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网络范文

时间:2023-03-08 14:06:20 版权声明

移动网络

移动网络篇1

1优化流程系统

优化流程系统是整个移动网络优化流程的核心部分。其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在这个移动领域处于中坚力量,根据上一个环节提供的数据分析结果可以进行很多次,很多不同的措施,比如,对线路的排障,系统修复,系统测试检查,修改数据,提高覆盖率,加强信号等等。通过以上的这些措施手段,可以大幅的预测和提高移动网络优化能力,择优选择合适的优化措施,针对每项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做到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为优化网络提供有效的保障。这个阶段是个主体上的修改和完善,还有很多小的小问题还有待在优化过程中发现解决,这就需要在下面的调衡系统中进行修复和合理的改善。

2调衡总结系统

调衡总结系统是整个移动网络优化环节的最后步骤,通过前两个系统环节的发现问题,解决大体问题的能力,可以使移动网络的优化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但是整个过程中还有很多瑕疵,这个最后的调衡系统可以充分做到弥补前两次的不足和弊端,修善移动网络。同时调衡系统还要肩负着对上面的系统的评估和检测作用,就判定是否进行LAC分区的环节作出判断,还起到对移动网络的优化设置等等重要举措。综上所述,调衡系统的必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只有有了最后的调衡总结,才能真正意义的做到三个系统完美结合,完成移动网络优化的进程。

二、优化网络经验办法的探讨

1更换老线路对新线路合理布线

目前就移动网络在本地的应用,所暴露的最大问题还是新路老旧等问题,时常会出现短路,断路,信号不稳定,甚至没有信号的问题,很多环境不好的地方,经常会出现线路维修车出现的身影,由于移动商务时代的快速发展,原有的老线路已经跟不上新时期下移动更新的速度,目前来说,原有的电线已经被光纤,光缆所取代,相对于老旧的线路,其传播速度快,稳定,耐用等优良的措施是原有的线路所不具备的。综上所述,根据本人的经验和对移动网络的掌握情况下,对高运用网络,高密集,高集中的地区果断的更新更换老线路,是必要的基本举措。

2建造新的移动基站

移动基站的含义为了网路提供更好的环境,提供更强的信号,以及更广泛的移动网络覆盖率。基于目前,我国地区型差异甚大,有的地方移动网络好,有的地方移动网络差等普遍情况,特别是在人口密集集中地地方或者偏僻的地方,如火车道上都会产生移动网络不好,不稳定,没信号等复杂问题。根据以上问题,和个人经验建议在城市的繁华区,和人口高密集的城镇建立新的基站,一方面可以保证通讯讯号的稳定和网络畅通,另一方面可以扩充移动网络的容量,加快网络的速度,大大增加了网络的通讯网络的稳定性和覆盖率。

3加强覆盖率

移动网络篇2

关键词:移动网络;接口设计;数据传输

1引言

移动设备面临着一个多元、动态的网络选项。这些选项有各种各样的优点和缺点。因此,在所有情况下没有单一的“最佳选择”,基础设施的多样性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面临的挑战是管理这些不断变化的选项以满足每个应用程序的需求,这本身随时间变化。通过这样做,应用程序带来了显著效益,同时利用多个网络和规划未来的传输智能。目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不充分的。一个极端,操作系统或中间件层代表应用程序的所有路由和接口决定。然而,因为这些决定不知道应用程序的使用网络意图,他们经常错过优化机会。另一个极端,系统直接暴露底层细节给应用程序,使应用程序知道网络变化,应用程序必须显式地选择可用的选项。这种方法表达,需要管理多个无线网络不必要复杂的应用程序任务。设计的网络介于两者之间,系统管理发现和描述可用网络选项的细节,应用程序用少量的声明标签来提供关于通信量的提示。然后,该系统将匹配的网络流量提供给可用的接口。设计的移动网络系统提供了一个可移植的、用户级别的实现方法。

2移动网络接口设计原理

设计遵循经典的分离原则机制。应用程序确定使用网络的实际意图,这一意图表示数据应如何传输的策略。另一方面,操作系统或中间件库是最佳的位置,以提供一个共有机制来实现指定的策略。每个应用程序必须提供使用网络意图的提示,因此共有机制使得部署新应用程序使用多个移动网络容易。处理多个异构和间歇性的移动网络的细节被封装在系统的底层。共有机制也可以从多个应用程序聚集异构数据传输。因此,网络设计通过数据传输标签和系统底层实现的分离,制定政策数据映射到网络最佳匹配时的数据传输的标签。设计希望接口尽可能简单,要求每一个应用程序公开定量规格的特性,它希望产生的流量,以及它所需要的服务质量。这一原则导致了几项决定,应用程序使用定性属性的数据表示他们的意图,而不是使用量化规范,即,不管是小的还是大的,不管是前台互动的还是后台的流量。不要求什么是“小”和“大”。允许该应用程序使用它认为合适标签。并发系统包括允许程序员排除不正确的排序机制,增加了同步抽象表达原子和之前发生的约束。除了表达这类排序约束,还需要处理部分失败的机制。有些时候一些信息量将由任何可用的传输转换提供错误的服务。因此,提供了一种回调机制来处理延迟传输或断开连接。

3移动网络接口设计方案

在本节中,描述网络应用程序接口。首先描述基本的抽象接口。应用程序使用标签来传达他们的意图。表达信息单位称为IROBs(IsolatedReliableOrderedBytestreams)。IROBs提供原子性(互斥);应用程序还可以指定IROBs之间顺序约束。当操作必须延迟,应用程序可以注册thunks恢复他们。

3.1标签

标签是应用程序的主要抽象信息,应用程序声明任何特定网络信息属性的机制。标签是系统定义的定性属性的消息。目前只支持4个标签,两个维度,交互性和规模,如果用户事件正在等待响应,消息的标签设置为Fore-ground,如果它的及时传递不是行为的关键,则消息的标签是Background。例如,许多提示不需要发送。Small标签描述单包的RPC等消息,Large标签描述其他消息,如包含多媒体数据。

3.2多模式数据来源处理

标签与标签感知套接口一起使用。我们称这种套接口为multi-sockets。直观地说,一个multi-socket将几个不同标签单一虚拟套接口复合在一起。在大多数情况下,multi-sockets行为是正常的。然而,multi-socket发送调用需要一个标签。请注意,发件人是负责分配标签的实体,作为结果,接收不需要标签。可以想象用一个标签来实现过滤的接收。multi-socket是一个逻辑连接,动态实例化,并使用实际TCP连接在一个或多个物理接口。multi-sockets提供封装:它们隐藏多个网络接口、路由和连接的应用程序。Multi-sockets也封装瞬时断开连接,如通过无线死区。应用程序指定标签,网络流量管理器利用标签选择正确的网络发送数据。应用程序被每一个标签通知网络不可用,通过使用thunk技术,当事件发生时执行递延执行环境。像TCP套接口,multi-sockets支持可靠传递抽象。然而,multi-sockets放松了TCP排序约束,允许字节被记录到指定的互斥和排序约束中的应用,在后面两节中描述。

3.3IROBs字节流

带有标签的IROB是网络传输信息的基本单位,multi-socket接口保证每个IROB自动接收;即,指令中产生的IROB字节流不影响其他网络传输字节流。然而,单个IROB可能被重新排序到另一个地方。换句话说,来自接收multi-socket接口的先前发送的IROB首先被正在读取数据的应用程序看到。然而,来自于两个IROB的字节永远不会混合。IROBs以同样的方式提供互斥操作,在多线程程序中,锁提供互斥的线程。

3.4排序约束

因为有些应用程序需要订购IROBs之间的约束,所以multi-socket接口支持这样的约束声明。每个multi-socket接口分配一个独一无二的,单调增加的标识符给每个IROB。当创建一个新的IROB时,应用程序可以指定任何IROB的标识符,但必须接收到之前被创造出来的标识符。排序约束可能只指定IROBs有较低的唯一标识符,这可以保证这样的约束是无死锁的。TCP套接字指定每个IROB必须收到最低的标识符,应用程序处理连续的字节流,API提供了简单的默认发送调用机制。然而,许多应用程序拥有更为宽松的约束条件;例如,BlueFS文件系统客户端允许异步写入。multi-sockets中的排序约束类似于多线程程序提供线程的条件变量。

3.5Thunks技术

带标签的IROB在发送时没有任何“合适的”网络可以利用,这种情况是可能的。例如,批量传输开始时只有一个低带宽链接是可用的;或者移动计算机可能是在一个无线死区,没有连接。这种传输最好在稍后遇到一个高带宽链接时处理。当然,不希望应用程序轮询链接,也不希望应用程序建立新连接后短时间内瞬时断开。创建IROBs操作设置一个可选的Thunk参数,这个函数/参数对将用于告知应用程序IROBs由于缺少合适的网络不能立即发送。当一个IROB延期时,带有Thunk参数的调用返回一个特殊的返回代码。指定标签数据被下一次传输时,库通过调用thunk指定参数的函数通知应用程序。处理程序必须为Thunk参数资源关系负责,Thunk可能会被取消,例如,前一个Thunk是无效的,后续的将取消。Thunk对于定期发送消息的应用程序是有用的,如检查新邮件。在断开连接期间缓冲冗余消息,以后将所有信息发送这是不可取的。相反,应用程序注册一个发送thunk,合适的网络可用时获得通知。Thunk处理程序只发送轮询请求,从而保护宝贵的网络带宽。

3.6API函数

列出了最重要的改进的移动网络API函数。ms_sock-et函数创建一个新的multi-socket,ms_connect函数连接到远程端点,ms_connect函数和标准的connect函数唯一不同是调用的第一个参数是multi-socket。一般使用ms_*修改应用程序替换socket,connect等函数。应用程序使用ms_begin_irob函数创建一个新的IROB,通过一个标签来描述原子信息以及排序约束。应用程序调用ms_irob_send函数指定IROB部分数据发送;交替调用send和ms_irob_send函数。应用程序使用ms_end_irob函数通知库没有IROB数据发送。ms_send函数调用提供便利,它根据所有以前的IROBs创建一个新的IROB,并结束IROB。如果应用程序使用ms_send调用,它将提供带标签的TCP连接,尽管没有重新排序。ms_recv函数调用返回一个标签。服务器应用程序希望使用客户端原始请求提供的标签回复客户请求。例如,IMAP服务器可能希望用Background标签回复客户后台请求,使用Foreground标签回复客户前台请求。表2显示了创建和使用multi-sockets移动网络的API。除了显示的功能外,multi-sockets还支持传统的套接口函数;例如,accept,select等。

3.7讨论

设计移动网络接口时要考虑应用程序需要提供自己的事件,才能实现应用程序感知功能。首先,应用程序需要发现新的网络选项,为每个网络选项打开套接口,并监控各网络的连接质量,以便决定用于传输的网络。按通信量需求排序,应用程序可能会创建每个网络的多个套接字,然后使用特定于平台的方法优先考虑通信量从一个套接口到另一个。应用程序也需要传输介质跨越连接来提高吞吐量,然后管理必然产生的数据分段排序。最后,应用程序可能会轮询来实现Thunk的功能,Thunk允许链接被修改,如果当前没有合适的网络也可以删除。

4移动网络接口的通信过程

对于每个multi-socket,库动态创建单独的TCP套接字决定每个接口发送数据。multi-socket连接持续下去,直到没有TCP连接可以使用任何网络接口(例如,如果移动计算机移出WiFi接入点的范围内,没有其他网络选项可用),或multi-socket关闭。为简单起见,选择使用TCP。TCP可靠性机制限制必须在IROB内实现命令交付的字节或由于网络拥塞丢失字节重新传输的工作量。当第一个TCP套接字建立初始连接时,移动客户端为每一个连接发送其对等数据,包括可用的IP地址、估计的带宽和延迟。它搭载更新网络标题信息,同伴可以建立一个新的TCP连接,新的连接将是最适合于一个特定的标签数据。库使用主动和被动估计网络带宽和延迟的方式将标签映射到TCP连接。当一个新的网络选项被发现时,连接侦查器提供连接质量的初步测量。库通过连接发送数据,测量单个传输的响应时间产生被动测量。连接侦察器提供周期性的主动测量,用于评估在没有数据传输和被动测量不可用时网络质量。主动和被动测量结合使用触发滤波器获得运行当前连接质量的估计。库使用以下策略映射标签TCP连接。前台数据具有最高优先级,带有{Foreground,Small}标签的IROBs通过低延迟的TCP连接发送。带有{Foreground,Large}标签的IROBs通过高宽带连接发送。这些可能是相同的连接(例如,当前只有一个接口提供连接)。用于特定标签的实际物理接口可能随时间变化链接特征有所不同。后台数据比前台数据优先级低。当前不发送前台数据的网络发送后台IROBs,大的后台IROBs被拆分成小块,每一个都可能被送到另一个网络。Foreground标签要求低响应时间;不幸的是,分段可以增加最后一个数据包的延迟到达,除非网络层能为每个链接正确预测瞬时延迟。相比之下,Background标签指定的数据对延迟不敏感;因此,分段策略最大化利用每个链接是理想的。一个链表以先进先出顺序索引所有IROBs标签。每个TCP连接都有当前合适发送标签的列表。当网络能够发送数据时,库从具有最高优先级的标签相关联的列表中取出第一个IROB数据。库用32字节特定的网络标头封装IROB数据,包括IROB标识符和它的标签以及IROB的顺序约束。在一次连接时,库并不限制发送所有IROB的字节,它可能决定一个IROB分解成小块,每一个都要发送一个单独的头。IROB块通过多个TCP连接发送,每个IROB的字节能有序地自动传送,接收库对其确认和重组。当多个网络应用程序同时执行时,所有进程的活动都通过共享内存变量和同步进行协调。我们假设链接接近移动计算机的瓶颈,大多数感兴趣的是所有路径共享。因此,库实例更新共享变量,包含每个网络上未发送数据的缓冲数量。这样的数据在所有进程的总量不得超过限制先行调度算法,以保证良好的前台性能。网络应用程序将调整其在执行过程中被动观测网络质量的估计,因此,将考虑在其决定的竞争流量。库通过建立可能的接口对处理两个移动设备与多个接口之间的连接。

5结语

移动节点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各种网络选项,每一种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因此,对应用程序而言,选择一个最佳的网络选项,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通过合理使用可用的选项,应用程序的服务得到了显著改善。不幸的是,这样会暴露可用网络的低层细节给应用程序,不太可能引起很大的关注。设计的移动网络解决了这一僵局。它为应用程序提供一个简单的声明接口来表达每一个网络消息背后的意图。系统匹配当前网络通信量到最佳可用的接口。如果没有合适的可用网络,该通信量被推迟,直到网络可用。延缓某些类型的通信量会导致重新排序。设计的移动网络接口提供了表达互斥和排序约束机制,使他们的通信量匹配到应用程序的限制。

参考文献

[1]朱孙鹏,叶宇煌.基于北斗RDSS的GNSS位置信息转发接口软件设计[J].莆田学院学报,2015,22(5):60-63.

[2]尹星,张三峰.一种多路由器多接口的移动网络多宿方案[J].计算机科学,2015,42(5):142-147.

移动网络篇3

移动网络教学系统是指由于学习者学习空间位置、时间不固定性和自主学习需求增加而构建的一种由移动学习终端、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资源平台所组成的支持远程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的新型教学辅助系统。通过借鉴国外移动网络教学系统开发的实践经验,国内移动网络教学系统的构建模式从技术角度看,有以下几种方式。

1.1基于信息服务的移动教学系统

使用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短信网关、短信息群发器、第三方的短信群发服务是目前开发短信息移动学习系统常用的3种技术。教学者通过运营商提供的短信互动平台,可以向学习者发送教学过程中的通知安排、课程学习大纲、课后习题、测验等信息,使学习者能够及时了解相关教学信息,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进度。该技术模式的系统实现简单,快捷方便,但仅限于简单的文字信息的传输,交互程度不够,比较适合中小学单一的培训课程的学习,不能够适应相对复杂的学习环境。

1.2基于C/S结构的移动教学系统

基于C/S结构的移动教学系统是在手机终端开发移动应用程序,学习者通过在移动设备上运行客户端程序,与服务器端进行信息交互。此种技术模式下,系统交互性好,功能强大。但由于移动终端设备多样化,操作系统复杂化,常见的操作系统有Android、IOS、Symbian、WindowsPhone、Black⁃Berry等,其内容呈现适应技术开发比较困难,系统建设复杂。

1.3基于B/S结构的移动教学系统

WAP为移动终端设备访问互联网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基于B/S的移动教学系统将基于移动设备的WAP技术和基于互联网的Web技术结合在一起,使利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访问网络教学平台上的丰富教学资源成为现实。其系统开发只需与无线应用环境交互,主要使用WML语言编写WAP站点,支持添加脚本语言实现交互性操作,并通过llS、Apache等Web服务器并运行。基于B/S的移动教学系统,其内容表现方式的定义比较成熟,能够提供丰富的交互功能,技术实现相对容易,系统建设方便,比较适合初期移动学习系统的设计开发。因此,笔者以技术实现和应用都比较成熟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基础进行移动功能扩展,构建B/S结构的信息检索课移动网络教学系统,在保留PC终端服务功能的同时增加对移动设备的支持,实现移动教学。

2基于Moodle的信息检索课移动网

络教学系统设计Moodle是一套完全开源的、基于Web2.0的网络教学平台,能够提供绝大部分在线学习所需要的模块,同时还提供Blog、Wiki、RSS等Web2.0典型应用;能够很好地支持师生之间和学习者之间的一对一、一对多、同步和异步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Moodle为广大教师在Web2.0环境中设计、管理、实施、评价自己的课程和教学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基于Moodle的以上优势,我们选择以原有Moodle网络课程管理系统为基础,采用WLAN、GSM/GPRS等无线通信技术作为移动终端的接入方式,扩展移动服务功能,构建“信息检索”课移动网络教学系统。

2.1整体框架设计

基于Moodle的移动网络教学系统应具备以下特点:①在保留原有PC终端服务功能的同时,能够支持不同操作系统的多种手持终端设备(智能手机、超极本、iPad、多媒体终端等)通过多种无线通信网络登录系统,并为其提供像PC接入Internet一样方便、快捷、高效的移动教学服务;能够对用户所使用的终端设备进行自动识别,并进行身份认证。②在不改变原有Moodle平台的体系结构,也不影响原有功能实现以及正常使用的基础上,使Moodle网络教学管理系统提供的各种教学内容和活动适用于不同的手持设备,保证用户浏览内容的友好性、便利性、正确性和一致性。由此,我们对Moodle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了支持移动学习的扩展,其整体框架设计如图1所示。为满足移动教学需求,扩展后的Moodle平台将增加用户及终端设备识别模块、移动终端内容自适应模块、移动终端设备信息库、移动教学功能逻辑模块、移动教学资源管理模块。用户通过不同的网络和设备登录移动网络教学系统后,通过对客户端浏览器的识别,“用户及终端设备识别模块”将确定访问Moodle的用户是移动通信网络用户还是Internet/校园网用户,同时对用户的身份进行认证,赋予相应的权限。如果是HTTP浏览器,即为PC用户,转入现有的Moodle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如果是WAP浏览器,即为移动终端用户,则转入“移动终端内容自适应模块”。“移动终端内容自适应模块”包括环境检测、资源转换重组和移动终端界面生成3个组件,能够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与其终端设备相适应的浏览内容。“移动教学功能逻辑模块”实现Moodle网络教学管理系统提供的课程管理及教学服务功能的移动化应用,“移动教学资源管理模块”完成对底层数据库的查询和管理,为上层移动教学应用提供所需要的数据。

2.2功能模块设计

通过Moodle网络教学平台的“网站管理”菜单命令,系统管理员可以实现课程的各项管理工作。信息检索课移动网络教学平台包含4个功能模块:教师管理模块、学生学习模块、资源管理模块、教学活动模块.

2.2.1教师管理模块

教师管理模块主要用于教师安排课程的教学计划,上传、编辑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参考书等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该模块主要包括教学管理、课堂教学、课后作业、教学测评。教师可以将自己整理的、丰富的教学媒体资源,如文本、图片、网页、视频、电子教参书等,通过课程编辑页面中的“添加资源”命令上传并保存到服务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在Moodle中打开或播放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可以采取基于问题的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勤于钻研的精神;可以通过Moodle提供的讨论区、聊天室、Blog、Wiki等工具和学生进行互动沟通。通过Moodle提供的电子学习档案,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记录进行跟踪,查看学生的学习报告、学习总结、讨论交流的贴子等,以便对课程教学计划做出调整。

2.2.2学生学习模块

学生学习模块能够为学生课余时间提供网上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的环境。学生可以带着问题浏览Moodle平台提供的各种课程教学资源。积极参与教师安排的专题讨论、问卷调查、投票等活动;通过聊天、在线讨论、在线提问与教师或同学实时交流;可以在Blog或Wiki中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2.3资源管理模块

Moodle提供了4种资源生成方式,包括文本在线编辑模式、网页在线制作模式、文件或外部站点链接模式、文件目录共享模式。基于此,资源管理模块能够提供课程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课程教学大纲(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电子教案、数据库检索Fash演示动画、实习讲义及课件、教学视频、案例库、试题库、电子教参书、参考工具、相关链接等。

2.2.4教学活动模块

Moodle提供了多种课程教学活动类型,包括测验、论坛、聊天、问卷调查、专题讨论、作业、Wiki等。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相应的活动,通过完成作业任务、课后或阶段性测验来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论坛、聊天、专题讨论等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学生之间产生思维碰撞及理解上的共鸣,发现学习中的问题;通过Wiki、Blog等交流学习心得,进行协作共享式学习。

3Moodle平台移动扩展关键技术实现

Moodle网络教学平台移动扩展设计中,最关键的技术是用户及终端设备识别和移动终端自适应.

3.1用户及终端设备识别

用户及终端设备识别用于实现Moodle访问用户类型及移动终端设备类型的识别。基于PHP技术,我们将其设置在客户端浏览器上。当用户访问Moodle时,首先通过STROPS()函数查看网关是否包含Text/vnd.wap.vmlMIME类型。如果包含,则网关支持移动WML网页的浏览。据此就可以判断用户是什么类型的,再结合移动终端设备信息库,就可以识别接入Moodle平台的移动终端设备型号和软硬件性能等相关信息,并为移动终端内容自适应生成做好准备。

3.2移动终端内容自适应

该模块用于将Moodle网络教学管理系统提供的学习内容转换成适合具体手机终端设备浏览的内容,主要由“移动终端界面生成”和“资源转换重组”两个组件构成。为了方便移动终端设备浏览,移动终端界面生成组件采用列优先技术,将页面内容的布局从多列显示转变为单列显示,以适应内容在小屏幕的移动终端设备上浏览。当移动终端用户访问Moodle时,更具不同的设备类型和用户偏好,该模块通过使用XSLT将XML文档转换为适合具体设备浏览的Web页面。该模块会根据用户终端设备类型和接入速度,为用户提供相适应的学习资源。首先它会将一些数量较大、质量较好的、丰富的媒介资源转换成内容一致但数量较小、内容偏差的资源保存到学习资源数据库中。然后通过“移动教学资源管理模块”检索与用户设备特征相适应的学习资源,将资源重组后界面生成组件,生成用户界面,返回给终端用户。

4结语

Moodle网络教学全开放、易用、模块化、可扩充、支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等特性为网络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支持,但要适应网络泛化的紧迫形势,实现真正的随时随地、开放式、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就必须引入移动学习,为学习者搭建移动学习环境。笔者通过在Moodle平台上扩展移动服务,搭建了信息检索课Moodle移动网络教学系统,支持不同的移动终端设备通过无线通信网络接入Moodle网络教学系统,使信息检索课教学从课堂扩展到了课外,将课堂教学、网络教学、移动教学相结合,满足了师生方便、快捷、高效获取教学资源,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的需要。

移动网络篇4

一、提高网络覆盖的方法

主要分析覆盖过小导致信号盲区问题,解决信号盲区的方法很多,下面将分别加以阐述。

(一)微蜂窝.与传统的宏蜂窝相比,微蜂窝的主要特点是:

1、天线一般安装在屋顶上,受周围建筑物环境的影响大;

2、覆盖范围小,一般为100m—lkm:

3、传输功率低,一般为10mw一100mw。由于这些特点,微蜂窝不可能用来作为网络覆盖的基本手段,但其体积小,安装方便、灵活,因此它可以作为宏蜂窝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微蜂窝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用于一些宏蜂窝很难覆盖的盲区,如地铁、地下室等:二是提高容量,主要应用于高话务量地区,如繁华的商业区、购物中心等。

(二)直放站由于无线传播环境的复杂性、覆盖地形多样性、基站位置及覆盖范围的有限性,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有时需要用直放站来补充或扩展基站覆盖。基本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图1)它实际上是一个双工放大器,接收基站下行信号及移动台上行信号,放大后分别转给移动台和基站。其特点是:

1、天线一般置于屋顶,信号强度受周围环境影响大;

2、覆盖范围有限,一般为100m—lkml

3、只能顺着接收BTS信号方向正向覆盖,不可逆向覆盖,因此覆盖角度≤180度,这一点与微蜂窝有差别:

4、直放站不能用于提高容量,只是占用施主BTS的信道资源,这一点也与微蜂窝不同。

(三)塔顶放大器.塔顶放大器就是放置在基站收发信机与天线之间的双工放大器,它通过低噪声放大器将接收信号电平放大,从而减少BTS和天线间馈线损耗,提高接收基站灵敏度,增加上行链路信号的传播距离或提高发射机发射功率,最终提高覆盖范围,微蜂窝与直放站相比,提高网络覆盖的程度更为有限。

二、掉话分析

(一)Abis接口.Abis接口物理层通常采用2Mbifspcm链路和复用方式给每个TRX提供话音信道和信令信道,以传输信令、话音及数据等。链路的0时隙用于同步。Abis接口失败主要表现在Abis信令失败,从而引起掉话。

1、收不到来自BTS的测量报告;

2、由于某种原因,使时间提前量(TA)在很短时间内出现突变。但BSC计算出的TA与实际所需的rA不符合时,会导致强行切换或造成时隙上的干扰,干扰严重时会引起掉话;

3、切换过程中的一些信令失败(包括T3lO7、T3109超时)以及一些内部原因。

4、FOCC信令处理板的软件或硬件故障会造成Abis接口误码引起的掉话。

(二)A接口。A接口失败引起的掉话在OMC统计中出现很少,曾经出现过的原因主要是切换拓扑结果不完善,切换局数据不全或目的基站不具备加入条件引起BSC之间或MSC之间切换失败,从而引起掉话。

(三)软硬件故障.一部分掉话是由于移动交换系统的软硬件故障或软件不完善,程序或数据差错原因造成的。如信号传输不良、压缩编码器CI''''C)硬件故障和BSC信令单元的软件特性不理想等引起的掉话。

(四)降低掉话率的具体措施

1、小区话务量调整.按照实际话务量进行小区话务量调整,使各小区的话务量尽量均匀,以提高接通率、降低掉话率。

2、切换带调整.小区切换带应该设置在用户较少地区,应尽量避免用户密集地区出现小区切换带,否则会引起频繁切换和严重掉话现象,若发生这种情况应增设基站并调整相邻小区的覆盖。

3、切换参数调整.在保证话音质量的前提下调整有关切换参数,尽量使申请切换次数减少,避免过多切换引起掉话。

4、小区参数正确设置.正确设置相邻小区参数,避免漏定义,避免相近的两个小区相同的BSIC和相同的BCCH载频。

5、闭塞并更换上下行信道.找出小区上下行信号弱的信道,闭塞并及时更换.

6、减少盲区,有利于减少掉话率.

7、减少“岛”现象.避免覆盖区域中出现远距离基站成为最佳服务。例如,降低高基站的天线高度,以减少“岛’现象,暂时无法避免的“岛”则要做好“岛”周围的相邻小区参数。

8、减少同频干扰和邻信道干扰.通过减少同频道干扰和邻信道干扰来减少BSIC解调失败的可能性或者处理基站之间的切换问题,调整切换拓扑图及切换门限值。

9、增加传榆链路容量.增加BSC和MSC之间的传输链路容量,解决链路拥塞问题。10、传输系统同步.解决BIS到MSC/BSC的传输系统不同步问题。

三、话务拥塞分析和解决

造成话务拥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本质可以按两大类来区分,并加以解决。一种是“绝对”的拥塞,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话务量的绝对增加。无法通过简单的硬件调整或软件参数修改来解决;另一种是“相对”的拥塞,可以通过参数改动,硬件调整得以缓解。对于前一种可采取的方法有:采用更紧密的频率复用技术,提高频率利用率;利用微蜂窝;叠加双频网,等等。下面将详细讨论这两种情况造成的话务拥塞的解决方案。

(一)更紧密的频率复用技术。一般无线网络规划都采用4x3频率复用方式。这种方式的同频干扰保护比能够比较可靠地满足GSM标准的要求。这种干扰保护比是依靠一定的同频复用距离与覆盖半径比获得的。采用更紧密的频率复用方式,如3x3、2x3、lx3等,这意味着减少频率复用距离,减低干扰保护比,但GSM系统本身有许多抗干扰技术,如跳频、功率控制、DTX、天线分集等,将这些技术有效应用会提高Ca,从而使采用更紧密的频率复用方式成为可能。下面以3x3复用方式为例。采用3x3复用方式后,每个小区的TRX数增加,从而提高容量。表1说明了容量提高的情况。(表1)采用3x3复用方式的特点:1、无需改变现有网络结构,无需增加基站,就可以提高容量:2、容量增加有限:3、需要采用跳频技术来降低干扰,一般采用基带跳频;4、系统不需要增加特殊功能。采用3x3复用方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控制信道上必须采用4x3复用方式,且不参加跳频;2、除跳频外,最好采用功率控制,不连续发射等抗干扰技术:3、注意做好频率规划:4、在容量提高和网络质量方面要均衡考虑。实际容量要留有一定的余量,以保证网络的质量。除3x3复用方式外还有lx3、2x3多重复用(MRP)等方式。

(二)微蜂窝.微蜂窝作为提高容量的应用一般是与宏蜂窝构成的多层网。即宏蜂窝进行大面积连续覆盖,微蜂窝则小面积连续覆盖叠加在宏蜂窝上,构成多层网的上层。多层网和同心圆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微蜂窝具有自己的BCCH信道。在多层网结构中,微蜂窝主要服务那些低速运动的移动台,对于高速移动台为避免频繁切换或来不及切换而造成掉话,应由宏蜂窝来承担。要实现这一点系统应具有基于移动速度的切换算法,这种切换算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微蜂窝提高容量的能力及网络的服务质量。

(三)双频网.双频网是多频网技术的一种。多频网技术是指同一移动网采用不同的频段。目前,多频网的主要应用是GSM900与DCS1800系统共同构成的TMDA数字移动网。前面所介绍的各种技术如果仅在有限频段内使用,容量的提高仍然不能满足用户的发展,采用新频段是必然的。目前,我们已经拥有了1800MHZ频段,且DCS1800本身就是GSM在1800MHZ频段的系统。采用它建立一个全新的全覆盖是非常不经济的,也不大可能。因此,以GSM网为依托,根据容量的需求逐步引进DCS1800系统,构成双频网是最经济的。

(四)硬件调整,软件修改.这种相对拥塞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硬件故障造成的:二是所覆盖小区的话务量高造成的。1、硬件调整,解决话务拥塞。(1)话务量低但有拥塞或TCH指派成功率低的小区,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解决:一是从BSC端闭塞有问题的小区,进行重装载;二是在基站处将有问题小区复位后重新装载:三是排除天线系统问题:(2)信道不足引起拥塞可对基站载频进行适当调整。根据小区话务量将不忙小区的载频移至高话务小区,这样可以在不增加系统硬件设备的情况下,提高设备利用率;(3)调整天线方向,使两个小区的分界线穿过高话务地区,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两个小区的信道来分担信道话务量:(4)调节天线俯仰角。该措施一般适用于高站,避免共覆盖围过大,吸收话务量过高。需要注意的是俯仰角应在0—10度范围内调整,如果俯仰角过大,相位不同的反射信号叠加后会造成频率衰落。2、参数调整。(1)调节基站功率。功率控制参数包括BSPWRB(控制信道发射机功率)、BSPWRT(非控制信道发射机功率)、BSPWR(控制信道基站有效功率)、BSTXPWR(非控制信道基站有效功率)。BSPWRB和BSPWR对应,BSPWRT和BSTXPWR对应,都是前者加上发射机到天线的增益。修改时应对应进行调整,否则可能会出现发射机无法解开的故障。BSPWRB和BSPWRT的值一般不要超过47DBM,同时降低基本功率虽然能够降低小区拥塞,但也会带来覆盖方面的问题。因此,对此参数修改后,应进行详细的场强测试,一般不建议通过修改BSPWRB来解决临时的网络问题:(2)调整切换关系。只允许手机从高话务小区切向低话务小区:(3)调整ACCMIN参数,ACCMIN是手机接入门限电平;(4)打开ASSIGMENTT0W0RSECELL功能,合理设置A—WOFFSET参数,该参数功能是当呼叫在SDCCH上建立以后指派TCH时,允许指派到较差小区的信号强度范围。小区的TCH上,该参数可根据需要在3-15DB内调整,若设置过高,通话质量会变差,导致误码率升高而产生掉话;(5)调整小区切换边界参数K0FFSET来调整切换边界,通过提前切换来分担一部分话务量。

四、结束语

移动网络篇5

【关键字】移动通信网络;网络优化;发展前景;广西

1移动网优的必要性

(1)移动网优的概念及其具体操作

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是通过对现已运行的网络的通信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分析后,制定优化方案达到扩充网络容量、增加覆盖范围、提供良好的通信服务的目标。

移动网优的具体操作可以分为四个步骤,为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具体实施、网络评估。

采集数据有以下几种途径。第一,OMC数据采集:通过OMC操作管理中心对整个话务数据进行统计,这些主要数据通常有:话务量、掉话率、拥塞率、接通率以及成功切换率等。第二,DT数据采集,驱车在车上通过各种仪器设备对无线网络进行测量和记录,测量的记录主要有场强覆盖情况、信令序列、通话质量、切换情形以及受干扰情况和发生的主要通话沟通事项等。第三,CQT语音质量测试,在测试区内选取测试点,进行一定数量的拨打测试。第四,用户投诉。第五,其他数据收集。

数据分析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处理分析:第一,对话务进行统计分析,这主要针对的是OMC上收集的数据,通过分析调整小区的特定参数使得各项指标提高,增强通信质量。第二,对路测数据分析,通过DT测试了解发生掉话、切换失败和语音质量不高等问题的原因,调整不当的参数,优化配置资源分配。第三、对信令进行分析,信令分析主要是对A接口、Abis接扣进行跟踪的数据进行分析。

完成数据分析后应根据其分析出来的问题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具体实施主要包括硬件调整、参数调整等,调整后还应对优化后的网络进行测试,查看其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对方案进行评估。

(2)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重要性

面对日益增长的通信用户数量,仅靠现有的技术是无法维持所有用户数的通信需求,网络出现的问题也不断增多,诸如手机掉话、无信号覆盖、通信质量差等问题极大地削减了用户对移动通信的认可度。面对诸如问题便滋生了移动网络优化这一技术产业,以维持日常的移动网络维护与建设,以保障用户能够使用更加稳定及完善的通信质量。

当前,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已成为移动通信行业发展的关键点。对于移动通信运营商而言,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既是移动通信行业衍生出来的子行业,又是其发展重点。随着竞争不断激烈化,各个运营商为了不断壮大用户数量并发展其新的用户,那么他们的工作重心必须从网络建设转向网络维护以及管理,这样,在庞大的不断快速增长的用户群的基础上开展增值业务的开拓,才能保证其健康发展。而网络质量是提高竞争力的最关键和前提的因素,从技术上来说就是实施网络优化。

网络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贯穿于网络发展的全过程。只有不断提高网络的质量,才能增加移动用户的满意和对服务品牌的认知度,进而吸引和发展更多的用户。

2移动网优的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的网络优化行业的还处于以服务为主、产品为辅的市场结构模式,指标优化服务仍然是主流业务。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网络优化也在不断向前发展。对此,国家对通信行业给予了大力的政策扶持,通信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而网络优化作为网络部署及运营周期中的重要部分,注定了其市场规模的逐渐增大,其中网络优化市场规模由2006年的77.54亿元至2010年的155.23亿元,年复增长率达到18.95%,增长的速度远远高于经济的发展速度,拥有国家的大力扶持,移动网络优化在今后几十年内仍将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也将不断增大。

可以预见,以网络优化为主的新兴公司数量迅速增加,竞争着移动通信产业高速发展带来的商业机遇。随着行业竞争激烈化和用户需求多样化与差异化,网络优化服务也开始由基本的网络测试层面向用户感知与体验层面的方向发展。同时行业的发展与竞争促进了具有高技术含量的网络优化软硬件产品在整个网络优化市场规模的不断增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也将为网络优化行业的发展注入活力,竞争的加剧也在为网络优化服务市场带来广阔发展空间。

3 广西移动网优的现状

广西的总体地貌是山地丘陵地貌,几个较发达的城市位于山地丘陵之间的盆地之中,天然的地理地势制约着全区的通信网络覆盖,这也无形中给广西移动网络优化业务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潜力。在广西许多的山地地区,由于孤岛效应,经常出现切换关系的相邻基站因地形的阻挡覆盖不到的“飞地”,当用户在“飞地”覆盖区,很容易因没有切换关系而引起掉话、无法接通等问题,要解决这一系列的通信问题,就必须优化移动通信网络,为运营商提供更好的基站建设方案和网优系统,提高用户移动通信的稳定性。

网络优化的流程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制定网络优化方案、实施优化方案、优化总结等。数据采集是网络优化的前提,需要运用大量的人力,数据的采集、整理、归纳和汇总都需要由人工来完成。在这一阶段虽然工作难度比较低,但是工作量比较大,所以需要的人力也比较多;而数据分析则难度较大,需要由工程师来完成数据的判断、分析和确定工作,并且要对数据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总结,从而制定出一套完善的优化方案需要较高专业素质的人才。在广西,大多数移动网优公司采用的是DT数据采集法,即驱车在各采集点进行数据收集分析,由于许多地方的交通状况、人力因素等种种问题,负责数据采集的人员往往肩负着既沉重又辛苦的任务,这也影响到了网优这一职业在广西的发展,而由于广西属于较贫瘠的西部地区,很难吸引专业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从事数据分析工作,这些都使广西移动网优的现状不容乐观。

4结语

对于不断更新的移动通信技术,移动网络优化的技术要求也将不断更新,这就要求从事移动网络优化的技术人员不断的增强自己的技术水平,积极学习并吸收不断进步的移动通信技术,才能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使移动网络优化行业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孙立新,尤肖虎,张萍.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

[2].李永江,张晓博.无线通信网络优化分析[J].信息系统工程,2010(3).

[3].吴斌 .动通信网络优化现状及发展趋势.民营科技2012(9).

[4].武黎强.论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及其流程.无线互联科技,2012(1).

作者简介:

吴乾升(1991—),男,汉族,广西昭平县,现就读于广西大学通信工程专业。

范兰英(1989—),女,瑶族,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现就读于广西大学通信工程专业。

移动网络篇6

S-MIP基本原理

s-mip属于Fmipv6和HMIPv6的综合方案,其设计是两者的结合方案中引入一个决策引擎(DE,DecisionEngine),从而实现智能适配器的转接。S-MIP系统结构比较复杂,该模型是通过对用户移动曲线的用户模型加以深入预测,同时简化了S-MIP的设计结构,其主要目标就在于用户的移动网络之间可以实现在低延迟条件下能够最大化地减少信令负荷浪费。S-MIP的主要目标则是通过预测用户的移动方式来降低切换过程中的延迟性,而这一过程中的移动检测、新地址的转换、地址的唯一性确认和各种更新过程都会导致延误性的增加。S-MIP的用户移动曲线在预测下一个切换过程发生所处的具体位置,基于这种思想,可以预见系统网络中的移动节点的接入会发送其新的转换地址。而数据链路层的信息数据包,S-MIP还可以预测切换时的确切时间。此外,能够产生地址也是较为繁重的一项工作内容,为了良好解决s-mip系统负担重的问题,使用重复地址检测DuplicateAddressDetection(DAD)方法可自动生成一个独特唯一的新地址,可以避免转换地址成为唯一的试验测试过程。从以上几点来看,s-mip能够完成无缝切换,并通过引入移动模型的概念,移动节点可以只在网络转变即将发生的对端节点发送更新信息,而不需要定期发送,从而减少了信令开销和浪费。另外,S-MIP移动管理模式可分为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即在每一个节点加入移动模式的学习组成模块和一个网络单元实体均可予以执行的一个相关移动管理协议数据包。

S-MIP移动管理模型研究

移动模式如果S-MIP移动管理模型可以准确地被确定和识别,它不仅可以减少网络信息更新频繁造成的信号成本,也可以降低切换延迟性,这就是所谓的移动方式。如下移动模型模拟了一个覆盖较大的地理区域接入路由器网络,该网络可以分解为多个六边形蜂窝,每个单元(蜂窝)包含一个基站。图1中显示了一个由17个六边形蜂窝所组成的这种网络,每个蜂窝通过一对数组(x,y)标识,其中x为行标,y为列标。这种标识机制反映了网络中节点的邻接关系,移动节点从C1(x1,y1))移动到C2(x2,y2)的位置变化也可以用一对数组(dx,dy)表示:dx=x2-x1,dy=y2-y1。当移动节点离开给定单元时,必然要进入一个邻近的接入路由器。基于这个简单原理,每个移动节点的移动可以通过dx与dy表示,其可能值为下列整数:-1、0、1。为了能够更好地解释学习模式的各个移动节点,部分移动用户可能会希望研究如下典型的移动管理行为。显示的移动用户(如某些企业员工)从家居位置到移动装置的管理行为,通过以下实例我们就可以建立起较为典型的一个工作日的移动行为模式。移动用户住宿位于(1,1),标记D,其工作单位坐落在(1,5),标志着W。如果用户每天早上七离开家去工作,从家到工作的道路,用户将通过(2,1),(3,1),(3,2),(3,3),(2,4),最后到达工作单位(1,5)。为进一步接近问题,假设每天中午12点,用户在(1,4)吃午饭,下午5点左右,用户停止工作一天早晨一样但反向路径直接回家。所以在整个过程中,用户离开(1,5),后(2,4),(3,3),(3,2),(3,1),(2,1),最后回到家(1,1)。每周几个晚上,用户位于(2,2)的朋友与家人或朋友在附近(1,2)是一个小型超市购物。表2给出了用户漫游历史的示例。3.2移动管理模型s-mip移动管理模式,在学习模式模块生成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移动用户,用户移动模式存储在该移动节点的记忆。该模式存储于系统内存中,移动节点可以使用存储的信息终端节点发送一个绑定更新消息,每个消息包含一个移动节点的绑定更新相对于当前时间和位置的移动节点,必须进入了一个新的网络,发送数据包。此外,如果网络可能允许的条件下,该模型可用于在数据链路层的信息检测新的接入点和估计的可能性,以任务切换。为实现无缝切换过程,发送到移动节点的信息必须包括接入网络的移动节点的地址,地址,移动节点可以访问网络的子网前缀分配,始终使用相同的信息所产生的地址,使移动节点在同一网络地址是永远不变的。用户移动曲线以下详细描述了系统的s-mip移动模式结构,并阐述了相关概念和移动曲线预测切换时发生的预测机制。表3显示了一个典型的例子,用户每天从家里到漫游的移动单位的曲线。用户在每天早上7点到7点10分离开(1,1)家庭,7:50到8:00之间到达(1,5)的工作地点,这段路用户通过(2,1),(3,1),(3,2)和(2,4)。模式的每个时间间隔包含指示用户在某一时刻所处的具体位置。例如,从工作出门行进路程中,用户可以在7:10到7:15之间途经(2,1)位置。切换预测为了预测切换过程发生在特定的时刻,s-mip使用数据链路层的信息可以用来表明一种可能的新的接入点,该方法特异功能类似fmipv6。例如,当前接入点的信号强度降低,可以根据接收信号的强度预测一个新的接入点位置。这种方法最初是由数据链路层,如果发现当前接入点不在同一子网层触发开关。s-mip使用移动模型预测移动节点将通过在一个子网,没有等待的网络层切换触发。换句话说,移动模式包括单位和子网信息(见表3)。因此,一旦移动节点接收到一个新的接入点的信号将实现信令网络层切换。IPv6地址生成与切换过程详解S-MIP切换过程图示如下。接收的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切换触发将被予以执行。触发包括一个新接入点的一些标识信息如MAC地址或EUI-64地址。依据标识符,移动节点可以测试是否接入路由器在移动曲线。如果分布于曲线以内,它可以生成基于子网前缀为下一个CoA的绑定更新信息。新地址产生,移动节点向其所有的终端节点和家乡发送包含新CoA绑定更新消息,同时向移动节点的PAR发送FBU。图2给出了S-MIP切换中的信息交换过程

结束语

移动网络篇7

关键词:OTN传输技术;移动网络;应用初探

1OTN传输技术概述和特点

1.1OTN传输技术的概述

OTN传输技术也就是光传送网,这项技术主要是将波分复用技术作为基础,在光层组织网络上进行传输的传送网,因此,它也是下一代的骨干传送网。OTN传输技术主要是通过G.709、G.798和G.872等一系列规范的光传送体系来解决传统网络所具备的保护能力弱等一些问题。从而提高了移动网络的安全性。OTN传输技术处理的基本对象是波长级业务,其设备具有很多子层结构,例如:光传输送、光物理端、光复用端层和光通道层等等。此外,OTN传输技术不仅跨越了电域,而且还跨越了光域,并成为了管理电光两域的统一标准。

1.2OTN传输技术的特点

与传统移动网络相比OTN传输技术的特点有鲜明的优势。首先OTN传输技术所具备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它能够做到完全兼容,同时它的容量的可扩展向较强,能够满足人们对移动网络的需求。更主要的是OTN传输技术对光层和电层的调度能力相对灵活,在光域层次上能够传递多种信号,与此同时能够保证移动网络对性能的需求,也能保证其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性。此外,OTN传输技术有着强大的开销功能,实现移动网络的安全管理、流畅运行和网络环境维护。OTN传输技术能够弥补传统移动网络的不足之处,并能够极好的满足各种行业的需求,尤其是一些新型的行业。还能够有效的增强移动网络的保护能力,也有强大的维护管理能力,并能够使传输网络的层次更加清晰。

2OTN传输技术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

2.1OTN传输技术的应用初探

OTN传输技术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有着多种的应用方式,其主要的三种方式,如下图1所示。波分系统全OTN化:主要是通过研究国外厂家的设备,采用标准的接口,从而实现在不同系统之间的互通。城域网应用OTN的交叉设备:采用OTN交叉设备是非常符合并切合实际的设备,对波长级的保护具有积极作用。干线传送网应用OTN交叉设备:在干线传送网中使用OTN传输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业务的相对速度,优化了组网结构的相应性能,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干线传递网的可靠程度。满足了因社会发展而不断改变的人们的需求。

2.2OTN传输技术与省移动网络的结合

在省移动网络中心构建OTN传输技术,以省移动网络节点为基础,一点多用,充分发挥各节点的作用,从而实现对组网的构建。与此同时建立相应的模型,在对省移动网络规模大小进行充分考虑后,结合OTN传输技术和光缆网络提高信息传送速度和效率,并实现信息传输的目的,从而实现OTN传输技术与移动网络的结合。OTN传输技术在省移动网络的应用,很好的展现了OTN传输技术的强大的优势,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使用者的要求,也为OTN技术的更全面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省内OTN传输技术的构建效果展现了OTN传输技术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效果,非常适合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的使用。城域传送网是移动网络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大小主要由主网的大小来确定,大体上有大规模和中小规模形式两种城域传送网之分。关于组网拓扑选择,要立足于网路整体,大规模网络涉及核心节点数量相对较多,其业务量也随之增加,由此,要在其核心层设置专门提供核心节点的中继电路,并兼顾各类业务的调度,提高业务服务质量,从而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

2.3OTN传输技术在移动网络中应用的优势

OTN传输技术与移动网络的结合是具有相对优势的,OTN传输技术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坚持了科学合理的原则,这一优势使得其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中站稳脚跟。OTN传输技术的大容量的特点,使得移动网络有了更大的可容性。此外OTN传输技术可以多方向的灵活调度,这一方面极大满足了人们希望移动网络变得多方向和能够灵活调控的需求。OTN传输技术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在极大程度上弥补了移动网络的缺陷,促进了OTN传输技术和移动网络的共同发展,也给移动网络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在当今这个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数据的质量及准确性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对资料的精准度也非常严格,因此,移动网络需要不断切合时代的需求,OTN传输技术与移动网络的结合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这一需要。OTN传输技术的大容量使其能够容纳更精细的材料,其向后兼容的能力是OTN有良好的汇聚和疏导能力,此外它还能够对对多种客户信号进行封装和透明传输,极大程度上保证了客户信息的安全与隐蔽。它的交叉配置和大颗粒的带宽复用使传送效率极大提高,也提升了业务的适配能力。针对OTN传输技术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不要着重与大框架,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决定,并对移动网络的发展情况定期进行评估,以保证OTN传输技术与移动网络的健康发展。

3结语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随着人们对物质要求的提高,OTN传输技术凭借其强大的优势,势必会越来越受欢迎,因此OTN传输技术与移动网络的结合也将会被大力推广,但在推广过程中仍需要对这项技术进行了解和掌握,以便于其与移动网络的良好的发展。综上所述,OTN传输技术作为一项新技术,以其所具有的优势推动着移动网络的可持续和健康的发展。总之要不断探究OTN传输技术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进而实现移动网络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世毅.关于OTN传输技术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6,18(16):120.

[2]黄蓉.OTN传输技术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J].信息通信,2014(8):252.

[3]祖嘉璐.试论OTN技术在信息通信传输中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6,18(11):100.

移动网络篇8

一、对移动网络进行科学分析

移动网络和传统模式网络有着诸多区别,移动网络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自己的优势和特点。首先移动网络能够彰显个人个性,在移动网络中每个人都是网络发展的主角。可以对他人进行有效关注,也可以让自己在移动网络中进行一定关注,同时可以和他人进行自身生活或是情绪的分享。第二,移动网络和当前所发展的网络技术进行高效结合,信息传播的方式较为多样且速度比较快。人们可以通过移动网络,进行高效的信息传递和分享。第三,移动网络使用实名制,这样可以营造一种具有真实效果的网络环境[1]。第四,移动网络的交友功能十分强大,人们要想在移动网络上进行交友,可以根据某些特项进行一定搜索,寻得一定帮助。至于移动网络呈现的发展特点,当前越来越多高校学生加入移动网络群体中。可以说,当前移动网络已经成为这些学生生活中一项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前手机等便携式的移动工具,是人们进行移动网络使用的主要媒介。大学生每人都有手机,而且能够进行手机通讯功能的使用,这样就导致移动网络能够实现较为广泛的业务开展。基于这些发展现状,可以说移动网络在高校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占据一定的比重,对他们有了直接的影响作用。

二、移动网络这种学习模式对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所带来的挑战

(一)信息爆炸导致一些具有负面性质的思想影响学生观念的树立。移动网络发展使整体信息传播更加快捷,让信息传播数量和途径更加多种多元化。移动网络这个平台,让信息只要通过登陆就能进行有效的,所以任何人无论在何种地方,只要通过平台的登录就能进行一定信息的。人们就可以了解国内或是校园内外所发生的事情,并可以进行及时的评论。这种信息呈现爆炸发展的趋势,导致当前大学生在移动网络上可以对任何事件进行一定了解,也可以对任何兴趣的事件进行问题搜索。这样就使得一些具有负面思想的信息,在移动网络上占据一定传播面[2]。大学生在这平台上进行信息浏览的过程中会受到这些负面思想的影响,对他们树立正确性质的世界观念具有一定的制约性。基于这样的发展情况,移动网络的这种学习模式对高校进行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挑战。(二)互动性过强导致学生容易受一些反面言论影响。移动网络具有很强的传播性,人们在移动网络上可以对自己的生活或是一些事件进行分享和转载,其他人可以在移动网络上对他人所进行的事件进行评论。所以,这样就导致事件的传播者,在移动平台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会受到这些评论的影响。例如当前微博,网络,QQ空间等传播媒介,学生通过这些开放性质的平台,进行信息的转载,能够对一些话题进行有效关注和探讨,并对自己的权力进行有效的表达。但是,这样也导致学生容易受到一些反面言论的影响,容易受到他国一些不利于学生自身成长的软文化不良侵害。基于现有的发展状况说,这些现象都不利于高校进行思政教育高质量工作的开展。

三、移动网络这种学习模式对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所带来的机遇分析

(一)开展新型模式的学习。高校可以利用移动网络所具有的信息凝聚和传播作用,在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开展小组或者是团队的学习。可以在协作模式的学习下,让学习者能够通过一个目标制定或者相同的兴趣爱好,凝聚在一个团队中。以小组或者是团队学习的模式,能够让这些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对知识进行有效探讨,进而提升个人学习成果和团队学习的有效性。(二)开展网络创新型的教育。移动网络学习的这种模式,也为高校进行思政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途径,高校可以开展网络创新型的教育。移动网络具有很多的功能性,其中使用较为频繁的就是转贴作用。高校基于这一作用,若是能够实现高质量的运用,就可以将主流传播思想在校园文化中占据一定优势。同时,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人性化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能使用传统模式的教育方式,不能对一些思想进行硬式灌输。而是应该通过一种科学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对思政直接接触,对其进行感悟和领会,进而提升对该思想的认知度。移动网络具有强大的转载功能,一些具有较大兴趣性或者质量较高的文章,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多次转载。高校可以针对这一现象,定期一些较高质量的网络文章,提升学生的关注度,进行有效思政教育,这样可以产生积极性质的效果。(三)利用移动网络可以对学生现有的思想动态进行及时关注。高校在进行思政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对学生的思想发展进行及时的掌握,制止一些不良思想的传播。针对移动网络所具有的学习特性,高校可以利用移动网络可以对学生现有的思想动态进行及时关注,进而能够开展具有个性化的教育工作。当前大学生在移动网络上,会对自己的生活事情或是心情进行一定的记录。高校相关工作者,可以通过学生所的心情或是感悟,对其思想波动进行有效掌握,进而通过对学生思想波动的变化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工作,充分实现教育工作中的人本性质。此外,通过移动网络可以对当前学生较为关注的事件进行有效掌握,对那些具有群体舆论性质事件进行科学舆论导向,预防学生出现不良性质的舆论工作。所以说,移动网络为高校开展思政这一工作有着较大的基于,高校应该抓住这些机遇,积极开展高质量的教育活动。

四、基于当前移动网络发展形势下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转变工作开展的思维模式。基于移动网络的发展状态,高校在对学生开展思政的教育过程时,要重视移动网络所具有特点,积极利用移动网络这一平台进行工作。当前大学生在生活中,主要张扬自身所具的个性,依赖现有的网络上转载的信息,进行知识体系的丰富。但是,这样会导致学生缺少高度理想和信仰,就让生活处于一种匮乏状态。所以,高校在进行思政工作过程中,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将传统教育中的灌输转化为引导,提升工作开展有效性的程度。(二)高校教育者应该对现有的新知识进行有效掌握。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仅要以一种引导者的身份进行,还需要对其进行有效沟通。这样就要求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工作者必须对当前的网络发展的趋势和环境进行一定的适应,吸收现有的新鲜知识。要能对一些事物进行掌握,能够使用新型发展的技术,对现有的网络语言进行运用。通过这些内容掌握,才能让工作者对当前学生所具的思想动态进行全面了解,能够以平等的形式进行有效沟通,进而更好地开展思政工作。(三)加强观察工作。移动网络是一项具有较强的发展性媒介,信息传播日趋爆炸化,学生通过移动网络能够进行海量资源的掌握。移动网络就是当前学生进行各项资源掌握的平台,学生对信息的获取主要是通过移动网络进行的[3]。针对该状况,要求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具有专业素养和较为丰富的知识体系,对现有的网络知识进行定的掌握,进而对学生实行有效的沟通。同时,工作者应该对自身素养进行一定要加强,对当前的信息传播具有敏锐的辨识,对一些不良性质的网络传播风险进行有效抵制。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进行思政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帮助,提升教学工作开展的质量。(四)使用移动网络进行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校园文化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要环境,移动网络的兴起可以为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中进行全新阵地的创新创建。基于这种发展状况,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可以根据移动网络所具有的特点和发展动态,以学生当前关注的图片和文字以及视频结合的形式,创建全新的校园文化。高校可以建设自己的网络平台,创新思想教育的传播媒介,可以定期开展手机报的传送,或是网站的更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政教育。同时,可以对当前的热点话题和事件进行客观性质的、理性评价,进而抵制一些不良性质的网络风气在校园中进行传播。

针对当前移动网络的发展特征和所呈现的趋势讲,它是当前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等方面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新型平台。高校在开展学生思政引导工作的时候,要基于这一发展本质,认清思政工作开展的阻碍和机遇。积极利用移动网络所具有的优势,开展全新的教育规划,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思想意识和人生观念。

作者:周智健 单位:山西体育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曲洪波,王瑜鹭.“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22):38-41.

[2]吴婷.基于角色引导的大学生网络舆情治理与思政教育协同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4,(06):181-18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上一篇:网络公司范文 下一篇:网络爬虫范文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