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18 11:44:32

新课程研究

新课程研究篇1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体育;体操教学

体操是体育新课程标准体系下确定的重点课程,在中小学锻炼中占据较大比重,已经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必修课程,在各个阶段教学中都得到了发展。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小学体育课程中的体操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和实施,给中小学提以教学质量产生了很大影响。必须及时对其进行分析,并针对性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选择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主要选取我国不同地区的20个城市中的学校为对象,在每所城市中确定出五所小学、初中和高中,为了体现样本随机性,可以将每所城市中的小学、初中和高中罗列出来,以及抽取研究对象,提高研究数据的精确性。完成样本选取后,对选取学校中的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二)确定研究方法

第一,采用访谈法调查[1]。在本次调查研究中,主要对新课程标准中一些专家和教育局及教研室中的各位领导及专家进行了调查,掌握新课程标准体系下实施教学改革的重点资料,然后结合课题研究需求,及时对资料进行了分析和筛选。第二,问卷调查法[2]。首先,根据收集的新课程标准下教育改革资料,设计并完善问卷调查。同时结合问卷内容,详细调查了各位专家,要求各位专家对实验性进行了填写和修改,经过反复探索,最终在保证效率和问卷可信度基础上,设置了三十个开放问题的调查。第三,发放并回收问卷。为了提高问卷调查效果,保证问卷前填写质量,本次主要利用各种渠道,分批交给可信度高的权威体育教师和教育局体卫科人员负责问卷发放和回收,总共发放320份问卷,回收280份,有效问卷270份(小学70份,初中92份,高中108份)。

二、分析调查问卷结果

(一)体育教师对体育新课程标准体系下体操教学目标的认识

第一,体育教师对体操教学价值的分析。从收集的调查问卷结果来看,很多体育教学者认为体操教学价值在增强学生体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意志品质等方面具有很大作用,但是体操教学对学生美育功能和愉悦身心的价值较低,不符合新课程标准下体操教学需求。第二,体育教师对运动技能领域中体操知识的认识。经过对近几年学习评价分析可知,很多体育教师对新课程已经形成了一定认识,但是部分体育教学存在严重的迎合心理,对学生成长有帮助的知识和内容不断被教师删减,不能发挥体育教学内容的作用[3]。第三,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执行的认识。从调查问卷结果来看,部分教师认为新课程标准体系下体育教学内容没有对自己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学校并没有将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作为重点内容,形式主义较强烈。另外一部分教师能加强新课程教学的认识,没有认真贯彻并执行新课程教学改革,导致新课程标准下体操教学难以落实,影响了体操教学的实施。

(二)影响新课程标准体系下体操教学实施的因素

第一,学校重视度不够[4]。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很多学校教学时,片面追求升学率,侧重于学生智力发育的培养,教学进展受到了很大影响。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虽然教学现状得到了改变,但是持续时间较短。体育教学是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但是由于领导人员没有引起重视,导致体育教学停滞不前,影响了体操教学质量。第二,教师业务水平和专业修养。教师是教学的主要指导者,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每位体育教师都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素养,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促进体操教学的顺利进展。但是从实际教学状况来看,很多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都不强,尤其是小学体育教师,很多都是低学历人员,没有受到专业的体操训练,不能结合教学需求灵活改变方,理论知识水平较低下。部分体育人员虽然是体育专业毕业,但是进入教学后,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没有坚持体操训练,导致基本工作纲领呈现消退状况,不能很好的给学生进行体操教学,没有满足体操教学需求。第三,体操场地器材和设施。体操场地器材是促进学生学习和了解体操操作性的基础,也是教师和学生间进行沟通交流的桥梁。完善的体操设备,不仅可以减少体操教学中意外事故的发生,同时也能促进体操教学的实施,带给学生独特的教学体验,激发了学生学习体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体制改革已经进展了很长时间,在教学中也取得了很多成效,部分学校也购买了一定的体操设备,但是由于体育经费较短缺,导致很多学校的体育器材都比较简陋。从调查结果来看,河南某中小学体操场地较少,质量和数量都不能符合国家体操教学需求。第四,体操教学因素。中小学体操教学体系主要进展体操教学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但是目前学校体育改革已经满足新课程要求,必须及时对其进行改造。此外,由于学段不同,制定的体操教学计划也会发生较大变化,但是目前很多教师依然使用传统方式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更改现象较严重,不能保证体操教学的顺利进展,影响了教学质量。第五,学生学习兴趣不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更好的完善学习。但是体操教学与其他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存在很大差异,绝大多数教学下都是看似优美,但学习起来较困难,不能提升学生的体操技能,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严重时还会出现逃课旷课问题。第六,新课程标准课程评价体系。从实际调查可知,新课程标准课程评价操作起来难度较大。传统教学中主要根据体育和健康教学评价进行终结性评价,采用的方法都是一些标准化测试,此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简单,但是与新课程标准课程体系中构建学生体能、知识和技能、学习态度、情感表达和合作精神等相背离[5],不容易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

三、促进体操教学顺利开展的方法

(一)提高学校领导的重视

学校领导人员是管理学校的主要人员,只有领导中思想上认识到体操教学的意义,提高重视性,才能安排好体操课程,满足学生体操学习需求。同时领导人员的重视,还可以让教师认识到体操教学的重要性,强化师生安全意识,积极管理好体育场地器材应用,认真进行维护和管理,让体操课程在学校中顺利安全的进展,提高体操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体操学生。

(二)加强教师培训和考核,提高教师水平

教师是学生学习体操的主要指导者,为了促进体操教学的顺利实施,首先,加强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体操理论知识考核,优化师资力量,更好的适应改革学段的体育教学。其次,加强教师培训,定期举办教师培训班,及时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选择更适合学生的方法进行教学。此外,还要合理安排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让教师保持不断学习的心态,促进教育教学的顺利实施。

(三)完善学校的体操教学经费和场地

体操教学场地和经费是保证体操教学顺利进展的前提。因此相关部门必须结合教学需求,规定好体育教学中教育经费的比例,强化体操教学经费投入,保证教学过程顺利进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此外上级部门还要与学校领导联合,给教师提供完善的硬件设施,结合体操教学人数和特点,创造出适合教学的场地和设施满足教学需求。此外,还要加强教学宣传,让学生体会到体操对自己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教学体系评价,给学生创造积极的体操学习氛围,初级体育教学的进展。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体育新课程标准下体操教学现状进行研究,主要利用座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了各学段体操教学的开展现状,并结合实际教学特点,针对性提出了一些措施。体操教学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任何细小的教学疏忽都会对教学的进展造成影响,所以新课程标准体系下,必须改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促进体操教学的发展。

作者:丁岩 单位:郑州市少年儿童体育学校

参考文献:

[1]钟国友,朱祥凤.百色市中学体操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16,(01).

[2]英若若,周义群.中学体操教学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海南大学学报,2011,(08).

[3]李文艳.对北京市农村中学体操教学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13,(03).

[4]李金梅,张军.关于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体育科学,2015,(01).

新课程研究篇2

研究性学习需要具备研究素质的老师,适应研究性学习需要研究型教师。“研究性教师”不是指专门搞研究,而是指具备研究工作问题的素养和能力。适应当前研究性学习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善于摸索、善于探险、善于与同事合作、联合攻关、尊重科学、坚持真理等素质。所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素养和能力:

一、理论学习的实践性。

理论学习的实践性就是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教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目前,教师往往只考虑“教什么”,对于“怎么教”的问题,考虑得不多,或者虽然考虑,大多也局限于教学的技巧和艺术之类。把学习书本知识与培养动手能力结合起来,是一个十分急迫的问题。杨振宁教授说过:“我接触到很多第一流的物理学家,他们很动脑筋,很能做实验,却不关于应付各种考试。”他说爱迪生、爱因期坦等人学习成绩都要平常,如果以我们现在的教学和取材标准,这些人才可能被埋没。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相沟通,并培养观察现象的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书本知识都前人从实践中总结获得的,而当前的自然社会仍存在许多现象和问题,等待我们去观察,去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教师要有把书本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的意识和能力,对活的、新的东西有兴趣,有亲自动手收集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自己具有这些素质,才能引导、影响、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业务学习的渗透性。

研究性学习对老师同时提出了由专才向一专多能转变的要求。教师要有浓厚的本专业知识,对其他学科要有广泛的兴趣,还要能够进行渗透性学习。渗透性学习就是在还不太懂的时候,好像是乱七八糟的状态下,就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南北。各门学科之间都要有一定程度的联系,了解邻近学科或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能够触类旁通,左右逢源。美国学生热衷于吸收各学科的成就,然后通过辩论剔除混乱知识体系中的糟粕和谬论,从而获得迅速进步。这与中国传统教育所强调的按部就班地学习、“循序渐进”等原则和方式是有差别的。杨振宁教授结合亲自体验鼓励中国学生多听其他专业的讲座。他说:“听不懂没关系硬着头皮听,在基本不懂的情况下争取从中抓住学到的东西。”这一点对教师同样适用。教师想做到与学生沟通就要有广泛的话题,广阔的知识面。

三、培养自知,树立自信

自知包括对自己的学习愿望、目的、观念、风格等的认识。研究者本森和沃勒提出,“一项学习活动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是以学习者对世界、尤其是对该学习活动的态度,自我感觉,学习欲望为条件的”。所以,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观,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态度,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只有拥有主动的态度,学习者才有可能在他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产生独立的想法,并利用各种学习机会,而不是仅仅对老师的教学刺激做出反应。此外,强烈而积极的动机是对学习产生兴趣,动机能在困难的时候使学习者产生坚韧不拔的信念,而坚持常常能克服能力和环境所带来的局限,所以,动机培养也很重要。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要让他们相信自身的努力至关重要,而自己有决心付出努力;不论自己的学习各科是好是坏,都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学习。自尊和自信可以产生责任感和独立感,促使学习者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和后果。自尊和自信也是建立在清楚的自我认知上的,明白自己的认知特点是理性还是感性,场依赖型还是场独立型,视觉型还是听觉型等,学生就不会盲从和模仿别人,而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适用于自身特点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方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思考的独立性和思想的开放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中国文化太深厚,经典太多,特别是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不少,形成对个人思维的过多限制。目前的教学不是过多地依赖于书本,以分数论英雄,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要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传报授知识不惟课本,评价学生不惟分数,判断是非不惟权威。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特长,体现师生平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要经常阅读学术杂志和最新学术著作,关注学术前沿动态。这样,教师才能把课本外的新知识及时介绍给学生,也才能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开放的思想观念。

研究性学习给教师带来的触动与挑战是前所未有的。我国一些地方的学校,正在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实验。在研究工作性学习中,教师不现是信息的唯一传递者,学生的信息渠道和来源往往比老师更多更广。这时,需要老师以赞赏的心态、共同学习的姿态,与学生一起投入到崭新的学习中。我们对学生探求的奇异现象可能所知太少,我们所能做到的,最重要的就是“请别伤害他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关键是保护和发展学生思考的能力,要求学生敢于除旧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的东西南北。参加研究性学习实验的老师在艰难的摸索、不断的思考中,对研究性学习也会有自己的感悟。他们不追求学生一定要在研究中有新发现,只希望他们每一步都有追求、有思考、在参与、发现与体验中学习、成长。也许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个体的自信并挖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新课程研究篇3

关键词:生成课程;内涵;特征;策略

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传统教学的众多弊端:教学的单向性、教材的单调性、课堂氛围的枯燥性、学生学习的孤独性、师生互动的僵硬性以及教学效果的低效性。这些弊端与当代追求的人文理念不合,更与新课程改革的宗旨相违背。因此,为了促进教学的双向性,加强互动与合作,提高课堂效果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应该确立一种新的课程模式,以引导新课程改革下师生的课堂行为,而“生成课程”模式值得借鉴。

一、生成课程的内涵及实质

1970年,在贝蒂·琼斯的《课程就是发生的事》中最早出现了“生成课程”(emergent curriculum)一词。近几年,随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的不断推进,“生成课程”也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研究热点。

根据贝蒂·琼斯所著《生成课程》一书,“生成课程”又称为“呼应课程”,是自然浮现而非预先制定好的活动。[1]课程来源于学生、教师的选择及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协商。在生成课程的过程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兴趣、需要,然后根据教师自身的价值判断,共同组织构建教授的内容,更突出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视为平等的个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师生双方更多的语言沟通、情感交流、知识探讨,让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精神得到了有效的发挥。生成课程由于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从内在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转被动为主动,推动了课程发展,活跃了课堂气氛,且更有效地实现了教育目标。

在强烈感受到生成课程可能带来的好处后,“生成课程”一词频频出现在各教育学者的研究或著作中。瑞吉欧的“项目活动”的课程理念指出,课程应该是在“走进儿童的心灵”,以儿童为中心的前提下,师生共建的一个具有弹性的、探索性的活动过程。课程主题是非预设性的,应来自于儿童真实的生活经验、兴趣和问题,教师以一个决策者的身份做出资源取舍,而不是垄断整个教学过程。[2]后现代主义课程的代表者多尔也指出,课程应该是建构性和非线性的,建构主义的课程是透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是那种预先设定的课程。课程应该是开放性的、不确定性的、非序列性的、丰富性的。[3]

根据国内外对生成课程的理解,我们可以总结出:生成课程是一个非“罐头式”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在多变的环境下,可以依据儿童的兴趣、需要或突发的表现灵活地改变教学内容或方向,而不是按照预设的课程计划僵死不变地按部就班实施。在此过程中,不仅课程目标能够得到更有效的实施,也更充分地使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

二、生成课程的特征

(一)课程目标方面

课程目标犹如课程的指南针,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实施方式都是严格按照课程目标来组织。传统的课程目标比较精确、具体、可操作性很强,但换言之却比较僵硬、死板,灵活性不强。而生成课程的目标应该是概括性的、生成性的。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情景和学生差异,灵活地动态生成目标。在此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兴趣与需要的满足并不是课程的目标,而只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在课程进行前,也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头脑空空如也,没有丝毫目标的痕迹。相反,生成课程的目标虽然是动态生成的,在不断探究过程中调整完善的,但教师却应该时刻把握宏观的课程目标,以宏观目标为向导,有目的地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内容方面

生成性的课程观认为,课程内容应该是不确定性的、开放性的,尤其体现在幼儿教育方面。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不可控性较大,在课程实施中,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逻辑思考,其思维具有突发性、跳跃性。因此,生成性的课程内容不应该是施工蓝图似的计划好的,教师应该灵活地根据儿童自己“构建”的,或师生互动过程中临时生成的主题进行价值判断,选择教学行进内容和方向。在内容生成过程中,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经验水平或充分的准备,能够迅速将生成的主题在头脑中进行构建,形成知识网络,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原则性的“自由发展”。只要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紧密围绕课程目标,每一个分支主题都可以成为核心主题。在此过程中,深刻体现了儿童的主体地位。

(三)课程实施方面

课程实施方式应该是根据课程目标、内容来选择的。传统的课程有具体的教学目标,精确的教学内容,自然也有严格的教学实施步骤,整个教学具有明显的线性特征。课堂通常以问答或更简单的转述形式,教师将枯燥的既定知识内容按照简单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而学生也是单向接收,体现出严重的“教学无学生”的状态。而生成观念下的课程实施,有非常突出的创生性和非线性的特点。学生认识世界是需要依靠动作和感官的,且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生成课程正是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提倡课程实施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采用启发、讨论、探究等教学方法,与学生共同构建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让学生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融入到课堂中来,并得到全面发展。生成课程有力否定了“输入—产出”式的直线式的教学模式,毕竟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而获取的知识比被动接受的掌握得更深刻。

(四)课程评价方面

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目标实现程度的判断。在生成课程中,课程从目标到内容,再到课程实施,都是一个生成性的、非线性的、动态的过程,因此,课程评价也不应该是结果化的,而应该是相应的过程化、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家长,甚至学生自己。由于生成性课程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及教育情境的特殊性,课程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元化的。在生成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量化的知识,如果严格做到了生成课程的要求,那情感、技能等各方面也应该得到了充分发展,因此,课程评价内容也应该是多元化的。

(五)师生关系方面

生成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共同积极参与到课程目标、内容的构建中,既否定了“教师中心”说,也不完全主张“儿童中心”说,而是将教师视为“平等中的首席”,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同时与学生平等对话。在感受到教师营造的关心、友爱、平等、合作的气氛后,学生能更放松地投身于探究与创造中,使自身迅速发展。

三、生成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教师方面的策略

1.教师应具备正确的课程观念

教师的课程观念对于课程的成功与否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教师的课程观念可以左右教师在课堂中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和传授方式,能够影响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的获得。传统的课程观念在教师头脑中的地位已经根深蒂固,必须让教师充分认识到生成性课程观念的重要性和优势,才能积极转变。动态生成的课程中,教师要摆脱课本的局限,意识到充分从周围环境和学生中间来挖掘素材的必要性。正确对待学生的奇思妙想,勇于打破常规课程计划,有效地组织“突发事件”中有教育价值的东西,怀着共同参与的思想,以平等的眼光,带领学生一起构建一个充满信任与尊重的课堂,而不是给予否定或忽视。这样才能使僵硬的课堂充满生机,让师生之间在情感得到沟通的同时,更能使学生所具备的潜能得到有力开发,能力得到真正发展。

2.教师应具备扎实的教学技能

生成课程的主题生成是实施策略的核心。课题可以来自于学生自主地生成、师生共同地构建或教师生成。学生自主生成主题来自于课堂中的别出心裁或奇思妙想。学生的思维具有跳跃的特点,对于突发的好奇心或兴趣是保持他们维持兴奋的要素,如果教师能准确抓住来自于学生的主题资源并加以扩展,对课程的生成是非常有利的。但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思维等具有一定局限性。学生常常也会受到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等特点的制约,因此完全由学生生成的主题有时会缺乏深度。此时,就需要教师适时、适度地介入,带领学生寻找、一起构建课程主题。在课堂之外,教师自身也应该做足充分的素材准备,积极构建主题。此时教师独自的构建就要依据教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心理活动、兴趣和行为动向加以观察了解。杜威曾指出:“经常而细心地观察儿童的兴趣,对于教育者是最重要的。这些兴趣必须作为显示儿童以发展到什么状态的标志来加以观察。它们预示着儿童将进入那个阶段。”

(二)环境方面的策略

虽然环境是外在于课程的,但良好的课程环境却能为课程的顺利生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瑞吉欧认为学校的环境应达到“会说话”的境地,使学生的桌面、地面、墙面、空间充分地被利用,使环境布置、材料、设备等蕴涵的教育因素发挥作用,使学生充分自由地开展活动,和谐发展。

通过将教学环境创设成与学生经验兴趣紧密联系的模样,对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反应,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激情是非常有帮助的。在环境的布置中,应该尽可能避免装饰性,而应把对于教学的辅放到首位。环境布置也不应该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应该以学生的视角来看待世界,从他们的喜好、需求出发,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除了具体的课堂环境,学校应该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有利的大环境。通过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环境创设才能更有助于生成性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伊丽莎白·琼斯,约翰·尼莫.周欣等译.生成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0.

[2] 蔡东霞,张冬梅.瑞吉欧教育中的师幼关系及其启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5):150-151.

[3] 小威廉姆·多尔.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80-220.

新课程研究篇4

[关键词] 新课程;教研组评价;评价原则;评价指标;评价过程

[中图分类号] G40-05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9-0054-04

学科教研组是由相同或相似学科教师组成的教学研究组织,其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师贯彻课程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因此,教研组是实施课程改革,开展校本教研的主阵地和落脚点。

目前,关于教研组评价开展得较少,在我国课程评价改革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未能构建起评价的标准框架。我们认为,教研组评价是新课程发展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遵循新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教研组评价应该强调对全组工作的过程性评价,而摒弃唯学生考分的结论性评价。教研组评价的主体具有多元化特征,除主管部门的参与外,应该重视自我反思评价以及家长、学生参与的调查评价。教研组评价是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的整合,既要重视定性的特征描述,也应根据评价指标测算定量的分值。下面从评价的原则、指标、过程等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一、评价原则

1.导向性原则

教研组评价力求体现素质教育方向,体现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体现教研组建设的规范性,通过对教研组的师德组风、制度管理、职能发挥、课题研究、质量绩效等方面进行考评,引导各校教研组发扬优势,弥补不足,促进其发展。

2.可行性原则

教研组评价指标的制定应尽可能符合本市各学科教研组的现实条件,能够在考评操作过程中有具体的可参照项目,以利于在相应的考评点取得有效信息,便于测定,便于分析,便于评价。

3.效能性原则

教研组评价指标在着眼于综合考查学科教研组建设的基础上,要注重绩效与能力的考评,坚持以教研组的实际成绩作为考评重点,突出考评的实效性。

4.综合性原则

教研组评价过程中采取多样性的评价方式,不仅重视对教科研成果的静态评价,更强调对教研组建设过程的动态评价,并根据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指导思想进行综合评定。

5.发展性原则

教研组评价目的是为了激发各学科教研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科教育科研质量,把各项考评指标的要求转化为教研组建设的行动指南,提升教研组的工作合力和区域影响力,从而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的制定使教研组的评价过程有据可依,同时也为教研组建设指明了方向。本指标共分五大类20个项目,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评定教研组工作状况与成绩。我们针对各个项目制定了评价细则,以分值计算,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教研组工作状态越佳;同时,对教研组文化进行质性评估,具体要求如以下评价表。

1.师德组风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的立足之本,一个优秀的教研组应该具有这样的组风:从职业道德看,大家热爱教育事业,乐于奉献,对学生富有爱心与耐心;从工作态度看,大家能够齐心协力,勇于拼搏,善于创新。对教研组师德组风的评价应突出综合考评,强调多主体参与,如对教学效果的测评要尊重家长与学生的意见,年度考核中则要充分听取同行和领导的意见,见表1。

2.制度管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研组管理制度是预设的工作章程,是教研活动有效开展的保证。教研计划的制定应群策群力,共同研究商定,既要确立远期目标,如高中三年总目标、学年和学期目标等,也要制定近期目标,如每月、每周的计划等。教研组最核心的工作是按课程计划实施教学任务,因此,规范机制也着力体现于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课后测评这三个方面。这是每个教研组不可或缺的规章制度,见表2。

3.职能发挥

教研组工作的职能定位要准,教研组应该主要从事专业性的学术活动,而不是处理行政事务。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学改革,所以教研组最核心的任务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学科教研活动永恒的主题。学生学习效果测评是教学评价工作的最终目的,对教学也起着监控与导向作用,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另外,教学研究的最主要、最经常的方式应以校本研修为主,同时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加强对外交流。校本研修与对外交流研讨是相辅相成的研究方式,前者可侧重于实践中的问题研究,后者可侧重于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因此,对教研组职能发挥情况的评价应将重心放在教学常规、学生评价、教学资源建设、校本研修、对外交流等项目上,并要强化对教研组工作过程与努力程度的评价,见表3。

4.课题研究

对提升教学质量而言,科研是第一生产力。教研组是一个学术型的研究小组,开展课题研究是教研组专业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对教研组工作的较高要求。课题研究不能脱离学校教学实际,应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道路。因此,教研组的研究课题应有校本特色,要源于课堂,归宿于课堂,立足于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见表4。

5.质量绩效

对教研组的评价不仅要重视发展过程的考核,也要重视质量业绩的考核。学生的测试成绩不是考核教学质量的唯一指标,但永远是重要的指标之一。我们依然要对学科高考成绩以及全市调研测试成绩进行分析,评定学生的发展态势。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应该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教研组团队的整体提升离不开区域性名师的支撑与引领,因此教研组的建设要有本学科名师培养的目标,并有计划、分步骤地加以实施。另外,教师显性的业绩还体现在教学竞赛、论文写作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这也是教师专业能力最直接的证明,应作为考核的重要项目,见表5。

三、评价过程

教研组的评价是个动态的过程,以扬州市高中地理优秀教研组评审活动为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确定标准阶段、实施评审阶段和成果反馈阶段。

1.确定评审标准

教研组评价标准的制定要尊重广大教师的意见,维护教师的话语权,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同时,要让大家理解高中地理优秀教研组的评审是为了深化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促进地理教研组的建设和教师的发展,从而全面提升我市高中地理教育教学质量。因此,评价标准是由教研室、学校领导与高中地理教师共同协作制定的,经历了意见征求、磋商、修订的过程。

首先,市教研室向县教研室以及不同星级的学校下发了《扬州市高中地理优秀教研组的评价标准建议书》,要求从“师德组风、制度管理、职能发挥、课题研究、质量绩效”五个方面分别提出评价建议。然后,市教研室整合征集来的建议,制定了扬州市高中地理优秀教研组评价方案(初稿),再次下发征求大家的意见。最后,召开了教研员、校长、教师共同参与的研讨活动,本着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审制度的原则,对评价方案进行修订,特别是就评价指标进行充分商讨、论证,最终确定了扬州市高中地理优秀教研组评价方案,其核心内容即前面所阐述的“评价原则”与“评价指标”两大板块。此外,还确定了评选方法和奖励措施,提出每两学年为一个考评周期,从而确立了教研组评价的长效机制。

2.实施评审计划

对教研组的考评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平时督查与集中考查相结合,查阅资料与各类问卷、座谈、访谈相结合的办法。另外,由于城乡差别,优秀地理教研组的评审分为“城市组”和“农村组”两大系列,这对农村学校教研组的建设起到了激励与推动作用。

扬州市自2005年秋开始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因此要求各校地理教研组的自评工作在2007年8月底前完成。各教研组根据评审指标,逐条对照,认真做好资料的积累、分类、整合等工作,完成自评报告,并提供各类有效材料。除评审要求说明外,提供的材料均指新课程实施后近两年的各类成果证明。

各县市区教研室根据学校教研组的自评情况,结合平时督查情况,对所属学校的教研组进行初评,并分别推荐一所城市学校与一所农村学校的地理教研组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复评。

扬州市教研室对上报的所有教研组进行集中考评。评审小组赴学校充分调研,了解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的意见,并对申报材料进行综合考核。最后,每位评委根据评审指标打分,经过分值统计,将总分分别位居前四名的城市学校、农村学校的教研组确立为扬州市第一批高中地理优秀教研组。

3.反馈评审成果

优秀教研组评审活动的结束决不是评价活动的终结,还需要一个反思推优的过程。

由于教研组的评价标准是经区域性研究共同体反复论证形成的,既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又加大了管理力度,还推动了新课程的改革。更为重要的是,评价标准作为规范性的制度,界定了教研组的职能,使得教研组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教研组的评价是重视过程的评价,考评活动涵盖了教研组两年的发展历程,有利于我们观察到全组成员的成长轨迹,也将全市教研组的建设推上了加速发展的轨道,从而大大提升了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优秀教研组的评审还具有奖励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我们对优秀教研组进行表彰,将他们的事迹与成果在网站上以树立典型。就全市教研组而言,可以通过“吸取他人经验再创造校本化发展提升”的过程,进行优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当然,在教研组考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如有些教研组日常资料的积累与保管不当,使得过程性资料缺失而影响了成绩;有些教研组长的职责还只停留在“上传下达”层面,对全组教学研究的引领作用不大;许多教研组的教研经费与时间还难以得到保证等。这需要我们进一步调整与完善教研组评价方案,使之真正成为一个促进广大教师不断发展的有效机制。

新课程研究篇5

[关键词] 新课标 课堂教学 模式研究 创造能力

美术教育具有启迪心灵,开发智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他们成为心灵手巧,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人。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发展,对中学美术教育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就是必须具有创新精神,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创造能力人才培养过程中,中学美术教育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职能。中学美术教育主要承担着两方面的职能:

第一,是以艺术形式进行美术教育的手段。系统地向青少年进行全面审美教育,使他们从小建立对美的追求,培养美的情操。

第二,是一门培养青少年形象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科。目前,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多种艺术思潮不断涌现和更新,需要对现代艺术进行创造性的探索,绘画、雕刻、工艺美术以及建筑领域都急需在创新中求生存、求发展。美术的创造能力教育要从青少年时期开始抓起。

现代美术教学已经从着重进行描摹能力的培养转变到着重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将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智力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从青少年的年龄与心理特征出发,改变传统的单纯临摹、复制自然的呆板教学方式,努力培养青少年的独立见解和主观意愿。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减少对客观现象的机械、被动临摹,努力以想象画、记忆画、创作画等形式出现,使学生的大脑和眼睛从固有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用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周围事物。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大胆构思,构筑一个全新的富有生命活力和创新精神的艺术世界。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和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基础教育作用,彻底变革长期以来形成的陈旧的、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是现代艺术的最高追求,正是由于艺术的创造性,艺术才能不断延续和发展,长葆青春的魅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艺术想象力。

一、增强创造内力,激发创造欲望

中学美术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转变教学观念,切实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陈旧观念,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和独到的艺术见解。淡化、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坚持和发展启发式教学,努力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在美术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美术学科的学习作为自身实际需要和生长需要的内驱力,将美术学习的参与权、选择权和评价权大胆放手给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给学生以充分选择的权利和空间,从而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欲望。

教学中,要努力营造适宜创造力培养的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确定主题发展的组织形式,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主动参与探究的空间。对学生的积极探索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自评、互评、展评等评价方式,使学生获取成功的积极体验,通过自己的美术作品,激发自我实现的需要和求知和审美的需要。

美术学科具有特有的宣泄情感、陶冶情操的艺术魅力,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和艺术创造的内驱力。使学生将认知和情感统一起来,获取主动学习的积极动力。如在教学《构图的基本要素》时,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绘画组织形式的单一性和局限性,进行必要的课堂知识拓展,让学生在学习绘画的构图知识的同时,了解一些摄影的构图形式。同时,必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的欲望。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教态要和蔼可亲,努力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护,以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教育中,要努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将美术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渗透和相互联系。在美术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与本课节内容相关的创意练习。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椅子有哪些?请联系生活中的椅子造型,设计几个椅子造型。这些创意练习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闸门,使美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美术作品中体现了他们的所见、所想、所感受的事物,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扩展性形象思维得以开启,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新形象。

三、强化探究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学特别强调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获得对基本知识的领悟,强调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强烈而持久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创造精神得以发挥,主动探究能力得以培养和形成。

创造学之父奥斯本曾说过:“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类正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美国肯尼迪宇航中心大门上写道:“只要我们能梦想的,我们就能够实现。”想象是创造的先导,又是创造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美术教学中离不开想象。教师要千方百计利用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色彩学习中的色彩心理联想,当看到红、黄色时,可引导学生联想到燃烧的烈火,喷薄而起的朝阳,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将生活中具体事物和抽象联想结合起来,合理利用色彩的心理联想特性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此外,教师还要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成立美术兴趣小组,定期组织美术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文化馆、少年宫、少年活动中心的美术活动,把学校美术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努力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为他们多提供艺术创造的机会和平台,确实提高美术素养和绘画水平。

加强美术教育创造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美育的重要目标。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勤于研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钻研和探索,努力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风格,探索和完善符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崔雪梅.探究性教学的实施原则[J].山东教育科研,2002,(10):28-29.

[2]罗海嵩.对探究性教与学的认识[J].湖南教育,2002,(5):33.

新课程研究篇6

关键词:新课程;探究;合作;体育

传统的教学模式反映在体育教学上,主要是通过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方式进行,教师主要是按照体育课的要求来让学生去完成规定的动作,而不去实际的考察学生的真正需求。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后,任务型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理念被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反映在小学体育课上,对学生的要求也不断增加,但从总的来讲,还是更注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身体素质的提高,不会一味的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个同学。

1准备活动阶段

传统的体育教学,在上课前几分钟要做准备活动,这是体育课的必须阶段,一般都是老师规定的手、腕、肘、肩、腰、腿、膝、踝、脚的简单活动,老师在前做,学生在下活动,显得简单无趣。新的教学理念引入以后,虽然还是这几个部位的活动,但我们要打破那种单调的模式,比如老师是不是可以引入一些健美操和广场舞的动作加入到准备活动之中,然后再辅之以音乐,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增,枯燥的准备活动就变成了有趣的体育舞蹈,既对学生的身体部位进行了运动前的准备,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真是一举两得。同时,我们也可以选出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让他们为大家做示范,并协助老师去带动每一名学生去进行练习。再有,我们也可以像其他课程的教学那样,把学生按照不同的身体素质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对每个小组抽取的精英学生进行特殊培训,然后再由他们去负责把每个小组成员的练习教会,然后再进行集体汇演,也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不但满足了,学生的分工也显得十分的清晰,学生的任务也十分明确,最终使我们的体育课准备活动会做的很好,而不会让那些偷懒的学生成为漏网之鱼。

2课堂教学阶段

对于小学生来讲,按照传统的划分为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三类,因此,我们在对不同的年龄段进行教学时,也要注意其特点,分层次的对其进行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一般来讲,由于其年龄段较低,所以其性格特征还是处于儿童的心理,天真、爱游戏,是他们的主要特性。因此,在这一学龄段上,我们主要是训练他们是否能够剖开家长的溺爱,有效的和其他同学合作。而训练的方式除了要训练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外,则更主要的是训练必须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比如在二人组游戏大搬运中,我们首先要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然后,每组分别派两个队员,通过身体部位夹着篮球,不让它掉下来,依次进行比赛,规则是哪个队的球要掉下来,都要回到原地,最后以时间最短者获胜。这样,通过游戏的训练,既训练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训练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对于此学龄段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其学龄段增加以后,心理处于半成长期,游戏是需要的,但已经不能局限于低等的游戏,所以,我们在安排中年级学生的活动时,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体育技巧了,比如在跳绳、短跑、篮球等。在这里,为了训练学生的团队意识,所有的体育项目更适合在小组中进行,在进行比赛的时候,也尽量的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展出,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们更好的训练其合作的意识。比如在短跑训练的过程中,接力是一种很好的模式,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主要的是在竞争的同时,能够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以潜能激发的形式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换句话说,把传统的胜利与失败由个人上升到团队,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耐力。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自我意识也逐渐的增强,按照民间的说法其“越来越不听话”,他们已不再局限于教师的指挥,他们往往会有一些新的想法,但竞争意识和炫耀意识还是很强的。根据这一特征,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不妨抓住这一心理特征,通过自我表达的时候,通过反思来决定他们的成败,这可能是一种很好的培养方式。比如,当两个学生由于输赢问题争吵起来时,我们不妨让他们静下心来,分析下原因,究竟是对方的实力强还是自己的实力强,究竟是对方违规了还是自己违规了等待。这样,我们就会让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得到很好的训练,使其不会由于头脑发热而做出错误的事情。另外,在运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探究,看在传统的体育训练上,是否还有更好的训练方法来增强我们的身体素质。这样一来,通过学生的研究和创造,就会呈现出很多训练的方法,我们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可以一一的评价其是否符合我们的学生训练,如果一旦有适合的,我们还可以以流动红旗的方式进行推广,直到新的训练方法出现。

3下课前的总结

以前的体育课,在下课之前,都是老师在前面总结一下,然后顺便告知学生下节课要做什么。新的课程理念引入后,课堂总结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一般来讲,课堂总结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总结本次课的得失。教师可以从小组中随机的抽取几名同学作本次课的总结,并根据其所做的总结进行评价,以对其他同学进行启迪。这在新的课程理念里符合小组汇报的理念。另一方面,我们主要是对下一次课的准备进行说明。尤其是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去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程道具准备,以任务的形式布置给学生,以便于其在下次课时进行展示。综上所述,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小学体育课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模式着实不适应当前的教育发展,因此,我们作为小学体育老师,一定要认真的研究课程标准和学生的特点,以便于能够把我们的小学体育课上的更加生动与实用。

参考文献

[1]闾可和.小议课堂教学模式之改变[J].教学与管理.2004(09).

[2]王德敏.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5(06).

[3]曹春茹“.真”与“珍”的课堂教学反思[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Z1).

新课程研究篇7

关键词:地理 课堂 管理

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课堂管理的目标与教学目标是一致的。课堂管理应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科学、民主的课堂管理。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师生互动过程。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还应是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教师除了运用各种教学指导性策略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还要协调好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三者的关系,整合课堂中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可以维持课堂稳定,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降低教师的焦虑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教学工作的成效。由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管理过程,不仅是促进学生学科学习的重要条件,而且其本身也为学生社会性学习提供了学习内容和真实情境。

课堂教学与课堂管理息息相关,要提高课堂管理水平,就要遵循科学理论原则,用心灵构建别样策略,即在忘我的境界中演绎课堂管理者的角色;让课堂教学与课堂管理达到水融的境界;用心灵之声演绎课堂艺术,使教学与课堂情景交融,交相辉映。本课题的研究缘于个人工作经历与课堂管理体验和新课程改革与时代的发展背景,在分析了课堂管理行为失控的现状及主客观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课堂管理研究的意义及理论基础,进而对初中地理新课程课堂管理的前提、要求、理论依据、原则、策略及技巧训练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意在促进新课改的有效实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课堂管理水平,为新教师有效管理课堂提供策略援助。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师生互动过程。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还应是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教师除了运用各种教学指导性策略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还要协调好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三者的关系,整合课堂中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可以维持课堂稳定,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降低教师的焦虑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教学工作的成效。由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管理过程,不仅是促进学生学科学习的重要条件,而且其本身也为学生社会性学习提供了学习内容和真实情境。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要求从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等方面重建课堂生活,注重认知、体验、感悟等生活形式的统一,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从而真正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

我自1999年7月1日大学毕业从事初中地理教学10个年头了,我对各种课堂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多种尝试。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怎样去吸引学生?并尝试着使自己的课具有一种“魔力”能把学生给吸引住。我的教学经历使我认识到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是教师的必备素质,是普通教师成长的重要基础。在过去的教学中,我较多采用的形式是用“精神管理”的方式带领学生学习。教学中较多地考虑纪律性和有序性。

通过学习新课程的有关思想,我的课堂教学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则尽可能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尝试着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自由。结果,课堂虽没有以前安静了,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思维更活跃了,学习更主动了,学生也更可爱了。教学的快乐来自于学生对我所教课程的喜欢,对教师的喜欢。我在教学中体会到“教学相长”的快乐,感受到来自于学生的精神激励。在教学中,我也常常会被学生“问倒”,可我不再感到“惭愧”和“自责”,不再为了面子掩饰自己的错误,反而为有这样能干的学生而高兴,毕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觉得教师的威严并不是最重要的,和学生接近,让学生了解、理解、接纳并喜欢才是快乐的源泉,我感到我不再是和学生的顽劣性作斗争,而是和我们共同的敌人“无知无能”在作对抗,常常感受到“师生同盟”的快乐。

新课程研究篇8

创新思维教育培养重要性

我国的教育方式与国外的教育方式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外学校的课堂教学与我国的课堂教学相比,气氛活跃,且上课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另外,我国学校教师总是提醒学生“吃”透课本知识,将知识传授的方式局限性大。国外教育倡导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国外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设法引导学生的眼光转向课本之外的知识,在让学生保持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以及探索欲的同时,也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以及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手工课,我国的学校老师会说“我们这节课学习捏小鸡,老师怎么捏,你们就怎么捏”。而美国老师的教学方式则是“这节课我们学习捏橡皮泥,你们想捏什么动物就捏什么动物”。从上面这个例子就能够看出来,我国所实施的是定式思维教育,而国外则实施的是创新思维教育。由于我国的教育一直都是定式思维教育,这种教育的局限性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发不了创新思维,所以《语文课程新标准》的制定是受了国外教育的影响。《语文课程新标准》的理念将我国课堂教学长期以来的旧观念转向关注每一个同学的发展,其次还兼收并蓄了现代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经验。

语文课程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语文教师必须要接受和适应新课程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里面多出了一些新理念。之所以说语文新课程的核心是语文素养,是因为《语文课程新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语文课程应该全面关注并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课程的创新思维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使每个学生都养成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说白了,语文素养就是通过语文课程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语文的情感。语文教师通过《语文课程新标准》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及运用语文知识,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听说读写能力及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次,《语文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该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贯彻以生为主的思想观念。在教与学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学生探究,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

语文教师要建设开放且灵活的语文课程 语文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给学生举一些语文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例子。其次,语文新课程的理念提倡教师设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的能力。所以,语文的教学方式不应该只局限于课本、教室,而是应该融于社会生活中;教师不应该将课堂教学过程看作是动态教案的演绎,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灵活的确定教案,尽可能地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需求。教师必须要注重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一方面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及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特别是年龄比较大的语文教师,更要克服在长期教学中所养成的习惯,力戒讲解式、陈述式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要采取探讨式的教学方式。

语文教师除了要接受和适应新课程的理念,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语文课堂具备更全面的知识、能力以及实施创造性的教育。只有这样,小学语文课程才能够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小学生的持续发展。

语文老师要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活动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教师从学生的管理者变成为学生发展的引领者和帮助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领者以及教学内容的研究者,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另外,教师在语文新课程教学活动中,既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学习语文知识,也要敢于对问题提出质疑,针对问题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这些正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打破陈旧的教学思想,开拓新的教学方式,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学生也才会得到持续发展。

结束语

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教”,从而忽略学生的“学”,如果小学语文教学不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注重知识的灌输,那么很可能会导致学生被动盲目的学习,缺乏创新思维。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的创新思维能力。

上一篇: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范文 下一篇:机电一体化课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