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1 05:41:42

前沿技术论文

前沿技术论文篇1

关键词:前沿成果;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效果

前言: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展开,各专业领域的前沿科研成果对世界产业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直接导致科研领域内的人才竞争也日益激烈。在此背景下,各高校从人才培养战略到课程教学模式,都应以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具有专业前沿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为目的。英语是世界四大语言之一,是全球范围内应用最为广泛的官方语言,是国际友人之间相互沟通最有效的语言桥梁,也是国际各专业领域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时所普遍采用的语言类型,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到来,熟练地掌握交际英语尤其专业外语具有重要意义,《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此给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强化英语作为基础,拓展英语思维,充分了解西方前言科技信息成果,从现实角度出发,为提升教学质量创造条件,满足现阶段社会与国家对人才的迫切需要。

一、目前高校化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对化工专业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加强学生在实用英语方面的能力,培养外语、化工与涉外领域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是目前化工专业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的。但对于各高校的化工专业课程教学来说,很多教师都以专业课本为纲,将教学重点局限于研究、发展国内化学专业经典学术科研理论成果上,而对化工专业英语课程教学重视不够,或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只局限于基本语法词汇的听说读写,而对国际行业领域的前沿科研成果理论教学不够重视。对于化工专业学生而言,熟练掌握本专业英语,积累前沿学术成果理论知识,可提高其对专业英语文献信息的获取能力,是学生扩大学术视野,吸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该领域内最新科研成果理论的前提条件[1]。对于专业教师而言,广泛关注、引入国际、国内前沿学术成果理论,可以丰富其教学内容体系,启发其学术研究思路,提高其学科专业教学效果。

二、引入前沿学术成果理论可提高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

1、前沿学术成果理论与经典学术理论的关系

在专业英语教学课堂上,经典学术理论教学中的基础词汇、表达方式及其口语听力是化工专业英语课程的基础,也是从事化工相关专业科研活动中必备的语言工具。在经典学术理论基础上引入前沿学术成果,促进二者在专业英语教学中有效结合,可以形成学术深度、学术广度和学术形态上的互补。但引入前言成果并非完全取代经典学术理论教学,而不合理的引入行为反倒会影响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

2、前沿学术成果理论与经典学术理论的结合方法

在专业英语教学课堂上,针对基础词汇部分,可将新发表的学术文献作为基础,再围绕专业词汇构成构词方法与固定搭配等展开教学。针对表达方式部分,在这一方面经典教材表达方式是通过漫长的推敲过程才最终形成的,它表达方面的漏洞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但是因为科技论文时态与语态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两者相互融合,让学生从模仿角度出发,最终形成特定表达的风格[2]。针对口语与听力,因为相关讲座的效果是根据人不同而随时变化的,所以,通过经典专业教材对口语以及听力进行强化,对课程听力与新近讲座进行学习,对英文科技的口语语体与使用场合进行掌握,提问方式学习、口语错误修订与手势会话使用等对策,最终的目的是让化工专业英语经典内容与前沿成果合理融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教学的效果。

三、化工专业前沿学术成果的引入途径

1.教师在科研方面的工作

科技创新水平日新月异的提升,科技资源的总量也在飞速上涨,在这种环境下想要把所有前言成果收入囊中,对于单一个体来讲恐怕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凭借教师针对科研方面展开的工作,一面是对教学范围进行拓宽,让它对发展沿革与科研动态进行充分了解。另一面,结合科研方面的工作,可将化工专业当中的英语使用情况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来,让学生对学习目的与学习必要性做充分了解。

2.其它作用

教师在科研工作当中可以轻松的将前沿成果引入进来,但是这很大程度要受个人科研的方向所左右。想要把本学科前沿动态全部带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要对科技论文的数据库进行查阅。在这方面有很多检索网站的服务做的是很到位的,它们对前沿成果做了仔细的收集与整理工作[3]。Wiley数据库,美国化学协会,德国化学协会等各组织门户网站都会对最新前沿科技的动态进行了及时的。中西方每个国家的实验室,国家重点发展实验室与大课题组对自己科研进展也会时时更新。东西方国家在高水平的化工化学会议当中对科研成果的,更是对该领域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展示。这些前沿科技成果是对化工专业英语教学进行拓展与丰富的体现。

结语:综上所述,化工专业英语是带有特殊目的进行的英语教程,它的主旨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与外界沟通交流。所以,改革化工专业英语教学这一现状的重任就压在了教师身上,教师据此更应该紧随时代潮流、加强自身素质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注重实践化、趣味化与切实可操作化为一体的教学活动,通过对化工专业前言成果的合理引入,对教学理念的合理探索,对课堂内容的更新与丰富,对教学质量的综合提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等最终实现化工专业英语教学科学发展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谢爱娟,罗士平,单玉华. 化学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创新策略研究[J]. 教学研究,2012,01:65-67.

[2]杨晓霞,郑晓峰,郭延红,张耀霞. 化工专业英语教与学的探讨[J]. 广州化工,2014,07:217-218.

前沿技术论文篇2

今年7月6日至7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举行,开启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征程。在大会上,强调,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关。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兴起,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速度加快,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深化,新兴学科不断涌现,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先兆,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并提出到2020年,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原始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关键领域科学研究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技术研发实现跨越式发展,若干领域创新成果进入世界前列;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效益大幅提高,创新人才竞相涌现,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2011年第14期《求是》杂志发表了总理的重要文章《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专门讲了“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问题,他说:“基础和前沿研究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基本规律的科学活动,是新知识的源泉,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一旦取得重大突破,往往会催生新的科技革命,以至推动人类社会发生变革。”他还说:“作为一个大国,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没有基础和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自主创新就没有根基。”强调了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对于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产业革命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然而,我国目前在前沿科技研究方面,真正优秀的、有影响力的媒体很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发展。因此,《环球飞行》推出“科技前沿”专刊,可谓恰逢其时,也是《环球飞行》办刊发行的一项重大创新和贡献。 出版“科技前沿”专刊,目的就是要提供一个很重要的平台,面对全行业、乃至全国前沿科技的研究者,发表他们的独到见解,以此来丰富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和前沿科技研究的理论舞台。

“科技前沿”专刊要立足前沿,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我国在基础科学研究和前沿科技技术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主要表现为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在可能发生科技革命的重要方向上,基本上采取的仍然是以跟踪、模仿为主,真正由我国科学家率先提出和开拓的新问题、新理论和新方向很少。因此,要办好“科技前沿”专刊,一定要解放思想,不能墨守成规,不能受现有科技体系和理论框架的约束,不要动辄就把一些有创建性的、有突破性的观点通通排斥为伪科学。尤其是在西方已经树立起科学权威的领域,即便在西方也轻易不愿突破,因为这背后有他们的战略利益。所以,要大力鼓励那些有开拓性、有创新性、有原创性的研究观点,尽我们的力量保护和鼓励原始创新,因为“原始创新是我国科技发展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中国人很聪明,但是受到的传统意识的束缚特别严重,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不断创新,中国的科学发展才有希望。

“科技前沿”专刊要面向未来,为科学猜想、科学假想提供一个舞台

对于那些带有一些科幻性的、假想性的、猜想性的理论,我主张拿出来供大家去探讨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原始创新、基础创新、自主创新的大好局面。我记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动力专家高歌教授曾经以科幻小说的形式撰写过《蓝星科技畅想》,这本书与一般科幻小说作品不同,这是一本前沿科技的大展览、未来的预言书,我在该书的序言里曾写道:“科学是过去的幻想,幻想是未来的科学”,要让科学家敢于幻想、敢于假想,敢于质疑定式、敢于否定权威,才有可能推动我们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这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完成这一使命很重要。

“科技前沿”专刊要面向大众,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塑造创新文化

指出,要切实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使广大群众更多了解和运用科技知识,弘扬中华民族创新精神,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和良好风尚,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做好科普工作,塑造创新文化,是培养民族科学精神的一个有效途径。我们的“科技前沿”专刊也要积极采用一些科普性质、科幻性质的文章,促进我国的科普创作事业的繁荣。要大力扶持原创性科普作品,逐渐发掘和建立起一支专家学者和专业科普人员相结合的科普作品创作队伍,为培养全民族的科学精神、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精神贡献力量。

前沿技术论文篇3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which is that the quantity of economic growth is very large but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is not high,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technological efficiency of 10 years of 4 coal citie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rough using stochastic frontier method.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technological efficiency of every coal city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generally not high, but the trend of rising steadily appears. In a situation that the factor input does not change, changing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improving the level of technical efficiency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关键词: 煤炭城市;随机前沿;技术效率

Key words: coal city;stochastic frontier;technical efficiency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141-02

0引言

想要全面地考察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需要考察它的经济增长数量,还需要考察它的经济增长质量。黑龙江省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区,经济的长期增长不能单纯依靠传统的资源输出的方式来实现,更需要效率的不断提高来支持。1995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就明确指出:“实现今后的奋斗目标,改变中国国民经济素质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经营粗放、浪费严重、效益不高是关键,必须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想全面提升黑龙江省的经济实力,就要不断提高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质量,其重点在于提升技术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对黑龙江省4个煤炭城市的技术效率展开研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相关文献综述

技术效率的概念最早是由法瑞尔(Farrell)[1]提出来的,他从投入角度给出了技术效率的定义,认为技术效率是指在相同的产出下生产单元理想的最小可能性投入与实际投入的比率。勒宾森(Leibenstein)从产出角度认为技术效率是指在相同的投入下生产单元实际产出与理想的最大可能性产出的比率。吴诣民认为技术效率是用来衡量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生产者获得最大产出的能力,表示生产者生产活动接近其前沿边界的程度,也反映了现有技术的发挥程度。但是,在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生产单元都可以达到最大产出。因此,在现有技术水平下生产者的产出能否达到其前沿边界依赖于技术效率水平的高低。若技术效率为1,则表明现有技术得到了充分发挥,产出量将处在前沿边界上,此时要想继续提高生产单元的技术效率则要考虑从提高技术进步角度出发使前沿边界上移;若技术效率小于1,则说明产出量不在前沿边界上,其差额是由于现有技术未充分得到发挥而引起的损失,此时应当采取措施使得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技术效率得到提高,使现有技术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技术效率水平的测算主要有非参数和参数两种方法,其中,又以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随机前沿函数分析法(SFA)最为常用。许多学者采用不同方法对不同地区的技术效率进行了测量,侯强、范爱军采用DEA方法测算了辽宁省和中国的技术效率;周春应[2]等采用SFA法测算了中国区域技术效率;徐琼[3]则同时采用两种方法测算了浙江省的区域技术效率。参数法的优点在于无需估计生产函数,并且可以处理多投入多产出的生产方式,但是非参数方法没有考虑到统计误差,而且不能对生产过程进行描述。而参数方法不仅可以对生产过程进行描述,还可以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假设检验和推断。所以,本文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从产出的角度来对技术效率进行分析。

2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2.1 理论模型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是Aigner,Lovell和Schmidt(1977)[4]以及Meeusen和Vanden Broeck(1977)[5]分别独立提出来的。最初的模型是专门针对具有横截面数据的生产函数,并将生产函数中的误差项分为两部分:一个是随Y机误差项,另一个是技术无效部分。该模型可用如下函数表示:

Y=xβ+V-U,i=1,2,…,N (1)

公式(1)中i表示样本,xi表示解释变量向量,设Vi~(0,σv),β表示待估参数向量,Ui表示非负随机变量,该变量与生产的技术无效率相关联,设其服从截尾(在0点处截断)正态分布Nm,σ。公式(2)说明了Ui即技术无效率影响的界定:

Ui=δ0+δizi+Wi (2)

其中zi表示与生产期间的技术无效率相关联的解释变量向量,δ表示待估系数向量,设Wi服从截尾正态分布N(0,σ2)。第i家企业的生产技术效率被定义为:

TEi=E(-Ui)=E(-ziδ-Wi) (3)

该模型起初并没有处理综列数据的能力,但是Battese和Coelli[6]在1992年提出了一个针对综列数据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使该模型处理跨时间段的数据成为可能,极大的提升了应用范围。本文在借鉴Battese和Coelli(1992)的模型的基础上,使用较为灵活的超越对数函数。

有人批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使用了先定函数形式以及假设随机误差项和无效率的分布。然而,恰恰是随机误差项和无效率的分离,才使被估技术效率有效且一致。因此本文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来测算黑龙江省及其四个煤炭城市的的生产效率。

2.2 应用模型在借鉴Battese和Coelli(1992)的模型的基础上,使用较为灵活的超越对数函数,建立实证测算黑龙江省各煤炭城市技术效率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具体如下:

lnGDP=β+βlnK+βlnL+βlnK

+βlnL+βlnKlnL+ε(4)

ε=v+u(5)

TE=exp-u(6)

u=β*u(7)

β=exp[-η(t-T)](8)

γ=(9)

v~iidN0,σu~iidN0,σi=1,2,…,N;N=5t=1,2,…,T;T=10

式(4)中,i为各煤炭城市的排列序号,t为时期序号,β0为截距项βK、βL、βKK、βLL、βKL为待估计的参数。式(5)中,ε代表第一个公式中的误差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表示噪声的系统随机误差vit;二是表示技术无效的非负随机误差uit。本文采用v~iidN0,σ、u~iidN0,σ且vit与相互独立来作为随机前沿模型的分布假设。式(6)中,TEit表示样本中第i个城市第t年度的技术效率水平。显然,当uit=0时,则TEit=1,此时该城市处于技术有效状态;而当uit>0时,则0<TEit<1,此时该城市的生产点位于生产前沿之下。在公式(7)和(8)中,βt描述了时间因素对uit的影响。η是待估计的参数,用来反映技术效率变化率的大小。式(9)中,待估计的参数γ表示随机扰动项中技术非效率所占的比例。如果γ=0,则σ=0,也就是说样本中不存在着非效率状态,此时,使用最小二乘法(OLS)即可进行有关分析。反之,就说明样本中一定存在着技术非效率,此时,使用随机前沿技术(SFA)就显得十分必要。

2.3 数据处理

2.3.1 数据说明本文选择了黑龙江省及鸡西、鹤岗、双鸭山和七台河四个煤炭城市作为样本,时间跨度为1999-2008年共十个年度的相关数据,1999-2003年的数据来自于《黑龙江省城市统计年鉴》(2004年),2004-2008年的数据来自于《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05-2009年)。

所取的三个指标为:

GDP为各地区的生产总值;

K为各地区按行业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L为各地区的年末从业人员。

2.3.2 实证测算应用Frontier(4.1)软件,得到模型的最大似然估计结果(见表1)和黑龙江省各煤炭城市的技术效率水平(见表2)。

3结果分析

从实证估计结果可以看出:

3.1 γ值为0.9861,且通过了极大似然检验,较高的估计值说明公式(4)中的误差项有着十分明显的复合结构,因此使用SFA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3.2 η参数为0.0578,即时间因素对误差的影响将以递增的速率下降,这说明,黑龙江省各煤炭城市所面临的随机因素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加速下降。

3.3 从总体(表3)来看,黑龙江省煤炭城市这10年的平均技术效率水平仅为0.7538,说明黑龙江省煤炭城市并没有充分发挥现有的技术水平,投入要素使用效率不高,实际产出与前沿生产面的距离较大。说明黑龙江省煤炭城市的经济增长更应该选择从内部挖掘潜力的集约式增长,避免过分依靠增加投入的外延式的增长。

3.4 从各年度来看,无论是煤炭城市的还是全省平均的技术效率都呈现出一种稳步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投入要素的使用效率在逐年提高,实际产出与前沿面的距离在不断缩小。

3.5 从各煤炭城市的角度分析,全省煤炭城市间的技术效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说明全省煤炭城市的发展模式及技术投入的差别不大。

4主要结论

从总体(表3)来看,黑龙江省煤炭城市的技术效率水平普遍不高,没有充分发挥现有的技术水平。从发展趋势(如表2)来看,无论是煤炭城市还是全省都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但4个煤炭城市与全省的技术效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存在发展不均衡。技术效率水平较低的城市和地区应该选择从内部挖掘潜力的集约式增长方式;技术效率水平较高的城市和地区需要注重技术创新以使得技术前沿面上移,促使技术效率持续提高;技术效率水平居中的城市和地区则需要技术效率潜力开发和技术创新并重。在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技术效率水平,将成为黑龙江省今后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Farrell,M.J,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on Efficiency[J].Journal of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Series A,General,1957,120(3):253-281.

[2]周春应.基于SFA模型的我国区域经济技术效率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4).

[3]徐琼.技术效率与前沿面理论评述[J].财经论丛,2005(2).

[4]Aigner, D. J., C.A.K Lovell, and Schmidt (1977),”Formulation and Estimation of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s Models,”[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6:1(July), pp21-37.

[5]Meeusen.W., & J. van den Broeck (1977)”Efficiency Estimation from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s with Composed Error,”[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8: 2(June), pp435-444.

前沿技术论文篇4

沿海防护林体系是沿海地区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工农业生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进入新世纪,国家启动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大了沿海地区林业建设的力度,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总理、回良玉副总理都做出了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批示。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今年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作为区域林业发展的重点工程,提出要适时启动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等工程建设。

为加强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学术交流,总结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的宝贵经验,探索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推动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更好更快发展,经研究,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与中国林学会决定于*年9月下旬在我国沿海城市共同举办“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会期2~3天。会议由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和中国林学会联合主办,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中国海洋学会和中国气象学会共同协办,中国林学会学术部、中国林学会有关专业委员会(分会)、有关省林学会共同承办。现广泛征集会议交流论文,并就征文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题

本次会议主题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与防灾减灾

二、征文内容

1、沿海防护林体系结构、功能与布局研究;

2、沿海防护林与防灾减灾;

3、沿海防护林与促进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地方经济发展;

4、沿海地区森林资源保护及相关政策研究;

5、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管理;

6、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标准;

7、沿海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8、海岸基干林带与红树林、柽柳为主的消浪林带建设和可持续经营;

9、海岸带土壤改良与土壤肥力维护;

10、沿海防护林树种选择、培育、低效林改造及其它重大技术;

11、沿海防护林病虫害防治及外来有害生物防治;

12、沿海防护林综合效益监测及效益评价;

13、信息技术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中的应用等。

14、国外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征文要求

1、应征论文应是未正式发表过的研究成果,字数(含摘要、关键字与参考文献)不超过5000字。论文应包括题目、摘要、关键字、正文和参考文献。论文后请务必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职务/职称、电话、传真、电子信箱、通讯地址及邮政编码。

2、作者可书面或电子投稿:书面投稿一式3份,无论录用与否均不退稿,请自留底稿。电子投稿的稿件请采用Word文档或rtf格式。邮寄投稿时请在信封注明“沿海防护林学术研讨会征文”

3、论文格式参见《林业科学》稿件格式有关要求,《林业科学》

4.征文截止时间:*年7月31日(以寄出地邮戳为准)。论文录用通知*年8月20日前发出。

5.被本次会议录用的学术论文将以会议论文集的形式正式出版,出版费用由作者自理。

6.书面投稿地址:*,北京市颐和园后,中国林学会学术部刘根凤曾祥谓(收)

7、电子投稿的E-mail地址:*

四、优秀论文评选

前沿技术论文篇5

重点栏目有

    本刊重稿、科教前沿、it论坛、机械与电子、高校讲坛、职校论坛、外语论坛、教学研究、建筑与工程、规划与设计、公路与管理、电力与能源、企业论坛、环保论坛、财税纵横、金融之窗、图书与档案、园林与绿化、临床与医疗、河务专论、矿业论坛、农林论坛、科技与法制、党政论坛、百家论剑等。

    目前本刊已被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维普)网全文收录。其相关信息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网”和“山东新闻出版局网”检索出来。

    本刊现面向广大科研、文教工作者、工程、农业技术人员等征集科研、文教、企、事业或在校大中专生与科技相关的优秀学术论文。

历史辉煌

    与中央电视台(cctv-7)结成战略联盟,携手打造创业投资、信息发布强势媒体。本报现正与中央电视台(cctv-7)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优秀企业、特色项目、前沿产品、创业典型等,拟全方位向社会进行推展。为“全国千县工程”推荐媒体。千县工程是被中央及国家十二部委列为“建设新农村”重点示范活动;温家宝总理曾为“全国千县工程”做重要批示。《科技信息》每期均为广大读者遴选出来自于市场前沿和政府高层的最前沿、最权威、最真实、最实用的资讯。同时,将经报社、杂志、网站每期所刊发的全部信息收入本报资料库,并安排专职人员,以便随时为读者提供及时的信息咨询服务。《科技信息》充分发挥报纸、杂志、网站的综合优势,将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广告专题等内容进行连续、长期的互动刊发,最大限度的烘托和提升宣传效果。经读者及企业反馈,目前,这一独树一帜的做法的效果非常明显。

    《科技信息》与中央电视台(cctv-7)结成战略联盟,携手打造创业投资、信息发布强势媒体。中央电视台(cctv-7)从2005年至 2006年全年,将不间断全天反复播出本报宣传片。本报现正与中央电视台(cctv-7)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优秀企业、特色项目、前沿产品、创业典型等,拟全方位向社会进行推展。

前沿技术论文篇6

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校理工科专业委员会和清华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行业新年论坛将于2013年12月6日至7日于清华科技园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智慧时代的教育创新:汇聚行业的力量”。届时来自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行业产学研各界的行业领袖、权威专家、青年骨干将汇聚一堂,把脉预测行业的趋势走向、交流研讨前沿的研究成果、呈现体验最新的产品方案。岁末年初,作为一次全行业前沿思想汇聚碰撞,产学研各界融合联欢的年度盛典,本次论坛彰显三大特色:

一会议主题与研讨内容体现行业最新趋势。围绕智慧时代教育创新这一主题,研讨智慧教育研究、大数据教育应用、MOOC的发展趋势、微课程制作、翻转课堂模式等教育信息化行业的前沿议题。

二首次实施具有原创意义的翻转会议模式。专家报告将在会前一个月以微视频的形式在网站上预告,业界同行可以提前了解并在线提问。在论坛期间专家与听众将主要围绕问题进行研讨和互动。

三打造教育信息化行业内的首次行业春晚。组织方联合领军企业、重点院校、科研机构等产学研各界,挖掘文艺人才,凝练行业文化,打造一台体现行业文化的春晚节目,引领行业发展的风尚。

论坛主题:智慧时代的教育创新汇聚行业的力量

论坛议题:智慧教育及其标准化、智慧学习环境的设计、MOOC研究的前沿趋势、微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智慧校园的技术方案、大数据技术教育应用、在线资源可持续发展、录播与视频资源建设、翻转课堂理论与实践、3D打印技术教育应用、极限学习过程及理论、2013-2014年教育信息化发展与趋势等。

论坛时间:2013年12月6日至7日

论坛地点:北京市海淀区清华科技园国际会议中心。

会议注册:通过在线注册,或将回执表发送至,或将回执信息发送微信公众账号“教育技术资讯”。

汇款账号:会费每人600元,收款单位:清华大学(073);帐号:0200004509089131550;开户银行:工行北京分行海淀西区支行。

联系电话:010-62782405,62781982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校理工科专业委员会

清华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

前沿技术论文篇7

一、将学科前沿引进“先进制造技术”的必要性

先进制造技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而来,保持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使工厂生产发生巨大的变化,产生一系列新的职业及岗位[1]。我国高等院校的机械专业正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和输送人才,这些人才作为制造部门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应该紧跟新技术、新发明、新产品,全面了解制造业,为此高校开设了“先进制造技术”这门课程[2]。先进制造技术是一种动态技术,不断吸收各种最新的技术成果,那么“先进制造技术”课程也应该是一门动态的课程,随着新科技、新理念的出现而不断更新、充实和发展。而新技术、新理念、新产品、新发明等都和学科前沿紧密相关,所以将学科前沿引进“先进制造技术”的本科课堂教学就非常的必要。

二、教师以研促教、教研结合、终身学习

近些年来,国家在科学研究上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设置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基金项目,鼓励教师积极申报课题及进行成果转化。所以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积极投身科学的海洋,不断有新发明、新产品以及高水平的论文走在科学的前沿。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方向的科学前沿和教材有关章节的内容有机结合,对于学生而言能激发兴趣、开阔视野,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对于教学而言教研结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深挖教材,增加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教师而言提出更高的要求,要紧跟学科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科研水平,以研促教,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将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展示给自己的学生是对自己的肯定,也是非常兴奋和自豪的[3]。

三、学生激发兴趣、开阔视野、积极向上

3D打印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3D打印技术在航天科技、医学、房屋建筑、汽车、电子、服装等领域都有所应用,使得一些不可能实现的变成可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将3D打印技术的最新成果引进“先进制造技术”快速成型这个章节,对于学生而言能开阔视野,加深书本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掌握最新动态学科前沿,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科研兴趣,同时也会使得一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投身科学研究中,积极参与感兴趣的教师课题研究并可以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近几年来高校加大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角度而言,也是终身受益的。比如本科阶段参加科研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养成思考的习惯,大四完成毕业论文时就能得心应手。如果学生本科阶段对科研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继续深造,走上科研的道路。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科研产生兴趣,那么在科研的道路上也会硕果累累。所以教师应该将自己的科研和本科教学有效地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受益终身。

前沿技术论文篇8

关键词:农村全要素能源效率;Malmquist指数;β收敛;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3)03-0038-0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GDP从1980年的1 667.0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32 595.4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0年的191.3元增加到2008年的4 760.6元,分别增长了78.5倍和23.9倍。但同时,中国农村也面临着严峻的能源浪费、能源效率低下、消费混乱以及由此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并且从目前的政策导向看,中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城市能源问题的解决上,对农村能源问题关注较少。因此合理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对促进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推动新农村建设等都有重要价值。

针对这一问题,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刘达锋指出,农村能源问题是其经济发展现状的反映,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必须走市场化、商品化的道路[1]。赵秉栋指出努力发展薪炭林,积极发展沼气,不断提高农村能源消费的综合利用效率,是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的重要手段[2]。朱四海认为农村能源问题的实质是能源公平利用的问题,在新时期农村能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应当保障农村居民的交易权利,通过能源的商品化开发,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3]。师华定等认为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缓解能源供求紧张,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4]。王长波等基于节能减排的视角,对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碳排放进行了测算,得出全国碳排放总量中的40%~60%来自农村地区,要顺利完成2020年的节能减排任务,就必须对农村能源消费进行政策指引与规划[5]。张力小等研究了中国各区域农村能源消费的情况,得出地区间农村人均能源消费差异较大,呈现出北多南少、东多西少的特点[6]。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已有文献大多关注于农村整体的能源消费状况,分区域进行研究的较少,而有关农村能源效率的测算研究就更为少见。本文利用超效率DEA-Malmquist指数,对中国省域1980~2008年农村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及分解,希冀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农村能源政策提供依据。

一、研究方法、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一)研究方法

对于全要素的测算,最常用的方法是基于非参数的Malmquist指数测量。它的优点在于对函数的具体形式没有要求,可以避免函数式设定不准所产生的偏误。其次,Malmquist指数可以进一步分解,有利于研究全要素效率的变动源泉。本文将中国每个省份作为一个决策单元,通过构造农村全要素能源效率(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TFEE)最佳前沿面,并将各省域农村TFEE能源效率与其比较,找出各省域农村TFEE能源效率的差异。

式(6)中,右边第一项表示规模效率的变化,第二项表示在规模报酬可变条件下(VRS)纯技术效率的变化,第三项表示技术进步。该式表明,M指数可以表示为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的积,技术效率又可以分解为规模效率与纯技术效率。从而通过M指数的分解,可以测量不同时期的全要素效率系数并观测其随时间的变动情况。上述三系数都以1为临界值,大于1意味着各系数向好的方向变化,反之则反是,等于1则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效率没有发生变化。

(二)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中国29个省域(数据缺失较多,将其剔除,重庆所得数据时间较短,将其并入四川省)农村的投入与产出要素,测算经济区域本文的区域是指:南部沿海(粤、闽、琼)、东部沿海(沪、苏、浙)、北部沿海(京、津、冀、鲁)、东北(辽、吉、黑)、长江中游(皖、赣、鄂、湘)、黄河中游(晋、内蒙古、豫、陕)、西南(桂、渝、川、云、黔)、西北(藏、甘、青、宁、新)。的TFEE系数,并对其进行分解,以观测各指数的变动情况。本文所选变量如下:

1.农村GDP。由于缺少该指标的统计数据,本文利用熊启泉的研究方法,先测算出各省域农村GDP,然后加总得到各区域农村GDP[9]。

文中数据如不作特别说明,均为年度数据,时间为1980~2008年。各数据均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高校财经数据库(),中国能源资源数据库(/zrzy/g32.asp?)整理得到,某些省份个别年份数据缺失,用插值法补齐。同时为了消除物价影响,以1980年为基期进行换算。

二、农村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实证分析

(一)农村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变动及分解

朱四海、程胜等人分别从农村能源政策变迁、农村能源结构变化的角度,将中国农村能源问题分成三个时段进行研究。本文借鉴他们的划分方法,将1980~2008年划分为1980~1994、1995~2000、2001~2008年三个时段,以便研究中国八区域能源效率的动态演变过程。

1.1980~2008年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与分解。表1中,中国1980~2008年农村全要素(TFEE)能源效率为1.002,表明整体上中国农村TFEE已经达到前沿面,平均增长率为0.2%。在因素分解中,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分别是0.999和1.004,平均增长率为-0.1%和0.4%,表明技术效率对TFEE的提升作用大于技术进步的不利影响。在对技术效率的进一步分解中,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各自为0.998和1.006,二者的平均增长率分别是-0.2%和0.6%,说明技术效率受规模效率的影响较大。

分区域看,1980~2008年TFEE能源效率最高的是东部沿海,其次是北部沿海;最低的是西北地区,其次是西南地区,系数分别为1.061、1.052,0.938、0.967。在因素分解中,最高的两个地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都已达到前沿面,而在最低的两个地区,西北主要受技术进步的负面影响,西南既有技术进步的影响,也有技术效率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到,中国农村各区域的能源效率差异明显,全要素能效高低与经济水平表现出趋同性,与能源禀赋表现出趋异性。这表明,经济改革产生的技术效应具有沿海到内陆递进的特征,同时,能源市场化改革的滞后扭曲了能源要素的有效配置,作为公共产品的能源要素也没有实现在区域、公民间的公平分配。

2.1980~1994年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与分解。表2中,1980~1994年全国农村TFEE没有达到前沿面,系数是0.978,平均增长率为-2.2%。在因素分解中,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分别为0.970、1.009,平均增长率是-3.0%和0.9%。表明该时期能源效率受技术进步因子的负面影响较大,技术进步下降的速度大于技术效率上升的速度,前者掩盖了后者对TFEE能源效率的提升。

分地区看,1980~1994年中国农村TFEE达到前沿面的区域有3个,由高到低分别是东部沿海、北部沿海及东北地区,效率为1.052、1.035及1.018。其他5个地区TFEE都未达到前沿面,最低的是西北,其次是西南,二者的系数分别是0.889和0.928。在因素分解中,TFEE最高的东部沿海地区,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平均增长率是-0.4%和5.5%,表明这一时期东部沿海TFEE得益于技术效率的促进,技术进步在该时期未产生有利影响。其他2个处于前沿面的地区,分解因子都已达到前沿面。未达到前沿面的诸区域中,只有西北地区受技术进步影响较大,其他既有技术进步的影响,也有技术效率的影响。

1980~1994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特别是1992年以前),经济总体水平较低,技术水平落后,提高能源效率的先进技术尤为缺乏,同时,沿海地区处于开放前沿地带,受国家政策扶持,技术基础相对较高,在提高能源效率上更具有优势。内陆区域因地理区位、经济水平、非均衡发展政策等的制约,TFEE能源效率难以提高。

3.1995~2000年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与分解。表3中,1995~2000年全国农村TFEE是1.017,平均增长率为1.7%。因素分解后,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系数各自为1.063和0.957,平均增长率分别是6.3%、-4.3%,表明技术进步上升的速度快于技术效率下降的速度,TFEE受技术进步的有利影响而得到提高。在对技术效率的因素分解中,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增长率分别为-0.8%、-3.6%,从而使得技术效率增长率为-4.3%。

分地区看,1995~2000年农村TFEE最高的是北部沿海,其次是东部沿海,系数分别为1.047和1.041。TFEE最低的二个地区是黄河中游及东北地区,系数分别是0.975、0.991。在因素分解中,北部沿海及东部沿海受技术进步的影响最明显,系数各自为1.045及1.041,而黄河中游及东北地区主要受技术效率的不利影响,系数各自为0.877及0.957。

1995~2000年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扩大与深入的时期,先进的能源利用技术已经由沿海向内陆扩散,表现出地区TFEE的技术进步都处于前沿面。其中增长最快的是西北地区,由0.889到1.036,增长了14.7%。但这一时期的规模效率较为低下,最低的黄河中游为0.877,增长率达到-12.3%,表明中国农村此时期在规模效率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4.2001~2008年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与分解。表4中,2001~2008年中国农村全国TFEE已经达到前沿面,为1.036,平均增长率是3.6%。在因素分解中,技术进步及技术效率分别是1.034及1.001,二者都达到了前沿面,增长率分别是3.4%和0.1%,表明这一时期TFEE处于前沿面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的提高。

分地区看,全要素能效最高的是东部沿海,之后是北部沿海,系数为1.088和1.076。最低的是西北地区,系数是0.989,之后是长江中游地区,系数为0.997。在因素分解中,东部沿海和北部沿海的技术进步及技术效率都已经达到了前沿面,对TFEE的提高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西北地区及长江中游地区主要受技术进步的影响,系数分别是0.989及0.996。2001~2008年,中国面临着日趋严峻的能源形势与环境污染。在西部大开发与产业调整与转移的背景下,东部沿海等地区受惠于技术进步,农村TFEE能源效率进一步提高。西北等内陆农村地区的能源技术却没有因大背景的变化而得到提高,技术进步系数未达到前沿面,因此还需不断提高该地区的技术水平,促进TFEE上升。

(二)农村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1.农村TFEE的时空演变。通过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分解,可以看出1980~2008年中国农村能源效率在整体上是不断提高的。3个时期TFEE平均增长率由负到正,分别是-2.2%、1.7%和3.6%。这种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3个时期技术进步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6.3%和3.4%。分地区看,各时期沿海省份农村TFEE高于内陆省份,表现出能源效率与经济水平趋同的关系。分时期看,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第二时期的TFEE指数小于第一时期,长江中游和西北地区第三时期的指数小于第二时期,出现了TFEE的下降,表明中国农村各地区能源效率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与非平稳性。该结论表明,中国农村的广大内陆地区,是农村TFEE能源效率的短板,从而在节能增效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内陆地区上来,以有效提升全国农村的能源效率。各地区三个时期TFP能源效率的变化趋势见图1。

(二)结果分析

1.能源价格(η1)与大多数农村地区TFEE呈负相关,但不显著(西南、全国面板除外),这反映出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现状。本文使用的是商品能源,表明当能源价格上升后,居民将增加非商品能源的消费,因此大量非商品能源的低效率利用是农村TFEE低下的重要成因。

2.居民收入水平(η2)对能源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绝大多数地区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说明农村居民收入提高能够促进能源效率的上升。但在东部沿海地区,居民收入与TFEE表现出强烈的负向关系,系数为-2.091,其中可能的原因是东部沿海人均收入高,由于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的滞后,该地区居民具有低能源价格下的“粗放式”消费倾向,从而出现收入与能效的背离。

3.耕地面积(η3)与能源效率在大多数地区呈负相关性,这不仅反映出农村地区生物质能源利用现状,也指出了提高农村能效的途径。特别是黄河中游、西南、西北地区,表现出强烈的显著性。一方面反映出这些地区农业效率水平还较为落后,生物质能源浪费严重,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这些地区在能效提升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对于东部沿海及东北地区,二者呈正相关,这些地区一个商品经济发达,一个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区,对秸秆等物料的回收利用程度高,因此能效也较高。

4.教育水平(η4)与能源效率在大多数地区呈负相关性,只有东部沿海及黄河中游表现出正相关性,而且只有前者通过了显著性检验(1%)。这反映出中国农村大多数地区人力资本存量还较低,教育水平还未越过提高能效的门限,同时人力资本难以在农村固化,知识越多的人越易向城市流动,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力资本的贫瘠。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存量,逐步改变城乡人力资本失衡的局面。

四、结论

本文运用超效率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基于中国1980~2008年29个省域农村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各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变动情况,之后利用β收敛模型对中国农村TFEE能源效率的收敛性进行判断,最后根据Tobit模型对各地区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

1.虽然中国农村近30年来全要素能源效率显著提高,但各地区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表现为由沿海向内陆递减的特征。沿海地区在能源利用上具有技术、市场、政策等优势,TFEE能源效率明显高于内陆地区。内陆地区并未受到沿海技术外溢的有利影响,技术进步缓慢是内陆能源效率低下的重要成因。

2.中国农村虽然在TFEE能效上提高明显,但各个时期能源效率的波动性较大,收敛性并不显著。相反,在过去较长时期,农村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还表现出强烈的发散性,即使在最近时期(2001~2008年),虽然表现出收敛的特征(β值为负),但并不显著。

3.能源价格、耕地面积、教育水平与大多数地区TFEE能源效率呈负相关性,收入因素与前三者相反。这一方面受指标影响(能源价格以商品能源价格指数替代),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农村能源利用的现状:很多地区的生物质能源缺乏有效利用,农村居民的低教育水平制约着能源效率的提高。

通过上述分析,得知中国农村各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政策制定上也应该体现出区域差异性,而不能搞一刀切。沿海农村受经济、区位、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在提高能源效率上具有先发优势,而广大内陆地区,能源效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需要强化区域间的技术交流与外溢,通过技术进步推动内陆能源综合效率的提升。在当前产业由沿海向内陆转移的背景下,后者应因地制宜,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防止因经济效益而成为沿海的“污染避难所”。除此之外,国家应当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内陆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加大技术开发,提高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效率;强化政策引导,实现农村居民能源消费的相对公平。

参考文献:

[1]刘达锋.农村能源与经济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1988(6):14-17.

[2]赵秉栋.中国农村能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1):45-50.

[3]朱四海.中国农村能源政策:回顾与展望[J].农业经济问题,2007(9):20-25.

[4]师华定,齐永青,刘韵.农村能源消费的环境效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148-153.

[5]王长波, 张力小, 栗广省.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核算[J].农业工程学报,2011(5):6-11.

[6]张力小,胡秋红,王长波.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政策演变[J].农业工程学报,2011(1):1-9.

[7]Caves D W,Christensen L R,Diewert W E.Multilateral Comparisons of Output,Input,and Productivity Using Superlative Index Numbers[J].The Economic Journal,1982,92:73-86.

[8]Fare R,Grosskopf S,Norrism,et al.Productivity Growth,Technical Progress,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66-83.

[9]熊启泉.中国农村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估计:理论、方法及实证测算[J].统计研究,1999(1):29-34.

[10]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27-39.

[11]蒋剑春.生物质能源应用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2(2):11-14.

[12]王涛.中国主要生物质燃料油木本能源植物概况与展望[J].科技导报,2005(5):8-10.

[13]程胜.中国农村能源消费及能源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上一篇:云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数字媒体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