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09-27 17:02:00

黄河的诗歌

黄河的诗歌篇1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②品读诗歌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②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③通过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方法]

教法:采用三学一反思教学模式

学法:自学 研学 反思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黄河相关的知识。

导学过程:

一、导学

1、导入激趣(学生看《黄河颂》歌曲视屏,老师导入激趣)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可以说,与黄河有关的诗句数不胜数,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背诵的诗句多。抗日战争时期,诗人光未然向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让我们共同倾听吧。

2、作家作品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诗人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

3、写作背景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诗人光未然奔赴延安,随八路军将士在黄河两岸抗击日寇。雄奇壮丽的山川,英勇抗敌的战士,强烈的感染了诗人。激动之余,光未然于1939年初写下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传唱全国,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豪情。

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澎湃 狂澜 宛转 哺育 一泻万丈

二、自学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①听读:倾听视屏朗读,注意节奏与重音。②练读:反复自由朗读,读出气势和感情。③赛读:每组一人参赛,展示个性和风采。

2、精读课文,思考下列各题:①题目《黄河颂》中,哪个是关键词?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②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③序曲部分和尾声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三、研学(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习、讨论后,各组选派代表到黑板前展示学习成果。

1、朗读“主体”部分,思考:可以分成几部分?重点在哪里?概括它们的大意。

2、“绘黄河”的部分由哪个字来统领?诗中是怎么描写的?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3、朗读“颂黄河”部分,思考: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

四、反思(检测作业)

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出来。

1、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列问题。①歌词中“颂黄河”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②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③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2、学完本诗,你有哪些收获与疑惑,请你列出清单。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②你还有那些疑惑?

3、假如你是当年的随军记者,有幸与《黄河颂》的作者光未然面对面,你准备向他提出哪些问题呢?请你拟写一份采访提纲。

五、总结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我们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为振兴中华奉献自己的力量!

六、课外作业

1、搜集积累与黄河有关的:诗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俗语、谚语、成语。

2、黄河的水源和周围的植被正在遭受着巨大的破坏,请你拟写一至两条标语,呼吁社会各界都来打一场新时代的保卫黄河的战役。

3、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黄河的诗歌篇2

摘 要:汉代灾荒诗反映出这个时代的民生疾苦,统治者的忧患意识以及对下层百姓的关注。从汉代灾荒诗中可以清楚看到各个阶层面临灾难不同的表现。灾荒诗的创作,在诗歌发展方面的主要是贡献开拓了诗歌的题材,对后代灾荒题材诗歌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同时,从中探究汉代灾荒诗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汉代;灾荒;应对方式;艺术价值

一、汉代灾荒诗概述

汉代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朝代,据统计“汉代自然灾害共346次,其中水灾71次,旱灾48次,蝗灾42次,地震77次,疫灾18次,风灾21次,淫雨霖雨15次,冰雹20次,霜雪11次,饥荒23次。可见汉代不仅灾情多,而且灾发频度也很高”。[1]而现有研究汉代灾异的著作,大多是站在历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很少有从文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汉代灾荒诗的,因此研究汉代的灾荒诗是很有必要的。汉代的灾荒诗是继先秦时代的原始歌谣、甲骨卜辞、《诗经》、楚辞描写自然灾荒之后的一个高潮,还影响魏晋南北朝灾荒诗的创作与发展,是先秦与魏晋诗歌的一座桥梁。

据笔者统计,汉代灾荒诗的数量约为17首,其中包含两首祈禳诗。虽然灾荒诗在整个汉代六百多首诗中只占很少一部分,但是与先秦描写自然灾荒的歌谣相比内容更具系统性。从汉代为数不多的灾荒诗中看,其题材在先秦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其中以描写旱灾的诗最多,水灾诗次之。可见,水旱是最主要的灾害形式,也最能反映出时代风貌特征。横向比较西汉的灾害比东汉少;“从数量上看,东汉比西汉较多,灾害次数迅猛增长”。[2]但是据现存文献看,东汉灾荒诗没有西汉多,这大概与资料的保存完善与否及社会战乱等都有直接的关系。自然灾害频发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在毫无办法之时只有求助于天。因此,在汉代先秦的阴阳五行学说空前的发展,天文学上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急需要理论化,加上汉代经学思想的发展,给董仲舒构建天人感应理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灾荒给诗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表现了文人士大夫应有的责任感和同情心。

二、各个阶级面对灾荒的状貌

纵观汉代灾荒诗,可以看到在灾难来临时各个阶级不同的反应。帝王、文人、百姓三个阶层在灾难应对的表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在国家应对灾难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诗歌中随处可见天人感应思想的凸显。

(一)帝王――救灾抗灾

汉人论诗重情,把言情视为诗歌的本质特征。[3]与诗论相似,注重抒情性也是汉诗一大特点。诗歌更能表现个人的内心情怀,作为一代君王的汉武帝,虽然喜欢气势磅礴的散体大赋,但是他流传至今名气名稍大的作品更多的是诗歌,如《秋风辞》、《瓠子歌》等。《瓠子歌》不仅展示了汉武帝“自三代而后,人主文章之美,无过于汉武帝、魏文帝者。”[4]的诗歌创作才华,更表现了对百姓的担忧,其内心的焦虑一览无遗的展现在世人眼前。沈德潜说:“好大喜功之举,不无畏天忧世之心。文章古奥,自是西京气象。”[5]汉武帝此举确实有好大喜功的因素,但更展现出一代帝王面对灾难时的忧虑,对人民安危的忧心,对江山社稷的担忧,足见其“畏天忧世之心”。他为国家“虑殚为河”,灾难来临之际,帝王都“殚为河兮地不得宁”,表现出“泛滥不止兮愁吾人”的焦躁之情。“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几句描写了黄河泛滥时的景象,“不封禅兮安知外”道出了治理黄河泛滥的原因。《史记》载:“元光之中,而河决于瓠子,东南注于巨野,通于淮、泗”。[6]到元封二年“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岁因以数不登”。[7]虽然黄河泛滥二十年都未得到有效治理,并不表示汉武帝不关心民生疾苦,这与当时的天人感应思想有很密切的关系。早在元光中年武帝便要治理黄河,田上疏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疆塞,塞之未必应天”。[8]害怕上天震怒才使得黄河泛滥二十余年。对黄河的不治理,是天人感应在此起了消极的作用。“皇谓河公兮何不仁”直接在诗歌中表现天人感应思想,显露对神灵的不满情绪。

第二首中“河公许兮薪不属”是治理黄河泛滥的方法,用平时做饭烧的柴火薪去堵塞决口。“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道出了治水困难的原因,因为堵塞决口的薪被大量的砍伐一时不到找御水的其他代替物,才会有“卫人罪”的感叹。可见,黄河治水困难古已有之,生态遭到比较严重的破坏是治理黄河困难的原因之一。烧薪的原始生活方式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生态环境破坏导致黄河泛滥频繁发生。黄河泛滥不仅是古代的教训,也值得今人深思。“林竹兮石”,《汉书》记载:“是时东郡烧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园之竹以为”。[9]使用薪代替竹子,是治水的另一个办法。“上乃使汲黯、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河”,“于是上以用事万里沙,则还自临决河,湛白马玉璧,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决河。”[10]白马玉璧是祭奠河神的仪式,武帝亲自祭奠河神。古人认为,帝王是沟通神灵与人的中介,希望在祭奠河神之后黄河灾情可以缓解。之后汉武帝动用上万人治理黄河泛滥才换得“宣防塞兮万福来”的喜悦。

(二)文人――世事无常

文人是帝王和百姓连接的桥梁,他们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汉代文人诗的创作给汉代诗坛增添了不少色彩。文人士大夫忧国忧民之情在诗作中时有显露,而灾荒诗的创作正是他们表现自己情绪的一个方面。

从洛到许巍巍。曹公忧国无私。减去厨膳甘肥。群僚率从祁祁。虽得俸禄常饥。念我苦寒心悲。[11]

黄河的诗歌篇3

提及李白我们自然就与浪漫主义联系起来,的确他的诗文以浪漫著称。杜甫曾用“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称赞他,并在《春日忆李白》中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由衷的赞美了李白诗歌创作的飘然思不群,认为他的诗歌天下无人可比。李白生活在盛唐那个时代,诸多因素锻造出了他狂傲自负、豪迈奔放、自然烂漫、桀骜放大这样的个性,使得李白的文学创作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李白诗歌中融入了鲜明个性特征,其文学创作呈现出个性化的特色,无论是意象群的构建,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的运用,还是语言特征、布局谋篇,都体现了他的狂傲自负、豪情万丈、自然烂漫、桀骜放大的主观色彩,这种李白式的文学表现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1 在表现诗人强烈的感情上采用雄奇壮美的意象

李白善于选择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意象来表现诗人强烈的感情。他笔下的黄河、长江、昆仑、王岳、清风、明月、大鹏等意象,经常用来参与作家人格的塑造,带有诗人的个性气质,是诗人精神品质及性格的外化形式。“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等,把黄河特有的粗狂雄洪的气势,把它奔腾激荡、掀起狂澜的伟大力量,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是充满着伟大的追求与抗争的河流,是不屈不挠,具有坚定意志和无穷生命力的河流。在黄河这一充分人格化意象中,可以看到诗人崇高的理想、壮伟的胸怀和无以伦比的伟大精神力量,诗人在描写黄河的同时在写自己,即使写景也是抒情。在黄河咆哮的惊涛中,听到了世人的充满激情的呼喊。李白的是在构思的过程中,就创作角度而言,受性格、感情特征的影响,其实构思基本特征是跳跃式的,具有发兴无端、思如泉涌;天马行空、想落天外;从大处落笔大起大落;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峰断之恋,奇幻多变的特点。

2 凸显诗人主观抒情时用强烈的自我意识

李白毕生追求独立自由及个性自我张扬,与他炽热的感情和自信豪迈相适应的,“他在感情表达上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他的大部分诗作都是诗人的直接介入,具有相当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天生我材必有用”表现诗人高度自负、自信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他也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望用世的积极的思想感情。李白重激昂豪迈而少细致描述,“以气为主”,重书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事件做细致描述。在他的诗中无处没有“我”的存在,对客观事物的全部描写,都是为了抒发“我”的情感,这就是他的诗塑造出极其鲜明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

3 以独特的抒情方式显示情感特征

3.1 起兴无端、想落天外的结构特征。李白的诗篇《蜀道难》劈头就是连声惊叹,“噫吁?剑?:醺咴?rdquo;,就像是郁积已久的思想感情突然迸发而出,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将进酒》开端便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两组排比反问长句凭空而起,仿佛作者思从天外而来,把黄河之水写的来有气势,去的悲壮激昂,表现完全超越个人局限而上升为普遍意义的人生感叹,又迥异乎于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种平和的境界,而让人感受到更多的伤感与无奈,读之使人喘不过起来,甚至有窒息之感。起句以其巨大的张力令人呼吸不畅,根本不给读者留有吟咏。咀嚼的时间,使其难以在此逗留,不得不迅速往下读去以求舒展,获得一石三鸟的艺术效果。这样的语言表到效果不仅完全符合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张扬个性,更在深层次上暗合了李白狂放不羁的思想模式。李白在读者由习惯和常规维系的日常生活世界之外,开辟了一个完全不同得让人陌生、使人惊奇的诗意境界。

3.2 语言清丽自然、清水芙蓉、清秀明快。“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李白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李白的诗如行云流水,非常自然,有民歌化和口语化的特征。《越女词》之三写到“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歌词活泼自然,语言质朴率真。李白十分崇尚清丽自然的语言风格,故他可在诗中大力赞美追求,“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的谢眺。在对“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的赞美中体现了他对清秀明快自然语言的追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长干行》),同样语言率直,浑然一体,毫无雕琢的痕迹。李白为了更真实、更直接、更迅捷地表达一时的情感与愿望,将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信手拈来及入诗,有一种彷佛语言在说话而不是诗人在做诗的奇绝效果,让人感受到语言活泼的生命特征。李白诗歌语言上返璞归真,诗句的口语化、民歌化,不仅增强了其诗歌的表现力,而且无形增添了其感染力。

3.3 具有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表现特色。赵翼称赞:“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李白在诗歌中熔铸神话传说,借神仙、大鹏、天马,历史人物来抒发喷薄而出的激情,形象鲜明,奔放无比,有着神奇的魅力。“白发三千丈”一句,传颂千古。因为愁而生白发,不仅满头的白发,而且竟有“三千丈”之长,可见忧愁之深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人用镜子一照,满头白发,恰似落了厚厚的一层白霜。反问句仅扣首句,用秋霜作比,是诗意加深。《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使人驰骋想象,运用夸张,借古代神话传说,“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和雄奇。当想象、夸张不足以表达其奔放激越的情感时,李白便借助于富有浪漫色彩的梦。他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是以梦游来驰骋想象,梦中的神仙世界,绚丽多彩,令人神往。想象丰富惊人,夸张极为大胆奇特,正是李白豪迈狂放的个性所要求的。

3.4 鲜明的意象和雄伟气势特征。李白的自信豪迈是他的诗呈现出意境恢弘雄奇、气势磅礴的特点,像泰山崔嵬,如大海的无涯,是天空的广阔。已经恢弘源于李白思想的随心所欲,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李白诗中有很多吞吐山河、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歌咏的对象,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雄奇壮美的的意象组合,给人以一种崇高感。所以在乔象钟、陈铁民称李白的诗歌“感慨深沉,表现了他所特有的奇雄、奔放、壮丽、多变的艺术特征,英风豪气流灌其间。足以代表盛唐时代的精神”甚为准确。

黄河的诗歌篇4

关键词:骆一禾;复现语象;原型意象;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2-019-03

继朦胧诗潮之后,韩东、于坚等以第三代诗人的形象出现在诗坛上,他们以自组诗歌流派,打出诗歌宣言,自印诗集等迥异的方式敲响诗坛的大门。在诸多诗歌流派之外,却存在着一种纯粹的、天籁般的诗性写作。海子和骆一禾等就属于此列,他们默默地孤独地坚持抒写蕴含生命意识的诗歌。而他们的这种独特的诗歌风格在当时并没有受到重视。直到20世纪90年代,海子的诗歌在骆一禾、西川等人的发掘下开始受到关注,然而骆一禾的诗歌却仍被漠视,在评论家的眼里,骆一禾仅仅被定义为海子诗歌的追随者和阐释者。如果说在20世纪80年代那些诗歌被蒙蔽了的话,骆一禾的诗歌则是首当其冲。他的诗歌有很大的艺术价值,特别是诗人构建的一系列独特的意象,而这一系列意象又表现出一种“原型”的意味。骆一禾诗歌中大量出现“黄昏”、“水”、“春天”等具有“原型”意味的意象,展示出了一种异于20世纪80年代其他诗人的原型生命意识,和充满了人的本真意识的回归和渴望。本文试图通过论述骆一禾诗歌中的复现语象来具体阐释诗歌中原型意象的喻意。

一、理性的光辉――原型意象的追寻

第三代诗人习惯将一系列无关联的意象粘合在一起,试图肢解诗歌语言来获得一种反叛的姿态。这种表现方式虽然在当时一度非常流行,但细嚼诗歌,却了无趣味,此类诗歌更多的缺点是让人癫狂,摸不清头脑,思维错乱。而在骆一禾这里,他的诗歌却是生命的“火”与“热”的写照,诗歌中的每一个意象都体现出了一种质朴的浑厚的民族精神内质和人类文化的根基。而这种诗歌追求,是缘于海子和骆一禾等人特别熟识人类文化的源头,他们熟读诗歌中的文化经典,比如,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经》、《楚辞》等的谙熟,对希腊神话、希伯来文学《圣经》以及印度吠陀文学《奥义书》和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等的熟识。这些轴心时代的典籍所蕴含的原典精神都深深启发了诗人。由于骆一禾等人的熟读原典,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无形隐含着一种对原典精神的追寻的意识。如果说我们从海子诗歌中可以寻找到一种对生命意识的抒写,在骆一禾的诗歌中同样存在对生命意识的写作。不同的是,海子对生命的抒写更加“知性”和质感,在诗歌创作中显得突兀、激烈而狂放,骆一禾则偏于“智慧”,显得平和、从容、沉静和理性。骆一禾对原型意象的构筑,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方式,即复现语象的方式。复现语象,在这里主要指的是一个语象在同一作品中再三重复,或在一个诗人先后作品中再三重复就渐渐积累其象征意义的分量。骆一禾通过对一个一个意象在他作品中反复展现,为的是要使这一意象完美地表达出它的象征意义,骆一禾用这种复现语象来构建种种的原型意象,主要表现的是诗人对诗歌生命的追求。美国学者勒内・韦勒克和奥斯汀・沃伦认为,比喻性语象只有靠复现才能成为象征性语象。诗人在作品中所确定的语象,为的是让读者们能够清晰地明白“它必有所指,这个渐渐积累并且展开的过程不是任意的,而是指向作品的主题。”Ⅲ西方批评更断言“一个语象在同一作品中再三重复,比如艾略特《荒原》中‘水’的意象,或在一个诗人先后作品中再三重复,比如叶芝笔下的拜占庭等,渐渐积累起了象征意义的分量。”在骆一禾诗歌中,“黄昏”、“水”、“春天”等意象通过反复地再三呈现、书写和构造,使之成为了富有浓郁象征意义,也成为了积淀着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原型意象。这些意象,“词根”多次复现于骆一禾的诗歌中,已经积累成高度私人化的“主题意象”,凝聚着诗人的主要人生经验和深度情绪细节。

二、“黄昏”意象――生命哲学的展示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首次将“日子夕矣,牛羊下来”的黄昏景象与伤别念远联系起来,描写盼归对于黄昏时节的独特心理感受,这种心理感受经过后世文人不断的体昧与复现,具有了原型意味。“向晚意不适,驱车向古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吟》)“月近人,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等等,正如清人许瑶光所言“已使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黄昏”。“黄昏”意象作为文人对于时间的独特心理感受长久地留在古典诗词中。在骆一禾的诗歌中存在着大量的有关黄昏意象的诗歌。对“黄昏”这一意象的反复书写,一是诗人对“黄昏”的偏爱和情有独钟,另外,则是诗人通过“黄昏”这一意象的重构,传达出诗人在灵魂深处对生命的感伤,这也是诗人生命哲学的一种体现。“我坐到黄昏,也感到了黄昏。”“不知为什么债昏使我这样忧伤,黄昏里总有什么在死亡。”(《春天》)诗人对黄昏的感知正如吉普赛人所感一样,使人强烈体会到“黄昏”意味着什么,黄昏意味着生命的尽头,即死亡。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每个人都有无法选择地被“抛”在这个世界上,也都无法避免地走向死亡,人的生命有限,人的存在有时间性。在骆一禾这里“对黄昏易逝的感受包含着人对时间的觉察,是生之春天的感受,活力的衰退概与时间敏感的丧失共在。”(《春天》)人必然面对“一面是巨大的死”,“一面是弱者的生”。这是人生无法逃避的现实。人存在的意义何在?在骆一禾的生命观里,诗人并不畏瞑死亡,他宣扬的是对生命过程的展示,而不是对死亡终结的追寻。诗人说“我不愿我的河流上,飘满墓碑俄的心是朴素的俄的心不想占用土地”虽然死生由命,但既活在世上就应该“抱朴见素,将活生命的力量,播释于人与人之间,发挥到它的极致。”(《水上的弦子》)在骆一禾的诗歌里,“黄昏”意象不仅仅是表现一种友情别离时的悲伤与留恋。《黄昏(四)》是诗人写给故友赵士仁的悼念之作。诗人超越了古人在黄昏中表达的惜别悲伤之情,而转化为对个体生命的思考。诗人把黄昏意象上升到了一种对生命的体认。面对生命的易逝,我们只能慨叹,而诗人却表现出另一种人生态度,黄昏并不可怕。“这黄昏把握的忧伤磨得有些灿烂了/这黄昏为女儿们铺下了一条绿石子的河/这黄昏让我们烧着了/红月亮/流着太阳的血红月亮把山顶举起来”《世界的血・大黄昏》。诗人面对黄昏,面对易逝的生命,并未表现出悲伤与无奈,而在“黄昏”中看见了灿烂的生命之火,犹如“绿色的五月”。在《黄昏(二)》中,诗人对黄昏有着独特的体验,执着地对有限生命充满热爱,虽然有时仍能感到“人心的善变使我感到孤独”但是诗人却仍感受到“大黄昏有一支爱人的歌曲/在你身后响着热爱生命/并且质朴无畏”,坚信“一个人绝不是只有一个灵魂”,在诗人对生命充满热爱的同时,却更加强化了诗人孤独的生命意识。面对黄昏,面对易逝的生命,诗人进一步叩问生命的真谛。《落日》一诗也是表达的 是诗人面对黄昏落日时,对个体生命的思考。诗人更深层次领悟到了,个体死亡的同时又转化为另一种生命。“一种语言未及消失便被另一种新语淹没/一种死亡未及死亡便已脱胎”。诗人开始了对生命本身的超越,从而对生命的终极价值的追寻。

三、“水”意象――生命之泉的书写

在骆一禾的诗歌中,除了“黄昏”,“水”也是骆一禾在精神上不可重复模仿的意象。在他的诗歌中能追索到“水”的原型意象。中国古代哲学家借“水”来表达深邃哲理,特别是道家学派。在道家思想始祖老子那里,也多次提到水、江河、川谷、澹、汜等水意象。老子十分欣赏水的品质,他看见水具有柔弱、谦恭、善利万物不与之相争等的特质。最重要的县老子认为水是接近于生万物的“道”,因道本无,而水有形,故近于道。《管子・水地篇》“故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尤其指出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也是水所生:“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可见水是生命的起源。由于水被看成是生命的起源,因此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许多赞美、描写水神的文字,诸如《山海经》中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神话传说,屈原的《湘君》、《湘夫人》,曹植笔下的《洛神赋》等,表达出先民对水神崇拜的原型意象。在骆一禾的诗歌里,我们也可以追寻到“水”的原型意象,他不仅复写,同时也加深了对“水”的独特的认识。在他笔下,水已经不再是异己的没有生命的自然之物,而是外化为一汪生气盎然、灵性四溢的生命之水。诗人正是沿着它走进了中国精神的发源地深处。在《河的传说》一诗里,诗人抒写中国的精神发源地――黄河,寻找到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渊源,因为河流的存在,“我们在这里渡过了五千年的昼夜”,河流是“作为世代的见证和希望”,它在沙漠上播种道路,在日子里播种春天,使“我们蕴积着哀愁一样广阔的生命力”。在诗人笔下,“水”意象象征着绵延不断的,柔软的生命力,“水呵/这个悲伤的故事/飘着轻盈的气息雕不会让季节生锈/水满含着化冻的香味/一直含到冬天以化/水是清彻的冰是多么清彻啊”。(《水(一)》)“水”充满着轻盈的流动的生命力,但同时又给人无限的感伤,水带来的欢乐已成为人间的慷慨,但偶尔也会给人间带来不幸。而“水”始终被诗人所赞美所欣赏,“没有谁/能像水那样原生琊是无辜是赞美是人中之人是赞美/我们的生活/都是磨洗过的/那倾覆的车辙画在我的脸上俄的眼睛是你为我忍着的两只清水/我用它盛起我的身体”。(《水(二)》)长期生长在海边的哲人泰勒斯说“水是最好的。水是最好的!”在骆一禾这里,“水”不仅仅是诗人的写作素材,已成为诗人创作的灵感,被视为生命的血液。正如诗人所说“有一种春天似的东西浸润我的树根”“生命中这些永不复回的东西,吸人感情,成为血液中的水。”诗人所写的“是一些水的断想”。(《春天》)在骆一禾这里,写诗的过程,犹如生命的过程,在诗里包含着对生命的追问、感情、恐惧、疑惑以及幻想。诗人在诗歌里是对生命的全过程体验与感想,“你我都是活生命,且活直觉和活感觉,具把握现在之感情,你我之所思所行,使在构成新经验与活精神。”对诗人来说诗也就成了“生命的损耗”,“每写一次,就在燃烧一次自己”就像水一样,越来越少。

骆一禾不仅写雨、河流,还形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大海情结。写下了《朴素:语言和海》,在这首诗里,大海也是生命的象征,大海是“流动着的大生命”,虽不如水的沉静与柔和,但大海体现出另一种生命形态,汹涌、彭湃、激烈,还有《观海》、长诗《大海》等诸多文本,它们的写作目的无疑都是指向诗人溯回本源的精神,又有着与水的寻求精神同构的文化意义。在西方现代诗人艾略特的《荒原》里“水”的意象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然而在骆一禾的诗里却与之相反,水就是生命!

骆一禾诗歌中还构造其他的诗歌意象来展示他对人类生命的独特思考,诸如“春天”、“月亮”、“太阳”等意象。“春天”与“黄昏”这一意象相对应,春天是象征着生命的开始,而春天又是如此的短暂,生命犹如春天,犹如春天一般短暂,诗人把生命的情感熔铸到诗歌里,“春天活着,是那样一团情愫,一团不能忘怀的痛惜。”“一个虬结的树根,浸泡在一汪春天里,有生命的地方。树木都以眼所能见的节奏碧绿起来……整个春天成为泪水一样清彻的河水。我只能以这样的描述,表达我对诗的感受。”(《春天》)而“月亮”意象,又是诗人自我情感的内敛与理性的凝聚。他用诗的语言证实“世界,一半黑着、一半亮着/事件堆起来了。那些流血的事实”而“只有月亮,在门边向着那健康的丛林,为我们谢罪”(《月亮》)。“月亮”作为客观的物象,成了诗人正视人类生命的映照。

黄河的诗歌篇5

关键词:李白;人生态度;艺术风格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早期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博览群书,喜欢吟诗作赋。李白的理想过于高傲自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浪漫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常使李白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但李白身上有一种狂傲不羁的性格和飘逸洒脱的气质,遭受打击后敢于正视现实,蔑视权贵。为了排遣遭受打击后的苦恼,为了世俗种种烦恼,他经常狂饮纵歌,追求精神上的陶醉。

《将进酒》是李白于天宝十一年,在河南嵩山友人元丹丘处写下此诗。诗人借饮酒放歌一吐胸中理想难以实现的郁闷,诗中所显示的超凡脱俗、鄙薄富贵的精神气质,反映出李白独特的人格魅力。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黄河是地上河落差极大,如同从天而将,一泻千里,势不可挡。一涨一消,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很强的视觉效果。这是空间上的夸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句是悲叹人生短暂,诗人面对明镜看到满头的白发,徒生慨叹,早晨满头的青丝到了晚上却成了白发满头,顾影自怜,徒生哀叹,这是时间上的夸张。诗人把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过程说成是一朝一暮的事,即以河水的一去不回来比喻人的青春易逝,用黄河的宏大来反衬人生命的渺小,如沧海一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得知长安供奉翰林时是何等的欣喜,在《南京别儿童入京》诗中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被赐金放还后,对朝廷失望、痛苦,自己陷入迷茫之中,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李白看来,人生无论得意与否,都要高举金杯、对月畅饮,尽情的享乐。此句发生了逆转,诗人情绪有“悲”转“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人以乐观的心态正视人生,肯定自我。这句表达了诗人内心深藏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遇到明主得到重用的思想情感,同时也流露出诗人视金钱如粪土的人生态度。李白潇洒的气度、旷世豪情岂凡夫俗子、装腔作势的当权者所能比。“烹牛宰羊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诗人此诗句中描绘了一个盛大的宴会场面,人逢知己,酒逢对手,要“烹牛宰羊”助兴,喝它个酣畅淋漓,喝它个一醉方休。“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酒酣耳热,使人难以自持。忽发奇想,饮酒高歌。“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诗人认为锦衣玉食“不足贵”,只愿一醉不醒,忘记自己的无尽忧愁。诗至此时,诗人的狂放之情转为悲愤激动。酒后吐真言,以李白的才能本可以封王拜相,但由于生性耿直,不肯“摧眉折腰”,遭到权贵的排挤,只好辞官不做,一腔的豪情壮志得不到施展,只能借酒消愁。“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自古以来贤能的人遭到冷落,诗人用陈王曹植的例子来说明这点,我们可以领率到诗人的忧愤和感慨。“主人为何嫌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诗人唱到这里狂放难以自持,忘记自己只不过是被被友人招待的客人,俨然以主人自居,大呼沽酒对饮,引出最后的一番豪言壮语:即使千金散尽,也不要停杯,不惜牵出珍稀的“五花马”,拿出名贵的“千金裘”以换取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歌的曲调,题目意译即为“劝酒歌”,含有饮酒放歌书言之意。诗人据此进行联想,抒发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豪迈气概,将及时行乐的狂饮写得激情澎湃,具有大河奔流的气势和力量,不仅把原曲的主题发挥到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的地步,还充分的展示出诗人狂放自信的人格风采。此诗因偏重于抒情,较好得体现了李白的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其中奥妙在于可解可不解之间,既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它只是书写感慨,响落天外,奇之又奇。《将进酒》篇幅不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诗歌大起大落,由悲转乐,由乐而狂,又由狂转为愤激,最后归于深沉的悲愁。为了表现这种情感上的巨大变化,诗人使用了大量时间和空间的夸张,把黄河之水,漫长的人生,说成一涨一消,一朝一暮的事。诗中大量运用了巨额数目来表现豪迈诗情。这样的写法既抒发了诗人的狂放豪迈之情,又不给人空洞浮夸的感觉,究其原因在于诗歌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和那潜在醉语下波涛汹涌的郁闷情结。《将进酒》通篇以七言为主,夹有十言、五言、三言,这种参差错落的句式和音节的错落,显示其回旋震荡的节奏旋律,造成使得气势,突出使力度,呈现出豪迈的诗歌风貌。李白的独特艺术风格,及其非凡的气概和生命的激情,在此诗中,诗人能将失意的哀感,表现出气势凌厉,悲中见豪,令人心醉神迷。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2、罗宗强.中国古代文学史[M].华东师范出版社,2000.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教出版社,1999.

4、薛天伟.李白诗歌解读[M].新疆出版社,2005.

黄河的诗歌篇6

船儿撂在浅滩

远方抵达的鲤鱼

活蹦乱跳。更远处有人涉水

惊起孤独鸟雀

桃花峪的疯女人牙齿黑黄

眼睛浑浊,黄河的颜色

河水变得安静

河水哑口无言

一夜战栗、哭喊

围绕那个疯女人的尸体

柔软到僵硬,化作黄土

我站在邙山巅

被一块石头咯得生痛

一枚悬浮的灰尘

一枚沉默的灰尘

一枚舞蹁跹的灰尘

一片树叶到另一片树叶

一条沟壑到另一条沟壑

一条马路到另一条马路

晴朗也罢,阴郁也罢

一枚灰尘悬浮,不着边际

飞翔是一种形式

遨游是天性。三千年

又三千年,依旧是

老模样,跟浪花而去

随流水飘零,从胖胖

到瘦瘦,从瘦瘦到胖胖

一枚灰尘沉湎孤独

一枚灰尘浸染喧嚣

帝王金樽也罢,黎民百姓

也罢,不愿唱歌只是舞蹁跹

闰七月

死过一次又一次的

野草不在意闰七月

迁徙一季又一季的

候鸟不在意闰七月

清风明月抵达南拐巷

闰七月流火带走黄河更多沙粒

婉约女子不在意闰七月

壮实男人不在意闰七月

年迈爹娘一次次提起闰七月

闰七月得到一份活命口粮

黄淮海平原麦浪起伏过后

不知道风要去往何处

大海码头不在意闰七月

小木船渡口不在意闰七月

村庄除了清瘦还是清瘦

闰七月消失在蔚蓝天际

闰七月码头起航

天黑了,又白了

闰七月是年迈爹娘

唠叨最多的时光

早起微凉,唤不回

波浪起伏的麦浪

打井

叫它东地,只因在村子东边

六十多亩地四十余口人

七十米深的井干涸

要返青的麦子和父亲一样无奈

打井,一定要尽快

一百二十米

要保证六十亩麦子奔向金色夏日

漆黑的夜,父亲没有合眼

打井。打井。打井

老弱病残的南拐巷

赶在麦子返青前

打井。打井。打井

叫它东地,因在村子的东边

返青的麦子和父亲一样兴奋

失落在季节里的胸针

月光如水,冬更简洁

月光如水,枣林简洁成一片叶子

大地简洁成一排均匀的脚印

女孩试着靠近想逃遁的男孩

上帝派来的使者

旷野舞蹈

月光如水,银质、象牙

黄玉、琉璃、珐琅、骨角

珊瑚清晰又混淆

蜂蝶蛰伏在茅草下

蜂蝶还没走出黑夜的光影

胸针点缀枣林,羽翼摇曳

胸针点缀大地,笙歌漫舞

涓涓细流的春天啊

谁在喃喃私语

胸针别在红尘的衣襟上

或抽搐,或阵痛

一枚失落在季节里的胸针

月亮般的女子

月亮或月亮般女子

一阵风后赏腊梅怒放

月亮或月亮般女子

踏樱花释放春之信息

月亮或月亮般女子

桃李杏后迎月季紫薇

黄岩岛,蔚蓝瑰丽的黄岩岛

像月亮般女子,细细织密密缝

像月亮般女子,衣袂飘飘飞天

薄翼轻纱,曼妙笙歌

姑娘娇媚近在咫尺,远在天涯

月亮或月亮般女子

魂灵向低处聚集

月亮或月亮般女子

穿过鼎沸抵达天上的街市

缓缓地,缓缓地迎着浪花

缓缓地,缓缓地告别月色

安逸,惬意写在女子脸上

枣树

挨枣树那么近

不惧刺痛

一棵枣树就是故乡啊!

春来芽迟发,夏至黄色花

多少年 情有独钟

离枣树那么近

漫漫黄河故道的县城

层层叠叠沙土掩埋颛顼帝喾陵

娇姿欲滴的果实啊

热情奔放是真性情

枣树这么近

叶片碧绿,枝干遒劲模糊视线

一辈子走不出沙土窝、硝河坡

一辈子住不够大堤口、杨河道

此刻,飘落雪花覆盖旧梦

一棵枣树,耗尽一生

变成一粒粒沙和我相守

超限

公路收费站换成超限检测站的牌子

张老汉明白,自己的手推车不会超限

加上蓝棉袄也不会

麦子和往年一样饱满

淤泥黄土适宜祖祖辈辈安居

他看到一辆大卡车

满载麦子被检测出超限,说要罚款

一粒粒麦子会超限

直到麦子重新发芽

他都不相信

超限检测站让张老汉成为侏儒

他的羊群再也无法跨越那道门槛

慌乱中张老汉被疾驰的汽车撞倒

再也没有起来

黄河的诗歌篇7

李白式的想象是奇幻的,是瑰丽的,是变幻莫测的。你看“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出自《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远观黄河可以想象成丝;“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发可以想象成雪(出自《将进酒》);“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见《秋浦歌》其十五),原来愁可以长三千丈;“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忧友人之心、挂念长安之心是那么诚挚(出自《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李白的想象真是瑰丽奇幻、变幻莫测啊。当然李白的想象也不是凭空而出,而是根植于他的生活土壤的。他的得意想象物如大鹏、黄河、苍鹰、长鲸、巨鱼、崇山峻岭、长江大河、苍海雪山……这些东西都是生活中的实有物,诗人只是利用想象将它变形,借以突出事物的高、大、险、多等特征。如:《蜀道难》中“尔来四万八千岁”形容时间的久远;“连峰去天不盈尺”突出山的高峻。出众的想象也总是有根据的。如:美人――鲜花,白发――霜,流水――时光,人生――朝暮间,雪花――如席……李白的天才想象也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他那丰富的生活体验。就是他对仙境的极力渲染也是为了表现出对现实的关注,于飘飘的奇异想象中将强烈的自我充分地表现出来。虽然想象的结果往往构成虚幻,然而用虚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真实情感,往往比真实的再现这种感情更深刻、更强烈、更感人,虽是理之必无,却是情之必有。如:“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出自《西岳莲花山》)李白与仙人上天,这是不可能的事,但诗人却因为在天上,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祖国正受摧残的令人惊心的场面。诗人驰骋于丰富的想象之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想象使诗人能站在高岗上统视全局。李白的构思奇特,正如陆机所说:“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出自《文赋》);正如刘勰所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出自《文心雕龙》)诗歌因为有了想象而显得威力无比。总览他的诗歌,我们既能看到那种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又能领略到那种神奇宏大的美丽想象。

李白式想象的基础是什么呢?是他天才的想象力。盛唐文化,孕育出无数杰出诗人,李白无疑是其中最具神韵的天才诗人,李白自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见《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见《赠张相镐》其二),可见李白不仅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且是个神童、天才。他是有着异于常人的天才想象力的,从他的“霜”上就可见其非凡的想象才能。他的“霜”可以是如霜一样皎洁的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见《静夜思》);可以是长长的岁月,“六鳌骨已霜”(见《登高丘而望远海》);可以是肤如霜,“足上屐如霜”(见《越女词》);也可以是思乡心如霜(心霜),更是愁肠的代名词,如“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的想象极尽才思敏捷之才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出自《秋浦歌》)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从了解,白发怎能有“三千丈”呢?待读到下面的“缘愁似个长”我们才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是形容愁之大、愁之广(愁如发丝是形容愁之多,丝丝缕缕无穷尽,忧愁使白发生成,而要长达三千丈该有多么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真是千钧重量悬于“愁”字,真正是怎一个“愁”字了得。以有形的白发、以有量的数来形容那种无影无形的“愁”,这样的极度夸张怎能使人不惊叹诗人天才的想象力?这触目惊心的孤吟,使后世人皆识其愤。这种无影无形的忧愁,被诗人用超凡的想象力将其新颖具体化、物化,达到了动人心魄的地步。在李白丰富神奇的想象中,天才的想象力是他创作的动力,是他成功创作必不可少的素质,是李白最活跃和充满生机的本领。凭借他独特的想象力,他的诗歌呈现出的是李白式的想象特色:他用神奇的利刃――想象,创造出了有别于庄子的另一种非同凡响的大鹏;造出了有李氏专利的黄河。李白笔下的黄河如《将进酒》中,诗人站在黄河边上看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忽然心情一动,联想到黄河之水就像人的生命系列,一代一代一去不复返,而黄河之水依旧滔滔滚滚而来,然而人生是如此短暂,明镜中的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转眼就是一次生命将逝(多少对时光的惋惜),面对这有限与无限的矛盾,联系到生活,得出结论:人活着为什么要不快乐?再想到天生我才必是有用的,不然上天为什么给我这样超人的才华。诗人从景到人,又从表面到内心进行了层层的联系想象,多少被压缩的灵魂都融进诗里来?李白的想象里常交织着黄河的涛声骇浪和纷纭多姿的往古神话,如“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见《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观的景象就是乘直升机也一时难以穷尽,作者却以他惊人的想象,用目光提起黄河的滚滚狂涛向海里倾倒,自然形成卷舒风云之气的咏叹调。又如《行路难》其一:诗人以酒为发端展开丰富的想象,诗人的思绪忽而奔向群冰塞川的黄河渡口,忽而转向大雪封山的太行山麓;忽而是“垂钓碧溪”的姜尚,忽而是“乘舟梦日边”的伊尹,最后诗人的思绪又由远古飞向了未来,展现了一幅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壮丽画面。诗人的想象冲破时空的限制,在寥廓的宇宙间纵横驰骋。又如《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何等大气的想法!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李白用他杰出的艺术想象才能将壮丽的黄河说成是天上来,漫长的一生说成是“朝暮”之间,这种极度扩大缩小的想法闪耀着李白智慧的光芒。他把壮大的表现得更壮、把易逝的说得更短,这就使壮大与短暂之间的对比联想显得尤为强烈,以黄河的伟大永恒来对比联想生命的短暂与渺小,达到了令人惊心的地步,用“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真是神来之笔,“奇之又奇”。

李白的乐府诗还具有丰沛的情感。美学家认为感情是通过想象来移入对象之中的,艺术想象活动始终贯穿在整个的形象思维(创作)过程中。在李白的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有时借大鹏、有时借天马、有时借月、有时借神仙来表现他胸中燃烧的火焰。那雄奇的大自然:从咆哮的黄河到清澈的溪水,从崎岖的蜀道到秀美的名山,都是他驰骋想象的辽阔天地。李白诗歌浓烈的感情与丰富的想象是分不开的。他炽热的感情像喷发的熔岩,像熊熊燃烧的火焰,像狂飙一样呼啸而来、疾驰而去,自由奇发,情思奔放。李白乐府诗歌中的想象是灌注了他的浓烈情感的,他的艺术想象是以情感作动力的。李白的想象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他的想象常随情思的流动而变化万端,离奇恍惚,纵横变幻。他善于捕捉动人的一瞬,他有一首《短歌行》,诗中构想道:“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富贵非所愿,为人驻颓光。”这里没有嗟老叹卑的哀惋,却用“劝酒”的天真想象表达了对人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这些诗篇以其纯真的情趣,感召着被庸俗的生活所淹没了的美好的人性,并因此而获得永久的魅力。李白的诗歌因李白式的想象而具有了奇幻的色彩。“感情是血液,想象是诗歌的翅膀,奔放的激情鼓动着诗人想象的翅膀,而想象的飞翔又强化了诗人的感情。”新颖、奇特的想象使李白的诗歌更动人,更具感染力。新颖、动人的想象,如《公无渡河》(又名《箜篌引》)中的“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于其间”,公被有雪山样巨齿的巨鲸吞没,却还要像绢似的悬挂其间,这简直就是一个死亡狂想曲,疯狂而又美丽。李白的古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这不是一个冷漠的观察者所能表现出来的,是诗人火样的激情加神奇的想象才使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当他的情感比较壮阔时,神奇的想象复现出的必定是长风、大漠、海洋、长河、苍松、大鹏等诸多雄奇形象。情感一旦成熟,就极力去寻取某种方式呈现出来。感情好比火,想象好比风,风愈吹而火愈旺。普通的、平凡的事物因移入了感情的火,加上想象这助威助势的风,就变得炽炽烈烈,不可收拾了。例如:他热切地抒发自己的理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邑》),诗人以高飞的震动惊怪的大鹏自喻,可见其志向的高远。鹏鸟本身是有的,但没那么大,只是比一般的鸟大一些,只因他崇拜庄子式的逍遥鹏,联系到自己的理想、志向,他以满腔的热情去想象出了李白式的独具特色的惊怪之鹏,即使在折翅时犹能扰动沧海之水掀起波浪。

李白的乐府诗有着丰富的记忆形象。李白善于运用头脑中丰厚的文学积累,重新与现实联系组合成富有新意的东西。他对历史人物是有着偏爱的,如《白头吟》这里面有阿娇、文君、相如、吕尚、韩凭夫妇。诗人先由鸳鸯两两相伴、不离不弃,想到汉武帝背弃誓言,进而联想到文君因相如将背信而赠《白头吟》(人心原来不如禽情真),再由兔丝、女萝的依依来反衬人心不如草,由“覆水难收”又联想到韩凭夫妇的悲剧。又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见《行路难》其一)中的吕尚、伊尹、宗悫(què)这些贤人,是李白的最爱。诗人喜以飞翔的心灵来塑造他心仪的记忆中的人物,如屈原、尧、舜、禹、洗耳翁、吕尚、管仲、乐毅、张良、韩信、诸葛亮……多少精魄闯进李白瑰丽的想象中!李白的记忆多是那些美妙传说、神话、历史故事。诗人“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让想象神游,将历史、神话、传说、梦境与景物组合构成了神异奇特、可惊可愕的图画。如《公无渡河》里的痴而狂的披发老叟偏要渡河;巫山云雨枉断肠的楚襄王;在“吴牛喘月”的环境中劳作的纤夫;禹理百川、杀湍堙洪水……我们似乎看到李白就是那个有坚定信念却壮志难酬的狂叟,看到了纤夫拖船之艰辛,看到了那个一心为民的禹……

诗人对于记忆中的事物有着思接千载的联系能力,如《蜀道难》作品博采各种传说和民谚,以雄奇奔放的笔调、驰骋丰富的想象描绘了一幅奇丽惊险的蜀道画卷。“噫嘘唏,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作者一开始就连声惊叹蜀道的高、险,用“难于上青天”的比喻突现了蜀道的险峻非同寻常,一开始就揪住了人心。“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接着用历史传说,来说明蜀与外界无限长的隔绝是因山险峰高造成的。“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华阳国志》说:“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王遣五丁迎之,在梓童,见一大蛇入穴中,五人齐拽蛇,山崩,五女五丁亡,山分五岭。”多么神奇的传说!

总之,李白的乐府诗凭借天才的想象力以及神奇的想象模式等得以流传不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诗人的诗歌创作,感染着一代又一代李白诗歌的爱好者,不愧为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之瑰宝。

(作者为驻马店广播电视大学教师)

黄河的诗歌篇8

【关键词】燕赵地区;社会发展;文化品格

燕赵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远古时期,就是“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聚居之地。自原始社会开始,这里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据《史记》记载,黄帝和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阪泉和涿鹿在今河北北部。春秋战国时期,燕、赵成为独立的诸侯国,《诗经》有反映河北地区风土人情的篇章,《邶风》、《卫风》等。汉乐府的燕赵民歌有《战城南》、《上邪》、《有所思》、《陌上桑》、《饮马长城窟》、《孤儿行》等。燕赵之地,山高水长,东临渤海,西拥太行,西北燕山环绕,以黄河、海河、滦河为主干,二百多条河流纵横交织。唐代贞元元年,全国划分了十个行政区划,即“十道”,河北道居其一,开元二十一年,全国划分为十五个道,河北道依旧存在,辖境含今北京地区、河北省、辽宁省大部分,还包括河南、山东的黄河以北的部分地区。下辖二十九个州,一个都护府,七十四个县。总唐一代,河北道先后共曾置州68个,置县248个。各州存在时间不同,有的是在唐初平定河北义军和割据势力过程中临时设置的,存在时间一般在三到六年,有的是唐后新设置的州,是常设之州,大多数终唐一代都存在。这一地区在唐代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常设州有:怀州、卫州、相州、州、魏州、贝州、德州、沧州、瀛州、邢州、赵州、恒州、易州、幽州。贞观年间,突厥降众被安置在幽州一带,今河北北部。武则天时期,契丹南犯,696年三次发兵河北,开元年间,张说、张九龄在河北开荒屯田,河朔一带成为北方各民族汇聚之地,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融合得到加强。

天宝时期,河北道的农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了唐朝全国的粮仓,最富庶的地方。河北粮食产量为全国的五分之一,相当于义仓相当于关内、河东、陇右诸道之和,常平仓相当于关内、河东、陇右、剑南、淮南诸道之和。据《唐会要》记载河北“租庸,充满左藏,财宝由积,不可胜计。”南北朝时期,华北平原是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的物资供给地。隋统一以后,在河北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免租调,鼓励农耕。河北农业更是得到长足的发展,一时间,“幽蓟桑叶暗川原”。隋朝永济渠的开通,为唐代河北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08年,河北百万之众开凿永济渠,引自河南陟县沁水,直通幽州蓟城,流经内黄、魏州、临清、贝州、东光等农业发达地区,纵贯河北全境。唐太宗、高宗在唐朝初年就兴修水利工程多处,开元十年722年,张说到河北赴任,向玄宗上书《请置屯田表》,主张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河北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建便开始了。主要是在前代沟渠的两旁修建纵横的沟渠,境内各州的城镇周围绿水环绕,相州、魏州、州、贝州、卫州、恒州、赵州、冀州、莫州、瀛洲、蓟州、沧州、营州、幽州各州都在前代沟渠的基础上开凿新渠,灌溉了万顷良田。以相州为例,相州下辖今河北南部成安、广平和魏县,河南安阳、汤阴、林县、内黄和濮阳等地。以漳水、洹水为源兴修了高平渠、万金渠、利物渠、渠、金风渠,灌溉农田十万亩。百余起河渠所构成的庞大的灌溉系统,极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华北平原是著名的蚕棉之乡,以定州博陵郡为代表,他们的丝织品分工细、花样品种多,有细绫、瑞绫、两绫、二色绫、熟绵绫等,绢分为八等,布分为九等。河北各州向中央交纳的岁贡以丝、绢、棉为主。

今河北邢台的内丘、临城都有唐代邢窑的遗址,邢窑是著名的珍品,细腻白润,唐代邢窑种类繁多,有青瓷、黑釉、黄釉、酱瓷和三彩陶俑等。河北矿产资源丰富,铁、铜储量丰富,据《新唐书 地理志》记载,九县都发现铁矿。定州的冶铜炉每炉可用去铜矿二万一千二百二十斤。矿产丰富是手工业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幽州的铸铁业和沧州的制盐业在唐代也很著名。河北的枣和栗子产量高,品质好,枣强县就是因为枣木强盛而命名。定州安国的药材生产延续至今,有人参、麝香、蛇胆、之母。[1]

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深刻影响这一地区的地域文化的发展和形成,影响到文学品格的形成,在文学史上,各地域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氏三人和陶谢分别代表了北南文学的特色,曹操《观苍海》、曹丕《燕歌行》、曹植《赠白马王彪》贯穿其间的是慷慨悲凉,健笔纵横的所谓“建安风骨”;而陶渊明虽有“刑天舞干戈,猛志固常在”,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是主导。谢灵运也是有济世的冲动,但实际上吟唱的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山水生涯,陶谢开创了山水田园诗派。陶谢与三曹思想上一出世一入世,风格上一冲淡一慷慨。

巴蜀文化是南方文化重要的一支,天府之国,内有峨嵋之秀、青城之幽,外有蜀道之险,峡江之峻。自古至今孕育了许多大家,如:司马相如、扬雄、苏轼、郭沫若、巴金等。在唐代李白天马行空、狂放不羁的作人作文的风格与巴蜀文化的熏陶是不可分割的。

唐代文化正是地域文化合流的产物,燕赵文化的慷慨奔放,自由质朴的因子,为唐代文化所吸收,借此弥补南朝文化中情感枯竭,内容苍白之不足。唐诗汲取了南朝在诗歌形式探索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使唐代律诗得到完善。李唐王朝来自北方鲜卑族,在文学上汲取了燕赵文学词义贞刚,豪迈阔大,情感浓郁等气质风格,便使得唐诗在形式华美的基础上又充实了内容和情感,走上古代诗歌的峰巅。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慷慨悲歌、好侠任气是燕赵文化的精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燕赵志士就唱响了慷慨苍凉的燕赵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司马迁在《史记》中最早为燕赵精神定格,并且记录了燕赵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气质倾向,“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地余民,民俗急,仰机利而食,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野王好气任侠,卫之风也。”文学即人学,区域的人文气质必然呈现于文学作品中,形成相同的文学风格,如果说,司马迁概括的是燕赵黎民共同的生而有之的自然气质倾向,那么,这一说法随着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很快被运用到文学评论和作品中,并一直沿用至今。刘勰用“慷慨任气”形容建安时期文风,南朝江淹的《别赋》用“燕赵悲歌”概括离别时的销魂长歌。韩愈的《送董邵南序》称“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

上一篇:房屋出售协议书范文 下一篇:成人谜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