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消费范文

时间:2023-10-25 14:45:12

信息消费

信息消费篇1

[关键词] 网络信息 消费行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日益成为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信息的开发、管理、利用,以及供给、传播、消费,关系到个人、企业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信息消费是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活动,它能满足人的信息需求和求知欲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网络信息消费是指人们使用网络信息资料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的过程,包括信息资料的使用过程,即对内容的吸收、利用和信息需求的满足过程,保证吸收的信息与需要相匹配。正是因为信息具有物质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人们才把信息作为消费对象,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消费信息。网络信息消费是社会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以满足自己需求的一种高层次消费活动。

一、网络信息消费的现状和特征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与通信网络密切结合,引发了信息传播的大革命,信息的商品化程度加深,信息产业崛起,网络信息消费逐渐成为信息消费的主体。

与其他消费相比, 我国网络信息消费具有以下特征:

1.信息消费的国际性和开放性

网络在全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 ,把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在网络空间里信息消费市场没有国界、疆域限制。网络又是一个开放的媒体空间, 通过因特网, 人们可以很方便地获取国内外的信息, 有信用卡的用户可以成为全球的信息消费者, 使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世界范围的信息和服务。

2.知识水平、经济收入决定的信息消费的层次

知识水平、经济收入越高者, 其信息消费的欲望就越强烈, 信息消费的层次就越高, 多以网络信息消费为主。反之, 知识水平、经济收入较低, 信息消费的层次也较低, 如听收音机、看电视、读报纸等。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 而中西部经济相对滞后,所以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方的信息消费水平居全国前列,而众多西部地区的信息消费水平依然处于较低层次。

3.信息消费的个性化

在市场经济时代, 商家必须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才能赢得商机。在信息消费市场, 商家同样把满足个人需求和兴趣放在第一位,网络运营商在经营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手段等方面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要,设立更多的专业网站, 来适应这一趋势。

4.信息反馈的及时性

在网络时代, 信息消费者随时可以通过网络把消费后的反馈信息传给网络运营商, 运营商能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产品和服务, 以适应消费者的需要。

二、影响网络信息消费行为的因素

影响用户信息消费行为的因素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1.用户的信息需要

信息需要是指人们在从事各项实践活动过程中,为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而产生的对信息的不足感和求足感。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社会现象日益复杂,人们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进行各项活动时就更加需要了解情况,掌握知识,以便做出有效的决策,于是信息需要也日益增长。当一个人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问题,需要获得信息来支持该问题的解决时,我们就说他具有信息需要。当信息需要成为信息消费的满足对象时,其目标所在就成了信息消费的行为目标。因此,用户的信息需要决定了信息消费的目标。

2.用户的素质

用户使用信息满足需要的消费过程,主要是对信息内容吸收和利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用户的知识、智力和能力水平等素质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不仅影响用户能够表达出其信息需要,而且制约着信息需求与实质问题的关联程度。

3.用户的支付能力

用户在信息消费中的支付能力包括在收入基础上的货币支付能力和时间、精力等的投入程度。货币支付能力与信息消费存在着相互促动或相互制约的关系。当货币支付能力较高时,信息消费可能增长,信息消费水平的提高又会因其生产力作用而增加用户的收入,进而提高货币支付能力;当货币支付能力不足时,信息消费可能受到限制,信息消费的不足又会制约收入和货币支付能力的提高。有人曾对信息消费水平与国民收入进行回归相关分析,认为信息消费水平与国民收入呈线性相关关系。

4.信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信息剧增”现象,信息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人们的处理能力,人们再也无法像早期那样仅凭自身的生理器官来获取和使用信息。如何延伸和扩展人的感觉器官、传导神经网络、思维器官和效应器官的信息功能,以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成了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信息技术。用户如果有较高的技术装备,信息消费的数量规模和质量效果就可能得到扩大和提高,进而影响其消费结构;如果技术装备很低,用户就无法获取和消费使用更多的信息,就可能影响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

总之,信息消费是一个由信息需要、用户素质、支付能力、信息的质和量、技术手段等因素共同构成的运行系统。其中任何一个变量的变化都会导致相关的失衡,进而引起信息消费过程的转向、畸形或停滞,以及消费结构的变化。

三、网络信息消费行为所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我国网络信息消费刚刚具备较大规模的初步发展,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去面对。

1.网络信息消费呈现出明显的地域不均衡性,以及消费结构不均衡性

第15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农林牧渔工作人员总共占上网人数的0.8%,70%的农村人口的信息消费总量不及城市的三分之一,网络信息消费更是远远低于这个数字。“数字鸿沟”问题在城乡之间表现得尤为突出,反映到网络信息消费领域里,表现为随着地域差别趋势的扩大,其网络信息消费鸿沟也将继续扩大。其结果是,一部分人是手机上网,电子购物,网上娱乐,一部分人则是忙于改善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随着城市网络信息消费的日渐增长,广大农村的网络信息消费长期滞停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网络信息消费结构的非均衡性表现在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共占78.4%)远远超过学术研究、商务活动和网上购物的总和(0.9%),这种巨大的差距显示出网民对网络信息消费的不成熟性。“获取信息”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获取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将用于什么样的用途都不明确,并不排除获取或散发一些无用或是有害的信息,这就不是正常的网络信息消费研究范围之内了。网络信息消费结构的不平衡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网络信息消费的质量。

2.用户网络信息素养

在我国农村居民中,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信息意识淡薄,制约了对网络信息消费的数量和质量。网络信息消费尚未得到普及,相当一部分用户仍然习惯于传统的信息供求模式,导致目前我国网络信息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还有少数网络用户利用网络进行非正当的活动,而一些网络信息用户缺乏必要的自我约束和对信息的鉴别分析能力,加上自我保护意识较差,不加分析任意接受别人的信息,结果给自己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上网不慎而导致上网费用高达上千上万的案例已屡见不鲜。

3.网络信息监管问题

目前,网上虚假、无用信息很多,市场上适销对路的信息精品如大海捞针。网络监管不力,使用户对网络信息产品的期望收益与实际增殖之间反差过大,对网络信息消费缺乏热情,对网络信息产品和服务产生信任危机,网络信息消费心理脆弱,严重制约了网络信息消费市场的发育。

4.知识产权和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

网络信息是有其知识产权的,包括版权、专利权、商标权等。而目前对信息的复制、篡改、任意传递轻而易举,防不胜防,网络侵权此起彼伏。我国网络信息产品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环节立法滞后,对网络信息消费者缺乏应有的法律保护,使网络信息消费者的权益受损极为普遍。

四、引导网络信息消费健康发展的措施

为了使我国网络信息消费健康高速的发展,我们必须引导网络信息消费走向正规,所以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发挥政府宏观政策引导的积极作用,制定有利于网络信息市场发展的宏观政策

加快网络信息消费立法,加大网络信息监管力度,规范网络信息消费市场,提高网络信息服务质量。制定信息法律主要包括知识产权法、网络技术安全和标准法、消费者个人隐私保护等。要通过强化信息质量控制和市场管理,防止信息污染和信息犯罪,保证信息安全,切实保护网络消费者的权益。

2.加强信息素质教育,增强全社会的信息意识,提高全民获取信息的能力

加强信息素质教育,需要普及高等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信息消费力;通过各种继续教育和网络信息利用实践,提高对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信息检索工具的掌握程度,为提高网络信息消费质量奠定良好的主体条件;加强网络信息消费教育,逐步改变人们盲目追逐新潮的消费心理,促进网络信息消费向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提高信息主体的法律意识、伦理道德观念,从而有助于提高网络信息消费的层次。

3.努力填平“数字鸿沟”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弥合“数字鸿沟”。(1)加速政府上网工程,提高政府利用信息管理社会和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实施政府上网工程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制度障碍和人力资本障碍。(2)加大教育系统和国家创新体系的计算机普及和因特网接入,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同时也提高未来劳动者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水平。(3)积极推进农村的社区接人和设立普遍服务基金,大力推进农业与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强化农村电信基础设施投资,逐步实现网络在农村地区的社区普及化。(4)加大西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西部地区利用信息技术的机会以及扩大信息技术的需求,缩小“数字鸿沟”。

4.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制度体系,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强化信息系统

信息对称主要靠制度保障,管制和信誉是解决非对称信息的两个基本机制,两者有替代性也有互补性。要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规范信息消费市场行为,为信息消费营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加强信息鉴证和网络监管,强化信息系统,维护学术权威和专利,维护消费者权益;努力研发网络安全程序,杜绝各种网络犯罪,维护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

参考文献:

[1]胡智史毅华:发展完善信息消费的思考[J].当代经济科学,2001(2):79一82

[2]侯延香房玉琦:信息消费障碍及对策分析[J].情报杂志,2003 (7):9一10

[3]金燕:信息消费质量:含义、评佑及提高[J].情报资料工作,2002(1):26一28

[4]王桂云:影响用户信息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J].信息研究,2002(1):41一43

[5]张鹏: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比较分析[J].统计与信息,2001(6):26一28

[6]岳剑波:信息管理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信息消费篇2

随着企业经营模式的发展,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以及来自银行,债权人等外部资金的介入,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日益重要。下面就对会计信息消费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

1会计信息消费客体的问题

会计信息消费客体即会计信息消费指向的对象--会计信息产品,目前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产品还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会计信息一般指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临时报告及其他披露文件。人们获得的会计信息主要是公司通过公开媒体或指定渠道披露的。由于会计准则的制定一般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对于某些新出现的情况,会计准则没有给予一定的规范,致使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中可能不包括一些新出现的会计事项。另外,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是针对广泛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一般都较为笼统,不具有针对性,无法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特定需求,影响这一部分消费者的消费水平。

2会计信息消费主体的问题

会计信息消费主体即会计信息消费者自身的结构与素质,对会计信息消费的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是投资者结构不甚合理。中国股市的投资者,从资金规模和投资行为来看可分为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但机构投资者在我国还相当缺乏。个人投资者中小散户投资者又占了绝大多数。这意味着,我国股市的投资主体仍然是“散兵游勇”,散户市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波动性大,股价具有相当大的可变性,使市场处于不稳定状态。二是投资者成熟度不够。投资者成熟度是影响投资者对会计信息需求的重要因素。衡量投资者的成熟度主要可从两个角度考虑:投资者的知识水平与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会计信息是一种专业化较高的信息,现有的会计信息往往不能直接用于决策,而需要使用者的分析与理解。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不仅由其知识水平决定,更重要的是由其投资理念决定。投资理念主要分为投资与投机两种,二者在行为动机、风险态度、带来的社会影响等方面都有显著不同。在我国,多数投资者为散户,他们倾向于短期操作以博取差价,非理性地追涨杀跌,以投机心理来炒作股票。三是投资者群体影响力较小。信息使用者的群体影响力直接影响着其信息消费的反馈与满足。我国投资者绝大多数为个人散户,而且以投机为主要目的。他们具有分散性、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其群体影响力非常有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会计准则制定上。由于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反复博弈的结果,从我国目前看,政府在各利益相关群体中其影响力无疑是最强的,加之其具有准则制定的垄断权,所以准则制定中会优先满足政府的信息需求。个人散户由于分散性,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群体组织,对社会资源分配的影响力有限,使得其在准则制定的博弈中处于劣势。(2)在对经营者的信息供给约束上。在市场经济中,投资者所享有的权力和获得的收益依据其所持有股份的大小而决定。个人散户往往所持有的股份较少,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不能获得企业的充分讯息,只能被动接受企业经营者的信息供给,由于对管理层的影响力有限,所以难以通过对经营者的信息供给行为进行直接有效的约束来满足自身的信息消费需求。(3)在法律保障上。由于“搭便车”的存在,个人散户很难有效地组织起来向外界传达共同的意志,使之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难以寻求法律上的保障。由于这一群体的分散性与流动性,在司法实践中制定相关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法规制度也较为困难。此外,其他一些会计信息主体如债权人、政府部门等也存在诸多问题。超级秘书网

3会计信息消费环境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经济环境方面。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下,上市公司大多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政府作为投资者,其产权控制趋于弱化,董事会对经理层的控制力弱,导致了内部人控制问题。经营者在公司决策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并控制生产的会计信息数量和质量,从而使会计信息消费者不得不服从他们的意志,这极不利于会计信息消费者发挥其积极作用,不利于会计信息市场的发展。二是法律环境方面。我国目前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会计法规在制定上没有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法律条文过粗,致使执行起来依据不足,缺乏可操作性,相应的民事制裁十分薄弱,从现行法律体系中找不到具有操作性的条款。

4会计信息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

会计信息消费行为是指会计信息消费者在一定的消费心理支配下,对会计信息这种特殊商品所采取的选择、评价、购买和使用的一系列行为活动。会计信息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只有被会计信息消费者所消费,才能体现出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信息消费篇3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预计,到2015年中国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3.2万亿元,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从而成为国家新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发达国家的GDP中,服务业产出占比在70%~80%以上,其中50%以上都是信息消费服务产出。而中国服务业产出在GDP中才占到43%,其中信息消费服务业产出占比是多少,现在无确切统计。

农业产出在美国GDP占比不到两个百分点,工业产出占比20个百分点,美国大部分GDP占比都是服务业产出。对比美国,目前中国还是以生产物质产品为主,甚至有人认为只有工业、农业才是实体经济,才会产生价值,服务业并不能产生价值,这是一些人在GDP认知上的一个重大误区。

据统计,2011年全球GDP总量大约62万亿美元,我国GDP总量为5.7万亿美元。但必须注意的是,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物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在一定的社会阶段,如果信息消费太少,就会相应过多地消耗物能资源;反之,信息消费强度提高了,有利于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淘汰高耗低效产品,提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相应减少物耗、能耗。在这三大基础资源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置换关系。

我们用钢铁、水泥加粮食产量代表社会的物耗;用一次能耗总量代表社会的能耗;用通信业务总量和研发(R&D)费用支出代表社会信息消耗量。采集中国2000年度至2009年度统计数据分析发现,单位GDP的信息消费量每增长10%,单位GDP能耗降低1.8%,物耗降低1.4%。

促进劳动就业的高级化

凡从事信息的采集、传递、处理、复制、存储、销售和利用的职业活动,均可称作信息劳动。有人把人类劳动分为五钟形式。它们是:纯粹力学式劳动,位置移动式劳动,机械反应式劳动,信息操作式劳动,智能创造式劳动。一般说来,信息操作和信息创造均属信息职业活动,力学、移动和反应式劳动属于非信息职业活动。

信息劳动是一种高级劳动。不论是公司经理的筹划、谋略,还是科研人员的设计、实验或者计算机人员的操作录入,都要比一般重复性体力劳动需要更多的知识和智能。

马克思曾使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概念来解释价值的形成过程,“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也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有人坚持服务性劳动不创造价值,只有工农业一线生产才创造价值的理论,但是他们不能解释“一个国家的生产人口愈少,国家就愈富。因为生产人口相对的少,不过是劳动生产率相对的高的另一种表现”。

当前发达国家信息职业劳动者比重大都超过总就业人数的50%,我国尚处于20%~25%之间。看一看我们周围的人群,哪个工作岗位没有计算机,那个青年农民没有手机?未来的关键问题是如何通过多样化信息消费,创造更多的高级就业机会。

我们要正视信息服务的主要经济特征。工业社会主要靠制造业推动,信息社会主要靠服务业拉动,工业经济是供给论,信息经济是消费论。工业产品的重要特征是独占,越占资源越少;信息服务的重要特征是共享,越共享信息量反而越大。工业消费适应标准化规模经济,追求规模和数量;信息消费适应多元化范围经济,追求多样和质量。工业经济成本递增,效用递减,嫌贫爱富,适合梯度发展;信息经济成本递减、效用递增,普遍服务,更适合均衡发展。

现代化的实质是工业现代化,然而在以精细加工为核心技术的工业领域,除了美国和极少数西方国家之外,其他国家很难找到再次领先的机会。虽然二元对立行为模式造就了西方国家强大的工业生产力,但是发展中国家追随过度工业化道路却带来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严重损害,人们开始反思世界经济向何处去。

2012年我国钢铁产量超过7亿吨,占全球钢产量的46%,是美国钢铁产量的7倍,结果并不再说明先进。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把我国又推向设备制造业的中心地位,但是在精细加工等核心技术领域,我国还是没有领先的机会。

面对新一轮技术升级,先进生产力不再属于精细加工能力,而在于精巧设计和软件编制能力。我们的设计人员可以设计出材料更节省、功能更强大的芯片,拿到美国或者欧洲加工;我们可以编制出更先进的系统软件和3G、4G标准,向全世界开放使用。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上帝已经把主导工业现代化的能力给了西方国家,而有着千年文化积淀的东方大国,却迎来了信息时代更重要的历史机会。

记得我国加入WTO不久,有学者提出我国只在劳动密集行业具备优势,所以应该加大轻工、纺织、农产品出口力度,逐渐淡出高新技术领域的角逐,像某些发展中国家那样购买一个现代化。其实他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现实,就是新一代中国人,已经进入了核心信息技术领域,显示出东方人的思维方式在信息时代比西方人更具优势,关键是我们的传统观念和制度能否适应时代的要求。

因此,要支持和促进各行业信息消费需求,尤其是教育、医疗、社区等民生类公共信息服务消费。政府要引导构建各类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化企业,比如公共电子商务平台、电子政务平台。宽带发展需要突破传统市场思维模式,处理好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专业化与多元化的关系、同质化与异质化的关系、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同时,促进三个创新:理论要创新,从传统经济理论到新经济理论;管制要创新,从政府和企业的两元治理到企业、政府、社会三元治理,企业为主体、政府做引导、社会促协同;经营创新,要研究互联网的公共理性精神和社会化企业运营模式,在促进信息消费均衡发展中扩大企业的赢利空间。

天然适合服务大众

信息经济是天然大众经济,我国信息化发展已经出现两个失衡,一个是中东西部的区域失衡,一个是城乡失衡,数字鸿沟非常明显。主要是因为传统经济规则和商业模式阻碍了信息生产力的发展。

然而信息经济又具备摩尔定律、吉尔德定律、梅特卡夫定律,这些定律都表明信息经济的成本递减性、收益递增性和网络外部性,是天然适合服务大众的经济领域。我们必须变革现代企业的传统经营理念。一是经营目标要从利润最大化过渡到价值最大化,二是要从经营者过渡到消费者上来,三要从同质对抗性竞争发展到异质合作性竞争上来。

长期以来,我国只有营利企业和非营利事业两类经济实体,而对于基础性、公共性企业则按照一事一办的国家临时政策灵活处理。后来有人主张完全市场化改革,结果许多带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企业很快成为高利润甚至暴利行业,石油、电信就是典型的例子。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首次明确,水、电、气、石油、交通、电信行业中自然垄断环节的价格不能完全放开,就是要把技术进步和网络外部性的好处尽快还给广大消费者。基础网络企业应该维持低利润经营模式,以更好发挥它的外部效益,支撑多元化的信息应用服务,以更高的服务质量、更低廉的价格刺激信息消费。

在中国的企业家中,任正非较早认识到信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传统经济是以钢铁、水泥和稀有金属为基础资源,这些资源越用越少,越用越贵。信息经济是集成电路、光导纤维,其主要资源来自于沙粒,是从沙粒中提炼出的二氧化硅,而沙的资源使用是不受太多约束的;另一个资源是人的智力,人的头脑越用越灵。所以,谁要是像经营原子一样经营比特,肯定要犯大错误。但是现在,很多人仍在犯这样的错误,包括某些国有企业,也包括一些传统经济学家,他们认为信息消费不宜全面过早提倡,而是应该回到钢铁、水泥、房产等实体经济上来。这样的观点都是只看到某些国家发展的支流,而没有看到整个经济社会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变革的世界大势。

信息消费篇4

关键词:信息消费 偏好测度 "绿色"信息消费

一、信息消费的提出

信息消费是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或者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经济活动[ ]。

我国对信息消费比较系统的研究始于1994年,郑英隆在他的《信息消费论纲》最早提出信息消费。之后,贺修铭在《信息消费概念的确立及其理论基础―兼论信息消费学的建设》一文中,从“大情报”观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信息消费的概念。他认为信息消费是指社会信息生产和交流的过程的延续,是信息消费者获取信息、认知信息内容和再生信息等基本环节所构成的社会活动[1]。

二、高校大学生信息消费偏好测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被构建的愈渐完善以及网络共享的便捷性进一步得到了提高,信息产品和服务也愈来愈丰富,质和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信息产品和服务的选择空间变大、来源可信度不确定等问题,决定了信息消费的不确定性。即在可选择基础上,由于消费者个人偏好等主观倾向和态度对消费的影响是有着巨大差异化。

高校大学生是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数量逐年增加。据统计,2015年毕业生将达到749万,其信息消费的多样性且对内需的拉动的意义都显而易见。因此,对高校大学生信息消费的个人偏好测度有着切实重要的意义。

(一) 消费序列测度法

消费序列是指在信息消费过程中,由于收入、价格和偏好的局限性,消费者购买信息产品与服务的顺序[ ]。由消费者序列,可以判断消费者对信息产品的偏好。判断方式有两种:在固定资金的情况下,一是判断消费者消费者对不同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偏好;二是判断消费者对同一类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偏好。

1.对不同类信息产品或服务的偏好

通过消费序列,判断消费者对不同类信息的偏好,序列中消费者最想购买的信息产品或服务,即为消费者的偏好。

确定信息产品与服务的效用,要从正负效用两个方面来分析,用正负效用构成一个效用组合,在确定效用组合的基础上,给出正负效用的分值。再计算其效用差额,即正负效用之差。最后根据所有消费方案的效用差额,确定消费序列。

据统计,高校大学生中,手机普及率达到90%以上,在不同类信息产品和服务中偏好程度比较大,常见的偏好程度较大的还有电脑、书等等,。

2.对同一类信息产品或服务的偏好

相较于不同类的信息产品或服务,同类信息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偏好比较好判断。由于同一类信息产品或服务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因此,判断它们消费序列的方法为:首先确定消费对象的共同特征。再甄别消费对象的特色优势,即在共同特征中寻求独特之处。根据独特的地方,确定不同的消费序列。

以手机为例,共同特征为品牌、硬件配置、软件系统、售后服务等等,但是不同品牌厂家的产品有很大不同。对于品牌,消费者更偏好国外大品牌;对于硬件配置,消费者更偏好主流硬件配置,如八核处理器;对于软件系统,消费者更偏好IOS系统。这样,就可以判断出消费者偏好为苹果手机。同理可以得出消费者对于国产的安卓系统手机偏好为小米手机。

(二) 高校大学生信息消费偏好

高校大学生信息消费的偏好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⑴手机:上网、游戏、聊天;⑵电脑:上网、游戏、观看影音文件;⑶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或电脑网购。

物的消费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信息消费也是如此。当下,高校大学生对信息消费的认识不足。更多时候是为了消费而消费,为了追求时尚、前卫,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在这种被异化的信息消费观的驱使下,学习需求就不再是大学生信息消费的最大需求。

以手机为例:手机发明之初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通讯便捷。但是现在许多手机游戏、社交APP,以及在网络虚拟世界畅游的满足感让大学生沉溺其中,甚至是以能购买最新款IPHONE手机为潮流和实力的象征,相互攀比。更甚者,不管学习、出行、吃饭,都埋着头玩手机,成了名副其实的“埋头族”。他们不仅没有意识到已经被手机掌控,还认为这是当下的大众的常态,只有这样才能融入当下的潮流。

三、树立并践行“绿色”消费观

“绿色”信息消费有两层内涵:第一,消费“绿色”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信息产品的多样性、信息基础设施较弱,以及信息消费保障制度待完善等现实问题决定了信息消费的不确定性和安全漏洞问题。所以大学生在信息消费之前首先要做的是确定信息来源以及信息的可靠性。拒绝色情、、虚假等不良信息。有目的、有意识的消费所需的信息,共同营造好的信息消费环境。

第二,树立科学合理的信息消费观。与其他消费一样,信息消费也需要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⑴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针对高校大学生,除了衡量财力,时间和效用也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学生应该做到自我节制对手机和电脑的依赖。并发扬勤俭节约的美德,坚决抵制消费主义。

⑵避免盲从,理性消费。在消费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时,不要为了潮流、前卫的原因,盲目跟风。针对自身的需求,提高在学习和科研信息消费的比重。

⑶自我提升,协调消费。信息消费的本质是精神消费,高校大学生不能因为贪图物质消费的享受而忽略了精神消费。要协调好精神消费和物质消费,正确定位自我,以自我提升为目的,重塑尚学精神。

高校大学生是承前启后的一代,承载着父辈和社会的厚望。在大学校园这一关键时期,树立“绿色”信息消费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不会在错误消费观下迷失自我、荒废学习。正确引导他们学习和自我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关于信息消费的几个理论问题 [J]. 图书情报工作,2001,(1).

[2].朱红.信息消费:理论、方法及水平测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朱红.信息消费测度方法研究[J].情报科学,2006.

[4].贺修铭. 信息消费概念的确立及其理论基础[J] .图书情报工作,1996(6).

[5].马哲明,靖继鹏.国内信息消费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07.

[6].路强.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与培养途径研究[J].情报科学,2013,3(10).

信息消费篇5

经历改革开放30余年的积累,浙江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模范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一直是新一届浙江省委、省政府思考的大事。今年5月2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下发,这份文件明确提出,浙江要通过5年努力,把信息产业培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信息经济发展的先行区。

一个月后的6月24日,浙江省省长李强在杭州专题调研信息经济工作。他强调,信息经济是支撑未来浙江发展的大产业之一,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拉动力。这位省长形象地比喻说:“要像当年抓大包干、乡镇企业改制、加入WTO那样,抓住时间窗口,大力发展信息经济。”公开的报道中,省长李强干脆省略了“长三角地区”,直接要求各地“努力推动我省从制造大省向信息经济大省跨越,打造全国信息经济发展的先行区”。

“先行区”提出的背景及目标

毋庸讳言,“低小散”一直是浙江经济的隐痛。上半年“江浙赛马,浙江完败”的传言一度令社会猜疑。而除了经济总量的差距越拉越大外,就连人均GDP江苏也已超过浙江的事实,使中国经济的“模范生”――浙江不得不冷静反思自身产业结构的短腿。在这样的背景下,“三改一拆”也好、“四换三名”也好、“五水共治”也好,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其实都是为了淘汰落后产能,为了浙江经济的转型升级。现在,制造大省要向信息经济大省跨越,这样的转型“路径”已日渐清晰――在《指导意见》中,勾画了“七中心一示范区”的明确目标,每一项目标都是部级甚至国际级的: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全国物联网产业中心、全国云计算产业中心、全国大数据产业中心、全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全国智慧物流中心、全国数字内容产业中心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这些宏大的目标,昭示了这个东部大省浙江,已将发展信息经济作为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的战略选择,大刀阔斧、雄心勃勃。

信息经济是一种创新性经济、全球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必然要求,是发挥浙江拥有阿里巴巴、网盛生意宝等在内的电商产业优势,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打造全国信息经济发展的“先行区”,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当前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其中,怎样扩大信息消费是一个大课题。比如:如何有效释放老百姓的信息消费需求?如何务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如何加快电子政务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前不久,作为本届浙江省政府“三张清单一张网”的重要内容――浙江政务服务网正式上线。这个首开全国先河的省级政务服务网,集行政审批、便民服务、政务公开等功能于一体,省市县三级联动,不仅实现了全省政府行政审批等服务事项“一站式”网上搞定,而且还通过记录权力运行轨迹,实现了权力的“全流程”效能监督。

“安全岛”的建设还需发力

大力发展信息经济,浙江的路线图已经绘就,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决心和信心,从省领导到各部门各相关单位负责人,也已跃然纸上。然而,在行进的过程中,如何打掉一个又一个的“拦路虎”?如何为信息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提供保障机制?这些也日益成为一个现实难题。以浙江省消保委接触到的有限事实为例:最近几年来,有关网络购物的投诉量呈直线上升态势。网络购物存在诸多乱象,包括:低价虚假销售、虚增销量、虚构热销假象,涉嫌套取消费者个人信息,随时随意改写库存量、诱发消费者冲动下单,不履行发货时限承诺、虚构发货假象,推卸售后责任、增加消费者负担,快递送货不到位、甚至造成丢失等等;消费者对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有关电信资费的不透明、不合理以及垃圾短信的投诉也与日俱增;超过60%的调查对象遭遇过个人信息被盗用、被垃圾短信所困扰的情况;新《消法》从今年3月15日正式实施以来,消费者对网络第三方支付、网络众筹、网络信贷、网络理财等互联网金融的投诉量也迅猛增长。

就像一块硬币的正反两面一样,如何构建安全、诚信、有序的信息消费环境,是打造全国信息经济发展“先行区”的重要保障。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信息消费“安全岛”:

首先,要营造有利于扩大信息消费的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比如,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浙江省完全可以积极推进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地方性立法。又比如,当前像杭州、宁波、温州等各地都在争先恐后地搞智慧城市建设,然而,“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健康”等的内涵和外延究竟是什么,有些地方也是各唱各调、各说各话。所以,当务之急是需要一定的“顶层设计”,需要制订和实施智慧城市建设政策制度和标准化建设行动计划。加快形成智慧城市建设政策法规体系和一批技术、业务与监管流程融合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其次,要切实规范信息市场秩序。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信息服务、网络交易行为、产品及服务质量等的监管,依法查处侵犯知识产权、网络欺诈等违法犯罪行为。

再次,要切实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为了强化互联网信息安全管控,应尽快建设电子政务安全云平台,加强党政机关重要信息系统、基础信息网络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应用系统的信息安全防护,加强对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电子商务等经济领域的信息安全监管,强化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定期检查。

最后,要切实发挥好企业自律和社会他律的共同作用。加强从业规范宣传,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强化行业自律机制,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鼓励符合条件的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开展商务信用评估。完善企业争议调解机制,进一步拓宽和健全消费维权渠道,强化社会监督。

总之,只要按照“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主推”的方式大力发展信息经济,浙江成为全国信息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就指日可待。当改革的红利、发展的潜力、市场的活力像钱塘江大潮一样聚合起来,碰撞之后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必将强力促进浙江这个中国经济的“模范生”,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趋势,继续保持一种走在全国前列的昂首姿势。

链接:确保浙江省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六大措施

5月20日,浙江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内首个省级层面提出的关于信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为确保达到“七中心一示范区”的目标,《指导意见》提出了六大措施。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宽带网络建设,全面推进“三网融合”,优化提升云计算中心建设。

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着力发展应用电子产业,加快发展大数据和云服务产业,大力发展数字内容产业,积极发展网络安全产业。

提升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和模式创新,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产业体系,加快智慧物流体系建设,促进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

扩大信息消费。激发居民信息消费,务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突出重点抓好行业信息化,分类抓好各类园区信息化工作。

优化发展环境。强化组织保障,优化要素保障,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强化人才创新支撑,着力引进项目,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健全评价机制。

信息消费篇6

【关键词】 卷烟消费者 信息收集 网络信息平台

1 引言

在2014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凌成兴提出,要千方百计推进市场化取向改革,积极探索在专卖体制内市场配置烟草要素资源的新途径、新举措[1]。卷烟营销市场化取向改革,是烟草行业进行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卷烟营销方式重大转变,卷烟消费者信息收集是是现代卷烟营销系统中最基础的工作之一,是烟草企业进行市场信息收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卷烟消费信息采集工作,商业企业可以更好的了解消费者需求,从而引导市场消费,实施精准营销;工业企业可以有效的进行品牌定位和产品创新,为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的“536”、“421”大品牌战略的实现添砖加瓦。因此,今天的烟草企业需要不断改进卷烟消费者信息收集工作,强化卷烟消费者信息收集意识,完善信息收集渠道建设,始终把服务消费者作为企业工作的核心。

消费者是卷烟商品的最终使用者,它最终决定卷烟产品的品牌价值能否得以实现。卷烟消费者对品牌的选择和消费者满意度是决定烟草企业维持持续经营的关键要素[2]。因此开展卷烟消费信息收集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有助于烟草企业进行市场预测。开展卷烟消费信息采集有助于卷烟企业了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偏好,以及合理预测卷烟消费趋势,从而帮助正确处理好卷烟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关系,有效指导企业生产适销对路卷烟产品,并且在货源投放过程中实现差异化,最终帮助烟草企业掌控卷烟市场。(2)有助于烟草企业引导消费行为。开展卷烟消费信息采集有助于烟草企业与消费者进行良好互动,在这一过程中,烟草企业可以把“低焦油”卷烟的概念传递给消费者,对消费者的卷烟消费行为进行引导和控制,提倡卷烟适度消费。(3)有助于烟草企业因地制宜培育品牌。开展卷烟消费信息采集有利于烟草企业掌握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的消费结构和档次,从而帮助烟草企业对产品市场进行差异化定位,同时企业可以有效协调资源分配,根据地区差异和群体差异打造品牌,从而迎合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2 卷烟消费者信息收集存在的问题

2.1 零售客户对消费者信息采集工作存在认知偏差

卷烟零售客户由于受经营规模、文化素质、盈利情况的限制,他们在商业活动中往往首先考量利益水平,对于无法给其带来短期盈利的消费者信息收集活动,卷烟零售客户往往存在诸多的不理解和不配合。大多数的零售客户往往把消费者信息收集当成烟草公司分配的任务,信息收集完后并没有有效的利用数据分析结果改善经营和销售。所以,零售客户无法体会到消费者信息收集对长期经营的好处,这种认知偏差也就越发根深蒂固。

2.2 缺乏完善的消费者信息收集机制

目前,烟草企业对消费者信息收集、分析的认识程度不高,烟草企业没有建立一套完整、严密、科学的消费者信息收集工作的管理体系。大多数的烟草企业现在任然依靠传统的消费者手工填写信息表格的方式,并且在收集完消费者信息后,企业对信息的识别、分析、使用都非常匮乏。卷烟消费者信息收集渠道不健全使企业无法获得大容量信息来源,从而无法快速应对市场变化,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缺乏主动性。

2.3 消费者信息收集有效性不高

首先,由于中国卷烟消费者基数庞大,而且消费者学历、背景、家庭环境各不相同,所以烟草企业在消费者信息收集时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消费者敏感性信息,但是消费者对烟草企业的这项信息收集工作缺乏必要的了解,大多数消费者对于涉及个人信息的问卷存在很高的警惕性,这就导致在填写过程中不愿意填写或填写不真实信息的情况发生[3]。其次,部分零售客户在消费者填写信息表格过程中没有对消费者信息进行检查、核实和整理,从而无法保证消费者填写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自身情况,如:个人信息、消费习惯、消费能力发生变化,如果不能及时更新消费者数据,烟草企业对消费者信息使用的有效性将受到影响。

3 卷烟消费者信息收集方案设计

3.1 制定全面的烟草消费者信息收集计划

只有制定出周密、切实可行的信息收集计划,才能指导整个信息收集工作正常地开展。一般来说,烟草企业对消费者信息收集的计划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确定信息收集面向的人群,具体收集哪些信息,什么时间收集、在哪里收集,收集目的、以及怎样收集。因此,在制定信息计划时,企业需要全面考量这6个方面,确保收集到的信息能为企业所用。同时,由于烟草企业获得消费者信息的途径主要包括从消费者处直接获取以及通过零售客户间接获取,因此这一信息获取过程便涉及到诸多的利益相关者。烟草公司在制定计划时应该有效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重视零售客户的利益需求和消费者信息保密和安全需求。只有有效的满足零售客户的利益要求并且缓解消费者对信息收集的警惕意识,后续的消费者信息收集工作才能正常开展。

3.2 明确信息收集的具体内容

消费者是卷烟产品的直接需求者,他们对卷烟有一套独特的评价方式。烟草企业在进行消费者信息收集前应该明确在这次收集工作是要用于分析什么问题,重点要收集哪些数据,切忌在信息收集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明确的信息收集内容将会导致信息收集工作混乱、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和信息浪费。明确信息收集的具体内容有利于增强零售客户对消费者信息收集工作的了解,让他们知道在信息收集工作中“我要做什么”,从而提高消费者信息收集的效率和有效性。比如:公司想要了解某地区人们的吸烟习惯,那么他在信息收集时可以关注消费者主要吸食香烟的品牌规格、日/月的香烟吸食数量,对香烟零售价格的承受范围、对新品牌的接受程度等因素。

3.3 拓宽消费者信息收集渠道

在传统的消费者信息收集工作中,烟草企业往往通过零售客户人工收集的方式收集消费者信息,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企业资源而且信息收集的数量不足、内容简单并且有效性不高,从而导致企业无法在后期有效利用消费者信息来制定决策。随着互联网和移动APP的繁荣,今天的烟草企业可以更多的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打造一个集信息收集、信息甄别、信息跟踪于一体的信息平台,将人工采集和互联网信息收集有效的结合起来,打破消费者信息收集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帮助烟草企业获得更多的分析数据,更精准的把握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

3.4 确保卷烟消费者信息收集有效性

卷烟消费者信息收集的有效性主要包括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及时性[4]。真实性是信息收集最基本的要求,在消费者信息收集过程中,信息是应该能反映消费者对卷烟最真实的想法。全面性是信息收集的重要因素,由于卷烟消费者之间存在诸多差异,如果烟草企业在消费者信息收集中不能全面考量这些差异,那么即便收集的信息是真实可靠的,企业也可能制定错误的决策。及时性是指企业的消费者信息应该定期更新,企业所利用的消费者信息应该是最能反映消费者当下的态度,消费者历史信息只能作为参考。因此,为了保证烟草企业收集的消费者信息能为其所用,烟草企业在消费者信息收集中要采取规范化的采集流程,采集过程中对关键信息要进行核实并保证信息录入过程准确无误。

4 具体实施措施

4.1 加大消费者信息收集工作的宣传

零售客户是消费者的直接接触者,在目前主要依靠卷烟零售客户来收集消费者信息的情况下,零售客户的工作积极性直接决定了信息收集工作的好坏。烟草企业可以通过对消费者信息收集工作进行相应的宣传,帮助零售客户了解对消费者信息进行分析不仅可以指导零售客户经营,比如:零售客户通过了解消费者对品牌宣传方式、促销手段等品牌培育方法的态度,从而改善品牌培育方法.提升品牌培育能力,而且可以通过了解消费者卷烟消费习惯,调整订货策略,改善库存状况,提升卷烟销售能力.最终提升零售客户盈利水平。这样便能有效满足零售客户的利益追求,增加其信息收集工作的积极性。

4.2 加强对信息收集人员的培训

在卷烟消费者信息收集过程中,信息收集人员的业务能力直接决定了信息收集的效率和质量。企业可以通过采用相关机制对员工和零售客户进行相关培训,以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责任心,从而保证数据收集的有效性,同时部分消除零售客户对消费者信息收集工作的认知偏差。培训的内容可以包括:怎样使用互联网技术收集消费者信息、怎样通过消费者数据库分析数据、如何与消费者进行良好沟通、信息收集可以为企业和零售客户带来怎样的好处等等。

4.3 建立卷烟消费者信息管理系统

通过建立消费者信息管理系统,烟草企业可以及时、快速利用消费者信息数据库来处理、分析消费者信息,预测消费者产品购买可能性,从而进行产品精确定位。具体来说,烟草企业可以通过在信息管理系统中构建不同的模块来实现消费者信息收集和分析,通过建立用户模块,企业可以对信息平台的适用对象进行管理,对访问信息平台的用户进行分类,如消费者、零售户、平台管理员等。通过建立消费者模块,卷烟消费者可以通过信息平台进行留言、并填写相应的烟草企业问卷调查。通过建立数据显示模块,烟草企业决策者可以直观了解数据统计,包括最新数据、历史数据并且可以对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5]。建立卷烟消费者信息管理系统不仅扩宽了卷烟消费者信息收集渠道、解放企业的人力、物力资源、提升信息收集工作的效率而且降低了信息收集难度、提高了信息的真实性,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消费者信息制定合理的营销决策。

参考文献:

[1]解读《京、津、冀卷烟营销市场化取向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http:///look/looklist.asp?id=31099 . 2014-11-4.

[2]王海鹏.从消费者视角谈卷烟消费信息采集工作的几个要点. http://.2014-11-4.

[3]刘雄伟,程强.零售终端消费者信息搜集与利用研究.中外企业家[J],2011(16),7-9.

[4]方静,闫巧,胡洛燕.基于信息技术的消费者信息收集研究.纺织科技进展[J].2007(5),91-92.

[5]邓朝晖,刘洋,薛惠锋.网络信息化平台在卷烟营销领域的应用研究[J].物流科技,2011(8) 141-144.

信息消费篇7

论文关键词:个体差异性信息化水平信息势差

信息消费主体条件差异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代社会的信息主体之间,由于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总存在着某些信息活动条件之间的差异,而这些信息活动条件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不同信息活动主体之间的信息分化,不仅包括群体层面的信息分化,也包括区域层面的信息分化。

1信息消费主体的条件结构

信息消费主体的条件是一个涵义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从一般的哲学而言,信息消费主体的信息条件包括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两个方面。所谓主观条件是指信息消费主体主观上具备的各种条件,如知识程度、信息能力、信息意识等;所谓客观条件是指信息消费主体在客观上所具备的各种条件,如经济条件、技术条件以及影响信息消费主体活动效果的信息环境条件等。信息消费主体的信息条件也可以区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信息消费主体从内部自行控制和运用的条件就是内部条件,如信息消费主体的信息能力条件、信息投资条件、信息技术条件等;信息消费主体从外部获得的条件称为外部条件,如信息环境条件。为研究方便,这里我们概括为三种:物质技术条件、个体资质条件、信息环境条件。

1.1外在物质技术条件物质技术条件是指信息消费主体所具有的从事信息活动所需的各种物质的、经济的、技术的条件。信息消费主体的物质技术条件多种多样,在信息势差研究中,比较注重信息投资条件和信息技术条件。

信息投资条件是一种经济条件,它是指信息消费主体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具备的各种可用于信息活动投资的经济基础的总和,通常以货币的形式出现。信息投资条件是信息主体从事信息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它在信息消费主体的诸多信息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行业乃至一个组织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或者信息技术开发、研制、推广中,或在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中,没有一定的信息投资条件都只能是画饼充饥。所以,信息投资条件是信息主体从事信息活动最基本的条件之一,这一条件对信息消费主体的信息活动效果、信息分化程度有着决定性作用。

信息技术条件是指信息主体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具有的各种信息技术设备或手段的总和,现主要指信息基础设施。对于国家、地区、行业、组织而言是指通信网络、互联网、计算机技术、数据库建设等;对于家庭而言是指电视机、电话机、移动电话、家用电脑等。一个信息主题,如果不具备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和手段,即使能够从事基本的信息活动,其水平和效率也难以保障。

信息物质条件是信息消费的基础和保障,信息技术条件是信息消费的途径和手段。拥有信息消费物质条件并不一定是信息消费者,拥有信息消费的技术条件并非一定是一个具有发展性的信息消费者。信息物质条件为未来信息消费奠定基础,信息技术条件为现实信息消费提供保障。拥有且适当运用信息消费的物质技术条件,信息消费的目前与未来才有更有力的保障。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实性的信息消费,因为信息消费的物质技术条件毕竟是事物发展的外因。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即信息消费者个体的内部消费资质。

1.2内在个人资质条件个人资质条件是指信息消费主体所具有的与信息活动相关的知识、能力、身份、地位等内在条件的总和。信息消费个人资质条件分为信息知能条件和身份地位条件。

信息消费知能条件是指信息消费主体所具有的与信息消费活动相关的知识和能力的总和。信息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也是一个能力社会。人们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就要有相应的知识与能力储备在信息消费主体的多种条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信息消费主体的知能条件。不同信息主体之间的信息分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知识分化、能力分化、技术分化。

身份地位条件是构成信息消费主体资质条件的重要内容。这里所说的身份地位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所拥有的职业身份地位和阶层身份地位的统称。在不同信息主体的信息消费活动中,由于信息主体所具有的身份地位的不同,信息主体所获得的信息活动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拥有较高身份地位的信息活动主体能够顺利地开展各种信息活动,信息活动效果也较好;反之,身份地位较低的信息活动主体则难以开展信息活动,且信息活动效果也不容乐观。所以信息消费主体个人资质条件并不是信息消费的决定因素,但绝对是影响信息消费效率与质量的重要因素。信息消费主体的身份地位差异意味着信息消费主体活动范围和活动领域的差异拥有社会资本的差异、知能水平的差异、物质技术条件的差异、信息环境的差异等。

1.3综合信息消费环境条件信息消费环境条件是指信息消费主体从事信息活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条件。所谓自然环境条件。主要是指自然界影响信息消费的一切自然物质和能量。土壤气候光热、水、电、温等,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信息消费。所以信息消费的自然环境概括地说是包含自然界的一切物质、能量信息时问空间等的客观存在。列宁指出:“世界上除了运动中的物质。什么也不存在。唯物主义既然承认客观实在即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也就必然承认时问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的运动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问的变化才能度量。时间和空问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所谓社会环境条件。就是与人类信息活动有关的一切社会和心理因素的总和。其中。以信息媒介为结构框架形成的信息世界是信息环境的客观基础。人、信息、信息技术与信息政策之间的相互联系方式与相互作用水平则反映了信息环境的运动方式与发展水平。这种信息消费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总和。也就是说,信息消费主体在信息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一切过程和行为的综合反映即为信息消费的社会环境。信息主体消费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信息主体从事信息活动的一定范围内的信息基础设施状况;软环境则是指信息主体从事信息活动的一定范围内的信息意识、信息政策和信息法规等。信息消费环境虽然不是某一信息消费主体所拥有的,但是信息消费主体必须利用一定的信息环境提供的客观和主观条件来开展信息活动,所以它是信息消费主体必须拥有的一种信息条件,而且这种条件对信息活动主体所从事的信息消费活动效果影响很大。可以说,信息消费环境是信息消费活动本身的组成因素,是信息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基于信息消费主体条件差异的信息势差

信息消费主体的信息资源拥有状况实质上是信息消费主体信息消费活动的结果,或者说是信息消费主体有目的的信息行动的结果。信息消费主体之间的任何一个信息活动条件的不同,都可能造成不同信息消费主体之间信息拥有状况的差异。甚至造成不同信息消费主体之间信息利用结构的不同。信息消费主体的信息活动条件是信息主体及其信息消费效果的主要制约因素。基于这个道理,可以说,不同信息消费主体之间信息拥有状况的不同来自于不同信息消费主体信息活动条件和过程的差异。但由于信息消费活动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信息消费活动条件制约的,因而不同信息消费主体之间信息拥有状况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信息消费活动条件的差异。从信息分化及信息势差形成的原因来看,不同信息消费主体之间的信息分化和信息势差是由于各种信息消费活动条件的差异而引起的。

信息主体条件的差异在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它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容:物质技术条件(信息投资条件、信息技术条件)的差异、个体资质(信息知能条件、身份地位条件)的差异、信息环境条件(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环境条件)的差异。这三大方面的差异都与信息势差有着某种客观的、实在的、必然的关系。都对信息分化有着决定性作用。都构成信息消费主体之间信息分化的影响介质。都能引起信息消费主体之间的信息势差。因此。我们可以建立一个信息势差的信息消费主体条件差异模型。这个模型按照“信息消费主体条件差异”和“信息消费主体间信息势差”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构成。

2.1物质技术条件差异与信息势差信息主体的信息活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当今社会信息数字化、电脑化、网络化情况下。物质技术条件显得尤为重要。物质技术条件包括信息投资条件和信息技术条件。

信息投资条件是信息主体从事信息活动的经济条件差异,从社会学的角度讲。也就是指信息主体之间的贫富差距。信息投资是一种一本万利的行为,按照信息增值性特点。信息投资可以使信息增值。进而实现财富增值。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不同信息主体之间首先就存在着一定的既有贫富差距。

这种既有的贫富差距本质上就是信息主体的初始信息投资条件差异。它将带来不同信息主体之间的信息势差或信息分化。具体讲。在社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由不同信息主体之问的贫富差距而决定的信息主体信息投资条件的差异。会进一步导致不同信息主体之问更大的贫富差距。也就是说,不同信息主体之间的贫富差距被介人到社会信息化发展过程后,如果没有特殊的解决办法,它不仅不会自动地缩小,反而会继续扩大。其理由是,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条件下,信息成为重要的社会资源,信息主体要想获得较多的财富,就必须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而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就必须进行相应的信息投资。信息主体之间既然有贫富的差距,也就有投资能力大小的差别,这样一来,他们之间的信息势差就不可避免。

信息技术条件差异即信息消费主体在信息技术占有上的差距。信息技术占有上的差距是信息势差产生的一个直接原因。信息技术占有上的差距必然导致不同信息主体之问的信息分化甚至社会化的其他分化。由于信息技术占有情况的不同。信息主体之间便自然形成一道技术鸿沟。在社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这道鸿沟首先就表现为信息鸿沟。这种信息鸿沟在社会层面上的表现就是信息势差信息分化或信息化的社会分化。马克思说过:“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问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信息分化是由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导出的信息化差距现象,是由于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占有情况、应用程度、创新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技术分隔”现象,它首先是一种技术性的差异现象。作为技术性差异现象,掌握信息技术的信息消费主体就比较容易使用信息技术去获取和利用信息,成为信息的富有者,而没掌握信息技术的信息消费主体由于不易依靠信息技术获得和利用信息进而成为信息贫乏者,从而造成了因信息技术占有上的差距而导致的社会信息主体之间的信息分化现象乃至信息化的社会分化现象。并且信息主体在信息技术占有上的差距也遵循“马太效应”的规律。这是因为:掌握信息技术较多的信息主体能够获得较多的技术创新资本;掌握信息技术较多的信息主体具有创新信息技术的良好基础。

2.2个体资质条件差异与信息势差中国信息经济协会会长乌家培认为:“在个人,信息化素质举足轻重,中老年人、下岗职工、低收人人群处于信息弱势,增强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认知,是缩小数字鸿沟的关键,也是城市化均衡健康发展的关键”。

信息主体的个人资质条件包括信息主体的知能条件和身份地位条件,这两方面的差异尤其是信息知能条件的差异会导致信息主体之间的信息分化。知能差距是指信息主体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所具有的实际水平的差距。信息主体的知能条件是信息分化的重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信息主体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最终状况。进而可能导致信息主体之间的信息势差和社会性信息分化。这是因为;a、在社会信息化条件下,信息消费主体的信息拥有量和信息利用状况与信息消费主体的知能条件呈严’格的正比关系。b.在社会信息化条件下,信息消费主体的知能水平越高,其越容易获得更高的知能水平,从而越容易成为信息的富有者。

信息消费篇8

关键词:信息搜寻;购买决策;搜寻持续时间;价格

根据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的理论[1],消费者购买行为受到文化、社会、个人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而购买决策过程又分为问题认识、信息搜集、对可供选择方案的评价、购买决策和购买后行为五个阶段。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前一定存在需求,即购买动机。这个动机可以是内在动机,也可以是外在动机。例如饥饿就是一个内在动机,这是人的正常生理需要;而一个人看到广告或者看到邻居家里新购商品时,所产生的自己想要购买的动机就是外在动机。有了购买动机,就有可能进行信息收集,即寻求更多的信息。当然,一个人饥饿时购买面包是不会进行信息搜集的。但是,对于大多数商品来说,消费者在购买之前都会对商品的价格、品牌、质量和功能等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然后加以选择,而这个过程就是信息搜集过程。

一、信息搜寻模型

1.假设前提

消费者分为个人和群体(如集团、企业等)消费者两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由于文化、社会、个人和心理因素不同,影响其进行信息搜集的因素也不同。另外,消费者应该是理性的消费者,而不是冲动的消费者,即在购买之前,既要对所购产品的质量、价格、性能等因素进行比较,又要考虑自己的经济因素。因此,本出两点假设:1)本文中的消费者指的是个人消费者;2)本文中的消费者指的是理性消费者。

2.信息搜寻模型

消费者的信息搜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广告及各种个人、公共和经验资源搜集信息。并且其所购产品不同,搜寻信息的方式也就不同。本文构建了消费者的信息搜寻模型,见图1。

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是由于购买刺激所引起的。购买刺激分为外部刺激与内部刺激。内部刺激指的是由于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购买欲望;外部刺激是指外部环境引起的刺激,如某个广告、朋友或邻居买了某件商品等刺激。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之后就要进行信息搜集。其信息来源分为两部分,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2]。内部信息包括消费者过去积累的个人经验和低介入度的学习所获得的信息;外部信息是通过亲属朋友和其他人的介绍,通过杂志、广告和试用产品等信息来源获得的。

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前都会以内部信息作为其主要信息来源,即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进行判断。而当个人经验不足以作为决策的根据时,消费者就会进行外部信息搜集。外部信息搜集将产生两部分结果,一部分是搜寻成本,因为消费者在信息搜集过程中,必然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这个成本包括体力成本、脑力成本、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另外一部分是备选方案,即有了可供选择的方案。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信息搜集的收益常常超过其成本[2]。比如,信息搜集可以使消费者获得商品更低的价格、更满意的款式和更好的质量等信息。消费者搜集到足够的信息,就要进行备选方案的选择与评价,然后做出购买决策。消费者在购买产品之后,会体验到某种程度的满意感和不满意感。如果所购产品符合或超出顾客的期望,则顾客就会满意;反之,顾客就会不满意。顾客满意则会重复购买,从而强化个人经验,形成正反馈环;而顾客不满意则会形成负反馈环。

二、影响信息搜集的因素分析

从广义上讲,消费者的每一个购买决策过程都包括信息搜集这一阶段,只是信息搜集量多与少的问题。所谓的不进行信息搜集指的是不进行外部信息搜集,因为消费者有个人经验和以往的不经意的信息收集[3],这个内部信息资源就足以做出购买决策。因此,我们的信息搜寻模型适合于任何一个购买行为。有很多因素影响消费者是否进行信息搜集及其搜集量。本文将这些影响因素分为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见图2。影响信息搜集的主要因素包括商品价格和搜寻成本,次要因素包括品牌差异及其变化、购物环境和时间可获性。

另外,商店的分布情况和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也对信息搜集量产生影响。BR>

1.主要因素分析

(1)商品价格。商品价格在信息搜集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为消费者在购买高价商品时,其信息搜集量要高于低价商品[4]。如果商品价格差别很大,则消费者进行信息搜集的持续时间就相差很多。

商品价格作为影响信息搜集的主要因素是有一定约束条件的,其约束条件为

P1Q1+P2Q2+…+PnQn≤I

式中:P1,P2,…,Pn为商品1,2,…,n的价格;Q1,Q2,…,Qn为商品1,2,…,n的消费量;I为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

因此,商品价格的高与低是相对于消费者的收入来说的。我们认为消费者是根据自己的收入进行购买决策的,并且追求效用最大化,即消费者用有限的货币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从图2中可以看到,商品价格低,消费者的信息搜集量就小,那么他的信息搜集持续时间就短;商品价格高,则消费者就要进行外部信息搜集,这时,就会产生搜寻成本的问题。当然,在消费者获知商品价格的过程中就可能产生搜寻成本,如果产生,我们一并计入搜寻成本。

(2)信息搜寻成本。信息搜寻成本也是影响信息搜集的主要因素。信息搜寻成本低,消费者的信息搜集量就大,其结果是信息搜集的持续时间长;反之,信息搜集量及其持续时间就小。因为获得信息是有代价的,要付出金钱与时间,这就是寻找信息的成本,称为信息搜寻成本[5]。信息搜寻成本也是影响消费者是否进行搜寻的主要因素之一。这里的搜寻成本包括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2]。货币成本包括与搜寻活动相关的费用支出,如交通费、停车费和与时间有关的成本,包括损失的工资、放弃的机会等等。例如高收入者的时间成本较高,他在购买产品时就不愿花太多时间搜寻信息。搜寻的非货币成本相比之下虽不太明显,但可能比货币成本影响更大。这个非货币成本就包括转换品牌而产生的机会成本。假如信息搜寻成本太高,甚至超出了所购商品的价值,那么消费者的信息搜集量也会减少。

但是,搜寻成本是在商品价格高的假设条件下才能够在信息搜集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根据图2所示,只有在商品价格高的情况下,才会产生搜寻成本,否则就不会产生搜寻成本。因此,价格是消费者是否进行信息搜集的先决条件。

2.次要因素分析

(1)品牌差异及其变化。品牌差异影响消费者的信息搜集量,如果品牌差异大,消费者的选择性较强,则信息搜集量就大。即使存在品牌差异,但如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可供选择的商品品牌保持不变,那么消费者信息搜集量也将减少。因为消费者对所有的品牌都了如指掌,这时,最可能的情况是消费者根据他自己的购买经验进行习惯性购买。

一般情况下,如果商品是知名品牌,则该商品的价格高。因此,如果商品价格高,消费者就会花费时间在品牌之间进行选择,这样,信息搜集量就会相应增加。

(2)购物环境。购物环境也是影响消费者进行信息搜集的因素之一。令人愉快的购物环境将导致顾客更多的惠顾与购买[6]。如果购物场所非常拥挤,并且货物陈列不合理,这时的消费者就有可能不购买,也就不存在外部信息搜集的可能性了。

(3)时间可获性。时间可获性是指消费者是否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信息搜集。如果消费者可用于购买的时间较短,那么他的信息搜集量就小。例如,公司职员午休时间的匆忙采购就属于这种情况。如果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利用,那么他的信息搜集量就比较大。综上所述,商品价格在消费者的信息搜集过程中起着首要作用,商品价格高,则消费者的信息搜集量就大,因此,价格是影响信息搜集量及其持续时间的主要因素。

三、实证研究

为了验证价格是影响信息搜集量及其持续时间的主要因素,我们采集了消费者在某个大型超级市场购买日用品时的一组数据,并进行了分析研究。

1.可行性分析

我们认为,日用品的购买属于中等介入程度的购买。消费者的外部信息搜集是有限型的信息搜集。消费者在超市中购买日用品时,其信息搜集过程可以认为是从消费者到达商品陈列处开始,直到消费者把选好的物品放入购物车的过程。因此,可以用消费者购买商品所耗时间来衡量消费者的信息搜集量的大小。超级秘书网

2.研究方法

(1)样本选择。我们选择了一个大型超市作为调查地点,选择65名女性顾客(因为此类商品购买者主要为女性)作为观察对象,观察时间是周六、周日的14:00—17:00,分两次完成调查。选择了洗发用品和护肤用品(主要是面部护肤用品)作为选购商品。其中,洗发用品有12个品牌,护肤用品有10个品牌。这两种商品在超市里邻近摆放。

(2)背景分析。选择大型超市作为购买场所,是考虑其商品一般为中低档商品,尤其对洗发用品和护肤用品来说,大型超市的顾客群体一般为中低收入者,他们对价格比较敏感。

(3)方法及数据。观测人员是在购买者不知情的条件下作记录的,记录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商品的品牌数量、价格范围及购买情况(见表1)。其中,洗发用品的瓶容量以200毫升计,护肤用品的瓶容量以50毫升计;另一部分是消费者选购商品的持续时间,见表2。并且,消费者在选购过程中若被打扰,则取消该记录。

3.研究结果分析

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到,由于价格不同,则消费者选购时间不同。洗发用品的价格均值为16.5元,低于护肤用品的价格均值48.9元。对于18位购买了两种商品的顾客来说,购买洗发用品的持续时间均值为5.25分钟,而购买护肤用品的持续时间均值为13.12分钟。另外,26位买洗发用品的顾客的持续时间均值为5.66分钟,而21位买护肤用品的顾客所用时间均值为14.17分钟,购买护肤用品的时间同样大于购买洗发用品的时间。

由此可以推断:价格影响消费者的信息搜集量及其持续时间,即消费者花费在价格高的商品的信息搜集时间大于价格低的商品。此结论证明了本文的观点。

四、结语

根据前面的信息搜集模型,消费者信息搜集量及其持续时间是影响是否成功购买的直接因素。如果消费者成功购买,并且购买后感到满意,则会重复购买,其结果是对该品牌的认可,从而树立品牌形象,并有利于品牌识别和品牌延伸[7]。既然价格是影响消费者信息搜集量及其持续时间的主要因素,那么企业就可以据此对新产品定价。如果某企业生产的高质量的产品,估计消费者用后产生满意感的可能性较大,那么该企业就可以采用撇脂定价法。根据我们的结论,消费者接受该品牌的可能性很大。如果消费者购买后满意就可能会产生品牌忠诚,那么企业就可以迅速收回开发成本,并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美]科特勒.营销管理[M].梅汝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美]贝斯特,科尼.消费者行为学[M].符国群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ChristineAV,DanielRF.Expandingthefunctionalinformationsearchmodel[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8,25(3):551—578.

[4]DarkePR,FreedmanJL,ChaikenS.Percentagediscounts,ini-tialprice,andbargainhunting[J].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1995,80(5):580—586.

[5]马费成.信息经济学(七)[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26(1):93—96.

[6]ThangDoreenChzeLin,TanBenjaminLinBoon.Linkingcon-sumerperceptiontopreferenceofretailstores:Anempiricalas-sessmentofthemulti-attributesofstoreimage[J].JournalofRe-tailingandConsumerServices,2003,10(4):193—200.

上一篇:消费品行业范文 下一篇:消费投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