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自主创新范文

时间:2023-11-24 06:12:04

企业自主创新

企业自主创新篇1

【关键词】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问题;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从事自主创新、技术开发的积极性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统计资料表明:专利发明的65%、技术创新成果的75%、新产品开发的80%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仍然不高,无论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还是从创新投入、创新效益来看,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研究开发投入、科技人员比例等指标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制约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问题可从内、外两方面来分析。

(一)影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环境问题

首先,缺乏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由于我国实行对大型企业的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重视程度不够。各类创新项目及创新基金大多面向大企业,中小企业很难得到这方面的政策支持,即使有少量的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对于量多面广的中小企业来说也是“杯水车薪”,由于缺乏政策保障,导致创新的效果不佳。

其次,缺乏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障。目前我国的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措施不到位,导致一些中小型企业即使有创新能力也不愿意进行创新活动。

最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有待健全。目前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的中介机构数量、服务质量都不尽人意,阻碍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制约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部环境问题

首先,中小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R&D投入的力度很小,占销售收入比重不到1%,有些企业根本就没有R&D投入,以致靠仿造度日。由于研发投入不足,消化吸收不畅,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尚未进入良性循环,总体跟不上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要求。

其次,自主创新人才短缺。人才是现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创新人才的作用尤为重要。因各种原因,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对于各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仍然缺乏吸引力,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人才竞争上明显处于劣势。

最后,有相当多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处于封闭的环境中,缺乏与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企业的交流合

作。

二、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对策建议

1.优化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在落实国家、地方政府已有的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方针、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的投融资政策,建立贷款担保、税收优惠政策,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建设良好的政策环境。

2.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进行产学研联合。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结合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联合研究开发。还应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联合,探索有效的合作机制与合作途径,使先进适用技术得到转移和扩散,为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打开有效通道。

3.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要在中小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先进的技术诊断与指导;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场地、设施和服务等。要鼓励和支持服务机构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开展技术信息、咨询评估、人才培训等中介服务。

4.中小企业要建立自主创新内在动力机制。一要加大研发投入,研发经费要有计划地落实到位,坚持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并重。二要明确自主创新战略目标,积极培育核心竞争力,打造自身专利及核心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拥有自主品牌,为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开辟新的途径。三要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参与分配,对业绩突出的技术骨干给予股权、期权等奖励。四要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5.中小企业应注重创新人才培养。自主创新,人才为本。创新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中小企业应把创新教育、职业培训放到更加突出位置。要积极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条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吸引、留住优秀人才为企业自主创新出力献策。

参考文献

[1]王勇.浙江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北方经济.2008(4)

[2]肖智润.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优化.经济问题探索.2006(10)

[3]缘谢法还灵.中小企业自主创新.BLOG.2008-11-23

企业自主创新篇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中国工业行业排头兵企业自主创新”大会将“推动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作为会议主题,与会同志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工作,这对于深刻领会和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加快提高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借此机会,我讲三个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深刻认识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科学分析国际形势和我国基本国情,全面判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及时提出全党全社会要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决策。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应对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

总书记在今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指出:“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这是基于当今国际科技和经济发展态势而作出的重要论断。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为各种资源的流动配置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争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科技竞争已经成为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目前,发达国家财政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都在2%以上,其中美国、日本、韩国接近3%。在全球研发投入总量中,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占了86%。从国际技术贸易方面看,发达国家获得了全球技术转让和许可收入的98%,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从企业来看,90%的跨国公司已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战略的主要内容,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都在5%以上。与此同时,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垄断,并从中牟取大量超额利润。在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贸易规则下,发展中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受到越来越大的挤压,知识产权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发达国家利用先发优势,不仅以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控制了绝大多数行业领域的科技制高点,而且利用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等手段,加大了对其技术创新和竞争优势的保护力度。实践证明,没有自身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的创新能力,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将很难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

美国兰德公司有一份报告曾经指出,只有技术独立,才有经济独立,也才有政治独立。这表明,自主创新能力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不可分。我国企业要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和知识产权屏障,必须立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新的形势下,我国企业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只有把自主创新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掌握支柱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充分把握和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才能在新一轮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自身发展的主动权。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年到*年的27年间,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6%。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我们这种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属于粗放型的,主要不是依靠技术创新,而是靠投资拉动,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和资源消耗来实现的。如近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高速增长,由此带动了钢铁、水泥等建材工业投资大幅度增长。由于这些行业大多属于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的行业,其物质投入的增加,必然加剧资源紧张和约束,使生态环境不堪重负,使经济发展难以为继。事实表明,无论是在国际市场还是在国内市场,依靠过去那种拼资源、拼劳力的方式已经很难换来应有的利益,也很难继续保持长期的发展。随着劳动力以及资源环境成本的逐步提高,我国工业行业长期处于低端产品环节的深层次矛盾将日益尖锐。因此,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赢得竞争优势,这是我国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加快实现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使我国经济发展从单纯依靠资金、土地和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来推动,转变到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和高素质人才来推动。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此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从而实现我国产业的优化升级。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入世的“后过渡期”,市场开放进一步提速,国内市场正趋向于国际化,我国企业生存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跨国公司不断加快在华战略的调整,一方面运用知识产权手段,进一步强化在我国的技术强势地位,提高专利商标使用费和索赔的标准,加大技术转让的制约和限制;另一方面,不断加快实施本土化战略,直接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充分利用我国的科技资源。面对这种态势,我国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技术创新,要千方百计地摆脱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发展往往处于国际产业链末端的危险境地。

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证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占据优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首先要在产品技术上取得领先优势。在技术上领先一步、高人一筹,往往意味着掌握了市场竞争和利益博弈的主导权;而在技术上无所作为、亦步亦趋,就势必成为末流企业,处处受制于人。所以,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我国企业只有切实加大研发投入,不断致力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才能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才能争取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

二、进一步推动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据统计,目前世界科技研发投资的80%、技术创新的71%,均由世界500强企业所拥有,62%的技术转让在500强企业间进行。日本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将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结合起来,依靠大企业设立基础研发基地,在引进的基础上大力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取得了明显成效。德国经济近几十年来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主动实施了以企业为主体、以自主创新为重点的知识产权战略。*年德国企业在德国专利局申请专利60222件,其中13%的申请来自西门子公司等四家德国大企业。同期,德国企业申请的欧洲专利和国际专利,有2/3集中在德国10家大公司。发达国家的做法和经验表明,企业尤其是大企业是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主体,只有激发起千千万万个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我国企业特别是排头兵企业一定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加快成为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主体。

一是要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信心。应该充分看到,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企业实现自主创新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四位,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万多亿元,我们已经具备加大研发投入的经济实力。同时,国家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经过近20多年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大大缩小了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仅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就达2770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有225万人。而且,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中青年企业家和技术骨干已经脱颖而出。神六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三峡工程的成功建设和青藏铁路的顺利通车,已经向世界证明,我国企业完全有能力进行自主创新,有能力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我国企业完全能够成为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

二是要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其根本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同行业企业间不可能再存在独有的资源优势或劳动力优势,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取得产品的技术、质量优势,才有可能降低成本或者提高价格,增加市场份额,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企业的营利性是其开展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然而,目前影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的最大障碍还在经济体制和企业机制本身。要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必须实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加快企业制度创新的步伐,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同时,必须进一步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加大假冒伪劣产品和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为企业加快自主创新、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三是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把技术创新作为一种经济行为,以创新为核心,以应用为关键,通过产学研的结合,实现三方人力、物力、财力的最佳结合和我国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应用型科研设计机构进入大中型企业的步伐,加快创新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进程,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周期,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效益。

四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完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研发投入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政府科技资源要以企业为主体合理配置,同时扩大财政科技经费直接向企业投入的比重,加大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重大产业化项目向重点大中型企业倾斜的力度。

五是要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以专利、商标等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美国前总统林肯有一句名言,他说“专利制度是为智慧之火添加利益之油。”因此,我国企业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还需要特别重视加强知识产权工作。要将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有机结合,努力实现技术创新创造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促进技术创新的良性互动。目前,国务院国资委承担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课题中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管理指南”专题研究,要通过此项工作促进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管理和保护,为推动我国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快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发挥积极作用。

三、工业行业排头兵企业要进一步发挥在自主创新中的表率作用

此次评选出的“*中国工业行业排头兵企业”,是我国工业企业中的佼佼者,同时也是我国参与国际产业竞争的骨干力量。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施过程中,排头兵企业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

(一)工业行业排头兵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

许多工业行业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大力提高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降低工业综合能耗、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具有重要作用。排头兵企业作为工业行业的主力军,无论从企业规模、经济效益,还是管理模式、人才队伍,都是全国企业的先进代表。在技术创新方面,排头兵企业拥有一大批综合技术实力较强的科研院所,具有学科比较配套、领域相对完整、科技人员集中、科研成果丰富、实验设备齐备等特点,在国家研发和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参与国家重大科学技术攻关与开发、解决行业关键与共性技术难题、提高技术集成与装备成套能力、增强新产品开发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高技术产业工程重大专项和装备制造业振兴重点中,排头兵企业都承担了大量的重要任务。可以说,排头兵企业不仅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是我国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

(二)工业行业排头兵企业一定要成为自主创新的排头兵。

近百年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在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中,各行业排头兵企业的作用举足轻重。如通讯领域中的贝尔实验室,汽车领域中的福特公司,航空领域中的波音和空客,化工领域中的杜邦和拜耳,机床领域中的西门子,计算机领域中的IBM、英特尔、微软等,都是自主创新的领军企业,是行业的排头兵。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工业行业排头兵企业也要在自主创新中发挥带头作用,努力成为本行业自主创新的排头兵。

一是要强化自主创新意识,加强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排头兵企业负责人要充分认识自主创新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关键作用。创新则生,守旧则亡,这是企业竞争的规律。要把“行业排头兵企业”的称号作为压力和新的动力,把荣誉的取得作为新的起点,自觉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放到企业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要带头开发和掌握主导产品核心技术,争取早日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要实施企业技术创新“一把手工程”,树立和提倡人人能创新的理念,无论是企业管理人员、科技人员,还是普通员工,都应当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二是要高起点高标准,正确制定并实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大企业大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上,其中主要就是排头兵企业的竞争力。为了增强国家的产业竞争力,排头兵企业要聚焦核心业务,从长远上把握和谋划企业技术创新路径,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排头兵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创新条件普遍优于其他企业,要围绕企业整体发展战略,找准市场定位,确定技术创新战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有条件的排头兵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带头多搞集成创新,以发展关键核心技术为主,广泛与其他企业特别是相关配套的中小型企业合作,针对主导产品,开发系统性、集成式的自主创新技术;一些优势企业还要勇于攻克主导产品的核心技术,努力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率先实现本行业由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的转变。

三是要深化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长效机制。保持工业行业排头兵的领先位置,必须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强化产权约束,完善治理结构,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长效机制。要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的指标评价体系和有利于推进自主创新的分配激励机制,以科技人才的岗位绩效为基础,将技术专利、专有技术、科研成果作为要素参与分配,并根据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科学确定薪酬水平。同时,还要抓紧研究中长期激励的政策措施,包括分配制度上的技术入股、期权、利润分成、奖励股份等,鼓励各类优秀人才投身于技术创新。要抓紧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信息平台,促进国内外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对企业技术创新重大成果进行评比和奖励,采取多种手段,积极推进企业自主创新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四是要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资金保证。国家科技政策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排头兵企业要善于用好用足国家的鼓励政策。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自觉加大研发投入,保证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需要。目前,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总体不到1%,而主要发达国家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已经达到了5%左右。因此,排头兵企业要抓住市场需求,根据现有条件,合理确定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比例。

五是要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加强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企业。排头兵企业要重视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围绕企业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着力抓好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重点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领军型科技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自主创新活动中的关键作用。要畅通科技人才发展渠道,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高度重视技术带头人和领军人才的稳定、培养和引进。

企业自主创新篇3

(一)政府失效制约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能力缺失不仅仅是市场自发力量作用的结果,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制度、政策的不完善甚至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

1.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科技管理行政化问题严重。政府对科技的管理体制基本是采用各种计划,从最上游的基础研究如973计划到863高技术发展计划,到下游的“星火计划”,政府对科技活动的操纵能力空前提高,但管理手段非常传统,计划色彩相当浓厚,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立项-申请-研究-报奖-评奖”过程。科技管理的行政化问题决定了人才的评价、选拔、流动都被行政官员把持、科技经费的投放方向也受制于行政部门,形成“外行管理内行”的局面,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也导致了科技管理过程中的种种腐败现象,极大地影响了科技事业的发展。

2.财政科技投入缺乏稳定增长机制,投入结构不合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科技投入总量有较大的增长,但是统计数据显示,1988年至2002年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均低于1%,其中1997年仅为0.51%;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也呈逐年下降趋势,从1996年的4.3%下降到2002年的3.7%.可见,财政科技投入尚未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此外,财政科技投入的结构不甚合理,突出体现在基础研究、科技基础条件、公益科技投入等基础性科技投入不足,支持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和相关公共设施的资金缺乏,成果转化基金、科技创业投资和产业开发基金发育严重不足。

3.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的制度性缺陷制约了其对企业自主创新支持作用的发挥。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从无到有,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的同时,其发展环境和制度的缺陷也日益凸显。目前,我国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还不够强大,发展速度落后于国民经济增长的步伐,甚至出现了边缘化趋势,不能满足高新技术企业高速发展所面临的旺盛的融资需求。一是资本市场现有的制度安排不适应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如现行发审制度、发审标准都不利于创新型科技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中小企业板规模有限,资本市场层次单一,无法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并且由于没有建立适合不同企业融资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不能为风险投资的退出提供多渠道、高效率的股权交易平台,即风险投资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抑制了风险投资的不断循环增值。二是风险投资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环境。2005年10部委出台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对促进和规范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有关支持风险投资发展的税收政策、引导基金政策以及证券、保险资金参与风险投资的政策等,仍还在研究制定之中。

4.在税收政策存在不利企业自主创新的因素。税收制度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国际竞争力增强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一般被归属于缴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制造业。由于企业前期研究和开发的投入较大,资本有机构成高,投资资本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得不到抵扣。前期的研究开发成本又不能计入当期成本,企业研发人员的工资不象外资企业一样可以全额税前列支,而只能列支960元,导致高新技术企业的实际所得税税负较高。这种税收政策实际上起不到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各种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作用,无法通过税收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5.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低下,抑制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从理论上讲,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是在保护创新者的利益和积极性的前提下,有偿的扩散技术。如果没有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在市场上就不会获得价值,就没有人愿意去创新,没有人愿意进行研究开发投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由于在法律和管理体制等方面不够完善,存在着多头管理、侵权打击不力、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昂、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等体制“瓶颈”,导致现阶段我国知识产权整体保护意识淡薄、保护水平低下。据统计,2005年我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处于有“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知识”的状态。知识产权保护不力,造成市场缺乏公平有序的原则,使得企业从知识产权中获得的收益低于投入的成本,致使企业对知识产权的期待变得消极,从而弱化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

(二)市场失效阻碍自主创新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机制具有基础性的资源配置功能,是市场经济之所以能最佳配置社会资源的根本条件。然而,在充分发挥和尊重市场机制这一作用的前提下,市场经济也会必然形成和存在着若干市场的失效状态。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尚未成熟,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完全发挥的宏观背景下,市场失效问题便困扰和阻碍着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

1.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经营活动具有外溢性。科技型中小企业从事的技术创新活动对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但它们的研发投入通常难以通过市场交易获得补偿。根据公共财政理论,具有正外溢性的产品和服务,其所有者所能获得的个人效用,将由于利益外溢而小于他所产生的利益总量。成本利益对称是市场等价交换原则的具体表现,是人们从事市场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之一。在个人利益小于成本的情况下,正外溢性的提供者将缩小其正产品的生产和提供的规模,使得具有正外溢性的活动规模小于社会最佳规模(张馨,1999)。因此,中小企业研发行为的“市场外溢性失灵”,将导致企业受利益驱动将有限的企业资金投资于见效快、收益高的项目,从而减少具有正外溢性项目的科研经费投入,致使企业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及创新的资金投入偏低。以2001年为例,国内企业消化吸收经费仅相当于引进经费的6.87%.这种自主创新的集体不作为,使国内企业陷入了丢掉市场,却换不回技术的窘境。

2.获取创新资源和能力的机会不均等和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市场失效”。据2002年统计数据,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约有60%收入在100万元以下,实力弱和资金不足是这些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尽管国家出台了多种金融政策措施,但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相应的抵押品、信用记录和担保者,事实上难以从这些政策中获益。此外,当前金融机构都处于提高资产质量、减少金融风险、增加安全性和流动性的改革调整时期,其服务重点短期内仍然集中在大型企业和机构,中小企业普遍难以获得银行贷款。机会的不均等和信息的不对称,使中小企业以完全市场竞争方式获得资源的公平程度降低。

3.风险性和不确定性造成了资本市场的介入空白。创新型中小企业一般都具有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两个特点。具体表现在创新活动的回报常常是非线形的而且是极不确定的。企业家可能比潜在的投资者掌握更多关于其产品和工艺性质及特点的信息、创新活动常常是无形的。因此在创新企业的种子期和发展早期,由于企业货币价值难以评估,投资风险极高,故而难以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以美国为例,尽管其资本市场高度发达,但在这种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背后,市场的逐利行为必然会导致部分区间的资本市场空白。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阶段便面临着难以逾越的“死亡峡谷”。

二、根据公共财政原则科学界定自主创新过程中财政职责范围

公共财政理论认为,公共财政是弥补市场失效的国家财政,政府及其财政以弥补和纠正市场失效为职责。但那是基于要素充分流动和自由替代的完全市场假设的市场失效,我国的市场经济具有“人为”建立的特点,使得我国的市场不足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否定政府和财政的侵犯行为。作为改革推动者的政府如果不能自觉主动地将自身活动限制在市场失效的范围,那么在制度摩擦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政府及其财政超越市场力量的约束或者偏离市场经济要求而发生的政府职能“越位”、“缺位”等现象,由此产生具有我国特色的“市场失效”与“政府失效”并存的局面。

公共财政是适应于、服务于并有利于市场经济存在与发展的财政类型(张馨,1999),深化改革是公共财政的要义所在。自主创新包括科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人才创新等等,在各种创新中,制度创新是纲,其他创新都是目。制度创新是其他创新之母。改革开放以来,每一项制度创新都必然带来经济的巨大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自主经营给国有企业和其他各种类型的企业带来了一系列的巨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巨变的根本原因。改革改的就是制度、体制,改革不是细枝末节的修剪,而是对原有制度、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即以制度创新作为最高形式。而有效的制度创新显然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在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政府及其财政应遵循公共财政的原则精神,调整自身职能,从培育创新环境、搭建鼓励创新的机制和平台的角度来合理使用行政权力和配置资源。

三、支持自主创新的公共财政政策建议

(一)从源头抓起,进一步建设好体制性安排及法律法规制度化

在体制性安排方面,可借鉴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和法国创新署的做法,由相对独立的政府行政机构或完全独立且部分行使政府职能的机构发挥统揽全局及协调各方面的作用,改变传统行政体制下科技管理混乱、不利于企业创新的现象。在制度化法律法规建设方面,首先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知识产权保护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我们应该抓紧制定并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从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运用等各个方面采取措施,支持形成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装备的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产业。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和执法体制(包括行政执法的体制和司法的体制),从立法和司法、执法等法律环节确认,加强知识产权的综合保护,提高侵权成本、降低维权成本,为鼓励自主创新和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其次,完善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的制度安排,促进科技与资本的融合。尽快研究制定有关支持风险投资发展的税收政策、引导基金政策以及证券、保险资金参与风险投资的政策等,为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根据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创新型企业的不同特点和风险特性,结合新《公司法》和《证券法》制定相应的发行上市条件、发行审核标准、改革发审制度,加快中小企业板制度创新并尽早进行创业板试点,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不仅可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创新型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而且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公共股权资本市场可以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机制,促进风险投资不断循环增值,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二)进一步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税收支持体系

税收制度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国际竞争力增强的重要因素,为改变我国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的不利于自主创新的现状,应尽快调整和改进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政策,积极推动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在企业所得税方面,既要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使本土科技型企业获得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又要基于推动自主创新的战略诉求,实施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比如允许对科研活动使用的先进设备、专用装置、房屋实行加速折旧,允许研发人员的工资可以全额税前列支、对投资者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行为进行税收优惠,根据投资额分别适用所得税减免、资本利得税免除以及资本损失减免和延迟纳税等优惠形式,以此降低投资风险,鼓励向初创期企业的投资行为。此外,还应制定对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对风险投资从高新技术企业所获得的股权转让中的增值部分给予必要的税收优惠,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风险投资,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

(三)增加财政科技投入,优化投入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要逐步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一五”(2006-2010年)科技发展规划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同时,积极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合理配置科技资源。政府及其财政主要应该在企业不愿意进入,或者企业没有能力的领域发挥作用,重点应该是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支持一些产学研联合的开发体;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强对风险投资发展的引导力度,设立国家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即“母基金”。国际经验表明,在市场缺位的情况下,依靠政府财政建立“母基金”引导社会资本的做法行之有效。不但可以在风险投资的资金供给方面,以政府示范性引导资金拉动全社会各类资金投资设立风险投资机构,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增强国内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实力。还可以通过引导资金的影响,引导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种子期和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的投资,以此提升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的能力。此外,还能改进政府资源配置机制,即政府科技资源的配置机制,以提高政府投资的效益。

(四)拓展政府采购政策的扶持功能

政府采购是以政府为主体,运用财政资金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采购活动。政府采购具有典型的公共性特征和巨大的市场影响力,不仅是采购公共物品与服务的重要手段,还是一种有效的政策工具。政府采购在支持自主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可以制订政策,规定凡是涉及高新技术类产品的采购,一律优先优惠采购自主创新的产品;规定政府采购的某些产品技术含量中的自主创新成分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政府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与联系,对于那些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自主创新产品实行政府采购;政府逐步改革传统的课题基金预付制,实行创新成果政府采购制。

企业自主创新篇4

由广州广晟数码公司开发的“多声道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被行业采纳,成为国家标准,这是以企业为主体参与国家标准制订的成功尝试。

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非常重视这一标准的颁布,不但亲临会现场,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以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来支持标准的制订,以标准来推动产业的发展,使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标准和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这是今年信息产业部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多声道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规范》标准的颁布,恰好体现了今年信息产业部标准体系的大方向。

标准出台并不顺利

我国数字音频核心技术一直处于缺失状态,我国音频产品相关企业每年要向杜比、DTS以及MPEG等国外企业和组织交纳的数字音频技术许可费用高达数亿美元。随着数字音视频产业的飞速发展,这个数字还在增加。

DRA技术是广州广晟数码公司开发的多声道音频信源编解码技术,已申请了两项国际发明专利和12项国内发明专利。然而,其从研发到形成标准的过程却历经坎坷。

2006年7月份,媒体曾经报道,广晟数码研发的DRA数字音频技术在成为广东省的地方标准之后,也将成为我国多声道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的国家标准,但此消息一直没有得到主管部门的确认。

在此之前,为了推动标准的申报进程和促进项目产业化应用,广东省曾经专门成立了由主管副省长为组长的广东省数字音频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大力推动此事。2006年7月,该技术规范获准开始进入标准报批稿公示阶段,正是这个时期,媒体开始披露此事。

而在当时,广晟数码技术有限公司在DRA数字音频技术方面的研发已经进行了5年左右的时间,5年以来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都相当庞大。

2006年8月21日,《多声道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规范》(报批稿)在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网开始公示,业内各大设计音频的硬件与软件厂商十分关注。经电子行业标准管理部门审核编制之后,今年1月20日终于正式为“中国数字音频电子行业标准”。

据了解,本次的音频标准能保持24比特以上的采样精度,可支持的声道设置除了常见的立体声、5.1环绕声、6.1环绕声和7.1环绕声之外,还为未来的音频技术发展预留了空间(最多可支持64.3环绕声)。 从技术角度上看,这一标准已经十分完善。

标准执行仍需推力

“DRA技术被确定为行业标准是工作的第一步,下一步工作重点是做好产业化工作。” 广电总局科技司副司长王联极其赞赏广晟数码的勇气,他说:“在音视频领域中,世界上敢于独创的企业并不太多,因为这里有太多的困难,这项工作不仅在技术上需要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来负责具体研发,还有巨大的产业支持和市场实现的难度。”

王联同时指出,确定为国家标准,并不是意味着这项工作的结束,相反,它可能只是一项工作的开始,“标准通过后,这个技术和标准能否取得市场上的成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在近年国内呈现出一种‘自主标准’ 制定过热的情形下,大家对于新出台的标准不免有一些质疑。因此,广晟数码下一步将面临一些不可回避的挑战”。

王联认为,这些挑战包括:一,改善这项技术和应用环境的适配,比如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适配;二,与节目的数字传输、音视频存储介质等的适配和融合;三,和播放终端的适配和融合;四,为了达到产业化的目的,和播放终端的芯片的适配和融合,这些大量的工作都是今天标准颁布以后需要做的努力。事实上,从目前应用实验来看,广晟数码也确实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在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的产业化过程中,广晟数码的DRA技术与我们自主标准衔接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同时,广晟数码也表示,他们将会在下一步推进中,把更多精力用在如何加快DRA与各种新的数字广播系统的衔接和配合上。

应该引起关注的是,标准制定工作广晟数码已经承担了,那么当标准已经成为行业规范以后,后续工作是不是或者说还应不应该由广晟数码来独自承担?

“以企业为主体参与标准的制定,其前提仍然是以政府为主导。”某业内标准化专家指出,“标准制定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一个标准会涉及到其他相关行业,单纯一个企业是无法站在这样高度的。”这位专家说,虽然在国外,政府已经完全退出了标准化工作的舞台,但在中国,由于市场经济和法制的不健全,对企业行为的约束相对而言较差,因此政府还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标准制定中占主导地位。

他同时指出一个问题,他说,“中国企业合作意识比较淡薄,尤其是大企业,是不可能出现像奔驰与克莱斯勒那样的强强联合的。他们更习惯于自己干自己的。尤其当涉及到企业的自身利益时,更需要政府将其联合起来,通过工作组或产业联盟的形式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标准产业化尚存挑战

华录集团公司是DRA技术产业化的第一个实践者,其董事长陈润生告诉记者,该项标准在技术层面已经取得成功,但下一步是如何在产业链上取得成功,还面临很多挑战。

“在产业化上,政府能起到的作用很有限,但可以从两方面推动,即政府采购和税收政策。”业内人士张先生提出了建议。

张先生认为,产业化其实是企业自己的事,政府只能通过支持引导、加大投入、整合力量、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给予扶植和推动。“例如,为了吸引外资,外资企业的所得税就比内资企业的低,不管是成本还是对人才的吸引,国内企业都略逊一筹。归根结底,就是要让企业有利益驱动,才有动力和能力去创新。”

而韩俊也曾不止一次地表示,“自主创新的好处是减少了专利费带给企业的负担,但自主创新也要让企业赚到钱。”他说,发展基金的支持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树立一个模板,让众多企业看到自主创新的企业是赚钱的。

但是让企业对“依靠自主创新赚钱”畏难的,还包括我国目前的一些专利管理模式,一位专家特别指出,例如AVS专利池的管理模式,会拖慢产业化的进度。他说,AVS“1块钱”的专利政策,“能够让很多企业少交很多专利费,按说应该有企业蜂拥而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为什么?”他的观点是,由于专利池是开放的,有很多企业将“垃圾”专利放进去,购买了专利的公司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去分辨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这不仅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也间接导致标准推出难。

值得欣慰的是,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对此类问题的出现还是有准备的,娄勤俭表示,信息产业部将和有关部门一起,在行业规划、标准制定、引导资金投入等方面,继续向创新企业倾斜,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联合体系。据悉,这次广东省就已经着手将数字音频标准与已经推出的数字视频标准相结合,以整体推进产业应用,目前在设计和应用开发等方面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评论:有水好好游

有人打过一个比方,将标准的制订比做鸭子划水。水,是政策环境,鸭子,是标准制订的主体,就是企业。标准推进的快慢不是取决于水,而是鸭子的划行。

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从去年开始,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重点扶持企业创新。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曾经强调,今年重点领域要实行“放水养鱼”,不断完善政策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产业氛围。此外,为了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资金、研发设备及软件等问题,中央财政还特别安排了5000万元,对100家公共技术服务机构予以支持。

企业自主创新篇5

一、什么是真正的企业创新

创新理论的创始人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即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在熊彼特看来,这种创新主要可以通过五种途径实现:一是引进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产品创新);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工艺创新);三是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市场创新)四是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要素来源创新);五是采用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组织创新)。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只有创新成果被商业化并实现了其商业价值,才算得上是创新。一些并不涉及技术创新,而仅仅是基于工艺创新而创造出新的产品,或企业组织管理体系创新、市场渠道创新,同样属于创新性活动。

二、创新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一)企业文化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

一个民族的进步需要一种民族精神作为支撑,同样,一个企业需要一种文化与理念来指导自己的经营活动,进而明确企业发展的方向和短期、长期发展目标,使企业能够准确进行市场定位,从而有效规避行业与市场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竞争文化,企业要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注重发挥企业文化创新在这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企业管理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少不了从管理创新上下功夫,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快速走上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施管理创新,就是要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公司制企业运营方式,形成既有激励、又有约束,既能适应市场变化、又有内在活力的组织管理机制;按照有效管理的原则,应积极调整企业内部结构,大力精简管理层次,建立决策、监督、执行机构分工明确、职责到位、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体系。

(三)企业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手段

当今世界,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来势凶猛,高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技术创新是市场经济的要求,是与市场直接联系的创新。面对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日新月异的快速变化,组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对推动企业升级转型,提高经济效益,优化经济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的紧迫任务和必然选择。

(四)创新型人才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证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世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一个国家如果缺少创新人才,没有雄厚的科学技术储备作为坚强的后盾,那么等待他的只有失去国际竞争力和国内市场竞争的优势。因此,创新人才的状况可以说是决定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是一个国家新鲜血液的源泉。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企业想要在21世纪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企业

(一)积极营造一个激励创新、勇于创新的企业环境

创新意识的形成是一个解放思想和激发创新思维的过程,而创造性活动则表现为“偏离”社会常规文化的思想或行为,并且具有可贵而大胆的怀疑精神,然而这种怀疑或突破对于传统和权威必然是一种挑战。所以,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人,往往会被人们误认为是一个越出“常规”的不顺从者,因此为社会所不容,难免遭到打击和迫害。为此,我们要创造一种企业环境,对创新性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越轨”思想和行为表示宽容和鼓励,让他们勇立潮头、敢喝头水。

(二)善于挖掘市场,选择有市场前景的创新项目

企业成功人士在选择市场开发的时候,都会比较重视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而不是以技术高低作为参照点。有时候发明者认为是很好的产品,在市场上其实是可有可无的,这样的项目就不能算作是创新性项目。还有,技术时刻在更新,技术超前太多不行,技术落后更不行,正所谓“技术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如今的风险投资公司在选择投资项目时,看的不是创业者的技术有多先进,而是产品市场前景如何。有些新产品研发出来了,也很有市场潜力,但是现实的市场却开发不出来。潜力与现实毕竟不一样,如果企业不能将潜在的市场变成现实的市场,这个项目实际上同样不具有创新性。

(三)科技创新关键在于培养与开发创新人才

全面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要求企业花大力气培养一支敢创新、会创造的人才队伍。要注意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培养人才,利用重大科研项目、计划来锻炼人才,重视激发企业职工尤其是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为员工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更宽广的舞台。在发展过程中对紧缺急需又一时无法培养出来的人才,企业要拓宽视野,加大引智工作力度,大力吸引优秀人才。

(四)注重细节差异,将创新落实到每一环节

企业光有好的创新规划、创新项目还不够,最主要的是要将创新落实到实处,注重每一个细节处都有创意。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和生产模式,才能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成功将企业打造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创新型企业。

企业自主创新篇6

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现有正式员工一百多人,平均年龄35周岁左右,研究人员以专职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主要由北京科技大学各学院及行业中有实践经验的专家组成,学校人员均为学校专职科研编制,另外也聘请少量的学校和国内知名学者作为兼职的专家,是一支高学历、高素质、充满朝气、具有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年轻队伍。

成立背景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大国,曾连续11年钢材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国不是一个钢铁强国,主要表现在:我国基本不拥有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先进的钢铁生产技术和装备,生产线大多来自于国外;我国的钢铁产品虽然产量高,但是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高质量的很少;虽然每年国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进行研究和攻关,但是转化成为生产力的技术不多。针对钢铁行业的这种状况,国家计委(现国家发改委)决定组织成立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科技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也是首批“211工程”大学和国家创新平台建设的大学。长期以来,北京科技大学以冶金、材料、采矿和相关的学科为特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冶金技术和管理人才。进入新时期以后,北科大一直在探索如何发挥行业背景强的优势,在综合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强化优势学科的发展,更好地为钢铁行业服务。国家提出的成立国家工程中心的设想实际上对北科大发展优势学科也是一个有益的促进。正是在这种形势下,1996年北京科技大学开始进行高效轧制国家工程中心的建设工作。

具体做法

全面培育和提升中心核心竞争能力

自建成以来,北京科技大学对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度重视。学校为中心提供科研开发基地和资源基础、相关专业人才及创新条件。而中心则以进入世界一流为目标,通过对校内钢铁冶金、轧钢工艺、轧钢自动化和轧钢设备等领域研发资源的整合和合理调配,借助国家以及国内重点钢铁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力量,瞄准冶金技术前沿,面向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已有优势,开展具有前瞻性、应用性、工程化的科学研究,注重成套技术集成、关键工艺装备开发,建成集“应用技术研究―新技术开发―新技术产业化”为一体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创建能够对冶金行业相关领域重要新工艺、新技术进行深度开发的研究平台,并通过团队整合、技术集成、资源优化、学科交叉实现全面培育和提升中心核心竞争能力。

产学研结合成为技术创新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要求,更加突出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和市场机制的导向、选择作用,要求高校把科技工作与企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基于此,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瞄准国民经济主战场,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道路,把机械、控制、工艺材料等新成果与企业需求直接对接,建立面向全国和世界的钢铁生产企业的紧密合作和技术辐射模式,增强中心在国内外的竞争实力和市场表现程度,实现将工程化成果向钢铁企业转化,把学校的科技成果推向市场,同时促进学校的学科建设,促进与学校科研的互动及人才的培养。

一方面,内部组建了科大恒兴高技术有限公司,以企业化的模式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并且以科大恒兴高技术有限公司为纽带,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另一方面,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集中各学科优势承接企业重大课题的研究,或者是与企业设立联合研发中心(如,与鞍钢成立“鞍钢―北科大冶金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与首钢成立“首钢―北科大汽车用钢联合研发中心”),中心的科研人员和钢铁企业的技术人员一起进行项目的研究,建立起了双方合作、优势互补、共同科研、利益共享、互促互进的高新技术开发机制。这种创新的机制使优势的科研人才资源更直接地为国民经济的一线服务,为钢铁企业的科研开发和技术进步提供了更大的支持。

如:日前鞍山钢铁集团首次试制出国内最高等级的X100管线钢。管线钢是热轧钢材中生产难度最大同时也是国民经济急需的钢材品种,两年前鞍钢的管线钢生产几乎还是零,要上新项目许多技术环节都是空白,这一突破性项目的技术支持就是来自于北京科技大学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另外,首钢―北科大汽车用钢联合研发平台经过一年多的建设,科研工作不但达到了预期目标,甚至还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学校派驻的专职科研人员和首钢派来的科研人员共同工作,并肩作战,围绕着首钢的汽车用钢项目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材料收集工作,并做了大量的试验,为首钢下一步在曹妃店和迁安的生产线进行汽车钢生产做了重要的基础研究工作。这种厂校结合探索出来的全新模式被教育部大力宣传,成为重点关注的项目。

着力提升科研与技术工程的质量和水平

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推进,单纯追求数量、规模的阶段已经结束,全面提升科学研究、技术工程的质量和水平成为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目前工作的重点。直属的科大恒兴高技术有限公司在2006年1月通过ISO9000认证,并且已经圆满通过随后进行的3次监督审核,受到管理体系质量认证中心的好评。同时,工程中心在工作中一直努力做到精益求精,持续增强顾客的满意度,连续12年合格率100%,顾客满意度达95%。

此外,在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国家重点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大力支持下,中心加强了自身优势学科的建设,将重点建设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前沿学科的水平又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取得的成就

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中心成立后在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轧钢自动化的计算机系统成套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已完成了鞍钢1700热连轧计算机系统、2150热连轧计算机系统、济钢1700、日照1580、钢1500热连轧计算机系统;正在进行重钢1780热连轧计算机系统和西南不锈钢1450热连轧计算机系统的建设。

针对我国进入WTO以后主要是成本竞争的现实,中心成立以后也在新的领域寻求发展,目前已形成一定能力的是冶金厂生产管理的计算机系统成套技术。该技术已经完成了武钢1700热送热装计算机管理系统、鞍钢薄板坯连铸连轧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唐钢带钢厂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正在进行武钢2250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的工作。

为解决我国钢铁产品与国外主要在外观质量的差距,中心开发了基于CCD相机图像处理的钢板缺陷检测成套技术,已经在钢厂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正在热轧、冷轧和中厚板厂推广。

解决国家重大工程技术问题

中心成立以后参加了数项国家重大攻关、重大装备国产化等项目,比如负责国家“九五”攻关项目“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应用”、“国产轿车用钢的开发与研究”、“薄板坯连铸连轧重大装备国产化”等等,为我国汽车用钢的国产化、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国产化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正在完成国家“十一五”支持的“新一代钢铁流程技术研发”和“镁加工技术的开发”项目。

由于技术实力的增强,中心还直接负责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技术改造工作,如承包了国家“西气东输”项目中,配套的舞阳钢铁公司厚板厂生产X70管线钢板的加速冷却生产线工程。该工程已经于2002年完成,生产的数千吨合格的X70管线钢用于“西气东输”项目。目前正在完成“西气东输”复线X80管线钢的开发和生产服务。此外,中心还完成了国防军工项目新一代潜艇用钢板的配套工程,武钢2800中板厂的控轧控冷生产线的改造,目前已经开发和研制了新一代热处理设备――常化炉和淬火机,并且已经在多家企业建设。

利用高新技术有效提升传统产业

由于中心在钢铁生产领域主要的工作是计算机系统改造和工业自动化系统改造,所以采用了中心提供的技术以后,生产企业的技术水平、产品的质量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比如鞍钢热轧带钢厂,过去全部为手动控轧生产,产品质量差、精度低。现在全部采用计算机控轧生产,产品质量上了一个台阶,接近国外先进水平。

为迅速与国际科技水平接轨创造条件

目前中心所从事的技术领域中的热连轧计算机系统的水平与国外基本处于同等水平,可以完成这类大型计算机控轧系统的国外公司只有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GE)、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和日本的三菱公司。所以中心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外国厂家,在国内中心多次击败这些国外知名企业而中标重大项目。

科研成果与经营业绩双丰收

中心承担的国家重大装备国产化项目“薄板坯连铸连轧重大装备国产化”获得了2001年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科技部、财政部四部委联合颁发的优秀科技成果奖,中心两人获个人奖。

鞍钢的1700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的建设工程获2002年钢铁行业科技进步特等奖和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心于2000年底注册成立高技术有限公司,并在2001年向学校承诺,当年自负盈亏,中心负担所有人员工资奖金、运行费、开发费和贷款的本息偿还等等。到2001年底完全做到了自负盈亏,并且略有结余。截至今年,中心有比较大的发展,人员增加较多,达到100人,全年合同额预计可到达3亿,向前迈了一大步。

影响与意义

对工业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由于中心掌握了国外少数大公司才掌握的成套技术,比如,热连轧成套计算机系统技术,对推动我国钢铁工业的技术进步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条件,主要国外公司在价格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让步。

比如宝钢当初引进1580热连轧机时仅生产1.4m宽的带钢,产量280万吨/年,投资近90亿元(人民币,下同);但是鞍钢1780热轧带钢可以生产1.6m左右的带钢,产量400万吨/年,投资不到50亿元。又如邯郸钢铁公司引进国外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时国内尚未掌握该技术,投资38亿元,现在唐钢引进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只约23亿元左右,投资大大降低。过去国内引进一条棒材连轧生产线需投资5亿~7亿元,现在引进仅3亿元,国内承建仅1.3亿元。这些对国内工业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中心的技术对中小企业有特别的优势,主要是大型国营企业对装备技术的改造主要瞄准外国的大公司,很少考虑国产装备和国产技术,但是大量的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问题,不可能花大笔外汇引进外国成套的技术和装备。而中心的技术和外国相比水平不低,但是投资则仅是国外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因而对中小企业有极大的吸引力。

企业自主创新篇7

全国人大代表 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国有企业要担当自主创新主角。”说这句话时,全国人大代表、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正贵脸上激情四溢。“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支持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承担国家和地区重大科技项目,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为企业研发中心服务,更好地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作为企业界的代表,这方面我有深刻地体会。”张正贵对本刊记者说:“国有企业如何担当自主创新的主角?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家思想创新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张正贵介绍道,九洲尝试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自主创新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去年,九洲集团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企、人才强企战略,培养造就了一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在内的高层次科研队伍。部级的九洲企业技术中心,已经成为以绵阳本部为中心,以北京、深圳、成都、重庆等四大分中心为支撑,集军事电子和民用技术研究开发于一体的研究中心,先后与国内外40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国际知名公司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防973计划项目7项,完成新技术、新产品开发235项,突破了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了多项重大产品和装备的空白。自主创新成果荣获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工程重大贡献奖”,两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主持、参与制订了20余项国家及行业标准,成为全国第一批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单位,自主知识产权及专利申请数量近5年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为九洲“十二五”大力培育发展三网融合、物联网、LED半导体照明和空中交通管制系统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张正贵建议,一是尽快制定出台并建立健全国产空管系统装备适航取证、使用许可证办理,以及引导鼓励支持民航机场、民用飞机制造企业使用国产空管系统装备等方面的可具操作性的政策及标准体系。二是尽快细化三网融合试点政策,扩大三网融合试点规模,鼓励、扶持网络设备及终端设备厂商参与三网融合工作,形成产业良性发展合力。建立企业高度参与的物联网标准制定体系,扩大开放物联网应用市场,改变政府物联网专项基金的支持方式,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制定等举措,扶持国内企业占据物联网市场的主导地位。在今年的财政补贴高效LED半导体照明产品推广工作中,给予中西部地区LED企业适当的政策倾斜和支持。三是进一步加大对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的支持力度,尽快在体制机制创新、军民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建立健全持续动力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在绵阳的国防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积极性,充分释放科技潜能,进一步提高军民融合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水平和层次,使之早日成为全国的军民融合示范地、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集散地、创新人才汇聚地、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为国家建设创新型城市探索经验、做出示范。

企业自主创新篇8

关键词:自主创新;工业企业;现状分析;路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地区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黑龙江省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打造一个以创新为特征的新发展动机,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黑龙江省企业自主创新的意义

(一)自主创新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对黑龙江省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研究,是自主创新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通过对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企业产业化进程,加大对传统产业的创新改造力度,可以为黑龙江省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引进先进技术,参与高层次的国际分工创造良好机遇,便于省内各大中型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和更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参与国际竞争。因此,着力发展有竞争优势的自主创新能力,是黑龙江省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二)自主创新能加速企业改革进程

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了以重工业和大型国有企业为主的产业格局。但国有企业的改革并未完全到位,政企不分、产权不清现象还普遍存在,这些从根本上制约了国有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能力。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扶持下,科技部对东三省创新基金申报项目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政策倾斜。黑龙江省应抓住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创新基金的支持,加快企业改革进程,积极推动企业的创新体系的运转。

(三)自主创新能创造经济新增长点

为了促进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黑龙江省应充分挖掘和发挥现有工业基础优势,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装备的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寻找以自主创新为契机创造六大产业以外的经济新增长点。例如,对俄科技合作战略升级、构建哈大齐工业走廊高新技术产业带、企业孵化器、制造业信息化和农业科技创新等领域。同时,全方位地培养和扶持民营科技企业,提升各领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增强黑龙江省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经济实力。

二、黑龙江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存在问题分析

(一)自主创新能力与政府力度较弱

目前,黑龙江省拥有装备制造业、能源工业、石化工业、医药工业、木林工业及食品工业六大工业,并且大部分集中于大中型企业中,黑龙江省自主创新能力也大多数体现于此。但事实上六大产业还处于能源消耗型阶段,自主创新能力较薄弱,多数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加之地方政府创新服务能力不强,政策支持与引导力度不到位,科技中介机构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致使其在国内外竞争力较弱,从而影响黑龙江省优势产业的长足发展。

(二)自主创新政策制定与实施不匹配

目前,除国家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持以外,其他政策方面并未体现相关政策支持,各项政策之间相互脱离,没有形成自身特色的政策支持体系,导致各项创新政策的整体效力被削弱。而黑龙江省也只是在国家下发的关于自主创新的基本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单纯地进行了一些条款的修改、补充,致使黑龙江省自主创新政策的支持力度和支持时机存在一定偏差,没有配套的后续政策,不具备长效的自主创新引导机制。由于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使得自主创新政策制定与实施不相匹配,随意性强,透明度和可操作性差,不利于黑龙江省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企业竞争力与盈利能力偏低

黑龙江省多数企业是以粗放经营为主,产品质量整体水平较低,产品缺乏特色,品种单一陈旧,科技含量低和产品附加值低,生产特色产品的企业所占比重较小,致使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虽然部分产品出口数量很大,但销售额不大,出口创利能力及盈利能力较差。多数企业会选择保守稳妥的技术战略,而不选择自主创新,致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科技产品市场竞争力及获利能力较弱。

(四)创新资源稀缺与创新人才匮乏

一方面,由于黑龙江省企业自身积累能力和企业研发经费不足,加上引资能力又一般,致使创新资金需求与资金供给的矛盾较突出。另一方面,科研创新人才主要集中在研究机构和院校,而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数量较少。究其原因,一些企业的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不尽合理,人才的潜能不能充分得到释放,最终导致创新人才流失。因此,黑龙江省大中型企业创新资金和人力资源较缺乏。

三、黑龙江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一)六大产业拉动创新体系发展

黑龙江省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双重压力,必须在把握六大优势产业发展方向的同时,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优势产业的自主创新体系,以便有效引导和加强全省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优势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政策上的保证,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方式的转变,形成一个优势产业带动其他部门经济增长的局面。

(二)建立专项灵活的税收优惠政策

黑龙江省应在原来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并灵活运用专项税收优惠政策,对进入国家产业政策鼓励投资的产业和项目予以一定的支持。例如,机械装备业、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原材料工业、生态环境与治理工程和资源综合利用等。对于一些税收优惠政策,总会存在利弊,政府应灵活地尝试与运用,避害就利地发挥税收优惠的功能,提升黑龙江省自主创新能力。例如投资抵免、亏损结转、特别准备金、加速折旧、费用扣除、延期纳税和以税还贷等。

(三)完善企业资金的扶持体系

黑龙江省应加大企业资金扶持力度,建立优质的资金扶持体系。企业资金的扶持体系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财政资金的扶持体系。政府应设立专项企业科技创新资金,将扶持企业自主创新列入政府财政职能。二是金融信贷机制。政府应大力鼓励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资金保证;应增加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投入,将贷款投给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效益好的创新型企业,重点扶持科技含量高和有市场发展潜力的企业发展。三是风险投资机制。逐步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和发展风险投资公司,并与之配套设置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和担保基金。如风险准备金制度,即根据业务量的比例提取准备金以冲抵坏账损失。

(四)打造企业知识产权和品牌效应

黑龙江省的产品普遍缺乏专利和品牌。相当一部分科技型企业也只是凭借经验或传统观念进行产品的市场定价,缺乏专利和品牌意识,缺乏对自身商品的品牌保护和防范意识。企业应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技术创新的成果,努力打造符合企业文化的品牌和知识产权,使其充分发挥无形资产的效应。

(五)加强创新人才的衔接与培养

人才储备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黑龙江省应充分发挥各行业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主动地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加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建立优秀的研发队伍,完善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机制。以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大科研、科研基础和工程项目为依托,培养一批学术创新带头人,不断完善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也可以引进科学家、专家和工程师等人才,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针对优秀创新人才群体,进行职业再教育与培训,使其了解最新技术发展动态及先进的技术知识,丰富自己的创新理念,从而有益于新产品的构思和创新发展。对于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术人员实施股权激励政策,通过政策留住创新人才,防止人才流失。

四、结束语

提高黑龙江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我省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提升黑龙江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找寻最终路径。

参考文献:

1.仇菲菲,庞智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8(1).

2.马钦玉,杨胜刚.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测算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8(11).

3.王鹏飞,石林芬.基于因子分析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5).

4.王庆功,丁子信.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的的实证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山东大学学报,2007(3).

5.郭亚军,姚远,易平涛.一种动态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10).

6.P.COOKE.Evolu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emergence,theory,challenge for action[A].P COOKE.ETAL.(Eds.).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seconded[C].London:Rout ledge,2004(1).

7.李随成,姜银浩.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探索性因素分析及其实证研究[J].科学研究,2009(8).

8.Jessie P.H.Poon and Alan Mac Pherson.Innovation strategies of Asian firms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ume,2005(12).

9.万君康,李华威.自主创新及自主创新能力的辨识[J].科学研究,2008(2).

10.宋河发.自主创新及创新自主性测度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6).

11.孙斐,黄卉,辛江龙.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4).

12.Morten T.Hansen.Challenges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perpetuation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employees with disabilities[J].Behavioral Sciences and the Law,2005(23).

13.孙鸿鹏,宋焕斌.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09(2).

14.张铁男,李夏琴,张亚娟.企业核心理念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机制分析[J].学术交流,2008(5).

15.王树林,戴兵.基于模糊积分评价法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6).

16.尹艳冰,赵宏,刘绍伟.基于改进模糊积分的生态化技术创新测度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9(16).

*本文属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2522247)。

上一篇: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范文 下一篇:药品质量检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