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评课稿范文

时间:2023-11-10 01:56:12

信息技术评课稿

信息技术评课稿篇1

一、“讲学稿”如何设计

1.“讲学稿”载体的选择。经讨论,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不应该采用纸质的“讲学稿”,应该采用电子版的“讲学稿”。网页文件的互动性较好,而且还可以跨平台运行,最终我们选择了网页文件作为“讲学稿”的载体,在课堂上发给学生。

2.“讲学稿”的内容要精,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把“讲学稿”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自学,学生通过“讲学稿”自行完成本节课基础部分的知识与技能,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提高部分的知识与技能。这部分可以说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就需要我们对“讲学稿”进行精心的设计,包括充分了解学情,任务设计难度要适中,对难度大的大任务,就分割成多个难度小的小任务,再辅以图文并茂的操作步骤。第二部分是答疑、评价,学生把学习第一部分时产生的疑问,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发给老师,老师跟同学一起讨论解答,同时,对学生完成“讲学稿”的情况进行评价,从学生完成“讲学稿”的程度以及课堂参与度,教师便能做出关于这个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客观评价。

二、“讲学稿”如何使用

“讲学稿”不是教案,是教与学的合一,在使用方法上除了要求学生必须有高度的自觉性,还要求授课教师做到精讲、精评。精讲就是解答学生的疑问要精辟,不能有半点含糊,更不能画蛇添足、重复累赘。精评就是要从多方面进行评价,是多元化的评价,不再是单一的对结果的评价,更注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因为师生共用的缘故,“讲学稿”使师生之间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同时,学生亦可借此对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评价。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有时间观念,一定要及时反馈,做到有效、及时的沟通。

三、“讲学稿”成功的经验

1. 提高了课堂效率。“讲学稿”上的内容是完整和精简的,所以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很快地掌握大部分的知识与技能了,老师主要集中精力解答学生的提出的疑问,毋须再把知识与技能灌输一遍,节约出来的时间,可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在课堂激烈的讨论中,学生会收获良多。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2. 开发了活力课堂。用“讲学稿”的课堂不再是“填鸭式”的教,而是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学习。教师在用“讲学稿”的过程中,把整个课堂还给了学生,只是在必要时给予点拔,让每一节课都充满活力,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既利于教,也利于学,共享双赢。

3. 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学生受益一辈子,“讲学稿”的使用,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把“等老师来教”的学习习惯,变成“自己主动学”,久而久之,学生自我探究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在使用中的困惑

1.“讲学稿”的设计需要充分的时间。“讲学稿”的内容必须是精华,这就要求我们的主备老师要提前设计好,然后,通过集体备课、集体研讨,进行反复的修改,方可确保讲学稿的质量。然而,我们信息技术备课组人员少,力量单薄,有些甚至是“单打独斗”的,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讲学稿”的设计,而且信息技术老师在学校里通常身兼多职,比较忙,要挤出时间来完成“讲学稿”的设计,的确不容易。

信息技术评课稿篇2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新鲜事物的兴趣,激起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求知欲。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如学生喜欢的一本书、一首歌、一盘棋、一个小游戏、一个卡通人物以及一部动画片等。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迅速融入课堂。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将信息技术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如在教学Word中“插入表格”一课时,我没有选择书本上老套的实例作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而是设计了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和喜爱的“飞行棋”作为情境,整堂课的教学始终围绕着如何制作属于自己的飞行棋,把所学的新知贯穿其中,通过观察和分析飞行棋棋盘的特点,让学生得出飞行棋的棋盘其实就是由一个表格构成的,从而引入如何在Word中插入表格。接下来,通过对棋盘的进一步分析,很自然地进入到下面几个环节:设置棋盘的起点和终点就是对表格单元格进行合并的操作;规划飞行棋的行走路线就是给表格的单元格设置底纹色;输入飞行棋的游戏规则就是对指定单元格中输入文字内容等。每个知识点其实都是紧紧围绕飞行棋的制作而展开的,让学生始终处在这样一个真实生活情境中,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二、实施游戏化课堂的评价

众所周知,生活中学生迷恋游戏,特别是喜欢积分晋级的虚拟游戏。因为在这样的游戏过程中,学生更能体验到成就感。信息技术教学要赢得学生的关注,自然可以以学生的生活为切入点,参照学生所喜欢的游戏规则让学生在学习中也能体验类似的成就感。“小兵成长之路”的评价方式就是这样产生的。教师将学生的学习过程模拟为一场“小兵成长之路”的游戏,游戏中人物角色分9个等级,分别是:士兵、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司令。每位学生都从士兵开始成长,至于学期结束学生能达到哪个等级就要看学生在以下活动中的表现:按时提交作品、作品被评为优秀、能主动回答问题、被组员评为“助人之星”、被老师评为“最佳组长”、小组合作时能集体解决教师所提问题、小组合作时能集体完成作品、小组作业获评优秀等。学生只要能符合以上活动要求的,每次奖励2分。而对于违反课堂纪律、违反机房守则的则采用降级处理,每违反一次降一级。学生所获得的等级与成绩对应情况为:士兵15分、排长20分、连长30分、营长40分、团长50分、旅长60分、师长70分、军长80分、司令100分。

学生喜欢这种富有创意的评价方式,纷纷对照奖惩标准积极参与课堂。实施游戏评价以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均得到改善。

三、开展社团化的实践活动

学校的社团活动是学生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通过社团活动,学生可以更深层次地探索新知,锻炼自己的能力。在活动中,学生忘情投入、创意十足。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梅堰实验小学多年来一直坚持两周一次的社团活动,其中涉及信息技术方面的社团活动主要有趣味编程和动画制作,学生从中获得了很多练习的机会,也拓宽了知识面。但仅有这两个社团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因其内容和人数的限制,为此,必须借助其他社团的力量。一方面与其他各社团负责人进行交流,得到各社团负责人的支持,协调各社团开展活动的时间与项目;另一方面调整教学内容,使其与信息技术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尽量匹配,从而将这些社团活动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舞台,让学生在这一舞台上秀出技艺,收获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如:结合Word文字处理、电子邮箱等教学内容与文学诗社团进行合作,让文学诗社在原有纸质文稿投稿的基础上,增加电子文稿的投稿方式,允许学生对电子文稿进行个性化排版,完成后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老师的邮箱。老师对优秀的作品进行评价,并在学校网站专栏或主题网站上。

如果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都能注重将教学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紧密结合,精心设计与学生水平相符的任务,让学生能将所学到知识与技能在第一时间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生活的乐趣将时刻伴随着学生的学习,我们的学生必将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美丽成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也因此会更精彩!

信息技术评课稿篇3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医疗卫生各个领域。医疗信息化是实现医院科学管理,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改善护理质量的重要途径。作为医疗活动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护理人才的信息能力培养在当代科技迅速发展和信息资源极其丰富的环境下变得越来越重要。医院护士的信息化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护生开始抓起。护理信息技术是针对护理专业开设的,以计算机基本知识学习与操作技能培养为主要内容,依托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培养护生具备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操作,并能熟练掌握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与操作的通识课程,是培养护生信息能力的主要途径。

1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现状

1.1学情分析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护理专业学生大部分为女生,她们有着思维活跃,处事仔细认真的特点,但问题分析与归纳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普遍较差。教师的演示操作成为了学生模仿的标准,大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老师规划的步骤一步一步完成,思维与动手操作方式缺乏发散性与创造性。

1.2课程学时设置不足

随着我国近几年大力提倡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高职护理专业的招生规模火爆。由于生源的文化和素质基础参差不齐,且专业的特殊性,医学类课程的学时占有量大,专业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往往倾向于缩减信息技术课程学时,导致信息技术课程学时严重不足,无法完全达到护理岗位所需信息能力的培养目标。

1.3教学素材选取与专业脱节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一般由计算机专业教师组织授课,这些老师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在授课内容上不能很好地结合专业需求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教学素材实施授课教学,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重视度严重不足,难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1.4教学方式与手段陈旧

虽然本课程能够很好地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但由于护理专业的火爆招生现状,造成每一班学生多达50人以上,其教学组织的难度可想而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所难免,所以形成了部分学生跟着老师操作练习,部分学生在下面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长此以往在该课程上的学生缺课率居高不下。这样采用传统教学的方式已经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无法满足专业教学的要求。

2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途径及措施

课程教研组成员通过对北上广和长株潭地区的三乙以上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的护理人员进行了护理人员信息能力的专题调研,分析得出现代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

1)基本计算机操控技能: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操作、办公软件文档的编辑、电子表格和演示文稿的制作;网络资源搜索和共享等技能;

2)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处理与有效利用的能力;

3)在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中灵活运用各种护理信息系统的能力。

2.1 重构课程内容

通过调研护理工作岗位,分析工作岗位对信息技能的需求,重构了护理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内容,确定了7个教学模块,如表1所示。

通过对护理信息技术课程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整合、优化,在不弱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新增了“信息检索”和“医院护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两个模块,重点突出学生的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能力及学生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示范课、集体备课、专题培训等方式,加强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建设,培养和提高教师基于信息技术平台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为护生的信息能力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2.3 创新教学方法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所有的教学安排在计算机房完成,具备实施“教、学、做”三位一体教学法的条件。以一个案例为一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采用“提出任务”“分析任务”“知识构架”“任务实施”“总结提高”五步法实施教学。例如在讲授演示文稿的制作内容时,教师可以演示操作优秀医院病案,引导学生进入护理工作岗位制作情境,身临其境体验PPT软件在演示文稿制作方面的强大功能。教师负责任务的下达、任务实施指导与考核评价。学生分组细化工作任务,通过小组任务分析讨论、资源搜索整理、计划与实施、结果汇总与互评、教师考核与总评的过程来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全过程不仅要求学生全程参与,而且个人完成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全组最终实施的效果,队员间的相互监督与团队协作,使课堂的活跃度和每一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原来教学中一些简单的、学生提问重复度较高的问题现象明显减少,学生间的相互协作也大大地减轻了教师的教学难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间的讨论和网络资源搜索操作也锻炼了学生的信息交流,资源获取,资源利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护生间的人际交往、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2.4 开发MOOC资源,实现泛在学习

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产物,现已成为现代人的必配物,人手一机的普及,已经成为了当代高职学生信息资源的主要载体,这也为构建学生的自主学习形式奠定了基础。计算机教师积极开发信息技术课程的MOOC学习资源,使得学生的学习并不局限在课堂,随时随地打开手机,选择自己感兴趣、需要使用的知识点去学习,有效弥补课时不足的弊端。同时,通过交流平台的互动,不仅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得到及时有效联系,而且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有了良好的互动,实现共同进步。

2.5 优化课程教学评价

采用“345模式”的评价模式,“345”是指3个结合、4个评价项目和5性目标。3个结合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技能训练与态度习惯,学生之间他评、自评、互评。4个评价项目包括学习态度、课堂实践、单元实践、综合实训;5性目标包括有效性、可靠性、一致性、公平性和客观性。形成性评价包括学习态度、课堂实践、单元实践,占50%。终结性评价是指最后期末的综合实训,将针对护理工作岗位设计综合案例,占50%。如“制定心肌梗塞患者护理计划”要求先使用WORD进行编辑排版并打印,然后用演示文稿的形式进行汇报,同时考核了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也为将来护士业务工作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3 结论

信息技术评课稿篇4

关键词:高校科技期刊;世界一流;内容品质;差异化;科研诚信;公众监督

科技期刊作为展示科研成果、推动学术交流、传播科学文化、传承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中国科技期刊总量虽已居世界第三位,但是其学术组织力、人才凝聚力、创新引领力以及国际影响力依旧不足,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存在明显劣势。2019年7月,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实现世界一流期刊建设目标的途径和措施。高校主办、主管的科技期刊(简称“高校科技期刊”)是中国科技期刊重要的群体之一。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途径和措施也为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科技期刊如何抓住机遇,突破发展瓶颈,是高校科技期刊冲刺世界一流期刊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1坚守内容品质,履行期刊职责

建设世界一流期刊,最主要的是能发表一流的科研成果。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导致大量的优质稿源流向被国外重要检索系统、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同时,高校科技期刊同质化问题导致同类期刊竞争激烈,失去对优秀稿源的吸引力。争取优质稿源、提高学术质量,是高校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1.1强化政策引导,改变高校科研评价体系

《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中外科技期刊同质等效,通过强化政策引导,发挥学术指挥棒作用,吸引高水平论文在中国科技期刊首发。SCI概念自19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已成为科研成果评价、科技创新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很多高校以SCI收录来评价论文的学术水平,尤其在近年来各高校力争优势学科进入ESI(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全球前1%的目标要求下,高校科研工作者追求SCI论文数量的风气愈演愈烈。高校作为科研成果的重要产出基地,大量优质稿源外流给期刊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要从制度改革出发,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科研工作者将在优秀的高校科技期刊上:一是对在SCI收录期刊发表文章的作者不宜一概给予高额奖励,应衡量其对我国产业升级、科技进度带来的贡献,在充分考虑科研创新质量和影响力的基础上给予奖励;二是对发表在高校科技期刊中的高被引论文作者给予不同形式的奖励,鼓励其继续投稿;三是制定政策要求基金项目结题、职称评定以及博士研究生毕业要在高校科技期刊上以第一作者。

1.2拓展选题策划的视野

选题策划是期刊的中心和灵魂。高校科技期刊编辑要拓展选题策划视野,围绕当前学术热点、焦点和难点,在筛选论证所在学科内的重大理论问题、技术性问题和前瞻性问题基础上进行选题策划,提升刊物的学术引领力和对高水平作者的吸引力。高校科技期刊应充分利用挖掘高校的学术资源,跟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技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通过走访学科、实验室,与一线科研人员交流,了解重点科研团队的最新研究热点,在选题策划上充分听取一线科研人员的意见。另外高校科技期刊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与作者(学者)的互动与交流,筛选出有价值的选题。例如Nature,Cell和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在网站开设“开放创新”平台、在线研讨会平台以及“前沿问题”专栏,为学者提供了参与创新课题研发、讨论前沿和广泛受到关注的热点话题的机会,并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选题,从单纯报道一流的科研成果转变到组织、引导一流的学术交流上,真正起到了学术示范和学术导向作用。

1.3学者和出版单位联合办刊

要孵化出世界一流、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须尝试科学家主抓学术质量、期刊社经营出版相结合的国际化办刊之路[1]。高校科技期刊要充分挖掘高校的人才优势,打破校域界限,聘请能够调动学术资源的主编和编委,采取学者办刊的模式。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TsinghuaScienceandTechnology》)、《先进陶瓷(英文)》(《JournalofAdvancedCeramics》)、《纳米研究》(《NanoResearch》)和《摩擦》(《Friction》)为了适应新的办刊方向,聘请清华大学院士以及海外知名学者担任期刊主编、副主编,邀请全球学术顶尖专家共同办刊,并发动全球校友进行组稿约稿,使得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浙江大学出版社通过校学术委员会与出版社合作的形式,由专业学科带头人牵头或者担任主编,出版单位负责期刊编辑出版;此外由主编统筹组建和管理编委会,切实发挥编委会的作用,由编委会完成选题、组稿、约稿等工作,编辑部负责后续出版工作,大大提升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2实行差异化建设,提高期刊竞争力

《意见》指出要“优化科技期刊和出版结构布局,分类施策”,要“推动差异化特色发展”,这对于解决目前很多高校科技期刊办刊定位不清晰、内容重复、个性特色不鲜明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思路。差异化发展是指期刊集中各种资源,获得最适合自身生存发展又避免和其他期刊同质化的比较优势,在与同类期刊相互依存和制约过程中协同发展[2]。高校科技期刊应找准定位,根据自身优势,找到适合自己期刊发展的方向,形成自身刊物特色,实行差异化办刊。

2.1依托学科优势

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因其雄厚的科研实力为其主办的刊物提供了优质的学术资源,而高校科技期刊也为科研工作者搭建了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学科的发展。这类高水平大学主办的科技期刊应依托本校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做精做深,并借助主办单位的平台和品牌效应,增加对高水平论文的吸引力,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3]。比如,清华大学依托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办国内首个摩擦学领域的国际期刊《摩擦》(《Friction》);同济大学以土木学院为核心创办《结构与土木工程前沿》(《FrontiersofStructuralandCivilEngineering》);浙江大学借助高水平优势学科创办《食品品质与安全研究》(《FoodQualityandSafety》)以及《生物设计与制造》(《Bio-designandManufacturing》)等刊物。

2.2依托地域优势

普通地方性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科技期刊在稿源质量和办刊资源上无法与高水平大学期刊相比。这类高校的科技期刊要考虑地域特色、应用型特色等因素,偏重于学术理论普及、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等,通过设立特色栏目和品牌栏目,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比如《莆田学院学报》的“生物技术”栏目,对当地经济支柱之一枇杷从品种引进、改良、果园管理、品质分析、果实保鲜盒深加工等进行一系列跟踪报导[4],在形成莆田市枇杷完整产业链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利用所属高校与知名企业的深度合作,打造“建筑技术”特色栏目,促进产学研融合,成为校企合作的展示平台[5]。

2.3搭建学科交叉创新平台

我国科技创新已进入倡导问题导向,鼓励学科交叉的新阶段。《意见》提出科技期刊要“引领发展、创新突破”“抢抓新兴交叉学科发展机遇”“突出前瞻引领布局新兴交叉领域”。高校拥有众多的学科门类,具有发展交叉学科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高校科技期刊要服务问题导向的研究,依托高校的学科资源和人才优势,以问题为导向设置栏目,组织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进行对话交流,搭建学科交叉的创新平台[6-7],以拓展自身的生存发展空间,提升在同类期刊中的竞争优势。比如《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依托生物医学、基础学科和技术学科优势以及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的独特优势,成立《学科交叉》栏目,展示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推动跨学科交流。

3关注科研诚信,建立期刊信誉

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期刊出版是科研诚信全方位建设的重要环节。世界一流期刊建设前提是要有纯净的学术环境,高校科技期刊应充分发挥在科研诚信建设中的作用,提高自身信誉度。

3.1加强科研诚信教育

教育是加强科研诚信不可或缺的一环,袁子晗等调研发现,目前大部分高校更加关注对研究生的科研诚信教育,对教师尤其是科研管理人员的诚信教育重视不足[8]。Springer出版集团《肿瘤生物学》撤销的来自中国学者的107篇论文中,来自高校及其附属医院的教师、医生和科研工作者的论文占了很大比例。因此建议科研诚信的施教对象要从研究生扩大至教师和科研管理人员,以开设公共课、选修课、讲座、报告会、网络教学平台以及慕课等多元方式开展科研诚信教育。同时要拓宽诚信教育的思路,通过征文比赛等形式宣传科研诚信。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了营造风清气正、致真唯实的学术科研环境,举办“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案例分析征文大赛。高校科技期刊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到高校的科研诚信建设中去,通过期刊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开设讲座等多种途径开展科研诚信教育,及时转发国家制定的政策,关于科研诚信课题研究的成果以及加强学术诚信案例宣传,使广大师生能够持续接受科研诚信教育,时刻绷紧科研诚信这根弦。

3.2制定学术伦理规范政策

科技期刊在出版伦理防控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2010年开始,制定专门的学术伦理规范政策已成为国际一流期刊的趋势,高校科技期刊应借鉴一流期刊的做法,尽快制订刊物的出版伦理规范政策,细化和落实可操作性流程。作为国内首家被SCI收录的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在诚信规范方面走在了国际前沿。《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根据办刊以来应对论文投稿和发表中剽窃问题的实践经验,在充分考虑自2008年以来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出台的一系列伦理政策和反剽窃流程基础上,结合自身刊物特色,于2015年自身的《防剽窃政策》(Anti-plagiarismpolicy),主要界定了九种剽窃现象及相应的防剽窃规范指南,并制定了投稿期和发表前利用Crosscheck进行二次查重的流程和分析标准,为编辑处理不同类型的问题提供对策。这些举措赢得了国内外学者和出版同行的关注和赞许,也为刊物获得了良好的学术信誉度。

4完善审稿机制,重视公众监督

编辑的初审以及同行专家的外审是保障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环节。编辑应严格筛选符合期刊定位的稿件,并应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剔除存在重复性研究或学术不端的稿件;组织同行专家评审,重视建立完善的审稿专家库,精准遴选小同行专家进行评审,同时建立审稿披露和回避机制,明确评审细节等。完善后的公众监督机制,以促进科研环境的良性发展。

4.1加强编辑部的初审把关

初审是保障科技期刊质量的第一道关。一是充分利用学术不端检测工具对论文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考虑到从收稿到录用,一般的期刊均有数月的出版时滞,编辑部一定要重视前的再次检测,避免在退修过程中再次发生抄袭、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以及因检测数据库更新带来的数据缺失。二是要特别留意稿件中存在的隐性学术不端问题,这就要求编辑要具备一定的学术鉴别能力,主动了解学科发展的脉络和前沿,熟悉一般的科研手段和研究方法,对文章的观点、论证等有全面的了解。此外针对图片和公式较多而检测系统存在检测局限的文章,要加强信息检索,花精力查找比对相应文献。三是对论文作者署名进行把关。署名不当也属于学术不端行为之一,很多科技期刊编辑部会碰到论文署名纠纷,比如署名太多、署名次序混乱、随意增删作者等。编辑部应把好论文署名关,通过投稿指南明确规定署名的条件和形式,投稿时就要求每个作者签名已示知情权,并且不允许随意更改。充分运用技术手段,要求每位作者提供ORCID(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并提供作者具体贡献列表,以保护作者权益并且作为作者问责的保障。四是保留论文的原始数据。数据造假比较隐蔽,一般很难被发现,很多SCI期刊为了防止论文数据造假,要求投稿人提供原始数据甚至数据处理过程,同时会找相应的专家对数据进行核实以确保研究结论的准确可靠。未来高校可以考虑建立联合的数据保存分享平台,鼓励作者将原始数据和实验方案上传至公开数据库中,供编辑和审稿专家审核稿件时核查,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减少学术不端对期刊的影响,同时还可实现科研资源的共享。

4.2完善同行评议制度

与编辑初审相比,同行专家可从更专业细致的角度判断稿件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9],建立完善的同行评议制度首先要健全审稿专家的遴选制度,尤其是针对部分综合性的高校科技期刊,根据稿件的学科分布,强化“小同行”专家评审制度,以提高审稿的质量和效率。其次是在同行评议过程中建立利益回避机制,设置披露和回避程序,编辑应要求审稿人回应审稿邀请或者提交审稿意见时,披露任何存在的利益冲突。再次是以核对清单的方式为审稿人提供明确的指导,因为相比期刊编辑,外审专家对论文学术不端审查的意识要薄弱[10],因此在要求评审专家审查文章学术质量的同时,在审稿意见单中单独列出对学术不端的评价项目,最大限度地把学术不端行为纳入审查范围;第四是注意同行评议中信息的保密性,除了允许被期刊公开的内容之外,评审专家在同行评议过程中或之后不得披露关于稿件的任何细节。

4.3重视公众监督

信息技术评课稿篇5

【关键词】网络信息技术 写作能力 作文教学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也影响和改变着中职学生写作的方式和习惯。笔者在主持“网络信息技术在提升中职生阅读写作素养中的应用研究”“网络资源与中职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整合研究”等省、市课题期间,充分利用文学网站、QQ空间日志、博客、微博等网络平台,积极引导学生“网练”,即网上练笔,优化写作教学的效果,提升中职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网上搜索,丰富学生的写作词汇

由于阅读不宽泛、基础不扎实,中职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常常碰到词不达意、语气生硬的问题。心中的构思无法顺畅地表达,眼中的美景难以用优美的词句描述,这是写作者经常遇到的困惑。而运用网络关键词搜索,就能搜集到许多类似的词语、句子。仔细鉴别,选取合适的词句,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能为习作增色不少。

二、网上模仿,激发写作欲望

著名诗人何其芳曾写道:“初学写作是经过有意或无意的模仿阶段,从中学会写作技巧。”李占国先生在《作文模仿与创新》中也写道:“学习写作的本质就是学习写作方法,写作方法的获取就是要通过大量的阅读与模仿,来完成迁移和内化。”模仿,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一种方法。在作文教学时,可鼓励学生模仿,对教材中经典的课文、网络上优秀的文章,进行字、词、句、篇的模仿练习,熟悉和掌握同类题目、同类素材的写作方法,从而提高选材立意、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写作基本功和技巧的能力。

三、网上开博,培养写作习惯

在手机、家庭电脑普及的今天,上网几乎成了职校生的日常选修课。笔者时常看到学生用手机阅读、发帖、与同学联系。面对学生凶猛的“网瘾”,笔者采用疏导的方式,把学生上网的注意力吸引到有利于作文学习的轨道上来。教学实践中,笔者与时俱进,率先在新浪网上开设文学博客,把自己业余创作的作品、日常琐事的记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出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在作文课上,笔者推介自己的博客,倡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博客或者开通QQ空间日志,把每天、每周的奇思妙想、精彩活动记录下来,让同学欣赏,与同学分享。

一段时间后,班级所有学生都开设了博客、微博。有了自己的网络自留地,学生们上网不再只是玩游戏、瞎聊天。他们在网上发帖、评论、留言、链接等,有效地激发了写作的兴趣。笔者将学生们博客里的优秀文字集中起来,放在课堂上交流、点评,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自从开设博客后,学生的写作量远远超过了一学期6篇作文的目标。一年后,有的学生成了“博客控”,每天都写文字发帖子,养成了网上写作的好习惯。

四、网上评改,探讨写作得失

传统的作文批改不美观、不及时、不便于保存,往往仅限于老师批。将作文呈现在网络上,则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在线批改,将教师包办的作文批改,变成“生生”“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互动批改,而且评语还能保存。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过程,能唤起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学生参与到作文批改活动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博客、空间日志的链接,学生能看到不同读者对自己作文的点评。鼓励能提升自信,批评有助于改正和进步。学生网上探讨作文得失,用欣赏、探究的眼光去认真阅读评语、仔细评改习作,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习惯,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网上评改还可以吸引学生家长、社会读者参与到作文评改活动中来。多元化评改方式的引入,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网上投稿,检阅写作实力

网络的普及使许多报社、杂志社都在网站上开设了投稿通道,有的编辑则直接把投稿邮箱印在了杂志的目录页、报纸的版面上,网上投稿变得及时、方便。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写好作文后,寻找校园类杂志的网站或者综合类报纸的校园版面,将作文投给相应的编辑。有一定特色的作文往往都能被报刊编辑选用,文章的发表和物质的回报给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强的动力。质量不够上乘的作文,有些编辑会回复修改意见,透过编辑的点评,学生能明白写作的短处,有针对性地修改或者有针对性地训练,写作实力自然会有长进。

六、网上比赛,展示写作风采

比赛是体育运动员经常参加的活动。一些体育项目的领导团队和教练往往热衷于参加比赛,即“以赛代练”,来检阅队伍、提升水平。“训练型的比赛”对运动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月考就是教育领域的“训练型比赛”。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笔者采用“练练赛赛”的教学方式,赛练结合促进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也让有写作潜力的学生脱颖而出。

借助网络的平台,笔者多次组织学生参加以电子稿方式投稿的比赛。笔者事先收集征文信息,通过QQ群消息、收集作文,然后网上投稿,不少学生在评比中获得奖金和奖品。除了校外比赛,笔者主持作文课题研究期间,还策划了学校博文大赛、优秀博客评比等征文类比赛,吸引数百名学生参加,有效促进了作文教学。

七、网上示范,树立写作榜样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在《教师下水》一文中说:“语文教师教学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在中国教育史、文学史上,鲁迅、冰心、朱自清等前辈既是教师又是作家,他们左手教书,右手写书,桃李满天下。笔者积极向教育家前辈学习,坚持业余写作。开设博客,及时更新,每周都写文章,或散文、诗歌,或随笔、论文。坚持投稿,每月在报纸、杂志上发表10篇左右的文章。在课堂教学时,笔者经常引用自己的文章来讲解写作技巧,与课文内容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记忆,同时也给学生做出榜样。

八、网上结集,保存写作果实

以前,学生都是把作文写在作文本、周记本上,写在试卷纸、信笺纸上。学期末,写有作文的本子、纸张不方便保存,这些曾经带有温度的果实、带有情感的心血都当成废纸,或进了废品站,或进了垃圾桶。自从用网络写作后,节约了纸张,保存了作品。打开同学的博客,满满的博文。看看时间记录,近八个月的,近一年半的,一目了然,只要按照顺序打印、装订,就成了个人文集。而许多文学网站还可以自动生成文集,像“红袖添香”文学网站16篇文章就可生成文集。按照以前一学期6~10篇的作文标准,一年左右就够结集标准。■

*本文为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2013~2014年度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网络信息技术在提高中职生阅读写作素养中的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2013199)成果之一。

信息技术评课稿篇6

【论文摘要】针对自然科学期刊专家审稿酬金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行酬金发放方式的弊端,提出以尊重审稿专家学术劳动为前提,取消审稿酬金,在刊物总目录后参与审稿的专家致谢或赠阅刊物的感谢方式。该方法不仅缓解了编辑部的财务窘境,又向专家辛苦付出致以精神的慰问。

    同行评审制度在国外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也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是现代国际学术期刊出版中的一个重要质量控制机制。虽然国内出版界对同行评审在提升学术期刊质量中的作用有争议,但是国内多数科技期刊己经建立起了同行评审制度,专家评审成为审稿链中的重要一环已是不争的事实。正如许文深、陈俊等指出的“同行专家审稿市”三审制“中决定稿件能否采用的关键一环",同行参与到期刊的编辑工作中来,对文章的学术性是有力的保障,也弥补了科技期刊拘于编辑忍受和专业的不足,可以说同行专家对科技期刊的发展和进步功不可没。作为回报编辑部向审稿专家支付数额不等的审稿酬金,为调查审稿酬金发放情况,笔者通过向编辑部发送电子函件和利用编辑培训间隙向其它编辑发送调查表等途径来收集资料,针对外审比例,审稿酬金标准,是否向作者收取审稿费,审稿专家对酬金的满意程度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共收集到有效调查数据61份,以此为样本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1数据信息

    1. 1是否收取审稿费不同期刊对这项费用的名称不同,有的叫注册费,评审费,处理费和手续费等,共有54种期刊设立,每篇论文审稿费50-300元不等,平均每篇89元,表现出校内与校外作者,中文稿与英文稿标准不同。不收取审稿费的7家期刊,全部为高校学报。

    1. 2送审文章数及比例不同期刊因为刊期和印张数的区别,导致发文量相差巨人,相应的送审数也不具有可比性。故笔者认为送审比例即(外审文章数与刊发文章数的比值)更能反映期刊的送审情况。调查中送审比例最高的是2. 3,最低为1. 19,平均为1. 54,作者发现收取审稿费的期刊送审比例略高于不收审稿费的期刊。

    1. 3审稿酬金发放标准国家对审稿酬金没有统一标准,各编辑部一般参照同类期刊,并考虑本刊以往标准保持不变或略有上调。在调查样本中,61种期刊全部向审稿专家支付审稿酬金,标准为每篇20-100元,其中每篇40-50元的期刊占样本的93. 4%,只有13. 1%的期刊近三年上调了审稿酬金标准,上调额度均为10元。也有约10%的专家主动表示不收酬金,免费审稿。

    1. 4审稿专家对酬金的满意度被调查的期刊均未专门做此类的调查,对于“你认为审稿酬金标准是否满意’,的问题中,有37位编辑作答,其中选择基本满意的14位,选酬金偏低的19位,选酬金很低的4位。

    2现行审稿目金制度的异端

    2. 1付费标准不能体现劳动价值

    众所周知,科技期刊希望同行评审专家能够帮助编辑把住稿件的科技关,所以评审专家通常是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审阅科技文章需要对题目、摘要、学术性(包括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结论、名词术语、计量单位、参考文献等逐项作出评价,最后对全文有一个总评价。理工科是专业划分非常细,失之毫厘则谬以千里,审稿专家为保证审稿的质量,势必仔细阅读全文,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对文中的推导、演算过程进行复核,认真做完这些工作,至少需要4小时,墓前一位教授在本校讲课的课时费不低于50元/小时,至于被外聘演讲或报告,劳酬比课时费高许多,所以40-50元作为给专家的审稿报酬是极不合理的,甚至不能称其为劳动报酬,因为它与付出的劳动太不相称,不能体现劳动价值。

   2. 2审稿费是科技期刊不轻的负担

    学术期刊由于它特殊的创刊背景,生存环境、以及服务对象,造成了期刊在推动国家学术进步的同时,远离市场运行机制,入不敷出,需要主办单位全额补贴或部分补贴,每一项开支都要经过精心计算。以一年六期,每期发文30篇,审稿数为发文数的1. 5倍,审稿费100元计算,全年支付审稿费2. 7万元(邮费不计算在内),如果是月刊该项开支更高,许多学者提出科技期刊应增加发行频率,尽快报道科研信息,审稿酬金势必更多。自然科学期刊都是财务补贴单位,每年数万元的审稿酬金是一项主要开支。同时因为考虑审稿费的问题,使得编辑在送审稿件的时候有所顾忌,每个编辑部在用文数和送审数间有一个基本的比例,除了考虑专家库的人数外,重要的原因就是审稿费的问题,可见审稿费一方面使编辑部本不宽裕的经费更加紧张,制约专家审稿制度优势的发挥,不利于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

    2. 3审稿费制度不利于编辑与审稿专家的沟通

    编辑部请审稿专家审稿,然后付审稿费,貌似一项劳动与报酬的经典关系,两讫了,其实不然,审稿专家布什正审稿费的打工者而是编辑工作的参与者,事情来身高的不是雇来打工的,笔者认为这种付费方式不利于编辑与审稿专家的感情交流,也导致部分编辑认为付过审稿费就与专家两清了,从而不重视与专家的情感交流,导致专家审稿热情不高,产生托审或拘审,这种现象不利于充分发挥专家审稿的学术优势,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

    3建议

    3. 1取消审稿酬金

    酬金作为专家的劳动报酬,与其所付出的劳动极不相称,已经失去了作为报酬的存在价值,大多数专家在明知道酬金寥寥,却仍然及时认真地审阅文章,是其对学术的执著和学科发展的无私奉献,所以是否有这几十元钱已不是专家是否审稿,如何审稿的主要原因,但是对于期刊编辑部,每年发放数万元的审稿酬金却是个不容忽视的开支,尤其是财务状况捉襟见肘的期刊,这项开支更不可小窥。专家不在乎,期刊社很在乎,故作者认为取消为好。

    3. 2向审稿专家致以精神上的慰问

    按照惯例,期刊在年末会刊发全年总目录,笔者建议仿效此法,期刊可在总目录后列出全年审稿专家的姓名及审稿篇数,并对他们的学术奉献行为表示感谢,此法不仅是对专家为期刊付出劳动的肯定,也是对其学术地位的肯定,毕竟审稿专家都是该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曾经看到一些专家的个人简历中提到某某期刊的审稿人,其在学术领域的认同度可见一斑。

    3. 3向审稿专家赠刊

信息技术评课稿篇7

【关键词】 高中 信息技术 课程 设计 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23-01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必修《信息技术基础》和选修两个部分。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意识到,《网络技术应用》理论性太强,学校很难提供条件组织学生实践。学生一直做模拟练习,题库式的课堂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同学们失去兴趣。这样的结果有悖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笔者本着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原则,将课本内容通过三个学习板块来体现,设计了三个案例:(1)虚拟现实技术/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自主学习课程;(2)网络原理以及应用之玩转局域网;(3)网页设计与制作—— “我爱扬州本土文化”。

二、 《虚拟现实技术/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自主学习课程》案例展示

(一)课程分析。1. 课程来源。(1)结合课本《网络技术应用》第一章中《因特网应用的发展趋势》以及《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的相关内容整合开发了《虚拟现实技术/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自主学习课程》。(2)《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在高一必修已经详细讲解,同学们已经具备搜索信息的能力。(3)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或多或少地体验和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和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开发自己的潜能。

2. 课程总要求。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确定完主题后,笔者及时确定本自主课题总要求,主要包括开发目标、内容确定、进度安排、评价标准几方面。

(二)《虚拟现实技术/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自主学习课程》设计与实施。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 掌握常用的信息获取方法;② 理解搜索引擎的分类以及工作原理;③ 掌握常用的搜索技巧,能够熟练地运用搜索引擎下载信息;④ 能够对所需的信息进行简单的评价;⑤ 学会演示文稿的整体设计;⑥ 熟练掌握演示文稿的制作。(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操作和协作探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通过知识的再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3)情感目标。通过作品制作、展示与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沟通及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品质 。

2. 教学重点。(1)理解搜索引擎的分类以及工作原理;(2)能够有效利用网络提供的各种搜索技巧获得所需要的信息;(3)掌握PPT演示文稿的基本制作方法(文字、图片等对象的编辑)。

3. 教学难点。(1)运用网络搜索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如何运用演示文稿准备表达主题;(3)分工合作完成整个自主学生课程。

4. 教学方法。讲授法,分组合作法,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

5. 教学策略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

6.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教师事先明确课题,让学生自由组合,6-7为一个小组,分成六组,每组选出一个学生出任组长。创设活动经费作为激励,学生自发筹集120元。

【第一课时】分组、确定主题、明确分工。第一组:让iphone也疯狂。第二组:T.SHOW(GOOGLE GLASS)。第三组:仿真游戏。第四组:新校园,新教学。第五组:虚拟建筑物的设计、展示与参观。第六组:在家开飞机了。各小组接受任务后分工,填写表1

表1:分工明细表

【第二课时】设计、搜集素材。组织学生根据主题,上网搜集素材: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特别提醒学生借助网络,理解各个主题的涵义,如何运用自己的思想表达、诠释主题,教师发放PPT设计进度表并填写此表。

表2:PPT设计进度

【第三-五课时】制作、完善作品。搜集素材的同学根据制作的新动态不断更新素材;处理文字的同学不可直接复制网络文字,需要提炼;图片处理的同学图片要吻合设计的主题;制作的同学要根据设计意图表达好作品;发挥组员的最大潜力。

【第六课时】作品展示及评价。每组同学推荐一名学生展示作品并诠释作品内涵,教师请来学校领导、班级教师、以及信息技术教师对作品评价,现场打分,根据分数高低选出优秀作品,并发放奖状和奖品。

三、 《虚拟现实技术/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自主学习课程》之学生自我评价

1. 教学模式的肯定。对于这种自主学习的课程,不仅新鲜,而且有效,学生仿佛就是一个工作者,利用网络带着目标处理团队分配的任务。

2. 团队合作的力量。通过这次活动我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使我们的作品更加新意,这次活动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看到的作品,更多的是友情,团结、智慧的结合 。

3. 各方能力的提高。很多同学提高了各种能力,比如团队合作能力,动手制作能力和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四、总结

1. 教学重点与对策。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并提供更多的指导,;教师也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上提供导航,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2. 分工协作与策略。完成此教学任务特别强调分工合作,组内各成员之间难免会出现意见分歧,产生摩擦,教师要让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协商,必要时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共同达成目标。

信息技术评课稿篇8

您在“个人研修计划”已经选定了一节课,作为本次研修的教学实践内容。请您针对这一节课,完成教学设计方案初稿和教学课件初稿,将这一节课的初步成果作为培训成果资源包初稿提交。培训成果资源包初稿包括一份这堂课的“聚焦教学重难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初稿和一份与之对应的教学课件初稿。

作业要求:

1.该教学设计初稿和课件应体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2.教学设计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教学课件需保证能正常播放查看;

3.所有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4.教学设计和课件作为培训成果资源包,请以附件形式统一提交。(注:由于资源包上传需要一定时间,请确保其上传成功后,再点击“提交”按钮);

5. 请至少查看一位同伴提交的“培训成果资源包”初稿,在其作品的下方给出您的合理评价和建议。您的同伴会综合考虑这些评价和建议,后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进一步修订。

温馨提醒:此项不作为考核内容,旨在与同伴分享交流培训成果。

上一篇:梁静茹歌词范文 下一篇:名句积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