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10 15:05:04

民营企业论文

民营企业论文篇1

假设投融资关系的资本成本理论、成本理论和融资约束理论在我国的应用,都对应着一个特定的经济背景———国有与民营的二元经济体系。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民营企业的生存境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民营企业的投融资行为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对民间投资行为的现有研究表明,国内的民营企业在金融危机之后,国有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更为明显(辜胜阻,2009)。由于预算软约束的存在,在投资的融资约束中,国有股权的高低、企业规模等与融资约束有强相关性(郑江淮,2001;全林,2004)。但针对民营上市公司的研究结论不一定适合我国的民营非上市企业,从经济现状来看,民营非上市企业与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表现差别很大,从我国的金融体系和导向机制来看,民营企业上市后,随着治理结构、管理模式的规范,信息透明度的增加,融资能力显然有了大大的缓解。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民营非上市企业的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融资约束或是成本。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在企业內源融资不足的情况下,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企业可获得的外源融资规模有限,或者虽然能够获得足够的资金,但资金成本较高,经理人员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也不得不放弃那些有发展前景的投资项目,导致投资不足。换言之,在现实的资本市场中,企业的外源融资不论在规模和成本上,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约束,从而导致企业的投资支出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其内部现金流量。成本理论认为,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导致企业所有者和经理人的利益不完全一致,企业所有者追求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而经理人则希望最大限度的满足自身的需要。企业的内部资金在经理人的控制之下,企业的内部资金越充裕,经理人越有可能进行无效投资,从而也表现出企业的投资支出对内部现金流量的依赖,但这种依赖反映的并不是企业的融资约束,而是过度投资。在现实的资本市场中,不论是信息不对称理论还是成本理论,都认为企业的投资支出依赖于内部现金流量,表现出投资支出与现金流量存在敏感性关系。但这种敏感性关系的根源不同,可能源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企业外源融资约束,也有可能源于成本引起的企业过度投资。我国的民营非上市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且多为家族式经营,核心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之间大多存在裙带关系,因此,问题并不突出,并且由于企业信息透明度较低,经营风险相对较高等原因,面临着比较严重的外部融资困难。

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民营非上市企业的投资—现金流之间存在敏感性关系,且这种敏感性关系源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融资约束企业规模的影响。民营非上市企业的融资包括内源融资、商业信用和银行贷款等不同渠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结构性也有所不同,当企业规模达到一定阶段后,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银行信贷比例增加,引发商业信用融资减少,商业信用供给扩大(王明虎,2013)。而民营企业为了合理的控制财务风险,投资的资金更多来源于长期资金,银行信贷超过商业信用融资,此时投资受以销售增长和商业信用带来的现金流的融资程度较低。同时,小规模企业由于资金需求较小,银行为其贷款难以利用规模效应来节约成本,从而,小规模企业会受到更多的银行融资约束(谭之博、赵岳,2012)。银行信贷比例和难度更是与规模紧密相关,企业规模越大,越易获得信贷资金(郭斌、刘曼路,2002;罗正英等,2010;郭丽虹、马文杰,2011)。除此之外,小规模企业的管理不规范,缺乏抵押品等,也难以满足银行的信贷的要求。

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民营非上市企业规模与企业的融资约束负相关资本结构的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企业会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动态的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以使其达到最优,但资本结构调整的速度会受到外源融资约束的影响。融资约束的效应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源融资的成本效应,二是外源融资规模的约束效应。存在融资约束的企业,企业的外源融资成本较高,或是企业外源融资的规模受限,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导致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受到制约。不存在融资约束的企业则会根据成本效应调整资本结构(于蔚、金祥荣、钱彦敏,2012),因此,企业的外源融资约束与企业的资本结构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另外,我国民营企业的债务结构中更多的是短期负债,长期负债较少,而后者更多的与投资支出的资金来源有关。

因此,本文提出:假设3:我国的民营非上市企业的资本结构与融资约束无关或相关性较小企业发展能力的影响。融资约束的存在限制了企业的外源融资规模,提高了企业的外源融资成本,制约了企业资本机构的优化,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经营规划和生产效率,限制企业的发展。研究表明,不仅融资约束会制约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也会削减企业受到的融资约束(李洪亚,2013)。企业的发展需要各方面资金的投入,如固定资产投资、研发创新投入、市场开拓资金需求等。但民营非上市企业的资源有限,融资约束较大的企业由于缺乏资金支持而限制了企业各方面的投入,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融资约束较小的企业不仅可以满足投资的需求,同时企业还可以选择最优的资本结构,做出最优的经营决策,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另外,发展提升了企业的综合实力,增强了企业的偿债能力,也为其外部融资提供了保障。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收集了江苏省某市325家民营非上市企业从2008年到2011年四年的财务报表,民营企业的财务报表相比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规范性和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对比企业税务报表与上交基层政府财务报表,对存在明显差异的财报数据进行剔除。同时对净投资数据不详或四年均不显示有投资的数据也进行剔除,余下了194家企业样本数据。样本企业的总资产全在四亿元以下,均为中小微型企业。

(二)模型建立建立的模型包括

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检验模型。针对民营非上市企业的具体情况,在经典FHP模型的基础上,经过修正,在模型中将现金流量、营业收入、流动资产存量、资产负债率和托宾Q作为自变量,增量投资支出作为因变量。托宾Q值以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长率表示,描述企业未来的投资机会和发展能力。为了消除不同资产规模对研究带来的影响,将除资产负债率和托宾Q之外的其他变量用期初资产总额进行标准化处理。β4Levi,t-1+β5Qt+ε其中t-1代表年初,t代表年末,α表示截距项,β1,β2,β3,β4和β5表示各自变量的待估系数,ε表示误差项。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动因检验模型。本文采用Vogt(1994)等人的现金流敏感性动因检验模型,在FHP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现金流与托宾Q的交乘项(FCF/K)*Q。在回归结果中,如果交乘项的系数为正,表明当企业的投资机会增加时,现金流量对投资支出的影响增强,说明投资现金流的敏感性是由外源融资约束引起的;如果交乘项的系数为负,表明当投资机会减少时,现金流量对投资支出的影响增强,说明投资现金流的敏感性是企业的问题引起的,企业存在滥用内部现金流,过度投资的现象。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民营非上市企业的投资与期初资产总额之比的均值为0.047,低于民营上市企业的0.073,且民营非上市企业的标准差较大。这说明我国的民营非上市企业存在投资不足与投资失衡;现金流量占期初资产总额之比的均值为0.026,也远远低于民营上市公司的0.067;民营非上市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的均值为0.613,高出民营上市公司十个百分点,而且从民营非上市企业的财务报表上可以看出,企业的负债大多为流动性负债,只有个别企业能够得到长期银行贷款。说明我国的民营非上市企业不仅外源融资难,而且还面临着比较大的经营风险。

(二)相关性分析

现金流量与投资水平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现金流量显著影响到企业的投资行为。而且观察各个系数发现,现金流量的影响最大,资产负债率的影响最小,为-0.098,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负债制约了企业的投资行为。此外,自变量之间大多存在相关关系,但相关系数较小,自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

(三)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包括三个方面: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分析。首先利用模型对样本进行总体回归,中总体回归模型的结果,当期现金流量、托宾Q、营业收入和期初流动资产存量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民营非上市企业的内部现金流、企业的发展能力、营业收入和期初流动资产存量均对其投资支出有显著影响,并且现金流量的系数最大,因此,从整体上看,民营非上市企业的投资—现金流量具有敏感性关系。其次,再利用模型对样本按企业规模进行分组回归,中按规模分组回归结果,对样本中规模较大组(企业总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来说,当期现金流量、托宾Q和期初流动资产存量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民营非上市企业中规模较大的企业的内部现金流量、企业发展能力和期初流动资产存量对其投资支出具有显著影响;对样本中规模较小组(企业总资产在1000万元以下)来说,当期现金流量、托宾Q、销售收入和期初流动性资产存量的系数显著为正,并且现金流量和期初流动资产存量的系数显著大于规模较大的一组,说明民营非上市企业中规模较小的企业的内部现金流量、企业发展能力、销售收入和期初流动资产存量对其投资支出具有显著影响,而且企业的投资支出严重依赖于企业的内部现金流量和流动资产。现金流敏感性动因检验。为了分析民营非上市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动因,本文采用模型对总体样本和按规模分组的样本分别进行了动因分析。回归结果中,总体样本、规模较大组和规模较小组的动因检验因子(FCF/K)*Q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我国的民营非上市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根源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融资约束。从而假设1“民营非上市企业的投资—现金流之间存在敏感性关系,且这种敏感性关系源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融资约束”得到证实。但这并不否定有个别企业存在问题导致的投资过度现象(葛永波、周倬君、柳艳,2012)。因此,根据FHP的理论模型,可以判断,我国的民营非上市企业的投资现金流的敏感性代表了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现金流的系数越大,企业受到的融资约束越大;现金流的系数越小,融资约束越小。中按规模分组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规模较小组民营非上市企业的投资现金流的敏感性系数远远大于规模较大组,即规模较小的民营非上市企业的融资约束大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在我国的民营非上市企业中,企业规模与融资约束负相关,从而假设2得到证实。除上文的分析之外,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解释:规模较大的企业拥有更多的内部资源,可以通过利用内部资源降低对外源融资的依赖;相对于小规模企业,较大规模企业拥有更好的社会关系资本,比如行业协会、银行和合作伙伴等社会关系都有助于缓解企业的外源融资约束。

四、结论

本文在经典FHP(1988)模型的基础上,运用Vog(t1994)的动因检验模型检验民营非上市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动因,通过按规模分组回归来分析企业规模对我国民营非上市企业的融资约束的影响,然后在基础模型中分别去掉变量LEV和托宾Q的方式检验企业的资本结构和发展能力对融资约束的影响,再通过按LEV和托宾Q的分组回归来验证检验结果的正确性。研究发现,我国的民营非上市企业存在较大的外源融资约束,这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我国民营企业的投资行为,不利于我国民间投资的发展。通过分析影响融资约束的因素,发现民营非上市企业的规模显著影响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企业的规模越大,受到的融资约束越小,企业的规模越小,受到的融资约束越大;民营非上市企业的资本结构对融资约束基本没有影响;民营非上市企业的发展能力与融资约束之间具有相互的影响,融资约束会制约企业的发展,同时发展能力好的企业受到的融资约束也较小。

民营企业论文篇2

(一)、家族式管理制约了用人机制

企业内部的家族式管理和唯亲是用的用人机制,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素质的提高。企业内部的家族式管理把选人、用人正好限制在了家庭、近亲这个小圈子里,往往出现人力资源短缺,兵多将少无帅才,无法形成一个良好的组织架构。因此,在解决问题时,难免因孤陋寡闻而导致决策质量低下。所以当企业需要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产品向“精、特、优”方向发展时,就明显暴露出家族式管理的弊端。

(二)企业主体决策者素质不高

企业的主体决策者素质不高,造成决策质量低下、失误增加,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速度。民企的主体决策者大都是农民出身,因此,他们的文化素质不高。他们能够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自已成立企业,并取得成功。但由于他们的素质不高,并且中国的经济环境亦在不断的变化,使他们难以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作出决策,延误商机。

(三)制度形同虚设,奖惩制度难以执行

制度的形同虚设是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的一大弊端。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约有10%的民企没有任何文字章程。有相当一部分民企有章程也有令不行,执法不严,奖惩制度不执行,规章制度流于形式。

(四)员工的主体意识差,员工的聪明才智得不到充分发挥

员工因为自己在企业中没有股份,仅仅是个雇员,多做与少做所拿的是差不多,并且在家族式管理的情况下,他们害怕自己的意见,如与其家族中的人不合,就会被排斥,甚至被开除,大多数人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只要完成上面交下来的任务,其他的均可不用管。万事皆老板说的算,员工缺乏主人翁意识。使得关健人才像是被捆绑了一样,使人才不能充分发挥才能,导致人员管理上的混乱等现象。

(五)缺乏高级知识分子和高技术人员

民营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基本上是本科以下的学历,高科技人员严重缺乏。基本上,技术人员不具备高层次的理论知识,而是自学徒开始作起,从老的技术人员学习各种经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就成为技术人员,这些技术人员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小的方面可能胜任有余,但一遇到重要的技术难题就很可能束手无策。

(六)企业决策者集三权与一身

民营企业的决策者集经营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于一身,经营者行为不受任何人监督,而对所雇职员有随意的处分权。经营权和监督权没有分离,使职工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职工受到无理解雇时没有自己的机构为职工说理,职工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亦无法全心全意的为企业创造利益。

集权式管理模式容易导致企业战略决策失误。特别是在一些私营企业主小有成就时,以为自己理所当然成了企业家,盲目自信,更容易沿用过去成功的经验决策方式,使决策风险加大。

二、原因浅析

(一)民营企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决定

首先,在观念上保留了以前封建时期统治者的思想,认为只有自己家族的人可以信任,不管其能力的高低,就把他们安排在高位上。其次,其他合作者亦希望自己家族获得更多的利益,也把自己的亲属安排进来。所以,重要位置上就都是所谓的“自己人”占据着,形成了家族管理企业。

其次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尚未成熟,家族化管理对企业起了很大的作用。许多民营的老板外于领袖的地位和特有的人格魅力,是由其创业经历、权威、才干和实绩所形成的。因此他们传统理念、作风、能力、经验、知识等深深地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使企业具有很强凝聚力。

(二)企业主要决策者不能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温州民企的初期发展,主要靠手工或简单机械操作,客观上对企业主要决策者的文化素质要求不高,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一定水平后,就要求决策者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业务素质。如果企业主要决策者不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那么,民企不是裹足不前,就是不断出现失误,或者被社会淘汰。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民营企业目前的平均寿命只有4.5年。

(三)不能依法办事

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业主不好打破情面,撕不破脸皮,不能依法办事,不能公事公办。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使民营企业中大多数人是业主的家族或其他合资者的家族,企业里的各种章程对一般职工是可行的,但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些一纸空文,根本不起什么约束作用。他们在企业中漠视制度,我行我素,甚至胡作非为,而业主则碍于各种关系,不能依法办事,公事公办,以至影响业主的决策的贯彻和执行。

(四)家族式管理损伤了员工的积极性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企业也要管理制度。在民营企业中,本来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而对违规事件的处理又是“人治”化成分居多,经营管理上经常遇到管理人员鼻祖很高相互之间不服气,加上管理层次及职权分配不明晰,谁也管不了谁的局面。从面导致人员管理上的混乱等现象。员式的主体意识差。民企的家族式管理,业主的家长作风,任人为亲的用人机制严重损伤了员工的积极性。合理化建议、技术创新、以厂为家的主要翁意识模糊了,自觉参与、大胆创新的积极性削弱了,员工的聪明才智得不到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精神难以体现。

(五)对人才资源的认识度不够

首先,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和任人为亲的用人机制,使高技术人员和高素质人员害怕自己进入企业后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使自己的才能被埋没。其次,民营企业的工资不高,各种福利制度和保险基本上是没有的,他们害怕进入民企后没有保障。

很多温州民营企业老板简单地把员工当作是实现自己企业目标和赚钱工具罢了,普遍缺乏挖掘和培养企业自己人才的中长期计划,没有系统进行培养开发人才的工作,人才严重青黄不接,根本没有将管理职能转到开发和培训人才资源方面来,由于人员的不断变动,企业不愿意培养人才,他们总认为,自己花费大量的人财物去培养人才,万一人才走了怎么办,岂不是人财两空。没有一套企业的薪酬、绩效、激励、考核机制。

(六)决策权与监督权没有分开

首先,温州民营企业是家族企业、业主不仅是最高的决策者,也是最高的监督者。业主绝对不容员工对他的权利的侵犯,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不可能把重要的权利交到别人的手里,业主们始终坚信的是只有把权利全抓在自己的手里,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

其次,中国的市场经济还没有经历一个非常残酷的过程,很多职业经理人的技术素质和道德素质还不高,在一个信用缺乏的环境中,让创业者把经过多年拼搏创造出来的财富交给别人去打理,没有几个人能够放心。

三、企业改进对策

(一)打破家族式管理模式,努力实现民企的民主化管理

由于家族式管理向专业化管理转变,最重要的是要任人唯贤,严格按照制度来选拔优秀人才。

首先要求业主转变观念,打破家族式管理模式,走出任人唯亲的圈子。要逐步推广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经营模式,充分发挥经营者与生产员工的积极性,把企业经营目标转化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和努力方向,从而增强企业活力,促进经济目标的早日实现。

其次,要引进竞争机制,大胆聘用能人,把实行“能人战略”作为振兴企业的重要措施。因此,确立全新的用人标准,用全新的理念认识和发掘人才,用全新的方式在国内外招揽人才,用全新的管理模式配置和激励人才,是打破家族式管理的重要标志。从而极大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二)提高民营企业决策者的素质

作为企业决策者,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属于最高层次。决策者,可以是一个群体,还可以是一个个体,还可以分出高中低很多层次。对于企业决策者来说,不管他处于哪个层次,都操纵着这个企业的经济命脉,操纵着这个企业所有人的经济利益和前途,在企业管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民企的决策者要及时调整知识结构,要努力学习科技知识、专业技术知道,更要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提高决策能力,主动适应市场,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方面,应将“决策层”送出去参加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培训。在民营企业中,老板的思想不改变,其他人改变是很难的。可以为企业领导培训创造充分的鼓动气氛,并且选择正规的培训机构、有影响的培训师和衫的培训课程,要让领导感觉参加这培训“值”

同时,民营企业主也走出一个思想的误区,即所有权与经营权不能分离。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主并未接受过专门的企业管理的训练,他们实践感受比较丰富,而理论水平却比较缺乏。当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时,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民营企业主便应适时地退居二线。

(三)企业要建立各种健全的制度

一个没有法律的国家,不称其为好国家;同样,一个没有制度的企业,也不是一个企业。企业没有健全的制度,就不可能对人产生约束,大家各自为政,造成企业的混乱,企业自然不可能发展。而如果有健全的制度,但不是对企业一体人员都起约束力,亦然。古人有去:“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何况在现在,如果不是每个人都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那么规章制度亦成为无用之物。只有企业全体人员都遵守,并且谁触犯了制度就要受到惩罚,才能做到有令即行,企业才能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企业按照员工的能力和业绩来分配其工资,就可以为企业招徕有能力的人。而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必定全心全意为企业办事。这样不仅他们个人获利,企业亦能从中获得巨额利益。各种福利制度和保险制度的建立,为员工解决了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才智,为企业谋利益。

(四)用人唯才

现代企业经营日益复杂,对各种人才的要求亦日益提高,只有用人唯才,才能维持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与人才的亲疏关系不应是用人的标准。亲者而德才兼备,自然最好,可是这种人才是很少的。如果亲而无才身居高位,那只会影响管理上的健康,影响团队的士气,使人才鄙视和疏远你。有些人对非亲非故者身居高位总存有担心,而不信任,不放心,这完全没有必要。现代管理区别于传统的特征之一就是在于能否领导原来并无联系的人,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挺进。企业如果连这一点都达不到,那离现代管理就太遥远了。

同时,让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等企业员工购买企业股份,或者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奖励企业股份,或者对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实现股票期权制,分散企业股份,并利用股份形成企业和员工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建立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通过出聘请职业经理人等等方式,让那拥有较高管理水平和高科技人才,由他们来负责企业的决策、管理,勾画下一幅蓝图。

(五)建设一个平等互利,民主集中的企业文化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尊重和信任员工,将创业热情转变为长期的核心价值观,并有系统地传递给企业员工,使之成为共同的行为规范,逐渐培养起价值认同感。老板是企业文化的主导人物,老板不仅要改造自己的经营管理理念,更要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结合以关键人才为主的员工的文化需要,打造全新的有自己个性的企业文化,针对民营企业易犯的毛病,提出民营企业尤其要注意提倡平等互利、互相尊重、民主集中、共同成不等式的文化精神,而要严防出现老板掌控,唯我独尊,封建等级制度的文化精神。做强企业需要胆略和眼光,需要精神和时间,做大企业则需要文化精神的统一。

(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要按照《公司法》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建立善于经营、敢于决策的领导班子,使企业的权力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之间职责明确。确立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规范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建立奖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治理机构创新,使民营企业管理走向社会、走向成熟、走向科学。同时建立工会组织,员工的合法利益在这里能够得到基本保障,他们敢于放手去拼搏,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

因此,只有改变因扰企业发展的传统的、保守的、封闭的管理模式,推动管理上台阶、上档次,加速民企的技术创新力度,推动民企不断发展。由“家族企业”向“企业家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跨越,把温州民企发展从整体上推向一个更新的档次,使温州民营企业在新经济浪潮不断前进。

摘要:温州民营企业数量很大,是一个宠大而且还在不断发展的企业群体,闻名海内外“温州模式”在我国经济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温州民营企业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充裕的发展空间。民营企业的发展,又为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变,加快我国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进程的步伐。此外,民营企业在发展经济、繁荣市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转变观念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各种问题和矛盾。温州民营企业因其在资金、技术、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不足,以及国有企业在改制和改革中竞争力不断增强,竞争环境发生变化,国家给民营的政策优势逐渐弱化,温州民营企业处于不利的地位。特别是中国加入WTO,温州民企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把握时机迎接挑战是一个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管理

参考文献:

1、《民营企业管理锦囊》作者:刘金星

2、《温州企业管理创新之特色》杂志

3、《温州民营经济研究》作者:谢健、任柏强

4、《WTO与中小企业发展》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年11月主编:林汉川、田东山

5、《二十一世纪: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2月主编:罗国勋

6、《私营企业成功模式解析》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2年10月主编:李明

7、《WTO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与实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民营企业论文篇3

(一)第一阶段是老板自我感知阶段这个时期民营公司多为家庭作坊式,老板一人身兼数职。工资成本尽量节省,以降低运行风险,防止收不抵支。企业人数不超过30到50人。老板根据与员工合作中的观察和感谢在心里对每个员工打分,先定工资,年终凭印象给部分年终奖。一般工资水平与行业状况相符,员工也没有什么大的差错,企业也会维持发展。这是老板对经营性成果自我感知性分配型的阶段。

(二)第二阶段理性阶段随着业务的发展,老板不可能一人全部去做所有的工作,首先的重点是招聘业务人员,将东西卖出去。为了刺激业务员为公司工作,按业绩给提成奖,形成单一的收入指标的财务绩效考核。

(三)第三阶段为多点考评阶段随着民营企业的组织架构复杂化,组织层级扩大,行政部和人力资源部结合公司目标,运用多点化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对经营团队中重要岗位考核。类似于平衡计分卡中取了若干个指标来考核。但考核是分散的,仅限于重要性的销售和管理岗位。

(四)第四阶段是系统性的综合考评阶段这是民营企业自我觉醒阶段,向着上市或更高的全球化方向发展。企业已非常正规,已经实现全面预算,对每个岗位都有考核的要求。这类企业目前在民营公司为数较少,如何做好绩效考核在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在以上四个阶段中,从70年代或80年代起步的民营企业,一般的已发展到第三阶段,本文侧重从这个阶段来分析日常考核中的相关问题。

二、第三阶段中的相关敏感性问题

首先,在民营企业,老板的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对公司的经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它影响企业的发展方向,形成企业不同有发展使命;它也决定整个经营团队的精神风貌,甚至是企业内部的民心向背;它的落实和体现也正是经营团队如何来享有共同经营的财富和社会成果。在利益面前,有共同的利益才没有纷争;没有共同的利益,纷争四起,企业内部也是。所以在公司内部,老板和员工形成共同的经营成果分配的共同利益体才能使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因为这种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靠一种管理手段能达到的。

(2)及时地对话与沟通是形成透明的分配机制的途经。任何考核方案,应都有被考核人到场,双方达成共识,才能发挥分配带来的正面效应,使员工向老板一样的思考立场。其次,在民营企业,由于每个部门产生,都是随着业务发展而逐渐发展出来的,各项制度都是在摸索中形成的,一开始并没有完整的样式,在绩效考评方面也是如此。采取什么样的模式来考核是需要配合各部门的现状来考虑的。两种主要的层级管理模式如下:

(1)一种是归属于集团公司的分子公司一般作为利润中心来考核。由利润中心负责收入、成本、费用相关,与经营者的责权利相关联。这是集团股东对分子公司层面的考核。分子公司总经理的管理方式没有强行规定,只需对完成的利润目标负责。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给予经营者更多的自,股东不需要付出太多的精力,只需对财务加强监督。缺点是分子公司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可能形成次优化;如果总经理更换人选,公司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

(2)另外一种是单一公司内部各部门的考核。考核哪些指标是一个敏感性问题,有些部门的绩效是可以定量分析的,有些部门,如研发部和财务部的绩效定性分析的要多一些。考核的时间性上考核的指标要提前制度,有些公司在年度的10-12份中,就要拿出每个部门考核的关健性指标,与部门的被考核人员讨论,制定下一年的考核目标。考核的频率一般一年两次为佳。有时候公司追求完美,各项指标尽可能体现绩将效的完整性,在执行中反而适得其反,目标太多等于没有目标,管理与考评趋于无效。所以关健考评指标要少而精。

(3)不论是哪一种层级的考核,如果涉及数量性和财务性指标,其计算过程一定要简洁明了,如果太过于复杂,只有专业财务人员才搞得清,有时连财务人员也算不清,是要避免的情况。长期这样晦涩的计算方式,有损企业的公信力,很难做到公正、公平。再次,考核的执行过程需要一个公正的部门来监督,无论初始设计怎么完美,总有偏差产生,需要一个独立的部门来有效地、及时地解决纠纷。最后,考核公示,及时奖惩的必要性,任何考核的目的是促进改正工作中的差错和低效率。开诚布公的绩效面谈,共同制度改进方法,再一次的在企业看板上做出公示,是改进绩效的有效方式。

三、结束语

以上对民营企业经营成果分配的阶段的总结,在现实中并不绝对对如止,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阶段。不管在哪个阶段,上述敏感性问题或多或少都存在,都会影响企业的发展。绩效考评的目的是维护企业的发展目标,持续改进企业的工作效率,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在制定考核方案、执行考核,考核总结的三个基本流程中,一定要结合公司的经营目标、业务及部门等具体情况来考虑和执行。

民营企业论文篇4

财务上将成本的概念定义为对象化的费用,即围绕某一成本对象而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合计。但成本是个广义的概念,我们在研究成本问题时,往往是站在企业主体的立场看企业内部成本,由此形成了如采购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等概念,从企业内部成本管理、成本控制的角度看,形成了如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可控成本、不可控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概念。国有企业是如此,民营企业也是如此。站在企业主体的立场看企业的外部成本,由此会形成企业社会成本的概念。对于企业的社会成本,理论界研究的较多的是国有企业的社会成本问题。对民营企业发展的社会成本问题,因民营企业的经营机制,承担社会和政治功能不同于国有企业,对这一问题则研究很少。

1960年,科斯写了《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他的社会成本概念的重要意义,在于揭示“交易成本”的存在。按科斯的观点,社会成本就是私人成本加上交易成本,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私人成本会等于社会成本,但没有交易成本的世界不是真实的世界。科尔内从整个国民经济出发,把社会成本定义为“一切涉及社会个别成员和集团的负担、损失、痛苦、牺牲或辛苦的现象”。这些现象一部分可以用货币来度量,但也有一部分涉及到心理的感受,是无法用货币来度量的。他认为对社会成本的考察可以从四个方面:(1)生产的内部实物投入,即生产成本;(2)外部成本,它并不直接以货币的形式反映在企业或非营利机构的账目上,如随生产能力利用的提高,事故可能增加,工人健康可能恶化,对环境的破坏可能加剧等等,为防止这种状况对生产的影响,要有一些“预防性”开支,这就是外部成本的内部化;(3)社会的分摊成本,如政府机构的经费支出;(4)反映大量经济现象的人们的意向、满意度和普遍感觉,一种是边际递减的社会成本,如与生产能力利用低水平相关的失业以及可能伴随的犯罪、暴力和自杀,另一种是边际递增的社会成本,如与生产能力高利用度相联系的其他领域的“瓶颈”、“短缺”以及对社会消费的负面影响,前面所说的生产成本、外部成本和社会分摊成本,也都是边际递增的社会成本。

思考科斯、科尔内的社会成本观,来研究我国民营企业的社会成本问题,对认识民营企业的社会成本发挥积极作用。

二、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区别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其成本按发生的原因,可以划分为因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方面原因而引起的内部生产经营成本和因承担社会责任等社会原因而引起的社会成本两种。它们的共同特性是:成本的承担主体都是企业,它们都必须通过企业的收入来补偿,成本的发生直接或间接与企业收入相联系,直接联系是指成本耗费必然带来收入的形成和实现,而间接联系是指如果没有这种成本的支出,或者会使企业收入减少,或者会使企业的其他成本上升,从而最终降低企业的收益水平。尽管社会成本与生产经营成本都是企业成本,但两者又存在明显的差别,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一种企业必须支付而且企业愿意支付的成本,属于一种刚性成本;而社会成本则是一种非自愿的,带有一定弹性的成本。从社会成本的非自愿性与企业行为的关系看有两种情形:一是相关成本,即成本的发生与企业行为有一定的关系,但企业不愿承担这种成本支出。这种成本通常是因企业行为对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如对环境污染,产品因质量问题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害等,因而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所致,是企业对社会的一种必要成本支出;二是无关成本,就是这种成本与企业行为毫无关系,而是社会的一种单纯强制,如本应由政府财政负担而强制分摊给企业负担的成本。

2、从民营企业这一成本主体看,无论是采购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都有明确的成本归集对象,都是在企业所控制的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其发生的时间,支出的数额通过企业对生产经营活动的调节可以控制,因而生产经营成本是一种可控成本。而社会成本的发生,有的与企业的经营行为有关,有的无关,没有明确的成本计算对象,成本的变动也无规则,从而导致对这种成本变动难以预计。再者,社会成本的发生过程大多存在于企业外部,只是以成本付出的结果而为民营企所承受。这样,企业既不存在可以控制和调整的成本发生过程,也无法调整成本数量、支付时间等,社会成本大多与企业成本控制或管理的努力或绩效无关,因而社会成本是一种不可控成本。企业或社会不能以社会成本的增加或减少衡量企业成本管理的业绩,社会成本具有不可考核性。

3、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能够与其收入相配比,确定企业的损益。生产经营成本与企业收入形成直接联系,有投入才有产出,支付生产经营成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收入,生产经营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而社会成本不能与企业的收入直接配比,社会成本大多与企业收入没有直接联系。社会成本的支付在企业收入不变时,单纯地增加企业的总成本,在社会成本不支付或少支付时,或者会影响企业的总收入,或者导致其它成本的增加,结果都会使企业效益减少。企业只有支付成本的责任,而没有相应的权利。

4、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能够准确计量,在对每种生产经营成本进行计量时,有明确的成本计算对象,如材料采购成本的计算对象是采购的材料,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成本支出有详细的账簿记录,因而企业能准确地计量生产经营成本。但社会成本计量具有模糊性,因为社会成本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认识具有不确定性,企业的有些社会责任的外延堆以界定,所以它的不确定性更为突出,只能做到相对准确。再者社会成本所涉及内容的特殊性,决定其计量形式的多样性,除了可以用货币反映各项社会成本外,还可以采用实物指标或指数,甚至用文字来说明企业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和所造成的损失。

5、像其他企业一样,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计量方法单一,主要是采用历史成本法,而社会成本的计量方法则是多样化。具体可采用:(1)历史成本与主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例如企业为解决环境问题而购买的环境处理设备,即可按历史成本计价,但企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却无法客观地衡量其价值损失,这时可采用主观估价的方法。这个方法要求人们对受损害的不同数量或不同质量水土的环境对象做出估价,以合理确定赔偿数和相应的治理费用;(2)机会成本法,例如,企业排污对附近山区林木造成了损失,该企业在调查损失的价值时,可能有两个方案:其一是给受害者赔款;其二是采取必要的治理措施,使损失减少,如果受害者宁愿要求企业采取治理措施而不愿接受赔款,那么,这就意味着企业造成的损失已超过赔款数;(3)间接评价法,当某项社会成本或社会效益无法直接决定时,可以通过间接估计有相等效用或牺牲的项目的价值来确定。(4)社会公正法,企业生产对社会的损害会受到社会各方的谴责,有时会通过法律手段来裁决,这种公正判决企业赔偿数可以作为社会成本的量度(5)预防成本法,企业用为预防对社会造成损害而采取控制措施所耗费的资金来衡量社会成本的方法。等等。

三、民营企业社会成本的形成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相剥离的前提下,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等。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超越了以往企业只对业主负责的范畴,强调对包括业主、员工、消费者、社区、客户、政府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最基本的是企业的法律责任,包括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不违背商业道德。在高层次上是企业对社区、环境保护、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和捐助。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对其自身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它既是民营企业的宗旨和经营理念,又是民营企业用来约束企业内部包括供应商生产经营行为的一套管理和评估体系。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守则不同于其他的技术标准,它超越了以往企业只是强调技术性指标,只是把赚取利润作为惟一目标这样的传统理念,而更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注重生产过程中人的健康、安全和应该享有的权益。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还强调企业对消费者、对环境和社会的价值,注重企业对社会的贡献。

民营企业社会成本的形成,主要原因是民营企业对外部环境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所致。这种责任可归纳成两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责任。主要指企业在经营范围内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以维护生态平衡的责任。为处理废水、废气、废渣,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稀缺资源的耗用,以及对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的服务和捐赠等。二是对社会的责任。包括:(1)就业责任。例如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招募录用和技术培训,以及职工福利的改进等。(2)社会保障和教育责任。例如对文化、科技、教育、体育以及慈善事业的支持和捐赠等。(3)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责任。(4)提供社会积累和消费基金的责任。(5)其他责任。例如与外单位的协作和售后维修服务责任。对这两方面的社会责任的承担,是形成民营企业社会成本支出的主要原因。

民营企业社会成本的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履行社会责任给企业造成的机会损失。作为一个经济人的民营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经营的主要目标,在收入一定的水平下,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必然要降低成本,包括生产经营成本和社会成本。生产经营成本与利润的直接关系自不必说,社会成本虽然与企业的收入没有直接联系,但社会成本的支出始终会影响到民营企业的经济利益。要达到此目的,民营企业就有存在不履行社会责任的经济理由。目前民营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体现在生产生活条件、生产安全、职业中毒、加班、劳动关系紧张、员工基本权益保障等方面。具体主要体现在:

1、无劳动合同。很多民营企业没有与员工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员工在遇到如职业病、欠薪、辞退等问题需要投诉时,找不到任何凭据。根据有关调查,有些民营企业老板为了逃避员工职业病造成的法律责任,他们采取三个月换一批员工,这样以来,当员工的职业病或职业中毒发作的时候,他们已经离开了原来的企业,又没有任何凭据,给职业病和中毒事件的认定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2、劳资纠纷问题。在一些民营企业中,劳资纠纷经常发生,如辞退员工经济补偿纠纷、劳动工资问题、社会保险问题等。

3、生产安全问题。一些民营企业中,业主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安全措施不足,职工生产中接触一些有害物质防范措施不够,影响职工健康,导致职工中毒、工伤、死亡事故时有发生。

4、超工时劳动问题。在一些民营企业中,加工生产企业最普遍的问题,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中国加工生产企业的工时问题从国际劳工组织的网站上都可以看到很详细的资料。在赶制订单的季节,有些企业的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加班工资非常低,严重违反劳动法。有些企业实工人实行计件制工资,他们采取把计件的单元价格压得很低的做法,使工人不加班就完不成当天的任务。而且,从账面上看就没有加班工资,从而逃避了加班工资的问题。

5、社会保险问题。以养老保险为例,民营企业职工参保的比例普遍较低。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对一些企业的职工的实际人数都没有掌握,企业也不愿意对政府透露,就是回避购买保险的问题。

6、妇女权益保障问题。一些民营企业在保护妇女权益方面做得很差,一些企业,只要妇女一旦怀孕,就逼迫她离开,这样,企业就逃避了妇女三期保护的问题。所以,很多企业说他们没有这方面的问题。有些工种明明有毒,却让年轻的女孩子去做,结果使她们出现中毒,染上职业病,导致婚后生育畸形。

目前,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由跨国公司在其生产供应链上推行,所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问题影响最大的是对外加工贸易企业和出口企业,特别是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做贴牌生产的民营企业,涉及到电子、纺织、服装、制鞋、玩具、工艺品这六大行业。因为这些企业主要是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在生产条件、生产安全、员工的职业健康和权益保障方面问题比较突出,许多生产安全事故、职业中毒、员工权益受侵害的事件都发生在这些企业。有些民营企业因达不到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要求而被停单,从而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这种情况,原本是想节约一些社会成本,但不履行社会责任却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机会损失,这是民营企业社会成本的一个延伸。

四、民营企业社会成本的控制

对于民营企业社会成本的控制,首先必须要明确一个观念,控制社会成本并不是一味地强调节约,降低社会成本,而是规范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职责的行为,规范社会成本的支出责任,使民营企业都处在一个健康有序市场经济环境中公平竞争。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看起来是民营企业自身的经营理念和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但是,民营企业也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发展和运作的。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是完全是靠企业家自身的觉醒形成的,而是靠市民社会的基础和各种社会运动的推动发展起来的。但是在我国,目前既缺少市民社会的基础,又缺乏社会运动的推动,在这样的条件下,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推动就显得更为重要。目前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的审核和评估在供应商中推进,政府基本上没有介入,在目前缺乏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基础和各种社会力量的情况下,其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的引导和推进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实际上是种有效手段,它有利于树立一个民营企业的良好形象,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从长远看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控制社会成本,规范社会成本支出:

1、完善控制社会成本的制度机制。成本与收益之间存在着一种逆向关系,即在总产出一定时,成本增大意味着收益减少,而收益增加则表明它是由成本节约和成本利用效率提高而带来的结果。对于这一关系的假定和认可,使得个人或企业在逐利欲望的驱使下,竭力探寻降低成本和扩大收益的活动路径,进而使自己的行为尽可能倾向于“收益预期大于成本支出”的理性假设。但在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个人或企业所进行的“成本明显大于收益”的活动,同样被看作是具有经济人“理性”意义的行为。因为,在社会经济环境中始终存在着易于被经济人“搭便车”的公共领域,所以这里就隐含着使成本被推卸和逃脱,以致转嫁给他人或社会的可能。问题在于,如果这种可能一旦成为现实,成本与收益就会脱节,并且不表现为两者之间的逆向关系。于是,在总产出一定时,一方面个人或企业的收益会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社会的成本可能被成倍地扩大。由此看来,成本约束制度的薄弱和松懈,其后果将是导引个人或企业把关注成本最小化的焦点都集中到了最大可能地推卸和逃脱成本的策略上来。

成本有可能被推卸和逃脱是创设成本控制制度的重要根源。在不断推进市场化的进程中,人们越发注意到了制度对于控制社会成本的重要性。因为,这种制度机制的创设及其不断改进和完善,对于增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诚然,这种社会性意义表现为:人们在成本控制制度的规范下可以调整微观层次对处理成本与收益关系的行为和态度,进而演绎出社会宏观层面的变化和结果,以达到提升社会经济效益和质量的目的。成本控制制度之所以对社会经济高效率产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关键在于它能够对民营企业这一经济人试图推卸和逃脱成本的强烈欲望进行有效的抑制和克服。

2、从推进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的力度,使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与国际接轨,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角度去控制社会成本。要从公司法的总则中突出强调企业必须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使企业社会责任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中。强化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实际上是强化民营企业的守法行为,使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严格遵守劳动保护法、生产安全法和环境保护法,在遵守国家各项法律的前提下创造利润,为社会作贡献。在西方发达国家,对任何一个企业的评价都是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经济指标仅仅被认为是企业最基本的评价指标,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有多种多样,如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多米尼道德指数、《商业道德》、《财富》等都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评价体系。所以,跨国公司都把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实现企业好公民形象的条件,并且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个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有明确的计划、有专门负责部门、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有可操作的规范化的管理程序。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守则超越我国劳动法、生产安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范畴,甚至有很多标准都低于劳动法的要求。地方政府执法与客户审核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客户往往是聘请第三方审核员进行审核评估,他们审核的过程非常仔细,而且每一次都要求要调查工人,了解真实情况,动真格的提出意见,不留情面。如果企业不认真对待审核员提出的整改意见,审核几次都不合格的,就有可能被停单,甚至取消订单。强化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的力度,加强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管,才能有效控制和规范民营企业社会成本。

3、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有些民营企业经营者和管理人员往往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不把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和安全保障当作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而一味地压低劳动力价格,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成本,所以才导致了将民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被政治化为所谓的劳工、人权问题。民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本身是一个经济领域和社会层面的问题,只有改变民营企业家的经营理念,真正重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改善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才能彻底将企业社会责任肆意扩大到政治领域,意识形态化的企图。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在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的过程中,把人的价值看作高于利润,在人与生产安全、成本、利润发生冲突的时候,总是把人的价值放在第一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而在一些民营企业里,把产品、利润看得很重要,而不把工人的生产安全当一回事,在这些老板的眼里,产品和利润远远高于工人的价值和人身安全。重视员工的利益,“以人为本”去经营企业,实际上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向心力,也是控制社会成本的一项有力举措。

民营企业论文篇5

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不足,是导致我省民营企业研发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对企业创新资金投入主要来自两个部分,一是政府的支持投入,二是企业自身的积累投入。调研显示,约有三分之二的企业对政府政策支持力度的表示不满意。我省大部分民营成立时间较短,加之市场竞争激烈以及大的经济环境影响,导致企业的利润空间普遍较小以及资金回收缓慢和融资困难。企业为了生存,首先必须将有限的资金用于生产周转,而无暇顾及技术创新。根据国际惯例,企业研发投入要占销售收入5%以上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生存。而我省大部分民营企业连续2年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新产品研发停滞,产品档次上不去。这个时候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就显得成为重要。因此政府应推出更大的财政力度力度,包括采取减免税收、担保贷款和拔出专项资金行政策措施,同时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技术、市场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提升我省民营经济的创新能力,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二、民营企业领导者要不断提升企业创新意识

我省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是遵循了家族式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模式。企业最初发展依靠的往往是其他企业不具备的市场优势或工艺优势或独特的技术优势等。因此发展之初的优势是利润可观,市场迅速扩张,企业快速成长。但是这是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严酷的市场竞争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企业领导人对技术创新的意识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调研显示,我省部分民营企业领导者的创意意识还不够,看不到技术创新是企业未来竞争的关键,因此,民营企业领导者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做到与时俱进,意识到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将技术创新与企业管理模式相融合,让创新成为企业文化的主导思想,促进企业不断发展。

三、广泛吸纳技术创新人才技术

创新人才的匮乏,是导致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薄弱的一个关键因素。根据调研显示,吉林省民营企业缺乏技术技术研发人才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主要是两个原因导致这一现象出现。一是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对技术人才的重视不够。很多民营企业的成长和发展都是依赖于自身所拥有的技术,因此往往忽略对技术人才的招聘,并且技术人才的培养费时费力费钱,其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都比较大,而效益却在短期内无法体现。因此很多民营企业受资金和实力的限制,往往不愿意招聘和培养技术人员,导致民营企业技术研发人员越来越缺乏,其结果就是企业的技术能力几乎没有,长期下去必须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真正有水平的技术人员更愿意去设备好、待遇好、工作稳定的国营企业。和国营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规模一般比较小,技术创新无论从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到资金的投入力度上,都无法与国营大企业相比,因此民营企业也很难招聘到有水平有经验的技术创新人才,其结果是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涉及到研发、设计、生产等需要大量技术支持的环节无法进行。因此民营企业一方面要改变观念,不能固囿于现有的技术水平停步不前,要认清当前市场竞争的主要竞争点就是技术竞争,没有技术人才企业迟早要在竞争中被淘汰;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应措施,比较提高技术人员待遇、不断加大企业创新资金的投入以吸引和留住技术创新人才。

四、搭建信息合作平台促进民企产学研的合作

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离不开产学研的合作,离不开高校或科研单位的技术支持。但由于缺乏合适的信息交流平台,民营企业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很难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或项目,或由于对信息了解不够导致合作的失败或失误。民营企业对政府出台的关于产学研合作的法律法规及支持政策了解不及时或不准确,使政府效应也无法有效发挥,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创新发展。因此,民营企业要改变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的信息方面的劣势:一是多参与学术交流,掌握前沿的创新情况或科技知识,为企业产学研合作积累信息;二是强化企业市场竞争意识,强有力的竞争意识是促进企业创新的动力,也促进企业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三是要充分利用政府有关鼓励创新的优惠信息政策,改变民营保守、自闭、缺乏创新和发展的形象。

五、提升民营企业的创新动力和意愿

由于我国企业法律意识不强,普遍存在着对知识产权认识不够的问题,企业时常面临各种市场风险和知识产权风险,企业花大量资金和精力开发的新产品经常被其他企业模仿或盗用,如果企业提讼,又花时间精力和财力,即使胜诉,所获补偿也非常有限,企业经济损失是难免的,严重挫伤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导致民营企业普遍创新意愿不强,无人申报专利。因此各级政府一定要重视我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这是促进我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要制定相应政策法规,保护民营企业的专利申请,提升民营企业申请和保护专利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技术资源市场化,使企业认识到专利权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效益。

民营企业论文篇6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文化;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2-0088-02

一、民营企业企业文化建构流程

企业文化建设需要通过人为的主动提炼、设计和引导,才能够使自然形成的文化理念明晰化,才能够有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操作上,还应注意三个基本要求: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应该是可以衡量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参加者应该是全员的。以这三条要求为原则,按照“企业文化建设的盘点、设计、实施三步曲”,有条不紊地进行了企业文化建设。

二、企业文化盘点

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都会有所不同,这些企业文化都渗透了企业的发展历程、企业的特征,对于企业原有的企业文化如何盘点呢?一般情况下会通过资料分析法、问卷法、访谈法去调查。企业文化的调查可以是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来分块调查,也可以随即调查,或者全体大规模的调查,当然这需求考虑企业的整体规模。企业文化的调研不能私底下进行,应该公开、发动员工积极参与进来,尽量让员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企业文化也才能得到企业员工的

支持。

经过一系列的企业文化调研,我们需要进行一些分析,得出初步结论。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企业经营特点,搞清企业在运行中的地位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2.分析企业管理水平和特色,研究企业内部运行机制,重点分析企业管理思路、核心管理链、现有管理理念和主要

弊端。

3.分析企业文化的建设情况,领导和员工对企业文化的重视程度。

4.逐项分析企业文化各方面的内容,包括企业理念、企业风俗、员工行为规范等具体内容。

三、企业文化设计

企业文化的设计中最重要的是企业精神体系的设计,它决定了企业文化的整体效果,所以企业精神体系也是设计的难点。一般情况下企业精神体系会涵盖企业的理想、企业使命、企业价值观、企业经营理念等等,这些都将决定企业精神体系的存在。对于企业制度来说,企业制度就是问了是企业精神得到具体的贯彻落实,会让企业精神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有章可循。完善的企业文化制度将会充分贯彻企业精神的实质内涵,而且这在企业文化建设初期是至关重要的。而企业文化的物质层的设计就是有形可见的,比如说企业标志等。

企业制度层主要包括企业制度设计、企业风俗设计、员工行为规范设计,这些设计都要充分传达企业的理念。企业制度指工作制度、责任制度、特殊制度,这些制度既是企业有序运行的基础,也是塑造企业形象的关键。所谓特殊制度是指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独特制度,它是企业管理风格的体现。企业风俗的设计也是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标志之一,它是企业长期沿袭、约定俗成的典礼、仪式、习惯行为、节日、活动等。员工行为规范主要包括:仪表仪容、待人接物、岗位纪律、工作程序、素质修养等方面。好的行为规范应该具备简洁、易记、可操作性、有针对性等特点。

企业物质层主要包括企业标志、名称及其应用。企业的名称和标志如同人的名字一样,是企业的代码,设计时要格外谨慎。企业的标志则是企业理念、企业精神的载体,企业可以通过企业标志来传播企业理念,公众也可以通过标志来加深对企业印象。同时,企业标志出现的次数和频度,直接影响社会公众对该企业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一个熟悉的标志可以刺激消费欲望。如果把企业理念看成企业的“神”,那么企业标志就是企业的“形”,它是直接面对客户的企业缩影。

四、企业文化实施

企业文化设计好之后,就要开始实施,企业文化实施这个环节也至关重要。企业文化的实施阶段,实际上也是企业的一次变革,通过这种变革,把企业优良的传统发扬光大,同时,纠正一些企业存在的问题。最早提出有关组织变革过程理论的是勒温,该模型提出组织变革三部曲:解冻――变革――再冻结,可以说这一模型也反映了企业文化变革的基本规律。一般来讲,企业文化的变革与实施需要有导入阶段、变革阶段、制度化阶段、评估总结阶段。

导入阶段就是勒温模型的解冻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从思想上、组织上、氛围上做好企业文化变革的充分准备。在此阶段内,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制、高效的执行机制、全方位的传播机制等几个方面的工作,让企业内部所有人认识到企业文化变革的到来。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阶段的工作,可以建立领导小组来落实,设立企业文化建设专项基金来开展工作,在人力、物力上给予支持。

变革阶段是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关键,在这个阶段内,要全面开展企业文化理念层、制度层、物质层的建设,即进行由上而下的观念更新,建立健全企业的一般制度和特殊制度,形成企业风俗,做好企业物质层的设计与应用。这一阶段可谓是一个完整的企业形象塑造工程,中心任务是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落实,至少要花一年的时间。

制度化阶段是企业文化变革的巩固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总结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经验和教训,将成熟的做法通过制度加以固化,建立起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在制度化阶段,企业文化建设将从开始的重点工作转变成日常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员也将会从前台退居幕后去操控企业建设。在这一阶段,就是在日常工作寻找企业文化建设的不足,不断去完善提高,尽早建立一套切实可行、高效实用的企业文化制度,让企业文化建设站稳脚跟,深入人心。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时刻牢记新的企业文化制度,避免原有的不合适的企业文化复辟,对于那些有着悠久传统历史的企业,这个问题尤为重要。

评估总结阶段是企业文化建设阶段性的总结,在企业基本完成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工作之后,总结评估以前的工作,这对日后企业文化的改进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红梅.中国民营企业企业文化建设方略[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2] 李莉.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

[3] 杨润梅.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是实现企业价值理念[J].中国集体经济,2009:25.

民营企业论文篇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我国的民营企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研究和吸取我国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营运资金管理经验与教训,加快建设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又适应二十一世纪竞争环境的民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模式,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民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存在许多先天的不足,在营运资金管理中的主要问题有:

(一)融资困难,周转资金严重不足

现在,我国一些民营企业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地方各级政府也为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提供财政支持;中国人民银行也鼓励各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这些措施改善了一部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但是,各金融机构在改进金融服务、开发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调整信贷等方面还有缺陷。所以,融资难仍然是摆在民营企业头上最突出的问题。转贴于()

(二)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

有些民营企业奉行“现金为王”的理念,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导致现金的管理成本和机会成本上升;而且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编制现金计划,对闲置资金没有充分利用;有些小规模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过量购置不动产,贷款投资所占的比例较高,面临的风险也增大,它们总是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扩展规模。

(三)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严重

不少民营企业缺乏严谨的库房管理制度,库房管理者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这些人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管理不到位,出现存货过期变质,库存数量不准确等问题是司空见惯的,而且出了问题也是草草收场,无人深入追究,资产浪费严重。

(四)不注重现金流量的管理,营运资金波动大

目前,很多民营企业存在重销售、轻理财的现象,不注重日常现金流量的管理,营运资金波动大。当出现经济繁荣时,不能正确预估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一旦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产品成本提高,转贴于()经营现金流入量锐减,或是新上项目见效慢,原有业务资金告急,或是债务到期,财务风险加大等情况出现时,问题与危机就充分暴露出来。因此,掌握好现金的流量管理势在必行。

三、改善民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由宏观经济环境和自身双重因素造成的。所以,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和掌握民营企业现金管理规律

在加强营运资金管理过程中,中小民营企业的现金流量与企业的生命周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企业刚刚建立时,往往具有大量的资金满足企业的生存。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应收账款的增加,所需的流动资金的增加,企业将面对资金的压力。由于资金的支出加剧,这一阶段许多民营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甚至倒闭。经过了这一“化蛹为蝶”的困难阶段,企业投资逐渐收回,现金也随之充裕。

(二)转变观念,增加融资渠道

稳定的融资渠道能够为民营企业的成长壮大提供有力的保障。一般来说,在民营企业的初创阶段,由于其规模小,主要依靠个人投资或利润留存的方式来追加投资。但随着规模不断扩大,有限的内源融资往往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外源筹资逐渐成为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民营企业应充分利用商业信用和短期银行借款筹集短期资金。此外,筹集短期资金的方式还有短期融资债券、应交税金、应交利润、应付工资、应付费用、票据贴现等,但无论哪种方式都有其优缺点。民营企业的财务人员要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选择筹资组合,在尽可能多地使用流动负债的基础上,注意本企业的清偿能力,保证企业的信誉,给企业带来最大的收益。

(三)加强存货管理

建立健全存货管理的规章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对存货的管理和记录必须分开,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决不能把资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交由一个人做。结合企业的特点,采取定期盘点和轮番盘存的方法,清查财产物资的实有数量,妥善处理盘盈盘亏,确保账实相符。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

(四)加强成本费用的控制与管理

“开源节流”一直被认为是企业制胜的法宝。由于会计利润是当期收入和费用成本配比的结果,在任何收入水平下,都要加强成本费用的控制与管理,做好预算,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以提高利润、增加企业价值。

(五)加强企业财务预算,提高企业营运效率

财务预算能使企业正确预测风险,及时得到资金的各种信息,并采取措施防范风险,提高效益。同时,还可以协调企业各部门的工作,避免部门间冲突,提高内部协作效率。此外,销售部门在销售、费用等预算指导下,还可事先对市场有一定了解,把握市场变化,减少存货的市场风险。因此,财务管理应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构建科学的预测体系,进行科学预算,包括销售预算、采购预算、投资预算、人工预算、费用预算等。

民营企业论文篇8

民营企业国际创业的风险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政治风险、外汇风险、生产风险、营销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文化风险。政治风险是民营企业由于国际创业所在国的政治局势变化所引起的风险,该风险属于不可控风险,只能通过早期判断预测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来减少损失,同时该风险的不可预期性也很大,属于国际创业中较为基本的风险之一;外汇风险则是指由于汇率变化和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所在国的外汇政策调整所引起的经济损失的可能;生产风险则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原材料、技术和质量检验标准等方面的问题而导致企业生产受阻的可能性;营销风险是指企业由于不利的市场环境所导致企业营销活动失败乃至经济损失的情形,营销风险应当在企业营销活动开始及持续过程中通过对市场的分析来加以预防控制;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现金流及融资能力等方面出现问题,而对企业整体生产经营造成的不利影响;经营风险是指由于人才外流、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导致的企业国际创业受阻的情形;文化风险则是指由于企业文化与投资国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企业预期收益无法实现,经营活动失败的情形。

二、民营企业国际创业的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企业在国际创业的过程中对各种风险事件发生之前的种种迹象进行辨认、辨别的活动,风险识别是通过系统的方法来发现生产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和可能导致企业损失的情形的过程。对于民营企业的国际创业过程而言,其不但要考虑到投资国经济政策的未来变化趋势以及该国市场需求的走势,还必须考虑由于某些因素导致可能给企业远期带来的不利后果,同时在面对突发风险的情况下,民营企业还应当有一定的防范措施。民营企业的风险识别是民营企业进行风险控制和防范的第一步,民营企业可能遇到的风险不仅来自于投资国,还有可能出现在企业内部。例如,投资国的政权更迭和企业与投资国公民的关系都有可能构成企业的政治风险,而投资国对银根松紧的调整和企业在投资国的信用也都可能构成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风险控制的措施

风险控制是指企业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来消除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者降低风险发生时的企业损失。必须承认的是民营企业的国际创业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风险,因此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应当根据风险种类的不同采取回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散风险和转移风险等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具体措施是:当企业的国际创业中的整个或某一部分项目发生风险的概率达到临界值的时候,企业就应当考虑是否放弃该项目或者修改项目的预期目标;对于可以回避的风险企业应当努力采取措施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对于不可以回避的风险,企业除了考虑对放弃项目之外,还可以选择采用一定方法来降低风险发生时的损失。由于有些项目的放弃会导致企业国际创业的整体战略遭受重大的挫折,因此在风险不能完全避免时采取降低风险造成损失的方法也是企业可以进行的选择;对于金融方面的风险,企业可以采取对冲的形式进行全部或一部分的抵消,如通过股指期货来预防股票市场的震荡;当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来源是多方面的时候,企业应当尽量将风险一一分离,一方面可以致力于回避或降低较大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多个风险同时发生所造成的连锁反应;企业还可以通过保险等合同形式来将风险发生时的损失转移到企业国际创业项目之外的主体之上,此种方法需注意的是企业必须将风险转移到有能力承受的主体之上,否则其他方不能完全承受风险,还有可能反过来给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对于上述种种控制风险的措施和方法,企业可以择一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具体要参考企业所面临的实际风险。

四、民营企业国际创业的风险防范

国际创业中风险的不可完全避免使得民营企业在国际创业中必须对风险进行识别、控制与防范。风险识别是企业进行风险控制、防范的前提,风险控制则是企业在面临风险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而风险防范则是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来使企业能够更加有条不紊地应对风险。民营企业国际创业的风险防范制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完善的风险防范体制的建立。风险防范体制是企业应对风险的最有效措施,也是最整体的制度设计。民营企业可以在项目开展前期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分析国际环境可能造成的各方面风险,同时对投资的安全性做出评估和测量。在国际创业开展的过程中,企业可以根据各种已经显现的不利因素和尚未显现的各种迹象来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在项目完成后,企业还可以分析已完成项目的经验教训从而做出是否继续类似项目或者改换其他项目的战略决策。现实的情况是,我国民营企业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政府对于民营企业国际船业的指导扶持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民营企业也未能形成一致对外的团体,因而其所面临的风险也较多,我们建议应该由国内专门负责对外投资的职能部门统一领导和组织国内民营企业的国际创业,从而提高对外投资的竞争实力,提升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创业中的地位和待遇。保险措施的采用。保险是转移风险的重要措施,民营企业在国际创业的过程中要重视海外投保方面的支出,通过缴纳保费来实现风险的转移。当然民营企业在进行投保的过程中也要清楚了解保险公司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对于不能承受的风险,企业可以考虑寻找其他保险公司或者采用其他风险控制措施来解决。国际金融渠道的采用。民营企业在进行国际创业的过程中考虑到可能存在的风险,可以采取借助国际金融机构贷款或者其他国家政府企业的参与来实现风险的控制,通过国际金融机构和其他国家对于投资国的影响来实现对风险的消除、降低或者转移。分散化投资渠道的建立。风险与收益总是息息相关的,收益越高的项目往往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因此企业在国际创业的投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风险与收益的关系,避免将资金集中在风险较大的项目之上,而应当综合考虑风险与收益,通过分散的项目投资来实现对风险的控制。金融衍生品的使用。金融衍生品由于其杠杆作用可以成为应对国际金融风险的有力手段,如通过合约将远期不确定性风险转变为即期可确定性的收益,通过回避时间风险来实现风险控制;再如通过本币与外币的兑换来实现汇率风险的控制,通过期货交易来实现风险对冲,从而弥补风险造成的损失,通过项目支付时间的提前或延后来减少资金上可能存在的风险。

五、结论

民营企业在国际创业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主要包括:政治风险、外汇风险、生产风险、营销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文化风险。对上述风险的识别是民营企业进行风险控制和方法的重要前提;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应当根据风险种类的不同采取回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散风险和转移风险等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而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完善的风险防范体制,同时灵活运用各种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使企业能够更加有条不紊地应对国际创业中的风险。

上一篇:土建工程施工技术范文 下一篇:建设项目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