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调研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23 05:04:29

图书馆调研工作计划

图书馆调研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面积规划 人口 功能

[分类号]G258

引言

2000年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数量增加近6.5%,但面积规模却增加了42%。在这一公共图书馆建设高潮中,公众和主管部门都倾向于将图书馆建筑树立为标志性的文化建筑,普遍盲目追求公共图书馆规模、过于注重建筑形式美。在建筑设计史上,芝加哥学派的代表建筑师刘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提出了著名的“形式追随功能(form ever follows function)”思想,指出建筑应以实现功能为主要目标,形式则服务于功能。毫无疑问,相关建设设计机构能够解决图书馆建筑的形式美问题,但因其不具备图书馆专业知识、不了解图书馆的业务特点,故难以兼顾图书馆建筑的形式美、功能需要及业务的拓展,这使得图书馆建设从一开始就脱离了图书馆工作的基本规律。因此,如何科学规划图书馆是当前相关领域需重点关注的问题,而具有专业知识的图书馆人如能参与到图书馆的规划中,将会对实现图书馆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起到重要作用。

笔者有幸拜读了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张广钦先生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写就的《公共图书馆面积规划研究》一书,发现“形式追随功能”这一思想在此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张广钦博士独辟蹊径,一改从建筑学角度对图书馆面积规划的认识,从国际化的视野和图书馆人的专业视角,对图书馆建筑如何设计、图书馆面积如何规划等问题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该书从图书馆业务工作角度出发,分析衡量图书馆面积规划的过程以及设计要素,力求促使建成的公共图书馆更加符合图书馆工作的需要和用户的需求。以实现“以人为本,科学规划,规模适当,功能优先”的目标。仔细研读此书,发现书中很多闪光点和创新之处。在我国公共图书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实为一部不可多得的图书馆学建筑方面的力作。

2特点

2.1体系完备

公共图书馆面积规划不是一项孤立的,而是涉及领域较广工作,与建筑规划、业务规划、社会环境、图书馆业务水平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试图全面、具体地认识并研究图书馆面积规划问题,自成体系地从多个方面搭建公共图书馆面积规划的整体框架。作者认为:“公共图书馆面积规划不再单纯是图书馆建筑问题,而是图书馆业务对空间面积的需求分析问题。公共图书馆面积规划不是面向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整体性建设问题,而是针对单体图书馆建设。从这一视角出发,此书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单体公共图书馆面积规划问题之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公共图书馆面积规划的知识体系。全书共分为9章,主要从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的现状出发,以国外公共图书馆面积规划实践为参照,以不同学科的理论为依据,系统地研究公共图书馆面积规划的原则与方法以及影响公共图书馆面积规划的各种因素,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适合中国公共图书馆使用的面积规划方法与通则。

2.2研究内容富有创新性

主要表现在:①作者从图书馆学专业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心理学、建筑学、工程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来阐释其对图书馆面积规划的影响,比较系统地提出图书馆面积规划的理论支撑体系。②面积规划体系的完善与创新。公共图书馆面积规划并不是像国外研究一样仅靠公式的独立计算,而是与众多因素相互关联的。作者全面进行系统性分析,总结影响公共图书馆面积规划的社会因素和业务因素,并探讨这些影响因素各项指标形成的依据、理由,由此探讨它们对面积规划的影响。③强调以人口定面积的原则。人口因素是公共图书馆面积规划的最基本要素,只有确定了人口数量这一指标,才能推算出图书馆资源的数量、阅览室坐席的配备数量等,从而决定图书馆面积规模。书中提出了两种确定公共图书馆服务人口的基于人口统计学和图书馆业务统计的方法。④指标测算方法的创新。书中对一些图书馆面积规划指标给出了一个科学合理的解释,如图书馆每平方米容纳图书的册数和让读者感到舒适的阅览坐席空间面积。因藏书与阅览坐席在图书馆面积规划的业务影响因素中最为关键,作者这一创新式的计算方法对公共图书馆面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2.3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图书馆面积规划本身就是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图书馆业务工作。作者的研究就是建立在大量的调查和实践活动基础之上,作者在美期间亲自参与芝加哥地区Palos Height公共图书馆面积规划的实践活动,书中面积规划方法中的许多思想都来自此次实践活动,同时也能够指导实践活动。此外,该书的附录也有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附录二――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图书馆功能性空间规划的建筑构成单元》对图书馆建筑构成单元所需空间进行说明,图书馆可以据此明确各构成单元所占面积。而作为附录一的《美国威斯康星州公共图书馆面积规划测算表》更是在每个构成单元(馆藏、阅览坐席、工作人员空间等)所占空间面积的基础上给出一种较为简单的图书馆总面积需求的计算公式,简化了图书馆面积的计算方法。

2.4作者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多维关注

主要表现在:①对图书馆统计的关注。作者提出要想客观、合理地建设图书馆,无论从图书馆建筑角度还是从图书馆业务工作开展的角度,都需要建立起严格的业务数据统计制度,这项工作无论是对个体图书馆的发展还是我国整体图书馆事业发展来说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②对残疾人服务空间的关注。书中专门分析了残疾人使用图书馆的特殊需求,并提出无障碍式的空间环境设计。这反映了作者对残疾人的人性关怀。为使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满足所有人尤其是残疾人的需要,就要从在公共图书馆无障碍设施面积规划上做起。③对中小型图书馆,特别是分馆建设的关注。随着公共图书馆服务“惠及民众”以及“普遍均等”服务理念的提出,作者预见县级以下的乡镇、村分馆建设也将很快进入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快车道,分馆建设是公共图书馆走向大众的一种趋势,是公共图书馆面积规划的研究重点。

3局限

图书馆调研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著作出版与学术传承》 图书馆学学术史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学在近代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一方面将晚清以来的公共图书馆运动发扬光大,一方面为1949年以后的图书馆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这一时期,中央政权式微,社团组织勃兴;同时又经历了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从世界边缘大国成为世界主要大国,方方面面都发生着巨大变化。特定时代赋予了图书馆学以特定内容,或者说,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学有着承平时代所不具备的独特内容。也因为如此,民国时期我国图书馆学也特别繁荣,有着独特的时代特征。而真正能够体现民国时期图书馆学繁荣的方式就是图书馆学论著的出版。

有关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论著的研究,1950年代有李钟履、1980年代有蓝乾章、程焕文等,分布在大陆和台湾。值得注意的是,大陆和台湾,在1950—1980年代交流绝少,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然而两岸学者在图书馆学研究方面,却有共同志趣。这表明两岸学者心心相通,学术研究不受时空制约,毕竟都是炎黄儿女。李、蓝、程等先生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展现了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论著的概貌。而引领我们进入民国图书馆学论著园地远眺近观的,当属《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著作出版与学术传承》一书。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著作出版与学术传承》,范凡博士著,2011年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范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业。该书在其同名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倾注了作者数年心血。该书吸收了李钟履、程焕文等大陆学者的研究成果,借鉴了蓝乾章等台湾学者的学术著作,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形成的第一部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论著的学术著作,全面展示了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论著的规模与特色。可以说,《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著作出版与学术传承》是关于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论著研究的集大成者。

该书的特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至少有这样几方面尤其值得注意。

1 注重对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论著的调查统计

调查是研究的前提。我国现代图书馆学自萌芽以来一向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民国时期如1918年沈祖荣先生的《中华全国图书馆调查表》、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的全国图书馆调查、1931年教育部主持的全国图书馆调查、1935年许晚成的《全国图书馆调查录》、1936年申报年鉴社和浙江省立图书馆联合进行的全国图书馆调查、抗战期间中华图书馆协会的会员调查和图书损毁调查等;当代学者如程焕文先生的《建国以来晚清图书馆学术史研究论文调查统计总表》,等等。范凡博士的《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著作出版与学术传承》一书承袭了中国图书馆学的优良传统,对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学论著进行了充分而详细的调查统计。调查对象包括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著作调查、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期刊统计、民国时期五大图书馆学系科课程设置调查等等。这些调查统计不仅将原先的研究推向精确化,而且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借鉴。

该书在各种调查统计中,最有价值的是提供了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著作①的总体规模和确切数据。共得到943条书目记录,并尽可能多地列出了这些著作的基本信息,如书名、作者、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等。这一统计数据是此前任何研究都没有达到的高度。其次是对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期刊的调查统计,共列出113条期刊目录,包括刊名、主办者、创刊年、知见卷期等四项内容。113种图书馆学期刊也是以前研究所没有达到的规模。该书著作和期刊调查统计的结果不一定绝对准确,而且可以推测,一定低于实际数目,但在现有的各种调查统计中,无疑是最准确的。笔者曾经对颇有特色的有关近代中国的数字资源进行过检索,包括浙江大学图书馆的“高等学校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DAL)”(该数据库现已不对外开放)、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国家图书馆特色资源民国图书民国期刊民国法律数据库、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台湾地区相关学术网站,等等,也检索了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发现范凡博士提供的数据确实丰富,基本上涵盖了分布在大陆、台湾、日本等地数据库的相关内容。这943条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著作和113条民国图书馆学期刊目录,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治学者来说,无疑提供了颇具学术价值的资料线索,其意义不言而喻。2重视对民国时期图书馆学的专题研究

该书将民国时期的著作分为图书馆学通论、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史、图书馆建筑设备和图书馆管理法、图书分类和编目、目录学5个专题,进而展开论述,条分缕析,丝丝入扣。每个大专题下面,又分若干个小专题,琳琅满目。如“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史”专题,下分“图书馆事业调查”、“图书馆法令与公约”、“中国图书馆事业的规划”、“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总结”、“世界各国图书馆事业”、“国外图书馆史”、“中国图书馆史”等小专题。阅读这一个个专题,犹如移步换景,美不胜收。

这些小专题,虽然小,但都很别致,选题都很清新。其次,每个小专题的阐释都很严谨,严丝合缝,如“图书馆事业调查”小专题,作者将调查主体分为个人调查、图书馆组织调查和教育部调查三种类型。每种类型的调查也都列举了两个案例,如个人调查方面,列举了沈祖荣、许晚成两位先生;图书馆组织调查方面,列举了中华图书馆协会和浙江省立图书馆的调查;教育部方面,列举了1932年和1936年发表的两次全国图书馆调查报告。对这些图书馆调查的价值,作者都予以中肯评价。虽然没有涵盖民国时期所有的图书馆调查(如抗日战争时期新闻媒体工作者夏颂明的图书馆损毁调查等),但作者的努力,足以使我们对民国时期图书馆的调查问题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为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

作者选择小专题,显然经过了慎重考虑,特别注意小专题在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独特价值。以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规划为例,作者对李小缘的《中国图书馆计划书》予以详细介绍,并称:“无论怎样强调这个计划的重要性,应当都不过分。因为李小缘对中国图书馆事业有一个非常系统而全面的考虑,在当时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并且中华图书馆协会历次年会上的那些提案,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很多都能在这个计划书中找到根源。”这一看法,与蓝乾章对该文的评价“李氏此计划书在精神上应是一部中华民国图书馆法”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过分看重,往往过犹不及。“独一无二”这个评价不甚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据笔者阅读所及,梁启超先生1925年在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大会上提出的“中国的图书馆学”、刘国钧先生于1928年5月向全国教育会议提交的“请规定全国图书馆发展步骤大纲”提案,均属于民国图书馆事业的规划范畴。不过,在1927年前后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史关口,李小缘的计划书显然反映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是不能否认的。

3 抓住民国时期图书馆学的核心内容进行阐释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学研究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杨昭悊、梁启超、杜定友等先后提出并讨论图书馆学的基本概念,其中以梁启超的“中国的图书馆学”最为著名。按照梁的看法,中国的图书馆学首要解决图书的分类与编目问题,其次目录、图书馆人才教育等都是图书馆学的核心内容。梁氏的观点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后,设立了分类、编目、索引、教育等组,分别就图书馆学的核心内容展开研究。1944年,沈祖荣先生仍然呼吁图书馆的中国化。时代在变,图书馆学内容也随之变化,但核心内容却不会发生根本改变。范著对近千条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著作内容排序时,前6位分别是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编目、文献目录学、图书馆管理、分类。在前6位中,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各占半壁江山。这一排序结果令人吃惊。要知道,图书馆学是基础性研究,不像图书馆事业那样需要社会大众参与。排序结果只能说明民国时期图书馆学研究的繁荣状态。

范著的主体内容恰恰是围绕民国时期图书馆学的核心内容展开的。范著分5大专题,其中“图书馆学通论”、“图书分类与编目”、“目录学”,均属民国时期图书馆学的核心内容;其他两个专题,也不乏图书馆学的核心内容,如“图书馆史”、“图书馆管理法”。真正属于图书馆事业的内容只有“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建筑设备”两个小专题。不仅5大专题,即使“民国时期图书馆学重要论文”一章,也属于民国图书馆学的核心内容范畴。该章除了列举了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期刊外,小专题分别为“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目录学遗产”、“密切跟踪国外先进的图书馆学理论和方法”、固字应用之争、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之争等等。可以说,范博士自觉不自觉地根据民国图书馆学的核心内容在编排《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著作出版与学术传承》一书。这不是巧合,而是范博士图书馆学深厚学养的实际展现。也因为范著阐释的是民国时期图书馆学的核心内容,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恶果”:此后研究民国时期图书馆学的核心内容,必须先好好阅读该书,看看范博士是怎么说的,才能继续深入下去。筚路蓝缕,功在后来。

4 以开放的姿态对待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著作的研究

与众多封闭性学术著作不同,范著对有关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著作的研究持一种开放态度。如,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范著得到943条民国时期图书馆学的著作目录。应该说,这是一个巨大成绩,但作者却表示:“限于个人的思维定势,学术水平以及各种资料的可获得性,统计结果仍然不可能完整无缺,只能做到相对全面。”虚怀若谷的态度令人敬佩。又如,论及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著作的内容分类时,作者表示:“由于本书在撰写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材料,思路和认识也随之不断变化,相应的统计数据也多次改动,‘牵一发而动全身’,每次改变都需要重新计算,其工作量很大。好在本研究并不需要特别精确的计算,需要的只是一个相对的结果”_l’这无疑是说:随着新材料的出现,本文的细节可能存在误差,或不严谨。本文的统计数据只是具有相对价值。换言之,作者并不排斥新材料的发现可能对其论证过程产生冲击,但在基本结论上,作者自信不会有任何偏差。诸如此类,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

在计量分析研究中,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根据台湾学者张锦郎、黄渊泉先生的研究,从1912—1949年,中央政府通过的图书馆法令15件,其中抗战时期8件。然而,根据笔者所见,张、黄的统计仅抗战期间的法令就有诸多遗漏,如1940年的《国立中央图书馆组织条例》、《社会教育机关服务人员养老金及恤金条例》、1941年的《县市立图书馆设置巡回文库办法》、1944年的《全国各县市普及教育文化事业实施办法》、1945年的《国立西北图书馆组织条例》等等,均属荦荦大端,还不包括1937年的《出版法》等有关图书馆内容的很多法令。这也印证了范凡博士在书中的论断:“笔者曾经根据……等书做过一个初步统计,得知民国期间先后公布图书馆法令15个(实际数字可能更多)”。确实,实际数字更多。笔者完全赞同范凡博士严谨而开放的治学态度。范著体系宏大,与其开放襟怀不无关系。考诸历史,凡是声名卓著、影响深远的学术著作,必定有着结构宏大的开放体系。从这点来说,范著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如同任何具有开创意义的学术著作一样,范著中有些内容也不见得全部准确无误或没有争议,至少对笔者来说,有些内容存有疑义或不甚赞同,值得商榷。试举一例:范著提及东方图书馆复兴时,写道:“1934年2月东方图书馆复兴委员会成立,成立之后立刻在国内外设法筹款征书,到1934年10月,已征书10万余册。”不知这“1934年”是否准确?根据《东方图书馆纪略》载:《东方图书馆复兴委员会章程》为1933年4月29日商务印书馆董事会议决(16页),“筹备复兴”(14页)工作也开始于1933年。范著这一材料并没有注明出处,抑或受不良材料影响而蒙冤?当然,这是鸡蛋里挑骨头,怀疑也不一定合理,也不影响整个著作的学术价值,仅供参考。即使细微处偶有瑕疵,那又何妨?

5 结语

在信息科学中,图书馆学是冷门;在图书馆学中,图书馆学史又是冷门,因此研究图书馆学史,更是冷若“雪上加霜”。那么,图书馆学史研究就不重要吗?也不是这样。图书馆学史对图书馆学的基础性意义已经成为图书馆界的共识。同时,图书馆学史的“冰冷”也并不意味着图书馆学史就不严谨,或者说要求就会相对降低。相反,图书馆学史是交叉学科,其难度和要求是大于单一图书馆学或历史学。毕竟,一方面,如果没有深厚的图书馆学作为学术背景,图书馆学史研究就没有力度;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广博的历史基础,图书馆学史著作也难免缺乏历史深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敢于研究图书馆学史本身就是一种勇气、一种挑战。而《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著作出版与学术传承》将图书馆学和历史学完美结合起来,既有图书馆学的理论高度,又有历史学的厚重深度,堪称交叉学科结合的典范之作。这大概是有目共睹的。

图书馆调研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英国;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图书馆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9.5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25

1.引言

国际著名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指出,战略规划是当今企业系统化制定、组织、执行决策以及获得未来最重要知识所需的各种工作,并且利用有效反馈对照原有预期测评决策成效的一种持续过程。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服务领域中,人们逐渐对国家财政支出效率予以关注,包括地方公共和公立大学图书馆在内。20世纪80年代,国外图书馆界率先开始研究和制定战略规划,旨在实现自身作为公共文化产品的社会价值。1984年,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在其职业继续教育课程中开设了“图书馆环境下的战略规划”,利用图书馆发展和筹资活动的实例,具体阐述战略规划的各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战略规划在国外图书馆界的应用日渐成熟,有助于审视图书馆的内外部环境变化,阐明图书馆的价值、使命与愿景,向公众传达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宗旨,推动图书馆更好地创新发展。Germano MA和Stretch-Steohenson SM曾指出,将图书馆战略规划和传统营销结合起来,确立竞争性图书馆战略计划,以鼓励图书馆的价值创造。目前,战略规划已经成为一种现代化和专业化的管理规划,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国内有关图书馆战略规划的研究成果不断产生,如陈昊琳等通过对30份美国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分析,提出了对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的启示;张玲通过对国外15所高校图书馆现行或即将实施的战略规划文本的分析,展现了国外高校图书馆服务战略规划目标体系的具体内容:别立谦和刘晋伟分析了美国几所优秀大学图书馆最近战略规划中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张义龙等探讨了约克大学图书馆发展战略与大学发展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其战略文本所具有的借鉴意义。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学者对国外大学图书馆战略文本的解读,大多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其中美国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分析最多,其次涉及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而尚未对诸多英国顶尖高校图书馆进行整体性分析,以考察英国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的独特性和效用性。Pacios AR E103通过对65所英国高校和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文本的分组对比,发现战略规划要素分析有助于构建一个最佳的文本模板。鉴于此,本文以英国高校图书馆最新战略规划为样本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与研究的有益启示。

2.研究方法与思路

本文采用网站调研、统计分析、主观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分析英国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与发展方向,进而归纳其战略目标和发展趋势。

根据2016年TIMES公布的英国大学图书馆排名情况,笔者首先选取前20名英国知名大学图书馆进行网站调研,从中选择制定最新战略规划较为完善的15所大学图书馆,然后对其战略规划文本进行统计分析,以期获得相关研究结论和发展启示。

3.研究过程

3.1研究样本选取

根据2016年度TIMES和泰晤士报公布的英国大学综合排名情况(2015年9月20日更新),本文选取排名前20位的英国知名大学图书馆进行网站调研(日期为2015年10月10日),进而选取其中最新年度规划或中期战略规划制定较为完善的15所大学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战略规划文本作为研究样本(战略规划基本情况见表1)。

各馆战略规划时间在2-6年不等,大都以4年为主,占总数的33%,表明4-6年的战略规划期限既有利于图书馆战略发展思路的稳定执行,也有利于图书馆根据不断变化的发展环境进行及时反应与战略调整,同时能够保证图书馆的管理运行效率,因此被多数图书馆所采用。在此基础上,笔者从多个层面出发,针对这15所英国大学图书馆的最新战略规划文本进行统计分析。

3.2战略制定主体分析

战略规划主体选择是整个战略规划制定的重要手段,而主体的个人意志或集体意志是衡量图书馆战略规划是否全面的重要标志。组建团队制定战略规划是未来图书馆制定战略发展规划的主要趋势,而群体意志代替个体意志是任何组织发展的必然选择。从15所英国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主体统计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包括高级管理团队、指导委员会、领导小组、董事会等在内的英国大学图书馆利用群体组织的所占比例为33.3%,已远远超过图书馆馆长的所占比例。尽管不少大学图书馆都未注明制定战略规划的组织,但是从团队合作完成战略规划制定的情况来看,图书馆战略规划方向不仅仅是个人意志的体现,而更多的是集体智慧的参与。在制定战略规划过程中,图书馆组建结构合理的工作团队,吸纳不同人员的有效意见,形成独有的集体决策和管理风格,有利于全方位考虑图书馆未来的发展动态和方向,以期实现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3.3战略发展方向分析

多年来,英国大学在全球范围内的综合影响力非常强,其中世界排名前10位的大学不胜枚举。目前,英国大学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善的战略规划制定机制和运行体系,对图书馆战略发展目标和使命具有清晰而全面的认识:拥有详细的战略规划实施策略与评价体系,并且设有专门机构负责战略规划的制定、、修订等工作,值得我国图书馆界广泛学习借鉴。从15所英国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目标与发展趋势进行简要概括(见表3)可以看出,英国大学图书馆发展趋向主要涉及知识信息服务、教学与科研支持、强化用户体验、打造开放空间、创新工作理念、知识资源共享、加强资源建设、满足读者需求、开展社会服务、协同合作进取等多个方面。

从战略发展方向及其所占比例来看,英国大学图书馆战略发展方向的核心与重点是图书馆工作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集体创造力的发挥,如帝国理工学院图书馆灵活采用各种方式,积极探索工作创新:圣安德鲁斯大学图书馆不断推出服务新功能,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其次,知识信息服务成为图书馆发展的前沿领域,如萨里大学图书馆鼓励知识创新和倡导学术自由,伯明翰大学图书馆提倡通过学习、知识、文化改变生活;此外,辅助大学开展科研与教学也是图书馆的重要工作使命和职责之一,如剑桥大学图书馆采取多种措施,提供优良的环境设施和信息服务,不断增强科研和教学服务能力,从而始终保持世界一流学术水平;牛津大学图书馆通过提供优良的服务,积极支持学习、教学和研究。

与此同时,空间开放与共享成为当前英国大学图书馆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趋势。如帝国理工学院图书馆提供一流的以用户为中心的专业化知识和信息空间:萨里大学图书馆正在打造温馨的开放空间,以激发广大师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此外,互动学习、协同合作、用户体验、社会服务等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基础课题。长期以来,用户第一和服务至上始终是图书馆服务的宗旨和目标,注重学习研讨、加强合作交流、建设特色馆藏等均是图书馆达到一流服务水平的前提和基础。在制定整体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图书馆根据当前IT技术发展状况而制定具体的战略发展计划,充分体现了图书馆技术优先的工作理念。

3.4战略规划体例分析

战略性体例是图书馆战略发展规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指图书馆在规划文本中进行战略分析,确定战略目标并且制定战略过程的相关体例,是一个包含战略整体内容的分类聚合,具体分为核心的战略体例、辅战略体例、特色化战略体例等。本文综合15所英国知名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样本的实际内容,将战略规划文本体例分为愿景、使命、目标、环境扫描、措施、指标量化、评价体系、价值观等8个方面(见表4)。

可以看出,使命、目标、措施是英国大学图书馆战略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10个以上的战略规划样本均包含此部分,占总数的50%以上:其次是价值观、愿景和指标体系,占总数的32%;而环境扫描和评价体系占总数的13.8%。统计结果表明,英国大学图书馆非常重视自身工作职责和发展使命,将其发展目标视为最核心的价值,并且制定了可操作性较强的详细实施策略,以有效促成发展目标的及时调整和有序实现。

从横向考察来看,上述统计指标值居首位的是布里斯托大学图书馆,其战略规划文本内容比较全面,基本涵盖了上述各项体例内容,表明该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规划制定经验,在规划修订完善方面已达到成熟水平。同时,利兹大学、约克大学、萨里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图书馆战略规划文本涵盖了6个方面的内容,占整个内容总量的75%。由此看出,英国大学图书馆普遍比较重视战略规划制定的全面性和完善性,涵盖内容也比较丰富广泛。虽然部分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文本涵盖内容体例不够多,但是大都紧抓核心体例进行概述,比较重视战略规划的实践性和准确性,以确保战略规划对象明确,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有利于组织管理和运行实施。

3.5战略规划内容分析

战略规划文本内容分析是探索大学图书馆战略活动常规方式特点和规律的重要途径。每个图书馆战略规划体例均与其内容紧密相关,并且服务于战略规划内容。本文综合了15所英国知名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样本的实际内容,将战略规划文本内容分为环境分析、经费、服务、资源、技术、管理、合作等7个方面(见表5)。

可以看出,15所大学图书馆战略规戈0文本均涵盖了服务和资源两项内容,表明服务和资源成为英国大学图书馆发展战略的重点和核心内容。如帝国理工学院图书馆的使命为提供以用户为中心的专业化知识和信息空间,它制定了一系列的战略重点,“开放空间”和“信息资源共享”为重点内容和发展方向之一:它将更多地使用信息化物理空间,并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设立以空间为中心的图书馆,将图书馆研究和学习的空间提供给整个校园,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学习和服务要求;同时,帝国理工学院图书馆希望通过将图书馆的90%的资源上网,以便达到信息、资源的真正聚合和共享。在信息资源服务方面,牛津大学图书馆制定了资源发现策略,包括设定参数等:为了响应读者的反馈,牛津大学图书馆还增强SOLO和其他资源发现工具的功能以增强用户体验,同时设计并实现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基础设施和归档服务,以保存数字馆藏,满足不断变化的信息化数字资源服务和共享。而约克大学图书馆的战略重点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提供先进设备和最先进的资源,为用户提供在线学术图书馆,促进知识、文化的开放获取,实现真正的开放化数字资源环境和自助服务空间。

数据统计也表明,80%以上的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文本均涵盖了合作、管理、技术等内容,表明合作、管理、技术等都是为图书馆服务和资源提供基础保障的重要因素。由此可知,英国大学图书馆非常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仅次于服务与资源:积极加强多领域工作交流和学术合作,借鉴其他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和管理经验,及时弥补自身发展的不足与缺陷,促使图书馆发展战略的日趋完善合理,均是英国大学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内容。而环境分析和经费保障作为一种战略服务内容,目前已逐渐开始在各大高校图书馆中广泛实施。尤其是图书馆环境分析,有助于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对自身进行准确的目标定位,实时了解行业动态和用户需求,针对性地进行工作改革和调整。

从横向考察来看,英国大学图书馆发展战略制定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统计中的8所英国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文本涵盖了5种及其以上的内容,占总数的53.3%。由此可知,英国大学图书馆在突出重点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同样重视战略发展规划内容制定的完整性,并且将所有构成要素均作为自身发展的充要条件,以期达到整个战略规划制定的周密性。

4.启示与思考

4.1重视战略规划的制定,提高战略规划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使命之一就是为大学的科研和教学提供辅助,这也是英国大学图书馆发展规划体例中最核心和最重要的内容。重视战略发展规划的制定,需要集成多方面的参与和关注,吸纳不同组织的讨论和构建,加强管理层和基层组织力量,提高管理意识与服务意识,以期达到共同为大学图书馆创新发展服务的目的。英国大学图书馆非常重视战略规划的制定和组织,在抽样统计的排名前20位的知名大学图书馆中,有15所大学图书馆都制定了不同程度的战略发展规划,由此可见战略规划对于组织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网络调查中还发现,每个英国大学图书馆都非常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发展使命和社会价值,都在不断努力实现其奋斗目标:同时,大学图书馆在制定战略规划的过程中,都普遍强调战略规划组织结构设计的变量,以期达到战略规划制定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在制定各自的战略发展规划中,由于规划内容不够深入细致,尚未达到全面提升意识,致使制定的规划方案只是泛泛而谈,没有落到实处,缺乏较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基于实证的图书馆战略规划需求研究》一文中指出,我国图书馆界常以“年度工作计划”、“五年规划”为主要形式和战略规划的总体雏形,虽已形成一定的中国特色,但从不同群体对指定战略规划态度的频率调查显示,50%以上的群体对战略规划认识比较模糊,认为战略规划趋于形式主义,可见我国的战略规划的制定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和落到实处。因此,图书馆需要全面重视战略规划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及时把握行业趋势,坚持自身使命职责,实时关注用户需求,不断加强技术应用和对外合作,适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才能在社会中树立良好形象和增强认同价值。通过创新和合作,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不仅是满足读者的当前信息需求,而且要为用户提供更多样化和深层次的知识服务。知识服务是当今图书馆服务的主流,图书馆用户服务需要逐步上升到知识传播和文化普及层面上,在强化用户体验和实践过程中,不断渗透知识的传递共享和阅读的宣传推广,以利于实现图书馆战略发展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4.2加强战略规划体例的完善和内容的丰富,并且突出重点

战略发展规划的制定是为图书馆最终发展服务的,战略发展规划的基本目的是研究图书馆内部的环境、资源、服务等一系列内容,对未来发展做好充分计划与准备,不断开发环境和发展思路。构建一个成熟稳定的发展空间。英国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体例和内容制定相当完善,而且牢牢把握规划的核心内容,突出重点,从而达到战略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未来大学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在把握为大学科研和教学服务的职责和使命的同时,实现图书馆的全方位可持续发展。其中“全方位”包括图书馆的服务、资源、技术、管理、价值、地位、形象等要素。大学图书馆需要构建多元化、多集成、多方位的发展模式,促使自身在资源、服务、技术、形象、地位等方面能够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向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图书馆发展目标而积极探索和努力进取。

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在制定自身战略发展规划中,还没有完全达到体例和内容的完整,邢杰、贾东琴对中国图书馆馆员进行调查,发现“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服务理念”等战略规划内容是中国高校图书馆关注的重点,而“工资分配”“危机管理”等在人们心中重要性偏低。而英国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则将“创新工作”“知识服务”等作为关注的重点,表现出现代性高校图书馆的关注特征。可见我国图书馆界需要强化规划制定的整体性和全面性,不断适时调整完善规划方案,突出重点与核心内容,如创新、服务、技术、管理等;在重点环节上做好重点规划,加强创新力量,同时强化学习、合作、定位等,以促进核心内容发展的完善和更新:制定合理可行的具体计划,重视计划实施的信息反馈和调整,使发展战略更加细致、丰富和全面。

4.3进行图书馆发展动因分析,对图书馆发展进行重新定位

图书馆的发展动因,从根本上是为图书馆本身存在的价值所驱使的。一所图书馆要明确自身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整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全民知识的获取而服务的。图书馆要在不断变化的发展环境中,适时审视自身的社会价值和发展动因,了解自身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对自身所处内外部环境进行监测分析,及时把握当前外界的机遇和挑战,分析自身的发展驱动力和竞争力,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合理制定和规划自身发展方向,以期达到最大程度的社会认可度和价值认同感。英国大学图书馆非常重视自身定位,如牛津大学图书馆确定自身发展动因是拥有牛津大学独特的馆藏资源,基于为学术和社会服务的目的,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和目标,为学校、社会、企业开发和提供不同形式的高层次科研项目服务,而且通过每年的科研报告来审视自身的规划进度和效果,进而不断追求更新的发展定位。

在当今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网络环境中,对于战略规划的制定我国图书馆还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国外的一些战略规划已经有部分被引进和借鉴,但国内图书馆仍然处于不断探索过程中,如一些图书馆已经开始对图书馆的战略规划制定进行尝试,但总体还不成熟,影响和普及面还不广泛。因此,图书馆界更应不断探索和实践,包括用户需求分析、发展动力分析、内部资源配置、社会价值及服务提升等,对自身的发展动因进行长期系统的分析和判断,了解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劣势,把握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全面审视自身内外部各方力量。同时,借鉴先进的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经验,取长补短,逐步更新和完善战略规划,并且不断对发展模式进行多元化和多方位的革新。

4.4加强多方位合作,提供特色化服务,扩展图书馆发展功能

Ulrich Hofman认为美国图书馆将会有一种与用户服务领域高度整合的技术管理,这种技术管理将成为美国图书馆在战略时间框架中成功的关键。在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图书馆承载着为国家精神文明传播和服务的重要职责,更应该不断扩展自身的发展功能和服务领域,在网络服务、移动服务、数字服务、智慧服务等领域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主动性和人性化的信息知识服务,以达到与用户互动交流的目的。英国大学图书馆非常重视馆际之间及其与其他组织机构之间多方位的合作,以使大学图书馆能够获得内外部各方面的支持和协作,从而减少各种障碍和阻力来获得最大化的发展效率。如帝国理工大学图书馆通过与本校校友、医疗伙伴、NH等的合作,提供面向大众的特色服务,与公众共同分享学习和教研经验,营造公众参与图书馆的良好氛围,使自身更好地为学校和社会各界所认可,也极大地促进了图书馆自身快速发展。

我国图书馆在自我发展过程中,模式比较单一,图书馆常处于个体独立发展过程中,脱离了社会的其它组织,使得图书馆的整体发展比较缓慢和被动,从而对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如,作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引领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在制定图书馆中长期战略规划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用户需求调查,调查对象并没有涉及到校外组织机构,不利于广泛合作。因此,我国高校图书馆在谋求自身发展过程中,需要强化以用户、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客观分析为核心,结合国外图书馆发展经验和优势,加强与不同组织或机构的广泛合作,如教育机构、医疗组织、商贸组织等,获取他们的支持和服务,开发多种有效的服务模式,如多媒体服务、社交互动服务、图书馆联盟等服务模式,使自身的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形成独特的服务能力和服务体系,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知共享和有效利用。同时,大力建设开发高校图书馆专业领域以及地方领域内独具特色的馆藏资源,不断增强特色化和专业化服务水平,吸引不同群体用户的参与和利用,以期稳固和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社会价值。

5.结语

图书馆调研工作计划篇4

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数字图书馆是高技术的产物,目前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基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继而成为国际科技文化的焦点,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分量。

美国一直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处于领先地位。数字图书馆作为“高性能计算和通信计划(HPCC)”的子课题“信息基础技术应用(ITTA)”中的挑战性课题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1994年NSF联合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和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共同支持了“数字图书馆研究(Digital Libraries Initiative, DLI)”项目,其中DLI-1分别由美国六所著名大学承担。DLI的第二期,即DLI-2,改变DLI-1以IT领域的开发人员为主导的倾向,开始注意IT和图书馆的合作研究。

除美国之外,法国、加拿大、英国等西方国家也制订并大力实施各自的数字图书馆计划。

与此同时,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在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关注下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我国,正式提出数字图书馆概念并导致后来大规模研发工作的是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62届国际图联(IFLA)大会,数字图书馆成为该会议的一个讨论专题。IBM公司和清华大学图书馆联手展示“IBM数字图书馆方案”。

1997年7月,“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由文化部向国家计委立项,由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6家公共图书馆参与,该项目的实施是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开始的标志。

数字图书馆在中国从1998年开始升温,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和协调下,国家863计划智能计算机系统主题专家组设立了数字图书馆重点项目――“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这是一个由国内许多单位联手参与的大文化工程。该工程于1999年启动,首都图书馆成为“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首家示范单位”。

1998年10月,文化部与国家图书馆,启动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该工程由“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标志着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1999年初,国家图书馆完成“数字图书馆试验演示系统”的开发。同年3月,国家图书馆文献数字化中心成立,扫描年产量3 000万页以上。与此同时,部分省、市的数字图书馆研究项目也开展起来,如辽宁省数字图书馆项目、上海数字图书馆项目的研究。

2000年底,文化部在海南召开“中国数字年图书馆工程资源建设”工作会议,讨论制定《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一期规划(2000――2005年)》,推荐使用资源加工的标准规范。

2001年初。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全国党校系统数字图书馆建设计划”,总投资达1.9亿元。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院校相继成立数字图书馆研究所,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数字图书馆建设和研究的高潮。

2001年5月23日,国家重点科技项目“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通过专家技术鉴定。目前,中国数字图书馆已经进入初步实用阶段,我国的数字图书馆研究、建设已经初具规模。

二、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数字图书馆虽然还处在理研究开发阶段,但它强大的生命力已经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的一次革命,它必然会对图书馆界及整个社会都会造成深远的影响。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从逻辑上经历过以技术为主导、以资源为主导和以服务为主导的三个先后的发展阶段,数字图书馆也相应地出现了技术主导型、资源主导型和服务主导型三种模型。现在,数字图书馆的相关技术、资源以及服务实践都有了相当程度的积累,元数据、标准化、本体论、知识管理等数字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也取得一定的突破,为数字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上以建立复合型图书馆和以复合型图书馆为基础向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转变为发展趋势。建立复合图书馆,就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并存,电子版文献与印刷版文献并存。复合图书馆是馆藏与虚拟的网络资源结合体,因此应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处理多种载体类型的关系,制定策略,做好纸质文献资源与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首先对现有信息资源进行统一标准的存储和重新加工,建立完善的复合型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在技术标准上与国家标准保持一致。其次在进行数字化建设时,要分清主次,优先将特色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并为读者提供更便利的服务如开辟网上阅览、查询、检索、培训等,使复合图书馆的服务更贴近读者;而在复合图书馆基础上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首要的任务是强化服务。数字图书馆是应服务的要求而产生的,因此数字图书馆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更充分地满足读者的服务要求,要适应信息载体发生的变化,使服务更趋多样化,由封闭走向开放,并与世界各大图书馆在因特网上融为一体。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会以更为先进和全面的多学科综合交叉的技术为依托,包括数字化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版权保护技术、存储技术、保存技术、检索技术、访问技术、网络技术、组织管理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互操作技术等。同时,馆藏资源已不再限于本馆收藏,而是分布在全球的数字资源,包括自身馆藏、异地馆藏、临时馆藏、虚拟馆藏和浮动馆藏等资源,打破区域界限,在编目、馆际互借、联机检索、采购等方面互相协调,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实行大联合,以便达到最大限度地共享信息资源。届时,数字图书馆将从单馆发展为多馆系统,从数字化资源建设发转为数字化服务体系建设,从单一技术发展为标准体系。并规范系统接口,统一检索语言,规范数字对象唯一标志符解析、认证接口调用、计费接口调用、日志与统计系统设计等。

图书馆调研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高职图书馆;人力资源规划;意义;实施

高职图书馆的发展需要三大要素支撑,这就是信息、人才和资金,它贯穿于图书馆运行的全过程。信息是图书馆运行的基础,更是图书馆传播的核心,图书馆依赖于对信息的占有,并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和有效的方法,将它传播到读者群体;人才则是图书馆最活跃的因素,无论是管理层或决策层都是图书馆运行的主体,是影响图书馆能动要素;而资金是构成图书馆文献、信息、设备的保证和它的运作过程是一种资金的积累和膨胀的过程。信息、资金、人才作为三大要素贯穿于图书馆一切活动的全过程,其中人力资源管理至为重要。

人力资源管理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模式,把人上升到资源的角度进行配置和管理。众所周知资源是存量的概念,作为一种存量,劳动者拥有的脑力和体力对价值的创造起了重要作用,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弘扬图书馆的人文精神,提升图书馆的品位,是图书馆掌握人力资源,提高服务能力的核心。

1.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

高职图书馆的管理目标是通过配置合格的人力资源来实现。而人力资源配置需要有周密的人力资源规划。它是图书馆人力配置的长期性工作,是对馆员流动进行动态的预测和决策的过程,它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统筹与协调的作用。其目的是预测内部人力资源需求和可能的供给,确保图书馆在需要的时间和岗位上获得所需的合格人员,实现图书馆的发展战略和馆员的个人利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图书馆的发展要依靠馆员来实现,而挑选适任的馆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部的培养和外部的招聘,因此在规划中,首先图书馆必须对馆员状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尤其是他(她)们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其次,图书馆在制定发展规划中要认识到自己目前的人力资源状况与未来发展所要求达到的人力资源状况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第三、如有人力资源差距,通过沟通加深了解,通过对话增进互进,通过交流扩大共识,从而使图书馆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人力资源规划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人力资源规划是获得人力资源信息以进行人力需求的供给预测,有利于图书馆更好了解馆员个人的工作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使图书馆有目的地进行选拔与甄选,这就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首先,图书馆要明确符合本馆自身需要的基于岗位的发展路径,为馆员提供符合管理目标及利益的职业技能培训与指导,关注核心团队的稳定性和后备队伍的有效衔接,图书馆为保证持续发展和知识更新的各种投入都是长期行为,同时也需要关注馆员的动态变化,从中发现馆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保持与图书馆的发展相吻合。

其次,图书馆与馆员之间从传统的管理关系向平起平坐的人本关系转变,就要对所有馆员一视同仁,而不是只关注少数精英的成长及培养。新技能的机会应该是人人均等,在多变的环境中关怀是建立凝聚力的基础,忠诚则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馆员关注内部的相对不公平远远大于外部的不公平。馆员关心的不仅是自己的状况,更关心与他人比较,他们认为同样内容的工作,做出了同样的成绩就应该有同样的竞争机会,当馆员感觉到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时,其满意度就会下降,虽然公平的感觉看不见、摸不着,但对馆员积极性的影响不可忽略。

3.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

人力资源规划执行既反映了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也反映了管理者的角色定位,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不仅仅是制定规划和下达指令,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执行力。而其关键在于透过组织文化影响馆员的行为。因此,馆领导很重要的角色定位就是营造图书馆组织的执行力文化,如何培养馆员的执行力是图书馆总体执行力提升的关键,引导馆员把自身发展目标与图书馆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中重视对馆员的选拔任用标准,以形成民主、平等、尊重、规则的和谐境界。

3.1 晋升规划

晋升规划实质上是组织晋升政策的一种表达方式。对图书馆而言,有计划地提升有能力的馆员,以满足职务对人的需求,是组织的一种重要职能。从馆员个人角度上看,倘若再上一层的晋职之路不畅,馆员的固化就得以形成,长此以往,管理体制必然缺乏活力,影响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可持续能力。这就需要在规划中给优秀馆员一个明确而具体的职业发展引导,以满足职务、职称对人的需求。

在多年的工作中,我们以内部升补制的规则,通过学院人事部门或内部招聘的方式,依据现有人员的学历、知识水平、任职资格、岗位合适度、以及实际能力,聘任符合岗位要求的合格人员。它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满足内部人员需求,补充岗位的空缺,有利于保持内部的稳定性,激发馆员的积极性,使大家看到“目标”的驱动作用,“信念”的导向作用,积极进取、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其次,内部聘任,可以有效地在识人、用人方面可能出现的失误。它通常是根据应聘人员过去的实际工作绩效,以及任职条件,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和综合评价、最后才做出人事决策。第三、图书馆领导岗位的空缺是通过学院内部以及相应的程序选拔实现的。因此新就职的馆领导一般对图书馆内外环境比较熟悉,不仅“地熟”占有一定的“天时地利”,而且“人熟”具有人和的优势,使他们能够尽快融入“角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2 补充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中的补充规划,是图书馆人事政策的具体体现,其目的是和合理填补馆内中、长期可能产生的职位空缺。诸如,馆员的退休、晋升、调动等,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馆内的职位空缺逐渐向下移动,最终积累在基层馆员的需求上,这也说明基层馆员的招聘、录用也必须考虑若干年后的使用问题。

多师前人,完善自己。就馆员而言要有职业规划,在行驶自己的岗位职责时要驾轻就熟,对本馆的未来发展应有清晰的认识和相对准确的预测。个人的未来必须依靠自己的能力、职位、职称会随着图书馆结构的发展而有所变动。以不变应万变的唯一方法是个人专业知识的积累、业务能力的提高,合作精神的展现,如果馆员的职业计划在馆内无法实现,那或多或少会有失落感。

因此,图书馆要重视对馆员心理行为的观察与调研,从需求着手激发馆员的内在动力,以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为导向,巧妙地把馆员个人的需求与补充规划一致起来,并把它贯穿于馆员职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环境以及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等,了解和掌握馆员的不同需要,努力协调好个人需求与环境所能提供的机会,尽可能创造条件来满足馆员正当合理的基本需求,使馆员在工作中更好的发挥潜能。

3.3 培训与开发规划

高职图书馆组织的培训,要充分考虑变化与发展的因素,要从促进图书馆发展和馆员发展的理念出发,把岗位发展与培训工作结合起来。实际上无论什么样的组织,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对人的培养。培养人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与其所带来的成果比值,会给我们带来喜悦,对馆员来讲,培训可以帮助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能,更大程度地实现个人的自身价值和提高工作满意度,增强归宿感和认同感。诸如在工作中对于年轻的馆员,安排指导老师负责,从组织文化培训、规章制度释疑,以及岗位技能的传、帮、带,使他们尽快熟悉岗位职责和操作运用,同时消除内心的不安,让他们有一种舒适的心境。

如今,建设学习型组织已形成大家共识,而成就学习型个人则是不可忽略的,要获得更好的机会,就要不断的学习,吸取新的知识和信息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在参加培训中也有利于知识的共享。诸如:技术的不断更新,需要我们进行不同方法的培训,促进阶段性的知识更新与技术同步前进,使馆员的个人技能与工作需求相匹配。因此,当馆员参加相关学习或培训时,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传递给其他人,尽管不是每个主题方面知识都能够全部传达,但确实有很多东西可以交流的。当馆员知道在培训或学习中了解的信息回来后还要传授给大家,也就会倍加努力,大家也能或多或少的从中得到收益和启迪。

3.4 调配规划

这里所说的调配规划是指组织内的人员在未来职位的分配,是通过有计划的人员内部来实现的。这种内部流动计划就是调配规划。其关键是利益和谐,它需要正确处理利益分配关系,兼顾能力强的馆员能力弱的馆员之间的利益;兼顾不同岗位之间的利益;兼顾规划中利益不同者之间的利益,这些涉及到调配规划中出现问题,它都或多或少的与馆员切身利益相关,把这些利益关系处理得当,人际环境就会得到提升。调配规划就会顺利实施。

调配规划犹如棋局一“子”走好,满盘皆活。过去那么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因循守旧,论资排辈的用人方式只会窒息人力资源,阻碍馆员的潜力发挥。大家在工作中都是有目标,有追求的,实现自己理想的平台和途径有很多,没有任何工作岗位是“肥缺”,也没有任何岗位是“苦差”。而对同一个岗位,静下心来努力去做,虽然一些事情不尽如人意,但只要不轻言放弃认真去做就可能乐在其中。反之,无所用心,顾影自怜觉得大材小用或力不从心,使自己深陷不安与迷惑之中又怎能把工作做好。因此,落实调配规划对内实行动态管理盘活人力资源就需要:一是合理配置,优化组合,将馆员的数量结构、年龄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合理搭配,形成新老结合、刚柔相济、长短互补。二是建立公平的内部竞争机制,这是图书馆效率的保障。图书馆的责任是提供工具(包括制度、培训、指导等)开放的工作环境及机会,让馆员能有效评估发展自己的技能和承担个人角色的责任。三是轮岗换位、适度流通。传统的观念需要改变,万事万物流传元气,变动催生机对馆员适度地变换岗位既有利于馆员的锻炼成长,也有利于激发工作热情,即使图书馆无法提供适当发展机会,他们也能顺利转行,当馆员具备这些条件时,图书馆和馆员对自身发展的主动权都在扩大。

高职图书馆的人力资源规划非常重要,但如何实施更重要,如果管理者和馆员缺乏职业化素养,那么规划和实施都无从谈起,图书馆的团队也很难走向和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汴生主编.管理学[M].科学出版社出版,2006,5:275.

[2]百度搜索.人力资源./view/2537.htm.

[3]牛勇.图书馆员组织支持感研究[J].图书馆工作研究,2011(1):66.

[4]李春海.大学图书馆行政管理的职业困境与消解[J].图书馆工作研究,2011(2):49.

[5]徐建华等.图书馆继任管理问题探析[J].图书馆工作研究,2011(6):45.

[6]张继红等.天津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实证研究[J].图书馆工作研究,2011(7):47.

图书馆调研工作计划篇6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事业与社会科学研究事业是相伴相依,同步发展起来的,它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进一步发展必然依托的基础和支柱。20多年来,随着社会科学研究地位的提高和自身的发展,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全国各地社科院建立了30多所图书馆,中国社科院系统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丰富,现代化建设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工作管理日益科学化,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不断改进,应该说,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观念落后,信息意识淡漠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属于财政全额拨款的行政性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形成自我封闭、各自为政,靠吃“皇粮”度日的状况,工作人员信息意识淡漠,观念比较落后。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反应迟缓,缺乏紧迫感和使命感,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严重阻碍了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2经费严重不足,文献入藏量锐减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的经费来源是靠财政拨款。随着书价的不断上涨,经费不足也成为困扰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发展的主要问题。以山西省社科院图书馆为例,20世纪80年代初购书经费最高达32万元,而90年代以来,年购书经费最高20万元,最低仅为1万元。使许多连续性文献有所中断。特别是价格昂贵的外文杂志更是无力购买,从而造成新的信息闭塞,严重影响了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为科研服务、为决策服务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效果。

1.3人员队伍不稳,专业人才流失严重

在职人员因长期人才安排不当,工作环境条件差,物质待遇低,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社会地位不高等原因而降低或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此外,虽然目前图书馆的人才结构较之前些年有长足的进步,但大部分工作人员都不是学图书馆专业或计算机专业,且普遍存在知识老化、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结构不合理、总体素质偏低的问题,部分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高,业务能力差,又不能及时培训和提高,传统技能和知识水平难以适应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读者利用图书馆的需求。而图书馆业务水平高的专业人才因种种原因另谋高就,造成人才大量流失。

1.4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与管理不足

(1)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建设虽然取得较大进展,但大多数初步实现自动化的图书馆仍停留在馆内管理自动化的水平。(2)在自动化建设上,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的“手工作坊”开发方式,其硬件、软件、数据格式和环境往往相互脱节,购买机器和利用软件随意性很大,结果造成各个机构系统之间不兼容,造成资金和设备的严重浪费,却难以实现文献资源共用共享。(3)技术力量严重不足,图书馆经济待遇不高,难以留住计算机专业人才。(4)自动化发展不平衡。就水平而言,沿海高于内地,高校馆、公共馆要高于社科院馆。总之,大部分地方社科院图书馆没有足够的计算机设备,数据库建设未上规模,社会化网络尚未形成,资源共享颇为有限。现有的自动化功能也没有完全利用起来。数据的标准化程度也不是很高。

1.5服务方式单一,对外联系和学术交流少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处于自我封闭状态。横向联系不够密切,固守传统的做法,只为本院人员服务,不对社会开放,造成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服务工作远离市场经济的需要,服务方式单一,造成供需脱节,从而降低了图书馆在科研单位和社会上的地位和信誉。

各省社科院图书馆之间由于地域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纵向合作差。在全国范围内又缺乏强有力的协调领导机构,虽然每年举行一次全国社科院系统图书馆协作会议,但却没有实质性协作项目。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仍然各行其是,这样下去将难以适应新时期信息社会化、网络化及资源共享的新要求。

2新时期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发展对策研究

2.1更新观念,搞好服务,提高效益

首先要提高各级决策人员的认识,把社科院图书馆事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政策上、投资上予以适当的倾斜。其次,改变“以藏为主,重藏轻用”的落后意识,树立现代社科信息中心观念、开放办馆观念和积极主动为社会各界服务的意识。要将图书馆工作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由被动呆板的服务模式向主动灵活的服务模式转变;由以文献收藏管理为中心的服务逐步向以读者服务为中心过渡;由主要为本单位的科研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向为社会各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扩展。为社会服务,不仅包括借阅服务,咨询服务等,还要主动开展市场信息调研,了解社会信息需求,根据自身优势,确定用户并与他们建立稳定和长期的服务关系;与科研工作配合,在科研成果的推广、转让、中介等项服务中开展技术咨询、代查代检等项服务;为科研服务,要适应“重点学科”建设的需要,对重点课题开展专题服务、跟踪服务;还可通过提供综述、述评、专题研究报告、分析预测报告等三次文献服务,为科研人员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提供决策依据;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要针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重点,提供较全面系统的服务,尽力满足社会各方面对图书馆的需求。

2.2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与数字化

(1)要建立强有力的管理机构,统一规划,统一指导。目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由于在全国归属该院同一系统,统一协调领导,因而在网络化建设方面进展较为顺利;高校系统图书馆可依靠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公共系统图书馆可依靠文化部组织的“金图工程”促进本系统的网络化建设。而社科院系统图书馆隶属于各社科院,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来规划本系统的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工作缺乏宏观调控,使社科系统图书馆的整体优势难以发挥。又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很难达到资源共享。笔者认为,要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由中国社科院图书馆牵头,各省、市、自治区社科院图书馆的业务负责人组成。集中领导、统一规划,根据社科院系统图书馆实际情况,对其自动化、网络化进行总体布局,制定中长期目标,对本系统图书馆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进行指导,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切实保障本系统图书馆统一行动、共同建设。

(2)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要走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统一设计、分步实施的路子。①统一规划。要通过社科院系统图书馆管理机构统一规划和协调系统自动化、网络化,制定和推行各种标准。从各馆实际出发,规划好自动化建设的规模和水平,关键是要选择好系统软件,最好由政府统一出资,选择那些系统集成化程度高,数据格式标准化好,网络开放性好,功能齐全、稳定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软件加以强制推广应用[1]。②分布实施。第一步:建立各地方社科院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实现图书馆管理自动化、网络化,建立起标准的书目数据库(新书书目数据和馆藏回溯书目数据)、专题数据库和本馆馆藏特色的文献保障系统[2],建立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本院图书信息网络中心,将本院各信息部门(科研处、办公室的档案室,特别是各研究所的资料室)的力量组织起来,按照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实行分工协作,建立有本院特色的相关数据库,并进行联网,使院、所、处领导和科研人员在办公室或家中即可使用网上数据。第二步:建立各地方社科院与当地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党校图书馆联网,同时建立类似OCLC的使网络经营者和成员馆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和共享系统,使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机构在协调起步时就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实现本地区的图书馆网络化和资源共享。第三步:在条件成熟时,建成全国社科系统图书信息网络,达到本系统的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与全国其他系统联网以至于全球联网,实现全球资源共享。

(3)建立国家社会科学数字图书馆意义重大。哲学社会科学数字图书馆在我国数字图书馆系统中尚未取得应有的位置,这是一个明显的缺陷。应当引起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予以补救。哲学社会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数字图书馆有理由、有能力成为国家社会科学数字图书馆的基础和骨干,并且联合国家数字图书馆、重点综合大学图书馆及各地区人文社会科学专业重要的图书馆,共同努力,打造中国国家社会科学数字图书馆[3]。

2.3适时调整馆藏结构,加强馆藏特色建设

(1)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馆藏文献载体结构。在馆藏建设方面,必须形成各自的馆藏特色。并坚持以读者需求为依据,以重点学科、优长学科和地方特色为中心的原则,来确定各馆文献收藏的重点和范围,逐步形成各馆文献资源研究性和地方性的特色和优势,建立具有各馆藏书特色的核心藏书保障系统。与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形成互补关系,在资源共享中发挥作用,承担一定的角色。

(2)开发网络资源,扩展馆藏外延,弥补馆藏不足。为了弥补经费不足的缺憾,各馆应考虑在保证本单位利用率最高的文献资料作为馆藏文献(实体馆藏)的同时,还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从网络信息资源中获取有关信息,并加以整合作为补充,形成虚拟特色馆藏。与此同时,还要有针对性、有选择地建立密切的馆际互借关系,制定切实有效的馆际借阅和资源共享的管理制度。

(3)扩大电子出版物的收藏,实现文献资源多元化。地方社科院图书馆要顺应文献信息载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统筹规划,既要继续保证搞好印刷型文献的收藏,又要积极扩大各类电子出版物的典藏量。电子出版物的典藏不仅外延的扩大,而且要注意内涵质量的保证[4]。

2.4提高人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在人员的培养和使用上要有整体意识、长远观点和阶段性具体措施。

(1)针对图书馆人才青黄不接且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要增加在岗培训的力度,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现有人员进行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建议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承担起全国社科院系统专业人才的培训任务,经常举办在职人员培训班、研讨班和学术交流活动,以解决实际工作别是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2)在普及教育,提高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上。要根据本馆工作需要,选送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各方面素质都比较高的人员攻读在职研究生或双学位,使他们系统学习和掌握新理论、新方法和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有条件的社科院图书馆还应注重通过中外交流的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

(3)特别要注重引进专业人才。一方面要接纳有学识、有才华的图书情报专业和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另一方面要吸引事业心强、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有较强管理能力的人才。同时对那些不具任何专长与特长,不适应图书馆工作的人员要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王超湘.社科院系统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建设.情报资料工作,1996,(3)

2于铁丘.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的定位与发展问题.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0,(5)

图书馆调研工作计划篇7

一、继续加强学习,提高馆员素质。

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自身优势,多读书多看报,认清形势,端正思想。对一些新同志进行图书管理系统软件培训和有关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

二、加强文献资源建设。

1、纸质建设。纸质文献依然是师生主要利用的文献形式,逐年增加新书购入数量以及扩大期刊品种,11年购入图书12万册,期刊1180种。

2、电子资源建设。电子资源以其新、快、方便下载利用等诸多特点,已经在教学、科研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2011年计划购买电子图书20万册,中国知网数据库(8个专辑)。

三、继续加强读者服务工作

1、规范借阅服务,提高服务质量。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和学生开展外借、阅览、宣传推荐工作。及时为遗失借阅证的读者做好补证工作。

2、在工作中要“急读者所急,想读者所想”。要采取多种措施,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

(1)应用外借服务、阅览服务、复印服务、咨询服务、定题服务、报导服务等方式,有效地满足读者对文献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2)开展文献信息调研服务。一是要经常对馆藏文献信息资源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与综合,不断提出新的思路和充实完善的办法;二是要了解和掌握预购文献资源的市场占有量,研究文献信息的发展状态,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形式的采购。

(3)开展“利用图书馆知识”宣传教育。利用图书馆宣传栏,及时报导文献信息、图书布局、揭示馆藏,帮助读者学会利用图书馆,更重要的是吸引更多的读者开发和利用图书馆资源。对每年入学后的新生,我们要利用图书馆宣传栏进行图书馆概况、地位、作用、藏书情况、服务设施等方面知识的介绍,使新生能尽快地了解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

3、继续延长周开放时间,保证在74小时以上。新馆:8:00——21:30(冬),8:00——22:00(夏);书库周二——周六正常开放外,对于双休日,老馆书库周日全天开放,新馆书库周一全天开放。

4、组织开展“读者评馆”活动,促进图书馆建设和职工素质的不断提高。请读者来评议图书馆的工作,通过问卷调查、设立评议箱等多种形式收集读者对图书馆工作的意见,制定整改措施。

四、日常事务

1、修改和完善规章制度,全面贯彻执行细化后的各岗位职责和岗位目标任务分解,建立激励机制,以人为本,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有效的管理措施促进服务效率的提高。

2、各岗位业务工作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管理。各借阅室图书、期刊摆放整齐,录入图书数据、图书贴标及期刊装订要按照规范要求加工,保证质量。

3、各借阅室要保持环境清洁,物品摆放整齐,积极主动为读者营造一个舒适优雅的阅览环境。每个馆员要以良好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风貌接待好每位读者,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娴熟的业务技能,做好读者服务工作。

4、强化日常服务及各项工作的管理。馆里将继续坚持对每个部室工作和卫生进行检查和评比。

图书馆调研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 数据管理 服务框架 实施路线

近年来,随着e-Research的发展及以数据为中心、以数据驱动科研的特征越来越突出,科学研究数据的作用和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科学研究数据的长期保存、组织、维护、管理和再利用开始受到各高校的重视。本文所提及的数据管理中的“数据”专指数字化的科学研究数据,即科学研究中通过测算、计量、观察、访谈、调查、建模等方法获得的数据。

国内已有一些研究国外数据管理服务的文献,大部分是介绍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做法,如首次引入“数据监护”概念的杨鹤林,介绍美国高校图书馆的数据管理实践,涉及霍普金斯大学、新墨西哥大学、康奈尔大学、普渡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北卡罗莱纳大学等图书馆。马建玲等介绍了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耶鲁大学图书馆、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的数据管理服务。总体来看,国内论述国外数据管理服务的文献,主要是介绍美国的案例,对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数据管理服务只是零星、简单地提及。需要从高校层面思考数据管理服务,而且需要扩大视野,研究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从数据管理服务的类型来看,国内各文献对数据管理服务的理解各不一样,如杨鹤林从战略实施、合作模式、技术、教育培训等方面阐述数据管理服务;李晓辉从技术支撑、科研数据组织方式、科研数据服务方式、基于科研数据的用户信息素养教育、相关机构与人员配置等方面探讨图书馆数据管理服务的模式;肖潇等从科学数据开发服务、存储服务、导航及检索服务、咨询服务、分析服务等五个方面介绍国外图书馆在数据服务领域的探索;《图书情报工作》2013年第6期刊登了武汉大学图书馆研究团队对高校科学数据管理与服务机制及运行平台的研究,涉及数据管理机制、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模型、数据管理平台、数据管理需求调查等专题。总体来看,国内目前对数据管理服务体系还未形成统一认知,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管理服务的框架体系。

高校是科学研究数据的重要来源,也是其主要使用者。鉴于目前国内较少从高校层面对数据管理服务进行研究,因此本文重点调研30所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高校的数据管理服务,总结其类型及特点,构建数据管理服务实施的框架体系,为国内高校开展数据管理服务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

本文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三个国家中各选择10所在数据管理服务方面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共计30所,见表1),访问它们所建立的数据管理服务网站,归纳其数据管理服务的类型及特点(调研截止日期:2013年9月22日)。

2 国外高校数据管理服务类型

通过调查可见,国外高校开展的支持科学研究的数据管理服务主要包括政策与战略、参考/咨询、IT基础设施、教育与培训、组织结构等五个方面(见表2)。

(注:参考/咨询服务有五类《见图1》,只要某高校提供了其中一类,即视为提供了参考/咨询服务;组织机构支持包括建立数据管理组织机构或设置数据管理岗位,只要有其中一种情形,即视为有组织结构支持。)

2.1 数据管理政策与战略

英国、澳大利亚的高校已制定较完善的学校层面的数据管理政策。英国除剑桥大学、巴斯大学外的8所都制定了数据管理政策,澳大利亚除昆士兰大学外的9所也都制定了数据管理政策。从表1列举的10所排名靠前的美国高校来看,只有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2所高校制定了数据管理政策。尽管美国这10所高校还未全面制定数据管理政策,但他们都利用已有的负责任研究行为准则、开放获取政策、研究成果存储政策等来规范本校的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政策主要规范研究人员及大学的责任与义务,如谢菲尔德大学的数据管理政策规定大学应该为数据管理提供支持,包括数据管理培训、数据管理指导与咨询、数据管理基础设施与服务等。诺丁汉大学的数据管理政策也规定大学在数据管理及数据管理计划制定的过程中应该提供培训、咨询及支持等服务,同时还应提供数据存储、注册、长期保存等机制。

数据管理战略规划通常体现一个机构的数据管理与服务发展的方向和行动路线。本次调研中,仅有少数几个高校制定了数据管理战略规划,如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2012-2015年研究数据管理战略规划》,从卓越影响力、世界一流数据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技巧和知识储备、数据整合和职业化、领导地位与合作等五个方面阐述莫纳什大学数据管理的目标、应采取的行动、完成时间及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格拉斯哥大学在工程和自然科学研究理事会(EPSRC)的数据政策的推动下,制定支持该理事会数据政策的发展路线。该发展路线分析了理事会的要求、格拉斯哥大学现行的数据管理服务及需要增加的服务与行动,并对照格拉斯哥大学的数据政策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爱丁堡大学信息服务部从制定数据管理计划、数据管理基础设施、数据工具与服务、数据管理支持等四个方面规划2012-2014年度的数据管理实施路线。

2.2 数据管理参考/咨询服务

调查发现,30所国外高校开展最多的数据管理服务是参考/咨询服务。参考/咨询服务主要有五类(见图1),其中,针对撰写数据管理计划的咨询是国外高校提供最多的服务。英国和美国的20所高校全部提供数据管理计划的咨询,澳大利亚的10所高校中有6所提供该服务。近年来,科研资助机构要求研究人员在项目申请时必须提供数据管理计划,这是各高校纷纷提供数据管理计划咨询服务的主要原因。调研显示,各高校辅助科研人员制定数据管理计划采取的方式主要有:①提供各基金机构的数据管理政策咨询;②创建模板,提供其他机构的数据管理计划示例;③提供制定数据管理计划的工具;④提供数据管理计划撰写培训等。

此外,提供数据备份与安全、隐私、版权、数据使用道德等方面的指导;数据的格式、类型和范围;元数据标准选择;数据(集)发现、检索及引用相关的咨询也是各高校所提供的主要咨询服务。

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方式了解研究人员数据管理的现状与行为及其对数据管理的需求与期望通常由图书馆学科馆员或参考咨询馆员来执行。尽管数据管理需求评估是各高校提供较少的参考/咨询服务,但该项服务却是开展数据管理服务所必不可少的步骤。本次调研中有17所高校非常注重对科研人员的数据管理需求及行为的了解,如牛津大学在“研究数据存储服务”项目中调查了38个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的数据管理需求,此外,在“嵌入研究过程的数据管理服务”项目中通过对3个科研小组成员的调查,了解他们在数据存储、数据可视化及共享的工具、元数据等方面的需求,在开展“人文科学数据管理基础设施支持”项目时调研了32个科研人员,了解其数据管理行为及需求、阻碍数据管理的因素,以此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建立专门的数据管理服务网页,分门别类地组织各类咨询问题或服务的资料,引导和协助研究人员有步骤有计划地在研究工作中进行数据管理,是国外各高校开展数据管理参考/咨询服务的主要方式。本次调研的30所高校中,有28所建立了数据管理服务网站。各高校数据管理服务网页的设计风格和建设内容各不一样,网站一般提供数据管理计划、数据组织、数据存储与备份、数据共享与保存等涉及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信息,并指引研究人员至其他机构所提供的数据管理支持与服务。大部分高校采用了一站式的网站建设模式,仅少部分高校通过LibGuides系统提供服务,如耶鲁大学通过Lib-Guides系统展示数据管理所涉及的问题、数据共享和重用、数据管理计划等信息。此外,美国雪城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也通过LibGuides系统提供数据需求评估、数据管理计划、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管理等信息。在数据管理服务网页上,大部分图书馆列出可咨询的馆员及服务机构,提供不同的咨询服务方式,如耶鲁大学图书馆将咨询馆员的信息嵌入数据管理网页,无论点击数据管理页面的任何主题,即呈现负责该主题的咨询馆员及其手机、邮箱、Gtalk、MSN等多种咨询方式,非常方便科研人员咨询。剑桥大学则专门提供了一个“咨询与支持”版块,提供机构库、图书馆各部门、大学计算服务咨询台、研究办公室、数据保护办公室、信息自由办公室等的电子邮件、电话及网页,供研究人员咨询。

建设数据管理服务网站的28所高校中,有20所是由图书馆来建设并且是校园范围内统一的服务网站,包括英国的剑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爱丁堡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南安普顿大学等5所,美国除康奈尔大学外的9所,澳大利亚的昆士兰科技大学、莫纳什大学、墨尔本大学、纽卡斯尔大学、昆士兰大学、格里菲斯大学等6所。其余高校的数据管理服务网站由研究服务部(如诺丁汉大学)、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如卧龙岗大学)、大学管理与服务办公室(如牛津大学)等负责建设,还有的高校存在多家单位同时建立数据管理服务网站的情况,如詹姆斯库克大学图书馆网站设置了一个简单的数据管理服务版块,但该校研究服务部网站也有数据管理信息的介绍,这种多头建设网站的情况是否有利于校园整体数据管理的统一服务值得斟酌。

2.3 数据管理的IT基础设施

研究人员需要一系列的系统与设施进行数据管理,为此,提供可靠并且易于使用的数据管理的基础设施成为高校的重要职责之一。数据管理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数据的存储、备份与安全等硬件设施及数据管理平台、数据存储库或机构库等软件。本文只调研了软件方面的情况。在软件方面,本次调研的30所高校中,有24所高校正在准备或已经建设了数据存储库或机构库提供数据保存服务(见表2),其余未建设数据存储库或机构库的高校则向研究人员推荐外部仓储,如部级数据仓储或学科领域的数据中心等。近年来,英国、美国及澳大利亚高校还开展了一系列数据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见表3)。

2.4 数据管理教育与培训

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领域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国外各高校都已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数据管理教育与培训项目。在本次调研中,英国的10所高校全部开展数据管理教育与培训,美国的10所高校中除斯坦福大学外其余9所都提供数据管理教育与培训服务,澳大利亚则仅有莫纳什大学及墨尔本大学2所高校开展了数据管理教育与培训服务,其余高校的数据管理服务网站上并未明确列出具体的培训内容。基于调查可见,英美两国高校更加注重数据管理教育与培训,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教育与培训体系。英美两国的教育与培训主要针对三大类人群:研究人员;研究生;提供数据管理服务的支持人员,如图书馆员等。

英美各高校针对研究人员的培训主要由图书馆或高校的员工发展服务部、IT服务中心、学术研究部等组织提供,图书馆开展培训采取的最理想的方式是与学术及研究部门或学科数据专家合作以保证培训内容的契合性。针对研究生的教育与培训通常由各高校的图书情报学院(iSchool)开设专门课程。该类课程具有教育性质,授课形式正规,一般授予相应的学位,门槛较高,通常仅针对图情领域或其他学科的硕士及博士。继续教育类型的培训通常由图书馆或其他组织提供,该类课程具有培训性质,一般不授予学位,形式比较灵活,一般采取研讨会、座谈、短期培训等方式,门槛较低,相关从业者或感兴趣者都可参加。

英美在数据管理教育与培训上形成了各自的优势与特点。英国针对研究人员及研究生,通常以特定学科为范围进行教育与培训,因而形成了一些专门针对具体学科的培训课程,如爱丁堡大学的MANTRA,主要针对社会科学、临床心理学、地理科学等三个学科,比利斯托尔大学主导的管理艺术研究成果(Curating Artistic Research Output,CAi-RO)针对艺术学科,剑桥大学数据管理培训项目DataTrain针对考古及社会人类学,诺桑比亚大学主导的DATUM for Health针对健康科学,约克大学主导的DMTpsych针对心理学。美国的图书情报学院,如伊利诺伊大学、北德克萨斯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雪城大学等开展的数据管理课程则偏向普适性教育,内容不分学科,涵盖数据管理生命周期的一般性内容。

2.5 数据管理组织与人员

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是高校顺利进行数据管理的保障,为此国外不少高校或者设置了专门的数据管理机构,或者设置全新的数据管理岗位,或者调配现有员工积极参与数据管理与服务。本次调研中,英国、美国在组织机构建设及人员配置方面比较成熟,多所高校不仅设置了数据管理部门,还设置专门的数据管理岗位,且基本上由图书馆所设置(见表4)。澳大利亚则主要是调配现有园丁,很少设置专门的部门或岗位。对于未有能力设置数据管理新岗位及新部门的图书馆,调配学科馆员参与数据管理服务是其所采取方式之一,如麻省理工学院由生物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等学科领域的5名学科馆员参与数据管理服务。

3 国外高校数据管理服务的特点

3.1 图书馆成为数据管理服务的主要角色

调研了解到,图书馆在数据管理政策制定与宣传、数据管理参考/咨询、数据管理的IT基础设施建设、数据管理教育与培训、构建数据管理组织与人员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剑桥大学图书馆、谢菲尔德大学图书馆参与高校的数据管理政策的制定,莫纳什大学的数据管理政策中明确指出图书馆有责任促进政策的实施。此外,图书馆辅助科研人员制定数据管理计划,提供元数据标准、数据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咨询,并建立统一的网站提供数据管理咨询服务。在本次调研的30所国外高校中,有20所高校的数据管理服务网站是由图书馆建设的。很多高校的数据管理的IT基础设施也是由图书馆参与建设的,特别是数据存储库的建设,大部分由图书馆完成,图书馆为科研人员提供数据保存服务,制定数据收集、选择、评估的标准。不少图书馆还将数据管理纳入到用户信息素养教育中,对科研人员进行研究数据管理意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很多图书馆甚至设置专门的数据管理组织机构或岗位支持数据管理服务的开展(见表4)。综上可看出,图书馆在高校层面的数据管理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2 以合作方式开展数据管理服务

数据管理与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内外多个部门协调配合,才能完成数据管理生命周期的所有任务。本次调研中,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高校在数据管理服务过程中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合作(英国10所、美国9所、澳大利亚6所)。在合作范围上,既有校内之间的合作,又有校际之间的合作,还有国际合作。合作领域非常广泛,涉及数据管理政策、数据管理培训与教育、数据管理服务网站、IT基础设施、数据管理平台建设、数据管理计划制定的工具等各个方面(见表5)。

4 数据管理服务的实施框架体系

国外高校积极制定机构数据管理政策与战略,开展多种形式的数据管理咨询服务,建设数据管理的IT基础设施,开展多样化的数据管理教育与培训,为数据管理服务配置组织机构与人员。但是,各高校开展的数据管理服务还未形成统一的框架体系,服务的水平及程度参差不齐,有的高校没有制定数据管理政策,但是已开始开展数据管理服务,有的高校制定了数据管理政策但还没提供统一的数据管理服务网站,还有的高校提供了数据管理参考与咨询服务,但是没有建设数据存储库或设置专门的组织机构与岗位。因此,亟需一个完整的数据管理服务框架体系来指导高校如何开展服务及开展哪些服务。

基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30所高校开展的数据管理服务及英国数据监护中心(Digital Curation Center,DCC)的资料文档,本文绘制了一个可供国内高校参考的数据管理服务的实施框架体系(见图2)。该框架中所包含的要素是开展完整的数据管理服务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开展数据管理服务首要前提即是进行需求评估,调研科研人员的数据管理需求与行为。其次是制定数据管理政策与战略,其三是确定数据管理服务的经营规划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完成这三项前期工作后,才开始数据生命周期的具体细节管理,包括:数据管理计划、数据创建与组织、数据选择与提交、数据存储与安全、数据获取与共享等。数据创建与组织、数据选择与提交主要解决元数据的管理,数据存储与安全、数据获取与共享主要依赖IT基础设施的建设。数据管理指导、培训与支持(包括咨询支持、技术支持、培训支持、组织支持)则贯穿于需求评估、数据管理政策及经营规划的制定、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整个过程中。而在这个全过程中,校内外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是数据管理服务实施的机制保障,其中图书馆是数据管理服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合作伙伴。

需求评估

评估科研人员的数据管理需求及行为有助于确定制定数据管理政策的必要性、使用的数据管理工具的类型、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数据管理培训的侧重点、数据管理服务的具体内容等,是每个高校开展数据管理服务前所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数据管理政策与战略规划

数据管理离不开完善的政策法规的保障及战略规划的制定。数据管理战略规划与数据管理政策有所不同。数据管理政策清晰界定机构的任务及数据管理相关利益者之间的职责与义务,有利于协渊各方参与数据管理,并为数据管理提供行动框架。而数据管理战略规划则通常是确定具体的实施路线。有些机构在制定数据管理战略规划前制定数据管理政策,有的机构(如巴斯大学)则是先制定数据管理战略规划,之后制定数据管理政策。具体采用何种步骤,应视各机构的组织文化来确定。

数据管理经营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为了确保数据资源在未来也能访问和使用,数据管理与服务必须拥有一个可持续的经营规划。数据管理经营规划是指对未来所有已知或预期的成本进行彻底分析,制定能以可持续的方式来负担这些费用的策略。数据管理与服务的成本主要涵盖软硬件、人员及管理等方面的成本。不同的组织通常使用不同的资金模型来支持数据管理与服务,包括:政府资金、机构资金、社区成员出资、补助资金等。在实施数据管理服务前,高校应从技术、人力、财力等方面规划数据管理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数据管理的具体实施细节与机制

数据管理计划、元数据管理、IT基础设施、数据管理指导、培训与支持(参考/咨询、组织、人力培训)是各高校实施数据管理服务的具体环节。高校在实施数据管理服务的过程中应始终贯彻合作理念,同时应发挥图书馆在高校数据管理中的角色与作用。

5 数据管理服务的最佳实施路线

基于所绘制的数据管理服务的实施框架体系,参考澳大利亚国家科学数据服务网络(ANDS)所制定的数据管理框架,本文总结成功开展每项服务应具备的要素及可实现的工具,并结合对英国、美国、澳大利亚30家高校的调研,为每一项服务推荐一至两个最佳的实践案例,为国内高校开展数据管理服务提供参考(见表6)。

上一篇:政研室调研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检察院调研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