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范文

时间:2023-09-21 21:48:30

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篇1

西洋版画传入我国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早在清代就有擅长艺术的西方传教士来华在宫廷主持并且亲自参与到宫廷版画的制作当中。但是版画在中国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在长期的发展中,版画被民间所接受,成为民间美术的一支主流。

以最具民间特色的木刻版画为例,很多作品都承载了信仰上的实用性内涵。民间信仰对于木刻的具体表现可以从素材、内容来分析。民间信仰的特征直接影响民间版画的特点。民众并没有把民间信仰当作一个严肃的事来对待,希望通过随时可行的仪式来满足延年益寿、消灾避祸的心理。作为民间艺术形式之一的民间木刻版画,其最终也不能失去实用功利性与精神需求这一源远流长的基本性质。百姓民间流传的“用菩萨挂菩萨,不用菩萨卷菩萨’,的俗语便是对实用功利性的深刻揭露。迎财神、送社码、撒纸钱、贴门神等等,不外乎是为招财进宝、求福消灾、延年益寿、升官发财、求婚送子、祭祖安魂之类。门神、咒符、家堂画等随着实用性而展开的民间木刻版画,并非作为纯粹的艺术品而存在,而是突出了其功利性与实用性的特质。

另外,信仰中的混合性与混乱性导致了版画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即没有统一上神的多神崇拜。虽然民众或许并非一个宗教或神灵的忠实信徒,但他们却往往相信各种神灵。无论神或大或小,或高贵或卑贱,或大上或地下,甚至来自并不相同的系统,他们认为神的存在及其所具有的影响力是无庸置疑的,所有的神都被想象成了有危害或是有助益的。

民间木刻版画除了众神灵的内容以外,往往融教义、历史故事、神话为一体,人物、动物、文字、线条、色彩、主观倾向、家规、族规、国法为一体,于广大民众最易接受的愉悦中将信仰的色彩渐渐传播开来。民问木刻版画题材包括:世俗生活,如大过新年、祝福拜寿、贺生贵子、九子闹学、教子成名等;历史故事,如岳武穆精忠报国、虎牢关三战吕布、挂印封金、洪武出世、木阳关、九龙山等;神话传说,如天河配、白蛇传、文王百子、麻姑献瑞、东方朔偷桃、百乌朝凤等;吉祥喜庆,如天赐黄金、五谷丰登、福寿双全、金玉满堂、四季平安、龙凤呈祥等;神像俗信,如钟馗镇宅、天师攘灾、姜太公、戊己公、各行主师像等;幽默讽刺,如老鼠嫁女、蝗螂娶亲、洋人坐轿华人抬、庄稼老坐知县官话不通等等。

但是,民间美术赖以存在的信仰世界本身也受到了挑战。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城市的兴起,民间美术的存在状态也发生着变化。城市强势文化的涌入,改变着乡村农民的审美趣味与生活方式,越是接近城市的城乡结合部,民间美术的变迁越是明显。当下,现代化、工业化、乡村城镇化以及科技媒体、都市时尚潮流都对民间美术的存在发生根本性的冲击。一部分民间文化、民间艺术处于濒危、消亡的不良状态。因此,社会变迁也理应是研究民间美术传承的一个重要审美因素。

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就是对于民间美术的保护,由于民间美术对农耕社会与自然经济的依赖,使民间美术的传承在当下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近百年的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整个国家逐步实现由农业手工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现代化潮流中。中国的民间美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态,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原生态逐渐萎缩的严峻挑战。纵观当下,民间美术随社会文化变革而呈现了两种基本态势,即原生态的衰落与民间美术的现代转型。具体而言,民间美术在保护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情况如下:首先是传承人谋生方式的改变。民间美术创造主体的丧失是原生态民间美术文化日益衰落的决定性因素。现代社会的工业化进程使得原有的民间美术传承人谋生方式发生转变。随着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快速转变,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建设向城镇化方向发展,原来农村较为单一的文化形式被都市多元强势文化渗透,传统的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开始疏远,原来朴实的农民开始自觉地去追求‘‘现代生活方式”,自觉要求生活方式“去土存洋”。民间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失去可以发挥作用的场所,乡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另外,乡土生活气息的流失也给民间美术的生存、传承造成巨大压力。很多文化学者呼吁人们应该看到目前文化濒危现象的严重性,呼吁从政府行为的高度保护和抢救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资源,警醒文化的掠夺和文化殖民化,重新唤起人们对于本土文化的重视。众所周知,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已被别国抢先一步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事件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人们在可惜叹惋的同时开始对民族民间文化有了保护的意识。在乡土气息逐渐流失的情况下,人们对于民间文化样态的保护尤为重要。

其实,民间美术的传承和现代社会发展并不是对立的,现代社会的发展为民间美术提供了新的传承可能。在文化回归的时代背景下,很多民间美术元素依然出现在当代社会的各个角落并发挥文化审美作用,从心理上满足人们对田园牧歌的怀恋。从现代社会各个场所对民间美术元素的运用,我们可以分析出,延用至今的民间美术的精神内涵与元素符号在农耕社会就己经发展成熟,现代社会对民间美术元素大多是未改变其初衷的原汁原味的运用,所以,对于民间美术元素的运用也是民间美术传承的重要路径,虽然失去了原生态,但是,

现代社会为民间美术开辟了多元的传承司能。

文化的传承是自然而然的,文化的传承是不进则退的。由于社会的发展,民间文化在当代的传承遇到瓶颈,民间文化发展必须开拓新的传承路径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规律,它的传承必须“与时俱进”。中

民间美术篇2

一、课前分析与思考本课以《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第课《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一课为蓝本开设的高中美术鉴赏研究课例。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汇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这些艺术承载着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但随着工业社会都市化进程加快,外来消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使得民族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到破坏,扎根于乡间的民间艺术进一步势微,特别是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艺术正迅速消逝。民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随着传承人的逝去而消亡。因此我们应该醒悟:民间艺术已经成为濒危的文化需要保护。积淀深厚的民族民间艺术为学生提供了学校难以相比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教育资源,将民族民间艺术引进学校美术教学课堂,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本课选取了我国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典型的中国民间美术6个种类:年画、民间玩具、剪纸、风筝、编织、刺绣、编织。让学生分组选题收集素材合作调查交流展示价值延伸的研究学习。由于我校高一70%的学生住在广州市郊,活动中我倡导让学生接触、积极主动地参与本地或社区组织的一些民俗活动进行调查。加强他们热爱以及继承我国民间美术本土文化的信心、成为学生体验生活,学习艺术的丰富资源。通过师生制作多媒体课件,而提供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增加课程信息量的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体验自主研究这种开放性的教学观,拓展了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欣赏美、了解美、发现美、评价美的鉴赏过程中感受相互合作、体验发现的愉悦。本节课将从调查汇报、交流评价、实践临摹三个教学环节来感受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的语言、了解民间美术的一般审美特征,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鉴赏要点。二、教学对象分析高中是对一个人的将来发展方向起决定作用的重要阶段。正是青少年学习运用假设演绎推理法的时期,他们通过简单的象征性概念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并针对各种各样的文化内容开动脑筋进行思考。高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十分关注流行,对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只留于表面。审美能力的培养,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不仅仅是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们进行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的需要。美术教育作为影响需要结构的因素之一,就应遵循高中生的心理需要的特点,引导他们追求高品质的艺术审美和美好的生活,追求卓越的文化修养,在丰富多彩的艺术精神的美感中提炼真、善、美的崇高境界。三、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特点,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欣赏要点。②了解民间美术与民间习俗的关系与图案图腾崇拜的象征意义不仅让学生了解本民族艺术的特点,艺术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③了解中国第一次文化遗产日活动讯息。(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走近民间美术、走近生活,达到拓宽美术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目的。②通过多种实践,让学生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欣赏能力。③关注社会热点,懂得民间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精神。四、教学重点民间美术的民族艺术特点,艺术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五、教学难点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六、教学准备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民间美术作品实物。1、将课题分成六个小部分,学生分成六组,由美术课代表、语文课代表、电教课代表负责组合人员。2、各组负责搜集整理相关部分的材料(图片、实物、网络资料、制作课件)。3、提前检查学生准备的材料是否充实,不足的教师给予补充。4、课前把教师、学生准备的材料布置在教室版面上,营造出直观的中国民俗文化氛围。七、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新课(1分钟)。师: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民间美术的概念是相对于专业而言,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应该是民间美术。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师:经过搜集素材给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概括一下民间美术有几大类?生:年画、民间玩具、剪纸、风筝、编织、刺绣、编织等。(三)展示调查报告。师:通过每个小组课外的调查学习,我们对中国民间美术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老师把时间交给同学们,6个调查小组的同学们分别汇报你们有何收获吧?(各组先找两位代表:一位学生作讲解员畅谈、一位播放背景)。[1][2][][]生:分别播放6个小组制作的课件,展示课件中大量的图片资料,小组介绍后补充学生所讲内容的局限性、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附高一(7)班民间美术调查小组人员:第一组:年画调查小组背景技术(梁世恒)、解说员(莫甄文)第二组:民间玩具调查小组背景技术(陈小龙)、解说员(何颖)第三组:民间剪纸调查小组背景技术(刘启锐)、解说员(吴思韵)第四组:民间风筝调查小组背景技术(曹淑君)、解说员(何颖)第五组:民间刺绣调查小组背景技术(张坳敏)、解说员(黄泳军)第六组:民间编织调查小组背景技术(马家辉)、解说员(黄建莹)1、年画组。年画,又称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板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年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我国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民俗节日,经长期的社会传承固定下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习惯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春节了。据载,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在门上画勇士、贴门画的风俗,以后历代不衰。清代中叶更为盛行,全国各地均有年画,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格。最著名的当数北方的杨柳青年画和南方的桃花坞年画。此外,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广东佛山等都是著名的年画产地。2、民间玩具组。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中的一个种类。劳人民以自己灵巧的双手,为下一代的成长,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这些玩具体现着劳动人民自己的审美情趣,包含着劳动人民的意念、理想、祝愿与爱心。也是对儿童进行审美和民风民俗培养的教具。主要用于服装、鞋、帽、枕头、帐帘及钱包、香包等布什物。民间刺绣厂一间制作底样,造型质朴、大方,色彩上采用原色对比,平面色块的运用使色彩过渡跳跃感,先得鲜亮而富有喜庆气氛。3、剪纸组。在我国民间美术中,还有一种用于春节装饰烘托气氛,人门又十分熟悉的民间剪纸,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品种。早在汉唐时代,就有用金银箔剪成花鸟,贴在鬓角做装饰的风尚。后发展为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之用,民间剪纸是表意性的,讲究构图的整体性、造型手法的适形特点。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鲜明、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由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风格也异彩纷呈,大体北方粗犷豪放、造型简练,南方构图繁茂、精巧秀美。内容十分丰富,多以表达吉祥、美好的寓意。剪纸除了用于窗花、挂千等起烘托节日气氛之外,剪纸图样还可以用作刺绣的花样,这更反映出其在生活中的实用性。4、风筝组〈5〉刺绣组〈6〉编织组(详略)。八、评出最佳解说员,最佳解说背景,最佳自创作品以奖励1、学生进行分组调查,分析其各自特有的造型特征及审美趣味,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欣赏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知识。2、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的欣赏能力。3、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增长知识和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4、通过调查与介绍民间美术,使学生既合作与研究性地了解什麽是民间美术和它的特点,又学会与同学们交流信息、交流思想、提高学习的效率。5、小结让学生集体思考讨论(2分钟)(加背景音乐)。6、展示教师课件。九、鉴赏拓展师:视频播新闻片段:为唤起全社会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与行动,从2006年开始,我国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文化遗产日。据了解,在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里,各地已积极举行了相关的公益活动,如开展文化遗产地和博物馆“爱我遗产、优化环境”系列活动,举办文化遗产展和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专家咨询及文物收藏鉴赏活动等。思考议一议:如何开展民间美术的继承与创新活动?生:学生集体思考讨论(2分钟)(加背景音乐)。师:我国民间剪纸中的图形集中了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同学们从尝试制作剪纸中感受一下民间美术的寓意性语言、阴阳表现形式的体会。生:略。本课结束,师生再见。十、课后反思1、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学生课件的展示,使学生在生生互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形成一种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促使学生自主发现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通过课前资料的收集、课上的学习,学生对民间美术已不再陌生。对如何开展民间美术的继承与创新活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相当多的年轻人,对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相当漠视,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美术教育能够为民族民间艺术培养新的土壤和新的支持者,使全社会共同关注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以促进民族民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感受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只有当民族民间艺术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才能看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希望。

民间美术篇3

一、利用民族民间美术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1.民族民间美术是弘扬我国民族文化与精神的重要载体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说:“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文化发展的源泉。这是我们的母亲文化,我们不能忘了‘回家的路’。因为人的情感需要它,人的心理需要它,我们走向未来需要它。”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亿万劳动群众为了满足自身与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代表着民族文化群体的中国本原宇宙观、美学观、感情气质、心理素质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间美术因其独特造型与审美方法,产生出鲜明的美感特点,质朴与淳厚所蕴藏着的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在我国广大农村中,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是人们生活与情感传达的重要文化载体。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等地的民间年画,无锡泥人,陕西、河北、山东的剪纸与民间玩具、皮影,户县、金山、邳州的农民画与舟山渔民画,充分发挥了渔民和农民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富有民族特色与充满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2.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保护与传承民族民间美术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冲击着民间文化,使民间美术处于逐渐被遗忘的角落或部分慢慢地枯萎与变异。在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强势文化对民族文化的;中击下,已造成一种相当普遍的认识,认为过去的文化是落后的老土文化,只有现世的文化才是有价值的先进文化。令人感慨的是,这种思想在相当多的人群中,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占有相当市场。这正是作为民间文化重要一脉的民间美术逐渐消亡的社会背景和重要原因。这样的消亡正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着:靳之林教授20年前对全国的皮影进行考察时,还有2500个皮影班活跃在山区与平原的城乡,现在剩下的民间皮影班还不到250个。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美术是记载和传播文化的最好载体之一。美术教育以独特的活动方式传递着人们的情感,表达着人们的审美需要。美术教育作为国家的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已普遍性存在着。把民族民间美术融合到当前学校的美术教育中,对逐渐衰微消亡中的民间艺术来说,无疑是必须的,它将对民间艺术的延续起到一定的传承。

二、美术教育——民族民间美术的发展趋向

1.民族民间美术进行美术教育的大环境

随着我国对民间艺术保护意识的加强,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已经培育了良好的人文大环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公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昆曲与古琴名列其中,使得中国几十年来一直在努力从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近年来,国家下发了《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保护工程的通知》等文件,并专门成立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心。由过去民间自发组织的抢救和保护活动已经发展为政府出面的工作,此项工作无疑对民间艺术的消逝起到了遏制作用。第二,2000年教育部修订的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中小学教育中的民间美术内容要达到课时总量的10%一20%,体现民族特色,充分发挥我国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个规定为民间美术教育工作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第三,教育部在新制定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等目标,这对利用民族民间美术进行学校美术教育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第四,民间美术渐渐走进了主流文化研究的视野,研究者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把握其历史发展脉络和精神结构,使民间美术能够多元化、全方位地发展,民间美术的理论研究也呈现出多角度、跨学科的态势。第五,中央美术学院正在进行民间美术教育试点,虽说是个案,但对民间美术的关注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2.编写各具特色的本土美术教材

民间美术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传达着人们美好情感和审美情趣。但是,这种艺术精神的传承与显现,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而美术教材的编写无疑承担着这样的任务。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对本土美术教材的编写,应完整地把握民间美术的艺术精神,统筹地安排教学大纲与内容。现阶段教育部门虽没有一本完整的民间美术教材,但随着民间美术在现行美术教材中的比重加大,客观地讲,几年以后将会出现民间美术教材。我国已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提出编写美术教材既要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涉及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方法,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目前,部分省教育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民间美术的重要性,在新课标精神指引下,在现有教材结构的基础上,正在逐步加大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内容上的比重,教材中主要渗透了民间工艺、剪纸、年画与渔民画等一些民间美术内容。可以设想,今后省级美术教研室和部分学校将会组织专家,利用民间美术的资源编写乡土教材或校本教材,这将进一步推动民族民间美术的开展。也可以看到,对于民间美术教材的编写,一是给予民间美术以一定的课程地位,也可以把它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此来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二是给美术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参考依据,结合具体教学情况实施课程教学。三是教材的编写为学生提供了民间美术学习的方法,也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有助于学生更能直观地感受民间美术的艺术美感与精神。

3.优先在优势教育环境中开展民间美术教育

民间美术要改变目前的状况使其真正地“活”起来,学校教育是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教育的途径,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以此来影响文化进程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优势的教育环境主要指经济较发达和民族民间艺术浓厚的地区。艺术的发展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总体上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县域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往往对艺术影响于社会的认识程度较高,因此比较重视文化艺术的建设与进程。而文化艺术对地方社会经济的促进也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抢救保护民间文化艺术最终目的是要合理开发利用它们的潜在价值,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较发达的经济地区利用民族民间美术渗透到美术教育中首先成为可能。其次,拥有民族民间艺术的地区,也为其进行美术教育提供了平台。美术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不能脱离文化情境的,特别是本土文化。民间美术浓厚的地区,人们能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各种艺术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是我们人类精神所需要的,也会以宽容心来对待艺术,认为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同样具有价值,不会厚此薄彼,不会极端排斥民间美术。北京石景山区是一个民间文艺浓厚的地区,中国民协在此创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传承基地”,正是以学校的形式抢救、保护、传承和弘扬民间艺术,并为民间文艺铺路搭桥。

4.民族民间美术产生新的生命力

当前,民间美术只有通过转化角度与通道,由此获得新生的可能。中国民协秘书长刘春香在一次授牌仪式上说:“在进行民族文化建设的今天,民间文艺要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社区”。把民族民间美术融合到学校美术教育中无疑是一个落脚点,特别是在大学的文化情境中。而大学是主体教育,通过组织民间艺术家、专业教师传授知识与技艺,把握民间美术的民族精神,才有可能为民间美术做出实质性贡献。当然,随着艺术传承对象的改变以及教师对艺术精神的理解,势必产生不同于以往作品的形式美感与审美需要。在这里,民间美术精神的传承与延续,美术教师是关键。教师是学习的激发者和信息的呈现者,教师的认识程度对学生学习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达到对民间美术整体、辩证、动态的综合把握,应要求具备一定的民俗学、艺术学、人类学与宗教学的知识,并善于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准确、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地表述相关问题。适应时代的需要,教师应充分利用、融合现代媒体技术(如电视、电台、录像、多媒体、互联网等)来推广优秀的民间文艺作品,有助于学生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实现民间美术的再创新。这种新的融合不仅给艺术提供了新内容,同时也给艺术提供了新的形式。应该看到,当主体对象发生根本性改变,重新进行融合、改编与创作后的新民族民间美术,必将会产生新的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靳之林.论中国民间芙术[j].造型艺术.2003,(6)2—4.

[2]张伟.现代化浪潮下的年画走向[j].美术观察,2005,(2)11—12.

民间美术篇4

实践教学中通过与优秀民间艺术的结合,教师可组织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鉴赏活动,让学生在鉴赏中感悟民间美术所传承的美学价值,潜移默化地培养审美情趣,循序渐进地掌握美学赏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例如:笔者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民间陶瓷艺术,开展了如下美术鉴赏活动:【结合图片,引导观察】陶瓷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艺术形态,同学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碗、碟等器皿可能都是陶瓷做成的(播放幻灯片)。接着提问:而在艺术历史上,同学们知道最有名的陶器是什么吗?【个例分析,引导细赏】艺术历史上最出名的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唐三彩(出示《三彩女俑》、《三彩载人俑》、《单彩壶》等图片)。通过对图片的观察,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1)其造型美不美;(2)其形态是否自然;(3)其装饰性是否强。结合学生的回答及《三彩马》课件,引导学生逐步赏析唐三彩的釉色、整体及局部造型特色及高超的制作技巧,如比例准确、线型流畅、神韵逼真等。【举一反三,欣赏作品】结合《三彩马》的鉴赏,教授学生美学欣赏方法,指导学生分组欣赏《三彩女俑》、《三彩骆驼载人俑》、《三彩载人俑》等作品。然后让学生推荐一件作品,说说自己的感受,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表达感悟。【总结感悟,提高审美价值观】通过对学生感悟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民间文化遗产的美学价值及其在现代社会所具有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开展民间美术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美学创造能力

我国民间美术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不仅能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民间美术的重要价值,树立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的意识,更能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在实践操作中逐步理解民间艺术的语言特点和艺术创作理念,逐步培养学生的美学创造能力。因此,实践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优秀民间艺术,开展民间美术制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培养美学创造能力。例如:风筝是同学们熟知并喜欢的游戏玩具,同时它也是一种民间工艺品,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如下实践活动:【引导欣赏,追溯起源】首先,引导学生欣赏多种风筝,通过对风筝实物的观察和触摸,感受其形象的逼真、色彩的艳丽;然后,讲解风筝的起源、流派、色彩图案特点,并引导学生了解风筝的左右对称的特征,认识、熟悉风筝的种类。【解释美学原理,指导制作技巧】通过对风筝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引导学生观察与探究风筝的美学艺术特点及艺术魅力,培养观察与分析能力,并讲解风筝的飞行原理。同时,通过师生合作,让同学们探知风筝制作的过程与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美学观察与思维能力,奠定美学创造的基础。【总结归纳,培养美学创造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指导学生归纳总结风筝扎、糊、绘、放的“四艺”以及美学特点:图案美观、色彩鲜艳、和谐对称。【交流评价,艺术延伸】通过生生、师生评价,巩固风筝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艺术创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领会传统风筝文化的魅力。

3总结

小学美术教学中通过与优秀民间艺术的有效结合,能够借助民间艺术所蕴含的美学元素、美学价值及美学创造艺术,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发现美、感悟美和创造美的方法和能力,进而提高小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他们对优秀民间艺术的喜好,激发他们敬爱劳动人民和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

民间美术篇5

关键词:民间美术;艺术造型;色彩搭配;现代美术设计;应用

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在劳动器具和陶器上所勾画的线条与简单的图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钻孔技术,开始用贝壳和兽骨制作项链,将石器与陶器打造成富有韵律感和对称美的艺术作品以满足审美需求,为民间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民间美术造型丰富,有民间风情画、年画、刺绣、泥塑、陶瓷、剪纸、版画等,这些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既有写实性也有象征意义与抽象性。本文将举例探讨民间美术的艺术造型与色彩搭配,并浅谈民间美术对现代美术设计的影响。

一、民间美术的艺术造型手法

民间美术的艺术造型具有百花齐放的特点,艺术作品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民间风情画、年画、剪纸、刺绣、陶瓷、雕塑、版画等,作品的表现手法既有个性也存在许多共性,民间美术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即使用象征和谐音的表现手法,例如风情画和刺绣《金鱼图》都呈现了一幅金鱼满缸的美丽图案,金鱼的谐音是金玉满堂。刺绣《猫蝶牡丹图》中不仅绣出了蝶戏牡丹的画面,还在牡丹花下绣了一只可爱的猫,猫和蝴蝶合起来的谐音是耄耋,象征着长寿,牡丹是花中之王,象征着富贵与吉祥。《凤穿牡丹图》中的凤凰是智慧、仁德和美丽的化身,预示着美好的愿望。很多民间美术作品都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的追求与憧憬,像《麒麟祥瑞》、《龙凤呈祥》、《吹箫引凤》、《四季平安》、《花好月圆》、《五谷丰登》、《状元游街》等。此外,造型古朴简单,带有夸张性也是民间美术的创作手法之一。民间美术取材于生活,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所以很多艺术作品都是民间生活的写意画,例如《耕读图》《、纺织图》《、荷亭采莲》、《渔家乐》、《春牛图》等,也有出自节日的艺术作品,像《庆赏元宵》、《龙舟共渡》、《绣荷包》、《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大过年》、《财神叫门》等,这些民间美术作品的构图都比较简单,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习俗。很多劳动人民为了突出人物形象和动物的形态,都会使用夸张手法,例如春节时所贴的门神常做横向夸张以表现武将的英雄气概,民间美术作品中的狮子都注重表现狮子的头和尾,而省略狮子的身段,这是为了突出狮子的气势。每一种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手法也不尽相同,绘画有白描、工笔画、黑白画、重彩画、水印画、油印画、写意画和浅绛画等,从题材上区分,可以分为山水画、肖像画和花鸟画。剪纸这种镂空艺术的材料有纸、树叶、树皮、布、皮革和金银箔等,主要工具是剪刀和刻刀,以点、线、面为基本语言符号,主要技法包括阴刻法、阳刻法和阴阳混刻法,作品都是平面构图,不用讲究比例与透视,创作者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大胆的创作。刺绣又称为丝绣,工艺精细复杂,主要绣法有彩绣、包梗绣、雕绣、贴布绣、针线绣、十字绣、绚带绣、戳纱绣、平绣、鱼骨绣和轮廓绣等。民间雕塑艺术主要有宗教雕塑和民俗性雕塑,主要雕塑材料有玉、石、泥、木等。中国版画的应用材料包括木、石、铜、锌、或者麻胶,版画家在创作版画时都非常重视版画的选材与肌理的效果,肌理是版画作品的艺术语言,分为天然肌理和人工肌理。天然肌理一般是指木板的表皮、石材的纹理和铜、锌或者麻胶的表面,人工肌理是对天然材料进行雕琢、着色等加工以突出版画的艺术魅力。

二、民间美术作品的色彩搭配

民间美术作品非常注重色彩搭配,作品的颜色也都有各自的象征意义,艺术作品多采用的七种颜色是红、白、绿、黄、蓝、紫、黑等。红色代表喜庆、热烈与活泼,白色象征着高洁,绿色代表柔和与清丽,黄色的寓意是哲学、幸福和理想,蓝色寓意为和谐、统一与稳定,紫色象征着高贵和典雅,黑色象征着力量与神秘。民间美术作品色调鲜明,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画面,例如双面绣《猫》需用20多种颜色的丝线才能把猫的眼睛绣得炯炯有神,栩栩如生。剪纸多使用红色纸张为主要材料并配以白底色做装饰。《出水芙蓉》用绿色的荷叶衬托粉红的荷花,突出了荷花的美丽。《龙凤呈祥》整幅作品色彩瑰丽,充满祥瑞气氛。

三、民间美术对现代美术设计的影响

民间美术的创作方法和色彩搭配技巧对现代美术设计具有深远影响,民间美术具有创新思想与活力,表现手法非常灵活,创作者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由创作各种艺术作品,为现代美术设计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例如随着中国刺绣艺术的不断发展,金丝羽毛绣诞生了,这种刺绣作品立体感很强,制作方法比较简单,不仅可以绣山水花鸟,而且能绣日常用品像地毯和壁挂等。此外,民间美术的美好传统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例如春节贴红色的对联象征喜庆,年画色彩鲜艳、活泼。端午节的荷包精巧秀美,图案有繁有简,色泽美丽明朗。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间美术取材于生活,艺术作品造型各异、创作风格自由活泼、色彩搭配错落有致,艺术造型有民间风情画、年画、剪纸、刺绣、陶瓷、雕塑、版画等,主要表现手法包括谐音、象征、写实、夸张和抽象,经常使用的色彩有红、白、绿、黄、蓝、紫、黑七种颜色。民间美术的创作方法和色彩搭配技巧为现代美术设计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经验,对现代生活的审美情趣具有深远影响。

作者:刘杨 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海琳,翟文艳,陈靓.民间艺术的表现手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3(30).

[2]陈丽娟.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J].河南科技学院,2012(15).

[3]王茂兰.中国民间美术[J].赤峰学院学报,2013(11).

民间美术篇6

【关键词】中国民间美术 集体性 原发性 民俗文化 传承性

特征是人们借以区别事物的依据。我们不可否认民间美术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具有独特的鲜明特征。它以特有的寓意深邃、文化内涵丰富、使用方便,为人们喜闻乐见。

一、民间美术的集体性特征

从原始社会开始,中华民族群体在为自身需要创造劳动工具、生活用具及住房的同时,也创造了视觉形象艺术,当然这些都是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可以说,集体生活是民间美术设计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民间美术也就没有存在的根基。民间美术即使是个别人的创造,但作品服务于集体劳动者,是人们社会生活需要。由此可见,我国的民间美术是群体艺术,是业余性的,不是专业性的;不是职业艺术家创造的艺术,而是生产者的艺术,是集体与个体的有机整合,集体性特征是民间美术区别于普通美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民间美术的原发性特征

从民间美术创作的色彩、形态、寓意来看,民间美术仍然保留着作品发生时的某些基本性质,具有与现实生活重合的性质,带有很大成分的生活原型特点,张道一称其为“原发性”。民间美术一直保留着这种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原发性,其内涵深远丰厚,与原始文化关系密切,许多造型、图式的创造与华夏民族起源有关。比如当代农村一些仍在使用的锄头、木盆、镰刀等生产和生活工具,与新石器时代的同类器物在功能和造型上变化不大。民间美术的原发性体现在它是自发的美术生产,是人民大众对生活的直接需要,而不是纯粹的艺术审美活动。人民群众通过对大自然中各种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长规律等自然属性,以及其形体、色彩、空间等和谐组合的认识,按照自己主观意愿对这种现象进行分解组合,没有过多的雕琢和修饰,保持着清新质朴的气息。

三、民间美术的民俗文化特征

民间美术是植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乡土艺术。它源于人们的原始崇拜、民俗节令等活动,与民俗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在民俗活动中被传承,是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中国民间美术存在于民俗生活中,体现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而且艺术形态也不尽相同。

民俗文化是民间美术发展的动力,民间美术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直接反映了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情感。民俗活动是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关系极为密切,如民间的婚丧嫁娶、节日庆典、迎神赛会、生子祝寿等民俗活动,是以风筝、年画、剪纸、刺绣、春联、戏具、染织、花灯、扎纸、符道神像、服饰配件、龙舟彩船、月饼花模、花灯、泥塑等民间美术为表现形式,因此,民俗活动是民间美术的基础,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民间美术最讲究好彩头,可以说已经成为了民间艺术遵守的格律,如枕头套上的鸳鸯鸟、并蒂莲、双鱼、双雁等图案,其寓意就是代表了夫妻相爱、白头偕老。如山东民俗,女儿出嫁后第一次回娘家时,娘家要送她一件泥塑的麒麟送子和虎头帽,“虎”为百兽之王,是民间普遍尊崇的吉祥物,既有辟邪之意,又有望子发达成才之情。民间认为“虎毒不食子”,为了儿童安全、健康成长,为了孩子安睡不惊,做母亲的往往要缝制一个老虎枕给孩子用,除了有驱邪镇定作用外,还有祝福孩子虎头虎脑之意(图1)。民间年画中的花开富贵、和合二仙、福禄寿三星、连年有余、竹报平安、喜鹊登梅,泥塑中的大阿福等无不体现着人们对幸福、圆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上都是民俗文化在民间美术中的具体体现,民间美术贯穿于整个民间生活中,它在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中,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相辅相成,所以说,民间美术具有民俗文化的特征。

四、民间美术的传承性特征

学习民间美术,需要关注继承传统的问题。继承的结果就是使自己的作品能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而不是刮一阵流行风。民间美术中的那些构图、那些色彩、那些造型,特别是那种神形兼备和以形传神的艺术效果,是我们应该深入学习研究的。我们学习民间美术的主要目标是领悟精神、领会气质及那些程式化的形式。传统只能继承,不能遗传,如果达不到领悟的程度,也只能是学皮毛,更说不上继承。民间美术是家族相传,师徒相授,祖辈世代传袭(图2)。宋之前,民间美术的传播主要是以家庭为核心的模式发展,言传是师徒、父子、母女之间直接传播的方式。宋以后,民间美术的传播逐渐以行会、行帮及批量性生产的工场等社会性传播形式为主。一般来说,没有传承性的作品很难说是民间美术。

五、民间美术的民族特征与地域文化特征

因地理位置的环境、不同地域的气候、风俗习惯等客观因素的差别性,劳动者的需求也不相同,同样也存在着人们的情感色彩、生活价值观、生产方式、创作工艺等主观因素的差异,创作出的民间美术自然也不尽相同。因此,民间美术的创造存在着地域性特征。所谓艺术的地域性,就是某一地区特定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多种原因形成的带有地方风情和地方特色的艺术。在一定区域内生活的劳动者往往在一定的范围里进行着创造。因此,不同地域的民间美术表现的艺术内容、审美情趣、审美习惯及表现手段、表现方法都各具特色。

参考文献:

[1]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钟茂兰,范朴.中国民间美术[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4]易心,肖翱子.中国民间美术[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民间美术篇7

中国的民间美术是中国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流行于普通人民之中的民间美术作品直接来源于群众之手,并装饰、美化、丰富了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断创新、发展,成为富于民族乡土特色的优美艺术形式。让幼儿进行民间美术教育,不但可以让幼儿在体验造型材料和造型表现的过程中萌发出美感和创造力,而且可以让他们从小萌发民族自豪感,体验劳动者创造生活的乐趣。幼儿民间美术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美术题材丰富多彩,民俗特色和地方区域特色浓厚

幼儿民间美术大都是由劳动人民创作、在代代相传中不断完善、改进、发展而积累下来的,这些民间美术作品有的是反映风土人情的,有的是反映地方风貌的,有的是反映思想观念的。题材不拘一格,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千变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

(二)艺术风格单纯质朴、风趣幽默

幼儿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创作的,不带任何官方色彩,没有经过刻意的加工,艺术风格单纯质朴、幽默性较强。民间美术不仅擅长大胆想象,且常用人们熟悉的寓意谐音手法,积极乐观、清新刚健、淳朴活泼,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理想,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二、民间美术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一)民间美术教育能增强幼儿对民间美术的敏感性

民间美术教育渗透民族文化教育,是一种根基性的教育。民间美术教育可让幼儿初步了解一些民间美术的风格、形式和社会文化背景。开阔文化视野,增强对民间美术和民族文化的敏感性。激发幼儿对民间美术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进而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

(二)民间美术教育能赋予幼儿审美感受与体验

审美是民间美术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民间美术蕴涵着创造者对宇宙、自然、人类的认识和种种情感。传递着创造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幼儿在审美活动中常常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不自觉地把自身的情感灌注到审美对象上,在欣赏灌注自己情感的“人格化”的审美意象时,孩子们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因此开展民间美术教育能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开拓幼儿的审美心胸,增进幼儿对民间美术内容和形式要素的认识和使用。并潜移默化地引起幼儿在情感、态度的变化,让幼儿充分体验审美带来的喜悦。

三、中国幼儿民间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教育观念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片面地开展教育 教师缺乏对民间美术的认识,认为让孩子学习一些日常所见的民间手工艺就是民间美术的教育范围,简单地把民间美术看成了美术技能的灌输,片面地加强了幼儿技能训练,认为孩子学习的技能性知识越多,教学的效果越好。而且,教师受到传统艺术教学观念的控制,把传统教学中的模仿化教学搬到了民间美术教育中,过分地强调技能训练和学习标准化以及幼儿作品的完美性,使幼儿在民间美术创造活动中表现为机械的训练、被动的模仿,并以老师的示范作品为追求目标。而老师则认为孩子能在自己的教育下掌握一些民间手工艺,自己的教育目标也就达到了。

(二)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不了解

针对幼儿民间美术表现力较差、作品表现方式单一的现象,我们发现教师在开展活动时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熟能生巧。认为孩子只要掌握了操作技能就能自由的创作。但是,老师忽视了我们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与身心发展特征以及民间美术的创作来源,以致产生了错误的观点。就民间美术的起源来说,民间美术来自民间,是劳动人民对生活的体验和向往的结晶。可是孩子年龄较小,缺少生活经验,他们对事物的感性经验还很少,不懂得体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情感是以自我感官为主,所以他们不会直接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生活感受和已有的技能结合并运用到民间美术的创作中,需要老师加以引导,才能把已有知识融会贯通,达到效果。

四、对幼儿美术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民间美术以活生生的感性形态存在于时空之中,能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构想,给幼儿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在我们身边有不少可供开发与利用的教育资源,虽然民间美术形式资源丰富,但是可以在幼儿园使用的民间美术活动内容较少,而且比较零散。许多幼儿园也有一些涉及民间艺术的活动,但都没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可供幼儿园借鉴的资料也少之又少,更使人忧心的是,民间美术教育资源用于发展幼儿健全人格方面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就这些问题而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开展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

幼儿园民间美术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民间美术教育设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幼儿学习的活动,是班级集体或小组性的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陶瓷艺术》这节课时,可以“美丽的陶艺”为主题活动,通过收集各种各样的陶艺品、交流与讨论有关陶艺的知识、参观并调查陶艺品的制作过程、尝试动手制作等一系列活动,激发幼儿对陶艺的兴趣和热爱,使幼儿对中国陶艺有较全面的感知和理解。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区角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幼儿的知识是在操作与探索中通过自身的活动获得。现在的许多幼儿园都开有区角活动区,区角是一个没有局限的地方,幼儿可以在里面尽情的活动。现在幼儿园里的区角活动有很多种,如游戏区、美工区、表演区、图书区等一些活动区域。

民间美术篇8

关键词:民间美术;年画;美术形式要素

一、绪论

1.民间美术的产生及发展在人类有生产生活需要的同时,就有民间美术产生的端倪。它是与人类衣食住行米密切相关的质朴艺术,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之余的精神享受。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历史文化根源上溯到原始美术,与社会科学发展同步,与历史上的哲学、美学、心理等因素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一个稳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中,调节着人们的心理情感和社会尺度,是民众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的活态体现[1]。正是因为它的复杂性和紧密性,形成了它与其他种类不同的鲜明特点。

2.传统民间美术的定义民间美术是多维度、跨学科的文化。它与原始美术、传统民俗活动、工艺技艺等都有密切的联系,不能像研究单纯美术理论一样割裂地看待。民间美术的创作动机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民俗活动的现实需要。民俗活动反过来也会影响民间美术的创作。视觉体验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民间艺术的创作主体是生产劳动者。他们的创作材料是生活常用的材料或是边角料。所以材料在这里只是个媒介,不能通过材料媒介来辨别它到底属不属于美术范畴。对于民间美术的界定,不应该停留在结果表象来界定。我们要跨越时空界限,去寻找民间美术的趋同性。本文将民间艺术中涉及美术作品、美术视觉、美术造型元素、视觉呈现等形式都囊括在民间美术范围内。

3.研究方法由于民间美术的产生、特征、发展、延续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由于它的创作逻辑的是正向的,所以不能单纯用西方视觉形式分析的方法从结果—条件推演,我会加入一些历史文化的补充因素。民间美术的传承是民间文化的考证途经。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有二大类——口传思维和视觉图形叙事[2]。年画富有民间乡土气息和年节民俗的喜庆色彩和独特面貌,且最为典型。剪纸是一切民间视觉形式的底样。运用剪纸作为论据会更好地去揭示民间美术的形式本质。因此,本文从民间美术的视觉角度来出发,主要选取最基本的民族视觉底样——以年画为主剪纸为副作为论据,运用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来阐释观点。

二、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

1.创作主体与材料基层劳动者是民间美术的创作群体。造物理念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物化创造”[3]。这与上层阶级使用的珍贵稀缺材料、贵族艺术形象明显不同。作品价值不在于材料的贵重和制作复杂,而在于表现群体的独特的造物本色。他们的作品与性格相同,大多具备质朴率真的特点。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之余,使用生活用的剪刀、缝补衣服用的针线、生产用的木板雕版印刷等工具,在有限的环境中和表现能力的允许下,制作理想化的艺术形象,表达劳动者的集体希冀。通过耳熟能详的艺决,在民间大量复制、择优传承。

2.创作动机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首先产生制造工具的实用需要,这与生命生存的自然要求有着直接关系。通过不断升级物质材料、工艺条件、使用场合等因素,民间美术广泛运用于工具使用、家居装饰、民俗活动等日常器物中。在满足实用需要的前提下,追求实用与审美的统一。民间美术是在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下创生的,它的创作动机不是从西方美术体系本体论角度出发的,而是从传统信仰、古代哲学体系角度考虑的。无论是剪纸、年画、玩具、皮影、印花等都是创作者体验生活的真切感受,通过塑造理想化的视觉形象将“真感受”转化为艺术的“美呈现”。将劳动人民集体的审美想象寓于其中,表达人民的集体功利愿望,消除心理的忌惮和焦虑,起到道德教化和启蒙教育的作用。在满足物质功利需要和精神功利需要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追求视觉愉悦感。

3.创作主题主题整体是偏向吉利、喜庆的。内容上贴近日常生产生活,有很强的象征意味。首先,第一大类就是民俗类。民间美术参与到民俗活动的各部,对于实际活动有美术方面的补充。第二大类,生命类。家庭繁衍、延年益寿、爱情婚姻等都属于民间群体的生命理想。例如,天津杨柳青年画《富贵寿考》。第三类,宇宙、传说、小说戏曲类。第四类,社会类。关于社会生产、城市景观、市民生活等。第五类,道德、教化类。

三、民间美术形式元素

1.造型逻辑民间美术是农业生产者对日常生活的真切感知和长期生产实践经验的艺术反映。它也与文人士大夫的言志寄情的个人感情抒发不尽相同,民间美术以阴阳相合的本原哲学和天人合一的本原哲学为精神内涵。思想来源是与特定历史阶段的民族群体意识、感性气质和心理素质相符的视觉呈现。造型逻辑不是从形式本体因素出发,而是从托物言志的民间表达出发的。采用中国哲学“观象悟道”的思维和民族观念,重视经验的积累和理性经验的参与,形成了中国民间独具特色的造型体系。在透视方面,不讲究科学焦点透视,而是为表达需要自由移动空间。但也不是完全随意的,还是在中国五方古代空间定位的影响下具有一定规律。上天下地的构图,日月星辰在空中齐聚,彰显天地宇宙轮换运转的客观规律。造型不受客观规律的束缚,艺术形象从主观感知和实践经验中提炼,借用一切事物来表达理性精神。画面叙事的还是以具体叙事为主,通过具体故事图案描写,折射出浓厚的哲理与思辨的内涵。

2.色彩正如俗语“三分塑七分彩”所言,色彩处于民间美术因素的支撑地位。民间美术用色讲究艳丽鲜明,浓墨重彩。施彩原则与追求单纯视觉形式的西方现代艺术不同,色彩的使用更多的是运用传统哲学、集体审美理想有关的思维认知和逻辑推理的方式。通过色彩寓意的效果,来增强趋利、求生、美好的合目的性。色彩常用原色,红绿就是经典,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除了视觉体验之外,色彩还会给观者带来强烈的心理效果。常运用火红等暖色和补色来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喜瑞愿望。但是,具体色彩也会因地域、习俗、工艺不同而有不同搭配原则。例如,因为颜色与人物性格密切相关,朱仙镇英雄神话主题有严格用色。关公传绿袍、盔甲用黄色或水红。

3.构图构图讲究对称均衡、平面饱满。求满、求大、线型,运用散点透视和平视法,重在抓住事物的特征,强调人物形象的外轮廓。这象征着祥和美满、繁荣昌盛的理想愿望,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欣赏习惯和追求十全十美、美满团圆的心理状态。这与民间唱本中先苦后甜,经历磨难而后皆大欢喜的剧情相一致。在经营位置时,更多考虑画面形象的外轮廓以及完整形状的布局,追求形状的完整和人物的完整,不能出现主要人物不完整、缺失断裂的情况。画面主题突出、视觉冲击力大,还有题字。对于建筑、花草等辅助形象也布局的很考究。有三种典型的构图形式——横向扩展、竖向扩展、发散式。发散式构图就是在横向和竖向都展开,依次排列、互不遮挡、中不遮后,整体呈放射状。

4.艺术形象根据具体的实用用途和主题需要,会选取一些艺术形象。这些形象以人物为主。不同身份、性格的人物,塑造的形象也就不同。武将要将扇子完全打开,扇风朝着身体肚子方向。文人一般使用半开的折扇,轻轻煽动胸膛。在人物角色的基本设定下,运用概括提炼、塑造神态的手法进行形象处理。画面追求形状的完整和人物的完整。不管是什么动态,都是全身人物,很少本身或手足等局部描写。“不破脸”——不让静物、道具遮挡人的面部。“不断手”——尽量露出人物的手脚。一般选用人物的正面形象,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选择侧面,头像手足也会违背客观规律采用正面的头像、眼睛或手足。民间剪纸《吹笛》违背自然规律出现“断笛”,采用变形的手法不破坏脸和手的完整性。

5.装饰手法从视觉形式上来看,一提到民间美术就能想到平面装饰感。但这里的装饰机械简单的填补空白而是将现实概念转化为简单的视觉可视形式。装饰主要是对物体内部结构的丰富和深化,使结构有序、有序、整齐。纹样是装饰图形的底样,它大多来源于原始崇拜。因为民间美术很重视主要形象的边缘轮廓的完整性,其他装饰手法都是在这个前提下去完善的。内部装饰不能太平均、机械,而是要掌握装饰图样的疏密、平衡、层次、节奏,甚至运用变形、借用、共用形、减形等手法去调整形式布局。要求画面大气、单纯、不琐碎、不呆板,富有变化。剪纸样式最为典型。

6.艺术表达与社会功能审美娱乐要求、实用功利性、信仰观念、道德思想都可以较直接地从民间美术内容中获取。它的表达阶层与接收群体都是一致的,彰显了集体观念的趋同性。处于边缘、补充地位的民间美术之所以可以流传至今,是因为这种形式不是单纯的审美形式,而是具有直接的人文意义和社会功能。民间美术与日常生活、民俗活动、祭祀礼仪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在这些现实活动的承载下,隐形地流传下来。民间美术汇集了特定时期群体的理想、意愿、需要、评价、道德等,它在有限范围里自由表达,不会脱离他们集体意识进行突破的创作。艺术表达具有直接朴实和清新亲切的特点,这与传统上层阶级绘画的高雅形式和深度表达有很大的不同。常借用字词同音的方法将常用的绘画物象与吉利语言结合起来,表达吉祥、喜庆、纳福、美好的意义。比如,年画《莲生贵子》寓意(莲蓬)连生贵子、《喜上眉梢》喜鹊与梅花的组合寓意生机勃勃。更重要的是民间美术也对当地群体的道德、历史、风俗、生产、文化有相对直接现实的教化作用。

四、展望与未来

上一篇:工程合同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国美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