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16 09:17:49

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篇1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倡导所有的企业“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企业的发展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有必要不断增强企业的精确化管理和精确化营销。报表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不仅是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企业单位决策的重要依据,在企业单位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信息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报表的种类繁多、形式复杂多变,给计算机的实现带来一定的麻烦。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格式,需要重新改写程序,通常需要为每一格式的报表定制编程,使得成本很高并且不具有灵活性。所以企业单位中数据统计分析报表系统的设计一直是研究开发人员的重点研究的问题。

报表情况概述

(一)报表的定义理解。报表,就是将内容信息(一般是数据、文字、图片等)以某种形式组织起来,并将组织结果呈现出来的文件。只要是做数据的呈现,无论数据存在于文本文件内、Excel文件或者是在数据库之内,只要可以将它呈现出来,打印输出格式化的数据信息,就是一份报表。报表作为一种信息组织和分析的有利手段,在各行各业都应用广泛,是信息浏览、分析、打印的有利工具,也是企业信息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报表的分类。按格式可以分为静态格式和动态格式。静态格式报表是由政府等管理组织制定的,格式固定而且复杂,格式与数据来源在开发时就已经固定,在使用时不需要改动,通过开发环境的自带报表组件、应用程序、第三方控件实现,比如财务报表等。动态格式报表数据量较大,数据和格式需要经常变动,用户需要自由定义,所以要有变通性和通用性,比如统计报表等。

(三)报表的构成。无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报表都是由表头区、标题区、表体区及表尾区四个区域组成的。

(四)报表的内容。报表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静态不变的框架结构,即表头区、标题区、及表尾区,这些结构在一段时间内是不会改变的。另外一个是动态的数据,指将数据库内容,经过计算、查询及综合动态的操作,写入到表格中的相应位置。

数据统计分析报表的重要性

向企业的领导和决策部门提供高质量的、准确的、及时的数据统计分析报表是企业数据管理部门的职能。提供高水平的数据统计分析报表是数据经过深加工的最终产品,是统计数据、分析研究的有机结合,为企业领导和决策部门提供优质的服务,是他们分析经济运行态势,制定宏观决策和长远规划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在计算机辅助技术迅速发展,世界市场动态多变,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各种新概念新模式不断涌现,企业开始朝着全球化、敏捷化、智能化、信息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传统数据统计分析报表中存在的问题

常规的数据统计分析报表主要通过纸质报表、Excel报表及专门定制的软件来呈现。而纸质的报表是最为常见的,大多企业的生产自动化的程度不高,计算机的应用不够广泛,工作人员接受创新事物的能力差等原因,所以大多的企业采用的是纸质的报表,数据的统计部门,根据需求手绘制定报表的格式,下发到其他的部门或者是生产的车间内,由部门的负责人或者是车间的管理人员按照要求填写所要的数据或者其他的指标性文字,再返回到数据统计部门。

Excel报表是在纸质报表上的一大进步,简化了纸质报表的很多程序。统计部门可以根据数据的要求在计算机上绘制电子表格,定义要求。通过网络下发到各部门和车间。数据的计算工作可以通过在计算机上引入公式完成。但是这种报表的统计分析工作还得通过统计人员手动汇总计算,统计分析形成最终的报表。

还有就是专门定制的软件,这样的软件并不是通用于所有的部门的,他们有着许多使用的局限性,例如制造企业的管理和设计软件能实现各生产部门的数据统计分析、形成制造业通用的报表,而不能灵活的完成其他形式的报表。

数据统计分析报表系统的设计

数据统计分析报表的设计最关键的环节就是报表的模板和报表的输出,下面就Excel报表模板及利用DDE通信、ACCESS数据库、OLE几种报表的输出方式探讨了数据统计分析报表系统的设计。

(一)利用Excel制定报表模板。通过运用Excel的制表功能,制定出不同的报表模板,不管是检定结果还是鉴定证书等样式的报表,每个报表的模板可以按照不同的数据需求,制定不同的结构,有报表格式、表头、表尾、框架等固定的部分。在制表的过程中由于计算机的智能会自动完成一些简单的合并、对齐、字号、字体等工作。但是对于某些非常复杂的表格编程,上述的自动化程序不起太大的作用,这时我们可以在制表之前就对表格的格式及公式定义做一些设定。这样,不仅减轻了编程与维护的工作量,还提高工作的效率。

(二)利用DDE通信来实现报表输出。Excel是办公必备的软件,也是人们最常用的表格、计算及统计的软件,它不仅查询、浏览的功能强大,而且其中内置的运算函数十分丰富,使用非常便捷。Excel在报表中应用,应用人员得心应手。动态数据交换是Windows平台中能够彼此进行交换数据与发送指令,是完整的通信协议之一。DDE方式的应用,使计算机中的各种程序通过动态数据交换的方式和MCGS来进行数据交换,是实现利用计算机中的资源对MCGS的功能进行扩充的方式,通过动态数据交换使程序读取MCGS数据库的数据,再依据要求把所读取的数据在Excel中显示出来,完成报表的输出。

(三)利用ACCESS数据库来实现报表输出。报表的制作通常是通过报表设计器或利用第三方的Activex的报表控件来实现。但是这两种方法都存在着这样那样不足:报表设计器只适用于制作一些不带有表格的报表,同时它必须与vB所提供的设计器进行结合使用,异常的麻烦;而利用第三方的Activex的报表控件来实现的,虽然相对简便,可以通过套用应用于多种的报表格式中,但是实用性较差,在实际应用中某些功能难以满足实际项目的要求。然而利用ACCESS数据库能解决上述的问题,利用MCGS数据库的访问功能,把采集到的现场数据输Access的数据库中,然后通过MCGS内部函数来调用已有程序,把Access数据库中的数据输入到的Excel的报表中,从而实现报表输出。

(四)利用OLE实现报表输出。它是一种对象连接和嵌入技术,是一种集成应用程序,是一种能够让用户共享各种不同程序的信息资源的技术。OLE技术可以将声音、图像、文字、影像结合于一体的。MCGS组态软件其本身的OLE功能可帮助用户在数据统计程序中十分方便地操作并读取组态软件所采集到的实时数据,从而制成报表。

综上所述,企业数据统计分析报表系统有很多不同的制作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着其优势和缺点,这就要求我们集众家之所长在实践中不断的研究、创新,争取实现数据统计分析报表系统的稳定性、可维护性、可操作性、灵活方便性、安全性,数据的准确性,采用技术标准化、规范化。使数据分析统计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企业领导和决策部门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统计分析篇2

随着采油厂作业区不断精细深入,油井数及注水量也逐年增加,电量录入及分析工作量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对电力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采油厂电力设备的信息化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提出了采用MVC框架的生产用电统计分析系统。通过建立生产用电统计分析系统,实现电力设施和电力数据的统一管理和信息共享。实现电力设施和电力动态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各类分类查询以及统计分析图表功能,提升电力管理日常工作效率,降低工作人员日常工作量,减少统计分析误差,为领导快速及时获取决策数据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

MVC框架;电力管理;统计分析

1需求分析

近年来,油田加大了信息化建设的力度,紧紧围绕油田的发展战略和核心业务,应用驱动,注重实效,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工作逐步规范,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油田信息化已被公认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我国,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企业信息化得到了快速发展,“数字油田”的概念的提出,希望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全面实现油田实体和企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采油厂仍旧采用人工抄表录取分析的工作模式,在繁杂的人工作业过程难免会出现误差,并且偷电漏电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都会对采油厂的利益造成损失。通过建立生产用电统计分析系统,实现电力设施和电力数据的统一管理和信息共享。采油厂电力管理要求,实现电力设施和电力动态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各类分类查询以及统计分析图表功能,提升电力管理日常工作效率,降低工作人员日常工作量,减少统计分析误差,为快速及时获取决策数据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本文基于MVC框架对生产用电统计分析系统进行设计与实现,并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根据电力设施管理要求,建立供用电系统电力对比分析功能。2)根据电量管理要求,建立分系统(采油、注水、集输、辅助、外转供等)电量统计分析及单耗计算功能。3)建立分单位(部门)电量指标执行情况统计分析功能。4)采油厂用电报表自动生成。

2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本系统主要用于采油厂生产用电统计分析,从而提高电力工人的工作效率,为领导快速及时获取决策数据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本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功能模块:基础数据管理,电力设备管理,电量管理,系统单耗数据管理,统计报表分析图表,系统维护,每个模块又包含一些详细的子功能模块。系统体系结构图。

3系统采用的主要技术

3.1数据库服务层设计数据管理采用oracle数据库,oracle数据库是甲骨文公司的一款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是在数据库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产品,系统可移植性好,使用方便,功能强,适用于各类大、中、小,微机环境。它是一种高效率,可靠性好的适应高吞吐量的数据库解决方案。

MVC框架的运用MVC框架是软件工程中一种软件架构模式,MVC框架是web端对MVC架构的一种灵活运用,将web开发分为了模型(model),视图(view)和控制器(controller)3个部分。Model对象包含数据,对数据库进行操作;View用于用户交互,在web开发中则是页面的实现,本系统View还运用了jQuery对页面进行前段代码编写,便于页面开发,以及使网页美观和简化网页操作;Controller使用C#对业务逻辑层进行开发。MVC模型强制性地将应用程序的输入,处理和输出分开。通过业务的分离,使应用系统的结构更清晰,升级,维护更方便。Controller层是MVC架构的核心层,通过Controller的控制实现View与Model的交互,从而满足用户的业务需求。Web开发中直接与用户进行交互的是View层,用户在View层下达命令,View层将用户命令传递给Controller,在Controller的控制下实现Model层数据交互,Model层将数据传递给数据库,Model层接收传回的数据并传递给Controller,View层在Controller的控制下接收数据并且在页面中实现用户想要满足的业务。

4系统主要功能设计与实现

4.1系统模块设计在系统的首页会有登录权限设置,利用登录管理对登录角色进行识别,从而保证了系统的保密性和完整性。该模块判断用户的合法性,只有具有正确用户名和密码的用户才有权限操作数据。1)系统管理员:系统管理员是所以操作人员中级别最高的人员,管理员可看所有的功能模块。2)登录用户:登录用户是普通用户,包含电工等人,能够对电量进行录入,以及查询功能。

4.2系统的实现本系统分为两大部分用于完成用户的需求。1)子系统一为数据管理系统:主要分为基础数据管理,电力设施管理,电量管理这三大部分。基础数据管理设置如下功能模块:电力设施归属单位管理、电表分类管理、耗电类别管理、采油方式管理。本模块主要对电表,耗电类别,采油方式进行统计录入,便于对电量进行分析,为用电设备与生产结合提供数据支持。电力设施管理设置主要完成以下功能。电力线路管理:通过建立电力线路基础数据信息,实现电力线路号信息的下拉选择操作,确保信息的一致性和唯一性。杆号信息管理:杆号从属于某条具体的电力线路,一条电力线路包含有多个杆号。电表信息管理:电表安装在某个杆号线路的具体用电设备处,如变压器、采油井、注水泵、一厂外的油田内部其他单位、油田外的其他单位等。电力线路、杆号。电量管理管理模块:电力工人到用电设备现场进行电表统计,然后将每月的电表数据录入电量管理系统。电力科管理人员将电力工人录入的数据进行审核,系统会自动将异常的数据标示出来,便于审核人员审核。通过审核后电量便会录入系统默认不能修改。2)子系统二将子系统一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与统计,形成数据报表以及柱状图。子系统二是本系统的主要业务模块,将基础数据录入后,自动生成统计报表,用于用户对用电进行分析,将电量与生产相结合,从而提高生产效益。主要包含系统单耗数据管理,统计报表统计图表这两大部分。系统单耗数据管理模块:主要将用电与单耗进行对比,得到用电量与生产效益之间的关系,然后得到单耗数据表格,为用户提高生产效益提供数据参考。统计报表统计图表模块:本模块主要将子系统一的数据进行统计,产生用电月表年表等。通过Excel表格或柱状图将用电量进行显示,更加直观地展现用电量变化以及更好地跟生相结合。主要报表的生成能够帮助领导对电量有直观地认识,提高油田电力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4.3前台功能实现1)本系统通过建立生产用电统计分析系统,实现电力设施和电力数据的统一管理和信息共享。电表是本系统管理的主要对象,电表信息的录入界面如图3所示:2)本系统的特点在于能够将生产用电与实际生产结合起来,当电量录入后能够自动生成各种报表以及柱状图,为领导快速及时获取决策数据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使用jQuery让View层的各种报表更加直观地展现给用户。并且使用了Excel表格与柱状图两种方式展现用电量与生产关系。用电量月报表。

5结束语

本文针对传统采油厂作业区对电力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围绕“数字油田”的概念,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全面实现油田实体和企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提升采油厂电力管理效率,并将用电与生产相结合,设计和实现了“基于MVC框架的生产用电统计分析系统”。该系统基于MVC框架,有效地将数据模型,业务逻辑和数据表现三个功能模块,三个模块相互分离相互合作,各层之间耦合度降低,从而当系统功能发生改变时,能迅速变化满足用户的需求。系统实现采用了jQuery对视图层进行优化,数据模型采用了oracle数据库进行管理,业务层采用c#进行编程,并且具有易于理解,编程工作容易完成,快速开发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张岩.基于MVC架构的电费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长春:吉林大学,2015.

[2]薛峰,梁锋,徐书勋,等.基于SpringMVC框架的Web研究与应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

[3]毕建信.基于MVC设计模式的Web应用研究与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2006(4).

[4]李园,陈世平.MVC设计模式在平台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13).

[5]张宇,王映辉,张翔南.基于Spring的MVC框架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10(4).

[6]朱传宝,李从东.基于.NET平台的电力基建信息管理系统[J].计算机工程,2006(14).

[7]王冬梅,曲京,史浩,等.中国石油数字油田建设探索与实践-A1A2从设计走向实现[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0(6).

统计分析篇3

【关键词】统计信用 统计数据 质量分析

前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如何在海量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或者对关键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统计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一方面要提升信息统计者的综合水平,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数据统计质量标准,以此提升数据利用效率。

一、统计信用与统计数据质量概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中包含的信息量越来越大,数据统计工作在企业以及政府工作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一方面可以从海量数据中获取自己需要的数据,另一方面可以根据统计结果发现某个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为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数据统计工作的开展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信用问题,二是质量问题,这两个问题直接影响统计工作质量,同时也影响企业或者是政府部门的信誉度。

我们可以将统计信用理解为信誉等级,主要由两方面决定:一是获取数据时要采用科学的手段,不允许统计工作者非法操作或者是违规操作;二是被统计者在配合调查统计工作时,要提供真实数据,不允许作假,统计工作者需要将统计结果真实完整的反应出来,否则统计信用将会降低[1]。

而统计质量则可以理解为统计数据与统计工作之间的关联度,所获得的数据越有利于统计工作的开展,说明统计的质量就越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统计数据质量:一是数据的完整性,从一类人群中获取信息时,如果选择抽样调查的方式,抽样对象的类型也要全面,切忌以点概面;二是获取数据的及时性,很多信息只有及时获取才有价值,例如在统计某产品某个月在市场上的销量时,如果下个月再去统计,结果就会失真;最后是数据的真实性,要求统计者以及被统计者都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高质量的数据统计能够全面、真实的反应出某个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是准确预测出某个领域的发展趋势,以便管理者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2]。

二、提升统计信用与统计数据质量的方法

(一)提升统计信用的方法

首先,从这项工作本身来说,要进一步完善统计工作系统,为各项统计工作的开展提供标准、依据和平台,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该系统要具备以下功能:第一,对统计工作流程进行设置,开展数据统计工作时需要按照该流程进行;第二,对统计信用进行客观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评定信用等级。该系统的完善和落实可以避免违规操作问题的发生,对统计者以及被统计者起到一种监督作用,保证统计数据真实可靠,全面完整的反应问题。

其次,从统计工作人员的角度来说,要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不断学习新的统计方法,用更加科学、专业的手段获取统计数据;第二,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培训,用负责人的态度做好每项统计工作,遵循客观实际的原则,避免统计过程的主观性。总之统计人员综合素养会对统计信用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必须予以重视。

最后,从被统计者的角度来说,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对统计信用的认识。由于大部分统计工作面对的对象都是普通民众,只有民众配合,主动提供真实数据,统计信用才能得到保证。要加强统计工作的宣传力度,一方面要使其认识到统计工作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是其认识到自己提供的数据可能会对统计结果造成哪些影响,作为一个被统计者应该如何提供更加真实、完整的数据。只有公众愿意配合,统计工作才能顺利开展,统计信用才能提升[3]。

(二)提升统计数据质量的方法

首先要完善质量标准,所有统计过程或者是统计结果都要将该标准作为参照。以往统计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统计标准缺乏认识,没有对统计结果进行科学评定,或者是评价标准参差不齐,统计数据质量标准的建立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统计工作结束以后,将数据分类进行严格考核,如果数据质量不满足要求,则视为统计结果无效。有了统一标准的规范,数据统计质量自然就会得到提升。

其次,要重视原始数据收集与管理,统计工作的宗旨就是通过数据反映一些问题或者是预测某种趋势。收集与管理好这些原始数据,不仅可以降低工作量、提升统计效率,同时可以有效避免数据失真问题,提升统计数据质量。

最后是要建立健全数据质量审查体系,一方面要统计过程进行监督,防止出现违规操作行为,另一方面要对统计结果进行审查,一是可以使用先进的审查工具,二是可以随机抽取被统计人,确认所获取的数据是否真实。数据质量审查体系不仅可以有效防止违规操作问题,同时可以保证数据质量满足应用要求。审查工作是统计数据在公布和应用之前的最后一项工作,也是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必须予以重视[4]。

三、总结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统计工作逐渐受到政府、企业乃至个人的重视,将数据统计结果作为各项决策的依据。统计工作是数据应用的第一步,统计信用以及统计数据质量直接决定数据应用效率,本文从统计工作系统、统计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三个角度分析了提升统计信用的方法,又从质量标准、原始数据以及审查体系三个角度分析了提升统计数据质量的方法,旨在提升数据应用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凤,程书强.企业统计数据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10(12)05:56-59.

[2]侯瑜.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要素分析、问题及建议:TQM视角[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4,14(16)03:1-6.

[3]钱海婷,李凤.企业统计数据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14(17)07:109-112.

统计分析篇4

[关键词]统计分析 国民经济 科学评价 社会经济

[中图分类号]F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037-01

一、统计综合分析的概念和特点

(一)统计综合分析的概念

统计综合分析,就是指根据分析研究的目的,在相关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下运用统计方法、以统计资料为依据、结合具体情况、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客观事物进行科学分析和综合研究,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性,提出解决矛盾的办法的一种逻辑思维活动。它是整个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统计工作的最终坏节,其好坏直接影响统计的质量。在统计实践中,只有开展统计综合分析,才能更好地发挥统计的作用,为各级领导和有关方面的单位提供有数据、有情况、有分析的资料,为制定计划和规划,实行宏观调控,决定有关方针、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统计综合分析的特点

1.以统计数据为基础,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统计综合分析是对所研究事物进行剖析,从有关统计指标数值中研究其联系、差别、矛盾,摆情况、揭矛盾、找措施。统计综合分析也不是单纯的数字罗列,而是将真实的数据与生动的情况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综合掌握事物的联系和变化过程,掌握事物量变的关键点、最佳度,综合深入探索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进而提出可行的对策。

2.统计综合分析的目的在于提出办法解决问题。分析方法是手段,解决问题是目的。统计综合分析要求对所计算和研究的问题作出周密的分析和正确的判断与评价,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和办法。所以,统计综合分析是更高级的认识和研究问题的阶段。

3.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统计综合分析要认识问题的全貌,掌握现象运动的全过程;要运用有关科学,诸如经济计量学、系统工程等分析方法。在进行综合分析时要根据研究事物的特点和研究目的,选择符合实际需要的一整套分析方法体系来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二、统计综合分析的任务

(一)综合分析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诸如,进行国情国力、经济效益、产品质量、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结构、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分析,找出矛盾,发现问题,作出正确判断,提出解决办法,及时为有关方面提出进行宏观调控、预警和监督的建议。

(二)综合分析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资料,研究其规律性问题。认识规律、驾驭规律,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现状与发展变化规律性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分析。由于社会经济现象较自然现象复杂,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交错影响。统计预测分析,要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进行正确分析,以使预测分析更接近实际,进而为决策提供参考数据和建议。

(四)综合分析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及其他某些专门问题,揭示其先进与后进的差距,展示优劣、快慢,揭露矛盾,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为改进工作、开创新局面提供依据。

三、统计综合分析的形式

(一)专题性的分析。这主要是就社会经济现实状况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而进行的专题调查的研究分析。专题性分析的范围虽然可大可小,内容可多可少。但是,一般都强调内容的专门性、形式的多样性、表达的灵活性和剖析的深刻性。这种分析一般要求分析研究具有针对性,单刀直入,深刻解剖,摆观点、揭矛盾、提建议。这种分析最忌面面俱到、泛而不专。这种分析目标更集中,重点更突出,认识更深刻,是最常用的一种分析。

(二)总结性的分析。这主要是从多方位和一定过程的角度进行综合研究。其主要特点是全面性、系统性和综合性。例如,对微观企业的人、财、物,供、产、销运营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又如,宏观地将整个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速度、重要比例、经济效益,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与积累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研究等。此种分析的目的是对全局作出总评价,反映总变动趋势,从错综复杂的联系和发展中揭示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原因,探寻对策。这种分析要求实事求是,正确总结,科学评价,切不可浮夸虚假。

(三)进度性的分析。这主要是从事物发展的历程角度所进行的分析,如生产进度分析、工程进度分析、工作进程分析等。进度性的分析分为一般性进度分析和战略性进度分析两种。前者主要是就各级领导关心和社会敏感性很强的问题进行分析;后者主要是就影响全局未来发展的、较大的趋势性向题进行研究。进度性的分析要求有很强的时效性,它最忌讳“雨后送伞”、“马后炮”。

统计分析篇5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分析;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管理信息简介

1.1、管理信息的定义

管理信息就是人类社会为了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效用价值,而综合采用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各种信息进行控制的活动。

1.2、管理信息的过程

管理信息,总体来说,就是在对信息实施管理过程中人类做的一系列活动,即收集、加工和输入、输出的信息四个动作。而信息管理的过程,则包括信息收集、信息传输、信息加工和信息储存。

1.3、管理信息的特征

因为管理信息是管理的一种,所以管理具备的一些基础的特征,比如其职能是预先的计划、精准的控制、有效的领导、可控的组织。

2、系统分析

对于系统分析来讲,其在实际运用中是有目的、有步骤的对原有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判断与提高的过程。管理信息系统在对人员进行分析时采用了现代的管理理念、技术、科学方法和工具,对信息管理系统的目标、结构、功能、使用环境以及企业的经营销售活动、生产计划的编制和优选、资金投入和人材需求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决策方式。由于HMMS中的子系统在实际中已经开始使用,而在系统中采取的是软件工程设计的理念和层次分布结构的设计方式,还利用了先进的开发工具,让系统整体上呈现出清晰的结构、分明的层次性,在每个子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与交接简洁而规范。

现行系统调查分析根据相关人员对现行企业现状的分析调查,其主要的目的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整体过程、管理水平等有一个全面的分析与研究,从而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以此作为开发新系统的原始数据。调查的具体范围和内容如下:主要调查的方向是企业的信息流、物流与资金流,第一,企业生产的具体方向、生产的主要方法与特点、管理机制与职能结构的设置。第二,生产管理主要包括生产与辅助过程、生产准备与技术准备以及库存管理等。第三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有市场预测、物资供应、产品销售与服务等。第四,企业财务会计和成本核算。第五,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第六,企业产品的主要组成。第七,企业计算机设备和人员的分配状况、资金、厂区总图等。第八,对企业信心管理系统发展的约束条件与存在的一些问题。

2.1、现行系统调查分析

根据相关人员对现行企业现状的分析调查,其主要的目的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整体过程、管理水平等有一个全面的分析与研究,从而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以此作为开发新系统的原始数据。调查的具体范围和内容如下:主要调查的方向是企业的信息流、物流与资金流,第一,企业生产的具体方向、生产的主要方法与特点、管理机制与职能结构的设置。第二,生产管理主要包括生产与辅助过程、生产准备与技术准备以及库存管理等。第三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有市场预测、物资供应、产品销售与服务等。第四,企业财务会计和成本核算。第五,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第六,企业产品的主要组成。第七,企业计算机设备和人员的分配状况、资金、厂区总图等。第八,对企业信心管理系统发展的约束条件与存在的一些问题。

2.2、绘制现场工作流程图

现场工作的流程图是根据原系统的某项具体业务工作来进行阐述的过程,经过各机构以及人员之间的业务关系、作业顺序与信息流向和工作特点等进行具体的描述,从而显示出实际业务工作的详细处理过程和处理方式。

2.3、绘制事物流程分析

图事物流程分析图的实质是业务流程图,其使用的是预定义的符号,对工作中的业务执行过程和工作情况进行抽象的描述,这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基础。

3、系统设计

目前常见的MIS开发方法有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SSA&D)、原型法和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其中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地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是面向功能和数据流的软件开发方法,具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成功的应用实例。而原型法和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法都是自底向上的开发方法,存在着系统结构不合理,各部分关系失调的问题,不适合于大型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系统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系统分析阶段确定的系统逻辑模型,具体设计出运行效率高、适应性强、可靠性高且经济实用的系统实施方案。

(1)功能建模

功能模型是对规划系统功能结构的概括性描述。功能模型的构建可以参考企业模型的“职能域―业务过程―业务活动”的层次结构和数据流程图中的各层次处理,它们之间有着大致的对应关系。也可用业务系统规划方法使用(CRUD)矩阵进行子系统的划分。MIS系统在企业模型和处理模型的基础上,按照“子系统;功能模块;程序模块”的层次结构建立了功能模型。整个系统划分为.-个应用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综合事务管理、计划管理、财务管理、文档管理、资产管理、工程设计管理、工程动迁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管理。前九个子系统与企业模型中的九个职能域相对应,最后一个子系统“系统管理”,是计算机应用系统特有的而且是必须有的子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用户管理和安全管理。对上10个子系统进行进一步的划分为相应的功能模块和程序模块。

(2)数据建模

数据模型是表示现实世界的一种方法与工具,是一种描述数据结构的专门技术,它是数据库设计的核心与基础。从现实世界的角度来看,数据模型所表示的是实体与实体之间的联系。建立的数据模型分为两层:概念数据模型(CDM)和物理数据模型(PDM),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规律。提供可视化的E-R图绘制环境,实体通常由文档或访谈中的名词表达(地点、人物、概念、事件、设备等)抽象而成,用户视图是主要的实体来源,实体与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存储有大致的对应关系。数据建模的艺术性更甚于科学性,但对CDM进行检验能提高模型的质量,与现实世界更相符,可用的校验方法有:

1)利用工具自带的校验功能进行语法检验;

2)利用各种可能提出的对模型所指的数据库结构的查询来检验模型是否能满足客户的信息需求;

3)用生成的PDM来修正CDM;

4)根据1NF、2NF、3NF来检验CDM。

根据CDM可自动转化成PDM,避免了传统手工设计数据库表单的繁琐,可以根据CDM生成多种数据库的物理模型,包括基表、建立索引、主键、外部键、触发器和存储过程等,生成相应的Scripts语句和完整的设计文档,包括PDM、实体与数据元素列表等。根据调查中了解到的信息流量估计每个物理表单在信息系统运营期间产生的纪录数,根据记录数可计算出整个数据库的大小,给信息系统硬件存储容量的规划打下基础。

(3)网络规划

网络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在分析苏建公司网络现状和信息系统对网络需求的基础上提出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整体最优的基础上再分别提出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群件系统的选型方案,最后给出升级方案和费用概算。

(4)分步实施规划

分步实施规划就是规划各个应用子系统的系统实现时间表,必须考虑急用先上的原则、CRUD矩阵中各子系统与数据库的关系和每个子系统的难易程度,SSRCC_MIS经过规划分三个阶段实施。

管理信息系统还存在着巨大的开发空间,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能与经济效益,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加强对其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高云.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J].电子测试,2014,09:87-89.

[2]陈斌.管理信息系统在税务管理中的应用[D].西南财经大学,2000.

统计分析篇6

[关键字]县级统计分析 方法 步骤

一、县级统计分析的含义与特征

(一)县级统计分析含义

县级统计分析是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利用统计调查整理所掌握的大量数据及相关资料,运用统计所特有的方法,对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及关联现象进行分析研究,透过客观现象的数量表现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性,从而揭示矛盾,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措施的一种对现象的研究过程及对现象深入的认识过程。统计分析是统计实践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统计设计、统计数据收集和统计数据整理的延续和深化,是完成课题研究的必经阶段。

(二)县级统计分析的特征

根据上述县级统计分析含义可以看出,县级统计分析具有如下特征:

1.数量性。县级统计分析首要特点就在于它是对事物的数量方面进行研究。它的分析对象就是在信息搜集过程中获得的大量数据资料。统计分析的过程和结果都是通过数字、符号、公式和图表等数学语言表达的。统计分析的目的就是要反映这些数量的现状和发展变化趋势。

2.工具性。县级统计分析只是一种调查研究的方法和工具,它本身既不是调查的目的,也不能代替调查研究本身。它受到调查研究的对象、目的和任务的严格制约。调查研究的具体课题决定了统计分析的具体目的和任务,决定了它所要采取的具体方法、程序和指向。

3.客观性。县级统计分析只能如实地反映繁杂的数量资料所体现的内在特征和规律。县级统计分析的基础是客观存在的原始信息,研究者不能根据自身的好恶进行取合。统计分析的客观性使得分析结论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4.综合性。县级统计分析的对象是事物的总体数量特征,其构成是多层面、多角度的,而且影响总体数量特征变化和发展是多因素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统计分析可以综合、全面、系统地分析所获得数据的所有变量,所有因素,全面描述、推断事物现象的总体数量特征。

5.科学性。县级统计分析是建立在数学科学基础之上的,它所采用的方法、程序都有科学依据作保障。统计分析的运算结果、推论是可靠的,在预测时,既能计算出指标值的范围,又能指出其可靠程度。

二 县级统计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一)县级统计分析的方法

1.大量观察法。大量观察法是指对现象总体足够多的单位进行调查与分析,以认识事物的总体特征与规律性的方法。县级统计分析运用大量观察法是由于分析研究对象的大量性、复杂性与分析研究的目的所决定的。大量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是在诸多因素的错综作用下形成的,各单位特征及其数量表现有很大的差别,县级统计分析的目的是认识所研究现象总体特征与规律性。因此,不能利用对个别单位、少数单位的数量特征的观察分析来判断总体特征与规律性。

2.统计分组法。统计分组法是指根据现象的内在性质和县级统计分析研究的任务要求,将总体各单位按照某种标志划分为若干组成部分的方法。统计分组法是分析总体内部差异的重要方法,通过分组可以分析总体中不同类型的性质以及它们的分布情况以及内部的构成和比例关系。通过分组还可以分析现象间的依存关系与量变界限。统计分组法在县级统计分析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正确使用统计分组法进行县级统计分析的关键是科学选择分组标志。

3.综合计算分析法。综合计算分析法是指运用各种综合计算的统计指标数据,反映、分析现象总体的一般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方法。对大量的原始数据经过整理汇总,计算各种综合指标,可以显示出现象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总量规模、相对水平、集中趋势、离中程度,具体包括对比分析法、集中趋势分析法和离中程度分析法;描述现象的动态发展过程以及现象间的数量依存关系,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动态趋势分析法,指数分析法和相关与回归分析法;还可以根据部分单位的计算分析数据科学推断总体数量特征,包括抽样推断法,等等。

(二)县级统计分析的步骤

1.确定县级统计分析的目的和任务。确定县级统计分析的目的和任务是进行县级统计分析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县级统计分析是为调查研究服务的一种统计工具,必须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任务确定县级统计分析对象,进行县级统计分析设计,合理选择统计分组标志、数量界限以及综合计算分析的方法。必须使县级统计分析围绕调查研究的课题展开。

2.统计资料整理。在进行统计分析之前,必须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整理和加工,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统计资料整理的核心工作是统计分组,统计分组的关键是正确选择分组标志。统计资料整理是统计分析的基础工作。

3.根据变量值特点选择计算分析方法。统计调查中所得到的数据有不同的分布特点和类型,要针对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计算分析方法,将现象的数据特点、类型与计算分析方法的适用条件相匹配。否则统计分析出的结果可能会歪曲事实,不能客观、公正地描述现象的存在状态和准确预测、推断未来。

4.计算统计分析数据。计算统计分析数据是统计分析的中心任务。根据统计资料整理的结果与选择的计算分析方法,围绕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任务,计算分析反映现象对比关系、集中趋势、离中程度、相关程度、动态变化等的指标值,以此使原始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特征显示出来,概括描述出总体的静态数量特征和动态趋势性等。

5.提出统计分析报告。统计分析报告是统计研究分析过程的概括总结,是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的重要表达方式,是统计研究分析的工作成果。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以统计研究的任务、目的为出发点,从分析现象基本的数量关系人手,对统计调查整理的资料、数据进行科学的归纳、综合、推断和论证,科学描述所研究课题的现状或预测未来,推断总体,阐述观点,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张立君,滕绍娟,刘威,统计基础与应用[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5

统计分析篇7

关键词:《档案管理》;2012年;文献计量;统计分析

1 引言

《档案管理》创刊于1986年[1],连续入选中文核心期刊,刊发了大量高被引的论文,备受业界关注。为客观准确地反映《档案管理》2012年的载文情况,作者对当年刊发的全部文章进行了各项统计。为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对关键词作了必要的规范,归并了重复引文,剔除了无文献来源的注释性引文,并对全部引文逐一进行了核对,修正了引文中的差错。

2 统计分析方法

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该刊2012年刊发的文章从栏目发文量、作者及地域和机构、主题、基金论文、引文类型及年代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运用CNKI检索了被引情况。根据载文实际和统计分析的需要,作者统计分析不含“通讯”、“卷首语”、“文摘”等栏目的文章,主题统计分析不含无关键词的文章,引文统计分析不含无参考文献或参考文献类注释的文章。

3 载文统计分析

3.1 载文栏目发文量。2012年《档案管理》设置有“卷首语”、“理论探讨”、“争鸣”、“业务研究”、“局馆长访谈”、“专题沙龙”、“调查报告”、“海外采风”、“工作园地”、“史料钩沉”等18个栏目,共刊发文章277篇,表1是主要栏目的发文数量。发文量集中于“工作园地”、“业务研究”、“调查报告”和“理论探讨”四个栏目(表中单列了占比)。

3.2 作者分布。作者统计针对“工作园地”、 “业务研究”、“调查报告”、“理论探讨”、“海外采风”等9个栏目的242篇文章,其中独著210篇,两人合著28篇,三人合著4篇,分别占统计文章的86.78%、11.57%和1.65%。

3.2.1 作者发文数量。最多的发文6篇,共两人,发文3篇以上的作者共12人(“+”后为第二作者发文数),另有马帅章等28人发文2篇(含非第一作者)。

3.2.2 第一作者地域分布。以第一作者发文最多的为河南作者(168篇),其次是北京(9篇)、山东和上海(各8篇),发文作者涵盖了19个省市。河南省又以郑州、开封、濮阳作者发文数量居多(105篇)。

3.2.3 第一作者机构分布。由于有些文章作者单位不够具体,对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有一定影响。242篇文章中,各类院校和各级各类档案馆(局)的作者占比较高,分别发文102篇和82篇。

3.3 主题分布。关键词是从文献的标题、摘要和正文中选取的,能够反映文献的主题[2],因而选用关键词进行主题分析。2012年《档案管理》中有关键词的107篇论文共有关键词401个,篇均3.75个。涉及关键词305个,最多的仅出现8次,可见分散度较大。为较好地反映文献主题,可将表达相同或相关概念的关键词进行必要的统一,如将“档案馆”、“档案局”、“档案部门”等统一为“档案馆”。规范统一后,利用自编的软件处理得到以下统计结果。

3.4 基金论文。2012年基金项目论文共25篇,基金论文占比超过10%。其中,河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转变档案行政管理职能研究》、《档案执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各发文3篇,河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档案立法技术研究》发文2篇,基金发文量如表4所示。

3.5 引文统计。2012年《档案管理》文章中,列有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类注释的论文96篇,共有引文725条(其中外文13条),篇均引文7.55条。从年代分布看,2005年后的引文数量占66.62%。引用文献类型中,期刊论文最多,占比达70.62%,其次是电子文献、图书和学位论文。表5列示了引文的年代分布(“其他”为1980年前或无法确认年代的)。

引用文献中的期刊论文共涉及期刊139种,其中以档案类期刊为主,排在前9位的都是档案核心期刊,其次是非核心档案类期刊和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

3.6 被引统计。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截至2013年4月23日,2012年《档案管理》刊发的被引论文达25篇,其中《中部六省市级档案网站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估结果分析》被引3次,《浅谈事业单位档案的信息化建设》等两篇各被引2次。表6列示了十种档案学期刊2012年发文及被引情况。

4 结论

通过以上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4.1 从栏目发文分布看,“工作园地”、“业务研究”、“调查报告”和“理论探讨”四个栏目是发文主体,“工作园地”和“业务研究”两栏目的发文量超过发文总数的一半,表明《档案管理》特别注重结合工作实际,与其“以业务指导为主,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1]的定位是一致的。

“卷首语”是许多档案刊物共有的栏目,但《档案管理》六篇卷首语的内容均为“档案依法行政管理”,对做好档案工作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4.2 载文中独著文章居多,发文2篇以上的作者超过40人,他们独立或合作发文的数量超过100篇,表明《档案管理》已形成较为稳定的作者队伍。但作者以个人自由研究为主,论文合作程度偏低[3]。

发文作者的地域和机构数据表明,《档案管理》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注重反映本省的研究成果,注重各级各类档案馆(局)的业务交流,不断传播和促进学术研究。发文作者集中在各级各类档案馆(局)和各类高校,反映了这两个系统科研能力较强[3]。

4.3 从关键词的词频可以看出,《档案管理》2012年特别注重刊载“档案执法”、“档案法规”和“立法”方面的文献,同卷首语的内容相呼应。此外,“档案馆”、“档案”、“档案管理”、“档案鉴定”、“档案服务”等也是刊载的重点,有很强的实际工作指导价值。但列有关键词的论文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题统计结论的准确性。

4.4 基金项目多为与档案工作相关的省部级以上项目,基金项目级别较高。基金论文占比虽不算高,但针对性很强,较充分地反映了档案科研特别是档案执法和立法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

4.5 引用文献表现出期刊论文多、核心期刊论文比重大、引用年代新的特点,表明刊载的论文注重高水平档案学研究成果的吸收,注重图书情报领域研究成果的借鉴,同时广泛吸纳其他学科的成果。但列有引文的论文偏少,有些著录不准确,外文引文较少。

4.6 尽管统计的时间段较短,而论文的被引和被引率均有较大的滞后性[4],但截至2013年4月23日的2012年载文被引同其他档案类期刊2012年载文被引的对比表明,《档案管理》有较高的被引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刊在档案类核心期刊中有较高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档案管理》杂志社.《档案管理》简介[EB/OL].(2011-04-25)[2013-04-01].http:///w_NewsShow.asp?ID=0:2628.

[2] 倪丽娟,于淑丽.档案学研究热点分析——基于2004~2008年《档案学研究》、《档案学通讯》论文关键词的词频分析[J].档案学通讯,2010(1):19~22.

[3]袁小翠.2005年~2011年我国档案信息化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 档案管理,2011(6):60~62.

[4]孔春苗.基于高被引论文的中国档案学研究现状分析[J].档案管理,2010(3):54~56.

统计分析篇8

关键词:统计分析 对应分析 应用

一、前言

统计分析方法可以通过软件进行操作,spss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软件,能够提供各种统计分析方法。

二、统计分析内容的分类

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多种多样的,这些认识可以是企业生产的规模,可以是企业生产机器的稳定性,可以是一个地区的教学质量,可以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也可以是一个时期的经济形势或环境等等。撇开这些形形色色的形式内容,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目的来看可分为表面认识和本质认识两种。本文将这种从形式内容中抽象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称之为统计分析内容。表面认识就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特征的认识;本质认识是从客观事物表面特征出发,最终得到超越客观事物表面特征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同样,与统计分析内容相对应的统计分析(方法)就可分为表面分析和本质分析两种。在统计分析方法的使用上,形式内容的认识与统计分析方法的关联不大,反而是在统计分析内容认识(对客观事物表面认识和本质认识)上,分析方法的使用差别较大,因此本文主要从统计分析方法的角度对统计分析内容加以细分。

1、表面认识

表面认识是一种以认识具体客观事物表面特征为目的的认识。对具体客观事物表面特征的认识,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出发,还可以分为事物描述认识和事物评价认识两种。

(1)事物描述认识。事物描述认识是指只对具体客观事物作纯粹的描述,而不加任何主观意见的认识,如集中趋势描述。从认识内容的复杂性来看,事物描述认识又可分为简单描述认识和综合描述认识。简单描述认识是对具体客观事物的一种现象(变量)特征的认识,如认识一群企业的规模。综合描述认识则是结合具体客观事物的很多现象(变量)对具体客观事物的特征加以认识,如认识事物在两个定类变量中交互分布等。综合描述不是简单描述的组合,而是简单描述的提升。

(2)事物评价认识。事物评价认识是指对具体客观事物的某种特征给出人为意见或判断的认识。评价分析通常给出定性结果,如判断两种产品某种性能的差异是否存在。按评价内容来分,评价分析主要包括事物成绩评价分析和事物间差异评价分析两种。事物成绩评价按评价所依赖的现象多寡还可分为简单评价和综合评价。

2、本质认识

本质认识是一种以认识普遍客观事物本质为目的的认识。本质认识仍以特定样本事物的数据为依据,但认识的结果已经远远超出样本事物的范围。撇开具体事物后,人类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则主要体现为对普遍事物的现象(变量)自身规律的认识和对普遍事物的现象(变量)间关系规律的认识。这两种认识还可以给他们一个更简单的名字,就是单现象本质认识和多现象关系认识,这也可以看作是本质认识按现象复杂性的划分。

三、对应分析的基本思想

对两个定性变量进行相关的分析时,因定性变量的数据是离散的,所以将两个变量的多种状态数据转换为列联表的形式进行处理。经数据转换形成的列联表是一个nxp的矩阵(第一个变量为n种状态,第二个变量为p种状态),对应分析也就是围绕着这个矩阵进行的。考虑将这个矩阵的行、列分别做降维处理,减少变量的状态,因子分析则是较好的降维方法。

在因子分析中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r型因子分析和q型因子分析,即对指标作因子分析和对样品作因子分析。由于r型因子分析和q型因子分析是反映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因此可能他们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对应分析就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统计分析,从r型因子分出发,直接获得q型因子分析的结果,将指标和样品分析的结果同时反映到相同坐标轴的一张二维图形上,对问题进行较为直观的分析。

四、分析内容与spss分析方法的关系

统计分析内容和spss分析方法的关系,表现为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相同的分析内容可以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不同的分析内容,可以使用相同的分析手段。用同一种分析方法完成的分析,其分析内容属表面分析还是本质分析取决于你的认识目的。如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方法,可以用来分析一个班(校)中男女成绩差异是否显著,也可以用来分析性别变量对成绩变量

的影响是否显著。前者属表面分析,后者属本质分析。因为前者着眼的是一个班(校)的学生的成绩特征,后者着眼的是性别和成绩两种现象的关系。正因为本质认识着眼的是普遍现象的特征,因此要求样本量应足够大,显著性水平应足够高。对于表面认识,因为它认识的是样本特征,因此样本量大小与认识目的无关,显著性水平要求也可低些。

从二维图中可以看到,消费结构中的8个项目和17个地区分为4类。1.医疗保健、衣着类: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宁夏、新疆;2.食品、居住类:安徽、江西、湖北、重庆、四川、贵州;3.交通和通信、杂项商品和服务、教育文件娱乐服务类:北京、湖南;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上海、广州。从这4类中大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国目前的消费结构和地域有较大的关联。当然以上结论较为直白,要想得出更理想的结论,还需对数据运用其他方法进行挖掘。不过,以上结论大体上得出了较为满意的探索性结果,也由此可看到对应分析在统计数据分析应用中的魅力。

六、统计分析中运用对应分析应注意问题

事实上,虽然对应分析有不少的优点,但在一些方面尚有缺憾,在运用时也需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对应分析不能用于相关关系的假设检验。它虽然可能揭示变量间的联系,但它不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的联系是否显著。因而,在运用前要xz一检验两变量的相关性。

2、在对应分析中所做图形为了直观通常是二维的,这种做法是一种降维的方法,将原始的高维数据按一定规则投影到二维图形上,投影后的分类大多数情况与原始数据大体一致,但也可能与原始高维数据的分类有较大的差异情况存在。

3、对极端值敏感。在分析过程中,极端值(野点子)对对应分析的结果影响较大。在进行分析之前,要将列联表中的数据审视,避免极端值的存在。比如,列联表数据应正值,若有为零的数据,可视情况将相邻的两个状态合并。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统计分析当中,通过合理方法的应用能够大大简便运算过程,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为生产生活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王玉荣.统计数据分析软件的应用概述[j].数据管理,2012,11(3):5—6

上一篇:概率统计范文 下一篇:多元统计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