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通俗歌曲歌词 动植物意象 抒情 矫情
在当今开放与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通俗歌曲通过各种渠道潮水般涌现,不计其数。许许多多的歌曲还未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就被淹没在滚滚歌潮里。为获取受众关注,取得轰动效应,通俗歌曲必须推陈出新,用创新的亮点打动受众。
歌词的创新尤为重要。歌词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歌曲主旨的载体,是决定歌曲能否得到受众青睐、广泛传唱的要素之一。许多通俗歌曲歌词的创作都在出新出彩上狠下功夫,形式不一而足。近些年有很多通俗歌曲歌词把创新的立足点定位在运用动植物意象来抒发情感上,运用的动植物意象种类繁多,运用方式五花八门,抒情效果良莠不齐。有些歌词里的动植物意象生动形象、耐人寻味,是歌词抒情的亮点所在,歌词因此拥有了强大持久的生命力;而有些歌词的动植物意象生拉硬扯、哗众取宠,虽一时引人关注但不久就销声匿迹。
当代通俗歌曲歌词运用动植物意象来抒发情感由来已久,但近几年扎推出现的现象引人注意,也令人思考。
一、通俗歌曲歌词运用动植物意象的成因
通俗歌曲歌词运用动植物意象的成因多种多样,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1.求新求异的创作动机
在层出不穷的歌潮里,脱颖而出是通俗歌曲追求的目标。新颖别致、令人耳目一新的歌词往往是通俗歌曲获得成功的法宝。为了达到出新的目的,有些通俗歌曲歌词借动植物意象来抒情,取得了不同寻常的表达效果。在此类通俗歌曲被广泛传唱之后,跟风之作频现歌坛。
2.抒情联想的特殊需要
歌词篇幅短小,容量有限。想要在有限的篇幅之内,生动、完整、深刻地表情达意,必须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来帮助抒情,运用动植物意象就是手段之一。另外,在词作者创作之时,基于表达需要所自然产生的以动植物为类比对象的联想也是歌词中运用动植物意象的一个原因。
3.动植物意象更具优势
动植物在客观世界里与人类的关系密切,为人所熟悉,因此,动植物意象相对于其他意象来说,更加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和运用。
二、通俗歌曲歌词运用动植物意象的作用
通俗歌曲歌词准确而巧妙地运用动植物意象作比,或使用动植物意象象征,能够实现想象的转移与链接,可以超越一般的叙事抒情模式,构建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获得更好的表达效果。分类举例阐述如下:
1.新颖不俗,引人注意
通俗歌曲歌词里的动植物意象,有的十分新颖、典型,符合受众的文化和心理需求,因而备受关注。例如玉镯儿作词的《白狐》:
我是一只修行千年的狐,
千年修行千年孤独。
夜深人静时可有人听见我在哭,
灯火阑珊处可有人看见我跳舞。
我爱你时你正一贫如洗寒窗苦读,
离开你时你正金榜题名洞房花烛。
能不能为你再跳一支舞?
我是你千百年前放生的白狐,
你看衣袂飘飘,衣袂飘飘,
海誓山盟都化作虚无。
……
这首歌几年前在茫茫歌海中一炮走红,得到受众的普遍喜爱和广泛传唱。它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歌词选用了“白狐”意象,“白狐”是一个具有浓厚民族文化内涵,带有传奇色彩的动物意象。受到《聊斋志异》和民间传说的影响,“狐”成为中国人文化意识里一个特定的符号,有恶也有善。歌词里的“白狐”是一个善良贤淑、美丽痴情的女性形象,带给受众一种奇妙的虚拟联想,一种自我轮回的审美体验,“白狐”幽怨的诉说,充满悲情的故事唤起了听众的假想共鸣,深深打动了听众。
2.托物象征,富含寓意
通俗歌曲歌词里的动植物意象,有的被歌词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影射现实生活,抒情言志,寓意深刻。李宗盛作词的《我是一只小小鸟》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一只小小鸟,
想要飞却怎么样也飞不高,
也许有一天我栖上了枝头却成为猎人的目标,
我飞上了青天才发现自己从此无依无靠。
……
我是一只小小鸟,
想要飞呀飞却飞也飞不高,
我寻寻觅觅寻寻觅觅一个温暖的怀抱,
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
所有知道我的名字的人啊你们好不好?
世界是如此的小我们注定无处可逃,
当我尝尽人情冷暖当你决定为了你的理想燃烧,
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
……
这首歌作于1990年,至今已传唱了21年,博得了不同时代的广大受众的喜爱。歌词中“小小鸟”这一象征性的意象,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歌词借助“小小鸟”意象,犀利地反映出现代人奋斗的无奈、生存的孤独和内心的彷徨与期待,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生存的严肃思考。意象鲜明生动,寓意深刻,富有哲理,不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抚慰并激励那些历尽坎坷、饱经沧桑却又矢志不渝、奋斗不止的理想追求者。
3.借物抒情,妙趣横生
有的动植物意象活泼可爱,歌词中用来抒情言志,妙趣横生。例如林建昌作词的台湾校园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阿门阿前一棵葡萄树,
阿嫩阿嫩绿地刚发芽。
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呀,
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阿树阿上两只黄鹂鸟,
阿嘻阿嘻哈哈在笑它:
葡萄成熟还早得很哪,
现在上来干什么?
阿黄阿黄鹂儿不要笑,
等我爬上它就成熟了!
这首歌自面世到现在已有三、四十年的时间,一直在广大成人及儿童受众中广泛传唱。歌词中憨态可掬、执着进取的“蜗牛”形象十分可爱。歌词借用“蜗牛”和“黄鹂鸟”两个动物意象,巧妙含蓄、简明生动地表现出歌词的主题,犹如一则现代版的托物言志寓言。
三、对通俗歌曲歌词频用动植物意象的观察与思考
综观通俗歌曲歌词动植物意象运用的实际效果,大体分为三种情形:第一种,巧妙运用动植物意象抒情,受到广泛关注。意象形式新颖,内涵丰富,成为歌词抒情的亮点,歌曲受到广泛喜爱和经久传唱;第二种,运用独特的动植物意象抒情,十分惹人注意。意象形式新鲜,歌曲受到广泛传唱,但为时不长;第三种,滥用动植物意象抒情,缺乏吸引力。意象牵强附会,形式趋同,缺少内涵,歌曲没能得到广泛传唱。
1.抒情的妙用
在众多运用动植物意象的歌词中,有一些新颖生动、内涵丰富的经典词作。
上文提到的《我是一只小小鸟》、《蜗牛与黄鹂鸟》就很有代表性,此外比较经典的还有齐秦作词的《狼》和唐磊作词的《丁香花》等。
《狼》的歌词是在台湾诗人纪弦《狼之独步》的基础上改编创作的,歌词中塑造的“狼”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较原诗有所改变,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征。《狼》的歌词如下: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
走在无垠的旷野中,
凄厉的北风吹过,
漫漫的黄沙掠过。
我只有咬着冷冷的牙,
报以两声长啸,
不为别的,
只为那传说中美丽的草原。
歌词篇幅短小,内蕴丰富,“狼”这一意象颇具象征意义,耐人寻味。“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形象而又简明地刻画出“狼”的形象,数量短语“一匹”具有设喻功能,描绘出“北方的狼”高大凶悍的特征;“无垠的旷野”、“凄厉的北风”、“漫漫的黄沙”概括出“北方”的环境特征;“我只有咬着冷冷的牙……只为那传说中美丽的草原”点明了歌词的主题。这首歌曾经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传唱甚广。
《丁香花》的歌词是作者根据亲身经历,写给一个身患绝症、花季早逝的女孩的。歌词用“丁香花”作比,营造了浓重的悲伤气氛,抒发了强烈的怀念之情。
你说你最爱丁香花,
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它。
多么忧郁的花,
多愁善感的人啊!
花儿枯萎的时候,
当画面定格的时候,
多么娇嫩的花,
却躲不过风吹雨打,
飘啊摇啊的一生,
多少美丽编织的梦啊!
就这样匆匆你走了,
留给我一生牵挂。
……
“丁香花”这一意象与歌词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身世有相似之处,意象鲜明典型。这首歌一经推出,风靡一时。
2.抒情的特用
有一些歌曲由于动植物意象的独特运用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些歌词里的动植物意象不一定用得精当,但客观上的确引起了广大受众的兴趣。比如《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和《你是我的玫瑰花》等。
《老鼠爱大米》的歌词用意象“老鼠”作喻体,构成一处非常另类的比喻。“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不管有多少风雨,我都会依然陪着你……”,这样的比喻有些“语出惊人”,带有调侃的味道,着实吸引了不少受众的注意。
《两只蝴蝶》的歌词用意象“蝴蝶”直接叙事和抒情,“亲爱的你慢慢飞,小心前面带刺的玫瑰,亲爱的你张张嘴,风中花香会让你沉醉……”“我”和“你”以“蝴蝶”的形象出现,这种化人为物的写法给人带来一种新鲜的感觉。
《你是我的玫瑰花》的歌词用“玫瑰花”意象比喻“爱人”,“一朵花儿开,就有一朵花儿败,满山的鲜花,只有你是我的珍爱……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花,你是我的爱人,是我的牵挂……”,这一比喻不是首创,且极其通俗,还是吸引了为数不少的受众。
上述三首歌曲,不论歌词里的动植物意象用得如何,由于“新鲜”和“与众不同”,一时间都受到注意,得到了广泛传唱。但这些歌曲犹如昙花一现,流行不久以后就进入衰落期,甚至被众多受众所抛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歌曲歌词的意象只是迎合了受众一时的猎奇心理,歌词内容流于浅俗,不能满足受众心理和文化的深层需求。
3.矫情的滥用
有些歌词滥用动植物意象,要么是故意制造噱头,要么是跟风模仿,缺乏内涵,形式雷同,没能得到受众的普遍喜爱和广泛传唱。
比如《猪之歌》和《蚊子爱情进行曲》两首歌词里的动物意象就有故意制造噱头之嫌,《猪之歌》的歌词描写了猪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等,尽显“猪”的丑态,如“猪!你的鼻子有两个孔,感冒时的你还挂着鼻涕牛牛……”;《蚊子爱情进行曲》展现的是男女谈情说爱被蚊子叮咬却丝毫不顾的场面,语言混乱不堪,如“左前方三公尺有一男和一女,目前被爱情密集猛烈攻击,集三军的火力见目标用力吸,蚊子要胜利趁人类谈情说爱……”如此之动物意象运用,令人匪夷所思。此类现象不在少数。
另外,跟风模仿运用动植物意象的许多歌词,形式雷同,意象缺乏内涵。比如《××爱上××》歌名形式的歌词就有很多。《老鼠爱大米》和《狼爱上羊》出现得比较早,其中的动物意象多少还有些抒情效果,还能给人以新鲜的感觉,而后来陆续出现的《狐狸爱上熊》、《老鼠爱上猫》、《香烟爱上火柴》、《猫咪爱上鱼》和《当刺猬爱上玫瑰》等歌曲,歌词的命名和意象的使用已经雷同到令人惊讶的程度,很难再引起受众的兴趣。
注释:
[1]本文歌词语料以及歌词作者主要引自百度MP3・歌词和百度百科。
[2]举例所用歌词的标点是本文依据歌词句意所添加。
参考文献:
[1]张藜.音乐里的文章事[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
[2]尤静波.流行歌词写作教程[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1.
[3]许自强.歌词创作美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陆正兰.歌词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语码转换;歌词语篇;动机
0 引言
语码是社会语言学家用来指语言或语言的任何一种变体。语码转换是指在一个对话或语篇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对语码转换的定义,语言学家各有侧重。 Grosjean (1982年) [1]提出一个句段或语篇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现象被称为语码转换。它指在同一次会话中,双语者或多语者在主体语言变体中嵌入另一种(或几种)语言变体。Gumperz(1982年)[2]认为会话语码转换是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两种或多种语言的交替使用,是熟练使用双语或多语的人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我国学者祝畹瑾(1992年)[3]认为语码转换是人们在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了两种或多种语言及其变体或者从一种语码到另一种语码。
语码转换是言语接触中的普遍现象,在言语交际中是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作为特殊文本,歌词语篇中的语码转换有其独特的动机。本文将从语言学角度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流行歌曲中所涉及的语码转换动机。
1 流行歌曲中语码转换的语言学动机
歌词语篇与生活中自发随意的对话不同,它是作词人经过长时间的揣摩体会并结合受众爱好倾向创作而成。词中要表达的韵味,以及词的格律特点、作词风格都有其独到之处。对于现代流行歌曲中出现语码转换这一语言现象也必定是作词人一番苦心的结果,其中是有章可循的。本文收集了103首含有语码转换的流行歌曲,经分析发现,歌词中采用语码转换的表达方式动机有六:
1.1 契合押韵
歌词是诗歌的一种,入乐的叫歌,不入乐的叫诗。歌词在感情表达、形象塑造上和诗区别不大。但在结构、节奏上要受音乐的制约,韵律上要照顾演唱的方便,遣词造句上要考虑顾及歌者,体现听觉艺术。流行歌词一般是现代诗歌,想要音乐美,自然要朗朗上口,韵律明晰。当汉语歌词不能既满足表情达意又体现押韵时,词人往往会借用其他语码来达到这种效果。
这种情况在含有语码转换的歌曲中还是比较多的,在此以一首典型合辙押韵的歌词给予说明:
当我还是一个懵懂的女孩/ 遇到爱,不懂爱/ 从过去到现在/ 直到他,也离开/ 留我在云海徘徊/ 明白没人能取代/ 他曾给我的信赖/ See me fly/I am proud to fly up high/ 不能一直依赖/ 别人给我拥戴/ Believe me i can fly/I am singing in the sky/ 就算风雨覆盖/ 我也不怕重来…(《挥着翅膀的女孩》)[4]
这首歌词中,运用了严格的合辙押韵,每一个韵脚都采用了汉语韵母的/ai/, 英文采用high,fly,sky三个词作为韵脚,契合了整首歌词的怀来辙(/ai/),使歌曲韵律明晰,朗朗上口。倘若把这些翻译成汉语表达,则破坏了整首词的音乐美感。
1.2 便利表达
Gumperz(1982年)[2]提出语码转换有六大功能,其中引用功能居首。用外语或汉语方言来表达情感或传播外来文化是歌词中运用语码转换的一个重要的动机。这正是利用语码转换的引用功能,将其发挥的淋漓尽致。
1.2.1 原引歌名
在歌词中,为了表达的便利,作词人会提取外语歌曲中的主要元素来为歌词创作服务。如香港歌手林忆莲的歌曲《Better man》[5],直接引用Robbie Williams的同名曲《Better man》作为其歌唱曲目的歌名。Robbie Williams的歌曲中表达了对真爱的盼望,所以下决心成为一个更好的男人,而林忆莲恰是从女性的角度回应,唱出坚定自信且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女人心。
1.2.2 直接投射情感
很多采用语码转换的歌曲,原引外语或少数民族的语言来强化感情,从而保留了歌曲的忠实度。如香港著名摇滚乐队Beyond的作品《Amani》[6], 歌词如下:
Amani Nakupenda Nakupenda We We /Amani Nakupenda Nakupenda We We/ 他主宰世上一切 他歌唱出爱 他的真理遍布这地球/ 他怎么一去不返 他可否会感到烽烟掩盖天空与未来/ 无助与冰冻的眼睛 流泪看天际带悲愤 是控诉战争到最后伤痛是儿童 /我向世界呼叫/ Amani Nakupenda Nakupenda We We/ Tuna Taka We We/ Amani Nakupenda Nakupenda We We......
这首歌曲是Beyond非洲行回来创作的,歌曲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感慨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是无辜天真的儿童,呼吁和平。歌词中的外语是非洲国家肯雅的斯瓦西里语,大意是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呼喊。词中的外语是通过“呼叫”直接投射出来的,表达了战争中苦难人们的心声。
1.2.3 借用昵称
中文昵称与其他外语昵称的表达方式差异明显。有些外文(如英文)表达更直接,汉语更委婉含蓄。并且英文中对昵称的表达丰富多样,而汉语就相对单一。由于流行歌曲的受众群体大都是年轻人,对爱人的称呼不会仅仅局限在汉语的含蓄表达里,但若直接将外语中的昵称翻译出来又略显唐突。因此大部分歌曲会借用外语中的昵称来表达情感。如孙燕姿歌曲《Honey》中用到 “honey”的昵称,范玮琪《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中的 “darling”, 王力宏《唯一》中的 “baby”,花儿乐队《Miss you》中的“my love”,等等。在收集的103首歌词语料中,这种借用现象占大多数(其中有21首歌曲借用昵称,占20.4%)。
1.2.4 言语的顺应
语言使用过程中,使用者会对语言因素的各方面做出选择,如语言、语码、语体的选择。[7]语码转换对语言因素的选择反映了语言使用者积极的语用策略,并结合受众的语言流行趋势,使歌曲表达更简洁明快。
如陈奕迅在《K歌之王》、《因为爱情》中使用了 “K”歌和 “CD”等词语,黄龄《High歌》中的 “high”, 等等,歌曲使用这些词语原因之一是他们音节少,易读写,此时语码转换在语音和词汇等方面做出了顺应。另外,这些词在汉语中并没有直接对应的地方,从而填补了语言词汇上的空缺。
1.3 规避禁忌
语言使用者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人,他们的行为时刻都受制于社会规约,包括言语行为。[3]处于对某个特定社会文化、习俗和规约等的考虑和尊重,人们常使用两种或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歌词语篇也不例外,当遭遇不满或要抒发情绪但又要顾及颜面时,或者运用的汉语会刺激受众保守的神经时,词人就会使用语码转换来规避这种社会禁忌。如胡彦斌《超时空爱情》[6]:
我赶着牛在树下吃草/ 嘴里哼着贝多芬的圆舞曲/ 你穿着白色碎花洋裙/ 赤脚踩在溪水里 噢sexy/ 我在进京赶考得江南雨季又遇见你……
在传统观念中,性的提及是非常忌讳的, “sexy” 对应汉语中的“性感”,这在汉语中是非常直接的表达,为了顾及女性的感受和对听众的礼貌和尊重,歌词采用英文的方式很好地规避了这一禁忌。
1.4 强调作用
歌曲采用语码转换这一特殊语言现象,对歌曲主题或主题词采用语码转换的形式来强调其特殊的重要地位,用求异的方式展现作者想要强调的思想。如:
爱情让人头昏/思念让人心疼/不用再问/我心里确定/你是我的number one...(《真情人》[4]李玟)
歌词中,用英文的”number one” 代替中文的“第一名”,强调情人在歌者眼中的地位,倘若直接用中文表达,这样很容易将意思淹没于整首歌的歌词中。正式这种“求异”的手法使这样的表达变得新鲜特别,强调了“第一名”的意味,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
1.5 靠拢情感
语言学家Giles [9]的“言语适应论”提及语码转换的言语适应动机,用语言靠拢和语言偏离来解释操双语者的心理状态。 语言靠拢是指说话人为取悦对方而对自己的语言或语体作出调整,使之与对方的语言或语体达到一致;语言偏离至说话人有意突出与对方在言语上的差别,选用与对方不同的语码。在流行歌曲歌词语篇中,语码转换体现了言语靠拢的这一特征。由于流行歌曲的受众体多数是年轻人,受欧美和港台文化的影响,在日常口语中经常涉及语码转换,歌词创作者考虑到这点,将这一特征带入歌曲中,既增加了歌曲的时尚感,有靠拢了年轻人呢的言语特点。
如蔡依林的歌曲《Don’t stop》:
don’t stop, never give up/为爱情找一个梦想/雨下得再大又怎样/开心地淋一场/dream up, falling in love/给自己找一个想像……
“stop”, “give up”,“dream up”, “fall in love” 这些常用的英文口语经常出现在年轻人的对话中,歌曲采用这些常用英文口语正是结合年轻人的说话特点,在情感上和歌曲的受众靠拢,便于年轻人接受。
1.6 体现歌者身份
语言有三大功能:思维的工具、交际的手段、社会身份的标志(陈松岑, 1999:10)[10]。其中语言的社会功能传递着非语言的信息,即言语行为所折射出的语言使用者的社会信息,如社会关系、社会身份、语体特征、个性特征等。
1.6.1 歌者生活背景的体现
拥有海外生活背景经历的创作者在进行歌词创作时,会不可避免地采用他所熟悉的语言来表达情感,这是一种隐性的顺应过程。如王力宏是在美国长大的ABC, 所以不可避免地在他的大多数歌曲中都采取中英文语码转换的形式。
1.6.2 体现个性特征
能够很好的运用嵌入语来进行歌词中的语码转换,可以体现创作者的个性和语言运用的能力,这是歌者个性和素质的体现。如范玮琪《那些花儿》:
啦……想她 /啦…她还在开吗?/啦……去呀!/她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在哪里呀?/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where the flowers gone?/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girls gone?/where did they all gone?/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men gone?/where the soldiers gone?/where have all the graveyards gone?/where have all they gone?
歌词中插入大段英文,这些英文紧扣歌曲韵律,用问句的形式结合歌曲的主题,英文表达娴熟,体现范玮琪本身的英文素养和教育背景,同时也容易获得年轻人的青睐。
2 结语
本文用详细的语料对流行歌曲歌词语篇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了动因分析,总结出流行歌曲歌词语篇中使用语码转换的六大动机:契合押韵、表达便利、规避禁忌、强调作用、靠拢情感、体现歌者身份。歌词语篇中的语码转换并不是歌词创作者的随意行为,而是一种正常的语言接触现象,是有因可循的。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对了解当今流行歌曲语言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Grosjean, F. Life with Two Languages: An Introduction to Bilingualism[M]. Cambridge, M. 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2]Gumperz, J. Discourse Strategies[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4]乐海,曹扬.经典好歌大家唱(精华版)[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6.
[5]乐海,曹扬.经典好歌大家唱(上榜版)[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6.
[6]乐海,曹扬.经典好歌大家唱(摇滚版)[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6.
[7]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4(1).
[8]乐海,曹扬.经典好歌大家唱(校园版)[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6.
[9]Giles H, Smith P M. Accommodation theory: Optimal levels of convergence[C]//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Oxford: OUP,1979.
[10]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1999.
[关键词]歌唱 歌词 曲调
[中图分类号]GB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228-02
歌唱是人类音乐活动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人类表达、交流情感的最自然的手段之一。柯达依曾说过:“你的喉咙里有一样乐器,只要你愿意使用它,它的乐音比世界上任何小提琴都美。”乐器演奏固然很难容易成为普罗大众的具备能力,然而歌唱可以。同样,对于儿童来讲,唱歌也是他们进入音乐天地最自然的途径。
歌唱在学前儿童的音乐体验和日常生活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幼儿园的歌唱活动是让幼儿最直接接触音乐的一种常用的音乐体验形式。尤其是孩子,当他高兴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以表达轻松、愉悦的心情。在早教班、托儿所、幼儿园里,经常可以看到玩耍中的孩子在唱歌。在公园里、甚至是公共汽车上,都可以听到这些小朋友的歌声。凡是健康的、快乐的学前儿童,都能很快的学会用歌唱来愉悦自己和与人交流,歌唱是学前儿童生活中最亲密的伙伴。那么,我们如何更好的选择和组织歌唱教学活动的内容呢?
1.歌唱活动材料的审美价值
审美是音乐的核心,为幼儿歌唱活动选择的歌曲,应符合音乐艺术审美的基本要求。歌曲的旋律要优美动听,能引发幼儿的学唱兴趣,给欣赏者和演唱者以美的享受。此外,歌曲艺术审美的要求不仅体现在歌曲的旋律上,还体现在歌曲歌词的艺术感,即歌词朗朗上口、具有韵味,或者优美抒情、幽默诙谐、富有情趣。
2.歌唱活动材料的教育价值
选择积极向上、健康的幼儿歌曲,对幼儿的心灵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方面它可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活跃思想、完善品格、锻炼身心的美育内容,如学前儿童在歌唱时能感受到内容美和曲调美的感染和熏陶,呼吸器官和发音器官能得到活动锻炼,心理活动过程能处于良好的开放调节状态,等等。另一方面,它又包含了多种音乐知识和歌唱技能,在歌唱中音乐欣赏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歌唱是培养学前儿童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3.歌唱活动材料的内容要适合学前儿童
为各年龄幼儿选择的歌曲,应适宜其歌唱能力的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逐步促进幼儿歌唱能力的发展。歌唱材料的主体是歌曲,它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材料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歌曲是由歌词和曲调组成的。为学前儿童选择歌曲是要兼顾歌词和曲调两个方面。
3.1歌词的选择
为学前儿童选择的歌曲,歌词应具有以下特点:
3.1.1内容与文字要有趣并易于理解
学前儿童的年龄小、生活经验很有限,理解事物和理解语言的能力也不强。所选歌词的内容和文字表述应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第一,歌词应该是儿童所能理解并感兴趣的。否则,就很难引起儿童的兴趣和情感共鸣。第二,歌词的内容、形象应是儿童比较熟悉和喜爱的。如动物、植物、自然现象、交通工具、儿童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儿童自己的生活和活动;儿童所熟悉的成人等等。第三,歌词的文字是较生动、有趣的。如使用押韵、重复;使用象声词、衬词、感叹词、无意义的音节;使用夸张、诙谐的创作手法等。歌词篇幅短小易记。儿童学得快、记得快,同时也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编唱机会。第四,歌词应具有潜在的情感价值。如《泥娃娃》中的爱的熏染;《我的好妈妈》中的美德赞扬;《螃蟹歌》中的美好生活体验等等。
3.1.2歌词内容应适于用动作表现
幼儿天性好动,感情外露,因此唱唱跳跳、唱唱玩玩是他们最喜爱的一种音乐表现活动。学前儿童的活动,总体上是不分化的。无论说话还是歌唱,都常常以动作相伴随。如果歌词本身适宜用动作表现,则歌曲便更容易为儿童所喜爱和接受。另外,这种边唱边做动作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儿童记忆歌词、发展节奏和动作的协调性,而且也能更好的帮助儿童表达情感。以歌曲《走路》为例,歌词内容:“小兔子走路跳呀跳呀跳,小鸭子走路摇呀摇呀摇,小乌龟走路怕呀爬呀爬,小花猫走路静悄悄。”简单的两句歌词中包含了四个生动的动物形象,儿童能快速的加入身体律动快乐的歌唱,并能够快速记忆歌词。
3.1.3歌词结构应简单、多含重复
结构简单主要是指:句子中所含的词汇较少,语法结构较简单;多含重复主要是指:句子在长度、语言朗读节奏结构等方面多含相同或相近处。如歌曲《碰一碰》中,歌词:“问:找一个朋友碰一碰……,碰哪里?答:鼻子碰鼻子!”音乐多次重复时,可以由儿童自由编唱回答:“小脚碰小脚!”或者把鼻子、小脚换成儿童熟悉的身体部位或其它自己所熟悉的物体。儿童在编唱时,可以随意编唱任何不合常理的事情,作为幼儿教师或家长一定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赞扬。此外,简单而多次重复的歌词,儿童也更易于理解和记忆。像《碰一碰》、Ⅸ我爱我的小动物》中除了身体部位、动物名称和叫声不同外,其他的歌词完全相同。学前儿童唱这样的歌曲,语言记忆的负担很轻,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享受歌唱和做动作的快乐1
3.2曲调的选择
为学前儿童选择的歌曲,应注意下述方面:
3.2.1乐曲音域不可过宽,要顺应儿童的生理特点。学龄前儿童不适宜唱过高或过低的音,以保护幼儿的声带。一般地,各年龄段的合适音域为:
2--3岁:小字一组的do--mi(三度);
3--4岁:小字一组的do--la(六度);
4--5岁:小字一组的do--si(七度);
5--6岁:小字一组的do--小字二组的d0(八度)。
偶尔有音高超出以上范围,但此音高不是多次出现且不在此音高上长时间停留都是容许的。
3.2.2节奏比较简单
为四岁以前儿童选择歌曲时,歌曲的节奏应主要由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组成,也可适当的加入附点音符,如歌曲《拔萝卜》。
为4-6岁儿童选择的歌曲节奏中可以含有少量的十六分音符,附点音符出现的频率可随之增加,还可含有一些切分音符、弱起等难度较大的节奏。
为四岁以前儿童选择歌曲的节拍,最好以2/4拍和4/4拍为主,3-4岁间,也可选择3/4的歌曲。为4-6岁儿童选择歌曲,出了上述拍子外,可较多的增加3/8拍和6/8拍的歌曲。
3.2.3旋律的线条较为平稳
幼儿一般不适宜演唱旋律起伏太大的歌曲,宜选择较为平缓的旋律。4岁内的幼儿演唱歌曲的音程跳进多为三度以内的音程,小二度亦不适合幼儿演唱。4-6岁的儿童可以演唱四度、五度、八度的音程,但不宜演唱六度、七度及连续大跳的音程。
3.2.4曲调结构短小工整
学前儿童不宜演唱长、大的歌曲。为4岁内儿童选择的歌曲,以含2-4个为宜,总长度一般在8小节。为4-6岁儿童选择的歌曲,可含6-8个乐句,总长度可增加至16-20小节。
4.内容、形式、情绪与风格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为幼儿选择的歌曲,题材应广泛,既有反映幼儿喜爱的动物、植物及自然界变化的歌曲,也有反映幼儿的日常生活、游戏、学习等题材的歌曲,还有反映社会、节日、幼儿熟悉的成人劳动生活等题材的歌曲。
为幼儿选择的歌曲,形式也应多样,独唱、齐唱、对唱、接唱、轮唱、双声部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都应让幼儿有所感受。
为幼儿选择的歌曲,情绪也应丰富多样,每一年龄段的幼儿都应有感受和表现活泼欢快、优美抒情、安静甜美、雄壮有力等各种情绪的歌曲,从而丰富幼儿的艺术体验,增强幼儿歌唱表现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富有中国各民族风格以及国外一些脍炙人口且风格浓厚的幼儿歌曲,组织幼儿进行演唱感受与表现。
关键词:儿童唱歌;兴趣;培养
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而强化审美体验的重要手段是运用音乐教育中音乐本体(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和声、调式、配器等)去教育感染儿童,这才是最积极有效的方法。因为无论是歌曲还是乐曲都远远超越了歌词和曲名所能表达的情感,所以人们常说用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可以用音乐来表现。音乐能直接地影响人们,特别是影响儿童的情感,这对帮助孩子认识周围世界有着特殊的作用。通过各种音乐活动能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可使他们掌握简单的音乐技巧,并能发展他们的音乐创造能力。儿童在音乐的感染下能陶冶性情,对美好的事物有良好的感情,对生活无限热爱。儿童只有学会认识音乐,学会体验音乐的美、追寻音乐的美,才能进入音乐的天地。而唱歌兴趣的培养,则是重中之重.
一、正确选择歌曲内容
(一)歌曲材料的选择
在我们平时接触的歌曲材料中有许多好歌,但并不一定完全适合儿童歌唱,有些歌曲歌词太陈旧偏离儿童生活经验,儿童很难理解。有的歌曲节奏过于复杂,不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有的歌曲音域过宽,影响儿童的发声,所以歌曲的选择直接影响歌唱的质量。我们有必要选择那些内容健康、旋律简单、形象鲜明、或有游戏性质的歌曲,或从歌词到音乐、从题材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贴近儿童生活,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如:“小兔子乖乖”、“数鸭子”等歌词形象、口语化强,可让儿童边唱边表演,边唱边游戏,从而激发儿童对音乐的兴趣,这样使孩子们喜欢,学起来有积极性。再加上教材的恰当处理和教学的充满趣味性的设计,就能吸引孩子学习。儿童的思维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要把音乐教学与儿童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既能让儿童欣赏,又能提示儿童。如:在来园时播放轻松愉快的乐曲,激起儿童愉快的情感;儿童锻炼时选择一些活泼有力,带有进行曲形式的乐曲,让儿童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午餐时听一些舒缓、优美的音乐,有利于儿童心情愉快,增进食欲。午睡时播放恬静、柔和的摇篮曲,儿童听着音乐很快就入睡了,培养了儿童良好的午睡习惯;耳濡目染,让儿童在快乐的环境中积累经验,在愉悦的体验中获得发展。
(二)根据儿童各年龄班的特点选择适合的音乐材料
1、低段
创设合适的游戏情境,组织儿童开展音乐游戏活动,培养儿童参与音乐游戏的兴趣。旋律、节奏、歌词含有较多重复成分的歌曲,可以减轻儿童记忆、反应的负担,培养儿童对歌唱的兴趣。
首先,可以选择贴近儿童身边生活的歌曲作为教学内容,儿童能轻易体验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并学会歌曲。例如:《秋天》、《树叶飘》、《蓬蓬头》、《亲亲我》、《小茶壶》、《不倒翁》、《玩具进行曲》、《三条鱼》、《蚂蚁搬豆》等等。
其次,一年中,人们要过许多节日,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与常见节日,相应的、适合低段儿童演唱的歌曲,开展歌唱活动,培养儿童的歌唱兴趣。例如低段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活动开始环节教师与儿童亲切谈话,鼓励儿童说说自己会做哪些事情,激发儿童说的愿望。并将学习歌词提前到此环节,让儿童在师幼谈话中熟悉歌词“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袜、自己叠被子、自己梳头发”等等。这样既萌发儿童爱妈妈的情感,又激发儿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愿望,更能帮助儿童提前熟悉了歌词。歌曲中有多个小节是切分音节奏型,低段儿童就需要通过多次欣赏教师有节奏地反复念、唱这几个小节的歌词后,学习跟着教师学唱有切分音节奏型的乐句,熟练后,再请儿童集体随乐演唱歌曲。这样多数儿童能将有切分音的乐句唱得比较好。
2、中段
中段儿童经过低段的培养,已经打下了基础,所以在活动中会更容易理解。中段要注重儿童能力的培养,如节奏、歌词等。让儿童学习用领唱齐唱的方法演唱歌曲,按原歌词的内容和格式创编新歌词,并体验与同伴合作歌唱的乐趣。在音乐创造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是“乐于参与即兴创造活动。”儿童在创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是评价创作教学是否获得成效的主要依据。活动目标是在学习歌曲的基础上,结合歌曲内容,充分发挥想像力,编创的歌词,并结合歌词进行即兴动作表演。教师需改变以往的图谱,换成了生动的背景图,以及相应小动物的图片和节奏卡,让儿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各种动物在这里悠然自得地生活,同时将歌唱、体态律动、创编歌词等儿童喜爱的活动融入教学当中。
3、高段
高段儿童已对音乐有了很深的了解,高段的主要任务是积累一定的音乐语汇,鼓励儿童大胆尝试运用语言、动作、打击乐伴奏,感受乐曲的结构、性质及乐曲所蕴藏的内涵;发展儿童感受音乐的能力,激发儿童在尝试活动中提高对音乐欣赏的兴趣;培养儿童热爱、尊重妈妈的情感。在活动过程中,首先要创设情景,激发儿童学习兴趣,鼓励儿童大胆尝试用语言描述,结合动作表演来分析,表达乐曲的结构性质、情感内容。尝试用动作,巩固对乐曲的乐段、乐句的认识,尝试用乐器演奏。
二、精心设计活动过程
只有教师让教学设计与教材的处理充满趣味性,才能够吸引儿童,使儿童对教学的内容感兴趣。新授歌曲时,在歌曲间奏的地方加进适当的声音,儿童觉得十分有趣。教学设计也包括整个音乐活动的设计,而设计好整节音乐活动的环节与环节的自然过渡也非常重要,做到各环节情节化,承上启下,过渡自然,使儿童从一个意境走到另一个意境。这样做既提高了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又在游戏中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表现力、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在组织教学中,教师的语气、表情和动作都会不自觉地影响儿童的情绪。如果教师的语气是儿童化、趣味性的;教师的表情是丰富的、多采的;教师的动作是有童趣的、夸张的。那么,儿童的兴趣会很高涨,儿童会积极参与。另外,注重个体差异进行个别教育也是在音乐活动中最需要做的。
三、儿童自主探究
儿童唱歌兴趣的培养不能只靠简单的教师教儿童学来完成,儿童的自主探究、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注重培养儿童的表演力、理解力、创造力。喜欢音乐的孩子们特别喜欢表演,为此,我们要经常为儿童提供表演的机会,让孩子在不同的音乐中,在广阔的音乐舞台上展示自己。在音乐活动中,应注意启迪儿童的形象思维来创造性地表达歌曲的音乐形象。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能让儿童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活动,这不仅能让儿童快速的记住学习内容,而且还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方便。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把培养儿童兴趣放在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黄莉莉《儿童音乐兴趣的培养》
[2]林菁《儿童音乐兴趣的培养》
[3]唐文娟《节奏律动与儿童音乐兴趣的培养》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1999(3):60
教学目标: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唐老伯有个小农场》,能模拟歌曲创编动物新歌词。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唐老伯有个小农场》。
难点:通过律动演唱和创编新歌词,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
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瑶家儿童爱唱歌》
(1)比一比。
男生:①唱歌 女生:①律动
②律动 ②唱歌
(2)播放音乐、集体唱唱、跳跳。
(通过复习律动巩固上节课所学音乐知识和提高演唱兴趣,并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2.新歌学习
师:“《瑶家儿童爱唱歌》让我们认识了能歌善舞的瑶家儿童,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去唐老伯的小农场参观,同学们要认真看,仔细听,告诉老师: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
(1)播放课件,听范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听到什么?看见了什么?告诉老师。
生:这首歌很好听,歌中的动画也非常有意思。
生:唐老伯的农场有好多小动物。
生:我看见唐老伯高兴地和小鸡说话。
师:同学们听得认真,观察的也仔细,唐老伯很高兴,是因为他有许多动物朋友陪伴他,生活过得非常幸福、快乐,我们看得出唐老伯是一位非常热爱生活、有爱心的人。
(2)出示谱表教唱歌 (两遍)。
(要求:同学们统一看谱表和老师学唱曲谱,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保持一个正确的坐姿,养成一个良好的演唱习惯。)
(3)随琴哼唱全曲。
a.熟悉歌曲旋律。
b.起到发声作用,为后面的演唱做好准备工作。
3.教唱歌曲
a.随琴逐句填唱歌词。(两遍)
b.随琴完整演唱歌曲。(两遍)
c.听听播放音乐,感受音乐“快”与“慢”。
﹙通过听感受音乐的“快”与“慢”并通过歌唱表现出来。﹚
d.模唱:当唱到“这儿吱吱吱,那儿吱吱吱,处处叫着吱吱”时用“P”的要求,唱出各种动物的神态。
(带领孩子们进入一种具有情节化的故事意境中,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在 “这儿吱吱吱,那儿吱吱吱,处处叫着吱吱” 歌唱处理时说小动物们和唐老伯玩捉迷藏,高兴地小声叫着生怕被发现。)
e.播放音乐反复跟唱熟悉歌曲。
f.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
(在学唱歌曲这一环节中,我首先播放课件,直观、形象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对话交流让学生知道唐老伯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他的农场是一个快乐的农场,农场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爱,启发学生快乐的歌唱,并利用教学光盘这类优质的教学资源听、模唱、跟唱,提高演唱的准确性,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绪与思想感情的升华,从而能够进入深层的理解,获得审美的能力,突破教学重难点,准确掌握演唱情绪,更好地完成歌唱任务。)
4.创编新歌词
a.集体唱一唱。
师:同学们唱得真棒,小鸡小羊说它俩在歌中太寂寞了,希望你们带更多的小动物到歌中来欢聚,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行!老师先带小鸭去歌中和小鸡小羊做伴。同学们四人一组为单位讨论你们要带谁去和歌中小动物聚会?并设计该动物特征的动作,边唱边跳。
b.播放音乐老师演唱自己的新歌词,引导同学们更好的创编。
c.播放音乐进行创编。
d.分组汇报表演唱。
e.选几组最有特点的创编新词,集体唱一唱、跳一跳。
f.老师和学生各唱一段,比比谁演唱的生动活泼。
(同学们能熟练演唱歌曲后,启发鼓励学生进行创编活动,并给学生示范创编新词小鸭,让他们知道创编新词其实一点也不难,播放音乐,在聆听中感受音乐开始创编,然后各组依次进行汇报表演。此音乐活动可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创作力,将自己心中的音乐表现出来,以表达他们对生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与感知。这种创作音乐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作思维的基础。)
5.讨论: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生:①我学会演唱《唐老伯有个小农场》。
生:②我会创编歌曲歌词了。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不过最重要的一点大家没有说到,那就是我们要向唐老伯学习,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善待身边每一个人和事物,这样世界才会变得更美丽。”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准确掌握歌曲情绪,应用多媒体提高演唱的准确性和学习兴趣,并进行音乐新歌词创编活动,让他们在歌唱中建立对动物的爱心,以及对人类、自然界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成为有爱心的新一代的接班人。
一、新体裁名称来源
艺术歌曲是由诗歌、人声、钢琴相结合的一种独立的歌曲种类,因奥地利浪漫派作曲家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的作品风格而得名。其结合了优美旋律和人声两大音乐元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表现力和欣赏性。艺术歌曲这一名词在中国可追溯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从国外留学归国,带回欧洲艺术歌曲这一全新的艺术形式,并得到国内文化界人士的欣赏与喜爱,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组成部分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经李叔同、黄自等一批文人、学者、音乐家的共同努力,艺术歌曲于上世纪40年代初达到了一个推广与创作的鼎盛时期。更可贵的是,他们把西洋的创作技法与中国的民族风格、民族语言、民族音调等本土化元素相结合,创作出例如《教我如何不想她》《花非花》等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歌曲作品。儿童艺术歌曲可以算是艺术歌曲门类下的衍生物,笔者借用这一体裁为儿童创作歌曲。我国知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陈田鹤(1911-1955年),一生创作了27首儿童歌曲,多采用音乐理论家廖辅叔(1907-2002年)的歌词,也有些歌词由文学家赵元任、陶行知、韦瀚章等人创作。其中,绝大部分作品编写了钢琴伴奏,不单是和声的跟随,更多是与儿童演唱形成互动,成为演唱的伙伴。笔者认为,其为儿童艺术歌曲的原型。
二、儿童艺术歌曲与艺术歌曲的区别
(一)音域。成人创作的艺术歌曲(以下简称艺术歌曲),因要表现美声唱法以及演唱者的个人声音魅力,音域一般比较宽,常见十一二度,甚至更宽。但儿童的声带及歌唱方法都较为稚嫩,歌曲的音域要窄一些,一般控制在一个八度为宜。当然,一些经过正规声乐训练的年龄稍大的儿童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歌唱技巧,音域也可适当地扩展,但十度或十一度已是极限。(二)结构。艺术歌曲的曲式结构一般比较复杂,常见的有分节歌、通体分节歌等,篇幅比较长。而儿童歌曲的音乐结构应较为短小,以单乐段为宜。即使是大于单乐段的结构,其内部结构规模也相对较小。通常用两个或四个小节构成一个乐句,乐句等长,四个乐句形成方整结构,这与中国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起承转合的韵味。针对较大年龄儿童的歌曲,也可以采用两段体,或者带有再现的两段体结构,这样歌曲的内容比较容易展开,能够叙述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如歌曲《村居》,整首歌曲共八小节(谱例1),篇幅短小,结构紧凑,只有上下两个乐句,没有重复,却完整表现了整首古诗的内容。(三)旋律特点。艺术歌曲的旋律动机相对复杂,旋律线起伏较大,为了表现歌词内容,又极富戏剧性,矛盾冲突激烈。但儿童艺术歌曲为了让儿童易学易背,旋律要尽量简单,节奏接近口语,多使用重复,既可以旋律重复,也可节奏重复。在旋律创作方面可多采用五声音阶,五声调式的音程关系更易被低幼龄儿童接受,也便于儿童日后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四)歌词。传统观念认为,艺术歌曲的歌词源于诗歌。从当前的一些作品中可以看出,艺术歌曲的概念已被人们扩展并突破了,只要是旋律优美、格调高雅并有成谱钢琴伴奏的歌曲,无论歌词是否为诗歌,都可以归属为艺术歌曲。外国艺术歌曲的歌词多为叙事,同时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中国艺术歌曲借物抒情比较普遍,多以歌颂祖国,思念家乡、父母等为题材。笔者认为,儿童艺术歌曲的歌词也应具有诗的特征,但是在选择和创作时,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贴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要有童真、童趣、童心。歌词的形式还要具有“韵美”的特质,一首好的歌词必定是一首好诗,语言精炼,主题集中,即使脱离了音乐,仍然是一首独立存在的文学作品,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当下的儿童歌曲歌词中说教意味较浓,需要将“美”和“教”相结合,借助于优美、生动、富于儿童情趣的形象,表达高尚的情调。知名词作家金波曾说“要赋予儿童歌词以诗的品格”。因此,无论从体裁、结构还是内容、意义上,古诗和儿童诗都是不错的选择。(五)钢琴伴奏。相对于艺术歌曲,儿童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部分似乎更为重要。第一,伴奏部分是旋律的依托,儿童需要依据伴奏把握曲调和音准。因此,儿童艺术歌曲的伴奏要“旋律化”,不能完全使用不带旋律的伴奏手段,可以有旋律与无旋律交替使用。第二,风格要儿童化,简洁、明了、精致,活动的低音尽量不要在较低的音区,要巧妙运用钢琴各音区的音色来表现歌曲中的音乐形象。伴奏织体不能像成人艺术歌曲那样丰富,尽量选择柱式和弦、半分解和弦与分解和弦。三种织体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根据乐曲的段落交替使用。如果是两段体的歌曲,可以使用不同的织体来区分情感,烘托不同的气氛。第三,不忘民族化。和声的民族化最重要,用二音或四音代替三音,从而改变和弦的三度排列;用平行四、五度代替主、属、下属的进行;少用大小七、减七等色彩强烈的和弦。织体方面,不建议使用低音加和弦式的形式,因为这种织体适合用来表现气势恢宏的类似于进行曲的歌曲。建议多用短琶音,以及变化的旋律模仿,与旋律相互映衬,犹如一问一答般地充实整首歌曲。《绝句》的伴奏中几乎没有柱式三和弦的出现,完全用二、三度音程叠加(谱例2)。音区基本高于旋律部分,多用跳音及舞蹈性节奏。伴奏与旋律你来我往,生动地表现出两只黄鹂鸟在枝头嬉戏的场面。
三、儿童艺术歌曲的意义
儿童艺术歌曲这一创新的理念,首先,是区别于普通儿童歌曲的一种尝试。它按照艺术歌曲的规则进行创作,但歌词的创作及选择、旋律的创作、钢琴伴奏的编配在符合儿童特点的同时,又更有文学性、审美性及完整性。在当今数量繁多的儿童歌曲中,具备这些特点的作品并不多见。其次,儿童艺术歌曲有利于规范儿童声乐教学。这类歌曲用钢琴取代MIDI伴奏,演唱时一般无需麦克风,不可以用常见的“挤、卡、勒”的童声演唱,因此,必须教会儿童科学的接近于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再次,其有利于激发词曲作家的创作热情。近20年,我国的儿童歌曲创作趋势呈上升态势,但好作品仍寥寥无几。最后,儿童艺术歌曲是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儿童艺术歌曲在歌词方面多选用儿童诗、古诗等,让儿童可以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感受诗句的精美、韵律的和谐。旋律多采用五声音阶,节奏口语化,简单活泼又朗朗上口,加之其使用钢琴伴奏,有利于歌曲的推广。希望创作者不要为了经济效益而迎合时代潮流,忽略了艺术的审美性本质。
儿童艺术歌曲是笔者及其科研团队的一个大胆尝试,目的是希望这类高雅艺术形式能够走进当今儿童的生活,让他们从小接触并喜欢古典音乐,走入音乐厅,走入高雅音乐的殿堂。点滴间培养他们的审美格调,从而塑造正确的三观和完美的人格。当然,更希望词曲作者为儿童创作更多、更好、艺术性更强的作品,丰富儿童的音乐文化生活。
作者:余晓青 田大志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参考文献:
[1]李娟.谈当下儿童流行歌曲之弊——从“贝瓦儿歌”中的歌词谈开去[J].职大学报,2016(5):72.
[2]曹粹.浅析黄自艺术歌曲的创作及情感特征[J].音乐时空,2014(24):95.
[3]游歆睿.陈田鹤儿童歌曲研究及其现实意义[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3):103.
[4]王小力,玮韧.规范儿童歌曲钢琴伴奏的良好范例——评姚思源《儿童歌曲钢琴伴奏曲109首》[J].钢琴艺术,2005(5):58-59.
关键词:幼儿歌曲创编;综合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108-01
因现学前教育现状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学前教育专业也成为不少高校欣欣发展的热门专业。目前各院校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及特点开设了相关课程,主要分为公选课、专业课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儿歌创编课程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在部分院校开设。就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设幼儿歌曲创编活动的历程和学生情况反馈而言,我认为幼儿歌曲创编课程是多门课程的综合性课程,通过创编活动的实做能促进学生多元化实训活动能力的培养。
要创编出适合幼儿受到孩子喜欢的儿歌,需要学生具备以下必要的准备工作:“1,基本的音乐知识技能;2,一定的文学修养;3,熟悉儿童的生活经验;4,善于学习和发现的能力。(《儿童歌曲创编》)”。要进行幼儿歌曲创编的学习,其先修辅助课程有儿童心理学、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儿童文学等,因此幼儿歌曲创编是需要具备多门课程教学知识点的一门综合课程。
一、“基本的音乐知识技能”对应到前期所学课程类为:音乐类课程,例如: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等。
“幼儿歌曲创编”首先是基于音乐节奏、旋律、和声等要求的歌曲创编。创编优美动听的歌曲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乐理知识;听音辨唱的视唱练耳技能;熟悉地运用简谱和五线谱的配写技巧;了解基本的双声部写作技法和简单的键盘乐器演奏能力。即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幼儿歌曲创作的理论和技能,形成创造性和开放性音乐思维和写作能力。扩展并提升在幼儿音乐方面的视野和能力,并结合工作实际,从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贴近幼儿生活、深受幼儿喜爱、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歌曲。(《儿童歌曲创编》前言)”。
二、“一定的文学修养”对应到所学课程类型为:儿童文学。
歌词,是文学与音乐的结合体。幼儿歌曲歌词的特点:主题单一、内容丰富、语言易懂、拟声拟人、第一人称,结构工整。虽然内容简单,但实际上要求严格。以结构工整为例,就分为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三三七字句等类型。学生们前期的专业必修课儿童文学,具有教育性、想象性、趣味性、故事性、知识性五大特点。儿童歌曲的创作,继承并发扬了儿童文学写作的这些特点。在小组实训时初期和中期我建议从学生前期已学习和掌握地比较好的儿童文学相关知识点入手。在教学模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先改编后创编,从自由发挥到命题作业。这样既能便于掌握写作初期的框架式结构模版,又能遵循写作的规律;帮助学生摸索实做到逐步激励学生的自我创编意识的同时又不完全被规律束缚。
三、“熟悉幼儿的生活经验”对应到所学课程类型为:学前卫生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实习活动。
幼儿身心各方面都属于懵懂阶段,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音乐作为一种有效的良性刺激手段,能促进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和谐发展,有助于其形成良好的性格。“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 (贝多芬)。要引起幼儿对歌曲的共鸣,其歌曲就一定要适合3-6、7幼儿身心特点。例如其歌唱能力在音域、节奏、音程上较儿童和少年都有明显区别。这就需要从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贴近幼儿生活、深受幼儿喜爱、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歌曲。最熟悉幼儿和其生活心理特点的就是我们的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现阶段幼儿和儿童歌曲的作品匮乏,教育一线的幼儿园音乐教育工作者当之无愧是幼儿和儿童歌曲创作队伍主力军之一。因此,良好的学前卫生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实习活动的理论实践支持,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贴近幼儿,创作歌曲。
四、“善于学习和发现的能力”对应到所学课程类型为:教学法和幼儿园活动设计类课程,重点是能讲将课程的理论知识点运用到实践中去。
将理论联系实践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达到,教学实训和课后训练。前期教学法和幼儿园活动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实训能帮助学生掌握实训的基本要求。幼儿歌曲创编课程能延续前期课程的实训效果,又具有本身的课程特点。幼儿歌曲创编教学实训主要内容为改编歌词、创编歌词、改编歌曲旋律和创编歌曲旋律。在教学实践中建议:首先,建议在实训初期适当降低实训难度。虽然前期有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等音乐类课程铺垫,但因只是一些比较基础和简单的音乐类课程,,部分学生在唱和听的辨析能力不佳的基础上缺乏足够丰富的音乐理论支撑,教学中普遍存在畏难情绪。
综上所述,幼儿歌曲创编结合多门课程,即具有自身的学科特点,有兼具乐理视唱练耳、儿童文学、学期卫生学、儿童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点。教学环节中的实训充分发挥专业实践性特点,进一步将学校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带到幼儿园实践教学活动中,增强专业实做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升智.儿童歌曲创编入门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2.
[2]马成、王炳文.幼儿歌曲创编[M].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8.
[3]谢嘉幸,徐绪标.音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6.
关键词 音乐教学 情景教学 寓教于乐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音乐教学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变教师机械地教,学生被动地学为教师灵活的教,学生快乐地学。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使学生在情感美、形象美的感染下,以及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善于学习、乐于学习。我在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创设情景,用情感激励学生乐学
创设情景就是依据歌曲歌词所设定的环境,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利用图片、头饰、幻灯、乐曲、歌词、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创设相应的场景,对学生的感官加以刺激,使他们入情入景,产生共鸣,在情感的牵动下乐于学习。
如我在教唱歌曲《大鹿》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采用图片、挂图、放录音、讲故事、放投影片等多种形式,创设了组织学生到大森林去游玩的一系列情景,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地通过“坐火车”学节奏,“放音乐”学旋律,“看电影”学歌词,藏头饰做游戏等方式,产生丰富美好的情感,很快进入角色,在愉悦中掌握每个环节的知识点,特别是学生戴头饰扮演大鹿、小兔做游戏表演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欢快的情感与美妙的歌声融为一体,整个课堂情趣盎然,始终洋溢着快乐地气氛。
2化难为易,用形象激发学生乐学
教学的艺术是把复杂的、深奥的问题简易化、形象化,使学生达到易懂、易学、易记,乐于学习,易于掌握。
例如:四分休止符、八分休止符是低年级教学难点。我根据这两个音符的外形特征,把它们形象化为(小燕子)(小豆芽),用比拟的手法介绍给学生:“同学们好!我们是小燕子、小豆芽,我们想和大家交朋友。”学生马上产生了兴趣,聚精会神地倾听我介绍“小燕子”在音乐中作用是停一拍,“小豆芽”的作用是停半拍,请大家跟我读 ,接着我继续引导学生在“停”时不发声。由于化难为易,学生轻松自如的掌握了四分休止符和八分休止符的形态、作用和用法。
又如:教学中学生很难区别和掌握这几种节奏:附点四分音符节奏、附点八分音符节奏、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节奏,我就把这些节奏先配上衬词,使它们形象化,然后编在一个短小的故事里,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听:夏天来了,大树上停许多知了,它们在欢乐的唱歌,知了妈妈大声唱着,知了娃娃小声跟着唱,远处跑来一个哥哥和两个弟弟,他们拿玩具枪对着树上的知了。我边讲故事边教节奏,学生们兴趣盎然的边听故事边读节奏。通过检查,同学在复述故事过程中对这几种节奏分得清、记得牢、读得准。由于教师制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掌握得扎实牢固。
3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在创造过程中乐学
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在歌曲教学的同时,教师要根据歌曲表现的内容,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他们编歌词、编动作进一步表现歌曲,使他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活动,得到自我满足的同时增添学习的乐趣。
如我在歌曲《新年好》教学过程中,根据歌词表达的对亲朋好友祝愿这一中心,启发学生将祝愿的对象具体化。我问学生:“新年到了,你想祝贺谁新年好?”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有的说想祝贺爸爸、妈妈;有的说想祝贺爷爷、奶奶;还有的说要祝贺老师、同学。我就鼓励学生把这些亲人的称呼编到歌曲里;“新年好呀!新年好呀!祝贺爸爸新年好……”歌词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更加贴近,学生每唱一遍都能联想到自己的亲人,他们高兴的手舞足蹈、喜形于色,充分感受到创作的乐趣。
又如我在教唱歌曲《大鹿》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就引导学生将歌曲内容舞蹈化、游戏化,首先启发学生根据歌词,模仿大鹿、小兔、猎人的动作,编成舞蹈。舞蹈跳熟练后,又引导学生根据歌词的情节,发挥想象把动作排练成游戏,进行游玩。学生在歌曲音乐的伴奏下,有的戴上动物头饰;有的用手搭起房屋,边唱、边跳、边玩。课堂里充满着欢乐的歌声和愉快的笑声。他们在不断重复游玩的过程中,既牢固的掌握了歌曲的内容,又充分的感受到自己创编劳动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