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训练范文

时间:2023-11-22 00:02:40

青少年心理训练

青少年心理训练篇1

摘 要 为使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大赛中稳定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必须加强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工作,从加强心理稳定性方面的训练开始,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重视赛前模拟工作、增强心理认同感,并引导运动员树立正确的自信心。

关键词 心理训练 青少年 举重

运动员心理训练,就是有意识地对运动员平时及赛前赛后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以影响,为运动员争取优良成绩作好各种心理准备,从而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进而更好地参加运动训练和完成复杂的比赛任务[1]。举重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之一,在奥运会等重大赛事中,我国的举重选手为国争光、屡创佳绩,一次次刷新纪录。但是也有个别平时非常优秀的选手,由于心理状态调节失衡等问题,在重大比赛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导致“折戟沉沙”,国人为之惋惜。为此,加强对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训练工作方面的研究非常必要。

一、加强心理稳定性方面的训练

在青少年心理训练过程中,教练员的激励必不可少,教练员时刻注意举重运动员成绩的变化,对于进步的要褒奖,成绩下滑的要查找原因,特别是心理方面的原因,然后进行疏导或矫正,这样做有利于运动员在大赛中稳定发挥出正常水平。在心理训练方面,教练员要注重精神激励法的运用,因为人是一切因素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管理中必须充分重视人的心理因素,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训练思想,用激励机制调动广大举重运动员、教练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主抓训练队的领导应提高心理训练工作的重视程度,例如领导经常到训练现场观摩举重运动员的训练情况,增加对举重运动员的外界心理刺激,时间证明,这种心理上的刺激转化为生理上的兴奋,为举重运动员创造良好的训练效果的几率大增,除此之外,领导的突然视察次数增多,可以使运动员适应心理环境上的变化,历练他们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二、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

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要正确处理青少年举重训练中的四个关系,把训练中的技术、素质、心理因素和比赛统一起来,这也是提高训练质量的有效途径。运动员从事举重训练的动机和心理向何发展,不单纯由外因的训练方法机械决定,更不是由思想内因孤立决定的,而是由内外因及个人的心理素质而统一决定的。可见,创新训练方法、深化器械知觉,借以克服运动员的心理障碍非常关键。通过加强技术运作,想象训练和运用肌静力紧张练习,丰富运动员的想象力,有助于运动表象的建立和激发观念运动反应,这对于运动员掌握正确技术和矫正错误动作是非常重要的。为避免超大负荷量对心理的不良影响,要做到运动量与心理状态的统一。总之,必须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以此作为制定举重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三、重视赛前模拟工作

赛场成绩如何是对日常训练工作的总结与检验。可见日常训练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在赛场上拿成绩。通常在训练到一定程度时,就开始加强实战性训练,使训练条件在各方面都尽量模拟比赛实况,目的是为提高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对真实比赛环境的适应能力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包括体能方面的、心理承受、新环境适应等)。模拟方法一般在赛前运用,因为比赛中可能出现很多不可预见和控制的情况,可能导致青少年举重在比赛中产生情绪的波动或者心理的影响。通过提前的模拟训练,能增强运动员的运动体验与情感体验,通过事先演习了在干扰因素、比赛前2次的失误等情势下,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等,则有助于增加举重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模拟训练可以设置为实景模拟和表象模拟,一般青少年举重对都采用表象模拟,结合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条件、心理素质,进行实战演练模拟,以此提高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赛场心理承受能力与适应能力。

四、增强心理认同感

通过运动队总目标的凝聚作用,能激发全体群体成员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就是一种心理认同感。在心理认同感的作用下,会启发每个青少年举重运动员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体会到自己的工作是实现整个运动队目标中不可缺少的组织部分,从而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与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也逐步形成了运动队全体成员对所在运动队的一种强烈向心力。在这个由职能配合和行政隶属、责任依从关系构成的运动队群体中,青少年举重运动员个体会在自己尊重自己的同时,也会得到他人的尊重,这正是青少年举重运动员之间感情融合和心理协调的前提条件。总之,青少年举重运动队心理认同意识越强,运动队组织凝聚力与向心力就越强,运动队全体成员就会自觉地保持行动一致,就能做到不怕苦累、顽强拼搏,按时按量完成训练任务,大赛中就能取得应有的好战绩。

五、引导运动员树立正确的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正确自信心是运动员对他们能够取得成功有一个客观的期望,是他们经过认真分析而做出的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的判断。要培养运动员正确的自信心,主要靠教练员平时多接近、多观察运动员的训练情绪与态度,多了解他(她)们的家庭及家人情况,当有个别队员因干扰因素导致心境紊乱时,要及时疏导,帮他(她)们排忧解难;当他(她)们对训练前途感到迷茫时、对个人失去信心时,要及时通过榜样示范法,运用本省本队最现实的成功例子,注意对运动员自信心的正确引导,帮助青少年举重运动员树立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胡燕.青少年举重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及调适[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青少年心理训练篇2

摘 要 赛艇运动是一项集趣味、竞赛、合作等于一体的潜在运动项目,赛艇运动在我国体育运动中起始比较早,当前已经逐渐成为广受青少年青睐的体育运动。赛艇运动作为一项以体能为主导的周期性项群运动,赛前青少年运动员常常会出现较大的心理压力,这对青少年正常及超长水平的发挥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如何调整运动员赛前心理以及进行赛前心理训练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工作。本文先对赛前心理相关研究进行概述,然后分析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赛前心理的具体表现,最后提出相应针对性的心理训练方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 赛艇运动 青少年运动员 心理训练

竞技运动能够培养人们的竞争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进步意识。在竞技运动中,比拼的项目除了身体能力外,心理素质也非常关键,尤其是当竞技者身体素质相差不大时,心理素质就成为决定成败得到关键因素。作为青少年喜爱的竞技项目,赛艇运动前,青少年运动员常常会表现出焦虑、紧张、过分自信等不良心理状态,这对比赛成绩会造成较大影响。因此教练应充分了解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特征,加强训练及管理水平。

一、赛前心理状态相关理论

在我国,赛前心理状态是一个独立的概念,研究的方向明确,并且形成了比较清晰的概念界定,但是由于研究较多,概念不一,因此统一的概念界定一直还没有形成[1]。有学者认为,赛前心理状态主要是指运动员对于即将到来的比赛表现出的“身”、“心”等综合表现,而有的学者则认为赛前心理状态是在比赛开始前,远动员受内外部刺激以及个人认知刺激所引起的情绪体验。

不同的心理状态定义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且观念上的统一都是将赛前心理状态认可为赛前情绪。作为随时间维度及情绪变化的特性,心理状态会逐渐随着比赛的邻近而发生变化,即越邻近比赛,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越突出[2]。从这一观念上来看,可以得出心理状态主要是指运动员进入比赛场地以及到正式比赛开始前由内外部刺激引起的心理情绪的情况。

对心理状态的分类及特征进行分析,前苏联学者将心理状态分成:战斗准备状态、起赛热身状态及起赛淡漠状态,我国学者李建周也同一这种理论,并且在其中加入了赛前盲目自信状态这一类型。在心理状态的特征方面,国内比较流行的心理状态特征理论是赛前应激反应。梁承谋的研究中,将赛前心理状态分成现实稳定态、综合协调态以及变化自控态三个子状态,其中现实稳定态包含了具体情境、真实生动、全面应答及顺时反应四个基本特征;综合协调态则包含了多层关系、意识统一、多维协调以及主维统领四个基本特征;变化自控态则包含了认清变化、主动跟随、积极应答及把握主动四个基本特征。

对国内心理状态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可以得出赛前心理状态的具体类型与特征,通过结合现实特征内容,对运动员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特征进行分析,可以为针对性心理训练方法的制定提供有利参考。

二、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赛前心理特征分析

青少年赛艇运动员参与比赛的次数以及心理年龄高低都是影响赛前心理的关键因素。一般而言,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缺乏大型比赛经验,因此往往不能正确的预测比赛环境的变化,这使得在进行较大规模的竞赛开始前,往往会出现焦虑、紧张、过分自信等等心理问题,以致很多时候青少年运动员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及运动,在比赛前将教练实现安排的展示忘记或者临时应对水平降低,这对竞赛成绩会产生较大影响[3]。综合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赛前心理特征,归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惊慌反应

一些青少年赛艇运动员常常会因为缺乏比赛经验,在赛前表现出@慌反应,并且在赛前教练员也没有给予运动员较好的动力激发[4]。这类青少年运动员的自卑感常常比较重,往往会对缺乏战胜对手的自信心,不敢面对或者对对手感受畏惧,无根据的怀疑自己参数的成功率,存在对自己能力估计不足或者高估对手能力的情况。此外运动员还常常表现出迟缓的反应。

(二)情绪过于紧张

对于一些参赛经历较少的运动员,由于没有经历过比赛的激烈场面,往往在到达现场时会表现出非常激动及紧张的情绪。此类运动员的心理常常处于失衡的状态,在赛场上缺乏自信,表现为动作缩手缩脚,技术练习不流畅或者出现错误的情况,在比赛开始前作出错误的判断。赛前过度紧张的运动员通常表现为赛前出现发烧、失眠、尿频、坐立不安、浑身发软、出汗等各种异常反应,在比赛结束后这些反应异常的问题会自动消失。

(三)抗拒心理

在平常训练中本就处于高强度训练的运动员,如果经常进行比赛,会使身心更加劳累,队员会因为过于疲劳、对手的水平过高或者知名度过高等产生抗拒心理,对自己赢得胜利的信心不足,进而会出现恐惧、厌恶以及消极比赛的心理情绪,这类运动员往往存在怕输的心理,在竞赛过程中也常常会失去狠劲,没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赢得比赛的愿望消失。具体的表现上为赛前自主训练缺失、不主动询问赛事具体情况、将注意力放在比赛项目外等。

(四)赛前过度兴奋状态

赛前过度兴奋状态主要表现为运动员在比赛开始前情绪高涨、喜欢表现自己,恨不得跳过前奏直接进入到比赛环节,到处走动[5]。赛前过度兴奋其实也是一种盲目乐观的表现,运动员对即将到来的比赛不能进行复杂形势的判断,对自己的实力往往过高的估计,不能对对手进行深入的了解,以致比赛过程中一旦竞争对手超过自己,情绪就会一落千丈,使得动作的协调性下降,形成恶性循环。赛前过度兴奋会消耗运动员的体能以及心理能力,到了真正比赛中也就会出现筋疲力尽的情况,这对运动员比赛成绩的提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策略

鉴于青少年赛艇运动员在赛前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的心理情绪,要求教练员应做好青少年运动员的赛前心理训练工作。

(一)心理训练准备

首先应明确赛前心理训练的作用,主要是提高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的心理能力,使运动员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或者能够充分利用环境,以保证自己始终处于最佳的竞技状态。

赛前心理训练一般要在比赛前1个月进行,训练主要是针对青少年赛艇运动员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以保证运动员能够在赛前进入到最佳的经济状态[6]。因此教练员应做好赛前准备工作,掌握队员的个性心理特征,明确队员赛前、赛中及赛后可能出现的不同心理状态,以保证竞赛能够顺利进行。

教练员在竞赛开始前,应获取即将到来的比赛具体情况,并且获得主要对手的情报,对现阶段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以及运动员个性特征及心理状态进行准确的掌握。此外教练员还可以与运动员一起制定心理训练方案,并且结合每名队员的特点来确定最终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方案。在开始教练员还应明确比赛任务,做到对比赛内容心中有数,以便从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形成最佳的精神状态。

(二)意志品质训练

赛艇运动的比赛环境恶劣,并且赛程的长度较长,因此意志训练在整个过程占很重要的地位。在实际的的意识品质训练中,要求教练员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激发运动员强烈的竞赛欲望,树立战胜对手的信心。赛艇运动比拼的是技巧与耐力,因此在实际训练上,可以制定长距离的划艇训练,要求运动员按要求完成,运动员做不断的尝试,建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如果运动员连续不达标,教练员以及其它队员可以给予运动员鼓励,使运动员的意志力提升。(2)逐渐加大训练的难度。在运动员的意志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后,往往会产生克服困难的决心,有这种决心存在,想要去挑战更大的困难也可以。因此为了提升运动员的竞赛水平,教练可以加大训练的难度,使运动员逐渐建立战胜苦难的信心与决心,随着困难度的不断增加,运动员的意志也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及锻炼,通过每天坚持不断的训练,并且保证每天的训练都有成效,这样运动员每天都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自己的信心与自觉性也就会不断的提升。(3)针对运动员不同的个性特征,可以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比如有的临场反应能力差、有的顽强性差、有的独立性差等,教练员可以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将意志品质概括在训练中,如对于临床反应能力较差的运动员,可以着重加强反应能力的训练;独立性较差的运动员,为其单独设计一处训练场地。通过个性化训练方式,增强运动员的信心,逐渐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呼吸训练

呼吸调节是运动员在赛前调节心理情绪波动的重要方法,主要是通过深呼吸是自身的情绪稳定下来[7]。赛前心理o张时,运动员往往呼吸急促,通过缓慢呼气与吸气,能够达到缓解紧张情绪的目的。此外当运动员的情绪低沉时,也可以通过长呼吸来提高兴奋水平。

教练员教导青少年赛艇运动员呼吸调整法时,指导运动员情绪过度紧张的呼吸表现主要为呼吸快且浅,这使得体内会进入大量氧气,同时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然而二氧化碳呼出过多很容易使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的平衡缺失,如果长时间如此,中枢神经常常会出现保护性反应。通过呼吸放缓或者加深调整,能够消除紧张的心理反应,同时对呼吸功能获得控制,使运动员产生可靠感。呼吸调整的方法主要是先用鼻子进行缓慢的吸气,以便让气体能够充满肺腔,在吸气时将腹部全部凸出,整个吸气状态应持续4-5分钟,然后缓慢张嘴进行呼气,此时可以感受大整个手臂以及肩部肌肉得到放松,整个呼气的时间也应持续8-10分钟,及吸气时间与呼气时间的比例应控制在1:2左右。

(四)暗示训练调节

暗示训练调节主要包括自我暗示、他人暗示、环境暗示以及标志暗示等,赛艇过程中不允许场外指导,在此过程中运动员更多的使用自我暗示的方法。

“默念”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暗示方法,能够让运动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便充分发挥自己的运动水平。比如在比赛前,运动员可以默念“我感觉很好”、“我必须保持沉着冷静才能成功”、“对手厉害没什么大不了,我一定能战胜他”等当时来暗示自己,稳定自己的情绪,以便驱散周围环境对自己心理上产生的不良刺激。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还可以暗示自己要“坚持、顶住”,以便逐渐度过难关,此外教练员还可以给予运动员暗示,通过恰当动作及表情,对运动员进行潜移默化的鼓舞,以使运动员的信心及勇气提升。

四、结语

总之,心理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增强运动员心理素质,使运动员能够胜任高强度的比赛,以便发挥最佳水平甚至超长发挥。因此在平常训练中,教练员应重视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以培养运动员必胜的信心,培养运动员掌控全局的能力,提高赛艇运动员的运动水平。

参考文献:

[1] 颜世勇.青少年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的步骤[J].价值工程.2010.12(7):168-169.

[2] 陈全亮.青少年赛艇训练强度的生理学特点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5.12(8).

[3] 李文.初级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科学选材策略[J].科技信息.2011.9(21):258.

[4] 陈燕.浅析青少年短跑运动员赛前心理[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15(12):156.

[5] 汪琴,凌建英.青少年皮艇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探讨[J].运动.2016.24(7):26.

[6] 肖永霞.浅淡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的选材[J].安徽体育科技.2008.12(4):41-43.

青少年心理训练篇3

重视青少年射击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不应停留在口头上或者理论上,更不是一朝一夕或仅仅靠赛前一段时间的准备就能做好的,它是长期坚持心理训练的结果,是和技术同等重要的内容。因此,抓好心理训练,不是等进了省队或国家队之后再专门进行,而是从业余训练阶段就应开始。在学习技术的同时融入大量的心理训练内容。当运动员还没有体会过什么是比赛,什么是压力之前,就把大量心理训练的内容灌输给他们,使他们在训练实践中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自己、调整自己的心理;如何在比赛中控制自己;面对比赛,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使其明白,在规范自己技术动作的同时,更要逐步建立起一套良好的心理模式和正确的思维方式。

青少年运动员正处于思想、心理的不稳定期,也是个性形成的最佳时期。他们思想单纯,思维活跃,没有太多的杂念和顾虑。训练、比赛在他们头脑中就象一张白纸,给他们灌输什么,他就接受什么。因此,作为基层教练员,应抓好时机,从基础做起,全面、细致地对队员进行引导和培养。这方面我们在训练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作为教练员以来,一直把培养运动员的心理品格放在首位。针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及每个人的不同特征,因人而宜,通过各种方式、采取多种手段给队员大量灌输心理训练方面的内容,具体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组织学习

利用训练间歇,让队员们学习有关心理方面的书籍、资料等。如:每期我们都有!择的给队员读解几篇《中国射击射箭》有关文章,从理论上提高认识,并从中学习优秀运动员成功的经验,丰富了训练的内容,了解了国内外的有关信息,使运动员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思想境界,明确了奋斗目标。

二、沟通交流

采用谈话、聊天的形式了解队员的心理及思想状态,在轻松的气氛中做好沟通,使运动员在无形中顺应教练的思路。在和运动员交往时,时刻注意抓住时机进行引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于思想上的问题更是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工作,直到彻底解决。思想上的严格要求和技术上的要求一样一丝不苟。

三、试卷问答

我们采用试卷和提问的形式让队员熟悉掌握心理训练的内容。这种方法对于业余训练的少年队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一时期的运动员在思想上还不完全具备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教练的启发和引导。我针对训练、比赛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如何调控,如何在比赛中保持良好的心态等,做成试卷让队员思考回答并形成文字。在训练中随时提问,随时必须回答。关键的内容让队员熟练背诵,即使当时理解不深也要背熟,在日后的训练中再去体会直到完全理解。

青少年心理训练篇4

摘要:射击运动员在比赛中对心理的控制能力与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是密切相关的。通过文献资料查检和访谈,探讨心理训练在射击中的重要性及其具体运用,试图为射击项目的科学训练,以及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提供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 射击 心理训练

射击比赛是运动员身体素质、技、战术水平和心理素质的竞争和较量. 这就需要运动员的内在心理将直接参与调解外在的行为,并决定其竞技表现和比赛成绩。就此对青少年射击运动员的心理特点,比赛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如何有效地控制心理,进行分析研究,目的是为青少年射击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与参加比赛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射击运动员的心理感知能力

心理感知能力可以理解为运动员的心理感知与本体感受是相互紧密联系的一致性能力,也就是为迅速、合理有效地完成各种动作任务的能力。在训练中,运动员的技术动作的掌握和最佳动作的形成,是靠运动员的心理感知能力并通过人体的本体感受过程获得的。如在射击中适时的调整肢体的位置,完成动作的速度节奏,力量的大小,用力角度等技术要求,都需要运动员运用心理感知、生理机制来协调完成一系列动作,并要同时保持动作的平衡和稳定性。射击运动员这种特殊的心理感知能力,可促使运动员根据静力平衡的特点做出相应的运动强度反应。可见,良好的心理感知和本体感受能力,是提高运动员动作一致性重要因素。它对运动技能的形成,技术动作的巩固具有重要作用。

2 射击运动员的动作节奏感

射击的节奏感是指运动员在完成动作过程,按一定的射击节奏完成动作的能力。节奏感对击发的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射击运动员的特点,运动员在完成整个射击动作过程要力求保持匀速、均衡的动作,把手臂晃动的动范围降到最低程度,形成有规律的波动曲线,从而获得击发的最佳时间。节奏感的建立有助于运动员的持枪、瞄准、击发和保持动作达到自动化程度。运动员力求在第一稳定期结束前完成击发,并形成自动化的条件反射。可见,运动员的节奏能力是与有规律的动作过程及其相应的时间因素极为密切,这种连续性动作的一气呵成的自动化的动作结果,就构成完整射击过程稳定性。

3 影响射击运动员的神经类型因素

国内外在对射击运动员个性特征、气质类型的研究中发现,运动员神经类型及其特性神经功能与射击项目/角色0和运动员的成材有密切关系。而射击项目以稳定型比率最高。可见,在射击运动选材上,应该注意这一重要因素。在训练中也要注意对运动员的个性特征做出正确诊断,这可以帮助教练员在训练过程理解运动员射击动作行为的内在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帮助运动员形成独特的运动风格,以充分发挥运动员的特长优势。

4 心理训练对射击运动的积极作用

心理训练包括长期心理训练与短期心理训练.长期心理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训练者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是不间断地、长期进行的;而短期心理训练则指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使训练者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而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运动行为的过程,通常是在赛前、赛中或赛后进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到较好的效果.长期心理训练与短期心理训练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心理训练是现代运动训练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长期坚持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可促进训练者心理过程的不断完善,形成专项运动所需的良好个性心理特征,获得高水平的心理能量储备,使训练者心理状态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要求,为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和创造优异成绩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因此,心理训练不是什么玄妙的东西,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射击是技术动作高度集中、协调、准确的静力性运动,是属于非身体接触的个人运动项目.在比赛中,运动员以我为中心,在一定时间内不走样的做很多次的一致性很高的重复动作.完成这样一致性的高难度动作,运动员必须具备熟练的动作技术技巧外,更重要的是应具有清醒的头脑、敏捷的思维、充沛的精力,以及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集中注意力.运动员只有保持心理平衡稳定,才能保证射击动作有条不紊,轻松自如.然而,在射击比赛中,常常发现一些运动员身体与技术处于竞技的最佳状态,却未能发挥实际水平,甚至出现失败.究其原因,主要是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欠佳,没有掌握好行之有效的心理调节技能和方法.研究表明,射击训练和比赛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有助于促进和改善运动员的心智能力,提高射击成绩.

5结语

青少年心理训练篇5

射击运动员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控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此相对应的,射击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工作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针对青少年射击运动员开展心理训练工作时,仅仅教授具体的心理调节方法,组织简单的心理训练活动是不够的,为了取得理想的训练成效,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心理训练框架做指导。因此,笔者就在针对自己现有工作经验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科学把握青少年射击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基础为根本,以有效贯彻青少年射击运动员的日常心理训练为核心,以合理开展青少年射击运动员的竞赛心理调控为关键”的心理训练框架结构,希望能够借此促进青少年射击运动员心理训练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

一、 以科学把握青少年射击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基础为根本

科学把握青少年射击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基础,明确青少年射击运动员心理能力的构成,是构建与实施青少年射击运动员心理训练框架的基本前提,也是高效开展青少年射击运动员心理训练活动的基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只有对青少年射击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基础有一个科学的把握,知道青少年射击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了解射击运动的心理特点和所需的核心心理特质,才能够据此组织有针对性的心理素质训练内容,选择有针对性的心理素质训练方法,始终确保青少年射击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开展。具体来说,青少年射击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基础,主要是由运动员的一般心理能力和专项心理能力构成的:

首先是,射击运动员的一般心理能力。射击运动员的一般心理能力指的是具有项目普遍性的心理能力,不但适用于射击运动员,同时也适用于其他众多体育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其在运动员竞技水平和竞技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发挥的是辅助作用。例如:观察能力比较好的运动员往往能够更好的掌握比赛的局势,更善于抓住战机;注意力水平较高的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更加专心,相应的受外界因素干扰的影响也比较低。这些心理能力对于多数体育运动项目的运动员而言都是必备的心理能力,?τ谏浠髟硕?员而言亦是如此。

其实是,射击运动员的专项心理能力。射击运动员的专项心理能力指的是对射击项目而言更具针对性的心理能力,这些心理能力对射击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发挥和运动成绩的取得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青少年射击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射击运动作为一项静力性体育运动项目,运动员的控制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心理健康状况则是构成运动员专项心理能力的三项主要因子,应加以重点强化和培养。

二、 以有效贯彻青少年射击运动员的日常心理训练为核心

青少年射击运动员心理训练活动在日常训练活动中的有效贯彻与落实是青少年射击运动员心理训练框架构建与实施的核心。只有真正在日常训练中贯彻落实了心理训练活动,才能够逐步提高青少年射击运动员的心理能力,为青少年射击运动员理想运动成绩的取得提供保障。具体来说,要确保心理训练活动在青少年射击运动员日常训练中的贯彻落实,可参考如下几种做法:

首先,构建青少年射击运动员的心理档案,为个性化日常心理训练计划和训练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在青少年射击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开展心理训练时,教练员如果能够通过心理测评、观察沟通等方式建立运动员的心理档案,不但有助于加深对运动员的了解,同时还能够为个性化心理训练计划和心理训练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是促进日常心理训练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途径。

其次,要注意将青少年射击运动员的心理训练融入到日常的技战术训练实践之中,通过在日常技战术训练中合理、适时的渗透心理训练,以强化运动员的各种心理技能,提高运动员的心理能力。

最后,要注意定期组织开展心理讲座活动或者是系统的、专门化的心理训练活动,以丰富运动员的心理学知识,帮助运动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同时还要配备专门的人员为运动员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服务等,以避免青少年射击运动员运动能力与心理能力发展的不平衡。

三、 以合理开展青少年射击运动员的竞赛心理调控为关键

合理开展青少年射击运动员的竞赛心理调控工作是构建与实施青少年射击运动员心理训练框架的关键。射击运动员的竞赛心理调控主要包括了赛前心理调控、赛中心理调控以及赛后心理调控等三部分主要内容:

青少年心理训练篇6

摘 要 提高青少年篮球队员心理素质,可以促进和提高青少年篮球运动的水平。在实施心理训练时应重视运动员生理和心理负荷的同步提高。技、战术训练要注意队员赛场上的心理变化规律。本文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心理训练进行研究,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内容和手段及训练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青少年运动员 篮球运动 心理素质 训练方法

一、前言

在紧张激烈的篮球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心理素质以及战术运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篮球运动具有复杂性、多样性、激烈性、连续作战性等特点,运动员不仅要大量地消耗体能,而且要承受心理上的沉重压力,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心理发育尚不完善,心理状态不够稳定,情绪波动大,抗干扰能力差,容易受情绪的影响而导致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战术水平。而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目的是培养其适应篮球项目要求的各种心理品质,克服运动员和运动队在训练和比赛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同时,通过心理训练进一步磨练运动员的意志、陶冶性格、提高战斗力、改进运动队内部的相互关系,以保证训练取得良好效果,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因此,注意培养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心理准备,并进行加强心理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二、研究对象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

三、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一)稳定的情绪:在训练和比赛时,要有稳定的情绪,不能急躁或者消极;

(二)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突况;

(三)良好的动机:要热爱篮球这项运动,认真完成训练任务,不能消极怠工;

(四)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出现机会要果断出手。

四、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心理素质不稳定的表现

(一)比赛中运动员精神过度紧张,导致技术变形、动作迟缓,从而造成失误;

(二)在比分落后时心浮气躁、急于求成造成失误;

(三)在队友之间配合失误时,相互指责、埋怨,相互之间产生不信任的心理;

(四)情绪波动大、不能以稳定的心理状态来进行比赛;

(五)比赛时过分地考虑比赛结果,想赢怕输,从而增加了自己的心理负担;

(六)在比赛中未能正常发挥水平,赛后又不能及时总结,从而在心理上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怀疑,更影响下面比赛的发挥。

五、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

由于青少年篮球运动技术的获得,比赛的发挥,都是在心理调节下实现的身心结合活动,所以,对心理的训练也就和对技术、战术、身体训练一样重要。

(一)诱导训练法

诱导训练法是指在训练中采用有效的刺激物把运动员的心里状态引导到某一个事物或方向上去的训练方法,可以顺利完成训练与比赛任务建立良好的心里状态。

教练员可以有意思地把运动员的注意力转移到无刺激事物上,是运动员的心理高度放松,比如说意一些平时有趣的事情,比赛中的一些滑稽镜头。运动员也可以运用诱导训练法,比如不去想比赛的氛围,回忆训练中的基础动作,技战术的运用等,使自己放松下来。

(二)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法是指模拟设置未来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条件进行的训练。

教练员可以在平时训练过程中进行模拟性的比赛,让运动员学会适应比赛的环境、调节临场状态,也可以设置一些突况,以免运动员对这些突况束手无策。模拟训练法可以让运动员反复体验类似比赛的情景,就能大大降低正式比赛的刺激强度,从而使运动员容易在赛前出现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培养自信心的意志训练

意志是必胜的信念(自信心)和内在的稳定(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其中必胜的信念是起主导作用的,否则其它内容无从谈起,并会导致消极因素的产生。

教练员在训练中,要对运动员的进步给以及时的鼓励,以激励运动员;可以采取一对一、三对三等消极防守的形式,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

(四)克服困难的意志训练

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顽强性的外在表现。

教练员在训练中可由以制造多种困难的复杂局面,设置各种障碍,增加各种精神压力,加大各种难度的练习等等,培养运动员勇敢、顽强、战胜困难的精神。

(五)心理减压训练发

教练员要冷静的分析本阶段双方实力的对比,对比赛的结果不能有过高的要求,教练员不应该给运动员过高的心理压力,运动员也不要对自己施加太多的心理负担,对比赛的结果期望值越大越容易紧张,就越发挥不正常,所以降低对比赛的期望值是预防紧张情绪产生的重要环节。

六、训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不同性格的青少年对各种技术的兴趣和接受能力不同,对教练员的动作示范和战术意图理解不同,教练员在教学中应有耐心,对个别运动员还要开“小灶”。

(二)队员有新生和老生,技、战术水平不同,在训练和比赛中,外向型老队员容易出现埋怨,责怪新队员的现象,而外向型新队员则表现出对抗情绪,内向抑郁质型新队员经常拘谨,影响训练和比赛效果。在进行训练和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注意强调群体内的心理相容性和内聚力,使群体内成员之间心理相容,关系融洽。

七、结论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正处于身体、心理高速发展的阶段,教练员在关注运动员身体训练的同时,也要关注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发展。制定专门的心理训练计划,培养运动员从事篮球运动所需的兴趣、意志、性格、自信等心理品质,通过长期的训练和比赛来锻炼运动员自我调节临场状态和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使运动员能更好的发挥自身技战术水平。

参考文献:

[1] 韩桂凤.现代教学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M].2003.6.

[2] 孙明志.现代篮球运动教学与训练[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2.

[3] 刘蓟生.北京高校男篮运动员身体训练水平有效因素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3(05).

青少年心理训练篇7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射击运动;心理素质;心理训练

射击运动是一项以“稳”和“准”取胜的体育运动项目,相对于其它的体育运动项目而言,运动员动作和心理的稳定性是其最大的特点,同时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在很多世界级别的比赛中,有相当多的优秀射击运动员都是凭借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一射成功,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的,但是同时也有很多高水平的运动员却因为临场心理状态的失衡,造成比赛发挥失常,以至于影响了技术水平的充分发挥。青少年射击田径运动员正值青春发育期,拥有独特心理、生理特征,为更好的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实施心理训练已成为广大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1 在射击运动中良好心理素质的作用

不管是在何种类型的比赛中,激烈和紧张的气氛都会出现,就算不存在观众和喧闹声,有着十分平静的射击赛场,运动员们还是会表现出一定的紧张状态。射击比赛持续时间久,会将充足的时间留给运动员去思考,所以,很难对思维进行控制。在开始射击比赛时,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个运动员是看不见对手的,但是,最为重要的是对手对自我都能够进行认识,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和战胜自我为射击比赛的真正较量。在比赛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压力,每个人在参加比赛中都会有这样的反应,动力是压力的产物,压力适当的出现,能够振奋起运动员的精神,集中运动员们的注意力,和平时进行比较,动作会更加连贯,使运动员将更好的成绩创造出来。但是,在运动员心理负荷之上出现了这种压力,就会不断的麻木运动员的思想,注意力难以集中,造成反应迟钝,肌肉发颤,控制困难,兴奋过度,进而对运动员的正常发挥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在青少年运动员参加射击比赛时,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利用后天的练习将青少年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起来,对心理素质进行培养,不但是令他们在比赛中将高水平发挥出来,并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策略,对于渗透到具体练习中的心理素质进行合理的应用,进而能够将青少年运动员的射击成绩有效的提升上来,提升他们的适应力和耐受性,为取得优异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青少年心理特征分析

首先,增强了自我意识。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不断增强了自我意识,独立倾向非常明显,非常重视自我的表现,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乐于接受赞美,开始抵触他人的批评,因此,在增强了自我意识同时,强大的心理抵抗能力也是不能缺少的。一旦没有正确引导他们的自我意识,就会导致他们抗压能力降低。

其次,丰富多变的情感。随着青少年生理不断变化,从不成熟过渡到成熟,因此,在此阶段中,他们会时常表现出激动的情绪,在酝酿和爆感上都非常强烈,多种情绪并存的情况会时常发生,并且一种极端情绪往另一种极端情绪蔓延非常迅速,在此阶段中,他们非常容易发脾气和暴躁。

再次,较强的求知欲,不断提升思维能力。他们在此阶段中,记忆能力非常强,好奇于一些新鲜的事物,经常会将一个陌生的问题搞明白。其次,通过成长和不断的学习,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视野的不断拓展,在很大程度上会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开始能够用实然和应然区分对事情的判断,明显提升了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

最后,控制应激能力不强。应激往往会引起许多负面因素,应激心理往往表现为紧张,青少年射击运动员出现紧张状态多是因为在比赛时有强大的刺激影响到他们,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负担,进而应激心理状态就会出现,适当的应激能让身体将更多的能量释放出来,进而对机体目前的需求进行应对。体现在:提升了反应速度,头脑清醒,动作灵敏等。紧张过度,能够令射击运动员控制过程失掉平衡,大脑过度兴奋,进而思维效能就会降低下来,阻碍正常的分析,出现消极思维。

3 具体的训练方法

培养和提升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为一项艰苦细致且潜移默化的工作,在运动员和教练员长时间交往的过程中,凭借合理的心理训练方法会对运动员们带来巨大的帮助。并且相关的理论实践证明:学习动作技能,需要对心理机能进行训练,需要进行控制应激训练。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对青少年射击运动员的心理进行训练时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3.1 放松练习

在重大的比赛前或比赛中,运动员一般都会非常紧张或者兴奋,放松训练就是通过相应的语言来暗示自我,进而来有效的放松神经和肌肉,方法为:身体在射击前可以躺着、坐着或者站立,保证身体舒服,将双眼合并,进行深而慢的腹式呼吸,提醒自己是非常安静的。对四肢散发的温暖感觉和沉重感进行体会,对心率进行调节,对心跳用语言暗示:有力、平稳。使自己能够入静,是放松练习需要达到的目的,对于紧张状态和不安反应有效的去对抗,将干扰排除,向着最佳状态调整肌肉力量。

3.2 表象练习

此项训练中,让青少年对技术要领、正确的肌肉感觉和动作形象进行回想,在表象中能够重新出现技术动作,便于按照表象动作将技术动作完成。在射击训练和教学中,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在少消耗和同样时间中利用表象训练将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提升上来,完成射击,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基础是扎实的技术训练,一旦技术基础不够,这种训练也是毫无意义,因此,要有效的结合技术训练和表象训练,才能够将最为理想的效果获取出来。

3.3 注意力集中训练

在相应的时间内,对某一固定的目标进行关注即为射击运动员注意力集中训练,向着一个和谐、稳定的射击环境中将自己代入进去,不受噪声、人员和气候等不良因素影响。在射击时,规定他们具备高度集中和稳定的注意力,越能够集中注意力,对于自身的杂念和外界的干扰就越能够摆脱,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技能动作。在日常训练中,对正确动作的完成作为运动员注意力的主要集中点,便于将完整动作的质量提升上来。比赛开始后按照规定,运动员的注意力范围要适当拓展,进而对四周环境和射击规则能够有效的去适应。

3.4 认知练习

为了消除射击运动员意识中的消极因素,认知训练是将射击运动员的认知能力、自信心提升上来的一种方法。在比赛中运动员之所以会紧张是由于消极因素在思维活动中的作用。可以这样训练:将消极思维阻断,在他们感觉到自己在执行一些消极思维时,对思维刹车,将意识中的消极因素阻断,提醒自我“马上停车”,对于这些不要去想;其次,解释要合理,例如,一些射击运动在比赛中会想每个人都在关注自己,对我的成绩可能会带来影响,我和他人都会受到影响这是一种最为合理的解释,将一些科学的思维互动开展起来,对于运动情绪能够有效的去控制,并且将他们的真实水平能够有效的发挥出来。

4 结语

总之,心理素质对于射击运动员具有重要性,青少年射击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具有必要性。对于优秀的射击运动员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获得理想的运动成绩的重要保障。因此,教练员应该重视心理训练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出发,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素质训练计划,因材施教,及时的进行干预和引导,提高、控制运动员适宜的心理活动水平,以确保青少年射击运动员心理素质水平的稳步提升,使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得到充分发挥,以适应田径训练比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周小曼.青少年射击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问题探索与研究[J].体育时空,2015.

青少年心理训练篇8

关键词: 乒乓球运动员 心理素质 训练方法

1.前言

乒乓球竞赛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乒乓球比赛胜利的关键。乒乓球比赛呈现出高度的时间性、紧张性、针对性及适应性的特点,要求运动员在场上单兵作战,场上竞争异常激烈,运动员心理稳定和情绪变化对比赛成败影响显得异常重要。青少年运动受自身心理及环境的影响,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为此,乒乓球运动员调整和控制好自己的心态是保证技术正常发挥,合理使用战术,科学分配体能,夺取比赛胜利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乒乓球技术飞速发展及训练方式方法的科学化,乒乓球比赛胜负往往取决于一两个关键球。在关键球处理上更加需要运动员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青少年运动员处在技术和心理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应发现运动员的不良心理状态,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提高的训练方式方法进行探析,为更好地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提供借鉴。

2.乒乓球运动员主要的心理不良现象

2.1提前兴奋

提前兴奋指比赛尚未真正开始,运动员提前处于兴奋状态,在比赛前运动员到达比赛临界兴奋状态,表现为不能入睡,亢奋等,以致生活和赛前比赛状态调整淆乱,在比赛过程中,不能将比赛状态调整至最佳。

2.2过度兴奋

过度兴奋是指运动员在赛中,因为主观、客观原因,以及自我期望,导致过度兴奋,异常兴奋,心跳急速加快,注意力不能集中在比赛中,动作僵硬,对自身动作的控制不协调,发挥不出本身的水平。

2.3淡漠状态

状态淡漠主要表现为运动员比赛兴奋性不够,对比赛取胜欲望不强,对结果无所谓,导致动作表现失常,注意力不集中,击球随意,以及漫无目的或者信心表现不足。

2.4过度紧张

在比赛过程中,尤其是在关键场次的比赛中,运动员由于自我心理压力及心理暗示过重造成过度紧张,或者因为运动员比赛经验不足及对对手过分高估,或者准备不足等导致的运动员赛中紧张,具体表现为面无表情且苍白,全身僵硬,失误频繁等。

2.5过分自信

运动员在比赛中,因为比分领先过多,或者多次战胜对手,导致轻敌,注意力不集中;当比赛处于焦灼或者落后状态时,表现为焦躁,不知所措,不能很好地控制比赛和调整比赛节奏。

3.具体的训练方法

在竞技体育训练与竞赛中,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及运动智能,都只有在心理能力的参与配合和调整下,才能充分发挥竞技能力。为此,通过训练,提高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进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结合实际,在训练中,主要运用的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种。

3.1表象训练法

表象训练法是指运动员通过想象自己身处在一个比较放松和舒适的环境中,自我感知处于这样一个环境,使身体得到放松,精神紧张得到缓解,通过表象清楚的环境。尤其是在青少年运动员感到紧张时,通过感知熟悉且舒适的环境,从而更加放松。例如在比赛中,运动员因为比赛过程中自身、对手及环境致使紧张,可以通过想象自己平时的训练环境,或将对手想象成为自己战胜过的对手,以至减轻压力,排除紧张,使注意力集中在技战术发挥上,而不是自身紧张上。在具体比赛过程中,发球之前应该预想到发什么球,到哪个位置,对方应该怎样击球,在对方接球回来时自己应该怎样进攻。又如在打完一个球之后,面对刚才的情况,应该怎样处理更加合适,等等。表象训练法对发散性思维较强,注意力不够集中的青少年运动员来说,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

3.2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法是指模拟设置未来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条件进行的训练,而在运动员心理训练过程中,通过模拟运动员,在训练中使场景和比赛的实际尽可能接近,使运动员在近似比赛的条件下,锻炼和提高对比赛的适应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

模拟心理训练是运动员在接近实际比赛情况的反复联系,以提高运动员实际应战的心理训练方法,是防止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不良心理的最主要的方法,是运动员提高心理素质,稳定及提高应变能力最主要的方式方法。在实际情况中,有对手模拟法和场景模拟法。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根据对手技战术,模仿对手的惯用战术和比赛节奏及风格。在具体训练中,教练员将队员分成组,模拟重要比赛,主力选手与非主力选手进行对抗,循环车轮大战;还可以组织未参与比赛的队员观摩和学习,并为彼此支持的队员加油助威。通过模拟,使训练水平基本达到比赛水平,提高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模拟训练可以使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技战术上,而非观众及对手上,从而能够缓解压力。

3.3引导训练法

引导训练法是指在训练中采用有效的刺激或者诱导,把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引导到某一个事物或方向上去的训练方法,可为顺利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引导训练法分为目标引导和信号引导,我们主要分析训练中的引导训练方式,在此主要分析目标引导训练法。

目标引导训练法主要是通过目标的引导,使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当前训练的任务上,对运动员加强训练、降低焦虑、增强自信心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目标引导过程中,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要合理地设置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具体目标和模糊目标。一般来说近期目标是通过自己努力,近期就会实现的;长远目标则是运动员奋斗的动力;具体的及现实的目标可以量化,是运动员有感于“跳一跳,摘桃子”的预期性,通过量化使运动员进一步明确自己要做的。如乒乓球运动员明确自己在一定时间内,提高左旋转球的成功率及打点位置的命中率,由原来的85%提高到87%,这样的目标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目标设置过于简单,则不利于运动员“跳一跳,摘桃子”,不能激发运动员的积极性。

3.4自我放松法

实践证明,在比赛中心理紧张会导致骨骼肌同样出现紧张,具体表现为肌肉僵硬、浑身无力。而心理适当的放松,骨骼肌也会自然舒展直到放松。根据以上理论,要发挥正常水平或者取得比赛的胜利,骨骼肌必须适当放松。自我暗示放松是运动员心理训练的一项重要的方法。自我暗示放松主要是通过运动员自我语言暗示,通过集中注意力在技战术上,调整呼吸,从而使训练者的肌肉放松,调节植物神经系统机能,缓解紧张情绪,促进大脑对身体的有效控制,降低神经过度兴奋致使的紧张,放松肌肉,降低因情绪紧张而带来过多的能量消耗。在乒乓球训练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运动员都体验过因为肌肉紧张而带来的技战术水平不能发挥。自我放松训练能有效缓解运动员肌肉紧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训练方法。

3.5自我暗示训练

自我暗示一般是指通过主观想象某种特殊的人或者事物的存在来对自我进行刺激,达到改变行为和主观经验的目的。自我暗示分为积极自我暗示和消极自我暗示。积极自我暗示就是自我的肯定,通过自我暗示促进某种事物的积极发展,这是一种我们正在想象的事物坚定和持久的表达方式。消极的自我暗示可误导个人的判断和自信,使人生活在幻觉当中不能自拔,并做出脱离实际的事情。消极的自我暗示还可使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形成某种心理定势,为人处世偏听误信,凭直觉办事。

自我暗示可以大声地说出来,也可以默不作声地进行。如果每天可以用十分钟进行自我暗示,那么这可能会潜移默化地改变多年的思想习惯。运动员的自我暗示本质上都是积极的,而且积极谈话的频率要比消极谈话的频率高得多。

4.结语

运动员心理素质是运动员技战术、运动智能等得以实现的基础,我们要有意识地提高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为其竞技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弈乾,祝蓓里.心理学.高等学校文科教材[M].上海:华东师范.

[2]周京兰,李莉.乒乓球竞赛过程的心理分析[J].哈尔滨: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9,(2).

[3]李霞.谈少儿乒乓球运动员的培养[M].安徽:安徽体育科技,2008,8.

[4]丁曙,张同宽.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临场焦虑状态及控制方法的研究[J].吉林: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1).

上一篇:农业营销创新范文 下一篇:药品质量监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