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02 23:16:12

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篇1

摘 要:探究式教学要求对师生的角色进行合理定位,精心选择探究内容,理顺探究环节,把握探究深度,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本文对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进行了论述,希望为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角色定位;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给出特定的事例和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主动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的规律,形成新知的过程。实施探究式教学,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对师生角色进行合理定位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着多个角色,既是课堂的发问者,又是问题的回答者;既是学习环节的设计者,又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在这种角色定位下,学生根本无法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更谈不上思考与体验,只能被动接受、记忆教师给出的结论,导致学生缺乏探究的主动性,其参与、探究、表达的能力也相对较低。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探究活动的指导者,淡化教师的主导性,以平等的身份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精心选择探究内容,理顺探究环节,把握探究深度

探究式教学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被调动起来,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探究内容的选择对学生有无吸引力,有无探究的可行性。有时教师设计的问题并不缺乏吸引力,学生也愿意关注、讨论,但是由于缺乏问题探究的设计和引导,学生探究无处着力、难以下手。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结合具体事例,化抽象为具体,找到探究的切入点

在学习“财政的作用”时,我直接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谈谈财政有哪些作用。结果,学生的发言与预设大相径庭。学生对“财政作用”的认识是模糊的、感性的,难以理性表达,更无法用事例加以论证。当再次教授该内容时,我先给学生出示了一段金融危机中我国保增长、促发展的材料,然后提出了一个探究题:当经济危机来袭,工厂减产、停产,失业人数上升,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时,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带来了哪些可喜的化?通过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分析、迁移,将感觉抽象、模糊的内容变得具体、清晰起来,降低了探究难度,提高了探究的可操作性。

2.探究内容要突出生活化

探究活动要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将学生较为熟悉的现象引入课堂,由生活案例生成一般性结论,并对一个案例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力争做到细、全、透。比如,在讲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时,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同时考虑到本地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棉花为主,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题:请谈谈今年棉花价格的变动情况,并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于是很多学生谈到了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中国的服装出口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对于棉花的需求量降低,价格大打折扣。通过身边的事例,调动了学生关注生活、探究生活的热情,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探究环节的设计要层层深入

探究环节的设计要层层深入,既要有深度,更要注意梯度,将探究目标层层分解,逐步深入,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思、有所得。例如,我在讲授“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时,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中辽沈战役的例子,设计了几组巧妙的探究题:分析辽沈战役中存在哪些矛盾,首攻点选择锦州的原因是什么?在攻打锦州之前我军还做过哪些准备,能不能说首先解决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在攻打锦州的同时,对沈阳和长春之敌,我军采取了什么措施,为什么这样做?解决锦州之敌对解决长春、沈阳之敌有什么作用,你从中体会到了哪些道理?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充分挖掘了教材资源,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由于问题设计的层层深入,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把握主次矛盾的含义以及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从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教师就要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将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探究的乐趣,体验到探究成果被人认同的成就感。课改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技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让其自主去探索、去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结合政治课的特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即“坚持具体―抽象―具体”的操作过程。坚持贴近生活,用生活中的事例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学生进行充分、深入的讨论,生成结论,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避免用理论解释理论或用晦涩难懂及简单的问答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探究式教学篇2

关键词:探究式英语教学; 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课堂教学; 探究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020-001

在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建议中也要求教师要“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 可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不仅强调了探究式教学这一新理念的重要,而且将其作为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

一、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特点

当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求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探究式课堂教学一方面要求教师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认真设计好每一个教学情景和环节,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做好充分准备;另一方面,学生也要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探求学问和真理,研讨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去探求新的学问和真理,研讨和解决新的问题。也就说,探究式课堂教学注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探究式英语教学

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英语教学是一门外语语言的课堂教学,缺乏语言的实际运用环境,机械地操练是很枯燥的。需要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使用语言的环境和氛围,把课堂上机械的操练语言引入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在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一,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

在教学中,首先帮助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愿望,并使其进入适度的兴奋状态,让学生通过体验学习,发展和强化学习英语的兴趣,并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相对稳定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参与各种语言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英语及英语学习特点的了解,调整学习态度,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优势和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学习,并从中得到乐趣,进而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其次设法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克服害羞和焦虑的心理。有的学生往往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又因害怕出错而不敢尝试,因此,此时肯定和鼓励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默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份由衷的赞许,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起学好英语的信心,进一步向所期望的目标积极努力,并将老师的真切期望和热情鼓励化为自爱、自尊、自信。最主要的是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各种英语学习活动并从中获得乐趣,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英语学习活动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标志。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就是要让他们置身于交际情景中。因此,每堂课上,想方设法合理创设和充分利用各种语言情景,让他们能结合已有的英语知识,运用新学的语言材料,自如地进行交际。

第二,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每一个学生,坚信他们掌握知识的潜力,相信学生可以调整自身的行为,相信他们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并在课堂上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思考、决策,自己解决问题,自由地表现他们的思想,但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教师的作用,相反,教师的作用更重要了。因为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及时发现学生的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成为他们学习的引路人。

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其身心状况制约着教学;而教学又促进和调节学生的发展与身心状况,这就要求我们作教师的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及时把握环境信息和学生身心状况变化及教学内容的新发展,并据此调整教学要求和教学步骤。为此要加强自身素养,在探究中,努力做到知识常新、教法常新、教案常新,把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来对待,要不断追求教学的个性化、艺术化与时代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第三,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要给予肯定,并及时地进行总结评价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发现部分学生不愿积极参与课堂口语活动,而另一部分学生在口语活动中有很高的积极性,却不知怎么表达或表达时出现许多语言错误,实际交际能力和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相差甚远?这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度的高低与教学效果成正比。学生的参与度高,教学活动就会充满活力,反之,教学活动就会显得死气沉沉,而学生因个性差异在课堂上的表现各不相同,或者怕暴露自己的缺陷与不足、或者怕其他同学讥笑、也怕受到老师的批评,这种心理导致学生严重的焦虑感,而焦虑感与学生的口语水平通常呈负相关,焦虑感越强,口语水平就越低。根据这一情况,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评价学生、以发展的观点肯定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真诚地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从不吝啬说出:“good,not bad,excellent…”等等的赞扬词。让一些学习中下学生上台表演难度适中的对话,回答并让学生听懂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然后及时给予鼓励表扬。

探究式教学篇3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究式教学;绿色化学

当今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对于化学化工行业“绿色化”发展的需求愈发明确、清晰[1-2]。高分子化学实验是高分子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高分子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但传统高分子实验中的试剂使用量很大,种类较多且大部分试剂都具有毒副作用和较强的挥发性,对环境影响很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实验技能,对于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少。因此,通过高分子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学教学改革,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理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绿色意识[3-5]。为此,笔者在从事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探究式教学概念

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在20世纪初提出的,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要使学生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6-8]。其实古人在很多年前就提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已经明确表明了学会方法的重要性。探究式教学方法具体是指从学科研究领域或者从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一个主题,然后在教学中设置一个类似于科学研究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索科学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自己思想的学习过程。相比于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尝试让学生发现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主动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促使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和有机化学实验等实验教学一样,以“验证式”实验教学为主。使用的实验教材,对每一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注意事项等都有具体描述。课前学生预习翻看一遍,上课时教师讲解一遍,最后学生按照教材上操作进行实验过程“验证”。学生对教材和教师存在着严重的依赖性,而且对实验课也不重视,认为是理论课的附属,因此无法充分发挥实验课程的作用。目前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弊端可以归结为:第一,“照方抓药”式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地使用这些实验知识,在大四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时就表现出明显的弱势;第二,教科书里的方法与现代化工的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方向的要求依然跟不上,教材里描写的原理和方法无法反映当今绿色化学的迫切要求[9-10],即使是全国广泛采用的新版教科书,依然没有及时反映化工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容易给学生造成“现行技术就是如此水准”的印象,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就放弃了本专业。

三、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目前高分子化学实验主要针对高分子专业三年级学生进行开课。高分子专业学生在开展高分子化学实验时,已经经过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等化学实验的训练,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因此完全可以采用要求更高的探究式教学法来完成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详细地传授知识(原因与机理),而且要求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掌握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设置合适的探究性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让学生展开相应的实验探究活动。这些问题的设置要合适,既有一定的针对性,又要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通过努力后可以得到解决。虽然教材上的实验步骤非常经典,但与现实生产特别是“绿色化学”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在开展高分子化学实验的探究性实验时,主要针对教材中实验方案的“绿色性”展开探究性研究。针对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提出实验中违反“绿色化学”的地方,然后再提出更为合理的实验方案来解决教材中实验方案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改进实验方案;最后在开展实验过程中,将学生分成两个组分别采用改进实验方案和教材上的实验方案展开实验,在实验中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两套实验方案的优缺点。例如,《高分子化学实验》中的双酚A环氧树脂制备实验[11],该实验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该反应用到的化学试剂用量是过量的,完全可以用较少的化学试剂用量来完成整个实验,但是化学试剂的最终用量需要根据最后产品的使用量进行倒推设计;二,在该反应中用到苯作为环氧树脂的溶剂,而苯是一种剧毒性的试剂,那么有没有可能选择一种可以实现相似功能,但是无毒或者低毒性的其他试剂来替代呢?通过查阅资料,甲苯完全可以作为环氧树脂的溶剂,而且毒性低的多;三,在黏结实验中,教材中采用了挥发性很强的刺激性剧毒乙二胺作为固化剂,而事实上环氧树脂的固化剂很多,目前已经有许多低毒甚至无毒的固化剂来替代乙二胺,如多乙烯多胺,而且多乙烯多胺固化后的环氧树脂具有更好的黏结强度。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就可以让学生从这三个角度进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设计更为合理绿色的的实验方案,还可以进一步根据实验结果写出科研小论文,接受真正的科研锻炼,同时,对绿色化学有更深入的理解。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科学探索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由于学生采用的实验方案与教材多少会有一些差异,而且实验方案会有学生心理上一些期待,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更加认真负责的去完成整个实验过程,避免学生在实验间隙聊天玩手机等开小差。

四、探究式教学的考核方式

实验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传统实验考核主要分为两块:平时成绩(40%),主要包括实验预习(10%)和实验操作(30%);实验报告成绩(60%),主要包括考核实验结果(20%)和实验报告(40%)[12]。但探究式教学法由于采用了超越教材的实验方案,因此要求考核的重点和考核面都有所改变。比如,预习设计实验时,学生需要大量的时间查阅资料来寻找实验中有违“绿色化学”的地方,并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后,学生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讨论,总结传统和改进后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并写出自己的实验心得。这两部分内容在以前的实验考核中比例很少,甚至没有,但探究式教学法中这两块内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因此这两块内容在最后成绩中所占的比重需要大幅提高。为此,我们将实验预习的考核比例提高到20%;作为探究性实验,实验结果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实验结果比例降为10%,而传统和对比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是探究式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实验报告中一起上交完成,因此实验报告的比例提高到50%,其中实验对比分析讨论部分为20%,其他实验报告部分为30%,促使学生认真地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五、结语

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设置合理的实验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地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并实施,可以促使学生更为专注认真地去完成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邵林军 齐陈泽 单位:绍兴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婷婷.如何在高校开展绿色化学教学的探索与分析[J].科学导报,2015(10):15.

[2]翟翠萍,刘学军,陈欣.高等学校绿色化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探讨[J].化工时刊,2015,29(5):39-41.

[3]冯海柯.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之探新[J].广州化工,2013,41(9):243-244.

[4]周美云,谭绍早.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广东化工,2012,4(39):223.

[5]王丽梅.基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方法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19-21.

[6]杨喜平,曹晓雨,闫向阳,等.物理化学实验的科学探究式教学研究[J].广州化工,2012,40(14):214-215.

[7]陈红梅,方小牛,周小春.探究式教学法在有机化学实验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08(8):135.

[8]崔玉,王志玲,刘志莲,等.探究式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0,27(1):44-45+74.

[9]朱文祥.绿色化学与绿色化学教育[J].化学教育,2001,22(1):1-4.

[10]杨冬梅,王军.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绿色化改革[J].大学教育,2016(1):90-92.

[11]何卫东,金邦坤,郭丽萍.高分子化学实验[M].第二版.安徽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2:126-127.

探究式教学篇4

探究式教学奠基于认知学习理论。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是透过同化与调适等心理历程,个体的认知结构或基模会因环境而主动改变,此一观点,是为探究教学的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一。另一方面,所提倡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在整个学习过中,学习者不是被动去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并自行对其学习内容进行选择与决定。探究式教学中的理论尚包含有意义的学习,以及近期受到许多当代教育家推崇的建构主义。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提出探究教学模式蕴含的基础原理,认为学习者在透过动作技巧表达知识之前,需要先处理认知内容。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向学习者提问,让学习者思考可能的答案,并给予学习者时间将答案转换成动作;当学习者受到鼓励,开始探索并发展多种响应提示性问题的动作模式时,就会发生部分的转换。

1.小学数学探究教学的原则

以建构主义为基础,提出关于探究教学在教学与学习上的原则:

1.1关于教学的原则。(1)教师的主要教学功能是刺激学生思考,并导往技能领域发展。(2)问题是教师对学生最主要的谈话类型。(3)教师促进学生学习,用以增进学生探索力与创造力的问题督促学生。(4)教师的问题应符合学生智力。(5)教师的角色结合了直接与间接教学法。当教师进行规划并引导学生参与特定内容时,是直接的。但当教师督促学生思考并探索动作问题的解答时,则是间接的。

1.2关于学习的原则。(1)当学习活动对学生而言具备个人意义时,最能发生学习。(2)学习者带着不同的先备知识进人活动,他们会用这些先备知识建构新知识与产生意义。(3)认知的学习优于技能的学习。(4)本质上,学习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使用先备知识与意义,创造出可以透过口头或身体动作表达的解决方法。

2.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的教学模式

2.1参与: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能将学生的经验与课程内容相连结,经由提问、定义问题与呈现矛盾的结果等方式,引出探讨主题的方向。

2.2探索:学生参与活动后,须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经由动手操作,建构共同的、具体的经验。教师以学生的共同经验为基础,给予充分的时间与机会,协助学生进行探索,并从中学习动作概念与过程技能。

2.3解释:能确切理解动作知识与过程技能,在此阶段,先请学生提出解释,教师再以学生的想法为基础,并运用口头、影片或教学媒体等方式,介绍动作概念或技能,并引导学生进人下一个阶段的活动。

2.4精致:营造能促使学生讨论以及互相合作的学习环境,分享想法并给予回馈,以建构个人的理解。此外,亦重视学生是否能将其所形成的解释,应用于新的情境或问题中,强调动作知识与过程技能的一般化,发展更深、更广的理解。

2.5评量:在学生进行探索与提出解释后,给予回馈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每个阶段的活动中,皆可进行形成性评量。

3.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策略

3.1探究式教学的肯定。探究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可促进学习者通过课题的讨论以表达并传达对于问题的概念及理解,而教学者也从探究教学的过程中自我成长。教师以引导者和咨询者角色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学者本身也从探究活动中获得成长。以小学数学教师为对象,通过反思过程了解教师于科学领域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历程,研究结果指出,教师认为探究活动是一个过程,学习者在活动过程中,经由讨论传达对问题的理解,问题与问题之间是连续的、相关联的。

3.2培养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学习者成为探究过程中的主角,发展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探究教学可以扩大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视野,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们主动参与思考活动,效果极为显著。在探究教学中,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所学知识等,想各种办法去解决问题,只要教师稍加引导,给予合适的任务,并能利用小组合作的力量,足以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的。

3.3学生对学习有更积极且正向的态度。探究教学可促进学生有较积极的学习态度,且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小学数学探究课程的活动,学生对科学的态度较积极,对于科学事业也有较高度的兴趣。从研究晤谈中发现,学生在小组合作设计实验及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学到了合作的精神及专注的态度。探究教学方式和学习成就两者之间具关联性;探究活动有助于先备知识和科学之间的连接,对学生的认知结构有正向的影响。发现小学生的探究学习,应视为一种儿童用以理解这个世界及其个人用以发展其独特认识社会及其环境要素能力之方式。

4.避免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4.1明"探"暗"包"。教师要为学生构建自主探索的舞台,为学生开发自主探究活动提供保证。然而有的教师为了使探究开展得更为顺利,在学生学习之一前,就己经为学生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从需要的材料、必备的学具等配套设施到这些材料的数量规格、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都作了充分的准备和统一的规定。

4.2循"道',探究。为了让自己的教学任务能在借学生自主探究之名顺利完成,教师在学生探究之前就己经在学习迷宫中设置了"路标",即使"途中"有时走"弯路"或"迷途",教师也会及时提醒和暗示。这样,学生不需花多大的努力,只要沿着教师框定的"道路"前进就可顺利到达知识的彼岸。

4.3随意探究。新课标倡导把探究学习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老师讲授内容的多与少,似乎成了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老师也似乎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尽量少讲,甚至不讲。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谈"讲"色变,不择时机、不择问题地要求学生探究。

4.4做秀式探究。《课标》多处指出"教师首先应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现在课堂上,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就开始了热闹的你一句我一言的讨论。这样的做法,严重违背了个人的思维规律。个体的思考在认知和思维的发展中起到"发动机"的作用。看似热闹的合作学习背后,缺乏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那么这场讨论的深度、广度就无法达到发展思维的要求。

4.5重结论探究。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只关注是否把规律、公式、方法等归纳出来,重探究的结果,教师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闪光点"却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学生也急着想通过书本或老师同学口中快点得出结论,对于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只是做个样子,这样的探究不仅不能让同学们真正发现问题,反而会滋生部分学生轻浮、狂躁、傲慢的情绪。

探究式教学篇5

一、探究式教学的任务与目标

我国物理课程标准特别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技能的同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探究式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探究,学会学习与思考,强调的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论,学生从过程中学会了观察、思考,能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能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尝试去解决问题。同时,学生对科学的热情也得到进一步激发,各种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得到了培养。

二、探究式教学的渐进性与内容选择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要素。而学生每一次的探究是否都应该完成完整的七个探究要素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其过程可以包含七个要素,也可以只涉及其中的部分要素,具体要根据探究的是什么问题、各要素的价值、各要素的难易程度以及时间等因素来决定。特别是在开始实施阶段,让学生自主完成完整的七个探究要素更是不现实的。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学习也要有一个过程,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学会观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尝试解决问题,在教师的帮助、引导、示范下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然后逐渐向更规范、更完整的科学探究层次发展。

虽然探究式教学是我们提倡的主要教学方式,面对众多的物理概念、规律,是否每一个内容都让学生进行探究?这显然是不必要的。那么,哪些内容该让学生探究、适合学生探究?主要根据“怎么样的内容更值得重新发现、探究”,其中重要一条是考察内容中的含金量――具有方法和方法论意义的大小。只有那些具有重要方法和方法论意义的内容才值得去重新发现、探究。一般而言,任何一种客观事物及规律,都具有方法的意义,但意义的大小不同。事物性内容与原理性内容相比较,后者的方法价值更大。如牛顿第一定律、用累积法测铜丝直径、研究平面镜成像、研究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等等,都具有较高的方法和方法论上的意义,值得让学生去探究。其次是对一些主干性、基础性的内容。如力的分解与合成、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等也值得考虑。再有是一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然科学好奇心的问题。如光的全反射、电磁感应现象等,也应加以考虑。

三、关于探究式教学的猜想与开放度

任何研究均始于问题的发现,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而猜想对于探究同样重要。科学的猜想是问题解决的关键,猜想正确意味着探究方向的正确,反之亦然。由于学生思维活跃,以及猜想特有的未知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学生对问题的猜想往往是丰富多彩的。有时受知识与能力的限制,出现南辕北辙的想法也并不奇怪,唯独正确、合理的猜想往往难以得到,这就是猜想之难所在。如在研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时,物体受到的浮力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提出的猜想往往是:浮力与物体的重量有关,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重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浮力与物体的密度有关,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密度越小受到的浮力越大;浮力与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浸入液体中的浓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等等。很少学生能够猜想到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量有关。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研究浮力大小的决定因素的手法通常是:称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再将物体浸没在水中称出物体在水中的视重,求出物体受到的浮力,然后称出物体排开的水重,结果发现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排开的水重相等,从而得出决定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的阿基米德定律。但问题是你为何要关注排水量的变化?这种直奔主题的处理手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相反,如果先逐一排除那些不正确的猜想,然后想办法引导学生关注浮力与排水量变化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探究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在以往的物理教学中,这种直奔主题的“探究”还有很多。

科学探究既然不能直奔主题,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自由的天空下任意飞翔,最后完成学习任务呢?这种想法未免太理想化了,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物理科学上的许多发现,大多是科学家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思考和实验,有的甚至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才得以解决,如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等。期望我们的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在完全自由的状态下解决问题,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提倡开展自主探究,不是不需要教师,而是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探究式教学既不能开展成直奔主题的所谓“探究”,也不能蜕变成脱离教师的“自由”探究,这就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度”的把握显然重要。

四、实施探究式教学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学生急需的转变

实施探究式教学,教师理念的更新、观念的转变是前提,但理念的更新并不等于就能顺利地实施探究式教学,还得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作为保证。特别是教学设计能力,对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的各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关键。这是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所面临的一项新挑战。

另一方面,无庸讳言,由于长期受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上课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了接受,养成了一种等、靠、要的惰性,这种惰性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科学探究教学的实施。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学习需要一个过程,这就必须首先转变学生懒想、怕动、等要的学习习惯。因此,如何克服学生的这种惰性是教师必须面对的又一个问题。

探究式教学篇6

关键词: 传统教学;引导探究式教学;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5-0255-02

1 概述

“引导探索”式教学方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钻研能力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此教学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等步骤促进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并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以及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从而将单向信息传递变为双向或多向式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新型关系。问题是教学的开端、教学的主线以及教学归宿,是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最重要的特点。

2 引导探究式教学在《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课程中的应用

针对这门课程,传统的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分析得出磁场对运动电荷存在洛仑兹力——讲解洛仑兹力的方向——大小——课堂训练——课后巩固练习。从效果上看,学生不但了解了洛伦兹力,并且也会判断和计算力的方向和大小。但是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看,学生仍旧处于被动灌输的位置上,我们仅能说学生学会了,但是不能说学生们会学了。本节课利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此课程的教学设计如下: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分析实验现象——证明洛仑兹力的存在——由安培力的知识得出①洛仑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②洛仑兹力大小的计算公式——课堂讲练——课堂练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自己得出关于洛伦兹力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以及动口去学习,这样的教学处理不仅是对获得知识的重视,更是对学生获得知识过程和方法的重视,从而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了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从而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2.1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通过实际问题复习左手定则及安培力的大小计算,电流的形成,提出问题:安培力的产生实质是磁场对什么作用表现出来的?通过提出问题以及激发学生手脑并用进行探究,使得学生能够在简单的层次上像科学家那样主动的发现问题。

2.2 合理猜想,思维发散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猜猜看“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实质上是对什么的作用的表现呢?”教师给出适当的提示,最终根据学生的猜想总结出:因为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所以,可以猜想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是作用在运动电荷上的洛仑兹力的宏观表现。

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当给予一定的点拨,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推理和比较,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源。其作为一个科研的过程,除了让学生感受到科研的方法外,还能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

2.3 学生实验,引导探究

通过利用试验验证的猜想,教师给学生提供运动电荷和磁场的前提下,让学生设计合理的试验步骤。经过大家的讨论确定了以下进行试验的电路:有导线、学生电源阴极射线管和感应圈组成回路,阴极射线管发射电子,学生观察电子束的径迹。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自己选出代表来进行操作,通过教师的指导以及信息交流,从而形成一种和谐亲密和积极参与的教学气氛。由此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又进一步发展了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其作为一个试验探索的过程,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应当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试验方案进行讨论后在对设计进行完善,为了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进行设计,教师应当给予适当的引导,不仅让他们体验到探索的艰难,更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4 学生分析、推导、得出结论

教师设疑:洛仑兹力的方向如何判断?观察大屏幕的模拟,通过安培力的方向迁移到洛仑兹力的方向引出左手定则,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洛仑兹力的概念猜想洛仑兹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与q、v、B三个物理量有关。教师提示F洛与F安的关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

F洛=qvB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及推理过程,归纳结论。

学生通过试验获得感知的同时在推理过程中通过思维加工,获得结论。这与传统教学的总结完全不同,传统教学的总结是教师在总结自己的演示试验,而引导探究式教学则是学生在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梳理认识结构进行的归纳结论,学生从中得到成功的喜悦。

由于此过程将传授知识变为亲身体验学习过程,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模式转向科学的思维模式,不仅使学生受到科学的教学,更潜移默化的锻炼他们的心理、态度以及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在增长能力的同时增长才干。

2.5 演绎分析,验证规律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有两方面的目的:第一,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能力;第二,为了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强化探索的结果以便学生理清因果

关系。

2.6 巩固练习,指导实践

用多媒体电脑将基本训练、能力提高以及综合运用三部分练习题映射在大屏幕上。

2.7 归纳总结,学法指导

我们通过发现问题——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的途径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探究过程。教师指出,这不仅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更证明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认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由于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猜想、分析和试验以及总结等获得知识,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主动性,更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此外,通过整个探究过程,除了探究结论外,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探究的思维方法,从而体验探索艰辛的同时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赵文波.对当前探究教学法运用的新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

[2]崔友兴,蔡林,陈瑞君.问题教学法与探究教学法比较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8).

探究式教学篇7

本人拟对化学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教学的有关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探究式学习”教学的基本模式

1.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供探究的问题。

2.猜想与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提出的问题可能出现的答案作出猜想与假设,并经过讨论、思考作出初步的论证。

3.制定计划

根据科学探究的要求,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试剂,此过程学生可独立进行,教师可给予一定指导。

4.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学生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实验数据。

5.讨论与结论

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6.反思与评价

让学生再回顾整个探究过程,讨论思考,看有无不足之处,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二、“探究式学习”的教学实验策略

1.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探究意识

人如果一下子吃的东西太多,超过了肠胃的承受力,就会出现消化不良。新教材中科学探究贯穿始末,教师不可能让学生一个实验或一节课就领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把科学探究强加于学生;而应理清教材中科学探究的线索,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在学习《空气》时,提出问题:“空气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且看不见、摸不着,你能把它捉住送给老师吗?”学生听了交头接耳,不―会儿,就有很多同学举手发言,把自己想到的方法大胆说了出来。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探究式学习”教学活动,增强了探究意识。

2.改进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教材选编的实验一般都是经典实验,但经典实验不等于是完善完美的,我们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些实验教学进行改进。

如第二章学习氧气的性质时,教材直接让学生观察铁在氧气燃烧的现象,教师可按下表所示方案引导学生探究。

讨论:为什么要预先在集气瓶中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一薄层细沙?有些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观察到铁丝在O2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异常兴奋,有些学生迟迟不敢把铁丝伸进氧气瓶,导致实验失败;有些学生把集气瓶炸裂了……教师可趁机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对实验探究保持持久的兴趣。

3.针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差异,采用分层教学

在教学中,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这种不平衡表现在学习能力的差异(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兴趣爱好的差异等,这种差异直接造成了学生学习结果的差异。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在探究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是很有效的方法。

例如,要求学生写出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层次的提问,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1)氯酸钾(KClO3)在催化剂二氧化锰(KCl)作用下,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KCl)和氧气(O2);

(2)氯酸钾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3)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写出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三、在“探究式学习”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实验条件受制约

一般一个学校只有一个化学实验室,实验仪器和药材是按九年义务教材标准配备的,且学校班额较大(一般为50人左右),实验条件明显不能满足实验的要求,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实验条件更不能满足实验的要求。

2.探究式实验难适应

探究实验需要的教学时间难以控制,九年级化学经一年学习后还要参加中考,有些教师“舍不得”花费时间开展实验探究,况且,学校还规定了教学进度要求,致使有些实验探究无法实施。

3.教师教学方式有误

有的教师片面追求新课改,他们不分教学内容,不把握教学时机,只追求形式上的新颖,不该让学生探究的问题也让其探究,也不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探究。还有的对学生探究的各种结果不做归纳和总结,对偏离主题的探究也不作任何评价,如此等等。

探究式教学篇8

略;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6―0051―01

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满足了新课改的发展要求,且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在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应用自主探究式学习,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对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1. 自主性。在自主探究的背景下,每一位数学教师都需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分析,并且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要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探求、思考、分析,让学生经历发展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这一过程。当然,基于新课改的发展背景下,需要积极规避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方法,引领学生在数学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2. 情感性。情感教育现已经发展成为了教学体系的关键,积极培养学生的情感成为了学习能动性的关键载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不例外,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3. 创新、实践性。从教学角度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性主要是指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全过程的分析与整合,能够自己动手实践,能够自主探究,且可以采取自主交流的方式实现对知识的观察与了解。另外,创新性则是指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教学知识的引导,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敢于突破,勇敢创新,如此才能将自主探究式教学深入学生内心,才能发挥出自主探究式教学的作用与价值。

二、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应用

1. 创设教学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当前最为主要的内容,其中首要任务便是要创设教学情境,以情境教学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便是与生活相关、自己喜闻乐见的事物,虽然从属性上分析数学是比较复杂、抽象的科目,但是确实来源于生活。因此,笔者认为在制定情景教学的时候,可以积极融入生活化,并且要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在探究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比如,在学习“加减法”的时候,可以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选择一名学生当售货员,一名学生当顾客,顾客进入超市买了一个书包,一盒铅笔,一个笔记本,价格分别是25元、5元、2.5元,顾客给了售货员10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化,并且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掌握知识。

2.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所学知识。在整个数学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需要让学生亲自动手,自己探索,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这样才能真正将知识深入了解。在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应用中,数学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空间,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式学习空间,能够帮助学生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满足学习的需求,能够提高自身的能力。另外,在创设自主探究式学习空间的时候,需要从实际发展角度出发,需要从学生的学习现状、掌握知识的能力、学习需求等角度出发,根据自身的经验,真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率。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应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了现阶段最为主要的内容,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特征比较明确,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新课改的需求。在应用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具备独立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规律、学习情况有所掌握,配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应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自主探究深入其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科目的乐趣。

上一篇:语文阅读范文 下一篇:化工企业信息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