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范文

时间:2023-10-13 12:54:54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篇1

一、训释词义

读懂文言文最重要的是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在高考试题中,不仅对词语意义的解释题中要考它,大多数语句的翻译中也要考它。因为词语里有一词多义的问题,有古今异义的问题,有通假字的问题,还有词类活用的问题,辨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何正确把握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呢?主要有下面四种方法。

(一)根据语境,因文求义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因而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以上的义项,尽管这样,但当它进入句子,就只能有一个恰当的解释。我们要确定它,就要根据语境,因文求义。所谓根据语境、因文求义就是根据上下文和故事的情节线索来推求词义。一定的上下文总是为一定的思想脉络和情节线索所贯穿,而一定的思想脉络和情节线索对文句中每个词的义项必然起一种拣选和限定的作用;反过来说,文句中每个词所表示的意义也必然服从于思想脉络和情节线索的要求。正因为如此,根据语境,因文求义是完全可行的。

(二)根据语法,因位求义

古汉语中,每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是固定的,如名词经常充当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充当谓语,形容词经常充当定语、状语和谓语。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就可以根据语法,因位求义。所谓“根据语法,因位求义”就是指在理解文言词语时,先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了解这个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即了解这个词在文中充当什么成分,然后根据这个词和其它词构成的语法关系来推求它在句中的意义。如1993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题“必不惮勤”一句中“勤”字的词义是“A.勤快 B.尽力 C.勤勉 D.辛劳”。我们可以对其进行语法分析:这里,“勤”字做了动词“惮”的宾语,它显然是个名词,而A项的“勤快”和C项的“勤勉”都是形容词,可以排除,B项的“尽力”也不符合我们平时的说法,故选D项。

(三)根据所学课文及其相关知识,灵活迁移

经过数年的学习,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并且掌握了它们的用法,在具体做题目时,我们就应该提高由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当我们看到某词的时候,就应该立即在记忆中现出典型的例句来。如1992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题:“除佐著作郎”句中“除”字的正确意思是:A.降职 B.调职 C.升职 D.授职。我们一下子就可以联想出所学课文《指南录后序》中的“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其中“除”释为“授予官职”,那么,据此可推断出“除佐著作郎”中的 “除”也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四)根据修辞知识,巧妙解释词语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运用了修辞手法,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就不能照字面翻译,而要弄清它的实际意义,否则会给文章阅读造成困难,甚至造成答题错误。关于修辞手法,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要以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为准。如“金城千里”句中“金城”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我们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为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意思巧妙地译为“坚固的城防”。“万钟于我何加焉”句中“万钟”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根据意思可以译为“高官厚禄”。“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句中用了婉曲的修辞手法,“山陵崩”是指太后百年去世,而不是指真正发生山崩,否则会发生误解。

除了常见的“比喻”、“借代”、“婉曲”等修辞手法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特殊的修辞表达方式,如“同义连用”、“复合偏义”、“变文同义”等,我们也要注意。

“同义连用”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临时组合在一起,使其意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成为一个整体意义,其作用相当于一个词语,如“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句中“往如”连用,“往”也就是“如.”。

“复合偏义”是指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但在表意上只让一个词起作用,另一个词并不表意,仅是一种陪衬。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句中“异同”只有“异”义,“同”不表义,因为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赏罚便应一视同仁,“不宜异同”便是应该相同的意思,不可能既要求相同,又要求不同,否则便自相矛盾了。

“变文同义”是指为了避免行文重复,以增强文采,加重语气或情感,常常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变换使用不同的字词来反复表达大致相同的意义内容。如“明言章理,兵甲愈起”(《战国策》)句中“明”与“章”变文同义,都是明著的意思(使动用法)。“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记》)句中“伐”和“诛”变文,都是“讨伐”的意思。

二、理解文句

理解文句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翻译成现代汉语。

正确训释词义是理解文句的一个重要前提和条件,另外,理解文句时还要对文句进行语法结构分析,考虑其句式和修辞以及古代的文学文化知识。下面我们就句式和修辞两个方面来侧重地谈一谈。

(一)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主要是常见的几种,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有语言标志的较易识别,而难以辨认的是:

1.借助主谓语前后次序来表示判断的句子。如“刘备天下枭雄”。

2.意念被动句。这种被动句在语言形式上没有被动词,凭着句子成分的相互关系和句子的内容来表示被动,如1991年高考试题“后竟坐此幽(被幽、被囚禁)薨”,1992年高考试题“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被贬废)”。

3.省略句。省略是古汉语中常见现象。每年高考语文试卷要求阅读的文言片段,都有省略现象,考生只有准确补出省略的成分,才能在恰当而完整地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准确答题。

(二)修辞表达方式

准确理解文句,还要注意修辞表达方式。修辞表达方式,训释词义部分已经讲了几种,那是翻译时经常碰到的。另外,还有一些我们有时也会碰到,现分别介绍如下:

1.互文见义

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形式相同或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这两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关系就叫互文见义。如“邯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中“叫嚣”与“隳突”互补,“东西”与“南北”互补,实际是说:“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

2.委婉

不把表述的内容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有意识地把话说得婉转曲折,含蓄有致,就叫委婉。如“后其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冯谖客孟尝君》),齐王的意思是不愿再任用孟尝君,却偏要泛泛地说:“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3.共用

在行文中,两个相连接的词或词组共用某一个或几个词语,换言之,同一个或几个词语在组合搭配的关系上是兼管着两个相连的词或词组。如“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冯谖客孟尝君》中“不”及“其民”都是“拊爱”与“子”所共用,即“不拊爱其民,不子其民”。

另外,古文中还有一些修辞表达方式,如用典、分承等,没有一定的古文学文化功底,很难掌握,这里我们就不作介绍了。

三、分析文意

分析文意主要包括两个内容:1.分析文章的内容。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做到这两点,就必须对文言文进行整体阅读。而整体阅读要求我们在读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整体把握,要从整体上去准确理解阅读对象,把握住文章的主旨。有时候文中出现的一些词语句子我们弄不懂,但并不一定影响我们读懂全文,依据对全文整体的把握,甚至可以推断出这些语句的意思。整体阅读的第一步是粗读,疏通文字,读懂大意,明确中心,同时注意分析结构层次;第二步是根据要求逐一精读局部内容,以能准确把握局部的语句含义,为解题作准备。

文言文阅读篇2

关于初中文言文的阅读教学,粗浅地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重视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是教师在每节课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导入自然,简明而有趣味,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可据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可介绍作者,写作时代背景,叙述情景、渲染气氛,也可叙述与课文有关的故事趣闻等。例如:《晏子使楚》一文,我叙述晏子的轶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中了解晏子不卑不亢的风度,机智善辩的才能。有时要导入的内容较多,还会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例教学《三峡》一文时,我配放了一段古典音乐,加入山水画的插图,使抽象的课文叙述具体化、形象化,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二、重视朗读,培养感知能力。文言文语言结构和现代汉语不太相同,重视朗读,语感就能得到有效的训练。朗读,能让学生逐渐进入诗文所营造的意境,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美,受到审美教育,而且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训练语感,掌握文言知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散文类的文言文可以采用此法。可从以下几步着手:1、听课文,读准字音。教师可泛读,尽量做到声情并茂,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也可让学生听音频朗读,让他们感觉到文章的美,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2、分读课文,体会文意。可个人读,男生读,女生读,让学生以读为乐,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3、齐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知,力求读出整齐美,从而对文章有所感悟。也可利用好早读,例如听名家朗读去模仿,从而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大家齐读,读出整齐的气势;小组读;自由读来读出感受,读出感悟。像《爱莲说》《陋室铭》等多篇文言文都可通过朗读来收到这样的效果。总之,要想尽办法让学生的读不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走进文字,发现文字背后古人说话时那抑扬顿挫的风采,体会古人那隐含在文字里的深沉的感情,久而久之感知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三、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初中文言文可分为由易到难的三个阶段:初一重基础,认识文言文;初二重理解词句,品析文段;初三重领会主旨,拓展延伸。初一我要求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加深记忆和理解,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勤查工具书,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读明白原文。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于阅读种种的书。”新课标也要求初中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简单的文言文。文言文中常见的词汇现象,如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在复习时加以巩固。初二除了继续重视基础知识,还重理解词句,品析文段。教学时可采用多种方式,比如简单的文言文就以学生讨论为主;难懂的文言文就师生合作,文言趣事、古人轶事穿插其中,激发兴趣,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同时加强课外阅读和教材中古文的联系。书本的学习是为了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进而把这些知识迁移到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中。近来中考很重视文言文课外阅读。所以做好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很重要。只有经常运用才能把所学的知识真正化成自己的,才能“熟能生巧”。所以要么不做,凡是要学生做的课外文言片段必定讲评,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初三我就重视学生在整体理解基础的前提下,重点掌握词语句式,领会主旨,拓展延伸。同时教学时给学生讲明“熟悉课文,灵活迁移”的原则,加上技能技巧的训练,文言题的成效不错。我还特别重视文言文的复习巩固。初三了,学生要学会将文言文各篇目联系起来,要学会归纳文言文语言知识规律,要灵活翻译句子,要学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为升入高一级学校打下扎实的文言基础,进而提高文学素养。那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这三年中要慢慢渗透这“文言文阅读教学三部曲”,持之以恒,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受益终身。

文言文阅读篇3

1.解释实词;2.比较虚词用法;3.翻译句子;4.概括托物言志所托事物的特征;5.体会作者所言之志;6.提取议论文的中心论点;7.品析论证方法;8.分析论证思路。

[新题演练]

一、《爱莲说》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 (2)濯清涟而不妖

(3)不蔓不枝 (4)香远益清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宜乎众矣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属予作文以记之 B.濯清涟而不妖 妇拍而呜之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见贤思齐焉 D.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答该类试题要注意对关键词的准确翻译。如“谓”“同”等。另外。要注意把省略部分补充完整,让句式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如对“莲之爱”的翻译。)

4.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填写下面表格。

(答这类题时。若题目没有明确要求,就既可以用选文中语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5.《爱莲说》中作者周敦颐对莲的风度和气节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其中寄寓了作者对“君子”理想人格的哪些追求?请结合文章简析。(答出两条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对托物言志作品中所写之物内在意蕴的理解情况。作者在文中处处以莲自喻。学生应联系莲的特点进行拓展联想。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文中的语句进行分析。不能笼统作答。)

6.文章结尾“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意味深长,请进行品读。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所含思想情感的体悟能力。答题时除了要关注文章内容。还要关注相关语句中的虚词、特殊句式等。)

二、《马说》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龙嘘①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②,薄日月,伏③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④下土,汩⑤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口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⑥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日:“云从龙。”既日龙,云从之矣。

(选自韩愈《龙说》)

[注]①嘘:喷吐。龙吹气成云是古代的一种传说。②玄间:苍穹,太空。③伏:遮蔽。④水:下雨。⑤汩:淹没。⑥信:确实,的确。

1.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是( )

A.安求其能千里也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其真无马邪 D.无以神其灵矣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故虽有名马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食之不能尽其材

(5)云固弗灵于龙也 (6)薄日月,伏光景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常见虚词往往是断句的标志,比如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夫”,句末语气词“也”“矣”“哉”“乎”“焉”“耳”,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乃”“苟”“是故”“于是”“然而”等。)

4.对文中“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

B.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灵异所能达到的了。

C.如同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

D.如同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灵异所能达到的了。

5.文中“口”处原有一字,请根据上下文推测,最有可能的一项是( )

A.则 B.然 C.故 D.盖

(理解议论类的文章。难点在于理解文章的思路。阅读文段。了解大意是解题的关键。该题中,四个字均可作为连词用,“则”表示承接关系,“然”表示转折关系。“故”表示因果关系,“盖”表示推测。本题同时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6.《马说》和《龙说》均选自韩愈的《杂说》,都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请根据你的理解,填写下面表格。

7.作者借《马说》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需要联系文意,结合文章创作背景、作者生活背景等进行答题。)

三、《出师表》(节选)阅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t、允之任也。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由是感激 问今是何世 B.受任于败军之际 相与步于中庭

C.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尔辈不能究物理 D.以伤先帝之明

忽啼求之

2.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的是( )

A.咨臣以当世之事 B.悉以咨之

C.先帝不以臣卑鄙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躬耕于南阳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4)恐托付不效

(5)故五月渡泸 (6)至于斟酌损苹

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5.选文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6.简析选文内容在整篇《出师表》中的作用。

(理解选文的作用要将其放在全文当中去考虑,明晰《出师表》作为“表”的文本特征。进而体会诸葛亮写作《出师表》的用意。)

7.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评说诸葛亮:“诸葛一生唯谨慎。”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发现。

(本题要求基于文章。从诸葛亮写作者的身份这一角度出发,进一步深入体会选文的内容。从其他方面作答也可。)

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七里之郭 (2)兵革非不坚利也

(3)委而去之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5)亲戚畔之 (6)天下顺之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夫环而攻之 今夫不受之天 B.以天下之所顺 能以径寸之木

C.寡助之至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委而去之 黔娄之妻有言

3.下列加点词在语境中词性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兵革非不坚利也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环而攻之而不胜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亲戚畔之 B.三里之城 C.池非不深也 D.故君子有不战

5.这篇文章的篇首两句,孟子提出__、__、__这三个概念,并将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接着,孟子选取__的例子进行阐释,论证了“__,___”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阐发,将论说内容上升推及__,从而全面体现孟子__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6.说说你对文章中“道”的理解。

(能够结合文章对“道”的内涵进行分析即可,这里的“道”与道家的“道”有一定区别。)

7.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试举一例进行分析。

(基本思路是:先指出语言的某种特点,再举出文中的例子。分析例子的表达效果。)

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按要求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划分两处)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形式,并解释。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必先苦其心志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行拂乱其所为 (2)百里奚举于市

(3)曾益其所不能 (4)人恒过然后能改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一老河兵闻之 B.空乏其身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而旗尾略不沾湿 D.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问今是何世

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6.请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

(此类题的难点在于对文章论证思路的梳理。涉及文章的论证层次及前后层次间的逻辑关系。)

六、《鱼我所欲也》(节选)阅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按要求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均划分一处)

(1)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所欲有甚于生者

(3)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亦我所欲也 (2)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故患有所不辟也 (4)凡可以辟患者

(5)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6)贤者能勿丧耳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4.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

(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喻论证这一论证方法的理解情况。)

5.在选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文言文阅读篇4

阅读思考

从近几年的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命题情况来看,人物传记仍是考查的主要内容,所以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应重视人物传记的阅读。

人物传记一般分为三部分内容:

一、简介人物的基本情况

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姓名、字号,籍贯,家庭背景、家庭经济状况及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学识,性情,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最初任职情况等。这部分内容大多出现在开头。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

二、人物的主要事迹

这部分内容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时可以按事情分层,每件事情需要着重注意以下内容:

1.时间。学生要注意人物所处的具体年代,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

2.地点。除一些明确介绍出来的地点外,学生还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跟的地点。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即为担任襄阳太守。

3.官职。学生要注意所写人物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如“右拾遗”,是谏官,要注意他向皇帝进谏哪方面的事。“时间、地点、官职”是事情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间、地点、官职”有一方面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时间、地点、官职”不同,人物所做的事也会不同,据此,可以把文章分出明显的层次来。

4.人物。学生要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人物传记中,因为所记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他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1)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2)与事件涉及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3)与下属之间的关系。(4)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另外,如果所写人物是一般人物,还会涉及到与他相处的人等。

5.事件。学生要特别注意是什么事情,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应,得到的评价等。

三、对人物的评价

这部分内容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1.作者对人物的直接评价。

2.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

3.从言辞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

有时候,作者会按照人物性格、作风去组织事情,以此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这就要求学生阅读时把人物的性格、作风与人物事情联系起来,分清楚某一事迹要表现人物哪方面的性格、作风。

学生一旦掌握了人物传记的基本写法,就能够做好信息筛选题和内容概括与分析题,再把实词、虚词放到语境中加以推断,也就能够准确地判断出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而去理解句意,翻译文句了。

做阅读题的关键是阅读,光在做题技巧上打圈圈是不行的。学生一定要在阅读方法上下工夫,读懂了文章,技巧才有作用。做人物传记阅读题有一个原则,四种方法。

一个原则:自下而上的原则

首先,应精读一遍文章,注意文章后的注释,因为其往往有提示作用。文章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觉得生疏时,学生可以暂且不管它。学生在阅读时应快速存贮以下信息:文章中人物的生活经历、仕途、从政业绩、性格以及其他相关的人和事(可以用铅笔圈点勾画)。一般来说,“分析概括题”不管是“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错误的只有一小点,即选择项中绝大部分分析概括的内容都是正确的,这就大大有助于学生理解阅读文段,有助于学生解答文言实词、虚词题以及信息筛选题。因此,精读原文之后,学生就应该趁热打铁,从后往前做题,这就是所谓的“自下而上”原则。

四种方法:

1.文言实词题――词性法。解答这类题,学生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放入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词的词性不一样,词义也就不相同,学生可以充分运用这一特点来解题。

2.文言虚词题――代入法。掌握了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学生就可以在解答文言虚词这一类题时运用代入法。文言虚词题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子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来自课本。学生答题时,可以从课本中的那一句入手,把这句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去解释,看是否通顺,通顺用法就相同,不通用法则不相同。

3.信息筛选题――排除法。(1)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一般来说,人物传记中出现的人名不止一个,而学生在答题时需要熟悉的仅是题干中所涉及的人物,此时就可以进行初步筛选,剔除与题干无关的人物。(2)根据关键词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文言文阅读篇5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思考练习】

1.写出下列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1)妇抚儿乳 ( )

(2)宾客意少舒 ( )

(3)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 )

(4)虽人有百手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3.文中哪一个句子概括了表演者表演的成千上万种声音?

(二)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下列练习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思考练习】

1.下列各词中“执”字与“执经叩问”中“执”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执法如山

B.固执己见

C.执行任务

D.手执红旗

2.下列各词中“足”字与“中有足乐”中“足”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三足鼎立

B.兵甲已足

C.裹足不前

D.微不足道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录毕,走送之 ( )

(2)俟其欣悦 ( )

(3)寓逆旅主人 ( )

(4)皆被绮绣 (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文言文阅读篇6

内容理解题主要考查阅读和分析古文的能力。包括:文意把握、情感理解、表达技巧分析等,此类题目的考查,无论是提取文章的基本内容,还是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都应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分析时必须综合梳理,整体把握。内容理解类试题常考考点主要有:归纳要点、概括中心、鉴赏写法等。

【实例引路】

一、针对归纳内容要点类题目,可采用提取信息法

例如,广东卷文言文阅读选择了《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文字为命题材料,题目是:“从本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武汉卷命题材料是《爱莲说》,题目是:“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解答这一类题目,要注意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具体方法是:(1)从文中主要事件入手;(2)从文首引语入手;(3)从文中重要语句入手;(4)从文末议论入手。将由以上途径提取出来的信息加以提炼,便能形成准确答案。

二、针对文本内容延伸类题目,可采用联想加工法

例如,广西南宁卷选取《口技》为命题材料,题目是:“本文描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口技。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精彩的民间技艺和健康的民风民俗,请你仿照示例,选择熟悉的一种加以描述。”

示例:五月五日端午节赛龙船。龙船形如柳叶,船头船尾刻有彩色的龙头和龙尾。水手们穿红着绿,一人击鼓,一人举旗,阵容整齐。比赛开始,锣鼓齐鸣,但见水手们和着鼓声,桨起桨落,动作刚劲。龙船如飞,争先恐后,紧张激烈。岸上的人也拼命地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

再如:河北卷命题材料是《小石潭记》,题目是:“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课文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解答这类试题,考生一定要仔细读题,确认题目是问什么的。有些考生不认真读题,导致答题不够准确。或者只答一半,甚至答非所问,十分可惜。考生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上,还必须紧扣文本,合理地进行联想加工,形成的答案力求准确、全面、流畅。比如广西南宁卷的题目,答题时考生要写出具体的民间技艺或民风民俗的名称,还要有合理的想象,注意细节描写和环境烘托,使描述显得具体生动。对河北卷的题目,答题时应突出“旅游”的主题,可以把自己当作导游,想象面对游客该怎么说。语言要流畅优美,富有表现力、感染力,不可机械地翻译课文。应对此类题目的具体办法是:(1)紧扣文本,以文本为构想答案的出发点;(2)审清题意,以题目要求为答案的归宿点;(3)合理想象,以合情合理的人物添加、细节描写、场景烘托和独特评价等作为使答案内容更为丰富生动的手段。

三、读后感式

1.世上因好文好诗而闻名的景观很多,岳阳楼就是因文质兼美的《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的。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岳阳楼更令许多仁人志士向往。阅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吉林省长春市中考题)

2.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四川省广安市中考题)

3.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浙江省舟山市中考题)

解答这种题的方法是:考生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人云亦云,更不能牵强附会,必须合情合理,切不可钻牛角尖,要坚决拒绝“大话” “戏说”之类无聊消闲的插科打诨。参考答案示例:1.《岳阳楼记》道出了许多仁人志士的心声,即旷达的胸襟、远大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的情怀。2.例如: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3.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四、方法提升

文言文阅读总是以“节选”的形式出现的,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节选的部分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正确理解内容或写法。

1.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分析归纳,要从全文出发,从整体把握,既高瞻远瞩,不偏不漏,又不纠缠细枝末节。

2.了解阅读题型的种类。一般来说,文言文阅读的题目,包括对字的理解(实词或虚词),对句子的理解,对节选内容和写法上的理解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都可能出现。须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出现了“用原文回答问题”这样的题目,回答时一定要注意找准文章中的“原句”。

3.准确表述。一般来说,表述题要求语言简明,要点清楚而完整。准确表述的前提是准确理解内容,根据自己对内容的理解,组织好语言,准确答题。

4.抓文中的关键词语或中心句。文章中的中心句或关键词语,它们往往就是内容要点。

5.抓题干中提示性的词语。有些题干中的提示语是回答问题、归纳内容要点的依托,不能放过。

文言文阅读篇7

《三字经》里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说明学习对于为人处世很有必要,一个不懂道理的人是不会懂得什么是耻辱的。的确,学习可以使人充实,使人快乐,使人成长,使人睿智。在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学习已经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人就特别重视一个人学业上的进步和品德上的提高。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里,有许许多多关于求学的诗文,它们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学习的重要性,相信在阅读了这些名篇佳作后,我们的思想会受到启迪,认识会得到提高。

【文章阅读一】

蓉少时

[清]刘 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选自《习惯说》)

[注释]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在湖南湘乡。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被绊倒。④中人:影响人;中,击中。

阅读闯关

1.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词。

(1)蓉少时

(2)每履之

(3)顾而笑曰

(4)则反窒焉而不宁

2.下列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A.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B.然则何时而乐也(《岳阳楼记》)

C.则反窒焉而不宁

D.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2)习之中人甚矣哉!

4.能够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5.文章选取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小中见大,即事寓理,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文章阅读二】

强项令董宣

[南北朝]范 晔

(董宣)后特征为洛阳令①。时湖阳公主苍头②白日杀人,因匿③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④,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⑤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⑥,帝大怒,召宣,欲棰杀⑦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⑧,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棰,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⑨,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⑩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11}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公主曰:“文叔为白衣{12}时,臧亡匿死{13},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14}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15}:“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16}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17},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鼓不鸣董少平{18}。”

(选自《后汉书・酷吏列传》)

[注释]①特征为:专门征召担任。征:征召,朝廷将在外地的人召回京城。②苍头:奴仆。因为包着深青色的头巾,所以称为苍头。③匿(nì):窝藏。④骖(cān)乘:陪同乘车。⑤数:列举,数落。⑥帝:指东汉光武帝,姓刘名秀,字文叔。⑦棰(chuí)杀:用杖打死。⑧中兴:使败落的王朝再兴盛起来。西汉王朝被王莽篡夺后,光武帝又王莽,重建了东汉王朝。⑨楹(yíng):厅堂的前柱。⑩小黄门:宦官,随从皇帝左右,接受尚书奏事,担任宫内外联络。{11}顿:叩,磕头。{12}白衣:没有官职的人穿白色衣服,所以称这种人为白衣。{13}臧(cáng)亡匿死:公开地窝藏逃犯死囚。臧,窝藏。亡,指逃犯。匿,窝藏。死,指犯了死罪的人。{14}行一令:行于一令,对一个县令施行。{15}敕(chì):帝王的诏书、命令。{16}班:分发。{17}震栗:恐惧战栗。{18}(fú)鼓不鸣董少平:古代遇有盗贼等事件,便击鼓报警,鼓不鸣说明社会秩序安定,不发生案件。:鼓槌。鸣:响。

阅读闯关

1.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字。

(1)因匿主家(2)流血被面

(3)使宣叩头谢主(4)宣悉以班诸吏

(5)歌之曰

2.下面选项中“以”的意思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刀画地

A.而以奴骖乘B.即以头击楹

C.将何以理天下乎D.宣悉以班诸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

(2)将何以理天下乎?

(3)天子不与白衣同。

(4)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4.强项令董宣为什么要“格杀之”?这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

5.汉武帝是否因为董宣的一句话而不杀他?依据是什么?

6.光武帝称董宣为“强项令”,纵观全文,董宣的“强”表现在哪些地方?

7.根据文中人物的表现,对三个人物作出合理评价。

文言文阅读篇8

一、 精选比较例文,激发学习兴趣

文言文比较是近两年兴起的学习文言文阅读的新方法,通过比较能够使学生认识文言文的本质属性,建立两者之间相互关系。一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初中苏教版教材包含有29篇文言文,不包括古诗词。文言文课文是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将具有某方面相似的文言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帮助学生掌握。如:《陋室铭》与《爱莲说》文体相近;《小石潭记》与《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手法相近;《桃花源记》与《孙权劝学》的思想内容相近……教师均可以充分利用以上课文,将两者或两者以上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文言文文体、写作手法及思想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应合理开发读本资源。文言文的学习应不仅仅限于教材,还需要开发一些读本资源。可要求学生在对教材上课文学习后,进行独立自主的阅读,通过文字将比较阅读中获得的感触及体会记录下来,培养学生思维迁移及扩展能力。通过比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扩展学生阅读量。

二、 筛选比较方法,培养探究能力

比较阅读是常规阅读的拓展阶段,当阅读升为比较阅读后,其阅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当然,进行比较阅读需要建立在理解全篇思想内容、重点字词意思的基础之上。若没有读懂该篇文言文,比较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就需要教师选择好比较方法。对于文言文而言,比较方法有很多,可对两者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进行比较,也可对层次结构及题材风格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同时应注意选择的切入点尽量小,切忌泛泛而谈。如:学习《醉翁亭记》时,可拿《岳阳楼记》进行比较。截取以下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今天已经全部学习完《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两篇文章,那有哪位同学能够总结这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呢?(自由发言)

生1:从内容上来看,两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

生2:两位作者都是在被贬的条件下写的。

生3:《醉翁亭记》抒发的是“与民同乐”的情怀,但《岳阳楼记》抒发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大家总结得都不错,那还有谁能够从两者的表达方式、句式上进行比较呢?(自由发言)

……

通过这种比较方法,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并在课堂中加以引导,对课文进行钻研比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比较阅读过程中,进行有创意、多角度的阅读,深刻体会文言文的魅力。

三、 加强比较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近年来,比较阅读已成为当前中考命题的主要趋势,在中考试题中占着较大比重。通过比较阅读,能够考察学生多方面能力,如: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探究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学习中加强文言文比较训练,通过比较训练,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进而使学生能够在中考中得心应手。当然,在进行比较训练时,应在文言字字词落实的基础之上,合理选择比较阅读方法对重点内容加以记忆,使学生在面临相似问题时能够运用自如。如:学习《黔之驴》内容时,可将其与《狼》进行对比。截取教学片断如下:

师:大家都知道,《黔之驴》是柳宗元写的,而《狼》是由蒲松林作,两位用生花妙笔为我们展示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生活画面,细细品味两篇文言文,从中会发现有很多相似之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篇文章。从主题、情节及语言上大家能发现什么呢?(自由发言)

生1:从主题上来看,两篇文言文大致相同,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只要勇于斗争,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生2:从情节上来看,《黔之驴》主要讲的是一只老虎吃掉驴子的故事,而《狼》讲的是一位屠夫怎么杀死狼的故事,两者都是弱小群体杀死强大群体的情节,旨在告诉我们只要足够勇敢,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生3:从语言上看,《黔之驴》与《狼》的语言都较为精简。《黔之驴》中有“稍出近之”“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中有“少时,一狼径去····目似瞑,意暇甚”等句子,这些句子都非常简练,但是都能够表达出作者意思,可谓耐人寻味。

师:嗯,都不错,那大家能不能更加深入地探究呢?比如:从两位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上研究其成因,或者是为什么两人都选择寓言这种形式来表达呢?

……

总而言之,在进行比较阅读时教师应注意几个问题:滥用比较阅读;比较范围过大;选择不合理的比较角度等。此外,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即使采用比较阅读方法也应不限制于两篇文言文的比较,可将其与议论文、说明文及散文进行对比,最终实现同中求异、异种求同的目的,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

上一篇:家乡的桥范文 下一篇:促销广告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