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范文

时间:2023-12-11 03:16:40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篇1

【关键词】艺术美;特点;价值;特殊性

艺术是美的核心对象,是美学研究的主体。从艺术上研究美,从美的角度考察艺术,是对艺术的本质,艺术思维规律,艺术作品审美结构和艺术创作的美学原理的高层次研究和哲理性研究。从美的角度考察艺术,是对艺术的本质,艺术思维规律,艺术作品审美结构和艺术创作的美学原理高层次研究和哲理性研究。从美学的角度去探讨艺术、研究艺术、创造艺术,是艺术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升华,不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重要前提。因此对艺术的美学原理的研究,是艺术发展、艺术进步和艺术创新的重要任务。

一、艺术美的特点

存在于一切艺术作品中的美,是艺术美,焕发着艺术美光烽的艺术作品,会令人激动,让人陶醉,令人振奋,且有强大的吸引力,艺术是艺术家凭人工创造了某种对象。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此,可以说艺术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所谓表现,是指艺术美是艺术家主观感情的表现,所谓再现,是指艺术美是客观现实生活的再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与现实生活通过艺术形象而得到统一。艺术作品中的美,必须通过艺术的形象才能显示出来,倘若作品中没有艺术形象,就不能成为艺术作品,也就不可能具有审美价值。

艺术美是具有客观性的。艺术形象是通过物质手段创造出来的,因此,艺术美就具有了物态化的形式。艺术美之所以具有客观的物态化的形式,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艺术家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才能进行艺术创作。艺术家不可能在抽象的幻想世界中凭空塑造艺术形象。二是艺术家进行创作,总是为了使人感知,认识,从而发挥其社会影响,如果不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材料,艺术家就无法将审美的感觉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其获得欣赏的价值。正因为如此,艺术作品就成了客观的感性存在。

艺术美具有客观性这只是艺术美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艺术美也具有主观性。艺术家对现实成品的加工,创造本身就是一种主观性的活动。歌德说过:“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种完整体不是他在自然界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自己的心智的果实。或者说,是一种丰产的神圣的精神灌注生气的结果。”由于艺术家在艺术形象中总是融进了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与评价,因而艺术形象就表现出极强烈的主观感彩。显示了艺术美强烈的主观性。

二、艺术美的价值的特殊性

现实生活中的美,是纯自然的美,是没有经过加工塑造和刻画的美。而艺术美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经过艺术家主观符合客观的创造,是现实生活中的美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集中体现。正因为艺术美高于现实美,人们才不满足于现实美而追求艺术。艺术美相对现实美而言,具有其特殊的价值。

艺术美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推动社会生活向前进,这是艺术美的特殊价值。“艺术的目的是追求美”在内容和形式上艺术家都极力追求真善美的结合,追求现实的完美。人们通过对艺术中美的感受和品味,不但提高了艺术趣味,而且也提高了对现实的洞察能力和自解能力,提高了对艺术的欣赏水平,提高了人们的实践水平。促进人们更高的能力追求。从而推动现实社会的发展。

重视艺术的根本美学问题,是研究艺术的美学基本原理的根本。艺术的根本美学问题是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的具体化,就是艺术形象与典型的问题。艺术是通过观现实材料的形象化和典型化来反映现实美的,人们总是通过艺术美来感受知现实美,社会生活极为广泛,极为复杂,任何一个短暂的,片断的社会生活形象都不可能完满地体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真理。但是人对现实美的直接把握常常只能是片刻的感受,它的对象只能是有限的片面的,表面生活的形象,虽然生动具体,其不能充满集中,深刻地表现生活本质、生活真理。只有艺术创作才能把个别的、分散的,片断生活形象联系起来、集中起来,使它更深刻、更形象、更全面、更普遍地反映生活的本质规律,反映生活的真理。

“生活美是艺术美的源泉,是最丰富、最生动的,但它与艺术美相比较又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艺术美是生活美的集中反映”只有艺术美才是完整的美,就像主观罗辑是现实世界的客观逻辑的反映一样。但是,因为现实美本身的特征之一是它的具体形象性,它形象地诉诸人们的感观,感性地反映着生活的真实真理,从而也就决定了艺术美的特性。所以形象是艺术的生命,没形象就没艺术。而典型的艺术形象是现实材料的提高,升华。只有形象的典型化才是真正的艺术。

因此,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就是现实必须通过材料的形象化、典型化、才能形成艺术。才能实现材料的完美结合,形成艺术美。总之,艺术美源于现实美,艺术美不如现实美丰富,却比现实美更高,更集中、更理想、更典型。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2年

[2]陈奕.数字影视制作.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美学原理篇2

关键词:体育 音乐 联系 美学原理 审美趋向

目前,世界通用的“语言”不是英语,也不是中文,而是音乐和舞蹈,虽然它们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人类共有的情感。如果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增加体育强身健体的功能,而且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艺术素养。体育音乐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功能音乐,一种是辅助音乐。功能音乐主要是为体育活动服务的,例如运动会的开幕式、颁奖仪式等,这些音乐是为了增强现场的活动气氛。辅助音乐主要是辅助运动员表达情感,使运动员的体育动作富有情感,更具生命力且能够感染观众,是体育运动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体育音乐的美学原理

首先,体育音乐能够使人放松身心,让人们在一种舒适优雅的环境中锻炼身体。这种方法不仅强身健体,而且怡情修身。听着悠扬淡雅的音乐,身体也不禁跟着运动起来,不得不说这是一种享受。通过这种运动,人们的健康得到了保证,精神上也能获得满足,动作和情感上获得共鸣,刚柔结合,达到了身心合一的至高境界。对于运动员来说,音乐可以缓解运动员在运动场上的紧张和恐惧情绪,减轻压力,使运动员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更加充分地表现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绩。另外,聆听一些节奏舒缓、宛转悠扬的音乐,再加上一些放松整理活动,可以缓解人的疲劳。

其次,体育音乐能够使人增强对体育动作的记忆力,使我们在做体育动作时注意力更加集中。音乐能刺激我们的中枢神经,对大脑的记忆有启示和引导的积极作用。身体动作和听觉上的双重刺激更有助于提高我们掌握体育运动技术动作的能力。比如做广播体操,广播里的体操音乐就是我们的口令,我们都是根据音乐里的节拍做好每一个动作的。笔者认为,如果没有广播里的音乐,体操的美感就会减少很多。这也说明了音乐在体育锻炼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这在集体的体育项目中表现得更加明显。表演者只有跟着体育音乐的节拍,才会展现出体育项目的整体美感。

再次,体育音乐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音乐的创造需要想象和创造力,体育动作的创造也同样离不开创造力,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互相补充,获取灵感,创造完美的舞蹈动作。好的音乐可以打动人的心灵,激发人内心的感动,这种感动再通过舞蹈动作表现出来,呈现在观众面前,交相辉映,能够带给观众听觉和视觉上的享受。美妙的音乐能够激发运动员的创造灵感,使运动员创造出更加完美的动作。体育动作本身缺少一些灵性和思想,而音乐恰好弥补了这些。我们可以从音乐领域找寻体育动作的创作灵感,所以不应忽略对体育音乐的理解。人的情感变化与人体运动的影响,对体育舞蹈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

最后,体育音乐能够增强体育动作的表现力。例如音乐赋予健美操动感的生命力,使健美操处处体现出其节奏鲜明、富有活力的特点。在音乐的带领下,舞蹈动作更加连贯有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健美操的健康与美感。民族音乐在太极拳中的运用是音乐和体育有机结合的典型代表。太极拳以其轻柔舒缓的动作完美地表现了中国古典音乐淡雅悠扬的特点,深刻地诠释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传统文化精髓。练太极的人可以根据音乐的旋律节奏细细体会每一个动作的力度和速度。另外,音乐在花样滑冰这项体育运动中也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花样滑冰的观赏性,不仅要求运动员在提高动作难度上下功夫,还要重视音乐的选择。好的音乐能够调动参赛现场的活动气氛,使观众随着音乐不断感受表演者的力量和优雅,吸引观众的眼球,赢得喝彩。相反,如果没有音乐的配合,运动会现场就会显得异常沉闷,观众也很难静下心来欣赏舞蹈。体育与音乐的结合恰恰满足了观众动静结合、刚中有柔的审美特征。由此可见,音乐能增强人们对体育动作的领悟能力,使人们的运动意识和协调性大大加强。

二、体育音乐的审美趋向

审美体验是跟每个人的直觉、感受、经历、经验等密切相关的,不同的人对于不同的体育音乐有着不同的理解,而审美趋向就是所有观众审美体验的综合体。笔者认为,好的体育音乐应该是给人们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灵体验,这也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它虽然受个人主观感情的影响,但群众的耳朵和眼睛是公平公正的,能被所有观众认可叫好的就是最动听的体育音乐。当今社会体育音乐的审美趋向主要是将艺术与精神融为一体,着重在于表现人类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体育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使得运动员在继续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同时,朝着“更美”的目标前进。体育运动不再是赛场上纯粹力量的较量,更是气质、精神和美感的角逐。音乐作为体育的新鲜元素,不断地提升着体育的艺术品位,反过来,体育又为音乐提供了最生动的形象,这恰恰体现了审美的最高境界——展示生命的风采。

当然,体育音乐也有高雅和低俗之分。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体育音乐变得高雅,脱离低级趣味呢?笔者就增强体育音乐的审美性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体育音乐审美是欣赏和创造音乐作品时美好的心灵体验。所以要想提高体育音乐的美感,要从听懂音乐开始做起,要透彻地理解音乐的精髓和要表达的情感,例如,从《梭罗河》里我们听到了海外游子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和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从冼星海的《二月里来》,我们仿佛闻到了泥土的芬芳,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我们要广泛地聆听世界音乐,扩大自己的音乐视野。熟悉每一首曲子所要表达的情感,听出各个节拍的音色特点,看懂每个运动员的表现手法。不同的音乐应该有不同的表现力。

其次,要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一个人的审美情趣是与一个人的道德情操相符合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影响一个人对音乐和体育的感受力。美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操是我们审美的先决条件。所以我们要提高自己的人生修养,在欣赏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感情与音乐作品产生共鸣,在欣赏精彩的体育比赛的同时也能在音乐的世界中得到熏陶。

结语

从某种程度上说,音乐是体育的灵魂,是其美的根本所在。音乐是运动员表达感情的主线,而体育则是感情的表达方式,二者相辅相成,相映成趣,充分体现了体育的意境和表达音乐的思想感情,使体育动作更富有感染力。音乐让观众也进入到运动员所要表达的情感世界中,令人心驰神往。

研究表明,音乐几乎对所有的运动项目都有良好的促进效果。例如,在创造体育动作的过程中,音乐能激发人的创作灵感;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播放美妙的音乐能够使运动员快速进入训练状态,还可以减轻疲劳;在体育表演的过程中,音乐能协调动作的节奏,增强表现力,激发运动员的潜力,提高运动成绩。

目前,我国的体育事业已经取得了迅速的发展,这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精神的体现。我们应再接再厉,加强体育与音乐的有机融合。要根据体育动作的轻、重、缓、急,选择合适的音乐,还可以对音乐进行适当的剪辑和加工处理,使之与体育动作完美融合,从而达到使运动者身心合一、健康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邱泉.谈音乐与体育教学[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2]孙娟.功能性音乐在体育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王欢.配乐教学法在高师体育专业长拳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美学原理篇3

关键词:形象设计;美学;气质;审美

引言

形象设计是一种以人物为基本对象,强化人物外在审美视觉效果的艺术。但是形象设计不应局限于外在形象的改善,同时还需要改善个体的气质以及根据具体的外在环境对人物进行外在包装。形象设计是一种与美学之间存在天然联系的艺术。在形象设计当中必须充分融入美学的因素才能促进形象设计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种情况,本文对形象设计中的美学原理进行了必要的分析与研究。

1形象设计的审美特征分析

美是一种极高的心理追求,也是人类对物质与精神世界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美必须依赖于特定的载体才能体现出来,并通过特定的载体实现人们的理想与信念。在这个过程当中,载体本身也会对形象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形象设计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形式美感,同时也会以最生动的方式体现出来,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形象设计的本质在于造型设计

造型就是指在特定空间下的形体,是事物外部形状的视觉表现。在造型设计当中,所有设计的内容都必须建立在已有造型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造型设计不仅需要遵循事物的本质特征与规律,同时还需要根据个人形象的基本特征以及审美需求,对个人外在条件进行系统性规划,建立起一种极具动感的外在形象,从而有效体现出个体的形式美。在造型设计当中,往往具有多种不同的变化,但是不同变化本身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需要在特定的约束之下才能完成。因此,虽然同样是形象设计,但是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与环境之下其造型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1.2形象设计属于一种重组艺术

形象设计所使用的装饰材料都相对较为简单,如服装、装饰品以及首饰等,通过多种材料的共同组合达到改善外在审美的目的,但是单个材料本身无法实现外在审美观感的有效改变。因此,在形象设计当中,重组是一种最基本的设计方式。所谓的重组也并不是简单的拼凑,必须遵循美学的基本特征。例如,在进行不同配饰的搭配过程当中,不仅需要考虑不同服饰与装饰品的颜色,同时还需要考虑不同材料之间的搭配效果,把握主题、主旨和衬托的变化,实现协调性、整体性,体现动感、层次感。其次,搭配还需要注重整体效果,不能单纯地从局部入手进行搭配。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会穿牛仔裤+西装这种搭配。

1.3形象设计属于一种视觉艺术

形象设计在本质上属于一种视觉艺术,即需要以个体为基本载体,通过特定物质材料的应用强化个人外在的视觉效果。形象是由视觉基本元素和设计原则两部分构成的一套传达意义的规范或符号系统,其中基本元素包括线条、形状、明暗、色彩、质感、空间等。个人形象在人们心目中不是通过韵律或想象、抽象形成,而是凭视觉直观产生。虽然个人形象设计有韵律感、抽象性和逻辑性,但人们在欣赏时不是以理性的、逻辑的方式去审视,而总是以直觉的、感性的认知方式接受个人形象的色彩、形状、明暗、空间等视觉冲击力所产生的震撼。

2形象设计中的美学原理分析

从上文中可以发现,形象设计本身属于一种艺术,因此,形象设计必须遵循特定的美学原理才能进一步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在下文中,笔者将对形象设计中的美学原理进行分析。具体来说,形象设计需要遵循的美学原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个性化原则

在形象设计中,个性化原则是最基本的原则。首先,形象设计的艺术性要求所设计的形象必须具备一定的个性才能为人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从而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其次,在现代社会当中,随着多元文化的影响以及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各种个性化形象的包容程度不断提升,艺术也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性。因此,现阶段的形象设计必须具备一定的个性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个性化原则的具体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视觉形象的个性化,所设计的形象能够为人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从而满足人们对于视觉形象的实际需求;第二,视觉内涵的个性化,在视觉形象之下往往包含着一定的视觉内涵,即通过个人的形象能够体现出其内在的思想,视觉形象的个性化需要服从人物性格的个性化;第三,合理性,个性化也必须建立在合理性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即个性化设计并不是天马行空的设计,还必须遵循合理性原则。

2.2视觉形象的完整性

个人视觉形象必须具备完整性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即形象设计不仅能提升个体的外在形象特征,同时还需要有效体现个人的内在心理特征以及个人气质等。在形象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以外在的视觉形象为设计的基本内容,同时还必须完整地表达出形象的所有属性。但是个人气质、环境等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为形象设计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必须进一步探索个人气质与形象设计之间的关系,从而满足形象视觉对整体性的实际需求。

2.3对比性与调和性原则

对比是形式美学法则之一,在设计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无处不在,通过光线的明暗对比、色彩的冷暖对比、材料的质地对比、传统与现代的对比……使设计风格产生更多层次、更多样式的变化,从而演绎出各种不同节奏的美。调和则是将对比双方进行缓冲与融合的一种有效手段。协调指整体各部分的协调、各子系统的协调,含有全局的观点与整体的观点,这是基于各子系统相互配合从而产生最佳效果的深刻内涵。

3结语

在现代社会当中,形象设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现象,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现阶段市场中对于形象设计的美学认知还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形象设计无法充分体现个体的内在美感。基于此种情况,笔者对形象设计中的美学原理进行了必要的分析与研究,旨在促进形象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扈航.娱乐节目主持人形象设计的创新性与审美导向性研究——以《快乐大本营》2015年节目主持人形象为例[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05):639-643.

[2]李蕊.侘寂美学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二三物”有机生活品牌形象设计的探考[J].设计艺术研究,2016,6(02):68-73.

[3]廖亮.传统美学观点对现代标志设计的影响——以靳与刘形象设计顾问公司标志为例[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35(06):116-118.

[4]谢孟颐.从设计表现到设计战略——我国品牌形象设计战略的研究意义及其思考[J].设计艺术研究,2012,2(05):14-19+24.

[5]王红.关于女大学生职业女性形象设计需求的研究与探讨[J].怀化学院学报,2012,31(09):101-103.

[6]孙红霞.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以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1,13(04):30-32.

美学原理篇4

    一、音乐表演中的美学规律

    1、音乐结构美的规律:音乐的曲式结构是对客观事物运动过程与人的情感运动过程的逻辑概括。曲式结构指音乐在时间发展过程中各个部分的形态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音乐文化中,人们对结构形态的审美追求是有所不同的。欧洲专业音乐发展历史上形成的曲式结构,最常见的有:一部曲式、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奏鸣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等。它们与一定的表现意义相联系,体现着不同的审美特征。

    2、音乐结构美的具体体现:追求音乐的结构美,除了文化心理原因,还有人类普遍的审美心理需要。是音乐从纯生活事件到艺术事件的质变。艺术性质的音乐,是“结构”出来的,而不是“哼”出来的。作曲家科普兰曾将音乐欣赏分为3个层面:一是感官层面,即纯粹地让音乐刺激自己的各种感觉;二是表达层面,即揣测乐曲表达的是什么内容、情感或事件;三是音乐层面,即在感受音乐的声音和情感的同时,进一步关注音符组合的方式,有意识地聆听乐曲的发展脉络。我们应该对音乐的第三个层面有更加积极的认识,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西方古典音乐的结构传统太根深蒂固,我们如果不用大脑去认识乐曲的结构,就会在一团乱麻的音流中错过古典音乐中最精妙的部分。例如一部曲式是音乐存在的最小形式。它情绪单一,它与二部曲式的两个越短意义相同。问答、应和的语言逻辑,平衡、对称的形式原则是它们最为明显的特点。三部曲式与等奏鸣曲式等,与矛盾冲突的对峙以及变化发展的哲理思维逻辑相关,也与不同事物或现象的交替与重复原则相关。如两个主题的对比,矛盾冲突的展开,在新的基础上的统一与再现。如白昼-黑夜-白昼;沉思-激动-沉思;宁静-喧闹-宁静等。这些自然法则符合一种长久以来的审美标准。

    二、音乐表演中的美学功能

    了解音乐的功能对我们全面认识音乐,有选择地去感受音乐是有很大帮助的,对音乐功能的多向认知,是为了避免音乐的“艺术性”功能太过单一。

    1、信息传输功能:音乐的信息传输功能包含采风、情感、审美观、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自始至终为文化服务。音乐的传输功能烙印了我们的历史、记载了我们的今天、憧憬着我们的未来。没有音乐的这种信息传输功能,就没有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各国、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也不复存在。

    2、教育功能:音乐的教育功能是通过“感性思维训练-情感的熏陶-对社会的认知”这样一个过程来实现它的教育功能的。音乐艺术对于聆听者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积极作用。 音乐能培养人的感知、直觉、想象,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增强情感情体验、传递的能力。由于人的社会群居性,用音乐作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可以起到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

    3、价值导向功能:音乐能使人们行为美、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灵魂。当下的音乐有很大一部分有急功近利的成分,冲击着人们传统的价值观。例如网络上一些所谓的“原创音乐”:《马桶》、《赤裸裸》、《垃圾场》等导致人们精神萎靡、素质下降的低俗歌曲,其音乐文化及价值导向发生严重偏离。因此构建“人的素质大厦”形成音乐认知系统,具有正确鉴别音乐的能力,从心灵深处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是音乐价值导向功能的重大课题。

    4、音乐传播与发展功能:许多世界上知名的音乐作品,通过表演者的二度创造之后立即被听众所接受,并产生深刻、广泛的社会影响;还有一些音乐作品通过作曲家和表演家的反复磨合、携手合作,成为经久不衰的历史巨作。例如:门德尔松在l829年指挥上演巴赫《马太受难乐》,这次演出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巴赫的音乐的价值,确立了巴赫“近代西洋音乐之鼻祖”的崇高地位。而当时的巴赫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教会管风琴手。

    三、音乐表演的美学原则

    要符合音乐表演美的规律,要达到音乐表演美的多向功能,必须要讲究音乐表演的美学原则。

    1、真实性与创造性统一原则:音乐表演的真实性是指演奏者(演唱者)要忠实于音乐原作。忠于音乐作品的历史时代,把握其风格范畴,认真研究音乐作品的体裁形式体会它的表现内涵。乐谱是作曲家用符号来记录音乐的手段,所以必须认真对待乐曲上的每一个音乐符号,尊重作曲家创作理念。但是认真对待乐谱并不代表机械地照谱演奏。如果说作曲家的创作是一度创作,那么演奏或演唱就是二度创作。20世纪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非常反对机械理解、照搬乐谱上的音乐术语。他认为乐谱无法记录作曲家的精神世界和感情世界。一位优秀的演奏者的价值就在于用自己的个性化表现方式再现作曲家的精神。

    2、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原则:音乐作品的历史性是指该作品具有的特定历史风格,而时代性是指表演者所处时代的精神。音乐是特定历史时代下的产物,有自己的音乐风格。表演者不可能脱离自己所处的时代去演绎作品,总会不自觉地受所处时代和客观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演奏者从历史的角度去发现新的因素,注重艺术个性,融合时代精神和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实现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碰撞,达到震撼人心的表演效果。

    3、技术性与表现力相统一的原则

    表演中的技术性和表现力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没有表演技巧就谈不上艺术表现力,脱离了艺术表现力,表演技巧也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表演技术是突出艺术表现的手段,音乐表演与艺术表现力的完美的统一是实现表演自身价值的唯一途径。表演者在演绎一部作品时,只有把高超的技术与深刻的艺术表现相结合,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达到启人心智的目的。

    四、音乐表演的美学内涵

    1、音乐作品的内涵因素:

    音乐内涵即音乐的精神内涵是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以人的感情表现为核心。音乐的内涵往往无法用语言描绘。正如作曲家圣桑所说的,音乐始于词尽之处,音乐能说出非语言所能表达的东西,他使我们发现我们自身最神秘的深奥之处,它能传达出任何词也不能表达的那些印象、心灵状态。

    2、音乐作品内涵的具体研究与体验

    “音乐作品”的概念不是绝对的、静止的、最终的,它存活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人们心中,因此它有历史属性;它存活于人们的审美观念中,因此它又有接受美学的属性;它有赖于演奏和演唱,因此它又有技术的属性。此外还有社会属性、心理和生理属性……归根结底,音乐作品内涵的具体研究与体验离不开音乐作品产生的时代、环境、作曲家所处历史时期、创作的动机、生活背景、生活境遇。作品的体裁与风格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社会事件、文学艺术的联系;还与世人对作品的评价,作品的受欢迎的程度及其演出情况等等相关。

    3、怎样寻找音乐的内涵

    从音乐的表现形式来说,这些丰富的精神内涵以音乐的形式,通过比拟、象征或表现的方式加以体现。而不是以它自身的或类似的形态显现出来。我们体验音乐内涵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对音乐本身进行分析的过程,只是从更广阔的视野上进一步揭示了音乐作品内涵的道路。音乐表现的内涵,不是一般的、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的原样再现,而是经过美化过的艺术的情感内涵。

    4、音乐表演艺术家是怎样体验音乐的内涵的

    当表演者与作曲家真正达到我们通常所说心意相通时,才有可能在他的表演中将作曲家倾注在作品中的精神内涵与情感体验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音乐是主情的艺术,是心情的艺术。我国古代的《乐记》中记载:“凡音者,由人心生也。”指挥家赛拉芬教导我们,在音乐上所做的一切都需要有表情,要做到使每个音符都为音乐服务。黑格尔的《美学》提到,音乐来打动的就是最深刻的主体内心生活。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乐谱无法记录作曲家创作的激情,更无法反应作曲家的精神世界。演奏者如果机械地照搬乐谱上的术语那说明他根本就不懂得音乐表演的意义与价值。20世纪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也曾说过,演奏者应该使写下的东西复活,把生命注入其中。

    五、小结

    音乐是抒情达意、言志传情的一种艺术形式,是音乐实践主体的意向性活动,需要通过表演、演奏(中间传媒)才能被人们所接受。音乐表演有了美学的介入,可以使音乐表演者通过自己的意向性活动丰富、填充其内涵、重新建构音乐作品。所以才会出现同一作品的不同演奏,这种演奏表现在音色、力度、速度等以乐谱形式存在的符号体系上面,通常我们可以把它称作音乐原作,即音乐人自己创作、演唱(演奏)或连同其他音乐合同完成音乐的制作。音乐原作不能称之为完整意义上的音乐作品。因为根据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的观点,没有通过声音过程展现的乐谱(符号体系)是一种单纯的物理存在。因此,一部完整的音乐原作需要通过音乐表演这一手段来将这些符号体系变为实际音响效果。对于音乐表演来说实现音乐表演美学水准的重要途径就是在更高层次上对作曲家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特征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地把握。曾经有人试想过什么是“最符合“原作本来面目的演奏,也许贝多芬的原作只有他本人才能演奏得“最完美”。其实不然,即是贝多芬自己创作的乐曲,也不能保证每一次都能完全体现作品的一切特征。所以表演者只需要用“情”、用“心”地对待每一次表演、每一首作品那就是最“完美”的表演!

美学原理篇5

关键词:统一性;科学理论;臻美原则

统一性思想,是人类思想领域里最早萌芽、经久不衰并最富有魅力的思想之一。它不仅是哲学的基本思想,而且也是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古希腊早期的原始唯物主义思想,在自己的萌芽时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的统一性看作是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古希腊泰勒斯的水,我国古代的元气等,都曾被当作物理世界的统一本原而令人激动。

一、科学理论统一性预设

所谓科学统一性原则,就是指科学家在构建科学理论体系时,除了确保其具有客观真理性、全面性和逻辑性以外,还必须追求理论体系是以—定的结构形式而成的合规律的系统,其组成要素都应处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从而使诸要素以其不同作用组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不管它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都应符合事物自身的内在逻辑。

世界的统一性思想,对于富有理性思维能力的人来说几乎是不言而喻的。恩格斯早就指出,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既有质的统一性,又有质的差异性。统一和差异是客观事物内在的一对基本矛盾,是反映客观世界的两个重要侧面。统一性思想的哲学依据即是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它认为客观世界的统一性无时不有,无所不在,它不仅普遍存在,而且不可穷尽。正是这个统一性思想,数千年来激励着无数的自然科学家去探索那隐蔽在纷繁复杂、干变万比的现象世界背后的壮丽统一,渴望着用数学的语言、逻辑的体系,完备而统一地构造出整个和谐的宇宙图景。如物理学家们在探索物质结构与物质运动形式过程中,总是力图揭示物理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力图揭示物理现象之间的同一性、统一性或共同性,从而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统一的理论体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实现物理学的综合,即科学的综合。物理学的各个组成部分,无一不是科学综合的结果。每一次科学综合的实现,都使物理学理论达到新的水平。一部物理学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部科学的综合史。从古代物理学到经典物理学再到现代物理学,就是通过科学综合走过来的。与此同时,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推崇统—性思想物理学巨匠。在科学史上高度赞美统—性思想,并在科学研究中自觉而卓有成效地运用统一性思想的物理学家当首推爱因斯坦。他在统一性思想指引下所创造的科学奇迹,使统一性思想在科学界获得广泛的重视和声誉。统一性思想所以能在今天广大自然科学家心目中,成为一个普通的科学思想和准美学方法论原则,爱因斯坦的倡导和榜样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探索自然界的统一性,曾给爱因斯坦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他感受到“从那些看来同直接可见的真理十分不同的各种复杂的现象中认识到它们的统一性,那是一种壮丽的感觉。”[1]

二、逻辑统一性原则

所谓逻辑上的统一性原则,就是科学家在构建理论体系时,必须将客观物理世界中的不同事物、不同层次按照逻辑规律集合到物理科学理论形态之中,从而使理论显示出和谐与统一的美。爱因斯坦等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就是在统一性这个准美学原则指导下,在科学理论的构建中获得物理内容逻辑上的统一性的。

众所周知,1905年3月,爱因斯坦发表的“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个启发性观点”论文,开创了辐射量子论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光电效应基本定律。文章一开篇,爱因斯坦就以其深厚的哲学思想作基础,高屋建瓴,以逻辑统一性原则分析了物理学当时所面临的某些基本情况:“在物理学家关于气体或其他有重物体所形成的理论观念同麦克斯韦关于所谓虚空空间中的电磁过程的理论之间,有着深刻的形式上的分歧。这就是,我们认为一个物体的状态是由数目很大但还是有限个数的原子和电子的坐标和速度来完全确定的;与此相反,为了确定—个空间的电磁状态,我们就需要用连续的空间函数。因此,为了完全确定一个空间的电磁状态,就不能认为有限个数的物理量就足够了。”[2]这段话表达了爱因斯坦当时研究辐射问题的思想的出发点,即用逻辑统一性原则来改造物理理论体系内部存在着的各种不统一现象。也就是,实物理论与场理论在间断性与连续性、有限性与无限性方面的内在形式上的对立性。按照传统的牛顿经典力学观点,一切物体都由数目有限的原子和电子组成,这些原子和电子在空间的分布是间断的。然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却告诉物理学家们,电磁波在空间是连续分布的,确定一个空间中的电磁状态,需要有无限多个物理量。爱因斯坦以其敏锐的科学眼光审视出存在于物理理论体系中的这种逻辑上的非统一性,这正是物理理论的缺陷所在。在爱因斯坦看来,克服物理理论上的逻辑不统一性,构建具有更高统一性的新理论,是物理学发展的必由之路。针对原有理论的内在不统一性,爱因斯坦大胆假设,在经典电磁理论看来是连续的光辐射,其实也可以看成是有限的间断的光量子组成。这一光量子概念,直接导致了光电效应基本定律的发现。这一创造性的光量子概念,使物理学理论内容获得了新的更高程度的统一。

美学原理篇6

一、王原祁的概述

王原祁,清代著名画家,出生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王原祁字茂晶,号麓台、石师道人,生于江苏太仓,是明末清初画家王时敏之孙。王原祁康熙九年中进士,官至户部侍郎,人称王司农。王原祁是内廷的供奉画师,擅长画山水,集成家法,学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与王时敏、王鉴、王?并称“四王”,是娄东画派的代表人之一,所著画论有《雨窗漫笔》、《麓台题画稿》,其山水画格局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原祁登第后,专心画学。山水能继祖法,而于黄公望浅绛尤为独绝。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书卷之气盎然楮墨外。在“四王”中,王原祁年纪最小,但成就最高。时虞山王?以清丽之笔,名倾中外,原祁则以高旷之品突过之。尝自题秋山晴爽图卷略云:“不在古法,不在吾手,而又不出古法吾手之外。笔端金刚杵,在脱尽习气。”观此语其所至可知矣。康熙朝原祁以画供奉内廷,鉴定古今名画,四十四年(1705年)擢侍讲学士,转侍读学士,直南书房,充佩文斋书画谱纂辑官。与王时敏、王鉴、王?并称“四王”。按原祁承董其昌及时敏之学,受清最高统治者之宠,肆力山水,领袖群伦,影响后世,形成娄东派,左右清代三百年画坛,成为正统派中坚人物。卒年七十四(一作七十)

二、王原祁绘画风格

王原祁绘画风格受黄公望影响最大,王原祁善用干笔,先笔后墨,由淡向浓反复晕染,干湿并用,画面浑然一体。王原祁集成了其祖王时敏的技法,山水画尤为出众,深受清朝统治者宠爱。王原祁早年跟随祖父王时敏学画,画风笔墨气味醇厚,形式变化丰富,但缺乏生活气息和真实感受。王原祁三十岁之后,更多的学习黄公望的绘画技巧和美学思想,画风逐渐笔墨简淡,风格古秀。待到王原祁中年时期,其画风更是独特,并从摹古中脱出,以富春山图为代表,画风秀雅脱俗,没色清单圆润。后期受王鉴指导,笔墨设色境界日益高妙。其用笔锋颖幻化,真率而意韵高古,生涩之处见纯熟。其用色绛翠斑驳,是浅绛和青绿手法的极致运用与融合。画面中累见笔笔交叠,色色相浸之处,全然不拘小节而直渲天然真趣。

王原祁的绘画风格变化,与其生活阅历的日益丰富存在很大关系。作为古典绘画的杰出代表,王原祁对当代和现代绘画影响深远。晚晴民国时期,由于陈独秀、徐悲鸿等主张西化思想,王原祁所代表的古典绘画风格受到全面否定,这导致王原祁历史评价不高。随着画界对当代国画浮躁浅薄之风的不满,加之画界对娄东画派古典绘画与笔墨成就的重新认识,王原祁的绘画作品逐渐受到世人认可,对其绘画理论及美学思想研究的成果也不断涌现。

三、王原祁绘画理论与美学思想

1.强烈的宗派意识及优质的学画途径

王原祁出生于绘画世家,其爷爷王时敏为他初期绘画学习提供了便利。因为王时敏为娄东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受王时敏的影响,王原祁论画有着很强的宗派意识。除此之外,王原祁一生最佩服的名家黄公望,其画风更是深受黄公望平淡天真思想影响深远。王原祁是在深刻的尊古意识基础上评析古代绘画传承关系的,认为今人应该在学古和仿古的基础上,实现绘画技巧和能力的创新。正因如此,他的绘画思想与后来的革新思想矛盾较深,但其学古思想和其较高的绘画艺术成就,仍然对当代和现代的绘画领域影响深远。

2.意在笔先、经营位置

王原祁著名的《论画十则》中第三则论曰:“意在笔先, 为画中要诀。作画于搦管时, 须要安闲恬适, 扫尽俗肠, 默对素幅, 凝神静气。看高下, 审左右, 幅内幅外, 来路去路, 胸有成竹。然后濡毫吮墨,先定气势, 次分间架, 次布疏密。”在此作品中,王原祁强调了意与笔的关系,并提出了绘画构图和把控等绘画要素。这种思想与当今中国浮躁的绘画界风气相比,具有积极的影响和巨大的意义。王原祁尖锐的批评了功利性创作对艺术的伤害和破坏,并对浑厚、高逸、明秀等绘画美学内涵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这种比较全面的绘画技法,有益于在绘画中静心凝神,创作出富有意境和灵气的优秀绘画作品。

3.用笔、用墨和设色

在《麓台画跋》的《仿大痴笔,已丑年二月十一日画归缪文子》中亦以“意在笔先”论元四家之用笔:“古人用笔,意在笔先,然妙处在藏锋不露。元之四家,化浑厚为潇洒,变刚健为和柔,正藏锋之意也。子久尤得其要,可及可到处,正不可及不可到处,个中三昧,在深参而自会之。”在这里,既讲“意在笔先”,又讲“藏锋不露”,可见王原祁既重立意,又崇敛约而抑恣肆的画学思想。他还将“藏锋”推及风格,“化浑厚为潇洒”,当指变董巨宗风;而“变刚劲为柔和”则似指改南宋李刘之习,“藏锋”而出元人自家面目,这是王原祁独到的见解,虽非周全之论,却也有会于心。

4.仿古、学古之论

美学原理篇7

作为一部极具代表性的经典喜剧,影片却讲述了一个并不能让所有人开怀大笑的故事:满目琳琅遮掩的是个人的孤独,五彩斑斓背后的是现实的反思。它包含着由于哀伤和苦乐参半的情调。它描写了一群孤独的人,他们在交流沟通上困难重重,生活破碎不堪,充满了挫败感。在其浓郁的幻想色彩和奇妙的想象力之下,是对现实生活和苦乐人生的透视与参照。

这是一部让人感觉快乐和幸福的电影,不用去想太多太深,阳光的温度、清水的味道、午后空气的触感,似如开启纯真年代的钥匙,将尘封依旧的甘甜回味出来。

喜剧的笑是包罗万象的,它可以针对一切的人,是“百无禁忌”的。

喜剧作为一个意象世界,它的美感体验的特点则可能就是尼古拉*哈特曼所说的使人产生某种“透明错觉”,在观察者面前某种属于深远内层的东西被虚构成为伟大而重要的事物,为的是最后化为某种无意义的东西。

当喜剧中的人和事刚刚出现于观察者的面前时,常常是以深不可测、重要无比的面貌出现的,不管是真正的丑,还是无伤大雅的小疵,或者是很正常很普通的一件事。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以充满幽默、叙述性强兼富有浪漫色彩的戏剧风格再度出击。整部影片古灵精怪,充满了奇幻想象力,以轻松幽默又不乏苦涩的方式,把幸福的信息传递给观众。导演将法国诗意电影的传统与个人风格完美地统一起来,从影片中可以找到黑色幽默和古怪创意。导演采用了动画、特效和夸张的喜剧效果,采用说白和银幕画面这两种直接和间接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将爱美丽的异想世界展现在观众眼前。

暖咖啡般恰到好处的法式幽默,充满了喜剧的魔幻色彩。有许多经典段落,如小爱美丽认为制作唱片应该就像摊煎饼;不愿意呆在鱼缸里的金鱼总是跳出鱼缸;爱美丽报复邻居捉弄她就在他看球赛时偷偷反复拔掉电视天线使他抓狂;乞丐周末休息不接受施舍;连诺迟到,爱美丽对他迟到理由的种种推测简直令人笑倒。

喜剧美感体验的特点是使人产生一种“透明错觉”,从而使人产生某种同情感,智慧感和新奇感,合在一起,便引发喜剧的笑。

整部影片在夸张浪漫主义的手法下,看似喜剧片的基调,其实也并非完全是一部笑闹的电影,电影许多沟通上存在障碍的人,许多生活上无法独立展开新的一页的人,无法交流,却又是那么的渴望被注意被关心,缺乏勇气,常常有挫败感难以表达。

对美的追求可以看作是一种人类自我救赎的过程。生活的真谛是美,美源于生活。从生活之中发现美的存在,这不仅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人类的必需。审美的权力和需求是不分阶级、不分层次的。只有当我们的眼睛看见的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当我们的心灵接触到那些美好的事物,才能够不断的在生活中发掘到那些信念的源泉,才能够对这个世界充满了自信和希望。美的力量,就是把人们从那种自我施加的种种束缚限制中解放出来的力量。对美的追求,也就是对自由的追求。而追求自由,实际上也就是追求进步。

美,这是用心灵的眼睛才能看到的东西。

像爱美丽一样纯真,独特的看世界,生活中从来都是不缺少美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感受美的真挚的心灵。

美学原理篇8

关键字:美学原理; 园林规划设计;美学原理;渗透应用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people for the pursuit of beauty is increasing, for all areas of life presents a combination of design and aesthetic requirements, especially i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it is more reasonable to use of color, shape and appearance to highlight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aesthetic. In this paper, as a starting point, discusses how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aesthetic principles will penetrate where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aesthetics to achieve the perfect blend.Keywords: aesthetic principl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aesthetic principles; penetration Applications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园林规划设计的重点就是对于景观的配置,即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将各种景观要素进行排列组合,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使景观的特色充分发挥。一般情况下,从人的审美观念出发,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能够很好的融入美学原理能够提升设计的品位,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观赏。那么如何将美学原理渗透于园林规划设计中呢,下面本文就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

一 园林规划设计中的美学原理分析

美学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审美感觉,主要是以艺术为对象进行的审美研究,美学艺术既包括自然美和艺术美,也要具有社会美,因此说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充分的运用美学原理,并将其深入贯彻在规划设计的每个环节,必须要实现三美合一。

要将美学原理充分的渗透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就需要对美学原理的主要内容和原则掌握清楚。

美学原理的内容首先表现在对立与统一的变化。美感不仅体现在统一的庄重感上,还体现在对立的灵活和多彩感上,这就是美学的魅力所在。一味的追求统一,会给人一种呆板的感觉,而过度的追求变化,又会给人错乱的感觉,最好的美感表现就是要找到二者的中和处,既体现出统一的庄重又不失对立的灵活,这样才是美学应用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最佳状态。

其次,黄金比例这一概念也是美学原理中很重要的一点。符合黄金比例的事物比比例协调的事物更符合人们的欣赏水平,也更能符合美感需要。将这一美学原理渗透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能够更好的突出园林整体的形态美和各部分的协调美。

再次,色彩美也是美学原理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色彩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冷暖色系在具体应用时将会展现出不同的效果。对比色和同类色也能够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现美感。不同色彩的应用能够带来不同的美感享受,也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反应,为人们创造者多姿多彩的美感世界。

最后,美学原理中的对比方式也是表现美感的重要手段。对比能够更好的突出要表现事物的美感,能够使景观美感更为突出。对比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形态和色彩的对比,还有动静对比、虚实对比等,凡是能够表现美感的一些反差事物都能够成为对比的对象。

二 美学原理渗透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具体表现

园林规划设计就是要运用各种景观,遵循一定的美学原理,并按照美学规律进行规划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将原理充分的渗透在设计中,使方案给人一种形象美、生态美、自然美、人文美以及实用美的感觉。下面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的论述美学原理渗透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具体表现。

(一)对立与统一的具体展现

对立统一的美学原理广泛的渗透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这样既能够给人一种整齐的感觉,又能够在整齐庄重的感觉中略显一丝欢快的气氛,形成多彩与灵活的空间感觉,这就是对立与统一的魅力所在。就像哲学中的矛盾一样,统一性和斗争性是对立统一的,体现在美学原理上,即庄重和灵活的对立与同一,二者是不可分离的,只有同时具备,才能够展现出园林规划设计的魅力和吸引力。

(二)黄金比例的运用

园林中的景物有大有小,有长有短,形态不一,颜色各异,但是每个景观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能够展现出不同的美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他们在配置的过程中很好的渗透了美学中黄金比例法则,将园林中的花草树木、道路景观以及假山喷泉等按照黄金比例法则进行设计,保持了景观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尽量凸显美感,既不突兀又尽显特色,既不单调又独具魅力。在设计过程中,要保证小型景物的视距为景物高度的1.7倍,大型景物为3.3倍。

(三)色彩美的充分体现

园林规划中需要充分的运用色彩这一元素,规划设计出色彩丰富充满生机的园林景观。色彩有冷暖色系之分,也存在对比色和同类色,每种颜色的表现形式不同,应用的方式也不相同,在设计中需要充分的掌握每种颜色的特色以及其对美感的表现程度,这样运用的才能够得心应手。

首先从冷暖色系来说,暖色系的色彩感觉比较活跃,能够给人一种热烈明快的感觉,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主要用于表现一种欢快的气氛和场景的,能够提高观赏者的观赏热情和积极性。由于暖色系能够给人温暖的感觉,所以也具有迎接远方来客的意思,具有很好的象征性。而冷色系则给人一种较为冷清的感觉,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可以应用在边缘设计中,以增加空间上的深渊感觉,也能彰显一种幽静明朗的感觉。

其次,色彩中对比色以及同类色的应用也较为广泛。对比色主要就是补色的对比,因为补色的对比在色相上面差别较大,能够更好的表现出强烈的效果。这种色彩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主要用于广场和游园中的主要入口出,能够通过强烈的图案和形态的对比凸显出欢快和热烈的气氛。而同类色则是色相的差别不太大的颜色类别,也就是比较接近的色彩,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应用这种色彩,能够在植物组合和景观配置中展现一种层次感,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和自然美感。

(四)对比方式的运用

对比手法的运用能够突出重点,增强要表现的物体的强度和鲜明度,对比强烈,相得益彰,尽显景物的魅力。对比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一种创作手段,景物的疏密程度以及空间的幽曲和宽阔,自然景观的大小和虚实,明暗和高低,色彩和形态等,都是经过强烈的对比手法凸显美感,提高园林规划设计整体水平的。对比手法的运用能够突出重点,充分展现景物中的主次关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主景和背景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的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激发人们的审美感情。

美学原理中对比手法的运用还表现在动静对比上。通常情况下,运动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更能体现美感,引起人们的注意,也就是动态美比静态美更能展现景观的特色。例如园林规划中合理的利用“水”这一动态元素,展现奔流而下的磅礴气势,或者是缓缓而流的缠绵之美,这些动态之景和平静的水面相结合,能够更显水的灵动之美。

虚实对比也能够凸显美学原理在园林规划中的渗透和应用。虚实之间的对比关系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园林景观的布置需要实现疏密有当虚实结合,这样能够展现一种变化多端的艺术下效果,也能够增强园林的层次感。

结束语: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是设计者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创新思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的规划设计,在这个过程中要将美学原理进行充分的渗透,这样设计出的园林景观才能够充分的展现美,能够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本文就以此为出发点,从四个方面对园林规划设计中的美学原理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渗透应用做了论述,希望在今后的规划设计中能够更好的应用美学原理,彰显园林景观的人文美、生态美、自然美和文化美。

参考文献:

[1] 邹艳红 浅谈美学原理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第05期

[2] 莽虹 莽昆仑 城市园林植物配置景观设计的美学原理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第12期

[3] 王宏 浅析园林景观规划艺术设计 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3年第4期

上一篇:创业商机范文 下一篇:创业加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