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3-11-09 21:11:30

会展经济发展

会展经济发展篇1

一、会展经济的产业特色正在形成

会展经济,是指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览,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现象与经济行为,也被称之为“会展产业”、“会展业”或“会展市场”。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会展经济从无到有,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与摸索,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国民的参与度也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随着世界最大规模展览会——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召开。会展经济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城市面包”,为我国城市化进程,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从目前来看。我国会展经济已经呈现出以下三个特征:

1、会展经济在国家经济中地位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展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总体规模以年均近20%的速度递增。特别是自中国加人WTO以来。会展业获得了更快发展。展览活动空前活跃,其在GDP中的比重逐年提升。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专业场馆的建设也日臻完善。目前全国已有150多个展览场馆,专业展览场馆面积约130万平方米。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会展经济呈现出了综合功能强、辐射效应大、带动范围广等特点,越来越被各级政府重视,成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会展经济在经济环境中指向作用明显近年来。会展经济由于具有较强的产业带动作用,其发展态势已成为判断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重要指标。随着国内经济与全球经济的不断融合,会展经济也成为了判断经济危机对国内影响程度的重要参照。调查显示,2008年宏观经济形势与展览会呈较强的正对应关系。其中,会展旅游与经济形势关联最为直接。其中,着名的广交会已被誉为中国外贸的“风向标”、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3、会展经济区域格局基本形成文/赵恬从相关数据来看。我国会展经济已形成了以上海、北京、广州为中心的东、北、南三大区域格局。这种格局的形成与会展经济所发挥的作用是分不开的。以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为代表的大型活动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起到了长期、有力的驱动作用。长三角、京津唐、珠三角等地区会展设施统一规划。交通网络相互联动。区域论坛统筹有序、紧密连接等一系列现象表明:大型展会活动对区域经济的助推器功能日益显着。同时也得到了地区政府的高度重视。

1、展会主题拓宽,内涵不断加深会展经济在产业内部不断融合的同时,展会主题也在不断拓宽,以阳光、绿色、爱心为主题的各类会展正在全国范围铺展开来。绿色产业、和谐展会的内涵成为近年来会展经济的新气象。大会展理念正在成为普遍共识,展览会与会议、论坛以及节庆活动同时举办趋于常态化。对物流、人流、信息流等各种资源要素进行更加高效的优化和整合。高档次、大规模的会展更是融合了多种现代会展元素,涵盖论坛、展览、赛事和慈善等活动形式。

2、政府转变职能,市场化进程加快2008年,国家商务部颁发了《关于规范商务部举办展会的工作的意见》,首次明确商务部不再主办新的展会。已主办和参与的会展均交由事业单位和商协会负责承办。商务部各司局不再承担会务具体工作,但按照职能分工给予积极配合和支持。以商务部为代表的各级政府加快由会展主办方转变为服务者和监督者。使会展经济的市场化运作在走向成熟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有效提升了会展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3、经济环境不断开放,国际化程度提高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会展经济内部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国际化趋势。其中有国际会展巨头的积极进入,有中国市场的主动开放,也有大型活动的间接引进。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也并没有减弱国际会展企业进人中国市场的势头,他们把中国当成了避风良港,进军的步伐不断加快。

国际会展公司的进入,带来的不光是先进的管理经验、运作模式,也带来了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这对于我国企业提升自身实力,参与国际竞争是一个良机。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中国会展业的冲击,突出表现在以外贸为主题的展会数量有所减少。展会所带来的成交额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随着国际会议和论坛的专业化、国际化程度提高,会议论坛和节庆赛事的情况持续稳定。与此同时,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各种重要会议、论坛等新话题,国内经济研讨、工作布置的会议项目在同比增长。国外经济环境的萧条也为中国带来了充足的外国资本,中国庞大的会展市场成为了会展经济的主战场。国内外会展资本的激烈角逐会引起新一轮内部结构整合,促使会展企业的重新洗牌,这有利于我国会展经济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形成崭新的会展经济格局。

二、会展经济在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法律缺失

近年来。全国各地相继出台针对会展经济发展的专门法规、意见。应该说现今的会展经济正在受到各级市政府的重视。

但由于缺少部级别统一法律,地方立法正逐步显露了他的局限性——地方政府“各自为营”。全国范围内的市场缺乏统一的标准规制,会展经济正面临“无法可依”和“有法不依”的双重困境。

(一)会展市场的运作无法可依

1、地方立法环节遭遇瓶颈随着会展业的不断发展。全国已有16个城市相继出台了各自的会展经济专门法规,30个左右的大中城市颁布了有关法律法规,涉及会展经济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展会品牌等多个方面。但实际情况是,地方政府在面对缺乏国务院会展行业指导性意见的情况下,不得不摸着石头过河,希望通过出台具有地方特色行政法规以规制井喷式的会展市场。省级人大在出台相关法律时,也只是提出一些原则性的法律法规,在实际的会展纠纷中无法发挥作用。导致的结果反而让政府成为了会展行业违规操作的“帮凶”,不法商人利用政府办展的牌子。扰乱会展市场秩序。从中牟利。地方政府的“急功近利”,让地方立法环节遭遇瓶颈。数据表明,在缺乏全国性会展法律的情形下。地方立法在2005年达到高峰之后,颁布数量明显减少,会展经济的未来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2、市场运行缺乏有效规制

会展经济和我国其他新兴产业类似,起步晚,发展快,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市场在高速膨胀。有效的运行机制没有及时配套。会展经济迅速走向了一条“贩卖导向”的运行轨迹。主要体现在:会展缺乏对办展主体资格、参展行业标准、展会场馆资质认证等方面的明确规定。在很多时候会展主体无法可循。市场违规缺乏救济手段,重复办展、即兴办展的现象不断发生。

可以说。现今的展会主办方不按市场规律办事,参展单位缺乏依法会展的意识,会展和会展经济好比赶集中的吆喝。

3、市场主体法律权责不明

会展经济市场的主体大致可以分为:办展方、参展商、会展企业和由其组成的行业协会、展会服务商等。按国际惯例,展会主办方是负责制定和实施展览方案并承担相应民事责任的法人机构。展览会的主办机构承办的目的是要从展览活动中受益。会展经济市场各个主体之间应该是平等互利的关系,共同促进会展产业的发展。而国内的会展市场主体从会展经济产生的一开始就面临着权利义务上的不对等。由于计划经济的遗留,政府往往是大型展会的主办方,负责组织和策划展会,会展经济发疑需与法同步作为承办方的会展企业只能负责会场布置、安全卫生等级别较低的展会工作。信息上的不对称,权利义务上的不对等导致政府不顾展会效果而盲目办展,行业协会、参展商、展会服务商成为政府主导展会的附庸,得不到良好的收益。

(二)会展经济的管理有法不依

1、市场监管“严进宽出”,展会内容良莠不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展业虽然发展很快,但多年来一直未被当成一个独立的产业来规划发展,往往只是把它当成发展贸易、科技和文化等“主业”的一种促进手段。因此国家对会展实行分类管理和分级管理的办法,相应的把对会展的宏观管理分散到外经贸、内贸、科技、文化和贸促部门,以致政出多门、交叉扯皮现象严重。比如:科技类展会活动由科技部管理:文化类展览活动由文化部管理:出国出境管理主要由中国贸促会负责。如此多的部门分管着不同类型展会的审批权。这就造成因缺乏统一管理而出现重复办展、办展会过热等现象。在此情况下,指望控制会展经济“过热”,做好会展的宏观管理促进会展业的健康发展,是不现实的。

与此同时,展会的严格审批并没有带来健康安全的展会内容。违法宣传、虚假广告、知产侵权等一系列违反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行为大行其道。作为监管部门的各地政府却没有很好履行监管职责,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会展反而成为了侵权诉讼的证据库。涉外知识产权纠纷中的外国请求人。提供的证据竟然大部分来自国内外举办的展览会。可见中国会展经济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落后,中国会展经济多头管理、多头审批的现象仍然突出。

2、知产保护“有法无律”,侵权行为屡见不鲜

在整个会展行业法律效力最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是商务部领衔四部委联合出台的《展会知识产权保护法》,但现状是:由于它是政府部门出台的行政法规,其权威性收到多重挑战。可操作性也受到质疑。以专利法为例,发明专利的经过专利部门的初步审查才能申报。而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则不然,并不进行实质审查。

所以,这直接导致了展会期间,侵权行为人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侵犯,并引起诸多法律纠纷。而由于缺乏权威部门的实质审查,这两类专利在本身存在争议的情况下,原告往往受到被告专利权有效性和唯一性的挑战。从而导致现有的《展会知识产权保护法》所保护的有效知识产权权属的基础也产生了问题。正当权益的维护相当艰难。

3、会展合同“一纸空文”,法律纠纷难以解决

会展合同是指会展组织者与参展商之间订立的约定会展活动中双方权利义务等事项的协议书,也可以叫会展协议书、参展协议书。我国会展市场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格式合同,《合同法》中也没有对会展合同的规定。我国目前的会展市场上会展组织者和参展商都不重视会展合同,即便是订立合同。也是极其简单的一纸空文。合同仅仅约定展品的种类、展览的起止日期、展位价格等基本要素。很多会展的组织者和参展商之间的约定。就是一张“参展通知书”而已。这是远远不够的。会展合同应当是许多约定的综合体。甚至是许多合同的综合体。

国际上,一个运作成熟的展览会往往会一个章程。对本展览中所涉及的事项一一予以说明,参展商参加展会必须同意该章程的规定。这种章程类的规定是展览完善且成熟的标志。其制定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展览能否顺利成功地举行。

其实,国内展览会举行过程中,同样会碰到类似的问题,但是我们并没有重视会展合同的作用,会展合同订立的水平还不够高,考虑的问题还不够细致。很多问题没有事先做出约定,以致于会展纠纷难以解决。

三、发展会展经济需要法律法规同步导入

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已呈现出由点到面、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发展的放射状态势。对CDP的贡献。对城市的繁荣,对经济的推动都将发挥十分巨大的作用。在会展经济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尽可能避免走进一个传统的“由乱而治”的怪圈,应及早规范秩序,及时制订规程,用法律规范的同步导入。确保会展经济既繁荣又有序。为此,笔者认有有必要采取以下三项对策:

世在会展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中。我国的法律法规已显得十分滞后,甚至许多方面已经成为会展经济发展的桎梏。目前,尽管我们可以依据《公司法》、《民法通则》和《知识产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来解决会展活动中民商方面的经济纠纷,但却没有一整套针对会展行为的法定规则。由于缺失政府统一的规章和行业准则,整个行业在发展中遇到许多制约,暴露了许多体系问题。全国人大或国务院应尽快制订《会展法》或者相关条例,对行业法人地位确立和市场主体资格、办展准入机制、各自权责以及法律救济途径和相关程序予以明确和规范。从而形成一种政府指导协调。企业组织承办。市场化操作运行。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运营体制,建立优质高效的会展业服务体系。

立法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确立到完成需要一个较长过程。而在这段时间中,我们完善会展经济的法律法规不能留有真空,一个较为快捷的方法就是尽快建立行业协会,及时制订行业准则,使各地的会展经济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规程、责任等等。我们设想,全国性的行业协会组建以后,基本上可以起到这样五个作用:一是准入有门槛。各地的协会都要具备相应的资质、办展条件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二是中办有主体。全国性与地方性的展会应以市场为导向。申办展会的主体应该是各地的行业协会。而绝不是各地的政府和行政部门。充分发挥展会的市场活力和市场效应。三是展会有标准。各地办什么样的展会都应有相对统一的运行标准,包括质量体系、安全防范体系、效益评估体系等。四是主题有侧重。通过行业协会的沟通协调,有效地改善目前国内会展活动中的一个通病,就是会展内容主题的雷同。一项展会往往会在不同城市重复举办,既缺乏新意,又存在知识产权的侵占,起不到会展应有的效应。所以,会展经济应最大限度地发掘个性文化、培育创新的产业经济。五是监督有保证。通过行业准则的导人。我们可以按标准、按规范、按自律要求对会展活动进行全程监督。并接受社会投拆,确保会展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目前,德国的会展活动就是由一个民间机构“德国展览委员会”承担的,它负责协调全国展会的主题、制定展会目标、承担展会的主体法律责任。

牧在加快立法。尽快导人行业准则的同时,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法律救济的路径问题。会展经济势如破竹,但因此积聚的矛盾也接踵而至。我们在对一些会展活动的纠纷调处中了解到。由于目前法律法规上存在的先天不足,加上法律程序的特殊性。导致了许多矛盾纠纷的无“法”解决。集中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法律效力等级较低。由于大多展会只有两三天时间。在此时段内发生的有关如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如果提讼,往往时间很长。新晨

成本很高。对于此类问题,我们建议应从司法诉讼设置新的路径。会展期间。主办方应与当地司法部门设立法律咨询和投诉受理处,第一时间受理案件。同时,建议最高人民法院能作出司法解释。对会展期间发生的有关侵权案件的诉讼收费、审结时限等进行规范和限制,以减少参会者的成本,减少和缩短诉讼的流程和时间。

会展经济发展篇2

关键词:区域合作;会展经济;义乌

义乌会展业作为贸易沟通服务业,多年来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大力培育小商品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渠道关系,在优化贸易结构、引领内陆开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小微企业和繁荣县域经济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造成了义乌市会展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适应城市新一轮发展转型升级的需要,本文着眼会展经济概念,从区域合作这个需求点切入,试图对义乌会展经济的发展给出合理化建议。

一、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外的学者开始重视会展业对经济的影响的研究。Kimetal(2003)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估算了会展旅游对韩国经济的影响,发现会展旅游收入虽然只占GDP的1.3%,但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则达到7.6%;XinJin,KarinWe-ber,ThomasBauer(2012)借鉴Porter的集聚理论,以中国大陆会展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会展集聚对会展举办地吸引力的影响,并影响会展举办地吸引力的两个重要因素:城市影响力和参展商来源。在我国,刘春亦(2004)在分析会展业发展条件和机制的基础之上,构建了会展业发展动力系统。对长江三角洲区域会展业的发展进行了“整体”性定位和“层次”性定位,建立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会展业合作体系。莫岸华(2009)利用非合作重复博弈分析了穗港澳三地会展业合作的基础,提出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区域会展业发展协调机制在内的措施来提升穗港澳区域会展经济的综合实力。

二、义乌会展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滞后,市场化程度较低

从会展的管理组织架构来讲,义乌市会展相关机构组织尚未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协作,会展管理方面主要由义乌市人民政府会展管理办公室组织。详细来讲,同一批人员既是会展组织者,又是会展管理者,也是会展项目的实施者,从策划、招商、展品征集直到为参展商提供吃、住、行服务等均由同一批人承担。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化分工带来的高效发挥,且在职能和责任也经常划分不明,“事事人人管,事事人不管”,大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从展会发展规律上看,以综合性为主的政府主导型展会已经不适应以专业性为主的会展发展趋势。政府资源投入越多,官方介入越深,就越发阻碍了政府主导型展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在这一情形之下,政府举办展会是作为一项政绩,多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更多地考虑社会效益,不计投入产出比。大多由政府成立临时机构或组建事业单位来举办,组展大多运用行政命令手段,会务组织和保障工作实行“全市总动员”,缺乏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不论盈亏,都有财政兜底,这给地区财政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二)会展业态单一,对区域带动欠佳

义乌市会展业态形式还比较传统,缺少品牌意识。首先,节事活动作为会展业态中重要的一块在义乌会展发展过程中体现较弱。大多数节事活动还停留在小范围、组织散漫、文化背景不足,经济效益短期的集市或展销节阶段。相较国际上著名的西班牙斗牛节、德国慕尼黑啤酒节、美国超级碗等节事活动给当地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义乌的节事活动还处于初级阶段。其次在展览方面,虽然现在有四大老牌部级大型展会以及两大新晋部级专业展览,但办展过程中项目化程度低、现代技术运用不够、专业化市场运营不足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六大展览的展商满意度以及区域经济带动效益。获得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的三个展会中,义博会、森博会分别是商务部、国家林业局主办的政府主导型展会,无论是境外参展商还是境外采购商,还是与境外机构合作上都不多,国际影响力稍显不足。唯一一个市场化运作的展会袜机展是外资会展企业——香港雅式展览有限公司在义乌举办的展会。最后,虽然从初始定位上六大展会各有专门的产品领域,但现实操作却不然。招展过程专业化程度低,导致六大展览都变成了大型综合展,展品范围重复或模糊不清的状况常见。从而导致观众和参展商的满意度变低,最后导致下届展会招展压力变大,如此恶性循环使得展会建立的品牌失去意义。

三、义乌会展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拓展区域共同合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义乌处于长三角经济圈,也处于“新丝绸之路的起点”,块状经济发达,平台支撑作用明显。目前,义乌在城市东北部规划建设丝路新区,集中布局国际会展、国际服务、国际旅游、国际商贸等为一体的功能区,力争将义乌建设为国际商贸流通的中心和国家转型升级的高地。希望借此与中亚国家进一步加强合作沟通,同时也将利用义乌保税物流中心和义新欧等平台,将中亚的商品带回义乌,销往全国。因此,谋求区域合作、强化互利共赢应当成为义乌会展业发展的关键。为此需要强化“密切沪杭宁,融入长三角,放眼全世界”的意识,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地开展区域合作交流。这是义乌长期保持并动态调整与环境互动关系的最佳途径。在拓展区域合作方面,政府应加强与国家各部委、行业协会和国内会展办的联系沟通。打造展会国内营销网络,充分利用行政、商协会的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和申办国家各部委、行业协会主办的档次高、影响大、且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的论坛、会议,借助高端会议的影响力,提升展会层次。加强政府型主导展会与国内知名专业展览机构的洽谈、合作,全面推动展会的专业化和市场化运作能力,着力把政府主导型展会打造成为真正的国际知名展会。要把引进国际大展、品牌展会、国际会议和论坛作为义乌招商引资的工作重心之一,通过招商推介、经贸交流等各项活动,大力宣传义乌会展业的独特优势、总体规划、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国际知名会展企业与展会、论坛落户义乌。

(二)借力现代技术手段,做强国家展会项目

在新媒体和移动互联时代,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分析,开发其商业及社会价值。需要整合技术力量,通过信息平台实现大数据构筑。这将是义乌会展业发展突破瓶颈的钥匙,也是义乌会展业成功升级转型的关键。从采集“基本信息”入手,提供“需求信息”服务,上升到“行为信息”的分析研究和“管理信息”反馈,这不仅需要人才、技术与环境,更重要的是战略决策的头脑与商业的智慧。移动互联、大数据、实时展示、信息配送将成为现代会展的技术构成,需要认真研究,提前谋划,科学布局。对于义乌已有的部级大型展会项目,要做到推进市场化规模化建设。做强做大部级展会项目,如义博会、文交会、森博会、旅博会等,通过展会项目实现管理理念创新、规划模式创新、区域发展创新、活动开发创新、营销管理创新、会展品牌创新,进而推进展会项目的市场化与规模化建设。部级会展平台的建设需要更多地体现为义乌会展在全国的地位、在业界的声誉、专业领域的领先性、国际开放的前瞻性上。为此,需要在部级展会项目上体现义乌城市品牌影响力和国际贸易中心的集散能力,以及“义乌元素”的整合营销与传播。

参考文献:

[1]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侯景新,尹卫红.区域经济分析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程红等.会展经济:现代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J].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03)

[4]潘华苏,田景熙.会展经济:区域发展新视点[J].现代经济探讨,2000(05)

[5]李秋妍.浅议会展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国经贸导刊,2002(11)

会展经济发展篇3

一是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发展面临资源能源环境制约。与先进省市相比,我省能耗偏高,万元GDP消耗标准煤0.96吨,低于全国1.43吨的平均水平,高于江苏的0.89吨、浙江的0.81吨。万元GDP耗电量1490.76千瓦时,低于全国1610.58千瓦时的平均值,为江苏的1.23倍、浙江的1.14倍、上海的1.25倍、山东的1.33倍。万元GDP耗水量为298立方米,为上海的1.17倍、江苏的1.18倍、山东的1.9倍。我省既是能耗大省,又是资源小省,粗放型增长方式一时难以改变,预计*年资源能源供应不可乐观。电力方面,由于油价高企影响燃油机组正常发电,电煤供应仍有一定难度,西电枯水期供电减少,以及一批先油后汽机组问题未解决,预计*年上半年我省电力缺口将达400~500万千瓦。煤炭方面,预计*年全年消费量达1.05亿吨,几乎全部要从省外调进,货源组织和运输压力相当大。成品油方面,预计*年我省成品油需求量将达2050万吨,比今年增长8%。我省油品对外依存度高,由于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年油品供应不能掉以轻心。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面临出口竞争加剧的制约。我省大部分产业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数量不多。随着入世后过渡期的结束,我省企业将面临着跨国企业在技术、资金、人才、品牌、营销网络等各方面全面占优的重大挑战,产品出口也会受到国际贸易保护加剧和人民币升值带来成本上升的影响。

三是工业投资力度减弱,经济发展面临后劲不足制约。*年,我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061.65亿元,居粤鲁苏浙沪五省市第四位,比山东、浙江、江苏分别少2287.95亿元、342.05亿元和40.25亿元;我省更新改造投资759.42亿元,比山东、江苏分别少489.3亿元和45亿元。工业投资总量小,发展后劲不足,使我省工业在全国的排头兵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四是现代流通业发展滞后,经济发展面临服务业支持不足的制约。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生产观念的束缚,在思想上、工作上仍存在着“重工轻贸”的现象,对现代流通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其引导和支持的力度不够大,现代流通业的发展总体上滞后于工业,对工业的支撑力不足。

五是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经济发展面临微观层面投入不足的制约。*年以来,我省工业企业一方面利润增幅大幅回落,一方面亏损额大幅上升。1-10月,全省企业利润总额增长4.2%,亏损总额增长40.9%,亏损总额达到206.99亿元,占利润总额的17.9%。效益下滑状况*年估计难有大的改观,加上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竞争加剧,不但加大了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筹措的压力,更会影响企业投资的积极性,阻碍经济发展的步伐。

针对上述制约因素,全省经贸部门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发展观念,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在发展中解决制约因素,推动我省工业商贸经济发展切实转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做好*年经贸工作的主要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九届七次、八次全会的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贸工作全局,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高经济运行调控水平,注重经贸合作质量,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促进工业商贸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为实现“*”规划目标开好头、起好步。

*年全省工业商贸经济的主要预期目标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以上,从经贸工作角度确保实现省政府提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的目标,更新改造投资增长15%左右。

*年是我省“*”规划的起步之年。根据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年突出抓好十个方面工作的部署,结合经贸工作实际,做好*年经贸工作,要紧紧围绕走新型工业化这一总纲,抓住结构调整这一主线,抓住转变增长方式这一关键,抓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一中心环节,努力实现“六个加强,六个提高”。即:加强经济运行调节,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加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加强技术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发展现代流通业,提高流通业对新型工业化和扩大内需的支撑能力;加强发展内源型经济,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加强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力。

根据上述要求,*年全省经贸工作要着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保障煤电油运供应为重点,切实抓好经济运行调节

提高经济运行调节的时效性和质量。加强县(区)级经济监测分析平台建设,建立全省联网的实时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系统,完善省、市、县(区)三级监测分析网络。以重点县(区)、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为联系点,建立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和分析制度,对突发性、难度大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向省政府专报。健全工业商贸经济运行预警机制,增强经济预测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深入分析和把握全省经济发展的走势和趋向,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实现对全省经济运行的即时预警,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密切关注企业流动资金供需状况,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关系,促进资金供给的增加。加强季度信息工作,将信息内容从目前的经济运行扩大到国家和省产业政策、金融信息、市场信息、国际能源供求状况等内容,引导企业调整结构,做好应对工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经贸职能范围内的安全生产,认真抓好民爆器材行业安全监管工作。继续做好企业治乱减负、产业安全、国防科技工业、交通战备等工作。

千方百计保障煤电油运供应。一是力保电力供应。协调增加西电东送,妥善解决电力技术改造项目的并网运行,加快594万千瓦电源建设项目投产和系统接入,多渠道提高电力供应能力。推广部分市用财政资金补贴地方燃油机组顶峰发电的有效做法,调动地方燃油机组加大出力。争取国家在我省煤电联动方案中将运费纳动范围,提高我省燃煤电厂抗御煤炭市场价格波动的能力,确保电厂正常运行。合理安排工业企业错峰、避峰用电,推进调整电价政策,推广蓄能技术,实施可中断负荷控制以及节约用电,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督促电网公司、发电公司建立应急机制,制定反事故措施和应急预案,保障电力生产和供应安全。二是加强组织煤炭资源。完善煤炭供应应急预案和跨部门应急协调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增加我省煤炭的配置指标,组织用煤大户与煤炭大供应商和国有大矿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引导企业运用市场手段充分利用国际煤炭资源,拓宽煤炭供应渠道。三是加强成品油市场监控和协调。密切跟踪油品市场,完善成品油市场供应日监测制度,及时掌握成品油价格和供求动态。落实成品油供应计划,加强储备监测,督促企业增加油品库存。四是协调重点物资运输。加强与铁路、海运、港口等部门的沟通,按照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优先保证煤炭、石油、化肥、粮食和进出口等重要物资的运输。继续做好春运工作,确保客运安全有序。

(二)以大项目和产业集群为抓手,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按照总理视察广东提出的“谋划率先发展,视野要宽、思路要新、起点要高”的指示精神,创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途径。

以大型工业项目和产业集群为抓手,发挥大项目和产业集群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带动作用。根据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和工业九大产业发展规划,找准产业定位及发展方向,有目的地引进建设一批符合我省实际、科技含量较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工业项目,通过这些项目建设,带动地方产业的大发展。重点推进具备条件和能力的珠三角城市发展TFT项目、中药现代化项目、装备制造项目,加大对广州汽车及零部件项目、惠州、茂湛、珠海西部石化项目等的支持力度,大力扶持体育产业发展。加快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建设步伐,继续组织评选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加大力度推进产业集群“三大建设”,特别是加强技术开发与推广、信息咨询、人员培训、质量检测、产权保护、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等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上新台阶。

研究制定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方案的配套政策措施。立足科学发展,按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结合“*”规划,明确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制定不同功能区土地投资强度和单位面积产出率;开展工业主要行业技术标准、能效标准研究,制定产业技术、产业能效指南,为招商引资和市场准入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流通业的发展。

加快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步伐。要进一步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总结推广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经验,建立园区信息交流渠道,加速珠三角产业向山区及东西两翼转移。同时,注重将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与发展产业集群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产业的更大集聚和优化升级。

加大对大型企业集团的支持力度。把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工作摆上经贸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我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加大对大型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完善与大型企业集团的“直通车”联系制度,加强对大型企业集团的指导和服务,着力解决电力供应、项目技改等问题。积极引导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龙头骨干企业。同时,要着力发展一批科技型、成长型中小企业。建立完善大中小型企业在整机与零部件、硬件与软件、科研与生产、核心产品与辅助产品等的分工协作体系。

继续深入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把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与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继续推动优强企业冲刺世界名牌,落实扶持企业冲刺世界名牌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加大对现有名牌产品的扶持力度,推动名牌做强做大,成为带动力强的拳头产品。在潮州枫溪、汕头澄海、东莞大朗等产业集群大力推进创建区域国际品牌试点工作,鼓励和指导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创建区域品牌的路子。将名牌带动战略扩展到服务业特别是流通业。从商贸流通业入手,开展服务机构创优活动,在服务业中形成培育、发展、宣传、保护名牌服务的氛围。

(三)加快产业技术进步步伐,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加强自主创新。突出抓好以重点大企业为主体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继续大力引导大中型企业建立各种形式的技术研发机构,特别要支持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成为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主要载体。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一批九大产业中的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围绕主业,整合资源,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鼓励企业间组成“技术联盟”从事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联合开发。加强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领域技术和重点产品的自主创新工作,按照支柱产业优先、关键共性技术优先、实用技术优先的原则,研究确定关键领域重点共性技术创新项目目录,争取在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与环保等支柱产业和关键领域的重点技术取得突破。

加强技术改造。进一步提高对技术改造重要性的认识,把技术改造作为改变目前我省产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继续组织实施“优化重点行业结构和提升优强企业竞争力”的十大双优技改工程,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技术改造力度。贯彻《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全面实行技术改造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

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能。继续采用招投标和开放式选项两种方式安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推广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以奖代补办法,公开、公正、公平、科学安排省财政挖潜改造资金。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重大项目的绩效评价办法,科学评价重大项目实施后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认真总结项目实施的经验、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等,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能。

(四)创新思路,突出重点,推动流通工作上新水平

加强发展现代流通业。加快现代流通业的发展,是走新型工业化和扩大内需的迫切需要。要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思路,找准工作着力点,不断推动流通工作上新水平。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做好流通业竞争力研究,加快完善《广东省流通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研究提出加快连锁经营、现代物流、中高级批发市场和会展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流通龙头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提高流通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现代化水平。*年要重点抓好“3个10”(即培育10家大型连锁经营龙头企业、10家现代物流龙头企业、10个大型中高级批发市场)和“3个100”(即扶持百强餐饮企业发展、培育百家绿色饭店、树立百家诚信经营美容美发经营企业)工程,通过扶持这批企业的发展,带动我省流通业发展上新台阶。

加强流通业基础工作。我省是流通大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连续22年居全国首位。但是从我省流通工作看,突出问题是基础工作薄弱,与新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我们要引起重视,大力加强。一是要提高认识,改变“重工轻贸”观念,像抓工业一样抓流通。要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流通理论知识及业务知识,促进政府管理尽快适应现代流通业的发展。二是加强与当地政府统计部门的合作,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开展流通业行业统计工作,建立健全连锁经营、现代物流、中高级批发市场以及酒类、拍卖、典当、二手车流通、报废汽车回收、居民服务业等基本情况的统计制度,为了解情况、研究问题、指导工作提供依据。三是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基层,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理清工作思路,提出解决工作问题的办法。要善于总结经验、发现典型、加以推广,以点带面,促进发展。四是加强互相学习交流,努力学习发达国家、兄弟省市和本省各地区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借鉴成功经验,提高流通工作水平;五是加强分析预测工作,对消费市场的运行情况,及时进行分析、预测、增强工作的前瞻性,提高决策能力。

规范行业管理。规范对酒类专卖、二手车流通、报废汽车回收、拍卖、典当、生猪屠宰、居民服务业等方面的管理,积极探索加强盐业行政管理的有效办法和途径。重点是要转变思路、转变职能、转变管理方式,完善法规规章,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加快完善审批和办事制度,依靠良好的制度规范审批行为;建立健全有关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组织作用,促进行业自律。特别要针对薄弱环节,继续发挥省整规办的综合协调服务作用,深入开展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要商品市场的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努力扩大内需。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通过财政补贴等多形式的政策扶持,推进各类“农家店”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确保*年建成20个县级配送中心、125个乡镇级农家店和3000个村级农家店,形成购物方便、货品齐全、消费安全的农村商品零售网络,吸引农民购物,拉动农村消费市场。进一步加快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尚未完成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的市,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长远规划的原则抓紧编制。已经完成或者基本完成规划编制任务的市,要积极引入大型商业网点建设听证制度,确保规划的实施和落实。加快社区商业发展,落实有关扶持政策,规范和发展服务于社区居民生活消费的各类中小型生鲜食品超市、便利店等,努力开拓社区购物、餐饮、服务、休闲等消费领域,扩大社区居民消费。

(五)切实抓好“一个亮点、四个重点”,提高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水平

突出抓好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一个亮点”。认真贯彻落实总理关于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把会办成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更好地促进中国中小企业与国际中小企业的合作与发展”的指示精神,借助前两届会所打下的良好基础,认真筹备办好第三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暨中意中小企业博览会,把会办成国际性展会,真正为全国中小企业搭建一个走向国际的平台。

继续为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年将召开第三次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要以此为契机,推动民营经济各项工作更加扎实,更加有效地开展。一是抓好政策落实。深入贯彻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推动《广东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尽早通过,完善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办法,对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及12个配套文件进行补充修订,切实把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落实到企业,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动力。二是加快“两个体系”建设。按照两个体系建设的意见,积极构建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服务创新,加大对民营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探索建立担保机构评价体系。三是加快民营企业做强做大步伐。做好评选百强民营企业工作,积极引导百强民营企业创立品牌、创新技术、改革体制、规范管理,鼓励其创立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实施名牌战略,争创国内和国际知名品牌,不断提高民营经济的产业层次和企业素质,提升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经贸合作,实现内外源经济在资金、技术、市场等层面的相互交融,促进内外源经济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四是推进管理培训工作,实施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通过认定培训示范基地,发挥示范机构的作用,积极组织广大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参加培训,全面提高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综合素质。

(六)深入推进区域经贸合作,大力开拓国内市场

加强与泛珠三角其他省区的合作。落实泛珠三角区域经贸(经协)系统加强经贸合作方案,发挥经贸(经协)部门在经贸合作中的衔接协调作用。突出重点,着力做好在**举办的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的组团工作,组织经贸代表团随党政代表团到有关省区开展经贸洽谈活动。要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加强与其他兄弟省市的合作,努力开拓国内市场。积极组织引导企业,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重点促进与这些国家在纺织服装、家俱、能源开发等产业的合作。按照确保重点,讲求实效的思路,有选择地组团参与其他一些重要经贸合作活动。

落实CEPA第三阶段安排。完善粤港澳三地政策咨询服务、信息互通“两个机制”,继续搭建物流、金融、中介“三个服务平台”;组织修订CEPA框架下港澳投资者进入广东服务业的《投资服务指南》,加大向港澳宣传服务业投资便利化措施,吸引更多港澳投资者前来我省投资;以中小企业合作为重点,开展双向考察、双向推介、双向参展、双向投资等活动,全面推动粤港澳中小企业合作;进一步加强粤港、粤澳在物流、会展、分销等领域的合作。

全面推进省内区域经济技术合作。扩大“山洽会”辐射范围,认真办好珠江三角洲与东西两翼、山区经济技术洽谈会,不断探索深化珠三角地区与东西两翼及山区经贸合作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加强跟踪落实“山洽会”签约项目,推动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和发挥效益。

(七)注重抓好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大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力度。发挥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作用,加强指导和协调,突出加强六个方面工作。一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推进形成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宏观指导,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法规和规划的制订实施;三是用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来加快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四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建立资源节约的支撑体系;五是着力深化改革,推进建立扶持政策和激励约束机制;六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建立健全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协调机制。

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高效利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强化资源节约的监督管理,推进企业注重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制订以能耗为重要指标的产业政策,逐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促进工业整体上的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以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为重要手段,加快推广节能技术和工艺,改造提高传统产业能耗水平。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依法严肃查处各种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研究制定《广东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加快建设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规章和政策体系,建立跟踪检查和考核制度,依靠制度的力量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在三个层面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工作。在企业层面,依法推行清洁生产,构建企业小循环;在工业园层面,抓好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试点工作;在城市和社会的层面,抓好*6个市节约型城市试点和全社会再生资源回收与产业利用体系建设。

(八)坚持不懈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为做好经贸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加强制度建设,严格依法办事。组织与经贸职能密切相关的法规、规章的起草和修订。启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关立法的前期研究,保障产业结构调整规范运作。针对产业结构不合理、经营粗放,某些行业和领域高耗能、高耗材、低效益等问题,重点研究推进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办法和手段,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制度保障。

注重提高经贸队伍的整体素质。完善党组中心组等各级的学习制度,创新学习形式,丰富学习内容,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掌握新的思想理论武器,提高新形势下驾驭经贸工作的能力。加强干部队伍素质建设,抓好经贸部门公务员的培训,提高公务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继续开展工业商贸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会展经济发展篇4

一、2011年会展工作回顾

2011年,会展办不断深化对会展工作的认识,加强对会展行业的引导管理,积极探索县级城市发展会展经济的新路径,制订完善会展公司属地注册、办展承诺、会展品牌保护、会展项目末位淘汰等一系列制度和做法,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有序办展、整体提升”的绍兴县会展发展新格局,被会展界称之为“柯桥现象”。

1、加大了“展旺柯桥”会展推介宣传力度。一年来,分别在北京、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举办了“展旺柯桥”绍兴县会展推介会,加强了和上海会展协会、浙江省国际会展协会的联系,在专业媒体方面加强宣传绍兴县的会展发展环境和会展整体形象,并吸引全国各地的会展公司到柯桥考察办展。

2、培育引进了一批新的会展公司。对各大会展城市进行重点招展,每年有代表性地引进一批会展公司,今年新引进北京朗盛会展公司、上海天盛会展公司、杭州国驰名风会展公司、厦门凤凰创意会展公司、宁波雅卓会展公司等专业会展公司举办会展项目,并大多已在柯桥注册成立会展公司。与此同时,十分重视本地展会配套企业的发展,今年绍兴县名顺装饰公司展具搭建收入达到100万元。

3、提升了会展项目的实效。中国柯桥国际纺织品博览会作为绍兴县龙头展会,其在全国纺织类专业展会的排名继续位居前列;车博会经过几年的培育,每年举办三届,展会面积均在2.5万平方米以上,创造了全国县一级车展的纪录,是目前绍萧地区规模最大、成交最活跃的车界盛会;新引进的第九届中国休闲娱乐产业博览会成为全国同类项目中规模最大、人气最旺的展会……2011年面积超1.2万平方米的展会达到12次,实现“月月有展会”向“月月有大展”的突破,这也是柯桥会展的一个阶段性突破。

4、加强了对会展行业的管理。行业管理的好坏,决定着会展今后发展的方向。一年来重点探索提升了加强会展行业管理工作,从原先以会展服务为主转向服务和管理并重,重在打造绍兴县良好的会展发展环境。一是深化会展品牌保护机制。在会展品牌保护上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实行先来先做,坚决不再审批同类型展会;二是做到合理区分;二是要求属地注册成立柯桥会展公司。对有意到绍兴县办展的外地公司,要求一年内在柯桥注册成立会展公司,既可以加强管理,也可使会展公司把精力集中到柯桥展会中来;三是完善办展责任承诺制度。会展公司在承办会展项目前,要承诺对展会的经济责任、安全、等问题负全责,确保对产生的问题妥善加以处置;四是引导会展公司树立精品意识。会展办积极引导,坚持每个会展公司一次只能新办一个项目,只有把第一个项目办好后,才允许拓展其他项目;五是对会展项目实行末位淘汰制。在新办和引进的展会中,不能确保每个项目都办得成功,实行优胜劣汰,对一些效果差、参展商和观众意见大的展会,第二年不再予以审批。只有这样,好的项目才能集聚在柯桥,展会才能整体提升发展,柯桥的会展经济才能早日形成。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柯桥城市对会展产业的集聚能力有待提升。会展项目的竞争,一定程度上是城市集聚能力的竞争,同题材、同规模的展会,参展商、采购商一般都会选择参加大城市的展会,部分展会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二是会展公司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弱。绍兴县的会展发展还在起步阶段,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年销售额600万元以上的公司只有3家,缺少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部分新办展缺少自我发展能力,还主要依靠会展扶持资金办展。三是展会项目偏少,结构不尽合理。展会项目虽每年有所增加,但受到单一场馆的限制,难以支持持续增长;会展结构有待优化,总体看,消费展发展较好,专业展拓展尚需加强;除纺博会外,缺少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展会。

三、2012年会展工作重点

下阶段,将围绕职责任务要求,创新开展工作,加快形成柯桥会展产业板块。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深入开展“展旺柯桥”绍兴县会展推介活动

发展会展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其中,向外积极推介柯桥会展环境尤为重要,作为一个县级城市,要想在全国会展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为广大会展企业、参展商、采购商认可,需要对柯桥的会展产业、会展场馆、会展设施、会展配套等作全方位的推介。一要定期在各大会展城市召开“展旺柯桥”会展推介会,扩大绍兴县会展的品牌辐射力;二要积极向上联系拓展影响。和上海、广州等会展协会对接、参加省内会展协会的活动等途径,吸引企业,落实项目;三要通过会展公司开展企业招展。目前,已有来自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厦门等地的会展公司,将其作为招展的窗口,并带动其他会展企业到绍兴县办展。

2、切实优化会展项目结构

始终按照“做强纺织展、做优产业展、做特消费展”的会展产业发展战略,统筹好三方面的展会,培育行业品牌展会。纺织展是核心。要举全力把中国柯桥国际纺织品博览会打造成为国内顶级纺织品展会,并结合纺织上下游产业,挖掘相关题材展会,做大会展,壮大企业。产业展是方向。结合绍兴县5+3+x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建设,着重引进一批专业性会展公司,结合绍兴乃至长三角产业发展优势,争取在专业展会上有新拓展。消费展聚人气。以房展、车展、农产品展为基础,鼓励一批展览公司大力发展提升城市品质、满足市民需求、辐射周边地区的消费类特色品牌展会。

3、用足用好会展奖励资金

以会展奖励资金为导向,充分发挥其“杠杆”作用,撬起一批品牌展会,重点要建立完善展会评估制度,合理安排奖励资金,不断增强奖励资金的带动能力。一是展会引进评估。对拟引进的会展公司办展能力、项目结构等进行量化分析,严格准入条件,凡不符合条件的不予以安排。二是展会绩效评估。展会结束后,要对展会的整体绩效作一评估,重点是和展会可行性方案中的投入、广告、客流、商气、成交量等指标进行对照,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三是展会发展评估。同一展会连续举办两届以后,要对其发展前景进行评估,分析展会效益,评估展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做大做强会展企业

会展企业是会展经济发展的主体,绍兴县会展产业起步迟、规模小,要发展会展经济,关键是做大做强会展企业,全力实施会展企业培育“361计划”,即到“十二五”末,在绍兴县注册成立的会展公司要达到30家,年举办会展项目60个,年销售额200万元的会展公司超过10家。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抓实年度工作,即每年新引进3家外地知名会展公司,每年新发展3个1万平方米以上的展会,每年新培育3家销售额100万元的会展企业。

会展经济发展篇5

一、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内容和要求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核心内容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

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可见,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态等各方面的需要,发展的意义在T.社会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权益,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以人为本,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本质,也是社会发展的本质,更是生态环境发展的本质。因此,它是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核心内容。可以这样认为,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规律。为了表述的简单,可以把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简称以人为本的发展规律。

(二)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本要求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1、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要求全面发展。同志指出,“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3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以人为本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为前提。人的全面需求包括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生态需求。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又必须以全面供给为前提。因此,必须全面推进物质产品生产、精神产品生产和生态产品生产的发展,也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发展、政治文化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2、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要求协调发展。同志指出,“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协调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全面发展,必须处理好各方面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的本质,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各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各方面发展的关系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态承载力即资源和环境承受力决定的。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态需要的满足,都不能脱离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生态生产的现实能力,从而不能脱离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态承载力。现实的生产力和资源环境承受载力的总量和结构,决定了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生态产品的总量和比例,从而决定了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生态发展的程度和比例,进而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现实生产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提出过高的消费要求,也不能脱离现实生产力结构和资源环境结构提出超现实的消费结构。协调发展不仅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而且是社会总供给结构和社会总需求结构的平衡,还是经济社会各方面、各环节运行的协调,包括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协调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协调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协调发展。3、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要求可持续发展。同志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障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2“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人们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以知识经济为主导,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人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人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客观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求我们在推进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目标,又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特性

(一)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具有全局性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同发展的其他规律相比,具有全局性。发展的其他规律,如人口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生态发展规律等,都分别揭示了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局部性。而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是将发展所包含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内容作为一个完整而不可分割的大系统来进行观察和分析,揭示了这个大系统发展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全局性。因此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所形成的科学发展观,具有统领全局的意义。

(二)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具有共同性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全局性,决定了它的共同性。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揭示了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共同规律,因而这个规律也就揭示了经济社会每一方面发展规律的共同性质。也就是说,人口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生态发展规律等各方面发展规律中,都共同存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可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各方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某一方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以生态发展规律为例,生态发展规律,主要是生态平衡规律。生态平衡规律中,除了自然规律以外,包含着人口、资源、环境的平衡规律,也就是以人为本,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口的发展,不能脱离资源环境的承受力。资源环境的发展,要以人为本。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节约资源,循环利用资源,合理适度开发资源,进行生态的生产和再生产,恢复和保护生态平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人口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都包含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这是不言而谕的。

(三)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具有决定性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同发展的其他规律相比,具有决定性。人口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政治文化发展规律,生态发展规律,都由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决定,受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制约。当然,其他发展规律也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其他发展规律只能决定经济社会某一方面的发展,而不能决定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对其他发展规律的抽象,它包含其他经济规律的共同内容,按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办事,也就遵循了其他发展规律的共同要求。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没有包括其他发展规律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按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办事的同时,还要切实注意按其他发展规律的特殊要求办事。只有做到按经济社会一般规律要求办事和按其他发展规律特殊要求办事的辩证统一,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四)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具有长期性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同其他发展规律相比,更具有长期性。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共有的规律。这个规律赖以存在的条件就是人类社会。只要存在人类社会,这个规律就必然存在并必然要发生作用,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因而具有长期性特点。一切人类社会形态都要遵循这个规律,违反这个规律,就要受到惩罚。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以资本为本,一切服从资本家阶级增加剩余价值的需要,导致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违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的、一般的规律。结果,使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陷入周期性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危机之中,迫使资本家阶级及其国家不得不按照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要求,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进行调整,以缓和资本主义各种矛盾。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但并不意味着就能无条件地按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要求办事,如果不认识这个规律,违反了这个规律的要求,同样会受到惩罚。我国当前出现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恶化,社会诚信缺失等问题,就是违反了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要求产生的恶果,必须按照这个规律的要求办事,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发展纳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即使将来实现了共产主义,仍然存在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不断提高的问题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程度不断提高的问题,同样也要按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办事,否则,共产主义社会也不能顺利发展。

三、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作用

(一)调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第一个作用是可以调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仅是指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又好又快发展,而且是“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同其他规律一样,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遵循这个规律的要求,经济社会就能又好又快发展;违背这个规律的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为这个规律中包含着人的全面需要机制,人的全面需要机制自发调节着一切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生态活动等一切人参与的活动,从而调节着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当经济社会发展离开又好又快发展要求时,也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不能满足一定阶段人的全面需求时,人们就会以各种方式提出诉求,迫使决策者调整经济社会政策和决策,从而保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来说很快的,年均增长速度1953—1957年为9.340/0,一958—1977年为5.23%,1978—1989年为9.73%,1990—2008年为9.52%。国家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由一个被列强欺凌的弱国变为独立自主的国家。目前,中国GDP总值和进出口总值都上升到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中国人均GDP解放初只有几十美元,1978年也只有1%美元,但2008年增加到3266美元。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稳定地走上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第一,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第二,经济增长不平稳,出现较大经济波动,存在明显周期性。建立新中国以来,经济以两位数增长的时期有1963—1966年年均10.05%,1969—1970年年均为一5.150,0,1983—1985年年均为13.2%,1987—1哭8年年均为飞1.45%,1992—1996年年均为12.86%,2005—2007年年均为10.97%。但同时存在着负增长:1960—1962年年均•11.07%,1967—1968年年均一4.9%,1970年为一1.6%。还存在低增长时期,1972年为3.8%,1974年为2.3%,1990年为3.8%,说明经济增长大起大落,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经济的波动大而频繁。中国经济增长也同世界经济一样,具有周期性,而且中国经济增长周期同世界经济周期基本一致,一般为ro年左右。在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也同时急剧下降。1957—1958年世界经济危机时,中国经济从1956年的巧.0%降到1957年的5.1。%,1973—1975年世界经济危机时,中国经济由1973年的7.9%下降到!974年2.3%,1979一一1982年世界经济危机时,中国经济由1978年的11.7%降到1981年5.2%,在1990—1991年世界经济危机时,中国经济由1988年11.3%,降到19%年的3.8%。当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出现世界经济衰退时,中国经济由1995年的10.5%降到1997年的8.8%。当2008年开始爆发世界经济危机时,中国经济由2007年的11.8%降到2008年的9%和2009年的8%(预测数)。第三,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基尼系数达到0.47一-刃.48,超过公平分配警戒线。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大的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比较突出。第四,农村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第五,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第六,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七,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第八,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第九,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对资源的需求增加,对生态的破坏加重,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上述问题的存在,说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快,但质量和效益不高。没有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发挥人的全面需求机制的作用,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硬道理,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效益和质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第二个作用是可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要求同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正是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要求。可见,按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要求办事,就能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第三个作用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本国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探索,总结了世界特别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历史经验,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找到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和要求,同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内容和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按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要求办事,就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会展经济发展篇6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这对于推进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意义

正确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历来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问题。目前,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既十分重要,又相当紧迫。

1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然要求。三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特色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加快推进。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二元体制没有根本消除,工农关系不协调、城乡关系失衡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针对这种情况,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科学地把握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刻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在处理工农、城乡关系问题方面的经验,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出了中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任务,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工农、城乡关系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明确了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方向和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建立起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度保障,因为制度才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远性。中央在这次《决定》中强调,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这是落实加快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求的重大举措,也是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针的具体部署。只有从体制改革、制度建设上着手,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构筑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保障体系,才能从全局上、根本上突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结构。只有在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才能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和协调发展。这个重大举措和部署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对逐步缩小乃至最终消除工农、城乡差别的信心和决心,充分体现了时代进步的要求和全国人民的愿望。

2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中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当前,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统筹城乡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着眼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发展改革成果,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着眼于所有城镇乡村,重视把农村的事情办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繁荣和全面发展。只有广大农民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农民各项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发展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只有尽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的状况,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因此,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全面推进城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是实现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大任务。

3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当前,农村安定和谐面临许多压力,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加大,农民养老等社会保障不健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和政权建设需要加强,一些农民权益受到侵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村民生,抓住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问题的关键。我们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从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营造社会公平正义的环境,从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采取措施,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保障农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使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使广大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4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社会建设全面展开,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奠定了扎实基础。但应看到,城乡发展很不平衡,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民增收的难度很大,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城乡面貌反差较大。近年来,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的流失也在加快,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更加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有的是在现实发展中形成的,解决起来难度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重要的任务在农村;加快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只有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从制度上构筑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才能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保持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全面进步,也才能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战略举措

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做出不懈努力。

1深化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应的各项改革。一是要着力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体制改革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根本动力。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来看,一方面,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省直管县的体制,扩大县域发展自,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实力;另一方面,继续深化乡镇综合改革,探索适合各个地区特点的乡镇机构改革模式。二是要深化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从教育体制来看,主要是均衡城乡教育资源,引导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配置,大幅度提高农村学生以及农村劳动力素质。同时要改革农村教育内容,逐步构建适合农村特点的教育体制。从就业体制改革来看,要统筹城乡就业,打破城乡分割的就业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地从农业转向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向城市就业,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特别是取消城市招工的户籍限制。从医疗卫生来看,要建立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让农民得了病看得了病、看得起病。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来看,要逐步建立覆盖每一个农民的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低收入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同时要建立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模式,采取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三是要深化金融、财政体制改革。从财政体制来看,要加大对县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特别是建立对产粮大县的利益补偿机制,让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的地方财政不受穷,农民种粮食不受穷,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农民愿意种粮,地方政府愿意抓粮食生产,种粮大县的农业以及各项社会事业得到更快地发展。从金融体制来看,大力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系,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引导更多的资金能够进入农村,服务于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引导更多的生产要素诸如人才、技术流向农村,通过市场盘活农村资源。

2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考评体制和机制。引导各级政府在继续搞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个时期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相对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不科学,更多地看重GDP,过多地注重城市面貌和功能的改善。而城市具有资本聚集的功能,自然成为GDP的最大贡献者,城市无疑就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而且由于城市区域面积相对比较小,可以集中力量搞市容市貌建设、短期内就可以看到政绩。而农村面广量大,投资在短期内不容易见效,政府自然就不愿意将更多投资放在农村。要解决这一问题,真正地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需要转变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必然会引导各级政府把更大的物力、财力和注意力转向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3加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规划建设和落实工作。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各级政府的规划中,着力于克服和消除规划上的空白,特别是产业发展规划、村落布局规划等。不仅要制定规划,更要将规划落到实处。

会展经济发展篇7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工作中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观念。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个方面的关系,促进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3、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着眼于“怎样”实现这一要求。这就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深化改革,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处理好几个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邓小平同志讲过,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坚持发展,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稳定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搞好同志间的团结,促进单位的和谐。

第二、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的关系。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大力促进物质文明发展,也大力促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并努力使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第三、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发展则是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目的和保障。

会展经济发展篇8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09年市总工会经济工作部条线工作会议,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九届市委六次全会和市总十二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全年工作目标和任务,围绕中心、服务全局,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进一步发挥工会组织的重要作用,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积极应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为*实现“四个确保”作出新的贡献。

刚才,彭剑明同志就*年市总工会经济工作部条线工作进行了简单回顾,并对2009年有关工作进行了部署。希望各单位根据市总经济工作部的重点工作安排,及早谋划,有序衔接,上下联动,共同把今年的各项工作落实好。*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神州七号发射成功、南方地区严重冰冻雨雪自然灾害、5·12汶川大地震以及下半年的经济形势困难,可谓大事、喜事、难事高度集聚。在这一年里,各区县局(产业)工会经济部紧紧围绕全市大局,以创建“工人先锋号”为载体,深入推进“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和谐奔小康”主题竞赛,聚焦经济发展、聚焦世博会筹办、聚焦科技创新、聚焦节能减排,在实施*职工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深化职工素质工程、推动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强工会劳动保护、维护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权益,弘扬劳模精神以及推进区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充分体现了工会组织的新作为。这些成绩的取得,饱含着大家的辛勤劳动,凝聚着在座各位同志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总工会,对大家一年来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进一步深化推进2009年全市工会经济条线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服务大局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和挑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面对严峻形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并制定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了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明确提出了“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民生持续得到改善、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世博会筹办有序推进”的总体要求。前不久,市总召开了十二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陈豪同志要求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个确保”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围绕“保增长、迎世博、促稳定”三项中心工作,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在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2009年是建国六十周年,是全面推进世博会筹办工作的冲刺年,也是本市面临外部环境更为复杂严峻的一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将进一步加深,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明显加大,本市发展面临的结构转型任务进一步加重。新的一年,工会经济工作部条线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面临着新的挑战。比如,如何广泛深入开展“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做贡献——百万职工先锋号行动”,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与企业共克时艰、共谋发展,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体现工会的作为;如何在过去几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以“五个百万”为主要内容的“百万职工建功立业”主题活动,使其时代特点更加鲜明,进一步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何进一步贯彻实施*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推动“当好主力军、建功世博会、展示新风采”主题实践活动的蓬勃开展;如何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掀起学习劳模、宣传劳模新的高潮;如何进一步发挥工会劳动保护作用,切实维护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权益,确保职工队伍和谐稳定等等,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统筹谋划,抓好落实。前不久全国工会经济工作部长会议上就今年的有关重点工作也作出了安排和部署,如关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奖状评选、第三届全国职工技能大赛、建国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劳模评选宣传、《全国劳模待遇政策问卷》、《全国劳模生活状况问卷》调查、命名全国职工技能培训基地等,这些刚性的工作,都需要我们在工作内容和时间上做相应的衔接和安排。为此,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市委和市总有关会议精神及部署要求,充分认清当前经济发展的严峻形势和工会经济工作部条线工作面临的艰巨任务,不断增强服务全市工作大局、做好工会经济部条线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自觉地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把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责任性和创造性。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进一步深化职工经济技术工作

面对今年异常繁重艰巨的任务,各区县局(产业)工会要紧密结合实际,切实找准工会服务经济发展大局的切入点,突出重点、形成亮点,认真谋划,把今年的各项重点工作抓早抓好,落到实处。2009年经济工作部工作要着重抓好四项重点工作和两项基础工作。

四项重点工作:一是保增长。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当前全市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全市工会工作的首要任务。全市各级工会组织要紧紧围绕*实现“四个确保”的总体要求,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为重点,以创建“工人先锋号”为主要载体,立足岗位,面向企业,广泛开展“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动员组织广大职工坚定信心谋发展、建功立业当先锋,广泛开展职工素质提升行动、职工节约增效行动、职工科技创新行动、职工建功世博行动和职工共建和谐行动等五大行动。要针对金融危机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的不利影响,广泛开展以挖潜提效、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立功竞赛。积极发动职工在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围绕自主创新、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和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开展各种建功立业劳动竞赛、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和技能登高活动,不断提高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二是迎世博。去年,我们制定实施了《*职工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并与政府有关部门联合作出了在“世博园区”、“城市管理和保障”、“窗口服务行业”开展立功竞赛的决定。我们要认真贯彻决定的相关要求,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大力推进*职工建功世博行动。要按照“突出一个主题、抓好四大赛区、形成五个阶段、推进十大行动”的基本思路,广泛深入开展迎世博立功竞赛活动。今年,市总层面上要集中抓好世博园区、窗口服务、城市管理、配套工程“四大赛区”特别是窗口服务赛区和10大重点商圈立功竞赛,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形成亮点,着力在增强竞赛的实效性和影响力上下功夫。各区县局(产业)工会要根据市总的统一部署,加强与四大赛区竞赛办以及各区县迎世博600天办公室的协调联系,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广泛参与和开展迎世博立功竞赛活动,不断掀起竞赛高潮,扩大工会的影响。今年,结合迎世博各重要时间节点,市总将安排每百日表彰一批*市工人先锋号,希望各单位积极参与创建。三是促安全。当前,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就业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为职工队伍的稳定和社会稳定带来新的压力。为进一步拉动内需,本市将新开工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大干快上的过程中,对安全生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各级工会要从维护全市安全稳定的大局出发,找准工会服务大局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在解决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卫生等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中切实履行职责、发挥作用。对于经济工作部来讲,要着重抓好劳动保护工作,特别是要以安康杯竞赛为主要抓手,向世博工程和新开工项目覆盖,向中小型非公企业覆盖,抓住安全生产的重点领域、重点人群,发挥群防群治的优势,在职工安全教育培训、群众性监督检查、组织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合理化建议、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等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协助党和政府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切实维护职工的劳动安全卫生权益,确保职工队伍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四是做好劳模工作。今年劳模工作任务很重,全年有五项重点工作,一是当前正在开展的全国和*市五一劳动奖状奖章评选;二是在去年劳模基本情况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劳模数据库,并进行抽样调查,同时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就劳模帮困、劳模管理等问题提出建议与对策;三是根据全总要求,结合建国六十周年,开展建国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劳模评选活动,进一步宣传劳模事迹,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四是在第四季度启动全国劳模和*市劳模评选工作。劳模工作政治性强、政策性强,需要我们上下配合,共同把这些工作做好;五是加强劳模日常管理工作。劳模日常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今年将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要切实加强劳模动态管理工作,今后涉及劳模帮困政策的研究落实、外省市劳模回沪关系的转接、体制调整过程中劳模关系的转接与后续管理等涉及劳模的相关工作一定要引起各区县局(产业)工会的高度重视,切实解决好劳模工作中存在的重评选、轻管理的现象。

两项基础工作:一是加强调研和源头参与。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不仅要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而且要积极向党和政府建言献策,代表职工表达合理诉求。过去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距离党政和职工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们要善于借势发力,加强对经济政策的研究,及时根据经济发展要求和工作实际,研究形势政策,推动工作创新。加强调研是深化工作的重要基础。应该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会组织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的领域、内容、方式、环境等都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新形势下我们对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的新途径、新路子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尤其在非公经济领域的探索、实践还不够,劳动竞赛的深度、职工参与的广度和社会影响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因而,我们必须加强调查研究,加强实践探索,加强工作创新。要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指导和推动基层工作开展的同时,及时总结发现劳动竞赛、科技创新、技能登高、劳动保护、劳模工作中的规律性问题,主动研究对策,积极向党和政府提供内参、提案,争取政策支持,增强政策理论研究的水平和参与源头维护的能力。二是加强信息工作和典型宣传。信息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信息渠道畅通了,上情下达,及时反映基层工作开展的情况,有利于及时发现和总结好的经验,促进各单位相互交流借鉴,有利于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一些具有普遍性和趋势性的问题,更好地指导和推动面上工作的开展。希望各单位对信息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及时报送工作动态,同时,对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一些深层次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整理形成内参,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特别是在应对金融危机,开展同舟共济保增长以及在迎世博600天中开展立功竞赛方面的成果、经验,经济工作部要及时整理各区县局(产业)工会的工作动态,每个月向主席室报送一份综合性信息,反馈竞赛工作开展的情况。

三、转变作风、完善机制,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

今年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这些重点工作的推进落实关键在于工作方式方法。要从服务大局的高度出发,科学谋划、合理安排,在繁杂的工作中善于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环节,进一步转变作风、完善机制,增强工作的责任性、系统性、协调性和有效性。

一是要增强责任性。贯彻落实中央、市委的决策部署,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是工会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职工经济技术工作在工会全局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职工经济技术工作,是工会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从事职工经济技术工作的同志们要做到心中有全局、眼中有基层、手中有典型。要切实增强做好今年各项重点工作,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紧密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在工作安排部署上要围绕中心、攻克难点、突出重点、形成亮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些需要上下联动的刚性工作任务,各单位要做好工作衔接,配合市总经济工作部不折不扣地安排好、落实好;有些指导性的工作,各单位要结合实际,体现特色。各项工作要抓一批典型,通过典型引路,指导和推动面上工作的开展。

二是要增强系统性。对于全年工作的安排,要科学合理地布局谋篇,既体现与市总工作的整体联动性,又体现不同地区和行业自身的特点。要突出“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做贡献”的主题,以创建工人先锋号为载体,整合原有的工作资源,对全年工作进行系统考虑、系统把握和系统操作,做到每一项重点工作都有思路、有计划、有措施、有载体、有典型、有机制、有检查、有总结。

三是增强协调性。要把握工作节奏,关注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市总经济工作部的重点工作安排,既要考虑全总经济部的工作安排,比如“建国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劳模”评选、全国职工技能大赛等,要做好时间上的衔接;同时又要考虑市里的一些重要时间节点安排,比如迎世博立功竞赛的阶段性表彰推进等。对于区县局(产业)工会而言,在工作安排上既要考虑与市总经济部重点工作的衔接,又要紧密围绕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的中心工作,合理安排、周密部署。

四是增强有效性。要把党政满意、职工欢迎、社会认同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在工作内容上服务大局服务职工,在工作载体上不求多只求精,在工作推进上不拘泥形式关键讲求效果,包括会议、文件、活动,要力求以最简单的形式、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效果。

上一篇:经济科技发展范文 下一篇:可持续发展战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