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03 16:09:44

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篇1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教育;课程体系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媒介融合是指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电子通讯技术为支撑,在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驱动下,促使大媒体业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以及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媒介融合带来了新闻媒介组织与工作流程的变化,需要一大批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新闻传播人才,使其胜任文字稿件编辑、电视新闻节目拍摄、网站编辑等综合性的工作。通过调查发现,媒介融合对传媒人才的需求主要包括两大方向,一类是熟练掌握写作、拍摄、编辑等专业技能的全能型人才;另一类是懂传媒、会策划、善公关的复合型人才。为此,新闻传播教育要根据媒介融合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进行重新构建。

(二)对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专业建设尚处于探索期,一些院校将与网络传播相关的专业设立为独立专业,这显然与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相违背。为此,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应将媒体技术与专业课程相融合,根据媒介融合发展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向学生传授媒介融合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媒介融合素养。

(三)对教学体系的要求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人才必须具备采写、编辑、拍摄、播发等多种新闻专业技能,并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所以,一些新闻传播院系进行了相关改革,但是教学体系仍然缺乏完整性,课程之间的紧密度不足,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滞后,难以为学生提供集多种媒介于一体的实训环境。这就要求新闻传播院系必须深入研究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定位,不断完善自身教学体系。

(四)对师资力量的要求

新闻传播教育的师资力量以专业教师为主,能够为学生传授专业的理论知识。但是这些专业教师缺乏媒体从业经验,容易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而拥有丰富媒体从业经验的新闻人,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下又难以到高校任职。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高校采取邀请媒体界人士来校讲座的方式,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获取途径,然而这种方式无法满足新闻人才培养需要。所以,我国高校必须重视师资力量培养,引入具有丰富媒体从业经验的人才,将媒介融合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二、媒介融合与新闻传播教育的"融合"路径

(一)科学设置融合性专业课程

新闻传播教育院校要根据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打破传统的专业之间的壁垒,设置融合性的专业课程体系,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引导学生形成跨媒体思维,促使学生掌握多种媒体的专业技能,从而适应媒介融合的发展环境。融合性的专业课程体系要具备口径宽、基础厚、专业精、实践多的特点,同时还要进行创新性、实用性、扩张性的优化,培养学生文字写作、电视摄像、视音频编辑、网络编辑、多媒体编辑等多种专业能力。新闻传播教育院校的融合性专业课程体系可包括两大方向,一是教学、实验、实践的融合;二是新闻业务、媒介经营、媒介管理的融合。所以,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更加开放、灵活,实现各课程之间的资源共享,并能够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作出相应调整。

(二)构建融合性的课程模块体系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传媒间相互独立的格局被打破,传统媒体向数字化转型发展,这就促使新闻传播教育必须转变按照媒介种类设置专业的做法,构建起一套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课程模块体系。如,新闻学专业可设置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形成三大课程模块,即新闻业务方向课程、国际新闻方向课程、媒介经营管理方向课程。在每个课程模块中,选修课要灵活设置,新闻业务方向课程包括新媒体概论、媒介融合理论与实务、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等;媒介经营管理方向课程包括品牌公关、广告策划、营销传播策划等;国际新闻方向课程包括新闻英语阅读、新闻英语视听说、报纸编辑、跨文化传播等。通过整合课程体系,形成融合多个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块,从而为培养复合型、全能型新闻人才奠定基础。

(三)建设融合性的实践教学平台

新闻传播教育要顺应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为学生创建融合性的实践教学平台,促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首先,新闻传播院系要积极与主流媒体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联手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模式,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基地。其次,新闻传播教育院系还可以成立"媒介融合实验室",该实验室具备纸媒、广电、网络等多个类型实验室功能,能够完成媒体信息采集、加工、工作,实现同一信息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实务过程。再次,新闻传播教育院系可与主流新闻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建设数字化媒体实习平台,使实习平台具备媒介融合功能,为学生提供参与新闻媒体运作的机会,让学生真正走入新闻传播过程中,培养多种专业技能。

(四)培养融合性的师资队伍

新闻传播教育院系要积极与媒介合作,整合新闻传播教育资源,培养融合性的师资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一方面,新闻传播教育院系可采取请进来的策略,邀请或聘请媒体资深从业人员参与课程教学,要求这些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知识素养以及较强的业务能力。如,在网络新闻与文化传播课程教学中,学校可组织记者、编辑与教师一同编写教学计划,提供真实的典型案例,并参与课程授课,向学生讲授自己的新闻传播经验和媒介管理验,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另一方面,新闻传播教育院系要鼓励教师参与媒体一线工作,增强采写、编辑、策划、制作业务能力,并能够运用媒介新技术完成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传播工作。在积累新闻传播从业经验的基础上,将掌握的最新理论知识、最新媒介技术带到课堂上,促使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结论:

总而言之,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传播教育必须顺应新形势的发展,积极推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培养全能型、复合型的新闻人才。新闻传播教育院系要充分借鉴媒介融合的发展模式,设置融合性的专业课程与课程模块,建设融合性实训实习平台,并优化师资队伍,确保新闻传播教育适应媒介融合环境下的人才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1]陈瑛,方艳.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转型探析[J].新闻知识,2015(7):125-126.

[2]刘林山.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8):85-87.

[3]赵作为.媒介融合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改革[J].新闻前哨,2014(12):71-73.

融合教育篇2

【关键词】听障学生 融合教育 团队合作

近半个世纪以来,为促进教育与经济、政治多元文化的良好互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致力于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围绕每一个儿童的发展来进行,维护每一个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受教育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某一层面上说,特殊教育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融合教育提倡让特殊儿童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这将有助于特殊儿童开发特殊教育潜能,回归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

一、听障学生融合教育

(一)融合教育概述。自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国际融合教育拉开序幕以来,特殊教育工作者、特殊儿童的家长对“隔离式”的特殊教育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们提倡让残疾儿童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这样将有助于他们回归主流社会。

融合教育原是一种用来描述障碍学生融入正常学生的班级、学校、社区环境,参加学习和社会活动的专业术语,其基本含义是不要把障碍儿童孤立于隔离的、封闭的教室、学校、交通设施和居住环境之内,主张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能真正地和正常发展的同伴一起参加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潜能。

(二)听障学生的融合教育。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对于听障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更为重大。听障学生要求接受融合教育的愿望越发强烈,是顺应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教育公平、补偿聋校义务教育及听障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听障学生教育要做到真正的融合,需要多个相关服务专业共同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开发听障学生的潜能,才能使他们以最佳程度地融入社会。

二、听障学生融合教育服务团队的成员

听障学生的融合教育不仅仅是课堂的融合,还包括学校的融合、家庭的融合和社区的融合。听障学生融合教育相关服务团队成员的选择要根据听障学生的发展规律和需求特点来加以选择:

第一,普通教育教师。在融合教育中,普通教育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是实现融合教育的主体,包括各级从事普通教育的教师。

第二,特殊教育教师。听障学生融合教育的特殊教师一般就是具有聋教育基础知识的教师,对听障学生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学校教辅人员。这里的教辅人员包括学校行政人员和学校辅导教师。

第四,语言康复师。在语言学习方面,听障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需要专业的语言康复才能赶上一般的学生。

第五,心理治疗师。由于听力的缺失或损伤,听障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主要依靠听力,导致听障学生认知局限,甚至会认知偏差,造成心理问题。所以,听障学生的教育更需要心理治疗师的参与。

三、听障学生融合教育的团队合作

普通教育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学校教辅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员在听障学生的融合教育中,一直扮演着教育者、管理者、指导者的角色,承担诊断、康复治疗、设计和实施教育计划等重要责任。

(一)普通教育教师。普通教育教师是融合教育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个案管理者的备选人员。

(二)特殊教育教师。在听障学生融合教育中,特殊教育教师即聋生教师是个案管理者的最佳人选,在团队中也是不可或缺的,起着整合专业服务,将相关专业服务融入教学的作用。

(三)学校教辅人员。掌握并传达相关政策文件,协调并安排专业人员到位服务,建立并管理学生资料,提供行政支援,规划与调整专业服务资源,是团队顺利运作必不可少的角色。

(四)特殊教育相关专业人员(心理治疗师、听力治疗师、社会工作人员和职业康复人员)。他们熟悉学校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明确服务目的与团队运作方式,协助教师和家长落实专业建议,提供相关专业的咨询服务,协助听障学生转接其他专业。

(五)家长。父母是听障儿童的主要照顾者和养育者,因此,听障学生融合教育中父母是不应忽视或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总之,在听障学生的教育中,融合教育能让学生更早接触普通人群,参与社区活动,接受全面教育,为将来融入社会、适应社会,过有品质的生活打下基础。因此,各相关专业的服务人员要以听障学生为中心,以专业的知识技能为听障学生服务,以宽阔的胸襟接纳其他专业人员,促进听障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白瑞霞.高等聋教育呼唤融合教育[J].中州大学学报,2009(01).

[2]方俊明.融合教育与教师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3).

[3]胡晓毅.论特殊需要儿童家庭与专业人员合作的几个核心问题[J].中国特殊教育,2005(12).

[4]张宁生,陈光华.再论融合教育:普小教师眼中的“随班就读”[J].中国特殊教育,2002(02)q

[5]柳树森.全纳教育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华国栋.随班就读教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7]本顿,奥布赖恩.全纳教育与教师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8.

融合教育篇3

[关键词] 高中生;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应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以专门的方法和理论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影响的教育,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缓解心理压力、减少心理冲突,使受教育者得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人格的成熟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何将两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它们更好的为教育服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是教育者应该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提出一些看法,现总结如下。

一、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1、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首先,两者的理论基础不一样,两者分属于不同的学术领域,路论基础也有所不一样,心理教育是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而德育工作则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其次,两者的评价标准和目的不同,德育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以社会共同的品德、行为标准为参照标准,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则是根据学生个体的心理状况是否健康、是否积极来作为参考标准,再次,两者的工作方式方法不同,心理教育强调宣泄与疏导,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德育工作则强调教育和灌输,注重说服与言传身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些强制性,最后,两者的工作人员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要求更加高,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并取得一定的资格方能胜任。

2、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两者虽然有一些区别,但是有具有一定的联系,矛盾统一,相辅相成,首先,两者都要面对学生这一受教育的群体,其次,两者都有共同的教育目的,即培育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教育者都是朝着这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最后,两者遵循共同的规律,如由浅入深、先易后难,重视学生自我意见的表达,尊重人格,维护人权等。

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然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要求能力强,素质高的新型人才,更需要心理素质过硬的人才,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只有内心够强大的人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内心懦弱的人是注定要失败的,只有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德育教育的现状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由于两者的工作方式方法的不同,德育教育强调教育和灌输,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使学生讨厌这种教育方式,使得教育效果事倍功半,效果不理想,但是心理教育更注重学生个体的价值体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弥补了德育教育的不足,扩宽了德育教育的工作渠道,也是德育教育发展现状的需要。

三、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方法

1、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在学生的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担负着教育学生、培养全面人才的责任,学校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工作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教学水平突出的教师队伍,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和交流,不断的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并对教师队伍进行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培训,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能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言行举止方面做学生的表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2、加强学生心理学知识的学习

学生在学习各种文化课的同时,也应该适当的开设一些心理学的课程,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自我调节控制情绪,学会面对困难和逆境时的应对方法等,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和生活。

3、建立高中生心理档案

高中生正处于心智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或多或少的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学校应该建立高中生心理档案,对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一个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发展普遍存在于高中生中的心理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做到防患于未然,提高心理辅导工作的效率。

4、建立心理辅导站,开设心理咨询门诊

在开设校医室的同时开设心理辅导站,由专业心理辅导员针对在校高中生各个时期的思想特点、生理特点 和心理特点,为学生们提供个别辅导,进行心理疏导,但是在辅导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鉴于有部分学生对心理问题会比较害羞,学校也可以开设咨询专线或心理咨询信箱,由心理辅导员耐心解答,帮助高中生建立健全的人格。

5、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在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教师的家访、电话互访、年级的家长会、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并就学生在校的表现和家长进行沟通,对学生的心理动向进行全面的掌握,也使家长了解孩子的行为动向,教师和家长积极配合进行各种教育工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总而言之,只有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一起,才能够使两者优势互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实现教育关心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向葵.教育心理学[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3(5):65.

[2]张晓东.大德育反思[J].德育探索,2010,2(5):98.

融合教育篇4

关键词:远程教育 高职教育 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了远程教育从“方式”转化为“类型”,与高职教育在一个实体融合发展的新现象,这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而且也对远程教育与高职教育泾渭分明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变革要求。探索远程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一体运行,融合发展的路径,“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有助于形成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促进远程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特色发展。基于终身化的教育行为理念,大众化教育的价值取向,可从五大途径推进远程教育与高职教育融合发展。

一、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教学资源是为教学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广义的教学资源还涉及到教育政策、教学环境等内容。本文所指的教学资源当属狭义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文字教材、网络资源、教师资源、教学设施这四个方面。

要在一个大学实体内,实现远程教育与高职教育文字教材的共建共享,必须克服传统的教材建设思维定势影响,并以适应人的终身职业发展需要为目标,统筹规划文字教材建设。在有条件的院校,应以适应学习者个别化自主学习为基本要求,兼顾两类教育有区别的教学特点和学习者的不同状态,编写既适应远程教育,又适应高职教育学生学习的文字教材,推进课程教材的共建共享。如广播电视大学为适应开放大学建设需要,在破中立,在立中破,着力建设适应远程教育和高职教育两类学生学习的特色文字教材。

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是远程教育的优势和特色,相对而言,以传统班级教学为基本特征的高职教育就显得明显不足。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尤其是在通识课、基础课等方面,实现远程教育与高职教育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不仅能有效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且还能有效提升学校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形成新的办学特色。

教师是各级各类教育最重要的资源,在教师资源的开发、培育、利用上,远程教育院校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一直是制约远程教育发展的瓶颈。在一个大学实体内,充分利用高职教育的师资力量,弥补远程教育的短板,可有效解决远程教育师资不足的矛盾。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多面手”的教师将在实现远程教育与高职教育人的融合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人的融合则是两类教育融合发展最根本的要求。

高等学校办学育人,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远程教育在办学中,虽竭力打造网络学习环境,但校园环境缺失是不争的事实。高职教育虽有一定的校园环境,但网络学习环境显然没有远程教育发达,难以形成多元的校园文化。促进网络环境与校园环境文化的融合,可有效促进远程教育与高职教育办学环境的融合鼎新,进而形成多元的大学文化与特色。

二、教学模式渗透融合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模式的选择除受教育自身规律作用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教学观的影响。一个大学实体里两种迥然不同的教学模式,在融合发展理念和环境影响下,某些要素是完全可以实现融合的,并在相得益彰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远程教育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造,高职教育可利用信息技术和移动终端,吸纳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关元素打造自身的教学特色,目前大量的信息技术终端已进入传统大学的课堂,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远程教育与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渗透融合,比较可行的路径如:利用远程教学方式和信息技术终端,实现高职教育基础课、通识课等在校园内的规模化教学,在一人授课百人听中提升高职教学的效益,改变高职教育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高职教育的实训基地和条件,开展远程教育的实践教学,弥补远程教育实践教学难以开展的“短板”。高职教育在工学交替的育人过程中,利用网络、移动终端和数字化资源,在学生分散实习实训时,及时开展释疑解惑,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有机结合,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学业管理改革融通

学业管理是对大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数量和质量的管理(张建敏、杨芳,2012),包括课程选学、课程考核、成绩评定,不同学习成果认定等内容。由于远程教育与高职教育在我国分属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其学生学业管理虽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学习成果的认定却难以互通,进而形成了两类教育融合发展的体制。实现远程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融合发展,必须破除学业管理的体制性壁垒。

尽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构建开放灵活的人才培养体制,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但迄今为止,高等学校对此还没有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突破。要实行远程教育与高职教育学业管理的沟通融合,可在两类教育一个实体的大学中,以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为依据,探索不同类型教育学业融通的路径。

要实现远程教育与高职教育学业管理的衔接融通,关键是要改革学籍管理制度,如允许高职学生选学部分远程教育课程,考试合格后经认定计入学分;对曾经参加远程教育学习取得的学分,学生进入高职学习后,经认定可免除相应课程的学习;对高职学生未能按期毕业者,后又参加远程教育学习,其参加高职教育取得的学分应予以认定;允许学生在一个大学实体内选学不同类型教育的同类课程,经认定后进行相应的学分互换等。

四、结束语

融合教育篇5

在传统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的融合中,很多高校做出了诸多努力与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因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融合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融合层次较低。混合学习根据混合的复杂程度,有四种不同的类型或者说层次,即元素的结合、整合与融合、协作与合作、超越和扩展。[3]目前虽然有不少学校做了部门整合的尝试,但很多仍然是一块牌子下分几个部门办公,貌合神离。个别做得较好的高校,进行了部门和办公人员的合并,甚至在教材、面授辅导等个别元素或环节中进行了整合或相互借鉴,但缺乏整体的融合规划,在招生要求、教学计划、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方面还继续延用原有的体制,充其量仅仅达到了混合学习层次中的第一个层次,与人们所期望的深度融合,还有很大的差距。当然这其中有高校的主观能动性不够的原因,更多的原因则是来自于原有教育体制之间的阻隔与不同教育形式之间的条块划分。传统教育要与网络教育深度融合,还有待于对现有成人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做更进一步的探索与创新。

2.融合过程中壁垒重重

(1)入学机制紊乱。目前普通高校中成人教育招生入学组织主体在于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校自相对较小。而网络教育则采取的是高校自主招生,自主考试,自主划定录取分数线,有完全的办学自,宽进机制非常明显。同一高校,同样的成人学历文凭,较为相近的学习方式,在入口机制上却不统一,政策上的不公平待遇,在实践中容易造成混乱,不利于高校的统一收费标准、统一生源规划,给成人教育与网络教育的融合也造成了较大的障碍。

(2)教学过程分块管理不利于融通。教学过程的融合是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融合的关键[4],但在融合的实践中,却也面临种种问题,不利于相互之间的融通。首先,在学籍管理方面,学生信息虽然都需在教育部的“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进行学籍注册,但同一高校在该网上的操作却有不同的通道,尤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想从成人教育转入网络教育,或是从网络教育转入成人教育,却无法实现,自然也无法实现学分互认。其次,大部分高校,成人教育还在延用原有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同一高校的同一专业与网络教育的课程设置也有较大出入。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不同的考核评价机制,使得两者之间的融合很难深入。最后,成人教育采用固定的学习期限,而网络教育则采取学分弹性学制,不同的评价体制,造成了两种教育形式之间的不公平待遇,也是融合中所面临的问题。

(3)校外支持服务体系的融合也面临难题。在网络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办学实践中,二者都采取的是与校外支持服务体系———校外站点合作办学的模式,要进行教育形式上的融合,对校外站点进行融合也是必要的举措之一。但在具体实践中,两种教育形式主办高校和校外支持服务体系定位、职能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合作双方在责权利方面的不一致,使二者在公共服务体系的整合方面面临较大困难。

3.技术媒体建设或改造需要较大的投入

(1)成人教育与网络教育的融合,必须要有新的技术平台作为支撑,但建设新的技术系统或更新原有的网络系统,需要有较大的持续的经济投入,而这又和急遽下降的成人教育生源量形成了较为尖锐的矛盾,基于成本与效益预期的考虑,使部分高校犹豫不决。

(2)校外站点开展一种教育形式,在设备和人员、物资方面较为充足,但若把两种教育形式融合,校外站点则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基于利益的考量,校外站点的贯彻力度也会大打折扣。

二、关于融合中的几点思考

1.融合不可以一蹴而就,而是要与时俱进,分步实施

(1)在招生方面,可以先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对不同的教育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比如同一所高校,根据市

场情况,在同一地域,可以整合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于在该地区尚未被广泛接受的教育形式,适当减少招生的专业类别,集中优势学科,做大做强。

(2)在教学环节,对于二者的融合可分步实践,逐步融合。其一,找好突破口,做好双方的结合。可以先从相同专业的相同课程入手,找到融合的突破口,优先尝试材、统一安排辅导、统一学籍管理等较易实现的部分,逐步推进两者之间的结合。其二,教学环节逐步推进,做好双方的有效组合。从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学时学分的统一开始,逐步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作业、考核等方面做好整合[5],统一支持服务和融合校外支持服务体系,实现双方的基本整合。其三,统一规划,做好整合。即逐步打通管理平台、学习平台、服务平台之间的阻隔,统一规划招生专业,做好成人教育与网络教育不同教育形式之间的有效衔接,尝试资源共享,学分互认,尝试建立学生可自由选择教育方式,自由在不同教育类型之间进行互转互认机制,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融合。

2.在信息通道上,区分对待,彰显各自的优势

混合学习原理的核心观点就是,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在信息通道和媒体选择方面,我们也可以采取区分对待:

(1)以理论传授为主的专业,成人教育向网络化倾向。对于较适合于开展网络教育的专业,比如文科类专业,我们尽量考虑使用网络教学,“逐步将函授教育过渡到现代远程教育”[6],成人教育的函授面授辅导,也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采用网上视频答疑系统、交流社区等予以实现,以期节省成本。

(2)以技能性为主的专业,网络教育传统化。而对于不适合于开展网络教育的专业,比如美术等技能型专业,可以采用函授、业余的方式。理论部分选择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操作部分,可以有效利用教室、实验室等信息通道,开展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方式开展,以保证教学质量。

(3)教学方式可多元化,信息通道对应多层次配备。对于某些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课程或者非学历培训,比如教师班主任管理或者新课改等课程或培训,可在网络、面授等基础上,把学生在单位的实践或实训基地的业绩纳入考核,不仅要关注学习的效果,更要关注实战中对理论的掌握和运用的效果。

3.在媒体选择上,以资源建设为核心,注重实用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与设备可用于教学过程。比如IPAD、智能手机等一些新的便捷终端,也用于学习领域,而传统的和网络的通道依然是主流,所以媒体的选择与信息通道的组合,要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同时要注意到,技术只是一种载体或传递通道,所以关注点更多的应放在载体所承载内容———资源的建设。知识内容应降低颗粒度;资源类型尽量数字化;在资源压缩方面要兼顾容量与品质;着力抓住资源这个核心竞争力,让技术为资源服务,以优秀资源提升技术的品位。

融合教育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工教育;融合;实践研究

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有较长一段时间是被分为了不同的教育类型。以往我国人民将职业教育的概念认定为由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的职业学校,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是可以得到国家颁发的教育学历。而对技工教育而言,是指劳动行政部门主管的学校,同时技工教育的毕业生也无法得到国家颁发的教育学历。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目前对于职业人才的需求十分巨大,因此,人事管理制度也需要进行改革,将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之间的接线进行模糊,从而实现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的融合。文章从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并且结合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的现状,讨论了如何将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进行融合。

一、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注重于理论的系统性以及完整性,因此经过职业教育学习的学生在理论学习上十分过硬。但是在实践方面,与理论有着严重的脱节现象。而正是由于这样的现象,导致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毕业生虽然在理论上能够达到要求,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是无法很好地进行的。因此为了让我国职业教育更好地进行,就必须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不仅不能完全和普通高等教育相同,同时也需要加强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教学,以保证职业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学习。同时对于职业教育的考试制度也需要进行改进。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考试过程中,主要是采用课堂上教授的知识在考试过程中进行体现的方法。而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很好的检测学生对课堂教授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目前职业教育考试让学生以及教师深陷于应试教育的泥潭无法自拔,在毕业后的知识掌握也无法达到要求。在职业教育的教师方面,教师的素质普遍较低,因此目前在我国的职业教育过程中,对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此,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为了较好的进行,就必须与技工教育进行融合,吸收技工教育的特点,提高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

二、我国技工教育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目前我国的技工教育显然要比职业教育更受企业欢迎,这主要是因为技工教育进行的过程中,主要是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技工教育培训的学生在动手能力上远远高于职业教育的学生,能够在刚进入到企业后就可以为企业做出贡献,十分适合社会的需要,对学生的学专业素质培养十分关注。而正是由于这一点,技工教育可以为我国的职业教育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在通常的情况下,职业教育是介于技工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之间的一种教育方式,经过职业教育的学生在理论研究的能力上是无法与本科毕业生相比的,在动手能力上是无法与技工教育的毕业生相比的,因此在两方面都无法达到社会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也就无法得到我国企业的青睐。由此可见,为了让我国的职业教育较好的进行,就必须在我国的职业教育进行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方面的内容,让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精进。而如果我国职业教育在进行过程中按照社会的需求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就能够极大地提升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水平以及就业率。

三、我国的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进行融合的实践

如果让我国的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进行融合,那么就能够让我国的职业教育更好地进行。而在我国某地的职业教育学院也与技工教育进行了结合,并且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例如我国某地的一所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当地人民政府批准,与当地的技术学院等技工教育学院进行了融合,并且组建成为了专门意义上的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这样的方法,就能够实现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进行较好的融合。在融合之前,可以采用许多有效的手段以及措施进行融合。在融合的方法上,主要总结起来有3种方法。

(一)将办学方法进行创新

在办学方法上,可以进行创新,以保证学院较好较快的发展。在这一方面,可以使用一些新兴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的创立方法上,可以将教育的中心确立为“能力”,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需要主题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并且需要建立起教学质量的监督体系,以保证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在融合后能够逐渐提升教学质量。

(二)需要让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全面融合

在这一方面,为了明确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在融合后的教学方向以及教学目标,可以制定出专门的发展纲要,并且可以使用一些竞争招聘的手段,在源头上让学员的管理水平以及师资水平进行提升。

(三)通过迎评创优的方式来推动学院的发展

通过迎评创优的方式,则可以更好的帮助学员的发展。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学院多参加省内外的各项评定,并且需要尽力的取得较好的成绩,从而提升学院的影响力以及知名度。由于学院的知名度提高了,也就能够吸引更好的师资力量以及生源,帮助学院更好的得到发展。

四、结语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往往无法达到要求,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水平。而让我国的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进行融合,就能够帮助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得到提升,也能够更好的提高我国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于晓东.解析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融合的成功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3,(19):2-2.

[2]李强.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融合的成功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1):173.

[3]廖茂侦.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以新余市“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为例[J].江西教育,2014,(10):27-28.

[4]孙兴伟,孙雁.让“双元制”接轨中国职业教育―一扬州技师学院中德技师培训学院技工教育新思路[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2,(9):51-51.

融合教育篇7

高职院校想要确保实时性地为社会培养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就必须预先处理好人文和专业教育的交互式融合工作。基于此,文章首先对高职院校人文和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其次又对新时期下高职院校促成专业和人文教育融合结果的有效措施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专业教育

自从推广执行素质化教育方针之后,高职院校中的素质教育工作开始受到全面关注,而其中最为合理的适应途径,就是主动处理好专业和人文教育的融合事宜。

一、高职院校进行人文和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并提升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学制相对不长,唯有加快人文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进程,才可以顺利改善内部学生的基础素质和专业技能现状。与此同时,高职生普遍对专业知识保有较强的感知兴趣,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更加理想化地推动专业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进程,确保在持续稳定学生自主学习状态的同时,提升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得整个教学工作变得更加有意义。

(二)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本身保留缜密的关联

首先,高职院校专业教育内容之中蕴藏着完善的人文教育内涵。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务必要灵活沿用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相关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加快专业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效率。这类模式和以往传统的单方面人文或是专业教育相比,更加具有说服力,可以保证学生感知印象的深刻性。其次,高职院校各类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亦包含灵活可靠的人文教育方式。高职生在接受多元化教学和实践引导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完成知识探索和自身技能提升等任务,这原本就是一种理想化的人文教育过程。

二、新时期下高职院校促成专业和人文教育融合结果的有效措施

(一)持续优化外部人文环境

高职院校为了确保更好地贯彻专业和人文教育融合目标,第一要务就是持续改善自身的教学引导环境。首先,领导本身要对教学环境改善工作加以全面重视,集中一切精力完善课程体系设置、丰富教学辅助资源、强化师资队伍的实力、合理数量经费的投入等,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人文和专业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其次,各类专业课程教学人员要积极响应上级领导号召,明确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同时在实际工作环节中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如在科学知识层面上,引导学生系统化掌握哲学、历史、文学等基础性知识点;在品德修养层面上,持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力度、陶冶学生情操,进一步促使高职生群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举止变得愈加合理;在能力层面上,借助人文素质教育强化途径,完善学生思维和个性,为激发他们的各项潜能奠定基础。

(二)努力做好教师队伍专业性建设工作

现代高职院校教师的职责并非单纯地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点的灌输,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实践开拓。所谓言教不如身教,教师的任何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微妙的影响,所以,预先构建起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团队,是高职院校完成内部专业和人文教育融合任务的必要途径。在切实地辅助学生在掌握相关职业技能的同时,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确保今后高职毕业生的人生和职业道路能够变得愈加顺畅。

(三)定期组织高职生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

高职院校务必要竭尽全力拓宽人文教育的路径,如在节假日带领学生参与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接触社会和外部人员过程中产生深刻的认知,懂得合理地适应不同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在此期间,指导教师要注意强化学生艰苦奋斗和竞争合作的意识,使他们在自主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拓宽视野,获取情感上的熏陶感染,确保日后可以灵活调试自身和集体,乃至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高职院校还必须积极赢取社会不同企业的关心和支持,创造出和谐安定的社会氛围,以及健康有序的育人环境。在此期间,高职院校要积极地消除以往狭隘的教育和人才质量认证理念,为日后整体教育改革顺利进行提供更为可靠的适应环境,使人文素质和专业教育的成功融合得到一定保证。

三、结语

实时为社会培养和供应批量化的技能、素质兼备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使命。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就好比是鸟儿的双翼,时刻维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而两者融合亦将直接决定今后高职生群体合理化的职业和人生发展方向,同时也是高职院校顺应素质教育改革方针的必经之路。因此,希望日后各类高职院校领导和专业教师,能够全面重视内部人文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工作,进一步迎合时展的一切规范性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刚.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及其加强策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4(7):188-191.

[2]李珍.人文教育与高职教育对接途径探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19(7):155-167.

融合教育篇8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243-01

近几年由于国际金融的影响中国就业问题日益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出现,创业教育备受社会关注,但近年来高校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从推动创业教育的社会需求层面来看,拥有专业背景基础的人才更具有成为未来新型企业家的潜力。为此,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应转变观念,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与渗透,培养具有专业背景基础的高素质优秀学生。

一、传统教育模式下创业教育的问题

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项创业综合素质。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就业起到了推动作用,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但从总体上看,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创业教育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创业教育目标定位不清晰。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创业教育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为首要目标发展的。以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为主要动因,严重扭曲了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使创业教育理念定位模糊。创业教育课程开设不合理,与专业教育脱节。很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未能将创业基本知识、基本素质的培养同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创业教育等同于创建企业的教育,在学科上侧重于创业知识教育和创业技能教育,这显然是一种扭曲式的做法。

创业教育不是短期知识技能教育,而是一种侧重于创业精神和创业思维的素质教育,其定位不能仅仅是一种纯粹的、以营利为唯一目的的商业活动,而是一种渗透于生活中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让学生学会像企业家一样去思考。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时展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存在很多问题。从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来看,社会十分注重学生的创造力。高校要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必须依靠专业教育,进行创业教育的创新和改革,把创业素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机会,扩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本身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为学生能尽快参加社会实践做准备。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创业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教会学生适应社会,是学生通过教育,获得自我创业的精神和技能。专业教育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人的谋生做准备,教授一些专业范围中的应用性知识。从它们的关系来看,创业教育必须依赖专业教育。两种教育的融合与渗透,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学校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

三、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途径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实战训练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科学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机制,实现理论教学和创业实践相结合,要在专业教学内容中加入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和训练。改革教学模式,把创业内容渗透到专业教育中的主渠道,增加课堂教学模式的趣味性,开阔学生的思维及改进培养创新模式。创业教育关键是培养创新能力,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地投身于学习中,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育模式能扩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习惯去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国内高校具有创业经历或企业任职经验的专业教师很少,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对此,高校要整合校内有利资源,充分利用校内的实践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同时要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开放性创业教学管理体系,借助社会上具备一定创业经验和创业技能的企业家、企业管理人员及创业成功人士指导大学生创业,推进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鼓励创业教育科研。

高校要全方位为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实践空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引进企业家师资力量,使校内创业教育的资源从中得到补充与扩展,帮助有志于创业的学生有效地提升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高等院校能够立足自身办学特色与优势和企业开展合作,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

四、结语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于一体,反映了未来创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趋势。这种新的高等教育理念,不仅给了高校创业教育新的目标定位,而且与专业教育完美融合,改善了传统教学的弊端。与社会加强合作,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灵感。

参考文献:

[1]谢振宇,宋军.试论高校创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以隐性知识转移为视角[J].高校教育管理,2006(04).

[2]席升阳.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上一篇:幼儿园安全教育范文 下一篇:教育思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