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低碳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29 07:57:51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篇1

培育低碳产业,打造低碳经济

构筑低碳产业支撑体系。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建立“3+1”现代产业体系(“3”就是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1”就是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和“世界电子商务之都”,实现从“杭州制造”向“杭州创造”、“杭州服务”、“杭州创意”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产业结构向低碳化方向发展。发展低碳科技,加强与名校大所的合作,建立低碳实验室,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倡导低碳设计,以设计为起点降低产品在制造、储运、流通、消费乃至回收等各个环节的物质和能源消耗,从设计的角度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促进人们的低碳消费习惯。

发展新能源产业。设立新能源产业专项扶持资金,制定新能源产业专项发展规划,规划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加大招商引资和现有企业培育力度,加快打造以太阳能光伏和风电产业为重点的产业链,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光源、生物质能、核电设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培育壮大低碳产业集群。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在生产、生活领域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天然气、地热等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合理调整煤、电、油、气使用比重,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推动电源结构由单一煤电向煤电、气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垃圾和秸秆等生物质能发电并举的方向发展。

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减碳。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环保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坚决淘汰轻工、纺织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坚决防止产能过剩行业生产能力扩张和重复建设,坚决禁止限期淘汰的落后装备擅自扩容改造和异地转移。推进工业企业脱硫除尘改造,严格落实污染物达标排放。加快物流园区建设,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广泛推广节能、节水、节材型产品和技术,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积极开展“绿色企业”创建工作,对年用能3000吨标煤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建设一批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推进节约用材,使用可再生材料和可替代材料,努力降低原材料消耗水平。提高工业废水、废气和余热综合回收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再生资源集散、加工中心,培育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使用最新技术、具有一定规模的废旧汽车加工回收、废旧金属加工回收、废旧塑料加工回收等重点静脉产业企业,构建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推进建筑节能,打造低碳建筑

实施“阳光屋顶示范工程”。加快实施国家“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省“百万屋顶发电计划”,大力推进杭州“阳光屋顶示范工程”,充分利用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住宅建筑、公共设施等各类建筑和构筑物表面(含屋顶、幕墙等),加装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电能控制系统和并网系统,实现光伏发电在建筑领域的推广应用。率先启动地铁、东站枢纽、奥体博览中心、杭师大新能源学院等重大工程的光伏发电建筑应用试点工作,将“中国杭州能源与环境产业园(一期)2兆瓦光电建筑并网发电项目”建设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第一个兆瓦级屋顶光伏并网发电项目。

实施城市“绿屋顶”计划。推行立体绿化政策意见和技术标准,推动立体绿化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积极探索立体绿化和垂直绿化的新方法、新品种,继续做好见缝插绿、破墙透绿、合理播绿、全民植绿文章,凡新建项目有条件的裙房首先应实施屋顶绿化,安全许可的高架立柱、市政干道的边坡和挡土墙以及河岸驳坎都同步实施绿化覆盖,提高城市立体空间的绿色浓度,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推进建筑节能改造。结合庭院改善、危旧房改善等城市有机更新工程,实施建筑节能改造,提高建筑保温节能效果。组织实施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大力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发展。对全市各类建筑进行节能“绿色评级”并颁发相应的节能等级证书。制定建筑节能地方性条例,推广“可持续建筑标准”,普及设计环节标准化、施工环节规范化和验收环节闭合化的建筑节能管理模式,规范节能建筑设计标准和图集、施工技术规程、验收规范、运行管理规则,依法推进建筑节能工作。

倡导绿色出行,打造低碳交通

发展“免费单车”服务系统。按照就近布点、通租通还、建立配送系统和彰显城市美学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免费单车”服务系统,加快建设自行车专用道特别是市区河道慢行交通系统,使“免费单车”真正发挥大公交体系的纽带作用,成为杭州打造“低碳城市”过程中的最大亮点和特色。深入开展无车日活动,组织系列绿色出行的主题宣传活动,倡导市民选择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交通出行方式,少开私家车、多乘公交车、多骑自行车,实现无车日活动常态化,缓解交通“两难”,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全民健身。

打造“五位一体”公交零换乘城市。坚持“公交优先”,加快构建地铁、公交车、出租车、水上巴士、免费单车“五位一体”的大公交体系,建成全国乃至世界第一个实现地铁、公交车、出租车、水上巴士、免费单车5种公交方式“零换乘”的城市,确立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打造低碳化城市交通系统。积极推进智能化交通及设施建设,增加交通运输中的科技含量,减少迂回运输、重复运输、空车运输,降低碳排放,营造“清洁、静谧、健康、有序”的交通环境。

严格执行机动车低排放标准。机动车严格执行国Ⅲ标准,新购或外地转入的机动车辆必须达到国Ⅲ及以上排放标准,方可办理车辆注册登记手续,新增公交车辆执行欧Ⅳ排放标准。扩大市区高污染机动车辆限行范围,鼓励提前淘汰主城区高污染机动车辆。积极扩大新能源汽车的应用试验,发展低排放、低消耗交通工具。

倡导绿色消费,打造低碳生活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提倡“减碳饮食”,多食蔬菜少食肉类,特别是食用本地的、当季的、有机的、天然的食物;提倡“低碳着装”,引导市民更多关注并减少服装碳排放;开展节能减碳全民行动,引导市民崇尚节约、反对浪费、合理消费、适度消费;促进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从传统的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养成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消除碳依赖。引入碳足迹理念,在相关网站设置碳排放计算器,让个人和组织能够评估自己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为评估未来的减排状况设定基线,呼吁企业将评估碳足迹作为其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一环,引导个人和组织“擦掉碳足迹,进行碳补偿”。

编写低碳生活家庭行为手册。系统介绍在家庭生活中采取减少碳排放和实现低碳生活的方法,在家用电器、家庭照明、用水用气、适度装修、垃圾分类、旧物利用、饮食方式、交通出行等方面,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节能减排减碳,在全市家庭中推行“绿色居家准则”。

建设健康城市。从日常生活入手,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烟为切入点,加大建设健康城市宣传力度,组织开展健康主题活动,设计推广控油用品,开展公共场所控烟活动,建设一批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阵地,广泛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建设健康城市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

加强生态建设,打造低碳环境

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倡导“让城市融入森林,让森林拥抱城市”的理念,大力开展全民绿化植树活动,使人人成为杭州的护绿使者,实现从注重绿化率向注重林木覆盖率的提升、从注重视觉效果为主向注重生态效果为主的提升、从注重绿化用地面积向注重绿化空间的提升、从注重建成区绿化向注重城乡统筹绿化的提升,营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绿中”的最佳人居环境,培育城市“碳中和”能力,造福于城市、造福于百姓。

打造“五水共导”城市。依托杭州有江、有河、有湖、有海、有溪(湿地)的自然禀赋,利用杭州湾、钱塘江、西湖、西溪湿地、运河、市区河道以及萧山湘湖、余杭南湖等水资源,深入实施西湖、西溪湿地、运河、市区河道综合保护工程,打造“五水共导”的“生活品质之城”,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减碳功能。

保护好六条生态带。保护好西部、西北部、北部、西南部、南部、东部六条生态带,实现城市建设“留白”,不突破生态极限,不随意调整生态带保护用地,严格控制生态带建筑密度,严格控制新建项目,加强对生态带内违法建筑查处和污染源治理的力度,防止主城、副城、组团建设向生态带蔓延,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生态带“积极保护”模式,保护好城市的碳汇生命线。发展壮大生态经济,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工作,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明显改善城乡环境质量特别是大气和地表水质量,营造全民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形成碳源和碳汇城乡互哺格局。

变革城市管理,打造低碳社会

践行“紧凑型城市”发展理念。引入低碳理念指导城市规划编制,围绕“大疏大密”指导方针,加快建设新城和多功能、高效率的城市综合体,推进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建设,加强土地的节约集约化利用,降低城市居民生活成本和企业商务成本,减少摊大饼式城市扩张带来的资源和能源浪费,形成低碳化城市发展新格局。建设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突出“低碳与生活”主题,打造低碳科技普及中心、“绿建筑”展示中心、低碳学术交流中心和低碳信息资料中心,把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以低碳为主题的科技馆。

打造“低碳社区”。借鉴国际低碳社区、“碳中和”社区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零碳、零废弃物、可持续通、当地材料、本地食品、水低耗、动物和植物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公平贸易、快乐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低碳生活模式,推广低碳社区规划手段、建筑技术和管理方式,打造一批标杆性“低碳社区”。加快对政府、商务办公大楼进行低碳化运行改造,更换节能灯,安装太阳能照明系统,控制空调使用,选用节能电脑和办公设备,推广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实现无纸化办公或尽量采用纸张双面打印,建立办公大楼能源需求与使用管理系统。开展低碳主题科普宣传进校园活动,开展百场科普讲座进校园、外来务工创业人员子弟学校科普“五个一”套餐配送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进校园宣讲低碳知识,进行低碳科技图版展览,引导学生了解低碳知识,提高学生的节能意识,培养学生低碳生活习惯。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低碳城市低碳经济长株潭城市群

自英国2003年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以来,低碳经济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形态受到全世界广泛的关注。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发起的社会变革运动,其核心是能源利用的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的创新,以及人类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随后,世界各地提出了建设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低碳城市。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在低碳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规划为引导,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驱动力,通过城市之间产业分工、技术开发与合作、环境共同治理、统筹碳汇建设、低碳城际交通建设、统一制度和政策,实现城市群发展的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针对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介绍了日本低碳城市建设的经验,以期能为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一、日本低碳社会建设的理念

2007 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制定的《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中指出:为了克服地球变暖等环境危机,实现“可持续社会”的目标,需要综合推进“低碳社会”、“循环型社会”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的建设。2007 年9 月以来,日本政府相关部门共召开了1 2 次会议,在听取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整理出基本理念,公布了建设低碳社会的计划。日本中央环境审议会地球环境分会对建设低碳社会进行的讨论提出了以下三个基本理念:

一是实现最低限度的碳排放关键在于构建一个社会体系,走出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这种传统社会模式的意识,在做出抉择时,充分考虑到节能、低碳能源的利用和推进循环经济, 以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式来实现最低限度的碳排放 。

二是实现富足而简朴的生活。即鼓励人们从一直以来以发达国家为中心形成的通过大量消费来寻求生活富足感的社会中挣脱出来。人们选择及追求简朴生活方式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价值观变化必将带来社会体系的变革,使低碳型富裕社会得以实现。

三是实现与自然和谐共存。在确保二氧化碳的吸收源、应对不可避免的全球变暖问题上,保护森林、海洋等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资源,使其可再生,推动包括地区社会生物质利用在内的“自然调和型技术” 的使用,确保与大自然接触的场所和机会。

二、日本低碳社会建设的主要举措

面对气候变暖可能给本国农业、渔业、环境和国民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日本各届政府一直在宣传推广节能减排计划,主导建设低碳社会。日本学者青木昌彦认为: 低碳城市制度设计和建设必须结合本地区的制度、经济、文化、历史、价值现状。低碳社会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强调的是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公民节能环保意识, 倡导绿色建筑和绿色消费,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日本期望通过“低碳革命”和“引领世界二氧化碳低排放革命”来“建设健康长寿社会”并“发挥日本魅力”。

1.加强能源立法,保障低碳社会建设

1979 年,日本政府就颁布实施了《节约能源法》,并对其进行了多次修订。1998 年,日本政府成立了以内阁首相为主席的全球变暖减暖对策促进中心,并通过了《地球温暖化对策促进法》,明确了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是政府、地方公共团体、企业和国民的共同责任。从1991 年至2001 年,还先后制定了《关于促进利用再生资源的法律、合理用能及再生资源利用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学物质排出管理促进法》、《2010年能源供应和需求的长期展望》等法案。2008 年5 月和6 月,日本国会分别通过了《能源合理利用法》(简称《节能法》)修正案和《推进地球温暖化对策法》(简称《温暖化对策法》)修正案。2008年6 月11 日,日本国会通过了《通过推进研发体系改革强化研发能力及提高研发效率》(简称《研发力强化法》)。2008年10 月,日本正式决定试行国内排放交易制度,经济产业省决定修改《石油替代能源促进法》。

2.加大科研投入,致力于低碳技术研发和创新

1974年日本执行了“阳光计划”,把太阳能、地热、煤炭、氢能源四个领域作为石油替代能源的重点进行开发研究。1981 年,启动“月光计划”,重点推动燃料电池的开发研究。1993 年,日本又把阳光、月光计划进行整合出台“新阳光计划”。2004 年4 月,日本环境省设立的全球环境研究基金成立了“面向2050 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项目组结合日本具体的发展现状和技术潜力,提出了在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和生活方式转变上的具体对策。2007 年2 月,项目组发表了题为“日本低碳社会情景:2050 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在1990 年水平上减少70%的可行性研究”的研究报告,指出在满足到2050 年日本社会发展所需能源需求的同时实现比1990 年水平减排70%的目标是可行的,对低碳社会构想的可行性加以肯定。日本政府还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全力支持低碳技术的研发。2008 年日本政府科技预算为35708 亿日元,比2007 年增加595 亿日元,增幅为1.7%。在2008年1 月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日本宣布今后5 年将投入300 亿美元来推进“环境能源革新技术开发计划”,目的就是为了率先开发出减少碳排放的革新技术。2009 年4 月,日本公布了名为《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提出将使日本环境领域的市场规模从2006 年的70 万亿日元(1 美元约合86. 8 日元) 增加到2020 年的120 万亿日元。

3.出台激励性财税政策,鼓励和扶持低碳产业发展

为促进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日本政府出台了特别折旧制度、补助金制度、特别会计制度等多项财税优惠措施加以引导,鼓励企业开发节能技术、使用节能设备。在2009 年3 月27 日国会通过的总额达88.5 万亿日元的2009财年预算案中,涉及很多鼓励低碳产业发展的财税措施:第一,对环保车减免税达2100 亿日元;第二,对节能环保投资减税规模达1900 亿日元;第三,对中小企业减税2400 亿日元,促进其向低碳经济转型。新出炉的日本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提出要在3年~5 年内,将太阳能发电设备的价格降至目前的一半,同时大力推进将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的碳捕集及封存技术的开发。

4.普及节能知识,进行节能宣传教育

为使民用产品达到节能标准,在不断完善能源立法和出台政策保障的同时,日本政府和相关团体又通过电视、网络、刊物、讲座等形式,普及节能知识。可以说,节能措施已深入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作为政府追加经济对策的一项措施,旨在促进节能环保家电消费的“环保积分制度”于2009 年5 月15 日起在日本全国开始实施。对购买符合一定节能标准的空调、冰箱和数字电视的消费者返还“环保积分”,所获积分可用于兑换消费券。在政府的倡导下,建设低碳社会已深入人心,调查显示,有90.1%的日本人认为应该实现低碳社会。

三、对长株潭城市群开展低碳社会建设的启示

1.研究制定低碳发展战略规划

根据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与长株潭的实际,长株潭城市群要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今后发展的战略重点。低碳经济建设牵涉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在进行低碳社会建设规划时应全面考虑可能会涉及到的各个因素,从多维度来开展规划。建立包括碳排放指标、碳源控制指标、碳汇建设指标、低碳发展重点领域指标等在内多维规划指标体系。综合利用低碳技术革新、优化产业结构、转变交通运输方式、转变生活方式等措施,构建低碳能源体系、低碳产业体系、低碳交通体系,发展低碳建筑,建设低碳消费体系。

2.加强组织领导,抓紧出台相关政策

长株潭低碳经济发展还处于初期,必须依靠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引导,省政府应明确牵头协调部门及其相应职责,部署全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低碳经济开发、推广、对外合作、技术引进等重大政策,组织协调解决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等。一要抓紧出台扶持激励政策。二要探索碳指标交易制度。用政策、经济等手段合理控制碳排放速度,尝试进行碳指标交易,逐步推行碳排放额度目标考核制度。

3.加大在低碳技术领域的创新

在低碳技术领域,发达国家的综合能效达45%,中国仅为35%。日本政府、产业界、学术界构成的国家创新系统调动国家和民间的资源,全方位立体地开展低碳技术创新攻关的战略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的关键因素之一。一是重视低碳技术研究开发。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脱碳与去碳等技术研发,力争在关键技术和关键工艺上有重大突破,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加大科技推广应用和国际交流。加快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推进新能源、节能减排、生态环保技术的产业化,加快成熟技术和工艺的转化运用。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地区)的技术转让,通过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和体制创新,促进生产与消费模式的转变。

4.注重公众参与,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工业革命,不仅要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而且要实现人类意识的变革。一是增强全民低碳意识。培养全民低碳意识。各级政府要成为节能减排的模范,企业要强化社会责任,做低碳消费的引领者;消费者要自觉树立低碳消费观念。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利用电视、报纸、影像等各种媒介,宣传普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知识,让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消费的宣传走进社区、学校,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三是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号召全市人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节能、减排、降耗、适度的消费观念,以实际行动迎接低碳化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朱守先:城市低碳发展水平及潜力比较分析[J].开放导报,2009,(4):10.

[2]万宇艳,苏瑜:基于MFA 分析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J].中国能源,2009(6):8-12

[3]刘志林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6):2.

[4].陈志恒:日本构建低碳社会行动及其主要进展[J].现代日本经济, 2009(6):1-5

[5]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篇3

一、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低碳生态城市(Low-Carbon Eco-city)”概念是“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和“生态城市(Eco-city)”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发展理念复合起来的综合概念。“低碳经济”的概念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这一概念脱胎于2003年英国政府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的“低碳经济”概念,切入点是能源的利用和气候的变化。尽管地球变暖是否由人类活动引起还有争议,但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发展方式对气候造成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因此提出要从能源角度和气候角度,保护地球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提出低碳的理念,并提出城市的发展要遵循低碳理念。“生态城市”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这个概念最早是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NSCO)在“人与生物圈(MBA)”计划中提出的,计划中明确提出要从生态学的角度用综合生态方法来研究城市。

低碳生态城市不是“低碳”、“生态”、“城市”

三个词的简单叠加或者说用“低碳”和“生态”限定“城市”,而是三者相结合,创造了一个新的完整的概念,并超越了原有概念的涵义。“低碳”不仅局限于降低碳排放,更延伸到经济产业、消费理念,甚至是城市的集约化发展道路上,从能源资源角度进一步强调了生态化。“生态”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态,超越了原有单纯的学科意义,发展成为一种方法论,用于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种系统方法论。“城市”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是在对传统城、乡辩证否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城-乡复合共生系统,是人类住区发展的高级阶段。(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11)

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把生态城市与低碳经济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发展理念复合起来,在2009年国际城市规划与发展论坛上首次明确提出“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低碳生态城市”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节能、环保型城市,是一种强调生态环境综合平衡的全新城市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而建立起的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低碳生态城市”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低碳生态城市可理解为是生态城市实现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是以“减少碳排放”为主要切入点的生态城市类型(沈清基等,2010),也即“低碳型生态城市”的简称。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的策略与路径

(一)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大力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城市发展道路是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反思和改变旧有的城市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探索符合可持续要求的城市发展道路。总的来讲,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合理、有序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不同类型低碳生态城动态评价综合指标体系,按照可持续发展程度对低碳生态城进行分级评价,引导城市政府和市民建设生态城的创新意识,逐步推动同类城市在生态城建设方面开展友谊竞赛并实现互帮互学;

2、建立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合作机制;

3、充分借鉴中国传统的生态思路,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城;

4、通过良好的设计和精细的管理,使城市成为景观上具有吸引力,具备良好服务、设施齐全、社会和谐的宜居城市;

5、通过建设成本可负担、发展模式可模仿、自身发展可持续的“先锋”城市实践,引导全国其他城市转变发展模式。(仇保兴,2009)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引导政策

为了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0年8月15日启动五省八市低碳试点工作,并积极推进低碳试点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同时,近期正在组织实施“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这个方案重点从强化目标责任、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实施重点工程、加强节能低碳管理、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完善相关经济政策、推动五省八市试点、健全体制机制等十个方面,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2011年6月,财政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关于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的实施意见”(财建〔2011〕341号),在“十二五”期间积极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9月份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批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财建〔2011〕867号),公布了第一批试点示范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名单,①推进绿色小城镇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考核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0年正式启动了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工作。2010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深圳市政府共同签署了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的合作框架协议,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2010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无锡太湖新城合作框架协议》;201 0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河北省共同签署《关于推进河北省生态示范城市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合作备忘录》;2011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成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组织研究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政策建议、指标体系、示范技术等工作,引导国内低碳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同年6月,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低碳生态试点城(镇)申报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建规〔2011〕78号),启动新建低碳生态城镇示范工作。另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与美国、瑞典、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有关部门签署了生态城市合作方面的谅解备忘录,共同开展生态城市方面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推行步骤

低碳生态城市的推行主要包括诊断、规划、实施、运营、评估五大步骤。规划和设计之前需进行诊断,诊断城市现状的生态制约条件和价值点;建立一套综合实施体系,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运营是一套体系措施,需要对城市运营状态实施信息监控和动态管理,及时验证、校准和调整城市规划;评估是检验基础,评估城市建设及运营状况,其结果将成为新一轮诊断依据。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践行概念与内涵

(一)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总体概述

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学术交流部所做的一项统计表明,截至2012年2月,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提出低碳生态城市有关建设目标的城市已达280个,②占到地级市比例的96%,如下图2所示。

除了地方政府在建设目标层面的积极响应和倡导,相当一部分的城市(城区)也已经开始了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活动,这些结合各自地域特色开展的实践探索为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以及运营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利于从中总结和归纳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策略。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类型分析

根据目前正在开展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案例用地性质和开发建设模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三类: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现有城区改造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和现有城区扩张发展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

1、城市新建地区低碳生态化的实践

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是指在既有建成区以外,以低碳生态发展模式开展新城的建设。调研发现,低碳生态新城的选址所占用的土地性质各不相同,其中中新天津生态城和唐山湾(曹妃甸)生态城具有探索型的代表性。其特点为,开发建设过程中尽量不占用耕地或实现占补平衡,是以盐碱地、滩涂地的生态化恢复、改造为主进行的从规划到建设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

相对来讲,低碳生态新城实践受到的现状约束性因素较少,规划设计和建设发展的余地较大,可以通过制定指标体系等手段来较好地和相对完整地应用低碳生态城市有关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技术,全方位地开展建设活动,但同时也存在依靠政府投资、建设成本相对较高、人口集聚、产业集聚需要依托周边城市辐射力等方面的缺点。目前中国所进行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多数属于这种类型。(李迅等,2011)

2、现有城区原址改造的低碳生态化实践

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主要是指对原有城镇进行的低碳生态化改造,其特点是根据当地的现状发展水平和特色,兼顾低成本、高效益的原则,利用适宜的低碳生态技术,逐渐改变原有不合理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共赢。如浙江安吉充分利用当地“竹乡”的资源禀赋,形成了从竹产业的原料供应、竹制品的初、深加工到竹产品的销售这样一条循环、高效、完整的产业链;北京的延庆、密云地区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实际需求,在国家相关政策的财政补贴和技术扶持下,在新能源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力发电等)、生态修复、垃圾分类处理、循环产业等方面进行了建设示范和应用。相对于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见效慢,需要政府加强扶持和引导,但我们应当意识到,既有的改造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是我国当前最应重点推进同时也是未来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一种类型。(李迅等,2011)

3、现有城区扩张发展的低碳生态化实践

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也属于新城建设,有别于原址改造型的最大特点是与主城区距离不远,属于主城区扩张发展的范围。如厦门市结合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战略目标,在集美、翔安、同安、海沧等四个新城的建设中,启动了低碳生态新城规划,逐步实现城市建设由岛内转向岛外,推动厦门进入“全域特区”时代。目前,集美新城(21平方公里)、同安环东海域(114平方公里)、东海科技创新园(4.9平方公里)、翔安低碳研究所和低碳配套产业园(10平方公里)已选定为低碳新城示范区,开始按照低碳要求进行规划建设。(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11)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问题剖析

  综上所述,无论是政府提出的建设目标还是正在开展的建设实践,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热潮已经席卷中国大地,中国正成为世界上探索低碳生态城市最为积极和主动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当前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尚处探索阶段,其建设和发展中所表露出的问题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表现为导向不明、目标缺失、理论缺失、唯技术论四大方面。(李迅等,2011)

导向不明具体表现为:(1)尽管当前地方政府已经普遍对低碳生态城市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且进行了不同程度和规模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活动,但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动机不够明晰、盲目跟风,一味强调政绩工程的现象;(2)尽管全国90.2%的地级以上城市均提出了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但从其提出时间和地理分布上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呈现提出时间早、分布密度高的特点,而且当前开展生态城市实践活动最为积极的多数也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城区),以至于造成了“低碳生态城市等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一种错误认识;(3)尽管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投入成本很高,但其具有见效快的特点,因此在多种因素的驱使下,很多城市在进行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时选择了“新城运动”,而见效慢、推动慢的建成区生态化改造则处于被当权者冷落的境地。

目标缺失具体表现为:(1)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忽视与中国国情和客观需求的结合,如上海东滩生态城和廊坊万庄生态城均是因为生态城开发占用了农用地等土地性质方面的问题造成生态城建设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困境;(2)由于目前尚未出台全国性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尽管各地出于实践建设的需要纷纷制定了地方性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但是缺乏宏观层面的目标引导性,导致地方在制定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存在目的不清、导向不明的问题。

理论缺失具体表现为:(1)目前学术界尚未对低碳生态城市有一个明确、公认的定义和理解,其名称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2)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地位、编制方法和体系等目前尚未得到明确,各地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均属于探索性阶段,对于编制内容和深度均没有统一、明确的要求,无法对规划编制后的建设实施起到很好的保障和引导作用。

唯技术论具体表现为:(1)目前进行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摒弃一些传统的低成本、高效益的手段,热衷于追求技术的新、奇、特,热衷于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盲目地将高投入与高回报划上等号;(2)低碳生态城市的实践中还存在着建设选址盲目性较大的问题,将地点选在自然基底良好的生态敏感区内进行开发建设,不但是对自然环境的极大干扰,同时也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引发连锁性自然灾害,对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安全造成隐患,酿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字体:大 中 小]

四、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发展与展望

在中国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实践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由于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且目前尚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生态城市及其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 方法论、指标体系、规划设计原理、政策体系以及相关的建设技术和实践经验,中国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开展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活动需要今后在以下六方面进一步提升:

(一)城市低碳生态化的理念目标需要进一步深化

低碳生态城市强调尊重过去,着眼未来,因此确立正确的城市发展理念,应建立科学化评估生态城市发展的指标体系,遵循平衡、共生、发展、循环的原则,顺乎自然规律的发展之道,将城市加入到整个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循环的平衡当中,将生态学的最小干预自然、让自然做主的理念贯穿到整个规划设计管理的全过程。同时,要以人为本,把人的因素与生态并重,确立人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低碳生态城市的目标应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四个维度进行构建,最终是要通过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来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和社会和谐的总体目标,达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发展思路需要进一步转变

我国当前已经进入城镇化的中后期,其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重建“微循环”。从全国情况来看,许多城市在发展中已经到了转型的门槛前,其空间格局、基本框架,在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建设之后,已经基本定型,各类大型基础设施也已基本建成。同时,城镇化初期大拆大建的弊端,也已充分暴露,市民对社区环境改善的愿望及提升居住舒适度的需求也愈发强烈。在这种条件下,城市的发展思路应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将传统集中式、机械式的处理方式向分散、有机化、生态化的处理方式转变,由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向小型补充式设施建设转变,由集中处理排放向就地就近处理转变,由各公用设施功能分离向综合利用转变。同时,在规划建设理念方面,还应实现由自上而下向规划透明、设计透明、上下结合、充分调动民间创新积极性转变。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的规划引导需要进一步加强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是进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引导城市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要以其高度的综合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在实现优化城市资源要素配置、调整城市空间布局、协调各项事业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建设优质人居环境、维护全体市民公共利益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具体来讲,各层次的规划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层面,应当重视研究区域内的城市化战略和政策,人口、产业、城镇的集聚发展,综合交通体系以及区域生态格局等;(2)城市总体规划层面,应当重视研究城市的性质与功能、规模与容量、空间与形态以及城市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和中远期发展预测与控制,尤其是通过生态运行模拟技术综合调配生态基础设施的配置;(3)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应当重视研究城区土地利用、建设容量控制、环境容量控制、建筑空间形态与市政基础设施控制以及城市规划指标落实。

(四)城市低碳生态化的技术体系需要进一步创新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技术涉及城市规划与设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设计、产业发展选择、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废弃物处理与管理、绿色交通规划与管理、能源生产与利用、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数字信息技术等方面,其研发、推广与应用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当前对于技术体系方面的应用和实践多数为单项技术的尝试,因此迫切需要对各项低碳生态技术开展系统性、整体性的尝试与整合,形成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集成技术,进一步指导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推广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与可行模式。

(五)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发展政策需要进一步健全

低碳生态城市仍处于不断探索中,当前对低碳生态城市起促进和保障作用的法规政策体系还很不完善,政策、市场、技术三方联动的体制创新仍需不断探索。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涉及的能源、资源、土地、水、环境保护、经济等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衔接。当前迫切需要总结国内外成功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案例,逐渐转化为可推广、可复制的组织和运营方式,形成明确的引导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导则,同时,制定促进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有关财税、产业配套政策,以城市公共政策的形式从宏观上进行引导,保障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实现公共管理和服务更为周到的低碳生态城市。

(六)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国际合作需要进一步拓展

低碳生态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到人类长远发展的环境、生态、资源、健康等全球性科学问题,这些问题一直都是各国政府和科学界关注的热点。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促进低碳生态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聚集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通过不同国家与地区、不同文化与思维方式、不同学科领域的思维碰撞,通过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科学家之间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交流,共同致力于世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当前,没有其它任何一种城市发展战略像低碳生态化城市发展战略这样存在如此普遍的共识,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必然是中国乃至世界城市未来的发展模式。低碳生态城市理想的实现,即始于我们今天的认识和行动。让我们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努力,让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携手创建我们美好的生态未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永续发展!

注释:

①第一批试点示范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名单: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天津市静海县大邱庄镇、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海虞镇、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三河镇、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低碳生态城路径方法建设模式

[Abstract]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has become a focus of world concern, low carbon development mode to reduce the human life and production activities of the carbon footprint as the goal to get attention.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ty, low carbon city theory and construction practice,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world city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 backgrounds of the common experience and unique experience,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model and measures of low carbon ecological city suitable for me in the city.

[keyword] low carbon ecological city; path; method; construction mode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2008年是世界的“城市化年”,人类历史上首次有50%的人口集聚在城市[1]。未来,城市人口将继续增加,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将越来越凸显,综合研究大量的国内外城市发展案例发现,低碳生态城市遂成为世界各国城市良性发展的首要选择。

一、低碳生态城相关理论和实践发展概述

1.生态城市和低碳城市发展概述

(1)生态城市发展

国内外关于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与行动实践按发展的时间顺序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以前的思想萌动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的生态学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生态城市理论研究阶段。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活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工业化国家公害泛滥成灾时期,公害严重的国家开始通过严格的立法和环境教育的普及推进大规模的城市生态化建设。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加剧。环境危机深刻化、全球化,很多国家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开始加强城市的生态化建设。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各国的共识,生态城市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2)低碳城市发展

低碳的概念最初在经济发展领域产生。英国在2003年《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2]。随后,低碳理念由经济发展领域扩展到社会生活领域。人民开始致力于“低碳社会”的建设,力图通过改变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实施低碳技术和新的制度来保证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2007年“低碳城市”的概念开始得到关注 [3],我们定义的低碳城市是“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和低碳化生产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城市。低碳城市发展旨在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4]。

2.低碳生态城市的理论和实践

生态城市与低碳城市在核心思想上是一致的,都是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但前者关注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而后者则主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是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博士在哈尔滨举行的“2009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上首次提出来的,他将低碳经济和生态城市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发展理念进行了复合,并将两者的目标相结合,提出了建立起低能耗、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模式。

二、国内外低碳生态城市成功实践案例的分析及总结

笔者通过分析大量国内外成功的建设实践案例,总结出不同区域的国家和城市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普遍共性经验和独特个性特征(表1)。

表1不同区域生态城市建设总结 [5]

1.北美洲国家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过程及典型特征

北美洲国家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公害频发的情况后开始强化对土地的调控管理,一系列重要环境法令的颁布实施,在加强城市的生态建设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立法先行与立法创新,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和通过公民诉讼制度自下而上地推动城市环境问题得以解决是美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特色。

2.南美洲国家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过程及典型特征

在南美洲的生态城市建设实例中,巴西的库里蒂巴和桑托斯堪称世界性的典范,把城市设计、规划和管理合为一体,实现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一体,关注社会公益和市民教育,是南美洲生态城市建设的典型特征。

3.大洋洲国家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过程及典型特征

大洋洲的城市也经历了高度的城市化过程,但没有经历后工业负面影响,他们普遍具有先天优美的生态环境。政府制定并不断修订环境保护标准,并借助奥运会等有利的契机使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上了一个全新的层次。以旅游产业等作为经济依托的大洋洲城市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生态城市建设早已成为全民化的参与项目。

4.欧洲国家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过程及典型特征

欧洲的城市在经历了城市环境恶化、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等现象之后,多数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意识到了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从1973年第一个环境行动计划提出到2008年布鲁塞尔“市长公约”的提出,低碳生态城已被默认为未来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环境法治和公众参与意识强,政府的城市发展战略与区域性战略的有效结合,是欧盟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特色。

5.亚洲国家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过程及典型特征

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等差异使得亚洲的生态城市建设区域差异性较为明显,基本可以划分为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为代表的三个典型区域。

(1)新加坡

新加坡在刚摆脱殖民统治之后城市曾一度面对拥挤不堪、污染严重和人居环境差等情境。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新加坡逐步制定并实施严格的环境、土地和规划法律制度,起到了十分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作用。因此,通过精心的城市规划和严格的环境法治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的花园城市国家是新加坡的特色

(2)日本

日本也曾受到生态退化、公害事件频发等情况的威胁。如今,日本已从“公害列岛”转变为世界上环境立法最全面的国家之一,日本的城市规划中,与土地及城市建设等相关的法律就有200多个,2000年颁布的《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使日本成为循环经济法制先进国。以高新科技为支撑和通过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有效规范城市的低碳生态化建设是日本的特色

(3)中国

从1984年12月上海“首届全国城市生态学研讨会”到2003年《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等相关规范的颁布,中国也经历了短暂的生态城市建设过程,生态城市建设各具特色。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主要有两种模式[6]:一是新建的生态城,如深圳的光明新城、天津的中新生态城等;二是已有城镇向低碳生态城镇的转型,如青岛、威海、珠海、贵阳等城市。

三、我国建设低碳生态城的规划优势与策略

1.我国建设低碳生态城的优势

综合研究国内外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案例,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得出我国城市发展建设低碳生态城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转型的工业化过程,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我国应把握城市转型的关键时期实现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建设的成功。

第二,中小城市应明确在疏解大城市主城区人口和交通压力方面的关键作用,在现有城市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实现已有城镇向低碳生态卫星城的成功转型。

第三,我国原有的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等城市发展形态为低碳生态城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底蕴。山水城市形态强调山水与城市和谐共存,使山水景观成为城市永续的、不断增值的资源,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和低碳生态城建设的基础。

第四,各个地区的地理地质状况、气候情况和资源条件等存在的地区性差异决定了我国的低碳生态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2.我国建设低碳生态城的规划策略

结合国外低碳生态城市成功案例的建设经验和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借鉴国际经验,得出多层面推进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1)重视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的作用

法律、政策上的保障可以相对比较快地提高和完善,且作用明显。当前我国的法制尚不健全,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应该继续加大国家层面上的法律和政策支持,鼓励相关地方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使法律趋于生态化。

(2)重视城市规划在低碳生态城建设方面的作用

从国外的建设经验来看,各国都十分重视城市生态规划、完善城市规划立法,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核心作用。因此,我国的低碳生态城的规划也应该为未来的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网路、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提供科学合理的战略指导。

(3)低碳生态城的建设与城市建设一体化进行

从国际经验来看,应将生态目标的实现融入到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统筹安排和科学规划,使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和低碳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实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保护生态的目的。

(4)重视低碳经济产业发展、开发清洁能源

根据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开发新型清洁能源,注重能源技术的应用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5)环境教育的普及

借鉴各国成功案例的建设经验,我国政府应积极支持环境教育,加强环境道德、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的建设,培养公民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参与意识。

(6)重视城市间、区域间和国际化的合作

实践证明,城市和区域是密不可分的,低碳生态城的建设只有在区域和国际范围内分工协作、协调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共同的低碳生态化目标。

四、结语

低碳生态城的建设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必的经之路,已成为世界未来良性发展的首要选择。在建设低碳生态城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也要认识到我国特殊的城市发展形势,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现状,提出适合我国城市的低碳生态城的建设模式和相应措施。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我国低碳生态城发展的总体思路[J].建设科技,2010,(Z1):12-17

[2]熊青青,吴健.10措施建设低碳城市[J].城市住宅,2010,(Z1):68-69

[3]戴亦欣.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3):12-18

[4]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2):34-36

[5]张庆彩,计秋风.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历程、特色和经验.未来与发展,2008,(8):80-84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篇5

今年初北京“两会”,郭金龙市长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北京要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全力打造绿色生产体系、消费体系和环境体系。不久前正式启动的《绿色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亦明确提出,把建设低碳城市作为首都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

数据背后喜与优――低碳道路绕不开节能减排

据悉,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已将《“十二五”期间北京市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思路及措施研究》列为“十二五”规划18个前期重点课题项目之一。低碳经济有望成为新一个五年规划中的亮点。北京节能环保中心研究部主任钟良告诉本刊记者,从理论上看,一个国家或地区CO2排放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口、人均GDP、单位GDP能耗和能源结构,单位GDP能耗的大幅降低对促进低碳化发展意义重大。“从根本上讲,节能降耗是实现我国发展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统一的重要行动。”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能否实现“十一五”期末万元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的节能减排目标也到了最关键时刻。在北京,答案已经揭晓。据《北京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5年至2009年三季度,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3.46%,提前一年实现北京市“十一五”规划中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的目标。自2007年发改委组织全国节能减排考核评价以来,北京成为每年都能完成“十一五”年度节能减排目标的惟一省市。

得益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高端产业的积极倡导,北京的节能减排成效在全国名列前茅。最新的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75.4%,比一经普时上升了7.6个百分点。相应地,北京能源消费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单耗水平较低的第三产业能耗1759.6万吨标准煤,占二三产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一经普时的31.4%增加到42.7%。而单耗水平高的工业能源消费则呈现总量下降的态势,由一经普时的2572.1万吨标准煤下降到2277.3万吨,降幅达11.5%。能源终端消费量中,电力、天然气等优质能源的比重达到61.7%,比一经普时提高了13.8个百分点。

尽管一系列数据显示了北京节能减排的成绩,但决策层已清醒地意识到,在发展中实现低碳化仍任重道远。有研究表明,今后及更长远(到2020年及2050年),北京仍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爬坡”和发展模式转型的“越门槛”阶段,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步伐加快,建筑、交通、居民等需求的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决定了北京仍然处于能源需求较快攀升、碳排放量较快增长的时期。市发改委主任张工近期就指出,“北京市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已经确立,服务业和生活用能已经超过全市用能的一半,如何控制服务业能耗的攀升,如何通过合同能源管理、市场机制、价格调控机制和技术手段的应用来遏制三产能耗的增加显得至关重要。”

“一旦形成高耗能、高排放的路径依赖,由于‘锁定效应’的存在。再度转型必将带来巨大的成本。”在钟良看来,“推动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是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现实问题,还将是决定未来是否掌握发展主动权的长远问题,必须从源头和现在开始抓好路径选择。”

低碳规划启航――绿色北京前景可期

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一系列相关规划以及配套政策的出台,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时期,北京的节能减排促低碳建设将不仅在量上下功夫,更要从质上做文章。来自市规划委的消息称,今年北京将启动《低碳城市规划发展纲要》的编制,同时,还将制订《北京低碳城市建设规划标准》,力求从规划源头强化低碳意识。而已经开始实施的《绿色北京行动计划》则用一个个可量化、可评估的指标为人们勾勒出今后三年的“绿色”前景到2012年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销售收入总额将达1450亿元;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42%;完成1500万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和普通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垃圾分类达标率超过50%:污水处理能力达350万吨/日……为此,市财政将至少拿出660亿元,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环境三大体系,在能源、建筑、交通等领域实施九大工程,同时完善标准准入、价格调控、财税金融、科技支撑、社会参与等十项机制。

低碳城市建设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从政府引导到企业主导,意在推动低碳产业走向规模化和效益化。去年1月,《北京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出台,标志着北京市立体循环经济体系正逐步形成。根据《实施意见》,北京市将在区县(城镇)、园区和企业3个层面选择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并对试点单位给予政策、资金、税收、土地申请、政府采购等多方面的支持。目前,北京市已选出24家单位作为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首批试点单位涉及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都市型生态农业等领域。

时隔一年,《北京市加快太阳能开发利用促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自今年1月开始实施,这也是近年来首次以市政府名义颁布的促进新能源发展的综合性政府文件。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意见》充分考虑太阳能产业上、中、下游整个产业链条的整体协调发展,搭建了从科技研发、装备制造到示范应用的太阳能产业良性发展平台。”据悉,北京市政府用于支持太阳能发展的固定资产投资每年将不低于2亿元。初步估算,到2012年将拉动社会投资65亿元。

区县争低碳排放――低碳建设心动不如行动

尽管城市整体性的低碳规划尚在孕育中,北京的多个区县已经在通过各种方式,探索低碳之道的“密码”了。

记者了解到,占地五平方公里、筹划四年之久的丰台区长辛店生态城已获准今年开建。这或将是北京市首个低碳社区,按照设计规划,生态城可再生能源占建筑能源总需求的比例可达20%,远高于”十一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建筑总能耗比例应达到4%的节能要求。

位于远郊的延庆县更是明确提出建设低碳经济社会示范区的发展目标。生态环境良好,可再生资源丰富让廷庆具备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先天优势”。去年末,英利集团、京能集团、京仪集团、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等机构总额为40亿元的6个新能源产业项目投资协议已在延庆落地,项目涉及风电场,太阳能光伏电场,太阳能光伏电池与设备制造、风电叶片检测等内容,建成达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24亿元,实现利税1.9亿元。而同为远郊的密云县也提出建成北京首个低碳旅游实验区的目标。

东城区正在筹划出台区域碳排放标准;宣武区的广安产业园设计要主打“低碳”理念;在海淀区,今年将首设用于扶持低碳减排企业以及节能小区的专项资金朝阳区提出将在CBD打造全球首个低碳商务区……

各区县正在厉兵秣马,诸多低碳行动已将首都的低碳建设探索“预热”。这些举措多因地制宜,各有特色。而如何形成合力,还待“十二五”规划运筹帷幄。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篇6

一、低碳生态城市的实践案例

1.低碳生态城市试点启动2011年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24项指标,其中关于资源环境的8项指标中有7项是约束性指标。生态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已经被提到了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未来,中国只有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以采用低碳发展模式和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为手段,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健康发展。为了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0年8月15日启动五省八市低碳试点工作,并积极推进低碳试点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同时,近期正在组织实施“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这个方案重点从强化目标责任、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实施重点工程,加强节能低碳管理,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完善相关经济政策,推动“五省八市”试点,健全体制机制等十个方面,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2011年6月,财政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关于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的实施意见”,在“十二五”期间积极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9月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批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公布了第一批试点示范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名单,推进绿色小城镇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考核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0年正式启动了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工作。2010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深圳市政府共同签署了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的合作框架协议,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2010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无锡太湖新城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河北省共同签署《关于推进河北省生态示范城市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合作备忘录》;2011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成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组织研究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政策建议、指标体系、示范技术等工作,引导国内低碳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同年6月,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低碳生态试点城(镇)申报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启动新建低碳生态城镇示范工作。另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与美国、瑞典、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有关部门签署了生态城市合作方面的谅解备忘录,共同开展生态城市方面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2.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推行步骤低碳生态城市的推行主要包括诊断、规划、实施、运营、评估五大步骤。规划和设计之前需进行诊断,诊断城市现状的生态制约条件和价值点;建立一套综合实施体系,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运营是一套体系措施,需要对城市运营状态实施信息监控和动态管理,及时验证、校准和调整城市规划;评估是检验基础,评估城市建设及运营状况,其结果将成为新一轮诊断依据。

3.低碳生态城市的实践与行动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学术交流部所做的一项统计表明,截至2011年2月,中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提出低碳生态城市有关建设目标的城市已达259个,占到地级市比例的90.2%。除了地方政府在建设目标层面的积极响应和倡导,相当一部分的城市(城区)也已经开始了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活动,这些结合各自地域特色开展的实践探索为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以及运营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利于从中总结和归纳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策略。

4.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类型分析

综上,根据目前正在开展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案例用地性质和开发建设模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3类: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现有城区改造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和现有城区扩张发展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

(1)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是指在既有建成区以外,以低碳生态发展模式开展新城的建设。调研发现低碳生态新城的选址所占用的土地性质各不相同。其中中新天津生态城和唐山湾(曹妃甸)生态城具有探索型的代表性,其特点为开发建设过程中尽量不占用耕地或实现占补平衡,以盐碱地、滩涂地的生态化恢复、改造为主所进行的从规划到建设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相对来讲,低碳生态新城实践受到的现状约束性因素较少,规划设计和建设发展的余地较大,可以通过制定指标体系等手段来较好的和相对完整的应用低碳生态城市有关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技术,全方位的开展建设活动,但同时也存在依靠政府投资、建设成本相对较高、人口集聚、产业集聚需要依托周边城市辐射力等方面的缺点。目前中国所进行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多数属于这种类型。

(2)现有城区原址改造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主要是指对原有城镇进行的低碳生态化改造,其特点是根据当地的现状发展水平和特色,兼顾低成本、高效益的原则,利用适宜的低碳生态技术,逐渐改变原有不合理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共赢。如浙江安吉充分利用当地“竹乡”的资源禀赋,形成了从竹产业的原料供应、竹制品的初、深加工到竹产品的销售这样一条循环、高效、完整的产业链;北京的延庆、密云地区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实际需求,在国家相关政策的财政补贴和技术扶持下,在新能源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力发电等)、生态修复、垃圾分类处理、循环产业等方面进行了建设示范和应用。相对于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相对见效慢,需要政府加强扶持和引导,但我们应当意识到,既有改造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是我国当前最应重点推进同时也是未来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一种类型。

(3)现有城区扩张发展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也属于新城建设,有别于原址改造型的最大特点是与主城区距离不远,属于主城区扩张发展的范围。如厦门市结合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战略目标,在集美、翔安、同安、海沧等四个新城的建设中,启动了低碳生态新城规划,逐步实现城市建设由岛内转向岛外,推动厦门进入“全域特区”时代。目前,集美新城、同安环东海域、东海科技创新园、翔安低碳研究所和低碳配套产业园已选定为低碳新城示范区,开始按照低碳要求进行规划建设。

二、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问题剖析

无论是政府提出的建设目标还是正在开展的建设实践,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热潮已经席卷中国大地,中国正成为世界上探索低碳生态城市最为积极和主动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当前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尚处探索阶段,其建设和发展中所表露出的问题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表现为导向不明、目标缺失、理论缺失、唯技术论四大方面。

其中,导向不明具体表现为:

(1)尽管当前地方政府已经普遍对低碳生态城市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且进行了不同程度和规模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活动,但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动机不够明晰、盲目跟风,一味强调政绩工程的现象;

(2)尽管全国90.2%的地级以上城市均提出了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但从其提出时间和地理分布上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呈现出提出时间早、分布密度高的特点。而且当前开展生态城市实践活动最为积极的多数也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城区),以至于造成了“低碳生态城市等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一种错误认识;

(3)尽管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投入成本很高,但其具有见效快的特点。因此,在多种因素的驱使下,很多城市在进行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时选择了“新城运动”,而见效慢、推动慢的建成区生态化改造则处于被当权者冷落的境地;其中,目标缺失具体表现为:

(1)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忽视与中国国情和客观需求的结合;上海东滩生态城和廊坊万庄生态城均是因为生态城开发占用了农用地等土地性质方面的问题造成生态城建设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困

(2)由于目前尚未出台全国性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尽管各地出于实践建设的需要纷纷制定了地方性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但是缺乏宏观层面的目标引导性,导致地方在制定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存在目的不清、导向不明的问题。

其中,理论缺失具体表现为:

(1)目前学术界尚未对低碳生态城市有一个明确、公认的定义和理解,其名称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2)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地位、编制方法和体系等目前尚未得到明确,各地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均属于探索性阶段,对于编制内容和深度均没有统一、明确的要求,无法对规划编制后的建设实施起到很好的保障和引导作用。

其中,唯技术论具体表现为:

(1)目前进行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摒弃一些传统的低成本、高效益的手段,热衷于追求技术的新、奇、特,热衷于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盲目地将高投入与高回报划上等号;

(2)低碳生态城市的实践中还存在着建设选址盲目性较大的问题,将地点选在自然基底良好的生态敏感区内进行开发建设,不但是对自然环境的极大干扰,同时也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引发连锁性自然灾害的产生,对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安全造成隐患,酿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三、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与展望

在中国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实践进行的如火如荼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由于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且目前尚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生态城市及其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方法论、指标体系,规划设计原理、政策体系以及相关的建设技术和实践经验,中国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开展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活动需要今后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提升:

第一,低碳生态城市的理念目标需要进一步深化。低碳生态城市强调尊重过去,着眼未来,确立正确的城市发展理念,应建立科学化评估生态城市发展的指标体系;遵循平衡、共生、发展、循环的原则,顺乎自然规律的发展之道,将城市加入到整个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循环的平衡当中,将生态学的最小干预自然、让自然做工的理念贯穿到整个规划设计管理的全过程。同时,要以人为本,把人的因素与生态并重,确立人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积极倡导低碳生活,传递生态理念,鼓励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成为低碳生态城市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在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都体现绿色生活理念。低碳生态城市的目标应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四个维度进行构建,最终是要通过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来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和社会和谐的总体目标,达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第二,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思路需要进一步转变。我国当前已经进入城镇化的中后期,其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重建“微循环”。从全国情况来看,许多城市在发展中已经到了转型的门槛前,其空间格局、基本框架,在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建设之后,已经基本定型,各类大型基础设施也已基本建成。同时,城镇化初期大拆大建的弊端,也已充分暴露,市民对社区环境改善的愿望及提升居住舒适度的需求也愈发强烈。在这种条件下,城市的发展思路应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将传统集中式、机械式的处理方式向分散、有机化、生态化的处理方式转变,由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向小型补充式设施建设转变,由集中处理排放向就地就近处理转变,由各公用设施功能分离向综合利用转变。同时,在规划建设理念方面,还应实现由自上而下向规划透明、设计透明、上下结合、充分调动民间创新积极性转变。基于此,城市管理者应遵循“自组织”理念,抛弃初期广为流行的疾风暴雨式“大开大发”“大拆大建”,转而推行“微降解、微能源、微冲击、微更生、微交通、微创业、微绿地、微医疗、微农场、微调控”等城市微循环体系重建工作,这也将成为城市转型、低碳生态城和城市住宅规划建设的新原则。

第三,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引导需要进一步加强。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是进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引导城市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要以其高度的综合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在实现优化城市资源要素配置、调整城市空间布局、协调各项事业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建设优质人居环境、维护全体市民公共利益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具体来讲,各层次的规划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层面,应当重视研究区域内的城市化战略和政策,人口、产业、城镇的集聚发展,综合交通体系以及区域生态格局等;(2)城市总体规划层面,应当重视研究城市的性质与功能、规模与容量、空间与形态以及城市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和中远期发展预测与控制,尤其是通过生态运行模拟技术综合调配生态基础设施的配置;(3)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应当重视研究针城区土地利用、建设容量控制、环境容量控制,建筑空间形态、市政基础设施控制以及城市规划指标落实。

第四,低碳生态城市的技术体系需要进一步创新。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技术涉及城市规划与设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设计、产业发展选择、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废弃物处理与管理、绿色交通规划与管理、能源生产与利用、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数字信息技术等方面,其研发、推广与应用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当前对于技术体系方面的应用和实践多数为单项技术的尝试,因此迫切需要对各项低碳生态技术开展系统性、整体性的尝试与整合,形成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集成技术,进一步指导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推广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与可行模式。

第五,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政策需要进一步健全。低碳生态城市仍处于不断探索中,当前对低碳生态城市起促进和保障作用的法规政策体系还很不完善,政策、市场、技术三方联动的体制创新仍需不断探索。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涉及的能源、资源、土地、水、环境保护、经济等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衔接。当前迫切需要总结国内外成功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案例,逐渐转化为可推广、可复制的组织和运营方式,形成明确的引导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导则,同时,制定促进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有关财税、产业配套政策,以城市公共政策的形式从宏观上引导和保障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实现公共管理和服务更为周到的低碳生态城市。

第六,低碳生态城市的国际合作需要进一步拓展。低碳生态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关系人类长远发展的环境、生态、资源、健康等全球性科学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各国政府和科学界关注的热点。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促进低碳生态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聚集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通过不同国家与地区、不同文化与思维方式、不同学科领域的思维碰撞,通过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科学家之间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交流,共同致力于世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低碳旅游;森林旅游;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592.3;S7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3-0742-03

低碳概念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提出的,旨在通过提倡人类减少生产、生活中温室气体(CO2为主)的排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2003年英国政府公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后,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发展战略进入全球视野。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它既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革新,也是人类文明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次重大进步。

2011年11月,中国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联合《关于加快发展森林旅游的意见》(林场发[2011]249号),在该意见中,两局决定加强战略合作,共同把发展森林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实现兴林富民战略支撑点,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促进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极[1]。至此,森林旅游作为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进入中国的政治与社会生活。

近几年来,通过发展森林旅游以实现林区经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发展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但学界对森林旅游这一新的低碳旅游发展方式仍然缺乏必要的关注与系统的研究,已有研究视角仅散见于将森林旅游视为林业低碳经济的实现方式[2];认同森林旅游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地位尤为重要[3],提出应当探讨低碳经济下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渠道[4]。而对于森林旅游这一新的低碳旅游发展方式的研究较少,本文在界定低碳旅游与森林旅游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森林旅游与低碳旅游的关系,提出通过发展森林旅游实现低碳旅游的对策。

1 低碳旅游与森林旅游的关系

1.1 低碳旅游与森林旅游的内涵

低碳旅游是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旨在通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的运用及对低碳旅游消费方式的倡导,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5]。低碳旅游的核心理念是以较少的碳排放量获取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与环保效益,倡导的是一种以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为特征的全新旅游消费方式,这种旅游方式以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为首要目的,以有意识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活动为最终目的。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在旅游业的渗透和衍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6]。

森林旅游是指人们利用闲暇时间在森林中的旅游行为和现象,或指游人离开城市生活的喧嚣而走向以森林生态系统为背景的郊野或林区环境中进行登山、揽胜、观光、休憩、考察、采集等和以野游为主要内容的长途旅行或远足[7]。

1.2 森林旅游是一种新的低碳旅游发展方式

森林旅游是一种新的低碳旅游发展方式,森林旅游对低碳旅游的响应具体体现在旅游开发理念、旅游吸引物、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和旅游消费方式对低碳理念、碳汇体验环境、低碳技术、低碳生活方式的响应等诸多方面。

1.2.1 森林旅游是对低碳旅游理念的积极回应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逐渐厌倦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生活,加之休闲时间增多,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高质量的旅游活动。森林旅游是一种尽可能依托原生态的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开展的旅游活动,森林旅游提倡在旅游活动中不占用或少占用人造设施,其蕴含的“返朴归真、天人合一”的旅游方式本身就是对低碳旅游理念的积极回应。

1.2.2 森林旅游为游客提供碳汇体验环境 森林既是森林旅游最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也是森林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森林首先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有关资料显示,陆地生态系统中储存了 2.48万亿 t 的 CO2,其中 1.15 万亿t 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森林蓄积每生长1 m3,平均吸收 CO2 1.83 t,放出 O2 1.62 t[2]。并且,森林具有生态优越性、物种多样性、文化独特性、科普教育性、功能多重性等显著特点。森林中的山、水、花草木、寺庙楼榭等景观和人文建筑形成了森林小气候,满足了游客对旅游资源的视觉审美、听觉洗礼、精神遐思、自然感应的诸多要求,以其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要旅游吸引物,为游客提供了高质量的碳汇体验环境,让旅游者享受到一种位于“甜蜜地带”的极致旅游体验。

1.2.3 森林旅游是低能耗、低排放的旅游方式 要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必须通过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加快高碳排放产业的转换与更替。据相关统计,观鸟、徒步等森林观光旅游活动游客人均能耗为8.5 MJ,垂钓、游泳等森林自然活动能耗为26.5 MJ,蹦极、山地自行车等森林探险活动能耗为35.1 MJ;而乘直升机滑雪游客人均能耗1 300 MJ,潜水人均能耗800 MJ。野营地每床每晚能耗为50 MJ,排放CO2 0.16 kg;星级饭店每床每晚能耗为130~916 MJ,排放CO2 20.6~145.2 kg[8]。以上数据说明森林旅游活动本身是低能耗、低排放的。森林旅游正是转变了以前林区的“砍伐经济”,通过对“休闲、体验、教育、健康”等为主题进行旅游产业的深度开发和创新实现经济增长,不仅减少排放,而且保护了森林资源,发展了林区经济,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

1.2.4 森林旅游对旅游业低碳发展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森林旅游本身就是旅游者以其行动对低碳生活理念的积极响应,因此森林旅游对旅游业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森林旅游设施是在低碳技术的指导下直接改造或建造的用来满足旅游接待服务的基础设施和专用设施。在森林旅游开发中建设生态停车场,使用电瓶车、新型能源车等低碳旅游交通工具,国家相关部门通过对低碳旅游酒店的技术标准制定,规范了游客在森林旅游中对旅游方式的选择。其次,游客的低碳意识也会在森林旅游活动过程中得到显著提高。贯穿森林旅游始终的生态、低碳理念让游客在旅游活动中更加全面了解森林建设与环境保护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战略意义;森林旅游所提倡的行为方式让游客通过旅游活动中无处不在的低碳教育,潜移默化形成低碳意识。因此,森林旅游是把生态观念和生态文化融入旅游的各个环节、引导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绿色消费,是对低碳生活方式的积极响应。

2 发展森林旅游、更好实现低碳旅游发展的建议

森林旅游从旅游开发理念、旅游吸引物、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和旅游消费方式等方面体现了对低碳旅游的积极响应,然而近年来随着旅游经济的火热发展、旅游景区的急速扩张,由于急功近利与过度开发,森林资源受损、建筑设施与景观环境不协调等现象频繁出现。因此,森林旅游要真正成为中国旅游低碳发展方式,还应当从理念培育、景区规划设计、政府积极作为、企业响应等多方面入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2.1 进一步培育低碳理念

低碳行为是对低碳理念的积极响应,要实现森林旅游,应当进一步培育低碳理念。第一,要培育政府的低碳管理理念。森林在生态环保中有着特殊地位与作用,政府应当在观念上跳出旅游仅仅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观念误区,将森林旅游的社会与环境保护效益放在经济效益之前。第二,要培育企业的低碳服务理念,由于对低碳技术的依赖,从短期来看,实现企业低碳运营需要成本投入,企业应当进一步认识自己在森林旅游中的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低碳服务理念。第三,要培育游客的低碳参与理念,通过大众传媒、学校教育等诸多手段,帮助其认同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并进而养成低碳的生活消费方式。第四,要培育森林旅游景区社区居民的低碳环保意识,通过理念的积极引导,以及低碳环保带来的实际好处,努力让其支持政府低碳政策、帮助企业低碳运行、参与社区低碳建设,真正实现森林旅游的低碳发展。

2.2 做好森林旅游景区的科学规划设计

由于目前国内还缺乏相关的森林旅游专题的系统性、科学性的研究,因此在旅游规划中也缺乏相关的规划纲要指导,森林旅游景区在规划设计中照搬一般景区规划设计套路的现象严重。在做好森林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中,第一,应当做好低碳旅游设施的规划设计,实现森林旅游景区“核心保护区、过渡区、游客接待区”的科学功能分区;第二,通过编制低碳发展的专项规划,合理评估景区环境承载力,规划景区设施建设与发展步骤;第三,积极规划与建设低碳旅游专项设施及配套的基础设施。规划低碳旅游交通工具,发展低碳交通设施;利用循环污水处理等技术,建设低碳环境卫生设施;利用新能源技术,建设低碳能源供应系统等。

2.3 政府积极作为

第一,政府应当减少行政干预,通过加强政府监管实现自身角色定位,尤其是要创新森林旅游经营管理体制,引入市场机制进行企业化运作和公司法人管理,打造森林旅游品牌。第二,政府应当通过立法,细化低碳旅游标准和制度,从资金、政策、土地等方面加大对森林旅游景区低碳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尤其支持景区及涉旅企业在技术上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第三,政府应当抓紧培育一批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森林旅游景区在为游客创造良好旅游环境的同时,还担负着保护森林资源的重任,只有培育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才能同时做好景区管理服务与景区保护的双重工作。

2.4 涉旅企业响应

在森林旅游的开发经营中旅游企业经营者首先要改变“旅游是无烟工业”、“一次投入长久产出”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在森林旅游发展中的企业责任,通过加大环境投资力度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4]。其次要通过对新技术的引入,主导低碳消费方式,在经营过程中积极进行技术革新与技术推广。森林旅游企业最后选择低碳的企业运营方式为游客选择低碳节能的旅游消费品,从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 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关于加快发展森林旅游的意见 [EB/OL]. ,2011-11-9.

[2] 张秋根,曹建华,郭小敏.林业低碳经济探讨[J].林业经济,2010(3):36-38.

[3] 陈宝刚,于海伟.论森林旅游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J].防护林科技,2011(6):84-85.

[4] 陈贵松,陈小琴,陈秋华.低碳经济下森林旅游业发展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2010,30(1):56-64.

[5] 蔡 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13-17.

[6] 肖光明.我国森林旅游四个主要领域的研究进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9(2):267-271.

[7] 孙建国.保护环境,持续发展森林旅游[J].河北林业科技,2002(6):28-30.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建筑节能;低碳建筑;研究

现阶段,在建筑行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建筑节能的理念,一方面,能够提高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探究其原因发现,首先,我国建筑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占据总能耗的一大部分;其次,我国现阶段能源紧缺的状况越来越严重。因此,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应运而生,为建筑行业指出了新的出路。虽然现阶段,我国的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在很多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加强对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能促进我国的建筑行业的进一步的发展。

1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概述

所谓低碳建筑,是指建筑材料能够低碳化,即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且建筑物在规划设计及使用的过程中,通过运用先进的节能技术与产品,间接地或者直接地降低能源的使用,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此外,可以通过应用清洁能源,促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降低。现阶段,我国的建筑物能耗较高,未能够充分地使用能源,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单位建筑会消耗更多的建筑用品。因此,将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应用在我国的建筑中,一方面,能够降低我国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另一方面,能够推动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的进行;也有助于加强我国环境的保护力度,促进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

2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现状

2.1设计与建造方面

近些年,建筑行业提出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发展理念,然而,大多数建筑设计师还未能够充分地认识到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重要性,往往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流于形式,未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节能的效果;此外,在对施工的设计图纸进行审查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未能够对节能效果进行真正地估算,导致建筑的审核过程流于表面,未能够充分地发挥出建筑审查工作的作用。而且在实际的建筑的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单位缺乏对建筑技术的了解,为了能够节约建筑的成本,忽视了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

2.2政府监督方面

虽然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建筑提出明确的规范与要求,我国政府也加强了对建筑行业的监督与管理,然而,受到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地域条件不同的影响,各地区的政府未能够采取相应的有效的措施以加强对建筑市场的监督与管理。而对于建筑开发商来说,低碳建筑需要耗费较多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限制建筑的利润空间,致使开发商不愿意在低碳建筑中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另外,对于公众来说,低碳建筑属于新型的建筑类型,因此,广大的公众缺乏对低碳建筑的认知,致使建筑企业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不愿意建造低碳建筑。

2.3技术比较落后

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建筑节能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因此,和西方的发达国家的低碳建筑发展模式不同,我国的建筑依然处于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阶段,因此,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加强对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提高对低碳建筑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2.4认知度比较低

虽然近些年,相关的部门对低碳建筑及建筑节能进行广泛地宣传,然而并未能够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公众依然缺乏对低碳建筑的认识。与普通的建筑相比,低碳建筑需要耗费大量的建筑成本,因此,大多数的公众不愿意将这一部分摊在自己的身上,由于民众对低碳建筑缺乏足够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建筑商对低碳建筑的态度。

3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发展趋势

3.1建筑规划与设计阶段

首先,设计师在选择建筑地址时,应充分地考虑以下几点重要因素,分别是:气候、日照、地形等。在选择建筑朝向时,则应尽量选择有利的朝向,从而符合日照间距地要求。此外,应尽量避免与周围的建筑物形成相互遮挡与干扰的状况;其次,在炎热的夏季,则需要确保建筑物的通风,而在寒冷的冬季,则需要尽量避开建筑物的主导的风向;最后,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则最好不要使用内硬质路面,增加绿地的覆盖面积,从而形成良好的气候,合理地利用好建筑周边的自然资源,以降低建筑的能耗。

3.2提高对低碳建筑的认识

各地的政府部门应将低碳建筑与建筑节能的发展观念纳入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不断地对节能规划的有关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并且在国家的有关的规范及要求的执行过程中,应坚持严格的态度,对违法相关规范的单位给予严厉的惩处,从而促使建筑能耗符合建筑的标准要求。与此同时,政府可以通过推广有关的法律法规,将建筑节能成为强制性的行为,加强对建筑节能与低碳经济的监督与管理。此外,在建设新建筑时,因确保建筑的能耗降低,与此同时,则需要不断地完善与改造老旧的建筑。

3.3加大资金的投入

我国的建筑节能与低碳经济的起步较晚,各方面技术还有待完善,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相关的部门则需要加大对建筑节能方面的投入,以促进我国的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发展。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政府通过给予一定的少收税务的优惠政策等,鼓励专业人士加强对科学技术与能源的研究;其次,政府可以通过采取强制性的措施,在建筑物的实际建设中应用建筑节能方面的新技术、新能源、新工艺及新产品。

3.4加大低碳建筑的宣传力度

广大人们群众对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认知,有利于广泛地推广节能建筑,因此,政府应加大对低碳建筑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低碳建筑的觉悟,充分地认识到低碳建筑的重要作用,让人们了解到低碳建筑所能带来人们的好处,抵制人们购买高能耗的建筑,推动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会消耗自然中的资源,现代建筑中越来越推崇低碳节能的建筑,因此,设计师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时,应充分地考虑当地的气候自然及资源等状况,从而将当地的节能建筑的标准确定好,加强各个领域间的相互合作,推动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在国内的发展,降低我国的建筑的能耗,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娓姝 单位:中冶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龙惟定,白玮,梁浩,等.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J].建筑经济,2010(2).

[2]王少阶.发展低碳建筑推动建筑节能[J].建设科技,2010(4).

[3]李国波.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J].科技资讯,2010(23).

[4]孙雪.低碳建筑评价及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9).

[5]李艳梅.试论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J].知识经济,2013(10).

上一篇:妇科普查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单位科普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