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学范文

时间:2023-10-04 12:39:47

心理科学

心理科学篇1

投稿要求

“主编特邀”栏目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其他重大研究项目已经结题且有一系列重要发现的项目总结报告。

“研究构想”栏目稿件要求:

以当年或前一年获得资助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其他重大研究项目的申请书为蓝本改写。研究假设表述应明确、凝练,需明确点出所涉变量以及变量间的何种关系。作者要提出自己的理论建构。建议最后部分以“理论建构”为小标题,根据已有研究,以及作者研究的预期结果,对所研究的问题建构一个周延的解释性理论。在该理论中,应该阐明所涉及的各个变量各自的地位及作用。理论建构部分也需引用前人文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建构。文档最前面需写明基金名称、基金号、获批时间、第一责任人、网上查询地址及查询方法。 需基金第一责任人做第一作者。写作注意事项详见“下载中心”。

“研究简报”栏目稿件要求:

(1) 研究方法或结果有创新性,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

(2) 能够引起心理学及相关领域的广泛兴趣;

(3) 易于读者理解;

(4) 正文字数不超过3500/5000字,中英文摘要不超过150字,参考文献不超过30篇。

“博士论坛”栏目稿件要求:获得全国、省部级等的优秀博士论文,其核心内容的缩写。

2 来稿形式

本刊稿件以作者的自由来稿为主,也包括主编和编委会的主动约稿。

心理科学篇2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的最一般的理论和规律。生理心理学。它是从人体生理和神经生理、神经解剖、神经生物化学等方面进行关于心理的生理基础和机制研究的学科,是心理学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心理学。它是研究个体在特定社会、群体条件下,心理、动机、人际关系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发展心理学。它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学科。教育心理学。它是研究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劳动心理学。它是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所需的心理能力和心理品质,研究操作程序、操作条件与操作者的心理特点适应等问题。文艺心理学。它在各种艺术领域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司法与犯罪心理学。它是研究违法行为以及处理违法行为中的心理学问题的学科。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心理科学篇3

【关键词】规范科学;学术场域;符号;群体心理

自19世纪末科学心理学兴起以来,心理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将心理学构建为一门能够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平起平坐的科学,这既是时代变迁之必须,也是权力争夺、群体心理的结果。本文在此主要从科学主体,也即科学工作者的角度,来对心理学从哲学心理学向科学心理学转变的动机和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一、规范科学与时代精神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库恩指出,科学的发展乃是由于周期性科学思想的演变;而科学思想演变的动力,除科学方法之进步以外,主要是由于人类世界观的改变。科学思想发展到某种程度时,就会形成一种众所共识的世界观,进而对科学上研究的主题、方法等亦采取相似的取向,这种取向便是范式。范式形成后对同领域的科学家具有规范作用;大家均遵循范式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并建构理论。在同一范式下所建构的理论彼此雷同,甚至对名词的界定,在同一领域的科学家之中,亦具有共识性、普遍性与一致性(库恩,2003)。

其实范式不仅仅对同领域的科学家产生规范性的影响,对于其他领域也同样具有辐射作用。从思想上说,有斯宾塞、泰勒、摩尔根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借用;从概念界定上说,有布迪厄对化学结构式的借用等等,不一而足。这种范式的辐射往往是物质领域对精神领域的扩散,这样一种扩散方向是对文艺复兴之前精神领域向物质领域扩散的一大扭转。这种方向的扭转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重大转折。由此,物质与精神,以及衍生而来的物性与人性、量与质的斗争就开始了,绵延至今。

二、场域与权力

谈到学术的内部斗争,就不得不提到场域这个概念。科学共同体就是一个边界清晰而又模糊的场域:不仅仅有内部的运作,也与外部的其他场域相互联系着。在这样一个场域中,得到承认的科学产品是其得以站稳脚跟的资本——只有当你对世界(不论是物质世界、社会世界,还是精神世界)的思考得到了这样一个共同体的认可,才可能成为其成员,也才可能对这个场域中的其他资本加以合法的利用。不仅如此,这个场域本身便是一个巨大的资本:严格的筛选不仅保证了含金量,其本身也能造成“这是一个令人尊敬的群体”的幻觉,从而带来能够获得这个场域之外的利益的声誉——很多的学者借此走上政坛、商界就是明证(布迪厄,1998)。双重的资本意味着双重的权力,这对于处于学术共同体这个稍大于科学共同体的场域之中的个人与小群体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每一个场域都构成一个潜在开放的游戏空间,其疆界是一些动态的界限,它们本身就是场域内斗争的关键(布迪厄,1998)。科学共同体的边界之所以是模糊的,与对资本占有权的争夺不无关系。如上所述,科学共同体所拥有的双重权力,对于处于科学共同体外部、又与之不无关系的学术个人与群体有着很大的诱惑力。这些人需要占有科学共同体内部的资源,便会与已处于科学共同体场域之中的群体进行某种博弈,其一是努力使自己的领域更符合科学标准;其二是要求开放标准。故而,学术共同体自近代以来向着科学共同体靠拢,对权力的追求是重要的推动力。

三、符号与集体权威

怎样才能证明场域之间的交流呢?符号是最为显著的表征。符号依赖于集体而存在。符号是对具象事物的抽象,对抽象事物的具象。将具象事物抽象化乃是为了生产与生活交流的便利;而将抽象事物具象化则是为了情感、思维交流的便利。由此可见,符号因交流而生,因由交流产生和维系的集体而生。

以他人为取向的意向和行为构成了集体。为了维持集体内部成员之间的日常交流,以及更深层次的文化传承,集体也需要依靠符号这一稳定的形象来获得支持。说符号—集体这个二位一体是一种权威,是因为符号作为社会共识,由于对个人意识的整合而产生了集体对个人的权威;而集体对个人的权威则通过符号传播和继承下去(克利福德、马库斯,2008)。

科学或学术共同体也是一个有其自身特有的语言体系的集体。这套语言体系不仅仅为共同体内部的交流带来的便利,也为外部力量进入共同体带来不便(布迪厄,)。要想获得权威,就必须要借助其中相当重要的符号——比如冯特以更易于测量的“意识”取代“心灵”,韦伯和费希纳的关于差别阈限的公式,便是为了适应科学共同体的符号标准。

四、群体心理

勒庞(2005)认为,给群体提供的无论是什么观念,只有当它们具有绝对的、毫不妥协的和简单明了的形式时,才能产生有效的影响。科学家,或者说学术人,总是给人一种理性、严谨、客观的感觉;然而当他们结成一个群体时,也许就成为了一群感性、易变、主观的人。这里所说的群体并不意味着有很多的学术人聚在一起,而是一种意识到他人存在的心理状态——当他们意识到除了他们自身之外,还有许多别的学术人也在进行学术研究时,他们就已然是一个群体了。

正是一个人能够意识到他人的存在,他才成为一个社会人;而作为一个社会人,他的许多认知、信念、判断和态度就会和作为独立人大不相同。有这么一个例子能够很好地体现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家和作为一个社会人之间的区别:1923年,班廷和麦克劳德因发现胰岛素而获得诺贝尔奖后,班廷声称,作为实验室领导者的麦克劳德更多的时候是他们的研究障碍而不是助手。麦克劳德则在有关该发现的演讲中删除了班廷的名字。

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人,他们可以是为了追求真理而不顾一切的;但当他们意识到还有别的学术人的存在,尤其是当这些他者会与他们竞争,会对他们的学术地位构成威胁时,他们就不再仅仅为真理而战了:他们会去考虑利益和权力,考虑如何胜过他人,考虑如何保住并提高自己的地位。如此一来,他们的判断力和推理力会遭到削弱,从而为了很多绝对的、毫不妥协的和简单明了的意识形态而放弃严谨、理性、客观的学术精神。

五、结论

诚然,心理学从哲学心理学走向科学心理学是诸多因素造成的。但是我们在面对物性相对较强的学科的历史时,有时会过于强调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将这种历史演变归因于时代背景、研究客体和研究手段等,而忽略了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所创造的这一事实。本文在此所要讨论的,便是从科学主体的角度看待心理学向规范科学靠拢的历史转变的原因。

可以说,立论的根基在于群体心理。无论如何,正是我们身处其中的群体,以及我们对群体的感知塑造了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我们是感性也好,理性也罢,都离不开群体的塑造。我们不仅需要他人的爱与认同,也需要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认识自己、发现与实现自己的价值。在这个时候,自我与他人的冲突便产生了,冲突中的非理性也产生了。这种非理性会使我们暂时,甚至长久无法看到自己的真正目标。

心理学在其转变历程中也是如此。心理学家群体与势力已经十分强大的科学家群体之间存在着一种比较,这种比较不完全是谁更具真理性的比较,而是带有利益与权力意味的比较。于是,从这一层面上来看,就成了场域与集体权威之争了。心理学家们使用与自然科学相近的便于测量和量化的符号,就是争取进入科学场域的资格的一种表现;而争得了资格之后,心理学便能够与这个科学场域中的其他成员共享资本与权力,以此收获个人的荣誉以及整个学科的荣誉。

参考文献:

[1]布迪厄著.李康,李猛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褚思真,刘晖译.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4]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心理科学篇4

社会在不断发展,随着社会模式的改变,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 [1]  。这种医学模式从整体化、社会化的观点研究人体与疾病,既重视生物因素在致病中的重要作用,又重视患儿心理、社会环境因素的重要影响,把生理、病理、心理、社会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由于卫生知识的普及、医疗发展的进步、传染病防治的加强、儿童保健的日益完善,儿科临床中疑难疾病和大病重病逐渐减少,相反由于人类竞争意识的加强,儿童的心理问题和心身疾病却逐渐增多。在医疗实践中心理科学越来越重要。由于人们对心理知识的缺乏和对心理疾病的认识不足,使儿科门诊中那些心理问题儿童往往被误诊而延误治疗。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医疗的需求,儿科医生应该及时接受现代医学模式的训练、随时了解医学动态和病人就医的流向与心态,正确区分儿科门诊病人的躯体症状和躯体疾病。最近,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儿童和家长对心理卫生知识理解的程度,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自制了家长问卷和学生问卷。家长问卷的调查对象是随机选取的市内两所幼儿园小朋友的家长,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10份;学生问卷的调查对象是随机选取的市内两所小学六年级学生及两所中学初一至初三的学生,年龄11~13岁290人(64.2%),14~17岁162人(35.8%),平均年龄13.32岁,男生215人(47.6%),女生237人(52.4%),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52份。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学生有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需求,由于宣传力度的不够,他们多数不知道本地区有心理咨询门诊;出现心理问题,大多数愿意通过教育机构和学校的心理老师来解决,仅有少数人愿意到儿科门诊治疗;大多数的家长都曾阅读过有关心理知识方面的文章,而且大多数家长都能认识到儿童也会出现心理问题,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愿意带孩子到心理门诊进行咨询;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很少知道他们的所在地有心理咨询机构,所以当孩子有心理问题需要咨询的时候,还是愿到当地医院的儿科寻求帮助;由于绝大多数的家长和学生不能鉴别出躯体症状和躯体疾病,当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导致的躯体症状时,总是被当着躯体疾病就诊于儿科门诊。

 

    为什么心理问题常常被误认为躯体疾病呢?这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因素引起了躯体反应,这种反应表现在身体的某一部位出现了相应部位的症状,即内在心理问题以躯体功能异常的形式表现出来,出现相应的躯体症状 [2]  。

    现今,为什么孩子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了呢?资料表明,我国3~15岁的孩子中,5%~15%存在着心理疾病,在校的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者约25%~30%,79%的儿童心理疾病是父母心理错位引发的,70%的家长认定自己的孩子受教育的程度要在本科以上水平,他们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自己孩子的能力、水平、性格情绪特点及心理发育年龄特征,对孩子提出的期望与要求过高,父母“望子成龙”的迫切愿望和“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给儿童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若过度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久久得不到缓解,慢慢地就会出现诸多的心理卫生问题,这些心理问题表现为三种形式。

    3.1 情绪表现 如恐惧、焦虑、沮丧、抑郁、不愿上学、容易生气、敌意、想轻生等。例1,女,7岁,因纳差、呕吐2个月余来诊。患儿2个多月来不思饮食,反复腹痛,有时呕吐,就诊多次,予消炎开胃止吐解痉等药治疗无效,钡餐透视未发现胃及十二指肠病变。详问病史,患儿发病均在晨起刷 牙或早饭时,双休日或节假日症状消失,诊断为学校恐怖症。嘱家长停止喂药,找出孩子不愿上学的心理因素,要求家长和老师配合,共同培养孩子上学的兴趣。病情分析:该儿出现症状的时间均在早晨即将上学的时候,实际上这是一种逃避上学的行为,是将内心的焦虑和痛苦转化为机体的不适即腹痛、呕吐等症状表现出来,药物治疗无效,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是进行心理治疗,家长和学校相配合共同帮助孩子克服厌学的念头,增加其在学校生活的乐趣,随着孩子心理问题的解决,症状也就自行消失了。

 3.2 行为表现 如离群独处,不与同龄小朋友一起玩,少动,精神不集中,过分活跃,暴力倾向,逃学、偷东西、强迫行为等。

    3.3 生理表现 以拒绝上学和拒绝考试为主要表现的学校恐怖症、以躯体症状为主的焦虑症,在临床上表现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如尿急、尿频,心慌,心跳加快,出汗,恶心呕吐,厌食或贪食,头痛,晕厥,叹气,腹痛,早醒,入睡困难,耳鸣,瘫痪,抽搐等;以学习困难为主要表现的忧郁症和不被人们所注意的分离性焦虑。例2,女,13岁,因哮喘发作住院。患儿哮喘发作3天,多次就医,门诊予数种药物解痉平喘治疗无效。入院时神志清晰,呼吸深慢、胸廓起伏明显,随着呼吸弯腰伸颈。体格检查无紫绀及鼻扇,肺部听诊无哮鸣音。详细追问病史,平时学习成绩好,父亲刚去世不久,原与父亲比较亲近,生活上依赖性较强。3天前因考试成绩不佳被母亲责骂后当即呼吸加快,继而哮喘样发作,入睡后消失。入院诊断癔病。在母亲的参与下给予暗示治疗,配合心理疏导,症状很快消失。观察1天,未再发作,次日出院。病情分析:该儿平时比较依赖父亲,父亲的去世对其打击较大,当其还未从痛苦中走出时,又因考试成绩的不理想受到母亲的批评,自觉委屈,感到无助,气郁胸中,遂利用自我精神防御机制中的转化机制将精神上的痛苦躯体化,以哮喘样发作形式来解除自己的内心苦恼,以此引起母亲的关注,求得母亲的原谅。例3,女,4岁,反复咳嗽半年余,曾多处就医,先后服过中西药,收效甚微。体格检查除咽部稍充血外,无其他阳性体征,胸片提示肺纹理稍增多。仔细询问病史,咳嗽实为清嗓动作,入睡后消失,诊断发声抽动。予以镇静止咳治疗。1周后复诊,症状消失。病情分析:该儿病程半年,久治未愈,患儿伴着药物生活了半年。该病是因上呼吸道感染、咽炎引起咽喉部不适和咳嗽,病愈后在大脑皮层形成了惰性兴奋灶而反复出现抽动动作 [5]  。因咳嗽不愈,家长焦急不安的情绪影响到孩子,使症状得以强化并延续,经镇静药治疗使症状暂时得到缓解,焦急的家人看到了希望,喜悦的心情影响了患儿,使其注意力转移,心理紧张因素解除,症状得以控制而消失。这一过程也是家长在不经意中对孩子进行了心理治疗。以情绪表现和行为表现为主的孩子常被当作任性、调皮、不听话和坏孩子;以生理表现为主的躯体症状出现后和家庭环境的不良,临床表现多样化 [3]  。这些由心理问题导致躯体症状的儿童到专科就诊或咨询的比率较低 [4]  ,家长会把孩子带到医院要求儿科医生进行治疗。如果临床医生缺乏心理学知识,在询问病情时往往就会只考虑躯体疾病而忽视对心理因素的追究,只做躯体检查不做心理检查,在进行疾病诊断时考虑的是病理因素,很少能把躯体症状与心理因素联系起来,这些相应的躯体症状常常会被误诊为各种躯体疾病,如心脏病、哮喘、咽炎、胃肠炎、尿路感染、脑炎等疾病,做各种检查,服许多药物。只有当孩子的症状久治不愈时,医生才会建议进行心理咨询,造成了身心伤害。

    综上所述,在儿科临床中,心理学越来越重要。伴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转化,对儿科医生在临床诊治工作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影响儿科医生最佳医疗服务和医疗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小儿心理的忽视 [6]  。为了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临床儿科医生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卫生学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在疾病的诊断中要从患儿本身疾病、环境、心理状况几方面综合考虑,找出发病原因,以防漏诊和误诊,让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儿童得到及时的咨询与治疗。

 

参考文献

    1 杜亚松.儿童心理卫生保健.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210.

    2 egger hl,coostello ej,erkanli a.somatic complains and psyˉchopathology in children and addescents:stomach aches,musculoskeleˉtal pains,and headaches.j am acad child aclolesc psychiatry,1999,38(7):852-860.

    3 裴竹英,包新华,秦炯.儿童心因性疾病的临床特点.中华儿科杂志,2002,40(5):263-265.

    4 张劲松,许积德,沈理笑.儿科患儿心理健康状况与早期干预的初步探讨.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9(6):380-382.

    5 林传水,朱春华,左敏.抽动症10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9,19(8):498.

心理科学篇5

刊名: 科学管理研究

       Scientific Management Research

主办:  内蒙古自治区软科学研究会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4-115X

CN:   15-1103/G3

邮发代号: 16-1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科学管理研究

创刊时间:1981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心理科学篇6

一、从严治企,打造学习型团队

温州市高荣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高辑荣是个学习型的领导,在他心中“企业文化比企业管理制度更重要”,他不仅注重自身的文化素质学习,还有计划有组织地要求员工进行教育培训学习,以此来不断提升员工的业务水平、文化素质、个人涵养,不断打造学习型团队,稳定员工队伍,让员工快乐成长,他常说:“做事先做人,做人就要先学习,学好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他不管工作多忙,每天都要坚持看书两个小时以上,持之以恒,在他的带领和感召下高荣企业的学习氛围蔚然成风!

公司以人为本,注重人才引进质量,员工入职层层把关,所有员工全部通过培训考核,合格上岗,员工参培率100%。70%以上员工大专以上学历。

二、科学管理,助推现代管理模式

温州市高荣企业有限公司及旗下的各分公司,实行全盘统一管理,每天都坚持列队早会制度,在上班前利用5-10分钟时间把前一天的工作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值得表扬和称道的好人、好事、客户需求、行业市场动态等向大家作个通报,对存在的问题作分析,提出整改方案和解决时间,同时让大家都明确今天的主要工作任务和以期待完成的工作目标,让大家都能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去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温州市高荣企业有限公司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始终把客户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重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客户的多方面需求,以科学的发展观推动高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工作严谨,促进管理水平上台阶

(一)理顺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这是温州市高荣企业有限公司的葵花宝典,也是治理企业的制胜法宝,董事长高辑荣常说:“只有工作有思路,企业才会有出路,才会有正确的目标导向,企业发展才不会走弯路”。

(二)规范工作流程,完善职责权限。工作流程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和环节,只有流程顺畅、合理了才能有效地提高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绩效,同时结合完善的各岗位职责,让全体员工都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权限,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客户。出现问题才不会相互推诿!

四、提供满意服务,实现客户零投诉

要想实现客户零投诉,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好难,这就要求我们服务行业要全身心地投入,温州市高荣企业有限公司及旗下各公司都能狠抓内部管理,规范文明礼仪,始终坚持“顾客就是上帝”这一理念,给所有拜访过高荣企业的和客户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客户看车热情引导,客户咨询微笑应答,客户订车提供全方位服务,尽量帮助客户省掉本应该由客户去做的环节,都由公司出面代做,无论是售前、售中还是售后保养维护,我们都能全方位地跟踪服务,这一点也得到广大客户的认可和好评,这也是我们繁忙的工作中聊以的地方!

五、做好战略管理,开创美好未来

温州市高荣企业有限公司,由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成现在旗下有三家分支机构,一是丽水广汽丰田广荣莲都4S店,二是乐清高荣汽贸店,三是乐清福荣福特4S店,对于这些旗下企业,董事长高辑荣都是一视同仁,统一管理,每每都要忙于奔波二市四地之间,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他凭借着其娴熟的工作技能、敏锐的思考和洞察秋毫的判断力,不断地完善和规划着企业的未来,编织着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利好网络,对企业的战略规划管理他已胸有成竹,我们坚信温州市高荣企业有限公司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心理科学篇7

【关键词】心理管理 能力 科学发展

对人的管理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的心理的管理。心理管理是管理科学的新发展,是一种综合了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的有关内容而实施的管理。它是一种隐性管理,采取一种软管理的模式。心理管理是依据人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活动规律,有意识、有目的地借助各种媒介间接地刺激人的潜意识,激发心理潜力,使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共同目标而实施的管理。

同样是对心理的管理,管理心理和心理管理却存在着差别,部分管理者并没有完全认识到。人本管理是现代管理的大趋势,要求管理过程中要更多地考虑人的因素,紧紧围绕"人"这个中心而不是其他,说到底,是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心理管理以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为目标,对增强个体适应能力,激发个体潜能,促进个体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激励与自我完善,最终实现个体与组织的和谐发展与共同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要提高管理者的自身素质

(一)增强管理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首先,增强管理者的责任感意识。做好这项工作应坚持三点:一要经常,经常化和制度化能起到占领头脑、形成意识的功效;二要切实,切实结合工作实际,充分了解被管理者的心理状况,因人而异,采取集中与个别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三要细致,针对被管理者的心理问题,按步骤、按程序,坚持过程,确实达到管理效果。其次,积极进行干部培训。不但要有岗前培训制度,还要结合被管理者的实际,定期举办心理咨询工作学习,或请有关专家上门辅导等,拓宽培训途径。再次,加强管理者的实践锻炼。在实践中有意识地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心理管理能力。

(二)切实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

科学的心理管理方法既是心理管理理论的组成部分,也是心理管理环境、管理对象与管理人员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产物,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管理人员要迸行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管理,必须具备相应的理论水平和科学思维能力。理论水平是做好心理管理工作的内在基础,科学思维能力是在此基础上,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内部力量,缺乏哪一种,都会丢掉心理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同时,在管理过程中,要结合管理工作的需要学习相关理论。管理者必须以管理工作的需要做牵引,没有牵引,不针对实际问题,就缺乏学习的兴趣,也会缺乏对理论内容的深刻理解,所以,以工作需要为牵引,是提升学习效益的好方法。

(三)增强管理者自身的人格魅力

所谓人格,是指人的品格。它是个体在后天环境中,不断参与实践活动而积淀形成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人对现实的态度及相应的行为方式。管理者要想进行有效的管理,除其他条件外,还要靠自身人格的力量感召被管理者,使其口服、心服。心理管理的关键是要让被管理者通过管理者的言行表现感受到管理者高尚的人格、良好的品德,而不是只看管理者的言语多么动听。众多优秀管理者之所以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那样挺拔高大,不是出于他职务的高低,而在于其人格魅力。这种力量是巨大的,它令人久久地敬仰他们、怀念他们。

管理是一种由心智驱使的活动。必要的管理学、心理学知识,技能,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凝聚力、创新能力等等都是必须具备的。此外,管理者应该具有战略眼光,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自律感。要做到襟怀坦白、廉洁正直、心胸宽广、善于团结人、作风民主、办事公正、不独断专行、不追逐名利、先人后己、是非分明、坚持原则、言行一致、任人唯贤等等。随着人的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管理活动中,非权力的权威影响会日趋增大。要求管理者必须注重自身人格的塑造、品德的修养,努力成为一名高层次、高水平的管理人才。

二、要注重心理管理方法的科学性

在管理过程中,不能过多依赖规章制度进行显性管理,要重视被管理者在心理上对管理的认同感。所以,注重心理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情感投入

要坚持以人为本,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纽带。要在思想上安抚疏导、学习上鼓励促进、生活上体贴关心,使管理者真正成为被管理者的良师益友,而不是单纯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培养被管理者对组织和领导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努力促使被管理者从消极情感向积极情感的转化,促使被管理者主动接受管理,甚至帮助管理者进行管理。

(二)动机驱动

构成服从管理动机的要素主要是接受管理的自觉性和直接兴趣。管理者要全面分析被管理者行为动机的原因,利用被管理者在兴趣、信念、意图、意向等每个动机成分的功能,调动被管理者接受管理的潜在动力,引导其积极向上。要充分了解被管理者在物质生活和情感心理上的需要,并努力加以解决,对不合理的或一时满足不了的需要,要做好安抚、说服和教育工作,取得被管理者的理解和支持。再次,要采用设置"模拟管理者"的方法,给被管理者体验、协助管理的机会,给他们"加任务"、"压担子",并定期轮流更换,提升被管理者对管理的理解和认识,激发他们对管理工作的兴趣,从而实现对管理的普遍自觉性和自我约束力。

(三)意志强化

被管理者的突出特点是自尊心、上进心和荣誉感都很强。因此,管理者要抓住他们的这一普遍心理,靠逐步培养教育形成意志行为强化,激发被管理者配合管理的能动性;在奖惩中要以"正强化"为主,善于发现被管理者的闪光点,掌握强化技巧,多用鼓励、表扬、奖励等方式,同时要正确运用批评、惩罚等负强化手段,做到讲究方法、掌握时机、注意场合、因人而异。

(四)心理置换

心理置换即通常所说的"换位思考",管理者应经常把自己置换于被管理者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分析和思考问题。具体来讲,应经常深入被管理者中间,与被管理者聊天、闲谈,用这种方式体察"民"情,听取被管理者汇报,组织座谈,利用各种途径与被管理者多接触、多交往。通过心理置换,增强凝聚力,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管理者能够带出一个团结合作、奋发向上的集体。

三、要营造和谐的心理管理氛围

心理氛围是一种综合的心理状态,它是由管理者、被管理者、管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发展起来的,是由群体中多数人共同的态度和占优势的情绪、情感状态共同组成的,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和工作情绪。营造和谐的心理管理氛围,方法条件很多,但其中有三点是不可忽视的。

(一)管理者要用智慧和能力去影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

管理从一定角度看,就是更好地集权和分权,乃至"不用"权,倘若事无大小,均要自己说了才算数,或者表面"民主",实则独断,时间一长,就会产生"狼来了"的效应,失信于他人。所以,在管理过程中,要根据被管理者的需要和具体管理环境,用智慧和能力影响被管理者的思想行为,增强被管理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成为和谐心理氛围的创造者,形成良性互动,使被管理者享受这样的心理管理氛围,珍惜这一氛围。

(二)管理者办事要公正

公正就是公平、正义。具体讲,公正就是尊重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公正就是胸怀坦荡、无私无畏;公正就是合法合理、顺乎民意;公正就是光明正大、廉洁正直;公正就是坚持原则、是非分明;公正就是一视同仁,秉公办事。尽管绝对的公正很难做到,但不能因此忽略它。公正与效率是密切联系的,有公正才有效率。只有当大家感到你是公正的,才会信任你,与你同心。上下同心者才能得胜。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也只有适应被管理者的需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才能营造出和谐的心理管理氛围。

(三)管理者要广纳贤才和广纳众言

尊重人、尊重人的劳动,允许不同见解的存在,敢于用超过自己的人,这是一个单位事业兴旺、正气上升的一个重要标志。要形成一种人人主动参与的良好气氛,使人们感到自己处在一个民主开放、思想活跃、富有时代气息的环境中,而不是陷在唯我独尊、死水一潭的一眼枯井里。

信息时代是一个更加注重实效的时代。它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迎接这种新挑战的实力。如果说过去我们对人的认识,对心理管理的认识还处于一个意识并不十分清晰的状态下,那么在社会发展到信息时代的今天,关注人,从心理上激励人,从情感上感召人,则应该成为每一位管理者自觉的行动。随着管理者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和谐管理,促进部队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永新.《管理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陶济.《心理管理学》.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函授学校教材

心理科学篇8

【关键词】心理特征 感知能力 观察能力 概括能力

小学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学习这门课对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自然观,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潜能。小学科学课其目的还是让学生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独立、主动的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达到科学启蒙教育的目的。

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比如: 3岁以前是发展口语的最佳时间3岁:最适合学习词汇的一年,词汇量增强,用代词、形容词和介词,而应在实际环境中学习,说出完整的句子4岁:口语成熟的一年词汇和句法运用(复合句)趋于成熟,表达能力增强5-6岁:阅读能力增强、对书面语有较高的理解力。6、7岁到12、13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在小学低年级,儿童还具有明显的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二小学高年级儿童则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逐渐步入青春发育期。小学时期往往被称为前青春发育期。外在表现有:儿童贪玩、好动、活泼、热情儿童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儿童自觉性和自制力较差、儿童自我表现欲强,喜欢被肯定、被表扬儿童可塑性强。[1]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在这就科学课中运用儿童的心理特征培养:儿童的学习科学课兴趣、儿童感知能力、观察能力、概念概括能力、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进行论述。

1.儿童的学习科学课兴趣

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2]对有关具体实施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毫不感兴趣,那就会觉得学业负担很重,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必然学不好。相反,只要有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易于学好、记牢,有很好学习效果。从访谈小学生对象中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也喜欢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地方,经常拆装一些小物品,会对一些奇怪的具体现象一直追问家人、朋友和老师,也会自己亲手做实验,进行小发明制作,也会深入思考和探索科学课上所学知识。因此学校多开展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的活动以资鼓励他们,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培养他们创新的能力。

2.儿童感知能力、观察能力

从小学生好奇心强、爱表现、善模仿、强记忆但注意力20分钟左右不太持久的年龄特点,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一味地空洞说教,只会让学生注意力慢慢不集中。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事物具体地展现在小学生面前时,要让他们亲自去看看、听听、闻闻、尝尝,这实际上就是小学生探索他们生活中的世界的奥秘过程。三年级科学课程就有观察植物 、动物的及周围事物的活动:我看到了什么我的大树、各种各样的叶、寻访小动物、我的观察研究、观察自己身体、我的手、一杯水的观察等等。增长学生见识,认识到周围世界之博大,教师应带领小学生正确地去观察、去思考,在观察得到的感觉的基础上上升到知觉认识,并有一定的比较同种事和不同种事物的能力,如比较水的多少、各种各样的叶等等。

3.概念概括能力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掌握的概念大多是具体的,形象的可以直接感知的,他们总是只看到事物形象的、外部的特征,要抽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就比较困难,概括能力差。[3] 教师要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事物表象的作用。在感知到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直接经验,在经验的不断积累后促成对某事物概念的形成。在讲"沉和浮"这两个概念时,虽然学生可能见过物体沉或浮,老师也要通过联系学生的直接感知还有通过做实验、放多媒体资料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物体沉和浮的表象认识,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表象归类概括出物体沉和浮的概念。

4.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有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明显的关键年龄、思维结构趋于完整但有待完善、思维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小学时期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形式交错发展的时期,主要是发展形象思维和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并不意味着形象思维的消亡。

低年级小学生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中、高年纪的小学生才逐步学会区分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主要和次要的东西,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同时也离不开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科学课教学还是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使学生感知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其次,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用抽象的方法解决问题,抽象除了可以使思维概括、简约、深刻以外,还有发现真理的功能。教师在讲冷与热这章时,首先让学生感知冷水的冷与热水的热,然后在接下来的课程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冷是冷多少?热是热多少?学生必然会讲一些表象的结果如冷得发抖,热的出汗等等。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冷热的程度是可以计量的,再抽象出温度这个概念来。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88.

[2] 赵建庆. 小学《科学》课堂学生心理调控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9(3):149-150.

上一篇:医学心理学范文 下一篇:人本主义心理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