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防治范文

时间:2023-10-19 04:50:29

污染防治

污染防治篇1

第一条为了防治水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饮用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地表水体及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

本省管辖的海域环境污染防治,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

第三条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严格控制工业、生活和农业面源等污染,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预防、控制和减少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水环境质量负责,应当将水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水环境保护目标和年度实施计划,增加水污染防治资金投入,确保水污染防治的需要。

水环境保护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和目标责任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海事管理机构对船舶污染水域的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国土资源、卫生、建设、农业、渔业等有关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有关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做好辖区内饮用水安全、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工作,并配合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做好水污染防治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水环境,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水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有关监督管理部门接到检举后,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并对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规划和标准

第七条省环境保护、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省有关主管部门根据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和水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等情况,编制《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以下简称功能区划分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经批准的功能区划分方案是制定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基本依据。

第八条防治水污染应当按照流域或者区域进行统一规划。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以及其他跨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编制、批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本省行政区域内跨设区的市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由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省发展改革、水行政等主管部门和有关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编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国务院备案。

设区的市行政区域内跨县(市、区)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组织市环境保护、发展改革、水行政等主管部门和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编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国务院备案。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水污染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证本行政区域水体和出境水水质符合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监测和保护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第十条依法制定的水污染防治规划是防治水污染的基本依据,规划的修订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和流域、区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安排产业布局、调整经济结构、规范开发建设,协调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水环境保护工作。

第十二条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水环境保护的需要,对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制定地方标准;对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

第三章饮用水水源保护

第十三条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可以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准保护区。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调整和饮用水水源的保护,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边界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涂改或者擅自移动地理界标和警示标志。

第十五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禁止堆放、存贮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的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保护饮用水水源的实际需要,在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相邻的公路或者航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运输危险化学物品的车辆和船舶发生事故污染饮用水水源。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设饮用水备用水源,保障应急状态下的饮用水供应。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治理,安排资金,扶持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促进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

农村自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由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环境保护等主管部门会同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划定保护范围,明确保护措施,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九条饮用水水源受到污染可能威胁供水安全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责令相关排污单位采取停止或者减少排放水污染物、停产整治等措施;可能威胁下游地区饮用水供水安全的,还应当及时向下游地区通报。

饮用水水源受到污染的,所在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向社会有关饮用水水源污染状况、应急措施和恢复供水的信息。

第四章生态建设和污染控制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生态功能保护的需要,对下列区域、水体依法划定保护区,并采取措施,保证区域、水体符合功能区要求:

(一)主要河流源头区;

(二)重要渔业水体、保护生物物种资源的水体;

(三)风景名胜区水体;

(四)重要的湖泊、湿地;

(五)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森林;

(六)其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价值的区域、水体。

依法划定的保护区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一条水环境功能确定为一、二类水质水体的流域上游(含支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水环境保护的需要,规定禁止或者限制建设的项目。已建成的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项目,应当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关闭。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府应当根据生态保护的目标、投入、成效和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区域协作等方式,建立健全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域和江河、湖泊、水库上游地区以及有关生态保护区区域的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加大补偿力度。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建立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和节约用水机制,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推广节水减污技术,依法淘汰严重污染水环境的落后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和农药,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控制化肥、农药对水体的污染。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功能区水质保护要求,依法划定畜禽养殖的禁养区和限养区,并向社会公布。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收集、存贮、利用或者处置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养殖排泄物。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排放标准排放水污染物。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在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处理设施建设等方面采取财政补贴、减免费用等扶持措施。

规模化畜禽养殖的具体标准,由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省农业主管部门确定。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推广使用标准化水产养殖技术,合理确定水产养殖规模、品种和密度,预防、控制和减少水产养殖造成的水环境污染。

第二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对江河、湖泊、运河、水库、渠道、河道、沟池等开展清淤保洁工作,提高城乡水环境质量。

第二十八条新建、扩建、改建有水污染物排放的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

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文件中明确需要进行试生产的建设项目,试生产前应当报经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同意,其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

第二十九条向环境或者向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排放水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以下统称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设置规范化排污口。

禁止私设暗管或者采取其他规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

第三十条重点水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制度。

省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将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省人民政府的要求,将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县(市、区)人民政府。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将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排污单位。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生态保护目标、水环境容量、水环境质量状况等因素,合理分解落实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对水质不符合功能区要求的地区,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增加其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削减指标。

第三十一条下列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申领排污许可证后,方可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水污染物:

(一)排放工业废水、医疗污水的;

(二)运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

(三)排放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水的;

(四)向环境排放餐饮污水的;

(五)其他依法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的。

第三十二条企业事业单位申领排污许可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已通过竣工验收;

(二)有保证设施正常运行的管理制度和技术、管理人员;

(三)有污染事故应急方案,并配备应急处理所需的设施和物资;

(四)重点排污单位已安装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企业事业单位申领排污许可证,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交证明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相关材料。

本条第一款规定的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由设区的市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的环境容量、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以及排污单位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等因素,商同级有关部门确定。

第三十三条排污许可证应当载明允许排放的水污染物种类、数量、浓度、排放地点、排放方式、排放时间和排放去向等内容。重点排污单位的排污许可证还应当载明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削减数量和时限等内容。

排污许可证的有期限应当根据排污单位所属行业和污染控制要求等因素合理确定,最长不超过五年。其中,位于环境敏感区的企业事业单位,其排污许可证的有效期限最长不超过两年。

第三十四条排污单位通过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等措施削减依法核定的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指标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给予适当补助。

逐步推进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有偿使用和转让。在实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同一流域内,依法有偿取得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并安装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的排污单位,完成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指标后,通过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等措施节余的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指标,可以依法有偿转让。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第五章污染治理

第三十五条城镇污水应当集中处理。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建设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完善城镇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加强城镇水环境综合整治。

乡、村应当根据当地实际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改善农村水环境。

第三十六条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接纳工业废水的,其处理设施应当具备相应的处理能力。

第三十七条向环境或者向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水污染物的,不得超过国家和省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第三十八条向环境排放水污染物的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排污费征收标准缴纳排污费。但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出水水质达到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免缴排污费。

向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水污染物,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排放标准并缴纳污水处理费用的,不再缴纳排污费。

超过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水污染物的(含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向环境超标排放以及向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超标排放),除按照本条例第五十八条规定处理外,排污单位应当根据国家和省规定加倍缴纳排污费。

第三十九条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发现纳管水质超过纳管标准时,可以采取关闭超标排污单位的纳管设备阀门等有效措施防止总排口出水水质超标,并及时报告所在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建设主管部门。

第四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水污染严重的流域、区域,划定重点监管区,确定重点监管的行业和企业,限期整治。重点监管区未达到整治目标的,应当暂停审批或者核准流域、区域内新增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

第四十一条水环境质量因严重干旱等不可抗力原因达不到功能区水质要求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排污单位水污染物排放情况,对排污单位采取限制生产、停产等强制措施,确保功能区的水环境质量。

第六章环境监控和应急处置

第四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水行政、国土资源等主管部门,根据水环境保护的需要,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环境监控体系,完善环境安全预警预测系统,提高相关部门之间的环境信息资源共享和动态跟踪评价水平。

第四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掌握本行政区域的水环境质量状况、水污染物排放情况及变化趋势,统一水环境质量状况信息。

第四十四条排放工业废水的排污单位、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应当建立水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制度,记录设施运行和维护情况、水污染物排放情况及相关监测数据。

第四十五条重点排污单位设置的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应当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联网,并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

重点排污单位向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水污染物的,其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还应当与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联网,并提供在线监测数据。

第四十六条可能发生水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法制定本单位的水污染事故应急方案,做好应急准备,并定期进行演练。应急方案应当报所在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化工、医药等生产企业和储存危险化学品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要求配备事故应急池等水污染应急设施,防止水污染事故的发生。

第四十七条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水污染事故的,当事人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措施,控制或者避免污染事故,并向所地人民政府或者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通报水行政、建设等有关主管部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水污染事故受理电话。

第四十八条负责水污染事故应急和事故调查处理的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海事、农业、渔业、水行政、国土资源和安全监管等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应对突发事件的要求,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措施,做好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工作。

第四十九条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事故和纠纷,由有关人民政府或者相关主管部门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其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或者相关主管部门协调解决。

第七章执法监督

第五十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单位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检查人员应当为被检查单位保守商业秘密。

排污单位造成严重水环境污染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可以依法对有关设施、设备和物品采取查封、暂扣措施。

第五十一条排污单位拒不履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作出的责令停产、停业、关闭或者停产整顿决定,继续违法生产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作出停止或者限制向排污单位供水、供电的决定。

第五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将排污单位遵守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情况纳入企业诚信评价体系,及时公布重大水污染违法情况。

第五十三条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未按要求完成重点水污染物总量削减和控制任务的设区的市、县(市、区)定期向社会公布。

设区的市、县(市、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未按要求完成重点水污染物总量削减和控制任务的排污单位定期向社会公布。

第五十四条上级人民政府及其行使监督管理权的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行使监督管理权的主管部门水污染防治行政执法的监督。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水体污染的排污单位,当地人民政府及其行使监督管理权的主管部门未依法作出处理的,上级人民政府及其行使监督管理权的主管部门应当责成其作出处理或者依法直接作出处理决定。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发现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同级其他部门,对造成水体污染的排污单位未依法作出处理的,可以提请本级人民政府责成其依法履行职责。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六条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堆放、存贮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的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除污染物,并可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清除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指定相应单位代为清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第五十七条排污单位不正常使用水污染物处理设施,或者未经批准拆除、闲置水污染物处理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但罚款数额最高不超过一百万元。应缴纳排污费按年计算。

第五十八条排放水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省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但罚款数额最高不超过二百万元。应缴纳排污费按年计算。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超过国家或者省规定的排放标准排放水污染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但罚款数额最高不超过五万元。应缴纳排污费按年计算。

限期治理期间,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制生产、限制排放或者停产整治。限期治理的最长期限不超过一年;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关闭。

第五十九条排污单位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同意进行试生产,或者未按规定要求试生产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试生产,并可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条建设项目无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文件,建设单位擅自开工建设并建成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限期补办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手续,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条件的,由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法提请有关人民政府予以关闭。

第六十一条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无排污许可证排放水污染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排污、限期补办排污许可证,可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依法不予核发排污许可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停业或者关闭。

第六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要求完成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和控制任务的;

(二)未按规定完成淘汰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技术、工艺、设备或者产品任务的;

(三)违反国家和省有关产业政策审批、核准项目的;

(四)违法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违法审批排污许可证的;

(五)未按规定实施行政处罚或者违法采取行政措施的;

(六)未按规定制定水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或者未按应急预案的要求采取措施的;

(七)接到对环境违法行为的举报后,不及时履行执法职责的;

(八)因监管不力造成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运营单位长期或者严重超标排放的;

(九)其他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行为。

第六十三条排污单位违反规定排放、倾倒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非法处置危险物质,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可以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拘留处罚。

拒绝、阻扰、妨碍环境监督管理人员依法执行职务,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理。

第六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污染防治篇2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全国第六次环境保护大会和省委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以及全省第六次环保大会、省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十五”以来的环保工作,安排部署“*”期间的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落实目标责任,实现玉溪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下面,我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认真总结“十五”期间环保工作的成功经验,为“*”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一)“十五”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确立并实施“生态立市”发展战略,把保护环境和生态建设作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切实采取措施控制环境污染,在经济实现稳步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同时,生态建设和环保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人居环境、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实现了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以抚仙湖为重点的“三湖一海”水污染防治成效明显。“十五”以来,特别是市第三次党代会以来,以抢救抚仙湖为重点,采取多种措施,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竭尽全力保护好高原明珠抚仙湖,努力遏制星云湖、杞麓湖水环境污染加剧势头,全力搞好阳宗海保护工作。“十五”期间,省、市、县共投入资金7.22亿元。为了确保抚仙湖Ⅰ类水质,市、县党委和政府果断拆除沿湖污染水体和影响景观的建筑物,禁止抚仙湖内的机动船艇,关停帽天山周边采矿点,开工建设星云湖、抚仙湖出流改道工程,并积极组织沿湖村民开展环湖文明走廊工程和入湖河流生态监护等活动,有效控制了入湖污染负荷,“三湖一海”年削减化学需氧量3165.4吨、生化需氧量972.5吨、总氮411吨、总磷81.3吨。使湖泊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年下降为Ⅱ类水质的抚仙湖在*年恢复为Ⅰ类水质并得以保持,星云湖蓝藻大规模爆发状况得到有效控制,杞麓湖水质保持稳定,阳宗海水质由Ⅲ类恢复到Ⅱ类。

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基本得到遏制。全市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目标,强化监管措施,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累计对187家重点污染企业进行了限期治理,实施了达标排放再提高工程。依法关停23户“五小”企业,淘汰小钢铁企业生产能力144万吨,关闭抚仙湖周边42个采矿点,否决15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选址,对387个项目执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156家企业执行了排污许可证制度,依法向排污企业征收排污费4393万元。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有效地遏制了工业污染,改善了区域环境质量。

生态市创建活动全面展开。我市在全省率先组织编制了《玉溪市生态保护规划》,建立了全市生态环境空间信息系统。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生态创建活动,全市有6个县区开展了生态示范区建设。其中,通海县在2001年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的考核验收,成为云南省第一个全国生态示范区。红塔区大营街镇和易门龙泉镇建成云南省生态乡镇,跻身全省第一批生态乡镇行列。切实加强了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全市建成各级自然保护区19个,总面积141166公顷,占国土面积的9.24%。

以中心城区和湖泊水环境整治为重点,实施中心城区九大建设项目,推进中心城区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建设了玉溪大河防洪水系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出流改道出水口片区、聂耳文化广场等工程,使中心城区面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城市形象和品位得到提升,园林城市建设通过省级验收,生态市建设基础得到夯实。

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得到加强,人民群众环境安全得到保障。全市环保部门建立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体系,对环境行政许可事项进行了清理。加强了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污染源的现场监督管理,加大对“环评法”和“三同时”要求项目的执行力度,连续3年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和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环保违法行为,及时查处各类污染投诉案件,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环境问题。“十五”期间,全市共查处环境污染案件2895件,实施行政处罚316件。处理污染纠纷、污染事故及市长热线交办件647件。

城市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公众环境意识得到提高。“十五”期间,我市在全省率先组织开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建立了“创模”机构,落实了责任,编制了规划,实施了蓝天、碧水、宁静、绿化四大工程。建成面积为12km2的环境噪声达标区,烟尘控制区达100%。建成了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实现了空气质量日报。实施了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垃圾处理厂扩建以及玉溪大河、东风大沟环境整治等工程。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并将此项工作推进到8个县城,使县城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保持在二级标准。“城考”工作连续5年位居全省前列。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饭店”等绿色系列创建活动,促进公众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立市”战略深入人心,全民关注环境保护、参与生态建设的局面正在形成。

(二)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肯定“十五”环保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环境污染防治形势十分严峻。目前抚仙湖保持在Ⅰ类水质,但其透明度仍在下降,藻类数量增加,主要污染物总磷、总氮仍在上升,保持抚仙湖Ⅰ类水质的任务极为艰巨。杞麓湖、星云湖水质现状距功能目标相差甚远,治理状况不尽如人意。全市大多数水体均受到污染,两大河流多数断面达不到功能要求。二是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全面达标排放任务十分艰巨。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十分突出,尤其是炼铁、水泥、化工等重污染企业,其污染排放超出了环境承载力,特别是有的企业缺乏法律意识,环保设备时开时关,污染了周边环境,距离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有较大差距。三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转变,经济结构尚未得到有效调整。有的地方为了获取一时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短期行为时有发生。建设项目未经“环评”审批即上马建设,未经环保验收即投入生产的情况依然存在。四是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创模”重点工程进展缓慢。对照新修订的“创模”指标,我市的“创模”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五是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局部地区由于生产方式落后,生态破坏范围日益扩大。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农村环境质量亟待改善。六是环境纠纷和环境仍然突出。部分工业项目因为污染严重,对周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导致群众屡次投诉和上访。七是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重审批、轻监管,执法不严、查处不力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二、明确目标,深化认识,认真实施生态立市战略

根据国家、省的要求,结合玉溪实际,“*”期间我市环境保护的目标是: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到2010年,确保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十五”末的基础上化学需氧量削减18.1%、二氧化硫削减3.3%,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达10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三湖一海”主要污染物入湖总量削减率达10%以上,项目开工率达100%,完工率达95%以上,水环境功能达标率达到50%,抚仙湖稳定保持地表水Ⅰ类水质标准,星云湖达到地表水IV类水质标准,力争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杞麓湖达到地表水Ⅳ类水质标准,阳宗海(玉溪部分)稳定保持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两大水系监测断面水环境功能水质达标率大于60%,地表水环境功能达标率大于65%;八县一区重点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大于95%,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区环境质量达到环保要求,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市城乡环境质量总体好转,重点区域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基本形成生态市的框架。

“*”期间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实施“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遵循“协调发展,互惠共赢,多还旧帐,不欠新帐,依靠科技,创新机制,突出重点,综合治理,整体推进”的原则,切实转变发展观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努力做到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开创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的科学发展新局面。

按照“*”期间的工作目标和总体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环境保护的工作思路,就是抓住一个重点,加快两个体系建设,严格三项制度,强化四项工作。一个重点,就是防止和控制污染,水资源作为玉溪的优势资源,要使水资源发挥作用,建设新的优势产业。水资源也是一个变动的资源,保护不好,优势资源就会变成负担。两个体系建设,就是加快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环境执法监督体系的建设。三项制度,就是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环境目标责任制,把环评作为各项建设的“控制闸”,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强化四项工作,就是要进一步强化环境执法、环境科技创新、环境宣传教育和环保队伍建设,确保全市环保事业的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理念和政策措施。在今年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总理明确提出: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即实现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向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的转变。省委、省政府要求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是预防与治理的关系;三是城市与农村环保的关系;四是政府主导与市场推进的关系。我市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按照玉溪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生态市的目标,全面推进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市是玉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愿,也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要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充分认识环境形势的严峻性,增强责任感与紧迫感,加快推进“三个转变”,把环境保护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历史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三、突出重点,切实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

(一)加大以“三湖一海”为重点的水环境污染治理保护力度

“*”期间,要坚持把水污染治理作为环境保护的首要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多措并举,坚持一湖一策,分类指导,加大投入,强化治理保护措施。一是要抓好治理规划的修改完善工作,使规划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建立健全“三湖一海”“*”规划实施的四个监督管理制度,即目标责任制、项目问责制、规划项目绩效评估制、规划项目检查与考核制,全面实施规划项目和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二是要认真落实重点工程。实施抚仙湖北岸径流区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抚仙湖环湖截污治污工程、抚仙湖湖滨带恢复工程、抚仙湖入湖河道污染控制工程、星云湖径流区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星云湖底泥疏浚工程、杞麓湖退塘还湖及生态修复工程、杞麓湖底泥疏浚等重点工程。三是要继续实施生态林业建设、小流域治理等措施,改善湖泊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四是要清理整顿径流区违法排污企业,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加大对重点工业污染源、污水处理厂和主要入湖河道、规模化养殖场的现场监察力度。五是要加强湖泊水质监测和污染防治科研工作,加强对径流区群众的宣传教育,继续组织开展生态监护活动,继续实施环湖文明走廊工程。要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千方百计保持抚仙湖Ⅰ类水质,稳定和改善星云湖、杞麓湖、阳宗海水环境质量,确保“三湖一海”水质目标实现。

要切实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尽快制定并实施全市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严格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一级保护区要禁止一切可能对水质产生影响的经济活动,坚决关闭一切排污口。二级保护区要禁止新增排污口,关停和改造对饮用水源有污染威胁的企业。要严格控制保护区土地利用、植被破坏等开发活动,严格防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保护区。要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源地的污染防治,建立健全安全预警制度,定期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信息,确保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大于95%,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水平得到提高。加大对两大水系的污染综合防治力度,确保两大水系监测断面水质达标。

(二)全力推进“创模”与生态市建设

积极推进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要对照新的“创模”指标,结合实际,对“创模”规划进行修编,调整充实“创模”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办公室。根据修订的“创模”指标和规划要求,进一步对考核指标分解细化,落实目标考核责任制,做到既分工负责,各司责职,又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力争在“*”期间实现“创模”目标。要以“创模”为契机,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对噪声扰民、餐饮业油烟污染进行专项整治,加强燃煤和施工、运输扬尘监管,认真治理汽车尾气污染,采取搬迁、取缔、限期治理等多种措施,加大对中心城区周围小炼铁、小水泥污染整治力度,努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为人民群众营造优良的生活环境。

认真做好规划,全面启动生态市建设工作。要积极组织编制符合玉溪实际、起点较高的生态市建设规划,以规划作指导,有步骤、分阶段,规范有序地推进生态市建设。特别是要尽快编制中心城区玉溪大河、东风大沟综合防洪水系建设规划,并加快组织实施。进一步推进各县区生态示范区建设,启动生态县建设,加大中心城区生态城市建设力度,力争在“*”期间基本形成生态市的框架。

(三)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三同时”制度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所有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严格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和监督管理,严禁建设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污染重的项目,凡是不符合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环保标准的项目,环保部门不得批准“环评”,不得核发排污许可证。凡是未经“环评”审批的项目,有关部门一律不得办理相关手续。对违反“三同时”制度,环保设施未落实到位即投入生产的企业,要依法责令停产治理并予以处罚。要下决心淘汰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力,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遏制污染产生,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产业布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体系。要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实施生态工程,开展生态产业建设。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突破资源节约的技术瓶颈,积极鼓励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废物减量利用,做到增产不增污。要着力抓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活动。力争到2010年建成2—3个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型工业园区,建成1个循环经济型城市。

(四)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积极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组织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广发展农村沼气,规范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推进改水、改厕和绿化工作。开展土地污染防治,综合治理污染严重的耕地和农业废弃物,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组织开展生态乡镇和生态村的创建活动,有效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到2010年,要初步解决坝区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山区和半山区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湖泊区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环境管理薄弱问题。

(五)认真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确保约束性指标的完成

坚持源头预防和末端控制相结合,认真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把排污总量控制任务分解到各县区和重点企业加以落实。继续推行工商、环保联动排污许可证年检制度,禁止排污企业超量和无证排污。建立和完善对钢铁、水泥、磷化工、造纸等重点排污企业的自动在线监控、监测系统,加大对污染源的治理监管力度。到*年,完成重点污染源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控、监测系统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监控。到2010年,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达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要求,确保国家、省下达的约束性指标的完成。

四、建立保障机制,加强能力建设

(一)加强领导,建立考核监督机制

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要及时研究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和环保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中央制定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体系,已将环保指标列为干部实绩分析评价内容,我省也将环境保护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在重大决策、区域开发、项目建设、评先树优等方面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环境保护领导责任制,认真落实环保考核监督制。市政府将继续与县区政府签订环保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各项环保指标。各县区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层层分解落实考核指标,切实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真正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切实负责,人大、政协共同监督,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格局。

(二)加大环保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全市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环保投入,要把环保投入纳入财政预算。“*”期间,市政府每年将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三湖一海”水污染综合治理和环境保护,“三湖一海”相关几个县也应增加水污染综合防治资金,各县区均应安排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要成立“抚仙湖保护基金会”,首期争取省政府注入资金4000万元,市政府匹配资金4000万元,抚仙湖所在三县政府适当配套资金。要拓宽投资渠道,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和引进外资参与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营运,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推进环境污染治理的市场化、产业化。要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实行“排污者付费,治污者受益”的政策,建立企业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约束机制,鼓励企业增加环保投入。

(三)强化环保法治,加大执法力度

认真落实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环保部门执法主体地位和责任,进一步加强对环境执法活动的行政监察,完善执法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和案件,对因重大决策失误导致环境损失或生态破坏的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各级环保部门要会同监察部门依照《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予以查处。要加大对排污单位的执法监管力度,绝不允许任何单位违法排污,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强联合执法,完善执法部门信息通报、联合办案和案件移交等制度,形成执法合力。加大对违法违规建设、违反“三同时”制度、超标或偷排污染物等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继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环保专项行动,着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安全的环境问题。全市环保部门要敢于执法,敢于碰硬,对重大环境违法案件和群众反映突出的环境问题,要联合监察部门实施挂牌督办,限时办结。

(四)加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提升环境监管水平

要建立健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使其能够客观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要切实加强环境执法监察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环境事故应急监测体系,提高对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努力建设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要切实加强环境保护队伍思想、作风、组织、制度建设,弘扬“忠于职守、造福人民、科学严谨、求实创新、不畏艰难、无私奉献、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中国环保精神,把环保部门建设成为法制机关、服务机关、责任机关和人民满意的机关,把环保队伍建设成为“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队伍。

(五)加大环保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民环保意识

环保事业是全民族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要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广泛开展多领域、多形式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使每一个公民都能够自觉地从我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形成人人珍爱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良好氛围。

污染防治篇3

现状堪忧难题多

三峡库区船舶平均流量10万余艘/年,目前在重庆市境内航行和停泊的各类船舶约有3万艘,其中在重庆登记注册的船舶1万多艘,形成运力约100万吨,客运力约25万客座,船舶运输从业人员10万余人。据环保部门测算,重庆市籍的各类运输船舶每年产生垃圾4.2万吨,粪便700多万吨,生活污水1500多万吨,含油废水100多万吨。这些污水,只有约1%经过处理,99%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到长江。三峡工程建成以后,三峡库区将形成地跨600多公里、蓄水量400亿立方米、水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的巨大水库,这将大大促进长江航运的快速发展,船舶数量将迅速增加,排污程度也将随之增大。届时,库区江面变宽,江水变缓,库区的自净能力大大减弱,如果不及早防治船舶污染,库区水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将陷入被动。

据重庆市环保局局长张绍志介绍,目前船舶对三峡库区水域的污染主要有四个方面:油污染、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船舶事故污染。目前生活垃圾控制较好,而在治理生活污水方面相对滞后,绝大多数船舶都是将生活污水直排长江,其中客运、货运、趸船的污水是主要污染源。

万州港是三峡库区腹地最大的港口,记者随意走访的十数艘船舶,都是将污水直排长江。“华顺”号货轮的水手坦率地对记者说:“我们祖祖辈辈都是把东西往长江里排,三峡蓄水了还不是一样排。”在“华顺”号旁边是一艘趸船,船上有两间厕所,记者在里面看到,这个所谓的厕所,实质上就是在趸船边挖了一个洞,周围用铁板围上了而已,厕所里所有东西都是直接排进长江里的。据万州区海事处的同志介绍,万州区海事处登记注册的船有1265艘,依靠强有力的防范和检查措施,这些船只的垃圾问题目前基本得到解决,但船舶产生的污水问题至今仍无法解决,都是直接排进江里。

由于没有经过任何处理,船舶生活污水中含有的大量细菌微生物、生化需养量以及悬浮物,对库区水体污染相当严重。环保部门监测表明,船舶生活污水大肠杆菌群浓度可高达1100亿个/毫升,大大超过排放标准250个/毫升;生化需养量(BOD)和悬浮物(SS)的最高浓度可达2100毫克/升和1700毫克/升,分别超标41倍和11倍;船舶含油废水最高浓度可达348毫克/升,超标23倍。

在调查中记者了解到,三峡库区的部分旅游景点成了船舶污染的“重灾区”。位于重庆巫山县的小三峡风景区,风景秀丽,江水清澈。但是常年来往的观光游船排出的污水对小三峡的水质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目前,小三峡风景区共有简易游船一百七十多艘,平均每年装载一百多万观光游客进出小三峡。这些船只结构简单,厕所污物都是直接排放到大宁河,对小三峡的水质造成了严重污染。

重庆市环保局污染控制处处长郭伊均说,船舶事故污染也是目前危及库区水质的重要因素。2002年,重庆海事局辖区共发生一艘以上水上交通事故46起(其中重大事故24起),沉船30艘,比2001年分别上升9.5%和20.8%。其中有的事故发生在油区(危险品码头或泄油区域)。

重庆市环保局局长张绍志说,目前治理三峡库区的船舶污染存在诸多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法制不健全,缺乏强制手段。国家早在1983年就了《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但由于没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强制措施,三峡库区流域除几艘船舶外,绝大部分船舶的粪便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库区水体。

二是船舶污水治理工程资金还未落实,后继服务不完善,这是三峡库区污水治理的最大障碍。如果强制性禁止所有船舶排放生活污水,没有一个后续的服务手段,船舶不好操作。据测算,三峡库区上万艘船舶,通过安装污水治理一体化治理装置、建设船舶废弃物接收工程和化学危险品船舶洗舱基地工程来解决污染问题,需资金14.7亿元。

三是船舶改装污水处理装置技术不完备,成本高。目前解决流动船舶生活污水处理主要有两种办法:一是收集转运,二是对船只进行改造,安装处理装置。有关专家核算,对运力约五百人的营运客船生活污水处理装置进行技术改造,约需五十万元。而大多数航运企业不愿多出钱,有的则承担不起。

四是对过境(三峡库区)的外地船只及上游船舶造成的污染难以控制。如果只是在三峡库区重庆段实施船舶污染治理,那么重庆对外来船舶既不能要求其安装污水处理装置,也没有污水设施收集船舶污水,长江水域的污染控制依然难以实施。

防治宜早不宜迟

环保、交通部门以及库区各区县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普遍认为,三峡库区船舶污染防治工作“宜早不宜迟”,越早动手实施,解决问题的成本越低。如果到2009年三峡工程蓄水175米水位时再实施防治工作,不仅花的钱更多,而且治理难度将更大,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更是无法预计。

重庆市环保局局长张绍志说,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城镇生活垃圾以及工业固体废弃物等影响三峡库区水环境的治理项目启动较早,并取得一定成效,库区普遍建立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目前日益突出的是船舶污染问题。建议国家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专门的船舶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将船舶污染防治纳入船舶标准化改造的重要内容,强制推行防治措施,确保三峡库区的水环境安全。

为了彻底治理三峡库区的船舶污染,筛选有效的船舶污水治理技术,2001年,重庆市环保局从日本引进STB型船舶污水处理装置及USC型油水分离装置,安装在重庆长江轮船公司的长江02030(船员人数40人)拖轮上,经过10个月运行后,环保部门监测表明,长江02030拖轮的生活污水和含油废水经处理后达到国家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

此后,重庆市积极开展船舶污水治理示范工作。“江山9号”是重庆第一个改造安装船舶污水处理设备的客船。2003年下半年,重庆长江轮船公司在环保等部门的支持下,投资八十多万元,对这个载客量近六百人的客船进行了改造,安装了从日本引进的船舶污水处理装置,日污水处理能力六十吨左右。重庆长江轮船公司环境保护办公室主任刘燕告诉记者,“江山9号”每天产生生活污水、油污水2万升,旅游旺季时达到约4万升,由于没有污水处理装置,过去这些污水都直接排放到长江。自从安装了船舶污水处理装置后,船上厕所粪便水、医疗废水等全部进入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净化处理,完全达到了国家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对长江不再造成污染。

自2003年5月以来,在环保、海事、港航等部门的督促下,重庆市已有5家船舶公司的7艘船舶进行了改造,完成了生活污水治理装置安装示范工作,污水处理设备规格覆盖了15人~600人的船只,船舶类型包括滚装船、拖船、普通客船和豪华旅游船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此同时,重庆市港航局正在积极推进库区船舶废弃物接受工程、船舶生活污水集中治理工程及危险化学品船舶洗舱基地工程建设,为开展船舶垃圾、含油废水、船舶污水以及危险化学品洗舱废水集中治理工作创造了条件。

环保、海事、港航等部门认为,防治船舶污染,目前应从四个方面着手“破题”。

一是加强三峡库区环境立法与监督。对《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52-83)中关于生活污水的界定标准进行修订,把船舶厨房、洗浴等方面的生活用水也纳入规范范围。制定专门的船舶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规定新造船舶必须按环保“三同时”要求落实污染治理措施,对现有船舶实施限期治理。

二是应加大对船舶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国家安排资金对库区船舶废弃物接收工程、化学危险品洗舱基地工程和船舶安装一体化治理装置给予50%~70%的资金支持。记者了解到,虽然近些年来,国家拨款在三峡库区建设了三个流动污染源监测站,通过船舶、码头等社会单位的出资组建了一些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零星购置了少量溢油应急设施,但船舶防污基础设施仍极为缺乏。

三是国家将船舶污染物防治纳入船舶标准化改造的重要内容。交通部门认为,要从源头上解决船舶污染问题,就必须加快推进船型标准化建设。三峡成库后,水流变缓,水质自净能力减弱,如果防护措施不当,船舶造成的污染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特别是挂桨机船和一部分老旧船舶产生的油污染以及船舶产生的生活垃圾,对库区水环境的影响尤为突出。另一方面,化学品船和油船对库区水污染的潜在威胁也不容忽视。因此,从保护库区环境的角度讲,淘汰落后船型,推广技术进步的新船型就显得十分迫切。

污染防治篇4

论文关键词:水污染防治法水环境保护完善

论文摘要:我国水资源状况不容乐观,面对水污染日益严重的现实,我们应当加强水环境的保护,在我国现行水污染治理基础之上,加强政府职责,加大违法处罚力度,改革经济刺激措施,强化法律责任,完善我国的水污染防治法,从而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水,是生物圈的基本构成部分,是人类所有社会经济活动所必须依赖的物资基础之一。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在全球水资源日趋缺乏的今天,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

一、各国水污染防治法的主要管理措施和制度概况

水污染是导致水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各国为了防治水污染,都制定了相应的水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概括起来,各国水污染防治法的主要管理措施和制度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直接控制型和间接控制型。

直接控制型,即指具有强制性、技术性、严格性特征的预防性、管制性和救济性法律制度。它包括预防性法律制度、管制性法律制度、救济性法律制度。而间接控制手段,即采用经济手段,其实质在于按照“污染者负担”原则、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通过市场机制,使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生产者、消费者承担相应的经济代价,从而将环境成本纳入各级分析和决策过程。间接调控手段主要有征收环境费制度、环境税收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和财政刺激制度等。

二、我国现行水污染防治法的立法概况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210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资源的1/4,另外,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众多城市结构性缺水。而且,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用水量激增,导致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在各国纷纷立法进行水资源保护的今天,我国也积极做了水资源保护的相关立法,主要包括《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水土保持法》、《防洪法》、等等,就此形成了我国现阶段水环境管理的制度体系。在这里我们主要谈谈《水污染防治法》的立法情况。

在我国,从50年代起就由卫生部门负责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但是,其工作重点只是在于饮用水卫生管理方面。1984年5月1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9年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此后又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法规。1995年,针对我国淮河流域的严重污染状况,国务院制定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1996年5月15日,人大常委会又通过了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我国现行的《水污染防治法》共七章62条,各章内容依次为:总则,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防止地表水污染,防止地下水污染,法律责任和附则。

三、我国水污染防治面临的问题

从1996年《水污染防治法》实施以来,防治工作虽有一定进展,但水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根本遏制,治污速度赶不上污染的速度,所以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并存,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危及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现在,我国水污染防治仍面临五大严峻问题:

⒈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污染排放总量增长速度快,据水利部统计近3年增长8.6%,主要水系水质恶化程度没有得到控制,据环保局统计,2004年七大水系,一半以上达不到饮用水标准,一半以上属于五类、劣五类水,已不能直接使用。另外,水污染事故不断发生,经济损失较大。

⒉工业污染仍然十分突出。不少老企业污染严重,无力治理,生产设备老化,工艺技术落后,产生的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高消耗、高污染的小企业仍大量存在;不少企业有法不依,违法排污现象普遍。

⒊城镇污水未有效处理。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污水排放量增加,而污水处理厂建设缓慢,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滞后,目前能正常运行的有1/3,低负荷运行的有1/3,还有1/3开开停停。另外,我国仍有一大批城市没有污水处理收费制度或收费偏低,不能满足污水处理厂的运营要求。

⒋饮用水安全问题突出。我国一些地区饮用水源地水质差,不合格率占25%,全国农村尚有3亿多人饮用水不安全。

⒌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据统计我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222吨,是发达国家的5~10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62%,发达国家均为75%~85%;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为0.45,而很多国家为0.7~0.8;生活用水浪费严重,全国管网漏损率为20%,每年浪费水达100亿吨以上。

以上水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状况,说明在我国水污染防治方面,立法尚需完善,执法、司法也需要进一步改进。而立法乃执法、司法之源,所以完善我国的水污染防治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完善我国水污染防治法的思考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水污染防治政府有责。水环境保护是大规模的公益性事业,所以在公益性事业中政府的作用极为突出、重要、有效。理论和实践证实,在水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坚持并强化政府的职责。完善水环境保护必须加强政府在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水环境质量、污染总体控制、清洁生产、饮用水保护等方面的责任和权力规范,并细化法律责任条款。所以建议立法应增添“水污染防治政府有责”的规定,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责任书确定的任务完成情况和跨界水质段面水质年度考核结果应纳入政府工作考核及政府工作主要负责人征集考核体系,并作为任免、奖励干部的重要依据。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毛如柏曾强调,对领导干部的环境责任追究制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将来在修改有关法律时,应明确规定,对未履行环境保护职责的,或履行不力的行政领导,应给予行政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应辞职或撤职,情节严重的应追究刑事责任。

2.鼓励公众参与。而今,公民的环境权日益受到重视,我国的水污染防治法应加强对公众参与的明确、具体的规定,保证、鼓励、保护公众更多地参与环境管理,促进水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同时应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加强宣传、教育、培训,为水环境污染治理、保护、发展提供持续的社会根本动力。

3.彻底改变“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执法瓶颈。1996年修改的水污染防治法的“全过程控制”、“清洁生产”等新的法律概念的发展、实施确实有一定的进步。污染防治立法从末端控制战略下的预防为主,发展为源头控制战略下的预防为主,使环境管理从废物、末端管理扩大到产品、源头管理。依据立法,政府对造成水污染的企业进行了整顿,禁止新建严重污染水环境的企业,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规定企业应采用原材料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加强管理,减少水污染物的产生。

按照国家以上有关法律的规定,企业排污有严格的标准,并要缴纳排污费;超过相应标准的,要建立废水处理设施,并定时启动,保证排放的污水达到合格的标准。而现实的情况却是,不少企业偷偷摸摸排放严重超标污水,或宁愿缴纳排污费,不肯投资建设废水处理设施,或虽有排污设施,平时不启动,只是上级领导来检查时运转一下。他们就是用这种违法、欺骗的手段使其在成本相对低的状态下生产经营,取得市场中的“比较优势”;而另一方面,守法企业增加投入治理污染,提高了生产成本,相对削弱了竞争力,这就是现实情况下“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真实写照。

笔者认为应使违法违规排污的企业付出高昂的代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因此,在立法上应明确采取相应的行政处罚、司法追究、排污收费、民事赔偿等措施,使违法违规排污的企业,得不偿失,从而使违法的管理失职者不仅承受良心谴责,还要依法受到惩处。

4.改进经济刺激措施,健全价值补偿机制。如前所述,环境经济刺激措施是水污染防治法制的间接调控主要措施,它可改变无偿或低价使用水资源并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他人及后代的传统作法,从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也因此规定了相应的制度。

另外,笔者认为应该同时健全价值补偿机制,征收排污费只是考虑了水资源利用行为对水质的影响,而没有考虑水资源利用对水资源量及地下水方面的影响,是不全面的补偿。应增加的水资源补偿机制的征收对象为既不构成刑事违法又不构成行政违法,但其行为可能对水资源的使用和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单位和居民。

5.继续坚持以流域管理为核心,从整体上来防治水污染。我国以前是单一的区域控制,后来由于跨区域污染问题及纠纷层出不穷,久拖不决,而且随大城市用水量的增长,长距离引水成为许多城市的供水主要来源,跨区域污染已成为这些城市的安全隐患。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确立了将流域管理作为基础和核心,并纳入地方人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了加强流域的污染防治,国家和地方还颁布了专门的法规和规章,如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1999年湖北人大通过了《湖北省汉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与此同时笔者认为同时还应进一步建立和健全跨区域污染纠纷的法律制度,以协调好江河湖泊跨行政区域的污染防治工作,如此才能从整体上来防治水污染。

6.强化法律责任。扩充法律责任条款,增加应受处罚的情节种类,细化应受处罚的情节,加大处罚力度。同时还应规定违规之后的补救性措施,如限期改善、申报、补正及复工的规定。因为对排污者,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规范其行为,从而促使其达标,所以处罚并不是最终目的,如此才能有效地防治水污染。

五、结语

污染防治篇5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沂河、沭河流域(以下简称沂沭河流域),是指临沂市及淄博市所辖沂源县、日照市所辖莒县向沂沭河汇水的区域。

沂沭河流域的河流、水库、渠道等地表水体及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沂沭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目标,由省人民政府按照《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的规定提出,并分步组织实施。

第四条沂沭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必须坚持全面规划,统一管理,分级负责,防治并重,综合整治的原则,全面落实水污染防治措施。

第五条沂沭河流域的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和改善水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水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或者控告。

第二章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沂沭河流域的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省人民政府提出的水污染防治目标,制定本辖区的水污染防治综合治理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沂沭河流域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必须把水污染防治综合治理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长期固定的资金渠道,并在年度计划中予以安排。

第八条省人民政府每年都应当对沂沭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情况进行专门监督检查。对依法履行职责并做出显著成绩的,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未依法履行职责的,应当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第九条沂沭河流域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每年都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和上级人民政府报告本辖区的水污染防治情况。

第十条临沂市人民政府根据省人民政府的授权,依法对沂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淄博市、日照市人民政府应当分别加强对沂源县、莒县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共同做好沂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

第十一条沂沭河流域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污染防治的具体管理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的农业、水利、卫生、地矿、建设等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各自的职责分工,协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

第十二条沂沭河流域发生水污染事故时,排污单位必须采取应急措施,并及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事故报告的24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向其相邻下游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通报。

重大水污染事故应当向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

第三章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第十三条沂沭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

第十四条排污总量控制计划由临沂市人民政府商淄博市、日照市人民政府拟定,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逐级分解下达执行。

排污总量控制计划包括排污总量控制区、排污总量控制指标、排污削减量和完成削减量的期限要求等。

第十五条临沂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沂沭河干流和各主要支流的市、县(区)的行政区交界处和省界处设置排污总量控制断面,监测、监督有关市、县(区)的排污情况,并将排污情况按季度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六条沂沭河流域的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监测、监督其上游县(区)的排污情况,对超总量排放污染物的,应当向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通知报告单位。

第十七条向沂沭河流域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其排污总量控制指标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排污总量控制计划、排污单位申报的排污量以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确定。

第十八条排污单位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许可证应当明确规定持证单位的排污总量控制指标、排污削减量及削减期限。

第十九条排污单位必须在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规定的排污总量控制指标内,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排放污染物,并缴纳排污费。

对超标准、超总量排放的,除依法责令其限期治理外,按规定标准征收2至3倍的超标准排污费或者超总量排污费。被限期治理的单位,必须按期完成治理任务。

第二十条凡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市、县(区)人民政府,必须按规定标准向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缴纳超总量排污费。

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市、县(区),不得新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项目,扩建、改建项目不得增加污染负荷。

第四章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第二十一条沂沭河流域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淮河流域禁止和严格限制的产业、产品名录、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合理规划工业和城乡建设布局。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技术条件和环境容量,合理规划工业小区,因地制宜地发展无污染和少污染的生产项目。

第二十二条禁止在沂沭河流域新建化学制浆造纸项目。

禁止新建制革、印染、电镀、酿造、化工等污染严重的小型生产项目。本办法实施前已建成投产的,由县级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其转产或者关闭。

严格控制新建前款所列产品的大中型项目;确实需要建设的,必须经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按基本建设程序报批,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引进生产技术和设备的建设项目,凡向水体排放污染物且国内污染防治技术和设施不能配套的,必须同时引进相应的污染防治技术和设施。

禁止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第二十四条禁止向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单位、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转移产生严重污染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单位、企业和个体式商户,不得接受产生严重污染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第二十五条凡向沂沭河流域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或者技术改造项目,都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处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规定,并应符合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

对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计划、经济、外经贸、乡镇企业、土地、建设、工商管理等有关部门不得办理有关手续,银行不予贷款。

第二十六条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必须由持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的单位承担。评价单位必须提供完整、准确、规范的评价报告,并对评价结论负责。

第二十七条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或者技术改造项目,其水污染防治设施必须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定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二十八条城市污水应当进行集中处理。

沂沭河流域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必须把保护城市水源和防治水污染纳入城市建设规划,逐步建设和完善城市排水管网,有计划地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保障设施的正常运行。

第二十九条沂沭河流域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切实措施,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积极推广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合理使用农药、生物生长调节剂、化肥和地膜。

第三十条在沂沭河流域内进行地下勘探、采矿或者建设地下工程设施的,应当采取防护措施,防止污染地下水体。

第三十一条沂沭河流域的水闸应当在保证防汛、防旱的前提下,兼顾上下游水质,按照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制定的防污调控方案调控水的流量,避免闸控河道蓄积的污水集中下泄,造成突发性污染事故。

第三十二条在沂沭河流域的枯水期,临沂市人民政府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对沂沭河干流、各主要支流和水库的水质、水情的动态监测,并及时通报监测资料;

(二)将准河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确定的枯水期污染源限排总量及时分解到所有排污单位,并监督排污单位严格按照枯水期污染源限排方案限量排污;

(三)按照淮河流域水闸防污调控方案,调度水闸。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情节轻重,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排污单位无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或者不按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的;

(二)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的;

(三)向无污染防治能力的单位、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转移产生严重污染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的;

(四)建设项目中需要配套建设的水污染防治设施未建成或者建成后未经验收合格即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

第三十四条被限期治理的排污单位,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可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关闭或者停业。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新建化学制浆造纸项目和制革、印染、电镀、酿造、化工等污染严重的小型生产项目或者未经批准建设属于严格控制的项目的,由县级人民政府责令其停止建设或者关闭,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并处20万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建设单位违反国家和省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或者环境影响报告书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而擅自施工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并责令其限期补办手续;逾期未补办手续的,责令其停止施工或者关闭。

第三十七条对有关部门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未经批准之前,为建设单位办理有关批准手续的,其批准文件无效。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八条违反枯水期污染源限排方案超总量排污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并可处以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停业或者关闭;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九条违反水闸防污调控方案调度水闸的,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并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条依据本办法规定实施罚款处罚时,必须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款收据;罚款收入应当全额缴同级财政。

第四十一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二条拒绝、阻碍承担本办法规定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构成违反治安管理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承担本办法规定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污染防治篇6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环境污染防治设施(以下简称防治设施),是指为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建设的各种处理(处置)、净化、控制设施,包括废物综合利用和城市污染物集中处理(处置)设施以及相配套的监控装置。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一切单位和个人的防治设施。

第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防治设施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或擅自关闭、拆除、闲置及不正常使用防治设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防治设施的管理作为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并应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本辖区内所有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标准。

第六条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辖区内防治设施实施统一监督,其主要职责是:

(一)按照有关规定和管理权限,对已建成的防治设施及时组织验收并对其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审批排污单位拆除、闲置、关闭以及更新改造防治设施的申请;

(三)对擅自拆除、闲置、关闭及不正常使用防治设施的排污单位和个人依法作出处理。

第七条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环境监理机构负责对防治设施的具体监督管理工作。

第八条拥有防治设施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防治设施的实际处理能力与污染物实际需处理量相适应,所排放的污染物应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控制指标;

(二)建立防治设施运行管理制度和污染物排放监测制度,如实填写防治设施日常运行记录,定期报告污染物排放监测结果;

(三)按照国家或本省的规定设立规范化的污染物排放口,并安装配套计量装置和监控装置;

(四)有保持防治设施正常使用所需的管理和操作人员,有健全的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以及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措施和报告制度等;

(五)防治设施应与产生污染物的相应生产设施同步运行,同等维护和保养。

第九条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保持其防治设施正常使用,不得擅自拆除、闲置、关闭或不正常使用其防治设施。

第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不正常使用防治设施:

(一)将部分或全部污染物未经防治设施处理而直接排入环境;

(二)将污染物在未经防治设施全过程处理而又未达标的情况下直接排入环境;

(三)将部分防治设施停止运行;

(四)违反操作规程使用防治设施,或者不按规程进行检查和维修,致使防治设施不能正常运行;

(五)违反防治设施正常运行所需的条件,致使防治设施不能正常运行的其他情形。

第十一条防治设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确有必要拆除或者闲置的,必须征得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十日内作出书面决定。作出不同意书面决定的,应当说明理由;逾期不决定的,视为同意。

第十二条防治设施停止运行(使用)期间排污单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超过国家或地方标准排放污染物。

第十三条防治设施因事故停止运行,排污单位必须立即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如实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或减少污染物超标排放。污染物排放可能使相邻地域的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的,应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

第十四条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表彰或奖励;

(一)防治设施监督管理工作成绩突出的;

(二)对防治设施的工艺技术进行重大革新、改造、效益显著的;

(三)对擅自拆除、闲置、关闭及不正常使用防治设施而造成环境污染者进行检举有功的。

第十五条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按下列规定处罚:

(一)擅自拆除、闲置大气、水、噪声污染防治设施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擅自拆除、闲置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设施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二)拒绝或妨碍环境监督管理人员对防治设施进行现场监督检查,或在检查时弄虚作假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第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请有管辖权的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后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防治设施实际处理能力不能满足本单位所产生污染物的处理要求的,责令限产限排;

(二)连续两次故意不正常使用或擅自停运防治设施,排放污染物超过规定标准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关闭。

第十七条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执行本办法情况实施监督,依法纠正其违法或者不适当的行政行为。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权查处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管辖的案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受到行政处罚的单位和个人,不免除其应承担的其他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破坏防治设施、阻挠环境监督管理人员执行公务、打击报复环境监督管理人员以及举报单位和个人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违反本办法,,,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污染防治篇7

[关键词]大气污染;危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245-01

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气环境污染状况已非常严重,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在长期累积的环境污染的治理上也显得力不从心。大气受到污染之后,不仅会给人民群众日常的工作出行带来诸多的不便,还会对周围的动植物造成很大的危害。这些年来,随着大气污染对人民群众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也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对于城市环境的保护,主要是是对城市及其周边的地区进行绿化的工作。

1 大气污染的影响及危害

1.1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污染的大气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非常大的危害。最容易受到损害的器官就是人的肺脏,人们每时每刻都需要呼吸,当大气受到污染之后,人们吸入肺部的空气都是有毒有害的,那么将会对人们的肺部器官造成极大的伤害,严重的影响人们的呼吸系统。其次就是人们的眼部容易受到伤害,受到污染的大气,空气中漂泊着一些有害的颗粒,进入人体的眼部之后,会对人们的眼睛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人们如果长期生活在受到污染的大气之中,将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

1.2 对地球生物的危害

大气污染可以随大气环流进行扩散,当一些动物吸入了污染空气,或是吃了受污染的植物之后,就会对其自身造成影响,严重的还会导致动物的死亡,而且大气污染会降低植被抵抗虫病害能力,一些植物长时间在污染空气的环境里,会停止生长有的甚至会死亡。而且酸雨的形成也与大气污染有关,酸雨对动植物、农田以及植被的生长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1.3 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人类社会到冬天,会大量使用化石燃料进行供暖、取暖,这些化石燃料燃烧完排放大气中CO2浓度的不断增加,会造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由此带来的气象灾害会明显增加。同时CO2气体还会影响太阳对地球空间的辐射,从而使地球表面正常的气候发生变化。

1.4 造成臭氧空洞

臭氧层可以保护地球上的动、植物免受紫外线产生的辐射。但是,如果大气被污染,就可能造成臭氧层空洞,进而对地球上的生物造成影响。

2 防治大气污染的技术

2.1 控制排放污染物

我国现阶段大气污染主要的源头为排放污染气体,因此,对大气污染进行防治时,应提倡用没有污染的环保材料和清洁能源,使能源的结构不断优化,在日常的生活里可使用低污染能源,也可以用先进的技术减少排放污染物。污染物进入到大气里,会随大气循环进行扩散,因此在防治大气污染的过程里,应对污染物进入到大气这一环节的防治作为重点的环节。在该过程里,可以利用一些较为简便消烟除尘的技术、污染物的回收处理以及冷凝技术等方法对废气进行滤化,尽量使得排放到大气里的污染物的浓度降低,从而降低大气污染,让大气处于一个比较健康的状态。

2.2 合理布局城市的功能分区以及工业区

在规划城市新建的城区或功能区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因素,合理规划功能区的布局,尽量将那些工业区安排在下风向的区域。这是因为工业区不但会对大气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还会产生噪声污染。因此,要做好工业区的规划工作,就要尽量让工业区远离城市中心区域,以减少工业区给城市居民造成的不良影响。

2.3 控制好居民区中的污染源

大气中出现污染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工业区排放的有害气体和汽车尾气等,居民区内的垃圾箱和饭店烟囱排放的油烟等也会对大气造成O大的污染。因此,在防治大气污染时,要控制好居民区中的污染源,有效预防这些污染源对大气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鉴于此,建议环境保护部门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加大对居民区内部污染源的治理力度,降低污染源对大气造成的污染。

2.4 区域集中供热

分散于千家万户的燃煤炉灶,市内密集的矮小烟囱是烟尘的主要污染源。发展区域性集中供暖供热,设立规模较大的热电厂和供热站,用以代替千家万户的炉灶,采用高效率的除尘器和高烟囱排放,减少燃料的运输量。

2.5 加强清洁能源的利用

核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多重复利用可以有效的降低由于化石能源造成的污染。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利用的建筑材料也应该多用那些环保材料,从而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最后,化石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产生的有害气体不能直接将其排放到大气中,必须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并采用气体处理技术进行废气处理以降低污染物的浓度,从而减少向大气中排放污染物的目的,核能是比较好的能源,用最少的能原材料去创造出更多的能源财富,这样就可以使大气保证一个比较健康的状态,使环境更加和谐。

2.6 做好城市绿化

做好城市的绿化工作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个方面是控制城市里的污染源,第二个方面是做好在城市中多种植一些绿色植物。控制城市的污染源主要是控制城市中工业厂区污染气体的排放和汽车尾气的排放。这就需要城市的环保部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加强对工业厂区和汽车尾气的污染气体的管理和监督。多种植一些绿色植物,主要是充分利用城市的空间资源,在城市和工业区接壤的地区多种植一些植物,这些绿化植物不仅可以阻挡和吸附污染物的流动,同时还可以吸收大气中的有毒物质。

3 结束语

大气污染影响深远,做好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尽量控制排放污染物,合理布局城市的功能分区以及工业区,控制好居民区中的污染源,控制燃煤污染,加强清洁能源的利用,做好城市绿化,保证空气质量,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将粗犷型和高污染性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向经济节约型的发展模式转移,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士远.大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技术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

[2] 李懿.大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技术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4.

污染防治篇8

流域水环境保护事关重大。构建流域污染防治的区域联动机制,目的是为平衡上下游的利益,协调上下游的行为和行动,预防重大污染事故的发生,以最有效的手段,和最低的成本实现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

2012年,环保部、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联合出台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提出了流域污染防治统筹、流域协商、跨行政区断面水质考核、区域水污染机制处理等区域联动机制,并要求流域所经各省级政府形成治污合力。

但是,由于上述规定和部署原则性较强,难以为现实中错综复杂的流域水环境监管提供可操作性强的机制。

在国家部委的指导性原则下,一些地方政府也陆续推出了区域联动机制的探索性尝试,如湖北省2014年1月通过的《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提出,“建立健全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江河、湖泊、水库上游地区以及有关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2013年4月,广西和广东省环保厅联手,建立了珠江流域上下游水环境联防联治管理、省区污染事故应急协调处理等合作机制;此外,江苏等省试点实施了排污权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等环境政策,河南省焦作市对流域水环境质量的行政区域考核和补偿做了规定。

国家层次的联动体制、制度和机制的建立,具有普适性的特点,既应放眼宏观和长远,也要立足基础和基层。

在统一规划方面,制定各省级、市级和县级流域污染防治规划;小流域与中流域的污染防治规划相协调,中流域与大流域的污染防治规划相协调。

在统一规范方面,建立流域内统一的水环境质量环境评估和治理验收规范、水环境监测规范、水环境保护信息平台;明确本行政区域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联动的目的、责任追究等问题;统一市场准入条件;建立统一的上游对下游的水污染补偿标准,及下游对上游的水环境改善补偿标准。

在统一协调方面,建立由各行政区域分管负责人参加的流域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下设若干个工作组;建立统一的流域水污染物排放交易与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在统一责任方面,核算流域的环境容量,分配各行政区域和各行业的水污染排放总量。对于跨界断面水环境质量超标的,支付污染损害补偿;对于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下游应当支付生态收益补偿;若发生跨区域水污染事故,使区域联动责任真正得到落实。

在统一监测方面,组建统一的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监测数据定期向社会公布,按时报送预警信息。

上一篇:加工贸易研究范文 下一篇:建筑施工安全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