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景作文范文

时间:2023-11-01 03:41:00

乡村美景作文

乡村美景作文篇1

向远处眺望,田野上,油菜花金灿灿的,像是露出了满口金牙,向着蔚蓝的天空微笑。蜜蜂和蝴蝶在油菜花旁飞来飞去,像是在展示它们优美的舞姿。

田野的远处,你听,你听,你听到了什么,仔细一听,一声声“哞哞”叫,原来是牛儿在田野里悠闲的散步呢,有时还低头吃草嘞。一声声牛叫,在田野的上空中回荡着……

田野下,一条清澈的小河荡漾着。你瞧,有一群小鸭子在河中悠闲的游着,有的鸭子昂首挺胸,像是在相互比较谁游的好;有的鸭子左甩甩右甩甩,滴着头“梳理”着自己“昂贵”的羽毛;瞧,还有两只鸭子胆怯的看着小河,不敢下水。真是好笑。还有几只小鱼在河中蹦蹦跳跳的,还跃出河面……“呼呼”一阵微风吹来,岸边梨树上的梨花随着微风一起“漂流”,好一幅美景啊。

乡村四月的景色,美不胜收。假如你仔细的去发现,都会有一道优美的风景线,令你陶醉其中。

义乌市保联小学五年级 万峻辰

乡村美景作文篇2

看,这苍翠的群山重重叠叠,连绵不断。重重叠叠的高山,看不见村庄,连田野也看不见了,这些山就像一群喝醉了酒的老翁,一个靠着一个,沉睡了不知几千万年了。但从没有人惊醒它们的美梦。小溪边,池塘边一株株垂柳在凉爽的微风中摆动着柔软的枝条,像美丽的姑娘在梳理着飘逸的头发。听,鸟儿在树枝上欢乐地歌唱,那歌声似乎整个村庄都听见了。

哇!真香啊!这是什么呢?哦,原来是村口的茉莉花开了呀!这芬香一定是从那里散发出来的吧。看,一丛丛盛开的茉莉花,白银似的茉莉花,像玲珑的古式纽扣一样,镶嵌在翠绿的树林中。含羞草长得那么茂盛,它的叶子很奇特,一根根细的茎,两旁有一些细细的像小针一样的东西,和长杉树的叶子很像。这一儿丛,那儿一簇的狗尾草长得那么可爱,那么柔软,真叫人喜欢。

村里的房子错落有致,但房前屋后都少不了一块属于自己的菜地,我奶奶家也不例外,那块菜地仅有几尺见方,可一年四季总有吃不完的菜,有金黄的油菜,碧绿的黄瓜,又嫩又长的扁豆,紫得发亮的茄子、小灯笼似的青椒……每次我们回去,总忘不了捎上一些回来。

“淅沥,淅沥”听,什么声音。这声音那么轻快,那么柔美。这到底是什么响呀?咦!怎么不见了,哦,原来它被天野挡住了。小溪似一条长龙,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一群可爱的鸭子在戏水,不时还可以看到一只鸭子把脖子深深地扎下水觅食,一扎就好长时间,只看见尾巴在左右摆动着。小溪的不远处,几只大白鹅在引哼高歌,那架势就像小溪里的主人。多么迷人的乡村美景呀!怎么样,聪明的你在赞叹这美景之余,一定也在慢慢地享受这田园美景了吧!

啊!可爱的乡村,你真美呀!我真想一辈子都跟你在一起。

乡村美景作文篇3

冰雪消融,春意盎然,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春天,这天,我与妈妈去了我姥姥家,去了乡村的春天。

一路上,我都目不转睛的盯着窗外,许多树木都收回了睡意,开始抽根发芽,长出一个个绿苞,这是一个生命的开始,让人爱不释手,柳树也抽出了它嫩绿的枝芽,开始了装点春天的任务,而且,坚守了一冬的竹柏似乎并没有倦意,它精神百倍,抖抖枝叶,好像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在炫耀:“呵呵,这算什么。”一路上春意浓浓。

刚下车,跟姥姥打过招呼,我便来带了田间,走在松软的土地上,脚下不时有一种感觉,有东西要钻出来的感觉,我连忙往下看,是一片嫩绿的小草,它们奋力钻破了泥土,好奇的望着这美丽的世界,兴奋的笑了,我也跳了出来,因为我不忍心踩着它们。走到路上,不时有满脸笑容的农民走过,他们拿着锄头,成了一幅让人流连忘返的画卷,我被陶醉了。一阵风带着泥土和花的芳香扑面而来,我情不自禁的走了过去,那些野花漫山遍野的扑了过来,山坡上红一片,绿一片,那不协调的颜色却搭配的如此协调,让人赏心悦目。忽然间闻得一声鸟鸣,那么清脆悦耳,我欣喜的跑了过去,翻过这个小山坡,是一片一望无垠的草地,放眼望去,满眼都是青翠欲滴的绿,仅仅一种颜色却并没有让人觉得单调,反而让人觉得目光在向远处延伸,草地也在延伸。枝头上,站着无数小鸟,它们站在一排,一起在演唱它们自己的对春的赞歌。我也兴奋起来了,在碧绿的草地上翻跟头,打起滚来,鸟儿叫得更欢了,哦,它们是为我伴唱,草儿更绿了,花儿更艳了,它们是在装饰着美丽的春。

天渐渐暗了下来,那夕阳血红血红的慢慢落下,我知道,它是为了再看一眼,再看一眼这美丽的春。第二天,我走了。

乡村美景作文篇4

关键词:生态景观;乡村审美空间;元素

引言:乡村审美景观的设计,需规划整体的布局,把布局放在首位,其次才是功能,且乡村景观布局的优化,也会让乡村整体的建设和谐统一,带给人美的享受够,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以展示出良好的人地关系,符合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要求。

1.生态景观中构建乡村审美空间的因素

1.1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是客观环境中文明的发展,比如自然村落的形成、知识的取得与丰富、人们审美的提高等,并且,自然审美会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整个乡村生态景观中,空间是建设的基础,而文化则是建设的软件,传承景观脉络。文化不是一个实体,但在这个空间内,却可以随处发现,形成地域景观的特色,是空间建设的动力,并影响着空间格局的变化[1]。

乡村实体景观建设中,整个实体空间是它的硬件,文化传统是软件,而文化是一个抽象的形态,会从整个空间中体现出来,形成历史遗迹,并且,文化一直是乡村景观变化的驱动力,作用于整个景观,而文化习俗的变化,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整个空间格局的变化,并体现出当地的文化观念。

1.2乡村审美空间建设的轨迹

作为一个可以提高人们审美的场所,其尺度可大、可小,形成一个三维空间,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它也会变成四维空间。实际存在的乡村空间中,审美场景主要有村落、树木等,给人们留下美学印象,而与此同时,人们也会发现乡村审美的起源,即对自然的崇拜,利用自然景观划分出多个空间,并发现空间轨迹的变化,而把空间轨迹作为审美空间建设的一个因素,可优化空间内景观的建设,提高人们的审美。

乡村空间最初的划分是以人们日常农业劳作为前提,规划整体的布局,演绎空间的变化,展示出空间变化的表象。而乡村审美最初出现的原因是,人们崇拜自然,给空间赋予新的文化内涵,让其有自己的文化形象,展示出自然环境与社会空间的相互性,审美观的展示也能够表明人地之间的关系。地域人文景观的创立,是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内,自然和人文耦合而成,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变,自然景观也会随之变化,但不论如何变化,都会展示出人与地之间的关系理念, 并且景观格局的变动,也会展示出当地的审美意象。

某个区域审美理念的转变,可以展示出景观的品质与功能,以及人、地变化的轨迹,所以,探究数千年来人、地关系的变化,可以为自然景观的研究提供理论,让其可以持续发展,探寻发展的轨迹。

1.3加入景观哲学立意

生态用地的建设,会在规划空间的基础上,保证空间的实用功能。且在历史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审美一直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理念,根据地理景观的自然划分,规划乡村景观的格局。古时候人们生活的理念是,注重地理的“风水”,不论如何建设或是找到最佳的房屋建设区域,“风水”永远高于利益,如果破坏“风水”,对于人们来说即为严重的毁灭。

乡村审美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会把使用功能作为建设的前提,并且,l村审美空间的规划,会展现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中国哲学理念中,“天人合一”提出乡村景观的建设要体现出清新、淡泊的特点,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所以,乡村审美空间构建时,要加入景观哲学的立意,构建出美丽的田园景观,体现出人文精神与美学。

2.乡村审美空间的构建

2.1大范围景观的构建

乡村大范围景观的构建,是人类活动与自然景观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景观包括山区、河流、平原等,而每个乡村因位于区域的不同,周围的地理景观也各不相同,形成一个较为抽象的关系。同时,乡村是在某个地理空间内,人文历史发展留下的产物,其对生态的作用是:特定地域下乡村形成和发展的场所,也是人们日常生产、劳作的基石,并逐渐形成地域文化,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所以,大范围审美空间的构建,必须保留原有的景观特色,继承传统文化,明确空间构建的本质意义。

同时,大范围空间对视域有很高的要求,即让景观建设划分出多个层次,呈现出山环水抱的特点,展示它的“平远”和“深远”。

2.2中尺度景观构建

中尺度景观构建是以小镇区域为主,这个区域内有独有的景观,且周围有镇区、村庄等。其景观构建包括以下两方面:首先,传统场地内可设计人们居住的景观,比如乡村的祠堂、庙宇等,或是乡村田园的保护区,以增加设计的乡土特色,增加景观的审美价值。其次,农田景观是,原始的村落多以自然生态群为主,而经过一段时候后,有的生态群渐渐演化为现代村落,专有的绿化用地变少,对此,乡村可以仿照城市绿化的建设,选择区域作为绿化的场地,有绿化空间,以提高“绿地率”[2]。而这两方面的建设,要以乡村结构机理为参考,建设乡村的生态景观,让整个审美空间变成一个“画境”,具有趣味性,并建立了空间的网络结构,控制整个审美空间。

2.3小尺度景观建设

小尺度的景观建设,是使用不同的设计方式,完善整个审美空间的构图,其具体体现在乡村各区域的建设。

首先,乡村建筑格局需使用自然审美的观念,内部与外部空间都要注重与田园风格相统一,继承乡村特有的文化,形成与生态地理融合的审美文化。其次,艺术景点多用于村口、古迹等处,会根据周围的树木、山石等景物,巧妙布局,构建精美的景观,体现出审美价值。

结语

总而言之,用生态景观构建乡村审美空间,需考虑审美空间建设需加入哪些因素,并把空间内景观的建设分为三个尺度,分析了如何构建乡村审美空间,使空间建设更具意境美,体现出多个层次。

参考文献:

[1]姚亦锋. 江苏省地理景观与美丽乡村建构研究[J]. 人文地理,2015,04:108-115.

[2]陈政全,王舢舢,沈骏. 水网乡村景观空间调查与生态格局构建研究――以苏州为例[J]. 现代园艺,2013,15:78-80.

[3]张鑫,李朋瑶,宇振荣. 乡村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景观途径[J].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02:132-138.

乡村美景作文篇5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美丽中国”理念是党在召开十时提出来的,为城乡规划带来了明确的建设方向。在随着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城乡共同规划作为首要任务已经被提上日程。但是,城乡的发展随着经济差距的拉大,乡村规划远远不及城市。乡村在建设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阻碍。经过多年的研究,众多的专家学者在受到“美丽乡村”建设理念的影响下,认为应该在传统的建设理念下不断的进行创新,通过经济的增长带动乡村的整体发展,从而对乡村的环境进行完改善,实现“美丽乡村”的总体任务。

一、“美丽乡村”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内涵

“美丽乡村”是符合乡村规划的总体发展的,其设计原理对广大的乡村建设作出重要的贡献。在近几年乡村加大力度通过发展经济,并结合环境建设,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逐渐迈进。对于广大乡村来说,建设“美丽乡村”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进行建设,在不断的发展改善中来完善景观规划的总目标。乡村的规划应该和当地的环境相结合,以保护乡村景观为主要目的,调整景观与经济文化的关系,从而合理的设计,共同创建一个美观舒适的美丽乡村风貌。

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一)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设计原则。尊重自然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首要原则,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不能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具有人文景观风貌的美丽乡村。

(二)尊重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原则。在乡村的设计中,乡村的原始风貌不可改变,因为乡村的民风民俗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宝藏,对乡村进行设计中要保留这些历史宝藏,能够保护人民的精神财富。这些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特色,保护传统文化能够保证乡村具有文化内涵。

(三)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原则。乡村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人们在生活中比较注重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利用,对于自然环境中的树木、田地、湖泊等自然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多,这就要求在乡村的设计规划中要保护自然资源,避免出现滥砍滥伐的现象,应该最大限度的避免对乡村环境的破害,应该充分利用资源环境,通过绿化实现乡村规划,最终建设成为“美丽乡村”。

三、“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构成要素分析

(一)乡村聚落性景观。乡村建筑风貌以及人民的生活环境组成乡村聚落性景观,二者相结合成为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聚居地。乡村的建筑能够代表这个区域的原始风貌,体现出乡村历史价值。乡村的生活环境主要体现在人民生活环境以及公共场所。在进行乡村规划时要保证景观能够对人民带来舒适的环境,尊重原有的村庄肌理,保持乡村的原有风貌,尊重其历史价值,在此基础上,要对建设用地的扩张进行控制,进行合理的规划。

(二)乡村生态性景观。在乡村的生态性景观包括水系、植被等,这些乡村中原有的自然环境风貌是不能改变和破坏的,要进行保护。因此,在规划乡村时,要对水田、植被等自然风貌进行保护。植被包括原有的森林树木以及对道路进行绿化,在保护的基础上应该对其生态环境进行统一的布局,在设计中要创造合理的空间,并要合理充分利用,使得在乡村规划中能够使得人与自然相适应。其水系指的是江河水系,对其水系生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规划,创造出宜人的生态环境,建设出清澈灵动的水系特色,保证乡村的协调性。

四、“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在乡村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利用原有的自然环境进行规划,乡村中拥有独特的青山绿水、田野小道等能够构成设计中的独有特色。

(一)尊重传统村庄肌理,构建聚落温馨格局。乡村从历史上逐渐演变过来,经过了长时间的转变发展,成为了能与自然相适应的环境。在乡村设计的过程中,能够保持乡村的原有风貌,使得规划出温馨自然的乡村格局,体现出良好的生活氛围,使得居住区紧密相连,能够有利于居民的生活便利,能够加强居民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得整个生活环境其乐融融。乡村建设以乡村原有自然形态为基本肌理,保证自然不被破坏,设计合理的乡村布局,充分挖掘有利于乡村规划的景观素材建设成为美丽乡村。

(二)发扬乡村的地域特色和魅力。一个地区的特色包含了这个地区的历史文化风貌、民俗文化等特色的传统文化,是当地百姓的精神财富。在当地乡村的设计中,应该融入新鲜元素的同时还要保持原有乡村的历史风貌,最大限度的突出地域民俗色彩,要充分的运用乡村特色,使得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相适应。从而提升乡土气息,展现其文化魅力。这样对今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有利保证,能够提高经济效益,保证乡村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目的。

(三)构造尺度宜人的乡村生活空间。乡村的居住部落是由一条条街道组织起来的,街道成为了连接乡村空间的作用,这样形成了乡村特有的地理风貌。在对乡村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尺度合适的原则进行规划。能够充分的显示出道路的布局合理性,保证道路顺通便于居民的生活。另外,在乡村添加公共服务设施时,要保证不影响村民的正常生活,要建设在村民经常聚集的地方。在进行乡村规划的过程中,要对尺度合理设计,形成正常舒适的乡村环境。

五、结束语

总之,在进行乡村规划时要秉持着因地制宜的态度充分发挥地域特色,创造美丽宜人的乡村风貌。“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具有民俗色彩的、具有一定文化涵韵的工程,这项工程能够达到美化乡村的目的,还能够最终实现提升当地的经济效益,能够带动乡村的旅游业发展,提高乡村的经济,提高村民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欧阳勇锋,黄汉莉.试论乡村文化景观的意义及其分类、评价与保护设计[J].中国园林.2012(12)

[2]陈光,金云峰.绿道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现代园艺.2014(03)

乡村美景作文篇6

1引言

乡村有景观吗?乡村有园林吗?乡村需要景观园林吗?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大地景观开始深入人心的现代,对于中国规划建筑界,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也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区。乡村园林以乡村景观为背景,乡村景观在客观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人工物等,在主观方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乡村园林正是在这种综合的景观中孕育、演变、发展、生成,所以乡村园林与乡村景观密不可分,故而,乡村景观园林也就成为本文的论题。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刘滨谊1999),作为乡村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乡村景观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背景,它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环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表面看上去朴实无华,然而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点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当今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景观园林在乡村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日渐重要。对于迅速城市化的乡村地带,乡村景观园林正处于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而对于当今那些步入病态衰败的城镇,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无疑将成为“治病”“健身”的一帖灵丹妙药。

在学术界,德国、荷兰、奥地利、美国、日本、韩国等工业先进国家早已关注乡村景观园林这一领域,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2乡村景观园林的含义

“乡村景观园林”(RuralLandscapeandGarden)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目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单单从字面上看,它由“乡村”和“景观园林”两个概念组成。这里用“乡村”而没用“农村”一词,主要因为农村是与农业产业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如今在农村,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有一部分并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非农事活动,因此,用“农村”来界定范围具有一定的难度域概念,泛指城市和原始无人聚居地带以外的一切地域,特指城市(包括市和镇)建成区以外的地区,是一个空间的地域系统。“景观园林”的定义可以分解为“景观”和“园林”两个方面。对于“景观”,从景观规划设计学科角度,笔者曾有阐述:扼要地讲,景观包含着地球表面自然的、人工的人类聚居环境,并且与社会、文化、习俗、人类精神、审美密不可分(刘滨谊1990,1996,1999)。对于“园林”,张家骥先生在《中国造园论》一书中汇总了许多专家学者对“园林”的理解和定义(张家骥1991),并在此基础上对“园林”下了定义:“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为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因此,广义的乡村景观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乡村景观园林的界定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过去许多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目前已成为城市园林,它们不在笔者所研究的范围内。

3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目标

乡村景观园林存在着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传统乡村景观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随着工业文明及当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乡村景观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乡村景观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关注重视。

从历史的演变着眼,就乡村景观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而论,乡村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中国传统园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苑囿,这是极为片面的。根据不断的考古发掘和对古代诗歌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其实全世界最早的园林应该是原始聚落中及周边的园圃和树木绿化等实用性的园林化的土地,它也是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并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恬淡素静的文人村居园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就是明清之际的文人园,也不断从乡村园林中得到启发,从中汲取营养(刘天华1994)。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乡村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起着基础和源泉的作用,尤其是乡村园林为江南文人园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这是确定无疑的。

从现代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入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的进程中,村镇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截止1998年底,全国有建制镇17015个(不含县城关镇),集镇29118个,村庄3557700个,随着撤乡建镇和拆村并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建制镇比上一年增加480个,集镇减少1206个,村庄减少101635个(1998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乡村城市化使乡村景观园林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一方面,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已经或将要遭到扼杀的命运;另一方面,乡村城市化已经或将要产生出新型的乡村景观园林。新一代的乡村景观园林应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拷贝的现代乡村景观园林,以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这是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基本目标。

4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动态

国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如德国、荷兰、奥地利以及美国和日本在乡村景观(RuralLandscape)、乡村地区的规划与建设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但由于现有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有限,对当前国外在乡村景观园林领域的研究成果没有更详尽的资料,但仅此还是可以看出,国外非常注重对乡村景观的系统研究。

在国内,有关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几乎都是一片空白。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与之相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4.1传统地方性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结合农村园林的实例对江河流域的农村园林的产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别进行了阐述(舒楠1997,陈志华1999)。此外还有对徽州古典园林有较为详细的研究(程极悦1987,肖国清1988,殷永达1993,张浪1996),这些文章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例。

4.2传统乡土建筑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彭一刚院士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彭一刚1994)为代表,该书的视点不只停留在乡土建筑上,而是切入到传统村落的研究,对村镇的景观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其中包含了构成乡村景观园林的一些要素。此外,陈志华教授等人编写的《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和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持的《诸葛村乡土建筑》两套乡土建筑丛书的有关章节也阐述了乡土文化和乡村景观的关系(陈志华1998)。

4.3历史文化传统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两本书为例(刘沛林1995,1997),作者从风水的角度阐述了风水思想与风景、园林、建筑及城市设计的关系,在风水对园林规划的启示”一节中,着重论述了乡村园林的一种类型—水口园林。在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中,分别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园林、村落点景建筑等进行了阐述。

从上述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有一些与乡村景观园林有关的研究成果,但不成系统、很不完善。乡村景观园林尚未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课题来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调查、分析论证。

4.4空间格局演变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角度,选取从古至今的村落实例,分析乡村景观的构成元素,对空间化、时间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分析其演变发展(刘滨谊,毛巧丽1998)。

4.5现代人类聚居环境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为例(刘滨谊1999),以生态意识、大地景观等现代思想为世界观,以“设计结合自然、现代宏观区域景观规划等理论方法为导向,书中重点分析阐述了欧、美等国现代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与实践。

5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内容

虽然乡村景观园林只是乡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乡村景观园林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历史、地理、建筑、民俗、社会结构、景观、环境、艺术等等。综合上述分析,笔者提出了下列乡村景观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5.1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5.2乡村园林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5.3乡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对乡村景观园林所造成的影响冲击。

5.4乡村景观园林与社会形态的内在关系。

5.5乡村景观园林与乡村经济的内在关系。

5.6乡村景观园林与乡土文化的内在关系。

5.7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

5.8乡村景观园林的空间格局特点。

5.9乡村景观园林的艺术处理。

5.10乡村景观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重点不在于保护传统的乡村园林,而在于寻求乡村景观园林规划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尝试地探索未来乡村景观园林的发展模式,以便能切实有效地指导今后乡村规划中的乡村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创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谐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

6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方法

国内有关中国造园理论的论著很多,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文献资料是了解乡村景观园林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包括地方史书、地方志、家谱等,这些文献资料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发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目前乡村景观园林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这就必须建立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然后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由于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则,随着村落的布局而形成,很少受到来自外界人为规范的约束。因此,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并结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居住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变化,以及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受到来自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响,因此,还需要认真领会政策、法规的精神。通过对乡村景观园林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实证对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变;总结归纳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分析乡村景观园林的构园特色;找出乡村景观园林成园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乡村景观园林研究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它在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7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意义

乡村景观园林有别于城市景观园林,城市景观园林是通过人工再现自然,而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运用自然,更为朴素地保留着更多的自然真迹,从艺术追求而论,如果说,城市景观园林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那么,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虽由天作,宛自人开”,各自的艺术倾向不同,并无艺术的高下之分。但是,倘若从自然美的角度来看,乡村景观园林远比城市园林自然优美。“师法自然”只有从乡村景观园林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灵感源泉,而目前国内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界在这一领域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因此,对于乡村园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7.1建立乡村景观园林的观念意识

乡村园林虽然早就出现,但是由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对乡村园林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以致于长期以来没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通过建立乡村园林的概念,使人们对乡村园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更多的人从事乡村园林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填补国内在乡村研究领域的空白。

7.2发掘保护传统乡村景观园林环境

中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大多为明清时遗留下来的,而乡村园林由于长期以来受外界干扰少,因此,有的乡村园林还保留着宋元时期的风格,这对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713创造现代中国乡村景观园林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探讨乡村居民对园林的需求,以及乡村园林对大地景观环境和改善生态的重大作用。乡村园林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而且它和人们的平凡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因此,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优美的乡村园林艺术形象,这对于我国未来乡村规划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①刘滨谊,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②刘滨谊等译,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1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

③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④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地理学报,1998,[6]:365~370

⑤张家骥,中国造园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⑥刘天华,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画镜文心.生活1读书1新知三联书店,1994

⑦农村与景观.台湾大学农学院农村规划与发展中心编译,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

⑧舒楠,楠溪江流域乡土文化与农村园林.建筑师,1997[78]

⑨程极悦,徽商和水口园林——徽州古典园林初探,建筑学报11987[10]

⑩肖国清,论徽州古典园林艺术1中国园林,1988[2].张浪等,徽州古典园林的研究1中国园林,1996[6]

ω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ξ陈志华等,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1台湾省建筑师公会

λ台北市联络处财团法人中华建筑基金会

乡村美景作文篇7

1引言

乡村有景观吗?乡村有园林吗?乡村需要景观园林吗?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大地景观开始深入人心的现代,对于中国规划建筑界,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也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区。乡村园林以乡村景观为背景,乡村景观在客观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人工物等,在主观方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乡村园林正是在这种综合的景观中孕育、演变、发展、生成,所以乡村园林与乡村景观密不可分,故而,乡村景观园林也就成为本文的论题。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刘滨谊1999),作为乡村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乡村景观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背景,它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环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表面看上去朴实无华,然而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点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当今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景观园林在乡村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日渐重要。对于迅速城市化的乡村地带,乡村景观园林正处于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而对于当今那些步入病态衰败的城镇,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无疑将成为“治病”“健身”的一帖灵丹妙药。

在学术界,德国、荷兰、奥地利、美国、日本、韩国等工业先进国家早已关注乡村景观园林这一领域,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2乡村景观园林的含义

“乡村景观园林”(RuralLandscapeandGarden)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目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单单从字面上看,它由“乡村”和“景观园林”两个概念组成。这里用“乡村”而没用“农村”一词,主要因为农村是与农业产业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如今在农村,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有一部分并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非农事活动,因此,用“农村”来界定范围具有一定的难度域概念,泛指城市和原始无人聚居地带以外的一切地域,特指城市(包括市和镇)建成区以外的地区,是一个空间的地域系统。“景观园林”的定义可以分解为“景观”和“园林”两个方面。对于“景观”,从景观规划设计学科角度,笔者曾有阐述:扼要地讲,景观包含着地球表面自然的、人工的人类聚居环境,并且与社会、文化、习俗、人类精神、审美密不可分(刘滨谊1990,1996,1999)。对于“园林”,张家骥先生在《中国造园论》一书中汇总了许多专家学者对“园林”的理解和定义(张家骥1991),并在此基础上对“园林”下了定义:“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为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因此,广义的乡村景观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乡村景观园林的界定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过去许多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目前已成为城市园林,它们不在笔者所研究的范围内。

3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目标

乡村景观园林存在着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传统乡村景观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随着工业文明及当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乡村景观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乡村景观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关注重视。

从历史的演变着眼,就乡村景观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而论,乡村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中国传统园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苑囿,这是极为片面的。根据不断的考古发掘和对古代诗歌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其实全世界最早的园林应该是原始聚落中及周边的园圃和树木绿化等实用性的园林化的土地,它也是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并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恬淡素静的文人村居园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就是明清之际的文人园,也不断从乡村园林中得到启发,从中汲取营养(刘天华1994)。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乡村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起着基础和源泉的作用,尤其是乡村园林为江南文人园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这是确定无疑的。

从现代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入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的进程中,村镇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截止1998年底,全国有建制镇17015个(不含县城关镇),集镇29118个,村庄3557700个,随着撤乡建镇和拆村并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建制镇比上一年增加480个,集镇减少1206个,村庄减少101635个(1998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乡村城市化使乡村景观园林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一方面,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已经或将要遭到扼杀的命运;另一方面,乡村城市化已经或将要产生出新型的乡村景观园林。新一代的乡村景观园林应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拷贝的现代乡村景观园林,以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这是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基本目标。

4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动态

国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如德国、荷兰、奥地利以及美国和日本在乡村景观(RuralLandscape)、乡村地区的规划与建设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但由于现有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有限,对当前国外在乡村景观园林领域的研究成果没有更详尽的资料,但仅此还是可以看出,国外非常注重对乡村景观的系统研究。

在国内,有关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几乎都是一片空白。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与之相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4.1传统地方性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结合农村园林的实例对江河流域的农村园林的产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别进行了阐述(舒楠1997,陈志华1999)。此外还有对徽州古典园林有较为详细的研究(程极悦1987,肖国清1988,殷永达1993,张浪1996),这些文章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例。

4.2传统乡土建筑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彭一刚院士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彭一刚1994)为代表,该书的视点不只停留在乡土建筑上,而是切入到传统村落的研究,对村镇的景观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其中包含了构成乡村景观园林的一些要素。此外,陈志华教授等人编写的《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和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持的《诸葛村乡土建筑》两套乡土建筑丛书的有关章节也阐述了乡土文化和乡村景观的关系(陈志华1998)。

4.3历史文化传统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两本书为例(刘沛林1995,1997),作者从风水的角度阐述了风水思想与风景、园林、建筑及城市设计的关系,在风水对园林规划的启示”一节中,着重论述了乡村园林的一种类型—水口园林。在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中,分别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园林、村落点景建筑等进行了阐述。

从上述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有一些与乡村景观园林有关的研究成果,但不成系统、很不完善。乡村景观园林尚未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课题来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调查、分析论证。

4.4空间格局演变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角度,选取从古至今的村落实例,分析乡村景观的构成元素,对空间化、时间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分析其演变发展(刘滨谊,毛巧丽1998)。

4.5现代人类聚居环境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为例(刘滨谊1999),以生态意识、大地景观等现代思想为世界观,以“设计结合自然、现代宏观区域景观规划等理论方法为导向,书中重点分析阐述了欧、美等国现代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与实践。

5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内容

虽然乡村景观园林只是乡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乡村景观园林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历史、地理、建筑、民俗、社会结构、景观、环境、艺术等等。综合上述分析,笔者提出了下列乡村景观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5.1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5.2乡村园林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5.3乡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对乡村景观园林所造成的影响冲击。

5.4乡村景观园林与社会形态的内在关系。

5.5乡村景观园林与乡村经济的内在关系。

5.6乡村景观园林与乡土文化的内在关系。

5.7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

5.8乡村景观园林的空间格局特点。

5.9乡村景观园林的艺术处理。

5.10乡村景观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重点不在于保护传统的乡村园林,而在于寻求乡村景观园林规划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尝试地探索未来乡村景观园林的发展模式,以便能切实有效地指导今后乡村规划中的乡村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创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谐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

6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方法

国内有关中国造园理论的论著很多,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文献资料是了解乡村景观园林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包括地方史书、地方志、家谱等,这些文献资料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发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目前乡村景观园林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这就必须建立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然后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由于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则,随着村落的布局而形成,很少受到来自外界人为规范的约束。因此,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并结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居住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变化,以及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受到来自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响,因此,还需要认真领会政策、法规的精神。通过对乡村景观园林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实证对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变;总结归纳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分析乡村景观园林的构园特色;找出乡村景观园林成园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乡村景观园林研究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它在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7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意义

乡村景观园林有别于城市景观园林,城市景观园林是通过人工再现自然,而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运用自然,更为朴素地保留着更多的自然真迹,从艺术追求而论,如果说,城市景观园林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那么,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虽由天作,宛自人开”,各自的艺术倾向不同,并无艺术的高下之分。但是,倘若从自然美的角度来看,乡村景观园林远比城市园林自然优美。“师法自然”只有从乡村景观园林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灵感源泉,而目前国内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界在这一领域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因此,对于乡村园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7.1建立乡村景观园林的观念意识

乡村园林虽然早就出现,但是由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对乡村园林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以致于长期以来没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通过建立乡村园林的概念,使人们对乡村园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更多的人从事乡村园林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填补国内在乡村研究领域的空白。

7.2发掘保护传统乡村景观园林环境

中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大多为明清时遗留下来的,而乡村园林由于长期以来受外界干扰少,因此,有的乡村园林还保留着宋元时期的风格,这对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713创造现代中国乡村景观园林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探讨乡村居民对园林的需求,以及乡村园林对大地景观环境和改善生态的重大作用。乡村园林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而且它和人们的平凡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因此,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优美的乡村园林艺术形象,这对于我国未来乡村规划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①刘滨谊,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②刘滨谊等译,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1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

③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④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地理学报,1998,[6]:365~370

⑤张家骥,中国造园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⑥刘天华,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画镜文心.生活1读书1新知三联书店,1994

⑦农村与景观.台湾大学农学院农村规划与发展中心编译,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

⑧舒楠,楠溪江流域乡土文化与农村园林.建筑师,1997[78]

⑨程极悦,徽商和水口园林——徽州古典园林初探,建筑学报11987[10]

⑩肖国清,论徽州古典园林艺术1中国园林,1988[2].张浪等,徽州古典园林的研究1中国园林,1996[6]

ω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ξ陈志华等,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1台湾省建筑师公会

λ台北市联络处财团法人中华建筑基金会

乡村美景作文篇8

1.乡村旅游景观的概念

乡村景观指的是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在农村地区开展人类活动的同时所造就的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其具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双重价值。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到来,都市化在自然景观中不断蔓延,人们对于原始农耕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随着而来的就是为农村景观缔造了优越的生态旅游价值。因而农村地区的自然、文化风景便成为该地区乡村旅游景观的重要设计要素,其所具有的历史性、文化性以及审美性,都深深影响了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乡村旅游景观和其他的景观存在着关键性的不同点,例如乡村旅游景观在自然风光上受到农耕业、养殖业的影响,因而具有农耕环境的生产景观以及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还有乡村独特的田园文化景观和田园生活等①,这些都会是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的重要因素。乡村景观就类型性质而言具有特定的景观行为,在形态和内涵上和其他景观设计存在着显著的不同点,其中主要体现在乡村的聚落形态、人口疏密、土地利用程度以及田园特征等方面,乡村景观一般是由零星分布的农舍来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具有土地利用粗放、人口密度小的田园特征②。乡村景观开展旅游业主要集中在自然秀美的自然农村景观和悠久淳朴的农耕乡土文化景观,因而其具有多重性。桂林山水作为拥有多重旅游性质的优秀自然、人文景观,其在乡村旅游发展建设的新格局③主要体现在桂林山水乡村旅游的活动对象、可变分散性时空结构、主体行为以及文化层次上④。桂林山水由于独特的乡村自然风貌,在聚落形态、人口疏密、土地利用程度以及田园特征等方面均占有显著优势,人们在领略桂林山水文化的同时,还能够欣赏到秀丽的乡村地理风光。因此,在桂林开展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具有必要性。

2.桂林山水开展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实现意义

桂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胜地,其有名的山水旅游景观打动了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除了秀丽的自然风光,桂林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乡村旅游景观越来越迎合现代都市人对于自然风景的向往。面对新世纪乡村发展的新趋势和发展机遇,乡村景观已逐步成为综合研究乡村产业发展与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乡村社会进步的综合课题,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一般具有旅游地的鲜明特征,用于满足旅客旅游需求的景观产品,应该体现旅游胜地的审美价值,考虑旅游过程对于游客的基本需求,景观设计同时还应该具有艺术性、时代性以及纪念价值,既要能够体现旅游胜地的文化历史、自然魅力,又要基于旅客的消费需求,二者结合才是适合游客需要的旅游景观。乡村作为人类最初的聚居地,它荷载着集镇与城市人群的生长基因,在长期的农业社会中形成了一定的地缘关系。地缘就是由乡村地域衍生的类似亲缘关系,每个城里人都与乡村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地域联系,并且时时有意或无意地在维持保护着,乡村旅游实际上是对地域、亲缘、血缘关系的维系或重续⑤。

二、桂林山水乡村旅游景观的相关要素

1.桂林山水乡村旅游文化的历史性

桂林的山水艺术于古代诗词歌赋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其赞美声音不绝于耳。中国对于桂林山水的艺术文化解析不仅是山峰和流水这些景观的描述这样简单。山水艺术是指根据地貌特征上的典型性、生态环境上的优良性、文化历史上的影响性,对地方山水文化的各方面属性进行汇总。人们了解的桂林山水单单是景观艺术,而山水文化对桂林山水的评价则是综合考虑桂林山水的各方面特性。山水文化是人化的山水,具有人一样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结合的产物。山水文化更多地是体现人类对于山水景观的认识、感官和心理影响。桂林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灿烂文化影响下的桂林山水具有十足的文化底蕴,经过历史文化的衬托和熏陶,桂林山水文化具有浓重的文化风格,壮丽的地貌特征使得人们牢记桂林山水的美丽,就算没去过桂林的人也在印象里面多多少少有着桂林山水在书本上的模样,这就是桂林山水文化艺术历史性的重要作用,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陪伴着一辈又一辈的人,经历过一代又一代的朝代更迭,目睹过一天又一天的日升月落。

2.桂林山水乡村旅游文化的独特性

桂林山水之所以能够“甲天下”,这得益于它的独特性,但凡相仿就不可以用“甲”字来形容。独特性使得桂林山水一枝独秀,在中国以及世界山水文化之林屹立不倒。对于桂林而言,越是地域性的山水景观就越有可观赏的价值所在,地域性的山水具有独特性,同样也是最贴近自然的。对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日益严重的中国来说,人们越发渴望自然美丽的山水景观能够常伴身边,感悟自然和健康的气息,了解未曾了解过的美好景色,观赏未曾领略过的秀美风光。所以桂林山水文化的独特性为桂林山水景观的设计带来了可观的价值。桂林山水自然和人文上的艺术魅力让人们感受到了其在中国的山水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3.桂林山水乡村旅游文化的美学性

桂林山水在美学上也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价值。桂林山水在地貌上具有显著的喀斯特地形,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群山倒影山浮水的美妙意境深深地缔造了桂林山水的诗情画意。正可谓是“无山无水不入神”,在历史文化古城的影响下,自然上的美和人文上的美一同构建了真正的桂林山水文化。古今传唱下的桂林山水已经是人与山,与水共同融入后的文化瑰宝。清代诗人吴迈作诗形容桂林山水是“群山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桂林山水的景观包括俊朗的山峰、潺潺的水流、鲜明的喀斯特岩洞、名胜古迹以及那些古代灵工巧匠雕刻留下的历史石刻等。桂林山水的美学性还体现在其灿烂的传统文化上,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优美诗句都已成为桂林山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韩愈笔下的桂林是“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清代袁牧笔下的桂林是“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这些都是用来形容桂林山水的特征的,诗中山水形象逼真,人与自然相映成趣,使得桂林山水具有人化的特征。

4.桂林山水乡村旅游文化的自然性

山水文化的源头在乎于山水之间,山水所赋予的自然秉性使得山水文化具有本质上的自然性,人们通过对自然的热爱,便更加深了对于山水文化的青睐。山水文化经历了历史的变迁依然生机盎然,因为它具有“青山不倒绿水长流”的自然价值。山水画家通过笔墨描述出来的山水,虽然经过了想象和思考,但其本源依旧在于自然景观中的山水景物。山水景观已经成为桂林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必需品,旅游业已然成为带动经济所不可缺少的活力素,认真研究桂林山水的文化景观设计对于维护桂林的景观和环境十分重要。

三、桂林山水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思路和模式

1.桂林山水的乡村自然景观设计

对于桂林山水的乡村自然景观设计而言,应该首先抓住山水文化的自然定位元素,其主要指的是山水文化的形态元素,山水文化形态元素的主要价值就是体现在山水文化的物化价值,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性的山水景观是山水文化的重要部分,同时山水景观也是山水文化的衍生产品,是山水文化的缩影。通过提炼山水文化中的组成元素能够发现山水文化景观的内在价值以及文化魅力。桂林山水在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时候,能够凭借天然的山水文化形态元素,不单单能够实现现代都市人返璞归真的精神需求以及心理需求,还能够充分丰富桂林地区旅游业的建设内容,而且繁荣了当地的农村经济以及山水文化,在积极带动农村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还为桂林山水的农耕地理环境提供了宣传计划,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化,实现了桂林山水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社会价值以及旅游价值。

2.桂林山水的乡村人文景观设计

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市场上对于乡村人文旅游景观的设计情况比较复杂,种类也很多,一般可根据文化风格的不同以及民俗习惯的不同概括为多种不同类型的旅游景观。因此桂林山水在人文旅游景观的设计方面应该更加注意对本地特色元素创意设计的加强,可以通过提炼本地风俗文化、民间文化的方式增强桂林山水文化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种类和风格,使其丰富起来,还可以根据桂林山水的特色来进行设计,例如根据桂林山水景观的实用性和纪念性进行大胆创新,一改平时的传统路线,将重点放到山水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上去,利用新颖的设计路线和富有创意的设计想法来吸引旅客的注意力。

3.发挥数码网络媒体对乡村旅游与“桂林山水”的契合作用

就旅游模式的设计而言,桂林山水可以通过深入挖掘当地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方法,突出当地的乡村文化特色。就整体情况而言,桂林山水旅游景观在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中属于观光类和文化类旅游结合的一种类型,对于当前“桂林山水”还没有得到较好的乡村旅游整合与开发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桂林山水”知名品牌效应深度融合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可通过数码艺术网络媒体推荐和展示,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同时还可以提高提升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实现乡村旅游业的深度、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中秋节的作文300字范文 下一篇:前期物业管理服务协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