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培训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08 05:47:52

艺术培训论文

艺术培训论文篇1

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必须依托创意产业实践

如何快速响应发展迅速、渐成规模的创意产业对创意人才的迫切需求,尽快向创意领域培养输送适应产业发展要求的创意人才,已经很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而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必须紧密依托创意产业实践,理由如下:首先,创意产业本身尚处于发生、发展阶段,定律未成,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规格理所当然应当结合产业实践来研制,比较传统产业的人才培养,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与产业的结合显得更为迫切;其次,创业产业依托的学科背景复合交叉,而作为培养创意产业人才的教育者大都从事某一专业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学科视界专门、单一,教育者自身必须在创意产业的实践中拓展视界、重塑自我;再则,创意产业自开始就呈现全球化、国际化态势,其人才规格当然也不例外,国际化的创意人才规格离不开国际化的市场导向,只有紧紧跟随国际前沿的创意产业发展步伐,培养的创意人才才有可能介入引领产业发展的头阵,创意人才的规格形成才有可能在产业发展中大浪淘沙,积淀精髓,趋于规律。

文化底蕴、越界思维、创新能力可以说是创意人才的立身之本,也是复合型艺术人才的必备素养。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导致了对创意产品与服务的消费需求的逐步旺盛,这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提,因此文化成为创意产业生存必不可少的土壤;“越界”是指突破原有事物质的范围,发展生成新的事物,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寻找新的增长点,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且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来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创意是经济主体通过创造性思维而获得的,对某种潜在获利机会的原创性识别和认知,创意的产生必须充分调动蕴藏在其成员内心深处的个人知识,使其能动地创造新知识来应对变化的世界,创意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只有经过多次的实验和遴选,才能最终产生适合市场化经营的行之有效、切合实际的创意产品。

文化底蕴、越界思维、创新能力这三条看似简单,却显然无法在单一的学科背景知识框架内习得,也难以通过传统的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来获得。创意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召唤规定或指引着创意人才培养的跨学科性研究方向,反过来复合型艺术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创意产业的实践指导。

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的策略

第一,要坚定不移地开展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艺术学科建设。把以艺术学为核心的包括传播学、文艺学、戏剧学、电影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建筑学、语言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等学科的交叉研究作为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形成文理工乃至其他学科内容有机渗透结合的艺术学科建设特色体系。重点研究传统艺术学学科内容之于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艺术学科的基础支撑性,思考传统艺术学学科内容与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艺术学科内容的关联节点。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无论在知识架构方面还是在实践技能方面必须注重学科层面上的交融渗透。如动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学科建设上可把重点放在如何将文学、影视、美术、运动学、数字艺术设计、计算机应用、营销等学科内容有机渗入动画学科的核心区,使学生在动画学科的核心区域积极主动接受到以上学科内容的科学辐射。

第二,要不断深化艺术类专业的内涵建设。把跨学科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作为专业建设的切入点及主要内容。专业负责人对复合型艺术人才的培养应当做到认识清晰、目标明确、措施科学。

第三,要建立以艺术学为核心,多学科交叉的创意产业研发中心,依托创意项目锻造学科队伍,使每个教师练就扎实的服务社会的专业技能,用产学研成果反哺学科建设。也可以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在产学研结合实践中,根据市场需求塑造人才。政府对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不成熟、产业链不完备的风险性可以说认识是比较清楚的,一般地级市都会在相应的经济开发园区建立创意产业“孵化器”,辅佐新技术、新发现和原创思想实现生产力转化。高校应充利用政府创意产业孵化机制,为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所用,用“政企校联动,产学研一体”的创新型运营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实践,以项目带动培训,以培训推进项目,以复合型特色人才承揽优质项目;应当充分借助政府已经建立的平台资源,积极主动介入创意产业实践,活跃于日益成长壮大的创意产业舞台,惟其如此,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第四,要搭建国际产学研交流的平台,要特别注重在国际视界中寻找选择有利于及时总结、研制人才培养策略及规格的产学研实践项目。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丹麦、荷兰、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都是国际上创意产业的典范国家和地区,他们都有自己的发展特色,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我们要在如何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地将发达国家的创意产业项目有机融入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方面多做研究。只有紧跟发达国家创意产业建设的步伐,我们的创意人才才能快速适应我国创意经济发展需求,并且在创意产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才有可能介入引领创意产业发展的头阵。

艺术培训论文篇2

关键词:基层群众;群众性艺术培训;重要性

一、基层群众性艺术培训工作的现状

(一)群众性艺术培训建设基地较小。目前我国群众性艺术培训建设和发展的基地还主要是来自于文化馆和文化站,我国各地的文化馆和文化站在发展上远远落后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这样就是造成了基础群众性艺术培训建设和发展不够全面,甚至很难得到有效全面的发展。

(二)群众性艺术培训的服务方式单调。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精神需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文化馆、站基层群众性艺术培训建设就很难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需求,现有的基层群众性艺术培训工作和基层群众都不再同一个层面上,加上群众性艺术培训形式的单一、内容的单调,更无法老百姓的需求相适应。

(三)群众性艺术培训工作人员观念落后。很多基层群众性艺术培训工作者受传统艺术的影响比较严重,都存在着思想观念陈旧的问题,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还较弱,造成了文化馆、站群众性艺术培训工作难以创造出符合当地群众口味的艺术形式,很难满足群众的精神艺术需求。

(四)群众性艺术培训建设人才缺乏。当前我国从事基层群众性艺术培训建设的工作的员工都是一些退休的老年人,而很少有年轻人涉及到基层群众性艺术培训建设,造成基层群众性艺术培训建设落后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群众性艺术培训建设专业性人才缺乏。专业人才的缺乏更造成了群众性艺术培训建设的不专业性,极大地的降低了群众性艺术培训建设质量和水平的低下。

二、开展群众性艺术培训方向

(一)开展群众性艺术培训活动要宣传党政方针。群众性艺术培训活动是宣传党和政府政策的重要载体,通过各种宣传方式,从不同角度,向群众做好宣传教育,传播先进艺术思想,抵制陈旧艺术,用社会主义发展观占领艺术阵地。这也是时展的需要。

(二)开展群众性艺术培训活动要传播和传承传统文化。群众性艺术培训活动是艺术建设的重要载体,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华艺术就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的灵魂,开展群众性艺术培训活动,就是要弘扬民族艺术,这是建设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柱。通过艺术培训,可以最大限度增强群众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是促进社会繁荣的重要手段。

(三)开展艺术培训要 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提到教育,大家都习惯性的想到学校教育,但其实在学校教育的小圈子之外还有社会教育的广阔的空间,有很多我们在学校学习不到的东西,对人格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个人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可能是社会的优秀的地方,也可能正好接触到了阳光无法触及的角落,这就需要有适当的辅助和引导,帮助人们少走弯路。

(四)群众性艺术培训要有创造性和创新性。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普通的劳动群众,不同的文化层次和要求使得我们在培训的过程中,要制定完整的培训计划和培训教程,来满足不同人群对艺术的追求,帮助他们提升自身修养和艺术素质,不断丰富和完善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三、开展群众性艺术培训的作用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群众文化的需求在不断的提升,新的理论和经验不断出现在各种论坛和杂志上,我们在坚持自我的文化观点的同时还被不同的崭新的理论冲击着。

(一)传播和普及文化科技知识的作用。群艺馆和文化馆、站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培训。而我们培训的对象就是普通的老百姓。我们可以将国家的方针政策融入到我们的培训中,让老百姓在学习中理解并接受。

(二)提高群众艺术的水平。群众性艺术文化是老百姓智慧的结晶,是日常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专业的业务人员,将自己在专业院校学到的知识技能融入到培训工作当中,为群众性艺术文化注入科学专业的元素,使得我们群众性艺术文化不再是“土生土长”,而是有了新鲜的血液,提高了文化层次水平。

(三)利于文化的传承。群艺馆、文化馆、站通过开展培训,能够很好地将社会上濒临消失的文化艺术形式保护起来,并帮助这些艺术形式传承下来。例如,我们可以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请出山,让他们给我们老百姓讲课,将濒临失传的文化艺术传承下来。

四、开展群众性艺术培训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社会为基本核心理念,以满足群众的需求为主要出发点,其办学理念要跟得上时代的脚步,以培养人为主要目的,以人的发展,人的需求为根本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坚决杜绝坚持以物质为经济基础进行发展。其次应该以培训中大多数人的想法为主。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大多数社会人员的发展,其发展结果是大多数人呈现出来的。所以说,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要保证每个成员的尊严问题。保证每个社会成员的潜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发挥,让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在不断地培训过程中得到满足,保障其生活水准的提升。就像某个哲学家说的一样,就应该以牺牲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满足大部分人的利益为主。使得大家能够共同享受这种过程。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才能够保证群众性艺术文化更加完善。

综上所述,基层群众性艺术培训工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满足基层群众精神生活的关键,抓好基层群众性艺术培训建设,能够有效的解决基层群众的精神艺术需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完善我党的艺术建设,另外,做好基层群众性艺术培训工作,还能够促进城市艺术的进步,实现国家的振兴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婷.浅谈新形势下群众性艺术培训的建设与发展[J].才智,2015,05:289.

艺术培训论文篇3

关键词:少儿美术培训 公益性质 专业服务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67-01

一、少儿美术培训市场调查

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收入持续增长,同时,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对子女教育的认识逐渐提高,加上社会竞争激烈,人们更愿意增加少儿教育方面的支出。少儿艺术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是因其对于儿童性格、综合能力、艺术修养等方面有显著益处。加上市场准入门槛不高,少儿艺术培训市场发展一片火热。我国少儿人口众多,加上已经全面实施二胎政策,未来新出生人口将继续增长,少儿培训机构将迎来发展的重要契机。少儿受教育的年龄也因此逐渐提前,成为推动少儿艺术培训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且随着少儿人口增多、家庭教育支出加大,学校方面的艺术教育更无法满足家长及少儿对艺术教育的需求。

二、公益少儿培训服务开设目的

目前少儿艺术培训市场存在三大严重问题。一,未经相关教育部门批准认可的黑培训多,正规艺术培训学校少。二,培训学校教师滥竽充数的多,高水平的艺术教师凤毛麟角。三,培训中采用急功近利、欺诈手法的多,培训后取得良好效果的少。少儿艺术培训市场中的产品往往是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体现教学质量的优劣,所以这给了黑培训滋生的空间。因此急需正规、有系统的少儿美术培训的开设。我院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组织优秀学生成立了少儿美术培训的教学团队,利用专业服务学院周边社区居民。

三、公益少儿培训服务内容及实施

为了更好地开展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特色建设,让学生、老师积极参与到社会服务项目过程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增强社区服务融合度,将教育资源共享化、最大化,鼓励学生走进社区进行服务活动,特计划开展“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区群众”等各类公益服务项目。

例如在软陶夏令营开始前期,进行了公开体验课,让小朋友和家长们能够更好地体验软陶的乐趣。公开体验课内容以软陶基础训练为主,初步考察小朋友的塑形能力,初步体验软陶制作的乐趣,加强动手能力。后期正式的软陶夏令营的培训内容经过团队的精心设置,培训课程的内容是按照由浅入深的进度开展,符合小朋友的心理需求以及软陶技术要求。

而对前期的培训,工作人员也有工作要求与职责。比如要求:专业技法娴熟;态度耐心、细心,有爱心;具有亲和力;工作人员职责:负责工作室安全与卫生。

公益少儿美术培训项目对于服务对象,不但可以提高孩子的想象力、观察力和注意力,还可以培养他们认真、耐心、细致和手眼并用的好习惯,同时也可以训练他们的技能技巧,提升孩子们的思维能力。

四、公益少儿培训服务实践意义

此次公益少儿培训项目具有更多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社会交流与专业融合的需要,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有利于促进专业知识与实践运用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平台。首先,少儿培训项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促使学生自发提升学习和钻研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社区服务项目为学生提供了理论知识的实践场所,通过服务活动提高了自己专业技能的实践水平,强化自身对专业知识的更深一步理解。

二是对锻炼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处事应变能力的作用。大部分服务活动其实是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人际交往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都可以在社区服务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有助于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从中锻炼人际交往能力。此外,在服务中,会随时面临不可预期的问题,而通过学习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可以端正学生的处事应变能力,为以后融入社会解决所面临的更多问题做好准备。同时,充分认识专业服务这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增强了社会实践服务的能力。做到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是对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断提高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创艺学院、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扩大服务社区的范围。

参考文献:

[1]张小丫.无锡市大学生教育类公益组织发展研究[D].江南大学,2014.

艺术培训论文篇4

(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二者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及需求类型的多样化的发展,艺术教育成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艺术类教育成为此时代的主要培养模式,为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四有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单一的高校教育培养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深层次需求时,社会艺术教育模式得以产生并不断得到发展,纵观二者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二者的产生都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和社会对于高素质艺术人才的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二者的产生与发展,有力推动了地域特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不断的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二)高校艺术教育培养模式为社会艺术培养模式的发展创造了可能性

早期的高校艺术教育模式虽然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却存在者地域性与创新性的缺陷,无论是学科发展还是人才培养,乃至社会服务方面,其空间和舞台是相当狭窄的。同时单单依靠单一的高校艺术教育,不仅难以为广大受教育者提供应有的资源保障,而且会加大艺术教育的城乡、区域,及需求群体之间的差距,从而造成新的更深层次的教育不公平。为此避免上述缺陷的出现,社会艺术教育模式得以产生与发展,与社会高层次的需求适应,可以肯定的是,社会艺术教育培养模式的产生是建立在高校教育模式的基础之上的,正是因为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才为社会艺术教育模式的产生创在了必须的社会基础。

二、高校艺术教育培养模式与社会艺术培养模式的不同点

两种教育模式从产生到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二者却同样存在着大量的不同点,分析二者的不同点,找出其差异性,为我国艺术教育模式的进化提供理论支持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艺术教育模式与社会艺术培养模式的教学模式的不同

高校艺术教学模式主要是建立在以班级为单位,以集中授课的课堂教学为基础的模式之上,各高校根据国家相关制度政策的要求,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开设相似的课程,选聘各种层次的专业教师,制定专门的教学培养教案,集体授课,并进行统一的作业布置和考核,此种模式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为班级为主要培训单位,学生数量多,较少关注学生个人素质的差异性,同时高校教育模式有着学费相对较低的优点。而相艺术培训模式则与高校教育模式大不相同,其主要是建立在针对受训人员的个性需求的基础上,社会培训机构为受训人员量身定制符合其自身特征的教学课程,较多的关注学生个人素质的差异性,培训机构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对艺术能力的培养,强调创造性和自由性的结合,是一种典型的差异化基础上的非学模式,其主要特点在于受训人员流动制较强,学生数量为定额,人数较少,相对于前者,学费相对较高。

(二)高校艺术教育模式与社会艺术培养模式的教学内容不同

高校艺术教育模式注重基础教学,目的在于让其了解所处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培养起审美和感知能力,注重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并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注重与其他文化学科的渗透,让学生建立综合的视野,增强艺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体验,培养多向思维方式。相艺术教育模式则省略了艺术基础教学,其培养模式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艺术理论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培训教学提高对艺术的理解和体验创作能力,同时鼓励在受训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特性,展现自我,将自由的想象和实践结合,鼓励学生自我创造能力的展现与培养,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挥。

三、结语

高校艺术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艺术欣赏能力以及艺术基本能力方面有很好的教学资源,有着社会培训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视野的拓展层面上存在更大的优势,但在学生个性的培养等方面却有所欠缺。这一缺陷,社会艺术培养模式却有着巨大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技巧、创作能力、艺术技能的驾驭和熟练程度方面更胜一筹,因此随着社会潮流的发展,建立一种高校与社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今后艺术教学发展的趋势。

艺术培训论文篇5

【关键词】高师 艺术教育专业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170-03

一、当前艺术教育发展的状况

(一)新形势下中小学校艺术教育的宗旨

教育部2014年1月公布的《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表明,国家将从2015年开始对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测评,相关结果记入学生成长档案,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内容之一,以及学生中考和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为更好地落实要求,教育部还制定了《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办法》。艺术素质测评内容包括(见表1)。

教育部《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提及:“本办法适用于全日制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应覆盖到全体学生。”显而易见,今后义务教育阶段中,综合性艺术教育势必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二)新形势下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基础艺术教育以音乐、美术书法课程为主,城区中小学配备有专职专业课程教师。声乐、器乐、舞蹈、戏剧、戏曲、绘画、书法作为艺术素质的主要内容,是艺术素质测评的关键点,在整个艺术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声乐、器乐、舞蹈、戏剧、戏曲、绘画、书法教学活动是中小学艺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主要以音乐、美术、书法教师为主承担,艺术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以“情感”体验为目的,贯穿在艺术教学全过程,在多种艺术形态中感染、熏陶、培育学生的美好情操形成高尚品格。随着《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全面开展,经调研,从中小学校得到的反馈意见是迫切需要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多面手”的艺术课程教师。

(三)新形势下中小学校艺术教育状况。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艺术教育依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艺术课程开课率不足、艺术活动参与面小、艺术师资短缺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村学校缺乏基本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评价制度尚未建立,这些问题制约了艺术教育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以桂北地区为例,据调查了解,县城以下农村学校,基本无专职艺术(音乐、美术)老师,致使绝大部分农村学校无法正常开设艺术课程,有少数学校虽然开设了相关的艺术课程,但多由其他科目教师兼任,其教学效果也远未达到预期的设想。

二、高艺术教育专业建设依据

(一)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基础教育艺术课程的改革,是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推动力量。新形势下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对艺术教育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桂北地区,它泛指以桂林为核心的广西北部地区,桂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主要居住着壮、苗、侗、瑶、回等少数民族,基础艺术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成效“贫富不均”的现象,特别是基层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师资的匮乏,制约了农村地区艺术教育的实施与发展,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整体教育教学质量。艺术学科的基础教育改革,迫切需要具有时代性、综合性、规范性的适合基础艺术教育的师资。

(二)高师优化专业结构的需要。建设艺术教育专业是艺术学科建设的自然要求,是促进学科专业链进一步延伸、实现专业间互补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科做大做强的需求。艺术教育专业不仅具有独立的专业研究价值,且能进一步促进艺术教育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交叉、互补、提升,共同发展、整合和优化课程结构,使艺术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从而为区域文化教育发展更好地服务。

(三)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随着艺术教育发展,艺术教育服务社会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桂北地区,由于各种原因,桂北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与经济较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致使整个桂北地区各县市各级各类学校、文艺团体、文艺演出单位对艺术高素质人才急缺的状况。音乐专业和美术专业部分毕业生就业后兼职从事基础美术教师、基础书法教师、基础音乐教师,基础舞蹈教师及群众文化艺术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桂北地区艺术师资和群文工作人才匮乏的现状。因受专业的限制,在校学生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对艺术教育进行系统、全方位的学习,出现学不致用、工学脱岗的情况,所学的一些音乐、美术、舞蹈、表演基础知识远远满足不了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高师艺术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路

(一)明确高师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以广西桂北为例,城区中小学校艺术教育课堂,以音乐和美术课程为主,配备有专职专业课程教师。经过调研,广西桂北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近年来通过实施“特岗计划”等举措,状况有了一定改善,但仍存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现状是仍旧解决不了开足开齐开好规定课程的问题,构成许多课程成为紧缺薄弱学科课程,其中艺术(音乐、美术)课程因为师资配备不足情况尤甚,以致基层乡村中小学校几乎没有专业专职的艺术教师。桂林市教育局早在2008年就已经开始实行中小学校学生艺术素质测评,评选市级“艺术示范特色校”并给予项目经费支持艺术活动的开展:方法是要求市属各中小学校推行体育艺术“2+1”项目,以班级为基础,以社团的形式开展电脑绘画、少儿绘画、手工、书法、国画、合唱、群舞、体操等课内外艺术活动,努力实现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加至少一项艺术活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每年举办艺术特长比赛如三独(独唱、独奏、独舞)比赛、书法与绘画比赛或集体项目(戏剧、戏曲、群舞、合唱)比赛,再加上随机抽查学生的课堂艺术教学知识点的掌握水平等,按照各项测评综合分排名作为市级“艺术示范特色校”评比的依据。因此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该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未来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人才,具备艺术教育基础理论、知识、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掌握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基本功,掌握音乐、美术、书法教师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的高素质艺术教育工作者。合格基础艺术师资的培养,以培养小学音乐、美术教师、书法教师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应具备“画、奏、唱、跳、讲、编、写、演”八位一体的综合能力,形成“站稳讲台、活跃舞台、多能一专”的职业能力。

(二)科学构建课程体系。为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课程需要兼容和整合音乐、美术、舞蹈、书法、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让学生逐步掌握各艺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并接受艺术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并通过艺术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系统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获得从事艺术教学与研究的基本能力,具备在中小学、社会文化机构进行艺术教育的教学资格。

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形成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学习构架。如艺术素养类课程,包括钢琴基础、声乐基础、舞蹈基础、美术基础、艺术简史与作品赏析、戏剧基础、书法临习、色彩、国画基础;教育基础类课程,包括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艺术教育理论;儿童认知发展类课程,包括 趣味手工、儿童画、学前艺术教育;综合实践类课程,包括幼儿舞蹈赏析与创编、简笔画与手工制作、儿童综合艺术活动设计与指导;实践环节,包括创新创业、军事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合唱团、舞蹈团、地方民族民歌组合、地方民族器乐组合、语言艺术、少儿绘画及手工小组、书法小组、电脑绘画小组。

(三)建设先进的实训室、实践基地。高师艺术教育专业画、弹、唱、跳、编、写、演的“艺术”特点,使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通过专业实训室得以实现,比如中国画实训室、书法临摹实训室、舞蹈实训室、钢琴实训室、多功能声乐实训室、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实训室(未来教室)、数码钢琴实训室、电子琴实训室、MIDI实训室、综合演艺厅等。建设具有地方艺术特色的展馆,如桂北民族歌舞艺术展廊、桂北非遗音乐文化展廊、美术展馆、岭南派“漓水古琴”师培养实训室、桂北少儿钢琴师资培养实训室等。具备先进设备的实训室为高师艺术教育专业建设提供良好的教学实践场馆,是学生实现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检测高师艺术教育专业学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教学技能是否达标需通过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完成,如校内、校外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因此建立良好协作关系的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顺利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融合的教学模式。

(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优质的教师队伍是高师教学工作中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的有力保障,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核心、关键因素。高师艺术教育专业要培养合格的人才,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教师业务、专业能力及实践教学能力,注重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教学名师,构建科学、系统的教师教学梯队。通过选派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短期实践锻炼和技能学习;鼓励教师参加国家职业资格师考试认证;选派专业教师参加官方举办的技能培训、专业进修,让教师在拥有“高校教师资格C”的同时,具备相关职业资格证,从而提高教师队伍“双师型”比例。另外,学校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优秀教学团队、优秀科研团队、精品网络课程等形式,深入发挥资深、优秀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指导、业务能力提升等帮助,形成“传”“帮”“带”的教学管理团队。

(五)形成校地合作机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服务需求,就业导向”的原则,指示职业教育应与终身学习对接,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制定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多方参与联动的支持政策促进技术技能积累和创新。此外,还明确政府将从经费和政策等各方面全力提供支持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广泛开展实践性教学”。这些都要求各高职高专深化校地合作机制,真正做到“引进来,走出去”。

高师艺术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内涵式”发展,而“内涵式”发展离不开人才质量的提升。学校教学对高师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具有局限性,仅仅是“封闭”教学,通过学校教育与地方行业、企业紧密联系,让学校教育延伸至社会教育;让封闭教育实现开放教育;让理论教育与艺术实践相统一;让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使高师艺术教育形成“请进来,走出去”的格局。例如,地方教育局、教科所举办的专题讲座,如小学音乐学科新课标和新教材培训、小学美术学科新课标和新教材培训、中小学音乐有效教学、中小学美术有效教学,以及地方教育局、教科所举办的专项比赛,如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等,都是学校组织学生“走出去”学习的绝好机会,是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的良好平台。由此可以让学生了解且体会合格艺术教师所需具备的素养,实时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学校通过专项培训项目,如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国家培训计划等,建立“请进来”的教学模式,把行业、企业专家聘请到学校课堂中、项目专题讲座中,让在校培养的基础艺术师资和在职工作的基础艺术师资同时受益,将现有师资素质提升和未来输出师资质量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标本兼顾”的培养体系。

总之,高师艺术教育专业建设要立足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以服务地方基础艺术教育为宗旨,紧密结合基础艺术教育人才市场的需求,在理论与实践中孜孜不断探索,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

【参考文献】

[1]卢婷婷.高职高专音乐实践育人的调查研究[J].广西教育,2015(9)

[2]卢婷婷.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创新[J].广西教育,2016(2)

[3]卢婷婷.关于艺术类专业考试“火热”现象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5(2)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师转型期特色化、应用性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6A062);2015年度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法研究基地专项课题“校地合作机制下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X A201605);2015年度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法研究基地专项课题“西部地区中小学校外舞蹈活动师资培训与再教育研究――以桂林地区为例”(JXA201606)

【作者简介】卢婷婷(1978― ),女,壮族,广西宜州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教育。

艺术培训论文篇6

【关键词】双元制教育;高职;人才培养;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86-01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趋势。通过分析近年来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可以发现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学生在就业上存在困难,用人单位招聘不到所需人才等等。因此,尝试通过包豪斯“双元制教育”来解决职业类院校在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的若干问题。

一、包豪斯的“双元制教育”

在《包豪斯宣言》中,格罗皮乌斯明确指出:“只有把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与艺术、工艺与艺术的分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构筑起工业化时代的新设计思想。”

“所谓双元制教育就是由一位‘形式导师’(或称形态导师)来教授基础课,包括绘画、色彩、图案以及形式研究等内容;同时一位‘工作室导师’(或称手工导师)来担任学生技术、手工艺和材料学等内容指导。”“双元”即双导师,“双元制”旨在突出课堂学习与工作室实践、教师讲授与手工艺人指导相结合,从而切实实现学生在艺术与技术、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双重提高。

二、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上和本科院校没有做出明确区分。

(二)生源偏向文化生。大部分生源文化课成绩良好,但没有进行过任何专业的美术基本功训练。为数不多的艺术生也是为了升学“半路出家”,专业基本功的薄弱程度可想而知。这就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很大问题。

(三)师资实践能力不足。调查发现,职业类院校近几年引进的教师多为研究生毕业,从校门进入校门,出现了轻实践重理论的现象,师资不具备工作室导师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威海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大胆创新,派专职教师去国内知名企业顶岗半年,真正了解企业需要我们干什么?我们能为企业干什么?我们希望企业为我们干什么?

三、包豪斯“双元制教育”的启示

包豪斯“双元制教育”模式在职业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上有很多可借鉴的地方。目前,威海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的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与杭州时光坐标数字影像有限公司实施校企合作专班人才培养。从课程设置、开设学期、课时安排、师资配课、到实训任务等方面达成了共识,完成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关键部分,使校企合作专班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一)教育同实践工作相结合。威海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借鉴包豪斯“双元制教育”的具体做法如下:杭州时光坐标协同进行教学和实训项目,这样的开放办学模式实现了学校教育和用人需求的紧密结合。使得我们的学生有了进入企业实际操作的机会、也培养了技能操作的能力,同时也能接触到行业的领先设备、专业技术。这样的校企合作模式也使得我们的学校能与企业、社会有更密切的联系。

(二)师资队伍的完善。我们将包豪斯“双元制教育”中的师资分为两类:理论课教师和企业实训教师。威海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师多以研究生学历毕业,并考取专业技术证书。杭州时光坐标数字影像有限公司派工作在一线的职工来学校作为实践课教师。这样我们就形成了专业理论课教师+企业实训教师的完美组合。专业的理论教师能为学生在讲台上解答深奥的理论知识,而我们的企业实训教师则是以精湛的专业操作来给学生做示范指导。

(三)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包豪斯“双元制教育”在理论教学上和实训课程的教学上,都能够以学生为中心,这也符合我们现在倡导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要求。如,在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法、小组讨论等。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则以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为主。在理论教学中,威海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将包豪斯的“双元制教育”实际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从人才培养方案到教材编写再落实到具体教学方法都强调理论为实践服务。

当然,目前对包豪斯“双元制教育”的探讨还不够深入全面,在高职艺术类教育中对人才培养的水平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雷正光.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初探[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2.

[2]杨秀英.“双元制”职教模式理论与实践[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3]张熙.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览[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

[4]苗红磊.包豪斯双元制与艺术设计教学[J].设计艺术,2003(4).

艺术培训论文篇7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创新意识;工学结合;基地建设

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推行高职教育,提升职业教育在教育系的地位。这也意味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为什么要培养高职教育呢?高职教育培养的都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实践性和应用型是它们的主要特点,随着社会的进步,环境艺术设计受到了各界的密切关注,市场正缺乏这种专业人才,所以高职教育呈逐步向上的趋势。本文以此为背景,对环境艺术人才创新意识培养途径进行探讨。

一、培养和确立目标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息息相关的艺术设计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就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室内建筑装饰以及景观设计,掌握设计的基本理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着重培养能够从事环境艺术设计、施工等岗位的人才和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校企合作培养开发

德国的职业教育学者和其团队在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这个理论提出后迅速被德国的学术界所认同,并把这一理论作为教育改革的基础,工作任务、内在联系以及工作过程中的知识为教育内容,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行动导向教育,这一种思想在设计上构建了实践理论一体化的教育模式。1.目前,在国内的一些高职教育改革中,已普遍认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进一步把工作岗位分析和工作过程相结合。学校的教育和改革以及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就是培养,是学生职业教育能力的依托和基础。岗位分析是指对某项工作进行说明,从而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以及综合管理,这也是一种工作方法。这既可以运用到教育培养体系,也可以运用于企业的管理。为培养改革开创了新的思路,同时有助于实现整体优化的教育计划。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组织安排教育,有助于实施教育过程,把职业能力作为主线,着力点为岗位技能要求,把工作任务作为导向,选择配置教育模块,合理地组合和排序,努力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化人才。2.通过校企合作建构科学体系。教育模式和培养体系的转型是人才培养模式中最为关键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培养应与创新为主,培养方案、核心培养及培养结构的设定应邀请建筑行业与园林景观的专家召开论证会进行探讨和修订。同时,对培养设置尽量要简洁但又富有精华,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培养的重点和专业特色,着重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积极构建工学结合、模块教育的培养体系,专业培养体系由素质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等要素结合成五大培养群,即专业延展培养群、工程技术与管理培养群、专业基础培养群、设计制图培养群以及设计与表现培养群。把项目任务书的应对能力、设计的表现技法、规范的应用能力、经济运作能力以及专业创新与可行性能力作为依据培养核心能力的定位。3.教育过程实施的项目化。在校企合作形式的模式上要改进教育方法,优化培养结构,更新教育内容,把导向作为市场需求,项目教育法作为原理为指导,把学习过程与项目过程结合为一体,开启“教育做合一”的教育模式。由企业专门的技术人员通过现场教育去锻炼实训,指导项目过程的结合,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新培养,进一步加强培养改革,从培养教育大纲、培养实训大纲、人才培养模式、人次培养计划、项目教育方法、培养教材等多方面开展校企合作。企业要监督学校参与制订培养计划和教材的编写,并请专业的技术人才进入课堂进行授课,指导学生在实践去锻炼自己,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4.工作室的教育模式要以实行具体的工作任务为导向。为了提高学生们的主动性,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就要把教育模式转变为“工作室制”。除了要学习课堂理论知识,还要进行实训,从设计风格、平面规划、效果图制作、施工图制作与软件相配饰,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进行方案细化,把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和技能三个方面融合到工作任务中,改变教育身份,教师、企业人员、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

三、师资队伍建设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团队应由企业教师、校外教师及本专业教师三大部分组成。在教育过程中采用校内专业教师与校外教师结合的创新模式,对一些实践性的培养进行授课。企业教师去培养学生的实训部分,理论知识则由校内专业教师去指导。充分让教师们相互学习,共同指导学生,实现师资的高配置。

四、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职院校对实训基地越来越重视,实训基地在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训基地建设是否完备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培养。对于培养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探索已取得了辉煌成绩。例如,德国的学生在接受教育时,还要同时完成教育实践环节。我国的实践教育环节创新能力有所提高,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项目,我们要邀请专家带着项目走进课堂进行实践教育。现在榆林学院正积极建设校内实训室,现已建成制图实训室、设计实训室、模型设计实训室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共4个。目前,已与厦门知名的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方便学生走进现场走进企业,促进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这些项目实训中心吸引企业专家和项目走进课堂,建立起集培训、开发、教育的生产性质的实训基地。同时,完善实训室的设备,与企业共同创建高质量的实训中心,为培养的项目教育实施提供场地支持与技术支持,为社会培养环境艺术的人才。

五、总结

总之,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科学与艺术息息相关的学科,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关键在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应认真分析,首先要加强学科的培养,完善培养设计,建立专业化体系,建设一条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次注重实训基地的开发。人才培养还应着重从市场出发,同时,解决校企合作的形式化问题,改善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在培养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培养体系改革等方面与企业合作,构建标准体系,才能促进学生更快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环境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章莉莉.城市导向设计[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安琦.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校外实习培养设置的三位一体建构研究[J].艺术百家,2013,(7).

[3]俞卓.环艺专业教育中“项目设计”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科教文汇,2012,(30).

[4]莫家莉,史仕新,许杨.智慧档案馆顶层设计概念、原则和内容探析[J].山西档案,2016,(2).

[5]陈伟斌,郑志荣.“五位一体”功能视角下档案馆建筑设计研究[J].山西档案,2016,(6).

艺术培训论文篇8

关键词:体育院校;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0)12-0077-05

Research on the“Onethreeone” Training Model of Performance Majors of the Sport Institutes in China

MA Hongtao1, WU Menghan1,LI Min2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2.P.E. Department,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Henan China)

Abstract:with the sustaining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and culture industry in China, the demand of sport is more diverse. To meet the demand of the society on the sport and art talent, improve the training model of the sport and art talent and enhance the education level, the authors summarize a “onethreeone” training model based on six years practice. It has provided a new concep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rformance major in sport institutes an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better integration of sport and art.

Key words: sport institute; performance major; talent cultivate model

近年来,许多体育院校相继开设了艺术类专业,使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的结合不仅成为理论上的可能,而且成为持续发展的现实。然而,在体育(表演)艺术专业建设的同时,如何将体育与艺术更好地结合,培养优秀的体育艺术(表演)人才,以及形成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值得关注的课题。本文以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艺术系为例,将体育文化和艺术实践有机结合,探讨体育院校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今后全国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与借鉴。

1 体育表演艺术内涵与特征

1.1 体育表演艺术内涵阐释 体育,目前被国内外学者认为是教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有意识塑造和美化自己身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为了增进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种教育过程。

艺术,作为人类文化宝库中一份极其珍贵的财富,从古至今,都在人类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审美意识集中物态化的鲜明表现,人类所创造的艺术品是至高无上的精神产品,能更强烈地引发美感,是我们孜孜不倦永无止境倾心追求的审美对象。[1]

体育与艺术相互渗透。从体育作为艺术的素材来看,体育渗透艺术的各个领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从古至今出现了体育建筑艺术、体育雕塑艺术、体育绘画艺术、体育音乐艺术以及体育文学等。[2]首先,从奥运会与艺术的关系来分析体育艺术。从古代奥运会的兴起到现代奥运会的鼎盛,艺术已经成为奥运会的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次,从历史的发展趋势看,体育与艺术经历了结合―分离―结合的道路。人类之初,体育和艺术没有明显的界限,这一点我们察看体育与舞蹈的起源便可以得出,那时的一种活动往往具有多种性质。社会的进步使体育和艺术曾经分离了很多年,但科学技术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大趋势,使得体育与艺术近年来联系越来越紧密。艺术和体育互相渗透,各取所需。[3]体育和艺术的娱乐功能和经济价值被充分挖掘,也加速了它们的融合。体育与艺术的这种融合必然会导致体育艺术成一体的结局――即体育艺术。

因此,体育表演艺术是融合体育与艺术的一门交叉性学科,体育学科中不断加入了大量的美学因素,而且还有大量的艺术因素融在其中。如:艺术体操中不但考虑到美学因素,还加入了音乐、美术、服装等大量的艺术因素。同时,艺术学科中融入大量的体育因素,体育作为艺术素材被艺术家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如体育建筑艺术、体育雕塑艺术、体育音乐艺术等。[4]

综上所述,体育表演艺术的概念是:体育(表演)艺术是体育与(表演)艺术相结合,以人体姿态、表情、造型和动作过程为主要表现手段,以体育内容为表演素材,融音乐、舞蹈及艺术(表演)于一体,为促进人体健康、体现体育情感、展示体育精神及反映体育生活而组织的体育文化艺术。

投稿日期:2010-01-04

作者简介:马鸿韬,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体育表演的核心是体育与艺术表演相结合的活动。也就是说体育表演是运用表演的各种手段来表现体育文化艺术;手段是人体姿态、表情、造型和肢体动作过程。肢体语言是体育表演的动作语言,是体育项目表演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目的是体现人们对体育的情感,展示体育道德风尚和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反映体育生活,更好地促进体育的良性发展。[5]

1.2 体育(表演)艺术现象的特征 在体育表演艺术的创作和表演的过程中,节奏性、表演性和动态性体现出节奏美、表演美和动态美的特征。

1.2.1 体育艺术现象鲜明的节奏性 体育和艺术是双向律动为融合源,音乐的节奏与肢体动作节奏完美结合的一致性,表达体育艺术者的情感,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

1.2.2 体育艺术现象精彩的表演性 表演艺术性是通过学生(演员)的表演来完成形象塑造的体育艺术,它要求学生(演员)根据总体设计,在对各项目进行各种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对音乐和目的任务的溶合和创新设计转化成为直接的可听可视的形象表演艺术。

1.2.3 体育艺术现象流畅的动态性 表演艺术主要表演活泼、流动的动态美。动态美是一种流动变化的美,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固定的、静态的美通过演员的表演转化为动态美。

2 “一三一”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1 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现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体育文化不断产生的新的需求,体育艺术作为一种新颖的表演艺术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欢迎,也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体育文化领域。各体育院校相继设立艺术类专业,以满足社会对于体育艺术类人才的需求。然而,作为一个新兴学科专业,如何更好地建设好表演专业,构建好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真正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索的问题。由于体育艺术类专业发展时间过短,虽然在组织、学科、课程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基本条件,但还缺乏专业建设的经验,尤其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结构体系等方面研究得还不够深入,而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和完善性,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所培养人才的质量。目前,体育表演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尚处在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在这方面还没有系统的研究[6]。

据调查研究2002-2004年度,天津、广州、成都3所体育学院相继设立了舞蹈学专业,成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相继增设了表演专业,其中成都体育学院表演专业为形体与动作表演方向,上海体育学院设置了舞蹈编导专业。尽管依据专业目录增设了艺术类专业,但在专业的方向上各院校有不同的侧重。[7]2010年9月, 全国共15所体育院校设立了表演(体育艺术方向) 专业, 它们是以下几所院校(表1)。

2.2 “一三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我国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是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专业,其培养目标要求该专业的学生既要具备体育与艺术方面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这两方面的专业技能,还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就业的需求,培养具有市场经济观念和较强适应能力的实践性人才,其中5所体育院校开设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具体如下表2。

表1 目前开设表演(体育艺术方向)专业的15所体育院校

学校名称专业所属院系专业名称招收及主修专业开设专

业时间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艺术系表演(体育表演艺术方向)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健美操、舞蹈2004年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文化艺术系舞蹈学(艺术体育教育方向)舞蹈学、舞蹈与健身艺术2001年沈阳体育学院人文系表演(体育艺术表演)健美操、体育舞蹈2003年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系舞蹈学(模特方向)体育舞蹈、健美操、艺术体操、体操、模特2004年武汉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表演专业方向体育舞蹈、健美操2004年成都体育学院运动系表演专业方向健美操、体育舞蹈、舞蹈、声乐2005年上海体育学院体育系舞蹈编导(体育舞蹈)体育舞蹈、舞蹈2005年西安体育学院体育系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健美操、体育舞蹈、舞蹈2006年南京体育学院运动系表演专业方向健美操、舞蹈、武术、舞龙舞狮2004年首都体育学院艺术系表演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健美操、舞蹈2010年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系表演(体育艺术表演方向)舞蹈、国标舞、健美操、艺术体操2008年吉林体育学院体育艺术表演系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健美操、体育舞蹈、艺术体操、瑜伽、体操2009年山东体育学院体育艺术系表演(服装表演)健美操、体育舞蹈、中国舞、服装表演2004年湖南师大体院体育教育学院体教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健美操、艺术体操2008年江西师大体育

学院体育系表演、舞蹈专业(体育艺术表演、舞蹈教育方向)表演、舞蹈、健美操、体育舞蹈2010年表2 体育院校艺术类表演专业培养目标

学校名称专业培养目标北京体育大学表演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掌握表演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专业表演团体、表演性组织、学校、健身俱乐部等单位从事表演、教学、编导工作的一专多能型的优秀体育艺术人才。武汉体育学院表演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在体育院校、普通学校、文化(艺术)馆、群众团体、厂矿企业等单位从事教学、训练、管理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西安体育学院表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承担高等院校、普通中等学校、各级文化艺术团体、厂矿企业、城镇社区、社会各级健身俱乐部等单位体育文化艺术指导工作的复合型表演艺术人才。南京体院学院表演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表演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巧,能胜任各类学校、俱乐部、文艺团体、厂矿企业及基层社团等单位从事体育艺术表演教学、训练、组织管理等方面专业人员。沈阳体育学院表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体育表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体育表演的组织、创编、教学和指导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如表2可知,大部分体育院校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都遵循高校办学规律以及社会需求、专业特点和学校的理念与定位来探讨体育与艺术的结合,确定了基本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具体可确立为:掌握(体育)表演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专业表演团体、表演性组织、学校、健身俱乐部等单位从事表演、教学与训练、编导工作的一专多能型的优秀体育艺术人才,以满足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机关、社会表演团体等对体育艺术(表演)专业人才的需要。

2.3 “一三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3.1 “一个专业”的解读 表演专业是根本之基,与培养目标、课程建设与设置、师资培养及发展方向等密切相关。通过专业必修课程、基础课程、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等系列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不断强化、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2.3.2 “三种能力”的阐释 集表演、教学与训练、编导能力于一体的体育艺术人才。

首先是表演能力。表演是灵魂,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体育(表演)艺术的基本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表演基本技能融入始终,以专业必修课程为基础,以“体育表演理论与技能”、“体育表演剧目”等课程为支撑,以实践为拓展空间,将表演融入整个课程体系,达到“能演”(能领会、能表现、能发挥)。

其次是教学与训练能力。教学是核心,是必须能力,教学能力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教学质量工程的试金石。训练是提升,是延伸能力,训练能力映射学生的技能应用水平。强调在教学活动中,把教授学生学习知识与培养学生成才成人有机集合起来,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学生通过专项理论与实践课程学习,了解并掌握专项的基本理论、项目特点、基本动作和教学方法,以及掌握正确的讲解、示范能力,同时还要掌握基本的科研理论与方法,了解各专项竞赛规则、裁判法及计分方法。通过训练将理论知识与所学专业有机结合,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教学与训练指导能力,全面促进教学与训练指导能力的提升。实现学习到教学的转变,从而达到“能教”、“能训”(能讲解、能示范、能纠正、能评定、能指导)。

再次是编导能力。编导是升华,是综合能力,是体现创作能力的载体。编导是教师运用艺术语言和形象的动作来描绘创作的意境,丰富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通过一定的意境与组合练习合理地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激情,提高学习兴趣。通过艺术语言的运用与组合练习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编导能力。通过“编导理论与实践”课程、专项课程、实践创作等课程及不同方式完成并提高学生的编排指导能力,达到“能编”(能策划、能组织、能编排)。

2.3.3 “一种途径”的解析 体育艺术系的培养特色要强调体育与艺术的结合,同时突出学生的表演、教学与训练、编导能力在体育艺术领域中的实际操作性,即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

从以下三所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实践环节中可以看出(表3),表演专业的发展过程中,突出的艺术实践活动方式主要有:结课展示、期末联考、竞赛、毕业论文、教学实习、艺术活动等。

通过体育艺术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取得多项教学实践艺术成果。学生入校第一、二年以课堂教学为主,表演实践为辅,更多地学习技能与理论知识;第三、四年以教育实习、艺术实践、表演、比赛为重点,教师通过编排节目,带队参加实践活动,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反馈在培养艺术表演人才中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学生通过到各实习基地实习,参加大型文艺演出和比赛,锻炼自身专业素质,吸取更多实践经验,从而达到“能编、能组织策划、能总结”的目标。

2周2.4 课程体系的设置

2.4.1 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通常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它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也呈现出多元灵活的特征。选择和编制课程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

2.4.1.1 目的性 目的性要求选择与编制课程首先确定教育目的并具体化为各级各类教育的明确目标,围绕目标设置课程。体育院校表演专业艺术课程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集表演、教学与训练、编导能力为一体的一专多能型的优秀体育艺术人才。因此,设置的课程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体育艺术审美趣味和道德情操;二是培养学生具有表现体育艺术的强烈欲望和创造体育艺术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具有体育艺术教学与训练指导能力。

2.4.1.2 科学性 科学性要求编制课程正确地反映各门学科、课程内容符合科学体系要求,要重视各学科、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这里主要有三个问题要解决好。一是某门类课程自身有序可循,二是各门类课程之间有序可循,三是不同形式课程之间的科学顺序与相互关照的关系问题。

2.4.1.3 发展性 发展性主要指课程选择、编制与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学生专业发展的规律性相一致。不同课程形式所占比例可能正因为这种发展性要求而应当有所调整,例如小学生加强活动课程有优势,高中生强化学科课程有优势。

2.4.2 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 在培养方案中,“课程要求”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在“课程要求”中明确了每门课“为什么上”、“上什么”、“怎样上”等问题,并准确表述了每门课程学生必须达到的培养标准。依据标准:设定该门课程的学时、学分、学期时间安排等要素。表演专业生源来源,及其知识能力结构与水平,是表演专业学生本科培养的起点,基于学生知识能力现状,制定尽可能贴合学生实际的课程要求,使每课程发挥其做大的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人才市场需求是人才培养目标和落实点,表演专业人才应该根据表演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制定课程要求,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为学生就业打好良好的基础。从表演专业对人才的基本理论、基木技术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和特点,制定出符合表演专业特点的课程要求,明显区别于其它专业同类课程的课程要求,使课程符合比演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表演专业师资情况是制定“课程要求”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在“课程要求”的制定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校内表演专业师资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要求,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规定了各专业的主干课程体系按照《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表演专业属于艺术类一级学科,其主干学科艺术学,其主干课程应包括:艺术概论、表演基础理论、表演基本技能、表演剧目、文学修养。表演专业的五门主干课程授予学生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它是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基本依据,是反映专业特征的重要参数。是表演专业区别于其它专业的显著特征,也是表演专业制定培养方案,设置课程的重要依据。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设置课程过程中应紧密围绕主干课程以保证正确的专业方向。专业必修课中必须包含教育部规定的五门主干课程,并且以这五门主要课程为根本和中心,在此基础上适度扩展课程,要设置对本学科有提纲挚领作用的课程,而不是大量无序课程的累加。学生只有学习了对本学科有提纲掣领作用的课程,才会对学科有一个轮廓清晰的认识。同时,确保专业必修课课程类别的均衡性,避免课程过多的集中于某些类别,造成学生学习内容的偏向与空缺。要将专业必修课课程数量控制在一定数量内,避免大量课程叠加,片面的追求大而全。要保证每门课程充足的学时数,而非短而细的课程叠加,从而确保课程质量,使学生学习效果明显。[8]

2.4.3 对“一三一”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的分析 在课程设置上,以培养一专多能的优秀体育表演艺术人才为目标,本着“一三一”的培养模式,按照3:5:1:1的课程学时分配比例构建课程体系。即文化学科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艺术活动。

本专业课程总学时为2 684学时,除去文化学科课644学时外,专业理论与训练、教学方面课程达到2 040学时,其中专业必修课达到1 600学时,专业选修课达到440学时。按此学时分配比例,文化学科课占24%,专业理论与实践、训练、教学方面必修课占52%,专业选修课占16%,这两项之和达到68%。此外,学生实践环节占10%,主要用来支撑专业化的需要,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加学术活动、比赛、实习实践及撰写论文。

根据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课程分类为公共必修课、科类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以及实践环节。

2.4.3.1 文化课(约占总学时的24%)的设置 其中文化课包括公共必修课、科类必修课,公共必修课是表演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公共必修课是学生受益面最广的基础课,对提高专业基木素质有重要作用。教育部对该部分中的“两课”在课程名称、学时、教材、内容等方面都有严格、细致的规定。在各院校培养方案中,我们也能看到,公共必修课部分通常放在所有课程的最前面,充分体现了公共必修课部分的重要性。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教社政司函12003117号)中规定“两课”主要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课程,并规定学分分别为3学分、6学分、2学分、3学分,同时对四门课提出了具体的课程要求。对于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公共必修课所涉及的知识是他们大学期间必须要学好的课程,这关系到他们世界观的形成。大学时期,正是学生世界观的形成时期,特别是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思维还不够成熟,对社会上的很多事情的辨别能力还很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两课”内容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远人的理想。军事理论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军事课教学,为中国人民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的日的。形势与政策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今社会政治形势、国家各项政策。英语、计算机等课程对于表演专业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一般来说,表演专业考生的文化成绩相对较低,所以他们在文化基础、文化素养方面表现出相对较弱,而21世纪社会的发展要求具备英语、计算机等方面能力的人才。因此,表演专业课程设置中务必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开设“两课”,并开设军事理论、形式政策、英语、计算机等课程,且从开课时间、学时、教材选择、课程要求等方面给予高度重视。

表4 表演专业公共必修课学时比例的专家调查意见

学时比例选择人数/%15%~20%11420%~25%45725%~30%229 在对公共必修课学时比例的专家调查中,如表4所示,有57%的专家选择20%~25%;有29%的专家选择25%~30%;有14%的专家选择15%~20%。公共必修课学时过高,会导致专业必修课比例、选修课比例降低,不利于表演专业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公共必修课学时过低,不能保证教育部规定的“两课”、外语、计算机等重要的课程按质按量完成。

综上所述,在体育院校表演专业“一三一”人才培养模式中公共必修课学时为总学时的20%~25%为宜。表演专业公共必修课修订应该遵循教育部、学校相关规定,严格按照教育部对“两课”的要求执行;重视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培养;注重课程的基础性与实用性。使学生的培养模式与方向向着厚基础、高素质的方向发展,特别是重视“两课”、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设置。

2.4.3.2 专业必修课(约占总学时的60%)的设置 专业必修课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必须修读和掌握的表演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专业必修课又可分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两部分。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规定了五门表演专业主干课程,在针对表演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中,有选择地学习的课程。但这种选择是有限制的,即只能在专业培养放案规定的课程内选择。此类课程主要用于系统地学习、训练和实践,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表演、教学、训练相结合,技能培养突出体育艺术项目训练课程,培养一专多能型艺术类优秀人才。

专业必修课学时过高,会导致选修课比例降低,不利于表演专业学生全面发展;专业必修课学时过低,不能保证教育部规定的主干课程按质按量完成,不利于表演专业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综上所述,体育院校表演专业专业必修课学时为总学时的50%~60%为宜。专业必修课中必须包含教育部规定的五门主干课程,并且以这五门主要课程为根本和中心,在此基础上适度扩展课程,要设置对本学科有提纲挚领作用的课程,而不是大量无序课程的累加,从而促进表演专业学生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培养。

2.4.3.3 专业选修课(约占总学时的16%)的设置 专业选修课根据专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以及学校可能支撑的教学资源进行设置,其目的是继续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为了既抓住表演专业所有学生的共同点,同时又满足不同专业方向学生发展的需要,实行模块课程,开设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舞蹈选修课,即表演专业既有所有学生必须完成的相同课程,又有根据各专业方向设置的专业方向特色课程,保证学生全面而有针对性的发展。约占学时比例为32%,学时数为192学时。

综上所述,在课程设置中,充分考虑专业课程的延展性特点的基础上,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体育同艺术整体融合,充分把握课程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影响力,课程设置的架构相对合理、稳定,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的规律,也符合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践行“一三一”的培养模式,全面阐释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的内涵[9]。

3 “一三一”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3.1 加强师资队伍名师建设,稳步提升优质教学工程 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整体目标是:坚持“人才强系”的战略思想。以学科建设为导向,以培养、引进一批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为重点,坚持不懈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学科、专业和办学发展需要,大力支持、鼓励从外引进中青年专家,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扎实理论功底的人才,以此大力充实教师队伍。同时针对新教师采用“老带新”、“一带一”的方式,采取“三步”措施:一加强自身、二组内互动、三扩展延伸;通过各种研讨、走访及调查,加强培训,包括校内的研讨与全国艺术专业研讨会。切实营造学术氛围,加大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和学术进修的力度,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听学术报告、进行专题讲座和课题研究,创作出优秀的体育艺术作品。

3.2 加强对外合作,构筑体育艺术平台 加强与社会的接触与联系,保持对社会需求的敏感度,引导学科朝向社会需求发展;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争取做学科领头羊;重视与演出团体或舞蹈团体的交流与学习,加强对外联系提升影响力;切实加强中英文网站建设,加强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国际影响力。

3.3 重视教材建设,丰富教学成果 努力加强教材建设,在教学上重点抓好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教材建设探讨以克服课程教学资源的不足,深入教学实际,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讲义,完善立体化教材的编写工作,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出一套理论与实践结合、书本与课件结合的立体化多媒体教材;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会同兄弟院校共同编著体育艺术专业教材,编写时做到对课程教学参考资料及课件等进行系统整理,去除过时落后的,增添现代先进的,力求突出教材的与时俱进性。

3.4 优化专业结构方向,推进整体发展 面对新的形势,瞄准就业市场需求,适应市场变化,调整专业结构,使专业结构更加系统和多样化,适时适当地增加专业方向。从目前我们已有的艺术体操、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舞蹈四个方向拓展,争取尽早开设能更好应用和实践体育艺术的专业方向,如体育绘画、体育模特等。

3.5 创建优质教学资源,发展优质教学 在追求“精品师资、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等前提下,实现优质教学。以教师教育教学为主的“教”的因素应做到“精品师资”,教师具有高思想水平、高业务能力,对学生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才能实施实实在在的优质教学。根据需要和可能,努力创建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等优质教学资源,广泛借鉴国内外高校的优秀教学资源,做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以推动教学质量跃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3.6 适应发展需要,创新提升品牌 体育院校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倡导讲授与自学、讨论与交流、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吸收与创新相结合的理念,尤其突出以体育为根本、艺术为特点,构建严密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完善人格,突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奠定创新素质基础。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加强体育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在其与时俱进的进程中,理顺我们的工作思路,即以求进步创新为动力,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课程建设为核心,教育工作为主旋律,以基本表演技术与身体技术为基础,竞技比赛与表演为龙头,精品体育表演为品牌,育人为根本,一流为目标,发展特色体育艺术表演作品为方向,走积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育艺术表演道路。

4 结 论

1)体育(表演)艺术是体育与(表演)艺术相结合,以人体姿态、表情、造型和动作过程为主要表现手段,以体育内容为表演素材,融音乐舞蹈及艺术(表演)于一体,为促进人体健康、体现体育情感、展示体育精神及反映体育生活而组织的体育文化艺术。体育(表演)艺术现象的特征包括节奏性、表演性和动态性三个方面。

2)表演专业实行“一个专业”、“三种能力”与“一种途径” 的“一三一”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文化学科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艺术活动的课程学时分配比例为3:5:1:1。

3)学科建设规划包括师资队伍名师建设、对外合作教材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方向、创新提升品牌四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顾永之.艺术原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3] 徐锦中.逻辑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4] 马鸿韬,李敏.体育表演艺术概念及分类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1265-1267.

[5]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生出版社,1994.

[6] 李杰凯,郭亦农,马艳红,等.新形势下高等体育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重构[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3):1-5.

[7] 翟廷立,李芳等.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2006.

[8] 熊艳.我国体育院校表演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

上一篇:采矿工程范文 下一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