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范文

时间:2023-11-06 14:03:18

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篇1

长沙市 朝阳二小 李飞

提要: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展开,其范围之大、进展之快、效果之著,都是以前几次课程改革不能达到的。这次课改促使人们对以往的教育观进行反思和置疑。作为处在改革阵地前沿的教师,必须明确新课程改革所包涵的基本理念,切实在教学中贯彻这些理念,才能创造出一片新天地,不让课改成为一句空口号。大家都关心的是,新课改到底提倡了哪些新的教育理念?作为美术老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如何应对呢?本文就此发表一些个人的思考和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理念

正文:

新课改是以新教材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新教材传达了新课标培养目标的三大领域,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与方法。这表明,教材的功能已经远远超越传递知识的界限,升华为培养人。这是新课改带给我们的第一个新理念——新的教材观。

以我区现在试行的湘版美术实验教材为例,(以下课例均出自湘版美术实验教材)我们可以看出下面几个方面的变革:

1、 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新的教学目标观,体现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本位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不仅是获取知识与技能,更要学会获取,培养学力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个性的解放与发展。比如《寻找美丽》,教学活动是“找自己认为美丽的物品,谈自己喜爱的理由”,按旧的标准来说,这样的课根本没有“知识点”。我认为它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每个人个性化的审美观。

又如《小鸟找家》,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帮助弱者的美好情感,绘画的训练要求为这种情感提供了表现和宣泄的载体。《我的太阳》,这一课的标题就很能说明编者的意图,每个孩子心里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想象王国的太阳,他们在绘画中寄托的情感就很不一般了,这样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对自己个性审美和想象的肯定与自信。

2、 课程。

新教材的课程内容“体验”味很浓,更加强调学生自身的

体验,强调在学习过程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另外,学生的体验对象在时间空间上有了拓延,强调老师、学生、环境,材料等多种因素的整合。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会飞的娃娃》,利用塑料袋来做玩具,这种自己创造乐趣的艺术体验会给学生留下历久弥新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启蒙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寻找美丽》,促使学生在身边、家里、社会中寻找美丽,体验环境中蕴涵的艺术美,感受生活;还有《童年的手印》,当学生的手触摸到凉凉的泥,随意地揉、搓、压、印,边做边与老师同学交流时,学生的心情真可以说是“心花怒放”,在实践中体验快乐,建构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基于上述理念,为了更好的与新教材同行,教师首先应该要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满足于把知识和技能灌输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健康、快乐、有完善人格的人。一堂好的课不应该只是教会学生什么,还应千方百计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突出学生的情商发展,有的老师在教学中反复大声询问学生:心情怎么样?开不开心?这样的教学行为可以大力提倡,让课堂有浓郁的“人情味”。

其次,教师要艺术性控制自己“启”和“引”的度。整个教学过程当然是要老师控制的,问题是,陈旧的课堂教学秩序被老师严密设计好了,学生任何打破这个流水线的行为都是扰乱课堂。课堂上应该有情感的投入和体验,有探索研究的氛围,有学生惊喜、疑惑、苦思、雀跃等心理活动进行,教学的过程成为激情与智慧共存的综合体。

此外,教师必须创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这种互动和会话,就是体验。单向的授——受方式应该被我们教师坚决淘汰。

新课程理念篇2

【关键词】创新;理念

New course, new principle, new break-in the thought political the lesson teaching development student of innovation ability

Ma Jian

【Abstract】Under the new course reform, development student of innovation the ability have become an outstanding topic.But join the government an actual circumstance of cure the lesson teaching to se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be disadvantageous at student's frontier spirit and innovation thinking and ability of development.Therefore the writer is from set up the innovation the teaching principle, stir up interest, query, the inducement dissipate of thinking's etc. everywhere the interview at the thought political the lesson teaching development student innovation ability of practice realize.

【Key words】Innovation;Principle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从政治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学中仍偏重知识的传授,强调对知识的记忆模仿;突出共性培养,忽视对学生个性特长的保护和培养;重智力因素而忽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强调课堂教学,忽视教育实践活动;过分重视发展学生的聚合思维,轻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等等。以上情况无疑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面对新课程改革要有新理念,更要有新突破。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

1.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树立创新教学理念 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的关键在教师,而教学观念创新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为此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

1.1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习建立在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基础上,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是学习的容器;新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树立起“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即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个性、情感、创造性等)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得到生动活泼、创造性的发展;承认学生的差异;把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尤其是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以此为衡量教学的重点。

1.2 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观。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观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没能成为学习的主体,没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既缺乏双向交流又缺乏多向互动,更谈不上反馈,造成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受到压制。鉴于以上弊端的存在,我们应该建构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形态。开放式教学观表现为对教学方法进行开放(改变过去那种僵化、陈旧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和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法,代之以“探究式”、“合作式”、“研究性”、“发现法”等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对教学时空进行开放;对课堂权利进行开放。

1.3 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在创新教学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创新学习的设计师和引路人,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人;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惟一权威,而是课堂讨论的平等参与者,启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倡导者;教师对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见解以及异想天开的设想,对学生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勇气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宽容和尊重,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和会心的微笑。

2. 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的确,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发展创新思维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兴趣,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2.1 设置悬念,以疑引趣。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造。”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善于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如学习“青少年要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刚同小军等5位同学放学一起回家,走到一条行人稀少的胡同时,两个持刀歹徒从旁边窜出,劫持了小军,欲将小军带到停放在胡同出口处的汽车上。此时,小刚等4位同学应该采取哪些既灵活机智又符合法律的具体措施同这种行为作斗争?”这些问题的提出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顿时激起了学生思考、争辩的兴趣。

2.2 巧用教法,以变提趣。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课堂教学中力争采取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对事物保持好奇心,激发学生寻找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在怀疑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由、愉悦、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中,增强参与意识,培养协作精神,激发创造热情,提高创新能力。如我在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学习法、情景教学法、换位教学法、读议教学法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

2.3 旁征博引,以新激趣。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符合教材内容要求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迹、时政大事、社会热点和学生身边的事作教学材料,同时还可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趣味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等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新的感受、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智力潜能。如我在讲“爱国情操的表现”时,请学生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播放电影《小兵张嘎》,并朗诵于右任的诗《望大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 质疑问难,激发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求学生有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创新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因此,我们要给学生一个相对宽松的支持性成长环境,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学会自主地解决问题,宽容地对待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表现出的不成熟。例如,我在讲“资本主义的社会危机”时,针对“吸毒贩毒是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一个重要表现”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说吸毒贩毒全世界都很重视;还有学生提出质疑: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也存在吸毒贩毒现象?针对这些质疑,我启发学生学生相互辩论、探索,师生共同交流,使学生不仅达到明理的效果,而且学会了辨证思维的方法。创新思维也就在质疑、解疑中得到培养。

4. 诱导发散思维,鼓励标新立异,培养独创精神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和核心,是人创造力的主要源泉。它是指从多种联系、多种角度、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可能存在的不同答案,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能否多角度思考,变思维的单向性为多向性,关键是看能否打破思维定势,敏捷而又灵活地思考问题。因而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要为学生创设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要鼓励学生不怕失败,学会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在不断经历错误和总结经验的过程中养成勇于思考的学习品质,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我在教学中改变传统提问方式,多提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如“青少年应怎样做”、“请你为材料中的人物出谋划策”、“根据材料或者漫画出几个递进或并列关系的问题并做出回答”、“根据同一材料提出截然不同的观点、理由、做法”。通过不同角度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培养创造型的人才是时代的强烈呼唤。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更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开拓,勇于创新,让创新教育之花更加灿烂地开放!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2] 思想政治课教学 孟庆男:《论思想政治课开放性课堂形态的建构》

新课程理念篇3

关键词:黄金分割 体会与经验

新课程改革以来,给人一种面貌全新的感觉。为了适应新时期改革需要,教师们正在学习中探索,探索中积累,逐步完善自我。下面我就上“黄金分割”这节课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和经验。

一、注重教学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教学情感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改的核心理念,这意味着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位学生,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新教材中提供了大量涉及生产生活、人口环保、常识趣闻等多方面素材和问题情境,这些内容使学生了解数学,接近数学,体会数学价值,培养数学情感,陶冶崇尚科学的情怀。

我在上“黄金分割”这课时,向同学们介绍有关史料故事,让学生了解到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对这个问题作的深入研究,黄金分割曾被誉为“神圣分割”;介绍黄金分割美学律的价值,使同学们体会到黄金分割的美妙神奇,知道主持人应站在舞台什么位置才美观大方,知道为什么女神维纳斯美丽动人,知道为什么众人喜欢黄金矩形;同时,介绍黄金分割在建筑、书法、绘画、音乐、经济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让同学们感受到学习这个问题确实有用,有必要。这些内容的介绍,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注重教学方式多样化,丰富学生的感知途径

新课改要求灵活采用教学形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自我评价,进行有效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摒弃复杂的计算、陈旧无用知识,提倡学生借助计算器、计算机学习,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有意思的探索性活动中去,提倡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学生感知途径。

上“黄金分割”这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资料与图片,通过视觉感知黄金分割是什么问题;让学生阅读、质疑、研讨黄金分割定义,通过语言交流达到对概念的理解;安排画图操作,通过动手活动,加深对问题的印象;布置习题训练,通过师生互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遵循认知规律,注重学法指导

认知构建学说认为:认知的过程是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以旧知内化、同化新知,导致认知结构的重建,这样,循环往复,不断拓展、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新教材始终渗透着新旧知识的联系,并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学习。

打开课本,我们可以发现,每节新课前,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活动线索,利用学生耳闻目睹、深有体验的一些事实,作为学习平台;提供熟悉的、有趣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注意、思考,激发他们求知欲。教材采用类比方法学习新知,便于学生理解,以初二教材为例:学习不等式性质类比等式性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类比一元一次方程解法,学习因式分解对比整式乘法,分式运算类比分数运算,学习相似图形类比全等图形……

上“黄金分割”这课时,许多同学提出定义黄金分割的比例难以掌握,我让学生将这个比例表述为:较长线段:原线段=较短线段:较长线段,即使对不同字母也能准确写出比例。这个“比例”问题的解决,扫清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障碍。如何找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一些学生对作图原理提出质疑,我让同学们利用勾股定理研讨√5/2的产生,这些学生顿时豁然开朗。看来,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背景,学生对比例、勾股定理这些知识掌握得怎样?要关注新旧知识的衔接、相融,如何通过比例条件定义黄金分割?如何运用勾股定理知识构造√5/2?要关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困难,鼓励学生质疑、探知,及时了解学生,提供服务指导。

墨守成规,循规蹈矩,只能落后淘汰;更新观念,锐意进取,才能与时俱进。这次课改,给我们提供了学习、实践契机,我们应加强理论学习,把握改革动态,参加教研活动,探索教学规律,投身教学实践,积累工作经验,为时代培养能持续发展、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适应国家民族发展需要。

新课程理念篇4

【关键词】新课标 创造性 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141—01

1、语文教师应由教科书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民主平等的对话者

在目前语文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教师是知识的“信息源”,“真理”的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课后,又陷入大量重复的作业、测试训练中,学习成了无法解脱的苦役。其结果是学生或者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博闻强记,但思维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发展,或者因不堪重负而厌倦放弃。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谓对话,从教育学角度来说,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不存在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充满理解和建设性的双向交流关系。既然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对话者,语文课堂教学是平等对话的过程,那么教师就应以“对话”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正如加拿大专家史密斯教授所说的:“教师关注的并不是教。即通常所谓的灌输条理分明的知识,而是保护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的环境条件。”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师要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的再生性与多元性,不以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空间。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教师应激发和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如我在教学《愚公移山》组织学生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所在”时,就有不少学生认为愚公不必移山。他或可以搬家,或可以开山辟路,或是靠山吃山,发展经济;有个学生还引用了电视上播出的被评上全国劳模的“沙漠造林女英雄”殷素珍的事迹来证明愚公的愚蠢。(殷嫁到了一个方圆十公里只有她和她丈夫两个人的沙漠地带,一开始,她很绝望,可是后来她二十年如一日,坚持和她丈夫两个人在沙漠植树造林,后来植树六万亩,引来了四方游客,并有大量居民前来定居。)而更出乎意料的是,听了故事后,又有学生认为愚公砍伐树木,挖掘山体,是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等等。这些观点充分体现了学生对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的独特理解。

2、语文教师应由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那么教师的活动必须服从于学生的语文学习,组织和引导学生完成语文学习任务。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营造学习氛围。如我在上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我先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心中的乐园有现实的美景,有幻想的世界。然后直接引入鲁迅先生描写的儿时的乐园一一百草园这一重点文段。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感受其中清新甜美的瓜果,奇妙可爱的动物透出的欢乐天真的稚气。体会描写中准确的形容、生动的修辞和清晰的层次。学生充分感受了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百草园生活,与三味书屋单调陈腐、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作对比,便很容易地理解了文章“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残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这一深刻主题。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正如瑞士心理学家坡亚杰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一个讲演者,满足于传授现成的答案,而是要激发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精神”。

3、语文教师应由学生课程成绩的评价者转变为课程学习的激励者

传统课程评价观,内涵窄浅、标准单一,重终结性评价而轻形成性评价,重表面课程分数而轻内在主体性人格发育,教师其实只是扮演着最终的课程分数的评判者,致使学生总是处于被测试、被区分、被选拔的评价客体地位。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人手,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从而使教师由学生成绩评价者转向课程学习的激励者。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对于学生虽不成熟却经过自己认真思索的独特判断,给予适当的鼓励,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应积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考虑,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学生种种别出心裁的课文解读,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即使是幼稚片面的见解也不应该断然否决。再如教学《愚公移山》时,有的学生认为愚公的确“愚”,花那么大力气去搬山,还不如把自己的房屋搬走。教师应充分肯定其认识在某种角度上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并积极鼓励学生学会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问题。教师在评价时还应考虑到学生个体的成长过程,对学生细微的进步要及时发现并呵护,用情真意切的语言进行鼓励。教师要承认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理解深度上的参差不齐,并通过纵向比较去评价学生发展的多样性。

新课程理念篇5

新课改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老师的教育观念能否转变。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英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智力的开发者、良好英语习惯的培养者,以及信息的提供者、意义的建构者、学习的帮助者,等等,传统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在传统的观念中,英语课程是英语教育教学的方向或目标,是由国家制定的,具有一定的专制性、统一性,英语老师的任务是忠实而有效地传授课程知识,学生考试能得到高分就行了。这样,英语这个本来最富有灵气和活力的课程走向了难、繁、偏、旧。传统的英语教学整齐划一,材,统一考试,统一标准答案,这样使英语老师丧失了自己的创造性,也使学生的英语学习走向死胡同,使无数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是英语教学的莫大悲哀。到此,英语非改不可了。英语新课程由“专制”走向了民主,由“统一”走向了多样,英语课程不再是“文本课程”,不再是知识的特定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老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成为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师就是课程之一,是课程的主体,是课程的创造者。只有这样英语改革才大有希望。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其实质是师生的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普遍存在“教师中心”的现象,对文章的理解、语段的分析、文章主题的把握,都以老师的答案为标准,更有甚者,作文都是按老师设计的套路模式。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创造,这样的英语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也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英语新课程要求通过交往、互动,形成人道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教学相长,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而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日常教学中,英语教师习惯于课前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顺利完成教案所预先设计的内容。对于Reading部分的教学,大多数老师还是沿用老教学模式:单词教学—翻译课文—划出短语—分析长难句—布置作业。这样的课堂是机械的、僵化的。学生按部就班,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英语教师自身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得不到充分张扬。新课程要求课堂从僵化走向开放,从书本回归生活世界。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个性化的过程,使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的、开发的生命体验场所,让师生在课堂互动中,产生灵感,自由创造。

二、努力丰富文化积淀,完善知识结构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文学品位。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并不大,甚至有点讨厌英语。这里有教育观念等外部的原因,更有我们英语老师自己的知识素养不高的关系。有些老师上课时,语言单调贫乏,照本宣科,颠来倒去就那么几个词。这实际上是英语老师受到文化与学识的制约。英语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面极广,涉及英美为主的多个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文化底蕴,甚至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国际时事。作为英语老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杂家”,要大力发扬多看书的风尚,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关注我们生活里的热点、焦点,寻找能引起学生心灵共勉的切入点,把生活的源头活水引进课堂,这样才能使学生心田永远流淌着汩汩清泉。

三、建构新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理念篇6

关键词:绿色评价; 现状; 举措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018-001

新课程、新理念,课堂评价是关键。课堂评价作为调控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伴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发挥着导向、检测、激励、诊断、调控等功能。实施过程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效果。

一、何为“绿色评价”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寻找闪光点,通过准确得体,生动丰富,机智巧妙的评价,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身进行“光合作用”,为学生营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激励学生不断地大胆尝试,不断增强学生成功的愿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一种评价方式。

我们的课堂对学生的评价仍有不尽人意之处。

二、现状分析

1.“无价”的省略评价

教师无视学生鲜活真实的生命形态,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学习行为没有任何反映,学生学习行为一结束,这个学习环节就结束,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泾渭分明,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这种省略的评价带来的后果就是必然导致所有学生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

2.敷衍了事的消极评价

一些教师对学生评价常用模棱两可的语言,这样的评价使努力的学生得不到鼓励,也使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上进心,迷失前进的方向,甚至对老师产生轻视对立的心理。

3.表扬与夸奖滥用的无效评价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有别与传统教学评价中过多的批评和指责。但当前有很多教师都不敢负面评价学生,不论学生说得对否,有无价值,价值大小,都是给予夸奖肯定,用词也只有“你真聪明!”“你真棒!”“思维敏捷!”“很好!”等进行机械评价,不能起到激励作用。

4.繁忙的程序式评价

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上进行评价时,不管事大事小,适时与不适时,先由学生评,再由教师评;或学生探究某一问题时号召学生随时相互评,自己在巡视时走到哪里评到哪里。评得学生不能静心地完成知识建构,都把精力分散在评别人或怕别人评自己上,导致了教学的负面影响。

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做到有效地评价呢?

三、绿色评价的举措

1.情真意切,以情促学,闪耀人文关怀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古人也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由此可知,无论什么样的评价必须动情,要发自内心。有了真情实感,学生会很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爱戴,会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关注差异,纵向比较,让赏识处处溢香

教师要欣赏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是帮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自信的基础。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进步,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对每一位学生都抱以积极的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鼓励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不断地超越自我,促进自我发展。

3.注重多元,讲究创新,让评价趋于完善

3.1方法多元。学生在多元的评价中会更加爱学、好学、乐学。

激励性评价,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适度的激励性评价能够催化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提供了动力。

幽默式评价,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课堂上,教师幽默生动的绿色评价语言,更是可以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从而使课堂生花,为教学增色。

形象式评价,如老师动人的微笑,鼓励的眼神,翘大拇指、和学生的拥抱、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等,无声胜有声。

延迟评价,给予调节空间,当学生回答有不恰当的地方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可适当地延迟评价,这样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2形式多元。新课程在课堂评价方法上要求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主宰课堂、垄断评价的现状,提倡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元性评价。

4.弱化结果,强化过程,让思维插上探究翅膀

在课堂上对学生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因此,在评价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受益终身。为全面、可持续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鼓励他们创造性思维,多问他们“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会这样想?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一种。

5.抑扬有度,恰到好处,使评价更趋科学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公正,鼓励表扬和批评惩罚应分配适当,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育过程中的评价应把鼓励表扬和处罚批评综合运用,评价要尊重学生,对学生的批评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以正面效应为指导原则。我们可将批评有效融入表扬中,在表扬中警示学生,让学生提高认识,强化自律行为,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

我们的课堂评价要做到适度、适宜、适时、科学、合理恰当,才能使我们的绿色课堂更给力。

皮格马利翁效应及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肯定性评价对学生学习的进步、成绩的提高能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将不断深入研究,让我们的绿色课堂焕发无限生机。

参考文献:

[1]作者:沈玉顺,主编:戚业国.课堂评价——新课程课堂改革丛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6

新课程理念篇7

打开教育网站和教育论坛,不难发现,有众多的小学教师对"新课程、新课标"褒贬不一。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新课程、新课标"就如一块巨石在我们以往传统的教学工作方法、教育理念较为平静的水面上,激起了千层浪。我的观点是,无论"课程、课标"如何变革,最终都是往好的一面发展,并且将在不断地完善,这是万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务必要勇于接受它,去了解它,最终达到很好地运用它。因此,在我们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找出一条能够适应新课程、新课标的新的教学方式。

1.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将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老师不能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抱着"师道尊严"不放的老师,学生一见就怕的老师。在课堂上,老师要走下三尺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探讨学习,共同研究问题,交流彼此思想。比如教师在教学时,可用的常用语有:"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什么?"、"你想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想探究什么问题?"、"预习后,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疑问?"、"汇报一下你们收集来的数据、信息、资料。"、"你获取了哪些信息?"、"根据所给的信息,谁愿意帮他想一个好办法"、"请同学们帮他设计一个可行方案(如旅行、乘车、铺地砖、设计图形等)"、"谁敢试一试?"、"谁能试一试,自己来解决?"、"你说的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解法)吗?"、"能不能想出更好的解法?"、"你能想出几种?"、"看谁想出的解法多?"、"请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好吗?"、"谁还想来说一说?"、"谁还能再举一些例子?"、"仔细观察(或听),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觉得他们写得(说得、思考得)怎么样?谈谈你们的看法?"、"问题出在哪儿?"、"怎么办?"等等。这些常用语较具有开放性,很容易让课堂形成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

2.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实践

新教材的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富有情趣并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题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加上言语的引导,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强烈兴趣,使他们产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获得新知的欲望。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一课时,我拿出了一些长方形、正方形的小张挂图,说:"老师家里正在装修,想为这些挂图安上边框,现大家帮老师算一算,每张图老师至少要准备多长的木料。"开实践开始之前,教师让学生带着"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你用什么样的方法计算出图画的周长?"这样的问题进行试验。老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分一张挂图,让学生独立操作交流,教师偶尔对之进行辅导。实践完毕,师:现谁能告诉老师,长方形挂图的周长如何计算?生1:量出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好了。师:也就是长+宽+长+宽(板书)。如果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周长就是:6+4+6+4=20(厘米)。生2:只要量两次就可以了,量一个长再乘2,量一个宽再乘2,再把它们的积相加就行。师:非常好!你找到了一个简单的方法,长×2+宽×2(板书),即:6×2+4×2=20(厘米)。生:有两个(长+宽),只要长加宽的和乘2就行。师:太棒了!你也是只要量两次,但你找到了一个更为简便的计算方法。(长+宽) ×2(板书)。即:(6+4) ×2=20厘米。师:我们通过实践和探索,大家总结出了这么多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那正方形挂图周长该如何计算呢?生1:正方形周长就更简单了,只要把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加起就行了。师:很好。边长+边长+边长+边长(板书)。生2:正方形的周长只要量一条边长,乘4就可以了。师:真了不起,正方形四条边都一样长,量出一条边的长度再乘以4就可以求出它的周长。边长×4(板书)。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亲身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让学生合作交流培养创新思维

新课程理念篇8

请先看教学实例:

例:小亮的妈妈买来一筐橘子,第一天吃了总数的,第二天吃了余下的,以后4天分别吃了当天现有橘子的

、 、 、 ,最后还剩5个橘子,问第一天和第二天共吃了几个橘子?

生1:5÷(1-)÷(1-)÷(1-)÷(1-)÷(1-)÷(1-)=35个

35×+(35-5)×=10

生2: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的,设橘子总数为X个。

X×(1-)×(1-)×(1-)×(1-)×(1-)×(1-)=35个

X=35 35×+(35-5)×=10

这时有学生说,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

生:5×2=10

有的学生很不客气地说:“你别凑数了”。但是作为教师没有轻易的否定学生的答案,而且非常诚恳地对他说:“你能说说想法吗?”这名同学说我是画图看出来的。老师又问:“能把你的想法说一说吗?或者到板前画一画。”这名同学有些胆怯地站在原座上说:“老师,我把一筐橘子看作单位1,第一次用去了总数的,第二次用去了余下的,我发现第二次用去的也是总数的,以后4天分别吃了当天现有橘子的

、、、,都是总数的,最后剩下的也是总数的,因为最后剩下5个橘子,也就是1份是5,第一和第二天一共吃了两份,所以我用5×2=10。

老师充分肯定了这名同学的答案,并对全班同学说:“看这名同学利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题意,而且善于分析、观察、猜测、推理,发现了这么简便而重要的结论,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立新说,这种打破常规的解法,多么了不起。”这名同学脸上洋溢着得意笑容,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从以上的现象中反思一下新课程理念下的“我”。

一、“我”眼中的学生是主人吗

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独立意义的、活生生的人,那么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是否真正的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转变?叶澜教授认为:新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潜能的开发,把他们的现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来看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有意识的人,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所以“我”不应该给学生太多的约束,要承认学生的生命性、潜在性。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低估学生的能力,或者说怕他们不会按自己的期望做,而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这恰恰走进了误区,在无形之中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相信学生潜能无限,学生就一定能行。

二、“我”是一个伟大的教师吗

美国有一位教育家把老师分成了四个层次:平庸的教师是叙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 。“我”在教学中是否做到了启发?也就是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让每一位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做中学”,在数学体验中寻求发现,在数学活动中实现创新,让学生尝到发现的乐趣,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不管结论是否符合自己的期望。关键在于放开双手让他们自己操作。

三、“我”和学生平等吗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儿童意识”,亲近儿童,提升自己的“人气指数”,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并喜欢自己,发自内心地愿意与自己合作,在和谐、宽松、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共同成长。

四、“我”的课堂纪律好吗

“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学生个个呆板的观看,课堂上学生非常“遵守纪律”。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感受和参与中体验数学知识。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方式和同伴进行合作学习,感觉上是有些“乱”,其实也是一种“活”的表现,他们有能力驾驭课堂,能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再次提出问题,再次解答问题,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顺利地实现了自我构建和知识创造。因此对课堂纪律的评价应该看到其本质,学生是否在交流中互相倾听,要做到思维的有序,课堂上活而不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相信学生潜能,运用恰当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学生就会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创造出奇迹。

(作者单位: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教师进修学校)

上一篇:瑜伽课程范文 下一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