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高职称范文

时间:2023-12-12 22:18:24

副高职称

副高职称篇1

序号

工作单位

姓名

性别

民族

出生年月

申报资格名称

申报专业

1

苏尼特右旗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仝玉兰

蒙古

1967.11

副主任医师

副高职称篇2

1 方法

以内科、外科、五官、妇科基础常规体格检查及胸透、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血脂血糖、心电图、肝胆胰脾子宫附彩超、乳腺CT为主要项目,进行健康筛查。应体检844人(处局级领导干部342人,副高以上职称知识分子及县级拔尖人才502人),实体检703人,参检率83.29%,其中男525人,女136人;检出阳性发现633人,占参检人数90.04%,无阳性发现40人,占参检人数5.69%。

2 健康状况

663人均有轻重不同的阳性发现,有的甚至有多种阳性发现同时存在,见表1。

3 影响处局级领导干部及副高以上知识分子和县级拔尖人才健康状态的因素

3.1 本次仍有141人未参加体检(其中处局级领导干部116人、拔尖人才53人),与2006年未参检的处局级领导干部140人相比,还有100.71%的人没认识到定时健康体检的重要性。

3.2 本次体检阳性发现的处局级领导干部及副高以上职称知识分子和县级拔尖人才,多数人是自我感觉良好的“健康人”,就是这些“健康人”中,94.31%都处于亚健康状态。

3.3 持续发展的智力与逐渐衰退的体力之间的矛盾,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身心能力不足的矛盾,渴望提高工作效率与内耗的矛盾。长期紧张超负荷工作生活,身体免疫力下降。

3.4 社会变革带来的心理冲击。

3.5 复杂的人际关系及矛盾冲突。

3.6 生活不规律,饮食结构失调,营养过剩:长期过高热量、大量饱和脂肪酸和动物脂肪酸饮食能引起血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升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

3.7 以车代步,缺少体力活动。

3.8 吸烟、饮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兴奋血管运动中枢,使小动脉收缩,从而增加周围血管阻力,致使血压升高。吸烟可使血中一氧化碳含量较高,造成动脉搏壁相对缺氧,从而促进动脉壁脂肪酸的合成,导致动脉硬化,血液黏稠度增高致心脑血管疾患。

3.9 30岁以后的个体,生理功能的衰退平均以每年1%左右的速度递增。

3.10 自认为身体素质较好,发现不适症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及时做出调整。

3.11 针对2006年5月体检后的个体健康预警,没有有效地积极配合参与健康干预和健康促进。

4 疾病流行的趋势

从表1可以看出,处局级领导干部及副高职称以上知识分子、拔尖人才94.31%都处于亚健康状态;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粘度、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的趋势明显高于其他疾病,呼吸系统及慢性乙肝疾患次之。

高血压、高三酰甘油、高血糖、血黏稠度高、肥胖、脂肪肝在医学称之为代谢失常综合征,是产生糖尿病、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共同土壤”,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启动环节。心脑血管疾病素有“第一杀手”之称,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给家庭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通过2006年5月和本次对处局级领导干部健康筛查,健康状况已成为一个严峻的事实,对领导干部和副高以上职称知识分子、县级拔尖人才身体的危害不容忽视,应积极探索防治策略与措施。

5 对策

5.1 领导重视,给予政策、环境和经济的支持。

5.2 成立处局级领导干部及副高以上职称知识分子、县级拔尖人才健康管理领导小组,指定县域内知名专家担任健康管理医师。由专家精心管理,与历年体检进行纵向对比,从饮食、运动、生活方式、体检、就医、康复等方面进行健康跟踪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使领导干部及副高以上职称知识分子、县级拔尖人才不为健康劳心费神,为诊病四处奔波,全身心投入工作中。

5.3 制订长期连续系统的健康体检制度,建立健康档案。对健康“知根知底”,甚至“先知先觉”,采取防范措施准确到位(2007年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个体健康信息跟踪对比明显好于2006年体检结果)。

5.4 通过各种信息媒体开展社会健康教育,唤起每个人的自我健康意识和公众保健的责任感,健康促进将客观的政策、环境支持与个体主观参与融为一体;保持恒久的知行统一。

5.5 保持良好的心态,顺应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

5.6 合理膳食,均衡营养。食物种类多样化;饮食以清淡为主,少吃动物性脂肪,控制高脂肪、高胆固醇类食物的摄取,如:动物内脏、肥肉等。适当地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植物纤维素类食物。如粗粮、大豆类、菌菇类、蔬菜和水果,以降低血脂,保护心脑血管功能。

5.7 注意劳逸结合。安排一定的放松时间,缓解和减轻压力,维护健康。

5.8 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防御疾病的能力。

5.9 不抽烟、少饮酒,生活要有规律,每天保证8 h的睡眠时间。

5.10 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要加强卫生教育,正确认识携带状态对周围人群的可能危害性,自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并接受必要的防治措施。

5.11 对未产生乙肝抗体者,建议按“0-1-6”方案定期接种乙肝疫苗,并定期复查;已产生乙肝抗体者,可每隔3~5年加种一次乙肝疫苗,并定期复查。

副高职称篇3

今年,职称申报工作根据省职改办《关于调整高级职称申报职数管理方式的通知》(鄂职改办函〔2017〕13号),《关于开展2017年度全市职称申报评审工作的通知》襄人社发﹝2017﹞49号文件精神,我们主要做了一下几点:

1、今年市职改办不再向各县(市、区)下达评审单。实行岗位管理的事业单位人员,原则上要在单位岗位结构比例内申报。我们认真执行,严格控制,年初把拟申报数量报市职改办备案。

2、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成绩不作为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的前置必备条件,医古文、古汉语参照执行。确实需要评价外语水平、计算机、医古文和古汉语能力的,由各专业评委会或用人单位聘用时自主确定。其中,由各专业评委会自主确定的,评审前,高级报省职改办备案,中初级报市职改办备案。2017年以前已经取得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合格证书的,可与评审材料一起提交,供评委会参考。

3、虽然无指标限制,但不突破去年的申报数并根据我县各个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情况,职称申报采取超岗位职数的单位实行差额分配、未超岗位职数的单位实行等额分配的方案实施,取三年来的平均数申报,

今年职称制度改后矛盾将不断突出,一方面是个人申报热情的高涨,二方面是受单位岗位设置限制,一大批人员取得了高一级职称未被聘用到相应岗位。我们也在积极想办法争取,为超岗位职数的单位争取一定的申报名额,尽最大努力为广大的专业技术人员服好务。

今后,我们将在职称申报工作中将严格执行省、市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完善好政策申报制度,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更好的服务我县专业技术人员。

2017年年初申请申报计划:

1、教育系统(下属25家事业单位)符合晋升正高级职称10人,拟申请申报正高职数2个;

符合晋升副高级职称514人,拟申请副高职数80个;

符合晋升中级职称315人,拟申请中级职数120个。

2、卫生系统(下属20家事业单位)符合晋升正高级职称2人,拟申请正高职数2个;

符合晋升副高级职称38人,拟申请副高职数38个;符合基卫高条件15人,拟申请10个;

3、其他103家事业单位符合晋升副高级职称14人,拟申请副高职数14个;

符合晋升中级职称120人,拟申请中级职数75个。

我县2017年拟申报职数正高4个,副高134个(含基卫高10人),中级195个。

2017年拟申报计划(正在进行申报中):

根据2017年7月24日局行政办公会讨论意见:

1、教育系统(下属25家事业单位)拟申报正高2个;

拟申报副高45个;拟申报中级40个。

2、卫生系统(下属20家事业单位)拟申报正高2个;

拟申报副高20个;基卫高拟申报10个;

3、其他103家事业单位(机关单位不得申报)拟申报副高6个;中级拟申报 67个。

副高职称篇4

编制军衔

又称“职务军衔”,就是对军队的每一个职务所规定的军衔等级。军人个人的军衔必须是在其所担任职务的编制军衔范围内授予或晋升。世界各国军队一般都规定有编制军衔,但编制幅度不尽相同,有的一职编一衔,有的一职编数衔。规定一职编一衔的英美等国家,辅以临时军衔制度,来调整新者军官的利益关系,规定一职编数衔的国家,则用编制军衔的幅度来调整新老军官的利益关系。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军衔,基本上实行一职编两衔的制度,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修正的《军官军衔条例》规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的职务编制军衔为上将,其他各职级的编制军衔为:

正大军区职:上将、中将 ;

副大军区职:中将、少将;

正军职,少将、中将 ;

副军职:少将、大校;

正师职:大校、少将;

副师职(正旅职);上校、大校;

正团职(副旅职):上校、中校;

副团职:中校、少校;

正营职:少校、中校;

副营职:上尉、少校;

正连职:上尉、中尉;

副连职:中尉、上尉;

排职:少尉、中尉。

美国的军官职务编制军衔规定: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军种参谋长、战区司令官为上将;军种副参谋长、军长、舰队司令为中将;师长、航空母舰特混部队司令为少将;副师长、独立旅旅长为准将;团长、空军联队长、舰长为上校 ;营长、舰艇中队长为中校;副营长、舰艇分队长为少校;连长为上尉 ;副连长为中尉;排长为少尉。

罗马尼亚的军官职务编制军衔规定:集团军司令为少将、中将;师长为少将;团长为上校;营长为大尉、少校;连长为大尉;排长为中尉。罗马尼亚的男军官中不设少尉军衔,少尉专为女军官设置,女军官一般不担任连队指挥官职务,故其排长的编制军衔中没有少尉。

印度的军官职务编制军衔规定:军种参谋长为上将;军区司令、舰队司令为中将;师长、军分区司令为少将;师参谋长、旅长为准将;旅参谋长、飞行联队司令、舰长为上校;营长、特种兵团长、飞行中队长、二级舰长为中校;副营长、特种兵副团长、飞行中队长、三级舰长为少校;连长、飞行副分队长、艇长为上尉;副连长为中尉;排长为少尉。

临时军衔

又称“职务军衔”、“名誉晋级”,就是按照军官所任职务佩带军衔符号,任什么职就佩带什么职务所对应的军衔符号,职务下降军衔也随之降低,职务消失军衔也就不算数了。

临时军衔,最早来源于“名誉晋级”(Brevet),起源于拉丁语 brevis(短暂的)。早在 1600年,英国人用名誉晋级一词,表示临时提高一个人的权力,作为对他胜任职守的一种奖赏,但不提薪。名誉晋级,英国人又称为“荣誉阶级”、“加衔阶级”。在美国,名誉晋级制度在 19世纪 60年代的南北战争中就已实行。在那场战争结束时,乔治·奥姆斯特郎·卡斯特的名誉晋级(临时军衔)已经是少将,但他的正式军衔(永久军衔)仍然还是上尉。在印度,称临时军衔为“军衔”,对于高出永久军衔一级的临时军衔,每月发给 50卢比的补贴。在旧中国,称临时军衔为“加衔”,北洋政府规定将官、国民政府规定上将军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作为加衔(临时军衔)授予将来有可能正式晋升为该级军衔的军官,不过加衔者只是佩带军衔符号,其他待遇仍按原军衔执行。1986年捷克斯洛伐克在修订的法律中规定:当军人所任职务或勤务需要时,可临时授予比其实际军衔高的军衔,但不得作为要求调整服役收入的根据。

元帅

这个地位显赫的头衔,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两种含义:一是官职名称,二是军衔称号。

法文元帅一词源自古上德意文“马”和“仆人”。在中世纪的法国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元帅是军队中的一般官职,他负责军队的行军队形和作战队形,监督警卫勤务的执行,管理军队庶务以及指挥前卫,选择营地等工作。在中国,汉语元帅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633年的春秋时期,当时只是表示对“将帅之长”的称呼,还不是官职名称。从南北朝起,元帅逐渐成为战时统军征战的官职名称,如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宣帝宇文氲任命其叔父宇文盛为“行军元帅”,率军作战。隋、唐、五代和宋朝,战时都设元帅职务,唐太宗李世民在继承皇位以前曾担任过“西讨元帅”。当时的元帅按其职权轻重和执掌分工, 大都冠以不同名号,如“天下兵马元帅”、“兵马大元帅”、“行军元帅”、“行营元帅”,其中又有“都元帅”、“元帅”、“副元帅”的等级之分。金朝战时设元帅府,任命不同级别的元帅,专掌征讨之事。元朝各道、州,凡有军旅之事的地方,都设都元帅府或元帅府、副元帅府,任命不同名号的元帅,掌管当地的行政及军事大权。明朝韧年,在枢密院之下设诸翼元帅府,任命元帅、同知元帅等官职,统军征战。元、明两朝的元帅职权较前减轻,仅为二、三品官职。

元帅一词用以表示最高军衔,始于 16世纪的法国军队。1559年----1560年,法兰西二世首次授予四名高级将领以元帅军衔称号,至 19世纪拿破仑一世,法国先后有 44人被授予这一军衔。继法国之后,元帅军衔先后被许多国家所采用:16世纪有日尔曼各国,17世纪有奥地利、俄国,18世纪有英国,19世纪有西班牙、土耳其、意大利、日本,20世纪有阿富汗、印度、泰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蒙古、中国、前苏联、波兰、罗马尼亚、前南斯拉夫、保加利亚、芬兰、埃及、苏丹、扎伊尔、乌干达、巴西等国。有的国家将元帅区分为不同等级。元帅级别设置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设有苏联大元帅、苏联元帅、主帅、元帅四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的元帅区分为帝国元帅和军种元帅两个级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元帅,区分为元帅和次帅两级;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5年的法律文件规定,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大元帅设而未授,授予元帅军衔的有 10人,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中将

将级军官中的一级军衔称号,多数国家属将官的中等级别,少数国家以中将为最高军衔。在多数国家,中将是军长的编制军衔,但在一些国家,如蒙古、以色列、利比亚、索马里、比利时、瑞士、危地马拉、厄瓜多尔、乌拉圭、洪都拉斯等国,中将则是国家最高军事领导人的军衔称号,因而也是这些国家的将官中最高的一个级别。

准将

一些国家的将级军官中最低的一级军衔称号。准将一般是旅长的编制军衔,所以过去一些国家称准将为“旅将”,法文用“将军”和“旅”这两个词相组合即为“准将”。在英国,凡是担任副师长或独立旅(由两个团组成)旅长的准将,属将级军官,而担任相当于其他国家团级规模的旅长职务的准将,则不是将级军官,而是一个受到特别任命的上校,这种准将军衔带有临时性质。在俄国彼得一世时期,只在海军中设准将衔,陆军不设。

中校

校级军官中间一级的军衔称号。在 17世纪俄国军队的副团长称作中校,后来逐渐演变为副团长的军衔称号。在西欧国家,中校是团队指挥官上校的第一助手。1722年俄国彼得一世在《官级表》中,将中校作为校官的第二级军衔称号固定下来。1935年苏联红军实行军衔制时,校官只设上校和少校两个级别,到 1939年才补充设置了中校。目前世界各国的军衔体系中,均没有中校军衔称号,一般为副团长或营长的编制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按现行法律规定,中校可以授予正团职、副团职和正营职等三级指挥军官和担任高级、中级、初级等所有的专业技术职务的军官。

大尉

该词源自拉丁文“首领”一词派生出的“军事长官”。大尉的称谓首先出现于中世纪的法国,当时是独立军区长官的头衔,职位显贵。后来大尉一词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从1558年起,开始称连长为大尉,军区长官则称总大尉。在俄国,大尉称谓最早出现在16世纪鲍里斯·戈杜诺夫时期,人们称外国雇佣军的队长为大尉,从1647年起,大尉作为一级军衔称号授予新制团的连长,到18世纪初,所有正规军的连长都享有大尉称号。当前,世界各国的尉级军官军衔中,设置大尉军衔称号的,只有东欧国家和越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尼加拉瓜、阿富汗等少数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日本尉官中最高级别的军衔称作大尉,但他们不设上尉,大尉是高于中尉一级的军官,故译成汉语应称上尉。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 50年代一60年代首次实行军衔制期间,设有大尉军衔,是尉级军官中最高的一个级别,授予副团长、营长、副营长和连长。1988年实行的新军衔制,不再设置该衔。

中尉

该词源自法文“人”、“副职”。中尉作为军队职务名称,最早出现在法国,1444年法国军队将担任副队长的首领称为中尉,到 15世纪末中尉成为对副连长的称呼。从17世纪下半叶起,中尉成为法兰西等西欧国家陆军和海军的军衔称号。俄国军队17世纪中叶在新制团设置了中尉军衔,起初授予步兵连和骑兵连的副连长,后来中尉被任命担任连长。当今世界各国的军衔体系中都设有中尉军衔称号,一般为副连长的编制军衔。有的国家还将中尉区分为一级中尉与二级中尉两个级别。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中尉,是连长、副连长和排长等初级军官的编制军衔,大学本科毕业后的军人可直接获得中尉军衔。

准尉

该词源自古斯拉夫文“旗”,1649年俄国军队首次称旗手为准尉。旗手通常是从最勇敢、最健壮、经过战斗考验的军人中挑选任命的。彼得一世建立正规军时,于1712年正式设立了准尉军衔,作为步兵和骑兵中的最低官衔。在 1722年的《官级表》中,将准尉分为两个等级,“下级准尉”列入军士的等级,准尉列入尉官行列。

军士长

一些国家士官或军士军衔中的最高等级称号。美国、法国、德国、日本、匈牙利及卢森堡、秘鲁、智利、委内瑞拉等许多国家设有此衔,有的国家还将军士长区分为若干等级,如美国的军士长包括一级军事长、二级军士长和三级军士长,另外在军种部、军队院校和各级部队,还设有总军士长,是各该单位士兵的总头目,地位颇高。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士长军衔,授予经过军队院校培训,被任命担任基层行政或者专业技术领导职务的士兵。从 1993年 4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修改《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服役条例》的决定起,军士长划分为四个级别,一级为初级,可按服役年限逐级晋升。一级晋升二级、二级晋升三级的期限各为 4年,三级晋升四级的期限为 5年。

军士

有的国家称为士官,是低于军官高于士兵的一等军衔称号。军士一词源自拉丁语“职务”,常用于军事人员。法国首先于l5世纪将军士作为军衔,授予业务熟练的有经验的士兵。后来这一称号传入德国。1716年彼得一世将其移植到俄军,其地位居于班长与司务长之间,使用七十多年后于 1789年废除,由班长级(下士)士官所取代。目前世界各国的军衔等级体系中都设有军士衔称,一般的区分为三至四级,多的设六、七级。中国人民解放军 50年代首次实行军衔制期间,设上士、中士和下士三个级别;80年代新军衔制实行后,军士是士兵军衔中低于士官、高于兵的一个级别,划分为上士、中士和下士三级,服现役第二年的副班长、服现役第三年的上等兵,可以晋升为军士军衔。

上士

多数国家军士军衔中的最高衔称。该词由德文“野战”和“差役”两词组合而成,“差役”一词又是由动词“不停地运动”演变而来,表示那些为主人跑腿儿的人。早在欧洲的雇佣军中,差役是连队最高长官上尉和士兵的中间人,负责上下联系。差役分为普通差役和野战差役两种,普通差役每月从士兵中推选,野战差役则由军官指定。由于野战差役都是被军官器重的优秀士兵,所以除了上下联络以外,逐步地负责连队的文字工作、教官工作,参与对士兵的管理,成为连队的重要人物。以后野战差役(上士)被作为士兵军衔中最高级别的称号来使用。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设有此衔,除设军士长、大士军衔的国家外,上士是军士衔级中的最高级别。有的国家还将上士分为若干等级,如秘鲁分为两级,意大利、阿根廷分为三级,波兰分为四级。中国军队引进军衔制度以来,从清朝新军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届政府制定的军衔章程,都将上士这一称号作为军士中的最高衔称加以沿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服现役第四年的班长、第五年的副班长,都可晋升为上士军衔。

上等兵

多数国家兵衔中最高等级的称号。该词源自法语,法国军队曾规定,骑士如果在战斗中失去马匹,则暂归步兵指挥,执行步兵勤务,但仍保留他们的骑士称号和薪购,并免干粗活。后来,就把这种“免除了列兵某些职责的人”叫做上等兵。17世纪初,德国将上等兵作为一级军衔设置于连队,授予有经验而可靠的士兵,赋予他们负责哨兵派班、押解俘虏等重要任务,有时班长缺勤,还可以班长工作。1716年,彼得一世将上等兵衔引进俄国,陆军条令规定,在步兵、骑兵、工兵中设置,授予屡建战功或长期服役无理的士兵。1722中的《官级表》规定,在陆军中设上等兵、上等炮手,海军中设上等水兵。目前,世界各国除兵衔只设一级的少数国家(如不丹、韩国、加拿大)外,大多数国家都设有此衔。清朝末年军衔制引进中国后,称最高的一级兵衔为“正兵”;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陆军官佐士兵阶级表》中,使用了上等兵这一称号,之后被历届政府沿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条例规定,服现役第二年的列兵可晋升为上等兵军衔。

二等兵

某些国家士兵军衔中的一个等级称号。该词由德语“自由”和“解脱”两词演变而来,即“被解脱”之意。在17世纪的雇佣军中,一些年纪较大而可靠的士兵,可被免除低级、繁重的和站哨等勤务,二等兵一词便是对这些略享优待士兵的称呼。1859年,在普鲁士的炮兵中曾设过一等兵衔称,位于上等兵与二等兵之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士兵的服役期限延长到 12年之久,为解决士兵的待遇问题,决定增加兵衔的等级层次,新设了一等兵和三等兵,使兵的军衔增加到了四级。目前,兵衔设四级的国家有德国、日本、委内瑞拉、卢森堡等国。

列兵

一些国家士兵军衔中最低的一级衔称。俄军根据彼得一世1722年 1月24日颁布的《官级表》,首次设置此衔。l874年,俄国实行普遍征兵制后,列兵属于“低级军衔”。1918年,苏维埃共和国建立工农红军后,将列兵改称为红军战士,1946年 7月恢复列兵衔称。目前,世界上设列兵军衔的国家有:蒙古、阿尔及利亚、波兰、法国、捷克、卢森堡、瑞士、西班牙、希腊、意大利、巴拿马、巴西、古巴、加拿大、墨西哥、尼加拉瓜、委内瑞拉等国。其他国家士兵最低军衔的称呼,有的称四等兵,如德国 ;有的称三等兵,如美国、日本、奥地利、智利、秘鲁等国;有的称二等兵,如印度尼西亚、比利时、荷兰、匈牙利等国,有的称新兵。

军衔的起源

l5世纪以前的世界各国军队中,只有官衔,没有军衔。军衔与官衔的根本区别是把士兵纳入了军队的等级体系,这是一种革命性的进步。最初用军衔代替官衔的变革,发生在15世纪一16世纪的意大利和法国等一些西欧国家。其原因是在这些国家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工商阶级为了发展贸易,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王权,以打破封建割据。国王为了集中王权,需要工商阶级的财政资助,于是,在这些国家出现了一个以保护贸易为交换条件、工商阶级出资支持君主制的政治局面。国王通过税收得到了雄厚的财源,雇佣国外的军人建立听命于自己的军队。从此以后,雇佣军成了国家的主要军事力量,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新的军队开始由大批雇佣军编成,因为封建制度的瓦解,获得了谁出钱就为谁服务的自由”。

永久军衔

又称“个人军衔”、“正式军衔”,是根据军官所任职务、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对事业的贡献和在军队中服役的经历等综合因素,授予个人的军队等级称号。这种军衔称号是军官的终身荣誉。军官退役后仍然予以保留,只是在军衔称号前冠以“退役”二字,如“退役上校”、“退役中将”等,故称永久军衔。

大元帅

大元帅这个比元帅更高的头衔,起初并不是军衔称号,而是一种荣誉封号,用来授予本国或同盟国武装部队总司令,有时也授予皇家成员和国务活动家。1569年,法国的查理九世国王,封其弟弟昂茹公爵为大元帅。此后,到19世纪的 3个世纪里,法国、奥地利、罗马帝国、俄国等国家,先后享有大元帅封号的共约三十人。1716年俄国陆军条令规定,大元帅为俄军最高军衔,1727年将这一军衔授予缅希科夫公爵,大元帅开始成为军衔称号。后来设过大元帅军衔的国家,仅有前苏联、西班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少数国家,目前世界上已没有这一军衔的设置。

军兵种元帅

前苏联空军元帅、炮兵元帅、装甲兵元帅、工程兵元帅、通信兵元帅军衔的统称。军兵种元帅是前苏军元帅中最低的一个级别,与诸兵种合成军队中的大将属同一级别。空军元帅、炮兵元帅、装甲兵元帅军衔,是根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 1943年 1月16日的命令而设的,通信兵元帅和工程兵元帅,是根据 1943年10月 9日的命令而设的。凡获得这种军衔称号的人,都发给一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证书和一枚特别的“元帅星”证章。前苏联的海军元帅,其他国家的空军元帅、海军元帅、陆军元帅,均不是本条目意义上的军兵种元帅,他们的级别要高于前苏联的军兵种元帅。

上将

许多国家将级军官中最高级别的军衔称号 。 上将在英语中与“将军”为同一个词(General),但在法、德等语中则是在将军之后加一个名词或形容词构成,法语为“集团军将军”(Gneral darmee),德语为“最高的将军”(General oberst)。最早的俄军上将军衔由彼得一世设立,根据 1716年陆军条令规定,俄军上将担任总司令官,级别相当于元帅,有权领导将军“军事会议”。

随着军队规模的扩大和国家军事体制的发展,有的国家遂将上将区分为几个等级。最早是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授予潘兴以五星上将称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大战结束后,授予马歇尔等 8人以五星上将称号,其中陆军 4名,空军 l名,海军3名。中国国民政府时期,于1935年将上将区分为特级、一级和二级三等。特级上将又称五星上将,只授予蒋介石 1人;一级上将又称四星上将,授予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陈绍宽等人。

少将

特级军官中较低的一级军衔称号。世界各国的将官,一些国家以少将为最低的一个级别,一些国家则以准将为最低级别,后者如美、英、法、德、意、印、巴等国,前者如东欧国家、日本、丹麦、巴西、哥伦比亚、葡萄牙等国。少将一般为师长和副军长的编制军衔,因而起初在一些国家称少将为“帅将”,现在法文少将仍由“将军”和“师”两词组合而成(General de division)

中国人民解放军50年代一60年代首次实行军衔制期间,规定少将是大军区副司令员、兵团级部队正副司令员、正副军长和师长的编制军衔,10年中共有 1360人获得了少将军衔。当前规定,少将军衔可授予副大军区职、正副军职和正师职军官,高级专业技术军官也可授予此衔。

大校

少数国家校级军官中最高一级的军衔称号。大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出现的一级衔称,最初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设置。中国人民解放军于 1955年和 1988年两度实行的军衔制度中,均设有此衔。设有大校军衔称号的国家,还有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摩洛哥。

人民解放军的大校军衔称号,1955年----1965年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期间规定,可以授予军长、副军长、师长和副师长等四个级别的军官。1988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规定,大校军衔可以授予副大军区职、正军职、副军职、正师职和副师职等五个级别的军官。1994年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规定,大校军衔只授予副军职、正师职和副师职等三个级别的军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规定,大校只是副师长的编制军衔。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不设大校军衔,有的国家不承认大校是高于上校的一个军衔等级,往往同他们国家的上校对等,在名称的翻译上译为“资深的上校”或“老上校”。

少校

该词源于拉丁文“大的”、“职位较高的”、“年长的”等词汇,是一个古老的军事术语。四百多年前,西班牙军队最先把少校作为军衔称号使用。16世纪少校这一军事术语传人德国,开始只是作为对担任一定职务人员的称呼,如少校与“城市”一词搭配,即指城市事务管理者,与“钥匙”一词搭配,则指负责要塞门户开关的人。以后德国在建立常备军时,少校便作为军衔称号使用。1698年,俄国为新制团的指挥人员和在俄军中服役的外国人设置了少校军衔,13年后在彼得一世建立的正规军中也开始设置此衔。18世纪--19世纪,俄国一度将少校区分为一级少校和二级少校两个级别,还把少校与岗位相搭配来表示一种固定的职位,如“基地少校”、“门卫少校”等。

现在世界各国的军衔体系中均设有少校,为校官中最低的一个级别,一般为副营长的编制军衔,有的国家也规定为营长或特种兵连长的编制军衔。

上尉

该词来源于拉丁文“首领”,是一个最古老的军事术语。西方陆军最早的组织形式是被称作“连”的单位,每个连由一名上尉指挥,当时的上尉是一种职称,在德文中至今上尉和连长是同一个词(Hauptmann)。这个词由“头”和“人”两词组合而成,表示一个地位显赫的人,过去一般是对首领或司令官的称呼。以后,上尉逐渐演变为担任连长职务者的军衔称号。当今世界上凡是实行军衔制的国家,都无一例外地设有上尉军衔,在绝大多数不设大尉的国家中,上尉是尉官中的最高级别。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上尉,是副营长、连长和副连长的编制军衔,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可直接获得此衔。

少尉

该词源于法语“代表”,是法国古代对步兵和骑兵部队中掌旗军官的称呼。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起,少尉被确定为法国最低一级军官的军衔称号。在德国,1500年前后,人们用由法国传人的该词称呼某些军事长官的代表或其他公务人员,约l8世纪后称军队中最低一级的军官为少尉。在俄国,少尉军衔设于1703年彼得一世时期,在1722年颁布的《官级表》中,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一直沿用到1917年。现在,少尉是绝大多数国家尉级军官中最低一级的军衔称号,少数不以少尉为尉官最低军衔的国家,有两种情况,一是不设少尉军衔,以中尉为尉官最低衔,如蒙古、波兰和罗马尼亚的男军官;再是将准尉列入尉官等级,以准尉为尉官最低衔,如阿富汗、土耳其、阿根廷、智利等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少尉,是排长的编制军衔,大学专科和中等专科学校毕业担任军官职务者,或由士兵经短期培训后直接提升为基层军官者,一般授予少尉军衔。

士官

一些国家军衔体系中低于军官、高于军士的军衔称号。只在少数国家设置,如西班牙、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88年重新实行军衔制时,始设此衔,是士兵军衔中最高的一级衔称。士官军衔分为军士长和专业军士两个类别,二者在等级体系上无相互从属和递进关系,是相对独立而平行的两个系统。士官按兵役性质,属志愿兵范围,服役期限较义务兵为长,退出现役后可享受转业待遇,由地方政府负责安排工作,符合条件规定的还可作退休安置,或者复员安置。有些国家称军士为士官,有的称“非委任军官”,名称不一,但其地位大同小异,都是居于军官、军士之间的一个等级。

专业军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官军衔中的一类衔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服役条例》规定,专业军士军衔,授予服现役满5年以上、自愿继续服现役、经批准担任专业技术工作职务的士兵。专业军士区分为一级专业军士、二级专业军士、三级专业军士和四级专业军士四个级别。专业军士军衔实行按期晋升制度,一级晋二级、二级晋三级的期限备为 4年,三级晋四级的期限为 5年。

大士

一些国家军士军衔中的最高衔称。蒙古、几内亚、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苏联红军设立。罗马尼亚还将大士区分为一、二、三级。

中士

各国军士军衔中的一个级别称号。该词源于拉丁语“服务者”。中士作为军衔等级称号,最初在法军中设置,尔后出现于德国和英国军队。17世纪30年代开始在俄国新制团,1716年开始在俄国正规军中也曾设此衔,1722年彼得一世颁布的《官级表》中,取消了中士衔称,军士军衔设下级准尉、司务长、上士、下士四级。

目前,中士军衔各国军队普遍设置,有的国家还将中士划分为若干等级,如巴拉圭分一级、二级中士,奥地利的中士分为一、二、三级。

中国军队自引进军衔制度以来,历届政府都沿用中士这一称渭,作为军士的中等军衔称号。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条例规定,服现役第三年的班长、第四年的副班长,可晋升为中士军衔。

士兵

士兵一词源自意大利文“钱币”和“薪饷”,它作为军事术语最早出现于l5世纪的意大利,当时指领取军饷的雇佣军人。后来经法国人传到其他国家,被许多国家的雇佣军所采用。17世纪 30年代初,这一衔称被俄国新制团广泛使用,从18世纪初开始,授予服役一定年限的应募兵。为纪念俄军正规部队的第一名士兵布赫沃斯托夫,彼得一世下令为其铸造了青铜像,俄政府在募兵制度的法令中规定,授予了士兵军衔后就摆脱了原来的农奴依从地位,连同妻子儿女一起被列入“士兵阶层”。l861年废除农奴制和1874年实行普遍征兵制后,“士兵”这一阶层的含义即消失。当前,士兵这一术语,一般被用作对军士和兵的泛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则将其作为规范语言,用以对士官、军士和兵这三部分军人的统称。这一称呼于 1988年 9月 23日,在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服役条例》中,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

下士

各国军士军衔中最低级别称号。该词来源于意大利语“班长”。1647年俄军条令《步 兵习武概则与谋略》中,首次出现俄文的这一称号,在 1722年的《官级表》中,被列为官级第十七级。下士在德文中由“旗帜”和“贵族子弟”两词组合而成。过去的贵族为把自己的子弟培养为军官,从小就把他们送入军营。由于他们出身于豪门,在军队中被授予一种特殊的权利,就是掌旗,因此称他们为“掌旗的贵族子弟”。1806年普鲁士军队被拿破仑打败后,废除了这一称呼,1899年威廉二世重新将其作为军士军衔中的一级称号。

目前,世界各国军衔中都设有这一级别,有的还将其区分为若干等级,如奥地利和智利设一级、二级下士,波兰设一、二、三级下士。

副高职称篇5

一、正副主任科员设置原则

1、正副主任科员职务按规定设置,指标由县里统一掌握。

2、担任非领导职务的工作人员原则上一人一职,确因工作需要,经任免机关批准,可以在机关内兼任一个实职。

二、正副主任科员确定条件

(一)基本条件

确定正副主任科员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任职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应达到相应的任职标准,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二)申报主任科员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任副科级职务(含副主任科员和部队副营职,下同)10年以上,年度考核连续5年称职以上;

2、任副科级职务5年以上,连续三年以上年度考核优秀;

3、年龄男在55周岁(女在50周岁)以上,担任副科级职务满5年,且工龄满30年,近5年年度考核均为称职以上等次。

(三)申报副主任科员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大学本科毕业进机关工作满8年;或经考试考核,从企事业单位录用工作满8年,并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

2、大专毕业进机关工作满10年。

3、中专、高中毕业工作满18年。

以上三条同时需具备近5年年度考核均为称职以上等次。

4、任科员5年以上,年度考核连续3年优秀。

三、正副主任科员职数设置

1、按照我县县级机构改革“三定”方案,全县县级机关部门副科级以上领导职数194名,按二分之一计算,可设置正副主任科员97职,其中主任科员不超过50%,可设置48职;副主任科员可设49职。

2、根据浙组[97]45号文件精神,全县乡镇机关正副主任科员职数按乡镇行政编制数的10%核定。全县乡镇机关可设正副主任科员96职,其中主任科员可设置29职(按乡镇机关正副主任科员总数的30%计算),副主任科员可设67职。

四、正副主任科员的确定方法

1、符合申报主任科员条件且目前仍担任实职的,本人提出申请可优先确定为主任科员,同时免去现任副科级领导实职。

2、因年龄关系从副科领导岗位改任副主任科员的,可优先确定为主任科员。

3、当申报对象多于职数名额时,采取综合评分的办法,按分数从高到低确定人选,具体评分办法:

(1)工龄分:在党政机关满1年计1.2分,在其他单位满1年计1分。

(2)职务分:申报副主任科员的担任党政机关中层正职(包括部队服役期间正连以上职务)满1年的计1分,担任县直各单位党委委员、党组成员及乡镇团委书记、妇联主席等职务每任职满1年计1.5分;申请主任科员的担任副科级职务(包括副主任科员和部队服役期间的副营职务),每满1年计1.5分。

受以上或行政撤职以上处分的,原任职时间不能计算。

(3)年度考核分:近5年年度考核每确定优秀等次1次计1.5分,称职每次计1分。

(4)先进扣分:申报主任科员的在任副科级期间,申报副主任科员的在任科员期间,获得过县级综合先进的每次加2分,单项先进加1分;地级综合先进每次加4分,单项先进加2分;省级综合先进每次加6分,单项先进加3分;部级综合先进每次加8分,单项先进加4分。同一年度中获得过两个以上先进的按最高级别计分,不重复计分。

4、占职数副主任科员如已达到不占职数副主任科员任职条件,经填报不占职数副主任科员审批表,改任不占职数副主任科员(不再对外发文公布),其空出的职数用于确定新的副主任科员人选。

五、审批程序

由各单位摸清符合申报基本条件人员的情况,按照评分标准于每年5月份填表,参照机关、乡镇报县委组织部,推行机关报县人事劳动局,由县委组织部汇总审定后提交县纪委等有关部门进行审查,向社会公示后,报县委常委会研究通过,按有关规定发文公布。任职时间从发文之日算起。

副高职称篇6

尽管如此,王敏已经焦头烂额,恨不得把一天当作两天过,看看我的黑眼圈和白头发,再看看名片上的职称,查查我的银行卡如果不是还有些教育理想、育人情怀,早就另谋出路了。

王敏是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中极为普通但又颇具代表性的一员。在网络上,他们被称作青椒二十几年寒窗苦读修成正果,在大学校园争得一席教职。可未曾料想,职称晋升、教学科研、结婚生子、赚钱养家等人生大课题让他们面临比以往更大的压力。

晋升副高出现职称拥堵 科研领域的马太效应是压力来源

根据团北京市委的调查结果,在接受调查的高校青年教师中,48.0%的受访者表示压力大,其中10.1%表示压力非常大,另外还有38.0%的受访者表示压力适中,仅有4.3%和9.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没有压力或压力较小。

在造成工作压力大的原因中,专业职务晋升困难成为最主要的一项。

王敏是北京一所高校新闻学院的教师。在同事眼中,他是科研和教学双丰收的年轻榜样。然而,尽管达到了学校评定副高职称的标准,可由于排队的优秀者太多,他只好着急地默默等待。

中央民族大学的徐伟也面临和王敏相同的情况。他以自己所在的管理学院为例,目前学院在岗超编的副教授已有8位,符合条件的讲师更有10余位,职称晋升的拥堵现象极其严重,很多优秀的人短时间都无法晋升。

职称晋升是大多数青年教师所面临的困境。根据团市委调研结果,北京高校青年教师以中级职称为主,初级职称为辅。

课题组称,在过去的青年教师评定中,副高级职称主要与工龄及学历相关,存在一定的论资排辈、熬年头现象。以往由副高晋升正高很难,现在不仅评上正高更加困难,由讲师晋升副高也变得越来越不容易,副高职称的评定已经成为青年教师职业生涯中的瓶颈,第二次职称拥堵或者说双职称瓶颈在青年教师群体中已经逐渐显现。

然而,青椒压力大不仅仅是因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困难(占24.52%),工作负担太重(占17.30%)、教学科研经费不足(占13.66%)也是主要原因。

现在的青年教师早不是从前那种安安稳稳、悠闲自得的教书先生了,既要搞科研,也要抓教学。王敏说,现在不少青年教师身上都压着很重的教学任务,可绝大多数的考核都以科研为主,的数量和期刊等级、申请的课题数量和大小等等都是摆在眼前的难题。

但最大的难题在于,如徐伟所说,越有头衔的教授越能拿到高级别课题,年轻人几乎没机会。另一方面,量化的考核标准让不少急需职称改变生存状况的青年教师写了大量质量很差的文章。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显示,从科研经费的分配和激励上来看,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存在评定不公等问题,41.6%的人认为现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有改进空间。

报告分析认为,从技术职务上来看,依托于掌握丰富资源的学术权威的青年教师更容易获得科研项目和发展机会,进而获得更多提升空间和展示平台,优势资源向优势青年教师集中,使其变得越来越好,而那些缺乏依附关系和相关资源的青年教师,则很难获得机会和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高校内科研资源配置强者越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青年教师根本没有真正独立科研的机会,都得攀着老教授们。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副教授告诉记者,现在不少老师都很忙,忙着编课题申请书,炮制论文,找发票,和老教授、期刊编辑拉关系,谁还有心思好好上课?

不管怎样,青年教师还是得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学者气质和耐心。徐伟说。

期望收入与实际收入反差较大 住房是最主要的困难

尽管青椒面临着职称晋升难、工作负担重等压力,但同时,调查显示,在对工作满意度的测评中,青年教师最认可工作的稳定性。在受访青年教师中,79.0%的受访者为北京非农业户籍。显然,这也为他们在京工作、生活的稳定和子女的照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然而,工资收入成为青年教师工作满意度测评中最不满意的因素。

心态积极的徐伟称自己物质方面没什么压力,原因在于父母比较支持他选择教师这一行业,给他提供了购房资金。他算了算,像他这样的青年教师年薪约在9万元左右,如果没有父母支持、完全凭自己的收入想在北京安家,那实在是太辛苦了。

副高职称篇7

全省正高5人副高15人不受限制

据介绍,申报对象重点面向在我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工农业和社会事业管理第一线直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企事业单位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

特别优秀人才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不受身份、学历、资历、外语、论文、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继续教育等条件限制。凡遵纪守法,有强烈的事业心,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力超群、业绩卓著、贡献突出、业内认可者皆可申报。今年全省特别优秀人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名额正高在5人以内,副高在15人以内。

各市州省直单位推荐不超过1人

据介绍,各市州、省直各单位推荐的人选一般不超过1人。各市州、省直各单位于2009年11月25日前将《申报表》等材料报送省人事厅。再由省人事厅组建评审委员会投票表决,通过的特别优秀人才名单及所取得的业绩成果在省内新闻媒体进行公示,广泛听取意见并接受群众、业内专家的监督。

又讯(记者 岳冠文 舒薇) 从2009年起,湖南省开展农村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省人事厅昨日下发通知表示, 农村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级别暂设立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名称规定为:副主任医师、副主任药师、副主任技师、副主任护师。

副高职称篇8

膨胀的头衔

投行级别序列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现象应该源自美国,叫法比较奇怪,从高到低划分出这样一个层级:董事总经理(Managing Director,简称MD)、执行董事(Executive Director,简称ED)、董事(Director,缩写为D),之后职级没有总裁而直接是高级副总裁(Senior Vice President,简称SVP),再后是副总裁(Vice President,简称VP)、高级经理(Senior Associate,简称SA)以及经理(Associate,缩写为A)。投行的职位很唬人,看上去全是头儿,最小的也叫做分析师(analyst),跟一些单位有经济师、研究员什么的同一个意思。

在美国,上述几个职级中,自下而上每一级基本可在五六年内晋升。而这些一旦传入国内就变味了,高级别头衔往往容易获得,尤其是当你从一个大型投行跳槽到一个小券商时,按“国内惯例”就会让你直升一两级。于是,国内的董事、总监一大堆,甚至董事总经理都可以快速拿到,当然跳槽在内地投行非常普遍。

多年前我在法国工作时,刚进和法国拉扎银行的合资公司就被授予高级经理职称,名片拿出去显得挺光鲜,也被在法国的中国朋友羡慕,尤其是当时国内名片上印着经理的人还不多,当时国内还没出现头衔膨胀,经理意味着有部门财权人权。而其实,我在法国做这个高级经理既没有部门,又没有手下,什么都没有,就是一般的业务人员,任何事都得自己干。

也就是说,如果换在其他工业性企业,在头衔没膨胀前,投行董事总经理也就相当于部门经理;执行董事相当于部门副经理;董事或高级副总裁相当于一个项目组的头;至于副总裁或高级经理,都是做具体工作或者说是打工的。

莫名的简称

我至今也没搞懂为什么在投资银行中董事比副总裁官大,也不明白董事之后为什么没有总裁直接就是副总裁,中间还弄了个高级副总裁。

按照我们的理解力,一个国家最大的官就是总统,没有比他更大的,其次是副总统,相当于投行中的VP,但被翻译过来就成了副总裁――其实你说成是副总统也行,因为英文中词是一样的。美国总统称之为President,副总统顺理成章一直都被称呼为Vice President,却从不简称为VP,也就没留给人那么多疑惑。

至于Managing Director(简称MD)这个词,翻译过来严格意义上就是执行董事之意,就是说有的董事是挂名、有的董事是实实在在干事且负责任的,执行董事听上去似乎是后者,所以叫MD。但一到了国内,MD就被喜欢放大头衔的中国人翻译成董事总经理,因为是个总经理就可以称其为老总。而现在一些金融机构,部门经理也开始被称作总经理,和公司总经理一个名称,加上部门越来越多,这下子中国金融企业总经理泛滥,就如同钱发毛一样。现在的一元钱可能只值以前的一毛钱,现在的总经理在以前充其量不过是个经理。既然有了头衔,同事之间从开始的昵称变成习惯相互称“总”,特别是和外人见面时。开始有点调侃之意,久而久之那些被称呼为“总”的人就真以为自己是个“老总”了。

奇怪的叫法

说投资银行这个行当中官衔“通货膨胀”是有道理的。那些头衔中除了最低级的分析师是真正的分析人员以外,经理不是经理,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自己的部门,就像我当年在法国的职务一样;副总裁不是副总裁,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可以管理的人,当然也没有能管的部门,而且其上级――也就是他要向其作汇报的人也不是总裁;至于董事总经理,则既不是真正的董事也不是总经理,因为他不参与公司重大决策、无权参加董事会更没有投票权,所以不是真正的董事,说他也不是总经理是因为那个公司根本不归他管理。所以,投行这些头衔只是代表了其资深程度,工资标准也据此而定,仅此而已。他们的职位和工业企业相应的叫法不是一回事。

至于所谓执行董事(简称ED)则更搞笑,因为医学领域ED是男性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的英文缩写,据说ED比过去用的“阳痿”(Impotence)一词更为科学、更为确切,也更易于接受,因为阳痿这个词好像带有一定贬义。美国前些年曾经热播的连续剧《欲望城市》,讲的就是男女间工作和生活的关系,以及在纽约这样紧张和压力大的城市中人们碰到的各种问题。ED这个词也因此成了流行语。

那天在纽约和几位在华尔街工作的朋友一起吃饭,一位年轻英俊的校友被任命为其公司的executive director,即将被派往中国。席间大家都很开心,我让他拿出新名片给大家看,仔细研究后我皱着眉头、很严肃地说:“你这个头衔简称就是ED嘛?还写在名片上公开地跟大家宣扬!”众人哄笑不止。

以后投行朋友中我见到的常常是VP和MD,拿出ED名片的却不多,不知道和这个谐音以及其背后相应的医学含义是否有关,因为担任这样职务的往往是成熟干练的中青年男性!

概念的差异

总经理正确的英文叫法应该是General Manager,就是管理整个公司的那个人。但在美国一些州的法律中,General Manager地位还不如秘书,这是我在美国工作涉及法律文件时才了解到的。比如在纽约州公司法中,当董事长或者总裁不在的时候,有签字权的是副总裁或者公司秘书(当然不是国内意义上的总裁小秘),而General Manager是没有签字权的。为此,当我在美国注册国内一家大型投资公司的子公司时,成立之初我只能给自己封一个总裁,否则我这个创建者连给自己公司签字的权力都没有。

但是在法国,工商企业的总经理就是一个公司的实际领导,权力还是挺大的。在这个意义上讲,国际投资银行界的职级沿袭的是英美尤其是美国的习惯。连秘书的概念都不同,比如说在一家上市公司里,董事会秘书是高管,比投行中的董事总经理还要有权力,至少他的签字权要大得多,尤其在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不在的情况下。

头衔或者职务,说到底区别就是服务于人还是管理人,在这个问题上西方的秘书称谓最让翻译者纠结,而中国的秘书始终和英美体系不同步。英美国家部长可以叫做秘书,意味着服务别人,比如国防部长按字面翻译应该叫“国防秘书”,在英国原意是服务于女王、后来是服务于首相,在美国原意是服务于总统。首相和总统都出自民选,也就是说“秘书”说到底是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公众。但是他们又是势力强大的部门领导,实际的管理者,部属成千上万。

上一篇:会计中级职称范文 下一篇:职称申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