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实践范文

时间:2023-11-02 10:13:23

课程设计实践

课程设计实践篇1

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课程设计创新一、课程性质

(一)课程定位

《实践物流》课程对应于已完成“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方向大部分核心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在一年级已经完成《走进物流》之“职业体验”将在二年级到物流企业各物流岗位进行专业实习的学生。本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在为期1至3个月的专业实习过程中,通过实习企业各物流工作岗位师傅的“传帮带”作用,让学生具备各物流岗位的基本职业道德,对一个或多个物流企业岗位作业和工作流程达到相对熟悉的程度,初步具备各物流岗位实际操作的能力。

(二)设计思路

学生通过在物流企业实习中参加生产实践,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深入地了解各物流岗位的工作过程,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及职业道德水平。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做中学、学中做,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能够完成系统的工作任务,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工作合作能力,找出理论学习的不足之处,为下一阶段岗位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如下要求:

(1)知识目标

①掌握物流企业各从业岗位工作性质、内容及做法;

②掌握物流各从业岗位的技术要求和特点。

(2)能力目标

①能在物流岗位实习中提高学生仓储作业的能力;

②能在物流岗位实习中提高学生配送作业的能力。

(3)素质目标

①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专业,服从管理,遵守规章制度、增强工作责任心;

②培养学生在物流岗位实习中磨练学生的意志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职业道德;

③培养学生在物流岗位实习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课程内容

主要是对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情境进行规划和分工。

四、课业设计举例

说明:本部分根据第三部分确定的学习情境进行,每个学习情境应分别进行课业设计,由于课业设计内容较多,就不一一重复,特以第一个学校情景为例,说明如右。课业1设计:

五、考核方式

课程设计实践篇2

(1)教学对象的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微课程授课对象是某广播电视学校的电视节目制作专业学生。因为,《计算机应用基础》主要的目的就是有效地提高学生计算机实际的操作水平以及信息素养,是一门实用性特别强的课程。现阶段,大部分的高职学生都是在初中时接触计算机课程,甚至是小学阶段就开始学习。所以,教学的对象具备计算机的操作基础。然而,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低,注意力也很难集中,容易走神。计算机课程的传统教学具有较强的机械性,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新型的教学形式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有效地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分析

根据几次课堂学习,高职学生掌握了如何在幻灯片中输入文字并且插入图片的技能,而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教授学生自如地设置动画效果。教学目标的设计主要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以及此外还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进而明确微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3)学习评价设计的分析

针对学习评价设计可以合理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互结合,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观察,并对学生进行提问与询问,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而在课堂教学结束以后,可以进行终结性的评价,给学生布置相关的测试题,根据学生答题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微视频的设计

制作微视频之前,应设计脚本。文章主要是使用录屏方式来制作,并且让视频的制作者进行全部步骤的操作,同时通过录播软件将具体的步骤记录下来。后期进行编辑的时候,将画面编辑好,匹配相应的标注与解说词。微视频制作的质量与各步骤的操作紧密相关,并且微视频集文字、声音、图片、影片等资源于一身,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地满足计算机教学的要求。目前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相关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深入地理解并认识到计算机操作能力的重要作用,并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设计如果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就很难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因此,应全面考虑学生与教师的需求,并设计出新型的课堂教学方式,将微视频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运用先进的技术来不断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基础》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中属于必修课程,因此,需要予以一定的重视。微课程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积极地响应了课程改革的号召,为教学方法提供了新型的教学理念,并且该教学方法也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实际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信息素养。

课程设计实践篇3

青春期教育;“练爱”;小组合作学习;任务驱动;课堂生成资源

一、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由于青春期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他们对朦胧的爱情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对异性有独特的好感,也容易产生两往过密行为。但又由于高中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缺乏自制力,过早涉及情感问题往往容易给身心健康、学习、交友带来负面影响,特别是一旦涉及早性问题,将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开展青春期教育课程。笔者从2012年底开始思考和探索青春期教育课程,而本系列课程的设计也正是笔者做的一些初步的探索工作。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爱情”是需要学习和探索的,让学生关注“练爱”而非仅“恋爱”,因为爱情不仅需要“恋”,更要“练”。“练”爱,就是帮助学生认识到爱情是人生的大课题,也需要经过相关的学习。例如,只有通过慢慢地学习,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渐渐明白爱的真谛,通过学习才能培养和提高爱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收获更美的爱情。本课程以“练爱”系列设计三个课时,课题名称以爱情的“发展时态”来表达,并以倒叙的形式进行:“爱的将来时”“爱的现在时”“爱的过去时”。其目的一方面是用时间轴——时态的新颖表达方式的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发他们对“动态”爱情的思考;另一方面,“时态”属于中性词,不添加任何评价性、标签性的文字,可以消除学生对青春期教育的心理芥蒂,希望以此营造民主和谐氛围,构建开放性教学课堂。另外,“时态”的倒叙呈现是为了引导学生对爱情这一人生课题由远及近的规划及思考,同时也符合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逆向性和跳跃性思维的发展特点。本课程安排在高一第二学期,该学期课程设计以“人生规划”为核心任务,而青春期教育也是“人生规划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因为青春期的情感问题是高中生所面临的重要的心理问题之一,如果学生可以正确面对或处理好自己的青春期情感问题,将会帮助其更好地思考人生,把握自我实现规划;或者反过来在这个“人生规划教育”为主线的背景下,学生也将能更为成熟、理性和思辨地从人生规划的角度来看待和处理青春期的情感问题,帮助自我更顺利地度过青春期,而这也正是我们的教育所期待的。

二、课程目标及教学组织形式

本课程设计的目标,一是营造平等、民主、开放、安全的氛围,促使学生畅所欲言进行交流讨论;二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青春期情感问题,提高青春期沟通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三是帮助学生增强自我责任感,提升抗挫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四是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这个社会主流的、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会思考和把握人生。本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主要进行问题讨论与分享。将班级学生按自然座位进行组合,分为4~6人一组,教师呈现每节课的主题内容,然后以不同的问题作为任务驱动布置给各小组,小组成员展开讨论,畅所欲言交流后,汇总观点,选派代表进行全班分享介绍。

三、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笔者以表格形式将本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简单呈现。

四、教学后记及自我反思

(一)可喜之处

1.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同伴互助

青春期情感问题往往是隐晦、敏感的,教师一般不好讲授,但以小组讨论形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可以促进生生互动,收到很好的同伴互助效果。因为“青春期孩子总是憧憬成熟又留恋童年,追求完美又总有缺憾,拒绝灌输又渴望帮助”。所以,本课程尊重青春期学生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师一人在讲台的授课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合作为载体,课堂主要以问题作为任务驱动学生思考和交流,最后小组选派代表全班交流汇报。正是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往往更容易受同龄人影响,小组合作讨论面对的都是熟悉的同龄人,所以学生在小组交流探讨中能畅所欲言,从同龄人身上得到帮助,在交流中激发思维碰撞,解决认知冲突,修正价值观,让学生真正有思考、有收获、有成长。如,一位女生在课程作业中写道:其实由于家庭教育与自身思考方面的原因,我对这方面(情感、性)的问题一直都没有比较深入的认知和了解,这次课程中和同学们的交流让我收获颇多。还有男生写道:其实在高中,男生女生总避免不了少年心萌动的情况,但上了心理课后和大家一起讨论,我才更清晰地认识到,莫让冲动冲昏了头脑,理智抉择才是最重要的。

2.以问题引发思考,以交流促进成长

有学者指出,青春期孩子需要的是平等(不是居高临下的、命令的)、有效(可操作的、解决问题的)、具体(不是空话)的帮助。因此,本课程设计主要以任务驱动,以课堂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交流,把自完全交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平等,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敢于面对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特别是通过小组集思广益来学习和掌握具体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这些往往是学生以前所欠缺的,而在这次的课程学习中学生能从中得到不少具体的帮助。

(二)不足之处

1.课程内容需进一步整合、梳理

本课程内容设计比较粗糙,课程内容逻辑性还不够清晰顺畅,特别是三种爱的“时态”的表达以及它们的顺序问题都可进一步界定和推敲。有学生在作业中将“爱的现在时”写成“爱的进行时”也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哪种表达更恰当、更符合逻辑?除了三种“时态”外,是否还可以扩充新的“时态”,又当如何表达?如何与青春期教育融合在一起?因为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青春期“爱”的教育还应包含更多更细的内容,而这些都需要更为深入细致的探讨。所以,笔者期待有机会能和专家、同行们一起进一步探讨和完善本课程内容。

2.课堂问题开放性、层次性不够

本课程旨在创设平等、自由、开放、安全的课堂氛围,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促进学生之间的探讨和交流。因此,课程所设计的问题尤为重要,既要紧密服务于课程目标,又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及表达特点;既要简洁明了,又要具有开放性和一定的层次深度,要让学生愿意敞开心扉,真诚交流,并且能深入思考,有自我见解。但是,笔者所设计的问题未做到周密考虑,离上述要求还远远不够,有待进一步推敲,使问题设计不断优化。笔者认为,下一步有必要邀请学生一起来商讨和设计问题,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让学生提出自己所关注和需解决的问题,并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问题,让学生带着属于自己的问题去探讨和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探讨问题的喜悦、实效和意义。

3.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需进一步规范

本课程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共同讨论的形式进行的,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小组讨论的形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规范,特别是需要任务到人、监控到位,否则容易出现放任自流、流于形式的问题。本课程以3个课时展开,每个小组共接到的问题不少于4个,但是有的小组每次讨论时总是只有那么一两个人发言,班级汇报交流时也总是某一位学生,这样无形中小组其他学生就被边缘化了。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规范小组合作的操作要领,同时制定小组目标和奖励机制,更好地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

4.课程生成资源未有效保存和利用

本课程生成的资源主要有学生课堂上讨论交流的结果汇总,以及学生课后延伸作业中所提交的个人感悟,还有学生课堂上所生成的新的问题等。但是,笔者之前并未注意保存和整理,遗失了部分资源。这些都是宝贵的生成资源,反映了学生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以及对问题认识的程度等。这些资源都是可以进一步收集、整理和利用的,一方面,可以将所有材料进行汇总分析掌握学生的整体情况;另一方面,可以以此进一步拓展或调整课程内容;再者,可以选取部分材料做成展板,让学生了解到更多同龄人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见解;还可作为家长会(家长学校)的材料,促进家长对青春期孩子的关注和了解。很多家长认为最难以启齿和应对的当属青春期教育的问题,借助这些材料,家长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孩子,也可以更有的放矢地和孩子进行青春期相关话题的探讨,促使更多的家长能主动承担起青春期陪护者和摆渡人的角色。最后,笔者想说:青春期教育,我们已经在路上,且行且思,且思且行吧!

课程设计实践篇4

关键词:Edexcel BTEC;教学模式;课业设计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222-03

目前,国内和英国Edexcel BTEC职业资格的合作教学出现不断增加的趋势,BTEC教学是一种国际认可学历、国际标准资格、统一标准课程的职业教育模式,BTEC证书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认可。通过BTEC中外合作教学,学生可以取得国内的学历证书与BTEC职业资格证书,可以凭借BTEC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留学机会。对院校来说,中外合作教学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的教学内容、思想和理念,对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相关学科的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有极大的作用。

BTEC 课程旧课程大纲分为文凭课程(Diploma)和证书课程(Certificate)两类,从级别上分为初级(First)、中级(National)和高级(Higher National)三个级别。而BTEC(HND:Higher National Diploma)属于高级文凭类的职业资格证书。从2011级学生开始,Edexcel BTEC改用了新的大纲,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由课时制改为学分制。

一、BTEC教学模式的特点

BTEC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非常明确,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很高,其特点主要如下:以课业为主要的考核手段,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传统教学模式较高;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对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进行培养,鼓励学生的潜能的开发;要求课业有特定的职业的背景,最好是当地企业或其他工作领域的实际问题,尽量使学生完成的课业具有商业价值;将学术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兼顾升学和就业,完成课程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同时获得继续攻读本科以上学位的专业知识、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BTEC教学的教学实践经验

通过BTEC教学过程,我们对BTEC教学模式和要求有了一定体会,取得了丰富的BTEC教学经验,下面将按照教学流程逐项对相关教学经验进行总结。

1.安排专业教学计划。BTEC教学有一个完整的BTEC教学大纲,同国内的教学大纲相比,BTEC教学大纲除了列出学习内容外,还列出了课程的考核要求和评估原则,而且要求非常细致。开展BTEC教学,需要相关系部先根据大纲安排教学计划。在进行BTEC学习前,学生需要明确课程大纲和教学计划要求的内容是什么,针对目标去学习,才能达到合格要求。

2.教师设计课程课业。BTEC对学生的教学和考核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完成课业,每门课程要做2~3个课业,要求学生完成的课业能覆盖BTEC教学大纲中本单元所要求的全部内容。课业是以一系列任务的形式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学习活动,由教师设计、布置、指导和评估。学生在自主完成课业任务的过程中,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若干项的专业学习成果。同时,课业规定了学生必须发展的通用能力领域及应取得的成果。BTEC把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课业的方式把它们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学习、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发展了通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设计课业,设计学生在怎样的环境下,通过怎样的学习过程,有效地掌握知识,并将相关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经验和能力训练;学生在围绕完成课业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过程中,得到相关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的训练。课业要求完全覆盖教学大纲的每一点要求,同时要求只要覆盖一次。所以BTEC的教学设计体现在课业设计中,课业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课业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考试、作业、报告、设计等形式。可以设计探索性课业,即只给出课业的任务,不给出课业的操作和实现步骤,让学生能够自己去思考、查资料以及讨论,通过探索性学习完成课业;也可以设置成设计类课业,教师给出题目和要求,学生根据相关的条件和设计方案,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完成设计。

3.完成教学。根据教学计划和设计好的课业,教师就可以进行课程教学了,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BTEC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根据大纲的要求进行针对性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的指导与教学为辅,需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完成课业。学生在完成课业的活动中要做好记录,收集并保存“证据”。学生用“证据”来申报自己的学习“成果”。证据有多种形式,如工作日志、报告、总结等文件资料。学生应该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成果证据,制作自己的学习证据汇编。学习证据汇编除了可以用来申报学习成果,评定学习成绩及通用能力等级外,还可以在求职时用来展示自己的能力。

4.教师进行课业评估。课业的评估包括对专业学习成果的评价和对通用能力发展水平的评价。评价的依据就是学生提交的取得“成果”的“证据”。评价等级有P(通过)、M(良好)、D(优秀),不合格的要重做。评价标准在教师布置课业任务时就已向学生公布。

BTEC课程课业成绩可以根据几个部分来评定,包括问题,设计,实验,演讲,教师提问等,其中问题与设计需要有纸质课业和相关的电子资料作为学习成果证据,如果涉及到实物的制作还需要提供实物作为证据,来实验、演讲,教师提问需要有观察表来证明,教师还可以拍摄照片,制作录像录音作为相关内容的证据。

课业评分需要有三个阶段:首先,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上缴课业,教师根据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课业进行评价,给出成绩和详细的评语,并给出改进的建议;其次,学生拿到初次批改的课业后,可以和教师进行沟通,根据教师的建议对课业进行补充和修改;最后,如果学生的课业至少满足了BTEC要求的通过的标准,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给出相应的成绩,如果没有达到最低的通过的标准,学生还需要再三修改以达到要求。

5.进行BTEC教学质量监控。进行BTEC教学质量监控主要包括内审和外审两个部分,不同的教学系部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增加监控环节,但是内审和外审是必须进行的。内审员主要为校内的监督,需要通过听课,教学计划检查,课业检查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并要求教师限期改正问题。其中课业检查是内审重点之一,课业需要两轮审查,在上课前对课业的设计进行第一轮审查,在课业完成后需要对课业逐份进行第二轮审查,不但要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了大纲要求,也需要对教师的评审进行检查,保证课业成绩的公平公正。外审是由英国BTEC总部派来的外审员执行,主要通过课业审查,教师和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对专业教学进行评估,不合格会给出不通过的建议。

三、BTEC教学的课业设计与评价

下面将通过一个多教学单元(unit)一体化教学的课业设计来谈谈BTEC教学设计的重点,所用的例子为项目,项目管理与工程设计教学单元的教学设计,这门课程将完成三个单元,分别是项目,项目管理和工程设计,最终将达到这三个单元的教学要求。本教学单元共有两个课业,课业 1要求选择项目,完成项目说明,课业2要求完成项目报告和实物设计。

课业1要求选择项目,完成项目说明,下面即项目选择的流程图。

四、BTEC教学总结

综上所述,BTEC教学课程建设以职业为导向,兼顾通用能力;教育理念现代化,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中心;考核评估以课业(课业)为依据。在实践教学中引入BTEC理念,进行BTEC职业资格教学,有助于体现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能使我们对职业能力内涵的认识更加全面,使得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连青.BTEC课程教学实践与回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11).

[2]王珑.借鉴英国BTEC教学模式改革高职考核评价方法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01).

[3]罗晓蓉.BTEC课业教学本土化的实践探索[J].教学研究,2006,(11).

课程设计实践篇5

关键词:C++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4-0003-02

1引言

“C++程序设计”课程是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数据结构”、“数据库”、“软件工程”等专业必修课的先修课程,在整个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本课程的学习对象一般是大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计算机语言、计算机编程还很陌生,加之C++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本身的抽象性和复杂性,使之成为一门比较难教和难学的课程。因此,如何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一直是计算机专业教师比较关注的研究课题。

“C++程序设计”课程不仅有较强的理论性,更有较强的实践性,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其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将直接影响着理论教学的效果。因此,本文就教学过程中如何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以简单易懂的方式,使学生能较快而扎实地掌握“C++程序设计”课程的内容,并具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实践能力,结合校级教改课题――“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系列课的建设与改革”,主要针对实践教学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能进一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整体提升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2实践环境

目前,在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大多选用的是比较流行且较为成熟的Visual C++ 6.0作为程序的集成开发环境。需要注意的是,C++语言本身的开发平台是DOS的,而不是Windows的。Windows平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程序框架,但是初学者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吸引到程序框架上去,从而很难学好C++的基础知识,因此在C++语言的实践过程中,应该采用Visual C++ 6.0中的控制台方式,在学习MFC编程的时候,再使用Visual C++ 6.0中的Windows程序框架。

3实践内容的安排原则

在实践内容的安排上,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 应少一些验证性的实践内容,多一些设计性、综合性的实践内容。

(2) 实践的内容不仅要有针对性,更要能紧密联系实际。实践决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语法而设计,更重要的是解决实际问题。

(3) 实践的内容尽可能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设计、编程,教师在实践中仅起引导和辅导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通过实践,不但对于课堂学过的内容进一步巩固,而且还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实践内容的三个层次

对于本课程的实验指导书,从以往的验证性实验居多的情况下,应逐步改进为将本课程实验分为三个层次,即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在教师指导下,按照既定的实验步骤,完成全部实验过程,以验证课堂教学的理论,深化理论学习,培养学生基本实验能力,使学生获得实验基础训练。如,熟悉C++程序的运行环境、运行一个C++程序的方法、数据类型与表达式等。

设计性实验是由教师给定题目和要求,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选择相应的数据结构和算法,独立完成实验,写出实验报告,并进行综合分析,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使学生初步了解编程的基本要求和一般程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和严谨的治学作风,为将来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基础。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都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学习的目的非常明确,独立思考,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比较活跃,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得到充分调动。如,程序的控制结构、函数的使用等。

综合性实验是指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基础性实验原理、编程过程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优化组合、综合应用的实验。此过程不仅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这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编程方法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比如将类和对象、封装、继承和多态性的思想集成在一个综合的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实验中完成。

其中,验证性的实验尽量少一些,可以设在开始的1~2个实验中,每个实验中给出详细的操作步骤,让学生有章可循的进行实验;设计性的实验居多,只给出问题的描述和重要知识点的分析,由学生独立设计并完成相应的任务;综合性的实验可以设在最后的1~2个实验中,将本课程中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综合,完成一个综合性实验。

另外,在每次实验结束时,对实验内容进行验收,并将实验的完成情况记入平时成绩中,这样做不仅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课程设计

在本课程的实践环节中,除了设置20学时的实验外,还针对Windows应用程序安排了1周的课程设计。对于这1周的课程设计,我们采用的是研究型学习方法,由学生在老师的辅导下,针对老师给定的题目或自选题目,进行相关的调研工作,进而完成相应的系统分析、设计、实现以及测试的相关任务,强调学生参与程序开发的全过程,并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系统的总结和真正的融会贯通。

在这个环节中一定要注意是不要在整个课程设计完成之后才让学生提交一份综合的报告书,这样一方面同学不注意积累阶段性的成果和文档,最终造成实习报告书的不完整;另一方面,有些同学会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没有计划性,前松后紧,以致最终敷衍了事,没有真正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因此,在整个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分阶段布置任务,并让学生分阶段地提交相应的文档和实习成果,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课程设计的任务,真正实现课程设计的目的。

5改革的效果

对于本次“C++程序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的改革,在北京林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05级1、2、3、4班中进行了实践,实践后达到了以下的效果:

(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仅是掌握了语法,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常见的程序设计的算法,并能通过算法来进一步理解语法。

(2)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减少了学生对编程的恐惧心理和畏难情绪。

6结束语

本次“C++程序设计”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只是一个初步的成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实践、不断地积累。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主动参与实践的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不仅掌握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具有较强的独立的程序设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志泊,王春玲.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C++[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 周立章. 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增刊: 257-258.

作者简介

王春玲,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软件教研室,讲师。

课程设计实践篇6

关键词:课程设计;Java程序设计;实践教学;软件工程

0、引言

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面向软件产业界对软件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基本知识,受过良好的软件设计、开发和工程管理方法基本训练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Java程序设计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该门课程的课程设计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思想,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

1、什么是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学完课程之后集中一两周时间,以个人独立完成或团队分工合作等方式,围绕某一设计题目进行专业实践活动,旨在巩固、强化、拓展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自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课程设计是针对性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将课程基本理论与工程实际相联系的综合训练,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步骤。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题目、确定设计方案等一系列步骤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提高整体思维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Java课程设计大纲的制定

根据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制定相应的课程设计大纲,明确课程设计的目的、任务要求、时间安排、设计文档要求、考核方式、备选课题等。由于课程设计以个人独立完成为主,因此课程设计的难易程度应适当,保证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能顺利完成。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与学生当前的知识储备情况,备选题目可设置多种类型,如小型桌面软件类、管理系统类、网络编程类等题目,当然,学生也可以自拟题目。课程设计文档是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在系统总体结构、功能模块、程序流程图、类图、主要算法、遇到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说明的文字材料,同时要求学生在文档的最后总结在完成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3、Java课程设计方案

Java课程设计的实施主要由选题、指导、考核3个环节组成,其中,选题是首要的步骤,指导是教师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完成进度并给予辅导建议的过程,考核是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检查与评价。

3.1 选题

Java课程设计题目的设置要与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Java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相一致。课题应尽量满足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相结合、软件工程理论与项目实际需求相结合的要求,既要全面覆盖理论课程所学知识,适合实践教学和启发创新,又要联系工程实际,并适应本专业的发展趋势。课题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设计性、灵活性、挑战性和趣味性。课程设计内容难易程度的确定要以中等水平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为依据。

另外,课题应尽可能地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相关,这样学生在调研、分析设计时更容易了解需求。例如,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宿舍管理系统、ATM柜员机模拟程序等课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关,在使用计算机时常用的计算器、画图板、音频或视频播放器等都可以作为选题。

在学生明确课程设计的大纲要求后,根据自己对Java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可以从课程设计大纲的备选题目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也可以自拟题目。

3.2 指导

在课程设计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指导应讲究方法与艺术,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指导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学生选题的指导,第二个阶段是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集中辅导与答疑。指导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进度的检查与监督过程。

1)选题指导。

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要说明各种题目的难度与要求,根据学生基础与能力的不同,因材施教,推荐不同的题目,帮助学生把握好方向。

对于理论基础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给他们提供难度较高、有挑战性的题目;对于理论基础好动手能力一般的学生,难度较高、可操作性强的题目可以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提高动手能力;对于理论基础与动手能力都一般的学生来说,难度中等、有可参照原型的题目较适合他们;基础差的学生要独立完成设计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建议他们选择源于教材、难度低的扩展性题目。

2)设计指导。

学生在课程设计的具体执行过程中主要由个人独立设计与教师指导两个部分构成。个人独立设计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的课题进行设计实现。除此之外,在课程设计期间,教师安排每周2次,每次4~5学时在实验室集中指导与答疑。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设计中,了解并开拓学生的思路,发现问题并引导如何解决问题,还可以发掘学生的潜能,同时也可以对整个课程设计的过程进行监督与管理,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与效果。

在Java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逐渐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情况,因此,鉴于学生态度与基础不同,教师在设计的指导上也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对于理论基础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进行创新性的设计,而不仅仅局限在基本设计要求上。教师要参与他们的设计中,听取他们的思路,对有一定创新性、合理的想法给予鼓励,并给他们提出建议,推荐有关的资料。由于这类学生对新技术的求知欲强,但新技术在最初应用时容易出现问题,所以教师在听取学生的思路时,要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们设计中的不合理成分,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对于理论基础好动手能力一般的学生,他们在系统分析与设计中一般都能够完成得很好,但是编程实践的能力欠缺,因此教师通过启发式的方法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理论水平进行创新性的设计,在系统实现时给学生推荐参考资料,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对于大部分理论基础与动手能力都一般的学生,教师要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在设计上多加指导与启发,引导学生更为完善地完成设计,并在设计中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些自己的特色,然后在编码实现时给予更多实际操作性的指导。

在课程设计的指导中,除了教师的指导,也可以采取“强帮弱”的形式,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能力较差的学生的系统设计与实现中,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帮助。

3.3 考核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程设计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考核,考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完成的情况,更重要的是给他们一个讲解其设计思路并演示作品的机会。考核主要采取学生讲解作品分析设计思路并演示说明作品、教师提问的答辩考核方式,这有助于学生加强知识的全面理解,培养其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

答辩过程要求全班学生参加,分为学生自述、教师提问、学生提问3个环节。首先由学生针对其作品从系统分析、设计、关键技术与算法、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讲解,然后演示作品。之后,教师与其他同学可以对答辩人的作品从设计思路、功能、性能、代码与技术等方面进行提问。通过答辩,并结合学生的设计说明书、答辩水平、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与学习态度等进行综合考评。对优秀设计者,给予表扬与鼓励,并号召其他同学学习,在评分时适当加分,以调动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积极性;对仅完成基本要求的学生,肯定他们的努力,并鼓励他们多实践;对未达到要求的学生,要求其进行整改或限期令其重做。

4、关于Java课程设计的几点思考

这几年Java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表明,课程设计为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学以致用、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平台,教师也从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中获得了一些有用的经验,为进一步完善课程设计教学提供帮助与参考。

1)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基础布置不同的课题。

制定课程设计大纲时,首先制定一个对于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合适的基本实践要求,然后再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课题。这样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既不会感到实践要求高不可及,又感觉到有一定的难度,比较有挑战性。

2)及时发现并总结问题,积累经验。

在课程设计的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善于从中发现并总结问题,给予及时、到位的指导。例如,在指导学生完成课程设计时,对于大部分学生普遍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发现并进行讲解;从学生上交的课程设计文档中发现学生利用面向对象技术进行程序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改进教学方法;在课程设计答辩考核之后,教师还要对全班课程设计的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不断改进。总之,在课程设计的任何一个环节,教师都要善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3)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从课程设计的大纲制定、任务布置到指导与考核都需要教师付出很多时间与精力,而且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要求也很高,因此要想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与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责任心和知识结构的完善。

4)在课程设计中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思想。

JaVa程序设计是软件工程课程的先修课程,在讲授程序设计语言时,教师可以适当灌输一些软件工程的思想,让学生对软件开发的基本过程有初步的认识,避免学生陷入“学习程序设计课程只是学编程、软件开发就是编程”的思想误区。实际上,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系统进行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都体现了软件工程思想的运用,程序设计是软件开发过程的一个阶段,通过课程设计能够加深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的理解,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思想,为后续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5)根据任务的大小,可适当采取小组协作方式。

在这几年的Java课程设计中,由于是面向大二学生,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因此任务的设计主要以个人能独立完成为依据。到了大三、大四,则重点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当然,如果课程设计的任务量大、难度大,就可以采取小组成员相互协作的方式完成。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比赛、奖励等措施来激励各组尤其是知识较弱的学生不断求上进,完善自我,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荣誉感。

5、结语

课程设计实践篇7

关键词:任务驱动;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做一体化;阶梯递进

C语言是计算机类相关各专业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程序设计语言之一,它不但是一些专业课程(如数据结构)实践所用语言,也是目前工程项目主要编程语言之一。C语言不但成为计算机类相关各专业的必修课,而且也越来越多地成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课程,同时该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有较高的实验要求。但在C语言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C语言涉及的概念比较复杂,规则繁多,使用灵活,容易出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感到困难,并不同程度产生畏难心理。近几年来,笔者先后承担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高职专业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高职学生普遍认为C语言枯燥难学、概念复杂、容易出错,学生的畏难、厌学情绪使得教学困难重重。这些都是C语言课程教学改革是所面临的问题。

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C编程语言基础语法;掌握初步编程思想,熟悉基本算法,能根据问题正确选择、组合算法并绘制程序流程图;能独立编写代码,编写测试数据,并能独立调试程序,获得正确结果;对本课程和软件开发相关课程有兴趣,能自主学习。对高职学生而言,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笔者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对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构建了阶梯递进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教学实践,

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1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主要思路

1.1“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符合探究式教学,它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教学要求每次课都提出一个明确的任务,内容兼具趣味性和实用性。教师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这些任务,介绍所需知识点,弱化实用性不强的细节,突出重点内容。同时,教师围绕实现任务讲解和演示应用程序开发过程,介绍知识点的应用方法,使学生能够直观的理解难点内容,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逐步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培养开拓、探索、创新能力。

1.2阶梯递进教学模式

阶梯递进教学模式是指对一门课的教学在不同的阶段针对已设定的阶梯目标,以多种多样的且逐阶向上的形式开展教学,它是按照教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理论,从学生心理、学习方法出发,涵盖学生自学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等全过程所设立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1]。

作者简介:胡建荣(1963-),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罗杰红(1969-),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及教学管理。

依据阶梯递进教学模式所构建的课程体系是:把课程教学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划分成一个个阶梯式递进的小目标,达到目标是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阶梯式递进,形成一个小目标体系,每一目标都是前一目标的进步阶梯。从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出发,充分应用高职高专“项目导向,任务引领”课程建设的方法,把课程教学内容作了优化整合,按照阶梯递进的设计思路,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是以综合项目“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为主线,贯穿顺序、选择、循环结构和数组、指针等所有章节中,课程实践教学具有连贯性。通过项目教学法,将C语言知识点都溶化到一个个任务的程序编写中,所以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任务设计是非常重要的[2]。

1.3任务阶梯的设计思路

以“任务驱动”和“阶梯递进”为理念,把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任务设计成阶梯递进的任务链,形成任务阶梯。任务阶梯是指按项目要求所设计的任务包括几个小任务,这几个小任务不是单独存在的,前一个任务的完成应该要为后一个任务的展开做好铺垫,几

个任务层层推进,最终完成一个综合的任务。也就是说,所设置的任务应该是一种阶梯型任务链,任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数个微型任务循环构成大的“任务链”。这些大大小小的任务共同完成教学实践项目,使教学呈现阶梯式层层递进的体系。

2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主要内容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也就是让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理解。C语言程序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遵循“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实现“学生成绩管理系统”项目为主的任务阶梯实践体系,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序化为9个阶梯,形成一个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层层递进梯次结构体系。

针对“学生成绩管理系统”项目,在实践教学中将其分解重构为以下19项任务,这19项任务贯穿整个C语言的实践教学,形成了较完整的实训体系,如表1所示。

表1阶梯递进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阶梯序号知识阶梯项目任务阶梯

1认识C语言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任务1

2顺序结构程序设计任务1、任务2、任务3

3选择结构程序设计任务4、任务5、任务6

4循环程序设计任务7、任务8、任务9、任务10、任务11

5数组应用任务12、任务13、任务14、任务15

6函数设计及应用任务16

7指针应用任务17

8结构体应用任务18

9文件应用任务19

表1中任务1-19具体内容如下。

任务1:编写计算某同学C语言总评成绩的程序(总评成绩的计算方法:总评成绩=平时成绩*0.4+期末成绩*0.6)。

任务2:计算某同学参加入学考试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目总分。

任务3:计算某同学参加入学考试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目平均分。

任务4:已知某同学期中各科考试成绩,请计算该同学的平均成绩,并输出各科成绩等级(90分以上为“A”级,80-89之间的为“B”级)。

任务5:已知某同学期中各科考试成绩,请输出该同学考试科目中的最高成绩。

任务6:输入某同学期中考试语文成绩,输出该同学各科成绩等级(90分以上为“优秀”,80-89之间的为“良好”,70-79之间的为“中等”,60-69之间的为“及格”,60以下为“不及格”)。

任务7:某同学参加了十门专业课考试,请编程求出该同学的专业课平均成绩。

任务8:某同学参加了十门专业课考试,请编程求出该同学的专业课中的最高成绩。

任务9:某同学参加了十门专业课考试,请编程求出该同学的专业课中的最高成绩和最低成绩。

任务10:某同学参加了十门专业课考试,请编程统计该同学的专业课成绩的优秀率。

任务11:某同学参加了十门专业课考试,请编程统计该同学的专业课的平均成绩。(以-1结束输入。)

任务12:某同学每一学年有十门课参加考试,编程计算该同学三学年以来每一学年的平均成绩。

任务13:某同学参加了十门专业课考试,请编程将该同学的专业课中成绩按高分到低分的顺序排列。

任务14:某同学每一学年有十门考试,编程计算该同学三学年以来所有课程的平均成绩。

任务15:某同学参加了十门专业课考试,请编程将该同学的专业课中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排列。如下表2所示。

表2成绩表排名

序号课程名称课程成绩/分

1C语言90

………………

任务16:某同学参加了十门专业课考试,请编程将该同学的专业课中成绩按高分到低分的顺序排列(应用函数设计程序)。

输入:89567898764490806573

输出(如下格式):

****************************************

989089807876 73655644

****************************************

任务17:某同学参加了十门专业课考试,请编程将该同学的专业课中成绩按高分到低分的顺序排列(应用指针设计程序)。

输入:89567898764490806573

输出(如下格式):

****************************************

989089807876 73655644

****************************************

任务18:计应07班有50名学生,每名学生一学年学习十门专业课,请编程将全班同学的专业课平均成绩按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排列(应用结构体设计程序)。

任务19:计应07班有50名学生,每名学生一学年学习十门专业课,请编程将全班同学的专业课平均成绩按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排列(应用文件设计程序)。

3结语

通过教学实践表明,基于“任务驱动”阶梯递进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倡导教师的“教”是前提、学生的“学”是主体、学生的“做”是实践,实践体系设计形成了一个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体系,使“教、学、做”有机的结合,有效的避免了教与学、学与做等环节的脱节,实现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的“零距离”,从而提高了学生C语言综合应用开发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良春. 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 教育与职业,2007(23):42-43.

[2] 孙庚. 项目教学法在“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2):51-54.

Design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urse of Programming with C

HU Jian-rong, LUO Jie-hong

(Guangdong Textile Polytechnic Institute,Foshan 528000, China)

Abstract: Programming with C is a basic course of computer related specialties. Its educational quality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related courses. How to reform the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by task-driven teaching mode? How to build the progressiv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this cours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课程设计实践篇8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C语言是早期最经典、最强大的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语言之一。虽然现在面向过程已经全面转向面向对象,但是C本身的中级语言的设计理念以及对现有VC/C#等语言的深刻影响,使其至今仍是程序设计入门的首选语言,也是工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对于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来说,一旦掌握了C语言,就可以较为轻松地学习其他任何一种程序设计语言,为后续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以及Java程序设计等语言的学习打下基础;对于其他非计算机专业的工科学生来说,比如电子、机电专业来说,该课程为学生用计算机编程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方法,是学习单片机技术教学的基础和重要工具。

一、C语言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基于dos操作系统下的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语言,随着面向对象语言的开发,C语言在界面交互性上逊色不少,作品上也不如Flash、三维动画效果吸引眼球,难学、难懂、难以应用的课程,对学生越来越缺乏吸引力。针对这种状况笔者认为,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才是根本出路。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改革。教学内容主要解决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教学方法主要解决如何实现“以人为本”,分层次教育,如何通过引导、启发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要利用目前课堂和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优点,利用大学生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人才培养方案对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把课程学习划分成培养学生的基本程序设计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专业程序设计能力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主要针对没有程序设计经验的大一新生,重点讲授C语言的基本知识,包括三种基本结构、数组、函数的概念。在第一阶段教学中,笔者采用案例教学方法结合具体的程序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第一阶段的学习结束的时候,学生可以具备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独立编写具有初等难度、几十行的程序,并且能够较顺利地完成程序调试与测试。第二阶段教学放在大一第二学期初,针对具备基础程序设计能力的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程序设计能力。在第二阶段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采用国家火炬计划河北省软件人才工程实训课程,使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以达到提高学生程序开发能力的目的。迄今为止,学生完成的项目包括“银行储蓄管理系统”“信息查询系统”。教学实践证明,这种理论和实践技能并行的教学模式,更加有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不断实践中掌握技能,在技能学习中提高基础理论。

三、教学手段的创新

在学习过程中除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还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在授课期间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自学、演示、对比、课堂提问、学生演练和讨论等,通过不同方法,寻找创意思维“契机”,安排创意铺垫内容,培育学生的创意萌芽,营造创意环境,引发学生争鸣,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空间,诱发学生的思维灵感。例如,在教学中讲解“循环结构的循环嵌套”的时候,提出马克思手稿中的数学题的案例: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的手稿中有这样一道有趣的数学题:有30个人,其中有男人、女人和小孩。他们在一家饭馆中吃饭,共花费50先令。如果每个男人吃饭要花3先令,女人要花2先令,每个小孩要花1先令,问男人、女人、小孩各多少人?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案例,提问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完成案例提出的问题需要进行哪些操作,这样学生就会比较有兴趣,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然后帮助学生从案例分析中理解并掌握什么是多重循环,并且如何使用双重循环解决问题,最终完成程序的编写。

在学习的第二阶段采用开放式训练教育方式,利用专题设计和课外指导方式,鼓励学生课外自主进行训练。如:完成的项目“信息查询系统”,教师提出设计方案,学生完成基本功能以后,自己可以对其他功能进行完善。

四、教学方法的创新

课程每个章节内容结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知识点:介绍本章需要掌握的知识或技术。

应用案例:介绍本章知识应用的案例。

创新训练:针对具体的问题,应用本章技术来完成知识点的应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框架式教学,像建筑工程师修建筑一样,先采用精讲的方式,让学生建立整门课程的知识框架;接着通过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逐步去进行细节知识点的填充;最后通过综合训练方式,完成整门课程的学习。

例如,在讲解C语言程序设计中的函数时,搭建出例如综合排序等程序的框架,给学生留出函数,让学生自由开拓思想,独立完成一些小型实例的编程,经过具体知识点的训练后,还要重点进行综合知识的应用训练,开展一系列的创新应用,以达到知识综合运用和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五、考核方式的创新

传统的C语言程序设计考核模式一般以标准化的笔试题为主,这种考核方式侧重语法知识的考核,忽视编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笔者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将考核分为平时实验和期末考核两部分。平时实验成绩考核的是学生每一章知识,实训作业就是在每一章节结束的时候,布置相关的习题,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编程,并且在实训期间进行调试,调试成功后上传到服务器上。期末考核成绩采用的是教研室开发的上机考试系统。上机考试系统模拟C语言二级考试建立了知识面齐全、题量充足、难易度合理的试题库,采取随机抽题的形式重点考查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程序调试能力。这种考核方式督促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加强对编程举一反三的实践环节。实践证明,这样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编程能力,还激发了学生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兴趣。

总之,经过不断的摸索与实践,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枯燥无味的语言学习中解放出来,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锻炼了创新和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1]郭芹.对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8(1).

[2]秦玉平.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法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2005(6).

上一篇:会计课程设计范文 下一篇:微课程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