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学范文

时间:2023-10-02 00:56:34

广播电视新闻学

广播电视新闻学篇1

新闻教育一向强调新闻专业具备应用性、操作性和实践性,既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能让学生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实现无缝对接。然而近几年新闻业界开始普遍反映一种现象,即毕业生对采访编辑等业务比较熟悉,能很快进入新闻工作者的角色,但是要写出一份有分量的稿件,还远远不够。现在的学生除了容易上手的采编能力以外,其他能力还不能完全掌握。实际上专业理论基础和业务能力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培养更加专业化的记者,首先就要解决学生上手快、后劲不足这一问题。

二、地方高校实训基地不完善

随着新闻教育不断发展,各大高校纷纷设立了新闻专业。新闻专业学生人数剧增,但各地新闻媒体的实习名额都有一定的限制,这就是说将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没有办法前往新闻媒体单位进行实习。因此,一些重点院校趁着热潮开始建立自己的实训基地。但一些普通院校的学生却要想得到一个实习单位困难重重,甚至还有一些高校把帮学生找实习单位的任务指派给了任课教师。广播电视新闻专业需要实验室来进行授课和实践,但实验室的设备投入耗费大,动辄就是上百万的资金投入,一些地方高校很难建立起设备齐全的实训基地,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广电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

三、如何提高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的能力

(一)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技能

广电新闻专业的培养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了解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所需的基本要求,所以学生要想学会如何正确并熟练地使用采访设备和制作设备,就必须拥有过硬的专业基础。这就需要高校为学生提供基本设施,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来指导学生熟练操作器材。高校还应该创造和广播电视台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广播电视节目录制当中,使得学生亲身感受节目现场录制的氛围,熟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流程。

(二)利用校内资源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校应有效利用校内资源,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例如鼓励学生尝试接触校园广播站或者是校刊校报等一些校内新闻传播平台,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地运用在实践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可在课堂上对学生多进行表扬和和鼓励,并且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这样能使得学生提高专业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三)通过独立完成任务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高校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广播电视新闻学需要极高的专业实践性,所以培养学生具备创新能力是教学的最大要求。教师可通过安排学生独立制作广播电视节目来激发学生的潜能,无论学生制作的是毕业设计还是专题纪录片,都要力求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准。学生还应当在寒暑假前往广播电视单位进行实习,近距离地接触新闻环境能够帮助学生尽早感受和熟悉以后的工作气氛。前往媒体单位实习,不仅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也为之后要从事的媒体工作进行铺垫。

四、结语

现如今我国的新闻教育现状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鉴于学校硬件、软件资源不能充分满足学生需求的情况,高校应全新开展教学模式,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拓展与新闻业界的联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提高高校的新闻教育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

广播电视新闻学篇2

行政/后勤

文字媒体/写作

职位名称: 行政助理 ; 宣传策划 ; 文员 工作地区: 湛江市 ; 待遇要求: 可面议 ; 需要提供住房 到职时间: 三天内 技能专长 语言能力: 英语 大学英语六级 ; 计算机能力: 教育培训 教育经历: 时间 所在学校 学历 2003年9月 - 2007年7月 湛江寸金书院 高中 2007年9月 - 2011年7月 湛江师范学院 本科 培训经历: 时间 培训机构 证书 2008年9月 - 2008年11月 湛江师范学院 非师范生申请教师资格证补修教育学心理学合格证 工作经历 所在公司: 《大学英语学习报》 时间范围: 2008年9月 - 2008年10月 公司性质: 其他 所属行业: 其他 担任职位: 推销员 工作描述: 在学校学生公寓宿舍里寻求购买者,学会如何更好地说服潜在购买者 离职原因: 所在公司: 湛江师范学院《学生工作简讯》和《心言》 时间范围: 2007年9月 - 2008年9月 公司性质: 事业单位 所属行业: 教育、培训、科研院所 担任职位: 学生编辑 工作描述: 负责采写学校学生工作新闻,协助老师整理稿件与报纸的编辑排版 离职原因: 所在公司: 湛江市遂溪县江洪镇姑寮村小学 时间范围: 2009年7月 - 2009年8月 公司性质: 事业单位 所属行业: 教育、培训、科研院所 担任职位: 支教老师和调研组组员 工作描述: 作为“三下乡”服务队成员,担任支教老师和调研组组员,学会更好地与人交流 离职原因: 所在公司: 湛江师范学院首届校友寻访团 时间范围: 公司性质: 事业单位 所属行业: 教育、培训、科研院所 担任职位: 学生记者 工作描述: 作为寻访团成员,采访了湛江市教育局副局长李尚武 离职原因: 所在公司: 湛江电视台公共频道《第一视线》 时间范围: 公司性质: 事业单位 所属行业: 媒体、影视制作、新闻出版 担任职位: 实习记者 工作描述: 学习新闻业务,学会如何更好地采写新闻 离职原因: 其他信息 自我介绍: 性格开朗乐观,能很好地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学四年,当了三个学期的舍长(每个宿舍六人,舍长采用轮流制,每人当一个学期的舍长);

积极主动地学习以及参加实践活动:在大一大二时,先后参加校报《学生工作简讯》和《心言》,负责采写与编辑,同时熟悉office办公软件、photoshop、premiere1.5、iebook超级精灵电子杂志制作软件等等;

责任心强,在任何岗位上都会尽个人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好;

细心谨慎,在赤坎生活七年多,从未丢过钱包、手机或个人证件等等.

广播电视新闻学篇3

    关键词:实践教学;核心课程;人才培养职称zclunwen.com/

     一、问题的提出2007年8月1日《中国青年报》上《成本低敛钱快范长江认作潘长江中国高校新闻类专业泛滥》一文中引用了这样的数据:“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进入21世纪以后,新闻传播类专业不仅在一些理工类、师范类、财经类、政法类、农业类、体育类院校普遍设立,在一些地级城市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也纷纷涌现。到了2006年,全国已有460多所各类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类专业点661个,在校生达到13万余人,每年的毕业生由20世纪八十年代的数百人增加到现在的3万余人。”[1]李良荣教授在2010中国教育传播高峰论坛上也提到,30年前,全国开展新闻教育的高校只有3家,现在已发展为850余家,与每年新闻单位的人才需求相比,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且这一局面将长期存在。

    据笔者的了解和研究,专业数量的激增并没有带来专业人才的适销对路,其中原因之一是在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很多高校出现了照搬名校经验、缺乏明确专业定位的尴尬局面。在具体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新闻采访与写作》为例,很多高校都是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一本权威的教材,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如同空中楼阁般的知识框架,最终以闭卷考试作为课程学习的结束,而没有充分考虑到《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实践特殊性以及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特殊性。

    以下,本文将以专业核心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为例,探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方式的改进。

    二、《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理念(一)专业核心课程的清华模式李希光教授的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是我国部级精品课程,他认为该课程是解决“故事在哪里?”这个核心问题的。他认为,记者不仅会报道突发事件,更会报道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不仅见木,更能见林;不是简单地报道表面的事实,而是报道更能接近真相的事实;不仅能写作5个w,更能回答报道的意义;不仅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更能让读者看清事件的本质。

    李希光教授在他的课堂上告诉学生,培养一个好记者的标准要具备以下要素:1.对新闻报道充满了激情;2.对新闻理解充满了理性;3.有社会责任感;4.有新闻道德;5.有强烈的好奇心;6.有怀疑精神;7.有一个批评态度;8.有敏锐的观察力;9.高超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二)《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理念李希光教授的教学理念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结合当前在广播电视新闻新闻学专业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学习的开端,作为教师务必要给学生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学新闻?我要学什么样的新闻?我要怎样学新闻?我学了新闻之后可以做什么?据笔者了解,《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一般是开设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作为核心课程,历时一学年,主要向学生讲授新闻采访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在这个阶段,学生们往往对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学习目标还没有形成成熟系统的认识,对于新闻报道、新闻职业的认识往往局限于对某些著名记者和主持人的喜爱等方面。在课程学习中也会以课本知识为主,所以,如果教师在这个阶段只是机械的灌输给他们课本上的概念定义的话,那么他们也只是模模糊糊的接受所谓的方法技巧,而缺乏纲举目张的学习理念,不能帮助他们尽早的树立职业目标。所以,在学习技巧和方法之前,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关于培养学生自主树立专业学习的整体观念,笔者在授课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的方法:在课程的开始,首先介绍本门课程的性质、教学内容和特点。其次,在课堂上请学生思考上述问题,并把自己的意见写下来。再次,请他们观看电影《楚门的世界》,并借此引发思考与讨论———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媒体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和影响,我们要做怎样的电视人?最后,教师在课堂上把他们的意见和讨论发言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大众传媒特别是电子媒体以及新媒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传媒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作为传媒人要遵守专业理念与职业规则,在课程中我们会具体学到很多新闻报道的方法和技巧;另外一方面,媒体还要积极发挥社会公器的职责,促动社会信息传播交流的平等与和谐,而不是成为危害社会正常秩序的反作用力。这是我们在掌握了方法和技巧之后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具备的社会责任感。最后,一名合格的记者要对社会生活保持高度的敏感和关注,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和别人平等真诚的交流。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培养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三、《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实践教学方法限于师资力量和硬件条件等限制,很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都是以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课堂讲授为主,该课程的实践特殊性得不到体现。为此,我们可以考虑以下方法。

    (一)课堂实践教学

1.课堂5分钟现场报道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平时对新闻报道的关注程度较低,对社会信息变动缺乏专业敏感,在采访交流中存在语言表述拖沓,意思表达含混等问题。为此,笔者特意在课堂上设置了课堂5分钟现场报道环节,强化学生关注新闻、把自己当成记者进行新闻报道的意识和动力。

    对于刚接触专业实践课的新生来说,一下子让他们进入专业记者的状态未免有些困难。为此,笔者在开课初始的一段时间,先让学生尝试从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中找到他认为是有新闻价值的一条新闻,然后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语言把这条新闻说出来,特别注意的是不能让学生“念”新闻,而是要自己用一到两句话“说”新闻,并告诉别人这条新闻的价值点体现在哪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关注新闻、寻找新闻价值要素、自己组织语言并现场表达的能力。

    在课程进入到中后阶段,笔者尝试让学生把自己当作现场出镜记者,在课堂上根据媒体已有报道进行再次报道,提醒他们注意自己是在运用电视语言,电视画面和现场主持的相互作用、现场出镜主持的语速、仪态等。此外,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由于紧张不敢尝试,笔者还建议这样的学生在课下用dv等数码设备把自己的现场报道拍摄下来,带到课堂上进行播放。

    此外,学生在逐渐熟悉了电视现场报道方式之后,还可以自主选择、设计报道新闻的形式或评论新闻的内容,形成自己的风格。不管事哪种方式,每次课至少有5位同学要进行5分钟现场报道,报道结束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价总结。

    2.案例教学加情景模拟教学

(1)案例教学在《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授课过程中,笔者搜集整理了国内外大量的新闻报道实例,特别是在讲授新闻采访部分的时候,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了《新闻调查》、《面对面》、《新闻1+1》、《鲁豫有约》、《康熙来了》、《60分钟》等节目以及奥运报道等重大事件的现场报道,让学生学习其中的报道方法特别是记者和主持人如何与同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进行交流的能力。同时,笔者也会提供一些存在问题的采访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采访方法。

    此外,笔者在教授新闻写作部分的时候,除了上述电子媒体案例之外,还结合了大量的平面媒体案例,让学生根据报纸、杂志的报道进行分析总结,比如对《南方周末》上的深度报道进行分析、对本地都市报上新闻标题和内容的评价等。这个环节也是跟前面提到的课堂5分钟现场报道环节联系在一起的。

    (2)情景模拟教学

在采访部分的教学中,笔者会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情景模拟训练,让学生尝试进入角色。比如在讲到采访形式中的新闻会时,在课堂上笔者会给学生观看一些重要新闻事件的新闻会录像,例如“70码飙车案”发生后的杭州市公安局的新闻会等,然后让学生总结新闻会的流程,记者提问的要素等。其次,笔者还发动学生模拟新闻会现场,根据某一新闻事件由他们自己担任新闻发言人和记者,进行实际问答。在此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很好地调动了起来。会结束后,由学生点评以及教师点评。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上邀请新闻媒体的记者或其他相关教师作为嘉宾、发言人,走进我们的课堂,针对某一领域的问题在课堂上接受学生的现场访问,这样的练习比起学生之间的互相配合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在课下更加积极认真的准备。

    我们还尝试让学生模拟电视访谈节目,不一定照搬现有节目,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模式确定节目样式,搜集背景资料,设定选题,拟定采访提纲,扮演角色。学生在课堂上模仿《面对面》、《鲁豫有约》等,虽然涉及的话题以校园生活占多数,但是在这样的训练中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节目的基本流程,还可以锻炼他们的现场表达和组织协调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笔者还尝试在课程接近尾声的部分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让他们来上一节采访与写作课。他们可以自己选定授课的内容和方式,老师来担当学生听他们讲课。尽管有的学生会紧张甚至是在提问同学时笑场,但是这种情景也是让学生体验实践的方法之一,学生还是比较认同这种体验的。

    (二)课外实践教学

1.校园采访报道实践以新闻采访部分的教学为例,按照课程进度的安排,教师向学生介绍了采访准备、采访方式和采访技巧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逐渐引导学生在校园之内寻找选题,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各项工作的准备。在课时安排上也是尽量把学生实践操作和课堂展示作品排在首位。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尽管在课堂上增加了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但是这些毕竟都是在人为设计的前提下进行的初级实践,学生只在课堂上学到了这些的话,还缺乏进行采访写作的亲身经历,无法准确的知道自己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哪里。

    以学生的第一次分组采访作品汇报为例。首先学生以6人小组为单位,分别进行校园话题采访报道的策划,进行背景资料搜索,确定采访主题,拟定采访计划,实施采访活动。其中有一组同学的汇报对他们来说是收获很大的。这组同学选择的主题是“校园食堂的安全与监督”。因为在当时关于校园后勤方面的负面报道比较多,他们这组同学就选择了从学校食堂的角度,带我们一起去了解学校的后勤保障。他们呈现回来的是自己用dv拍摄的10分钟采访。在采访中,他们找到了用餐的学生、食堂的服务员还有食堂的负责人,在负责人的带领下他们进入到了操作间里进行了拍摄和采访,让我们看到了学校食堂的整个操作过程,特别是食品保鲜和卫生消毒措施的运作。他们自己认为最大的收获在于,敢于迈出第一步,去跟别人打交道。刚开始他们很担心怎么找食堂的负责人,人家不理他们怎么办,不让他们拍摄怎么办,为此也想好了一些对策。可是后来他们小组中有两个女生非常轻松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她们说,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她们注意观察过,除了有服务员收拾餐具之外,在食堂里还有一个阿姨经常走来走去,偶尔还会询问学生饭菜怎么样。她们就猜测这位阿姨可能是食堂管理人员。后来,她们两个人就直接找到这个阿姨,跟她说明了采访意图,这个阿姨果然是管理人员,而且答应了他们的采访要求,还专门找人带他们去了食堂的操作间进行实地拍摄。

    这样的采访虽然只是初次尝试,但是对他们来说确是非常有意义的“创举”。在实际与别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们尝试了作为一名职业新闻人,如何去找到采访对象,如何与别人有效地交流。而这只有在实际采访练习中才能得到。

    当然,也有部分同学的采访练习存在很多问题,那么这些问题不管是他们自己发觉的还是没有发觉的,在课堂展示和讨论过程中,都可以得到集思广益的交流与学习。

    2.校外采访报道实践

限于时间与客观条件的限制,采访与写作课程的实践主要是集中在校园内报道一些活动或采访不同对象。但是,笔者也尝试学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走出校门,可以先从他们比较熟悉的方面开始,用他们的dv和相机去拍摄真实的社会生活。比如,笔者在课堂上询问学生的课余生活如何安排,是否有人去做兼职?笔者也建议学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尝试一下兼职。同时,笔者也提醒学生,兼职的目的第一是为了锻炼我们与别人交往交流的能力,锻炼自己的勇气,获得一定的报酬;其次,大家去做兼职的同时别忘了要和你的兼职伙伴进行交流,去了解他们兼职的目的,大学生普遍从事的兼职有哪些,他们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有哪些等等。还有,笔者了解到在大学城附近有网吧专门做学生上网的生意,有专车负责接送学生,笔者所教的班级中也有部分学生在网吧中上网。因此,笔者就建议学生可以就此来做一个深度报道,让我们详细了解大学城网吧产业链的形成与现状。总之,笔者一直以来都是启发学生不管是走在路上,在地铁中,在商场里,在旅游时等等,都要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做探究真相的有心人,做记录事件的有心人。

    3.野外实践与暑期实践

本专业的学生到了大三阶段都会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野外拍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主题,拍摄专题片。我们带领学生在安徽、江西、浙江、江苏等地进行野外拍摄实践,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既了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也记录了风景特色,回来制作的dv作品等也屡次获得部级和省级的重要奖项。

    近几年来,笔者也一直在思考,能否把新闻采访与写写作的专项野外实践单列出来,就像李希光教授的大篷车课堂那样,老师带领学生重走长征路,到孔庙讲新闻学,探访楼兰古城等。但是,考虑到条件限制,目前还不能完全实现。因此,笔者提出可以把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野外实践与学生大三阶段的摄影摄像野外实践结合起来,学生除了担负拍摄任务之外,还要考虑到如何做出一个新闻片或纪录片,突出与人交流的采访报道能力,并最终形成作品。教师要跟学生一起,随时讨论。这样的话,学生的野外拍摄也更加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我们还可以把野外实践的阵线扩展到暑期实践。暑期,学校团委会安排一定的暑期实践活动内容,鼓励学生参与。

    我们可以积极利用这样的机会,也可以发动学生成立专业暑期实践小组,去走进媒体,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记录生活。暑期实践形成的作品可以争取发表在媒体上,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新媒体制作并发表,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学生自办媒体实践

笔者所教的学生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平时,笔者一直不忘提醒他们要结合自身的特长特点去积极尝试媒体实践,特别是电子媒体的实践。学生能够使用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实践基地就是学生自办的校园媒体,如我院的《十分快报》、《奔逸》杂志,电子杂志和校园网络电视台。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校内媒体的报道策划、采访和拍摄制作等,课堂知识的积累,还有课内模拟训练和校园报道的实战经验,这些因素综合作用最终为学生能够在校内媒体中完整的制作出新闻作品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外,我们也积极鼓励学生向校外媒体投稿,积极参与各级竞赛以此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

    四、结语

《新闻采访与写作》是专业核心课程,是实践性操作性课程。虽然目前我们不能完全学习清华模式,但是至少在我们讲授此类型课程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是可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我们应该变“老师讲学生学”的死板教学模式为老师学生共同学习研讨,在实践尝试中不断调整修正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协助者,而不是权威的灌输者。

    除了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有所改进和提高外,在课程考核方式上也应该逐渐调整。比如,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期末成绩以独立完成的一份报道为依据,逐渐减少以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为考核标准的比例等。

    参考文献:

广播电视新闻学篇4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



一、我国新闻传播新闻专业就业现状



(一)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



新闻传播学类包括四个专业: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近年来,这些专业被考生称为文科录取中最热门的专业。截止2011年新增专业,新闻传播专业现已有十几所高校设有博士点,近百所高校设有硕士点,开设在各类学校的本科点近千个,每年超过3万毕业生。这是招生规模扩大和该专业属性所得结果。



传媒业作为当今世界增长最快的行业,报纸、电视、网络、广播、多媒体、影视公司都是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源。而在我国“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供质量,增进效益”的新闻媒体市场化运作方针的指导下,部分传统报刊媒体的停办,电台媒体等对人员队伍的控制,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二)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质量欠佳



新闻传播类专业培养具有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在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根据其培养目标,我们可以得知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而后者更是毕业生能够敲开单位大门的重要砝码。但是新闻传播类专业作为“热门”专业背后的事实,却是大批高校在实际办学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开设的专业,这就造成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业时身上最大的“硬伤”。回顾十几年前,很多学校在师资、教材、设备等办学条件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开设此新闻传播学专业,势必造成基本专业课和实践课的开设不足,从而影响毕业生的质量下降,导致大部分毕业生质量欠佳。



新闻传播类专业虽然以实践动手能力著称,但是传媒行业是一个大包容的行业,需要各行各业的才人加入,如经济、管理、法律等,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毕业生在忧虑新闻传播类专业质量不佳的同时,更倾向于选择专业背景较好的毕业生。这使得虽然部分实践能力较好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增加,而那些因实践课少,动手能力不强的毕业生更加无立足之地。



总之,在社会环境、行业环境和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质量等多方面影响下,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令人堪忧。



二、我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困境



玉林师范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设立在文学与传媒学院,从2004年开始招生至今,共有6届毕业生,将近300人。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在广播电视及其他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师资力量方面,设有传媒教研室,专任教师8人,其士教授2人,在读博士2人,副教授1人,共有两个非编实验室。2009年成立由师生共同组建的实践教学平台——文传学院视频新闻中心,中心共制作播出了《新闻周报》、《文传新闻》和《教育中路的日子》等视频节目近70多期,成为新闻专业教师与学生教学实践的理想平台。



我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近三年就业率均达98%以上,虽然就业率高,但专业对口的不多。现列举2012届毕业生58人就业去向:在报社、电视台、网站等传媒行业就业的24人,占毕业生人数约41.4%;升学2人,考取公务员、社区党建组织员和村官6人,教师(含特岗)5人,其余则在企事业从事文秘相关工作。这是我院历届毕业生从事对口专业工作的最高比例,不足一半毕业生从事专业对口工作。而在这不足一半的数据中,能够在岗位上坚持至今,不到三分之二。高就业率说明了我院毕业生就业能力颇强,但低专业对口率,却显示出一系列的问题。那么,我们需要分析低就业专业对口的原因,才能更好地调整策略,使得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得到长足发展。



(一)专业能力不够突出



就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工作所需具备的能力,包括特殊就业能力与基本就业能力。毕业生想在就业之争中取胜,过硬的专业能力是重要法宝。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其中一项基本专业能力,如熟练地使用摄像机拍摄,用非线性编辑设备进行后期编辑处理等各个环节,大部分毕业生能独立完成这些专业技能,但还需加强。在此基础上,只有少部分学生拥有较好的主持、播音、摄影、写作等特殊就业能力。因此,虽然大部分学生对该专业相关的工作感兴趣,但在求职过程中却屡屡碰壁。



(二)就业期待值过高



作为地方院校,玉林师范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办学宗旨之一。因此,我校大部分毕业生在区内外基层单位就业。而我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因专业背景缘故,较多毕业生倾向于一线城市或大城市就业,以便专业得到更大的发展。这种想法固然不错,但是与学生实际不相符。一是自身专业能力欠缺,二是地方就业机会较多,竞争较小。如2011年,到我院招聘的各县市广播电视局不下十家,招聘人数近20人,但是大部分毕业生因地域因素或其他因素放弃机会。



(三)就业途径多样化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作为一个文理兼招的专业,考生在高考志愿填报时不够谨慎,甚至部分考生只看专业名称即填报,完全不顾其他。



入学后,一部分学生通过对专业的接触,逐渐对其感兴趣。而仍有一小部分学生虽然经过一到两年的学习,仍无法增加专业兴趣,则根据所处的学院的其他专业,如师范类专业汉语言文学或非师范类汉语言文学(现代文秘方向)选择了教师或秘书等岗位。实际上,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在竞争秘书等岗位时,其专业背景在一定程度吸引了用人单位,而该专业毕业生的掌握基本专业技能也能较好地满足用人单位在文案等方面的工作。这是就业专业对口率低的原因之一,也是就业途径多样化的表现。



三、解决广电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解决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刻不容缓。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从毕业生自身、高校教育、政府政策及用人单位等多方面入手,通过运用团队教学法,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和鼓励自主创业四条策略,以提升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



(一)运用团队教学法



随着新闻报道对社会经济、政治、民众生活等各个方面不断地深入,对新闻传播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形势变化来调整课程内容,使学生在校时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成为了必要。除了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外,更需要团队教学法。目前使用较多的团队教学模式有团队合作模式、联合学习社区、共同研究模式和团队分散型四种。这些模式既可以整合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容,又可以发掘和锻炼学生的兴趣特长。从点、线、面三维角度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这样,就能增加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既可以训练和加强就业基本能力,也能强化特殊就业能力。



(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在高校电视新闻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式不外有三种:一是传统的通过课堂上的演示操作教学;二是通过与校外媒体进行实习基地的合作,让学生在假期等课余时间进行实习锻炼;三是利用已有的校园平台如电视台、校报、记者团等,让学生在校内进行课堂外的实践活动。在以实践动手能力为媒体从业是否合格的标准的形势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掌握如摄像机操作和后期编辑处理等更为重要的技能。我院传媒教研室运用视频新闻中心这一平台,把教学课程与实践平台挂钩,以任务驱动方式进行教学,并通过以老带新、一对一辅导的创新模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动手和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其中,在任务驱动方式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固定的栏目制作,并让学生负责校内公开课程、讲座、国培、会议等重大教学活动的摄像工作。此外,选送能力较强学生到市内各大传媒机构实习。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决定其职业生涯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结合时代特点,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我院近三年来开始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形式上,低年级集中授课,高年级以讲座、座谈等方式。在低年级集中授课中,按照培养方案学时,由就业指导师和学科专业教师授课。在高年级讲座或座谈形式中,主要邀请传媒行业相关人士或刚毕业校友从不同角度进行介绍求职和就业情况。这是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进行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另外,我院配以学生个人学涯规划记录表。新生入学后,经过班主任和年级主任的谈话,建立学生个人学涯规划记录表,除学生基本信息外,记录表中有几项重要的信息,如兴趣、特长、专业潜质、目标、缺点等,并每个学期进行更新。这些表格将由各任课教师使用,并进行讨论,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有目的训练学生专业技能。这样,形成了每个老师都是学生的职业导师,每个老师均进行着就业指导工作。另外,由学科专任教师和就业指导教师组成的就业服务团队,既能在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又能给予学生个性化指导。地处桂东南的玉林师范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均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我们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更加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眼光向下”,以基层锻炼来求得发展。



(四)鼓励自主创业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大学生通过个人及组织的努力,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才能、技术和所形成的各种能力,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在有限的环境下,努力创新、寻求机会,不断成长创造价值的过程。大学生自主创业既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又能使毕业生谋求生存和实现自我价值。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具备自主创业的条件。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地市级地方摄影摄像公司尚未形成产业,而且高水平不多,但是需求量大,因此市场环境较好。毕业生可以利用以掌握的摄影摄像等专业技术进行自主创业。我院利用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项目,由专业教师担任指导老师,涉及各年级学生的创业团队,除了包揽校园各种摄影摄像业务外,以开始面向社会。该创业项目成立至今,已开始盈利,这是立足地方,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四、结语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要定位准确,既紧抓专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也应审视自身优势,定位准确,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大胆创新服务地方的创业之路。

广播电视新闻学篇5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学 人才培养模式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与传播教育在国内超常规发展,其中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是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不仅老牌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开办了该专业,一大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也加入了竞争的行列。在红火的办学热潮中,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却不太令人满意。重庆文理学院于2003年在文学与传媒学院设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近几年来,文学与传媒学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的指导下,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拓展实践培养途径、优化学生能力评价机制等方式,建立起较完整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该专业的发展摸索出一条新路。

一、课程改革:从补充到融合

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建设之初,学院通过调研相关单位的用人需求和收集学生的意见,增开了部分基础课程。但实际效果不理想,理论课开得越来越全面,面对市场多样的需要,及时调整和变动的能力太低,未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课时量的增加还挤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为此,学院注重实习基地的建设和毕业实习的管理。希望把社会生产实践作为专业教学和课程学习的补充和延伸。2008年初,配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举措,学院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结构调整采取了变补充为融合的思路,充分肯定社会生产实践本身的重要地位,从一种相互融合的思路进行专业课程的改革。

1.课程类型多元化,行业专家进课堂。学院通过特定考核机制,遴选部分课程,聘请了一部分经验丰富的业界精英进入课堂。由于学校远离省会主城办学,学院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意见,在该专业灵活开设短课程、微课程和学术讲座,让学生边学理论知识边昕来自社会生产一线的经验知识。

2.试行顶岗实习,培养双师型教师。为进一步增强该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建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对接的良性机制,学院在二年级、三年级试行部分学生顶岗实习制。实践基地或者用人单位可以通过项目报批的方式,申请一定数量的学生直接到相关工作岗位去顶岗工作,由学校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在工作岗位上,学生基本能尽快熟悉业务。有效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另外,学校和学院各拿出一部分资金,要求该专业教师进入传媒机构或者传媒企业学习或顶岗工作。如2010年暑期,该专业有3名教师分别进入《重庆晨报》和重庆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进行学习,时间为30天至40天。教师不仅熟悉了业务,也提升了能力,更新了知识。

3.整合院校两级课程,增强课程的广泛性。为了给予学生更多的选课自由。学院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先后又进行了3次微调,一是在总量上压缩了学时学分,增加部分课程的实践环节;二是在保证该专业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前提下,将专业选修课分为播音主持、报刊编辑、网络编辑三个模块,让学生根据兴趣与发展需求选择不同的模块;三是增大了选修课的范围,在学科专业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提供为公共选修课平台。

二、培养途径:从多渠道到全方位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改革初期,学院把重心放在课程体系和专业实践体系的建设上。在强调理论课堂教学的同时,注重拓展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内涵,多渠道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于此同时,除了专业教师,邀请学生管理人员、校外专业人士参与指导学生,将校园媒体和校外媒体相结合,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舞台,构建出一套学生大实践教学体系,力求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灵活开展多种实践形式。通过教研室研讨,对《新闻采访与写作》、《电视纪录片创作》等传统理论课程明确要求拆分出理论教学课和实训教学课时,分别制定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期末以项目制的形式交出作品。学院组织学生集中参加校内外重大活动期间的短期实践,例如如学校所在地重庆永川区的近几年的房交会、旅游艺术节和学院艺术节等重大活动,都由该专业学生承担了摄影摄像、新闻采写、网页制作与维护等相关工作。此外,学院成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专业能力提升领导小组,由专业教师牵头成立了“新闻采写与选题策划”、“新闻摄影与摄像”、“电视纪录片创作”、“电视节目制作”等多个兴趣小组,一至三年级学生每学期参加一至二个小组。指导教师督促小组成员每学期独立或合作完成至少l件作品。

2.拓宽专业能力培育平台。学院以学生社团星湖写作社主办的报纸《星湖》、学生刊物《清风》、星湖网站以及校园电视台为基地,建立固定的校内实习点。经与其他学校和其他院系联系,把该专业的学生以学生通讯员的形式配备到学校各部门和其他院系,承担摄影摄像以及新闻采写工作。学生通讯员所采写的新闻稿件,经相关部门教师指导并经领导审核后。发表于校内外各媒体,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建立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和改革前该专业学生指导队伍主要由该专业任课教师构成不同。经过学院的组织和挑选,建立了由一支稳定的学生能力培养指导教师队伍。专业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兴趣小组和工作室的指导,学生管理人员协助指导学生报刊、网站和重大活动报道。负责学生专业技能比赛的指导,学校兄弟院系和其他职能部门的相关教师负责对学生通讯员进行指导,校外专业人士根据项目要求对学生进行指导。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各指导教师都能尽职尽责,学生的积极性也较高,学习效果良好。

三、责任主体:从管理者到执行者

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因为压缩教学课时等问题涉及到教师的具体利益,曾遇到很大阻力,甚至学生也不理解,觉得额外增加了很多任务。一方面要实现改革目标,一方面要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学院主张全员参与改革,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实行分层管理,责任层层落实;逐步引导指导教师的角色转变。

1.提高改革参与者积极性

学院在压缩原有课程课时的同时,让教师全面参与改革的各项工作,尤其是参与到学生能力培养指导体系中。讲授课程仍然按照讲授时数来计算工作量,学生能力培养指导和训练则按照项目制,以作品、成果和质量来计算学习成果。在每项新的措施执行之前,学院组织相关师生召开说明会,阐明具体目标和做法,兴趣小组的有效运行和项目制的实施,以及校内外灵活的实践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在具体的管理中,改革方案的目标指标都分解到具体的个人,学院对系、教研室、兴趣小组、项目小组和工作室,对每一层级分别考核。

2.引导指导教师角色转变

该专业的大部分教师都注重理论教学和理论研究,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不够。学院有意识地引导专业教师进行角色转变,成为理论水平高、应用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通过外出培训、组建工作室、参加项目等方式逐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角色。在课程改革中,学院也鼓励教师大胆探索,在《电视纪录片创作》等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就以pbl教学模式为基础设计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师针对这门课程的具体情况,将基本的创作流程分为确定选题、进行拍摄、后期制作、成果交流、成绩考核五个阶段,将全班进行小组划分,按照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一般情况进行分工,分为编导、摄像、后期、场记、撰稿等。教师从讲授者变为学生探究学习的组织者,对每一个阶段和每个小组进行指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评价机制:从考试到考核

1.改革课程评价方式

配合学校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工作,学院选择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部分课程作为改革的试点。在课程评价方式上,改变原来以书面考试形式为主的成绩评定方式,改革成绩构成比例,构建以项目操作效果为主的期末综合成绩评价机制。这种评价方式的变化意在引导学生加强平时的知识运用,注重应用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例如《电视纪录片创作》课程,改革前期末综合成绩的构成比例为:课堂讨论5%、平时作业5%、期中作业20%、书面考试70%,改革后为课堂讨论10%、实训10%、期中作业20%、影片评价60%。

2.推行成果评价方式

对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以及课程学习以外的学生应用能力培养项目的效果检验,学院变教师评语的评价方式为成果评价方式。学生的一部分成果直接接受社会评价,如校内外重大活动项目的成果、学生通讯员的实践成果、顶岗实习学生的实习成果以及工作室所承接任务产生的作品。一部分成果接受师生评价,这种评价是柔性的,通过受众信息反馈和受众调查获得。这部分成果主要是社团报刊、网站和校园电视台节目。另一部分成果由学院专门组织教师进行考核评价。这部分成果主要是兴趣小组、技能训练、学生项目产生的作品以及学生的课外作品。

学院组织成果评价采取的方式主要是项目验收、作品评分。学生需要激励,学生成果展示,学院根据学校教学改革的安排。调整课时,将每学期的17周设为“学生技能训练展示周”,在这一周,通过技能比赛、成果展示、成果汇报、成果交流等形式,对学生作品和训练成果集中评价和验收。

广播电视新闻学篇6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新闻编辑;素质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新闻信息的发现、搜集、整理的工作人员,[1]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他们的素质能力将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广播电视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怎样将最新的新闻客观真实、有深度地报道出来与新闻编辑的素质密切相关。当前,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网络媒体的数量逐渐增多,网络媒体与广播电视之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政治理论素质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强化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新闻编辑需要对新闻内容进行选稿、改稿、整合,如果不对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熟悉,了解党的工作意图,[2]就不能选择合适的新闻头条,做好编辑工作。广播电视新闻节目需要突出重点,精心编排新闻内容,头条新闻起到“龙头”的作用,会对观众收看新闻的兴趣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些都与新闻编辑的政治理论水平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还需要具有政治敏锐性,坚定党性原则,正确的对人民进行舆论引导。广播电视新闻是党和政府与基层群众联系的重要纽带,要向受众宣传有价值的新闻,这就需要编辑人员能够将受众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从群众对新闻的关注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报道有价值的新闻。

(二)较强的业务素质

高素质的编辑人员需要在进行新闻播报时对相关的政策法规有详细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工作中有效地贯彻和落实。当前,新闻编辑人员的数量不多,高素质、业务能力较强的编辑人员更是很少,编辑人员不仅需要在选稿、改稿、审稿等工作中做到准确无误,还需要有较高的剪辑以及播报能力,使编辑人员能够有效地应对突发状况。[3]新闻编辑人员最基本的业务素质就是文字能力,新闻稿件是通过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并进行播报的,因此需要编辑人员能够准确、简洁的使用汉字,并进行语法的修饰,使新闻更加生动,能够打动观众。

(三)较高的思想修养

新闻编辑还需要具有较高的思想修养。新闻编辑需要将记者、通讯员的一些不成熟作品或半成品进行加工,自己的劳动体现在别人的作品中,不能追求自己的名利,一旦出现问题还需要承担责任,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编辑人员提高自我修养。还有就是编辑人员需要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编辑人员承担着新闻编辑的重任,编辑什么,先编辑什么,后编辑什么都需要遵从党性原则,[4]坚持真理的传播,根据中央政策和口径对新闻稿进行把关,支持群众的呼声,要秉公办事,不,在稿件的取舍上要坚持质量标准,不唯上级,不注重名气,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时间通常是以秒进行计算的,因此编辑人员在工作中需要做到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四)创新意识创新是新闻编辑不可缺少的素质,当前,广播电视新闻中动态报道、会议报道、面子上的报道比较多,而对于一些深度的、反映群众的、贴近生活的内容报道却很少。要处理好这一问题就需要编辑人员能够创新新闻报道的形式和内容。要判断哪些新闻有价值,从文字上下功夫,坚持内外结合的报道方式。新闻编排应从一些弘扬主旋律的新人、新事上进行,贴近群众生活,反映问题,突出时代性和导向性。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从专业、客观的角度对社会新闻进行筛选,编辑人员在工作时需要有较强的工作素质。但是目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情况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逐渐加快,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却是疲态尽显,在目前快速的生活节奏面前不知所措。有很多原本的电视受众由于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而没有多余的时间关注电视新闻,他们更多地利用快捷的网络媒体获取新闻信息。还有一些受众由于每天面对大量的网络新闻,信息量十分大,心灵比较疲惫,对于一些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没有兴趣。这就使得很多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出现了这种现象,为了重新吸引受众的目光,他们开始蓄意夸大、假报新闻,利用一些莫须有的新闻吸引观众。还有一些编辑一味地迎合大众的口味,违背新闻编辑的职业操守,关注一些比较低俗的新闻事件。广播电视新闻是党和政府与群众连接的纽带和桥梁,有些不法人员贿赂编辑人员,刻意制造假新闻,使社会出现混乱,严重违背了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职业道德。还有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知识面不够宽广,不能及时接触到社会上的新鲜事,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整体水平不高,或刻意隐瞒新闻事件中的负面消息,虚假报道,蒙骗受众,受众不能及时了解相关的信息,使受众不再信任广播电视新闻。与此同时,一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每天待在办公室中,对于记者上交的新闻稿,不能了解其中重要的新闻点,经过修改之后使得记者的采访稿变得毫无价值。编辑人员中也存在着不负责任,丢三落四的现象,[5]将收到的新闻稿随意堆放,到使用的时候找不到,使得新闻文不对题,出现假新闻。这虽然不是故意的行为,但是也与编辑人员的职业操守相违背。一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不愿意学习和接触新知识,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相脱节,使得编辑的内容不能满足受众的实际需要。编辑人员的基本能力比较差,一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语言组织和联想能力比较差,不能对编辑内容正确的把握,新闻稿件的真正含义不能被挖掘,使得资源严重浪费。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编辑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为百姓谋福祉为己任,敢于批评,敢于说实话,以保证新闻编辑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新闻编辑素质培训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具体的措施如下:

对于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来讲,科学合理的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进行定位是十分必要的,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中,需要认识到角色定位对于工作开展的重要影响。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进行角色定位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确定,首先编辑需要参与到新闻稿件的前期策划中,指导记者进行科学的采访,编辑人员可以按照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对新闻报道的计划、关注的内容、舆论导向的把握等进行明确,安排记者采访任务。[6]其次,还需要编辑人员全面对稿件的筛选以及加工进行管理,保证工作的有序开展。节目录制过程中,需要编辑人员进行统筹规划,保证主持人与技术人员之间的协调,使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能够高质量的播出。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思想素养提升是强化编辑人员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内容,应努力提高广播电视编辑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积极认真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相关的基础知识,[7]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明确编辑内容的方向。同时,加强编辑人员对广播电视传媒工作、编辑政策的学习,使广播电视编辑的行为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强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在国家政策、理论的指导下,保证编辑内容的时代性,使编辑内容能够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实际需要,从而促进社会民众整体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三)强化专业素质

广播电视编辑的专业素质能力对于编辑工作水平和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当前,很多编辑的联想能力不强,稿件不能实现有效地衔接,只是注重稿件文字上的修改以及排序,使得新闻编辑内容的导向性不强。还有些新闻编辑将政治理论强行加入新闻内容中,使得编辑的内容生硬,这些都是由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专业素质能力不强。因此,必须要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综合素质能力,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开展相关的教育培训,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专业素质,使其能够科学的运用相关知识开展编辑工作。专业素质是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提高编辑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再学习与培训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要定期组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再学习和培训,使新闻编辑的新闻敏感性得到提升,新闻编辑的素质要受到编辑观察力的敏感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于新闻敏感性比较强的编辑,编辑内容的方向性以及宣传力度要更强。同时,还要强化思维品质的培训,提高编辑人员思维的宽度、深度,强化编辑的敏感性、逻辑性以及独立性等,使编辑能够正确地把握新闻导向。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语言素质和表达能力是必备的素质能力,通过优美的语言能够使新闻故事的内容更加丰富,赋予其生命力。广播电视编辑人员编辑文字需要有新的理论和思想作为指导,使新闻内容更加生活化,贴近民众,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可以组织编辑人员通过演讲或者是辩论等互动强化其语言表达以及组织能力。广播电视编辑工作要顺利地进行就需要强化电视编辑的组织指导能力,要求广播电视编辑参与到电视新闻栏目的设计与制定中,并与记者、通讯员保持良好的联系,对其新闻工作进行组织指导,逐步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组织指导能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幕后工作,他们很难被观众熟知,因此需要提升广播电视编辑的奉献精神,[8]感受到编辑工作的独特魅力,使其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五)走出办公室,参与到生活中

编辑可以说是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核心人物,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有新闻敏感性,并且对新闻的走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这些素质并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养成的。当前很多电视台都将编辑人员外派,就是希望编辑人员能够扩宽自己的视野,获得最新的消息,打破原有的思维认识,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结束语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是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新闻形式,对于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受到的网络冲击与挑战,需要广播电视台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提高编辑人员的素质能力,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角色进行科学定位,强化其思想修养、专业素质、组织人员再学习和培训,使编辑人员能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从而将更加优质的电视新闻节目呈现给观众。

参考文献:

[1]吴伟兰.试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提升策略[J].中国传媒科技,2012(10):165-166.

[2]谢选浩.探讨如何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J].新闻传播,2013(05):234.

[3]赵凯.试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提升策略[J].科技信息,2013(17):497.

[4]王菊.浅析如何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J].新闻传播,2013(06):43.

[5]胡健伟.探讨如何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J].艺术科技,2014(11):69.

[6]田维林.如何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1(05):50-51.

[7]刘继荣.探究如何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J].新闻研究导刊,2015(21):106.

[8]孙丽华.如何加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素质的提升[J].科技致富向导,2014(23):112.

广播电视新闻学篇7

关键词 县级;广播电视新闻;档案价值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0-0042-02

1广播电视新闻档案的特点

广播电视新闻与传统的报刊、杂志的最显著区别是音频、视频突出,现场感强,反应快速。当然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掘起,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传媒都同时受到了冲击和挑战,但广播电视仍然以其稳定的信号传输,较好的视频效果和高品位的节目设置吸引着许多受众,广播电视新闻成为人民群众了解国内国际大事的重要传播平台已毋庸质疑。

2做好广播电视新闻档案管理的现实价值

广播电视新闻的档案管理是众多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新闻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传播大众文化、弘扬主旋律、建设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就县级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而言,它是县委、县政府连接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农村变化和城市发展的忠实记录者。许多有价值的新闻,或专题、或栏目一方面反应了当地党委、政府的科学工作调配;另一方面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在广播电视这一平台上予以播报,不仅通过节目的播出推动了工作,又让群众了解了政府工作,知晓政府在干什么?怎么干?有什么样的效果。如果再将这些资料通过档案科学地收集整理起来进行认真保管,对以后的工作一定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比如,淮滨县这几年连续举办的“蒋氏根亲文化节”。它即是一个文化节,又是一个经济交流平台。文化节举办的既简朴又热烈,老百姓的认同率非常高,对宣传淮滨、推介淮滨、提高淮滨的知名度,加大海峡两岸各类文化、经贸交流发挥了十分重要“桥梁”的作用。它的新闻资料档案保存就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再比如近几年淮滨县在加强“三农”宣传工作的同时,特别注重品牌农业的打造。去年县里举办了“首届全国弱筋小麦高峰论坛”,邀请了国内一些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参与峰会,对弱筋小麦的种植、生产、加工、服务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全省乃至全国的弱筋小麦生产具有指导性作用。类似这样的报道,作为县级广播电视新闻档案的管理,无疑是重点搜集和整理的对象。

现实工作中,广播电视新闻资料还为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了大量信息。这是因为,一些动态性消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不可能事事顾及,而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却能及时地跟踪掌握这些信息。因此,在淮滨县,广播电视的新闻文稿就被县政府网站重点采用。同时,一些职能部门也依靠新闻资料作为其工作动态和信息的重要来源,为本行业、本部门上传下达提供了可靠信息。

3做好广播电视新闻档案管理的历史价值

做好广播电视新闻档案管理不仅是现实的需要,而且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一个地区厚重文化的积淀离不开档案的科学管理和保管。广播电视新闻档案管理也不例外。随着时代的进步,在档案管理上,我们基本告别了传统的依靠手写、纸质的案卷装订与管理。在电子档案领跑档案管理的今天,对广播电视新闻这一主要以音频、视频为主的档案资料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从某一角度来说管理、保管好广播电视新闻的档案资料就是对历史的负责与担当。

“泥叫吹”是淮滨县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积极审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价值,其制作工艺传统而复杂,是厚重的淮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它的宣传报道电视媒体给予了很多关注,我们也通过电视新闻对这一传统的手工艺进行了认真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归档。目前,它的资料已收入“淮河博物馆”,其历史价值肯定不可小视。

布雕画是淮滨县民间艺人郑镇怀的专利作品。这几年,各级各部门都对其十分重视,并对其艺术专利进行了科学扶持和保护。目前布雕画已摘下国内许多艺术大奖,甚至成为国际交流的上等馈赠品,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对于它的资料,我们也同样通过广播电视的新闻报道进行了科学整理和妥善保管。

淮滨的“淮河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以淮河为命名的博物馆。它对于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淮河的人文历史及发展变化有着重要的价值。而“淮河博物馆”的许多资料都与广播电视的新闻档案密不可分,它所展示的民俗文化、历史传承等既是对文化和文物工作者辛勤劳动结晶的肯定,同时也与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大量宣传和翔实的资料提供有着很大的关系。

广播电视新闻的历史作用还在于为专业部门提供了具有历史价值的资料。过去,淮滨的党史研究、县志编纂苦于资料来源不全、搜集困难。2002年以来,县党史委通过县电视台新闻中心,将广播电视的新闻资料汇集起来进行编辑整理,彻底解决了新时期党史编纂的难题。在新出版的《中共淮滨党史大事记》和《淮滨县志》中,广播电视的新闻资料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广播电视的新闻档案管理工作是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和加强广播电视新闻档案管理无论是现实还是历史都有着深远的意义。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广播电视新闻的档案管理价值也一定会越来越凸显出来,这既是档案管理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也是广播电视新闻管理工作者的骄傲。

参考文献

[1]冯晓彤.论我国广播电台资料、档案一体化管理[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3(6).

[2]罗文妍.浅析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陈月梅.浅谈县级广播电视宣传档案资料的管理与利用[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7).

[4]栾凤.略论广播电视宣传档案管理[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

广播电视新闻学篇8

关键词 新闻;播音;规整性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3-0013-02

0引言

长期以来, 广播电视新闻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必须讲求规整性, 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共识[1]。然而,伴随着广播电视新闻的不断发展和受众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对于广播电视新闻播音的规整性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部分人认为 “对于广播新闻来说,如果要使受众喜欢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播音就要像平时我们说话聊天一样, 即使说错了也无伤大雅, 就连普通话的标准也可以放低, 让受众能听懂就可以, 在满足受众需求的情况下,如果还要讲求播音的‘规整性’, 就会使播音变得呆板乏味, 从而影响传播的效果。”也有一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播音作为一门语言艺术, 有着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性以及用于区别于其他语言艺术的规整性。 广播电视新闻播音讲求自身的规整性,是出于对受众的一种普遍性考虑而选择的传播方式,更是对受众的尊重,广播电视新闻播音讲求规整性不但不会使播音变得呆板乏味、冗长无聊, 相反却会大幅度地提高播音的艺术质量,扩大播音的传播效果。”

对于广播电视新闻播音规整性问题存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受众群体出于不同的思考,对规整性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下面,我们从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及其特点,广播电视新闻现状及原因分析,广播电视新闻播音规整性的意义和如何规范当下广播电视新闻播音等方面,浅析广播电视新闻的规整性,及其发展倾向。

1 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及其规整性特点

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就是运用有声语言,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将信息进行播送和传递。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对于传递时事资讯、普及大众知识、传播相关信息、进行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提到的作用。根据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的不同,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分为广播新闻播音和电视新闻播音两种,因为传播媒介的不同,广播新闻播音和电视新闻播音的表达方式、表达效果和对播音的要求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广播电视新闻播音与其他传播媒介相比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从与信息发出者的关系来看,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具有非模仿性语言再现的特点;从与语境的关系来看,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具有非现场单向传播的特点;从信息形式来看,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具有规整性的特点。而在广播电视新闻播音中,规整性显得更为重要。

所谓广播电视新闻播音的规整性,主要是指语音(声、韵、调)、词汇、语法、语流都要符合普通话的相关要求,遵从普通话的规范[2]。广播电视的一项重要职责就在于推广普通话。当前,推广全民普通话已经作为普及中国语言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重点推进,是大势所趋,广播电视新闻播音作为有效的传播途径理应更好地“作表率”,深入推进这项工作的进行。但是“规整性”的意义除了符合普通话的基本标准外,更应该包含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准确生动流利的语感、有钳力的逻辑性和更为清晰的语言思维。、很多情况下,我们谈及广播电视新闻播音的规整性,往往联想到的是呆板、骨感、守旧,在心理层面上把语言的艺术性和语言的规整性是格格不入的两个对立整体,追求播音的规整性就会使得播音变得过于官方、有束缚,极不自热,丧失生活化和幽默性,这种观点显然不够具体全面,有失偏颇。

2 广播电视新闻播音现状及原因分析

时下,有些广播电视新闻播音随意性增强,追求新颖的形式创意,更加突出个性化,在相当一部分受众中反响较为良好,对广播电视新闻播音传统的规整性提出了挑战。

原因分析:

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为了追求更加广阔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自身的收视率,不得不冲破广播电视新闻的规整性要求。通过社会公众调研工作了解到受众的心声和普遍性的要求,通过创新和突破,顺应公众需求。所以,广播电视新闻媒体采用更加亲切的方式贴近受众,而这种亲切的方式大都是突破新闻广播规整性,在语言上一反往常规整性、严肃性、格式化的常态,采取更富娱乐化,更加轻松的播音方式,让受众听得懂、感兴趣;

2)广播电视新闻界思想的更新,使得播音规整性受到考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思想更加开阔,更具有批判主义和创新精神,大多数人把波音的规整性视为播音发展的桎梏,认为一味的追求规整性只能使得播音变得更为程式化,丧失发展活力,最终将会埋葬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在这种思想下,广播电视新闻从业者开始更新播音观念,调整规整性内容。

除此之外,报纸媒介的更加生活化和电视电影的娱乐化、轻松化趋向也使得广播电视新闻播音的规整性受到挑战。

3 广播电视新闻播音规整性的意义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对广播电视新闻播音规整性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在规整性意义的思考上也走向了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两个方向。

对广播电视新闻播音规整性持有赞同意见的人认为,广播电视新闻播音规整性应当成为播音的一项黄金法则,这种特点有利于播音理论的综合性研究,体现了播音的科学化要求,推动了新闻资讯的全面和无障碍普及传播,使得播音更有艺术性。

而另一方面,播音规整性不仅不会体现播音的艺术性,相反会使播音远离大众视线,渐渐失去其生命力,不利于播音的创新和发展,不能真正体现广大受众的要求,将其束之高阁,最终失去活力。

从两种看法来看,对于广播电视新闻播音的规整性来说,既有利也有弊,应该如何调整规整性与创新性的关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4结论

广播电视新闻播音规整性问题,不同社会群体存在不同的认识,当务之急是有关部门尽快解决此问题,以使新闻播音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悦.论新闻播音的规整性.湖北人民广播电台.

上一篇:广播电视发展范文 下一篇:广播电视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