受表达本身。故日:我存在我表达。

第三,积极语用的最高本质特征就是凸显个性表达力。作为“语言学转向”的代表性哲人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其语用意义理论表明:“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那么,也可推理:一个主体生命的价值就是他(她)在表达中的价值。主体生命因思维而获得存在的真义,存在的真义因表达而获得亮丽的确证。积极语用的“核心价值”,就在于高度强调主体对“思维”的“表达”并由此进一步形成卓越的“表达力”:具有一定高度、强度、敏度和美度的表达力,不仅敞亮独特生命的“此在”(自我),而且“照亮”本心之外客观世界的“他在”(他者),赋予“他在”以被表达所获得的应有价值和意义。换言之,表达力不仅成为智慧生命之主体价值与创造精神的象征,而且,它在投射到语境对象上时,使之同时被激活生命的意义,进而更深切地彰显了表达者自己的主体价值。人,作为一种自觉自为的创造性存在,最终借助这种情思横溢、感染人心的表达力,才能凸显出自己精神的本质力量:实现思想的创生和意义的持续拓展;换言之,既然人是作为一种“表达的存在”而与广袤世界建立价值联系并拥有之,那么,富于高超美感的表达力就是主体生命积极存在的亮丽标志,就是这种积极存在最深刻和最鲜明的象征――今天,人类对这两者在本质上同一性的认识,已经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以至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大家马丁-海德格尔如是说:“我们首先就在语言中并寓于语言了。”而个性表达力中的“独立评论力”又是最能显示语用主体基于自持自足自享之人格的理性力量,因此,既然积极语用是个人主体积极存在的一种表征,那么,个性表达力特别是其中的“独立评论力”当是积极语用所追求的核心价值。

三、培养个性表达力:中国母语教育的目标和意义

个人主体我思我言凸显表达个性养成个性表达力――这是积极语用观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世界哲学研究重心之演绎而在母语教育领域内的一种逻辑推论。这样,就形成了以培养个性表达力为终极目标的积极语用教育观,构筑起突破“阅读教育核心论”怪圈、祛蔽“接受本位”旧观念的中国母语教育新思维、新体系。只要能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将积极语用教育观付诸实施,必定能够消解“被思考”、“被体验”和“被表达”这种消极语用异象,很好蓄养中国青少年的“母语童子功”,并在课程流水线以外获得可持续的长远发展,为中国文化复兴、中华文明创造而奠定软实力根基。详言之,积极语用教育观的基本内容和终极目标是:从个人主体积极有为的本质存在这个价值支点出发,以释放学习者天然的表达欲望和创造激情为原动力,追求其内语用与外语用、输入型语用与输出型语用之间的有序循环与和谐递升,唤醒表达意识、享受表达过程、养成表达习惯、铸就表达能力――这是中国母语教育顺应人性舒展和天性释放的应然途径。

这种积极语用教育观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母语教育范式的深度转型。“范式”(paradigm)这一特定概念,为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S.Kuhn)于20世纪60年代所创。库恩否认了科学知识和理论的积累式发展这个旧命题,确立了科学理论的进步是通过具有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的新旧范式之间的转换而来实现的这个颇有创意的革命性科学观。库恩“范式论”的理论贡献在于不仅给予连续积累的旧科学进步观以致命打击,而且给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视角和新启发。今天,作为哲学用语的“范式”一词已经演化为特定时代被人们所公认的、某个专业领域内的范例或体系。观照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所发生的具有实质内容的革命性变化,当是显著对立的新旧范式之间的划时代转换――力促学习者从消极语用到积极语用的行为转型,就是中国母语教育顺应时代民主潮流而将至的一场历史性范式变革,其中包括居于上位的哲学观与居于下位的方法观这双重意义上的蜕变。

积极语用教育观将在当代中国母语教育发展中释放出强大的正能量,产生一系列建设性的重要意义。

第一,积极语用教育观是对中国当代母语教育的价值归正。长期以来,在凯洛夫教育思想和极“左”政治意识形态思潮的影响下,在封建专制主义教育传统的遗风习染下,中国教育不幸形成了禁锢甚多的指令性课程范式,以适应于高度垄断的计划经济模式和过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它以全预制、全垄断和全封闭为主要形态特征,从课程目标的预制到课程内容的设定和实施直至课程终端的考试,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处于严格的监控之中,缺失教育活动本应有的宽松、自由、和谐的精神氛围。反映在母语教育中,学生的视野被局限在统编公共教材的狭隘选文内,其母语语用能力的训练则拘囿在对既定“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这八字大法的全盘承纳中;久之,铸成以“公共接受”、“同质表达”为特征的接受本位的教学范式。这样,母语教育自然偏废对基于学习主体独立思考、自主人格的表达力的砥砺,更遑论对源于心灵、自成特色的个性创造力的怡养。因此,今天置身于不可逆转的全球化时代潮流,以母语教育为基础工程的多元文化博弈自然对如是变相失语、接受本位的教学范式提出了无可回避的严峻挑战。简言之,消极语用教育观束缚了未来公民个人思想力和表达力的深度发展,所谓以“废言”而“废人”即是;而积极语用教育观旨在强化未来每位公民可持续的思想力和表达力,所谓以“立言”而“立人”即是,进而持续不断汇合成磅礴充沛的国家文化创造力。

第二,积极语用教育观在中国母语教育发展史乃至整个教育发展史上深具革命性意义。既然个性表达力构成积极语用的核心价值,那么,培养表现性言语能力和表现性言语品质当然是积极语用教育观的最终目标。换言之,从公共接受一自主表达、从自主表达一活力表现、从活力表现一审美创造:这是消极语用教育观向积极语用教育观范式转型的清晰理路,是中国母语教育目标升华的逻辑演绎。从此目标出发,重新设计以培养个性表达力为目标的母语教育课程模块,将阅读、口语交际与写作这三种基本课程内容统筹安排、有机融合,形成从输入到输出、从接受到表达、从思考到创造这互补循环的完整体系,从而深刻刷新统领母语课程的思想主线和价值取向;围绕课程目标重置以“思、视、听、读、说、写、评”为基本形式的完整语用能力,特别注重炼就以“独立评论”为基本形式的理性表达力,在提升学习个体思维品质的缜密性和严谨性的同时,铸就每位学习者以崇尚自由、酷爱自主、善于自持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人格;激励每位学习主体放飞内心深处的表达欲、真切体验表达自我的成就感与愉悦感,强化可持续、发展性和创新性的语用能力体系――这不仅是中国母语教育史上一次实质性的目标蜕变,尤其评论力的自觉培育更是对改良理性思维薄弱、批判意识滞后的东方五千年文化教育传统具有革命性意义。

第三,就国家文化建设而言,积极语用教育观必然催生积极语用的新实践,并将奠定未来公民的“母语童子功”――而这正是全面、完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文化资本。就文化强国的宏观战略而言,母语文化的持续更新有赖于母语教育对未来每位公民语用能力的坚实奠基。“母语童子功”从来就不是背功、不是复述功或者变相复述功,而是基于此又远超越此的表达力乃至表现力、创造力。由于母语是一个国家文化载体和本体的最好象征(基于汉语作为母语和国语两者一致这个基本前提),故母语表达力自然指向母语表现力和创造力、指向国家文化软实力、指向中华民族新文明蔚为壮观的创生期。由是观之,以表达力为内核的“母语童子功”终将成为东方文明古国文化复兴的深刻象征,成为圆满实现“中国梦”的一种重要文化资本。

第四,以“表达力”为核心概念、以“自觉语用”、“全语用”和“深度语用”为子概念的积极语用新思维,为已过而立之年的国际语用学学科建设和在此基础上构建的母语教育学思想体系注入了新的学术活力。语用学诞生是以1977年《语用学学刊》在阿姆斯特丹的出版(Journal of Pragmatics)为标志的,国际学术界一般认为晚近的语用学是对现代语言学发展的一种最新理论。从静态的语言学到置于特定语境中的动态的语用学之演进,开启了人类语言研究和语言教育的新视角、新阶段,也已经给中国母语教育带来了新启发。然而,从学术研究到教育实践的任何真正创新,无不需要以本土视野且具针对性地铸造新概念、赋予新内涵和激活新思维――而积极语用教育观就自然顺应了这种学术和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对语用学学科发展新里程的一种开启,是在人类语言思想发展史上所迈出的一种探索性新步伐。尤其鉴于积极语用新思维属于“语言应用”范畴,积极语用教育观的价值取向同样指向人类各种语言的交际过程和文化生产,因此,对人类其它语种的文化创造和文明演进同样具有深远的建设性意义。

积极向上的人生格言篇6

你天真活泼、聪明伶俐,是一位讲文明,讲礼貌的学生,工作认真负责,是称职的好班长,能够积极参加学校所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在学校好好锻炼吧,愿你成为优秀的接班人。

在老师眼里,你是个不善多言的孩子。你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关心集体,乐意为大家服务,学习上你自觉认真。希望你以后上课要积极举手,大胆发言,抓住机会,努力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为写好作文打基础。

你是个表面文静、内心活泼的男孩。你能尊敬师长,友爱同学,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很少见你主动举手发言,希望你能做一个对自己充满信心的好孩子。

你尊敬老师,热爱劳动,能与同学搞好团结,但学习上缺乏自觉性,玩字当头,把作业丢在脑后,学习成绩不理想,其实你并不笨,希望你明确学习目的,向班上的好同学看齐,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

你在班级中默默无闻,从不与同学争执,为人忠诚。希望你上课要积极开动脑筋,举手发言,课后花花工夫,把学到的知识巩固牢,只有这样,才能跟上班级好的同学,不掉队。

你是一个很有礼貌,较懂事的女孩。你像一只快乐的百灵鸟,你热爱集体,是个助人为乐、大公无私的好女孩。学习上进步较大,但不能放松,字要写规范,希望你能胆大心细,刻苦努力、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你为人正直,性格内向,生活俭朴,你遵守学校纪律,能与同学和睦相处,学习尚认真,但作业质量不高,希加倍努力,做一个勤奋好学,不断进取的好少年。

你能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劳动积极肯干。但学习上缺乏自觉性,上课有时走神,作业马虎少做。希正视缺点向优秀生看齐,早晨来校后认真读书,要利用自己聪明头脑,做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你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见到老师总是很有礼貌,对待同学你很热情,上课能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作业时老师希望你要认真细心,多检查,避免不必要的错误,争取更好的成绩。

你是个非常可爱的女孩。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乐于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有奉献精神。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作业令老师满意。希望你考试时细心,多检查,避免不必要的失误,争取得到令人满意的成绩。

在老师眼里,你是一个比较聪明的女孩,活泼可爱。你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关心集体,乐于为大家服务,学习上你自觉认真,还能写出一手好字,要是你胆子放大些,心胸开阔些会是一个更加优秀的学生。

在老师眼里,你是一个活泼,聪明而又能干的学生,在同学眼里,你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干部,老师交给你的任务,你能认真地完成,对待同学热情、真诚,学习勤奋成绩优秀。希望你能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争做一名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你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你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上课能专心听讲,积极思考,按时完成作业,你写的字也越来越漂亮,只是做作业时还须细心,尽量减少不应该的失误,希以后积极举手,大胆发言,争取得到令人满意的成绩。

你是一个捉摸不透的女孩。在老师面前,你是一个文静、内向懂事的孩子,在同学面前你开朗、活泼,比较外向,你学习态度端正,按时完成作业,字迹也漂亮,希以后积极举手,大胆发言,相信成绩会有更明显的进步。

你是一个文静又懂事的女孩。你在班中默默无闻,从不与同学争执,为人忠诚,性格俭朴,能礼貌待人。学习上有自觉性。希上课要积极动脑,举手发言,课后要花工夫,把学到的知识巩固牢,扬长避短,相信你会更出色。

你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你遵守学校纪律,能与同学和睦相处,学习上有自觉性,作业能按时完成,但上课有时会走神,希望你以后不要太贪玩,要自始自终做好每一件事,一心一意搞好自己的学习成绩。

你是一个好动的男孩。你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于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你能积极参加。上课能积极动脑,举手发言,但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希今后扬长避短,更上一层楼。

你是一个爱表现自己的男孩。你尊敬老师,热爱劳动,能与同学搞好团结,但学习上缺乏自觉性,玩字当头,把作业丢在脑后。其实你并不笨,力气又大,希望你明确学习目的,向班上好同学看齐,不要把珍贵的时间浪费掉。

你是一个表面文静、内心活跃的男孩,积极参加体育训练,干得满头大汗,学习上有自觉性,作业能按时完成。上课时也能举手发言,但不够刻苦,希望你平时一定要下苦工夫,不懂就问,争做一个懂事可爱的好孩子。

你是一个好动、可爱的男孩,你能积极参加学校所开展的各项公益活动,能与同学和睦相处,学习上有自觉性,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但作业较马虎,字迹也不端正,希学习上多用一份心,做一个活泼可爱富有朝气的好少年。

你在班级中默默无闻,从不与人争执,为人忠诚。课内外作业能按时完成,希上课要积极动脑,举手发言,课后要花工夫,把学到的知识巩固牢,只有这样,才能跟上班级同学不掉队。

看到你的脸就能知道你是一个能力较强的学生。你尊敬老师,热心为大家做事,上课也能积极举手,但有时不够自觉、爱管闲事,老师希望你不要惹事生非,讲话要有分寸,一心把自己的学习成绩搞上。

你是一个文静、善良的女孩。你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乐于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有奉献精神,上课能认真听讲,作业令老师满意,希你考试时细心、多检查,避免不必要的失误,争取得到令人满意的成绩。

在老师眼里,你是一个聪明、机灵的女孩。你尊敬老师带头参加各项活动,作业字迹清楚,上课时能认真听讲,积极动脑,举手发言各方面都很出色,希望你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相信自己!

你是一个文静、乖巧的女孩。你遵守学校纪律,能与同学和睦相处,学习上有自觉性,作业按时完成,但作业太马虎、粗心,字迹也不端正。平时要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成为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积极向上的人生格言篇7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管理艺术;语言艺术;研究

在小学生的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班主任对于管理语言艺术的合理运用对于管理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新课改的实施对于班主任的管理语言艺术有着更高的要求。班主任对于管理语言艺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自身修养,增进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和班主任之间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小学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的特征

首先,对于小学生而言,班主任在向学生描述事件的时候应该掌握好语言的逻辑,并且要注意学生的情绪。这样能够保证班主任和学生在理性的思维下来阐述道理,使班主任和学生之间能够进行和谐的沟通。其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教师应该在了解每个学生性格的同时使用不同的语言艺术。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还能够帮助班主任做好管理工作。最后,班主任可以通过向学生阐述事件的事实来向学生讲明道理。这可以使学生在受到良好教育的同时提高个人的修养。

二、小学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合理运用的方法

1.合理的表扬和批评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表扬声中长大的孩子自信、阳光、乐观;在批评声中长大的孩子狭隘、暴力、自私。因此根据认同心理学,教师应该做一个善于发现学生思想品德闪光点的老师,具有一双慧眼,具有一张巧嘴,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自己在教师的欣赏中、在老师的肯定中,这样才会使他们时刻保持自信心。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是学生成长的巨大动力。第一,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生进行合理的沟通,使学生能够明白自己在班级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使学生听从班主任的管理。另外,班主任在和学生进行沟通时,应当主动关心学生。第二,在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中,如果学生有了一定的成绩和良好的行为,班主任应当通过合理的语言艺术对学生进行表扬,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由于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当学生犯错误时,班主任应当通过关爱的语言来对学生进行批评和教育。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应当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点,使用不同的语言艺术。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改正错误,还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2.把握情感语言

班主任在运用管理语言艺术时,应当适当运用情感语言。在教育工作中,班主任不应当只重视学生是否遵守纪律,而应以学生为主,更应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难题,班主任应该运用情感语言来对学生进行鼓励,并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教育,使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关爱。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班主任对他们的尊重,还能够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3.加强不同管理语言艺术的运用

在使用管理语言艺术的过程中,班主任应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来使用不同的管理语言艺术。这样能够加强班主任与学生之间良好的沟通。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班主任应当使用柔和的语言来和学生进行沟通。如果学生比较自卑,那么班主任应当通过积极肯定的态度来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因此,班主任合理地使用不同的管理语言艺术不仅能够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还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

4.注重管理语言的特色

班主任在运用管理语言艺术的同时更要注重管理语言的特色。另外,在和每个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中,如果班主任能够注重管理语言的特色,那么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效率,使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也能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综上所述,从小学的角度来说,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在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合理运用管理语言艺术能够提高管理工作的效果。另外,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班主任需要不断地改进运用管理语言艺术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和积极性,还能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并且能够增进班主任和学生的感情,使学生能够积极配合班主任完成管理工作,提高全班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乔清梦,步利.浅析小学班主任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4(15).

积极向上的人生格言篇8

【1】转预备党员发言稿

敬爱的党组织领导、各位同学:

大家好,好高兴今天能够站在这里接受同学的评定。进入大学以来,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递交入党申请书,参加学习小组的学习和活动,按时提交思想汇报,对党的认识和体会逐渐加深,入党动机也不断地端正。在参加党校的培训过程中,尤为使我感受深刻,让我的思想觉悟和对党的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念,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参加学习小组以来,我一直用严格的态度要求自己,要以良好的形象为同学们树立榜样。在学习上,我认真刻苦,严肃对待;生活上,我积极关心周围发生的事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工作上实事求是,认真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并力求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不断锻炼自己,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在人际关系方面,我与同学老师相处和谐,团结同学,并积极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手。

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已经一年了,从一路的学习工作中,我获得了老师,同学的许多指导和帮助,使我得到了快速的进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积极接受各方面的锻炼和考验,不断提高,完善自己,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共党员。

【2】转预备党员发言稿

尊敬的党组织领导、亲爱的党员同志们:

大家好,首先,感谢在座的各位!感谢各位党员在百忙中参加这次支部大会,对我入党的问题进行讨论

进入大学以来,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递交入党申请书,参加学习小组的学习和活动,按时提交思想汇报,对党的认识和体会逐渐加深,入党动机也不断地端正。在参加党校的培训过程中,尤使我感受深刻,让我的思想觉悟和对党的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念,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已经一年了,从一路的学习生活中,我获得了老师、同学的许多指导和帮助,使我得到了快速的进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积极接受各方面的锻炼和考验,正确对待同志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虚心接受各位善意的批评和忠告,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同时,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继续指导我、教育我、帮助我,争取让我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共党员。

我知道在我身上还有许多缺点和不足,只有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我才能不断进步,才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我慎重地向组织提出转为预备党员的申请。我会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给同学们做出好榜样,争当先锋模范。

请党组织考察我的实际行动!

【3】转预备党员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党员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能在党组织和同志们的帮助下,成为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大家庭的一员,我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

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事,今天,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感谢党,感谢党组织对我的关怀与帮助。

今天,我和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同志们一样,心情是十分激动的。我们在党组织和同志们的帮助下,从组织上入了党,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在党组织和同志们的帮助下,通过实践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从思想上更进一步入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去奉献自己,燃烧自己,做一个高尚的人。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参加了今天的入党宣誓,这意味着与在坐的全体预备党员一样,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一员。今天是我们大家为人类最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新起点。在这里,我代表全体参加宣誓的预备党员向党组织表示,我们要把入党誓词终生铭记,身体力行。保证做到以下两点:

一、我们保证,用实际行动实践自己庄严的誓言,一辈子在经受各种考验中忠于自己对党的誓言。我们深深地懂得,这是一个共产党员所应该具备的党性修养,也是做一个合格共产党员必备的条件。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永不忘自己是共产党员,永不忘自己发过的誓言。

二、我们保证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模范地履行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和义务。无论自己担任何种工作,我都要做到与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树立高度的责任和敬业精神,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一切都要以党和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不急功近利,更不计较个人得失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对工作勤勤恳恳,求真务实,为社会主义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用实际的行动来争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上一篇:父爱的名言范文 下一篇:朋友的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