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12 08:34:05

检测技术

检测技术篇1

关键词:桩基 静载 动力检测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048-02

1 桩基静载试验

长期以来,静载试验是人们确定桩基工程质量的主要手段。桩的静载试验是获得桩轴向抗压、抗拔以及横向承载力的最基本、最可靠的方法。

1.1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试验方法分慢速维持荷载法和快速荷载维持法,其中:为设计提供依据的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应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工程桩验收也应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当有成熟经验时,可采用快速维持荷载法。

1.1.1 加载方式

(1)加载应分级加载,采用逐级等量加载方式;分级荷载宜为最大加载量的1/10,其中第一级可取分级荷载的2倍。

(2)卸载应分级进行,每级卸载量取分级加载的2倍,逐级等量卸载。

(3)加、卸载时应使荷载传递均匀、连续、无冲击,每级荷载在维持过程中的变化幅度不得超过分级荷载的±10%。

1.1.2 慢速荷载维持法

(1)持续时间。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每级加载后,第1h内按第5、15、30、45、60min各测读一次,当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进行下一次加载。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1h,第5、15、30、60min共测读四次,卸载至零时,测读残余沉降量为3h。

(2)沉降相对稳定标准。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规定,每小时沉降量不超过0.1mm,且连续出现两次(由1.5h三次30min测读值计算)。

(3)终止加载条件。

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的5倍;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得2倍,且经24h尚未达到相对稳定要求标准;已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当荷载~沉降曲线呈缓变形时,可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60mm~80mm;在特殊情况下,可根据要求加载至桩顶累计沉降量超过80mm;当工程桩作锚桩时,锚桩上拔量已达到允许值。

1.2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应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可采用多循环加、卸载方法。试验中仔细观察桩身混凝土开裂情况。

终止加载条件有以下几点。

(1)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且上拔量达到相对稳定。

(2)试桩在某级荷载作用下的上拔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上拔量得5倍。

(3)抗拔试验试桩的钢筋抗拉强度标准值的0.9倍。

(4)桩顶累计上拔量超过100mm。

对于抗拔桩,在荷载不大时发生5倍的陡增,不宜停止加载。当桩身出现多条环向裂隙后,其桩顶位移可能会出现突变,非达到桩侧土的极限抗拔力。

桩顶上拔荷载达到钢筋强度标准值的0.9倍可终止加载,但并非一定要终止加载。

1.3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

1.3.1 加载方法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方法:单向多循环加载法、慢速维持荷载法。

单向多循环加载,目的是为了模拟实际结构的受力形式。单向多循环加载法的分级荷载应小于预估水平极限承载力或最大试验荷载的1/10。每级荷载施加后,恒载4min后可测读水平位移,然后卸载至零,停2min测读残余水平位移,至此完成一个加卸载循环。如此循环5次,完成一级荷载的位移观测。试验不得中间停顿。为了消除试验体系的一些误差因素,以获得确切反应桩性能的数据,计算位移梯度时应取第5循环。

1.3.2 终止加载条件

水平试验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或最大水平位移;水平试验当桩身折断或水平位移大于30mm~40mm。

2 动力检测

桩的动力测试在我国已发展多年,近几年来动测法试桩的数量在不断增长。随着测试技术的提高,试桩结果的可靠性也大大地在提高,可以将测试结果作为设计或现场检验的依据,大量的工程实践证明,动测法有效的填补了静力试桩的不足,满足了桩基工程发展的需要。

2.1 低应变动力检测

低应变法是以应力波在桩身中的传播特征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假定桩为连续弹性的一维均质杆件,测试时在桩顶竖向激振,弹性波沿着桩身向下传播,当桩身存在明显的波阻抗差异界面(即桩身存在缺陷时,如断裂、缩径、夹泥、离析或遇桩底土层)或桩身截面积发生变化时,将产生反射波,经接收、放大、虑波、数据处理,可识别来自不同部位的反射信息。通过对反射信号进行分析计算,判断桩身混凝土的完整性,判定桩身缺陷的程度及其位置。

由于人们已经掌握了极微弱振动的检测技术,而检测的目的仅仅在于桩身的完整性,为了检测的方便和避免桩周围的土阻力作用,通常只需要直接利用人力在桩顶施加不大的脉冲力就可。

常用的激振方式就是直接利用人力挥动小手锤进行敲击,或用稍重一些的力棒下落,锤体质量一般在0.5kg~5kg范围内,引起的冲击力2kN~20kN,应力波脉宽0.5~2;激发的桩身应变小于2×10-6,桩顶加速度一般不超过50,速度不超过,位移不超过0.01mm。近年来,为了检测较长的桩,开始采用较重的力棒,质量可达到10kg左右,引发的桩顶响应有时会超过上述范围。

基本的测振方式则是在桩顶选定的位置安放1个传感器来检测该点的轴向振动。由于加速度、速度、动位移三个参量可以通过微积分关系相互转换,检测者只需要选其中一项就可。

2.2 高应变动力检测

检测技术篇2

关键词:公路;检测技术;质量控制

1.公路工程检测的重要性

1.1降低施工总成本

公路工程检测技术,能够做到就地检测、就地取材,如果使用的材料与国家相关要求相符的话,就能够在试验地点对原材料进行直接利用,这样的话就可以对材料的运输费用节省,从而使得工程的整体施工成本降低。

1.2加快新技术推广

采用公路检测技术,能够促进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在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新技术不断涌现,所以对公路工程进行检测能够促进工程技术的创新,推进新技术在实际工程当中的应用。

1.3为公路建设提供质量保障

通过试验检测技术能够为工程项目的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经常会由于自然原因或者是人为原因导致各种质量问题的出现,那么就会对行驶的车辆产生不良影响,为人们带来生产财产的损失。所以,通过检测技术发现质量问题,从而为工程的质量提供保证。

1.4科学评价施工质量

在公路工程的实际施工过程中,通过阶段性的检测,能够使每一阶段的施工都形成一个质量评价报告,然后在竣工阶段对每一阶段的报告进行汇总,然后进行评估,对存在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然后再进行验收。

2.公路工程检测技术的具体应用

2.1超声波检测技术

超声波检测技术属于无损检测技术的一种,对这一技术进行利用能够使得检测的安全风险性大大降低,还能够使检测的可靠性提升。在公路工程中,超声笔检测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利用超声波检测技术,能够对公路工程当中的塑料管道以及金属空洞问题进行检查,将空洞的深度检测出来,所得出的检测结果可以为灌浆的修补提供一个重要的依据。其次,超声波能够在瞬间引起共振,然后将低频应力波传到公路的内部,然后从断裂位置反射出来,这样可以对公路工程的完整性进行判断,并准确定位裂缝的位置。第三,超声笔可以从超声波探头发射出来,然后在混凝土当中进行传播,可以利用传播时间的判定,以关联性为基础,将强度推定值进行计算,并与其他技术结合,对公路工程当中的混凝土质量进行判定。

2.2图像检测技术

红外成像:在公路工程项目当中,不同的材料所具有的导热性能也是不同的,红外成像就是对这些导热性能差异进行利用,然后来进行检测。通过各种材料的热传导情况,对损伤情况进行判断,从而对工程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测。激光全息影像。这种技术的准确度比较高,并且直观性比较强,当前这一技术不断的完善,在公路工程检测当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一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全息摄像进行拍摄,然后在相关计算机软件的辅助喜爱对影像图进行获取,经过计算之后,基于可以获得力学量。通过这种技术的应用,能够对施工过程中的裂缝问题进行分析判断。

2.3光纤传感技术

利用光线传感器,能够对外界的物理量进行一定的转化,使其变成能够被直接应用的测量信号,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够实现被检测对象相关指标的收集,这种技术的特点为环境适应性比较强、林敏度比较高、耐腐蚀、耐高温。在具体的应用过程当中,可以沿着公路工程的长度放线进行反射传感器的设置,在进行检测的时候,要对反射镜的检测精度进行控制,一般情况下误差不超过±0.15mm。利用光纤传感器技术,能够实现公路工程质量的长期监控。

3.公路检测质量的控制措施

3.1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在公路工程建设的过程当中,规章制度的健全是工程开展的重要依据与保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公路检测技术的作用得以增强。在进行质量检测的过程之中,对制度进行规范能够使得检测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得到充分的保证。所以,通过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其能够为公路工程在检测的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必要的规范,使得检测工作的质量得以提升,并且可以为检测技术的发杂好提供一个有效地、真实的参考数据。除此之外,为了使得公路工程检测质量的提升,在对规章制度进行建立健全的时候,还需要对部门的责任充分落实,并提升执行力度,制定有关奖惩措施,从而使得检测技术能够切实应用到实际工程当中,为公路工程的安全性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3.2重视公路检测的重要性

在公路工程检测工作当中,相关技术人员应当对先进经验与理念进行学习,对公路工质量检测的重要性提高认识。在实际的检测工作当中,相关人员应当对自身的职责以及工作内容加以明确,对检测技术进行了解,并加强实践,从而使得检测工作充分落实到实处,从而保证工程的建设质量。

3.3积极引进先进的硬件设备

在进行公路工程检测的过程当中,检测设备是检测技术应用的重要基础,所以应当加强先进设备的应用,一方面使得技术人员的工作强度降低,另外一方面也能够对检测工作的可靠性与准确度进行保证。在实际的建设项目当中,相关人员不仅要对工程的管理工作加以重视,还应当对设备的优势进行重视,依据实际工作的建设需求与特点,配备相应的检测设备,以免各项检测工作之间出现干扰,从而使得公路工程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得到提高。总的来说,在交通基础设施当中,公路工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公路工程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交通建设事业的发展。所以,在实际的工程当中,应当对检测技术进行合理的应用,并大力推广,使得检测技术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得交通工程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郑铭.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技术及其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7,(02):43+45.

[2]肖和锦.无损检测技术在公路桥梁中的应用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7,(02):82.

[3]王修本.提高公路桥梁试验检测水平的措施[J].绿色环保建材,2017,(02):91.

检测技术篇3

关键词: TOFD 技术、压力管道、特点、应用

压力管道的失效,大多数是由于裂纹扩展而引起的,尤其是设备内壁的裂纹,由于内壁裂纹多为疲劳裂纹,裂纹细小,在不破坏的情况下,很难对其进行检测,严重威胁着管道的安全运行。

近几年我国引进了TOFD检测技术:利用超声波遇到诸如裂纹等的缺陷时,将在缺陷尖端发生迭加到正常反射波上的衍射波,探头探测到衍射波,从而对缺陷进行判定。具有缺陷检出能力强、缺陷定位精度高等特点。

通过应用TOFD检测技术,可以在不破坏设备的条件下有效地检测压力管道内壁腐蚀减薄及裂纹,及早发现管道隐患,在压力管道检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TOFD检测的基本原理及工艺

TOFD(Time-of-flight-diffraction technique)检测技术是一种利用缺陷端部的衍射波传播时间差来进行缺陷检测与定量的方法。

TOFD检测技术不同于以往的脉冲反射法和声波穿透法等技术,它利用的是在固体中声速最快的纵波在缺陷端部产生的衍射来进行检测。

当超声波在存在缺陷的线性不连续(如遇到诸如裂纹等缺陷)处出现传播障碍时,将在缺陷尖端发生叠加到正常反射波上的衍射波,衍射能量在很大的角度范围内放射出并且假定此能量起源于裂纹末端。计算机软件处理系统将会计算评估这些衍射信号,对应射频信号的相位变换,生成有黑白梯度的D 扫描或B 扫描图像(收集数据方式),并且依据探测到的衍射信号,可以判定缺陷的大小和深度(如图2所示)。

2.TOFD 检测技术在电站管道上的应用特点

2.1效率高:单组探头检测对焊缝覆盖范围大,只须做线性扫查,无须做锯齿形移动即可完成检测区域内的扫查,是常规超声探伤方法的3 至5 倍;

2.2灵敏度高:衍射波信号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因此也保证了很高的检出率;

2.3精度高:通过衍射时差计算方法,缺陷的高度可被精确的计算出来;

2.4漏检少:衍射波具有高灵敏度,通过图象记录完整检测数据,重复性好;

2.5数据全:检测的结果立刻就能知道,焊缝的纵断面或横断面的检测图像可以存盘或打印出来,也可随时在电脑上进行分析处理,作为永久的纪录;

2.6更安全:对检测人员无任何身体伤害;

2.7成本低:无需其它耗材,探头不与工件直接接触(通过契块),减少了磨损,可在线应用相关的工程评定标准对缺陷进行评定,在对缺陷部位修复时可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必要的刨开。不影响其它现场工作,减少了检测生产的间隔时间,和其它的一些问题。

2.8局限性:灵敏度过高有时会夸大焊缝中的良性缺陷;由于是在管道外表面实施检测,在近表面有检测不到缺陷的盲区;检测人员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并积累相应的经验。

3.TOFD 检测管道工艺及在现场的应用

在压力管道检测中,利用TOFD检测技术对管道进行了检测,采用与被测管道同规格的管子制做内壁人工刻槽及盲孔的对比试块;在对管道进行检测时,一般管道壁厚均小于50 mm,可选用一对纵波斜探头进行一次扫查,探头频率根据厚度不同在3-15 MHz范围内选择;探头角度为60?~70?;晶片尺寸为2-6 mm;主声束聚焦深度为2/3壁厚。

经对管道焊缝检测后,发现常规超声波检测时未能发现的小缺陷在TOFD扫描图中能够清晰地显示出来(如图3、图4所示)。

此外,通过对带有内壁裂纹的压力管道做TOFD检测和宏观实物对比,可看出直管内壁为细小的龟裂纹,将中间局部内壁裂纹打磨干净后检测(裂纹打磨深度不超过1mm,实物照片如图5所示),扫描图中能清晰显示有裂纹处的图像(如图6所示):

4.结束语

TOFD检验技术具有缺陷检出能力强、缺陷定位精度高、节省设备的制造时间等特点,在检测资料上保证安全,并且可以用数字型式永久保存,弥补了常规超声波检测技术的不足。在压力管道检测中,TOFD检测有着明显的优势,可以及早发现并监测小缺陷,在检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检测技术篇4

关键词:CCD 脏污与尺寸检测

中图分类号:TP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2-0090-02

在键盘生产制造中,需要对键帽进行组装及印刷,显示出我们熟悉的A-Z字母以及一些数字,但是在组装、印刷中,很容易出现组装尺寸出错、印刷脏污等现象,我们都会对键盘进行检测,以保证产品的合格率和生产、生活的安全性。传统的检测方法就是我们最基本的人工检测,人工检测全凭实际工作经验,但是键帽数量之多、印刷之多样化,不但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精度、效率也会随之减低。所以,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了一种CCD技术,可以较完美的完成检测。CCD是一种以电荷为信号载体的微型图像传感器,具有光电转换和信号电荷存储、转移及读出的功能,其输出信号通常是符合电视标准的视频信号,可存储于适当的介质或输入计算机,以便于进行图像存储、增强、识别等处理。相比人工检测,CCD检测技术与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具有检测精度高、处理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运行稳定等优点,其测量精度与效率都不受外界影响的干扰,越来越多的运用于工业自动化中。

1、应用领域

CCD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大致可分为四种:(1)物品缺失或数量的检测;(2)脏污检测;(3)尺寸检测;(4)定位检测。以上四种应用在键盘外观检测中基本全部需要运用。

2、键盘外观检测系统组成

检测系统一般由光学成像系统、CCD、计算机处理部分等组成。光学成像系统由光源和成像系统组成。CCD由由多个透镜、可变(亮度)光圈和对焦环组成。由操作员观察显示屏幕来调整可变光圈和焦点,以确保影像明亮清晰。焦距是CCD规格之一,一般适合工厂自动化的透镜焦距为8mm/16mm/25mm/50mm。透过目标物所需检测区域及透镜的焦距,可确定工作距离。工作距离和检测区域大小由焦距和CCD大小来决定。

3、检测系统照明选择

CCD影像处理大致由三个步骤组成:

(1)确定照明类型。LED照明大致可分为下列三种类型:镜面反射型、漫反射型、透射光型。

(2)确定照明装置的形状与大小,检测目标的尺寸与安装条件。

(3)确定照明色彩(波长)。检测目标与背景的材质和色彩。依据目标与背景来决定照明的色彩,使用彩色CAMERA时,通常选择白色LED。使用灰阶CANERA时,则需要多种颜色LED的对比做选择。

以上,针对键盘的特性,检测系统照明选择白色LED。

4、CCD的选择

当目标有光泽且有翘曲表面时,灰阶CAMERA无法像人的肉眼那样处理影像。使用彩色CAMERA时,则效果较佳。

检测系统中使用的彩色CAMERA通常是包含单个CCD的单晶片CAMERA,由于提取彩色影像需要关于三原色(红、绿、蓝,即R、G和B)的资讯,因此CCD的每个像素都装有红、绿或蓝色滤镜。每个像素依256阶R、G或B将强度咨询传输给控制器。

5、利用CCD技术检测键盘外观的脏污与尺寸

5.1 键盘脏污的检测

5.1.1 脏污检测的原理

检测系统透过CCD影像感测器将亮度资料的变化检测为脏污或边缘。但是,逐个处理像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且杂讯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像。因此,检测系统透过比较由数个像素组成的小区段的平均亮度来检测脏污。

(1)脏污检测工具测量指定区域的平均亮度,每次移动1/4段长。

(2)可判断四个区段中最大和最小亮度之间的差值,包括一个您设定的亮度标准单位。该差值被视为标准区段的脏污等级。

(3)当脏污等级超过预设值时,标准区段被视为脏污。被测区域中超过预设值的次数被称为脏污区域。该过程反复进行,从而不断改变标准区段在被测区域中的位置。

5.1.2 键盘脏污检测的效果

字母A的脏污可准确的检测

5.2 键盘尺寸检测

5.2.1 尺寸量测的原理

使用边缘侦测执行尺寸检验已经成为影像感测器应用中的最新趋势。边缘工具为侦测产品位置、宽度与角度提供了一种简单而稳定的方法。

边缘是指在影像中分隔明、暗区域的边界。要侦测边缘,就必须处理这种不同阴影之间的边界。边缘可以透过下列四个处理步骤获得:

(1)执行投影处理。投影处理垂直扫描影像获得每条投影线的平均强度。每条线的平均强度波形称为投影波形。

(2)执行差异处理。差异处理可以消除因量测区域中绝对强度值变化而造成的影响。如果阴影中没有变化,则绝对强度值是0;如果色彩从白色225变为黑色0,则变化量是-255。

(3)最大偏差值必需始终是100%。为保持实际生产情形中边缘的稳定性,会执行内部补正,以使最大偏差值始终保持在100%。

然后从差异波中超过预设边缘敏感度的顶点确定边缘位置。这种边缘规范化方法可以确保始终能够侦测到边缘的顶点,从而稳定了易受照明频繁变化影响的影像检测。

(4)执行次像素处理。针对最高差异波形的三个临近像素执行插值计算。测量边缘位置,精确到1/100像素。

5.2.2 键盘尺寸检测的效果

利用边缘工具可对键盘的键冒尺寸进行管控:

系统检测图:

键盘键帽尺寸的错误可准确的检测

6、结语

应用CCD技术和影像检测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键盘生产中脏污、错料等异常进行实时检测,可以满足工业自动化生产对速度、精度以及生产稳定性的要求。该技术在键盘等生产领域实时检测、实时监控方面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王庆有,孙学珠.CCD应用技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3.

检测技术篇5

以生物的免疫、基因、敏感等方面的特点为基础,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具有检测功能的试剂进行制作,进而检测食品的安全性就是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工作中的应用原理。在食品检测工作中,生物技术具有诸多优势,例如速度快、范围广以及准确度高等。一般而言,主要的生物检测技术有免疫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芯片检测技术、酶技术等。为了使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得到提升和发展,我们就需积极对生物技术进行有效运用,并加大开发力度,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2.食品检测中主要的生物检测技术

2.1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在转基因检测上,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已得到了有效运用。聚合酶链反应简称为PCR,PCR技术主要通过三个阶段对食品进行安全检测,即变性、复性以及延伸。对DNA模板进行建立,将寡核苷酸作为引物,通过聚合酶作用,沿DNA模板顺序以半保留复制的方式延伸而完成DNA分子复制就是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在依靠多次的增容以及扩展以后,PCR会变成符合食品检测需求的检测物。该技术由于具备诸多应用优势,因此之后也被合理运用到了各大领域中,尤其是在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上,该技术已显示出了较好的运用前景。但与此同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食品中假若有已死亡的细菌存在,那么便会显示为假阳性,针对制毒微生物所产生的毒素,该技术也无法进行全面检测。

2.2生物传感器技术在对生物传感器分子识别原件进行选取时,需使其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在和待测物的特异性进行结合以后,依靠对应的信号转换器,分子识别原件所产生的光、热等复合物可促使其进行转化,变为能够输出的的电信号以及光信号,并可将其进行放大然后输出,最后得到检测结果。一般而言,生物传感器具有许多优越性,例如操作简便、敏感性高、反应速度快等,相比于传统性质的食品检测方法,此种检测方法更具科学合理性。另外,运用生物传感器技术,可使安全可靠的食品检测系统得到建立完善。运用此技术,可使检测所用时间得到缩短。倘若要对牛奶以及热狗等食品中的葡萄糖球菌肠毒素进行检测,就可促使其灵敏度得到明显提高,并有效地控制好检查时间。但对当前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可知,受计算机技术、生物材料等因素的影响,在食品检测方面,生物传感器的商业化程度仍旧不高。

2.3酶技术在对食品中的残余农药以及微生物污染进行检测时,我们主要可运用到酶检测方法,而这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类食品检测方法。与此同时,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里,酶联免疫分析检测技术已得到了广泛运用。该技术对酶学以及免疫方法进行了结合,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以及灵敏性。在对蔬菜和水果当中的菌剂噻菌灵进行检测时,酶联免疫分析检测技术已显示出了较好的敏感性。当前,美国化学会已将此方法纳入到了农药残留检测法当中,而在我国,该检测方法也得到了广泛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4生物芯片检测技术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以及各国贸易的加强,进出口食品也在不断增多。所以,为了对进出口食品进行有效检测,就需运用到高质量、高安全的食品检测技术以及安全监控体系。作为一类高新生物检测技术,生物芯片检测技术在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已得到了有效运用。该技术主要对光导原位合成进行了运用,可将大量的生物大分子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固化。针对已经通过标记的待测生物样品,该技术可对其中靶分子进行杂交,并运用特定设备对杂交信号的强度进行快速检测,在对检测仪器进行选取时,可优先选用电荷偶联摄影像机,或是运用激光共聚焦完成扫描,进而统计出样品中靶分子的数量。针对食品的安全状态,运用生物芯片技术,我们可进行深入了解。另外,在进出口食品监管管理工作中,快速反应系统以及预警系统的建立完善都离不开生物芯片检测技术。

2.5免疫法当前,在食品生物检测技术中,免疫法具有最高的灵敏度。另外,该技术还具有容易操作、再现性好、科学可靠等优点,并在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得到了有效运用。免疫法可对蛋白质进行检测,蛋白质之间的物理性质以及化学性质差别较小,而运用免疫法则可进行有效区分。

2.6基因探针技术当前,基因探针技术主要分为两种,即同相杂交以及异相杂交。在对食品安全进行检测时,大肠杆菌检测是一项重要内容。对大肠杆菌进行分析可知,其具有p一葡糖苷酸酶的特性,在进行检测时,可对以B一葡糖苷酸酶为目标的DNA探针进行制作,使食品检测工作的效率得到提升,并对传统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3.食品检测生物技术的具体运用

3.1检测食品的品质和成分针对食品的成分以及品质,生物感应器是最为常见的检测方法。在早期,所使用的生物感应器主要为葡萄糖感应器,可对食品的含糖量进行有效检测,并得到了广泛运用。例如,在对鱼类新鲜度进行检测时,日本已使生物传感器实现了商品化。另外,针对食品中含有的香味物质,在进行检测时还可运用到生物技术。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将蛋白和需进行检测的某种气味进行结合,使其成为敏感材料。对于人类身体健康以及生态环境,转基因食品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所以,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检测就变得尤为重要。当前,主要的检测技术有蛋白质检测、酶活性检测以及有酸检测三种。

3.2检测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对科学有效的食品检测技术进行运用,可使微生物的传播得到较好控制。对于人类健康,食品中的微生物会带来一定危害,并严重降低食品质量。因具有诸多优势,在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中,生物检测技术已取得了较好效果。当前,在对食品微生物进行检测时,常用的生物技术主要有酶联免疫技术、生物传感技术以及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3.3检测食品中的残余农药)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对食品中的残余农药进行有效检测和分析已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倘若食品中残留农药,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就会受到严重危害。当前,在食品残余农药检测方面,主要运用的生物技术有酶技术以及生物传感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生物检测技术因具有诸多优势已受到了有效运用,并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而为了对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进行提升,使食品安全得到保障,我们就需对现有的生物检测技术进行运用,并采取措施对生物检测技术进行革新和完善,使其价值得到最大发挥。

检测技术篇6

关键词:桥梁检测光纤传感无损检测传感器声发射超声检测探底雷达红外检测

中图分类号:K9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公路桥梁作为公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用过程的平稳性和安全性是公路交通的关键。近年来,我国的桥梁建设水平逐步提高,桥梁的建设质量也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但是在长期的自然环境和荷载作用下,桥梁的结构和构件会产生一定的损坏现象。公路桥梁的检测工作是桥梁养护和维修的重要依据,也是保证桥梁正常使用的基本前提。桥梁的无损检测技术可以在不影响桥梁结构和构件性能的前提下,对桥梁的损伤情况和运营状况进行诊断和评估,从而为桥梁养护与维修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无损检测技术特点及内容

桥梁无损检测技术一般指在不影响桥梁结构的正常使用或结构构件性能的基础上,采用非破坏性手段,通过检测桥梁的某些物理指标以来判定结构或构件性能是否发生改变的检测方法 相比较于其它的一些常规检测方法,无损检测技术具有一下特点和优势

(1) 属于非破坏性试验,对结构或构件的受力( 正常使用) 性能不产生任何影响

(2) 可经行全方位检测,无需二次修复处理,检测方法经济实用,快捷方便

(3) 可对混凝土构件内外部缺陷( 孔洞开裂碳化和钢筋锈蚀等) 进行全面检测

(4) 可用于大型建筑或使用年限已很长的危险建筑进行检测和鉴定

(5) 检测仪器简单,易操作

桥梁无损检测的常规内容有: 混凝土的强度局部缺陷( 孔洞开裂等) 检测; 内部钢筋的数量位置保护层碳化及钢筋锈蚀情况的检测; 混凝土裂缝开展情况及其它耐久性指标检测; 桥梁结构变形的常规性检测.

无损检测技术

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目前已有光纤传感检测技术、超声检测、探底雷达检测技术、声发射、红外检测、声发射、等。

光纤传感检测技术

此项技术通过利用光纤对某些物理量的特殊敏感性,将不可度量的外部物理量转化成可以直接进行测量的光纤信号技术。光纤应检测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具有不受环境因素的限制,绝缘耐高压耐腐蚀,能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下良好运行,还 具 有 体 积 小,重 量轻,可做成任意形状的传感器阵列精 度 高实 用 性 强 等 优点,但是价格因素一直是困扰此项技术高速发展的绊脚石。光纤传感器主要用于:桥梁结构的施工监测、既有桥梁结构的工作性状监测、服役时间较长的桥梁结构的损伤检测。

超声波检测技术

原理:① 超声脉冲波在混凝土中遇到缺陷时产生绕射,可根据声时及声程的变化,判别和算缺陷的大小;② 超声脉冲波在缺陷界面产生散射和反射,到达接收换能器的声波能量(波幅)显著减小可根据波幅变化的程度判断缺陷的性质和大小;③ 超声脉冲波中各频率成份在缺陷界面衰减程度不同,接收信号的频率明显降低,可根据接收信号主频或频率谱的变化分析判别缺陷情况;④ 超声脉冲波通过缺陷时,部分声波会产生路径和相位变化,不同路径或不同相位的声波叠加后,造成接收信号波形畸变,可参考畸变波形分析判断缺陷。

此项技术应用瞬间应力波原理为技术依托,通过在结构便面使用器物发生瞬间的机械撞击以产生低频率应力波,并记录传导至结构内部,经断点或接触面反射回来的低频波然后通过对记录的波进行分析,可以较为准确的知道结构内部是否产生损伤,或者损伤的位置,甚至可以大体得知结构内部损伤的大小等信息 由于是通过电波来检测,因此超声波检测技术一般用于桥梁结构的梁板柱及光管混凝土的内部裂缝检测和维护。

探底雷达检测技术

探底雷达技术是利用高频的电磁脉冲波通过宽频带脉冲的形式作用到检测体,根据波在传导过程中所遇介质的不同,对回收波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新型检测方法它不仅能准确定位损伤的形状 深度和大小,而且由于操作方面,可以进行大面积区域的检测。 此项技术目前主要用于桥梁面层厚度,基础密实度,含水量和挡土墙的损伤缺陷检测。

声发射( AcousticEmission, 简称AE)

通常桥梁的结构在受到长期荷载作用后,容易发生类似于塑性变形、裂缝等破坏性损伤。这种损伤会不同程度的释放出声波能量,根据这种现象研制的声反射检测器,可以有效的对处于荷载状态下的桥梁材料进行监测和预警; AE技术是根据结构内部发出的应力波来判断内部损伤程度的一种新型动态无损检测方法。它可以在构件或材料的内部结构、缺陷或潜在缺陷处于运动变化的过程中进行检测。

红外热像仪检测技术

红外热像仪可以用于桥面各类病害的检测工作,它是利用红外摄像机所生成的桥面温度图像,来测定混凝土裂层上的热点。混凝土层面上如果存在裂层,这种较薄的充满空气的裂层对温度起到了绝热的作用,就会使其上的混凝土温度快速上升。通过红外热像仪便可把热点的红外辐射转化成图像,从而直观地观察到桥面的温度分布,达到混凝土内部和表面结构的检测目的。红外热像仪具有检测速度快、稳定性高、轻巧灵便等特点。

结论

无损检测技术在桥梁的养护、维修和改造上,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虽然我国桥梁的无损检测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大多的技术都是由国外引进,要进一步的推广还需要时间。我们必须结合我国国情不断的对技术进行开发和创新,使无损检测技术在我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也为我国的桥梁工程质量提供技术保证。

参考文献

[1] 张俊平.桥梁检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9.

[2] 王建华,孙胜江.桥梁工程试验检测技术.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11.

[3] 毕卫红,郎利影.光纤传感技术在桥梁检测中的应用[J].研究与开发,2002(6).

[4] 潘松林,张红阳.公路桥梁检测概述[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3(5).

[5] 宋迎新.桥梁检测新技术, 2007(11).

检测技术篇7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就已经针对汽车性能特征形成了以故障诊断和性能调试为主要任务的单项检测技术。随后,电子、光学、机械等知识都融入检测技术中,并以此为基础发展了多家汽车检测站,使汽车检测越来越制度化。相比之下,我国的汽车检测技术起步较晚,水平较低,但进展很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章制度日趋完善。1990年,交通部以加强车辆管理为出发点,在《汽车运输业车辆技术管理规定》中提出了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的原则。1991年,颁布了《道路运输业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站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汽车检测站的职责、资格、基本条件等。截至目前,我国相继颁布了100多项关于汽车检测技术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不仅促进了汽车检测站的良性发展,也有效提高了汽车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2.检测站日渐普遍。在汽车使用量急剧增加的情况下,政府、交通等部门为了强化汽车检测的覆盖面,相继落实各项制度来确保大城市汽车检测站的普及。自1980年交通部在大连建立了第一个汽车检测站起,各地的汽车检测站纷纷建立,逐渐形成了全国性的汽车检测站点网络。

3.检测水平日益提高。上个世纪90年代起,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呈现跳跃式发展,在汽车技术上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例如电子控制系统的应用,制动防抱死系统、安全气囊等极大的提高了汽车驾驶员的安全系数。汽车维修市场上涌现出大量的诊断硬件设施,我国自主研发的诊断设备已由单机发展为配套,由单功能发展为多功能,由手工操纵发展为自动控制,并逐步形成快速、方便、准确测试的检测系统。

二、汽车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

我国汽车检测技术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引进技术设备到自主研究开发的过程。虽然与世界领先水平尚存在差距,但是我国的汽车检测技术已然在检测技术理论化、管理科学化、设备智能化等方面有了一席之地,发展前景非常乐观。

(一)检测周期延长随着汽车制造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良和汽车修理技术的不断提升,汽车性能越来越强,同时,还有一些客观因素对汽车寿命的延长也起着非常大的辅助作用,比如公路路况的优化,驾驶证考核制度的严格,驾驶员综合素质的提升,等等,这一系列因素都有益于延长汽车检测周期。

(二)随车检测技术提升计算机技术发展所带来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智能化和自动化,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控制技术日趋成熟,很多汽车在制造过程中就附带了利用车载计算机对发动机、传动系、制动、转向等系统的故障进行自检测,并以故障码的方式予以显示,这对于汽车使用者而言,不仅是确保安全驾驶的有利条件,更是提升汽车性能的重要保障。

(三)车外检测手段智能化检测和诊断汽车状况智能化、科学化是汽车检测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科技力量的带动下,检测设备智能化、全能化、便携化趋势已势不可挡。机械故障机理、诊断参数信息的传感和识别等技术也将逐步在汽车检测中得到应用,为智能化的实现提供理论和技术双重支撑。传统的汽车维修方式、检测制度必将被现代的汽车维修方式所取代。国外汽车维修企业以汽车服务贸易的形式进入我国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我国汽修行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汽修行业必须以信息为支撑,以技术为先导,以管理为基础,促成汽修行业服务现代化、优质化、品牌化、智能化。

检测技术篇8

【关键词】 入侵检测;技术研究

随着网络技术在各行业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在给人们工作和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信息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互联网用户的增加,网上电子商务的兴起、操作系统和软件缺陷等问题使得系统受到攻击入侵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传统的网络安全措施一般采用防火墙作为安全屏障,随着网络攻击技术的日趋成熟,攻击工具与手段日趋复杂多样,加之防火墙自身存在不足,使得单纯的防火墙策略难以满足对安全高度敏感部门的需要。为了弥补防火墙存在的不足,引入了入侵检测(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技术。

一、入侵检测技术概述

入侵检测(Intrusion Detection,ID),顾名思义,是对入侵行为的检测。它通过收集和分析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若干关键点的信息,检查网络或系统中是否存在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或攻击迹象。入侵检测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James P.Anderson在为美国空军做的题为《计算机安全威胁监控与监视》的技术报告中,首先提出了入侵检测的概念。他将入侵划分为外部闯入,内部授权用户的越权使用和滥用三种类型,并提出用审计追踪来监视入侵威胁。对威胁进行了分类,并对审计子系统提出了改进意见,以便该系统可以用于检测误用。1984年到1986年间出现的入侵检测专家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Expert,IDES)实时模式的入侵检测系统,标志着入侵检测系统的诞生。

入侵检测的主要功能是对用户和系统行为进行监测与分析、系统配置和漏洞的审计检查、重要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评估、已知的攻击行为模式的识别、异常行为模式的统计分析、操作系统的审计跟踪管理及违反安全策略的用户行为的识别,也就是说入侵检测是为网络安全提供实时检测及攻击行为检测,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手段。入侵检测的目的:识别入侵者;识别入侵行为;检测和监视已实施的入侵行为;为对抗入侵即时提供重要信息;使系统恢复正常工作,同时收集证据。入侵检测技术按照检测类型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异常入侵检测(Anomaly detection)和误用入侵检测(Misuse detection)。

二、入侵检测技术原理

1.异常入侵检测原理。异常检测是根据系统或用户的非正常行为和使用计算机资源的非正常情况来检测入侵行为。异常检测需要建立正常用户行为模式库,然后通过被检测系统或用户的实际行为与正常用户行为模式库之间的比较和匹配来检测入侵,如果不匹配则说明该行为属于异常行为。异常检测依赖于正常用户行为模式库的建立,不同行为行为模式库构成不同的检测方法。异常检测技术难点是正常行为模式库的确定、特征量的选取、模式库的更新。由于这几个因素的制约,异常检测的误警率很高,对于未知的入侵行为的检测非常有效。此外,由于需要实时地建立和更新系统或用户模式库所需的计算量很大,对系统的处理性能要求很高。

2.误用入侵检测原理。误用入侵检测是指根据已知的入侵模式来检测入侵。入侵者常常利用系统和应用软件中的缺点攻击,这些弱点易编成某种模式,如果入侵者攻击方式恰好匹配上检测系统模式库则会被检测到。由于误用检测需要根据一组事件的签名进行匹配,每一种攻击行为都要用一个独立的事件签名区描述,又称为基于签名的检测。误用检测的基本前提是假定所有可能的入侵行为都能被识别和表示,这种方法由于依据具体特征库进行判断,检测准确度很高。它的局限性在于:对于未知的入侵方法不能进行有效的检测,漏报率比较高;对于不同实现机制的操作系统,攻击的方法不尽相同,很难定义出统一的模式库;误用检测技术难以检测出内部人员的入侵行为。

三、入侵检测方法

1.异常入侵检测技术。此类技术是建立在以下假设基础上,即任何一种入侵行为都能由于其偏离正常或者所期望的系统和用户的活动规律而被检测出来。描述正常或合法活动的模型是从对过去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大量历史活动资料的分析中得出来的,定义成可接受的行为。如果系统收集的网络活动信息与可接受行为之间有偏差,偏离了正常的模型状态,每项不可接受的行为就应该是入侵。下面讲述几种异常检测的方法:

(1)统计异常检测方法。基于统计的异常检测方法是根据异常检测器观察主体的活动后,产生刻画这些活动的行为模式库。每个行为模式库保存记录主体的当前行为,并定时地将当前的特征数据与行为模式库中的数据合并,通过比较当前的行为与已建立的行为数据来判断异常行为。在统计模型中常用的测量参数包括:审计事件的数量、间隔时间、资源消耗情况等。

(2)基于数据采掘异常检测方法。随着知识发现(KDD)技术的发展,数据挖掘己经被应用于许多数据处理领域。数据挖掘技术是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用于处理大量数据。可以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网络及日志数据进行处理,实现入侵检测规则库建立的自动数据聚集与特征选择。把数据挖掘方法中的支持向量机和粗糙集应用到入侵检测算法中,以期提高入侵检测系统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数据挖掘应用于入侵检测的研究检测框架根据数据源分为基于网络信息、基于主机日志信息的和基于报警信息的检测,基于不同数据源的入侵的检测。入侵检测的数据挖掘的关键在于收集到网络的原始数据后,如何从大量的原始数据属性中有效地区分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以及如何自动有效地生成入侵规则。关联分析数据挖掘算法可用于发现网络连接记录各属性之间的关系,运用关联分析方法提出攻击者入侵行为之间的关联特征。使用关联分析数据挖掘和聚类分析数据挖掘算法可以得到正常行为的模式,用于异常入侵检测。入侵检测模型的数据挖掘过程:首先收集完备的网络行为数据集,使用关联分析数据挖掘和聚类分析数据挖掘算法对正常活动集进行挖掘,构造正常活动简单档案,得到正常行为的模式用于异常入侵检测,然后利用前面得到的正常行为模式对这些入侵数据做进一步过滤,最后使用分类算法做规则挖掘,进一步识别出正常行为和入侵行为,生成基于异常检测的模式数据库,并不断根据新获得的数据更新数据库,以用于异常检测。

2.基于模式匹配的误用检测方法。基于模式匹配的入侵检测方法是将已知的入侵特征编码成与审计记录相符合的模式,当新的审计事件产生时,这一方法将寻找与它相匹配的已知入侵模式,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只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集合,且技术已相当成熟。它与病毒防火墙采用的方法一样,检测准确率相当高。这种方法应用起来很简单,但是不灵活。模式匹配是较早被使用的入侵检测系统的一种分析方法,基本原理是在一个单独的数据包中寻找一串固定的字节。模式匹配就是将收集到的信息与已知的网络入侵方式和系统误用模式进行比较,找到匹配的攻击特征。它的工作过程如下:(1)从网络上捕获数据包;(2)对捕获的数据包的包头进行攻击特征比较;(3)如果比较结果相同,则检测到一个可能的攻击;(4)如果比较结果不同,则从数据包的下一个位置进行比较;(5)网络数据包中的所有字节匹配完毕,一个攻击特征匹配结束;(6)重复步骤2,对下一个攻击特征进行匹配;(7)直到每一个攻击特征匹配完毕,该数据包的匹配完毕;(8)对下一个捕获的数据包进行分析。 这种入侵检测的方法主要缺陷在于:对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力不足使得误用检测所需时间过长,特征库中每增加一个特征,就会大大增加计算机的运算量,不符合实时性的要求;模式匹配方法检测的精确性差,容易导致漏报。

四、基于规范的入侵检测方法

基于规范的入侵检测方法,是指一种介于异常检测和误用检测之间的入侵检测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用一种策略描述语言定义系统特权程序的有关安全的操作执行序列。每个特权程序都有一组安全操作序列,这些操作序列构成特权程序的安全跟踪策略。若特权程序的操作序列不符合已定义的操作序列,就进行入侵报警。其优点是,不仅能够发现已知的攻击,也能发现未知的攻击。

五、目前入侵检测技术尚存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

随着网络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入侵检测技术作为保护计算机系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并已经开始在各种不同环境中发挥关键作用。可以预见,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将对网络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并产生深远影响。在入侵检测技术发展的同时,入侵技术也在更新,黑客组织已经将如何绕过入侵检测系统或攻击入侵检测系统作为研究重点。目前入侵检测技术尚存在以下问题:(1)网络规模和分布的复杂性不断增加,使得入侵检测系统收集到的信息难以集成融合,给分析数据加大难度。并且处理数据的速度一直是入侵检测系统的瓶颈;(2)作为一种检测技术,主动防御功能不强;(3)高误报率和漏报率;(4)入侵检测系统自身的抗攻击能力不强。

IDS的研究涉及诸多方面:体系结构、操作系统、通信技术、检测技术和响应、恢复策略等。这些方面的进展都会促进IDS研究的逐步深入。

(1)大规模分布式的检测技术。传统的集中式IDS的基本模型是在网络的不同位置放置多个探测器收集网络状态的信息,然后这些信息传送到中央控制台进行处理分析。这种方式存在明显的缺陷,它局限于单一的主机或网络架构,对异构系统及大规模的网络的监测明显不足。不同的入侵检测系统之间不能协同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分布式入侵检测技术与通用入侵检测架构技术。

(2)运用高速网络处理器。网络处理器独立于CPU之外,专门为处理网络分组而开发,为上层提供了一个可编程控制的环境,能够满足网络高速发展的需求。它还具有专门的指令集和配套的软件开发系统,具有很强的编程能力,便于开发新的应用,可以满足入侵系统多样化的趋势,从而提高入侵检测的速度。

(3)与其他网络安全技术协同防御入侵。IDS需要结合防火墙、PKIX、安全电子交易(SET)等新的网络安全与电子商务技术安全技术协同防御,共同来保障网络安全。

(4)研究应用层入侵检测技术。目前的人侵检测系统仅能检测如Web之类的通用协议,而不能处理如数据库系统等其他的应用系统。许多基于客户、服务器结构与中间件技术及对象技术的大型应用,需要应用层的入侵检测保护。

(5)将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推广到无线网络之中。入侵检测提供了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为网络安全增加一道屏障。IDS产品在网络安全产品中的市场也稳步上升,在有效防御入侵等方面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入侵检测技术还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在很多方面还很不成熟和完善,这些都有待于我们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沈鑫剡.计算机网络安全[M].北京:清华出版社,2009

[2]邓亚平.计算机网络安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上一篇:电子技术基础范文 下一篇:医学院校生物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