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8 05:14:49

语文教学经验总结

语文教学经验总结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经验;经验总结

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最受用,这恐怕没有标准的答案,但也不是没有答案。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一步步地进行总结,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在课堂上所实施的教学方法,也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一来,在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能够不断总结经验,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主动权,从而能够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率。

一、初中语文教学流程的方向总结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在课堂上的教学流程。语文教育者根据经验总结出来这样一条流程方向:第一步就是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开始之前一定要在上课之前进行预习,能够让学生在老师讲课之前对文章就有大体的了解,做完相应的课后习题,剩下不会的题目就可以在老师正式讲课的时候,着重听讲自己不太懂的问题。第二步就是在老师讲完文章之后,提出一些问题来让学生完成,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把一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出来,在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的讨论交流中得出答案。最后一步就是老师要将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及时补充正确的答案,对于说出正确答案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奖励。比如,人教版中《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文中,老师先让学生在讲课文之前进行内容的预习,在老师讲完文章之后,让学生做后面的课后题,在回答该怎样看待盲孩子影子问题的时候,学生的回答往往会有一些欠缺,这时候老师就要再进行补充和完善。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所遵循的经验原则

1.学生掌握主动权原则

如何让初中生在课堂上掌握主动权?在传统教学意义上的课堂上老师是作为整个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处于一个被动者的地位,而根据教育工作者多年的经验,在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掌握主动权,要让学生去主动地进行学习,给予学生一些能够发挥创造性的课堂活动。比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济南的冬天》,老师让学生主动地朗读,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老师要进行奖励表扬,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就是在掌握课堂的主动权。

2.合作学习的原则

学生在课堂上思考问题的时候,往往得到的答案不全面,这就需要合作的力量,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之后得出答案,这样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从而推动整个班级语文成绩的提高。比如,课文《塞翁失马》中,学生在预习阅读的时候因为某些字是通假字或者不了解字的含义,而造成对文章内容的不理解,这时候老师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最后剩下的比较困难的问题老师在最后给出答案。除了这两个方面还有培养学生思维性原则和主动性原则等。

语文教学经验总结篇2

二是对过去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科学总结不够,特别是对历次新编语文课本试验和修改不够。

三是教学方法基本上是老一套,改革和创新不够。

四是语文水平测试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命题工作科学性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逐渐现代化,语文教学作为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越来越显得不能很好适应即将成为新世纪人才的学生在语文素质,特别是语文能力方面的实际需要。因此近一两年内,各地语文教师、语文教研工作者以及关心语文教学的学者、专家都纷纷对当前语文教学提出批评,强烈要求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进行改革,乃至汇合成一个响亮的呼声:“语文教学非改不可!”

当前语文教学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四方面“不够”。

一是语文学科理论研究不够,不同主张之间互相交换意见不够。

从制订语文教学大纲到编写语文教材和进行语文教学,都需要以正确的学科理论为指导。就语文学科的性质来说,1963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明确提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在语文教学大纲里确认语文具有工具性的学科理论。经过30多年教学实践迄今工具性仍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但工具性应怎样体现在语文教学任务中、怎样体现在语文教材和实际教学中,以及怎样体现在语文水平测试中,都还是处在不断探索的过程。先后颁发的语文教学大纲对教学任务有不同提法,多次改编和修订的语文教材内容有不同安排,每位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同掌握,乃至大大小小语文能力测试也各有侧重点,这说明怎样从工具性出发带动整个语文教学的理论认识还不够明确。1996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对语文的性质重新作了说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两个“最重要的”讲的都是工具性,语文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包含在“交际工具”里;而交际工具的内涵扩展为“文化载体”,这表明也是传播文化的工具。但语文学科又应怎样体现文化载体的作用,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仍然不够明确。此外,也有人认为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应当突出它的人文性,以人文性取代工具性。但究竟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更可作为带动整个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这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语文学科在理论认识上存在着不少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语文教学界各家主张不尽相同,但长时间以来很少开展泛讨论研究。因此,应当提倡互相交换意见,包括对现行各套语文教材和各种教学方法的比较和评议,以逐渐求得共识。

二是对过去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科学总结不够,特别是对历次新编语文课本试验和修改不够。

建国以来,语文教学在不断的探索和改革中,已经积累了50年的经验。深感遗憾的是,这些经验却缺少应有的科学总结。前20年,主要有两次大的改革。一次是1956年强调语文学科的文学性,实行文学与汉语分科教学,制订了文学教学大纲和汉语教学大纲,在中学阶段创立了文学教学体系和汉语教学体系,分编为文学课本和汉语课本。但试行不到两年,只编出大部分课本,分科教学就被取消。另一次是 1963年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偏重读写能力的培养,制订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建立了新的语文教学体系,编写了新的语文课本。但试用也不到两年,课本只编出小部分,编辑方针又被改变。两次改革都未取得完整的经验,也未作出一定的科学总结。中国“十年文革”期间,整个教育工作遭受破坏,语文教学也处于混乱状态。后20年,从“拨乱反正”开始,语文教学在恢复一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做了进一步的改革试验,直至提出“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实现多样化”的方针。在这段时间内,新制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又经过多次修订,全国通用语文教材也随着几经改编,各地涌现的语文实验教材也边试用边修改。但仍然很少见到一些有比较科学的总结性经验公开发表或者展开讨论。总起来说,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中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缺少科学总结。不对过去的改革工作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总结,就难以对改革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提高认识,也就不能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和改革工作提供重要的历史经验。

再就历次新编语文课本的试验和修改情况来说,还存在着不够规范的问题。例如试验新编课本,往往不明确试验要求,不订立切实可行的试验计划,不安排对比试验,不研究试验中发现的问题,不做试验记录和各类统计,不随时征求对试验课本的修改意见,以及不认真做好阶段评估和试验总结。这样就把课本试验工作等同于一般教学工作,缺少试验的科学态度和研究精神。修改课本也往往局限于编者主观上所能接受的或者工作难度不大的,做一些修修补补,不解决试验中所反映的重要问题,不要求更多的改革和创新。像这样的试验和修改无疑都是容易走过场的,不可能为教材改革孕育出真正的科学研究成果。就以50年代新编的文学课本来说,试用时都一片叫好声,说是选材精当,内容丰富,系统性强,编排新颖,教师有教头,学生有学头,似乎这次改革已经成功。但全国正式使用以后,各地反映的问题就多起来,甚至提得越来越严重,很快变成一片反对声。这就说明这套新编课本未能从实际出发认真试验,也未能及时从试验中发现问题认真修改。

令人欣慰的是,这次人教社编写的,1997年起在两省一市试验的高中语文新教材,注意了这方面的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

三是教学方法基本上是老一套,改革和创新不够。

20多年来,随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改革,语文课教学方法也作了一些改进。不少语文教师重视启发式教学,不但教得实,而且教得活;有些教师不但研究教法,还研究学法;还有些教师注意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近来也有把电脑搬进课堂的。他们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但从大面积学校来看,一般语文课的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老一套。例如,主要由教师讲,满堂灌;普遍采用“三大块”教法,机械地划分段落大意,简单地归纳中心思想,抽象地概括写作特点;“三多一少”的现象仍然存在,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思想意义多了,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具体内容多了,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表现方法多了,而相反的是,扎扎实实的语言教学少了。又如,作文前缺少必要的启发和指导,批改作文忽视语言通顺不通顺,未能教给学生怎样把不通的改通,怎样从写通到写好。如此等等,问题很多。至于有些教师不会说普通话,不会朗诵,不会写通顺文章,乃至不会使用电脑,那就更增加了教法改革的困难。总之,一般语文教师多习惯于老一套教法,缺少改革和创新。为数不少的语文课,可以说教得呆板,教得空泛,教了不管用;学得枯燥,学得厌烦,学了不会用。这就无疑会严重地影响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四是语文水平测试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命题工作科学性不够。

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到中考、会考,语文水平测试问题比较突出。就读写听说四项来说,听和说未列入测试范围,一向是被忽视的;读的测试最成问题的是,增加了似是而非的选择题,似乎是在与学生为难;写的测试尽管变换作文方式,终因缺少合理的评分标准,分数高低往往可以随意而定。总的情况是试题的量越来越大,所命的题越来越别出心裁,学生考得头昏脑胀,交卷后甚至估计不出自己的成绩是好是坏。

命题是个大问题,测试能否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语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所命的题是否合理。现在各地中考和会考,都是临时请几位教师集中在一起命题,几个人一商量,匆忙中题目就出来了,只要试卷上不出差错,分数拉得开,命题工作就算顺利完成。至于考后的试卷分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议论一阵也就过去了。这说明命题工作缺少科学研究,也不广泛征求意见,最明显的是尚未建立起科学题库作为一定的依据,因此迄今仍存在着严重的主观随意性问题。

针对上述四方面“不够”,以下谈谈我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些构想和主张。

第一,必须进一步明确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任务。

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但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其他性_质都是因为有了工具性才形成的。语文学科性质决定语文教学任务。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决定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也就是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语文学科的其他性质,决定语文教学还有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包括语文知识、科学知识、理论知识和历史社会生活知识等文化知识)的任务。总起来说,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思想教育是它的重要任务,文学教学是它的特有任务,知识传授是它的必要任务。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都是以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为基础和核心来进行的。因此可以归结为: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明确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并根确基本性质与其他性质的关系,明确性质与任务的关系,明确基本任务与其他任务的关系,这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就构成整个语文教学比较切合实际的理论认识框架。

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的理论认识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其一,总结了建国以来在处理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任务问题上的历史经验。历史上的语文教学长时间强调思想性,有时强调文学性,有时只提工具性,有时还并提知识性,但处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历史条件下,这些强调各有所偏,或多或少地影响当时的语文教材和实际教学。现在总结出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只要坚持以工具性为基本性质,以语言教学为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正确处理三种“关系”,就有可能避免各种偏向,把语文教学研究和改革工作引上方向明确的轨道。其二,全面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教学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同时完成其他任务,也就是在培养读写听说能力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优良的道德品质,培养对生活的爱美心态和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科学文化知识和创新能力。这些也正是中学阶段语文学科需要进行的素质教育,全面地体现了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因此,两种“基本”和三种“关系”是语文学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可靠保证。其三,对编写语文教材和进行教学起重要的导向作用。语文教材必须以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为主要内容,并从语言教学出发兼顾其他方面教学的需要;课堂教学也必须以语言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讲解课文应当从语言文字出发,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文学形象、科学文化知识),再回到语言文字。这样就能构筑成合理的教材机制和正确的教学路子,导向真正的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经验总结篇3

为了我国的经济和社会更好地发展,便于交流和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扩大国际的交往和合作,学习和掌握英语等外语对中国人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特别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对外交往迅速扩大,对外语和外语人才的需要更加突出。相比之下,亚洲一些国家如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度、巴基斯坦,甚至孟加拉、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国由于英语比较普及,对外交往就比较容易,而且成了它们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和吸引外资的一大优势。我国由于英语等外语普及不够,影响了对外交往的规模和效率,也吃了不少亏,对我国许多优秀文化和科技成果对外交流合作也受到很大制约,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后进的地区甚至制约了对外开放的进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普及外语和培养外语人才,改进外语教学方法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已经不是一般的教学问题,而是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方针的更好实施和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我国目前外语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普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亟须研究改进,我国在各阶段的教育(基储高教)对外语教学一直是重视的,开课很早,课时不少,从中学(有的从小学三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很多学生经过八年或十二年的外语学习,然而大多数学生却不能较熟练地阅读外文原版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这说明我国的外语教学效果不理想,还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和扩大对外交往的需要。

因此应当重视外语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工作。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用较少的时间,使学生学习掌握更多的外语知识,提高外语水平。外语教学中的教材问题、教师问题、语言环境问题等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可能还是教学方法问题。我总是在想,什么时候我们能找到一种适合于中国人更有效的学习外语的方法就好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说有个张思中外语教学法,并用了一个星期天的时间从头到尾看了他在北京介绍他的教学方法的录像,看后感到很高兴。张思中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的一位特级外语教师。张思中外语教学法是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有效的,为我们改进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提供了一项可贵的经验。

对于教学,我是外行,但根据我们自己学习的体会,张思中老师的教学法之所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是利用青少年记忆力好的优势,集中一段时间,用科学的方法记忆大量常用词汇,熟背经典课文,然后再通过反复阅读、翻译,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逐步掌握文法,强调按照记忆的规律,通过反复和循环,加深记忆;注意调动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性、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趣味性,还有一条就是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自信心。我们中国人在学习外语方面有不少优势,只要方法得当是可以事半功倍的。

张思中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在长期实践中(将近四十年时间)不断总结和完善的,在几十年的探索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老师也参加了这方面的研究、试验和推广工作,并作出了不少贡献,甚至有新的创造和发展,所以说,这种教学法也是许多老师共同努力探索的结晶。这种教学法符合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实际情况,不仅适用于中小学生学外语,我看对成人学习外语也是有效的;既适用于英语,又适用于其它某些外语,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现在提高外语教学水平还有一个难题是教师队伍问题,而张思中教学法恰恰对教师水平的要求并不高,只要经过一段培训,一般外语教师都可掌握,解决了我们师资问题上一个人的难题。总之,它比较符合中国国情。见效快,容易推广。

正确的理论对指导实践是十分重要的,但正如《实践论》中讲的,“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断理论是否正确,“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我们不论搞现代化建设,还是搞教学改革,都要提倡实践、实验。凡是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取得了好的实际效果的经验、方法,就应该加以肯定,进行总结、提高和推广普及,使之在更大的范围产生更多更好的效果。

这里还要强调一下,一种好的经验、作法并不排斥其他好的经验和教学方法。我们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学术上可以有不同意见。但不要因学术上的不同意见和争论影响了对基本上是好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的推广。进一步总结和推广张思中老师的外语教学法,扩大推广面,要采用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编制计算机教学软件(在制作外语教学的音像制品及计算机教学软件时,要注意尽可能采用母语国的教师的录音,以便外语的发音更加准确),加快师资培训,提高外语教师的业务能力,下一步还要研究教材和教学体系问题。

国家教委和所属的中央教科所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希望你们坚持不懈地继续做下去,进一步总结、完善、推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争取在一两年内取得更多的经验,然后在更大范围推广。

语文教学经验总结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英语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11-0101-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4.027

在彻底批判行为主义语言观的基础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著名语言学教授乔姆斯基以心智主义认识论为基础,从生物学角度提出了普遍语法的思想,改变了以往对语言本质的认识。所谓的普遍语法是指由人类所有语言所共有的原则、条件和规则组成的系统,是人类语言的本质所在。具体到语言习得来说,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出生时,大脑中便存在具有生物遗传性的语言习得机制(LAD)。儿童习得语言是语言习得机制和后天语言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另外,按照普遍语法理论,人类语言表层结构的差异是不同参数设置的结果,其底层结构是相同的,从而为儿童或成人习得语言提供了条件。这些观点可以看作是本文写作的认识论基础。从语言技能来看,对语言的学习无非就是听说读写译等几个方面。教学最基本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各项语言技能,最终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常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既然都是语言教学,那么一种语言教学的经验肯定对另外语言教学有所借鉴。国内的语文教学历史悠久,形成了比较丰富且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技巧,完全可以将其中的一些方法尝试运用到英语教学中,以帮助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本文以此为条件,以在中国期刊网络数据库中搜索到的核心论文为研究对象,对国内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该领域今后尚待拓展的研究方向。

1 . 语文教学对英语教学影响的研究回顾

1 . 1 语文教学方法或思维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理论探讨

从搜索到的文献资料来看,很多论文着重于探讨语文教学在英语教育中的应用、语文教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英语教学中语文教学功能的发挥或者语文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借鉴等等。之所以称它们为理论探讨,是因为这部分文献资料大多只经验性地强调语文教学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但是缺乏必要的数据或实证研究支撑。比如:李倚梅指出可以将语文教学中包括朗读、默写和交流运用等成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用于英语教学,并提出加强课文的语篇分析、结构梳理;引导学生从词句、修辞和意境等方面体会语言的优美以及注重通过朗读和背诵促进英语知识的积累等三点启示(李倚梅,2011:50-51)。周辉则提倡运用语文教学的方法开展英语教育,具体包括:通过不断的阅读增强英语语感、通过模仿强化英语正确发音以及通过增加课外阅读量扩展学生眼界等(周辉,2013:69)。潘正芹提出在英语教学中引入名篇佳作;改变英语学习的基本途径,让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消化所学英语知识;以及降低语法学习程度,强调语块在学习英语中的作用(潘正芹,2014:29-30)。陈有和洪文静则将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强调语言输入为立足点,提出勤读辞典,记忆单词例句;广泛读听,寻找表达方式;勤于模仿,吸收他人长处;勇于讲述,克服自卑心理;设置情景,进行自我对话;以及回译译文,学习表达思想等六条促进知识内化的英语学习策略(陈有、洪文静,2014:3-4)。

1 . 2 语文教学方法或思维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相对于上一部分所涉及到的纯理论探讨或经验介绍,这部分研究文献则是关注将语文教学方法具体应用到英语教学的某一技能方面的培养,主要包含了将语文教学方法应用于英语教育中的阅读、口语和写作等技能培养方面。在英语阅读教学方面,韦祖安讨论了如何将语文教学渗透到英语阅读课教学中。他指出,用语文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锻炼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创新英语阅读教学方式以及实现有效的课堂补充等(韦祖安,2014:78-79)。王康妮则探讨了语文阅读技巧在英语阅读中的运用,指出正确认识阅读的价值,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确定阅读文体,根据其特征展开阅读;合理安排阅读步骤,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心理,提高视读速度;对于优秀的文章可采用诵读的方式来培养语感;以及加强对阅读文章整体情感的把握,提高阅读体验和阅读感受等六条通过运用语文阅读技巧有效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技巧(王康妮,2015:84-85)。在英语口语教学方面,蔡燕探讨了英语口语教学中语文教学应用的价值。她在阐述我国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语文教学应用于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实现途径,比如,以语文教学为基础选择英语信息输入材料、选择信息输出模式和进行英语口语实践等(蔡燕,2014:74-75)。程红霞以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为着眼点,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探讨了如何将语文教学法运用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以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综合能力(程红霞,2014:74)。李树刚对语文阅读与英语阅读教学进行了比较,通过总结两种语言阅读教学的异同点,旨在发现一些具有潜在借鉴意义的东西(李树刚,2014:79)。在英语写作教学方面,朱晓丹指出英语写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面临诸多瓶颈,而借鉴语文作文的写作方式来指导英语写作,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尝试和创造性的努力。接着,作者以写作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为切入点,具体探讨了如何借鉴语文作文写作方式指导英语写作(朱晓丹,2014:77)。

此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文献搜索过程中我们发现,探讨诵读在英语教学中应用或作用的核心期刊研究成果多达几十篇。诵读作为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手段,其在语言学习方面行之有效的特点已被绝大多数研究者和教师认可,并且也能自觉地践行于英语教学中。比如秦小雅和李红梅以分析背诵和默写的语言输入模式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为基点,按照语言实验的常规流程,以英语专业本科生一个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了一学期的分组实验。他们的实验结果表明背诵和默写的语言输入模式对提高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语言能力有明显的功效(秦小雅、李红梅,2013)。此外,董卫、付黎旭(2003),戴祯琼、丁言仁(2010),丁言仁、戚焱(2001)等均探讨了背诵在英语学习中的积极作用。

2 .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

纵观该领域研究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将语文教学经验应用于英语教学已开始得到研究者的重视,并且相关经验或技巧手段也被尝试应用于相应的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但是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方面,经验总结多,实证研究严重不足。从目前发表的该领域的核心研究成果来看,多数论文偏重理论阐述,而缺乏相应的数据支撑。成果的研究者往往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对自己平时教学中的观察和思考进行反思性总结。当然,这是作为一名合格英语教师应该做的。但是从研究的角度来讲,缺乏实证数据支撑的个人教学经验总结,其可信度和说服力往往因此而大打折扣。笔者认为,在这个方面今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拓展当前的研究:在研究语文教学方法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时,可先期就语文与英语教学的特定方面进行相关性研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选取更多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已成为可能,样本选取得越多,研究结果会更具普遍性;加强纵向研究力度,比如可以采用跟踪调查的方法,对某些特定研究对象进行纵向的跟踪调查,以确定经验或方法的借鉴效果。

另外,偏重技能培养,忽视学生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涵盖的面比较广,文化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方面。笔者在此仅以文化传播为例进行说明。培养合格英语学习者不只是促进其听说读写译技能全面发展,也不只是让其对英语文化侃侃而谈。我们认为,合格的英语学习者必须首先通晓中国文化,并且能够熟练地用目的语(英语)讲解出来。学一门语言就是学习它的文化,这句话一点儿也不为过。所以尝试将语文教学经验运用于英语教学中也就意味着广大英语教师要关注如何能够有效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目前的英语教学中。这不仅是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的责任,也是英语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蔡燕.英语口语教学中语文教学应用的价值[J].语文建设,2014(11).

陈有、洪文静.谈中国传统语文教学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J].语文建设,2014(5).

程红霞.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语文教学法的融入[J].语文建设,2014(10).

戴祯琼、丁言仁.背诵课文在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作用研究[J].外语研究,2010(2).

丁言仁、戚焱.背诵课文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J].外语界,2001(5).

董卫、付黎旭.背诵式语言输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界,2003(4).

李倚梅.语文教学对英语教学的三个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1(4).

李树刚.语文阅读与英语阅读教学比较[J].语文建设,2014(9).

潘正芹.英语教学中对语文教学方法的借鉴[J].语文建设,2014(12).

秦小雅.李红梅背诵和默写的语言输入模式对提升英语专业本科生语言能力的可行性实验报告[J].外语研究,2013(4).

王康妮.语文阅读技巧在英语阅读中的运用[J].语文建设,2015(6).

韦祖安.论如何将语文教学法渗透英语阅读课程中[J].语文建设,2014(3).

周辉.用语文教学方法开展英语教育[J].语文建设,2013(9).

语文教学经验总结篇5

关键词:泰勒原理;大学英语;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7-0116-03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泰勒根据观察、分析、诠释的研究过程,总结出教育领域中的四个共性问题,即目标、方法、经验、评价。[1]具体地说,就是需要教育参与者明确施教的目标、采用的方法、过往教学经验的积累与使用、对整体效果的评价。

一、概述

1.明确教育目标

泰勒对教育目标的论述,不论是方法的使用,经验的采用,还是最终的评价,都是围绕目标展开的。明确教育目标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教育目标是整个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基准,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手段与方法、使用什么样的教学经验,教育方案怎样完善、改进,都不应该偏离开始所制订的教学目标。泰勒认为,科学地选择教育目标,需要采用很多的方法,如:需要综合当下教育的现状、学习者的自身情况、专家意见、学校内外环境等诸多信息。

2.选择学习经验

学习经验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在泰勒的观点中,学习经验是学习者与他所能反应的环境的外在条件之间的交互作用,有别于科目内容、教育者的活动。对于学习者来说,选择学习经验来达成已经设定好的目标,总结可分为:获得经验、便于实践、能力范围内、可产生多种结果等几点。目标一般为一个多种小目标的集成体,好的学习经验设计会让学习者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使用自己的方法实现目标。

3.组织学习经验

基于对学习经验的选择上,泰勒提出了组织学习经验的要求。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为了达到积累量变到质变的发展,组织学习经验可以提高继续学习的效率,并真正地做到用教育改变学习者的效果,足见组织学习经验的重要性。组织学习经验要遵循三个标准:继续性,对于内容主线、重要内容不断重复;程序性,以从前经验为基础,以新经验为扩散要素;系统性,组织起来的学习经验需要将整个横向的经验有机的结合成一体,融会贯通,形成整体观点。[2]

4.评价学习经验效果

通过评价学习经验的机制,才能找到整个设计中产生的效果及存在的不足。泰勒认为:“除非目标已经非常清楚地被界定到足以让我们所追求的行为,否则便无法评价——评价是一种澄清教育目标的有力工具。”目标在生成时便已经可以确定评价的程序,在评价过程中使用客观、诚信、效度三样工具即可。

二、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由“泰勒原理”可以知道,教育过程是需要以目标为基准,以选择、组织学习经验为方法,以评价为总结的一套教育过程。教学目标的确定方法有很多种来源,一种较为普遍使用方法就是对学习者的研究,采用这种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了解两方面内容:一是需要了解学习者的情况;二是要了解学习者可以接受的范围。[3]将学习者当前的学习情况与学习者可以接受范围进行比较,会发现之间的差距,通过对差距的分析,制订教育目标。笔者在研究中发现了大学英语(除外语专业)教学存在不少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态度偏差

大学生学习英语情况的好坏直接与其对待大学英语的态度有直接的关系。大学生的行为普遍反映出这样的态度:其一,大学英语不再像高中那样,成为自己进入高等学府的砝码,自然不用像从前那样努力学习;其二,大学英语也不如专业课重要,对自己以后进入社会工作不会产生特殊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一段时间英语学习后,成绩会变得参差不齐。

2.兴趣缺乏

兴趣是学习的原始动力,受到态度的影响。因为在以前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并没有给学生带来过多的成就感,造成了缺失,有悖于泰勒原理中提到的关于学习经验的内容。学生在选择学习经验时,需要体会到经验带来的成就感,这种感觉是培养起学习兴趣的“种子”,没有这样的兴趣种子,学生自然不会自觉地去学学英语习惯。

3.母语影响

解放初期,为了解决文盲问题,曾将字母拼读引入到汉语的学习当中。但是,现在学生受汉语拼音、语法的影响却是十分消极的。在这样不正确的示范练习下,学习者渐渐形成了“Chinglish”式样的、中国人不懂、外国人不明白的英语。

三、“泰勒原理”与大学英语

1.大学英语目标确定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到,学习者当下情况与其接受范围之间的差距就是学习者的“需要”。教育部确定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增强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运用能力,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满足国家发展和国际间交流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在高中升学时,学生对听、读两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但因为环境的限制与应试教育的局限性,使得他们的学习在说、写方面基础较差,并不能完成平常生活中的英语交流。教育部的要求与学生的现状之间的差距,就是目标制定时需要得到的需求差距,也是目标制定时必须要考虑的内容。

2.选择大学英语学习内容

泰勒指出,完成一个教学目标时,实践是选择学习经验、完成教学目标的隐藏的一种行为经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英语与语言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教为手段,以环境为主要背景,将语言真正成为一种工具,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4]根据这一原则,在制订学习内容时,需要设立大量的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或书写、或翻译。例如,在课程中加入一些职场中出现的一些职位,如业务员、助理等基本岗位,要求学生书写一些工作汇报,翻译一些重要的公司文件。这样的安排,也是让学生意识到,英语这门课在今后的工作中是重要的辅助工具,从而加强学生对英语课的重视程度。

3.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组织

“泰勒原理”中提到,组织学习经验要注意组织学习中的三个标准:连续性、顺序性和系统性。将大学英语分成了听、说、读、写及综合五个模块,同时产生了基础应用、自学、应便和综合实践四个能力提升内容。

(1)基础应用:包括大学英语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该部分重点是注意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只有基本能力扎实,语言能力才能在此基础上继续提高,否则听不懂,说就错。

(2)自学:大学英语是高中英语之后的进一步深入学习,需要以目标管理为手段,让学生自觉地养成英语学习的习惯。因为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在自学中已经不会出现太多问题,只要习惯养成,循序渐进,英语的学习能力也就可以得到提高。

(3)应便:应便是自学更深一层的学习,除了要求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底外,还需要掌握大量的词汇与语言运用手法,这都是通过“基础应用”与“自学”两个版块积累而来的。应便更偏重于说与写的“输出类”技能,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为其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综合实践:英语作为一门工具课,往往被忽视,英语也需要不断的实践才能得到提高,只是课堂内容不能满足需要。[5]英语最好可以应用于外企或者外国交流中的夏令营中,让学习者真正处于岗位中或者是真正地处于英语母语环境中学习、生活一段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会渐渐由生涩到熟悉,最终达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

4.构建大学英语评价体系

评价环节是为了衡量在教学过程完成后,学生在学习上到底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从而确定整个教学体系的可行性。在现行的评价体系中,英语基本都是简单重复课本内容,只有理论考核没有实践考核,理论与实践完全剥离,只是片面地了解了学生英语能力的一部分。[6]所以大学英语评价体系需要作以下改革:

(1)所有的任科教师需要将课本中的知识点总结列出,将其运用到不同的情境下,教学生如何运用,提高掌握能力。

(2)需要实行多种考评方法,包括课堂表现、进步程度、网络平台作业、实习表现,等等。

(3)每一种考核都有不同的偏重,虽采用方式不同,但并不是彼此孤立,而是与培养综合运用能力的核心目标相连接,形成一个考核的网络结构,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4)更注重学习的过程评价和阶段性的成绩评价,不再采用期末考试“一锤子买卖”的考核方法。除了考核成绩外,还需要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评价,评价内容需要在下一阶段学习开始前反馈给学生,方便学生在下阶段学习中查缺补漏。

四、总结

正如很多的教育研究者所指出的,“泰勒原理”中提出的教学理论对教育研究、课程研究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优势是其内容的合理性与效用性。“泰勒原理”也受到了诸多的质疑,很多教育学家认为,“泰勒原理”都是在“目标——手段”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研究。这种教学研究过于机械、死板,忽略了教学的社会性质,同时也忽略了教学以外的外在环境产生的“潜在知识”。应该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泰勒原理”值得研究与学习的地方。本文通过对“泰勒原理”的学习,分析出一套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案,既有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加入了一些新的见解。就当前的大学教学环境,此方案实施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但笔者认为此方法更为全面,能改变大学生对待英语学习的态度。

参考文献:

[1]拉尔夫·泰勒,(施良方,瞿葆奎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覃红霞,陈兴德.经典的解构——从泰勒到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变迁[J].江苏高教,2003,(02).

[3]高孝传.课程目标研究[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屈玉霞.从泰勒原理透视我国高职课程改革[J].科教文汇,2008,(31).

[5]李永宁.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9,(3).

语文教学经验总结篇6

二是对过去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科学总结不够,特别是对历次新编语文课本试验和修改不够。

三是教学方法基本上是老一套,改革和创新不够。

四是语文水平测试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命题工作科学性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逐渐现代化,语文教学作为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越来越显得不能很好适应即将成为新世纪人才的学生在语文素质,特别是语文能力方面的实际需要。因此近一两年内,各地语文教师、语文教研工作者以及关心语文教学的学者、专家都纷纷对当前语文教学提出批评,强烈要求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进行改革,乃至汇合成一个响亮的呼声:“语文教学非改不可!”

当前语文教学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四方面“不够”。

一是语文学科理论研究不够,不同主张之间互相交换意见不够。

从制订语文教学大纲到编写语文教材和进行语文教学,都需要以正确的学科理论为指导。就语文学科的性质来说,1963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明确提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在语文教学大纲里确认语文具有工具性的学科理论。经过30多年教学实践迄今工具性仍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但工具性应怎样体现在语文教学任务中、怎样体现在语文教材和实际教学中,以及怎样体现在语文水平测试中,都还是处在不断探索的过程。先后颁发的语文教学大纲对教学任务有不同提法,多次改编和修订的语文教材内容有不同安排,每位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同掌握,乃至大大小小语文能力测试也各有侧重点,这说明怎样从工具性出发带动整个语文教学的理论认识还不够明确。1996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对语文的性质重新作了说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两个“最重要的”讲的都是工具性,语文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包含在“交际工具”里;而交际工具的内涵扩展为“文化载体”,这表明也是传播文化的工具。但语文学科又应怎样体现文化载体的作用,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仍然不够明确。此外,也有人认为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应当突出它的人文性,以人文性取代工具性。但究竟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更可作为带动整个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这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语文学科在理论认识上存在着不少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语文教学界各家主张不尽相同,但长时间以来很少开展泛讨论研究。因此,应当提倡互相交换意见,包括对现行各套语文教材和各种教学方法的比较和评议,以逐渐求得共识。

二是对过去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科学总结不够,特别是对历次新编语文课本试验和修改不够。

建国以来,语文教学在不断的探索和改革中,已经积累了50年的经验。深感遗憾的是,这些经验却缺少应有的科学总结。前20年,主要有两次大的改革。一次是1956年强调语文学科的文学性,实行文学与汉语分科教学,制订了文学教学大纲和汉语教学大纲,在中学阶段创立了文学教学体系和汉语教学体系,分编为文学课本和汉语课本。但试行不到两年,只编出大部分课本,分科教学就被取消。另一次是 1963年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偏重读写能力的培养,制订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建立了新的语文教学体系,编写了新的语文课本。但试用也不到两年,课本只编出小部分,编辑方针又被改变。两次改革都未取得完整的经验,也未作出一定的科学总结。中国“十年”期间,整个教育工作遭受破坏,语文教学也处于混乱状态。后20年,从“拨乱反正”开始,语文教学在恢复一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做了进一步的改革试验,直至提出“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实现多样化”的方针。在这段时间内,新制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又经过多次修订,全国通用语文教材也随着几经改编,各地涌现的语文实验教材也边试用边修改。但仍然很少见到一些有比较科学的总结性经验公开发表或者展开讨论。总起来说,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中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缺少科学总结。不对过去的改革工作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总结,就难以对改革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提高认识,也就不能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和改革工作提供重要的历史经验。

再就历次新编语文课本的试验和修改情况来说,还存在着不够规范的问题。例如试验新编课本,往往不明确试验要求,不订立切实可行的试验计划,不安排对比试验,不研究试验中发现的问题,不做试验记录和各类统计,不随时征求对试验课本的修改意见,以及不认真做好阶段评估和试验总结。这样就把课本试验工作等同于一般教学工作,缺少试验的科学态度和研究精神。修改课本也往往局限于编者主观上所能接受的或者工作难度不大的,做一些修修补补,不解决试验中所反映的重要问题,不要求更多的改革和创新。像这样的试验和修改无疑都是容易走过场的,不可能为教材改革孕育出真正的科学研究成果。就以50年代新编的文学课本来说,试用时都一片叫好声,说是选材精当,内容丰富,系统性强,编排新颖,教师有教头,学生有学头,似乎这次改革已经成功。但全国正式使用以后,各地反映的问题就多起来,甚至提得越来越严重,很快变成一片反对声。这就说明这套新编课本未能从实际出发认真试验,也未能及时从试验中发现问题认真修改。

令人欣慰的是,这次人教社编写的,1997年起在两省一市试验的高中语文新教材,注意了这方面的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

三是教学方法基本上是老一套,改革和创新不够。

20多年来,随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改革,语文课教学方法也作了一些改进。不少语文教师重视启发式教学,不但教得实,而且教得活;有些教师不但研究教法,还研究学法;还有些教师注意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近来也有把电脑搬进课堂的。他们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但从大面积学校来看,一般语文课的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老一套。例如,主要由教师讲,满堂灌;普遍采用“三大块”教法,机械地划分段落大意,简单地归纳中心思想,抽象地概括写作特点;“三多一少”的现象仍然

存在,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思想意义多了,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具体内容多了,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表现方法多了,而相反的是,扎扎实实的语言教学少了。又如,作文前缺少必要的启发和指导,批改作文忽视语言通顺不通顺,未能教给学生怎样把不通的改通,怎样从写通到写好。如此等等,问题很多。至于有些教师不会说普通话,不会朗诵,不会写通顺文章,乃至不会使用电脑,那就更增加了教法改革的困难。总之,一般语文教师多习惯于老一套教法,缺少改革和创新。为数不少的语文课,可以说教得呆板,教得空泛,教了不管用;学得枯燥,学得厌烦,学了不会用。这就无疑会严重地影响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四是语文水平测试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命题工作科学性不够。

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到中考、会考,语文水平测试问题比较突出。就读写听说四项来说,听和说未列入测试范围,一向是被忽视的;读的测试最成问题的是,增加了似是而非的选择题,似乎是在与学生为难;写的测试尽管变换作文方式,终因缺少合理的评分标准,分数高低往往可以随意而定。总的情况是试题的量越来越大,所命的题越来越别出心裁,学生考得头昏脑胀,交卷后甚至估计不出自己的成绩是好是坏。

命题是个大问题,测试能否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语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所命的题是否合理。现在各地中考和会考,都是临时请几位教师集中在一起命题,几个人一商量,匆忙中题目就出来了,只要试卷上不出差错,分数拉得开,命题工作就算顺利完成。至于考后的试卷分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议论一阵也就过去了。这说明命题工作缺少科学研究,也不广泛征求意见,最明显的是尚未建立起科学题库作为一定的依据,因此迄今仍存在着严重的主观随意性问题。

针对上述四方面“不够”,以下谈谈我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些构想和主张。

第一,必须进一步明确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任务。

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但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其他性_质都是因为有了工具性才形成的。语文学科性质决定语文教学任务。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决定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也就是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语文学科的其他性质,决定语文教学还有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包括语文知识、科学知识、理论知识和历史社会生活知识等文化知识)的任务。总起来说,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思想教育是它的重要任务,文学教学是它的特有任务,知识传授是它的必要任务。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都是以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为基础和核心来进行的。因此可以归结为: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明确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并根确基本性质与其他性质的关系,明确性质与任务的关系,明确基本任务与其他任务的关系,这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就构成整个语文教学比较切合实际的理论认识框架。

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的理论认识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其一,总结了建国以来在处理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任务问题上的历史经验。历史上的语文教学长时间强调思想性,有时强调文学性,有时只提工具性,有时还并提知识性,但处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历史条件下,这些强调各有所偏,或多或少地影响当时的语文教材和实际教学。现在总结出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只要坚持以工具性为基本性质,以语言教学为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正确处理三种“关系”,就有可能避免各种偏向,把语文教学研究和改革工作引上方向明确的轨道。其二,全面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教学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同时完成其他任务,也就是在培养读写听说能力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优良的道德品质,培养对生活的爱美心态和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科学文化知识和创新能力。这些也正是中学阶段语文学科需要进行的素质教育,全面地体现了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因此,两种“基本”和三种“关系”是语文学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可靠保证。其三,对编写语文教材和进行教学起重要的导向作用。语文教材必须以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为主要内容,并从语言教学出发兼顾其他方面教学的需要;课堂教学也必须以语言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讲解课文应当从语言文字出发,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文学形象、科学文化知识),再回到语言文字。这样就能构筑成合理的教材机制和正确的教学路子,导向真正的素质教育。

第二,迫切需要研讨语文教学面向现代化的两个思想认识问题。

语文教学必须面向现代化,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完成基本任务和其他任务的过程中,既要继承和发扬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又要注意体现一定的世界气息和时代精神,也就是身教时代所当教,学时代所当学,能为时代所用。这里提出两个迫切需要研讨的问题:(一)语文教学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动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待这个问题应当进行调查研究,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例如在语文课本里,选编一定数量反映20年来社会变革的并可作为语言教学范例的名篇,让学生从中认识时代并学习能 反映时代新貌的语言。又如写作训练中,引导学生以《广告法》为依据学习写广告语言,以《合同法》为依据学习写合同语言。总起来说,就是语文教材内容必须与当前的改革开放和实际应用适当地结合起来。(二)语文教学如何适应当前整个社会生活信息化的需要。现在已处在信息化时代,学习和工作,开发和创业,都需要依靠一定的信息。语文教学也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观念。课本里写的是书面信息,教师讲授是传递信息。学生学习是接受信息。无论写的、讲的或者学的,都要求有一定的新意或者有助于提高素质的,才能成为有益的信息。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有关语文信息积累、掌握和系统化的过程。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现在有些语文教材已经编入电脑阅读、电脑作文,教学中也有试行网上听课的。因此,我们还必须把语文教学信息化问题列为当前迫切需要研讨的重要课题。

第三,建立一个具有一定科学性和比较切合实际的语文教学体系。

按照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的理论认识进行语文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组成能体现这些“基本”和“关系”的系统教学内容。初步设想,从初一到高三,应以语言教学为主要线索.作出有序的安排。初一着重学习系统的基础语言(字、词、句、段、篇),初二着重学习各种表达方式文章的语言(记叙、说明、议论、抒情),初三着重学习比较浅近的文学语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初中三个年级,从学文字、学文章到学文学,也就是从语言的打好基础、语言的广泛应用到语言的初步提高。与这些语言内容相配合,学习一些实用的语法、逻辑和修辞知识。此外,还要学习一些文言词语。高一着重训练语感、思维和语言表达,高二着重学习我国文学史上的名篇和古代汉语知识,高三着重学习外国文学作品以及中外名文(非文学作品)的语言。高中三个年级,逐步提高语言的领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个教学线索在各个年级里还要把不同内容和程度的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都带动起来,并组织系统的应用训练和初高中毕业班学生语文读写听说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实验、论证、修改,才能体现一定的科学性,切合语文教学实际。

第四,语文课教学方法力求有利于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当前语文课教法改革的重点应是,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以及在语言方面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这里以举例性质提出几点意见供参考。

l.不要机械地搬用教学参考资料讲课,而应从班级学生学习语言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应当让学生着重学些什么,怎样才容易学,怎样才学得有兴趣,怎样才学了有用,以及怎样在语言训练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2.增强信息观念,不作脱离语言文字的架空分析,不重复介绍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向学生提出不费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不把语文课教成毫无信息价值或者“炒冷饭”的“泡沫课”。

3.教学生朗读,不要一律采用!“吃大锅饭式”的齐读方式,而应当多作指名朗读,让其他学生仔细听,并提出意见。这样能使读与听说相结合,也便于教师指导。

4.鼓励学生对课文和教师讲解的内容质疑或者提出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作不同的理解和解答。应该把这些看作学生能独立思考和发表个人见解的可喜现象,也是课堂教学能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

5.每节课都应有一些读写或听说的练习,没有练习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在练习中让学生多动手,多获得发挥创新能力的机会。

6.学生作文中有独到见解、灵巧构思或者生动语言的,应大加表扬并评上高分。作文能力有显著进步的,乃至某一次有进步的,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并适当加分。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往往成为学生热爱写作和不断进步的动力。

第五,研究语文测试理论,改进命题工作,制订作文评分标准,并建立科学的题库。

当前语文水平测试工作需要加强理论研究,明确指导思想。主要之点是,应从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出发,多测试语言文字的表达和语文知识在语言文字表达中的运用,多重视学生在测试中所表现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经验总结篇7

【关键词】体验学习 会计双语教学 体验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情景化

目前,会计行业的国际化步伐越来越快,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是大势所趋,不同类型的会计业务大量增加。毫无疑问,对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会计双语职业化人才的需求必将大幅攀升。2001年,教育部对高校双语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从那以后,会计双语教学课程在很多院校都被作为必修课程大量开设,对会计双语教学的研究和探讨也成为焦点。

一、体验学习论的基本观点

体验学习论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国兴起的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理论。有学者认为,体验是指在真实情景中,人们与种种事物接触而产生的经验。体验学习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亲身体验有关专业环境,亲自参与各项业务活动,并经过自身反思、总结从而达到学习目标的学习。人们把从自己体验中得到的学习方式看作是最佳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方式不但适合一般课程的学习,也特别适合实践性较强课程的学习。其原则可以初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体验学习的环节

美国学者Kolb(1984)在关于体验学习的论述中提出,体验学习是一个四阶段的循环周期,即具体体验—反思—形成抽象概念—在新情景中检验概念。Jarvis(1995)通过实验验证了Kolb的观点。这些研究都显示,关于体验学习包括四个环节的观点,是体验学习的核心。完整的体验学习应包括:制定教学目标、情景体验、反思概括、实践应用等环节。关于体验学习环节的观点被各类课程的教学所采纳,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利用这个观点可以用来指导教师进行体验学习的教学设计,构建适合某种课程特征的教学模式。

2、课程内容情景化

传统教学方式把概念化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脱离具体真实业务的环境中学习,一般很难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常反映“课堂学习不如实习”,就是这种“去情景化”教学模式带来的直接负面后果。

知识不可能脱离真实的生产业务环境而孤立存在。学习只有与生产实践活动结合,才能解决“学用分离”的问题。因此,体验学习论强调情景是体验学习的基础,是体验学习的必要条件。

为了创设学生进行体验学习的情景,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想方设法把概念性知识情景化,这种学习情境应与真实的工作过程,即应用情景保持足够的一致性,让学生在这种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中了解知识的背景、产生兴趣、进行反思、生成对知识的领悟,从而获得体验。事实证明,经过体验学习,学生一般都能做到学用结合,能较快适应实际工作环境,能在工作中学以致用。

3、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体验学习的核心特征,是指学生在体验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应发挥的主动性、亲历性。因为主体只会对自己感兴趣、有意义的事物产生体验,如果没有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必然不会在学习中产生体验。传统的教学观习惯于灌输说教,强调学生死记硬背,因而忽视了学生应有的自我体验,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很难学以致用。

为了发展学生在体验学习中的主体性,教师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学形式要生动活泼,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强调体验的亲历性,要给每个学生亲自体验的机会;三是鼓励学生进行有个人特色的创新性体验。

4、学生学习的互动性

传统的学习观忽视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体验学习的每个环节中,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争论和归纳总结,把促进教学互动作为实现有效体验教学的有力措施,这也有助于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让知识和思维精确化,提高学习活动的质量。

二、会计双语教学体验教学模式构建的思路

1、基本思路的设计

对会计双语教学模式的设计应该考虑学生的语言基础以及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可度和接受力。

实践中,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将教学设计为几个阶段。主要思路是用汉语和英语学习会计专业知识,会计内容以中国会计体系为主,国际会计为辅。针对学生开始用汉语教学为主,英语为辅,随着教学进展,逐步过渡到以英语教学为主,汉语为辅,条件具备时,也可以采用全英语教学。

根据体验教学模式的原则构建的教学内容,设计思路不是按会计常规体系来安排的,而是按实际会计业务流程来构建,这样设计的教学内容便于将会计知识情景化,为体验学习创设条件。

英语部分的教学内容不单独进行英语词汇和语法教学,而是以会计专业的应用为主,与会计教学同步进行。例如提供全英语的会计课件、录像片、账务处理习题、案例和财务报表等,组织英语专业教学互动及角色扮演,让学生在以上这些情景中学习实用的会计英语知识,获得用英语进行会计业务的能力。

会计双语教学模式可以按体验学习“环节理论”来构建。教学时应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多媒体技术,采用情景式、交互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体验环境下用双语掌握从事会计业务的能力。

2、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体验学习极为重视师生对学习目标的关注,因为这有利于帮助教师和学生集中注意力,使课堂行动、交流和教学评价都趋向一定的目标,从而提高体验教学效果。

会计双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从职业要求的角度来考虑。我们认为,通过会计双语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借助英语促进专业知识学习,成为懂专业又会英语的职业人才,即能用英语学习会计知识,能进行基本的英语会计业务操作,能用英语进行基本会计业务交流。学生如能达此目标,就能获得初步的职业能力,将大大拓宽就业门路,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3、学习效果评价方法的设计

体验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在相同的教学环境中,通过体验教学的四个环节的训练,由于每个人的智力结构、认知方式、个性特征不尽相同,他们的感悟和收获必然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所以在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时不能采用同一种标准,而应该进行发展性评价,用不同的方式充分肯定每个学生在体验学习中的收获,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的学习评价可以给学生以自信和激励,成为学生不断前进的动力。

三、会计双语教学体验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1、教学内容情景化

(1)英语场景录像。有业务背景的英语录像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情景。在学习某种会计业务前,放一场相关录像,能让学生很快进入业务情景,学生通过观察录像了解业务过程,为下一步通过实际操作并体验操作后果做准备。例如在学习筹资账务处理时,可以把银行相应业务作为业务背景,让学生在录像展示的情景中体验企业从银行贷款的筹资账务处理方法。又例如提供生产车间会计业务的录像,让学生以此为情景,体验产品制造账务处理方法。

(2)英语案例。案例教学法是会计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有成熟的教学经验。在会计双语体验教学中,我们把英语案例作为一种教学情景,作为学生体验学习的载体。但是应注意作为体验学习的英语案例,应尽量从真实业务中提炼,不能作过于简单的处理。

(3)英语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自己学习会计的做法是源于Robert N.Anthony的一本会计教材。他提供一种会计业务卡片,让学生回答问题、计算填空,在做中学习会计。我们认为这种形式的练习也是一种情景化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验会计的基本业务,通过自己反思、概括、总结得到会计知识,获取能力。

(4)角色扮演。为了训练学生用英语口语进行业务交流的能力,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根据不同的会计业务,让学生模仿不同的角色,进行英语口语业务交流。这种方式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实用的会计专业英语能力。

2、反思性学习

(1)反思性英语案例。案例不仅可以提供教学内容的情景,而且也可以为学生搭建反思的平台。例如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可以提供某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案例,通过分析不同折旧方法对企业总利润和总资产的影响,让学生自己通过反思自己总结出如何在复杂条件下正确选择折旧方法的规律。

(2)设置选择性英语练习。通过提供单选多选形式的英语会计练习,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

(3)英语专题讨论。设置不同类型、不同难易程度的讨论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兴趣选择合适的题目,按选题分为不同小组,学生先写出英语发言提纲,再用英语在小组讨论中表达观点,使学生在会计专业知识能力和英语口语交流方面都获得锻炼。

(4)英语小论文。对于英语程度较好、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他们就某些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就某些会计业务进行反思总结概括,写成英语小论文,用英语宣读,并接受质疑。

3、综合性的实践应用

这里所指的综合性实践应用是指阶段性的或课程结束前的实践性活动,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会计知识和专业英语知识的应用能力。综合性实践应用教学平台具备真实性、综合性、全面性和研究性特点,这类平台一般可分为两类。

(1)综合性英语账务处理。提供综合性英语会计业务案例,要求学生用英语进行账务处理、编制财务报表、撰写财务分析报告、并组织学生用英语宣读财务报告、质疑讨论。

(2)研究性小论文。对于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组织他们阅读文献,收集资料,通过分析研究,撰写英语会计小论文,并在适当的范围内宣读讨论。

四、结语

本文从高职教学的角度出发,概括了体验学习论的教学原则,为指导高职会计双语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并从体验学习的四个环节出发,提出了基于体验学习论的会计双语教学的体验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职业化倾向和可操作性特点;其教学目标和内容是面向职业需求的,以培养初步职业能力为导向;教学过程具有情景化、反思性、互动性特征,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教与学关系方面作用的教学理念;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展现教学场景,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评价采用具有鼓励性的发展性评价。

本文构建的这种教学模式深化了“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作者将这种模式应用在会计双语教学中,通过学生反馈,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也较好地获得了会计职业能力和会计英语职业能力。当然,本文提出的体验教学模式是初步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张同乐等:大学英语体验教学的教育原理探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6).

[3] Jarvis P.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 2e,1995.

语文教学经验总结篇8

教师是课改实验的主力军,只有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得到提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因此,教师要与新课程教学同行,形成有自身独特风格的教学方法,并尽快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

一、紧跟时代,把握脉搏,造就博学而进取的语文教师

1.深刻领会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从课程性质上说,语文是重要的交流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教学实践中,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做到这样几个方面:一是领会语文新课标的基本体系,明确教学性质、地位及作用;二是认识教材的编排体系,明确学科内容;三是根据新课标的基准,时时反思和改进教学中的不足,积极改进语文教学水平。

2.注重更新高中语文教学知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时时关注教学知识的更新,改变不正确、不准确的教学知识,树立强烈的知识更新意识。实践中的高中语文教学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结合新课程不断更新知识储备。

二、提倡争鸣,鼓励创新,塑造开放自由的学术讨论环境

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方面,同样可以认为“独教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教学争鸣”的良好氛围,鼓励教学经验交流,塑造开放自由的教学讨论环境。实践中,主要的交流研讨方式有:

1.课改交流会

在语文教师之间定期进行课改交流会,集中学习新课改精神,研讨课程标准,探讨教学方法的革新,在教师之间进行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当然,也要鼓励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多总结经验,积累教学案例。

2.课改论文与专家引领

提倡高中语文教师将源自自身教学实践的经验和反思总结成相关课改论文,这样既可以实现对教学经验的理论概括,同时也可以使更多的老师能够从中汲取思考和启发。此外,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省内外的专家来校讲座,及时将最前沿的高中语文教育信息引进校园。

三、注重教学,关注实践,构建有利于教师成长的良好平台

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离不开实践的检验。这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教师的自我实践检验;第二则是来自于学校(或其他教师)的评价检验。下面我将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相应论述。

1.自我评价检验

自我评价检验是一种语文教师进行“自省”的过程,这通常很难为外人所观察,而主要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总结来实现。实践中,高中语文教师的自我发现、自我引导将形成有效的内驱力,从而推动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过程。如许多老师在讲授完一节课后,都会在课下把自己这节课中完成好的环节和内容予以系统归纳,从中找出今后值得发扬的方面,同时也会将完成不好的地方进行梳理,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予以避免,从中找到最优化的教学方案。

2.他人的评价检验

他人的评价检验是来源于外部的推动力。举一个简单的听课例子来说,有位语文老师在讲解课文《赤壁赋》时预先设定了两个目标,一是要学生理解课文展现的情、景、理的关系;二是知人论世,理解作者豁达乐观的精神。而这位老师在进行课文讲解中却重点概括了各段落的讲述内容,同时画出了一条“喜――悲――喜”的情感线索。有听课老师就对此提出了疑问,认为这样的情感线索虽然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却难以达到预设目标的目的。可见,通过这种他人的评价检验,有助于高中语文教师不断发现问题,从而更好的实现专业化成长过程。

四、注重引导,多种激励,激发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在动力

对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激励和引导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在这方面,可以采取的方法主要有:

1.开展“自学――反思”式的校本培训

正如上文所说,促进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内驱力的推动。而这种内驱力的形成则离不开教师的自学与反思。在这方面,学校可适当指定部分教师阅读书目,由教师结合教学需要总结心得体会,同时将其内化为教师自己的思想认知,并进一步转化为教学中的有用工具。从而改进教学活动,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2.坚持对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教改考评

外部的激励也是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推动力。坚持对高中语文教师进行定期的教改考评有助于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例如,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考试,检查高中语文教师的知识更新水平,对其中的优秀者予以适当奖励等等。

上一篇:田径运动会总结范文 下一篇:酒店开业庆典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