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会议系统范文

时间:2023-11-15 07:05:23

多媒体会议系统

多媒体会议系统篇1

关键词:多媒体; 会议系统; 统一建模语言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63(2013)04-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ultimedia Conference System

ZHENG Rong, LU Lifang

(Hang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angzhou 310018 , China)

Abstract: Multimedia conference system using communication, computer and multimedia technology, supports for common discussion and various form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user cooper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ultimedia conference system based on .Net platform,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ased on software and hardware, and introduces the realization of system architecture design, the design of network topolog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module ,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ore module and the maininterface. Finally,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system, analysis of their use of technology, advantages and the application scope.

Key Words:Multimedia; Conference System; UML

0 引 言

随着多媒体通信和图像传输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技术的结合,多媒体会议系统已经成为一个颇受关注的应用领域。与电话会议系统相比,多媒体会议系统能够传输实时图像,使与会者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各项商务活动、远程教学等不同行业的多种领域,因而有着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多媒体会议系统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中信息服务的重要内容[1],能以丰富的多媒体形式,通过互联网,将不同地域的人群联合在一起,模拟真实的会议场景,提供廉价,便宜的会议形式,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因而在现如今的网络时代具有重大的商业和应用价值,如IP TV、视频会议、多媒体远程教育等宽带网络应用成为热点。

多媒体会议领域可分为两类:基于硬件的会议系统和基于软件的会议系统[2]。基于软件的会议系统的原理与视频会议系统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该系统和其终端都是利用高性能的客户机与服务器结合的软件来实现。而后者随着计算机处理效能、网络带宽及其可靠性的相应提高,完全使用软件来完成硬件的功能,适应性和可扩展性良好,且价格低廉,正成为未来多媒体会议的主流趋势。本课题研究的多媒体会议系统即是基于软件的会议系统。

1多媒体会议系统设计

多媒体会议系统需提供三种用户角色:秘书、主讲和听众。其中的各类角色具备的特征是:

秘书:相当于管理员(主持人), 控制主讲权,一次会议有且只有一个管理员;

主讲:相当于会议的发言人。除主持人外,每一时刻有且只有一个发言人,发言权是指对音频通信信道的占有权;

听众: 会议的普通与会人员。

多媒体会议系统主要能实现图像监控、客户端及服务器间互相通信、操控显示投影大屏幕三大主要功能。

1.1系统体系架构设计

多媒体会议系统的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软件模块可具体划分为:

(1) 前台表现层

客户端包含:程序、消息组件、客户端消息处理组件、图像数据装包与拆包组件。主要负责与会过程中的申请主讲权、调整图像显示比例、正常接收会议屏幕等功能。

(2) 中间业务层

服务器端包含:主程序、消息组件、服务器端消息处理组件、远程对象组件、图像数据装包与拆包组件。主要负责与会过程中屏幕的截取、投影仪的控制等。

(3) 系统底层

系统底层包含:消息组件、客户端消息处理组件、服务器端消息处理组件、远程对象组件、图像数据装包与拆包组件。主要负责与会过程中整体的后台所有功能的实现,保证会议过程中图像、语音数据能正常传输,并控制主讲权等。

1.2网络拓扑设计[3]

本系统在架构上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客户机为所有参加会议的相关人员的PC机,所有的客户机通过路由器与服务器相连,服务器为主持会议的主持人所控制,仅仅需要简单配置即可,其他需要安装DOTNET程序框架。

系统的服务器为主持会议的主持人所控制,该服务器集合了系统的应用服务器、ftp文件服务器以及投影屏幕矩阵切换控制台于一体,其中应用服务器通过一个矩阵切换器将矩阵切换输入口与客户端机器对应起来,同样也需要DOTNET程序框架的支持;会议文件管理器需要建立FTP服务器,并建立相应的文件目录。具体的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

1.3功能模块设计[4]

这是一个基于软件的多媒体会议系统,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在不同区域的用户提供一个语音交流的平台,并相应提供一些配套管理功能。基于软件的多媒体会议系统由以下功能模块构成:

(1)系统登录:用户以自己的名字作为用户名登陆到系统服务器,用来标志身份。

(2)文本通信:会议人员可以和已经登录到系统服务器的单个或全部客户端进行文本通信。

(3)申请主讲权:听众可以向系统服务器提出要求获取主讲权的申请。

(4)释放主讲权:当听众获得了主讲权成为主讲者后,可以向系统服务器提出自动放弃主讲权的请求。

(5)屏幕图像截取:当听众提出获取主讲权的申请后,如得到系统服务器的授权后,程序会自行启动屏幕图像截取线程,来实时传送图像数据到各客户端。

(6)显示主讲者屏幕图像:通过操作客户端程序界面可以很方便地将主讲者的屏幕图像显示在本地显示屏上。

(7)控制投影屏幕显示:主讲和秘书可以通过程序界面操作来实现将自身电脑屏幕所显示的东西呈现在投影大屏幕上,以完成工作分析之用。

(8)调整图像显示比率: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整所显示图像的显示比率,以实现图像的缩放功能。

图3为系统用例图,从用例图中可清晰地看出整个系统的主角、用例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构成。

通过对系统开发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运行可行性等的详尽分析,决定采用.NET平台开发,C/S结构应用模式,系统应用界面要求简洁、直观,操作方便。

2系统核心模块实现[5]

多媒体系统的整体处理流程包括:

(1)通过Sockets数据传输途径实现文本通信功能;

(2)获取主讲权;

(3)通过UDP数据传输途径实现图像同步显示功能。

通过集成系统平台实现主讲者的屏幕信息实时、安全、可靠地传输到系统服务器,进行有效的集中数据处理,并将已经整合的信息及时分发,从而实现多媒体会议功能。以下主要通过“文本通信”与“申请主讲权”两大核心模块讲解系统的具体实现。

2.1 文本通信模块实现

会议人员进入会议室后,可以发表言论,与其他已经登录到系统服务器的单个或全部客户端进行文本通信,通过Sockets数据传输途径实现文本通信功能。详细的交互过程如下:

(1)会议人员在用户窗口输入要发送的消息;

(2)会议人员在用户窗口选择消息发送的目标;

(3)会议人员在用户窗口单击“确定”按钮;

(4)用户窗口将消息装包发送到消息组件包端;

(5)消息组件包端判断客户端是否与服务器连通;

(6)判断连通,则将消息发送到服务器;

(7)消息组件包端将返回消息发送的情况给用户窗口端;

(8)发送成功,则在消息框里显示消息内容,并反馈给会议人员。

图4是文本通信模块的顺序图,从时间的角度更清楚地描述了几个对象间相互协作的先后顺序。

文本通信模块的使用实例如表1所示。

系统模块:文本通信

执行者:主讲、听众或秘书

说明:通信者选择要通信的一个或者多个会议对象,向系统发出通信信息,系统返回信息发送结果。

先决条件:1)、通信者要与系统服务器要处于连接状态 2)、通信目标要与系统服务器处于连接状态

结果:1)、系统服务器向通信者返回信息发送成功与否的结果

普通过程:通信者行为

1)、对指定的一个或者多个会议对象发送通信信息

系统响应:

1)、返回信息发送成功与否的结果

错误:通信者行为

1)、没有登录到系统服务器

系统响应:

2)、显示信息发送错误信息

图4从时间的角度清晰地描述了各个对象在不同时段的相互合作关系,表1则对文本通信的完整过程做了描述,包括先决条件,结果,过程以及错误。

2.2 申请主讲权模块的实现

听众在会议过程中可以向系统服务器提出要求获取主讲权的申请,详细交互过程如下:

(1)听众在用户界面点击获取主讲权选择项;

(2)用户界面发送获取主讲权命令给消息组件包;

(3)消息组件包端判断客户端是否与服务器连接;

(4)判断连通,则向服务器发送命令;

(5)消息组件包端将命令发送情况报告给用户界面端;

(6)用户界面端将命令发送返回结果反馈给听众。

图5为具体的顺序图。

系统模块:申请主讲权

执行者:听众

说明:听众向系统服务器发送要求获取主讲权的请求,经由系统服务器处理将主讲权授予申请人,并返回获取主讲权成功信息。

先决条件:1)、申请人须与系统服务器处于连接状态 2)、申请人必须是听众

申请结果:1)、申请人获得主讲人的权限

普通过程: 申请人行为

1)、向系统服务器发送申请请求

系统响应

1)、释放已处于主讲地位的主讲者的权限,将主讲权限移交给新的申请者

1)、向申请人发送获取主讲权成功的消息

错误: 申请人行为

1、 申请人与系统服务器处于断开状态

系统响应

1、 返回获取主讲权失败的消息

图5从时间的角度清晰地描述了听众在不同时段申请主讲权后系统的响应情况,表2则对申请主讲权的完整过程做了描述,包括先决条件、结果、过程以及错误。

3 系统主要界面的实现

多媒体会议系统整体UI采用微软Winform技术实现,主要包括三大区域:屏幕图像展示区域、文本通信信息展示区域及操作控制区域,在系统主控制界面中,与会人员可以选择“所有人员”通过“发送”完成会议进程中的对话,还可以通过点击“申请主讲”,向服务器提交要求拥有主讲权的请求,如服务器同意,则该按钮会转变成“释放主讲”状态,反之亦然;点击 “显示图像”,如果成功按钮会转变成“关闭图像”,此时如果系统中已经拥有主讲者,则主控界面中将显示主讲者的桌面信息;点击“投影屏幕”即向服务器提交了要求将该桌面信息投影请求;点击“会议文件”即可发送本地文件给与会者。具体的主控制界面如图6所示。

4结束语

本系统整体是基于微软的.NET技术实现,并综合运用socket通信技术实现文本信息的同步;运用UDP数据传输技术实现图像同步;并运用多种设计模式进行模块化开发,使系统具有高度的可扩展新和可维护性。在功能设计上充分考虑为有着开设多媒体会议需求的用户提供一个操作简便、功能强劲、安全性及稳定性均属良好的优秀系统。该系统可以广泛应用于各项商务活动、远程教学等不同行业的多种领域,因而有着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王海楼,张英朝,姚新军,等.基于Internet的多媒体会议系统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39(22):156-157.

[2]陈华胜.IPv6多媒体会议系统通信技术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7.

[3]杨灿,汤圣博,黄辉泽.企业级P2P视频会议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9,19(9):186-189.

[4]张瀛.基于Web Service的多媒体会议客户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9.

[5]陈书义,闻英友,赵宏.可扩展SIP多媒体会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8,29(4):607-610.

基金项目: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度科研课题(科研编号:ky201234)

作者简介:郑 蓉(1978-),女,浙江丽水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多媒体、网页界面设计;

多媒体会议系统篇2

【 关键词 】 电子政务;视频会议;多媒体录播

1 引言

在“效率至上”的信息社会中,顺应时代要求,加强政府信息化建设,改进工作流程和服务手段,带动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成为了国家重要机构势在必行的重要工作,政府内部电子办公已全面向“电子政府”或数字化办公转移。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对政府工作效率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中央政府要求各级政府充分利用现代的电子和信息技术加强政务信息化建设,促进政府行政效率和行政能力的提升。

电子政务交换式网络多媒体录播平台顺应“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潮流,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及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先进的网络流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等手段,充分利用已经建设的网络基础建设,与电子政务视频会议系统有效结合,为电子政务建设打造了一个完全符合实际要求的“低成本、大效用”的电子政务信息化平台。

2 系统总体设计

2.1 设计思想

多媒体录播系统是电子政务视频会议基础平台的延伸,通过该平台实现视频会议、远程培训、视频点播、视频直播等功能。平台在经济适用的前提下,能够平滑扩展,深入推进电子政务,增强平台的整体效能,构建起资源共享、部门协同、沟通顺畅、服务延伸到基层的全新电子政务体系,推动新型政务信息公开和资源共享,促进党员干部、政府机关和公务员工作规范化、服务标准化,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全面促进政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电子政务视频会议平台和网络多媒体录播平台的建设,将成为政府履行职能的基本手段,成为政府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创新的有效工具,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城市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全面发挥作用,有力支撑效能政府建设。

2.2 系统体系结构

如图1所示,整个系统平台由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和多媒体实时录播系统两大系统组成,形成一个有效的备份。当主用视频会议系统出现故障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录播系统将主会场的实时信号直播到各会场,确保会议的正常进行。具体构建模块包括:

系统前台(主会场):主会场也就是视音频采集现场,主要完成视频、音频、计算机动态屏幕信号的采集和编码。摄像机采集的实时视频信号和调音台音频信号,通过高清视频终端编码后打包并通过网络发送到系统后台(中心控制室)。

系统后台(中心控制室):中心控制室可安装在机房,负责完成视频、音频、计算机动态屏幕的录制和直播以及系统的管理维护。中心控制室的MCU将视音频包转发给网内注册终端,控制室视频终端将收到的视音频包解码后送给多媒体录播系统的视音频编码器进行再次编码,并通过局域网发送给录播服务器,多媒体录播服务器为整个录播系统的核心,负责接收编码器发送的会议图像、声音、双流信号(VGA)整合后录制并保存在录播服务器上,同时可以把会议图像、声音、VGA信号实时直播到网络内。服务器内置点播系统,以便用户进行点播回放录制好的会议文件等内容。后台还安装有录播服务器控制台,控制台可以通过IE浏览器管理整个录播系统,主要负责多媒体实时录播服务器的管理维护,完成录制、直播的开启、停止等功能,并可预览实时内容,达到“所见所录”的效果。

系统客户端(分会场):网络内的任意一台计算机可通过IE浏览器或者运行在PC机上的系统客户端软件直接登录到管理中心的多媒体录播服务器(需要管理员授权),可以接收实时的会议直播内容,也可以对录制好的文件进行点播回放,并可投影到本地投影机进行观看。按照接收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

组播接收端:采用组播(Multicast)方式实时接收录播服务器的直播内容,采用组播方式时接收端的数量没有限制;如组播需跨越路由器等三层网络设备,需在网络设备上启用组播路由等相关设置。建议在局域网环境中采用组播方式。

单播接收端:采用单播(Unicast)方式实时接收录播服务器的直播内容,无须对网络做特殊设置即可跨越路由器等三层网络设备。建议在广域网等环境下采用单播方式接收。

VOD点播端:通过VOD方式可进行录制文件的事后点播,可在局域网或广域网环境下使用。

2.3 功能设计及实现

多媒体录播系统设计具体实现功能。

会议直播功能:可通过单播、组播及组播方式将视频会议中的视频、音频、数据(如PPT文档、Word文档、Flash等)内容在网络上进行实时直播,用户可通过IE浏览器或系统客户端软件(RecPlayer等)登录服务器实时接收直播的视频、音频和计算机动态屏幕信息。直播功能可满足视频会议系统低成本地向基层机构扩展地需要。

多媒体录制功能:该功能可以将视频会议中的图像、声音、双流数据(如PPT文档、Word文档、Flash等)进行同步录制,便于会议存档及会后观摩学习。即可将会议现场的图像、声音和所讲解的报告、讲稿、鼠标操作轨迹以及电子白板上书写的内容等计算机屏幕上所显示的内容同步录制到一个文件中。录制功能可满足用户对视频会议及本地会议全面记录存档的需要。

点播功能:系统内置VOD点播功能,录制后的文件存放在录播服务器上,用户可通过IE浏览器即可点播录制好存储在多媒体录播服务器上的文件,点播可观看到的内容包括视频、音频和双流数据(如PPT文档、Word文档、Flash等)内容。录播服务器同时提供了FTP Server功能,用户可以将文件下载到本地播放或上传到其它VOD平台。点播功能可满足用户会后在线观看学习会议、培训的需要。

权限控制:通过用户认证方式实现会议的保密性。直播现场都是一个独立的、相互之间没有影响或干扰,使用观看限制区分观看用户群,只有在授权时才能够观看,没有授权时不能够接收到任何的直播内容。

3 系统特点和应用

多媒体录播系统既可配合视频会议系统使用,又可独立使用。从系统稳定和安全角度考虑,录播系统在视频会议系统属于辅助系统的范畴,采用与视频会议核心系统(MCU、终端)间的低耦合设计思路,运行时不占用MCU任何资源,同时即使录播系统出现故障也不会对视频会议系统的运行状态造成任何干扰。

3.1 高清视频会议中的应用

电子政务视频会议系统协同办公的建立与扩充可以改变传统的交流方式,行政会议、党务会议、业务会议、决策会议都变成可以随机安排的,既节约了时间又减少了费用,缩短了决策的时间与周期,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而多媒体录播系统,为视频会议起到了有益补充的作用,既可配合视频会议系统使用,又可独立使用于本地会议的录播,设备利用率高,使用范围更广。会议中两套系统同时发送视音频信号,而电子政务会议室操作人员可以选择其中一路信号切换到会场,从而实现两套系统的倒换。

系统的直播功能,将视频会议中的现场内容实时的直播到电子政务各分会场和领导的办公室内,将会议传达到领导桌面,使网内的更多的部门以及人员参与进来,扩大了参会的人数。同时录播系统可以作为视频会议系统的备份系统,在个别会场视频会议终端出现故障无法接收会议的情况下,通过直播功能也能够完整地观看会议。

3.2 领导干部培训的应用

加强领导干部素质教育,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大力构筑干部队伍优势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加强领导干部培训,是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需要,是加快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是提升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需要。通过远程视频会议培训的方式,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会议经费,电子政务视频会议系统+多媒体录播系统可以很好地满足党政机关内部培训的需要。培训过程中,不仅在培训现场的领导干部可以清晰的接受主讲人的培训内容(包括图像、声音以及电脑的PPT),分会场的领导干部也可以通过系统平台来观看培训内容,极大地方便了领导干部的学习交流。同时录播系统的录制功能将培训过程同步的录制(包括图像、声音以及电脑的PPT),作为会议资料存档保存起来,为日后会议查询提供依据,也可提供给因工作繁忙而没有时间参加培训的领导干部下载学习。

4 结束语

多媒体录播服务平台采用标准的系统架构、实用的应用模式、方便的管理层,实现基于电子政务视频会议音视频的多种应用,具有很强的扩展性。高清多媒体录播系统与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完美配合,实现高清视频会议的录制、直播及点播功能,并满足日常培训的需要,弥补和增强了视频会议的功能,更加完善的达到了党政机关的会议要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果。与此同时,扩大了参会范围和与会人数,最重要的是可以作为视频会议系统的有效备份。

参考文献

[1] 黄永峰.IP网络多媒体通信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6.15.

[2] 余益民.电子政务技术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 陆敬筠.电子政务技术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 沈鑫炎.多媒体传输网络与VOIP系统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3.277-287.

[5] 张占军.多媒体实时传输协议RTP[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24(6):43-45.

[6] 夏冰,王志奇,郑秋生等.政务终端安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08): 29-31.

[7] 张明德,郑雪峰,蔡翌.应用安全模型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08):121-125.

作者简介:

杨金铭(1976-),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子政务。

易兰青(1972-),女,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子政务网络、安全、视频会议应用等。

张阳(1975-),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政务应用。

多媒体会议系统篇3

关键词 多功能会议厅;多媒体会议系统;集成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4-0178-02

一个现代化的多功能会议厅涵盖了商务接待、会议、教学、演讲、培训、指挥调度、综合娱乐等使用功能。多媒体会议系统的设计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多媒体等技术,将视频显示系统、音响系统、会议系统、各种专业的音视频设备以及配套的环境设备,通过集中控制系统,模块化地将它们集成为一体,构成多种设备声像合一的效果,满足会议室各种智能化要求。

1设计思想

在设计多媒体会议系统时应从该多功能会议厅的使用特点和功能需求出发,做到量体裁衣按需设计,要重点考虑系统的兼容性、设备的先进性、开放性、实用性、扩展性及人性化的控制和操作。

2子系统设计

2.1大屏幕拼接显示系统

大屏幕拼接显示系统能够在大面积屏幕上将来自DVI、RGB、VGA、复合视频、网络计算机等多种不同类型信号输入进行集中显示,可以在全屏的任意位置调用任意信号显示,支持底图显示、整屏显示、单屏显示、功能分区显示、跨屏显示等显示模式,可以实现窗口漫游、窗口叠加、缩放、画中画等功能。

拼接类型主要有DLP拼接、液晶拼接、等离子拼接、投影融合拼接等。DLP、液晶、等离子拼接显示系统主要由拼接显示单元、拼接处理器、矩阵切换器和应用软件组成。投影拼接系统主要由投影机、背投幕、反射系统、拼接控制器、融合处理器及应用软件组成。

投影融合拼接分为正投和背投两种方式,正投方式安装简单但抗环境光线干扰能力较差;背投方式抗环境光线干扰能力强,缺点是投影幕后方需要有足够的纵深,可通过使用投影反射系统来缩短投影距离。另外三种拼接系统则需视实际场地情况选择前维护或者后维护方式。

2.2会议讨论系统

在会议厅实现现场会议,可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议系统产品实现纯讨论、表决、同声传译、会议签到、电子桌牌显示等功能。会议讨论系统分为手拉手有线会议系统和无线会议系统两种。无线会议系统主要有两种技术实现方式,一个是基于射频(无线电)技术,另一个是采用模拟/数字音频传输的红外无线技术。

会议讨论系统一般由会议主机、主席单元、代表单元、专用电缆、无线收发装置以及配套的管理软件组成。会议系统主机可与中控系统、音响系统等设备配合使用,并可配合摄像跟踪系统实现摄像自动跟踪功能,实现高科技会议。

2.3摄像跟踪系统

摄像自动跟踪是利用云台摄像机的定位功能,可由中控主机、会议主机或者带VIDEO矩阵的摄像跟踪主机控制摄像头对指定区域进行摄像,利用软件为摄像头和发言设备之间提供一个接口,实现系统间的联动控制。系统可配置1个或多个摄像机,当某发言人的话筒被激活,拍摄这个位置的摄像机也被激活,显示当前发言人的图像;也可以通过人工操作摄像头对发言人进行追踪、定位,并通过视频播放设备(电视墙、投影机)播放。

2.4多媒体会议录播系统

多媒体会议录播系统基于IP网络,对视频会议中的音频、视频和计算机动态屏幕内容进行同步录制,系统支持高清/标清视频信号、数据信号和混合音频信号的综合录制、网络直播、点播下载等应用。

多媒体录播系统主要由编解码器、录播主机组成。录播系统的图像、声音和数据信号接入由摄像跟踪系统、音响系统、信号切换系统提供。

2.5音响扩声系统

扩声系统又称为专业音响系统,多功能会议厅扩声系统需要满足会议用的语言扩声、音乐扩声、多媒体展示用的多媒体扩声等应用。它最基本的设备一般包括扬声器、功放、调音台、话筒以及周边的一些调控设备(如均衡器、抑制器、音频处理器等)。

音响扩声系统的设计,需结合建筑声学和电子声学全面考虑场所的声场均匀覆盖,扬声器的选型与安装位置尤为关键。针对该场所的建筑构造采用计算机声学设计软件建立仿真模型,将扬声器的布置参数输入至软件进行计算分析,模拟计算出该场所声场表现情况,从而验证扩声系统的声学特性指标是否达到或超过相关标准规定的指标参数。

另外,在系统中可选用智能数字音频处理器等周边设备作为辅助,通过处理器的多功能信号处理能力,可以有效地针对不同的使用场合和使用人员需要进行编辑储存,使系统在每个使用条件下都有最适合它的音响效果,并通过与中控对接以触摸屏方式操作整个音响系统。

2.6集中控制系统

集中控制系统一般由可编程控制主机、触摸屏、电源控制器、调光器以及控制软件等组成。系统具体能实现的主要功能如下:

1)多媒体信号控制:控制视频、音频、计算机设备的操作和信号的切换与处理;会议实况的直播、录制与点播;2)电器设备遥控:拼接墙、DVD、录像机等设备遥控以及各设备电源控制;3)会议系统控制:话筒管理与发言控制;发言系统工作模式控制;话筒开关、发言顺序与发言时间控制;会议模式控制;摄像联动控制。4)环境控制:灯具开关、灯光亮度调节、电动窗帘控制、空调遥控等。

2.7信号切换处理系统

信号切换处理系统对会场音视频信号源进行处理,包括转接、分配、切换、倍频、多屏拼接等,达到信号资源共享的目的,使会场能轻易地获取任意一个或多个所需的信号,满足各种不同功能的需要。按产品类型可分为拼接处理器、矩阵切换器、分配器、转换器、长线驱动器、光纤传输器等。其中矩阵切换器按信号类型可分为:AV矩阵、RGB矩阵、VGA矩阵、HDMI矩阵、DVI矩阵等。

2.8多媒体周边设备

会议厅可以播放多种音视频信号以及进行现场环境调控,这需要配置相关的多媒体周边设备,如:DVD、硬盘录像机、电脑、实物展台、电子白板、电动升降器、电动窗帘、现场灯光等。

3结论

多功能会议厅的建设综合了数字会议、音响扩声、多媒体演示、摄像、中央控制等众多不同类型的产品,涉及声光、电、信息学等多个领域。因此,各种产品相互间的协调操作非常重要,系统集成的好坏关系到整个系统的成败,要求在设计中各子系统需具有模块化结构,既能独立工作,也能集中并行控制。

参考文献

[1]刘三久,段震寰.多媒体会议系统设计技术与应用[M].1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8.

多媒体会议系统篇4

【关键词】网络环境 议程设置 强化 泛化

大众传播所产生的诸多效果之一就是,媒介似乎常把我们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事件上,这一效果就被称为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1972年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受众设置“议事日程”的能力,各种媒体在信息传达活动中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报道重点,从而影响着人们对各种事件的判断和关注程度,换句话说,媒体在告诉公众怎样想的方面不是很成功,而在左右人们想什么方面却显得很成功。

互联网环境下

议程设置功能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适用于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理论是否依然适用于互联网媒体?很多研究者认为,在网络传播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将会发生变化。在新媒体时代,受众拥有了自主选择新闻来源的权利。新媒体环境中,传播方式的多元化,传播主体的泛化,使得传统媒体设置“议事日程”的基础被打破,网络环境下,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中议程设置理论在保有原有特点的基础上,又展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网络媒体具有即时、广泛、互动的特点,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发生了改变,通过网络获知信息,成为大多数人的首选。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4.5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所以网络议程设置功能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从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和麦库姆斯提出的“议程设置”的理论可以看出,媒体并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将其得到的信息选择性地告知我们,公众所关注的也就是媒体所强调的。所以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是主要的“议程设置者”之一。而如今,似乎这种现象在悄然的发生变化,譬如 “山西黑砖窑事件”、“娄烦矿难”、“贵州瓮安事件”、“林嘉祥猥亵少女案”、 “湖北的邓玉娇案”、 “我爸是李刚事件”,这些事件都是首先在网络上传的沸沸扬扬,传统媒体随后进行报道,在全国引起重大反响,最后又在网络上形成更大的民意浪潮。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已经被悄然改变。这些事件本身也许不具备成为传统媒体所青睐的具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特点,但是在网络媒体掀起了轰动效应,使得传统媒体对事件进行报道,进而在全国掀起更大的舆论漩涡。

如“我爸是李刚事件”,并没有报纸、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为我们设置这个议程,如果没有互联网,这个事件不一定能捅到全国皆知。正是天涯论坛的一位网友爆料称在河北大学校园内一男子酒后驾车发生车祸,被拦下后,竟口出狂言说“你们告去吧,我爸是李刚”一个帖子使得一天之内,有近47万的点击量,正是这样一个帖子,引来了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竞相报道,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各大传统媒体及主流网站都对其进行了跟踪报道。一时之间,在全国形成了舆论的漩涡。在海量的信息中,网络已将其中一些事件设置成公众的“议事日程”,进而引发社会公众和传统媒体的关注。而不再依赖传统媒体单一的议程设置功能。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议程互动

使议程设置功能呈螺旋式上升

传播学者研究发现,不同媒体体系间同质性现象十分明显,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在报道内容上存在着高度的相似性,这就说明意见领袖不但存在于受众之间,而且在媒体间同样存在着“意见领袖”,有研究者称,可信度较高的媒体能为可信度较低的媒体设置议程。这种说法存在一定道理,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媒体间议程设置”。但在媒介融合时代下,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间的议程互动,无论是“我爸是李刚事件”、“上海胶州路大火事件”、“3Q”大战,还是旭日阳刚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都是发端于网络媒体,传统媒体继而跟进。

由于网络媒体议程的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衍生性特点,网络中设置的议程几乎无所不包,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互联网环境下,大众传播过程得到了社会公众的参与,大众会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网络传播中,“受众”被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上,网络媒体成为“受众”的“意见的自由市场”,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往往借助新媒体中丰富的新闻素材和新闻由头,形成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议程良性互动,进而可以帮助传统新闻媒体在报道民生新闻方面更能站在“受众”视角上,从而使新闻更能贴近民意,提高发行量,并且可以提升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数字化高科技隐性

提升议程设置功能

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方式与传统媒体相比显得更隐性。与网络媒体不同的是,在设置议程时,采用醒目的标题、头版头条、号外、插播新闻等来突出某一事件,已成为传统媒体惯用的编辑手段。然而事实有时并非如此,某一事件之所以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并不意味着由于它就是时下最重要的问题,而是这一事件的重要性程度是媒体赋予的,是由媒体的议程设置导致而已。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媒体虽然没有传统媒体的头版头条等议程设置手段,但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的手段更加多样化,民主化,门槛更低,更有助于公众意见的表达,这样一来,虽然对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有一定的削弱作用,但总的来说,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已被隐性地强化了。各种论坛、博客、微博等为议程设置提供了新载体和新舞台,在网络中会呈现出社会百态,各种议题层出不穷,如果想要突出某一议题,论坛的版主可以首先审查社区中的各种议题,对于不符合网站要求的议题版主可以删除,而对于审查通过且有意义的话题,版主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对该话题的标题进行放大、加粗,吸引网民的注意,这时其它的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媒体迅速转载,从而在各种形式的网络媒介中引发激烈的讨论和反馈。所以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自发性。网站编辑以及熟悉网络传播特性的网络炒作高手(比如网络推手)利用网络传播的这一特性,从而使网络议题的形成与传播更容易操作,更有针对性。网络推手陈墨在谈到如何运用网络的议程设置功能时说到,在网络上捧红一个人需要四个步骤:首先,在各大论坛发帖、发照片引起普遍关注。其次,版主设置议题。也是走红的必要步骤,在论坛的醒目位置上把帖子漂红,加粗。第三,炒作、论坛灌水。第四步、媒体互动。将网络人物捧热之后,就会受到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的关注。就“网络名人”的生产流程来看,网上发帖沟通版主炒作媒体互动,正是通过网络推手们的一系列议题设置过程,催生了舆论的热点。从而在普通大众中才有了“小月月”、“芙蓉姐姐”、“凤姐”、“犀利哥”等等名人。

议程设置的主体多元化

设置主体由单一走向了平等化和多元化,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完全由专业媒介来设置议程,而网络媒介打破了传统媒介 “单一化”的限制,它不再完全是由专业媒介来设置议程,在网络议程的设置中有大量的网络公众逐渐参与进来。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主体是媒体机构和经过专门训练的广大记者,对传统媒介的议程设置受众没有能力参与,从而被传统媒体设置的议程牵着鼻子走。在新媒体技术日益发达的环境下,网络传播几乎可以达到无所不至,整个网络信息的流向和流量是任何组织或个人所不能控制的。传统媒介不再是设置议程的唯一机构,网络传播背景下,公众也可以把握机会运用技术手段进行议程设置,传受关系已经发生一定程度的逆转。网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者,改变了以往传统媒介一统天下的局面,传受关系变得多元化。比如2008年的“林嘉祥猥亵事件”,事件的起端就是某网民将该事件的视频发到网上,许多网民看到视频后,纷纷在网上发帖表示愤怒,并利用“人肉搜索”引擎,一时间,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从而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连传统媒体也竞相报道。由网民自主发起的“林嘉祥猥亵事件”这个议题,议程是由网民自己设置,并且由网络媒介流向传统媒介,不再是由传统媒体“流向”公众了。网络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拥有了主动权,议程设置的流向发生了改变。

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中,议程设置的功能得到强化,议程设置的主体慢慢走向了从单一到多元,具有民主性,平等性的特点,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补充和延伸了传统媒介“议程设置”的理论内涵。网络媒介为大众的议程设置提供了比较自由的信息平台,社会舆论也向着更自由民主化的方向发展。当然,互联网的确会带来大众媒介议程设置效果上的一些改变,但议程设置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在网络媒介出现之后的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功能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有所增强。

参考文献

①[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2

②陈虹、孙华艳,《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媒体议程互动――以“我爸是李刚”事件为例》,《新闻记者》,2010(12)

③黎秋玲,《从传播学视角浅析网络推手现象》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④蔡雯、戴佳,《议程设置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与麦库姆斯教授的对话》,《国际新闻界》,2006

⑤徐春霞,《新媒体时代的议程设置“主体”分析》,《新闻窗》,2009(6)

(作者:均为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9级研究生)

多媒体会议系统篇5

【 关键词 】 多媒体通信;关键技术;应用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图像、视频等多媒体数据已逐渐成为信息处理领域中主要的信息媒体形式。多媒体通信技术是多媒体、通信、计算机和网络等相互渗透和发展的产物,它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2 多媒体通信的概念和特征

2.1 多媒体通信的概念

“多媒体通信”一词可以划分成两个部分,即“多媒体”和“通信”。这说明多媒体内容和通信承载能力是“多媒体通信”的两个核心组成部分。我们一般可以这么理解,多媒体通信是包括音频、视频和数据等多种媒体并存的通信方式。在多媒体通信过程中所传输和交换的是一个既有声音, 又有图像,也可能还有文字、符号等多种信息类型的综合体,而且这些不同的媒体信息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

2.2 多媒体通信的特征

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通信的单一媒体、单一电信业务的通信系统格局,反映了通信向高层次发展的一种趋势。多媒体通信技术是一种涉及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技术。多媒体通信系统必须同时兼有集成性、交互性、同步性三个主要特征。

(1)集成性 集成性是指将原来独立的电话、电报、传真、广播、电视、音像等技术与计算机融合为一体。从信息组成角度看,集成性不仅指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在内的多格式的、大量内容数据信息,还包括一些附加的控制信息进行存储、传输、处理、显示的能力,它表现为多媒体信息的集成和处理这些媒体的设备的集成。

(2)交互性 交互性指的是在通信系统中人与系统之间的相互控制能力。在多媒体通信系统中,交互性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机交互界面,也就是系统的终端向用户提供的操作界面;二是用户终端与系统之间的应用层通信协议。多媒体通信终端的用户对通信的全过程有完备的交互控制能力,这是多媒体通信系统的一个主要特征,也是区别多媒体通信系统与非多媒体通信系统的一个主要准则。

(3)同步性 同步性指的是在多媒体通信终端上显现的图像、声音和文字均以同步方式工作,它是多媒体通信系统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也是在多媒体通信系统中最为困难的技术问题之一。如要呈现一个包含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媒体的信息,多媒体通信终端需要通过不同传输途径将所需要的信息从不同的数据库中提取出来,并将这些图像、声音、文字等信息同步起来,构成一个整体的信息呈现在用户面前。信息的同步与否,决定了系统是多媒体系统还是非多媒体系统。

3 多媒体通信的主要关键技术

3.1 压缩编码技术

数据压缩技术是多媒体通信技术的核心问题之一,ISO、IEC、ITU制定了一系列的压缩编码标准。

(1)音频编码标准

国际上,对语音信号压缩编码的审议在CCITT下设的第十五研究组进行,相应的建议为G系列,多由ITU发表,已的相关系列的标准有G.711、G.721、G.722、G.723、G.728、G.729等。另外在目前应用的标准中还包括MPEG 系列中的音频编码和DOLBY 实验室推出的AC系列。

(2)JPEG 标准

JPEG 是联合图像专家组的英文缩写。其中“联合”意指CCITT和ISO 联合组成的一个图像专家小组。他们开发研制出连续色调、多级灰度、静止图像的数字图像压缩编码方法,称为JPEG算法,并被确定为国际标准。

(3)H.261和H.263标准

在多媒体通信标准中,电视图像的编码标准都采用H.261 和H.263。H.261主要用来支持电视会议和可视电话,并于1992 年开始应用于ISDN。该标准采用帧内压缩和帧间压缩技术,可使用硬件或者软件来执行。H.263是在H.261的基础上开发的电视图像编码标准,用于低位速率通信的电视图像编码,目标是改善在调制解调器上传输的图像质量,并增加了对电视图像格式的支持。

(4)MPEG 标准(系列)

MPEG-Ⅰ处理的是标准图像交换格式(SIF)或者称为源输入格式(SIF)的电视,压缩的输出速率定义在1.5Mbps以下。这个标准主要是针对当时具有这种数据传输率的CD-ROM和网络而开发的。

MPEG-Ⅱ标准是一个直接与数字电视广播有关的高质量图像和声音编码标准,主要适用于数字存储媒体、数字电视、视频点播和数字视频广播系统。

MPEG-Ⅳ是基于内容的压缩编码方法,突破了MPEG-Ⅰ和MPEG-Ⅱ以矩形/方形块处理图像的方法。MPEG-Ⅳ具有高效压缩、基于内容交互(操作、编辑、访问等)以及基于内容分级扩展等特点,具有基于内容方式表示的视频数据。

MPEG-Ⅶ的正式名称为“多媒体内容描述接口”,它为各种类型的多媒体信息规定一种标准化的描述,这种描述与多媒体信息的内容一起支持用户对其感兴趣的各种“资料”进行快速、有效的检索。

3.2 同步技术

同步就是保持和维护各个媒体对象之间和各个媒体对象内部存在的时态关系,组织多种媒体序列以实现某种特定的表现任务。媒体间同步通信方案可分为四类。

3.2.1多路复用同步技术

多路复用同步技术是将多个媒体流的数据复用到一个数据流或一个报文中,从而使它们在传输中自然保持着媒体间的相互关系,以达到媒体间同步的目的。多路复用的同步方法实现起来比较简单,同步比特开销较少;但它的灵活性较差,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的同步要求。

3.2.2同步标记同步技术

发送者在每个媒体流中插入“同步标记”,每个媒体流通过不同的通信信道传输,接收方缓存数据直到所有信道中的“同步标记”都达到时,才将已同步化的数据提交给用户。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其简单性, 以及能与现有协议体系良好地兼容,但它不适合媒体流来源于不同结点的情况。

3.2.3同步信道同步技术

将不同的媒体在分离的信道中传输,同步信息并不包含在媒体流中而是通过附加同步信道来单独传输的。该技术能较好地适应各种媒体通信要求之不同;能支持较复杂的同步关系;不改变数据流,可用于直连设备;不需要时钟同步。它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同步信道中的同步信息可能丢失或比要同步的媒体数据迟到。在数据传输速率化频繁的情况下,需要传输大量的报文分组作为同步信息,开销将会很大。

3.2.4时间戳同步技术

不同的媒体流通过分离的信道传输,媒体间同步是通过所有媒体流的数据单元都达到一样的端端延迟这一间接的方法而完成的。数据分组在发送端打上时间戳,接收方在从发送时计起的一个固定延迟后,才将数据分组提交给用户。时间戳同步技术的最大特点是接收方基于时间戳实现媒体间同步,同步信息(即时间戳)装入数据分组中一起传输,不要附加信道,不需另外的同步信息,不改变数据流。

3.3 终端技术

终端设备是组成通信网的要素之一,它的功能与业务类型有密切的关系,也与通信网的性能直接相关。多媒体通信终端是挂在多媒体网络上的一个个支点,是各种媒体信息交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多媒体通信终端一般由搜索、解码、同步、准备和执行等部分组成。

搜索部分:指人机交互过程中的输入交互部分,如各种输入方法、选单选取等输入方式。

解码部分:对多种信息表示媒体进行解码, 并按要求的表现形式呈现给用户。

同步部分:处理多种表示媒体间的同步问题。多媒体终端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多种表示媒体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终端,由同步处理部分完成同步处理,再送到用户面前的就是一个完整的声、文、图、像一体化的信息。

准备部分:其功能体现了多媒体终端所具有的再编辑功能。

执行部分:完成对系统的接口。它主要由网络和各种接口组成。

3.4 多媒体数据库

由于多媒体信息的特点,多媒体数据库具有下列区别于传统数据库的特点:占用存贮空间大,数据源广泛;大量的非格式化数据信息,即多媒体信息,种类多,结构复杂;由于大多数多媒体应用都主要基于通信技术,因此数据库系统必须是完全分布式的。

4 多媒体通信的应用

多媒体通信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如视频会议系统、现代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视频点播系统等,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

视频会议系统是通过视、音频压缩和多媒体通信技术实现,支持人们远距离进行实时信息交流与共享,开展协同工作的应用系统。视频会议通过传送协作成员的视、音频信息,方便了协作成员之间真实、直观的交流;同时,视频会议还利用多媒体支持协同工作中各种信息的处理,从而可营造一个多人共享的工作空间。视频会议系统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网络介质从PSTN、ISDN、ATM、LAN 发展到因特网。ITU- T了一系列的视频会议标准, 主要有H.320、H.323、H.324、H.310。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开放式教育网络,它借助先进的通讯技术传递信息,可以实现不同地点实时地、交互地或者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利用Web 强有力的交互性,创建一种交互式的学习环境。

远程医疗是利用远程通信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信息技术来传输医学信息以进行诊断、治疗和教育的一门应用学科,这里所描述的医学信息包括医学图像、实时的音频和视频、患者的病历、医学设备输出的数据等。

视频点播系统(VOD)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电视技术和数据压缩技术等多学科、多领域融合交叉的产物,是可对视频节目内容进行自由选择的交互式电视点播系统。VOD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如服务、教育、金融等)的应用十分广泛,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5 结束语

多媒体通信是多媒体技术与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它将计算机的交互性和通信的分布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向人们提供全新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悦,李永全,刘元超.多媒体通信的关键技术及应用[J].电脑知识与科技,2006.5:91-92.

[2] 余林.多媒体通信的关键技术及应用[J].山西科技,2006.6:29-31.

[3] 庾志成.论多媒体通信[J].现代电信科技,2006.11:1.

[4] 高宇,王建平,张若庚.多媒体通信技术[J].邮电设计技术,2003.8:28-32.

[5] 刘勇.多媒体通信技术及应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8.1:36-37.

[6] 王英波.浅谈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6:95.

[7] 李云芳.浅谈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应用与未来发展研究[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1.8:23-24.

项目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LGQN201304)。

作者简介:

多媒体会议系统篇6

一、传播环境的变迁

M.E.麦库姆斯和D.L.肖1968年以美国夏贝尔山地区几家报纸和电视报道为对象,研究该地区大众传媒的总统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从而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其基本内涵就是:大众传媒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①

很显然,这个著名的议程设置理论诞生在传统媒体生态之下――传播权集中在少数媒介手里,他们不但享有信息的、传播,还掌控着信息的流向和流量,在传播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受众则相对被动,缺乏同时接触多个媒介的有效渠道,其主动性的发挥也只是从常接触的媒介中去选择。虽然那时公众也有个人议程,但只是受传统媒体影响后的议程,由于传播活动处于卖方市场,他们不可能也没有能力自己设置议程。

网络时代的到来,则一一打破了议程设置理论的传统基础。因为网络媒体是一种“弱控制”的新型媒体,它几乎无所不至,传播权也随之分散到了广大受众手中,对整个网络信息流向和流量的控制变得不现实。同时,受众具有了前所未有的主动性,他们既可以轻易地浏览多家网站的信息,也可以自主地信息,传受双方的界限因此模糊。这就在根本上重新建构了一种新的传受关系,也从而奠定了网络时代公众自我设置议程的基础。

二、网络公众议程设置的形成

社会公众利用网络平台陈述事实或发表意见,以其自身的显著性通过各种不同的传播渠道引起大众传媒的关注,使之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议题。这就是网络公众的自我议程设置。②

笔者认为,网络社区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信息传递渠道、进行意见交流的重要平台,目前网络公众自我议程设置主要通过这一途径实现。那么,网络公众自我议程设置是怎样形成的呢?

首先,个人在网络社区显著性信息,引发讨论与关注。看到一条引人注目的信息,网民往往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形成观点,于是各种不同声音产生激烈交锋,使得更多的网民产生参与的愿望,如此循环往复,人们的注意力就会呈现螺旋式的上升。此外,这种信息还会被大量复制,迅速洒满各个网络社区。

其次,传统媒体积极介入报道引导网络舆论。当一条消息受到网络追捧而演变成为“事件”,就会引来传统媒体的追风报道。这是因为大众传媒具有监视环境的责任,网上热议的事情,它不可能视而不见,而是凭借敏锐的新闻嗅觉各取所需,潜心挖掘,深度关注,以全面客观的报道引导网络舆论,包括推波助澜。

最后,形成社会舆论,引发公众思考。网络论坛中的讨论毕竟较为分散,传统新闻媒体将网上舆论加以概括和集中报道,而后有所侧重地向受众集中“轰炸”,一般都会产生社会轰动的效果。至此,网络公众通过自我议程设置最终促成社会各界对现象和问题的反思,促进问题的解决。

三、网络公众议程设置新特点

议程设置主体是公众。在传统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的主体是媒体机构,受众参与传播进程的能力有限,往往被媒体设置的议程牵着鼻子走。网络传播背景下的受众,传受关系已经发生一定程度的逆转,大众传媒不再是设置议程的唯一机构,公众也可以把握机会进行议程设置。在网络公众议程设置中,公众占据着主导地位,他们通过网络赋予某一事件以显著性,然后通过对该事件较长时间的关注而形成公众大致相似的看法。

具有共时性。实时互动是网络媒体优越于传统媒体的一大特点,这就使得某个议题在影响公众和媒体方面时间跨度明显缩短,网络媒体可以使某个议题的信息在一天甚至更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同时受众对某个议题的关注,也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大改变,这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

反映社会议题。网络出现后,受众的话语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受众成为与传播媒介对等的力量被推上社会生活的前台,原本多样、复杂的个人日常议题得以突出,同一性质的公众也会推出自己的议题。如果个人设置了一个议题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那么众多网友的积极参与则反映了这一议题,可以说网络平台既让公众形成个人议题,又让公众反映社会议题,这是以往的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而且会诱使大众传媒来反映社会议题。

当网络公众议题突起后,传统媒体势必被相对削弱原来单方主导议题的高势能地位,其实际设置效力也大受影响。现在,源自网上的热门话题已在传统媒体上占有越来越明显的位置,传统媒体也积极从网上寻找信息或热点话题,比如黑客、闪客、博客、网络游戏和社会问题等等。这就使得传统媒体在设置议题的同时开始反映议题。

四、网络公众议程设置凸现新问题

网络公众议程设置既发挥了网民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也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信息民主化,形成了相当广阔的舆论空间,但它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容易造成议题的失真。把关人传播、修改甚至删除信息的权利几乎完全被大众所分享,权利的缺失,使得网络缺乏必要的过滤,信息的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些非理性、情绪化的言论及一些虚假信息也趁机传播。

容易形成网络暴力行为。在一些热炒的“陈易卖身救母”、“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等网络事件中,网友发表侮辱性言论对当事人进行恶意人身攻击,肆无忌惮地侵害当事人隐私权,不但在虚拟空间中对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还直接投射到现实生活之中,对他们进行处罚和追杀,致使虚拟空间中道德的争论与讨伐最终演变成现实社会的一场场暴力行为。

容易造成舆论引导困难。在传统媒介环境下,公众意见是否反映以及怎样反映完全由传者把握,大众传媒也正是通过这种特权地位实现了对舆论的引导与控制。在网络媒体中,由于谁都可以充当传者,致使各种信息鱼龙混杂,这就造成大众传媒舆论导向功能的减弱。

网络事件、网络名人总能掀起一波波的舆论高潮,在这种自发而强劲的舆论攻势之下,不管传统媒体是否情愿,它都会加入到反映舆论的进程中。可见当传播者丧失传播特权,网络为受众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信息平台的时候,传统媒体对舆论的控制和引导也变得更加困难。笔者以为,一个网络议程形成后,应该由传统媒体引导并推动向前,传统媒体跟进而不能盲目跟风,应该发出客观、独立的声音,从而使网络议程最终归于理性。

注释: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②刍伟、郑达威:《从“甘德怀事件”看网络时代的公众自我议程设置》,《今传媒》(88)。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多媒体会议系统篇7

【关键词】 UDP/IP协议 RTP/RTCP协议 传输方式

一、UDP/IP协议与RTP/RTCP协议

1、UDP/IP协议。Internet网络对实现不同地域间计算机的相互通讯及基于数据传输的资源共享意义重大。Internet网络所用的协议较多,但使用最频繁的协议是UDP/IP协议。OSI七层网络标准认为IP层是网络层,UDP与TCP是传输层的协议,其中UDP面向无连接,主要完成数据报服务;TCP面向连接,主要完成可靠流服务。(1)UDP属最基本的传输协议,其不具备任何可靠性措施,但其效率相当高。实践表明,UDP为面向交易型的传输协议,其中单次交易仅包含来回2次报文交换,由此免除连接的建立与撤销所产生的费用。(2)TCP主要完成可靠,如采用滑动窗口机制及确认与超时重传机制等,其通常被应用到拥塞处理与流量控制等领域,但运行TCP协议必然加重网络开销,因此传输实时性数据或突然性的大量数据不宜采用TCP协议(如音频流或视频流等)。

2、RTP/RTCP协议。由前文可知,UDP协议具有不可靠性,那么基于UDP的应用程序必须自主解决可靠性问题(如报文重复、丢失、失序等)。连续传输媒体数据阶段,数据接收方与传输方皆应具备处理数据丢失或延迟等问题的能力,因此RTP/RTCP协议的提出具有必然性。(1)RTP主要传输端到端或实时特征的数据,其中包括装载数据的序列计数、标识符、传送监视、时戳等。RTP报文结构的时戳字段主要记录数据包的采样时刻;序号字段主要记录数据包的序号。所以,对音频视频数据用RTP协议进行封装可实现对丢失数据的准确解码。(2)RTCP是RTP的控制协议,其主要完成对数据接收双方传递信息及网络服务质量的监视。RTCP的报文格式包括RR与SR,其中RR由数据的接受者使用;SR由数据的传输者使用。RTCP的通信具有周期性,同时能向数据传输质量提供反馈信息。

二、基于IP网的多媒体数据传输的应用

研究证实,尽管不同的多媒体系统执行者不同的协议,但其皆具有相同的原理。

1、Windows操作系统。考虑到用UDP协议对数据流进行传输,必须采用WinSock(TCP/IP应用接口的标准)无连接的数据报方式,即把数据直接发送到IP层进行打包,注意上一层数据包的字节数必须交下一层子网的最大IP包小。若数据的传输采用广播方式,那么各数据包的字节数应≤512字节,因此应对RTP/RTCP包的字节数进行限制。总体而言,发送端对数据包进行分组封装与发送,接收方再对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相仿的封装重组处理,由此确保发送端与接收端的数据格式相同。WINDOW/NT操作系统内基于以太网的多媒体数据流的传输方式包括点对点的单播、点对多点的广播与组播三种。

2、单播传输方式。若WinSock的数据报套接字要实现UDP传输,必须严格执行如下操作步骤:(1)借助函数socket()创建一个数据报套接字;(2)传输前把数据报套接字与本地主机端口及IP地址捆绑到一起;(3)用函数sendto()发送数据;(4)用函数recvfrom()接收数据,注意函数recvfrom()与sendto()的语法大致相同。

3、广播传输方式。远程医疗系统及远程监控系统等多媒体系统的应用通常要求对多媒体数据实施点对多点的传输方式。若发送者以点对点的单播传输方式分别向接受者世界发送数据,其势必大幅度增大网络的带宽资源开销,尤其是同一网段分布着多个接受者的情况,网络带宽资源的浪费量更大。由此可见,采用点对多点的广播或组播方式对此情况数据的传输非常必要。目前多数通信子网皆具备广播或组播的服务能力(如令牌环网、以太网等)。广播传输方式的实现步骤具体如下:(1)借助函数setsockopt()创建一个广播套接字;(2)数据发送时,发送地址应指定到广播地址;(3)数据接收方法与单播相同。

4、组播传输方式。组播传输方式要求把IP数据传送到“一组”地址,由此使Internet网络内同组(特殊的IP地址标识)的全部成员节能受到数据包。组播传输方式具有高效率性,即一个源站可向多个目标站同时发送IP包,但网络拓扑提供的链路仅被使用1次,由此使网络带宽资源被节省。TCP/IP的IGMP协议拥有组播的内容,其中组播可用的地址为224.0.0.0~239.255.255.255。上述多路广播地址通常被用来存放组播路由的信息,但该范围外的多路广播地址均由应用程序设计定完成。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Internet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若把Internet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其必能有效提高数据的传输效率。

参 考 文 献

[1] 于杨. IMS多媒体会议之数据协同会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北京邮电大学,2010

多媒体会议系统篇8

【关键词】议程设置 假说 网络环境

“议程设置”假说的回溯与思考

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发表了题目为《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的论文,标志着“议程设置”假说的产生。在此之前已有许多关于“议程设置”假说的猜想。关于“议程设置”假说的最早论述者应是李普曼,他在《舆论学》中,总结了关于议程设置的思想,提出新闻媒介决定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地图的观点。诺顿・朗直接将其表述为“报纸是设置地方性议程的原动力”①。1959年库尔特・兰和恩格尔・兰也曾提出了“大众媒介促使公众将注意力转向某些特定的话题”②。科恩则给予“议程设置”明确的勾勒,他说“报纸在告诉人们该怎么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是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地成功”③。从李普曼到科恩等人,他们为“议程设置”假说提供了一个基本的雏形和思考范式,麦库姆斯和肖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经验主义的实证研究,并发展为“议程设置”假说。

“议程设置”假说从提出至今已经有30多年,许多学者对其进行验证和拓展。该假说最初主要应用于政治竞选领域,现今已延伸到更广泛的领域,如企业声誉、宗教议题、课堂等,这些新领域的开发,给“议程设置”假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虽然“议程设置”假说有系统的理论建构模式,且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大量对核心概念的实证研究,但该假说“从理论概念的衡量标准来看,只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假设,即传媒对议题的报道幅度决定了公众对议题显著程度的认知,同时,它是一种现象,即在媒体时代,公众关注力受媒体驱使”④。

与此同时,“议程设置”在其产生之初就是一个饱受争议的假设,虽然经过多年的拓展与丰富,其自身的一些局限与矛盾也不断受到质疑与批判。

首先,“议程设置”假说是在“适度效果论”阶段产生的,其主要回归到对媒介告知功能的强调,进而摆脱“有限效果论”枷锁的禁锢。而现阶段的研究使得“议程设置理论重新关注媒介议程对公众态度、行为层面的影响,也了科恩的论断⑤。同时,据“议程设置”假说研究显示,其效果是长期、广泛且可以累积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强大效果模式”的端倪。也就是说,“议程设置”并没有改变其整个景观,还是回到了“态度、行为改变”的效果研究范畴。

其次,“议程设置”假说在重视媒介议题对公众议题起作用的同时,忽视了人际传播的因素,即只强调大众传播的作用,进而对“议程设置”假说的作用过于夸大化或武断。另一方面,“议程设置”假说是否能发挥作用,与议题的性质、媒体的公信力、个人经历及价值观念有重大的联系。媒介对公众是否关注事件,多大程度关注事件不是总能起到强效果。“议程设置”效果的产生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

第三,研究者在证明“议程设置”假说成立的研究中,大都采纳麦库姆斯与肖最早使用的将媒介议程的内容分析与公共议程的调查结合起来的方法。该研究方法在当时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经验主义的量化方法多是对某一时刻关系的测定,这对一个长期效果的推断而言显然是有局限性。同时,在调查方法中使用“国家面临的最重要议题”作为调查问题,有可能激发公众在调查中增加选择的议题。

除此之外,部分学者还提出了“议程设置”假说在其他方面存在的局限。如:刘建明认为该假说混淆了“图像”与“议程”的含义,忽视了社会关系及受众的主体地位⑥;殷晓蓉提出假说存在对议程设置功能的局限性、对中介因素认识的偏差及议程关系模糊等问题。⑦

中国视角下的“议程设置”假说

“议程设置”假说在20世纪80年代被介绍到中国。随后的十几年间,中国学术界也进行了许多关于“议程设置”假说的研究。从中国期刊网可略窥见中国大陆对“议程设置”假说的研究情况,即主要着眼于外文文献的翻译,假说理论的综述与探讨,对假说的实证研究三个方面。又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在中国视角下对“议程设置”假说的探讨与验证;二是在新媒体背景下对“议程设置”假说效果与特点的分析。

在对“议程设置”假说的研究中,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中国与西方在假说的理论前提上存在着差异。“议程设置”假说在对美国政治选举研究中产生,而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等都与美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西方“对媒体的‘议程设置’效果之研究,必须是考察民主运作动态的一部分,必须假设媒介是民主运作的基本平台,新闻是联络民主社会成员的主要手段,公众关注是民主政治的重要资源”⑧。即 “议程设置”的一个大前提是媒体具有自由设置议程的空间或权力。在中国,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其肩负着引导舆论导向的重任,扮演着舆论领袖的角色。此外,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存在着“宣传”与“新闻”界限模糊的状况,在多数情况下新闻带有较强的宣传色彩。舆论导向和宣传的目标不仅是认知层面的改变,同时包含着对态度、观点和行动的改变,把公众引导到一个特定的方向上去。舆论导向是主观的追求,议程设置是一种客观的效果。

麦库姆斯在探讨谁设置了媒介议程时,以“洋葱”的比喻来说明各种因素与媒介议程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建构一个“洋葱”模型来阐释中国视角下的“议程设置”假说。第一种解释是:一层层的同心洋葱皮代表形成媒介议程的事件信源,最接近洋葱中心的内层皮代表与党和政府关系密切的事件信源,随圈层的外展距中心越来越远,中层与外层代表着与党和政府相关性越来越小的信源。在内层皮的信源因与党和政府有密切关系,党和政府就可能直接设置了这些事件的议程,所以这就不属于议程设置的范畴,而是一种针对性较强的宣传。中层和外层事件信源因其与党和政府关联性递减,媒体在这些事件上可以自由设置议程的空间则逐渐增大,自由度也逐渐拓宽。

第二种解释是:一层层的同心洋葱皮代表着不同性质地位的媒体,内层皮代表着直接受党和政府领导的中央媒体,中层和外层则代表着各种全国性或地方性媒体。内层皮中的媒体具有较浓厚的宣传意味,而随着距离渐远中层和外层媒体受党和政府议程影响减弱、市场化增强,其一定程度上符合“议程设置”假说的前提,即媒体可以自由的设置自己的议程。

新媒体环境下的

“议程设置”假说

麦库姆斯与肖提出的“议程设置”假说是在传统媒体时代提出来的,主要针对报纸、杂志及电视的研究。甘露认为“传统媒体环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把关人权力集中在少数精英阶级手中;受众主要处在被动的地位上;传统媒体在内容上是有限的,其信息是有所取舍的”⑨。而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传播特征强烈地冲击了“议程设置”假说的基础,新的媒介环境给议程设置理论带来了的挑战。

对此,有些学者预言,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产生的独特的个人议程将使议程设置效果消失。虽然网络的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以及参与性等特征,确实冲击着传统媒体和受众的传受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议程设置”在新媒体时代是完全不起作用的。传统的传播模式从严格意义上讲是单向的,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原来单向的传播模式,进而呈现出更具互联网意义的“议程设置”模式:网络议程与公众议程之间不是一个单向的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

本文试图建构网络“议程设置”模式,即事件通过网民在网络空间上消息、引发讨论,形成了网民议题;网民议题的形成进一步影响了更大层面的网络议题并直接影响现实社会的公众议题;同时,网络议题既可影响传统媒介议题进而影响公众议题,公众议题也会对传统媒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公众议题则会对政策议题施加影响。在这个模式中,突出了“人际传播”以及“把关人”的作用。在当今的传播环境中,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界限是模糊的。新媒体下的“议程设置”对“把关人”有双重含义,一是每个网民个体都是“把关人”,体现了“把关人”角色的弱化,这也是由网络的低门槛特点所决定的;其次是传统媒体的“把关人”仍然肩负着受网民议程影响情况下的媒介议程设置作用。“把关人”角色的拓展,也正是网络媒体与新媒体互动作用下的产物。

综上所述,“议程设置”在网络世界中的表现形态发生了变化,但其在网络中仍发挥着作用。在新媒体背景下,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互动的范例日益普遍,从而对社会舆论将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议程设置”假说不应局限于探讨谁设置了媒介议题,应着眼于对整体舆论氛围的影响的研究。学者兰和兰在“议程构建”中提出“政府、公众、媒介三者是相辅相成的”⑩,即我们要积极地寻求和探索政府议程、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互动的有效模式。

参考文献

①②[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1999:248

③[美] M・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

④⑧[美]简宁斯・布莱斯特:《媒介效果:理论与研究前沿》,华夏出版社,2009:11

⑤[美]麦库姆斯:《议程设置理论概览:过去、现在与未来》,《新闻大学》,2007(3)

⑥刘建明:《对“议程设置”论的修正――关于传播学未来走向的个案研究》,《国际新闻界》,2000(2)

⑦殷晓蓉,《议程设置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内在矛盾》,《厦门大学学报》,1999(2)

⑨甘露,《浅析网络议程设置的特色》,《国际新闻界》,2003(4):36

⑩Lang.G.E.,and K.Lang(1983). The Battle for Public Opinion:The President,the Press,and The polls During Watergat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0级新闻学硕士)

上一篇:多媒体互动范文 下一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