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服务范文

时间:2023-10-29 12:30:15

外包服务

外包服务篇1

【关键词】IT外包服务 执行过程 风险规避

1 IT外包服务的应用现状

1.1 全球外包服务市场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的企业花费在IT外包服用方面的费用在逐年增长。外包业务从管理转移到各个行业的软硬件服务。

1.2 信息技术外包需求领域

据统计,IT外包服务的领域主要包括IT咨询、系统集成、数据信息、应用开发、战略咨询、网络运营、业务咨询、

1.3 国内信息技术服务市场

IT外包服务在中国的市场在不断扩大,利润也呈现逐年增长的形式。

1.4 国内医院行业IT服务现状

目前,IT外包服务在中国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发展水平比较高的一线城市的医院,而且发展规模还很小,还处于试验阶段。

2 IT外包服务在医院方面的应用

医院的信息系统对医院整个体系的正常运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信息数据里包括病人的病历以及个人信息等,一旦稍有差池造成信息泄露或是信息错乱就有可能酿成医疗事故,引起医疗纠纷。对病人和医院双方都造成很大的损失。当医院把自己的IT业务外包给专业的团队以后,医院就可以没有后顾之忧的专心钻研自己的核心业务,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培训医生,提高医生的医术。而且专业的IT团队也可以让医院花很低的成本获得比较优质的IT服务。具体来说IT外包服务对医院的应用如下所述。

2.1 获得专业技术支持

医院的技术人员一般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当今社会的IT产品更新换代特别迅速,以医院的技术人员的专业程度。一旦医院的数据库出现问题,肯定会让他们措手不及毫无招架之力。但是这些数据库的资料直接影响医院的整个运行体系。必然会对医院造成很大的影响,不利于医院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当引进IT外包服务以后就会有IT专家专门处理这些问题。他们既有高超的技术水平,也有丰富的服务经验,会给医院带来很大的效益。医院可以随时地引进最先进的设备,使用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医疗器械、进货渠道、福利保障、安全保障等方面就有专业的技术支持了,这样医院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体现自己的价值。

2.2 可以转嫁风险

引进IT外包服务以后,可以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辅导医院的职员使用新产品新设备。有时候医院可能会怀疑新产品新设备的使用后果,担心会对病人造成副作用,所以对新产品和新设备的引入和使用都格外的谨慎。这样就会错过好多机遇和挑战,也会使医院的发展停滞不前,但是,外包给专业IT公司以后,会有许多跨学科的专业人才来引进新的产品、操作新的设备。在相关的决策过程中,也会有比较专业有效的意见,可以减少决策失误,降低风险。并且如果出现了外包合同上的问题,IT公司也会分担一部分责任。

2.3 可以节省资源,减少投入

由于医院对于服务的需求比较宽泛,如果这些需求都有医院自己的职工亲力亲为来解决的话必然会有些力不从心,也会做一些无用功。若是这些由IT外包来完成,IT服务商会根据医院的特色为医院制定合适的资源配置,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即医院可以用相对比较低的成本获得可观的效益。

3 IT外包服务执行过程中的风险规避措施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副作用。IT外包服务也不例外。IT外包服务在实现的过程中不是那么简单,所以就会存在一些风险。那么这就不得不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有效利用IT外包服务而规避它带来的风险呢,这就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3.1 选择IT服务商的时候一定要谨慎

医院引进IT外包服务就是为了把自己薄弱的环节交给专业人员来解决,不是为了制造出新的问题。所以在选择IT服务商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了解清楚对方的实力背景,包括对方的公司运作项目,信誉问题,专业水平等等。想清楚这个服务商是否有能力为自己解决问题。一定要为自己的外包项目找到最专业的服务商。

3.2 签订完整而又灵活的外包合同

外包成功的关键是确保实现合同的价值和确保业务可以实现长期外包。所以外包合同条款的制定至关重要。在双方确定合作以后,一定要在不损害双方利益的前提下签订一份完整的外包合同。合同里面应该包括外包服务,外包期限,外包费用,双方各自承担的责任。更重要的是要做好保密协议,以防重要机密的泄露以及只是知识产权的侵犯。并且双方达成协议,可以根据突况酌情调整合同的内容。最后合同里应该涉及到对承包商的经济责任追究制度,要求承包方必须按时有效的要成承包任务。

3.3 要为意外事故的发生做好应急措施

虽然说已经和承包商双方签订了协议,但不能因此就当甩手掌柜放任IT业务这一块不管不顾,因为有时候可能会发生让承包商也措手不及的意外事故。因此医院要随时为意外事故的发生做好应急机制,保证出现了什么问题,也不会对医院造成太大的损失。毕竟如果发生了什么意外情况,对双方都是不利的。所以合作期间,一定要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协商,追求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3.4 要定期监督IT服务商的工作进度

医院要定期对IT服务商的工作进行考核,要求他们每天交一份工作进度表,回报医院的信息系统运行状况。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并且保证数据的更新速度。如果IT服务商的工作效率不能满足医院的需求,则立即要求其做出调整措施。这样也可以对IT服务商的工作起到督促作用,让他们可以及时有效的完成好工作。

4 小结

目前,信息外包在医院方面的应用还不太成熟,外包风险也存在。所以要从外包合同的制定,服务商的选择、意外事故的制定方面来规避风险的存在,同时理论界应该在外包的理论基础方面给予一定的重视。日后,IT外包服务会涉及到更新和更深的领域。尤其是在医院里,IT外包可能会从单一的信息外包跨越到业务流程的外包,这一定会给医院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

参考文献

[1]董秀丽.JT离岸外包的优势与劣势分析[J].财经界,2008(01).

[2]鲁虹,孙绍荣.JT医院外包的风险及防范对策[J].企业经济,2007(02).

[3]王德禄,李莉.中小企业信息技术外包风险与控制[J].科技与管理,2008(03).

作者单位

外包服务篇2

[摘 要] 目前,高职外贸专业如何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是一个普遍的难题,存在诸多不足。产品外销服务外包模式是以外贸专业学生为主体,利用外贸电子商务平台,帮助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并借此开展实训的新模式。这种模式将外贸生产活动与实训完美结合起来,建立起互利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具有内容新、手段多、效果好等诸多优点。

[关键词] 外贸 服务外包 生产性实训

关于高职院校的校内生产性实训,是高等职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各大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建设“教育改革力度大、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形式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增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在高职外贸专业领域,校内生产性实训工作却进展缓慢。

一、现有高职外贸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模式与不足

1.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均大力开展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目的是通过实训基地开展生产性实训。这种实训基地大致上可以分为几种形式。

(1) 校办企业模式。即以院校专业师资为依托,由学校投资,设立校办企业。这种企业一般集产学研一体,由学校自主经营管理。各专业学生实习、实践均在校办企业进行。这在理工科专业中多以校办工厂的形式出现。

(2) 引企入校模式。即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由学校提供土地或厂房,企业进行投资,开展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负盈亏,双方按比例分配利润或由企业缴纳租金,同时企业负责提供顶岗实习机会。

(3) 校企合资模式。校企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由双方共同出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同时,企业承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任务。投资主体是企业、学校,运作模式是公司化管理,责权利明晰,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至于其生产性实训的功能则大大弱化,学生技能的培养难以保证。

(4) 外部资助型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 主要由政府、行业协会、公益性捐资助学机构提供优惠政策、资金、技术或土地等,建设设计中心、检测中心、研发基地等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一种模式。这种实训基地往往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服务功能,可以利用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的职能、信息、技术、资金等资源,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技术监测、检测、技术研发或产品生产等业务,开展生产服务经营活动,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标准、新设计的掌握、使用和开发能力,实现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 学校自主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自筹资金建设实训基地,以市场为导向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比如自主市场开发、寻求项目外包等,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产性实训。这种模式下,学校自主性较强,可以根据实训需要,结合自身优势,生产和实训有机结合,利用生产活动开展实训,利用实训进行生产活动,两者相得益彰。但这种模式要求学校有较大投入,有熟悉生产活动的师资力量。一般而言,这种模式在理工类专业和艺术设计类专业比较多见。

2 .高职外贸专业生产性实训模式与不足

(1)通过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实训

上述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的五种模式中,多数都不太适合外贸专业的特点。有的院校通过设立校办企业来开展经营活动和生产性实训。这种模式往往通过注册外贸公司来开展业务,进行生产性实训。注册外贸公司往往需要资金、专业业务人员、一定的业务量,还有贸易和金融风险,关键是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将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如果将学校作为出资方和经营主体,显然会面临一系列的难题。引企入校模式对外贸企业而言,除了可以提供利用院校的场所外,似乎也没有太多具有吸引力的条件,而且外贸企业也不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不可能大规模让学生开展实训。校企合资模式本质上还是合办外贸企业,双方均是出资人,一样会面临无法接纳学生大规模实训的情况。而且,作为外贸企业,首先强调满足生产需要,天然重生产服务功能,轻教学功能,不能从学生专业技能操练、职业岗位能力提升和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角度来合理安排实训内容,实训不仅缺乏针对性,而且内容单一,不利于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由于市场变化多端,企业生产任务不稳定,必然导致实训内容具有较大随意性,实训教学计划的执行得不到保障。实训效果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距甚远。此外,出于经济效益驱动和安全保密考虑,企业一般不会让学生接触核心业务,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损失,学生在核心业务环节、核心作业流程、关键岗位得不到锻炼,无法确保实训的实效性,难以保证学校教学目标的实现。学校自主建设外贸生产性实训基地也许是比较合适的方式,但以何种方式建设,如何建设,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如果没有生产性,这种实训基地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2)通过仿真模拟生产开展生产性实训。 当前,绝大多数高职外贸专业基本上都建立了仿真模拟实训室,通过模拟外贸场景、环节、利用一些外贸软件,如:南京世格的外贸综合实训平台、单证系统、SIMTRADE等,开展模拟生产实训。尽管这些软件设计比较合理,由教师设计外贸业务情境、任务或项目,学生模拟外贸业务工作过程,进行市场调查、贸易磋商、合同签订、开证、备货出运、单据制作、结算等虚拟生产操作,但这往往与实际情境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很多学生认为理论实际脱节。而且,这种仿真模拟终究只是模拟,完全没有生产性,不可能完成生产性实训的教学目标。比如实际的外贸生产活动复杂多变,要求外贸人员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和应变能力,仿真的外贸生产活动无法加以模拟,自然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相关的技能和职业素养。

总的来讲,现有的外贸生产性实训各种模式效果都不理想。因此,外贸生产性实训必须走新的路子。通过工学结合的学校主导的外贸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企业产品外销服务外包,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子。

二、产品外销服务外包模式

1.产品外销服务外包的含义及特征

产品外销服务外包本质上属于一种服务外包业务。服务外包就是指企业为了将有限资源专注于其核心竞争力,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利用外部专业服务商的知识劳动力,来完成原来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对市场环境迅速应变能力并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服务模式(毕博管理咨询公司)。关于服务外包的分类,比较通行的方法是,服务外包分为信息技术外包服务(ITO)和业务流程外包服务(BPO)。其中,业务流程外包既可以是将企业内部事务外包(如后勤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工资福利服务、会计服务、财务中心、数据中心及其他内部管理服务),也可以将企业业务运作服务外包(如:为客户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销售及批发服务、产品售后服务及其他业务流程环节的服务等)。产品的外销就是企业部分业务流程,完全可以根据需要纳入业务运作服务外包。一般而言,只要外销业务不属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可以外包给专业服务商的,而企业只需要集中有限的核心资源,专注于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所以,产品外销服务外包就是指企业为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将产品外销业务外包给专业服务商或团队,利用外部人力资源来完成全部或部分业务运作,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并支付相应报酬的业务模式。如果按照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对服务的分类法,外销服务外包应该纳入到分销服务外包中。高职外贸专业学生是高素质技能型外贸人才,是学习和掌握了一定专业外贸知识的群体,应该说具备产品外销专业服务提供者的能力,只要条件具备,完全可以承接产品外销服务。

通过承接外销服务外包业务,进行生产性实训,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外贸人才的有效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校企共赢。通过服务外包,企业可以专注核心业务领域,提高核心竞争力,扬长避短,节省成本,从而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院校可以借此打造校企深度合作的外贸生产性实训基地,真正在实战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达成人才培养目标。二是生产性。外销业务本来就是企业的业务流程,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部分,其业务开展的每一步都是代表企业在经营,外包业务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生产性特征十分突出。三是教育性。尽管外销业务外包是地道的生产活动,然而却又是教育活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产品外销服务外包可以通过真实的工作情境设立工作任务,开展项目教学,完成教学计划,达成教育目标。

2 产品外销服务外包模式的运作方法

(1) 确定实训目标。高职院校外贸专业承接产品外销服务,首先要明确目标。阶段性目标可能有很多,各个层次的目标也可能有多个,但最终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开展生产性实训,为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性外贸人才服务。其他目标,比如盈利目标、生产目标等都服从于人才培养目标。因而,产品外销服务外包模式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实训目标,这将决定外包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外贸人才培养工作比较复杂,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能够开展全面综合性实训,也能够开展单项实训和分项组合实训。产品外销服务外包同样可以有全部外贸业务流程的外包,也可以有部分外贸业务流程的外包。产品外销服务外包业务范围的确定,取决于实训目标的确立。

(2) 建立产品外销服务外包实训基地。根据预定实训目标,建立产品外销服务外包实训基地,需要从场所、硬件设施、软件、师资力量配备、联系合作企业、组建核心团队、经费投入等方面着手。

首先,进行实训基地软硬件环境建设。开展产品外销服务外包业务,即是生产性实训,又是外贸业务,需要一定的软硬件环境才能实施。由于高职院校不可能像真正的外贸公司一样有充足的差旅费、参展费等经费支持,一般只能通过网络和外贸电子商务平台对外联系业务,因而外贸业务外包实训基地的软硬件主要是办公场所和电子商务平台。作为生产性实训,自然需要实训室、电脑网络、项目教学教具、软件等,作为外贸业务,又需要办公室、必要的办公设备、业务管理软件、公司化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手段、方法、适当的办公经费等等。

其次,师资配备。服务外包实训基地兼具生产功能和实训教学功能,因而对师资力量的要求比较高。它要求教师既熟悉产品外销业务,具有成功的外贸业务经验,又要利用外销业务开展生产性实训教学,指导学生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项目内容。教师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是外贸业务人员和教师的统一体。所以,比较理想的师资队伍是校内校外相结合,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建设一支既懂业务又懂教学的师资队伍。当然,也可以由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和校内专职教师分工合作,各自负责一部分生产性实训教学内容。

再次,组建核心业务团队。产品外销服务外包实训基地虽然名义上是实训基地,但它的生产性特征非常明显,其日常经营管理均是公司化运作,具有连续性,不可能根据实训教学进度需要安排生产活动,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就需要组建一个核心业务团队,来保证其日常运作,而且这个核心业务团队最好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实训教学时,学生班级或小组则成为生产主体,核心团队则成为生产辅助人员。实训教学项目结束后,核心团队继续生产,保证业务的持续开展。

最后,与合作企业签约。产品外销服务外包实训基地从事的是外贸生产活动,这就必须要有业务来源,有产品供应和后续服务,这些必须依靠企业。整个外包实训实际上也只是企业生产经营全部流程中的一部分。这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院校自身的优势,选择合适的行业、企业和产品,并与企业签订产品外销服务外包合同,以此保证外包业务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

(3) 开展外销业务,进行生产性实训

首先,进行市场调研。进行市场调研,就是要明确,国际宏观经济形势,相关行业和产品的特点,市场分布状况,国家或区域的消费习惯、信用状况、市场份额和潜力,了解跟踪行业发展动态、供求状况、价格走势、市场竞争格局、主要厂商等信息,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合作企业产品的优缺点,找准机会点,以便外贸业务的开展。

其次,熟悉外贸电子商务平台。高职学生开展产品外销,由于费用、时间等资源匮乏,只能依靠网络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在外贸平台上和维护产品信息,利用专业知识,与国外潜在客户进行外贸函电洽谈,最终达成协议。所以,学生和核心业务团队必须熟悉主要外贸平台的操作。只有熟练掌握阿里巴巴、敦煌网DHgate、TOXUE外贸网、ECVV、LinkChina、Needsee、Made in China,慧聪,龙之向导等外贸电子商务平台的操作,才有可能利用它们与国际市场客户建立业务联系。这些外贸平台是外销业务开展的基石,需要通过一定的专门训练才能掌握。

再次,开展外销业务,进行实训教学。外销业务的开展,主要由教师指导核心业务团队和实训学生,借助网络外贸平台,产品信息,进行网络营销,与国际市场客户通过外贸函电、邮件建立业务联系,并与客户最终签订贸易合同。对于合同的履行和后续服务,则根据校企双方签订的产品外销服务外包合同的规定进行。一般而言,对于合同的履行,如开证、备货、租船订舱、报关报检、货物出运、单据制作、结算等服务,既可以交由企业负责,也可以由院校提供“一条龙”式的服务,还可以分包给专业的货代公司。到贸易结算和出口退税工作完成,一笔贸易业务即算完成。实训教学就在外销业务开展过程中进行。这需要根据事先确定的实训教学计划和大纲,将外贸业务流程分拆为若干个项目,结合外包业务工作过程,进行分组分项生产训练。这里,最为关键的是要处理好履行合同,开展业务和实训教学的关系。外包业务的生产性实训则完全依赖真实的外贸环境,其教育环境、教学内容、环节、效果均难以控制,在规定的学时内要体现人才培养方案的统一要求,完成所有实训项目,需要对业务步骤进行合理分拆,然后加以训练,真实体现工作过程的各项内容,教学内容就是一个个真实的工作情境,做到在实训中工作,在工作中实训,工学结合,教、学、做真正一体化。

(4) 实训效果考核。对实训效果进行考核评估,是检验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手段。以往的模拟仿真实训中,往往由教师按照外贸业务流程,设计合同磋商、签订、开证审证改证、备货、租船订舱、保险、报关报检、货物出运、制单、结汇、索赔与仲裁等一系列情境,给出相应的工作任务,根据标准答案和学生的完成情况评分。但在生产性实训中,这些虚拟的工作任务变成了现实的生产任务,并且没有标准答案,其评估方法和标准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产品外销服务外包业务中,由于其生产性特征,首先要以生产目标的达成情况为考核标准,即外贸订单的签订和履行数量、利润率、服务质量、工作差错率等,均构成考核指标体系,均占有一定的分值。其次,职业素养也是一个考核标准,包括外贸生产中体现出来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习惯等,这也是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再次,由于产品外销服务外包业务的实训性质,考核的标准还应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即实训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知识、技能目标是否达到预期。

三、产品外销服务外包模式的优势

产品外销服务外包模式是一个真正双赢的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模式,跟现有的各种实训模式相比,它具有以下独特的优势。

(1)实训模式新。当前高职外贸专业实训多通过模拟仿真软件进行,生产性实训开展得少之又少。生产性实训大致有五种模式,但归根结底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工学交替型,主要通过学生到外贸企业专业实习来完成;第二类是引企入校型,校企双方签订协议,在校内设立外贸企业或外贸分部,学生协助企业开展外贸业务,企业进行适当的指导。其中,前者占绝大多数。这两类模式中,工学交替的实训比较直接,但专业实习的岗位有限、参与度低、效果差异大、难以控制,难以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引企入校则由于业绩、效益、投入产出比低等原因,使得企业在合作中难有回报,合作意愿不大。产品外销服务外包模式在签订产品外销服务合同的基础上,利 用校内实训基地现有条件,借助有关外贸电子商务平台,工学结合,帮助企业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双赢的校企合作。这种生产性实训新模式解决了校企双方剃头挑子一头热的问题,使得校企合作具有了可持续性,也有助于外贸类专业实训由模拟走向生产。

(2)实训环境得到改善。以往的外贸实训几乎完全依赖模拟软件。电脑机房、软件加上教师设计的虚拟工作任务,就可以完成实训教学。工学结合的外贸生产性实训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仿真模拟实训室实训,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实战,要根据外贸业务需要设立办公室,配置相应的办公设备、业务管理软件,按公司运作标准构建组织架构,进行专业的公司化制度建设,以保证外包业务的顺利开展。这些按照外贸业务外包需要组建的实训环境,将跟接近于真实的外贸业务工作环境。

(3)实训内容即是外贸生产活动。以往的校内实训多采用仿真模拟方式进行,校外专业实习的生产性实训则完全依赖企业生产环境、教育环境,其教学内容、环节、效果均难以控制,差异较大,无法体现人才培养方案的统一要求。企业产品外销服务外包业务,则可以将两者结合,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其实训内容完全基于真实的外贸业务活动,从市场调研、贸易磋商、合同签订到合同履行,各个环节都可以作为实训内容。只要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结合业务工作过程做出合理有序的安排,其实训内容都可以在服务外包业务活动中得到体现。这样整个实训就能真实体现工作过程的各项内容。在教师指导下,工作情境就是教学情境,工作过程就是教学过程,真正做到了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

(4)实训运作方式和手段更有效。尽管目前的高职外贸专业实训,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了一些改革,普遍采用外贸仿真模拟教学软件、模拟工作情境、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方法和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成绩。但受制于环境和师资条件,这些方法手段要么与实际脱离,要么流于形式,效果大打折扣。比如:现有的校外兼职教师尽管来自一线,但普遍受制于时间、精力,往往在指导实习、实训上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立足于企业产品外销服务外包的生产性实训则能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产品外销服务外包可以通过真实的工作情境设立工作任务,开展项目教学。面对复杂多变的业务环境,通过业务观摩、实际操作、轮岗学习、业务交流、咨询、会议沟通、业务总结、业务出差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这往往比虚拟任务和环境的吸引力更大,更直观全面。

(5)实训效果更好。仿真模拟的实训效果评估,主要通过虚拟任务的完成情况、虚拟操作水平、实训报告等对学生实训效果作出评判。这实际反映的是学生虚拟能力和考试能力,而对于应变力、职业素养和实战技巧无法训练。产品外销服务外包的实战训练,既有明确的实训目标,又有真实的外贸业绩和效益要求。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其语言能力、函电处理能力、谈判能力和技巧、熟练的业务技能、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应变力来达到业绩目标和实训目标。这对学生是一种全方位的锻炼,效果是仿真实训不可比拟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

[2].严圣阳 黄蕾:高职学生承接企业产品外销服务外包的实践与思考.[J]经营与管理.2011.10

外包服务篇3

为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产业转移,加快国际服务外包产业集聚,提高我市服务业发展水平,根据财政部、商务部《关于支持承接服务外包业务发展相关财税政策的意见》(财企〔*〕32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经市政府同意,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创业创新、走在前列”战略部署,紧紧抓住国际服务外包产业转移机遇,以扩大开放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不断加快我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步伐。

2.发展目标。到2012年,吸引10家左右海内外著名公司来绍设立服务外包企业,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员达到2万人,服务外包产业总量达到3亿美元,努力将我市打造成全省主要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3.发展重点。根据服务外包发展特点,围绕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三种主要形式,重点发展软件开发服务外包、呼叫中心外包、物流服务外包、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和金融服务外包。加快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吸引国际国内服务外包企业入驻。结合市区企业“主辅分离”,鼓励本地企业发展服务外包,培育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服务外包骨干企业。

二、积极构筑服务外包产业的公共平台

4.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绍兴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服务外包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全面统筹、规划、管理服务外包各方面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外经贸局。各县(市、区)负责做好本辖区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各项服务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共同促进我市服务外包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5.设立市服务外包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市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重点用于:服务外包培训;服务外包企业国际认证、企业认定及企业产品认定、企业市场开拓;服务外包信息及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服务外包知识产权项目奖励;服务外包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

6.加快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园区。积极规划建设部级、省级、市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重点在市区规划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园区,有侧重地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吸引跨国公司、境内外机构及个人设立服务外包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7.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双回路供电系统、双备份网络系统和足够带宽的国际数据通信端口;完善IT通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多宽带通信设施;鼓励主要电信运营商增加带宽、优化数据流向,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多元化和个性化服务。

8.规范服务外包企业认定办法。制订服务外包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经认定的服务外包企业,可享受本意见的相关优惠政策。对服务外包企业,在准入审批和工商登记时,给予审批和登记便利,方便企业按照国际惯例承接服务外包业务。

9.建立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全国服务外包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绍兴服务外包信息网站,用多语种宣传我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情况。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利用政府网站、电视、广播等各类媒体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绍兴服务外包人才及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高层次、高水平、全方位的信息和技术服务。

10.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和服务,依法严惩知识产权违法行为,为服务外包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外包企业,经申报认定后将其列为绍兴市知识产权试点企业,并给予重点支持和保护;构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方便、快捷、专业的知识产权申报、受理、保护、信息等服务,加大服务外包过程中的专利特别审查服务。

11.营造服务外包行业诚信环境。组建绍兴市服务外包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及服务外包企业诚信登记备案等制度。建立行业诚信数据库,强化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促进企业诚信经营及员工诚信自律。规范市场秩序,形成“政府引导、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诚信环境机制。

三、多渠道支持和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12.鼓励国内外服务外包企业来绍投资落户。对来绍投资并以承接离岸外包业务为主的、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上的新办服务外包企业,视其对地方财政贡献大小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来绍落户的服务外包企业总部(含地区性总部),可享受市政府有关总部经济的扶持政策。

13.推动服务外包企业技术升级。对服务外包企业进口所需的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含软件)及配套件、备件,可按规定申请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14.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对服务外包企业申请国内外自主知识产权登记和取得专利权,并能实现专利实施产业化的项目,按照《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绍政发〔*〕41号)的有关规定给予资助。

15.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对新开展自主出口品牌建设、培育出口名牌以及对服务外包出口达到一定规模并获得国家、省名牌和驰名商标称号的服务外包企业,按照《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绍政发〔*〕41号)的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16.扶持服务外包企业做大做强。对服务外包企业出口软件年出口额10万美元(含本数,下同)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年出口额50万美元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年出口额500万美元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服务外包软件出口企业创建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并经国家、省认定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5万元。

17.推动服务外包企业开展资质认证。对当年新通过CMM2、3、4、5级认证的服务外包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20万元、30万元、4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四、加强服务外包人才保障

18.大力引进国内外服务外包优秀人才。对在我市落户的各类服务外包优秀人才,其申请人才公寓、子女入学、医疗保健、户籍迁移、出入境管理等,给予优先安排。

19.建设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鼓励国际国内知名培训机构在我市开展服务外包培训,支持教育机构开展服务外包“订单式”人才培训,培训费用由政府给予适当补助。鼓励和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创办服务外包培训机构或实训基地,培养服务外包企业急需的实用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鼓励和支持高校设立服务外包学院或有关学科、专业,根据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需要开设有关课程,或在相关专业课程中增加服务外包知识内容和学时安排。

20.优化人才创业环境。凡认定为服务外包高级人才创办服务外包企业的,可以申请创业项目启动经费支持和市人才专项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办理因公、因私出国(境)证件,纳入绿色通道快捷办理;服务外包企业台港澳人士办理的《台港澳人员就业证》有效期由1年延长至劳动合同期满,办理时限由法定的收到用人单位提交文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缩短至7个工作日。

五、其他

外包服务篇4

构建服务外包载体

加强载体建设,是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速集聚的重要举措。要以“四大增长极”(海门港滨江工贸区、东灶港滨海工业新区、灵甸工业集中区、海门工业园)为主体,结合正在建设的科技创业园,按“成熟一个、认定一个”的要求,加快服务外包园区和示范区建设的步伐。大力支持巴塞利亚药业(中国)有限公司、海门慧聚药业有限公司等重点服务外包企业扩大规模,积极培育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和服务外包品牌,从而带动全市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在已有20多家南通市级以上“一站两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工程研究技术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和机制,吸引更多的著名院校、科研院所来海门建立分支机构或共建研发机构,不断提高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承接服务外包的能力。通过建立服务外包电子化网站、与上海合作举办服务外包交易会等形式,建立服务外包的专业平台,向本市企业介绍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技术运用和管理经验,推动我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确定服务外包重点

所谓服务外包,从本质上讲就是企业将内部分工转变为社会分工,将费用较高的企业内部交易转换成费用较低的市场交易,以最适合的成本将最适合的工作放到最适合的地方。而专业化的企业是承接服务外包的载体,是做大做强服务外包的前提。目前我市的服务外包业只存在于个别企业,还没有形成产业规模。而上海浦东已形成10多个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部级基地,总建筑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服务外包的重要意义,将其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确定出本地区适合服务外包发展的重点领域。首先,瞄准在沪的跨国公司。目前,已有150多家跨国公司将总部设在了上海。与此同时,一些跨国研发机构也纷纷落户上海。这些企业既是承接服务外包的重要载体,也是发包服务外包的重要来源。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年形成的良好合作关系,动员在沪的跨国公司承接更多的服务外包业务,并争取把母国所在地的外包业务,更多地发包给海门的企业。这是我们的优势,也是加快培育服务外包主体的一条捷径。其次,紧紧盯住世界服务外包排名100强企业和国内大型服务外包企业,认真制定引进计划和策略,利用靠近上海的地理优势,主动出击,加大招商力度。对已有意向的大项目要抓住不放,用更优惠的条件把项目吸引到海门。第三,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本地服务外包骨干企业。要通过多方面的政策扶持,孵化一批创业型企业,使其迅速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帮助更多的中小企业度过成长期,走上自主创新之路,实现企业快速扩张,逐步成为具有较大规模的服务外包主体。

开发服务外包人才

作为知识密集型行业,发展服务外包最需要的是人才。我们要把外包人才开发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培养本地服务外包专业人才。认真学习上海等地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经验,充分发挥海门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不断调动南通职业大学海门校区等学校的积极性,在政府引导下,积极探索符合市场要求的培训模式,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服务外包专业教育,加大对服务外包领域的新职业开发,每年推出若干个服务外包领域的职业培训项目。充分发挥政府在服务外包人才开发中的推动作用。建立专门的服务外包管理机构,联合服务外包行业协会,为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提供引导和支持;与上海联办国际性企业与人才洽谈会,搭建有利于人才与企业交流的平台;在上海的大学商学院建立“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深入推动“产学联盟”,为服务外包企业培养和提供高素质人才。努力提高企业服务外包人才的管理水平。服务外包企业应积极利用国际外包市场的发展机遇,制定全面的服务外包人才管理战略。

强化服务外包领导

强化组织领导,是服务外包产业不断壮大的关键。成立由政府领导挂帅,各相关部门组成的服务外包领导小组,加大对服务外包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及时解决新形势下服务外包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制定完整的地方配套扶持政策,大力支持发展服务外包业。市财政建立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服务外包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服务外包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加大服务外包业的招商力度。借助上海这一国际外包基地,定期举办一些有影响的大型活动,积极争取国家商务部和信息产业部的支持。积极参与上海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组织的各种服务外包专项活动,不断拓展本市服务外包的商机。利用各种渠道邀请知名服务外包企业到海门来考察服务外包发展环境,通过已取得良好发展业绩的企业的“现身说法”,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我市投资发展服务外包。借鉴上海、西安、大连等城市的做法,成立本市服务外包行业协会,在全国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加大行业协会对企业的组织协调作用,开展市场调查、咨询评估、技术交流、行业自律、政策研究和投资促进等服务。通过政府及行业协会的引导和政策扶持,力争培养出一大批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大中型企业,以增强我市全方位接纳国际服务外包的综合能力。特别是要对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进行重点支持,使其成为该领域的龙头企业,带动服务外包业的高水平、快速度发展。

优化服务外包环境

一流的环境才能吸引一流的外包企业。进一步建设和改善服务外包所需的软、硬环境。借鉴印度、爱尔兰等国际上先进的服务外包基地发展经验,结合海门实际,从建设高水准、前瞻性的服务外包所需要的基础设施要求出发,根据产业发展进程,着重在科技创业园内集中拓展和建设办公楼宇、通讯设施、生活休闲、健身娱乐、交通配套等齐全的国际化服务外包园区,同时通过开展“融入上海合作论坛”等形式,吸引一批国际知名的科技园区运营管理公司参与园区的建设和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努力将园区打造成国际级服务外包基地。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ITO(IT开发外包)和BPO(商务流程外包)发包方对承接地知识产权保护和数据安全环境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要严厉打击各类侵权行为,鼓励企业参加国际质量认证,切实保护发包方的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不受侵犯。加强商业诚信建设。发包方在选择外包服务供应商时,不仅考虑服务的价格和质量,更看重企业的商业信用。要抓紧服务外包行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靠诚信赢得发包客户信赖的氛围。加强信息化的公共平台建设。除建立软件测试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公共服务支持平台外,抓好服务外包数据库建设,及时为企业提供服务外包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和业务指导。

外包服务篇5

(一)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特点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目前以在岸外包为主。国内金融行业如今在快速发展时期,在金融行业竞争加剧以及客户服务需求层次不断提升的刺激下,国内金融机构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需求也不断增加。金融服务外包在我国还在初级发展阶段,主要是因为关于金融服务外包支持及监管等政策出台时间较短,政府支持不足。而且服务外包企业规模不大,国内的企业和国外服务外包业巨头,尤其与服务外包业强国印度的公司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是我国金融服务离岸外包市场近年来不断扩大。我国承接金融服务外包提供商的规模在迅速扩大,金融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即将步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我国金融市场正逐步开放,国外的金融服务外包巨头,如埃森哲、FDC、Unisys、IBM、HP、Infosys、Wipro、TCS等正加快进入国内市场,离岸业务日益增多。国家开发银行将PC等设备外包给HP;中国光大银行将信用卡外包给美国第一资讯公司。这些跨国企业通常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在我国的外包项目以涵盖复杂环节的外包为主。另外,跨国企业拥有先进的外包管理方法,我国接包企业能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我国金融外包接包商通过专注国内市场从而不断充实自身的竞争优势,在发展国内市场的同时,也逐渐融入全球外包市场,正获得越来越多的欧美金融机构的认可。目前,我国金融服务离岸发包市场主要集中于日本、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其中,日本的大部分离岸外包业务是我国企业承接的。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选择金融服务外包的大部分金融机构实力较强,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承包商人力资源较高、基础设施较好、具有较强的品牌或信誉。但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和发达国家外包市场相比,总体上存在着市场规模小、核心竞争力弱、业务层级低、风险控制薄弱、交付和运营能力差、人才短缺等问题。

(二)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区域布局状况我国本土金融服务承包商一般脱胎于原来的IT软件开发企业和国内大型金融机构自建的后台服务中心。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放开,金融服务国际承包商纷纷登陆,我国金融外包市场逐渐扩大。如今国内很多城市提出建立金融中心,其中北京和上海两地由于涉及政策引导、行业研究,以承接高端业务为主;大连、深圳、天津因为靠近沿海的地缘优势,积极承接东亚各国(地区)的金融外包服务;昆山、苏州、杭州、南京因靠近上海金融中心,主要承接国内金融机构的业务;中西部的成都、西安、重庆、武汉等城市正成为区域金融中心,其人力资源成本优势日益明显,承接当地金融服务外包业务。以成都为例,近几年建的有平安保险服务中心、工商银行电子银行中心、交通银行信用卡中心、光大银行成都后台服务中心、太平洋保险IT数据容灾和后援增值服务中心、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客服中心、中国银行西南信息中心、万国数据成都运营管理数据中心等。成都已逐渐成为我国西南金融服务外包中心。

二、研究框架

(一)数据说明2012年成都市委金融办公室对成都金融机构及外包产业园中共120家金融机构进行了调查,主要方式是问卷调查及专家座谈,从而得出影响金融外包决策的因素(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0份)。成都作为我国中西部“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近几年在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在成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成都在产业发展环境、人力资源、综合成本、交通与通讯优势、政策扶持、产业载体等方面狠下功夫,推进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为服务外包及金融服务外包产业营造了较大竞争优势,初步形成了服务外包知名跨国企业、国内领军企业以及本土企业聚集发展的产业格局,已逐渐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承载地。目前全球金融服务外包20强企业有一半在成都开办分支结构,本土金融服务外包承包企业蓬勃发展,成都外包产业园初具规模,外包市场发展日渐活跃。2011年10月7日成都市政府制定了《成都市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行动计划》,首次明确了成都市作为“国际金融综合服务外包中心”的产业发展定位、发展路线、空间布局及产业推进措施等。

(二)变量定义表3为模型中决策影响因素的相关统计特征,可看出,外包和非外包企业在相关政策因素、服务可分解程度和市场的竞争性方面无显著差异,其他变量都存在显著差异。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实证结果分析自变量对金融外包服务决策影响实证研究的输出结果如表4所示。其中依存性反映的是发包方和外包商之间权利的对等性,承包商的权利越大,依存性也越大,则外包的可能性越小,可见依存性和外包决策存在反向变动关系。从优势值可以看出,依存性若变大,其选择外包的发生比降低0.197。承包商的人力资源水平对金融服务外包决策将产生正向影响,因为金融服务外包属于知识密集型,需要计算机、数据挖掘与处理等方面的高端人才。金融机构通过选择拥有相关专业人才的公司,才能确保金融业务的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外部效果,并减少其中存在的风险。从表4中还可以看出,承包商基础设施对金融机构的外包服务决策带来正向作用,不同基础设施的发生比达到4.142,这主要是因为基础设施的状况决定着其承接外包的能力和便利性。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多将计算机网络或程序软件等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趋向选择具有较高软件设施的承包商。另外,硬件基础设施(网络覆盖和交通物流状况等)也将从根本上决定产品的成本与效率。政策因素也将对金融外包服务决策产生正向作用,政策包括国家制定的法规和地方出台的具体措施。目前,我国国内很多城市先后建立起专门的金融服务产业外包园。为了推动产业园的快速发展,成都专门组织相关机构制定《成都市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规定了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定位、发展路线、空间布局以及产业推进措施等细节。就外包决策而言,品质和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金融机构进行外包决策时期望建立的是互相诚信、低风险以及可长期发展的服务,因此,承包商的信誉和品质也会对金融机构外包决策发挥正向作用。对于金融机构而言,由于外包涉及到商业机密、客户资料等,会牵扯到法律方面的事宜,金融企业进行外包决策时,需要对外包的产品和服务边界进行更深一步的考量,如表4所示,OR值为5.292,这说明对于核心的敏感项目,即关系到产权问题的业务不倾向于外包。表4结果还表明,市场规模将会对因变量带来一定的正向作用。这是因为:若市场中的金融发包企业越多、规模越大,则外包需求越大,从而有利于承包商达到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对外包业务的复杂性而言,金融机构和承包商是围绕外包业务开展合作的,因而其复杂性(难易程度)对外包决策有重要的影响。复杂性越高,承包商完成的难度越大,质量越难以保证。因此,业务复杂性对外包决策的影响是负向的。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考量的是当前整体国内外的经济环境是否会引致外包交易风险,如果经济运行不确定性高,则风险就高,不利于金融服务外包交易的达成,和外包决策呈现反向关系。金融机构需了解外包业务的市场状况。假如垄断程度较高,就容易对承包商产生依赖,反之,如果市场竞争性高,承包方之间的竞争激烈,则有利于发包方对承包商的多方选择,降低外包成本,因此与外部决策呈正向关系。

(二)模型检验1.系数检验。由表4可知,模型设置的所有自变量的wald值均大于自由度为1的标准3.841,说明在0.05的水平上,各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统计性显著,拒绝变量系数为零的零假设,通过了wald检验。本文使用似然比正向逐步检测法逐步引入变量,每步似然值-2Loglikelihood如表5所示,因结果大于自由度为1的卡方分布临界值,说明逐步加入的变量对服务外包的决策解释作用显著。并且在逐步检测中,Cox&SnellR2和NagelkerkeR2这两个指标数值在增大,理论上认为,类R2趋近于1时意味着模型能够实现完美预测。2.拟合优度检验。需要借助拟合优度检验对模型的适当性进行检验,一般采用偏差、Pearsonχ2和Hosmer-Lemeshow(HL)三个指标来实施。由于本文自变量较多,协变类型数量很大,每一协变类型的观测数很少,因此选择HL指标进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a=0.05,HL统计量的概率P值小于给定的显著水平,这说明拟合优度较高。另外,还要对模型的预测性进行评估,模型预测判别分类结果如表6所示。从表6中可以看出,110家金融机构中,有89家(76+13)被模型正确分类,总正确率为80.9%。在实际观测有92家金融机构选择外包服务中,通过模型预测有76家,模型预测精度达到82.6%,而对于不外包企业的预测精度达到72.2%。这表明,本文设计的二分类Logistic模型基本引入了相对重要的影响因素,预测结果较好,这对于金融机构实施服务外包决策具有参考价值。

四、结论

论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承包商的人力资源水平、政策因素、承包商基础设施与承包商的品牌和信誉、市场规模及其竞争性等因素对金融机构业务外包决策起到正向影响作用,其中承包商的人力资源水平、品牌和信誉、市场规模及其竞争性影响显著,具有较大的系数值。这说明我国金融机构进行外包决策时,更多地考虑承包商的核心竞争力,政策因素、基础设施、经济运行状况影响相对较小,原因是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还在发展时期,很多的条件都不成熟:不完善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对行业尚未形成较大的激励作用,基础设施还无法满足市场需要,金融服务外包市场尚不成熟。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机构对承包商的依存性、知识产权保护、外包业务复杂性、经济运行不确定性等因素会在外包决策过程中产生反向作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是因为金融机构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提升自身竞争力时,还将会重点考量外包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总之,我国目前的金融服务提供商,由于起步较晚、配套设施不完善、政策不配套等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存在着市场规模较小、核心竞争力缺乏、业务层级低、风险控制薄弱、交付和运营能力差、人才短缺等问题。因此,通过健全相应的监管体系,建立系统的资格审查制度,以控制外包风险,并鼓励承包商引进人才,提高人力资源水平,同时完善知识产权法等相应的法律法规,提升服务外包企业品牌和信誉,为建设高效成熟的外包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外包服务篇6

一、我国大中城市服务外包业发展面临的趋势

服务业是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发展的产业基础,随着我国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产业集聚和人口功能作用的发挥,服务外包也将随着服务业的升级与优化出现新的趋势。

1.集聚化

随着“十二五”计划的推进,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服务外包业促进经济转型和结构优化的效应日益显现,其战略地位将不断巩固和提高。城市化推动服务业功能集聚,促进了城市知识、资本、信息、人力资源等的大规模流动,在城市功能转型的基础上,服务业与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相融合,生产过程从以资本要素投入为主(如金融、保险等)转向知识要素投入为主(如信息、广告、市场调查、会计、律师、管理资源等),服务业产值增长带来规模扩张,服务型企业快速成长,部分领军企业进入高速成长期,大中城市现代服务业和服务外包业出现集聚化趋势。

2.中间化

由于低成本的云计算(cloudcomputing)、SaaS(软件即服务,software-as-a-service)等新兴服务模式能从多方面降低企业信息化门槛和风险,大中城市服务业逐渐向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等行业延伸,并向生产部门输出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巩固和加强了服务“产业的中间人”地位,服务外包市场潜力进一步被挖掘;另一方面,政府向社会和市场购买公共服务,促进政府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演变、从“大政府”向“小政府”发展,服务走向市场,扩大了服务外包需求。此外,中西部地区受益财政刺激计划的程度大于东部地区,产业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速度将创历史水平,服务外包业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转移中构成新的服务外包产业链,促进大中城市服务外包形成新的利益格局。

3.离岸化

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使传统和新兴发包市场(中欧、中东、亚太、拉美和非洲等地区IT消费市场)日益活跃,在岸、近岸和离岸等多层和混合外包模式日益创新。不仅制造业生产过程被拆分为不同的工序、区段和环节,而且价值链增值的所有环节,如研发、采购、分销、财务、融资、对外公关和人力资源管理等都正在被拆分和外包,以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配置,其中跨国公司起主要推动作用。随着服务业跨国投资壁垒降低,中国市场备受青睐,大中城市招商引资聚焦服务外包业,政府推动力度空前,离岸服务外包成为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和城市化的“加速器”,其发展广度与深度呈现良好前景。

二、大中城市服务外包发展差异及优势消长

长期以来,由于国家非平衡发展战略的影响,沿海与内地城市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又由于各大中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不同,服务外包客观上存在区域差异。例如大中城市(以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代表,2010为21个城市),集中了我国服务外包90%以上的业务,其优势差异十分明显。表2说明,核心优势的差异必然带来这些城市服务外包产业环境、产业规模、产业细分程度,产业政策的差异。“十二五”期间,国内外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我国大中城市服务外包的优势消长有多重影响。

(一)发包国经济环境变化

对大中城市服务外包的影响差异以2011年初日本发生地震灾害为例,虽然影响我国服务外包业特别是IT服务外包业务不容置疑,但大中城市所受到的影响是有差异的。具体分析如下:

1.服务外包市场结构差异及影响

我国领军服务外包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但同时获得2010中国服务外包领军企业“10强”中,东软、华信、海辉等企业的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有70%以上来源于日本,有的高达90%以上,日本地震灾害对这些企业承接日本软件外包业务的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软通动力、文思等公司承接日本业务的比重小只有5%~10%,其影响就比较小。

2.服务外包地区分布差异及影响

尽管日本地震灾害对我国ITO的影响无法避免,但由于日本发包方一般集中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等大城市,对我国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又由于大连、北京、上海因地缘关系对日本市场依赖性强,受影响较大,其他城市则受影响程度较小。

3.服务外包周期性差异及影响

日本灾害初期经济下滑,IT投资需求缩减,合同执行受到影响;而在中期,日本灾后重建会采取设立离岸灾备中心等措施,可给我国带来新的市场机遇;从长期看,如果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实现多元化经营,拓展欧美市场,未来日本市场的比重又难以确定。

4.汇率变化的影响差异

日本灾害后出人意料的是日元大大升值,对服务外包成本的影响反而是正面的;但长期来看,灾害引发对经济的心理预期影响,必然会影响成本、市场和需求,日元贬值又不可避免。可见,发包国经济环境变化对服务外包的影响差异性极大,2011年8月标普对美国评级下调使非常脆弱的全球金融市场和经济前景进一步恶化,对服务外包的市场预期也不容乐观,但其影响的复杂性不能一概而论。由于大中城市经济传导机制差异,不同城市应该审时度势,权衡利弊,从优势消长中正确定位发展战略。

(二)新兴服务外包承接国对大中城市的影响差异

在全球服务外包承接地,目前有40多个国家宣称具有提供全球的能力。原来印度、中国、菲律宾、马来西亚、俄罗斯的承接地队伍中,又将增加越南、南非、匈牙利、巴西、智利、墨西哥等国。单就拉丁美洲国家而言,除上述墨西哥、巴西外,还有哥伦比亚、危地马拉、尼加拉瓜、巴拿马和哥斯达黎加等国也开始尝试接包。欧洲除爱尔兰、俄罗斯外,捷克等中东欧国家也纷纷加入国际服务外包接包地行列。这类国家将以自己的特色来显示竞争实力,从而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发包国家选择接包地,全球服务接包地将划分为若干为特殊客户群服务的外包市场。服务外包承接地优势消长趋势也将更为明显。这一趋势给大中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低工资成本并不是承接服务外包的唯一优势,从东欧到亚洲,服务外包承接商可以成倍于印度的工资提供服务,其赢得市场的原因在于服务外包业竞争出现了多元因素,包括语言、专业技能、商务便利、电讯设施、来往旅行时间、解决方案与模式的合理性等等。这既对我国大中城市以低成本优势承接服务外包带来新的挑战,又表明大中城市差异化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

(三)接包国经济环境变化对

大中城市服务外包业的影响差异国际经验表明,离岸外包的驱动力在于可以使发包企业节省30%~50%的成本,而汇率波动,特别是接包国货币持续升值将直接抵消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2006年印度卢比对美元升值了10%,曾严重打击了印度货物和服务的出口的竞争力,导致ITO和BPO业务下降,这也是发包国定单转向包括我国在内的国家和地区的原因。

1.人民币升值影响及差异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将削弱我国离岸外包业务的成本竞争力,影响我国外包企业的成本和利润,引发大中城市之间的优势消长。发包方可能离开我国一线城市采购性价比更高的服务,二、三线城市服务吸引力自然提高;而一线城市大型公司往往通过较强的议价能力和防御手段争夺发包方,如利用替代货币支付或运用综合优势谈判签约,从而对处在起步阶段的二、三线城市的服务外包企业产生“挤出效应”,部分企业可能失去生存的利润空间而退出市场。

2.国内CPI上涨及工资差异

通货膨胀及工资变动可以改变外包订单的流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台湾和韩国的经验证明,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工资会伴随通货膨胀出现明显的上升。我国2009年以前年均通胀率为2%左右,较高的生产率支撑了年均12%左右的名义工资增长率,但2009年以来,中国宽松的货币政策严重恶化了通货膨胀预期,影响了依赖低成本优势承接服务外包业的能力。我国目前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而且在“十二五”期间,大中城市可能进入工资相对较快增长的时期,二、三线城市工资增长速度将快于一线城市,一旦工资增长速度超过了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企业又缺乏承接高端业务的能力和难以提供增值服务,部分城市低成本优势将不复存在,服务外包业发展失衡与产业稳定性产生矛盾,导致二、三线城市服务外包产业振兴战略失败。

3.大中城市竞争力差异及影响

服务外包承接地政策和其他因素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很大。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以经济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和社会竞争力为基础,并结合生态环境竞争力后计算得出《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在我国100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中,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排名如表3所示。从表3中排名不难看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综合竞争力新的差异,第一名城市与最后一名城市相隔83名,沿海城市的天津、厦门排在中部城市武汉之后,中部部分城市南昌和合肥落后于西部城市重庆、成都、西安。由于城市竞争力差异,大中城市服务外包供应商在人员素质、客户资源、服务交付、品牌建设等核心能力上各异,参与详细设计、程序开发、系统测试及数据处理等低端业务的企业与从事行业咨询、综合解决方案提供等高端外包服务的企业相比,处于国际服务外包价值链微笑曲线位置产生差异。可见大中城市的优势消长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且会常态化。

三、大中城市服务外包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国家竞争,区域竞争和企业竞争已构成大中城市服务外包业三层架构,但多数城市服务外包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产业规模小、专业化层次低、产业链不完善、人力资源和品牌缺乏、金融担保和公共配套体系薄弱,主要竞争优势还是依靠低成本,这无疑是一种低端发展道路。笔者认为,在大中城市的优势消长变化中,随着宏观政策与微观措施走向完善,最急迫需要解决的是加快建立中观层面的横向组织与机制的建设,以衔接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和企业层面的技术需求,变大中城市的优势消长为优势互补,实现服务外包业可持续发展。

1.建设中介机制:解决大中城市服务外包业发展短板

行业协会及中介组织的发展与规范化程度是一国市场经济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我国服务外包业水平的标志之一,但一些大中城市服务外包行业协会组织缺位,许多应该由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完成的事却被政府包揽。虽然政府在参加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支持政策方面是完全必要的,但政府行为“过度”会对行业协会组织产生“挤出效应”,使其不能充分发挥联系政府和企业的作用,成为“短板”。即使有行业协会的城市,其定位也不明确,形同虚设。因此,不仅要在大中城市之内,还要在大中城市之间确立行业协会及中介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搭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有益桥梁,在宏观与微观层面之间建立有机联系。

2.创建信息机制:实现大中城市服务外包业资源共享

服务外包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两大因素合力催生的产物,成本、人文、技能、基础设施、商业和政治环境是大中城市承接服务外包的关键因素,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往往导致服务资源浪费,外包项目成功率低,加剧了大中城市发展失衡。建立跨区域的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让服务的买家与买家分享信息资源,让更多客户主动适应动态的交易环境,对降低服务成本,趋利避害,化解市场风险,实现收益共享,防止同质化竞争具有重要意义。建设大中城市服务外包信息资源平台共享机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大中城市服务外包业长远发展,又可能与本地区现实利益相矛盾,需要各大中城市共同规划与部署,提供各种有力的支持,包括资金投入、技术引进、设备配置、信息资源协调、人才培养,标准化制定等方面综合协调,让信息共享平台真正显示活力与效率。

3.灵活经营机制:探讨大中城市服务外包业差异化模式

服务外包业几乎不存在先行者与后来者的区别,业务需求不断催生新的业务模式,使新兴行业和企业不难获得平均水平之上的超额收益。因此,大中城市的企业不要把目光聚焦在传统服务产业之上,而是通过自主创新,选择适应服务外包业发展的模式,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政府和中介组织既要帮助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展会、邀请国内外发包方实地考察以获取订单,又要创新服务外包模式,兼顾企业“在岸”与“离岸”业务,“走出去”和“引进来”业务,生产性、生活性与公共服务外包业务,形成多元化经营渠道和差异化发展效应,以期不断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增强竞争优势。

4.强化管理机制:协调大中城市服务外包业合作与竞争

外包服务篇7

相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已形成一定优势。此外,据A.T.Kearney的调查,中国在全球离岸服务外包地理指数(GSLI)中世界排名第二(6.49),仅次于印度(7.01),其中商业环境分指数还高于印度0.27个点。但与离岸服务承包强国相比,中国在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份额占比以及业务类型、产业环境、内在驱动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印度已形成非常完善的ITO外包承接市场,中东欧由于毗邻欧美服务发包主要国家而具天然地理优势,而且新兴的服务承接外包区域不断发起蚕食运动,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局面,中国的服务外包产业唯有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才能在远未见底的离岸外包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另外,从服务外包发展趋势来看,全球服务外包已展现出新特点,传统的ITO已经开始出现下降态势,BPO逐渐成为主流,而KPO虽然仅占很小比例,但上升的空间非常大。上述种种问题都与服务外包承接的竞争力因素有关,本文即是在此背景下从宏观角度揭示中国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的影响变量及促进效应。

二、研究思路与设计

据商务部统计,2012年中国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达336.4亿美元,同比增长41.1%,占全球离岸服务外包市场总额的27.7%,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服务外包接包国。近几年来,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中国服务离岸外包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附加值服务持续增加,“中国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及品牌影响力不断得到提升。能取得如此佳绩当然与中国离岸服务外包承接国家竞争力不断增强有关,为此有必要从宏观层面建立中国服务外包竞争力评价指标,探讨中国离岸服务外包宏观竞争力走势状况,为下一阶段提高承接能力和迎接更高级别离岸服务外包业务获取一些政策建议。自2003年以来,美国著名管理咨询公司A.T.Kearney连续全球离岸服务地理指数(GlobalServiceLocationIndex,GSLI),选取三个指标:金融吸引力(Financialattractiveness)、人力技能和供给(Peopleskillsandavailability)以及商业环境(Businessenvironment),比重分别为4:3:3。这个指数主要是为欧美国家发包企业在做服务离岸外包决策时提供参考,而且提示各企业,离岸服务外包地的选择是一个复杂决定,不仅要考虑某国整体能力组合,还要考察某国的某一方面在全球竞争中的特定优势,这样作为接包国,承接竞争力的体现或来源就十分明确。但在具体到一国离岸服务外包竞争力评价模型建立时,指标的选取可能更多地来自于主观考虑。为此,本文将中国离岸服务外包竞争力评价模型确立在五个方面,分别为:宏观经济发展、服务业增长、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状况及外向型经济。之所以选择这五个指标,理由如下:首先,就宏观经济发展来说,经济发展势必带来分工,而“分工是经济联系的基础,当然经济全球化特征会在分工类型演变中得到体现”(卢锋,2007),全球服务外包便是国际分工的一个新特征。第二,就服务业增长来说,德勤《2010中国服务外包行业报告》指出,中国服务业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领导人对未来经济增长模式的期许和规划。因此,服务业的增长对中国服务外包承接不仅意味着经济利益,更在于相当获得一种政府顶层意愿。第三,基础设施与人力资本状况相当于A.T.Kearney的人力技能与商业环境。第四,离岸服务外包“代表着全球化生产活动转移的新潮流,它开辟了新的服务生产国际分工的前景”(邹全胜等,2006),而外向型经济可以表征一国参与全球化的程度。一级指标确定后,接下来就是根据数据的可得性选择具体的观测指标。如表1所示,在所选时间跨度内宏观经济实现高倍增长,但投资刺激明显大于消费拉动。服务业产值虽然增幅近11倍,但产业就业人数增长却大为逊色。由此不妨判断,由于居民消费不振,导致经济严重依靠固定投资,从而影响服务业就业的扩大。对于基础设施来说,运输里程的增幅明显小于宏观经济增幅,说明很长时间内运输瓶颈问题仍未得到实质解决。但现代通讯与信息设施发展十分迅猛,可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很大活力和潜力。人力资本状况的表现有些滞后,17年间每百万人口的研发人员数量仅增长2.32倍,由此不难理解中国集成电路的进口用汇额超过石油的尴尬困局。最后,再看外向型经济,货物贸易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发动机”,但外商直接投资(FDI)增长似乎受到某种限制。另外,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带动了大量海外承包工程业务。

三、因子分析

由于指标过多需要进行降维处理,对所选指标先标准化后再作因子分析。获取潜在因子变量的差异通常以方差来表示,本文采取主成分法提取潜在公共因子,采用的标准是特征值大于1。将15个中国服务外包竞争力指标因素通过SPSS17.0进行因子提取,若通过KMO与Bartlett检验,且共同度全部达到90%以上,则说明提取的潜在因子包含了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证明因子提取效果十分理想。如表2所示,本次提取共获得2个潜在因子,方差累积贡献度达98.354%,说明这两个潜在公共因子的信息量能比较充分地解释了15个原始数据所表达的差异。因此,用这两个潜在因子来评价中国服务外包竞争力是可行的。未旋转的因子载荷可以说明原始变量对公共因子施加的影响大小,但并未起到很好的归类作用。为此,对载荷矩阵中的系数进行0到1之间的分化,对初始因子载荷进行多次最大正交旋转,即通过正交矩阵左乘原始因子载荷矩阵。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格3所示。从中可以看出,两个竞争力公共因子在各原始变量上的对应系数明显不同,第一个竞争力公共因子对X11、X12、X13、X21、X31、X32、X34、X43、X51、X52和X53影响很大,而第二个公共因子在X22、X33、X41和X42上具有相对较强影响力。为了给出1996-2012年中国服务外包国家竞争力年度综合评价,还需进行一些计算。首先,可根据表4中的因子得分系数与原始变量的标准化值相乘得到各年度在各公共因子上的得分。具体计算过程可通过SPSS完成。然后以两个公共因子相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分别乘以相应因子得分,得到各年度中国服务外包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值。最后的综合评价公式如下:COMPTt=0.6763compt1t+0.3267compt2t(t=1,2,…17)其中,COMPT、compt1和compt2此时分别代表各年度综合得分、第一、二个公共因子该年度得分值。具体结果如图1所示,中国离岸服务外包国家竞争力整体呈明显上升趋势,且近年来增长幅度比较大,为获得发达国家服务发包方的进一步认可提供了信心。据中国商务部数据,2010年中国承接来自美日两国的离岸外包合同执行金额达66亿多美元,占比达46%,其中美国占到26.3%,在所有来源地中排名第一,改变过去日本为中国最大服务外包方的局面。说明中国离岸服务外包的竞争力不断增强。但同时也要看到,2006年之前的10年间,中国离岸服务外包竞争力处于负值,我们错过了第一轮服务外包兴起所能带来的增长效应。而印度通过近20多年来的发展,已经形成非常高的服务接包水平。因此,我们在将来一段时间内必须付出更大努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服务外包市场中获得一定份额。

四、实证研究

在得出中国离岸服务外包国家竞争力年度综合评价基础上,接着需要探讨的问题就是,服务外包竞争力的逐年提升是否真的促进了中国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的增长。目前,中国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的业务类型主要集中于ITO和BPO,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选取中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与其他商业服务出口额分别代表,计为LNITO和LNBPO。由于ITO、BPO、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呈交叉互动状态,任何两者的提升都有可能促进另外一个的发展。因此,采用不必区分内外生变量的VAR模型来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优势在于分析各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动态影响而避免变量缺省问题。其中,yt代表k维内生变量向量,xt是d维外生变量向量,p为滞后阶数,T为样本个数。k×k维矩阵A1…Ap和k×d维矩阵B为待估计系数矩阵。εt为k维随机扰动向量,它们之间可以同期相关,但不与自身滞后值及不等式右边的变量相关。当模型不加入外生变量时,转成非限制向量自回归模型(unrestrictedVAR)。此处yt=(LNITOt,LNBPOt,COMPTt)在建立VAR模型之前需要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判断是否处于同阶单整,从而避免“伪回归”现象。经检验,三个变量均在不同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二阶ADF检验,说明都可在二阶水平实现平稳,从而可以建立VAR模型①。然后通过AIC与SC标准确定滞后阶数,最终获得VAR(3)模型,且通过稳定性检验。如图2,所有单位根模都在单位圆内。本文在此仅做出基于VAR模型基础上的脉冲响应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

(一)脉冲响应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是检验当一个标准差的误差项对模型施以冲击时对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造成的影响,并且可以得到各变量之间相互冲击的动态响应路径。由图3可以看出:(1)LNITO对于LNBPO标准差的扰动呈持续正向效应,而且在第二期达到最高峰,经历大约5-6期的小幅波动后,从第9期开始实现稳步增长。这说明LNBPO受到外部条件的某一冲击后,经LNITO能带来同向的冲击;LNBPO的增长能给LNITO带来显著的促进效应且具有较长的持续性。(2)LNBPO对于LNITO的标准差幅度扰动也呈正效应,但却表现出整体下降特征,说明LNITO增长虽对LNBPO带来促进效应,但效应力度逐渐下降。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BPO相比ITO是离岸服务外包发展的更高形态,导致BPO的增长能带来ITO的较强效应,而ITO的增长对BPO则不能带来同种强度的促进。另外,与经验判断不一致的是,LNITO和LN-BPO在受到COMPT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后均显示出负效应,表明当外生事件引起COMPT指标上升时,LNITO和LNBPO却受到抑制。这似乎与常理推断相违背,可能的解释有:(1)COMPT的提升程度还不足以引起LNITO和LNBPO的增长。(2)竞争力指标选取存在偏重,两个潜在因子中占比较大的一个主要来自于宏观经济硬指标,而能引起LNITO和LNBPO增长的可能是一些经济社会软条件,而本次代表软条件的潜在因子占比不足0.4。但反过来看,COMPT对LNITO和LNBPO的冲击呈现出持续正效应,LNITO基本从第0期开始就为正效应,以后持续上升,而LNBPO在经过5期的负抑制之后也呈现持续正效应趋势,说明LNITO和LNBPO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COMPT具有持续正促进效应。其现实含义就是承接离岸服务外包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提高本国服务外包竞争力,比如通过学习效应渠道、技术溢出或人力资本交叉感化效应。

(二)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

Granger因果检验可以基于VAR(采用的是Wald检验法,统计量为Chi-sq),也可不以VAR模型为基础(采用的是F检验)。由于此处VAR(3)稳定性检验得以通过,因此选取基于VAR的Granger因果检验。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LNBPO构成LNITO的Granger原因,说明BPO的发展能带动ITO的增长;但COMPT不是LNITO的Granger原因,说明COMPT的上升未能引起LNITO增长。LNITO构成LNBPO的Granger原因,说明ITO的发展能促进BPO;但COMPT也不是LNBPO的Grang-er原因,LNITO、LNBPO都在10%显著性水平下构成COMPT的Granger原因。总的来说,LNITO与LNBPO互为Granger原因,说明两者具有互为正影响的关系,而COMPT的提高并不促进服务外包增长。但反过来却成立,服务外包的增长能提高竞争力,即服务外包规模的增加能带来外包竞争优势的增强。

五、思考与探讨

离岸服务外包作为现代国际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发达国家发包企业带来低成本优势及专业化效率的同时,也给发展中国提供了参与世界经济服务化进程及发展本土服务产业的大好良机,同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就业、推动现代化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作用。但同时服务外包承接的区域竞争日益加剧,新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借由失业反对外包的呼声持续不减,在短期内对服务外包流量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加剧了服务承接的竞争强度。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若想获得服务外包承接所带来的更多红利,就必须提高离岸服务接包竞争力。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离岸服务外包国家竞争力自1996以来保持逐年提升的趋势,但2006年之前竞争水平处于长期负值状态,导致在与印度、爱尔兰及东欧等国家抢包时处于不利位置;之后竞争力上升幅度加快,但实证检验却发现这种上升趋势却并未对中国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产生促进作用。究其缘由,可能是因为在本次竞争力评价指标中经济硬指标的构成比重偏大,而软指标比重相对较小,而离岸服务外包的承接不仅通过经济硬指标来推动,更需要软指标来吸引并维持长期合同关系。因此,这种依靠经济增长走势所带动的竞争力指标提升可能还不足以形成真正的外包竞争优势,还需要不断加强软件实力的培养和建设。在《2006离岸BPO与ITO之中国SWOT分析》报告中,DionWiggins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国在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方面的劣势,包括英语与沟通技能、不挑战权威的文化、地区及城市之间的冲突、熟练技能工人严重缺乏、拙劣的知识产权记录、缺乏国际品牌、微弱的研发预算与努力等23个方面,基本都是软件方面。该报告至今将近10年,对比中国在这些方面的改善不能说没有,但提高太小,这直接阻碍了中国承接高水平服务外包业务的能力,导致目前中国的离岸服务外包结构中仍以传统的ITO及低端的BPO(比如数据录入)为主,对欧美的发达服务外包业务只能望而兴叹。服务外包竞争力的提升应以软件改善为主要内容,以经济大势为基础的竞争力不仅不稳定,而且并不能真正吸引到高端的外包业务,从而不能带来更大的离岸服务外包经济效应。服务外包竞争力的提高需要在各个因素层面上不断推进,有时竞争力的来源就是一个技术点。例如,针对美国客户执行会计后端办公服务外包,印度的竞争对手具有明显优势,因为他们早就把美国的会计准则与惯例内置到其教育与培训系统中,而目前中国的教育与培训系统还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相对来说,软件的提升比基础设施的改善充满着更多的复杂性与变化性。一般而言,服务接包硬件竞争力的提高在3-5年内的时间就可能取得明显效果,但软件涉及到不确定因素很多,而且有些条件如传统文化思维、国家人才培养体系及企业组织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改革困难,因此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结构仍不容乐观。但中国仍是世界上经济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经济服务化趋势、城市产业群及区域聚集效应等成为吸引离岸外包的重要优势所在,软件因素的提高也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下逐渐取得一些改观,中国的离岸服务外包机遇与挑战并存。

外包服务篇8

服务外包,是近年来我们对欧美服务市场常用“outsourcing”一词的中文翻译,不知是何原因,这样一个中文词汇,给业内外人士对产业涵盖内容的理解带来歧义。为此我特别翻阅了:Gartner的产业定义、麦肯锡为商务部做的研究报告、印度NASSCOM的年度报告、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的《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和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促进中心的《北京软件产业发展蓝皮书》。通过对比,对歧义的来源好像有了一点了解,故试着为大家做一下梳理。

outsourcing与IT――BPO

“outsourcing”一词的原意是:“外部资源”,可以理解为:“有效的利用外部资源(主要是人力资源)来完成自己的非核心业务流程”即“外包”,中文翻译为“服务外包”,

对应欧美服务市场的“outsourcing”一词,印度人先后用过两个词汇与之对应,分别是:IT-ITES(2006年之前)IT服务和基于IT的服务、IT-BPO(2007年及之后)IT服务和基于IT的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同在英语世界,为什么印度人还要创造出不同的词汇与之对应呢?细想之下突然明白了,这是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的两个方面。

显然“outsourcing”是买家的词汇,他们会向外看,如何利用外部的资源。而印度人,基本是服务供应商组成的团队。IT-ITES和IT-BPO明显是站在服务供应商的立场上,看服务机会和服务内容的分类。可见,一边(买家)在看外部资源,一边(卖家)在看服务的商业机会。

我国四种产业“域”划分

同样的概念,回到我们国内就有点乱了。归纳一下,大概会有四个不同的产业概念,代表的是不尽相同的产业“域”。

科技部重点关注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软件产业,产业边界定义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和著作权的软件产品”。可见,纳入高新技术的软件一般会包含: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中间件和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及著作权的应用系统(软件包)产品。

原信息产业部的产业定义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这是一个与印度定义最接近的产业域。

商务部提出服务外包,这一产业定义,显然与以上两个部门会有区别。尽管产业域的边界与信息产业部非常相近,但强调的是产业的离岸部分(面对海外的服务外包需求),这样统计出来的产业规模变得非常有限。

实际上,追根寻源,我们的离岸服务外包,已经有了近20年的历史,最早是由跨国产品或服务企业,带人的服务外包作业,尤以日本企业为早。

以北京为例,NEC、富士通、NTT数据、日立、野村综合研究所等企业,将已在日本完成的应用系统详细设计拿到中国来,由中国工程师进行程序开发和程序运行测试。多年来这样的工作被称为“软件外包”。以致后来微软、IBM、惠普、甲骨文等美国企业在中国转移的类似工作,也都被归入软件外包之列。

严格地看“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和著作权的软件产品”、“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服务外包”和“软件外包”四个产业域有许多重叠的部分,也有完全不同的部分。这给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制定带来了困难。

在执行同样业务类型的一群企业,被不同的产业划分方法,区分为:高新技术企业、双软认证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为获得较好的政策环境,企业不得不想尽办法,去争取不同类型的企业认证,更有甚者,一些地方政府还将金融后台服务、创意产业和动漫游戏制作单独列出来制定特殊政策,这给业内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政策适应成本。

一个快速进步的产业

无独有偶,在美国不同的咨询公司,对产业边界定义也有些许不同。而且随着产业的进步,定义还会不断地修正。印度的成功,有着机遇和资源的符合性,更重要的是NASSCOM为印度统一了产业概念和国家产业政策,消除了内乱,形成一致对外的局面。这一点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学习。

服务外包的重镇在美国,美国的IBM、EDS、埃森哲、HP、CSC(美国的前5大服务供应商)占据了四成以上的市场,为买家提供从咨询、解决方案、开发、交付、运营维护、升级、业务流程和后台支持。可见,供应商的作业完全进入了买家业务流程,服务供应商与买家水融实现了一体化。

而我们的服务外包,才刚刚开始,无怪乎许多软件专家认为:服务外包(软件外包)技术含量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BPO仅仅是打电话和数据录入,建议国家不应鼓励服务外包产业。

我想,大家看到的确是产业今天的现状,但它不代表全球服务外包产业的水平,更不代表中国这一产业的明天。就像25年以前的中国制造水平,不能代表今天的中国制造,更不能代表世界制造业一样。

我们在经验与技术的积累,尤其是行业经验的积累与印度有着相当的差距。与IBM、EDS、埃森哲、HP、CSC这些美国一线企业相比,更有着巨大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今天服务外包,在发达国家已接近成熟了,但离岸部分还很有限。最成熟的美国也仅仅离岸外包出来10%,印度是最大的受益人。日本仅仅离岸了5%,当然中国是主要受益者,但由于日本的总需求不及美国的1/5。所以中国获得的日本服务业务不足20亿美元(2007年),不像印度仅从美国就获得了280亿美元的服务外包收入(2007年)。

随着供应商的不断成熟,服务外包――基于汀技术的服务产业,将逐渐成长为一个可与制造业匹敌的巨大产业。以上面的产业定义看,在与印度同样的产业“域”内统计,我们今天的服务外包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实际已经超过了印度的产业规模。

随着中国用户自身业务流程的不断成熟,中国的服务需求将不断释放出来。这一点几年前美国科尔尼公司就与印度infosys一起进行过深入研究,他们预言,2012年前后中国的服务外包市场需求,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需求市场,在我们费尽心力去争取美国市场的时候,印度的前四大服务供应商都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当然,水土不服,使得一些印度公司的成绩并不理想。

呼唤统一稳定的产业政策

我们的产业,有着与印度产业完全不同的资源配置条件和需求市场空间,本土企业的主要市场仍在中国。我们看到,一个企业很难被严格归类为:本土交付或离岸交付企业、ITO或BPO交付企业、纯软件研发企业或IT服务企业。所以服务外包(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这一今天还十分弱小的产业,需要稳定宽松的政策环境,需要政府各部门的资源整合。不要因部门职能的区别使得产业被人为的分解。

上一篇:混凝土养护范文 下一篇:路桥建设项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