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发展范文

时间:2023-11-10 16:04:25

低碳城市发展

低碳城市发展篇1

1低碳城市与保定

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我国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根据这一要求,众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低碳城市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2008年1月28日,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以期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保定和上海是首批入选的2个试点城市。同年4月,世界自然基金会了《保定:全球可持续能源生产的“电谷”》的研究报告,充分肯定了保定市在助力中国乃至世界低碳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2008年12月24日,保定市政府正式了《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意见》,“低碳保定”的建设正式启动,“中国电谷•低碳保定”成为保定新的城市名片。保定市低碳城市建设一方面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以建设“太阳能之城”和“中国电谷”为目标;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实施“蓝天行动”、“碧水计划”和“绿荫行动”。低碳保定,就是保定市要探索建立一个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生态化的经济增长方案,实现一种循环、节约、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之路。

2保定市物流业现状

2.1物流基础设施和设备落后。与物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如信息路网、物流装备等基础性建设仍处在较低水平,物流的内构与外延建设仍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物流业的需求。部分物流设施设备尚不能满足客户需求,技术装备水平还比较落后,基础设施之间协调性差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老化现象。在仓储方面,大多数仓储企业的仓库设施简陋、机械化程度低,没有现代化的立体仓库,远远落后于先进水平。在信息方面,目前尚未建立公共型物流信息交换平台,也没有建立起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用户的物流信息服务系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定物流业的发展。

2.2物流服务水平低。保定市物流业近几年有了较快发展,但与现代物流发达地区相比,保定市物流企业在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方面还不尽如人意。除少数企业以外,大多数物流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仍比较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大大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大多数企业还只能从事单一功能的运输、仓储和配送,很少能提供物流策划、组织以及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物流设计能力差,物流增值服务少。

2.3工商企业物流管理水平低。保定有三大产业,第一产业是新能源,第二产业是汽车,第三个产业是纺织服装箱包业。工业企业中大多采取手工作业方式,很少采取高层货架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在物流外包方面,外包物流在总体上还处于补充地位,物流功能剥离还存在较大困难。在商业系统方面,商业配送水平较低,大部分企业仍然沿用过去的进货方式,与生产厂家还没有形成信息联网和科学规范的物流运转,只在某些品种上实行了新的营销方式,缺乏大型连锁经营方式。

2.4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滞后。现有的物流企业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运输、仓储与储运上,正在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还没有能够为物流需求企业提供整合服务的物流企业,不能满足工商企业对物流一体化物流服务的需求。高效低耗的物流体系尚未建立,尚未形成高效运转的核心物流企业和物流基地。物流企业在低碳物流践行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保定市的物流企业尚未整合企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缺乏通过高效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装卸和包装等物流活动,在加大节能减排的创新力度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并未将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等作为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

3保定市低碳物流发展策略研究

3.1低碳运输方面。运输是物流活动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而运输形成的交通运输业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在交通运输业中,公路运输是保定市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公路运输虽然运量小,但运输成本高,对能源消耗大,且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环境污染。保定市是交通运输部10个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建设低碳型交通基础设施,切实提升低碳建设理念,合理使用低碳建设和运营管理技术、设施、设备、材料、工艺等;推广应用低碳型交通运输装备,合理提升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的拥有比例,推广使用节能减排技术。在城市交通运输方面,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主干道开辟城市公共交通车辆专用或优先行驶通道,大力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努力使公共交通成为群众出行的主要方式。加强汽车尾气排放监督和治理。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旧汽车,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机动车发展。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车辆和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积极推行公交车、出租车“油改气”工作。最大限度降低城市交通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优化交通运输组织模式及操作方法,重点探索甩挂运输、多式联运的合理路径,优化城市公交、客运班线的线网布局和站场布局,落实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在低碳化交通体系方面,要搞好主城区和卫星城内部的城市就业、居住、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的合理配置,减少不必要的交通需求。加快都市区各组团之间快捷公共交通网络建设。完成低碳理念指导下的现有城市交通体系评估,开展低碳化交通整合方案设计。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碳排放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利用碳交易、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机制。

3.2保定市物流信息平台方面。整合现有网络设施和资源,加强各类物流信息的沟通衔接。应用国际通行的信息标准和规范,逐步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保定物流信息网,通过互联网实现物流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对接,支撑物流发展对信息的综合需求。基于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的过程,有利于制定运输优化策略。例如浙江传化物流基地,交易大厅里的电子屏上滚动着货运来往信息,4000多辆货车与480家中小型物流企业提供的逾5000条运输需求信息实现了快速对接,有效减少了货车的空驶率,每年降低物流成本约30亿元,并能减少碳排放14万吨。依托物流公用信息平台以及GPS定位等现代物流信息技术,能够实现物流资源的集约化配置,车辆回程配载状况也将有所改善,从而提高车辆实载率,提升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社会运输资源的优化与整合,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3.3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工商企业强化物流管理,优化供应链管理,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改变传统运输、货代、仓储、加工、整理、装卸、配送各个环节分割运作的观念,鼓励物流企业开展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做好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鼓励工业企业产品进行集装箱化包装运输,改进包装方式,提高竞争力,促进物流基本功能的有机整合。积极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有条件的工商企业将物流业务从主业中剥离,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尤其推动有条件的运输、仓储和等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要创造条件在工业企业聚集区域建立向企业提供专业、优质服务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引导物流企业与工业企业联盟,促进部分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市场规则对原辅材料、特别是大宗原辅材料进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有利于缩短物品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的沟通环节,提高了物流效率,控制物流运输的空车运输频率,减少运输过程中碳排放量,降低物流成本。物流业节能、低碳发展水平仍比较落后,节能低碳技术综合普及率仍然比较低。

3.4构建逆向物流体系。倡导低碳物流首先要从物流管理环节考虑,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目标出发,改进物流体系,既要考虑正向物流环节的低碳化,又要考虑供应链上的逆向物流体系的低碳化。保定市作为国家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生产企业中规模企业有170多家,这些工业项目物流运输的托盘和集装箱,以及接受客户的退货、包装容器、原材料边角废料、零部件加工中的缺陷在制品等的销售方面物品实体的反向流动都会给保定市带来较大的物流量,合理规划逆向物流,引导和约束生产者、消费者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促进逆向物流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物流,在节约资源的同时降低这些物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3.5广泛应用节能新技术。围绕低碳高效性产业发展,实施企业创新工程,打造技术先导型产业。优化能源结构,推动风力、太阳能光伏发电建设工程和地热能开发利用工程及垃圾发电项目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普及应用新型节能技术,重点改造提升电力热力、纺织化纤、建材等能耗较高的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保定市作为国家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倾力打造“中国电谷”这一城市品牌,“太阳能之城”的建设,便是保定市走出的一条低碳能源之路。我国目前唯一的五星级太阳能酒店———保定电谷锦江国际酒店,该酒店的玻璃幕墙,就是一个太阳能发电系统,这座20多层的大酒店就是一座发电厂,年发电量26万度,可替代104吨标准煤,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75.5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2.3吨,减少烟尘排放量1.8吨。此外,在保定市区主要交通路口,太阳能智能型交通信号灯和太阳能路灯随处可见,园林、景区里的景观灯、草坪灯都是利用太阳能发电照明。

3.6低碳物流园区的建设。保定市培育的10大物流园区为“保定•中国电谷”建设服务的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物流园区,为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服务的汽车产业物流园区,高阳纺织品物流园区,以服务县域特色经济为主的白沟小商品、安国中药材、雄县革塑、定州蔬菜、容城服装、高阳农机配件和保定市农副产品物流园区。物流园区的建设,应充分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树立环保意识,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物流园区在规划之初就要立足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角度,在物流园区的布局和配置上注意各种污染物的治理工作,并且鼓励多式联运、合理配置运力,从而减少运输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占地规模较大、噪声污染严重、对周围景观具有不利影响的物流中心应尽量远离人类活动比较集中与交通拥挤的城市中心区,要在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采取措施,把对环境的负面作用降低到最低限度,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4结论

低碳城市发展篇2

关键词:低碳、城市交通

Abstract: With the city space as the carrier, the low-carbon city may achieve the lowest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through the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the green transportation and building implementation, the residents ’consumption concept conversion and the low-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With the low carbon economy as the development mode, the low-carbon traffic can promote the fuel efficiency via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utilize the clean energy, improve the traffic management level, and finally achieve the low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or even the zero-emission target.

Key words: low carbon, urban traffic

中图分类号:C91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低碳交通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

1.1交通方式的影响。机动车的增长速度过快与出行率过高,导致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比例逐年增加,同时,因机动车尾气排放而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的比例也逐年攀升,加剧了大气环境的恶化。

1.2城市结构规划不合理。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土地急剧扩张,城市规模急速扩大,导致城市空间距离不断增大;同时,城市的蔓延方式导致土地利用不充分,建筑密度不高,城市功能与布局单一。由此造成了小汽车在人们出行中的比重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碳排放量的加大。

1.3交通拥堵严重。城市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不仅造成出行时间的延误,还会造成燃料消耗的增多,以及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加剧,提高了交通出行的外部成本。可以说,拥堵的交通已经影响到市民的日常生活、工作,以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2发展低碳交通的对策建议

2.1增强城市空间规划的紧凑性。

从根本上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实现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有机衔接、协调发展。在规划中应注重对土地的合理、有效、高密度的开发,并综合交通因素,把交通发展与扩张能力的预测纳入到城市规划体系中。

一方面,改变传统“摊大饼式”的城市建设模式,着力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新型城乡空间布局和城镇体系。另一方面,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两端以公共汽车正常运行两个小时为界限,避免因城市规模过大而导致公交线路过长而增加能耗,污染环境。

2.2进一步确立公交优先政策。

在公车交通建设方面, 政府应进一步确立“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发展大运量快运系统,合理进行路权分配,尽快建立快速公交专用车道(BRT),全面推进公交主干网络、综合交通换乘枢纽建设;通过科学规划和建设,加强对道路空间的隔离以保障公交专用路权的实现,改造专用基础设施,如改造公交站台增大站台容量,提高公交网线和站点覆盖。在轨道交通建设方面,应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步伐,加强换乘枢纽建设,为停车换乘体系的发展打好基础。

2.3提高非机动化交通方式的比重。

建设和完善非机动车道,通过对旧城区的胡同与街坊道路、支路的改造开辟自行车或行人专用系统,对新建住宅区加强自行车通道和步行设施的建设,完善非机动车交通网。

研究认为,可持续发展交通土地利用规划的一般法则:减少出行的要求和出行距离,支持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限制小汽车。我国提出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策略,但是应当明确的是,公共交通的优先应首先保证在重要的交通走廊上的优先,全面的交通优先是难以实现的。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状况,城市建设首先有利于步行和自行车的使用,大力发展高性价比的公共交通,同时要注意改善城市的形象和控制小汽车的发展,即在城市空间规划和交通规划中考虑问题的优先顺序:POD> BOD> TOD> XOD> COD(“P”代表People/Pedestrian、“B”代表Bicycle、“T”代表Transit、“X”在数学计算中常常表示未知数、“C”代表Car)

城市建设首先要考虑以良好步行环境为导向的开发,再优先考虑方便自行车使用为导向的开发,在此基础上倡导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建设。其次考虑城市形象改善工程和小汽车交通的发展。而在整体的交通方式构成中尤其应当重视的是自行车交通,在荷兰超过30%的出行和大约1/4的去轨道交通站的出行都是骑自行车。但是在自行车依然普遍使用的上海,人们骑自行车到轨道交通站进行换乘的比例不足轨道交通乘客的10%。在中国众多的城市设计或正在设计建设轨道系统,但是众所周知的是轨道建设投资巨大,如果能将轨道网络与自行车系统结合起来可以压缩轨道交通的规模,从而节省资金和资源。自行车交通在我国主要城市的重要作用在世界上都是少见,中国城市能坚持推动自行车的使用,特别是如何在城市空间规划中保持自行车使用的环境,而不仅仅是给出路的单一自行车通道建设。放弃自行车就是放弃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2.4增强交通治理与政策实施力度。

在完善公共交通建设的基础上,实行交通拥堵收费制度。政府从政策法规上强化交通治理,加快交通政策的研究,将机动车保有量限制在一个可持续发展水平上,以缓解交通拥堵状况,保障能源安全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乘用车燃油经济性标准,强制降低车辆尤其是小排量车辆的油耗,以促使汽车生产商提高先进技术(如高能效技术与清洁燃料技术)在汽车产品中的推广和应用。

2.5发展替代燃料与清洁能源。

进一步发展以天然气为主体的气体燃料基础设施,分阶段建设长期可持续利用的气体燃料供应网络,发展以天然气为基础的替代燃料技术,加快对传统公共汽车的燃料替换。同时,重点发展低排放的绿色汽车。

3结语

公交为导向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必然,世界各国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城市化的浪潮,中国的城市人口规模庞大,人均资源稀缺是城市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城市道路资源有限是中国城市交通发展必须面对和破解的难题。因此中国的交通模式必须以公共交通为先导。公共交通是人均占有道路资源最少的交通方式,以公共交通为主导是中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4参考文献

⑴ 亚洲交通模式 陆锡明编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5

⑵ 城市规划交通学 郭亮著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6

低碳城市发展篇3

关键词:低碳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南昌;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贪婪地追求经济发展和物质享受,无休止地使用化石能源,使得CO2排放量剧增。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统计资料显示:地球大气中的CO2含量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迅速上升,到1950年前后,上升曲线几乎已成直线态势,以至于导致了温室效应、气候紊乱、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严重后果。面对种种环境威胁,各国开始思考如何从传统的“高碳”发展路径中解脱出来,寻找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道路。2003年2月24日英国政府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该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概念,这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核心的经济模式迅速受到了广泛关注。低碳经济是一种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承载能力的“低碳高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与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消费模式和发展阶段四个因素密切相关。衡量一国或地区是否达到低碳经济,主要看这四个方面是否具备向低碳经济发展的潜力。

然而,目前国内外对低碳城市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更没有一套可操作、可推广的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来指导城市低碳转型和发展。文章正是基于此现实需求,在理解低碳经济内涵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城市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以南昌市为切入点,从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消费模式和发展阶段四个方面构建出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一套科学的并可操作的评价方法,以实现城市低碳经济的有效评价。

南昌属典型的中部城市,其“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是每年成倍增长的能源和资源消耗以及大量“三废”的排放,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许多城市面临着与南昌类似的发展困境,以南昌为典型进行指标体系的检验,具有较强的可推广性和适用性。此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实施与其城市群建设的日益推进不仅给南昌市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也带来生态转型的压力。本研究对南昌市进行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可以为衡量南昌市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提供有效途径和工具,以期为南昌的经济转型提供理论依据以及政策建议,使南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先行实验区。

一、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建立是评价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环节,必须按照科学性和实用性、系统性和层次性、稳定性和动态性、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原则,构建起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根据对低碳经济内涵的理解,本文建立起包含三层的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1所示:①目标层:本文设计的目标层为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该评价值是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消费模式和发展阶段的综合反映;②为了进一步反映城市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各准则层对低碳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值的影响,本文设计了四个准则层,包括: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消费模式和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反映城市社会和自然资源的丰裕度,技术水平用于反映城市整体的科学技术实力,以及对于环境治理以及提高能源效率的投入;消费模式反映城市市民的生活消费方式以及市政府的施政理念,发展阶段反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③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在指标层共设置了28个指标,其中资源禀赋准则层共6个指标,技术水平准则层共8个指标,消费模式准则层共6个指标,发展阶段准则层共8个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对准则层的各个准则层进行分析,找出准则层对于目标层的影响。

二、数据计算处理和评价模型

1.数据计算处理

文章数据参考《南昌市统计年鉴》、《江西省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等,大多数指标数据能直接从年鉴中获取,少部分可参照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得出(见表1)。通过查阅年鉴和综合计算,得出2000-2010各年份的指标数据。由于该评价体系选取了一些负指标,且这些指标数据都不可能为0,所以采用倒数法对数据进行正向化处理:

三、南昌市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1.南昌市资源禀赋评价

根据南昌市2000-2010年的统计数据,运用SPSS18.0软件对资源禀赋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例(X1)与人口密度(X2)、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例(X1)与可开发水力资源所占全市水力资源蕴藏量比重(X4)、人口密度(X2)与可开发水力资源所占全市水力资源蕴藏量比重(X4)、森林覆盖率(X5)与水资源总量(X6)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均在0.8以上,分别为:0.8319、0.8508、0.8575和0.8925,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的结果提取出两个主成分,且累积贡献率达到了86.72%,说明提取的主成分已涵盖了大部分信息,基本满足了解释需要。据此计算相应的主成份得分系数,分别命名为“社会资源因子”与“自然资源因子”,根据各因子得分与方差贡献率可以得出:

社会资源因子的得分函数:

从图1可以看出,社会资源因子一直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这说明南昌市水电等清洁能源比重上升,人力资源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呈现出良性发展的趋势。而自然资源因子,一直处于剧烈波动的状态。究其原因,是受水资源总量的波动影响,从图1可以发现,2009年自然资源因子得分一度探底,但在2010年急剧攀升至2000年以来的历史最好水平,通过查阅《江西省水资源公报》发现:2010年属于丰水年份,与2009年相比,降水量增幅达71.8%,高出历史平均水平29.41%,降水形成的地表及地下水总量也随之剧增,自然资源丰裕度也相应得到提高。这说明南昌市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潜在的稀缺性,虽然南昌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储量丰富,但是也不能掉以轻心,要杜绝滥采地下水、污染地面水,浪费生活工业用水的行为。

总体上看来,资源禀赋综合得分一直处于持续上升的态势,这说明南昌市社会、自然资源整体上不断发展。

2.南昌市技术水平评价

与南昌市资源禀赋水平评价方法一致,运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整体科学技术因子和节能减排技术因子,并通过准则层评价模型计算出南昌市技术水平的综合得分,据此绘制出南昌市技术水平主成分及综合得分示意图(图2):

由图2可知:整体科学技术因子得分在逐年提升,说明近些年来,南昌市政府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建立高新开发园区等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南昌市的整体科学技术水平。节能减排技术因子得分,在2000-2003年处于快速增长时期,但在2003-2007年期间,却陷入了停滞,2007年以后甚至迅速下滑至低谷,到了2010年有所回升。究其原因:2000-2003年,南昌市政府逐步转变发展思路,意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财政逐步加大了对高新低碳科技发展以及工业三废处理的投入,在接下来的三年中,引入了大量低碳产业,并建设了一系列的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使南昌市的节能减排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在2003年,南昌市的整体节能减排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于是,2003-2007年便陷入了停滞。但是随后的2007-2009年,随着南昌市城区面积迅速扩张,工业企业大量入驻,相关的节能减排基础设施没有跟上工业企业扩张的步伐,所以整体节能减排因子出现了急剧下滑。到了2010年,南昌市政府意识到问题所在,于是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继续加大对节能减排等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得节能减排因子得分在2010年有所回升。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与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相协调。

从技术水平综合得分看来,2000-2010年南昌市科学技术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这说明南昌市整体科技实力是在不断提升的,但需要继续保持对科学技术产业的持续投入,促使南昌市高新科技产业良性发展。

3.南昌市消费模式评价

运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居民低碳生活因子和政府低碳施政因子,并通过准则层评价模型计算出南昌市消费模式的综合得分,据此绘制出南昌市消费模式主成分及综合得分示意图(图3):

从图3中可以看出:居民低碳生活因子得分持续上升。这表明近几年来南昌市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政府宣传到位,低碳生活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南昌市居民出行等生活方式不断向低碳化靠拢,呈现良性发展态势。而政府低碳施政因子得分先从高位下降,于2006年触底后逐渐上升,这说明在2000-2006年期间,政府单纯追求经济效益,采用了粗放型的招商模式,高新科技产业和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一并引进,虽然加大了对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能耗增长是不争的事实,导致了低碳施政水平的下降,到了2006年,政府开始着力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对企业污染的控制和治理,低碳施政水平才得到提高。由此可以看出,政府的施政方针关系到一个城市能否持续健康发展,政府应当及时转变发展思路,树立起低碳环保的理念,坚持低碳经济不动摇,环境与经济的大旗并举,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从图3中可以发现,南昌市消费模式的综合得分是在不断提高的。这说明自2000年以来,南昌市整体的消费模式是朝着低碳消费模式靠拢的。

4.南昌市发展阶段评价

运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社会发展因子和经济发展因子,并通过准则层评价模型计算出南昌市发展阶段的综合得分,并据此绘制出南昌市发展阶段主成分及综合得分示意图(图4):

从图4中可以看出:社会发展因子得分持续上升,很好地契合了南昌市的发展现状,这说明,2000年-2010年,南昌市社会不断发展,正朝着一个成熟的现代都市发展。而经济发展因子先快速上升,于2004年达到高位之后,出现了持续下滑的态势,这与南昌市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城市化进程延缓有关,南昌市产业结构已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调整迫在眉睫。

从图4看出,南昌市发展阶段综合得分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这说明尽管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南昌市社会经济整体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5.南昌市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本文选用层次分析法对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消费模式和发展阶段四个准则层因子进行分析,用科学客观的方法求出各个准则层的权重,最后计算得出2000-2010年南昌市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层的综合得分。

(1)确定准则权重

根据层次分析法,在层次分析软件yaahp0.5.2软件中建立起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层次结构模型(图5):

CR=0.0132

从而得到准则层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消费模式和发展阶段的权重分别是:0.1622、0.2811、0.2301、0.3266。

(2)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将层次分析法确定的准则层权重和各准则层的得分,进行线性加权,即:

图6中细点线分别为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消费模式以及发展阶段四个层次的评价线,粗黑线是南昌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线。可以看出,南昌市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得分不断提高。这说明:尽管南昌市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调整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瑕不掩瑜,南昌市低碳经济仍然呈现出一个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1.结论

从南昌市低碳经济发展评价的分析结果可知:南昌市低碳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评价的结果与南昌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是相契合的,这说明本文建立的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是科学合理有效的。

2.政策建议

通过对各准则层的分析,发现南昌市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面临较多问题。从现存的一些问题出发,结合南昌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一些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1)建设“节水南昌”,塑造“绿色南昌”

通过对南昌市资源禀赋水平的分析,可以看出:南昌市水资源总量具有潜在的稀缺性,“靠天吃饭”的现象严重。这就要求政府重视水资源保护,加强水资源管理,从根本上防止水污染的发生。一是要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并尽快修订出台南昌市工农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定额标准,加强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管理;二是要按照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严格取用水的管理,严禁私采地下水,严格水资源论证和排污口设置的审核,强化水功能区的监督管理。此外,南昌市政府应当通过对鄱阳湖周边湿地的保护,建立湿地保护区,大力植树造林,绿化城区等措施,来切实提高南昌市的“绿色面积”,增强碳汇能力,建设一个“绿色南昌”。

(2)加大环保投入,加强监管力度

通过对南昌市技术水平的分析,可以看出,南昌市节能减排等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较为滞后,赶不上工业企业扩展的速度,所以加大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势在必行。在城区积极建设生活污水及生活废物处理设施,将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后排放,并提高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水平,以减少环境污染。在工业企业要建设工业三废循环清洁系统,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此外南昌市政府还应采取相关措施来切实加强监管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降耗计划,促进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对不能按照计划节能减排的企业进行惩处。

(3)发展清洁能源,扶植低碳产业

通过对南昌市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的分析可以看出:清洁能源以及低碳产业对于南昌市低碳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故南昌市政府要研究制定扶持新能源的优惠政策,加大对洁净能源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开展对风能、太阳能、水电能以及地热能的研究和开发。与此同时,在城市有序地推进清洁能源的利用,推动小汽车主要燃料向压缩天然气转化,推广汽车利用醇类燃料、合成燃料、生物柴油、替代燃料及电动汽车技术;在农村应地制宜、科学合理地推广能源作物种植,大力推广沼气,提升清洁能源占农村能源消费的比重。

(4)宣传低碳理念,推广低碳生活

通过对南昌市消费模式中居民低碳生活因子的分析,发现南昌市居民的低碳生活消费理念对于低碳城市的推进具有积极影响,低碳经济与每个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低碳经济能否顺利推行,关键要靠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因此政府要积极宣传提倡市民的低碳生活方式,让市民知道什么是低碳,如何更加低碳。政府在政策层面上要发挥导向作用,比如:选择有条件的社区作为南昌市低碳生活示范区,在建筑节能、绿化建设、垃圾利用、资源再生等方面进行试点工作,让市民广泛地参与进来。

(5)转变发展思路,坚持“低碳施政”

通过对南昌市消费模式中政府低碳施政因子的分析可知:政府的发展思路是否正确决定了政府的决策效用,更决定了一个地区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所以南昌市政府要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坚持走“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崛起之路,抛弃以往以“高消耗、高污染来换取GDP的高增长”的传统发展观念,树立起“低碳促发展”的绿色发展理念,以科学协调的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

(6)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

通过对南昌市发展阶段的分析,可以看出:南昌市产业结构升级较为滞后,城市化进程迟滞,如果不加以重视,会给南昌市低碳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隐患。所以,南昌市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积极扩大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淘汰传统高耗能、高污染工业,促进新型环保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南昌市政府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放宽在城区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和各类人才的落户制度,促进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由此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进入第三产业,这样能创造出一个城市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双管齐下、相得益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3(1):43-46.

[2]谭志雄 陈德敏: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与行动策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9):69-75.

[3]王淑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策略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9.

[4]高玉娟 王兆君 洪亚军:库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探讨[J].水生态学杂志,2009(1):138-141.

[5]李晓燕 邓 玲: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探索——以直辖市为例[J].现代经济探讨,2010(2):82-85.

[6]韦欣仪:贵州与周边省区科科技创新能力的比较研究[J].理论与当代,2011(5):30-35.

[7]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J].中国水利,2012(7):1-3.

低碳城市发展篇4

中图分类号: P461 文献标识码: A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及提出

1.概念

2003年2月24日,英国政府了《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白皮书,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理念。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 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就业机会。

2.低碳经济的特征

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三大特征。首先是经济性:一是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也就是说,既反对奢侈或能源浪费型的消费,又必须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次是技术性: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 也降低CO2 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最后是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平台

低碳城市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以低碳理念为指导,以低碳技术为基础,以低碳规划为抓手,从生产、消费、交通、建筑等方面推行低碳发展模式,实现碳排放与碳处理动态平衡的城市。它以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为要素;以碳中和、碳捕捉、碳储存、碳转化、碳利用、碳减排为手段,通过组织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创新、治理机制创新、制约机制创新、评价机制创新可以实现低碳城市的平台作用。

二、低碳城市的概念

1.低碳城市的概念

低碳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2 排放处于较低水平。低碳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

2.中国的低碳城市

2.1 我国低碳城市规划理论发展

同济大学潘海啸教授在文章《中国“低碳城市”的规划策略》,第一次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了“低碳城市”概念,在《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新模式》和《低碳城市的交通与土地使用模式》中提到低碳城市和低碳城市规划,基于交通或城市结构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在低碳城市方面有较好的借鉴意义;2009年7月12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城市与发展规划国际论坛上的演讲《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一文,提出了低碳城市和低碳规划的想法和建设低碳城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2 我国低碳城市规划实践

2010年3月19日,中国社科院公布了评估低碳城市的新标准体系,这是迄今首个最为完善的低碳经济评估标准。在低碳城市实践方面,2008年1月,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保定与上海共同入选首批试点城市;同年4月,世界自然基金会了《保定:全球可持续能源生产的“电谷”》的研究报告,充分肯定了保定市在助力中国乃至世界低碳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我国发展低碳生态城的必然性

1. 我国发展低碳生态城的必然性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之后,短短三百年的工业文明历程和少数几个西方国家的发展就消耗了地球资源的60 %以上,长期研究气候变化的英国王储查尔斯发出呼吁:人类仅有96个月的时间表来应对这场前所未有的浩劫。在我国,近几年低碳生态城已成为各地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天津、唐山、株洲、合肥、深圳、保定、日照等城市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建设低碳生态城的目标,其中有的城市已经启动生态城的规划建设,有的开始着手编制向低碳生态城转型的工作方案。这意味着低碳生态城市都应该成为城市发展的努力方向。

2. 低碳城市在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2.1城市脆弱性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凸现并加强

当前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的人均能耗是农村地区的3.5倍,而超过75%的温室气体从城市产生。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在中国尤为突出,也是考虑所有发展问题的时候不能规避的重要因子。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城市总数从193个增加到661个,其大、大城市分别从13和27个增加到54和85个。

中国城镇既有建筑约150亿m2,并且以每年10亿m2的速度增加着。中国城市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住宅能耗高3.5倍,每平方米建筑用钢55kg ,比发达国家平均高出20 %。中国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加,截至2008年9月已有1.68亿辆,到2007年5月,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突破了300万辆,上海也早已突破了200万辆大关,汽油消耗和尾气排放直线上升,而汽车使用的主动权直接掌控在城市居民手中。因此,政府必须设计有利于低碳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居民生活消费模式,从制度上进行保障。

2.2建设低碳城市为中国的发展带来的机遇

城市越来越暴露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带来的威胁中,传统的发展模式并不能提高城市的抗灾害性。当前的城市发展呼唤新的城市发展和治理模式,低碳城市为城市发展的瓶颈提供解决方案,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四、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规划构想

1.通过规划手段降低能源消耗

我国规划建设领域的高能耗现象也相当严重,与国外建筑相比,保温能力差距较大。研究表明,目前建筑能耗已占到我国总能耗的27.5%。因此,城市总体规划要从决策源头上保证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则,城市详细规划和小区规划设计要从具体操作层面上切实降低能源消耗。

2.通过规划手段优化能源结构

在新一轮的能源基础设施规划中,要把眼光重点瞄准绿色能源和清洁技术。绿色能源可概述为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水电的新技术、新工艺。

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清洁生产是从资源的开采、产品的生产、产品的使用和废弃物的处置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两者共同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高碳能源使用和二氧化碳排放。

3.通过规划手段增强碳汇能力

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质的转变,需要增强城市的碳汇能力,这就要求在城市规划中,多建生态景观,少建体现“形象工程”的大面积硬地广场和草坪广场,限建高耗电能的人工瀑布、喷泉,多营造有利于户外健身、增氧、减少热岛效应的树林绿阴地,保留自然山体和河湖水景在城区的位置,提高城市绿地单位面积的绿化功能和吸碳功能。

五、结语

世界气候组织2009年在北京报告称,未来3~5年内,该组织将在中国发展15~20个“低碳城市”,在这些城市探索并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以推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在以“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为特征的“低碳城市”中,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转变,低碳经济不会放慢经济增长,反而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我国城市应抓住有利战略时机,积极向世界气候组织及世界自然基金会申请成为“低碳城市”试点,积极推进“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推动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庄贵阳. 中国:以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环境经济,2007

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

任力. 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 发展研究, 2009

李俊峰,马玲娟. 低碳经济是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世界环境, 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 2008

低碳城市发展篇5

[关键词]低碳 城市化 发展策略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务之急。在“低碳”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形势下,如何践行“低碳”发展理念和选择合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成为当前重点研究领域之一。

一、低碳与低碳城市

城市化是指在工业化和人类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中,非农产业及人口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逐渐聚集形成城市的过程。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对拉动内需,带动GDP 的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及区域经济的发展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为基础的城市化发展面临着高碳发展模式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正确践行低碳理念,选择恰当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来保障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专家和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描述。付允、汪云林等学者认为,低碳城市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绿色环保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夏堃堡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倡导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胡鞍钢认为,低碳城市是中国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重要的一个方面,包括低碳能源,提高燃气普及率、提高城市绿化率、提高废弃物处理率等方面的工作。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低碳城市是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思想,采取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城市。低碳城市发展旨在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

二、山西的低碳城市化

众所周知,山西是我国的能源大省和典型的资源型省份。以山西省为例,探讨和研究低碳理念指导下城市化的发展策略将具有代表性和借鉴性意义。

通过相关文献和相关数据的查阅发现,山西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省份,近些年城市化迅速发展,能源消耗量居高不下,带来的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也比较严峻,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山西省低碳城市化发展中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山西省低碳城市化发展困难重重,压力较大。经历了严格的资源整合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大胆尝试资源型城市综合改革,山西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为明显的成绩。但由于历史原因,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第二,现阶段降低能耗与低碳指标的实现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实现,加上转换成本较高,致使中小企业低碳技术改造和应用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另外,现有财税体制和绩效考核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对低碳城市的发展起到抑制作用。分税制财政体制和政绩考核制度使得地方只有通过以高能耗为代价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来保证地方财政的稳定,财政的缺失无形中成为阻碍了山西低碳城市化的步伐的重要原因。

另外,目前我国低碳技术的研发环节较为薄弱,其向生产力的转化更为薄弱。与煤炭相关的低碳技术包括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等,因技术研发投入和风险较高,中小煤矿难以承受,致使研发的重任落在大型国企和政府科研单位的肩上,而这些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需要复杂的审批流程和资金压力,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山西低碳城市化的步伐。

第三,居民整体的低碳意识相对较低,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较为落后。受地理因素的影响,与沿海城市相比,山西居民的低碳意识较差,根深蒂固的高碳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一时难以改变,生产生活中依然存在高投入和高排放的问题。

三、建议和对策

结合山西省城市化发展现状及低碳发展的障碍,以正确践行低碳理念为起点,参考国内外城市化发展的成功模式,为促进山西省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如下:

1.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结合山西省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不难发现山西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中,信息化程度和科技含量都较低。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同时,把握综合改革实验区的宝贵契机,注重文化生产力的挖掘,发展低碳产业,培育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另外,打造具有代表性的低碳项目是促进低碳城市建设的有效载体,能有力的唤醒居民的低碳意识,同时对其它省份的低碳城市化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2.鼓励低碳技术创新,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为促进煤炭相关的低碳技术创新,一方面要加强与煤炭相关的低碳技术研发,并建立成果转化平台,促进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同时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通过法律手段保护研发者的权益。另外,积极组织相关教科研及能源领域相关资源,建立实验室,定期或者不定期召开能源发展论坛,促进能源政策和信息的传播交流,通过研发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缓解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的局面,也是促进山西省实现低碳城市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3.唤醒居民和企业树立低碳意识,引导养成良好的低碳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加大低碳相关概念的宣传与推广,唤醒居民的低碳消费意识,引导形成健康的低碳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这是山西低碳城市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2]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0).

[3]胡鞍钢.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J].国情报告,2007,(29).

低碳城市发展篇6

关键词:低碳城市,发展沿革,概念内涵,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有愈演愈烈之势,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均已认识到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它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城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人类活动的中心,当前城市化在全球飞速扩张,据统计,我国城市化率已在近年跨过了50%大关,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率甚至可以达到80%。众多的人来到城市,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能源消耗,据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现在我国城市能源消耗的比例占全国。据著名的经济学家周一星预测,至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到达57%左右,而届时中国的城市人口将到达8亿之多,消耗和污染形势相当严峻。因此,城市将成为节能减排的重点对象,同时城市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点。自2003年英国最早提出“低碳”至今已经过去了十年,在我国也取得较大的发展,最近几年中国试点低碳城市建设,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发展基础和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绿色低碳发展方式逐步建立,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得到广泛认可和实践[[1] 付允,汪云林,李丁等.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5-10.DOI:10.3969/j.issn.2095-1949.2008.02.001.][1]。

本篇课程论文作业将以低碳城市理念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参考借鉴各种文献书籍,然后重点阐述近十年来低碳城市的发展沿革、理论内涵,然后简介国内试点的低碳城市的发展状况与成果,最后提出对于低碳城市在我国发展的一些建议。

1 低碳城市的提出与近十年的发展沿革

低碳城市这一词汇最早由低碳经济引申而来,而低碳经济最早是由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来的,并且英国也成为了低碳城市的最早的践行者,在英国进行了低碳城市的试点建设,曼彻斯特、布里斯托和利兹成为首批的三座试点城市。

日本作为《京都议定书》最早的发起国和积极的倡导国,紧随英国之后开展了对于低碳社会的研究,日本希望通过改变国民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保护环境的夙愿。日本提出了关于低碳社会建设的构想与行动规划,2007年东京都政府发表了《东京气候变化战略―低碳东京都十年规划的基本政策》,规划在2020年之前实现相比2000年减少25%的碳排放量。

哥本哈根规划用两个阶段来实施丹麦的低碳城市计划。第一阶段目标是到2015年将哥本哈根CO2排放在2005年CO2排放总量的基础之上减少两成;第二阶段目标是到2025年将CO2排放量降为零。提出了近五十项管控和措施建设低碳城市,涉及到利用清洁能源和新型能源发电,在全市推广建设节能建筑,发展综合性的绿色交通,鼓励公民公交出行 [[2] 刘丹萍,陈姿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建设首都低碳城市[C].//2010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2010:101-106.][2]。

反观国内对于低碳城市理念的研究,虽然近年来中国也进行了一些与低碳城市建设相关的探索与研究,但是目前多集中于战略规划的研究,和对于一些试点城市低碳建设的探讨。

2008年初,国家建设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中国内地以上海和保定两市为试点联合推出“低碳城市”以后,“低碳城市”理念迅速“蹿红”,成为中国大陆城市自“花园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人文城市”……之后的最热目标,该目标将具有长期的特性。著名学者林辉指出,当前中国积极建设低碳社会和低碳城市,是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具体和有力的实践,能够做到共建与共享。综合而言,可以预计不久的未来,低碳城市理念将成为提升城市品牌新的标准。

2 低碳城市理念的内涵

有关低碳城市理念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首先从城市碳排放构成上,低碳城市理念强调建筑、交通及生产领域内的低碳发展模式并存,并涉及到新型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碳的汇集和碳的捕捉等多个方面。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尚在蔓延和我国能源紧张持续加重的大的背景下,建设“低碳城市”将在国家节能减排和建设“两型”社会的新形势下会产生规模效应。所谓的“低碳城市”,就是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前提下,城市仍然能够将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排放量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低碳城市”理念的具体内容可以简单概括为:在城市化进程中以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的“三低”为特征,并以此来进行相关的“低碳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继而通过对于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使得低碳城市的建设最低限度地影响经济发展;制定低碳城市发展建设的战略规划,大力推广节能减排的低碳新型技术。

对于低碳城市理念的研究首先应当集中在保持城市高速发展的大前提下中,既能保持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小对于化石燃料的消耗,即提高化石燃料的单位利用效率。其次是在城市的发展中提高对于可再生能源和新型能源的利用,如太阳能、潮汐能及风能等零排碳能源的利用,同时积极投资对于替代常规能源等新型能源的开发研究。

据相关统计发现,目前中国电力供应的4/5来自于煤炭发电,但是发展建设低碳城市就要降低化石燃料的发电和使用比例,到2020年新型能源和核能发电比例将提高到15%左右。截至2009年,中国电力总装机874GW,其中火电占74.6%,水电占22.5%,风电占1.8%。

3 对于我国未来低碳城市发展的看法

3.1 发展低碳城市的同时不能忽略其他的城市建设目标

城市作为一个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是区域内重要的最为重要的构成单元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城市规划建设新思想的井喷,使得城市被冠以各种各样的发展规划目标:从最早的田园城市、工业城市,到90年代的以来的山水城市、园林、宜居城市,再到21世纪的绿色城市、生态城市,最终发展到现在的低碳城市。城市的发展目标重点给城市规划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然而庆幸的是,以上发展目标并不都是相悖的,相反低碳城市理念既是上述理念的一个继承,在理论上具有连贯性和继承性,同时还是结合当前世界的一个大的背景环境提出的具有与时俱进特性的发展理念,应该共同发展。

3.2 发展低碳城市是长期性的工作,不能过急过燥

发展低碳城市是应对当前环境恶化和资源匮乏的必然选择,而非仅仅是学术界的一个概念,政府和规划者应当将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落到实处。发展建设低碳城市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研究发现就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也只是计划在50年之后才会实现低碳发展的目标,更何况我国当前只是发展中国家。

3.3 发展低碳城市应当因地制宜

发展建设低碳城市不能偏离科学发展观,必须建立在具有科学的基础之上,应当走符合实际状况和因地制宜的道路。当前国际上对于低碳城市的建设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念和发展模式,都有符合自己当地状况的特点,而且还和不同国家不同的政治结构、不同的城市功能定位等有直接关系,因此我国的低碳城市发展也应当有自己的发展特色,符合我国国情,要做到因地制宜[[4] 苏美蓉,陈彬,陈晨等.中国低碳城市热思考:现状、问题及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3):48-5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3.009.

][4]。

4 结语

低碳城市发展篇7

关键词:低碳 城市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212-01

城市是创造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核心,也是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导致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最为集中的地方。据联合国统计,城市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75%。生态化发展模式和低碳发展之路能否得到有效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世界各国城市建设发展能否切实贯彻新的理念。

一、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城市之路

1 低碳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

低碳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城市发展中的具体化,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态化发展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落实。低碳城市,即通过零碳和低碳技术研发及其在城市发展中的推广应用,节约和集约利用能源,有效减少碳排放;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即以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

实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就是面向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的中国城镇化所面临的现实矛盾与未来挑战,通过明确城市发展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等目标要求,按照低碳生态城市的理念确定新型城市发展模式,选择一条符合中国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需要,又能够在城市发展中有效地逐步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碳排放、使城市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维系良好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化道路的要求。

2 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基本思路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之路应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既与快速城镇化趋势要求相适应又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一种发展路径;是一条产业支撑力强、资源集约度高、就业容纳量大、公共事业均衡发展、全体居民共享生态文明成果的可持续城镇化道路。

在国家战略层面,从生态环境基底条件和容量出发,确定主体功能区,分类制定区域和城市的基本发展原则,进一步明确主体功能区规划下的城市发展导向;在社区和个体层面,应大力倡导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转型趋势,逐步开展低碳城市发展之路的试点与推广。以城市密集地区和大中城市为核心,系统推进基于低碳生态理念的城市规划、产业发展、交通系统、建筑节能等核心流域的技术经济政策制定与落实。

二、城市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减缓”和“适应”战略

城市规划在建设低碳经济有重要的角色。作为可以影响城市发展中的土地、资源、建筑、交通等范畴的专业,对城市化过程中合理资源分配和使用都有协调和调整的能力。应对气候变化,城市规划必需由两大城市规划策略:“减缓”和“适应”:

1 “减缓”规划:减缓规划策略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不同手段去减低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少潜在的反面影响。相关的手段可包括编制推动低碳城市建设的法规、规范和标准、提供节能减排的激励政策,鼓励使用减低 CO2排放的城市规划、设计和建造方式。有关的政策必需有一既定的减排指标为依归,作为量度各减缓规划手段的可行性及成效。

2 “适应”规划:全球气候变化已进入危机阶段,事实上,由于全球暖化带来的生物、自然、 地理系统变化已产生,而部分预计的改变亦已不能避免。因此城市规划要由“适应”的角度去分析那些将会无可避免的生物、自然和社会转变的实质后果,从而制定政策和行动去“适应”, 把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有关的问题可包括未来预知海岸水面升高如何破坏城市现有基建设施、经济活动如何受农业生态平衡改变而减产、强烈天气现象如何影响民生,及如何应对这些避免不了的转变。

三、引导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健康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1 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具有渐进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低碳生态城市是一个涉及环境、经济、社会3个维度的复杂巨系统,因此其建设发展具有渐进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另外,由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还远远没有完成,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城镇还将面对人口规模、产业规模增大而带来的碳排放总量大幅度增加、能源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现实压力,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将涉及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变革,因此,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实现的,与此同时,人们也要认识到低碳生态城市不是遥遥无期、虚拟的,而是一个可望可及、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2 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应当遵循生态学原理,倡导循环共生的发展方式

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应当强调生态学原理对规划建设的指导作用,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的破坏。这就需要规划建设时,在结合城市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气象条件、水文条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规划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容量、城市生态环境演替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处理好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大自然的干扰。同时,还应重视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用,促进系统内外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改变过去以单一的经济增长为导向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以较小发展成本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尽可能使得物质和能源在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3 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应当实现对A, B模式的扬弃,探索新型C模式

目前来看,城市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被众多国际组织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自由放任式的城市化发展的“A模式”,一种是被众多国际组织和权威专家所推崇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B模式”(反增长计划)。

参考文献:

[1]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04):5-10.

[2]潘海啸,汤裼,吴锦瑜,卢源,张仰斐.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08,(06):57-64.

[3]罗伯特・瑟夫洛.公交都市 [M].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69-70.

低碳城市发展篇8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8-0047-0004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愈发凸显,并由此引发了很多灾难,而其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则是最关键的元凶,因此,经济发展和气候环境的关系逐渐被世界各国所关注。英国这一工业革命先驱率先意识到了自身能源安全和气候变暖的威胁,该国政府于2003年颁布了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提出了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目标,由此“低碳经济”这个概念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以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为核心。随后,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纷纷制定了相关的节能减排的政策文件和措施,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摸索适合本国发展的途径。低碳经济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经济总量排名第二位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更有着不容懈怠的责任。在2009年12月举行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温家宝总理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减少40%~45%。可以说,“低碳”对于经济发展长期处于“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中国来说,既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又是一个不容错过的重大战略机遇,低碳经济的理念在中国各地蔚然成风。作为江苏沿海中心城市的盐城,工业底子薄弱,在过去大规模的招商引资中承接了很多发达地区淘汰的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无疑加大了其节能减排的压力。但是近年来,随着江苏沿海开发国家战略的实施,盐城市充分把握这一契机,在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同时,坚持将节约能源、保护生态作为发展的原则,积极践行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二、盐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 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清洁能源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之一,而盐城市在这方面具备先天的资源优势。盐城境内海岸线占江苏全省的56%,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石油天然气蕴藏量达800亿m3,预计总储量达2000亿m3,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陆上最大的油气田。全市拥有683万亩的滩涂资源,为江苏全省之最,土地资源、光能资源、风能资源和潮汐能非常丰富。盐城市还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将农作物秸秆为主的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将会带来丰富的生物质能。良好的资源禀赋为盐城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能源保障。

2. 具备良好的低碳产业基础

基于良好的资源优势,近年来盐城市在产业低碳化方面已初见成效,如:风电装备、环保装备、新能源汽车、节能电光源等新特产业后劲十足,已经成为带动盐城工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全市形成了较好的低碳产业基础。近年来,华锐风电、神山风电、汉德风电等重点企业纷纷进驻盐城,国家能源海上风电技术装备研发中心也已建立,初步形成一流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2011年,盐城风电装机已达到87万千瓦,光伏装机200兆瓦,在江苏全省占到了半壁江山,成为全国七大风力发电基地之一。作为盐城一大支柱的汽车产业同样在低碳化进程中硕果累累,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格外引人注目。其中,奥新已研发成功并小批量出口3大系列7个品种的纯电动车辆,中大则致力于开发纯电动、天然气、混合动力客车,东风悦达起亚推出了环保理念电动车型Ray、汽油及电动混合动力车K5以及由东风悦达起亚自主设计的福瑞迪纯电动车。此外,大丰麋鹿部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首批“中国低碳旅游景区”,为低碳旅游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3. 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盐城市位于“海上苏东”的中心地带,长三角经济圈的北缘,是江苏沿海开发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盐城市已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空港及海港两个一类开放口岸的地级市。其中,航班直通韩国首尔、港台以及国内主要城市;班轮航线开通至日本门司、台湾基隆、韩国仁川等。全市港口、空港、铁路和高速齐头并进,立体交通体系不断完善。随着崇启大桥的通车,盐城市已经逐渐融入了上海两小时经济圈,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2008年初,上海被列为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在低碳经济的技术和经验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因此,良好的区位优势有利于盐城加强与上海及国外在低碳经济技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二)劣势(weaknesses)

1. 产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产业结构会影响能源结构及碳排放强度,因此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推进低碳产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在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单位产值能耗是最低的,所以加大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可以实现产值的增加和能源的节约。2011年,盐城市三次产业比例为15∶47.2∶37.8,显然第二产业工业仍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的比例相对较低,增速低于第二产业。在工业内部结构中,化工、纺织等支柱产业本身终端、高端产品比重低,大多数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盐城以重化工业为先导加快工业化进程,符合工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粗放型的方式对于能耗和环境的破坏却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产业结构及工业内部结构都有待进一步改善,否则必然会不断加大节能减排的压力。

2. 全民低碳经济意识薄弱

践行和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从思想上牢牢树立与低碳经济相匹配的低碳观念。目前,在盐企业和居民低碳经济意识较为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盐城过去在大规模招商引资和承接苏南产业转移过程中引入了很多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尤其是一些污染性较强的化工企业,带来了生产的外部不经济。长期以来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和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法律政策的缺失使得大部分企业缺乏节能环保意识,社会责任严重缺失。企业从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到“三废”排放、企业办公、产品营销等各个 环节没有贯彻低碳理念,缺乏研发低碳技术和推行清洁生产的动力,企业内部及外部的约束力较弱。同是重要的微观经济主体,消费者的观念及其指导的行为对于盐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样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市民传统的消费习惯显然和低碳观念格格不入,好面子、重排场这种典型的高碳消费理念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但是居民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些,在思想上往往把环保的责任完全推给政府和相关企业。尽管大部分居民认可低碳经济,但是主动学习了解、宣传、践行低碳生活的却为数不多,低碳消费观念还未深入人心。当然,这与政府及相关媒体的宣传不到位也是密切相关的。

3. 大部分企业规模小并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全市大部分企业规模不大,主要集中在千万元以下规模。在年销售额方面,达到20亿以上级别的很少,实现百亿元以上年销售额的只有两家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是盐城大多数企业的通病,企业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相对匮乏,企业生产主要集中于中间加工产品。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离不开大量的研发投入以及与之配套的高技术人才。然而,盐城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在主营业务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和江苏其他城市相比弱势明显。发展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需要政府资金的大力扶持以及金融机构的低碳信贷支撑,毕竟大部分企业规模有限,自有资金不足。目前来看,盐城市低碳金融支持力度明显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研发低碳技术、推进低碳生产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发展低碳金融还可以从信贷角度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融资,带动低碳企业和项目的发展。由此可见,建立和完善低碳金融制度势在必行。此外,高技术人才是突破低碳技术难题、发展低碳经济不可或缺的要素,盐城市技术人才储备相对不足,本土人才培养工作以及人才引进机制需要不断推进和完善。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 江苏沿海开发及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机遇

江苏沿海开发与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东风,为盐城市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沿海开发国家战略提升了盐城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带来了更多国内外客商的进驻投资,成为了港台、东北亚商人青睐的投资热土。盐城市已吸引总投资超644亿元的145个重大沿海项目,风电、太阳能发电、新能源汽车、海洋生物成为了沿海开发主攻特色产业。沿海开发在推进工业低碳化进程的同时,也必将带动物流、保险、金融等服务业的发展,为实现低碳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契机。随着盐城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盐城将致力于打造长三角北翼人才和金融高地。目前来看,人才和金融是制约盐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平台,加大与上海、苏州等长三角成员在经济、技术、人才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区域内优势互补、产业要素优化配置,有利于打破固有瓶颈,清除推进低碳经济的主要障碍。

2. 各级政府提供的政策规划机遇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认识,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低碳经济发展都提出了一些政策规划。在国务院近期印发的《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包括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强化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等十方面的保障措施,要求积极推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及应用,并特别突出了节能改造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等十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预计“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总投资将达23660亿元。在确定碳减排目标的同时,全国低碳经济发展试点方案也在抓紧制定和推进之中。尽管江苏省没有成为首批低碳经济发展试点地区,但是省政府却高度关注低碳发展规划,在“十二五”规划中同样强调了节能减排的目标和具体措施,将“低碳经济”确立为沿海地区开发的主要战略之一,并积极争建首个“全国沿海低碳经济示范区”。作为沿海开发的中心城市,盐城市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将低碳经济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中确立了节能减排目标,并提出了具体措施,如:积极研究制定节能减排管理和考核指标体系,加强重点行业管理,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推进清洁生产并制定《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技术导则》,组织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努力营造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氛围。

(四)威胁(threats)

盐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同样面临着一系列的威胁,具体如下:一是盐城市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期,为了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全市展开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关于城市未来的发展规划也在稳步推进之中,因此“发展排放”的增加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是不可避免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压力依然很大。二是在承接东北亚产业转移中,政府需要擦亮眼睛,有所取舍,不能纯粹地用GDP作为考核政绩的单一标准,否则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只会进一步加剧“高碳”增长,阻碍低碳化进程。三是与低碳经济配套的政策法律不完善,尽管政府规划中已经明确了低碳发展的目标,但是相关的奖惩制度、税收和补贴政策、监管机制等尚未出台,缺乏必要的法律政策保障,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上述的SWOT分析充分体现了盐城市在发展低碳经济中所具备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盐城市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产业及区位优势,牢牢把握沿海开发及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机遇,结合政府的低碳发展规划,针对自身的劣势和可能面临的威胁,对症下药,推进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具体的建议如下:

(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当务之急。一是进一步加大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的比例,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及商务服务业等;二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加新能源的使用,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海洋生物等特色产业,推进工业低碳化进程;三是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率,发展立体种养的特殊模式,充分利用丰富的滩涂资源发展耐盐农业,推广生态循环农业。\

(二)加大低碳经济理念的宣传力度

政府应当充分发挥本地电视媒体、报纸和户外广告、标语的感染力,让更多人意识到企业的高碳生产及个人不良的消费行为会对 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使低碳经济理念的宣传随处可见。与此同时,政府教育主管机构应当主动将低碳消费纳入到教学课程当中,使学生从小就能掌握相关知识,逐步培养良好的低碳消费观念。政府还应当专门印制低碳经济知识学习手册,分发到各个小区、学校、企事业单位,调动全民积极性,使市民通过学习手册充分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树立低碳消费观念。此外,政府还可以大力开展低碳社区建设,通过示范点全面推行低碳消费理念。

(三)充分发挥低碳金融的支撑保障作用

盐城市大部分企业在研发低碳技术方面存在资金瓶颈,金融机构可以起到一定的扶持作用。一方面,商业银行应积极拓展绿色信贷业务,对于节能、综合利用及清洁生产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和发展低碳技术、践行低碳生产的中小企业,应当在贷款上给予优先待遇,提供配套金融服务,并杜绝那些污染严重、淘汰生产的企业的信贷申请。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还应加大低碳金融创新力度,推进低碳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如:碳基金、碳证券、碳交易,等等。

(四)完善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法律政策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政策,充分发挥税收、财政、行政手段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在税制方面,针对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及其产品,征收一定比例的碳税,相反对于低碳产品则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在财政方面,给予低碳产品以及相关的生产企业一定的补贴,鼓励企业开发新的低碳技术。同时,结合价格机制,通过补贴降低低碳产品价格,增加产品需求,带动企业生产积极性;制定具体的奖惩制度,并充分利用行政干预的力量,针对高碳生产行为予以警告、勒令改造,进行必要的行政处罚。积极推行低碳产品认证制度、标准化体系建设和低碳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保证低碳产品的质量和低碳产业的有序发展。加快实施发展低碳经济的低利率低碳信贷政策及其他融资政策。与此同时,制定和完善相配套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势在必行,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陈柳钦.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0,(1).

[2]李海东.产业升级背景下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SWOT分析[J].特区经济,2010,(6).

上一篇:地方科技发展范文 下一篇:经济发展模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