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08 00:12:10

自动控制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篇1

关键词:除雪车;控制装置;自动控制技术

中图分类号:TN830文献标识码: A

1、我国除雪工作现状及发展趋势

1.1、目前我国除雪工作现状

冬季的降雪,初时为浮雪,经行人踩踏、车辆碾压变成坚硬的冰雪路面。在我国北方的中小城市,除雪工作主要靠人力。按有关规定,雪停后就要走向街头除雪,一个中等城市,每年要动用几十万人次进行除雪劳动,主要是使用铁锹、镐头和一些较简单的手工除雪工具,政府组织,分片包干,机关、学校、工厂、商店等均需抽调人员参加劳动。人工除雪作业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耗费人力物力,而且大量人员集中在机动车道上作业很不安全,交通事故时有发生。目前北方大多数城市都不同程度的使用这种原始落后的除雪方式。

1.2、机械除雪

目前世界上冰雪清除机械主要有犁板刮铲式、抛扬式、刷扫式、高速气流吹扫式,热熔式等。发达国家多以除新雪为主,机械化程度较高,技术比较成熟。如日本、美国、北欧,加拿大等国家的机械化除雪率可达80%-90%。在我国,由于传统的除雪理念是雪停后才开始除雪,实际上在降雪过程中路面积雪经行人及车辆碾压已被压实形成冰雪路面,除雪工作实际上是除压实雪。在这种理念影响下,除雪机械的设计主要是针对除压实雪,除雪方式主要有摆锤旋转击打式、往复冲击振动式、旋转铣削式、楔铲式等,这些除雪设备各有其优点和不足,这里本文不作祥述。压实雪除雪机械设计技术难度较大,设备制造成本较高,除净率底,工作效率低,功率消耗非常大,使用效果不理想,且绝大多数压实雪除雪机需要大功率车辆作为配套动力,燃油消耗较高,整套设备投入很大,动辄几十万元,难以大量投入应用。传统的除雪理念使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方向走入了误区。还有少部分城市投入巨资从国外引进多功能大型除雪设备,这些设备大多价格昂贵,使用与维护费用高,并不适合我国国情。

1.3、融雪剂除雪

融雪剂除雪也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除雪方式。融雪剂多为钠基,除雪机理是降低冰点,加速积雪的融化,清除起来也比较容易。然而融雪剂的使用会给环境造成污染,腐蚀车辆、路面和桥梁。早在60年代初,美国和加拿大在路面撒氯化钠盐粉,使得原始设计寿命为50年的路面和桥梁结构,在不到10年时间里就遭到了严重的破坏。80年代中期一些发达国家开始使用钙、镁醋酸盐等环保型融雪剂,而环保型融雪剂价格一般在3,000元-10,000元/吨不等,比普通融雪剂价格高很多。另外,所谓环保型只是相对而言,实际上对环境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和破坏,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我国首都北京70年代开始使用钠盐融雪剂,几年以后,发现一些立交桥已开始显示出氯离子对桥梁钢筋结构和道路的损害。

1.2、我国除雪车的发展方向

(1)向小型化、高速度的方向发展

在除雪作业中,除雪机机身的大小及除雪速度是影响交通的两个重要因素,机身过大,除雪机占道影响交通;速度过低,影响车流通畅,同时狭窄路面的除雪也要求机身体积不宜过大。为了不妨碍交通,今后中国的除雪车要向小型化、高速度的方向发展。

(2)向多功能、机-电-液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我国现阶段的除雪车应该向多功能方向发展,除雪车应能一机多用,以提高使用率。如对现有的工程农业机械(装载机、推土机和拖拉机等)和环卫机械(清扫车等)实施技术改造,在冬季降雪时安装除雪工作装置,进行除雪作业,其余时间可进行其他工程施工作业或道路清扫养护作业等。专用除雪车应采用机-电-液新技术,实现自动控制和自动保护功能,避免除雪装置的损坏。

(3)要注意提高安全性、舒适性

由于除雪车的驾驶操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要最大限度地减轻驾驶员的操作强度,改善除雪车的可操作性,研制自动控制系统,实现自动避让功能,避免机器和除雪装置的损坏。同时要注意改善驾驶员的工作条件,加强防噪音、防尘埃措施,减轻驾驶室振动,注意通风,使驾驶员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工作。

2、作业速度的控制装置

2.1、除雪车的技术现状

一般的除雪车其动力系统见图1所示,

图1除雪车动力系统图

车上装有一台发动机,通过动力分配机构,将动力分为除雪动力和行走动力两部分。除雪动力又通过传动轴、齿轮箱、链条驱动螺旋钻杆将积雪刮碎,靠叶轮将碎雪扬出去。行走动力是通过容积式液压传动装置(简称HST)再经过传动轴驱动前、后轮。

除雪前先选定发动机的最高转速,随着HST液压泵输出量的逐渐增加,开始除雪。在连续作业过程中,由于雪断面大小的变化,发动机的转速就要变动,其结果就会使扬雪的位置分散,以及在扬雪过程中,由于失速造成卸料筒内的雪堵塞等不正常现象。操作者为避免这些不正常现象的出现。就必须经常监视积雪状况和发动机转速的变化,同时频繁地操纵无级变速手柄,控制油泵的输油量来调整除雪速度。在作业过程中,一方面要保证扬雪位置,同时还要照顾到行人和通行车辆的安全,调整除雪车的最适当的除雪速度,对操作者来说是很困难的。

2.2、作业速度的自动控制

为解决以上的操作困难,日本除雪车制作所设计出作业速度自动控制装置,基本结构见图2,软件程序见图3所示。

图2自动控制装置系统图

图3自动控制程序图

自动控制的程序:读出除雪状态下的发动机转速NE,与预定转速N0相比较,如NE>N0说明负荷小,车辆应增速,即控制电流Iv=Iv+C・Is,如NE=N0说明负荷适当,维持现状Iv=1v,如NE<N0说明负荷大,需减少电流,降低车速,Iv=Iv-C・Is,然后检测Iv的最大、最小值来确定最终的输出功率。控制电流的大小驱动液压泵的电液随动阀,来控制输油量。

反复进行以上循环,随着除雪负荷的大小,增减发动机的转速,能够自动控制除雪速度。在自动控制过程中,还可优先进行手动的手柄操纵,可按操作者自己的意志进行减速和停止控制。

3、卸料筒控制装置

卸料筒位于叶轮的上方,它是靠叶轮给予的能量,将雪扬到目标位置。卸料筒的操作包括:俯角、仰角、伸缩、折叠以及与叶轮的配合,共5个动作。要求操作者必一项相当熟练,在操作过程中,如操作顺序有误,就会发生干涉,导致机构损坏。

为解决操作难度,日本大陆建设局开发了卸料筒控制装置。上面提到的5个动作,用的最多的是俯角和仰角2个动作,在此装置中将这两个动作,用1个手柄操纵,其余3个动作是用开关控制,它具有以下三种机能:

a.从扬雪作业卸料筒立起到卸料筒收回的折叠动作,都是由一个手柄操作的。

b.具有记忆机能:除雪车向车的侧方扬雪时,车辆经过十字路口,卸料筒回转向后侧方扬雪在作业过程中,能用“回避”,“复位”按键操纵,只要按一下存贮键,对车辆的位置就具有一次记忆。

c.具有可靠性:采用此装置,当操作顺序有误时,即使按下开关,传动机构也不动作,因此避免了机构的干涉和损坏。

该装置对扬雪位置的控制,是很有特点的,即对扬雪的xy方向控制;扬雪集中点的控制;扬雪的直线移动控制。

3.1、扬雪的xy方向控制

现在一般的除雪车是靠操纵卸料筒旋转操纵杆和卸料筒伸缩操纵杆,分别控制卸料筒的旋转和伸缩的,见图4。

图4却料筒操作现状

3.2、向一点集中扬雪的控制

当除雪车扬雪过程中车辆行驶到房屋或十字路口不允许扬雪的地区,需要集中位置扬雪时,尽管车辆在移动或转向,扬雪的位置,仍能控制在一点,见图5。

图5向一点集中扬雪的控制

3.3、扬雪的直线移动控制

当除雪车对与道路平行的积雪地带扬雪时,即使车辆需回避停车带或障碍物等,扬雪的位置仍能控制为直线移动。

4、监测装置

除雪车上的监测装置能够在发动机运转前,或运转过程中提前发现异常情况,对监视出的异常情况,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它可以显示出异常的部位,异常的内容,错误操作.并用图形和文字将正确的操作方法,具体的告诉操作者,关键的地方还用声音传达到操作者。

该监测装置能监测以下项目:

a.发动机冷却水、工作用油、蓄电池的蓄电液等液量

b.滤油器、空气滤渣器堵塞;

c.冷却水、工作油的温度;

d.发动机油压力、制动气压力等;

e.离合器、操纵手柄的操作错误。

总之,除雪车是在寒冷积雪的交通干线、城币街道、机场等地用于清除积雪的专用车辆。它在冬季里为确保交通安全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专用车,它一方面要求驾驶员操作熟练,同时对各机构来说,应力求操作简单、容易。为此工业发达国家开发的除雪车,正向着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崔世界.除雪车预湿撒布系统控制器[D].大连理工大学,2010.

[2]刘继德.多功能清雪车清雪装置研究[D].吉林大学,2008.

[3]杨阳.除雪机组合除雪装置的设计[D].东北石油大学,2012.

自动控制技术篇2

1.当前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状况与发展

电子信息技术对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整个发展过程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电子信息技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已开始越来越重视电气自动化技术,近年来更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

1.1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实际状况

信息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从管理的角度上看,电气自动化体系的相应业务数据处理正被信息技术逐步简化,有效监控了整个生产过程的实际动态情况,达到保证数据完整与全面的目的。而且信息技术在电气自动化装备的革新上也充分发挥着应有效用,例如微电子技术推动了电气自动化控制体系中存在的部分装备界限从传统定义转变成模糊化定义。在日常维护与检修工作中采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促使系统更加容易操作,也就是电气自动化凭借计算机技术对系统进行控制,实现人机结合的良好操作界面,使系统控制日益灵活,同时能够快速产生集成效果,应用Windows操作平台在不同程度上均能够让维护与检修工作更加便利与直观。

1.2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

我国电气自动化应用最为广泛的地区是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地区属于我国的前沿阵地,与此同时还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发展地区。位于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实施一系列电气自动化改革后,均获得了健康、稳定、持久的发展,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迅速发展起来;而部分没有实施电气自动化改革的企业,因受到了次贷危机的影响开始逐步迈向衰退期。电气自动化除了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外,还能够强化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使生产效率得以全面发挥。在大量减少用工的基础上,还能够进一步降低人为操作的失误率,这不仅节约了人员成本,还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2.工厂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重要功能

在工业企业中实施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主要是为了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化生产,其对于工业企业的持久发展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一定要在工业企业中全面发挥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效用,并不断更新与完善其功能,只有这样工业企业才能健康、稳定的发展。下面本文就工厂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保护功能、测景功能、自动控制功能和监控功能展开讨论。

(1)保护功能。电气线路与设备实行自动化控制时,在不同条件下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故障,如果电路电流高于设备电路规定的实际使用限度与范围,那么系统就会及时终止运行,而实现这一过程就要合理的制定出一套健全且完善的排除故障与检测体系,依照不同情况自动更换与调整系统设备的相应电流与线路,将保护设备的效用充分发挥出来[3]。

(2)测景功能。电气设备运行时,一定要做好相应的观察与测定工作,其主要是为了能够在日常运行活动中找出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加以完善和改进,以达到提高电气设备生产效率与使用效率的目的。若想要全面了解与掌握工厂中电气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就要合理选用测量线路的相应参数设备和仪表测试器,通过有效性措施做好观察与控制工作,最后利用已掌握和控制好的有关信息来完善与创新电气设备的运行及操作。

(3)自动控制功能。该功能主要为了控制具有庞大体积的大电流开关设备与高压开关设备。电气设备在实际运行工作中,通常会采用分散型操作方式来管理与控制整个系统,通过操作系统对分与闸进行全面控制,特别是电气设备出现突发性故障时,系统会及时切断电路,而为了实现这一过程就要合理科学的建立出一个能够自动管理与控制供电设备与电气操作设备的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与管理整个供电设备,使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自动控制功能得以实现,最终达到保证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正常运行的目的。

(4)监控功能。人们无法用肉眼分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是否存在电流,也无法分辨电气设备是否带电。针对这一情况,应有效的制定出与之相应的信号指示与信号标示,并加以完善[4]。比如采取故障声音与信号灯等各种提醒措施来严格控制与管理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分析与掌握电气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和具体生产情况,这不仅大大提升了电气设备的日常维护效率,还有效缩短了人工处理故障时间。

3.工厂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前景与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企业的各种电气设备生产工艺也得到了相应改进、完善与创新,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运用方面更为突出,从传统型发展转变成智能化发展是必然趋势,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不断向前发展。例如现阶段的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虽然已达到了自动化控制的目的,但在电气设备的自动控制上仍存在着一些守旧观念,还需对其采取有效性改进措施,以顺利转变成高效、便利和环保的控制方式[5]。尽管当前的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仍是把微计算机作为主要核心的网络化自动控制体系,但在不同程度上均已表明电气控制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同,所以在此前提与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前景与未来发展趋势一定会十分光明,最终迈向科学化与智能化的发展道路。

综上所述,根据过去的实际运行工作发现,工厂实施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不但能够获得显著成效,还可以得到最大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增强工厂电气设备在日常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稳定性与可靠性,使操作程序更为简单快捷,大大减缓了工人劳动强度以及缩短了工人劳动时间。但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生产规模的逐步壮大,许多电气设备的运用也开始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必须要对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进行合理调整与改进,以便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为工厂生产提供更好的服务,最终使工厂获得最大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范建忠,刘爱琴,吴延伟.PLC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J].科技资讯,2009(32):84.

[2]王术贺,李广东.浅析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0):60.

[3]郑智武.火力发电厂厂用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现状和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5):11.

[4]马巍.浅谈电气自动化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6):39.

自动控制技术篇3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探讨

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以它特有的性能,对电力调度、变电站、配电网自动化以及自动化进行控制,以确保电力系统健康稳定并安全地运行,大力推动了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

电力系统自动化基本工作流程是,在相对中心地带的调控中心装置现代化的计算机,以此向四周辐射网络系统,围绕这一中心的发电厂、变电站之间则设置信息服务和反馈的远方监视控制装置,并时时进行监控,从而形成了一个立体化的网络覆盖面,形成全面的畅通的信息传达和指令传输,按所管辖功能范围分担和综合协调控制功能,以达到系统合理经济可靠运行目的的控制系统。

1 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的优势

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的优势是:(1)能迅速而正确地收集、检测和处理电力系统各元件、局部系统或全系统的运行参数; (2)根据电力系统的实际运行状态和系统各元件的技术、经济和安全要求,为运行人员提供调节和控制的决策,或者直接对各元件进行调节和控制;(3)实现全系统各层次、各局部系统和各元件间的综合协调,寻求电力系统优质供电、经济性和安全性的多目标的最优运行方式; (4)电力系统自动控制不仅能节省人力,减轻劳动强度,而且还能减少电力系统事故,延长设备寿命,全面改善和提高运行性能,特别是在发生事故情况下,能避免连锁性的事故发展和大面积停电。

2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重要方面

自动化是电力行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结晶,电力自动化系统规模较大,包含很多零部件和设备,一般来说电力系统自动化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 电力调度自动化方面

电力调度自动化是当前电力系统自动化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方面,电力调度自动化技术要实现对电力运行系统中各项数据的有效采集、实时采集,保证电力调度的安全和稳定,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经济效益,并充分保证电力系统市场的稳定和可靠,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力市场起到参考作用,也是电力自动化技术的核心所在,对整个系统的稳定十分重要。

2.2 变电站自动化方面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十分繁杂,涉及到现代电子、通信、信号处理以及计算机等诸多方面,主要实现对变电站远动装置控制、故障录入控制、信号检测控制、继电保护控制等几个方面,并对变电站进行适当的组合和优化,实时监控变电站内部所有运行指标进行监控。变电站是当前电力运行系统中耗能较大的一个部分,做好变电站自动控制,能够降低运行成本和维护成本,从而提高运行效益,并且也保证了所供电能的质量。

2.3 配电网自动化方面

配电网的工作对人工的依赖度很高,在当前,我们已经实现了对配电网的孤岛自动化控制,当前高度发展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配电网自动化的网络化提供了可能。配电网自动化设计到馈线自动化方面、自动制图方面、地理信息系统方面、设备管理方面以及配电参数指标分析方面,配电网自动化是配电自动化系统的重要内容。网络化配电网自动化技术要在孤岛化自动化配电网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智能终端的开发、通信技术的实现和完善以及后台应用软件的完善三方面主要工作。在当前,我国电力建设飞速发展,但是从地域角度来看,发展还较不平衡,要按照国家建设的大方针以及各地区实际情况逐步推广和发展。

3 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的技术

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对电力系统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电力系统中不断地引进一些先进的控制手段。目前在电力系统中主要有五种典型智能控制技术。

3.1 模糊逻辑控制技术

模糊逻辑控制法使电力控制变得易于掌握而且十分简单,且在家用电器中也显示出其优越性。通过建立模型来实现控制是如今较为先进的方法,实践告诉我们它的优越性巨大。模糊控制理论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例如我们日常所用的电热炉、电风扇等电器。电热炉一般用恒温器来保持几档温度,以供烹饪者选用,模糊控制的方法很简单,输入量为温度及温度变化两个语言变量,每个语言的论域用5 组语言变量互相跨接来描述。

3.2 神经网络控制技术

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简单的神经元通过一定的方式连接而成的。由于神经网络具有本质的强鲁棒性、并行处理能力、非线性特性以及自学习自组织的能力,因而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神经网络根据一定的数学算法调节权值,把大量的信息隐藏在其连接权值上,实现将神经网络从n维空间到m维空间非线性的复杂的映射。目前神经网络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网络模型及结构的研究、神经网络学习算法的研究、神经网络的硬件实现问题等。

3.3 线性最优控制技术

最优控制是将最优化理论用于控制技术的一种表现,是现代控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线性最优控制技术是目前的现代控制理论中最成熟且应用最多的一个技术。有学者提出了利用最优励磁控制手段提高远距离输电线路输电能力和改善动态品质的问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指出了在大型机组方面应直接利用最优励磁控制方式代替古典励磁方式。另外,最优控制理论在水轮发电机制动电阻的最优时间控制方面也获得了成功的应用。

3.4 专家控制技术

专家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十分广泛,能够实现对电力系统的警告控制、特殊状态的识别、紧急状况下的应变处理、系统数据的回复以及适当的模态分析,此外在切负荷方面、系统规划方面、电压无功控制方面以及故障点的隔离方面均有很大效果。在当前专家控制还存在很大的局限,需要在动态安全分析以及通信接口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3.5 综合智能控制技术

综合智能控制技术就是讲现代控制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结合起来,并在电力运行系统中,应用专家控制技术以及神经网络控制技术,并杂糅进模糊控制技术。这种技术往往解决大型电力系统,但是多种控制技术的共同应用对控制模型的建立工作以及控制的实施工作带来了很高的难度。

4 结语

自动控制技术篇4

关键词:机电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机电一体化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2.151

0 前言

机电控制系统是制造业,特别是机械制造业顺利完成相关项目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而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对机电控制系统的结构、性能和作业精度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机电控制系统已难以满足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如何在了解机电控制与自动控制系统内涵的基础上,加强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已成为当前制造领域及有关专业人员需要着重开展的关键工作。

1 机电控制与自动控制系统概述

1.1 机电控制系统

机电控制系统是指,在无人参与的情况下,借助相关控制设备将设备机器按照事先预定的生产流程进行自动化设计,并采用全方位控制系统连接控制器与控制对象,从而完成规定的控制目标的系统。机电控制系统的核心,即控制,从技术角度来看,机电控制系统是通过借助传感检测、自动控制、伺服传动以及集电极、微电子等相关技术来达到对设备远程操控目的的综合性技术系统。从控制形式来看,机电控制系统主要以远程控制为主,即管理人员在异地或远程也能够借助计算机网络实现对相关机械设备的控制[1]。但需要说明的是,在远程控制过程中,若相关人员需要对系统的每个运行步骤进行控制,并在必要时实现随时干预,此时,机电控制系统的控制形式即为保持型远程控制,保持型远程控制更有利于实现设备的实施、精确控制。

1.2 自动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系统,即在控制器的控制下,使被控对象按照事先预定的原理实现自动规律性运行的系统。以控制内容为依据,可将自动控制系统划分为速度控制系统、高精度控制系统以及自诊断控制系统和自适应控制系统等。自动控制系统的核心技术主要体现在其自身的实用性方面,即通过协调机械和电器的各个部分从而确保其能够顺利、高效地完成预先设定的内容。

2 机电一体化设计的基本思路

现阶段,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逐渐调整使得业内对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交易和运用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机电一体化已成为了一门新的学科,其要求相关设计人员在对产品进行设计时,应对产品的功能、结构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并结合具体的分析结果设计出与理想预期相符合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从系统层面来看,应确保所设计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兼具模块化、智能化、网络化以及微型化和人格化的特点,提高所设计系统的各项技术性能[2]。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将机械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相关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并通过对各模块单元的合理配置,使系统能够实现所要求的各项功能。

3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方法

3.1 以电子线路取代机械控制机构

对传统的机电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可知,其相关控制大都是以单一机械控制结构为依托的,对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可引入电子线路对此种机械控制机构予以改进,从而改善系统整体的机械运行过程,获取预期的控制效果。具体方法如下:(1)采用可编程控制器或利用微型计算机,将电子线路与系统固有的机械控制结构有机结合;(2)引入变速机构、凸轮,使其代替系统中原有的插销板和步进开关等传统接触式控制器,从而完成电子线路对机械控制接口的取代,在简化机械结构的基础上,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性能与质量。

3.2 电子与机械部分的有机整合

电子与机械部分的有机整合是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另一主要方法。对机电一体化设计进行分析可知,设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步骤则为打破产品传统原有的设计模式,从而提高控制系统的控制精度和运行效率。但需要说明的是,一体化设计过程中,同产品本身相关的原理并未发生改动,而相关设计也只是为了提高产品自身的质量和性能,即实现电子技术和机械技术的有机整合,使二者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完成相关控制工作。以电液比例控制系统为例,可将液压阀同比例电磁铁进行整合,使二者共同构成一体化比例阀,而这一整合设计的设计理念便是机电产品的一体化设计理念[3]。

3.3 相关功能模块的整合

在对机电一体化产品进行设计时,采取相对简单的机械构件与电子线路整合方法若不能达到预期设计效果,相关设计人员还应对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予以整合,从而在确保各模块功能得以顺利实现的基础上,使各模块共同构成一体化的机电系统。例如,数控车床采用的便是各部分功能模块相整合的设计方式。首先,应对可供车床使用的专用数控装置以及伺服驱动装置和其他相关机械装置的种类、功能进行明确和划分,并予以采购;其次,将所采购的各部分模块装置进行整合,最终设计出集各个功能模块于一体的数控车床,确保其相关切削任务的顺利完成。由此,各部分功能模块通过整合既能够确保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质量,同时,又能够节省设备生产费用,有效提高了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经济性。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机电控制系统与自动控制系统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和分析,并结合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分别从以电子线路取代机械控制机构、电子与机械部分的有机整合和相关功能模块的整合等方面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方法做出了系统探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机电一体化设计,能够有效提高机电控制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的整合效果与控制精度,对于提高系统作业效率和促进制造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黎洪洲.机电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技术与一体化设计[J].信息系统工程,2013,08(15):36-37.

[2]朱发智.机电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技术与一体化设计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1(10):133.

自动控制技术篇5

关键词:工业;自动化电气;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一、工业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

1、自动化仪表与企业的信息化

自动化仪表技术包括信息采集、处理和应用。“企业信息化”实际上是企业信息的集成和整合。

2、自动化仪表工程项目全局信息和全生命周期信息的整合

这是实现自动化仪表系统的前面可互操作可互操作是分层次的,实现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3、功能安全

近年来功能安全的重要发展是,大量经过功能安全认证的仪表推向市场。为了争取竞争中有利的地位,几乎所有仪表制造商都会开展功能安全的研究

4、系统维护与仪表诊断

系统维护与仪表诊断越来越受到用户、制造商和研究者各方的专注。

它分为四个层次,生产流程的诊断、生产装备的诊断、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诊断和现场仪表的诊断。

生产流程的诊断原则上不属于自动化仪表的范畴,但是这段信息的交换涉及自动化仪表系统。针对生产装备的监控,诊断仪表系统已经推出了新产品,自动控制系统的诊断通常是控制系统中设备管理软件的一个模块或一种功能,负责控制系统自身以及现场仪表的实时诊断和预测性维护。现场仪表的诊断难度较大,维护周期由智能仪表的耗损情况或固定时间确定。

5、无线通信

工业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是自动化仪表领域显著的亮点,它的特征是:技术方案多样化,参与者迅速增加,成立了专业组织。推出多钟无线演示系统、测量仪表样机,将成为全球主要自动化仪表展览的热点。

6、控制网络

未来几年网络控测和网络仪表是自动化仪表发展的特点,发展方向是大幅度提高发展速度、简化安装和调试的复杂性、扩展无线功能以及发展网络技术。

二、工业自动化技术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开发与应用自动化控制技术是我国工业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根本需要。现如今,由于工业制造行业发展非常迅速,使得现有的技术与设备并不能适应现代生产的发展,所以,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推动了自动化仪表技术与控制技术的快速结合与发展。

近几年,我国自动化仪表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在总线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现场总线不仅是信号制式的改变,而且也是信息化控制技术发展的前提条件。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场总线的内在潜力逐渐被人们挖掘出来,如预测、诊断、稳定操作等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当前自动化仪表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资金与市场缺陷两方面。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方面,有些用户对自动化仪表的价格过于敏感;另一方面,在出现较便宜的替代品时,用户通常会选择使用替代品。上述现状的出现,将难以推动新型仪表的开发。所以,当前我国大多数自动化仪器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新产品的推广与应用都是需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因此,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也是如此,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但是,在自动化应用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以下问题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第一,自动化系统信息的安全性能。第二,程序与软件的可靠性问题,第三,仪表的可互操作问题,第四,系统故障诊断信息的可靠性问题等。通过对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认真分析得出,大多数问题都是因数字化与网络化引起的,依靠当前的发展技术完全可以有效的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只是缺少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措施正处在研究中。

3工业自动化技术控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3.1自动化仪表和信息技术发展紧密结合

事实上,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技术和自动化仪表的发展联系非常紧密,而且,二者是相互影响的。其中,自动化受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二者的发展都需要高素质的新型科技人才,另一方面,自动化仪表的发展必须要依靠信息技术的发展,这样一来,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也就加快了。然而,自动化仪表技术的发展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主要包含信息采集、处理和应用等内容。也可以看成是信息技术的分支。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借助自动化仪表技术的发展。企业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要注重自动化仪表和信息技术发展的结合,成为推动工业自动化控制发展的有效方法。

3.2重视自动化功能特性

安全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特别是在自动化仪表技术方面,自动化控制功能问题成为最主要的问题。近几年,在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已经得到安全认证的自动化仪表。所以,功能安全仪表,并不仅仅应用到安全系统中,而且还要应用到仪表的功能检测系统中。由于市场竞争较激烈,因此,企业为了在市场中立足,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大多数自动化仪表制造厂商都会对仪表的功能安全进行深入的研究。近几年,随着对自动化仪表的深入研究,使得自动化仪表质量得到了快速的提高。

3.3做好自动化控制技术发展的基础工作

要想将自动化技术发展应用好,就要做好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基础工作。对自动化控制的发展同其他技术的发展一样都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只有生产方式由机械化转变到自动控制化,生产过程整体自动化,自动化控制技术才能有效的很好的得到发展。当前,我国的工业自动化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相差很远,我们不能求一时的高度自动化,而应该做好相应的基础技术、发展经验和发展资金的准备。

3.4大力发展成本小、前景好的自动化控制技术

对于低成本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不仅投资少,而且前景好,见效速度也快,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效果。针对现在节能减排的目标,企业在实现自动化的同时应尽量减少资金和资源的利用和投入,来争取更大的产出。我国的机械制造企业都拥有大量的通用设备,企业在发展自动化技术时,应在原有的设备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改造,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争取建立成一个以信息自动化为先导的自主的单元化生产系统。

3.5实现无线通信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已成为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的重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技术方案的多样化发展。不同的技术方案针对的对象与应用技术是不同的,只有在一些局部发挥出了其优势。第二,参与者的人数越来越多。目前,我国对自动化仪表的研究人越来越多,如学校,自动化仪表企业、高技术企业等。第三,出现了很多无线演示系统、无线模块等,为实现无线通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结束语

工业自动化的迅速发展与应用极大提高了企业的产率和经济效益,也使得人们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减少了在恶劣工作环境下的工作量,这对于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们将对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争取尽快赶上发达国家的工业自动化水平,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贡霰.工业自动化控制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1(18).

[2]高彬.浅谈工业自动化控制[J].价值工程2012(19).

自动控制技术篇6

关键词:自动控制 自动化技术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073-01

现阶段我国在自动控制技术领域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但相对与发达国家的自控水平来讲,我国的自动控制技术仍然处于初期阶段。为提高自动控制水平,就需要对原有的设备通过调整机械布局,研发新的设备和手段,改造并提高自动化程度。对于新的生产线要充分合理的规划自动化程度和未来发展趋势,重视自动化信息流的基础性作用,提高我国自动控制水平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1 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目的自动控制技术现状

自动控制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效率,我国在发展自动控制技术中尽管围绕实际情况,并且摒弃盲目实行自动化的做法,但是仍然存在宏观发展思路不明确,效益水平层次比较低的现象。国产自动控制设备由于精度差,可靠性低、实用性差,开工率仅仅之只有55%左右。加之正处在制造业转型的初期,以往以人口红利优势建立的手工制造业随着成本的增加,逐步丧失优势,自动控制发展显得尤为突出。在全国的近12万家制造企业中,其自控技术发展也很不平衡,大部分自动控制水平都比较落后,服装、玩具、电子元器件等手工劳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我国能够运用的自动控制设备不多。在已经装备的设备中,自动化水平低,产品合格率低。在产品品。

2 现有设备的自动控制技术改造

低成本的自控技术一方面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降低了投资陈本,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利用数控技术、数显、专家系统等自动控制技术改造通用设备,提高了传统通用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在组合机床、通用机床上通过PCL技术改造,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移植方便、编程灵活、抗干扰能力强的有点,实现对整个设备乃至整个生产线的自动控制的改造,提高自动控制水平。

例如C650机床的控制方式是将继电器、定时器、接触器等器件和触电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链接的以继电器控制器为主的控制系统个,这种机床操作性好,价格便宜,结构简单,能够满足一定范围内的控制需求,在工业控制中大量采用,特别是机械加工领域。但是这种控制手段存在动作反映速度慢、设备体积大、功能单一、精准度不高,难以满足复杂控制需求。特别是依靠硬件建立的逻辑关系,线路复杂,抗干扰能力弱。当工艺要要求变化后需要对相应的硬件电路做修正,控制盘和接线都要重新调试,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这种已经大量使用的机床设备,只需要解决以继电器控制系统为主的缺点,找到比继电接触功能更齐全、反映速度更快、功能跟齐全的新型控制器就可以。因此可以利用PLC技术进行改造,改造后,主轴正转、反转启动时为Y/起动,点动和制动为Y接法,照明电路用PLC控制。主轴电机、冷却泵电机、快进电机、照明电路都可以通过触摸屏来控制其动作和监控各自的工作状态。达到非常理想的效果。这为通用设备的自动控制发展指明了很好的发展方向。

3 综合自动控制发展方向

现代控制技术建立了模糊控制、智能控制、专家系统等方向,但都呈现综合特性。这些自动控制系统的建立都是以自动控制在卢纶为基础,对整个流程和设备进行的综合应用。包含包含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电子技术、机械技术等等。自动控制技术发展必须与相联系的领域结合起来,研究高效率、高精度的和可靠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和计算机生产系统,广泛采用自控控制设备,发展以应用为主的自动控制技术,从实际出发扎实做好自动控制技术项目研究和开发。各种控制系统、控制软件、专用计算机、PLC控制器、传感器等将是自动控制发展的主要技术基础。发展各种自控技术,要不断引入多学科的新理论、新概念和新技术。

将原有的自控制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需要大量的在研究、技术开发上的人才。随着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新的制造模式对工人、管理和技术人员在经验和技能要求上逐步降低,但是对于知识的要求迅速上升,相关人员必须基本较高层次的知识结构。在自动控制设备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由于技术以及管理上的原因,导致产品的废品率上升,这是由于人的原因而不是设备的原因,因此要大量培养新型的技术人才,相关人员要学习和掌握各种自动控制设备的新方法、新的原理及其应用。只有有了比较丰富的人才储备,才能大量推广自动控制技术,提高我国的自动控制水平。

4 智能化、高精化和远程化发展

智能化是自动控制技术发展的更高水平,总的来看智能化是制造发展的方向。智能化主要表现在控制的多功能,多用途。例如在对通用机床C650改造后,可以对伺服驱动的电压、电流进行监测,对刀片的磨损程度进行测量,分别处理后进行综合补偿。

对于精度的控制特别是在机械加工、制造、飞行控制、无人驾驶等领域要求极其严格,即便是当前普通器件的加工也对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实现智能化中也要追求精度标准。机械加工精度是指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尺寸、形状和位置)与理想几何参数相符合的程度。它们之间的差异称为加工误差。加工误差的大小反映了加工精度的高低。误差越大加工精度越低,误差越小加工精度越高。

目前自动控制技术要求运行好、安全新高、能耗低、产质好。目前无线通信技术能够为自动控制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函空间,在技术支撑条件基础上,实现控制的通信的无线化后,控制设备的布局可以灵活调整,降低线缆维护成本。在研发低功率,高精准的无线控制设备之后,可以使的控制技术很好的的满足运行好、安全新高、能耗低、产质好的要求。

总之我国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要与国情想结合,积极改造通用设备,提高现有设备的自控技术水平,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相关领域结合,发展综合自动控制技术。并且培养与自动控制发展相匹配的人才储备,使得自动控制技术发展又人才支撑。最后从自动控制要求出发大力发展智能化、精度高实现远程控制的自控技术。

参考文献

[1] 李静锋.机械自动化发展的探索[J].长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08:139-140.

[2] 程远.浅析机械自动化在农业及食品包装领域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0(11).

自动控制技术篇7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TM9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222(2016)02-0127-01

在中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影响了包括工业在内的许多生产领域向着全球先进的工艺水平迈进,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为许多工业领域所服务,它是当今工业成为现代化的一种标志,自动化不仅在实际生产中能够节约企业成本,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操作的精准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所以探索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重大意义。

1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

1.1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发展现状

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让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方便快捷。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中,达到电气自动化系统的信息化。在此过程中,管理层被信息技术渗透,来提高业务处理和信息处理的效率。确保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全方位的监控,提高生产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在这种渗透作用下,确保了设备和有效控制系统,强大通信能力,推广网络多媒体技术。

1.2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特点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不同于以往其他的技术方法,它主要有以下特点:①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实际控制相对较少,信息量不大,但最为显著地特征是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快速性和准确性。②电气自动化技术拥有快速传递信号和反应速度,完成全部过程的时间较短,也可以兼容远程操纵。③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控制时间短,效率高。④电气自动化控制的最大特点是对数据的采集与远程控制的操作。

1.3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设计理念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设计主要实行三种设计方案,这三种方案依次可实现远程监测、集中监测与针对总线的监测,设计理念在设计过程中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实行集中检测时,可以实现一个处理器对整个控制的处理,简单灵活的方式极大地方便了运行和维护。②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远程监测时,可以稳定的采集和传输信号,及时反馈现场情况,依据具体情况来修正控制信号。③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监测总线时,集中实现控制功能,从而来实现高效的监控。从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整体框架来说,在许多实际应用中都体现出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系统设计理念,也获得了许多的成绩,所以进行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设计时,依据自身情况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

2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

2.1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发展趋势

在信息技术和PC客户机的帮助下,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不断改革创新。由于市场需求的影响,自动化和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电子商务的推动,也为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得到推动。在企业的生产中,管理者可以对生产的各方面内容进行信息查询。自动化控制系统也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得知生产信息和状况。虚拟现实技术和视频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对自动化产品的设计与更新有着重要意义。在自动化设计中,重视新型技术的运用,保障监控的全面性。虚拟技术和视频处理的发张,与之相对应的配套组件不断强化,保证其周边配套设施的快速发展,向集成化方向迈进。随着企业现代化措施的不断提升。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得到不断加强,信息技术在生产管理上持续发展,让企业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符合企业要求,适应经济发展,保证生产中设备的安全管理,促进企业的现代化进程。

2.2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发展方向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电机等产品的生产萌生出电气“自动化”的说法。电气自动化从无到有是随着信息网络、智能控制和电子技术快速发展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起来的一门电气工程应用技术学科。当今社会,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一部分,它最大限度地推动交通、医疗、现代化制造业等技术的进步,这些技术已经运用于工业、农业等领域。换句话说,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已经摆在国名经济的重要位置。

2.3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发展意义

当前,我国的工业化水平紧随全球领先水平,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是企业生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此外,它还是现代化企业的基石,也是现代化企业的标志,很多企业将产品需人工完成或由于条件恶劣没办法完成的部分用机器代替生产,它极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和时间,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它的发展是提高居民生存质量的必要因素,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3总结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是人类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在企业的现代化过程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在我国工业领域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必将推动我国工业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科技产品被越来越多的推出,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已成为热门技术,它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希望它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晨晨,,田学志,等.试论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

[2]余东仁.试论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要点[J].企业文化(中旬刊),2013(6):148~149.

[3]张志平.试论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学,2014,5(5):51

自动控制技术篇8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学改革工作已经成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教学改革,注重立足于实际教学情况,对原有教学方法进行变革,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更好的提升。就以自动控制技术课程问题,在进行教学改革过程中,要立足于自动控制技术课程的基本内容,围绕现阶段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改变,从而有效提升自动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自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教学问题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信息技术+教学课程”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对原有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实现教学的动态化发展,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自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随着微机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电器元件出现,工业控制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要求教学工作也必须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满足实际发展需要。自动控制技术课程在新的发展时期,要注重面向现代化,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做好课程改革,使教学工作更好的结合学生情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教学工作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一、自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及特征分析

(一)课程内容

1.经典控制理论

经典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技术课程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系统运动的稳定性、时间域、频率域中系统的运动特性、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校正方法。经典控制理论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内容,分别是线性控制理论、采样控制理论和非线性控制理论。经典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技术课程的关键组成部分,在讲解过程中,需要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并借助于经典控制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2.现代控制理论

现代控制理论是建立在状态空间法基础上的一种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控制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于对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相对于经典控制理论而言,现代控制理论涉及到的内容更加广泛,包括了线性、非线性系统、定常系统、时变系统、单变量、多变量系统。

(二)课程特点

1.技术融合趋势增强

在进行自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其对基础知识的关注度较高,通过基础知识教育,使学生对自动控制技术内容予以了解,为自动控制技术的实际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5]。通过系统的讲解控制电器的结构、原理、功能、特点,将信息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进行结合,有效提升自动控制技术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实现这一技术的有效利用。

2.应用性增强

实践性是自动控制技术的突出特征,如何把握其实践性,是自动控制技术教学必须把握的一个关键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实际问题进行把握,使自动控制技术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目标得以实现,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领域范围得到较大拓展

自动控制技术涉及到的范围得到了较大的拓展,并且与其他学科之间呈现出日益密切的联系。例如机械自动化、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电子通信等等。教学内容的不断拓展,要求教学工作必须综合性的发展,才能够较好的满足实际需要。

二、自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堂教学枯燥

自动控制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其理论性较强,导致课堂教学枯燥的问题较为显著。自动控制技术教学,需要使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予以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加入实践内容,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但理论知识讲解,难度较大,学生理解起来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性。此外,教学工作开展,传统教学理论对现代自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有着较大的影响,灌输式教学模式仍旧存在,这给自动控制技术教学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二)实验内容陈旧

自动控制技术的实践性较强,注重使学生对相关技术手段进行应用,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自动控制技术教学必须融入实验,以实现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实验项目较少,并且实验内容缺乏更新,与新的发展形势缺乏契合度。在进行实验教学过程中,设备更新较慢,一些实验设备无法满足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需要,不能够将新技术、新手段加入到实验当中。

(三)课程建设滞后性

课程建设问题关系到了自动控制技术课程的更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控制技术更新换代较快,新技术层出不穷,这一背景环境下,课程建设问题对于自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有着直接的影响。我国自动控制技术课程建设过程中,由于课程理论性较强,相关理论研究较为滞后,导致课程建设之初,面临较大的困难。

三、教学改革思路分析

针对于现阶段自动控制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实现自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显得尤为必要。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一是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由“教”的方向朝着“学”的方向过渡,即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具体操作过程中,可遵循以下思路:问题→推理→验证→解决→提高。同时,要注重做好实验室建设,并能够做好课程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升自动化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效果。

(一)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多媒体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很好的实现了静态教学朝着动态教学的转变,受此影响,理论教学的趣味性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结合自动控制技术课程特征来看,如何使理论课程教学的枯燥性问题得以改变,对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对于教学效果提升有着巨大的影响。自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将多媒体技术进行应用,利用多媒体课件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将理论知识进行形象化、生动化的体现,这样一来,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同时,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有利于实现教学过度目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多媒体课程覆盖率进行扩大,突出理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是自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高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立足于自身发展现状,对这一技术手段予以充分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升教学效果。

(二)关注课程建设问题

上文分析中提到,课程建设问题是自动控制技术课程改革发展的一个关键点,它是自动控制技术课程的内在和灵魂,课程建设效果好坏,对于学科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自动控制技术课程的范围不断扩大,学科交融性特征日益突出,这一形势下,需要对课程建设问题予以充分关注。结合21世纪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形势来看,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普及速度加快,这为自动控制技术课程内容丰富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对新技术的研究,将新理论、新内容写入自动控制技术课程,使学生对学科发展前沿予以更好的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能力。课程建设要关注于教学内容更新问题,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加入新的内容。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瞄准学科前沿是其发展的关键一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重加强科研力量投入,并且注重对教学资源进行搜集,通过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自动控制技术课程更新,创造有利条件。

(三)加强教学评价模式转变

教学评价主要目的在于对现有教学模式取得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模式,更好的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通过问题解决,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自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必须对教学评价模式予以关注,能够立足于现阶段教学特征,合理的设计教学评价方法。高职院校在开展自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其出发点在于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围绕“就业”展开课程培训,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考虑到现今的实际情况,自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方式必须得到转变。原有教学评价模式主要围绕学生成绩进行评价,忽略了对学生实际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估,教学评价片面性问题比较突出。在教学评价模式转变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从整体角度出发,统筹兼顾,对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予以认真思考。

四、结语

自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必须立足于现阶段的发展情况,瞄准学科发展前沿,以发展眼光看待具体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围绕自动控制技术课程内容、课程特点展开,不断的对教学方法进行更新和换代,从而更好的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科的长远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陈慧蓉,张学亮.“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在自动控制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宿州学院学报,2011,08:124-126.

[2]严春平,彭雪峰,宋耀华.MATLAB在自动控制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18-19+11.

[3]王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成果导向课程的实践研究———以《自动控制技术》课程为例[J].才智,2016,24:15.

[4]徐纪康,罗钦,肖曼琳.关于《列车运行自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5,02:146.

[5]贾渭娟,马小菊.应用型技术本科“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改革探索[J].通讯世界,2015,05:198.

上一篇:企业成本核算范文 下一篇:风险投资主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