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收益范文

时间:2023-09-15 04:37:41

理财收益

理财收益篇1

近期,不少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都有显著的提高,尤其是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提高的幅度超过10%。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是央行加息,提高了市场的基准报酬率水平;二是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后,资金市场供应量趋紧,理财产品的收益不得不水涨船高。

无期限理财收益提高10%

理财产品市场收益提高,在无期限灵活理财这一类型的产品上表现得尤为突出。2月下旬,多家银行公告,提高旗下灵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幅度在10%左右,包括工行、建行在内的大型银行,该类型产品的收益率也有显著的提升。

如从2月21日开始,工行对其不同起息日的五只七天滚动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进行上调,最高年化收益率由调整前的1.65%上升至1.75%。建行也对其“天天大丰收“开放型理财产品的预期最高收益率进行调整,收益水平由调整前的1.45%提高到现在的1.65%,同时,建行投资期为7天、14天和21天的滚动理财产品,目前对应的预期收益率分别为1.75%、1.85%和1.9%,比调整前均增加了0.1%。

相比之下,中小型银行由于此前无期限产品的收益率整体上高出一筹,在经过收益率调整后,优势更加突出。最典型的产品是兴业银行的“现金宝1号”,预期年化收益率从2%提高至2.3%;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活期宝”,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提高幅度不大,A款产品收益率由1.78%提高到1.8%,B款产品的收益率由1.98%提高至2%。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银行的“易精灵”产品,收益率水平一直处于同类型产品中的榜首,近一周来,“易精灵”实现的当天年化收益率一直保持在2.7%~2.8%的水平。

短期理财收益提高

市场人士预测,今年将进入一个密集加息周期,年内央行将多次进行利率的调整。因此,无论是进行储蓄还是投资于银行理财产品,“宜短不宜长”是最基本的策略,短期限的理财产品将有效地降低较大概率出现的利率风险。

目前,有一些短期理财产品(3个月以下)的年化收益率达到了4%左右的水平,高于一年期存款利率3%和两年期存款利率3.9%,适合投资者短期资金的投资需求,比起多次到银行进行转存不仅收益高,也可避免转存带来的损失。

如北京银行正在销售的一款票据业务理财产品――“心喜”系列201106601号人民币47天票据业务理财产品,产品募集的资金主要投资于票据转贴现市场,用于购买金融机构已贴现的汇票(银行承兑汇票或商业承兑汇票),这一产品的期限为47天,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4.2%(VIP客户)和4.1%(普通客户)。在销售门槛上,这一产品的起始销售额设定为10万元。

深发展所推出的一款“现金溢”理财产品也具有较高的收益率回报。这款产品的主要投向是相应的货币市场工具,投资期限为62天,收益率的计算上采用同期限债券或货币市场工具市场利率的算术平均值的方式,扣除产品的成本,像该系列2011年78号产品持有到期年化收益率可以达到4.00%。

在投资期限低于1个月的产品中,部分收益率也超过了3.5%。像中行所推出的2011年“搏弈”期限可变产品中,7天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3.7%,14天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3.8%,21天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3.9%,这一系列产品的投资门槛为20万元。招行的招银进宝系列之人民币日日盈5号理财计划,投资期限为7天,预期年化收益率可达到3.6%。

挂钩产品再现“高预期”

针对去年的一项理财产品统计显示,2010年以来银行所推出的结构性型理财产品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收益。近期,不少结构性理财产品“重出江湖”,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也不断刷高,最为引入注目的是法兴银行所推出的一款股票挂钩型理财产品,预期最高到期回报率为40%。对于此类型的产品,投资者切不可为“预期最高收益率”所迷惑,务必认清产品的风险和收益实现可能。

法兴银行所推出的这款股票挂钩型产品为1.5年期一篮子股票挂钩人民币投资产品,主题为十二五规划,因此在挂钩股票的选择上较为侧重于基建、钢铁、电子信息产业等题材。四只挂钩股票为四只H股中国铁建(1186.HK);安徽海螺水泥(0914.HK);马鞍山钢铁(0323.HK);中兴通讯(0763.HK)。在收益率的确定上,主要挂钩于四只股票到期末时的涨幅:如果四只股票在投资期内的涨幅均小于或等于40%,那么投资者可以获得的到期回报率就是在四只股票的平均涨幅和0.54%两个值中择其高;反之,投资者获得的收益为0.54%。

因此,对于这款产品来说,最佳的情况无疑是四只股票的价格涨幅均为40%,那么投资者在1.5年的持有期内获得的总回报将为40%,折算成年化收益率为27%左右。但是,如果某一只或是某几只股票的涨幅过大的话,即便四只股票的平均涨幅也等于40%,投资者仅能够获得不足活期存款的收益。如果在未来的一年半时间内,四只股票能够保持低于40%的温和涨幅,如平均涨幅为20%,那么这款产品的最终收益将较为理想。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款1.5年期的产品,这款产品在流动性上提供了对投资者较为有利的设定,产品的封闭期为3个月,封闭期结束后投资者每个月都可拥有一次提前赎回的机会,不收取任何的赎回费用。

理财收益篇2

现时流行起来的“绿”投资,其实只是环保的绿色概念,金融机构把它做出不同的包装,目的当然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获得投资者的另类关注。

例如绿色信贷,其更多的潜在目的是严格限制向高耗能、高污染的环保不达标企业提供融资;另一层含义是大力支持绿色环保、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等行业、企业的发展。一句话,重环保轻利益。

所以爱赶绿色时髦的投资者应该先要问自己,选择这些绿色理财产品时,是为了支持“绿色”的环保意识?还是希望在环保概念包装下,为你的理财产品带来投资回报和利息?

目前在金融市场和投资市场上有不少绿色概念的金融产品,但大部分都只是纯环保意识的产品,其本身是不具投资性的。

举例说,光大银行推出一张名为 “绿色零碳”的信用卡,这卡片的材质完全采用可回收材料,无污染。另为节约纸张,降低碳排放,“绿色零碳信用卡”只会提供电子账单。这些设计和安排只能说是环境保护,不算投资理财。至于光大银行会不定期给客户发送短信或致电,邀请客户进行碳额度的购买,并赠送信用卡积分奖励,这种碳额度的购买只能说是对公益事业的支持,而并非一种可增值的投资工具,持有这张绿色信用卡只能把自己说成是支持环保的一分子。

另外还有银行曾推出“绿色存款”,银行和客户都会在这笔存款的利息收益中拨出部分来支持某个环保部门或环保项目。这些绿色支持活动往往只是为银行带来直接的名声收获,让他们成为环保的支持者,至于客户,存款理财又同时兼顾对环保事业的一份小贡献。

绿色投资基金为你带来收益

真正能为客户带来投资性收益的理财产品是一些“绿色投资基金”,但这些股票投资类型的基金可以说是与真正的环保无关,他们只是基金挑选的一些在全球和中国关注环境保护下受惠的公司股票。举例说,一些关注整体环保概念的企业,例如环保产品制造公司和生物能源公司;又可能有基金看中水资源的前景,投资在污水处理和饮用水行业等公司。随着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加,国家和人民都愿意投入成本的话,这些环保相关企业是受惠的。

对这类型的投资基金,投资者是可以做一些资产配置组合的,作为风险分散和远瞻性的投资。

所以,关注这些整体环保概念的“绿色企业”,购买相关投资基金或直接参股,都是不错的方式。

另一种较创新的投资理财产品是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挂钩的基金。深圳发展银行早在2007年便首推一支和环保概念的二氧化碳排放权合约作挂钩的理财产品。这产品是将基金的表现在二氧化碳这种当时还算是创新的投资工具的产品挂钩,挂钩的简单概念就是买入这些碳排放权,水涨自然船高,水退自然触礁,基金的市场表现就是看这些碳排放权的价格表现。

环保“碳”投资将会大热

绿色是环保的代表颜色,但真正要找一种颜色来代表环保投资的话,应该是“黑色”。因为目前全球各国最关注的就是“碳”,要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要倡导“低碳生活”,这个“碳”不就是黑色的吗?

每个国家有碳排放指标后,再下放出去的就是对企业所设立的指标,例如给某一发电厂的碳排放指标只是八千万吨,如果他们扩张业务怎么办?他要增加发电量的话,要从市场里买入这些配额,这有点跟国内经济还处于落后阶段时,要多吃一碗饭,只能向别人先买入粮票一样。发电厂向谁买呢?卖出的可能是用不着政府所定的排碳指标,多出的可以转让,又或是有些新兴的环保行业,可按其环保产品能节省出的排放额而拿到额外的碳排放量。

有江湖就会有恩怨,有数字就能成买卖。既然有供有求,为控制环保所设立的碳排放交易于2002年开始交易,―般的买卖单位是以吨计算,例如刚开始时的碳排放权价格为每吨5欧元左右,此后开始上扬,2004年达到6欧元,并一度每吨价格超过了30欧元,全球的碳排放权的交易量是年年上升。

如果只把碳排放量作为一种投资工具看,除了买卖双方有实质的供求原因外,它也能为投资者带来投资买卖的机会。有分析指在未来两三年内,碳排放权的价格还会上升,因为在《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下,特别是欧洲都有一套严厉的规定措施,并以高价罚款的方式,例如企业每超额排放1吨二氧化碳,被处罚40欧元,之后的正式运作阶段可令罚款额提高至每吨100欧元。投资者以此为价格目标的话,当然可即时跳入这个大碳缸内炒买一番了。

除了碳的排放在全球的投资市场可以发展外,作为全球碳排放量第二位的中国,也不得不思考在这方面的出路。国家发改委已在一月中宣布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获准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以逐步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这个“黑”市交易将会在中国光明正大的发展起来。

环保其实就是一种侈奢品,在温饱不足的年代,何用什么环保不环保,自保才是上策。但在目前的投资市场上,绿色理财恐怕还难以给我们带来丰厚收益。大家都愿意付出环保的成本和费用,这将有利于所有环保行业和投资市场的发展。投资市场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新兴市场的开始必定刺激和造就该投资工具的价格上升。

理财收益篇3

 

关键词:银行;个人理财;零收益

1 理财的概念

个人理财业务,又称财富管理业务,是目前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根据国际理财师标准委员会(CFP Board of Standards)的定义,个人理财是利用客户的各项财务资源,帮助实现其人生目标的过程。即基于客户的收入、支出、资产、负债、保险等财务现状数据和一定的财务假设,综合考虑客户的各种财务目标,进行客户风险偏好的测试和投资组合的调整,基于现金流、资产价值、各项财务指标的分析,帮助客户制定个性化的理财规划,推荐需要的金融产品,并出具理财报告,以实现客户理财目标的一系列服务过程。本文主要探讨银行理财的内容。

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浪潮的冲击之下,个人理财业务获得了快速发展。从发达国家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趋势看,个人理财业务具有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益稳定等优势,在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而在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花旗、汇丰、渣打、恒生、东亚等主要银行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理财套餐,针对不同收入的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推动了港岛整体个人理财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而国内各银行在个人理财方面也做出了不少的探索和尝试,随着国内银行个人理财服务的逐步发展,个人理财业务逐渐成为国内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创新的主要领域。07年开始中国加入WYO后的缓冲期已过,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这使得个人理财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各大银行纷纷推出理财产品,市场进入空前繁荣状态。

2 收益门事件原因探悉

就在投资者对理财产品信心十足、向往着高收益的时候,却出现了让人跌破眼睛的“收益门事件”。银行系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甚至亏损的案例越来越多。根据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最新的报告,继浦发之后,深发展、平安银行类似的6款产品最终也是零收益。2月有近半数中外资银行的QDII(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s)产品出现从10%到50%不等的浮亏。之后,东亚银行、渣打银行和中国银行先后暴露出零收益,乃至负收益的理财产品。零收益危机持续扩大。其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2.1 产品设计问题

浦发银行、深发展银行、深圳平安银行几款零收益的理财产品设计极为相似,均是跟港股挂钩,且只有当表现最好和表现最差的股票涨跌幅不超过银行宣传的预期最高收益率时,投资者才能获得收益。该报告认为,银行宣传的预期最高收益率,只有在产品所挂钩的几只股票同涨同跌时才会实现,这样的概率极小,现实中是不太可能存在的。报告的撰写者李要深说,报告并非指责产品设计有问题,而是认为产品要博取高收益的概率比较低,相对的投资风险比较大。但问题是,这种公式和内在逻辑非常复杂,大多数普通投资者如果不仔细研究复杂的计算公式,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投资风险有多大。

2.2 信息透明度问题

在中国社科院日前的《2008年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认为目前银行理财市场最明显的特征是信息透明度不高。汇丰、花旗、恒生、东亚等6家中外资银行因理财产品的运作信息缺乏透明度而登上了报告中的“黑名单”。对于具有专业优势与知识的研究机构中国社科院来说,尚且因为理财产品的信息不透明而不得不放弃对更多理财产品的评价。更何况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只能根据市场理财信息对相关银行理财产品作出选择,正确信息的获取更是难上加难了。

其实,结构性产品一般为保本型产品,“低风险,低收益”其最大的特点。其产品的实质是用利息购买期权去博取更高的收益,整体而言,获得最高收益的概率的确是比较小。

其最坏的结果也只是输掉利息而已,因此适合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但部分银行的理财师在销售产品时,不但不提示产品风险,还利用投资者只关注预期收益的弱点,使用一些“预期收益有多高”等词汇误导客户,银行与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2.3 缺乏专业理财人员

由于理财业务是一项综合性的业务,它要求理财人员必须具备渊博的经济和法律知识,全面了解银行、证券、保险、房地产、外汇、税务、教育、法律等方面相关知识,要求理财人员拥有丰富的金融从业经验,具有优良的职业操守、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现今国内大中城市的中资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业务,实际上还较多地停留在业务宣传和简单的一般服务层面上,即只是提供普通的金融产品信息资料和商业银行行情等咨询业务,而帮助和代客理财业务实则无从谈起,这与居民日益多元化的投资需求差距较大。专业和称职的个人理财人员的匮乏成了制约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主要瓶颈。

2.4 理财产品销售的监控力度不足

国内对于销售环节还无法进行有效的监控。高风险理财品种,在监管严格的市场中,是严禁不加区分地向所有投资者销售的。报告指出,部分零收益理财产品如果在当初销售时避免不当销售,那么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应该就是完全清楚产品的结构,也认同了产品的设计,并且愿意承担投资损失的风险。这样零收益也就不会造成如此大的负面影响。

尽管在法律层面上,理财产品合同中写明了理财产品是浮动收益,因此投资风险也是自负。但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无论是书面提示还是口头提示,都没能产生足够的效果。很多投资者完全不知道面临的风险程度有多高。

3 改善的方法

这次“收益门事件”除了警示投资者匮乏投资风险意识之外,更暴露出部分理财产品在销售上存在的重大信息不对称解构“障眼法”。解决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出路成了我们共同探询的内容。

(1)细分市场,设计多种理财产品。

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必须对客户群体进行有效的细分,在此基础上确定银行的目标客户群体,并采取差异化的分层服务方式。针对收入稳定、风险承受能力低的客户,设计固定收益或保本型的理财产品;对收入较高、风险承受能力高的客户,可设计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在理财业务服务模式方面可借鉴国外银行的成功经验,突破传统业务的柜台服务模式,成立专业理财室。根据不同需求为客户设计综合理财方案,提供特色理财产品,实施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

(2)加快人才培养。

加强投资者教育刻不容缓,尽快建立起一支熟悉金融、保险、税务、法律、证券投资等知识兼具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理财员工队伍,为客户提供全面、最佳的个人理财服务。

(3)银监会需加强监管力度。

理财收益篇4

进入6月份,银行间市场资金面趋紧态势愈演愈烈。观察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走势发现:6月7日隔夜拆放利率骤然上涨至8.2940%,8日更是达到了9.5810%的高位,随后数日也基本维持在6%以上;一周和一个月期限的拆放利率从7日升至6%以上后,一直未再回落下去;3个月期限的拆放利率同样保持着稳步攀升趋势,已连续数日超过5%。

银行间市场短期资金流动性的突然紧张引发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上涨,特别是3个月以下的短期限产品上涨幅度较大。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对象以货币市场工具以及债券为主,因此货币市场资金利率的上涨促使新发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出现上升。

6月新发行产品收益率上升

观察人民币款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走势,5月份以来,1-3个月期限产品的周度收益率几乎保持着稳步增长态势,且进入6月有加速之势,一度已升至4.52%,另外1个月以下期限产品也在上涨明显,第二周达到3.56%。从所有人民币款理财产品来看,平均预期收益率近期也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1-3个月期限产品的收益率从5月第一周的3.93%持续上涨,在6月第二周已达到4.56%。

比较不同类型银行的发行产品收益定价情况,可以发现,5月份以来国有银行的产品周度平均预期收益率的上涨程度高于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商行。

以1-3个月期产品为例,在6月第二周,国有银行人民币款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从5月第一周的3.67%上涨至4.48%,而所有人民币款产品则从3.75%升至4.62%,涨幅均超过80个基点;而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商行的产品收益率仅出现微幅上升,从5月第一周起总涨幅均未超过20个基点,收益率走势较为平稳。

2013年5月起国有银行1-3个月期人民币款理财产品的周度平均预期收益率走势

资料来源:普益财富

短期资金利率上涨推高了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从另一角度看银行也在利用提升产品定价来吸纳更多资金,以缓和自身资金紧张程度。银行理财产品本身对调节商业银行资金头寸、资产负债表有重要影响,此时临近半年末考核时点,银行提升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能够起到“抢钱”之目的。近期,各大银行纷纷推出了资金归集专属版理财产品,将目前火热推行的资金归集业务与理财产品嫁接起来,利用高于同类同期限产品的收益定价来吸引它行资金。

前5个月收益率下滑

尽管6月短期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上涨,但是在过去的1-5月,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却是呈现逐月下滑态势,整体收益率从1月的4.38%降至5月的4.27%,下降了0.11个百分点。

2013年1-5月,国内商业银行共发行个人理财产品16563款,较2012年1-5月的13126款同比增长26.18%,银行理财市场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中人民币产品15862款,占比从2012年1-5月的约90%升至今年的95.77%;外币产品共701款,占比仅为4.23%。这一方面反映出国内人民币理财产品供需两旺,另一方面也跟近一年来外币理财产品投资回报持续低迷有关。

随着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今年以来市场流动性持续保持了宽松,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投资回报率较去年同期出现小幅下滑,这使得主要投资于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等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难以回升。

同时,今年3月27日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将监管重点指向银行理财产品在非标准化债权资产领域的投资行为,自此这类以往用于拉高整体投资收益的高收益资产投资受到了较为明确、规范、严格的监管。监管的升级使商业银行在资产配置方面受制颇多,随着银行对投资组合资产的逐步调整,投资组合整体收益的下滑也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产品的整体收益水平。

今年1-5月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如无特别说明,均为最高平均预期收益率)呈现下滑态势,整体收益率从1月的4.3863%降至5月的4.2757%,下降了0.11个百分点。其中人民币产品的平均收益为4.44%,同比2012年1-5月的5.02%下降了0.58个百分点;1-3个月投资期限的产品,平均收益率为4.26%,同比2012年1-5月的4.75%下降了0.49个百分点。

从各发行主体来看,今年1-5月股份制商业银行以6029款(占比36.40%)的发行数量居各类银行之首;城商行共发行4935款(占比29.80%),超过国有控股银行的4352款(占比26.28%)成为第二大发行主体。

图1:2013年1-5月主要发行主体平均预期收益率走势

资料来源:普益财富(数据截至2013年06月08日)

由于外资银行以发售结构性产品为主,其风险和最高预期收益率较高,且不同挂钩标的及收益结构设计使得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波动幅度较大,因此外资银行产品的平均收益率长期位居各类银行之首。除外资银行外,今年1-5月其余各类银行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都呈现小幅下滑的态势。

国有控股银行的客户层次丰富,其理财产品的投资门槛较低;产品投资期限结构丰富,以满足大众投资需求;从资产配置角度看,国有控股银行的产品风格偏稳健,资金主要投向固定收益类资产,风险较小。1-5月国有控股银行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3.86%,在各类银行中收益最低。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风格较为激进,投资领域更加多样化,其投资组合中非标债权资产的配置比例最大,产品风险有所增加,相应的产品收益率也有提高。1-5月股份制银行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4.40%,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高收益类产品多针对高端客户发售。

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目前更多地是为了占领市场,因此在稳健的基础上,银行会给出较高的收益以吸引客户。1-5月,城商行和农商行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分别为4.58%和4.42%,明显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银行。从投资资产的角度看,由于城商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大部分集中在货币和债券市场,因此规定非标债权资产投资红线为35%的“8号文”对其正面效应反而大于负面效应,此后这些城商行能够在监管的引导下,将投资组合多样化,增加“非标债权”资产的配置比例,这将有利于其产品收益的进一步抬高。

以5月为例,从各类型银行来看,预期收益率整体水平由高至低,依次为外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国有银行。其中,外资银行发行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99%,城市商业银行发行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49%,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行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32%,农村商业银行发行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24%,国有银行发行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83%。

理财收益篇5

论文关键词:

 

一、引言

理财产品,是由商业银行自行设计并发行,将募集到的资金根据产品合同约定投入相关金融市场及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投资收益后,根据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的一类理财产品。保本理财产品是指商业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保证本金支付,本金意外的投资风险由客户承担,并依据实际投资收益情况确定客户实际收益的理财产品。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连续以两位百分数的速度增长,使得我国居民我国国民财富和富有阶层的规模和数量都已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形成了一个新兴的,日益庞大的财富管理市场。

但是,不管是从分析消费者的需求,还是对产品的设计方面来讲,我国内资银行与外资银行都具有一定的差距;起步较晚、发展较快的产品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变化也让投资者眼花缭乱,无从选择。同时,市场上还出现了“零收益”产品,与在理财产品出售时说公布的预期收益率大相径庭[1]。

本文通过时间序列分析解释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预期与实际收益差别及其影响因素,对个人投资者选择理财产品提供参考意见。

二、背景分析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连续以两位百分数的速度增长,使得我国居民的财富不断增长。2006年底储蓄存款达到人民币161587.3亿元,2007年人民币172534.19亿元,2008年人民币217885.35亿元,从2006年到2008年居民储蓄存款平均增长幅度高达15%,储蓄存款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保持同步。我国国民财富和富有阶层的规模和数量都已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形成了一个新兴的,日益庞大的财富管理市场,这也带来了国内居民理财观念的改变。我国银行居民一年期储蓄利率自从2004年上调后,在2008年中央开始下调我们居民一年期储蓄利率。在2008年10月9日开始,将原来的4.14%利率下调为3.87%,接着又在2008年10月30日下调为3.60%,直到在2008年12月23日下调为了2.25%,并一直持续到现在1。

相对应的,2008年8月国家统计局的7月份CPI数据为6.3%,同期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4.14%,而在2009年12月公布的CPI与08年同期相比又上涨了1.9%,物价在不断上涨,但是居民储蓄利率却在下调会保持不变,实际利率水平为负。长期的负利率现象,使得居民不得不考虑在通货膨胀的大环境,如何更好更合理的配置资产,以保证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国内居民传统的存款储蓄方式积累财产的方法已经被逐步颠覆,越来越多的投资理财工具和产品开始为居民所认知和使用,全民理财的趋势逐步形成[1]。

面对琳琅满目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是否得到了与其所能承担风险相对应的收益?作为投资者应该怎样理解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报价?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到底有多大差别?为什么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会有这样的差别?到底哪些因素影响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保本型实际收益率?本文通过时间序列分析解释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的影响因素,对个人投资者选择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提供参考意见[2]。

三、实证研究

预期收益率和实际收益率的比较分析:本文统计了从2008年1月1日到2009年12月31日我国所有银行的已到期的全部人民币银行理财产品。

图1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

数据来源:wind资讯金融终端

该图统计了从2008年1月1日到2009年12月31日的所有的银行理财产品了的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比较值。从图上已知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的理财产品来看,绝大多数产品的实际收益率都达到了预期收益率,在具有收益资料的理财产品中占有为97.78%,并且其中2.89%的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超过了预期收益率,而实际收益小于预期收益的只占具有统计数据理财产品的2.22%2。

在本文中,选取的是浙商银行发行的2008(2009)年“月月涌金”人民币系列理财产品,期产品的收益期限为26天,统计了其从2008年2月到2009年10月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将其作为研究对象;由于这个系列的理财产品每个子产品的收益区间都在一个月之内,所以分别对应着我国的GDP、M2及一年期定存利率,共同组成因素分析的变量。

首先,在所有理财产品中挑选出有资料记录的一个系列产品,以保证在模型中运用的数据是一个严格的时间序列并且具有可比性;其次,分别对实际收益率、GDP、M2和一年期定存利率这些经济指标利用ADF检验进行平稳性分析:若他们都是平稳的,利用EVIEWS5.0对其进行多元回归,得到回归模型;若这些数据不是平稳的,检验他们的单整性,同阶单整这检验他们是否协整,若是,则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若不是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3]。

从宏观数据来说,市场上的M2、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GDP等等都有可能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产生影响,将这几个指标作为影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宏观分析因素。

由于实际收益率数据是一个时间序列数据,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实际的时间序列数据往往是非平稳的,为了避免“伪回归问题”,故在分析之前先对他们进行“平稳性检验”[4]。

4个变量的ADF检验结果如下:

表1:变量的ADF检验结果

 

变量

ADF值

10%临界值

结论

E

-2.687603

-3.286909

接受H0,不平稳

GDP

-1.866851

-3.286909

接受H0,不平稳

DC

-1.814784

-3.286909

接受H0,不平稳

M2

-2.869824

-3.286909

理财收益篇6

关键词:银行;个人理财;零收益

1 理财的概念

个人理财业务,又称财富管理业务,是目前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根据国际理财师标准委员会(cfp board of standards)的定义,个人理财是利用客户的各项财务资源,帮助实现其人生目标的过程。即基于客户的收入、支出、资产、负债、保险等财务现状数据和一定的财务假设,综合考虑客户的各种财务目标,进行客户风险偏好的测试和投资组合的调整,基于现金流、资产价值、各项财务指标的分析,帮助客户制定个性化的理财规划,推荐需要的金融产品,并出具理财报告,以实现客户理财目标的一系列服务过程。本文主要探讨银行理财的内容。

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浪潮的冲击之下,个人理财业务获得了快速发展。从发达国家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趋势看,个人理财业务具有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益稳定等优势,在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而在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花旗、汇丰、渣打、恒生、东亚等主要银行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理财套餐,针对不同收入的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推动了港岛整体个人理财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而国内各银行在个人理财方面也做出了不少的探索和尝试,随着国内银行个人理财服务的逐步发展,个人理财业务逐渐成为国内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创新的主要领域。07年开始中国加入wyo后的缓冲期已过,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这使得个人理财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各大银行纷纷推出理财产品,市场进入空前繁荣状态。

2 收益门事件原因探悉

就在投资者对理财产品信心十足、向往着高收益的时候,却出现了让人跌破眼睛的“收益门事件”。银行系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甚至亏损的案例越来越多。根据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最新的报告,继浦发之后,深发展、平安银行类似的6款产品最终也是零收益。2月有近半数中外资银行的qdii(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s)产品出现从10%到50%不等的浮亏。之后,东亚银行、渣打银行和中国银行先后暴露出零收益,乃至负收益的理财产品。零收益危机持续扩大。其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2.1 产品设计问题

浦发银行、深发展银行、深圳平安银行几款零收益的理财产品设计极为相似,均是跟港股挂钩,且只有当表现最好和表现最差的股票涨跌幅不超过银行宣传的预期最高收益率时,投资者才能获得收益。该报告认为,银行宣传的预期最高收益率,只有在产品所挂钩的几只股票同涨同跌时才会实现,这样的概率极小,现实中是不太可能存在的。报告的撰写者李要深说,报告并非指责产品设计有问题,而是认为产品要博取高收益的概率比较低,相对的投资风险比较大。但问题是,这种公式和内在逻辑非常复杂,大多数普通投资者如果不仔细研究复杂的计算公式,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投资风险有多大。

2.2 信息透明度问题

在中国社科院日前的《2008年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认为目前银行理财市场最明显的特征是信息透明度不高。汇丰、花旗、恒生、东亚等6家中外资银行因理财产品的运作信息缺乏透明度而登上了报告中的“黑名单”。对于具有专业优势与知识的研究机构中国社科院来说,尚且因为理财产品的信息不透明而不得不放弃对更多理财产品的评价。更何况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只能根据市场理财信息对相关银行理财产品作出选择,正确信息的获取更是难上加难了。

其实,结构性产品一般为保本型产品,“低风险,低收益”其最大的特点。其产品的实质是用利息购买期权去博取更高的收益,整体而言,获得最高收益的概率的确是比较小。

其最坏的结果也只是输掉利息而已,因此适合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但部分银行的理财师在销售产品时,不但不提示产品风险,还利用投资者只关注预期收益的弱点,使用一些“预期收益有多高”等词汇误导客户,银行与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2.3 缺乏专业理财人员

由于理财业务是一项综合性的业务,它要求理财人员必须具备渊博的经济和法律知识,全面了解银行、证券、保险、房地产、外汇、税务、教育、法律等方面相关知识,要求理财人员拥有丰富的金融从业经验,具有优良的职业操守、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现今国内大中城市的中资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业务,实际上还较多地停留在业务宣传和简单的一般服务层面上,即只是提供普通的金融产品信息资料和商业银行行情等咨询业务,而帮助和代客理财业务实则无从谈起,这与居民日益多元化的投资需求差距较大。专业和称职的个人理财人员的匮乏成了制约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主要瓶颈。

2.4 理财产品销售的监控力度不足

国内对于销售环节还无法进行有效的监控。高风险理财品种,在监管严格的市场中,是严禁不加区分地向所有投资者销售的。报告指出,部分零收益理财产品如果在当初销售时避免不当销售,那么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应该就是完全清楚产品的结构,也认同了产品的设计,并且愿意承担投资损失的风险。这样零收益也就不会造成如此大的负面影响。

尽管在法律层面上,理财产品合同中写明了理财产品是浮动收益,因此投资风险也是自负。但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无论是书面提示还是口头提示,都没能产生足够的效果。很多投资者完全不知道面临的风险程度有多高。

3 改善的方法

这次“收益门事件”除了警示投资者匮乏投资风险意识之外,更暴露出部分理财产品在销售上存在的重大信息不对称解构“障眼法”。解决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出路成了我们共同探询的内容。

(1)细分市场,设计多种理财产品。

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必须对客户群体进行有效的细分,在此基础上确定银行的目标客户群体,并采取差异化的分层服务方式。针对收入稳定、风险承受能力低的客户,设计固定收益或保本型的理财产品;对收入较高、风险承受能力高的客户,可设计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在理财业务服务模式方面可借鉴国外银行的成功经验,突破传统业务的柜台服务模式,成立专业理财室。根据不同需求为客户设计综合理财方案,提供特色理财产品,实施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

(2)加快人才培养。

加强投资者教育刻不容缓,尽快建立起一支熟悉金融、保险、税务、法律、证券投资等知识兼具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理财员工队伍,为客户提供全面、最佳的个人理财服务。

(3)银监会需加强监管力度。

现有的一些理财产品信息不透明,可能是新兴市场发展中的阶段性缺陷所致,也有可能是操作经验缺乏,甚至操作失误所造成。但也可能有少数理财机构的故意通过蒙骗的手法谋取不义之财。就此而言,对监管机关来说,为保证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市场的“三公”,应该坚决查处,同时在相关制度安排方面,尽早作出监管机制上的应对与规范之举。

(4)增强投资者权利意识。

投资人对自己所投资的理财产品应当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其中包括可能收益及与之对应的风险;而理财机构,则有义务将相关产品的风险向投资者予以充分提示。在此过程中,如果理财机构出于自身私利目的,有任何扩大收益与隐瞒风险的行为存在,可以说在性质上应该属于一种侵犯投资者权利的行为。投资者有权依照有关民事法律法规,向有关监管机关与司法机关提出投诉与控告。

参考文献

[1]林小川,零收益真相:银行理财产品惯用障眼法[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

[2]姚瑜磊,结构性产品零收益危机,小概率的高回报[n].理财观察,2008.

[3]何怡,银行理财产品负收益可能性无法避免[n].法制晚报,2008.

理财收益篇7

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性推进、银行资产管理计划试点以及非银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崛起,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向资产管理业务的转型渐行渐近。2014年伊始,据银行内部信息,银行资管计划有望试点下调投资门槛并取消首次购买“面签”,银行理财“平民化”之路开启。然而,无论是推进银行理财栅栏原则还是发展普惠金融,都亟需一个重要的基础——加强投资者教育。

从国际经验来看,结构化产品是外资银行推行理财产品的主要形式,而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中盛行的“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相当于契约型存款,是利率市场化的先行尝试。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及资产管理业务的被迫转型,“预期收益型”产品最终将难逃消亡的命运,结构化产品的重要性和相对地位会相应提升,这一点在2013年的银行理财市场中已有所体现。然而,国内投资者对结构化产品的理解尚局限于金融危机爆发后结构化产品巨亏的阴影中。国内学者对结构化理财产品的研究则主要停留在技术层面,从期权结构分析角度出发、以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为基础,借助仿真模拟工具进行产品定价。鲜有从普通投资者视角出发的、普罗大众的结构化产品分析方法。

受美国证监会投资者教育方式启发,本文旨在归纳分析国内结构化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结构,以图形方式直观展现结构化理财产品的收益表现,便于普通投资者理解结构化产品,减少信息不对称,加强投资者教育,促进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统计,2013年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中结构化产品共发行1691款,同比增长31%。其中:中资银行发行787款,占比46.5%。中资银行结构化产品发行能力的提升,不仅体现为产品发行数量的增加,更体现为标的资产类型和产品设计结构的丰富。参见图1。

本文选取的研究样本为上市中资银行于2013年发行的所有结构化理财产品(现有8家发行),共计543款。样本选择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中资银行中上市银行的产品设计能力较强,其结构化产品更具代表性;二是,外资银行产品结构更为复杂,适合单独研究。

图解结构化理财产品收益结构

比较分析2013年上市中资银行所发行的543款结构化银行理财产品,可以发现其支付结构和收益表现,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图1-b主要从支付结构维度刻画产品背后的期权结构,比如看涨型的含义是标的资产表现越好,产品收益越高,但产品的收益形式是连续或是间断,以及产品是否保本及保本比例等均无法体现。笔者接下来展示的收益结构分析方法,将有助于弥补这一缺陷,将产品的收益情况直观形象地呈现给投资者。

543款结构化产品的收益结构可归纳为三大类型:阶梯型、线型和复合型。

阶梯型收益。阶梯型收益结构可以细化为:二阶型、三阶型、步步高升型、拱桥型、金字塔型等。

二阶型收益结构最为简单,到期收益率仅有两种可能:高收益或低收益,到期收益的取值取决于标的资产期末表现是否达到某一水平或观察期内标的资产价格是否曾经触碰到障碍价格,前者的支付结构被称为期末表现(看涨/看跌)型,后者被称为期间触碰型。图2-a是期末表现看涨型支付结构+二阶型收益结构的典型案例:

若标的资产末观察日收盘价不低于首观察日收盘价的103.7%,则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5.4%;

否则,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5.1%。

图形中红线之上的p和1-p分别代表产品到期获得高收益和低收益的概率水平,概率水平由中心基于基础资产价格的最优估计模型及数万次的仿真模拟测算得出,不代表真实水平,旨在为投资者提供参考。

三阶型收益是二阶型收益的延伸,产品到期收益有高收益、中收益、低收益三种可能。图2-b展示了三阶型收益结构的典型案例:

如在观察期内,标的资产价格曾触及过障碍价格1(期初价格的67%),则到期时投资者获得2%的年化收益;

如在观察期内,标的资产价格曾触及过障碍价格2(期初价格的97%),但未触及过价格1,则到期时投资者获得3.2%的年化收益;

如在观察期内,标的资产价格未触及过障碍价格2,则到期时投资者获得4%的年化收益。

步步高升型收益可看作前述结构的拓展。该结构下产品到期收益有多个特定的不同情况。图2-c以平安银行“‘聚财宝’结构类(挂钩股票)2013年16期人民币理财产品ALG130016”为例:

投资期限为1年,每季度观察1次;

当季理财收益率计算:每季观察,若发生触发事件,当季理财收益率Ni=2.00% (i=1,2,3,4);否则,该季度收益率为Ni=0%;触发事件:如果在任意一个触发事件观察日挂钩组合标的中每只股票的收盘价格都大于或等于(该股起始价格×触发水平),那么触发事件在触发事件观察日发生;

产品到期理财收益率:C=N1+ N2+ N3+ N4;或者,若第1季~第4季度收益皆为0,则到期收益率为0.50%;

该产品的到期收益率与触发事件发生的次数正相关,共有五种可能:若触发事件未发生则到期收益率为0.5%,若触发事件发生则到期收益率为2%×N(N=1,2,3,4)。

拱桥型收益结构的到期收益率有两种可能:高收益和低收益,但与二阶型结构不同的是,拱桥型对应的支付结构通常为区间型。即:产品到期收益率取决于标的资产收益率是否落入特定的区间之内,图2-d是该类产品的典型案例:

如在观察期内,欧元/美元汇率始终位于参考区间(期初欧元/美元汇率-0.3,期初欧元/美元汇率+0.3,不含边界点)内,则到期时预期可实现的投资年化收益率为4.8%。

如在观察期内,欧元/美元汇率突破了参考区间,则到期时预期可实现的投资年化收益率为3.05%。

图中红线之上的概率水平1-p-q代表标的资产表现落入该区间内的概率水平,p+q代表落入区间外的概率。当然,实际案例中也可能会有倒拱桥型结构的出现,即落入区间内实现低收益,否则实现高收益。

金字塔型收益结构是拱桥型结构的拓展,支付结构通常为双区间型,到期收益率有三种可能,参见图2-e。以平安银行“平安财富结构类(100%保本挂钩ETF)2013年91期人民币理财产品”为例:

观察期内,如果每一个观察日挂钩标的收盘价格均在交易区间1(起始价格×92%,起始价格×108%,含边界)以内, 年化收益率为6.00%;

观察期内,如果任意一个观察日挂钩标的收盘价格曾突破区间1,但挂钩标的收盘价格一直维持在交易区间2(起始价格×84%,起始价格×116%,含边界)以内,年化收益率为2.80%;

在观察期内,如果任意一个观察日挂钩标的收盘价格曾突破区间2,年化收益率为0.5%;

线型收益。线型收益结构主要分为两种:对角线型和折线型。线型收益结构的到期收益率不再是像阶梯型收益那样的多个固定值,而是存在无数个连续的可能值。

对角线型收益结构的到期收益率呈直线型,区间累计型支付结构是该类产品的典型案例,参加图3-a。

股票指数观察价格在观察日处于波动区间内(成立日定盘价格×95%,成立日定盘价格×108%,不含边界),当日获得潜在累积收益率5.4%;

股票指数观察价格在观察日处于波动区间外(含边界),当日获得最低累积收益率0%;

到期理财收益率=最低累积收益率+(潜在累积收益率-最低累积收益率)×观察价格在波动区间内的观察日天数÷观察日总天数。

折线型收益对应的支付结构通常是限制性看涨(看跌)型,即:产品收益率与标的资产表现益呈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同时设置了收益率封顶或保底条款。图3-b是限制性看涨结构的典型案例,图中p代表产品获得最低收益的概率,q代表产品获得最高收益的概率。

复合型收益。复合型收益结构较阶梯型和线型结构更为复杂,产品到期收益率不仅取决于标的资产的期末表现,还取决于观察期内是否有触发事件发生。

低位蓄水池型收益,参见图4-a。若触发事件发生,产品获得固定收益率(黄线,概率为1-p);若触发事件不发生,产品收益率取决于标的资产的期末表现(红线,概率为p)。招商银行“沪深300期末看涨连续型带触碰条款理财计划(产品代码:104237)”是典型案例:

若股票指数价格在观察期内曾经达到障碍价格,则年化收益率为4.00%;

若股票指数价格在观察期内未曾达到障碍价格,则到期理财收益率为:理财收益率(实际)=系数×最小值(15%, 最大值(0,((“沪深300”期末价格/“沪深300”期初价格)×100% -1)));

障碍价格:期初价格的115%;系数100%;投资期半年。

跳台跳水型收益,较低位蓄水池型结构更为复杂,以平安银行“平安财富私人银行专享结构类(90%保本挂钩ETF)2013年05期人民币理财产品”为例,设计结构中包含了两个触发事件(敲入事件和敲出事件),收益表现被分成三种情况:若敲出事件发生,产品提前终止,年化收益率为12%;若敲出、敲入事件均未发生,则自然到期,年化收益率为5%;若敲出事件未发生,敲入事件发生,产品收益与标的资产期末表现相关,位于-10%至0%区间内(含边界)。参见图4-b。

结语

理财收益篇8

理财专家分析,张先生是走入了“预期收益”的误区,首先他当初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对产品缺乏了解,结果收益较低,其次是后来再也不相信“预期收益”了,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目前各家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进入六月以来,股市震荡,银行理财产品又开始受宠,因此各家银行推出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也水涨船高,其中不少银行出现了“最高预期年收益15%”之类的理财产品。这样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情况,在一张报纸的版面上同时出现了各家银行的广告,有的预期收益为3.5%,有的则为“5%~15%”,那么,是不是预期收益越高的产品越好?该怎样避免对预期收益认识的误区呢?

误区之一:凡是“预期收益”都有风险

按照银行监管部门的要求,除了银行储蓄以外,其它多数理财产品均要用“预期收益”来表示。但有些产品主要投资于稳妥型产品,所以实际实现的收益基本等于预期收益。投资国债、金融债等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有时还会大于预期收益。另外,许多银行推出的投资政府重点项目信托计划的理财产品有较好的风险控制机制,此类产品的投资项目一般由国家开发银行或国有商业银行提供担保,所以本金和收益一般也有很好的保障。但此类产品的收益率有限,年收益率一般在4%以下。

误区之二:“预期收益”越高越好

银行推出的“打新股”等理财产品预期收益一般有一个收益区间,比如4%~15%,某些银行在进行产品营销宣传时便直接说“最高收益15%”,以达到吸引客户的目的。其实这种高收益仅是一种可能性而已,要真正达到这一收益水平并不容易,如果产品的运作水平得不到保证,任何“最高收益”都是空话。比如,在新股发行数量减少、中签率较低的情况下,“打新股”理财产品实现最高收益的可能性几乎是零。所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不要只看“最高收益”,还应对投资的方向进行分析,并且遇到只标明“最高收益”的产品时,一定要问一句:“最低收益”是多少?

误区之三:不注明“预期收益”的产品不能买

走势相对稳定、市盈率相对较低的境外股市受到大家的关注,因此许多银行推出了与国外股票或基金挂钩的理财产品,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产品没有公布预期收益率,或者只是笼统的说是零至无限大,许多客户便认为这样的产品不能买。其实这种理解也是错误的,从法律的条款上来说,预期收益均不是承诺收益,仅仅是一种参考,真正能够拿到多少收益还要看理财资金的运作情况。而与国外股票、基金挂钩的产品一般经过层层优选,有保本机制,并且国外的股市或基金走势相对平稳,其实际收益往往超过许多所谓“高预期收益”的产品。

(摘自《山东科技报》2007.6.29)

投资基金:风险不比投资股票小多少

2006年以来的难得的历史性大牛市带给了基金业的辉煌,也成就了众多基民财富快速增长的愿望。在财富示范引导下,基金热得一塌糊涂,有些人还没有弄明白什么是基金,还把基金混同于国债、储蓄的时候,就奋不顾身地投入到了基金热潮中,仿佛遍地是黄金,随便一捡就会发财,全然没有认识到投资基金也有风险存在。

我们的基金市场是个新兴的市场,还没有真正经历过大的风险,对比当前的股票市场、基金市场,目前的状况更像是在博傻,谁勇敢谁能赚钱,老手反而不见得比新手更强。这给广大基民一个错觉,买基金亏损的可能性非常小,长期持有会包赚不赔、买基金会发财。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市场经历的时间还短,这么短的时间不能说明全部问题。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它的发展历程证明,基金不适合所有人,而且当人们不顾一切地去投资时,财富神话离破碎就为时不远了。有一项统计:2006年美国对冲基金整体业绩出色,但仍有5.7%的对冲基金破产,并且投行人士认为未来五年对冲基金破产率可能会升至10%。2005年6月《北京现代商报》也曾报道,一支在上海注册资本1亿元的基金,3年净资产亏掉90%,当时已经跌到1000万元。回想一下,如果不是股市及时向好,恐怕中国已经出现了基金破产的情况了。

在基金收益丰厚的背景下,许多基民总结自己的成功投资经验,并被一些基金营销机构推介,诸如:“只要是长期投资,风险非常小”、“在任何时间都是购买基金的最佳时间,晚买不如早买”等,孰不知,这些经验是在中国短暂基金历史和遇到难得的历史性大牛市的背景下取得的,并不能说明基金风险的全部,也不能说明基金公司目前的业绩能够代表未来的收益。即使在足够长时间内,所购买的基金是盈利甚至优秀的,但如果你选的时机不对,还是要付出时间等待成本。

据统计,2002年1月已成立的33支封闭式基金到2004年1月才基本恢复前一轮下跌前的净值,期间经历了24个月的时间。在2004年4月至2005年6月期间,29只开放式股票型基金平均下跌20.42%,有的跌得更是惨烈,一直到2006年2月,经历22个月净值才基本恢复到下跌前水平,所以投资基金不比直接投资股票风险小多少,尤其是目前收益高的股票型基金,更是风险高企,因为它同样面临着系统性风险、非系列性风险及管理运作风险。

说股市有风险,几乎所有人都认同,因为许多人都经历或耳闻目睹过。但由于基金是专家理财及其辉煌的业绩,说基金同样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恐怕认同的人就会大打折扣,其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目前看到更多的是收获,还没有真正经历过剧痛。但我们也决不能在经历过血的教训之后,再去总结,提前做足功课,才会使我们的投资更稳妥。

基金既是理财,那么就不会像储蓄、国债那样旱涝保收,就会有损失本金的可能,因此,必须对基金的风险有一定的认识,尤其是在股市疯狂的阶段、存在泡沫的时候,更要多一分警惕,多一分理性。

上一篇:大学生理财范文 下一篇:理财平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