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范文

时间:2023-11-29 19:36:52

民俗旅游

民俗旅游篇1

一、民俗旅游概念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目前民俗旅游已和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旅游一起构成了颇具特色的旅游三大系列产品。从广意来讲,旅游实际就是民俗旅游,民俗和旅游是文化与生活的复合体。

二、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优势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目前,无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仿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再现了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其传统文化,还举办了全国舞蹈节;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在国内,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汇集了全国几十个民族的灿烂文化,昆明云南民族村也展示了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在广东,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和连南瑶族风情的旅游开发也是目前的关注热点。因此,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2、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

(1)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

我国各种民间建筑、民间服饰、民间工艺品,都自然流露着纯真质朴之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民俗旅游的开展,为旅游者提供了体验民俗审美文化的良好机会,常使旅游者获得终身难忘的审美感受。

(2)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

我国各地许多的民俗活动,如蒙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三月三歌会、苗族的花山节、芦笙舞等等,都带有浓厚的娱乐性质。在旅游活动中,开展这些各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可以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求娱、求乐的心理需求。

(3)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

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维系着成员的民族情感。通过参与、体验民俗旅游活动,对于国内游客来说,可以深入了解伟大祖国不同的民族、地区所呈现出来的特色各异的民俗风情,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风貌,在游览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海外华人来说,通过体会祖先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形成更紧密的情感联系。

三、两者关系

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才可能亲身体验和触摸到旅游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事项,体会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的方式和、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实现审美与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在未来不久将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也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能把握好并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是提高我国旅游品位的关键所在。

四、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保护

旅游开发一方面本身存在着扭曲地反映文化与真实地反映文化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它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

这种现象目前有不少少数民族地区业已出现,一些民俗旅游村落除了歌舞表演外,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与外界趋同,旅游者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旅游点的市场吸引力日趋下降。我们固然要看到,没有一成不变的民俗文化,联合国把横断山区的一个小村落划定为世界民族人文保护区的做法毕竟不可能推广到各地,也很难保证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我们在旅游开发工作中所应当做的,一方面是尽量真实地反映民俗文化,对于不同时期的民俗尽量予以时间说明;另一方面是向当地居民宣传教育,除了极少数野蛮的、愚昧无知的民治行为外,民俗文化是没有优劣高下之分的,都是世界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应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却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游生命力,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同时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资源,是民俗旅游发展的关键.现就我国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策略。

五、开发和保护民俗旅游文化内涵的策略

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旅游开发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其它积极影响,但它也给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如传统民族文化的同化、庸俗化、商品化等.加强民族凝聚力,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策略,对于民俗旅游的开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旅游业在开掘民俗文化资源时,要充分发挥民俗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树立保护民俗文化传统的意识;要多方位体现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民俗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个亮点.发展民族旅游业应做到:自觉地执行民俗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原则;旅游开发商应注意保护民俗文化:注重民俗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原则。

1、因地制宜,挖掘、开发和建设各具特色的新景观、新产品

民俗旅游资源散存在各地各处。开发,就是要使这些散落在民间或各地的民俗资源具有招徕游客前来观光的能力。既包括对新开辟的旅游区中民俗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包括对原有的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建设。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要依靠当地所拥有的固有资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从当地的资源特点出发,利用本身所特有的优势。如建筑、服饰、风味食品、民族歌舞等等,保持古朴的民风、特有的风情,同时又要让现代生活中新的民俗脱颖而出。要办原汁原味的民俗旅游,并不是要把一些文化落后、思想愚昧的阴暗面暴露给来人,而是要在开发过程中扬长避短,把纯洁、文明的、表现民族气节的正确方面提供给游客,那些落后、愚昧的东西通过开办民俗旅游,接受先进、健康的文化、科技和思想,可以逐渐消除。

2、自然风光、文物古迹与民俗文化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可移性。民俗旅游活动除了在本地开展活动,吸引游客,还可以移到自然风景区和旅游城市进行表演、交流,从而获得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尤其很多偏远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活动更为丰富。虽然民俗旅游投资少,不需要大兴土木和投入巨额资金去培植旅游景观,但要在民俗源地逐一开办民俗旅游活动,从可进入性和区域集中性来考虑,都十分困难。要使民俗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有机结合,可通过开辟民俗旅游一条线或筹建民俗文化村、民俗风情区、民俗博物馆、民俗等形式,带动民族饮食、民间蜡染、刺绣、挑花、编织等工艺品的综合开发,将有突出特色的民俗旅游项目引进著名的自然风景旅游点,以及国内外旅游城市,作为固定的或流动性项目,参与到观光和文物古迹旅游,使它们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采取相对封闭措施,防止被同化

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是相互的,但事实上由于旅游者对旅游地的社会影响远大于他们接受到的旅游地社会的影响,因而,对于旅游地文化尤其民俗文化来说,易遭到异地文化的冲击和同化,导致地方文化的独特性被削弱。如广西侗族地区,把清代时建的鼓楼、风雨桥拆下卖掉,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的砖房和拱桥。要避免这种消极作用的产生,就应采取慎重的态度和相应的防范对策。相对封闭措施、坚持民俗旅游民众办,这是一种抑制同化的有效方法。这样保持以地方习俗为主要旅游对象、当地群众参加经营的相对封闭性,既能防止民俗文化被同化,体现民俗旅游真正的民族味、朴实感、亲切感,又能造成文化、经济以及社会诸方面的相对神秘性,来刺激区域旅游动机的产生,带来更多的客源。

4、高品位开发和利用民俗旅游资源,防止“庸俗化”

民俗旅游开发要保证具有魅力的民族文化能真正得以弘扬和保护,就必须杜绝肆意亵渎和歪曲旅游地民俗风情资源的现象。扼制低格调,标新立异、生搬硬套而造成的民俗庸俗化。因此,高品位开发利用民俗资源是举棋之关键。高品位开发指旅游地在民俗资源开发上,要正确瞄准本地区的资源特色,结合本地区及周边地区旅游环境,把独特的风情民俗展示出来,开发建设民俗旅游资源,就应当对当地民俗资源充分地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选择开发方向,确定文化定位,尽最大可能挖掘出当地民俗资源的潜力。

5、加大力度宣传民俗旅游

要坚持有的放矢供需对应。多开发有市场需求的项目,成立专门的专家部门对旅游客源市场进行有效的因素分析。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媒体对民俗风情进行宣传和推广还可以借助一些展览和博览会对相关的信息展现给大众。

6、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民俗旅游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过度开发,不注意保护就会枯竭乃至消失。科学合理的极大力度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和发扬,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及时组织有关的专家对民俗旅游资源环境进行评估,科学的规划旅游的接待量,制定年民俗文化环境保护规划,把民俗文化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另一方面要依靠政府和媒体的力量,向公众传播有关的保护民俗资源的意识,加强民族意识,使少数民族群众能辨证的对待自身传统和生活方式,防止民俗被庸俗同化。

三、结语

民俗旅游篇2

发展民俗旅游业是山区富民的必由之路

民俗旅游业的客源市场主要是城市居民,而昌平区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生态环境是发展民 俗旅游的基础。昌平区位于京城西北35公里,属上风上水。地处温榆河冲击平原和军都山的 结合地带,北倚燕山西段支脉军都山,南俯北京小平原,三分之二为山区、半山区,形成了 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的天然资源,被称为北京的后花园。为发展山 区经济,增加农户收入,昌平区区委、区政府经过反复研究论证,于1997年做出决定:“在 有条件的山区,依托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以富裕一 桨傩铡薄?9 98年全区第一个民俗旅游度假村――长陵镇麻峪房子民俗旅游度假村正式开业。当年开业4 个月全村民俗旅游收入达46万元,收入最高户达3万~4万元,最低的也有3千~5千元。第一 个由全区倒数第二的贫困村发展为富裕村,人均收入由原来的不足800元,达到现在的人均6 000多元,村集体年收入由原来的22万元发展到现在的160多万元,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今年 7月北京市旅游局和市农委在当地举行了首次民俗村揭牌仪式,成为京郊民俗旅游的典范, 现已被京城多家媒体誉为“京郊民俗旅游第一村”。在经过短短的4年间,全区已发展成遍 及七个镇的38个民俗旅游度假村,近千家民俗旅游专业户,1万多张床位,成为全区旅游业 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民俗旅游促使农村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转变。过去山区农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现在 民俗旅游村的农民以旅游接待为主产业。山上的几棵果树和山坡上的几分地已成为各家用以 丰富民俗餐的小基地,以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招待远方的客人,深受城里人喜欢。由于民俗旅 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各村的农副产品已供不应求,而且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也大大提高。如 :过去自家产的水果长得再好,一年也只能卖个2―3千元,现在开展了民俗旅游,家庭果园 成了采摘园,一年的水果不用自己摘,不出村就可以卖上7―8千元。由于全区民俗旅游发展 的红红火火,也带动了邻近村镇农副产品的发展。可以说,发展民俗旅游以来,不但推动了 本村经济的提高,也带动了周边村镇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一条良性循环的旅游产品产业链。

二是扶贫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发展民俗旅游以后,山区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 农民成为了“三个主体”。即:投资主体,据统计全区上半年发展民俗旅游总投资达2724万 元,其中集体投资为1090万元,农户投资1634万元,占投资总额的59.9%,形成民俗旅游的 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全区涉及七个镇的38个民俗旅游度假村,占全区行政村的12.1%,占 山区半山区行政村的22.3%,拥有近千户农家从事旅游接待工作,占山区半山区农户的23.8 %,直接从业人员达4万多人,占山区半山区总人数的33%。2001年全区民俗旅游经营收入 达860万元,今年1―9月达918.7万元,同比增长55.8%,户均收入已达1.29万元,比去年同 期增长67.9%。这些成绩的取得已证明了山区在发展民俗旅游业中农民是自主经营的主体。 市场主体,开展民俗旅游工作以来,旅游农户即成为工商户,直接从事旅游接待工作,并发 有个体工商营业执照,即是农村个体工商户的主体,也是农民进入市场的主体。在进入旅游 市场的同时,山区农民正逐步成为闯荡市场的勇者,为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富裕开辟了一条 前景光明之路。

三是思想观念发生重大转变。首先是村干部的思想观念和工作重心转变了。村干部的考 虑更多的是村容、村貌和公共设施的改造,干的是本村民俗旅游工作的管理和宣传促销及周 边整体环境的整治。再说农户观念的转变,由原来的不愿干、不敢干、不会干到现在的主动 干,积极干。家家在改造住房,家家在添新房。现在有的户一次可同时接待游客吃住近40人 。家家有名片,就连门前种的葫芦上都刻满了联系电话和姓名。

四是从民俗村到文明村的转变。受到旅游特定环境和规范化标准的影响,村容村貌变得 整洁了,村风民俗变得文明了。为做好旅游接待工作,各村纷纷向政府职能部门提出各种培 训要求,从文明礼貌入手,到接待服务标准以及积极学习外语。通过开展民俗旅游,山区农 民向城里人学到了很多东西,在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的同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生了质 的变化。在38个民俗村中受到区委、区政府表彰的文明村就有四分之一。

发展民俗旅游业需进一步规范和提高

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特色旅游业。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是不可低估的。主要表现 在:山区公共设施不健全、道路交通不畅、通讯设备落后与发展中的民俗旅游业不相配套, 制约民俗旅游业向深层次发展;部分民俗村的环境脏、乱、差较为突出,环保意识不强;民 俗旅游的内容较为单一,大部分只局限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形式,民俗旅游的文化内涵 需进一步挖掘;民俗旅游农户的接待水平与服务质量需进一步提高等等。

民俗旅游篇3

民俗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地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所具有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而使旅游者为之向往的民族民间物质的、社会的、精神的习俗。它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地理区域中历经多年的发展和变化所形成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多重复合体,通常将其归入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是把散落在民间或各地的民俗旅游资源变成吸引游客的活动,即包括对新开辟的旅游区中民俗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包括对原有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建设。

一、喀什民俗简介

(一)喀什民俗概况

喀什,是“喀什噶尔”的简称。“喀什”是突厥语“玉石”之意,“噶尔”则是古代塞种人语言中的“地区”、“邦国”之意,合译即“玉石之国”或“玉石集中之地”。喀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存有众多的伊斯兰教和佛教的古墓葬、古建筑,显示了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有闻名遐迩的阿帕克霍加墓(香妃墓)、艾提尕尔清真寺、班超纪念公园、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叶尔羌汗国遗址、・喀什噶里墓、高台民居、莫尔佛塔、唐王城、石头城等历史遗址,是追寻西域历史文化变迁的好去处。还有喀什的民族风味小吃,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以及古尔邦节,肉孜节等独特的风俗人情,这些为发展喀什的旅游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因而,人们常说“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

(二)喀什地区发展民俗旅游的思考

民俗旅游是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

喀什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交汇点,民俗文化灿烂。喀什地区少数民族众多,主要有维吾尔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回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等少数民族。这里的绝大多数民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是维吾尔族最集中的地方,所以这里最能体现维吾尔民俗风情和伊斯兰宗教文化。针对喀什地区的民族特色,国际、国内旅游者作这样的形象定位:丝绸之路上最具维吾尔风情的旅游名城。

二、喀什民俗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喀什民俗族旅游开发现状

近年来喀什旅游在新疆旅游市场的比重逐渐下降,除区位,交通因素影响外,究其主要原因,是旅游供给的严重不足。表现在旅游产品的数量上,依然几十年如一日维持几个传统景点格局,被戏称为“三个麻扎(陵墓),两个巴扎(集市)”。总之,支持旅游目的地的产品体系尚未建立起来。要把喀什打造为国际旅游名城必须站在国际旅游目的地高度和喀什独特旅游资源基础上重新构建旅游产品体系。

(二)喀什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旅游能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会冲击旅游地传统文化。对于喀什民俗旅游资源来说,具有一定程度的脆弱性。其次,还有过度开发会造成民俗旅游资源的破坏。再次,没有充分考虑当地居民利益。当地居民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是民族文化旅游真正的拥有者。同时他们也要承受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喀什民俗旅游开发的前景及建议

(一)构筑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

这个产品体系应该在自然环境与文化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包含喀什以丝路为主线的历史文化要素,以维吾尔文化为主的民族风情要求,以特色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吸引物要素。同时考虑,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十二木卡姆艺术和喀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品牌影响。

(三)建喀什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发展战略

为了发挥喀什作为丝路名城和西域民俗风情文化的资源优势,以政府主导、市场驱动力为主推力,着力打造以民俗风情旅游为主题、以特色自然风光旅游为次主题的多元化产品体系;加快旅游市场由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的过度及转型,巩固旅游作业为喀什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提升其在国内和世界范围内的旅游城市地位。计划到2022年,将喀什建设成为最具民俗风情的国际旅游名城和新疆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根据喀什旅游面对的特殊市场、区位情况、经济实力和所占面积、资源分布、生态系统,必须实事求是地选择可行的科学发展战略,以求在短期内实现旅游发展的突破。

(四)将喀什建成为最具维吾尔风情的国际旅游名城

喀什的辉煌历史与丝绸之路的开辟繁荣密不可分,作为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西域重镇,融入丝绸之路旅游区的开发,对于喀什建设为新疆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国际旅游名城具有重要意义。“国际旅游名城”的目标定位,指喀什在未来的国际旅游市场上应当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国际旅游接待总人数在中国接待国际游客的市场地位非常重要,是中国国际旅游线路组织中非常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是具有国际水准服务接待质量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民俗旅游篇4

下,科学地开发和保护,使民俗旅游资源在现代化进程中永葆生机。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民俗旅游的开发,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及市场化导致原有民族物质边界的重大调整和弱化。当地的宗教、传统习俗、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着重大改变,对当地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

(一)过度开发使民俗旅游资源破坏严重。一些地方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实行掠夺式开发,造成许多民俗文化资源严重破坏,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我们还未来得及认清其社会价值时就已消失、解体;很多民间习俗在现代文明冲击下逐渐消失;民族文化遗址和民族特色建筑遭受严重损害;一些民间艺术品和手工艺品为了迎合经济市场而大批量生产,成为机器制作的工艺品,完全丧失了其中所蕴涵的文化价值。

(二)民俗风情的商业化和庸俗化。在商业活动中,以现代艺术形式包装民俗文化,将其舞台化、程序化,是目前旅游开发的主要手段。这样的后果是使民俗文化失去了本来的乡土气息,淳朴的民俗被歪曲,甚至有些藏羌地区为了吸引游客,将迷信的、不健康的习俗加以渲染。许多地方把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进行庸俗化的理解,迎合部分人们的庸俗低级心理,不是开发民俗的美,而是盯住民俗中的丑和糟粕性的部分。由于传统思维和当前社会建设的一些误区,在旅游开发中常常出现一些破坏性的遗憾事情,比如有些地方为了追求城市化、现代化,把珍贵的民居拆掉,而另建西洋式建筑;有的把上千年的古城墙推倒,修建马路等等。

(三)虚伪民俗。虚伪民俗是指人们为了增加旅游商品,编造添加拼凑而旅游地不存在的民俗。伪民俗破坏了本民族特色,破坏了祖先的规矩。如,羌族的白石作为他们的崇拜神,必须放在屋顶或火塘上方,而不该为了招引游客而随意放置。

(四)民俗文化的同化。民俗文化的同化是指原有的民俗风情特征在内部和外部作用下,为异地异族的民俗风情取而代之。即旅游一旦开发到哪里,哪里的传统面貌便会发生急剧的改变,从衣着、建筑到生活方式都迅速地与外来者趋同。四川藏族羌族地区的语言、建筑、服饰、饮食、节日等方面逐渐汉化。阿坝州汶川、理县等地藏族、羌族大多说汉语,穿汉族服装,许多人口中哼的是流行歌曲。汉族式的房屋、装饰随处可见,藏羌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

(五)民俗文化价值观的退化。一个民族认同的文化价值观是该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或群体中的人们所共有的区分事物的好与坏、对与错、符合或违背人的愿望、可行与不可行的观念。它是一个文化系统构成的基因。一种价值系统可以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各民族尽管发展历程各异,但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如吃苦耐劳、热情好客、讲信用、重义不重利、忠诚朴实等。但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这些优秀的价值观正在退化甚至消失。某些藏羌地区居民在买卖过程中出现的坑蒙拐骗、敲诈勒索等不择手段追求金钱的例子屡见不鲜,他们严重或排外的情绪,直接影响了当地的形象。

二、解决对策

源远流长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正面临各种不同文化习俗的冲击。千姿百态、风情万种的民俗正走向趋同和消亡。同时,民俗作为一种隐形的文化旅游资源,它不像实物型的资源那样不易被改动,而是在开发中很容易被篡改、损害,甚至其固有的文化内涵也可能会消解殆尽。所以,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迫在眉睫。这需要加强立法,使地方有法可依;需要加强调查研究,确定需要保护的民俗文化内容;更需要研究保护的措施和有效方式。具体来讲,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生态保护区,走民俗生态之路。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民俗旅游资源存在和旅游开发的前提。要使其留存,就必须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前提,走民俗生态之路,真正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大量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民俗文化、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为其建立生态保护区提供了优势。可用生态博物馆的理念指导旅游开发,构建生态保护区,实现保护区、生态旅游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并以此跨越工业化,实现民俗文化、生态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加强保护一些濒临消亡的民俗事象。一些远古的民俗事象,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正面临着消泯,而这些民俗事象本身具有珍贵的民族和文化价值。因此,我们要投入人力、物力让这些事象不至于自生自灭。为了让优良传统文化继续保持下去,我们可采取适当的方式实施抢救性保护。

1、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摄像等影视记录方式将其制作成影像资料,并真实地记录下各种民俗事象。

2、建立原始型的民俗村,保留传统民俗文化的“火种”。完整地保存或复原民俗村,这在相对偏远的藏族、羌族地区来说,是延缓传统民俗变异的重要举措之一。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美国政府对文化传统保护极为重视,不仅所有重要的历史遗迹、遗址、遗物等均善加保护,甚至年代稍久、较为重要或稍有一点特色的建筑都纳入保护之列。

3、文物部门应加强对近代民族文物、民俗文物保护,对濒临消失的民俗文化进行分阶段、有重点的抢救。在文物保护中,属于不可移动的古建筑、古碑等已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但近代的民族文物、民俗文物还未明确列入文物保护范围,正处于被毁坏或外流中。因此,文物部门应积极参与民俗文化抢救工程。同时,抢救优秀文化遗产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分清当前工作的主次。如当代被淘汰的工具、用具、服饰、民间戏剧、人生礼俗的仪式、某些宗教的经书、神偶等就应重点抢救。

(三)高品位地开发和利用民俗旅游资源,防止“庸俗化”和“商业化”。杜绝肆意亵渎和歪曲旅游地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现象,才能有效地保证独特的民俗文化得以发扬和保护。提倡和尽量做到民俗不俗,俗中带雅。要正确分析本地民俗资源的特色,结合本地和周边环境,有选择性地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中的高尚部分。

(四)采取相对封闭措施,保持民俗文化的民族性和真实性,防止被同化和洋化。文化传统的改变大致有两种原因:一是因一个社会自身内部的发展变化而出现,通常是源自发明和发现;二是由两个不同社会之间的接触而引起,通常是通过借用和传播。信息交流将改变原有文化模式是文化变迁的客观事实,但各种民族文化的并存,是民族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客观基础。民俗旅游资源要保留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就应采取慎重态度,以相应的防范措施来阻止被外来文化同化和洋化。如果民俗文化都被改成和汉族一样的大众化的东西,那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和它真正的价值。针对这一情况,当地可采用“民俗旅游民众办”的方式,即以地方习俗为主要旅游对象,当地群众参加经营的相对封闭性的措施。

民俗旅游篇5

一、在旅游开发资源中饮食民俗的特点

1.民族性

在中国,不仅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民族,他们构成了中国这个大家庭,而且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特色,他们都经过了不断地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族烙印的风俗习惯,其中饮食民俗相对比较突出和明显,汉族是我国的主流民族,在饮食文化中,逐渐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这是比较明显的饮食文化特点。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所以提倡养生之道,借助食疗来平衡身体的不同要素,同时对于饮食的形、味、香以及色都十分讲究,这样才能够使食物无论从味觉方面,还是从视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美的享受,这也是我国菜品能够走遍全世界的重要原因。我国民族还存在一些其他的少数民族,也具有一定的独特之处,例如蒙古族喜欢喝马奶酒、吃炒面以及手抓羊肉;壮族偏爱鱼生和糯食;而回族主要以油香和粉汤作为饮食特色等等,这都能够体现出各民族的饮食民俗所具有的民族性。

2.地方性

饮食民俗也具有一定的地方性,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也会使饮食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南米北面的习俗,饮食口味也有南甜北咸和东酸西辣的区分,同时,每个地方都拥有其主要的饮食特色,例如一些特色小吃,相比于已有的著名的菜品,这些地方小吃更具有一定的平民气息和乡土气息,能够进一步吸引旅游者,所以,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应该广泛重视饮食文化的地方性特征,体现出产品具有的独特性对人们造成的影响,只有通过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才能够进一步开发更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

3.传播性

饮食民俗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具有一定的传播性,能够将文化不断扩散和传承,而这种扩散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例如,贸易往来和人口流动都能够传播和交流饮食文化,并且有时候也带有目的性。在目前的许多旅游地方,都将具有特色的饮食作为地方特产,经常被游客有目的的带到其他地方,作为礼品将饮食文化进行传播,就像春天中的植物种子一样,只有经历过广泛地传播,这样才能够使物种保持一定的生命力,因此,饮食民俗文化的传播性是产品开发过程中应该引起注意的重要特征。

4.稳定性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民俗也会在流传中发生较多的变化,但饮食文化也属于相对比较固定的文化形式,虽然会发生变化,但是基本的内涵和本质一般不会改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就饮食文化来看,食物的主要来源一般与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同一个地方里的人们的饮食相对稳定一些,例如,生活在海边的人们一般以捕鱼为主要生活方式,这也决定了鱼逐渐成为了他们的重要食物,这就体现出了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和稳定性特征。

二、饮食文化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功能和作用

1.成为旅游地区的购物品

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存在丰富的土特产,在各种不同种类的土特产中,饮食方面的产品就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例如,糕点小吃、名酒以及名茶等都是食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既能够在当地进行食用,也可以将购买的产品带回,能够进一步延续旅游过程中产生的体验,将礼品送给亲戚和朋友,与更多的人共享旅游的经历。将地方的土特产制作成购物品,既提升了这些产品的重要价值,也可以继续延伸旅游资源方面的价值链,进一步促进旅游行业产生更多的利润和效益,旅游产品也能够被视为旅游胜地的标志物和名片,这些礼品通过在朋友或者亲戚之间的广泛传播,使旅游地进一步提高知名度,不断将旅游地的信息进行普遍的推广和传递。

2.饮食文化能够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

每个地区的宗教信仰、历史事件、经济条件以及地理环境等不同因素都会影响区域的饮食文化,这也是饮食方面的习俗、生产、礼仪以及制作等各方面在地方文化中的具体表现,所以,如果想要具体了解地域文化可以从饮食文化入手,找到地区文化中的核心,才能够进一步深入到文化的?群?中,这也是通过传说、历史典故以及饮食历史等内容吸引顾客的一方面原因,使游客进一步丰富了视野和见识,享受到了文化上和精神上的巨大享受。食品虽然是人们生存的需要,但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文化性,也正是因为人们对饮食文化的普遍追求,才会塑造出饮食之美。为了使饮食文化能够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在食物的盛器、气味、色彩、造型以及其他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标准,这样才能够迎合人们的口味,吸引更多的顾客。

3.地方的特色饮食能够满足游客的好奇、求异和求新的心理

游客在外游玩和赏景,主要是为了体验到与平时生活的不同之处,这也是最重要的动机。在日常的生活中,旅游地中的食品比较罕见,对于这么原汁原味的产品会使旅游者充满更多的新奇之情,尤其对于知名度较高的旅游食品,游客能够慕名而去,一探究竟,例如,重庆的火锅,即使没有去重庆旅游,也会对远名在外的重庆火锅有所了解,如果去重庆旅游,一般的游客势必会品尝一下重庆火锅的美味,这就是饮食文化对人们产生的巨大影响。

4.满足了游客的口腹之欲

在旅游过程中,饮食是必要的内容,也是旅游活动中的重要要素,现代人们生活中,旅游是重要的,同时也是常有的人生经历,这也需要旅游者在游玩过程中食用相关的食品,这样才能够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在旅游的景区,并不缺少美味,人们对这些佳肴进行品味和相关的消费,能够满足游客的口腹之欲,使人们得到精神层面的快乐,体验到旅游活动中的乐趣,所以,加强对旅游资源的重视,不仅仅能够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同时也可以进一步通过将旅游资源充分利用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饮食民俗在旅游开发中的思路

现代旅游的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尤其饮食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它不能够与名胜古迹进行相比,但是这些食品却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其影响力也比较大。在饮食民俗的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该客观地了解饮食文化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将饮食产品作为主要的吸引物,使产品与旅游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而饮食民俗在旅游开发中的具体思路如下:

1.对旅游中的餐饮企业进行管理和监督

目前,餐饮企业逐渐增多,所以往往会涉及到饮食产品的质量问题,如果质量不过关,不仅仅会影响企业的品牌效应,同时也会进一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应该加强对餐饮企业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游客的安全。首先,相关部门应该对餐饮企业进行全面和严格地管理,建立相关的制度,对经营者进行控制,使产品的质量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其次,对餐饮企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员工的服务本领和意识,使旅游市场中的餐饮企业能够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竞争和销售,只有在一定的秩序下,才能够使游客更加满意,这都体现出对餐饮企业进行全面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性。

2.合理建立美食文化街

在全国各地的一些景区,已有的美食街在建设方面比较落后,即使其中有很多的餐饮企业,但是仍然不够完善,他们都是主要以经济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面向的也基本是本地的食客,所以,应该建设和完善一些美食文化街,?M一步提高餐饮的特色和档次,符合旅游地的长期发展。在美食文化街的建设中,政府也应该进行合理地规划,并且提供相关的优惠和扶持政策,支持美食街的建设,同时,也需要与当地的旅行社进行合作,这不仅仅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也能够进一步丰富旅游者的人生经历,所以,合理建立美食文化街也十分重要。

3.增大开发餐饮类购物品的力度

餐饮类购物品的开发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十分重要,虽然现有的产品也存在许多知名度较高的,但是仍然不够丰富,应该不断创新和改进,一方面需要将地方的特色充分突出出来,做到独一无二,然后加大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新的产品,并且经过多次了解增加对产品的印象,才会进一步吸引游客的眼光;另一方面,购物品的开发也需要重视产品的质量,塑造品牌形象,同时也可以与相关的文化联系在一起,也与历史文化进行密切联系,借助历史文化充分展现出饮食的巨大影响力。

4.推出更多饮食文化方面的旅游专线产品

随着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具有追求享乐和不断消费的特点,同时又因为节假日的不断调整,假期比较短暂,所以,短途的旅游在旅游过程中逐渐占据重要的位置。目前,为了更好的丰富文化资源,应该进一步开发具有一定民族特色和乡土风味饮食专线产品,能够使地方的旅游业快速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与发展,具体的专线产品可以包括:第一,土家民族的饮食风俗,面向的对象主要是指城市居民,属于休闲产品内容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基础;第二,乡村饮食的民俗风情,这种农家的饮食能够充分展现出比较原生态的饮食文化,在城市中即使已经消失的习俗,在农村中可能也会有所保留,洋溢着乡土的气息;第三,食疗保健的度假风俗,这种产品需要利用纯绿色的自然产品,保持原有的保健功效,然后根据民间不同的药膳技法以及相应的特色食品进行产品的生产与开发,将当地的优质环境结合到饮食开发中,将具有食疗作用的产品开发出来。

5.加强区域合作,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合理利用

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饮食文化,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资源,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这样才能够将饮食文化的特色与内涵展现出来,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不同的饮食传说、典故和技巧,在饮食文化开发过程中应该将这些充分地结合在一起,提升和维护饮食的文化形象。在饮食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应该将不同区域的资源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避免遗失重要的资源,也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所以,加强各区域的协调合作,能够进一步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合理利用,使饮食文化能够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四、结论

民俗旅游篇6

关键词:松花湖国际旅游度假区;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9日

一、松花湖国际旅游度假区概况

万科松花湖度假区是2012年由深圳万科集团、香港吉祥集团投资启动的。该度假区位于北国江城吉林市的东南部,项目总投资额达400亿元,总体规划面积约20平方公里,预计全部投资8年内完成。距离主城区大概15公里,距离松花湖国家4A级风景区大概5公里,距离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大概86公里,配有班车,具有便捷的区位条件。松花湖国际旅游度假区主要项目是集滑雪度假、户外运动、餐饮住宿、会展购物、度假地产等功能为一体,打造成为国内外游客的度假首选和中国北方最具吸引力的度假胜地。

2015年1月16日,吉林万科松花湖国际旅游度假区一期项目正式营业。不到一年的时间,该度假区的知名度已经在逐渐提高,主要经营项目见表1。(表1)

松花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后,预计每年将直接为当地带来游客100万人,直接创造利税约2.5亿元。除了接待中国游客,同时也接待大量的外国游客,尤其是日、韩客人。但在已经营的项目中,民俗文化旅游项目涉及的并不多,可参与、体验的冰雪项目季节性又很强,这使其他季节的度假游客参与性小、消费单一,高级度假区变成了高级牢房。尤其该度假区坐落在吉林省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没有民俗文化产品是不能够满足深入了解吉林省多民族及黑土地文化要求的。

二、松花湖国际旅游度假区民俗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1、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不够丰富,旅游者消费不足。旅游者在民俗消费上不够充分,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度假区民俗旅游活动项目单一、参与性不强、游客的停留时间短,可消费的机会自然变少。消费的活动项目较少,使游客消费不够充分;第二,度假区的旅游项目应该在食、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都应该围绕民俗文化的特色来设计相关项目并来实现经济创收,但是在整个度假区民俗旅游市场,除了住宿和餐饮是主体消费外,别的消费项目几乎很少,所以消费结构不合理导致消费不够充分;第三,度假区基础配套设施还有待完善,住宿都是星级的酒店,缺少体现民俗特色的主题酒店。大型的娱乐活动项目和购物项目也很少。

2、度假区纪念品设计不够新颖和独特。旅游纪念品和特产是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在松花湖国际旅游度假区,由于生态环境良好,民俗资源丰富且分布范围广泛,为众多的旅游企业所用。然而,从整个度假村的综合调查来看,一些民间的专业研发和包装观念落后,使传统的东北三宝等纪念品对游客缺少吸引力。许多纪念品和特产的品质优秀,但由于设计不够科学,缺乏美感或包装粗糙而不能形成特色。

3、度假区开发初期,缺乏品牌和知名度。松花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处在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度假区的旅游资源虽然良好,但缺乏旅游未来发展的思路,忽视了树立品牌的重要性,对外的品牌形象不强,市场的品牌认同度低,无法建立自己的度假特色品牌。度假区虽然有滑雪、温泉等自然的度假资源,但也存在同质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如果仅仅是发展冰雪旅游和温泉度假,就很难在依靠自然资源的度假市场上建立自己的品牌,提高度假区的知名度和增加度假区的市场份额。

4、亟须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松花湖国际旅游度假区目前的旅游企业经营者和员工部分是当地的居民等非专业人员。他们因为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育而缺乏旅游发展理论和理念。服务人员在服务过程中也没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整体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度假区要发展,首要解决的就是旅游人才的问题,加强旅游人才的建设,引入先进人才,然后培养人才。定期对当地旅游管理和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增强接待和服务水平。

三、松花湖国际旅游度假区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1、科学规划民俗文化旅游项目,丰富度假区旅游产品。度假区是游客开展旅游活动、餐饮住宿和休闲娱乐的集中区。松花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应在产品开发、住宿、餐饮设施上体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住宿设施不要都是国际化的星级酒店,应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蒙古包、朝鲜地炕、满族房等住宿设施。活动项目上要设计出针对团队、散客、家庭、商务等不同目标市场的不同民俗旅游项目。可打造建设民俗街区的形式如文化一条街、小吃一条街,主打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的民俗文化产品和特色小吃。文化街区和小吃街区无论在外观建筑上还是在内在的产品上都要符合民族特色;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节庆活动来增加这里的文化氛围,吸引游客主动参与活动,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设计大型民族民俗文艺汇演,增加度假区的趣味性和游客的娱乐性,最好能够设计可以互动的娱乐环节。

2、重视纪念品的设计和开发,形成品牌化和个性化。旅游购物是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松花湖国际旅游度假区的旅游纪念品应该增加吸引力来实现旅游增收。将各民俗的特色小吃、特产等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实现只有这有,别处没有的产品特点。此外,在营销和包装过程中使用相同的标识,形成自己的品牌,产生品牌效益。简单的旅游商品如民族小吃、东北特产、民族服饰等可以方便携带的包装精美的礼品。当度假区发展到成熟期时,可以开发一些层次较高的有精神价值的纪念品,以满足高端市场的需求。

3、抓住契机,做好宣传。松花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可以借助振兴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和“一路一带”的知名度和平台。让海外游客以及港澳台同胞对吉林地区的传统文化尤其民俗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可以借助松花湖国际旅游度假区“中国北方最具吸引力的度假胜地”等这样的广告语来吸引海外市场,会有很大的市场机会。待度假区的开发完成后,可向国际民俗旅游度假的方向发展,努力在2020年实现这一目标。在宣传方式上面,除了使用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宣传等,也可以融入互联网这一潮流元素,如微信、微博、微商等,还可以采取事件营销举办选美比赛、旅游小姐大赛等,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4、注重人才培养,完善管理模式。为实现度假区民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为当地的旅游发展献策献计。首先,聘请专业人才参与管理或者亲临现场指导,起到示范效应。这样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会大有提高;其次,可与多家著名的民俗村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案例,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创新体系;最后,定期开展旅游服务技能的培训,提高整体服务水平以至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芦冰.浅谈民俗旅游发展相关问题的解决[J].经济发展研究,2013.171.

民俗旅游篇7

【关键词】 民俗;民俗旅游;旅游业;价值和意义

时至今日,旅游已成为人类社会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锦绣中华”取得成功后掀起了持续的民俗旅游热,民俗旅游这一口号受到旅游开发者的青睐和重视,民俗旅游在我国旅游事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我国是民俗旅游资源大国,民俗旅游的兴起跟重视保护和开展有特色的民俗活动紧密相关,顾名思义,民俗旅游是建立在有吸引力的民俗活动之上的。民俗活动进入旅游业是对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贡献,民俗活动与民俗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中有什么功用?在对肃南祁丰藏族乡文殊寺旅游景区中的东纳藏族民俗活动、民俗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发展情况调查和了解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民俗活动在发展旅游业中的作用与价值。

一、民俗、旅游民俗与民俗旅游概念辨析

1、民俗

有关民俗的概念,中外学术界至少有数十种之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吴丙安《中国民俗学》对民俗下了如下定义:民俗是世代传袭下来的,同时继续在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是形成了许多类型的,是比较稳定形式的,是表现在人们的行为上、口头上、心理上的,是反复出现的深层文化世象。[1]在各种界定之下形成的共识是民俗的主体是群体、民俗具有一定的模式、民俗是一种特殊文化。

2、旅游民俗

旅游民俗即具有旅游功能的民俗活动,首先是一种民俗活动,是某一区域一种具有旅游影响力和能满足游客旅游需求、审美体验的民俗活动。

从旅游资源的角度看,旅游资源大致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又有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旅游资源是形成旅游者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参加民俗旅游的促进因素,是能为旅游企业所利用,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各类民俗的总和。[2]旅游民俗应是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产物,因此旅游民俗来自于各种民俗的整理和开发,具有民俗的基本属性。

3、民俗旅游

旅游既是一种经济活动,又是一种认识体验文化的活动。民俗与旅游相遇最好的结合方式就是民俗旅游,民俗旅游可理解为“民俗特色旅游”,民俗旅游属高档次的文化旅游范畴,是指旅游者为异域或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自己的居所,前往旅游地(某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3]

二、肃南祁丰藏族乡文殊寺旅游景区

1、文殊寺旅游景区、东纳藏族简介

文殊寺石窟群旅游景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区文殊村所在地文殊山上,景区的主要由景区大门、前山和后山的文殊寺院和石窟、红柳湿地、东纳藏族餐饮演艺中心、东纳民俗商业街、赛马场、冬季滑雪场、怪坡组成,文殊寺旅游景区中前山的文殊寺是藏传佛教寺庙的典型代表,转经筒、大鄂博、六字真言等构成了文殊寺藏传佛教的文化标志,景区的主要功能有宗教朝拜、民俗体验、休闲度假,目前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东纳藏族现主要居住在河西走廊西端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藏族乡,是现居于我国境内最北端的藏族部落,人口约2600人。“东纳”为藏语,意为“系有黑缨的长矛”。其主体应是因为战争原因从昌都地区,随军东迁到此的吐番人,在与其他民族的长期交流中,最终形成今天的东纳藏族部落。[4]

景区内、周围居住的大多是东纳藏族,景区风格以藏族文化为主兼有汉族寺庙、道观。常设旅游活动有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初八举办的文化庙会活动和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至初八举办的民族文化艺术节、鄂博会,是典型的以民俗活动为依托发展旅游业的景区。

2、肃南祁丰藏族乡文殊寺旅游景区中的“旅游民俗”

每一个民族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民俗,这些独特的民俗标示该民族的存在,也是珍贵的民俗旅游资源。东纳藏族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当地旅游主管部门进行了开发,以东纳民俗为中心为肃南祁丰藏族乡文殊寺旅游景区做了“祁连山下的东纳之乡”的主题形象定位。景区的主要民俗活动有以下几项。

文化庙会,时间在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初八。素有“祈福圣地”的文殊寺于2016年5月7日至14日举办第25届文化庙会活动。文殊寺石窟群全境分为前山和后山两个区域,是藏、汉传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文化荟萃之地。主要景点有文殊寺、百子楼、千佛洞、万佛洞、鄂博、五百罗汉堂、万佛塔,可欣赏石窟艺术、壁画等,满足游客祈福的心理需求,此外还有奶茶、脂裹等多种民族小吃、手工艺品。

民族文化艺术节、鄂博会,时间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至初八。第十一届在2016年7月6日至10日在祁丰藏族乡文殊沟小集镇举行。主要民俗活动有祭鄂博、民族运动会(拔河、篮球、背口袋等)、民族文艺演出,东纳藏族服饰表演、民族歌唱比赛、篝火晚会。鄂博会是当地的一大盛会,通过这个仪式展现东纳藏族的信仰和民族团结的精神,即吸引外来游客也娱乐当地民众。

寺庙祈福上香、点佛灯,文殊寺香火旺盛,平时来祈求平安、生子、发财的人很多,绝大多数的游客都会去拜佛祈求实现各种愿望。汉族的寺庙内上香首先买香,将香点燃插入佛前的香炉内,跪在佛前的蒲团上,两掌并拢放于胸前,拜三次,跪拜时由寺庙管理人员指导游客跪拜并使用佛事用的法器为游客祈福,最后游客自愿将香油钱放入功德箱内,完成祈福。藏传佛教寺庙内跪拜的方式与汉庙不同,整个过程大致相同。

3、肃南祁丰藏族乡文殊寺旅游景区民俗活动与发展旅游业的关联

文殊寺景区2015年1月至11月接待实际购票游客1.85万人次,门票收入78万元(其中庙会接待游客0.95万人次,门票收入38万元)。[5]短短几天的庙会门票收入占到了文殊寺旅游景区一年收入的近50%,庙会期间文殊寺景区万人空巷、人山人海,可见文化庙会的吸引力很大。游客中大部分是来自附近乡镇,他们主动或是受到政府的动员邀请后参与到庙会与文化艺术节中,是游客也是表演者,对当地民众既是自我休闲娱乐也是增加收入的好机会。民众的参与丰富了节会的内容扩大了旅游民俗的影响力,节会以传统的民俗活动为基础使当地的民众乐于参与也吸引了外地游客,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旅游业利润。

景区发展旅游业是以东纳藏族民俗活动为依托举办节会,动员群众参与、吸引游客。东纳民俗是景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内重大节会都少不了东纳民俗的影子。

三、民俗活动在发展旅游业中的意义

笔者在对肃南祁丰藏族乡文殊寺旅游景区中的东纳藏族民俗活动、民俗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发展情况调查和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研究,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观点总结出以下结论。

欣赏奇风异俗是游客旅游动机中重要的一条,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游客的旅游动机是多种多样的,现代社会中渴望了解异文化的生活习俗、逃避生活压力暂时放松是大多数人的需求,也是旅游中的普遍动机,一部分人也很容易实现这个目的。在大部分游客的主动选择下,旅游市场开始为满足游客的这种需求去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例如民俗文化村、民俗陈列馆、民俗风情园等在旅游市场风生水气起,国内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格外重视当地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挖掘。

民俗能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充实了旅游的内容,使游客在观赏自然景观的同时还可以体验民族风情。我国56个民族的民俗浩如烟海,民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从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到生产、商业、贸易等经济生活,婚丧喜庆、岁时节令、游艺竞技等无不有民俗的存在。旅游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只是凤毛麟角,还在探索中前进,各民族的民间宗教习俗、岁时节日习俗、风物传说名人故事等都是开发潜力很大的旅游民俗宝藏,经过合理开发可以扩展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的内容。

民俗文化丰富了旅游的内涵,增加了旅游活动的情趣,满足游客的审美、文化体验。旅游民俗不仅仅表现在民族建筑、服饰、表演、饮食上,通过这些表征旅游民俗能展现出独特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深层次的体现民族文化中友爱、亲情、伦理的内容和精神。正是这些深层次的民俗文化内容强烈的吸引了游客,满足了游客的文化体验。

综上所述,我国有着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民俗活动独特的吸引力能诱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产生欣赏奇风异俗的愿望;民俗活动能满足游客对奇风异俗的体验,满足猎奇的心理需求。民俗旅游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主要手段,在旅游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7.

[2] 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新编)[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264.

[3] 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新编)[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11.

[4] 洲塔尕藏尼玛.东纳藏族部落族源考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民族学・人类学_民族文化,2012.12.

[5] 文殊寺旅游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Z].嘉祁文旅游公司.

【作者简介】

民俗旅游篇8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经济长势良好,民俗文化旅游的吸引力也大幅提高。作为民俗旅游资源丰富的大国,只有在节能减排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开发现有的资源,才能不断推动旅游行业的全面进步。我国的民俗旅游资源不仅包括现存的民俗村落及自然美景还包括现代化的服务等内容。例如:深圳的民俗文化村、西双版纳泼水节等。我国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时常面临忽略民俗旅游资源本质,重视商业利益而胡乱开发的现象,管理和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本文对此展开研究,以期达到减缓我国民俗旅游资源消亡的效果。

一、民俗旅游资源的含义及特点

民俗是一个民族创造并得以传承的文化习俗,其包括:社会生活、民间节日、艺术表演等内容,且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特征。旅游资源主要分为自然和人文两种,而我国当前对民俗旅游资源的研究较少,其主要是指可吸引游客并用于旅游发展的民俗资源。合理的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在满足游客度假享受的同时也能通过特别的文化内容拓宽游客的视野,给游客带来风土人情的特殊观感。民俗旅游资源属于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类型,其不仅包括自然和人文景观,还有民族的节日、建筑、艺术等内容,极具丰富特性。民俗旅游资源与一般的旅游资源有共性也存在差异性。民俗旅游资源的文化性特点主要表现为文化是旅游资源的动力,其体现在秀美的自然风光中,也由特色的礼仪、宗教表演所体现,是历史的延续与传承。民俗旅游资源具有地域性特点,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中将产生不同的民俗旅游资源。民俗旅游资源需要由相应的配套设施做辅助才能向游客表现出最佳的效果,在当地居民的支持下,使得游客积极的参与到民俗旅游活动中来体现其参与性的特点。我国的少数民族众多,产生的民俗旅游资源也具有多样性,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二、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举措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选择是我国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举措之一。明确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也需要保护的现实要求。开发和保护是相对矛盾的个体,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势必对其产生一定的破坏,为降低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坏程度,在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避免开发过度导致的资源商业化现象发生。民俗旅游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措施,将文化环境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有效的展开我国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时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原则离不开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使得开发资源的各项内容朝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针对期间良好的开发措施,政府部门予以鼓励和支持。对于违反国家规定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行为,相关部门需要采取相应手段依法惩戒,避免过度开发造成的破坏国家民俗旅游资源现象发生。

(二)强化科学管理制度

对于我国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举措中强化科学管理制度的内容需要在把握民俗旅游资源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走一条循环利用的道路。针对现有的民俗旅游资源,依靠特色的民俗风情发展旅游化方向,对民俗旅游资源中的节庆、宗教、商品等进行系统规划,策划出满足游客需要的民俗旅游项目,提高地区民俗旅游景区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进行针对性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避免重经济效益轻文化内涵的现象出现。全面了解地区内的民俗旅游资源,打造出创新性的旅游项目,以此提高游客满意度。科学管理制度离不开部门的审批机制,在开发国家民俗旅游资源时,需要上报旅游及工商部门审批,开具相应报告方可采取行动。在科学管理制度的指导下,培养专业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人才,努力提高民俗旅游景区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通过在职培训和引进人才等措施为民俗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提供动力支持。

(三)做好宣传推广工作

做好宣传推广工作是有效开发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创建出民俗旅游资源的品牌,利用品牌效应吸引游客前来游玩观光,以大幅提升民俗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民俗旅游产品的经济价值。开发独特的民俗历史活动、民俗宗教活拥扔卫窒钅浚以符合现代化的游客要求。我国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包括:景德镇瓷器、广西壮族的“三月三”歌圩节等,通过良好的资源包装,为宣传民俗旅游资源提供展示平台,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参与其中,是合理开发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有效举措。部分少数民族中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政府及旅游部门乃至社会各界的宣传推广,通过各大媒体的推销,打响少数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的知名度,以此促进地区民俗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多样化且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来拓宽我国的旅游市场,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经济增收。

三、结语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当前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加强对资源保护的重视程度,采取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强化科学管理制度、做好宣传推广工作的举措,使得旅游者能够充分享受我国的民俗旅游活动,了解区域间不同的文化特色,进而推动我国民俗旅游事业的长远发展。

上一篇:商场装修合同范文 下一篇:数控加工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