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新闻范文

时间:2023-11-23 10:05:44

娱乐新闻

娱乐新闻篇1

娱乐新闻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而娱乐新闻大行其道与我国的各种文化,社会因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新闻的娱乐化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 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娱乐新闻生存的土壤也是它生存的土壤,并且在这个土壤里扎根更深. 娱乐新闻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大潮中,并且是主力军.我们要认真看待新闻娱乐化,遵循新闻规律.

关键词: 娱乐新闻   娱乐化   新闻规律

乍一看这两个词组,似乎同出一辙,两者都是新闻,并且都有娱乐二字.但经仔细推敲,还是不难发现两者有不同之处.娱乐新闻主体在于新闻,有如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而新闻的娱乐化是当今中国的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它的定义和解释要比娱乐新闻复杂得多,所涉及的社会各方面以及成因都有其独特之处.

l娱乐新闻

近些年,中国的娱乐新闻可以说十分发达,“娱记”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生动的职业词汇,众多的小报和追星族给娱乐新闻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从学术角度看,娱乐新闻肯定不同于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严肃新闻,甚至它与我们通常说的社会新闻也有很大区别。娱乐新闻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大的新闻品种.那么娱乐新闻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它与一般社会新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从学术角度来看,从新闻到社会新闻再到娱乐新闻是有一种逻辑关系的.社会新闻与西方的软新闻有相通之处,现如今,我们看到的社会新闻即那些政治性较弱,人情味较浓,趣味性较强的新闻,大部分成为奇闻轶事的代名词,突出的是事件的反常性. 如果说今天的社会新闻还符合传统的新闻定义的话,今天的娱乐新闻已经很难用新闻定义来衡量了。如果说受众需要的就是新闻,那么娱乐新闻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市场。但是,假如用经典的新闻定义来看,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制作出来的新闻. 它描述的新闻常常是静态的,是关于某些人物的某种变化,比如某个明星的头发形状又变化了,某个名人又有什么言论了。可以发现,明星绯闻占据了娱乐新闻的主体地位。娱乐新闻这个概念倒是非常容易与国外沟通,因为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如果简单地描?鲇槔拯a href=//zixun.7139.com/2/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新闻的定义,大约可以说,它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而娱乐新闻大行其道与我国的各种文?社会因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物质领域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刺激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物质享受欲望和消费冲动,这样的情境容易使人失去理性,人们要求每件事情都能尽可能使自己满意,所以也要求精神生活方面尽可能的快乐,而娱乐新闻就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从文化角度看,在社会转型期间,大众文化也风靡于世,将市民大众作为主要消费者,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人们有一定闲暇和经济条件去满足文化需求,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的生活,市井杂谈,关注离奇事件和琐碎新闻,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极好地放松自己的心态,缓解身上的重负和压力,于是娱乐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

l新闻的娱乐化

什么叫新闻的娱乐化?与娱乐新闻相似的是,它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 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但不像娱乐新闻那样仅仅关注娱乐界的琐碎和明星逸闻,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那新闻的娱乐化何以在当下成为一种时尚呢?与娱乐新闻相同的是,它也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娱乐新闻生存的土壤也是它生存的土壤,并且在这个土壤里扎根更深.

首先,受众的需求给它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在人们对媒介投入过多关注时,他们反而觉得有些无所适从了.有相当数量的受众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忽视文化修养,甚至不能坐下来读读书,文化素养平庸,审美情趣低下,人们感觉越来越麻木,迟钝,不能深入思考,追求心灵感悟,而是更多地需求感官刺激,以求打破现实生活的沉闷单调,空虚无聊,而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

其次,媒体的利益也促使新闻的娱乐化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进入市场经济后,很多媒体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向市场要钱.要有利润,就必须创造出好的媒介产品,以迎合受众的需求.受众愿意看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否则,无论你认为是多好的精品,只要不受人们欢迎,销售不了,一切都是空话.所以媒体尽量使自己的产品大众化,受众在文化方面的特殊兴趣引领着媒体传播的趋向,迎合受众,吸引手中的注意力意味着获得经济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渴求驱使着各家传媒尽力使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能让受众满意.其最终结果是,传媒有意识地进行针对受众需要的娱乐化新闻传播.于是我们看到我们的传媒用很大的篇幅和黄金时段炒作某某导演和某某演员的花边新闻,某某明星又缠进三角恋,某某局长包二奶等等,黄豆大的事也炒成头版.除了迎合受众需求以外,媒体的利益还与一些企业,广告商相关.广告商掌握着媒体的经济命脉,决定了媒体的生存与否,而广告商是否投资一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能否吸引受众,能否为他的投资带来最大的利益回报.在这里,吸引受众不仅是媒体的目标,也是广告商的衡量尺度,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传媒提供娱乐功能更是有了它坚定的方向,也因此压制了传媒的其他功能,新闻的娱乐化更是如鱼得水.

再次,是整个世界文化交流的结果,是一股世界风潮.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总汇,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人类所处环境不同,人文条件不同,所形成的文化必然有差异.西方国家注重个性发展,张扬个性,西方新闻价值的要素有: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人情味等等.往往在报道时将空前绝后,耸人听闻的事件之类作为报道重点,以此来冲击和刺激受众的感官神经.而新闻的娱乐化从这个方面来看是大势所趋了,因为它张扬的是异乎寻常的感觉.施拉姆说过一句话: “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除了新闻和广告(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让人消遣);大部分畅销杂志,除了登广告的那几页;大部分广播,除了新闻、谈话节目和广告;大部分商业电影;还有报纸内容中越来越大的部分——都是以让人娱乐而不是以开导为目的的。……几乎全部内容都有一种普遍化的游戏或愉快的功能”.文化的渗透是自然而然的,只要在传播领域偶然出现这样的潮流,而这样的潮流又恰好是迎合了受众的需求,可以给媒体和广告商带来利益的,所以它的扩张程度必然是很大的,渗透速度也很快.即使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但多种文化之间总有一个契合点,拿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虽然与西方文化张扬个性不同,我们自古以来向往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相对重视集体利益,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也开始慢慢接受西方文化,我们所作的一些电视节目娱乐性程度加深,也说明我们也开始重视个体,但这与传统文化也没有本质上的冲突,所以我们大胆接受,大胆结合自己的文化特点,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一套新闻特色,而新闻的娱乐化也是其中之一. 

最后,新闻的娱乐化能够大行其道,与社会的认可也有关.我们国家对新闻的控制体制还是较完善的,政府和社会舆论对于新闻事业的影响还是巨大的.新闻的娱乐化为什么能得到它们的认可呢?第一,人们既然对娱乐性的东西很感兴趣,那自然而然会对一些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的热情减弱,对政府,对社会的抱怨也会减少,社会安定的因素会增多,政府自然认可了.第二,新闻的娱乐化给媒体带来了活力,使其充分发展自身,媒体实力的壮大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他们靠自己生产的传媒产品完全可以养活自己,并且还为国家创造出很大的利润,政府的经济压力大大减轻,又何乐而不为呢?第三,整个社会都陷入在一种全身心地放松之中,自己尽可能地忘记痛苦,尽情享受快乐,逃避现实,缓解压力,在这样的舆论下,新闻的娱乐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l娱乐新闻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大潮中

在前两点的论述中,分别就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的定义,成因作了一点探导.可以说,新闻的娱乐化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宽泛,它代表的是一种潮流,而娱乐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应当是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中的.换句话说,新闻的娱乐化是作为一种现象存在的,而娱乐新闻可以说是一种现象,但更多的,更平常的是将它作为一个特定的新闻类别来阐述,它存在于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是大潮中的最佳代表.因为不是任何新闻都可以娱乐化,娱乐化限定了新闻的题材和范围。 只有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与娱乐业紧密相关的内容,才能做成娱乐化的风格。没见过国家大事、时政评论等 (诸如两会、入世、领导人讲话等)做成娱乐报道的.而娱乐新闻首当其冲地应成为主力军.在这样的大潮中,新闻的真实性对娱乐新闻来说显得不那么重要,因为娱乐新闻关注的是受众的注意力,是一种注意力文化.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新闻的真实性,毕竟新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用事实说话,,但是为了追求强烈的对受众的刺激,可以适当做点新闻策划.比如1999年著名球星贝克汉姆与他的妻子维多利亚的世纪超豪华婚礼便借助了传媒的力量,大做文章,上演了一幕王子与公主的美好童话故事,引起了全球轰动,负责转播的电视台收视率达到了至高点,获得巨大收益,?军a href=//zixun.7139.com/2/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新闻炒作的夫妇二人迅速窜?而观众也满足了自身探究明星生活的欲望,可谓一石三鸟.媒体对此次婚礼的关注也从侧面生动反映出时下新闻界流行的娱乐化倾向,尤其是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倾向。人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忽视严肃新闻,而乐于以轻松心态阅读娱乐化的新闻,满足自身的好奇心、窥探欲。关注明星,并不关注其演艺成就,而是关注其兴趣爱好、诽闻逸事等私生活。贝克汉姆结婚的新闻中就包涵着诸多娱乐化要素:球星结婚本来就是体育类报纸关注的题材,属于体育赛事报道之为颇有娱乐性的“软新闻”;小贝本人长相俊朗,有明星气质,跟出生名门的也同是明星的辣妹结婚,不免令人感到好奇。从这个角度看,这场婚礼既是体育新闻,更是娱乐新闻,也很好地说明了新闻娱乐化的大势所趋.

l对于新闻娱乐化的一点担忧

新闻的传播规律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如果新闻的娱乐化很好地遵循这些传播规律,它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但是这样的尺度很难掌控. 有的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特别是商家的关爱,竟然把新闻的根本性质改变了,使新闻报道混同于娱乐行为,生活的真实反映似乎可以是任何个人的道听途说、随意铺排,甚至可能是传播者的主观想象或者精心制造。有的貌似自我解嘲,有的近乎私塾讲古,有的好像编顺口溜,有的竟如调侃玩笑,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信息共享,哪里有一丝一毫的言之凿凿? 新闻节目,各有各的形态,各有各的性质,硬是让所有新闻报道承担娱乐综艺节目的任务,是南辕北辙的,是毫无道理的。不分青红皂白,不问高低深浅,一切以主观意志为转移,不是严肃的、负责的传播者应有的态度。真正的好的新闻节目,也要注意角度、讲究形式。角度新颖、形式完美,自然会给人以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魅力,可感可信,回味无穷。

所以,在如今的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无论是做娱乐新闻,还是别的新闻,最低限度都不能忽视新闻的基本规律,否则,即使获得一时的眼前利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必然祸害无穷.新闻传播在逐渐走向世界,在那里,充满了激烈的竞争。真实、准确、密集、迅捷、高超、美感,将成为竞争的焦点。稍有不慎,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或被遗忘,或被淘汰,很难"东山再起",重振雄风。不要被眼前的既得利益所迷惑,不要被浅薄的狭隘认识所束缚,,尽力放开目光,加快步伐,遵循新闻的规律,勇敢地、坚定地向前走去,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资料

杜荣进等. 中外新闻采写借鉴集成 1990

刘宏 娱乐新闻到底是不是新闻  中华传媒网 2002

林晖. 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1

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 传播学概论  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吴飞 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  浙江大学学报  2002

娱乐新闻篇2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

 

当前,全球新闻的娱乐化现象越演越烈。

在西方已出现了用一个全新的概念-infortaiment来表述。该词由information(信息)和entertaiment(娱乐)构成,充分说明了娱乐和新闻之间的融合现象。1998年底,美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对美国16家主流媒体20年来的新闻报道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1977年,传统的硬新闻与娱乐新闻比例为32%比15%,而1997年这个比例为25%比40%。如今,新闻娱乐化现象不仅在都市报中盛行,在严肃类报纸、电视、网络媒体的报道中也同样时有所见。在一些电视读报节目中也出现了娱乐化的读报现象。

对“新闻娱乐化”概念,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标准的或者令人信服的定义。概要的说,新闻娱乐化一是指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注重报道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新闻、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或者将硬新闻软化处理,寻找时政、经济、法律、国际新闻中故事性强的元素突出描写。二是指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描述,通过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衍变为趣味性、戏剧化的新闻。

那么新闻娱乐化究竟是如何产生的?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媒介的商业化运作。市场经济对媒介而言的最大变化是在消费者领域确立了新闻产品的消费者-受众的主体地位,在生产者领域确立了媒体自负盈亏的独立经营者的地位,新成立的都市报市场化程度尤其高。于是媒介从原本绝对意义的引导受众转到引导、迎合并存,市场理念开始与新闻理念并重甚至超出。在商业化操作的过程中一些矛盾“服务”的对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新闻娱乐化现象。

2.经营主体地位的确立与经营实力的落差。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使市场理念介入媒体,媒介要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这迫使媒体必须执行商品的大多数通用原则,必须遵循市场需求。然而中国传媒发展历程短,在计划经济时期又由政府“包办”,在资金、人才、理论研究上都缺乏积累,媒体的迅速扩张造成这类资源更加紧缺。一些都市报仅仅在获取一笔启动资金后就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自负盈亏的阶段,而通常一个媒体的培育要经历3年的亏损期。

3.市场导向观念的确立与竞争理念的不成熟。“消费者、市场、生产者”关系的成立为媒体确立了市场导向原则。许多都市报有别于原来省市媒体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其从“市场”出发,以大众化、通俗化取向,内容以贴近性、娱乐性、服务性为特征。市场观念、受众意识已深入人心。但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市场经济观念的确立同时市场观念却不够成熟。媒体遵循市场导向,却不擅长市场定位、市场细分、如何开发市场需求等。大多数媒体还停留于四处考察、照搬照抄、一味效仿“成功者”的阶段。

4.受众心理。具有娱乐化色彩的新闻,由于它的趣味性、刺激性,很容易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主题,受众的从众心理将导致更多的人在媒介中寻找相关的新闻阅听。媒介想引发受众的共鸣,进一步拉近和受众的距离,毫无疑问要抓住受众的心理,满足受众的好奇心。

对我国新闻娱乐化的现象,有人戏称是明星代替了劳模,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理论,娱乐覆盖了文化。新闻娱乐化现象有五点表现:一是误导性和煽情化;二是极力追求情节化;三是新闻报道“星”闻化;四是悲剧事件幽默化;五是舆论导向功能淡化。

新闻娱乐化有哪些影响?新闻娱乐化是一把双刃剑,一面是大大增强了媒介功能,产生了“新的新闻叙述方式”,扩大了受众面;另一面则是媒介商业化导致了“传播者对获利性比对文化质量更加重视”,由此容易使新闻产品庸俗化,导致媒体公信力削弱。当代,新闻产品的商品性日渐显现,大众传媒让“产品”吸引众人眼球从而增大注意力经济之效益的“独门武器”就是——传播智力要求低但娱乐性含量高的媒介产品。于是,经济领域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传播界衍生出自己的“格雷沙姆法则”:在争夺受众的竞逐中,正规的严肃新闻遭遇煽情性、畸趣性、丑闻性的劣质新闻的排挤甚至驱逐。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就我国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娱乐新闻而言,为什么娱乐圈八卦新闻会风起云涌,“炒作”产品风行天下,在大江南北的众多媒体上占有一席之地,成为版面编辑眼中的香饽饽,也成为受众市场的抢手货。然而,媒体恰恰是在制造这种低质量的伪新闻产品的过程中,由真实、准确、价值、权威构筑起来的媒介公信力正在削弱、削减。新闻娱乐化倾向的负面影响也正在于此。如果新闻媒介把握不住娱乐化的一个“度”,过分放大新闻产品的商品属性、娱乐属性,从而淹没、扼制了新闻的基本规律,其结果必然是扼杀了新闻媒介作为社会第四权力的公信力和人类社会守望者的崇高身份。猎艳逐奇,追求感官轰炸、暴力刺激,热衷对社会畸形现象的渲染,这种唯收视率为王、唯受众面为单一动机的传播目标,将新闻的大众化沦落为庸俗化,将通俗化扭曲为媚俗化,导致媒介传播中的信息含量简化,信息传递功能弱化,与受众基于生存、发展的信息需求背道而驰,终会遭到市场的唾弃。单一着眼于“眼球经济效益”的新闻报道,是以牺牲新闻基本准则为代价,必然助长社会的“畸趣”心理,遮蔽对社会重大事件的关注度,从而减弱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预警功能。

新闻娱乐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

1.新闻庸俗化。新闻娱乐化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消极、不利的影响。比如在莫斯科人质事件报道中,一些媒体在报道和标题处理上就有很强的娱乐化倾向,什么《莫斯科上演“倩女幽魂”女人质手机传情荡气回肠》,什么手机有奖竞猜“有多少名人质”等等,以别人的痛苦来取悦受众。许多娱乐新闻、体育新闻也热衷于报道明星名人的隐私,有的还滑向色情。如一则体育报道:孙继海和李铁分别代表己队首次出场,孙打入一球,李吃了一张红牌,标题竟做成《初夜:进入或者见红》,恶俗到了极点。

2.新闻媒体社会责任的丢失。有学者认为,一些媒体不断推出娱乐性的文章或节目使大众在不用动脑筋的乐与笑中,放松或放弃了理性判断和世界观的重建的意愿,放逐了对生活的反思以及对人生真善美的价值判断。媒体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求新闻的娱乐消遣价值,不但不能发挥休闲作用,还会弱化媒体的社会功能,削弱媒体的喉舌功能,削弱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3.职业道德的下滑。由于以娱乐化为指导,使得一些记者编辑在新闻报道和标题制作上挖空心思地寻找娱乐性,热衷于搜集道听途说的资料,放大事实,强扭角度等等,把求证务实的职业精神丢到一边,违背了一个新闻工作者起码的职业道德要求。

如果传媒充斥着娱乐,只关注新闻的娱乐功能,沉溺于传媒所提供的信息的狭隘境界里,满足于传媒牵引下自我营造出的五彩缤纷而又子虚乌有的梦幻世界,并以媒介提供的信息作为指导自己思维和行动的依据,将会对受众产生误导,同时也会影响媒体其他功能的发挥,削弱甚至丧失了媒体应有的传递信息、沟通社会的主要功能。更严重的是新闻娱乐化倾向还会导致媒体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一味追求假恶丑现象公诸于众,勾引受众猎奇心理,而把真正的警示作用抛之脑后,最终获得暴利,使新闻成了沽名钓誉的工具而走入歧途。

那么未来的新闻事业将何去何从?我们又应该如何面对新闻娱乐化现象呢?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更加文明的社会,人们追求的是高尚健康的文化,而不是低级媚俗的文化,中国媒介不能一味的、一窝蜂地走新闻娱乐化道路。新闻媒介以有利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最高宗旨。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必须讲究经济效益,但社会效益始终是它追求的第一目标。我国的媒介具有上层建筑和信息产业的双重属性,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轮并进,始终要强调媒介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人民服务,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保证严肃和高质量的媒介新闻始终占领着我国媒介的主阵地。这样政府和社会对新闻媒体的监管显得更加不容忽视。

 

娱乐新闻篇3

关键词:娱乐新闻娱乐化新闻规律

乍一看这两个词组,似乎同出一辙,两者都是新闻,并且都有娱乐二字。但经仔细推敲,还是不难发现两者有不同之处。娱乐新闻主体在于新闻,有如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而新闻的娱乐化是当今中国的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它的定义和解释要比娱乐新闻复杂得多,所涉及的社会各方面以及成因都有其独特之处。

一、娱乐新闻

近些年,中国的娱乐新闻可以说十分发达,“娱记”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生动的职业词汇,众多的小报和追星族给娱乐新闻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从学术角度看,娱乐新闻肯定不同于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严肃新闻,甚至它与我们通常说的社会新闻也有很大区别。娱乐新闻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大的新闻品种。那么娱乐新闻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它与一般社会新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从学术角度来看,从新闻到社会新闻再到娱乐新闻是有一种逻辑关系的。社会新闻与西方的软新闻有相通之处,现如今,我们看到的社会新闻即那些政治性较弱,人情味较浓,趣味性较强的新闻,大部分成为奇闻轶事的代名词,突出的是事件的反常性。如果说今天的社会新闻还符合传统的新闻定义的话,今天的娱乐新闻已经很难用新闻定义来衡量了。如果说受众需要的就是新闻,那么娱乐新闻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市场。但是,假如用经典的新闻定义来看,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制作出来的新闻。它描述的新闻常常是静态的,是关于某些人物的某种变化,比如某个明星的头发形状又变化了,某个名人又有什么言论了。可以发现,明星绯闻占据了娱乐新闻的主体地位。娱乐新闻这个概念倒是非常容易与国外沟通,因为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如果简单地描述娱乐新闻的定义,大约可以说,它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而娱乐新闻大行其道与我国的各种文化,社会因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物质领域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刺激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物质享受欲望和消费冲动,这样的情境容易使人失去理性,人们要求每件事情都能尽可能使自己满意,所以也要求精神生活方面尽可能的快乐,而娱乐新闻就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从文化角度看,在社会转型期间,大众文化也风靡于世,将市民大众作为主要消费者,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人们有一定闲暇和经济条件去满足文化需求,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的生活,市井杂谈,关注离奇事件和琐碎新闻,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极好地放松自己的心态,缓解身上的重负和压力,于是娱乐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

二、新闻的娱乐化

什么叫新闻的娱乐化?与娱乐新闻相似的是,它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但不像娱乐新闻那样仅仅关注娱乐界的琐碎和明星逸闻,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那新闻的娱乐化何以在当下成为一种时尚呢?与娱乐新闻相同的是,它也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娱乐新闻生存的土壤也是它生存的土壤,并且在这个土壤里扎根更深。

首先,受众的需求给它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在人们对媒介投入过多关注时,他们反而觉得有些无所适从了。有相当数量的受众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忽视文化修养,甚至不能坐下来读读书,文化素养平庸,审美情趣低下,人们感觉越来越麻木,迟钝,不能深入思考,追求心灵感悟,而是更多地需求感官刺激,以求打破现实生活的沉闷单调,空虚无聊,而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

其次,媒体的利益也促使新闻的娱乐化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进入市场经济后,很多媒体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向市场要钱。要有利润,就必须创造出好的媒介产品,以迎合受众的需求。受众愿意看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否则,无论你认为是多好的精品,只要不受人们欢迎,销售不了,一切都是空话。所以媒体尽量使自己的产品大众化,受众在文化方面的特殊兴趣引领着媒体传播的趋向,迎合受众,吸引手中的注意力意味着获得经济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渴求驱使着各家传媒尽力使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能让受众满意。其最终结果是,传媒有意识地进行针对受众需要的娱乐化新闻传播。于是我们看到我们的传媒用很大的篇幅和黄金时段炒作某某导演和某某演员的花边新闻,某某明星又缠进三角恋,某某局长包二奶等等,黄豆大的事也炒成头版。除了迎合受众需求以外,媒体的利益还与一些企业,广告商相关。广告商掌握着媒体的经济命脉,决定了媒体的生存与否,而广告商是否投资一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能否吸引受众,能否为他的投资带来最大的利益回报。在这里,吸引受众不仅是媒体的目标,也是广告商的衡量尺度,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传媒提供娱乐功能更是有了它坚定的方向,也因此压制了传媒的其他功能,新闻的娱乐化更是如鱼得水。

再次,是整个世界文化交流的结果,是一股世界风潮。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总汇,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人类所处环境不同,人文条件不同,所形成的文化必然有差异。西方国家注重个性发展,张扬个性,西方新闻价值的要素有: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人情味等等。往往在报道时将空前绝后,耸人听闻的事件之类作为报道重点,以此来冲击和刺激受众的感官神经。而新闻的娱乐化从这个方面来看是大势所趋了,因为它张扬的是异乎寻常的感觉。施拉姆说过一句话:“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除了新闻和广告(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让人消遣);大部分畅销杂志,除了登广告的那几页;大部分广播,除了新闻、谈话节目和广告;大部分商业电影;还有报纸内容中越来越大的部分——都是以让人娱乐而不是以开导为目的的。……几乎全部内容都有一种普遍化的游戏或愉快的功能”。文化的渗透是自然而然的,只要在传播领域偶然出现这样的潮流,而这样的潮流又恰好是迎合了受众的需求,可以给媒体和广告商带来利益的,所以它的扩张程度必然是很大的,渗透速度也很快。即使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但多种文化之间总有一个契合点,拿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虽然与西方文化张扬个性不同,我们自古以来向往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相对重视集体利益,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也开始慢慢接受西方文化,我们所作的一些电视节目娱乐性程度加深,也说明我们也开始重视个体,但这与传统文化也没有本质上的冲突,所以我们大胆接受,大胆结合自己的文化特点,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一套新闻特色,而新闻的娱乐化也是其中之一。最后,新闻的娱乐化能够大行其道,与社会的认可也有关。我们国家对新闻的控制体制还是较完善的,政府和社会舆论对于新闻事业的影响还是巨大的。新闻的娱乐化为什么能得到它们的认可呢?第一,人们既然对娱乐性的东西很感兴趣,那自然而然会对一些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的热情减弱,对政府,对社会的抱怨也会减少,社会安定的因素会增多,政府自然认可了。第二,新闻的娱乐化给媒体带来了活力,使其充分发展自身,媒体实力的壮大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他们靠自己生产的传媒产品完全可以养活自己,并且还为国家创造出很大的利润,政府的经济压力大大减轻,又何乐而不为呢?第三,整个社会都陷入在一种全身心地放松之中,自己尽可能地忘记痛苦,尽情享受快乐,逃避现实,缓解压力,在这样的舆论下,新闻的娱乐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娱乐新闻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大潮中

在前两点的论述中,分别就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的定义,成因作了一点探导。可以说,新闻的娱乐化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宽泛,它代表的是一种潮流,而娱乐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应当是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中的。换句话说,新闻的娱乐化是作为一种现象存在的,而娱乐新闻可以说是一种现象,但更多的,更平常的是将它作为一个特定的新闻类别来阐述,它存在于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是大潮中的最佳代表。因为不是任何新闻都可以娱乐化,娱乐化限定了新闻的题材和范围。只有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与娱乐业紧密相关的内容,才能做成娱乐化的风格。没见过国家大事、时政评论等(诸如两会、入世、领导人讲话等)做成娱乐报道的。而娱乐新闻首当其冲地应成为主力军。在这样的大潮中,新闻的真实性对娱乐新闻来说显得不那么重要,因为娱乐新闻关注的是受众的注意力,是一种注意力文化。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新闻的真实性,毕竟新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用事实说话,,但是为了追求强烈的对受众的刺激,可以适当做点新闻策划。比如1999年著名球星贝克汉姆与他的妻子维多利亚的世纪超豪华婚礼便借助了传媒的力量,大做文章,上演了一幕王子与公主的美好童话故事,引起了全球轰动,负责转播的电视台收视率达到了至高点,获得巨大收益,靠新闻炒作的夫妇二人迅速窜红,而观众也满足了自身探究明星生活的欲望,可谓一石三鸟。媒体对此次婚礼的关注也从侧面生动反映出时下新闻界流行的娱乐化倾向,尤其是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倾向。人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忽视严肃新闻,而乐于以轻松心态阅读娱乐化的新闻,满足自身的好奇心、窥探欲。关注明星,并不关注其演艺成就,而是关注其兴趣爱好、诽闻逸事等私生活。贝克汉姆结婚的新闻中就包涵着诸多娱乐化要素:球星结婚本来就是体育类报纸关注的题材,属于体育赛事报道之为颇有娱乐性的“软新闻”;小贝本人长相俊朗,有明星气质,跟出生名门的也同是明星的辣妹结婚,不免令人感到好奇。从这个角度看,这场婚礼既是体育新闻,更是娱乐新闻,也很好地说明了新闻娱乐化的大势所趋。

四、对于新闻娱乐化的一点担忧

新闻的传播规律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如果新闻的娱乐化很好地遵循这些传播规律,它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但是这样的尺度很难掌控。有的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特别是商家的关爱,竟然把新闻的根本性质改变了,使新闻报道混同于娱乐行为,生活的真实反映似乎可以是任何个人的道听途说、随意铺排,甚至可能是传播者的主观想象或者精心制造。有的貌似自我解嘲,有的近乎私塾讲古,有的好像编顺口溜,有的竟如调侃玩笑,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信息共享,哪里有一丝一毫的言之凿凿?新闻节目,各有各的形态,各有各的性质,硬是让所有新闻报道承担娱乐综艺节目的任务,是南辕北辙的,是毫无道理的。不分青红皂白,不问高低深浅,一切以主观意志为转移,不是严肃的、负责的传播者应有的态度。真正的好的新闻节目,也要注意角度、讲究形式。角度新颖、形式完美,自然会给人以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魅力,可感可信,回味无穷。所以,在如今的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无论是做娱乐新闻,还是别的新闻,最低限度都不能忽视新闻的基本规律,否则,即使获得一时的眼前利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必然祸害无穷。新闻传播在逐渐走向世界,在那里,充满了激烈的竞争。真实、准确、密集、迅捷、高超、美感,将成为竞争的焦点。稍有不慎,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或被遗忘,或被淘汰,很难"东山再起",重振雄风。不要被眼前的既得利益所迷惑,不要被浅薄的狭隘认识所束缚,,尽力放开目光,加快步伐,遵循新闻的规律,勇敢地、坚定地向前走去,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资料:

杜荣进等。中外新闻采写借鉴集成1990

刘宏娱乐新闻到底是不是新闻中华传媒网2002

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

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吴飞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浙江大学学报2002

娱乐新闻篇4

新闻娱乐化起源于西方国家的媒体,常常是同“色情、隐私”这一类的内容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客观地来说,“娱乐化”本身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它是发掘或加入娱乐元素的一种报道方式。中国的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己经出现了,到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娱乐化”态势在《南方体育》等一些媒体运作下,到达了白热化的程度。也正因为这些媒体的作法,使得学术界部分专家学者对其产生了偏见。其实,“娱乐化”为中国体育新闻报道在传播效果上带来了巨大改观,从服务受众角度出发来报道新闻,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体育和大众传媒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发展。当然,判断一个新事物的关键是看它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任何一个新事物尚未完全成熟之前,多少都会存在缺点,因此不能全盘否定。

二、体育新闻与体育新闻的娱乐化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体育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类别,它和新闻一样,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体育新闻作为新闻家族中的一员,除了具有新闻的一般特征,如新鲜性、时效性、贴近性、显著性、实用性以外,也有自己的特性,比如竞争性、群众性、国际性、娱乐性等,体育新闻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娱乐性。它是把信息与娱乐融为一体的新式新闻方式的典型代表。

对于什么是体育新闻的娱乐化,专家们各自有不同的见解。央视市场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靳智伟认为:所谓娱乐是凝结在一定事物之中的能够引起人们情绪、态度、感觉发生波动的要素。按照这种定义来说,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就只是体育新闻工作者对于相关新闻传播风格的娱乐化要素的强调,它是属于新闻“泛娱乐化”的一种时尚范畴。北京体育大学的易剑东认为,娱乐指精神或情绪的轻松与和谐状态,体育新闻娱乐化主要包括两个层面:选择具有娱乐性的体育新闻做报道、采用娱乐手法和取向报道或评论体育。

综合对于“体育”和“娱乐”的理解,我认为体育新闻娱乐化就是发生在体育新闻领域的一种过程,一种发展趋势。

三、体育新闻娱乐化的表现方式

首先是在报道内容方面,现如今很多的媒体在报道体育新闻时,并不是着重于体育赛事本身,而是把大量篇幅放在报道与赛事有关的人和物等等其它因素上,去像娱乐八卦那样,去报道运动员的场外生活、花边新闻等等,想去吸引更多眼球。当然,这些都是体育新闻娱乐化过度的表现。体育新闻娱乐化应当是提倡报道内容的丰富多元化,挖掘与赛事相关的种种信息,将体育运动员的真实状态全面地呈现给受众,以满足广大受众需求,而不是走向一个庸俗化的极端。

其次是在报道语言方面,当今体育报道市场,语言的趣味性、通俗性、口语化、个性化甚至艺术性都在增强,新闻故事化更是表现尤为突出。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就是“在充满着阳性和力度美的体育中渗透的娱乐,让体育好看起来,让原来的面目可憎的技战术分析和枯燥的数字轻松起来。”但是,体育新闻故事化表达如果运用不当会有负面效果,例如:过于突出趣味性,太重技巧的运用,而对新闻的来源、真实性重视度不够,就犯了舍本逐末的大忌。因此,在运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时,一定要把握好趣味性和客观性之间的平衡。

四、对于体育新闻娱乐化的简单评价

有部分学者对于体育新闻娱乐化是担忧的,他们认为体育新闻娱乐化的过度发展会导致传媒的庸俗化,危及自身的权威、公信力,损害公众的知情权,危害社会风气。“有悖新闻原则和体育精神,表现出庸俗化与色情化趋势,令人担忧”也是传统新闻价值标准的缺陷。他们认为,体育新闻应该提倡品味较高的新闻报道,承担起社会责任,站在严肃的文化角度阐述体育新闻娱乐化。

五、对于中国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合理策略

(一)肯定体育新闻“娱乐化”的积极意义

从中国体育新闻的发展情况来看,“娱乐化”的产生有其必然的原因:市场经济下大众媒体商业意识增强,新的历史情境下大众媒体性质和地位的变化,新的时代背景下,受众需求的变化。要真正实现体育新闻的积极意义,必须允许体育新闻“娱乐化”存在多种表现方式。现在,存在着四种不同的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表现方式:以《南方体育》为代表的“色情化”的娱乐,以《中国青年报》为代表的“内敛”的娱乐,以《中国体育报》为代表的“纯净”的娱乐,以《e体育界》为代表的“人性化”的娱乐。除了对“色情化”的娱乐采取适当的态度和作法之外,其余三种表现方式的并存是适应市场的良好状态。

(二)防止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异化和泛滥

体育新闻“娱乐化”异化和泛滥的典型表现就是“色情化”。受众有低级趣味的需求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大众媒体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迎合这种需求来获得利润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所以,要防止“娱乐化”的异化和泛滥,首先要逐渐培养受众对“性”的正确认识。当受众对“性”不再怀有异常的好奇心,“色情化”的体育新闻就会不复存在。当然,树立正确的体育新闻“娱乐观”不是大众媒体单方面的事情,需要受众的共同参与。

娱乐新闻篇5

【论文摘要】:新闻娱乐化是中国新闻界近几年很普遍的一种现象,是新闻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环,也是新闻专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文章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浅要的分析。首先,文章对新闻娱乐化做了的界定,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受众、制度、新闻思潮和媒体形式五个方面对新闻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阐释,同时从新闻娱乐化对媒体、受众和社会这三个方面可能造成的影响加以分析,并且运用了一些案例和资料对论点加以论证。

2007年10月13日,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村民周正龙拍摄到野生华南虎照片,经陕西省林业厅组织野生动物专家和影像专家共同鉴定,照片是真实的。从而宣告失踪了20多年的野生华南虎重新被发现!

10月15日,网上出现了由“党指挥枪”的网友发的帖子《陕西华南虎又是假新闻?》,文章里提到“陕西出现华南虎”的新闻被众多媒体转载之后,也引来了不少质疑的声音。

网络上对周正龙拍到的野生华南虎进行质疑之后,更多的专业学者参与到讨论中来。

10月16日,最早认可这些照片为真的陕西省林业厅对于照片“造假说”予以反驳。

10月19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傅德志具名在网站上公开劝喻拍摄者周正龙,早日坦白。傅德志以一个从事植物研究二十余年的权威科学家的身份,称敢以脑袋担保照片有假!

10月20日下午,华南虎照片拍摄者周正龙接受采访时非常激动,他声称,“要是照片有假,当场把我头砍掉!”

……

2008年6月29日,周正龙承认虎照是假,13名官员受处理。

从野生华南虎照片面世到最终的盖棺定论,上至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下至普通的网民,一个个粉墨登场,并且信誓旦旦、情绪激动。一个科学事件,眼瞅着演变成了“娱乐事件”,甚至是“闹剧”。

那么何为新闻娱乐化呢?它出现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呢?下面我们就一起简要解析一下新闻娱乐化现象。

一、新闻娱乐化的定义

“所谓的新闻娱乐化,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或尽量使硬新闻软化,……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①

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将严肃新闻娱乐化,也就是硬新闻的软化。另一个方面,还表现在硬新闻数量在减少,而软新闻比例在增加。

二、新闻娱乐化现象原因浅析

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出现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下面我们就简单说一下其中的一些重要因素。

1. 市场因素是新闻娱乐化的根本原因

清华大学的李希光教授认为“从新闻无法摆脱商业控制这个事实……越来越多的新闻已经成为了广告和娱乐的囚犯。”②

随着传媒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传媒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还是新兴起的网络、手机等所谓的“第四传媒”,它们主要都是通过将受众二次出售给广告商,以支持媒体的生存和发展。

在成熟的通信技术面前,下一秒钟的新闻已经成了旧闻,时效性已不再是众媒体追逐的焦点。于是,一些新闻媒体就从新奇性、趣味性的方面企图吸引更多的受众。可是很多媒体在趣味性上走得太远,一味猎奇,追逐耸人听闻的消息。更有《纽约先驱论坛报》的斯坦利·沃克给新闻下定义:新闻建立在3个W之上――女人(women),金钱(wampum),和坏事(wrongdoing)。新闻媒体在对新闻趣味性的追求上,使新闻娱乐化趋势越来越严重。

2. 受众的需求是新闻娱乐化的直接原因

现在的中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期,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气氛躁动,公民信仰缺失,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噬待加强。

一方面,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国民的精神压力普遍增大,急需精神上的释放和休息。由于软新闻休闲娱乐的成分很大,媒体便投受众所好,加大报道软新闻的力度或将硬新闻软化,让受众从媒介的日常报道中放松神经。

另一方面,中国媒体长期处于国家控制之下,政治宣传意味浓重,受众的排斥感强。在政府了对放松媒体的管制之后,媒体有了更多的话语自由。娱乐化的新闻把重大严肃的硬新闻转化为富有个人色彩、戏剧性和故事性强的软新闻,更能引起受众的共鸣,进一步拉近和受众的心理距离。受众的主体意识加强,在新闻中找到了归属感和被尊重感,对于娱乐化的新闻也就更加关注。

3. 媒介控制的放松是新闻娱乐化的推动因素

1978年,《人民日报》等多家首都新闻单位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方针。1990年,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正式将报刊经营管管理列入第三产业,这是报刊产业化改革的一个转折性标志。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试验,使报业产业实现了迈向新世纪的重要飞跃。而2003年11月18日,由光明日报集团和南方日报集团合作的跨区域大型日报《新京报》在北京的发行,开创了跨区域办报的一个尝试。

中央一直以来的相关政策,都大大放松了对新闻媒体的管制,中国传媒界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之中。但是中国的新闻业发展尚未成熟,相应的行业规范还不如一些传媒发达国家那样完善,并且也没有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管理,就使得中国的新闻界处于一种相对管理缺失的状态。这种相对不明确的自由状态造成了中国新闻娱乐化、庸俗化的走向。

同时,不可否认,政府对媒体报道新闻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都要经过层层审批。“媒体对重大敏感的政治公共事务的回避、减少或省略,导致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冷漠。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冷漠导致媒体进一步减少公共事务的报道。”③

4. 国外新闻娱乐化思潮的传入是新闻娱乐化的外部因素

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并不是中国的原创,它是由外国“引进”而来。

19世纪30年代后,以《纽约太阳报》等为代表一批面向大众的廉价报纸问世,它们避免过于浓重的政治意识形态,以花边新闻为主,突出强调新闻的人情味、趣味性。这种大众报纸的出现,以及它所宣扬的通俗之风气,可以看作是新闻娱乐化潮流的起始。

19世纪末,黄色新闻开始泛滥。其中以《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就穿黄色衣服小男孩漫画的争夺最为著名。新闻娱乐化的潮流达到最高点。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传媒狂炒辛普森杀妻审讯案,黛安娜王妃之死,以及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性丑闻事件,成为美国新闻娱乐化的三大标志性之作。

当今文化传播呈全球化态势,各国文化传播交叉发展。处于媒体发展困顿期的中国媒体不免就会学习西方新闻娱乐化的做法。

最早进行新闻娱乐化的应该是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晚间新闻》定位为“五性”――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服务性。这"五性"最后又都要通过一个"可看性"得以释放。它认为:要使舆论导向功能发挥出色,可看性是个前提。④

最近几年各大地方台都相继推出了以方言播新闻,将新闻故事化,以吸引不同层次和年龄段的受众,如陕西卫视的《说案》,以及山东齐鲁电视台的《拉呱》等节目,语言通俗易懂,内容为家长里短的事,但是都大受欢迎。

中国的新闻娱乐化现象是舶来品,它从西方传来,结合中国的特色,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生长态势迅猛,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5. 新闻媒体形式的多样化是新闻娱乐化的重要因素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新闻媒体早已打破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形式,以互联网兼手机媒体为主要形式的第四媒介强势发展,大有赶超传统媒体之势。

据CNNIC统计,截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1.62亿,仅次于美国2.11亿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12.3%。而在互联网的使用功能上,信息获取是排在第一位的。互联网以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搜索便捷等优势已经成了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但是互联网上的不少新闻都是道听途说,不经核实变,甚至是凭空捏造的。互联网新闻功能的发展,使得新闻娱乐化的大潮风起云涌。

三、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影响

新闻娱乐化是把双刃刀,它既有积极影响,也有负面影响。而新闻娱乐化的最直接受影响的就是媒体、受众和整个社会。

1. 新闻娱乐化对于新闻媒体的影响

首先,新闻娱乐化是新闻媒体顺应市场化潮流、迎合受众的产物。在这个商业化的社会,新闻媒体的新闻娱乐化做法是无可厚非的。经济实力提高,业务能力才有可能提升上去。物质条件是做好新闻的基础。

但不可否认,新闻娱乐化也给媒体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媒体格调的庸俗化以及虚假新闻的泛滥造成媒体公信力的下降是最为严重的影响。受众对于媒体报道的新闻持有怀疑态度,使得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大幅度下降。

2. 新闻娱乐化对受众的影响

软新闻大多无需过多的思考,可以使受众轻松地就获取信息,受众接受信息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休闲的过程。另外,一些软新闻可以使人从紧张的工作生活中得到适当的放松,缓解一定的压力。在高压的生活环境下,娱乐化的新闻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新闻的娱乐化看似切合了受众的需求,其实,这是对受众的一种摧残。长期接触这类新闻,会使受众丧失思考能力和判断力,也会使受众品位降低,反而会造成精神上的更加迷茫。

3. 新闻娱乐化对于社会的影响

首先,软新闻所报道的新闻大部分含有暴力、犯罪以及黄色信息,新闻娱乐化使色情新闻和暴力新闻不断增加,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有时甚至会引起社会恐慌。尤其是对于没有判断能力的青少年,更是会在思想上造成误导。

其次,新闻的娱乐化现象,会影响整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非常强大,对于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闻的娱乐化会使媒体的引导方向不准确,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四、结语

新闻娱乐化现象是时代的产物,它和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以及文化传播全球化的趋势分不开,是新闻传播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环,要解决它还需从多方面入手。

从政府来说,完善相应的新闻管理条例,在保证新闻自由的基础上加大审核力度,确保新闻媒体正确的社会引导作用。

从媒体自身角度来说,要吸引受众、提高竞争力,还要从做出自己特色出发,减少同质化现象,有自己明确的定位和受众群。同时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受众方面,提高自身涵养,有选择的阅读新闻、接受信息很重要,多关注关乎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的新闻,学会辨别和分析问题,不要被媒体所左右,做一个有头脑的读者。

注释

① 马松娟, 郭亚婷. 《试析当前的新闻娱乐化现象》, 《新闻传播》2006年第10期,P45.

②③ 李希光. 《畸变的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9月第一版, P11, P25.

参考文献

[1] 李希光. 《畸变的媒体》,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9月第一版.

[2] [美] John H. McManus, 著.《市场新闻业》 新华出版社, 2004年10月第一版.

娱乐新闻篇6

主要表现

新闻娱乐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倾向日益显著

新闻报道不同于娱乐节目,其基本功能是报道事实、提供信息,因此,以真实、迅速、客观、公正取胜的新闻依然是新闻传播的主流。在新闻娱乐化的进程中,新闻的基本传播规律绝对不能丢。毕竟,新闻报道不同于一般的娱乐行为,它还担当着传播社会信息、引导社会舆论的重大使命。不是任何新闻都可以娱乐化,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与娱乐业密切相关的内容,加入娱乐因素无可厚非,而国家大事、时政评论等内容,还是应该注意其严肃性及严谨性。因此,在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无论是做哪一种类型的新闻,都不能忽视新闻的基本规律。否则,即使获得一时的利益,而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必然会遗害无穷。

2.新闻和娱乐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有些节目让人分不清是新闻报道还是娱乐节目,即便是很严肃的新闻内容,也会被媒体拿来当成娱乐调侃的话题。还有些新闻报道则在节目创作过程中拼命添加娱乐元素,以至于喧宾夺主、娱乐泛滥,不但淹没了原有的新闻主题,也丧失了节目的理性、道德和人文情怀。

3.新闻娱乐化最恶劣的表现是制造虚假新闻

现在,很多栏目热衷于传播绯闻轶事、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内容,更有甚者,有些节目还编造故事、假冒当事人,无视社会正常的公共秩序,扰乱视听。还有的节目传播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肆宣扬炫富拜金观念,以嘲笑耍弄弱势群体和低收入人群为乐,有的节目甚至以展示丑态、病态内容刺激观众,并以肆意恶搞为乐趣,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并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反感。

改进措施

新闻媒体享受着新闻娱乐化带来诸多“好处”的时候,却忘记了新闻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正在遭到严重质疑,长此以往,最终会被受众所遗弃。在这场娱乐狂欢的盛宴背后,我们需要冷静下来理性思考这场娱乐盛宴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尽可能地摒弃那些负面的、消极的东西,最大限度地削减其负面影响。

首先,治理新闻过度娱乐化须呼唤文化自觉

媒体从业人员要有文化自觉,即媒体从业人员应当任何时候都占领文化的前沿,保持先知先觉,主动承担起引领先进文化的责任,要有文化的使命感。媒体人要真正认识到健康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对人们思想所起的引导作用,不把吸引受众眼球作为一项经济营生,而是按照文化的规律去做文化传播者应做的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净化人们的精神空间,还老百姓以健康的精神食粮。

其次,要处理好新闻和娱乐的关系

要弄清二者谁是第一位的,从本质上把握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原则,坚持以严肃新闻、重大新闻等“硬新闻”为主,娱乐元素放在从属地位。

新闻从业者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很高的专业知识,对新闻娱乐化的处理要把握好“通俗但不庸俗” 的原则,更多承担起文化批判的责任,而不是对流行文化无原则地吹捧。

最后,治理过度娱乐化要体现一种文化责任

这种责任,不是仅仅说说而已,更多的是要去承担。新闻过度娱乐化的不良风气已经引起了广电总局的关注,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提出从2012年1月1日起,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同时对部分类型节目播出实施调控,以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满足广大观众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收视需求。虽然这个《意见》只是针对电视而言,但是已充分说明政府已经开始意识到过度娱乐化所造成的严重的后果,并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和整治措施。希望新闻娱乐化能在健康、通俗的发展道路上健康地前行。

娱乐新闻篇7

【关键词】新闻 消费社会 娱乐化

新闻作为一种社会资源,讲的是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故事,每天发生的故事有很多,单看那些滚动的字幕以每秒的速度在变换,就足以明白新闻事件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发生。正如麦克卢汉所说的,我们仿佛生活在“地球村”里:在这个电子技术塑造的时代里,人们可以快速的交流并在第一时间里得知发生的事情。无论我们生活在什么角落,都如同生活在同一个物理空间。传播速度的提高促成了地球空间实质上的变小,而空间的越来越狭小又进一步保证了时间上的同步性。正如麦克卢汉所说:“时间停止了,空间消失了。我们生活的地球村里,事情在同步发生。”这些事情以新闻的信息形态传播于各个角落。好像我们可以知道任何新闻,然而,叫我们说说发生在最近的具体的新闻时,我们却一下子失去了时间的概念,因为了解过的新闻仿佛很远,仿佛又很近。而与此同时,媒体还在接连不断的告诉人们今天发生了什么,现在发生了什么,各种新闻内爆在媒体之中,媒体和社会内爆在大众之中。

面对无休止的新闻报道,我们只要认真的听下朋友的谈话,爱人的密语,同学的问候,就会发现,新闻原来已然成为我们娱乐的谈资,而不再仅是沟通的信息。在传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慢慢模糊的情况下,似乎存在着这么一种微妙的现象:我们不再更多的跟熟悉的朋友或者同学甚至家人谈论今天发生了什么新闻,或者今天有哪些新闻,而是更喜欢谈论新闻附加上的特殊语境。

“切糕”事件,一起在平常日子里发生的不平常的事件,作为新闻被报道之后,人们惊呼的不是新闻事件本身的内容,而是对新闻事件赋予了更多的价值诠释。2012年12月3日,湖南省岳阳市公安局岳阳公安警事了一则消息:“村民凌某在购买新疆人核桃仁糖果时,因语言沟通不畅造成误会,双方口角导致肢体冲突引发群体殴打事件。事件造成二人轻伤,损坏核桃仁糖果约16万。加损坏的摩托车和受伤人员共计20万。”对该新闻报道,人们不是理性思考新闻本身的内容,而是对新闻有种创造性的理解。同时,“切糕”也在一夜间成了流行词汇。网络流行语“高富帅”,变成了“糕富帅”;各种歌曲歌词,只要能套用成“卖糕的”或者“切糕的”,全部被替换,如凤凰传奇的《最炫民族风》被改成了《最炫切糕分》被广为传唱;在文化领域,也一样不能难逃“劫难”,如“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切糕”。不仅如此,就连莫言在瑞典领奖时,肢体动作也被赋予了切糕式语境。

人们就是这样一方面接受新闻,了解信息,另一方面网络的便捷性使得他们可以对新闻的理解加以创造性的架构,重新创作并加以传播。而在这一过程中,创作的实质是在消费原始新闻,是通过某个片面或者某个代名消费新闻的过程。就如同“切糕”事件,只要与“切糕”有着一丝半缕的关系,都可以快速的传播开来。

在消费社会里,鲍德里亚主张,我们的消费活动更多的是在符号层面上而不是物质层面上,也就是说,不仅要消费物质本身,更重要的还要消费物品的意义。然而,要成为消费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也就是它的意义,来自于它和所有其他的符号――物之间,抽象而系统性的关系。①在“切糕事件”里,“切糕”已经是消费意义上的新闻流通品,“切糕”成为新闻事件的所指符号,它所代表的意义被消费在各种领域。

如果“切糕事件”只是一个单方面的事件,还不足以解释我们消费新闻的真实面目,那么对于“元芳体”或可表明我们是在消费新闻。本是一部电视剧,却把一句经常使用的台词转化成了流行语,新闻首当其冲的给予报道,而后人们借用新闻报道来消费新闻。再看在“辽宁舰战斗机顺利起飞”的新闻中,人们并没有对战斗机顺利起飞的意义有多大的理解,而只是对于战斗机起飞时的指挥员的手势有兴趣,还被冠以了“走你”的封号,于是,人们争先恐后地模仿,生产“走你”式的信息,再通过网络媒介传播,最后,所有的领域都要裸被调侃一番。还有央视的新闻调查“您幸福吗”,自开始报道后,各种雷人语录成了人们的谈资,会议上、课堂上、食堂等,大家都会问上一句,“您幸福吗”……以上的种种,足见人们不是在单纯的传播新闻,最初的新闻也成为一种符号被消费,从这符号消费中可以发现,人们经常把新闻本身娱乐化,而这种娱乐化,不是传者的本意,却已经充斥于人们的所有传播和接收之中。

在这里,笔者所要阐述的消费新闻,是指人们对于新闻的一种态度,即把一些应知须知的新闻通过取乐的方式传播于人际间,有别于往常我们讨论的“娱乐新闻”和“新闻娱乐化”。这里所说的消费新闻或“娱乐”新闻,第一,这个娱乐是个动作,是指人们在对新闻的所形成的反应的结果;第二,娱乐新闻不仅存在于传播者之中,也存在于接受者之中;第三,娱乐新闻这个行为存在于接受新闻后的再生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一直在接受新闻报道,然而,却在一直以娱乐的态度面对新闻。新闻本身是严肃和持重的,人们未能把注意力放在对新闻内涵的挖掘,而是选择调侃新闻,创造新闻,消费新闻。把新闻本身作为一种娱乐进行传播,他们消费的同时,还得到了娱乐,不仅如此,还津津有味的生产和推广新闻中的娱乐成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对于新闻的娱乐似乎也存在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三点特征:一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而是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强调吸引力。②有了这样的认识,再回头看从“切糕”到“走你”,再到“您幸福吗”,这一系列的新闻事件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新闻娱乐了我们,我们也娱乐了新闻。

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者尼尔・波兹曼,在他的《娱乐至死》里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新闻也难免于此,我们对此也是孜孜不倦,甚至是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在信息时代,新闻本是为传播信息,使公众了解最新应知而未知的事实,然而,对于这些事实,我们是把关注聚焦在了娱乐上,难怪波兹曼会通过列举电视机的三个用途(照亮书本的光源、电子布告牌、书架)来嘲笑那些利用电视机来提高文化修养的人。③与此同时,我们是否也该扪心自问,我们知道或是记住了多少新闻,有多少新闻把我们娱乐了,而又有多少时间我们娱乐了新闻?

我们知道,人的一生离不开娱乐。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人生最好有一种正当的娱乐,即使没有财富,也能拥有快乐。”④但是,娱乐不能离开了理性,对于新时代文化知识分子来讲,新闻不能成了笑资,新闻本身也不是娱乐。如果仅是把新闻作为一种消费的形式,就有可能发生对新闻的传播过程中的不理解。就比如那些一直在作弄“切糕”的举措者,在一个不知道“切糕”事件的人来说,就会有很多疑惑,还会产生一种厌烦的情绪。如果本身“切糕”只是为了更加形象的宣传“切糕”事件,那么,无疑这样的消费新闻就有点差强人意了。有时候这样的谈论确实可以增添几分乐趣,但是秉着一种认真的态度,只是希望人们在娱乐生活中的新闻时,可以更加理性的思考新闻本身的内容所传达信息的意义,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娱乐而消费新闻。

参考文献

①石义斌:《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②李良荣,《娱乐化本土化――美国新闻传媒的两大潮流》,《新闻记者》,2000(10)

③波兹曼 著,章艳 译:《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④李子坚:《纽约时报的风格》,长春出版社,1999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2012级研究生)

娱乐新闻篇8

笔者以多年来在从事娱乐新闻报道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教训,从娱乐新闻的策划、采访以及写作等几个方面谈谈浅见。

娱乐新闻的策划

要在第一时间从娱乐事件中发掘出既有看点又有价值的新闻,需要一番精心的策划。在确定好采访对象后,就应该在设计采访提纲时多下工夫。有些明星的最新动态往往会被新闻媒体多次报道,如果不在采访前做足功课,精心策划,往往容易炒别人的冷饭。因此,保证在第一时间内联系到明星,并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就需要记者多动脑筋。对于一个娱乐事件或者一个明星采访,应该逐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也要求记者加强新闻鉴别能力,在表达方式和叙述模式上大胆打破常规,挖掘新角度,改变新闻报道的空泛性,突出报刊特色。精心策划的专题报道不仅会让新闻报道和评论相得益彰,还会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传播效果。对于读者了解娱乐圈的动态、幕后新闻,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能够激发起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

娱乐新闻的采访

新闻策划初步完成后,重要的一步就是与被采访人的沟通和交流。当明星难,采访明星更难。如何及时地联系当事人,并且与其进行顺畅的沟通和交流来获取可观、准确并且有价值的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与他们平时建立良好的关系,凭借良好的为人处事原则,从而获得名人们的信任,并能够接受采访,较为坦诚地说出事情真实的一面。明星们往往档期满、行踪不定,当突发事件来临时,如果单方面通过其经纪公司联系,往往很难第一时间找到他们。

在多年采写明星的过程中,笔者总结了一些方法。首先,为自己建立一个名人通讯录,在与明星打交道的过程中,尽可能地要到其私人电话,以便在今后的采访中更好地沟通。其次,采访手段和方式要做到因人而异,不拘一格,力争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新闻点。明星们在各自的领域上都颇有成绩,但他们每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一经提问就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的明星固然会有利于交流,但记者还应担当起提问者的责任,引导被采访的明星说出读者最想了解的问题。而面对一些不善言辞的明星,更需要打破常规进行多手段的采访。明星名人也是人,生活中的他们在没有明星光环的笼罩下,也和平常人一样生活,一样有自己的社交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因此,针对不善言辞的明星,从他的个人喜好入手,找到共同的话题,采访基本就成功了一半。

娱乐新闻的报道

娱乐新闻仅凭娱乐是不够的,还应该用通俗化的语言和内容,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并尽可能地通过深度的采访报道提升娱乐新闻的厚重性。在面临汶川地震、南方雪灾的危难时刻,中国演艺界的众多明星们积极参加慈善活动,并发挥了带头作用,积极投身到抗击雪灾和地震灾害中。笔者及时发现这一动向,觉察出名人的表率和宣传作用,进行了相关的策划,从多个角度策划了“赈灾英雄版”。同时,笔者还尝试对这一娱乐动态背后进行了探究性报道,写了有关《特殊的闪光点》这样的评论报道,认为这次赈灾从某种意义上,就是绝大多数明星慈善习惯的集体爆发,并指出在当前现实语境下,除了考验其肩负的社会责任,对于灾难考量下的明星慈善习惯,同样是避不开的话题。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笔者在此期间紧紧围绕事件主题,在第一时间及时采访到了众多演艺界明星,通过他们做明星志愿者、参与社会公益宣传活动等各种形式的报道,最大限度地沟通、引导和鼓舞更多群众,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促进作用。

2009年和2011年,中国先后迎来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建党90周年。作为献礼影片,《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自开拍以来即备受关注,记者从多个方面和角度发掘幕后故事,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在掀起“红”观影热潮的同时,激发了观众的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的革命理想和激情。

娱乐新闻以大众文化的形式不断推进并延伸,所产生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娱乐新闻存在的沟通、传播的价值和引导作用,以及替国家分忧和传情的责任需重新审视。

上一篇:新闻报道范文 下一篇:新闻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