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意识范文

时间:2023-09-30 15:24:04

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篇1

关键词: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属性

中图分类号:D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6-0094-03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HEUCF20121307)。

作者简介:孙春伟(1963-),男,哈尔滨人,法学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一、法律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法律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意识形态的主要体现。意识形态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泛指一切具有政治性或者价值性的有影响力的思想或者观念。意识形态主要存在于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等领域,表现为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等内容。在法律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的基本关系問题上,法律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意识形态包含在意识形态中。法律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一起共同构成了意识形态的完整内容。

法律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的主要体现形式。从意识形态的基本含义上看,一般认为,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等是意识形态的形式或者载体。“意识形态又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它是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形式——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伦理、艺术、宗教、哲学等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这里所谓的意识形态的形式,其实是指意识形态的构成内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存在形式。法律意识形态,是体现意识形态内容的形式。

法律意识形态是具有价值判断性或者政治倾向性的系统法律思想。法律意识形态的价值性或者政治性,是法律意识形态具有意识形态的一般特征的主要表现。在内容上。法律意识形态是关于法律問题的系统思想,并且这样的法律思想又必须是具有价值判断性或者政治倾向性。法律意识形态具有价值属性,是指法律意识形态反映人们的价值观。反映人们对法律問题所作的肯定或者否定的价值判断。价值属性,突出反映人们的主观态度,也体现人们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正义观念等基本的主观立场与态度。法律意识形态具有政治倾向性,是指法律意识形态能够反映特定阶级、基层或者群体的具有政治属性的共同法律思想。在阶级社会,特别是在阶级斗争的时代,法律意识形态的政治倾向性突出地表现为阶级性。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法律意识形态的政治倾向性则不具有明显的阶级性,而是表现为具有明显的阶层性、政党性。在内容上,法律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也存在着一定的共同内容,例如,民主思想与思想,既可以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内容,也可以是法律意识形态的内容。

法律意识形态具有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法律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在法律领域的体现,应当具有意识形态的基本属性或者特征。虽然国内外对意识形态的涵义存在着众多的定义与分歧,我们可以接受的基本认识是,意识形态是反映特定群体共同价值观或者具有政治倾向性的系统思想或者理论。我们对法律意识形态的认识就是以此为基础。从涵义上看,法律意识形态就是反映特定群体共同法律价值观或者具有政治倾向性的系统法律思想或理论。换句话说就是,法律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群体中流行的关于法律問题的具有价值属性或者政治倾向性的系统思想或者理论。这样,法律意识形态首先具有意识形态基本特征:具有价值属性或者政治倾向性,是特定群体的具有影响力的系统思想,是价值观的体现,具有导向性作用,具有科学性与虚假性。

在意识形态的整体构成中,不能没有法律意识形态。如果说,在意识形态概念使用的初期,意识形态是虚假的,那么,经过一个世纪的探索与发展,意识形态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同时,早期的意识形态又确实是以政治意识形态为代表,政治意识形态垄断性的存在,掩盖了法律意识形态的存在。在当代政治民主化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意识形态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的观念,意识形态引领社会的发展,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导民主法制建设发展方向的法律意识形态,就成为意识形态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法律意识形态,必然造成国家法制建设的倒退,造成意识形态整体的混乱。

法律意识形态虽然是意识形态的重要构成部分,但法律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是不同的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意识形态是在一定范围内流行的具有政治倾向性的系统思想或者理论。法律意识形态是人们关于法律問题具有普遍影响及政治倾向性或者价值性的系统法律思想或者理论。法律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的主要不同,在于意识形态的存在领域不同以及内容的不同。法律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区别,就在于思想内容的不同、领域的不同。法律意识形态是一种法律思想,但不等于法律意识形态只存在于思想领域、只存在于法学研究中。在法律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国家的立法活动、执法活动和人民群众的守法活动中,都广泛地存在着法律意识形态,都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也就是说,法律意识形态是关于法律問题的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是意识形态中的法律思想。在法律意识形态中,可以有一定的其他意识形态的内容,其他意识形态也会对法律問题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法律意识形态要以一定法律思想为主要内容,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法律意识形态。

法律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图示:

二、法律意识形态的特殊性

(一)法律思想性

法律意识形态表现为理性法律意识中的法律思想。法律意识形态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进一步讲,法律意识形态属于法律意识中的法律思想部分。法律意识作为一种法律现象,是人们对法律問题的心理感受与主观反映,表现为不同的心理活动过程与结果。法律意识的心理形式首先表现为人们对法律现象的感觉、知觉等直观的感性的心理反映。人们在法律感知的基础上经过简单思考后形成法律评价、意见和态度,以及对法律现象经过深刻思考后形成法律观点、法律思想或者法律理论等理性的心理反映。这些心理形式,可以分为感性的法律意识与理性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形态属于理性的法律意识中的法律思想。法律观点、法律思想以及法律理论,他们的基本含义是相同的,严格地讲是有区别的。这里的法律观点、法律思想与法律理论是在相同意义上使用的,法律观点是法律思想的体现,法律理论也是法律思想的体现。这样,法律意识形态在法律意识的构成内容中,属于法律思想,也可以说属于法律观点或者法律理论。但无论如何,法律意识形态都不属于法律意识中的感性部分。

法律意识形态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法律思想。法律意识形态属于法律意识中的法律思想。但不是所有的法律思想都属于法律意识形态。能够成为法律意识形态的,只是法律思想中的最具有影响力的部分,只是全部法律思想中的极少部分。法律思想是大量存在的,相当多的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法律思想或者接受外界的法律思想。法学研究人员、法官等法律专家,一般都会对具体法律問题形成自己的法律思想,人民大众也可以形成自己的法律思想。但是,人们各自的法律思想,在理论性、系统性,特别是在影响力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实际作用与意义有很大的不同。只有极少数法律专家的法律思想才能够成为具有相当影响的法律学说,才可能成为法律意识形态。例如,现代美国的庞德,是当代法律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法律社会学思想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法学家的法律思想,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成为法律意识形态的。只有在社会上产生极大影响的法律思想,才能够成为法律意识形态。例如,天赋人权思想,是思想家提出来的,具有深远的影响,可以称为法律意识形态,当然更属于政治意识形态。相反,成为法律意识形态的法律思想不一定是法学家提出来的。有时,作为法律意识形态的法律思想是由重要政治家提出来的。例如,邓小平先生无论如何不能属于法学家,但是他强调的“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却成为当代中国的法律意识形态。这无疑是政治意识形态在法律领域的体现。

(二)方向决定性

法律意识形态的最重要的功能与作用是决定着法律活动的发展方向。法律意识形态作为法律意识殊的法律思想,具有不同于法律意识其他组成部分的重要作用。关于法律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的問题。有学者做了一定的研究。有人认为,法律意识形态的功能,在我国现阶段为主体构建作用,即我国的法律意识形态的作用在于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的人才。也有人认为,法律意识形态具有“法律观念的凝聚功能、法律意识的法制运行促进功能和法律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法律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意识形态的一般功能与作用,同时也具有其特殊的功能与作用。意识形态的一般功能与作用是什么?有学者认为,意识形态具有服务功能,维护功能,教化功能。法律意识形态在全部法律意识中的数量虽然最少,但其作用却最大。法律意识形态的作用突出地表现为方向性的作用,法律意识形态决定着法律活动的发展方向。无论是国家的立法活动,还是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以及人民群众的法律遵守活动。都存在发展方向的問题,都需要方向上的引导,以保证一切法律活动符合国家的要求,为实现国家的法制建设目标服务。这就是法律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这样的作用无疑是最重要的。在法律意识的全部构成内容中,也只有法律意识形态能够具有这样的功能,能够起到引导法律活动发展方向的作用。

主流法律意识形态决定全社会法律活动的发展方向。具体的法律意识形态在社会中的实际作用,因其在整个法律意识形态体系中的地位不同而不同。以法律意识形态对社会作用程度大小不同为依据,可以把法律意识形态分为主流法律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法律意识形态。在一个国家中,主流法律意识形态只能是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形态。非主流法律意识形态,往往是被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形态,或者是社会其他阶层的法律意识形态。在一个国家的法律意识形态中可以存在非主流法律意识形态,但却处于次要地位。非主流法律意识形态的地位与作用,随着其所属的阶级的地位的提高而提高。统治阶级的法律思想,在内容上也是比较丰富的。不是统治阶级的所有法律思想都属于法律意识形态。只有统治阶级中的主要法律思想才属于法律意识形态。通过国家立法活动所确定下来的法律是统治阶级法律思想的集中体现,而国家法律中所体现出的各种具体的法律思想又是十分丰富的。统治阶级的法律思想不一定都属于法律意识形态,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统治阶级的重要法律思想才属于法律意识形态。

(三)相对的科学性

法律意识形态相对具有科学性。我们不能否认法律意识形态具有科学性,判断法律意识形态科学性的依据,只能是法律实践,我们只能根据法律意识形态对法律实践的实际作用情况来判断。法律意识形态具有科学性,主要是因为法律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法律意识形态对法律实践的指导作用是积极的,能够促进国家法制建设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我们就有理由认为这样的法律意识形态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因而是科学的。虽然,特定的国家或者特定的历史时期,法律意识形态有很大不同,但是在整体上,法律意识形态的作用是积极的,有益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法律意识形态不是十分科学的,还存在着一定的不科学的成分。法律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这与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的科学性是一致的。

法律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即法律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非科学性。法律意识形态的非科学性,根源于人们的主观性。法律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是人们主观对客观的反映与认识。当人们的主观反映符合客观情况时,所形成的认识就是科学的。当人们的主观反映不符合客观时,所形成的认识就是非科学的。非科学成分特别存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中。人们对事物未来发展的主观期望与追求,是人们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当人们的主观期望与追求。超越了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或者客观规律时,就成为了非科学的东西。法律意识形态的非科学性,集中体现在其价值判断性。意识形态中的价值性是人们主观性的集中体现,也是非科学性的主要体现。“意识形态和科学理论相差无几,都是解释社会的系统方法,并提出思想以便使人了解社会的运转。它们之间的两点区别是:一方面,科学理论不包含价值判断,而意识形态则包括一个价值观体系;另一方面,科学理论基本上是依靠已被科学检验和证实过的事实,意识形态则不仅原则上归纳了这些事实。而且大大超过这些事实,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观印象、表面观察和具有倾向性的解释。”

法律意识形态是否具有虚假性?这个問题来源于人们对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认识。在对意识形态的基本认识中,存在着一种相当有影响的认识,认为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马克思恩格斯在著名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中指出:青年黑格尔哲学就是当时的德国意识形态,作为当时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颠倒了意识与存在的关系,是对现实世界的虚假反映。“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有意识地、但是以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推动他行动的真正动力始终是他所不知道的,否则这就不是意识形态的过程了。”意识形态的这种虚假性。如同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视觉对事物的颠倒反映一样。人们从这样的经典论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的。由此,很多人认为,意识形态是一个否定的概念,并且虚假性也成为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之一。所谓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简单的讲就是意识形态的观念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缺乏科学性。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所称的意识形态虚假性,是针对当时德国青年黑格尔哲学,是针对特定的意识形态。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马克思恩格斯对特定意识形态的特征分析,扩大到一切意识形态中,不能认为“虚假性”是一切意识形态的基本属性。马克思与恩格斯自己可能也没有想到,他们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后来也成为非常有影响的意识形态。对于马克思主义,这样的意识形态,我们又如何认识其基本属性,又如何把“虚假性”也作为其基本属性之一?无论在什么立场上,我们客观地看。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发展。但在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大于非科学性的。如果一种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大于非科学性,我们就有理由认为,该意识形态的基本属性是科学性。相反,如果一种意识形态的非科学性大于科学性,就可以认为该意识形态的基本属性是非科学的,即虚假性。

参考文献:

[1]朱育和,张勇,高敦复,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2]吕明,论法律意识形态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4).

[3]黄辉,法律意识形态论[D],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论文,2009.

[4]杨海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5]孙春伟,法律意识形态的价值属性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1,(5).

[6]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法律意识篇2

“最美的是公正,最好的是健康。”这句古希腊的铭文是人类对于道义、法律与医学的崇高意愿。法律的价值在于制约人本身,有利于人类顺应自然,发展社会,保护健康,实现存在。21世纪的医学创新人才更应该学法、知法、懂法,强化法律意识,自觉依法行医,造福人类。

一、法律意识及其特点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心理和态度的总称。它表现为对法、法律制度、法律知识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对法律权利、义务的认识,以及时现行法律的评价、解释和人们的法律动机等。法律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法律的反映。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1因为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任何人的意识都不可能凭空产生。因此,法律意识的产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之上,即人们只有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才可能具有相应的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一定阶级的法律意识,是由一定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由于阶级利益的不同,由于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不同的阶级对法律就有不同的看法、解释和评价,因而就有不同的法律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有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也有被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却没有统一的法律意识,而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是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同其他社会意识一样,具有相对独立性。这就是法律意识既要依赖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又有超越或落后于一定经济基础的特点。具体表现在:第一,法律意识的变化由经济基础决定,但不一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同时发生变化.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落后于或超前于经济基础。第二,一定的法律意识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它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可以为巩固和发展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被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则起着削弱破坏这种经济基础的作用。第三,法律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其他社会意识的影响.它们之间互为作用。第四,法律意识的发展存在着历史的连续性和继承关系。

二、提高医学创新人才的法律意识

随着医学事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医药卫生系统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而提高创新人才的法律意识是极其重要的。医学创新人才法律意识的建立,必须着眼于两种关系的清晰。

1.医学创新人才必须正确认识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及其相互关系。法律心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不系统的、自发形成的感觉、情绪、习性,是人们关于法律意识中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法律意识的低级阶段,是在日常生活条件的影响下直接产生的,是阶级地位的自发反映。因此,它对法律现象的认识是表面的、直观的。法律思想体系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系统化和理论化了的思想,观点、理论,是法律意识的高级阶段.在法律意识中居于领导地位。法律意识的这两部分是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法律心理是法律思想体系的萌芽和原始形态,是法律思想体系的营养源泉;法律思想体系是在法律、心理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比法律心理更为深化,处于更高的认识阶段,在法的制定和实施中起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注意法律心理方面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求得在法律思想体系方面的升华。

2.医学创新人才还必须正确认识个人法律意识和社会群体法律意识以及二者的关系。个人法律意识是指社会成员个人的法律观点、感觉、情绪和信念。社会群体法律意识,则是社会某一集团或某一阶级,阶层(尤其是统治集团)的法律意识。个人法律意识和社会群体法律意识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个人是一定集体或社会的个人,是生活在物质生活方式中的个人。个人法律意识也是一定社会的产物,是在一定集体或社会法律意识的影响下形成的。而社会群体的法律意识在许多方面也依艘个人的法律意识,从个人的法律意识中吸取那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符合一定阶级尤其是统治阶级利益的法律思想倾向的东西。二者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既不应把它们完全对立起来,也不能把它们等同起来。在个人法律意识和社会群体法律意识的相互作用中.社会群体法律意识居于领导地位,它把基本的法律原则和原理.灌输到个人法律意识之中。

三、法律意识的高低体现在对具体法律法规的遵守中

医学创新人才的法律意识越强,其遵守和运用法律的自觉性就越高。同时,法律意识的高低又是在对具体法律法规的遵守与运用中体现出来的,因此,高素质医学创新人才还应知晓与业务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

1.医学创新人才知晓与业务活动相关法规的意义

其一,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一切活动都要纳入法治轨道,医学活动也不例外。医学创新人才如果不知晓相应的法律法规,就有可能在其创新活动中出现违法行为,这不论对其本人的创新活动,还是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都将产生不良影响,有的甚至危及社会公共秩序。一些案例表明,不少医务人员的主观动机是好的,但由于缺乏法律修养,导致自己的医疗行为将造成民事侵权。实际上,在医学创新活动中,有关医生未经患者同意而对其进行人体实验,医生在病人名下私开药品,甚至医护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对过去有嫌隙的患者进行报复的一些报道时有所见,使人们对医院和医务人员产生了某种程度的“信任危机”。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医学创新活动,为了医学和医者的尊严,更为了服务人民健康的目的,医学创新人才必须知晓与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自身的法律修养。

其二,医学创新人才知晓与业务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避免医疗纠纷。2近年来,医疗纠纷呈不断上升势头,这其中的许多纠纷本来是不应该发生或可以避免的,但由于不少医务人员(其中包括一些创新人才)的不谨慎言行导致患者误解,从而引发了纠纷。有些获得创新成果或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务人员,日常工作中恃才傲物,常常贬低他人抬高自己的话。事实上,疾病总有一个从症状不典型到典型的过程,原来的医生根据当时的情况做出初步的诊断,采取了探索性的治疗,这本是无可非议的,但被后来的医生,尤其是享有一定声誉的医生如此一评说,就可能引起原医患双方的纠纷。而引起纠纷者的言行,此时已不仅是道德问题,也违反了公平、诚实信用等民法原则和医疗保密制度。因此,医学创新人才在医护工作中应加强法律修养,随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免失之一言,纠纷数年。#p#分页标题#e#

其三,医学创新人才知晓与业务相关的法律知识.可以依法维护个人和集体的权益,保障创新工作顺利进行。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患者滋生了严重的拜金主义与个人主义,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一般是赖掉住院费或从医院捞点钱),便千方百计挑起医疗纠纷,如今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害。而许多医院,尤其是一些大医院,由于缺乏依法维权意识,又怕纠纷毁损医院名声)就宁愿用给钱的办法来息事宁人。这就使某些人抓住了可乘之机,于是便没理搅三分,动辄索赔几万、十几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以图最后多捞一点,弄得医院苦不堪盲。要制止这股歪风,医院必须强化整体法律意识,尤其是要使创新人才们知晓相应的法律知识,因为他们处于医疗工作最前沿。德国伟大的法学家耶林曾经说过,维护自己的权利就是在维护法律。医学创新人才如果都能不仅具有渊博的医学知识,而且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将会收到既维护自己正常的工作环境,又为推进我国卫生工作法制化进程作出贡献的效果。

2.与医药卫生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概述

从法的渊源来看,我国与医药卫生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表现为宪法、基本法律、卫生法律、卫生法规、卫生规章、卫生技术性规范及国际卫生条约等。宪法。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也是我国医药卫生法的:基本渊源,它的有关规定,为医药卫生立法与执法指明了方向,是医学创新人才开展工作应遵循的基本规范。有关的基本法律。在我国,与医药卫生工作相关的基本法律主要是民法和刑法。医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民事关系,因此要受到民法的调整,须遵守公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及权力滥用之禁止等民法基本原则,并针对不同情况适用相应的具体条款。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处罚的法律。在我国刑法中设有与医药卫生领域犯罪相关的一些罪名,用以惩处该领域的犯罪活动,以保护国家、集体财产和人民生命健康,从而维护医药卫生领域的正常工作秩序。

法律意识篇3

所谓大学生法律意识就是大学生群体对法律或其现象的反映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识、评价和信仰等内心体验。这种反映和体验是积极的、能动的。从法律意识主体的角度看,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我国社会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备社会主义现代法律意识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点。就其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就内容而言,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使他们对法律意识的内容带有情绪性、易变性和不成熟性等突出特点。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意识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重要经验,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16号文明确指出,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点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对大学生进行民主法制教育的基础就是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教育。毫无疑问,在中国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高低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又可以反射出法制贯彻的效果。我国当代大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充满信心。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只有懂法、守法、用法才能适应社会和时展的需要。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有助于他们依法捍卫自己的权利,更好地履行法律义务,并对法制的健全、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十总结了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治理国家的经验,“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迈出新步伐,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著。”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大学生将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力军。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意识教育,切实帮助大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上搞清民主与法治,自由与纪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增强公民法制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明确法制观念,这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法制,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努力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觉悟,既勇于创新,又遵守法律,既讲民主,又讲集中,积极进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毕生的力量。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运行和发展规律的要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只有建立健全市场主体法律、秩序法律、行为法律、社会保障法律和制裁法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稳定的运行。从近些年法律建设的成果来看,法律规则既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保护,保障作用,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道路曲折,但是前途光明。这一关键的任务,即将落在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身上。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坚力量,只有懂法,学法,会用法,才能办好事,作好工作。相反,如若不懂法,可能会酿成大错,对自己对集体对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可以这样说,在当今社会,不具备法律素养的大学生,不是合格的大学生。只有学法,知法,守法,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施展才华,弄潮击浪,建功立业。

(三)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

高校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如何培养社会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一直探索的一个时代性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过硬的心理素质,优良的科学文化水平,更要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法律意识。同志明确指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充分解放思想的同时,恪守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随着世界进步浪潮的发展,不断保持思想意识上和行为行动上的创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习法律知识和增强法律意识,如果不懂法律知识,缺乏法律观念,就不能依法办事,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近年来,一些大学生恶性犯罪案件在不断的敲响警钟。虽然犯罪是个别的,但是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导致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法律意识淡薄仍然是直接原因。虽然各个高校已经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有关法律方面的公共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增强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但距离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建设的要求还相距甚远。因此政府,社会,媒体,学校,家庭都应增加对大学生法律建设的投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法律意识篇4

关键词:中高职生;法律意识;社会风气;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1-0075-02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现行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感知、理解、心理体验和价值评价等各种意识现象的总称,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各种法律行为的理解;以及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和法治观念等内容。

中高职生是一个特别的社会团体,他们在中学期间是学习成绩处于尾部的学生,有的学生甚至在学校还有不良嗜好和违法犯罪现象。而这一部分学生是我国中高职业教育的主体,由于他们在思想品德、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表现良莠不齐,这就给中高职职业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因此,加强中高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中高职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影响因素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

传统的中国文化思想“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这种“人治”思想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人治”“德治”优于“法治”的思想使得中国人不重视法治的重要性,从父辈一代就淡化对子女法律意识的灌输,从而影响到每个人,中高职生也不例外。现代社会中的很多学生都认为权利高于一切,根本不把法律当回事,他们目中无“法”。因此,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去评定和处理,根本不考虑是否违背了法律,是否会对法律的威严和神圣性造成威胁。法律在必要的时候保护他们的权利,而他们却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而且不停的钻法律的空子,尽一切可能不去履行他们应尽的义务。这些都严重影响到每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中高职生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法律意识培养,因此在思想上存在很多盲区。

(二)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

现代社会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尤其是网络的发展给现代学生可以有很多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即使他们不出门也可以知天下事。对于社会的阴暗面和丑陋的一面,他们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这些不良现象主要体现在政府部门的腐败问题,如这次的“重庆打黑”所反应出来的问题就是一个佐证。政府官员与黑社会组织相勾结,从中牟取利益,破坏社会和谐。虽然这一事件最终被揭露,相关人员也会得到相应的惩罚,但是对于思想还不成熟的中高职生来说,这是对他们思想的一种冲击。社会不良影响的另一方面是司法腐败,这主要体现在许多官员依仗自己的权力,。由于他们对法律十分了解,因此在执法过程中会容易找到一些对别人有利的条件,而摆脱法律的束缚,从其中取得相应的利益。这些行为和行为造成的后果一览无遗的暴露的中高职生面前,由于他的思想不成熟,可能会导致他们的思想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学校法制教育存的影响

现代学校的法制教育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很多学校不重视,其结果是学生也不重视,他们虽然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但是,许多老师对课堂本身不重视,对教学内容不重视,因此学生也不重视法律课,只是把它当成是一种豆芽课,上课就睡觉,做其它的事。当前的学校素质教育也没有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认识上只承认“法律意识”或“法制观念”的存在,在实践中忽视甚至放弃对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孰不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政治理想。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为政治服务的,当今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同样要为实现政治理想服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强大推进器,这种作用的集中表现就是培养法律职业群体和包括法律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人才[1]。学校法律意识的培养存的另一个问题是不能将法律意识的培养作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在整修教育过程中实施。学校以考试作为一个权衡的尺子,把法律教育作为一种任务,而不是将法律教育作为对每个学生的义务教育。这种错误的行为主要体现在许多学校的法律教育是从中学阶段才开始,对于小学生根本不存在法律,法治教育。中学阶段之后,学校的法律教育又相对淡化,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出现法律意识培养的脱节现象。

(四)家庭教育与个人因素的影响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教师,因此家庭教育对每一个孩子都是十分重要的,用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培养出不同的孩子。现代家庭中的大多数子女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是最高的,因此很多子女都是骄生惯养,他们做什么父母都依着他们。由于家长的自身素质不一样,因此,他们对孩子的“爱”助长了他们孩子犯错误的机会。另一方面,许多家长不注重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很多家庭是离异家庭,这就造成了孩子存在孤僻的心理,不愿意与人交流,也会提高他们犯错的机会。同时,父母在家里说话做事不注意方式方法,随心所欲的去做,这在无形中给孩子树立了“坏榜样”,这也会影响到子女的思想,他们会认为做任何事情都没有束缚。其次是个人因素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法律意识培养的看法,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接受能力和看待问题的方法,因此造成他们对事物的认识的层次不一样。许多学生由于法律意识淡薄,他们不知道在适当的时候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权利,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法律意识空白,这就存在一种恶性循环的结果,越是不知道,不了解法律,越是不知道该怎么去保护自己,结果吃亏的始终是自己。

二、 中高职生法律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法治建设,净化社会风气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谈到社会风气的问题,我国是一个缺乏法治传统的国家,目前与真正意义的依法治国仍有相当大的差距。现实生活中失去制约的权力导致的腐败现象,妨碍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养成,甚至对法律的权威性产生困惑和疑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即要禀承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精华,同时也要去其糟粕,要培养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促使人积极,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创造良好的法律意识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法律意识的灌输才能深入人心。也只有具备了这一点,中高职生才不容易在思想上受到冲击,不会走入误区。因此,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中高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正确认识法律教学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处理好专业教育与法律教育的关系

许多学校的职业教育就只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训,而忽视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然面他们不知道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这就导致许多学校的同学,甚至领导都觉得法律意识的培养没必要,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他们都把它当成是一个附课,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不大,都不重视。学校了转变这种观念,他们要充分认识到法律教育和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法律素质如同专业素质的翅膀,有了它才能更好地发挥专业所长。现代社会呈多元化发展,学科间的交汇融合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支点,单纯一门学科和专业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一专多能才是理想的人才模式。因此,可以说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是检验职业教育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志[2,3]。

(三) 提高教师的法律修养,强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渠道作用

为人师表,必须具备表率作用。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议论和模仿的对象,因此,老师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教师还应该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许多学生不爱接受法律课,主要原因是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枯燥无法,使得课堂无趣,所以教师要加强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授课能力的提高。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把学生引入以思想道德修养课与法律基础课为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主打课程,将法律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四) 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学生违法犯罪是因为法律意识的缺失, 而法律意识的缺失很大程度是由于其心理发展不成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 具有坚定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和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通过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其法制观念[4]。这样就要求学校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测量和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他们解决问题。使自己成为具有较强心理调节能力的学生, 从而抵制不良习俗的侵蚀, 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中高职生法律意识的提高,应在对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还应净化空气,从多方面去提高中高职生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 张宝成. 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因素.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6,(2).

[2]陈苏谦.新时期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职业教育[J]2008,(6)

[3]李国强.论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经济师[J],2007,(3).

法律意识篇5

1.大学生法律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亟需强化由于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偏低,客观上形成了其淡薄的法律观念。目前,有大学生认为:我国现今权力大于法律,富人可以用金钱来逃避法律对他的惩罚;部分大学生对违法与犯罪的界定上模糊不清。甚至把违法行为当成是犯罪行为;权力和权利混淆,不懂得怎样尊重法律意义上的国家的公权力,不知道怎样运用法律来更好的维护自己的私权利。近几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层出不穷,大学生的刑事犯罪率居高不下,这与其缺乏法律意识,法律观念淡薄密切相关。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现实情况告诉我们,树立大学生法律观念,提升、强化其法律意识迫在眉睫。

2.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难以树立牢固的法律意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最高标准就是大学生法律信仰。这种信仰包含了对平等、正义、人权等法的价值的恪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树立大学生法律信仰,是我国实现法治现代化的一项重要目标。“一个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生成相当重要,它是一个国家法治化的关键性要素。正因为如此,伯尔曼的至理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才会广为流传,成为所有崇尚法治的人们确信的一条真理性原则”。然而,目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对法律的信仰,这与中国传统的法律观念及社会、家庭对学生法律宣传教育不到位有很直接的关系。当今的学生认为:权力、金钱与法律相比,权力、金钱要远大于法律。他们为了追逐金钱和权力,不惜铤而走险,突破法律底线。他们认为法律是有钱人的剥削工具,有钱人犯法,可以免除责罚。这些主客观因素,造成了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缺失,更谈不上大学生对法律意识的恪守。

二、影响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的因素分析

1.法治教育因素目前,我国高校存在法治环境不够浓厚,普法知识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的问题。高校老师将重心放在学生的专业水平提高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法治教育;国家在立法上存在立法质量、立法衔接、司法公正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利于树立大学生法律意识。

(1)普法知识宣传教育因素目前,我国各个大学的法律教育途径仅仅限于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一方面,这样的课程虽然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但课程本身是公共基础课,学生自身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讲授教师对这样的公共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对讲授相关的法律知识没有纵深的展开,课程内容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这使得大学生对法律的理解不够透彻。这种情况下,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树立是一种无形的阻碍。

(2)法治环境因素从立法环境上看,立法的质量有待提高。目前,我国法律制定的过程中,部分法律的可操作性不强;上下位阶之间的法律存在冲突和不协调现象;立法过分倾向政治目的性,影响到了法律自身的公正性。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到我国立法的整体质量,进而对树立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司法环境上看,执法的公正性亟待提高。在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领导干部利用手中职权,违法、违纪办理案件的情况时有发生。虽然这样的领导干部受到法律的严惩,但事情本身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使得公众对司法的公平、公正产生了质疑。大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社会的栋梁,如果他们在这样缺乏公正的司法环境中学习成长,势必会对其产生深远影响。

2.家庭教育因素大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当前,大部分家长很少关注孩子的行为举止。家长没有明确告诉孩子,什么样的行为是触犯法律的,触犯法律的后果是什么。更没有指引孩子、告知孩子怎样的行为是合法行为。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没有法律上的概念,很难具备法律素养,也不利于孩子法律意识的培养。

3.大学生自身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尤其是90后的大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相对较强。在读大学期间,一些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同学,看到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吃的好,穿着时髦,自己会感到很自卑。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她们不惜铤而走险,采取违法、犯罪的行为。在高校,部分大学生盗窃他人金钱、物品的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上海市某高校王某其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但其爱慕虚荣,平时花钱阔绰,喜欢购买名牌化妆品和衣物。2009年10月—12月期间,她利用到同班同学寝室聊天机会,多次盗窃寝室财物,而后被公安机关抓获,受到了法律的严惩。这样的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律性,最终自食其果。

三、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路径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学生自身的努力等共同去实现的。笔者认为:应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寻找到一条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有效路径。

1.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分开进行教学。尤其是要将“法律基础”作为每位大学生专业必修的课程来认真对待;还应建立“法律基础”的学分与学生的本科学位挂钩制度。另外要提高“法律基础”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校的教务管理部门领导成员要组成评审专家组,定期对讲授“法律基础”课程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进行评估。对评估不合格的教师,学校要对其进行通报批评、扣发津贴、降低职称等相应的惩罚措施;对讲授“法律基础”课程过程中,受到学生好评的优秀教师,学校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教师的奖惩机制,不但能够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而更重要的是,严格的教育管理使学生真正能够学到相关的法律知识,对学生自身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2.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为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的人,他们的思维、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情况是不尽相同的。人也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塑造人。因此,作为高校的大学生,良好的法治环境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具有关键作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净化社会环境。在立法层面上,我们要坚持法律制度的科学性、有效性、实用性、合理性。真正做到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相互协调。在司法层面上,我们要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司法机关处理案件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公正原则。在法律监督方面,要做到监督者之间要相互制约;被监督者之间自觉遵纪守法。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做到社会的公平、公正,才能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做到依法治校。校园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所。好的校园法治环境对学生法律意识养成百利无害。学校应制定和健全校园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做到依据法律、依据规章、依据制度办事。要体现法律、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发现违法、违规、违反制度的事情发生,要严肃处理,严格处罚,绝不姑息。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感到法律制度的重要性和威慑力。这对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具有积极的指引作用。学校通过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校园文化报等传播媒介,向学生宣传学校依法治校的决心和勇气,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3.重视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非常重要。一个对孩子负责任的家长,首先,应该有对孩子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的表现是: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做什么样的事情是合法,做什么样的事情是违法的,违法的后果的惩罚是什么。这样才能提高孩子的守法自觉性,提高孩子的法律意识。其次,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自觉遵守法律,提高自身法律素养。给孩子起到一个表率作用,做孩子的称职的领路人。

4.加强学生的自身法律修养大学辅导员可以通过对学生集体宣讲和个别谈话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法律宣传和指导,做到法律宣传、教育、管理、服务有机结合的模式,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强化学生自身的法律修养。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相关的法律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开展以法律为内容的主题班会,收看法律宣传片,组织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竞赛等方式,加强学生法律知识培养的互动与交流。使得学生养成了知法、守法的良好习惯。在活动中,使得学生对法律知识产生兴趣。学生既实现了自我完善,又提高了自身的法律素养。西赛罗在《论法律》中曾说,罗马人自孩提时便受到如此教育:一个人要求助于正义,就去诉诸法律。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这一问题,我们要持理性的态度,既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知法、懂法,善于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法律意识篇6

关键词:提高;法律;意识;思考

1提高自我法律意识的意义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法律的存在就是为了约束人们的行为,而做为一名高中生更需要明白作为学生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所以我认为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最起码在三个方面是有很重要意义的:首先来说,提高法律意识能够规范高中生的行为,预防违法犯罪,在现实生活中,我发现有不少的高中生为了最求个性,违反学校的行为规范,穿奇装异服、旷课、抽烟、夜不归宿、打架斗殴等等,这正是法律意识缺乏的表现,如不及时教育制止,这些不良行为都有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犯罪。而从我通过一些新闻事件以及网络报道结果可以看出:有不少学校只重视文化教育,而忽略了法制教育活动,这不符合提高自我法律意识所要求的条件。因此,对高中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必要的,更是必须的。其次,通过自我法律意识的提高,可以帮助高中生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例如我通过新闻了解到,在农村一些高中学校当中,学生的辍学率依然偏高,有的是学生本身厌学,但是也存在因家庭因素导致父母令子女辍学的现象;在学校还存在由于问题学生难以管理,对其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甚至变相勒令退学的现象;再例如一些企业接受未成年人辍学学生打工、接受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这些违法行为更是屡见不鲜;更有甚者将魔爪伸向了处于青春期的高中女生。这些不法行为有的已经构成了犯罪。但是,一些高中生并没有及时举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为了当代高中生的健康快乐成长,高质量的实施教育,有必要的让我们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采取正确的方法,准确、及时地把自己愿望和要求反映出来,使违法犯罪得到法律的制裁。最后,树立正确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对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也有很大帮助,我认为观念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效果。我们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态度和性格都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强烈的独立意识使其思维上较偏激、固执,看待问题往往较为片面,行为具有盲目性,自我控制力差,容易以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同时又由于缺乏较强的辨别能力,我们有时会把冒险视为勇敢、把轻率当果断、潇洒。当前社会中存在着不少的“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暴力、凶杀、迷信等不健康东西也伴随而来,如果没有良好的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作为堡垒,那么这些低俗文化就会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身心健康,甚至使我们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说抓好高中阶段的法制教育、提高我们的法律意识就变得尤为重要。

2提高自我法律的措施

一个人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不是天生、自发的,它是通过外部的教育和内在的体验逐步形成的,学校是学生学习的第一阵地,课堂是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所以提高自我法律意识离不开学校的帮助,同时家庭与社会也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那么下面我就对如果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说一点自己的看法:首先来说,学校应该将法律知识的教育放进日常课程当中,当前根据我的了解以及同学的反映,有些学校没有设置法律学习课程,或者有些学校设置了但是只是走走程序,上不了几节课又会被其他科目所“霸占”,所以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将法律课程设为一门长期的、需要考试的课程,通过专业的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发散思维、大胆讨论实际案例,运用多媒体、录像、实物等教学手段,以增强法制教育课堂的生动性和现实性,提高教学效果。其次,我希望我们的家长应该建立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首先,家长要注重自身的形象,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对孩子起到以身作则的教育作用。其次,树立正确的育人观,重视孩子的法制教育,既不能盲目溺爱、包庇袒护、放任自流,也不能硬性打骂、强行管制,家长应通过感情沟通和交流,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培养孩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营造文明和谐的家庭氛围。同时,我还建议家长之间可以建立微信群,选出代表和学校建立起联系,利用每学期末学生家长会宣传相关法律知识,通过家长言传身教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广大家长群体中的法律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执法工作人员等职业优势,依托家长委员会为平台,开展家长法制教育的培训,传授法制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法律素质,并通过学生“带法回家”活动,实现法制教育“大手牵小手,一起向前走,谁也不掉队”的目标。最后,我认为仅仅从教育方法与家庭配合方面不能保证我们法律意识得到有效保护,还需要社会其他部门的共同配合,例如相关教育部门在加强学校课程教育的同时,公、检、法、司法机关等有关部门协同配合,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多的法律咨询等专业支持,地方政府要争取资金修建普法教育机构和设施,开辟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基地,为青少年法制教育服务,社会力量共同关心关注高中生的法制教育,为我们接受法制教育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和良好的教育环境。除此之外,在加强教育的同时也要做好预防,公安机关等部门有责任帮助学校加强周围环境的治理,要坚决查封社会上的物品,清理不法游戏厅和网吧,防止高中生因、酗酒和打架等引起的违法犯罪行为。

3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高中生的法制教育,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关系着祖国的繁荣富强,关系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我门高中生具有可塑性强的发育优势,所以在提高自我法律意识的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家庭教育进行配合,社会有利资源共同参与,努力提高当代高中生的法律素质。

作者:谢谦 单位:湖南省怀化市湖天中学

参考文献:

[1]杨春芳,汪莉.中学生法制教育现状的反思———基于天津市200名中学生的调查[J].教学与管理.2013(16).

法律意识篇7

一、 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十五大明确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针,并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并完善了许多法律制度,在制度建设上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两千多年封建传统积淀的人治思想根深蒂固,法制观念与法律制度的严重脱节,影响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程。而要使人们的法制观念从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惟有大力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中小学是开展法制教育的最佳场所、最佳阶段,中小学法制教育标本兼治,是共和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奠基工程、希望工程。

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全民素质,当前,基础教育领域正在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从培养“四有”公民出发,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无疑,法制教育水平、法制观念是国民素质中众多组成部分之一。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毫无疑问应把法律意识即法制精神的培育、法律知识的掌握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十多年前,邓小平就强调:“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江泽民也强调,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要切实加强思想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赋予学校进行法制教育的职责。

二、学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占总人口1/3,青少年中绝大多数正在健康成长,然而由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还存在一些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因素,中小学生的现状令人担忧,一方面侵犯青少年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在局部地区突出起来——暴力型犯罪有所发展,犯罪性质严重化。尤其在校生犯罪数量逐年增多,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法律一无所知,法制观念淡薄,缺少起码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观念,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危险因素。其基本原因就是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不力,法制观念没有内化积淀到他们的人格中去。

从历史上看分析,我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没有经历成熟资本主义,“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这对法制教育非常不利。“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又何谈法制教育呢?传统的法律意识重刑轻民,重公法轻私法,重法规学习轻法制观念培养,法理、宪法和民法的内容偏少,至今,许多人依然认定“法即刑”,认为我不违法,法与我无关,学不学法无所谓的错误心态。中小学生厌学法律,法制观念淡薄就不难理解了。

随着新世纪的开始,我们将迈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门槛,却有90%的中国企业不懂国际贸易规则,对wto知之甚少。中小学教师恐怕更少有人受过系统专门的法律教育。自己法制观念都不明确,如何能培养别人提高法律意识呢?再有,中小学虽然开设思品课、政治课,但现实生活中应试教育偏面追求升学率、急功近利的思潮,严重偏离教育方针,至今依然阻碍着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有效进行,不仅不能预防减少犯罪,反而造就了一些新的法盲,使犯罪走向低龄化、智能化。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影响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三、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途径及方法

1、抓好课堂教学,注重明理导行

课堂教学是进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品德课、社会课、政治课,老师应善于采用形象化手段,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进行法律常识教育。尤其是法律法规中直接涉及青少年、儿童利益的内容。另一方面其他学科教师应把自己所任学科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渗透法制教育内容,使学生明确国家法律与自然科学的法则、定律一样,不遵从就会出

问题。

同时发挥法律常识考核和学生操行评定的诊断、激励、导向功能,强化学生的法律知识和依法办事的习惯,指导学生言行。

2、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培养良好习惯

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组织大量法制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在实践中提高学生法律素质,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在校内,班团队会、国旗下讲话、德育活动室等都是举行法制教育的主要形式。我校就在德育活动室举办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图片展。学习《国旗法》后,模拟天安门升旗仪式改革我校升旗制度,组建国旗班,配备新制服,校外聘请部队战士训练了仪仗队,开展争当国旗手活动。每日升旗,同学们无论正在干什么,总能目视国旗,肃立敬礼,潜移默化中养成自觉守法的好习惯。

校外,同学们旁听法庭审判,收看法制讲座,参加法律知识竞赛,举办“模拟法庭”,使校内法制教育得以延伸。比如,结合《小学生一日常规》和《交通法规》的学习,我们在学生放学沿途设立文明监督岗,学习交警文明值勤,既教育了自己,又教育了别人,成为我们这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统一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市场经济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西方一些腐朽思想也乘虚而入,侵蚀人们的心灵,常见一些家长借口生意忙,顾不上,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也有的家庭教子不严,对子女姑息迁就,怂恿子女用武力解决同学间的纠纷,甚至亲自赤臂上阵;更有的家长财大气粗,动不动要与老师法庭上见,严重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影响着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效果。为此,我们每学期都召开家长会,向学生家长宣传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和态度,取得家长的配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法制教育形成合力,强化了法制教育,提高了教育效果。

4、结合“三观”教育,形成法制观念。

法制教育的目的在于形成自觉守法、用法、自觉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的法制观念。观念的形成仅依靠法律知识的学习是不够的,必然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学生的法律意识只有建立在正确的思想基础上,才能从内心深处自觉产生学法、懂法的需求,自觉捍卫法制的尊严,自觉依法办事。为此,清明节,我们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国庆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一系列思想教育活动,培养了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坚定了学生法制信念。

法律意识篇8

[关键词]法律意识 法律基础 法治建设 心理基础

法律意识是法理学的一个概念,所谓法律意识泛指人们对于法律,特别是本国现行法律的态度、心理、观点、知识和思想等等。从当代中国的语言实践来看,法律意识通常是指对法律的肯定的态度、心理、观点和思想。法律意识在法治建设中的意义,历来为学术界关注。经过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辛勤耕耘,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法理学的繁荣和指导思法实践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当我们静下心来理智思考这一问题时就会发现这一问题的研究说法或观点,很抽象而不具体。任何一种理论或当它不能圆满解决相关的问题时,修正或完善就在所难免。持此态度,本文欲就法律意识在法治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每一重要意义的具体方面发表一已之见,以求同仁指正。

一、法律意识在法治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包括

(一)法律意识是立法的思想和心理基础。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立法是广大人民通过自己的国家机关,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愿望进行的活动。具有广泛的民主性。立法是对个人行为自由与行为限制的界定。个体性与社会性的最优化统一。立法权是一定的国家机关依法享有的制度、修改、废止法律等规范性文件的权力,是国家权力体系中最重要的、核心的权力。享有立法权是立法的前提,立法是行使立法权的过程和表现。要想立一部法,首先要意识到立此法的作用、目的、任务。立法是一项非常严格的程序,必须经过起草、修改、表决、通过等各项程序。也就是说,要起草一部法律,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和坚实的心理基础,这与一个普通的案件取证一样,取一个证据,第一要意识到取此证据与案件是否有利害关系,证据在案件中起什么作用。能够证明什么问题。比如要起草一部行政法,必须理解行政法的概念。所谓行政法是指关于行政权利的授予、行使,以及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和对其后果予以补救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要理解这一概念,首先要意识到行政法上的行政的涵义。行政一词按照通常的理解,是指一定的社会组织基于特定的目的对一定范围内的事务进行组织、管理的活动,这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即一般行政。按照这种解释,行政存在于所有社会组织之中。、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国家机关,都有其组织与管理活动。当然也都存在着行政,但是行政法上的行政并不泛指一般行政,而是指公共行政,即国家行政机关对公共事务的组织与管理。公共行政是一种国家职能活动,公共行政的目的在于实现公共利益,其所追求的目的是谋求公共利益,维护公共秩序,增进公共福利,公共行政的范围与对象是社会公共事务。由于公共行政的范围与对象是社会公共事务。由于公共行政以公共利益为目的,所以国家行政机关在其活动中享有许多特权,可以采许多一般的组织管理活动所不具有的手段,如可以命令企业履行一定的义务,对于违反命令者可以给予处罚等制裁。行政法上的行政还与宪政有关,宪政意味着国家机关职能分工。国家机关的职能分工使国家之间有了分别,公共行政作为一种由行政机关这个特定的主体从事的活动从国家活动中分离出来,行政法上的这种职能分工后的公共行政具有从属性质;行政机关从属于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活动从属于法律。公共行政的从属性为行政法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和基础。因为在国家职能未分工之前,根本不存在制定约束国王、皇帝及其所统属的国家机关活动的法律的机制,没有一种法律能够约束封建皇帝和国王。这就难以避免行政的专横与任性。对此,历史已作出了最好的说明,国家职能分工之后才能有民主政治需用民主政治的功用,即在于在法律上实现了对国家活动的规范,尤其是对公共行政的规范,使其在法律范围内运作,国家行政在运作中有形式意义的行政和实质意义的行政,形式意义的行政是根据行使国家职能的机关来区别国家职能并确定公共行政的范围。立法机关从事立法职能活动,行政机关从事行政职能活动,司法机关从事司法职能活动。实质意义的行政是以职能活动的权力和特点来确定公共行政的范围。制定普遍性行为规则的立法职能活动就是立法活动,运用法律规范以解决法律纠纷或争议的职能性活动就是司法活动或行政司法活动,运用组织管理手段处理国家及社会性事务的职能性活动就是行政活动。按照这种观点,行政机关的职能活动中大部分是形式意义上的行政,如行政许可,行政检查和行政处罚等,但也有实质意义上的立法活动如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等,还存在着实质意义上的司法活动,如行政复议、行政裁决等。除此之外,实质意义上的行政还可能包括行政机关以外的其他社会组织依授权或委托所从事的某些行政活动,并不以行政机关的活动为限。行政法上的行政以行政机关的形式意义上的行政为主体,以实质意义上的行政为补充。

行政法的目的在于实理依法行政,确认或建立符合人民利益和意志的行政法律秩序,行政法产生或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建立行政上的秩序状态。其他社会活动需要秩序,国家行政活动同样,而且更需要形成一定的秩序,因为,一方面行政权力容易被掌权者滥用;另一方面,行政活动对社会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行政上的秩序需要通过行政法实现,国家行政机关在活动中,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否则必然产生个人专横,以言代法等弊端,使公民无所适从,有理不敢说,有难无处求。因此,行政法对行政活动加以规范的目的,即在于杜绝行政机关滥用权力的现象,依法行政,建立符合人民利益和意志的行政法律秩序,依法行政是行政法的根本原则,是贯穿所有行政法规范的核心,是行政法的精神,封建的法律对行政权力虽也曾有过一些规定,但这些规定只是服务于建立专制统治的秩序,它只规定官吏们对君主、国王应负的责任,而不注重官吏与人民之间的关系,他们一意孤行,不接受和采纳人民的意见,更不顾人民的愿望和想法,这不是近代意义的行政法,近代意义的行政法就是以依法行政为原则和基础的行政法。因此依法行政是我们理解全部行政法规范的钥匙。

在我国,有着较为长期的封建历史、封建传统观念,在现实生活中并未彻底根除,官贵民贱、官本位,官管民等封建意义很强烈,与此相反,责任意识却很淡漠。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依法行政未得到提倡和重视,在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中,官员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责任观念并未成为普遍的意识,因此,要使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逐步树立起责任行政的意识,使行政活动逐渐步入责任行政状态,是行政法最根本的任务,在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国家无责任的历史时期,在这一社会历史时期中,专制、滥用权力等现象都是难以避免的,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必然的,从社会上讲,国家活动如果不按客观规律进行迟早要受到惩罚,但这种责任是自然规律的结果,不是人类社会自身的控制,且常常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正是为了克服封建专制,防止行政权力滥用,才有近代民主制度,行政法治的产生。

综上所述,在日益发达的当今社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们的法律意识,确实是立法的思想和心理基础。

(二)法律意识是正确适用法律的思想保证

法律在被制定出来后实施前,只是一种书本上的法,处在应然状态,适用法律,就是使法律从书本上的法律变成行动中的法律,使它从抽象的行为模式变成人们的具体行为,从应然状态进到实然状态。

法律本身反映了立法者通过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愿望与,反映了立法者的价值追求,法的适用是实现立法者的目的。实现法律的作用的前提,是实现法的价值的必由之路。因此,有学者说:“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实行。”在人治社会下,法律的效力来源于掌权者的个人权威;是否适用法律,如何适用法律,不是依照通过民主协商制度的规则决定,而且凭少数掌权者的个人意志。这种社会没有一个保证全面,严格地实施法律的有效机制。法治国家的意义在于法律的权威高于个人的权威,是依法而治,而不是依人而治。制定好的法律,并严格实施这种法律,被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的两个重要条件之一。美国法学家博登海默(Boden-heimer)也指出:“如果包含在法律规定部分中的应当是这样的内容仍停留在纸上,而不影响人的行为,那么法律只是一种神活,而非现实。另一方面,如果私人与政府官员的所作所为不受符合社会需要的行为规则、原则或准则的指导,那么是专制而不是法律,会成为社会中的统治力量。因此,遵守规范制度而且是严格遵守规范制度,乃是法治社会的一个必备条件。”②

执法也属于法的适用范围,执法,顾名思义是指掌管法律,手持法律做事、传布、实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在广义与狭义两种涵义上使用这个概念。广义的执法或法的执行,是指所有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实施法律的活动。如人们在讲到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时,就是讲的广义的执法。狭义的执法或法的执行,则专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实施法律的活动。人们把行政机关称为执法机关,就是在狭义上使用执法的。执法人员针对具体案件使用某部某条法律时,必须在大脑里形成一种意义,首先应当意识到归类,属于刑事、民事、行政类,再意识到适用某条法律,还应意识到案件与法律的因果关系。可见,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在办理具体案件时是何等的重要。

在现代社会,是个法治社会,为了避免混乱,大量法律的内容是有关各方面社会生活的组织与管理,从经济到政治,从卫生到教育,从公民的出生到公民的死亡,无不需要有法可依,根据法治原则,为了防止行政专横专司社会管理的行政机关的活动必须严格依照立法机关根据民意和理性事先制定的法律来进行。

司法也属于法的适用的一种形式,所谓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司法是实施法律的一种方式,对实现立法目的,发挥法律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许多情况下,只要公民和社会组织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并履行义务,法律就能够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得以实现,而无须司法。司法具有国家权威性,司法之司法机关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实施法律的活动,具有国家强制性。由于法的适用总是与法律争端、违法的出现相联系,总是伴随着国家的干预、争端的解决和对违法者的法律制裁。

司法机关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法官接到一个案件后,熟悉案情时就意识到应适用什么法律,检察官也是一样,法官和检察官的个人办案水平是由其对法律产生的意识决定的。

要想正确适用法律,必须对法律产生思想意识,作为一个公民,要想进行一顶商业行为,必须先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营业执照,向税务部门办理税务登记,在营业执照颁发之前不得正式营业。这就是一个公民对法律适应的简单问题。也就是说,要想进行商业行为,必须意识到要受一些法律的阻碍,需要哪些手续,怎样运作,必须在之前形成法律意识,所以说,法律意识是正确适用法律的思想保证。

(三)法律意识是公民守法的心理基础

守法即法的遵守,有广义与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法的遵守,就是法的实施。狭义的法的遵守,专指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以法律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活动。在通常人们所讲的“奉公守法”中守法的涵义,大多限于不违法,不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这是消极的、被动的。我们所说的守法,当然包括这种消极、被动的守法,但还包括根据授权性法律规范,积极主动的去行使自己的权利,实行法律。

守法的主体,即要求谁守法,与的本质,政体的性质,力量对比关系,及文化传统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古代,君主是制定法律者,本身不受法律约束,法律是封建统治者维护君主专制的个人工具,主要由服务于专制统治的封建官僚机器中的所有官吏来遵守。广大民从被法律所统治,当然也必须遵守法律。《管子任法》中讲:“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③这段话的大意是:君主创制法;官员执行法,老百姓遵守法。在中世纪欧洲,专制统治者在形式上也被要求遵守法律,是守法的主体。即所谓“国王在万人之上,却在上帝和法律之下。”④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正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事业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载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表明,在我们人民共和国里,所有人都是守法主体,所有组织都有义务守法,各政党包括共产党都要遵守洗法和法律,都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认真遵守法律是广大人民群众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必要条件。在我国,法律是工人阶段领导的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法的根本任务,也是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只有严格遵守法律,才能使体现在法律中的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实现。早在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老一代革命家董必武同志就曾经语重心长的指出“我们法律工作方面的,一个是法律不完备,一个是有法不遵守。这两者哪一种现象较为严重呢?应当说有法不遵守的现象比较严重。有法不守法,法就是空的东西,起不了作用。”⑤并且指出,当前国家干部不守法是个严重的问题。中国共产常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体现了党在人治与法治问题上的认识飞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为了实现这个方略,不仅普通公民要守法,依法办事。给其他公民起模范领导带头号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他们手中握有一定的公共权力,另一方面,他们的行为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具有一种示范或榜样的作用。如果他们不守法,不仅会以权谋私,以权代法,以权废法,而且会极大地破坏法律的权威,动摇人们对法治的信念;如果他们严格依法办事,就会带动广大人民群众认真守法,在全社会形成守法、用法、护法、宗尚法治的新风尚,为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创造重要条件。

作为一个公民,如果犯了法,他就会意识到犯法的后果,轻者受到社会舆论、道德的责备,重者要承担刑事责任。所以,法律意识是公民守法的心理基础。

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的标志和面临的问题

在法治建设中,法律意识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的标志,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国家生活以及、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的权威,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组织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得有超越于宪法和法律之外或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权。

3.实现“民主的法制化”和“法制的民主化”。

4.国家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的形成和良性循环。

5.“依法行政”和“依法司法”制度得到有效的保障。

6.在司法和行政活动中普遍地尊重、保护和实现人权。

7.国家的法律秩序稳定,违法犯罪现象得到有效的控制,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但应当看到,中国的法治化,属于“非西方后发展社会——国家的法律化”,是由外部刺激引发或外部力量直接促成的传导性的社会变迁过程。这样的法律变迁有一个很大的落差,即我们不是在西方文明方兴未艾之际来实现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法治化,而且在西方工业文明已经高度发达,以至于出现某种弊端和危机,并开始向后工业文明过渡之时才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这样,中国的法治化过程面临着国情与理想、变革法制与守成法制、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反腐败与经济增长、本土化与国际化、普适性与地方性等诸多因素的,面临首深层的文化价值的冲突,发展与代价的矛盾、总体性进步与局部性退化的因境等等难以避免的问题。

所以,要达到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样一个目标,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需要具备一些条件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其中包括: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2.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和全体公民道德观念、法律(法治)观念、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提高。

4.立法体制、司法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法律监督体系的完善,等等。

当今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在法治建设中,法律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故不能对此轻易的一笔代过,一概而论。

书目:

①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吴寿彭译《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99页。

②《法——法及其》,[美]E博登海默著,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32页。

③《法律与革命》,[美]伯尔曼著,贺卫云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357页。

④《比较宪法与行政法》,龚祥瑞著,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第471页。

上一篇:班级文化建设范文 下一篇:法治建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