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范文

时间:2023-10-05 21:30:46

全球金融危机

全球金融危机篇1

全球化把美国的金融危机带给世界各国,把世界经济拖人危机的泥潭……,各国为此纷纷出笼“经济刺激”政策刺激经济复苏,在成效显现之后又在研究刺激政策如何“退出”。中国借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卓有成效地实现了经济增长的“V”型回复。

全球化有两面刃:让大家共享荣景,也让众生共渡危机。在景气时,人们褒扬全球化之舞;在危机时,人们则转而质疑和垢病全球化。在危机后,我们对全球化应该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1 全球化有多大的推动力,就有多大的冲击力

全球化的载体有信息流、人流、商品流和金融流(包括资金流和各种金融产品)。

信息流拥有顶级的流动性。网络化为信息流洞开了多维空间,全球涌流的信息宛如风流云散。金融流具有极好的流动性。现代金融市场为丰富的金融产品和不断创新的衍生产品开创了广泛便捷的渠道。如果说信息流是“气”态的,金融流便是“液”态的,商品流乃是固态的,人流则是“生”态的。

全球化增加了多少“流动”性,增强了多少流动力,同时也就潜伏着多少野性和破坏力。一旦这些流动性泛滥成灾,人们就会穷于应付。全球化为世界增加了广泛而便捷的联通性,缩短了人们的时空距离。然而,全球化在顺境时具有多大的功效,在“流感”来袭时,就具有多大的传染性。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引致的世界经济衰退就是很好的佐证。

全球化使世界联成一个庞大的有机体,局域的影响会很快扩散到整体。我们在享有全球化的成果和功效时,很可能也在增加系统的应力和风险。数千亿美元的顺差,5千万吨钢材的净出口,世界市场可谓大矣!可一旦美国人囊中羞涩,减少消费,世界需求不振,中国出口立马萎缩。看似很远的寒流,眨眼就吹到面前,冷入肌骨。

2 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经济全球化始于商品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渐人人才全球化、企业全球化的佳境。全球化为每一个人带来历史的机会,敞开未来的大门;为每一个企业提供广阔的世界舞台,洞开无限的发展空间。

但是,谁能真正把握机遇,谁能在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中胜出,谁才能最终享受全球化的大餐。否则,全球化带来的只是挑战和不幸而已。

国家也是如此。全球化给你一个开放的世界,你得还之以一个开放的国度。外商会近悦远来,投资会纷至沓来,热钱会逐利而来……,可你得提供优惠政策,提供廉价的土地,容忍某种程度的排放和资源的耗散……全球化会带来产业的梯度转移,问题是你将把什么菜捡到篮里?捡菜的过程就是一个产业分化和经济结构形成的过程,就是国际分工的过程:有的国家趁势成为世界金融中心,有的国家一举成为世界工厂,有的国家借机逐鹿世界办公室……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成就之一是“中国制造”。“中国制造”制造了辉煌,也制造了不少麻烦和问题。“中国制造”必须转向中国自造,从为洋人做嫁衣裳到更多地为国人制造畅销品,把过剩产能转向农村,转向“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和配套产品。“中国制造”必须转向中国智造。最好的转化过剩产能的途径是提升产能,剑指高端;跳出低水平重复生产、恶性竞争的红海,直挂云帆济蓝海一一开拓全新的更大的价值空间。

中国要化挑战为机遇,必须把调结构放在首位,把扩内需置于要冲。经济增长则是随之而来的因变量。因为中国处于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GDP增速一般是不会低的,完全不必再大“保”其驾。明智的做法是稳增长,常常要提防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提防通货膨胀、提防经济过热!

3 比特加速全球化的进程,金融加剧全球化的风险网络时代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当网络搜索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全球化也如人们早晚面对的三屏(电脑屏、彩电屏、手机屏)一样变得触手可摸。如果说丰富的比特之于全球化颇具加速效应,金融杠杆之于全球化则富有放大效应。金融杠杆不仅激发并放大了全球化的能量,也积聚并放大了它的风险。

美国的住宅贵也罢,贱也罢,本与世界其它各国了无关系。可一旦它被债券化之后,从次级贷款衍生出一系列颇具创意的金融衍生品,事情就完全不一样了,事态就演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次贷引发美国金融危机,迅速全球化为席卷世界的金融风暴,进而诱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国在金融领域虽然幸免于难,但出口通道却间接受到重创。

金融体量远远大于实际经济体量,二是反应速度快,三是衍生产品多,四是关联性和隐蔽性强。

4 全球化不同情弱者,适者生存,强者发展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只有强者才能驾驭潮流,得心应手。商品可以攻城略地,技术可以斩关夺隘,资本可以抢滩称雄,信息和文化同样可以洗脑掠色。强国会竭力借助全球化的力量压抑甚至取消弱国的贸易壁垒,而自己在必要时总会悄悄祭起贸易保护的旗帜。技术强大自会打技术牌,资本雄厚自会打资本牌。

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看似强大,但只是处于“微笑”曲线的下方,靠加工、代工,消耗资源、能源,通过出口取得一点微薄的收益,上游的研发设计,下游的营销通路大都假手他人,肥水外流;到头来,还背上一个“高排放”、污染环境的恶名。我们用制造品去交换美国的金融品(国债),把血汗挣来的“顺差”又借给美国人消费挥霍。吃尽亏,到头来还落了一个“高储蓄”的不是;美国人享用了“中国制造”的价廉物美,反倒无理地数落人民币为什么不升值!

5 全球化时代呼唤全球责任

当个人不得不进行全球化思考,当企业不得不驾驭全球化轩辕,当国家不得不顺应全球化潮流,全球责任便应运而生。

全球化的企业必须承担全球性的社会责任。在环境层面,就是保护自然生态,节能降耗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承担气候责任。在社会层面,就是保护社会生态,尊重劳工权益,遵守商业道德,促进社区和谐,承担慈善救助责任。在经济层面,就是保护产业生态,与上游建立战略资源关系,与下游发展战略客户联盟,努力打造一条共生共荣的产业链,实现合作共赢。

全球金融危机篇2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金融危机;传染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065-02

全球金融市场的出现可以与喷气式飞机的发明相媲美。我们能够很快到达我们想去的任何地方,旅行过程也更舒服、价格也更低廉,而且大多数时候是非常安全的——不过一旦发生坠机事故,造成的损失将是极其惨痛的。

——劳伦斯·萨默斯,美国前财政部长

国际金融一体化进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该时期国际资本流动在历史上达到了最高峰。然而金融危机的出现给新兴经济体和工业经济体造成很大的冲击,国际资本市场出现全球失衡的局面。在全球金融一体化对风险分散的影响问题上,过去二十多年的经验与规范理论模型预测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之前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金融失衡问题上,很少有对全球金融危机展开实质性的研究。直到最近,对全球金融失衡和金融危机的研究也还多处在分开研究状态[1]。基于此,本文在之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金融市场全球化和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特别地,要对金融全球化和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之间的联系展开分析,希望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一、金融全球化的益处

当今世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通讯技术和IT基础设施的有效改善、跨国金融自由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强以及国际金融机构和各国政府的积极参与等都为全球化的发展做出贡献。传统观念认为金融一体化为一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带来重要的收益。开放的、自由的、一体化的和全球竞争的市场促进了一国经济的发展。金融一体化带来的好处主要有降低风险、增加资产投资的多样化、提高资产配置效率、提高有效性和降低成本等。果真如此的话,那么从理论上讲,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将有助于提高一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增强国内经济发展波动的弹性。然而,事实上,研究结果表明,全球金融一体化增强了风险共担的能力、降低了消费增长的波动性,增加了消费 [2]。此外,风险多样化的改善和风险共担的增强从理论上讲应该会使参与全球化的国家中最有生产效率的部门更加的专业化,从而形成自身的比较优势,提高经济增长效率 [3]。全球金融市场的形成有利于提高资本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的有效性、促进风险共担、提高多样化、促进本土创新、提高企业家能力、增强市场自律性、提高效率、降低金融风险、降低波动性以及有助于阻止国家宏观经济危机的发生。

二、金融全球化的风险

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样,全球金融一体化有许多益处,能够提高一国经济发展的整体稳定性和增强国内经济波动的弹性。能为金融机构提供国际融资、国际结算和对外投资便利,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催化剂和驱动力,但是,由于金融市场的融合关联程度加强使得在金融全球化程度加深的同时,金融风险也日益增大,危险性也日益严重 [4]。因为在金融全球化中,国际金融危机的破坏性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自我增强性。即使在本国金融市场基本面的问题尚未严重到发生动荡的程度下也存在由于外部市场冲击导致金融体系崩溃的结果。现实的案例如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和之前的1997—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1998年东南亚危机表明金融全球化也会给各国带来巨大灾难。频频发生、愈演愈烈的国际范围的金融动荡表明,金融全球化加剧了资本的无序、大量的流动,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速度大大超出经济运行和调整的需要,也超出各国政府和国际经济组织对经济和金融体系进行协调与监管的能力。金融全球化大大加大了金融风险的概率和强度。由于各国在经济和金融领域合作加强,之间的联动性不断深入,一国出现金融危机以后,这种负面影响会迅速地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从而给其他国家和地区造成重创,这就是所谓的“传染效应”。

事实上,目前的金融危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蔓延到全世界。除了传播速度加快外,在某些情况下,金融一体化也会使金融危机传染的规模和传播范围加大。以最近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为例,美国住房抵押证券化市场对金融机构和资产市场具有全球性的影响,各国纷纷持有该债券衍生出来的金融产品。结果,美国次贷危机骤然恶化,美欧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纷纷出现流动性困难和财务危机,濒临破产边缘,连带着影响股价暴跌,这种恐慌迅速地传播到全世界,引起全球股价进一步下挫,各国深受其害,多米诺骨牌效应促成了1929年大萧条之后的另一次破坏力最强的全球金融危机出现。

三、几点分析

此次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灾难,成千上万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因此破产倒闭。由危机带来的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全面考验着各国政府。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次危机也给我们带来了一次重新审视过去的经济与金融理论、重新审视各国的发展方式,重新调整经济结构和行为模式的机会。直到目前,仍然有大量的研究在继续探讨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对全球金融一体化的风险和收益展开讨论。从本文来看,有几个问题应该值得探讨。

(一)金融全球化会增加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吗

从本质上讲,金融全球化并不是打破金融稳定的恶魔,虽然它对因信用冲击所引发的金融危机的作用不佳,但却能对因生产率冲击所引发的经济危机有很好的熨平能力。然而,正如Kalemli-Ozcan(2010)所指出的那样,如果国际金融一体化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的话,那么全球不稳定风险就会发生。同样,银行业一体化能够降低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5]。同时,跨境银行之间的往来也使得金融冲击很容易跨境传播,银行信贷危机的出现会迅速传播到跨国企业。全球化本身所造成的金融不稳定以及对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不是过错,其原因在于缺乏透明性、错误的激励、次优管制和银行业商业模式存在缺陷。

(二)金融衍生品结构性缺陷是否引起金融危机

一些学者认为次级抵押市场泡沫破灭是引发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诱因,金融危机的最终引发与金融体制和新的金融架构(New Financial Architecture)运作有关[6]。这种新的架构体系是建立在以大型银行集团、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银行创造的特别投资载体(SIV)为对象的全球一体化系统的基础上的。认为,当前的体系存在一些结构性缺陷:(1)金融交易工具,尤其是场外交易工具(OTC),如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担保债务凭证(CDO)、信用违约掉期(CDS)和其他有很高杠杆的金融工程产品非常复杂且不透明,以至于不能够对其准确定价和进行风险管理;(2)对短期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和高杠杆的运用使得投资者有激励进行过度冒险行动;(3)危机传染渠道的存在使得系统金融风险迅速传播到全世界。另外,正如Mendoza(2009)所指出的那样,正是由于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提供的贷款,使得造成系统风险的大量杠杆变成了可能。

因此,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金融发展水平不等的国家之间的金融一体化,导致其他国家对金融最发达的国家的贷款净额大幅增加(而负债和杠杆效应的猛增会导致经济泡沫);(2)如果一个国家按照市值计价的金融工具有小幅的震荡,就可能导致资产价格的大幅下跌,并且由这些资产价格下跌造成的影响将向全球范围蔓延;(3)在金融合同中用历史成本取代市值对抵押担保物品进行计量,从而在放宽对资本要求限制的同时,也不至于使正常的借贷活动瘫痪。

四、结论

全球金融危机篇3

启示一,沪港之间的合作绝对是第一位的,竞争是相对的。此次危机的一大教训是,投资银行机构之间过度竞争和金融中心之间的过度竞争,破坏了国际金融市场运行与发展的正常秩序,贪婪引致的道德风险毁坏了平均利润率规律。从静态角度看,金融资源配置在各个金融中心之间是此消彼长的,但从动态的角度看问题,我们不难看出,经济增长虽然不能改变金融资源供给的存量与总量,却能够改变金融资源配置的结构与流量。所谓结构雷同的市场竞争,与差异化的市场竞争二者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差异化竞争有利于确立沪港金融中心各自不同的优势,从而成为维系沪港之间长久合作的坚实基础。沪港金融发展要遵循“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指导方针,要以“合作”求发展。

启示二,沪港金融合作要在制定一揽子金融危机应对措施方面,建立制度性工作机制。此次危机不仅仅表现为投资银行竞争体系的失败,而且表现为霸主国家危机处理对策的失败。但是,归根到底,金融危机其实是自由放任经济思想的失败和投资回报率至上的金融哲学的失败。与其说是监管不到位,不如说是过分相信金融市场的纠偏能力与稳定效力,从而缺乏应对极端系统性危机的一揽子操作方案储备与执行框架配置。此次危机表明,危机应对要从修复交易链、市场链、产业链、信心链的及时性、综合性、高标准要求出发,制定全方位应急预案。因此,沪港金融合作要从稳定国家大局与担负全球责任的思想出发,建立并完善跨市场、跨区域、跨国界,稳定的、长期的一揽子经济金融危机应对机制及其操作框架。

启示三,沪港金融合作要在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与人民币金融创新体系建设两个方面,深入分工、广泛合作,切实健全和有效完善中国金融国际化实施体系。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渐进过程,人民币金融创新体系建设也是一个渐进过程,而香港与上海则是两大前沿阵地,是两大实验中心。A股和H股相得益彰,QDII与QFII并行不悖,其原理应当在沪港金融合作的各个方面推广应用。

启示四,沪港金融合作要在带头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切实支持国家扩大内需两个方面,实现工作同步。中国地理幅员广大,地方经济千差万别,而香港、上海则分处两大优势板块,而且均为两大区域龙头。两个城市在中国经济、金融、贸易与航运方面其综合实力分居前两位,义不容辞地要担当起“城市的国家责任”。两大城市不仅要充分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资金优势、人才优势、管理优势,分别带动泛珠三角、长三角两大区域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而且要与北京协调一致,三大城市齐心协力,共同承担其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的龙头引导作用与先锋模范作用。

启示五,沪港金融合作需要中央政府统一政策方向并协调发展步调。此次危机表明,监管部门的国内政策不作为,以及监管部门的国际合作机制低效力,是导致危机越来越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换言之,监管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同样重要。因此,强调国家金融发展一盘棋,对于实现沪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齐头并进与共同发展很重要,要从中国需要建设至少两个国际金融中心的认识出发,建立金融政策选择与执行框架。同时,沪港金融合作要在坚持全球化视野的基础上提升协调力度,要从共同维护世界金融市场稳定发展的角度,制定步调一致的金融开放政策与目标一致的国际稳定政策。

全球金融危机篇4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 金融危机 影响 现实意义

1.金融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金融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国际经济趋势,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它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有着正反两方面的作用,适当地刺激了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弊端,又对经济相对比较薄弱的国家和地区构成威胁,同样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1.1 金融全球化对中国的正效应

金融全球化对我国的积极影响是大规模引进外资和技术,对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为改革我国经济体制中诸多不利因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1.2金融全球化对中国的负效应

    我国许多民营企业底子薄、基础弱,金融全球化使它们面临空前的外资威胁和压力,同时国际上热钱的涌入加剧了相关产业泡沫化的程度,给我国的金融改革和监管都提出了诸多要求。

    不可否认,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相比国际发达国家,金融业发展起步较晚,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健全,监管上自然存在许多漏洞,客观上造成我国金融业的体制发展较为滞后,风险陡增。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相关工作,保护我国金融业的安全:严格控制外部资本的介入和流动;国有银行的监管与控制;相关经济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备;成熟的汇率控制和调节政策。

    总而言之,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势必会高度重视自身的经济安全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对金融业的发展要本着客观的、动态的、全面的原则去认识和了解,金融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我国要本着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加入到这个潮流中,但在参与过程中,要慎之又慎,尽量把风险规避到最小。要把握这一历史机遇,促成我国经济的腾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范围的金融海啸来势凶猛,是自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随着危机的加剧,实体经济也受到了极大影响,全球范围内的多家大中型企业宣布破产,即使采取了大规模的国家干预和调控后,形势也未好转,至此,全球经济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寒冬期”,各个行业都开始出现凋敝和破败的前兆。如何才能走出重重困境,使经济出现复苏,没人能够给出答案。

    这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由美国华尔街开始,而诸多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也难逃厄运,比如我国正处在重要的经济转型期,这一危机会使我国在国外的投资和企业遭受重创,不能在短期内撤离的资金基本冻结,进出口贸易总量与以往同期相比也会出现大幅下滑,那么我国的国际收支就会产生巨大波动,由此会造成长期的通货紧缩,经济增长的速度也会放慢许多,我国对外贸易的巨大优势将在短期内不能体现出来,经济增长的策略调整为刺激国内消费,拉动国内需求,但这个任务是相当艰巨的。

    但挑战和机遇从来就是如影随形的,面对这一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对我国而言也充满机遇,首先是国外企业的低靡和产品的价格大跌,我国具备一定实力的企业可以选择在这个时候走出去,收购国外资历和影响力都比较好的企业,整合市场资源为己所用,但这需要相关企业做好资金和管理的双重准备。走出去的同时也要谨慎,最好做到步步为营,尤其是对资金的控制,必须要留有余地,随时应对资金不能迅速回撤的压力和风险,在稳妥的前提下,还要关注我国周边一些地区的经济形势,如果有好的机会也要尽可能抓住,多做一些资金上有保障的投资项目。

2.1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的特点

    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有着极其鲜明的特点:金融危机始于美国,我国在时间上存在一个滞后效应;我国传统优势出口贸易大幅萎缩,存在供大于求的矛盾;国内需求有限,库存压力增大;就业率再创新低,成为社会顽疾;财政收入越来越困难。

2.2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

⑴外汇的大量涌入客观上加剧了我国货币市场的控制的难度,外币滞留我国,为了免受其干扰,央行不得不发行大量人民币兑换外币,而市场上货币的发行量是有一定要求的,如果超过发行量的上限,就要引发通货膨胀,尽管政府全力控制,还是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负面效应,如此一来,我国的货币发行独立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⑵我国金融监管的不到位大大影响了国外投资的有效性,大量资金走向国际市场,如果缺乏必要的监管,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这次金融危机就是一个例子,然而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研究不足,手段单一落后,同时缺少国际资本流动方面的控制经验,这就造成我国在金融危机初始时不能及时回撤资金,损失惨重,随着国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交流的不断深入,未来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国际资本流动的风险控制。

2.3 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

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国内经济形式的新变化,我国应借鉴他国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在法制监督、投资程序、风险控制、人才管理等方面进行晚上。我们在兼顾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应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增加就业机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我国应该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增强抵御国际长期资本冲击的能力;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支持商业化市场运作;国际投资战略与解决国内就业问题相结合;构建全方位监控体系,防范短期国际资本流动风险;从“走出去”战略的高度考察国际投资策略;完善资本流动的国际监控,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努力将海外投资中的国际经济政治阻力降到最低。

    总之,新一轮金融危机的风险已经来临,全速前进的中国巨轮必须考虑到金融风暴可能带来的冲击,把握机遇,化解风险,我们的经济发展航程将会前途光明。

参考文献

[1]文学,郝君富.全球金融危机环境中我国国际投资战略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9(1).

全球金融危机篇5

关于全球金融危机发展趋势及预测,专家所持态度大致可分为乐观和谨慎两种。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认为,金融危机的疾风骤雨时刻已经过去,目前主要发达经济体金融市场趋于稳定,实体经济衰退步伐放缓,全球经济年底可以轻微回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认为,发达国家潜在的金融隐患还没有完全消除,部分新兴市场国家仍然面临较大的金融风险,实体经济下滑尚未触底,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调整空间不大,世界经济真正企稳回升还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

美国前劳工部部长赵小兰指出,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最为严重的是失业问题,目前失业率是9.5%,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将会达到10%。失业带来了消费的降低,美国人日常消费比以往减少38%,美国经济70%靠消费驱动,消费减少将对经济增长造成巨大影响。美国有能力控制通货膨胀。奥巴马新政府金融监管计划将全面改革金融市场的监管体制,目标就是要保证和维护美国金融系统的廉政和稳定,但更激进的改革方案还在悬而未决之中。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认为,监管失败、货币宽松是危机产生的原因。在风险管理方面,特别要从以前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经济和财政金融的泡沫及杠杆问题是其原因之一。美国次贷危机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借贷机构没有相应的责任。另外,任何人都可以买信用违约掉期(CDS)债务将造成一些道德风险。贸易盈余对于造成美国贸易赤字有一定的责任,但这与中国储蓄率和美国储蓄率之间没有太大的关系,不可能成为不平衡的原因。金融危机并不是中国的贸易盈余造成的,更不是高储蓄率造成的。如果美国的监管机构更加谨慎,全球金融危机是可以避免的。今年和明年中国经济将会增长8%左右,明年印度经济将会增长接近7%,这是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有助于稳定东亚地区的经济。

日本经济企划厅前长官宫崎勇强调,目前的金融危机是二战结束以后最为深重和激烈的。受危机影响,全球可能会有一亿人陷入贫困,如果衰退继续进行,可能有更多国家采取不同形式的保护主义,或者说国家的自我中心主义,国际关系中也可能发生政治不稳定。为摆脱危机需要加强美国、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合作。现在短期措施方面尽管有些成果,但就业还在恶化,对效果进行评价尚早。金融行业需要可靠的监管和监督机制,包括监管资本金。

世界银行行长代表萨拉・克利夫指出,应该担心金融危机第二波的影响。目前危机的影响正在从中等收入国家转向发达国家,第二波影响将主要是失业和贫困。世界银行将增加对贫穷国家的贷款和援助。中国在全球经济恢复中将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全球金融危机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影响,专家普遍认为,全球化和区域化是并行不悖的两个过程。自由贸易的全球化是尽快走出危机的保障。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樊纲指出,贸易自由化对于以出口导向型的新兴经济体更是抵御经济危机的重要基础。但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贸易保护主义正有所抬头。例如,近期召开的G20峰会虽然号召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但其中的17个国家已经采取了保护本国产业的措施,使得危机区域化趋势更明显。

马来西亚战略与国际研究所所长阿比丁女士认为,金融危机使得东亚等国在10+3、清迈协议基础上的区域合作步伐明显加快。亚洲富裕的国家可以加大对东亚低收入国家跨境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加强区域合作,减缓危机的冲击。专家指出,中小企业是化“危”为“机”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当前贸易融资的瓶颈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帮助国家和区域走出危机的障碍。

联合国贸易和会议组织发展秘书长素帕猜指出,过度的放松管制将对经济带来破坏性影响,要把市场机制和好的监管体系联系起来。国家要进行正确监管,不要出现糟糕的情况时,过度监管,而在一切正常的时候,就放松监管。这需要建立一个安全的金融体系,监管体系应该是反周期的。责怪亚洲人过度储蓄,把金融危机的恶果归咎于亚洲是错误的。亚洲有着非常强劲的消费势头,这符合国际趋势。中国的消费率不高,原因在于中国的投资更强劲。各国应该在全球化中进一步融合,但需要遵循正确的开放顺序,不能直接冲到全球化的前沿,完全进行贸易自由化,忽略自身情况。

安哥拉石油部长、现任石油输出国组织轮值主席德瓦斯康赛洛斯认为,这场金融危机并不仅仅局限于金融领域,实体经济也存在危机。这种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平衡将会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对于那些弱势群体和最贫困的国家和人民。不能在不讨论能源的前提下,泛泛地空谈世界经济。能源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而石油恰恰是所有能源当中的主要来源,占据了世界全部能源组合的70%。2008年,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金融投机对金融价值产生非常大的投机波,这些负作用会继续存在。石油输出国组织(OPCE)认为非常有必要去重建市场的稳定性,这符合石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石油市场正处在非常脆弱的状态,即便是小小的动荡也将对石油价格产生巨大的振荡。石油领域过度投机的问题,应该由政府机构和金融部门解决。

巴西市场与战略计划研究中心主任内维斯认为,不负责任的信贷和消费导致了危机。目前,市场需要恢复信心,这有利于解决危机。这一次危机与其他危机不同,近年来新兴经济体的出现对危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金砖四国”会对世界经济起到重要作用。在关注金融危机的同时,还要关注其他危机,目前粮食危机的威胁正在加剧,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有两个:一是中国投资者在非洲进行粮食生产;二是提高生产力。在物流系统上,中国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如帮助建设新的基础设施,与政府和私营部门合作等。

关于主要经济体的复苏预测,专家们强调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国际智库机构应当凝聚共识,提供更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推动主要经济体的复苏。嘉宾们普遍认为美国的经济复苏要早于日本,欧洲可能最为艰难,“金砖四国”等新兴经济体将继续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

韩国金融研究院院长金泰俊认为,韩国经济将于今年第四季度转好,较快实现复苏。

美国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资深研究员达杜什认为,中国经济可能率先实现复苏。美国经济的复苏可能会是U形,但可能是比较平的U底。

欧盟委员会地区政策总司前司长迈德斯认为,欧洲的恢复不能确切地表示为U型、V型或是L型,总之是瓦解的速度快于恢复的速度。

关于金融危机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影响的应对方案。

德国沙尔平战略咨询交流公司总裁沙尔平提议,强化全球合作并推进双边或多边的一体化。应以多哈回合谈判为契机,构建适合全球化的金融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加藤隆俊指出,各国金融系统相互依存,亚洲尽管没有过多持有有毒资产,但他们也受制于美元短缺的影响。本次危机对亚洲国家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贸易渠道。世界经济到2010年将开始复苏,但会非常疲弱。本次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将会成为战后最沉重、最长期的经济衰退。危机之后,全球增长会出现新的一些变化:美国将降低消费,不会再成为以前那种经济增长的动力,全球对亚洲产品的需求将会受到抑制,这些需要进一步研究。中国家庭储蓄的动机与老年化的危险有关系。要减少人们的储蓄就需要制定政策,保证公民在老年的时候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方面有两个关键领域,即医疗卫生和养老金问题,要抓紧进行改革与调整。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蒙代尔认为,上次亚洲危机的原因是系统性的问题,涉及到有关国际货币系统的管理,是在灵活的汇率情况下,管理不当造成的。这次危机是三个危机:一是次贷危机。二是雷曼的危机。美元价格任其上升,不仅使雷曼兄弟破产了,而且使得汽车行业和其他很多行业也陷入危机。三是经济衰退。所有这些混到一起,都基于收缩的货币政策,而且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没有挽救雷曼,雷曼所带来的震惊比安然事件影响大6倍。这次危机主要是美国货币政策不稳定所造成的,但不能说完全就是美国的错误,而是系统本身存在着问题,浮动汇率实际上是使得赤字问题更加严重了。

俄罗斯科学院美国加拿大研究所副所长帕维尔认为,应当保持世界经济的稳定并保证经济体中各要素内在关系的稳定性。这次危机在开始时是非典型性的,但是后来又开始呈现出了经典的周期性危机的典型体征。这场危机还是有自己的独特性。对不同类型的金融工具所包括的角色,需要进行更加具体的研究。而在过去的20年当中,商品市场运行机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技术这种虚拟经济的发展和创新正在极大地影响实体经济。金融资产和金融工具的过度膨胀是危机快速发展的原因。金融工具过度发展和无效监控具有巨大缺陷。

讨论结束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对主论坛做了总结发言。郑新立说,在全球金融危机考验各国政府的智慧、考验人类智慧的时候,我们召开的这次全球智库峰会是集全球之智、应对危机的一次盛会,来自全球的专家产生的头脑风暴,必将激发出智慧之光。34位发言者围绕全球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展望提出了真知灼见,从不同层面对G20华盛顿峰会、伦敦峰会、金砖四国峰会精神做出了响应,让与会者看到了应对危机的对策和出路,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中国有句至理名言,“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把这次峰会上各位专家提出的解决问题的理念、思路、办法转变为可操作的经济政策,协调各个国家的行动,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目前面临的困难,赢得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明天。

全球金融危机篇6

关键词:全球视角 金融危机 应对与突围

综观近代世界历史,每一次的金融危机都会对全球经济、政治以及世界经济格局产生重要影响,2008年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造成了重大冲击,波及范围之广令世人瞩目。虽然我国在这场金融风暴中损失较小,但是作为一个大国,我国在全球分工和生产链条上所处的地位非常重要,我国经济发展走势以及战略选择也和全球经济金融息息相关,因此基于全球视角研究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与突围,意义十分重大。

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政府积极采取超常规的经济刺激应对措施,使我国的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率先企稳回升,但是经济刺激的负面效应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等因素,也给我国的金融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另外,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经济深层次问题尚需解决,这些问题叠加起来也影响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因此,需要认清形势,综合分析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首先,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在逐步减弱。从经济增长的要素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9.7%,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有三个方面,一是高储蓄和高投资,二是科技进步以及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三是大量优质廉价劳动力供给。受内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时至今日,拉动经济发展的这些主要动力都在逐步减弱,虽然中国经济在未来10年仍将保持持续较快增长,但是要想达到和保持平均10%左右的增长速度很难。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储蓄率和投资率自1992年以来一直呈上升势头,但是国民的高储蓄和高投资是不可持续的,主要原因在于需求不足会强烈制约这种长期的高储蓄和高投资。在外需不振的大背景下,大多数工业产品产能过剩,继续维持这样的高投资就会造成银行不良资产的大幅增加,带来金融隐患。

首先,在高储蓄和高投资问题上,我国的高储蓄率结构性问题也比较严重,而拉动我国储蓄率上升的原动力是企业和政府部分,这样的储蓄率意味着政府和企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逐渐上升的是资本的分配比例,而相对萎缩的是居民的消费能力,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现象。

其次,关于科技进步以及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改革开放后,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技术的不断引进,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获得了显著提升,生产领域实现了技术飞跃,直接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逐步缩小了生产领域技术模仿与引进的空间,如果我国生产领域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无法实现自主创新,则将会减缓技术进步的速度,这也将影响到经济增长的速度。

最后,关于大量供给的优质廉价劳动力。一直以来,我国生产领域因为过剩的农村人口而产生了大量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这些过剩的农村人口与充沛的资本相结合,极大地增加了我国劳动力的市场份额。但是,随着我国人口的逐步老龄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已经越来越少,呈现相反的趋势,由于新增劳动力数量减少,这一发展趋势也将影响到经济增长的速度。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自2008年源自美国的金融风暴爆发至今已过了六个年头,在世界各国大规模的经济政策刺激下,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全球经济逐渐走出衰退,各国经济开始企稳复苏。为应对金融危机,许多国家都出台了诸如注资、降息、加强金融监管和扩大公共开支等措施,拉动就业、鼓励投资消费、稳定局势、刺激经济增长,防止实体经济的崩盘。与欧美金融机构相比,我国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损失相对较小,但是并不能说明中国的金融体系已经非常稳定。不可否认,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发世界金融的持续震荡,在这种环境之下,中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全球金融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和贸易渠道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首先,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我国银行业的直接损失较小。建行、中行、工行在次级抵押债券上的投资所占的比例非常有限,只占不到其总资产的1%,因此在这场金融危机中,银行业所受的冲击并不明显。但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投资者对于我国金融业的投资也是谨慎小心。由于美联储持续降息导致在世界范围内美元加速贬值,致使国内商业银行对外金融业务的投资损失惨重,由于在世界范围内美元加速贬值,导致我国外汇储备严重缩水,例如我国持有美国公司的债券,如果该美国公司面临倒闭,那么不言而喻,借款就会面临无法收回的风险。

其次,由于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致使中美利差倒挂进一步扩大,造成更多的投机资本流入中国。金融危机之后,大量资金会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投资机会,高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和印度等国,就成为资金寻求机会的目标市场。而逐渐流入的大量短期资本,不仅促使国内资产价格形成泡沫,而且将加大短期资金大进大出的风险。如果短期资本迅速流出,就会对中国金融市场形成致命打击。

再次,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外贸出口。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但是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的出口商品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外贸出口出现较大幅度的衰退,我国的对外经贸面临严峻挑战。由于我国的出口商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玩具、电子、化纤、鞋类等,这些产品与东南亚地区各国出口产品非常相似,出口市场结构也颇为雷同,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近些年,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我国的进出口总额所占有的比例相当大,特别是出口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则更加明显。因此,贸易顺差减少,直接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

最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对外依存方面,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产品,占出口中一半以上的数量。所以,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对中国经济运行影响日益明显。同时,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引进外资产生了直接的影响。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普遍影响到外资企业对华投资;部分投资者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投资信心缺乏,造成借助外力引进资金、技术等方面受到严重限制,项目引进势头减弱,国内对外招商引资难度加大;部分生产企业出于对宏观经济走势的担忧,一直以观望的态度面对市场,由于国际经济走势难以预料,导致企业投资额逐渐削减,经济增长放缓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引进外资。

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及国际复杂经济形势的措施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跌宕多变,世界各种力量加紧角逐,经济形势变幻莫测。世界各国都在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努力,全球经济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之中。一些国际组织和预测机构开始对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抱有乐观的态度,连续几次上调预测结果。一些预测机构还预测未来几年全球通胀相对温和,世界经济将进入稳定快速增长阶段。就我国而言,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金融创新和维护金融稳定。因此,金融业正处于关键转型期。国际经济环境的好转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在全球视角下金融危机问题不能忽视,发展道路的曲折和漫长以及世界经济复苏的脆弱性等因素告诫我们,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仍然很大,国际竞争的激烈性不容忽视。随着利率走向市场化、资本账户逐步开放、人民币迈向国际化等因素的影响,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此,基于全球视角下,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金融体系,未雨绸缪,做好金融危机的应对与突围。

在新的时期里,中国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机遇,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机制,通过改革创新使国家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首先,应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一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危机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原材料价格以及能源价格的急剧下降,但是这种下降的趋势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随着世界经济走出低谷,能源和原材料价格还会回升,随着各国经济建设的加速,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所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会对经济中的供给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会对经济中的需求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政府一定要抓好时机,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集中精力抓好再生能源体系,公共交通体系和铁路体系、扩大内需,增加节能减排投入力度,促进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其次,中国未来应逐步提高生产业的发展水平,把服务领域作为新的开放重点,应通过扩大开放,消除结构性过剩以及结构性短缺,以迅速提升中国的产业结构水平,进一步增强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在新的时期里,中国还要大力发展生产业,有效防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努力实现产业升级,预防虚拟经济变质为泡沫经济。要加大改革力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内需,有效控制中国经济过分依赖出口。由于国家社会保障系统尚不健全导致消费力滞后,相对于美国超前消费模式,中国消费观念显得过于保守,中国必须增强公民的消费观念,刺激内需,以有效转变中国的经济拉动方式。所以,中国应该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以扩大内需为契机,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退休金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等,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公民的消费观念,公民有信心消费,中国有强劲的内需,资金才能够快速的回馈到经济发展中,经济增长步伐加快,才能够有效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另外,在扩大内需的同时,还要加大金融监管力度,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进一步完善金融立法,合理调整消费与储蓄的关系。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新秩序的构建,提升人民币地位,不断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从我国长期发展的角度考虑,加快各方面结构调整十分重要,如地区结构、城乡结构、商品价格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多方面的有效调整,可以有效促进公民的消费信心,确保经济稳步增长。另外,在货币基金政策方面,要改变以往以美元为中心基金政策,实现多国货币共同使用,比如减少购买美国国债,适当提前偿还一些外债,扩大国外资产的购买范围,不要局限于美国等,用手中的外汇筹备收购美国在其他国家的企业和企业股权等。由于中国经济形势稳定,因此要预防国外游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避免热钱“羊群效应”和“非理性躁动”, 有效引导游资活动,对外来资本实行严格监管,帮助外来投资者树立正确投资观,有效预防盲目投资和过度投机行为,确保国内市场的稳定。同时,还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抓好深层次的体制改革,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释放经济活力,变被动为主动,减少垄断和放松行政管制,彻底地告别旧的经济模式,推动经济结构转型。

作为一个大国,我国在全球分工和生产链条上所处的地位非常重要,我国经济发展走势以及战略选择也和全球经济金融息息相关,有效的制度建构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而作为补救手段和防范,其目的是减少危害,对风险进行化解是其本质。建立一整套的以观念引导、机制构建和政策调整为表现形式的制度,涉及到文化、经济和社会政治等各个领域。所以,在面对诸如金融危机等复杂形势基于制度视角,对金融危机的应对应该是一个包括观念文化、实施机制和政策法律在内的完整的制度系统。只有在对危机应对文化进行营造、对危机应对机制进行构建,以及在危机应对政策法律进行完善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有效的危机应对。

参考文献:

1.吴一群,刘榆.刍议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及启示[J].东南学术,2009(1)

2.余永定.国际金融危机下的外汇储备与中国经济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3)

3.支艳赏.金融危机下中国的发展机遇以及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0

4.陈东晓.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政治和安全格局的深层次影响[J].和平与发展,2009(4)

全球金融危机篇7

财富是我们的理想。只有坚持理想,社会才能不断进步,人民才会不断富裕。难能可贵的是,在全球性的危机、萧条到来时,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坚持理想,不仅意味着责任,更意味着智慧与变革,也只有坚持理想,才能在正确的方向中,在智慧与变革的过程中,发现希望,成就机遇。

这是一个充满危机和不可预测的多事之秋。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引发全球金融风暴,更有全球各地突发性地震、海啸⋯⋯然而,危机更加考验人们的智慧与责任。中国不仅以努力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来阻击金融危机的泛滥,更以4万亿元的巨额投资拉动内需,从而成为世界经济的助推器。这是怎样的智慧和责任啊!

危机是现实存在的,在这样一场空前的危机中,我们不可能空谈财富的增长,而必须为之付出努力,在实践中创造价值。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首席代表维韦克・阿罗拉先生在接受《亚洲财富论坛》专访时所指出的:“由于这是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国际社会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我们必须建立这样一个全球性的解决方案(global solution)。建立这样一套‘全球性解决方案’意味着在应对危机时,世界各国应相互协调,加强合作,共同制定政策、金融法规,以便达成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从而建立一套有效的全球性应对机制(global response)。”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应对这场危机当中,广大发展中国家有了更多的参与,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也因此赢得了更多的发言权。G20峰会上,不仅有英美这些发达国家的代表,也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南非等等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充分体现出在应对当前危机的全球性合作。

因此,尽管当前的危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空前的,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危机终将过去,而危机过后,人们将看到一个更加合理的世界金融格局,到那时,全球性的金融合作将构建更为健康和安全的金融体系,更加平衡健康的经济发展,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不断减少贫困……

财富的增长是永恒的主旋律!

See the fortune growth under global crisis

Asia Fortune Forum(China) Annual Conference is launched. In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hough, Asia Fortune Forum still insists on the mission: Economic growth. With the theme of "The economic growth in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with the tenet "People's Wisdom Creates Fortune, Industries Promotes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hence, a special significance is seen in the annual conference: See the fortune growth in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Fortune growth is our mission. With the mission implemented, the social will keep on progressing, the people will become more wealthy. Very precious is that when the global crisis comes, Asia

Economic Forum still insists on its mission. Mission not only means responsibility, but also wisdom and reform, only by insisting on the mission can we find the correct direction, the hope, and opportunities.

The world is full of crisis. The American subprime crisis is affecting the world, accompanied by the earthquake and seaquake in many places. However, the crisis is testing people's wisdom and responsibility. China is keeping the stability of RMB rates so as to restraint the expanse of financial crisis, and even investing 4 trillion yuan to promote the domestic capacity so as to make an engine of the world economy. What a great wisdom and responsibility!

The crisis is real and unprecedented, so if we expect more economic growth, we have to try our best in practice. As Mr. Vivek Arora, Senior Resident Representativesaid: "This is a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should reach a same point of view: we have to compose a global solution. To reach this goal, the countries should coordinate and cooperate together, so as to reach understanding and communication, and establish an effective global response."

We are very excited to see more parcitipation and more say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dealing with the crisis. In the G20 summit, there are not only representatives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Europe and America, but also representative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emerging-market countries such as China, India, Indonesia, South Africa, etc. This is a strong evidence of the global cooperation.

Although the crisis is unprecedented in depth and width, we believe that the crisis will go to an end soon. After the crisis, the people will see a more reasonable world financial system,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ooperation will build a more healthy and safe financial system, the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become more balanced and healthy, and create more employments.

We believe that the economic growth is a mission forever!

全球金融危机篇8

但救市行动至今已经三年,经济金融却总体上依然低迷,并没有出现预期的V型反弹或快速复苏。更重要的是,危机爆发后作为世界经济增长重要支撑力的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增长速度,自2011年以来也普遍加速下滑。

同时,已有的各种救市举措的边际效益已开始减弱,为救市而大量投放货币又使全球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的考验;而国际社会可利用的政策工具已十分有限。这到底是怎么了?

全球化助推危机升级

综观上个世纪30年代初席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殖民地的金融大危机、经济“大萧条”,及其后世界经济金融发展至今的历程,我们发现,各类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的形成和爆发,并没有脱离规律性的运行轨迹:人类追逐更多利益的本性冲动,加上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必然造成局部市场或更大市场的流动性过剩和产能过剩,从而造成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这在其他因素的推动下,特别是在全球化加快发展的情况下被扩大,最终形成全球性金融和经济的大危机。

而当危机爆发时,人们采取的各种救市行动,归根结底就是扩大货币投放。从局部和短时间来看,这确实有利于避免经济社会剧烈动荡带来的恶果,但从全球范围和历史长河来看,却往往因此而使每次危机的根源难以得到彻底根除,反而进一步扩大和不断积累危机因素,延迟危机爆发,缓释危机能量,以致最后可能形成超出人们自身能力可以消除的更大危机和严重恶果。

反观上世纪大萧条形成和爆发的原因,除欧洲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迅速扩张,以及激烈的阶级斗争和严重的贫富差距等诸多因素之外,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和开发,特别是美国的独立和西扩及南北统一,形成幅员辽阔、地理优越、制度先进的国家之后,吸引了大量产能和资金以及劳动力转移过去,推动了当时一轮全球化快速发展则是不可忽视的根本原因。

这打破了欧洲和世界原有的经济和政治格局,激化了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直至引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欧洲爆发大战的情况下,美国更是依托其突出优势吸引了更多的人力物力集中流入,其产能和流动性急剧扩张,不仅满足本国需求,而且出口和投资到欧洲各国及其殖民地,推动其资产价格和金融交易异常繁荣。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产能的毁坏并不大,战后欧洲快速恢复生产,结果很快造成资本主义国家整体上严重的产能过剩和流动性过剩,最终从产能和流动性急剧汇聚和膨胀的美国率先爆发危机,进而迅速席卷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殖民地。

大萧条爆发之后,罗斯福新政打破传统自由市场经济教条束缚,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局势缓和。欧洲各国纷纷效仿,英国学者兼财政大臣凯恩斯进一步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凯恩斯主义”学派。这成为之后世界各国遇到危机时必选的应对法宝。

凯恩斯主义的推行,确实使非常严峻的危机局势得以缓和,但产能过剩和流动性过剩问题并没有得到消除,反而依靠政府干预进一步扩大,如果没有随之而来的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世界过剩的产能和流动性得到彻底消除乃至形成严重短缺的局面,恐怕危机很快又会再次形成和爆发。

二次大战之后,世界分割成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尖锐对立的格局。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在封锁社会主义阵营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市场限制住了。随着战后各国恢复重建和生产,原材料和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美国又连续发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逐步由出口和投资大国转变成为进口和债务大国。到1971年,美国单方面宣布放弃美元与黄金挂钩的承诺,布雷顿森林体系随后瓦解,主要货币之间汇率大幅度波动,随着石油危机的出现,上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面临日益严峻的滞胀威胁。此时如果没有新一轮全球化的出现和快速发展,恐怕新一轮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又将在资本主义世界爆发。

非常幸运的是,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东南亚国家(以“四小龙”为代表)以及拉美一些国家率先推行改革开放,冷战结束,新一轮全球化快速推进。这为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转移生产力(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普通加工业)提供了巨大空间,不仅彻底解决了其产能过剩问题,有效化解了可能爆发的经济和金融危机,而且推动其调整产业结构。

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原材料和资源以及廉价的环境保护,可以取得远比在本国生产高得多的超额利润,而廉价商品的进口和社会资金的大量聚集,又降低了国内消费和借贷成本,刺激了消费和负债的快速发展,维持了社会高福利制度的运行,推动“低储蓄、高负债、高投资、高消费”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潮流。

从东南亚“四小龙”对外开放开始的新的一轮全球化,在推动全球经济30年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全球范围内产能过剩、流动性过剩问题不断放大,推动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到今天,已经进入重大转折期,到今天,已经进入重大转折期(从量变转变为质变)。在上世纪70年代末原本已经在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中出现的产能和流动性过剩问题,进一步放大和积累为全球性产能和流动性过剩。

货币体系演进所埋下的隐患

除全球化这一重要推动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不能忽视:

1.全球货币清算和投放体系的深刻变化为流动性过剩创造了重要条件。

当今社会,投资和贸易的货币清算,已经由实物货币(现钞)清算转为银行记账清算。相应的,货币投放则由实物货币投放转为信用投放和记账处理(目前,全社会货币流通总量中,现钞所占比重已经非常低,中国约占6%左右,美国只有3%左右,而且整体上仍呈现下降趋势),货币投放由中央银行独家进行转为多渠道投放(如银行贷款),由以黄金储备等为支撑转为以政府信用为担保,货币投放总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这一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并不被人们所充分认识到的非常深刻而严峻的问题,甚至人们还在无意识地刺激和放大这些问题:一是推动货币信用投放快速发展,货币总量难以控制;二是容易刺激银行贷款的扩张并导致银行“大而不能倒”;三是形成“外汇储备自动倍增流动性”效应并容易刺激全球流动性过剩。

2.政府救市,以扩大货币投放应对金融危机,使得流动性过剩难以消除。

国际资本大量流入,造成流动性过剩及资产泡沫,之后其大规模集中流出,非常容易引发一国或地区性金融危机。而危机原本是市场发挥调节作用的自然反应,有利于彻底消除流动性过剩问题,消除危机忧患,尽管市场“无形的手”很容易调节过头,造成经济社会剧烈动荡。但自上个世纪大萧条开始,每当遭遇经济或金融危机,为阻止危机造成大的危害,各国政府往往会进行救市干预,抑制“无形的手”充分发挥作用,并主要运用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一步扩大流动性过剩。

尽管本来的设想是在恢复发展后再采取紧缩政策,逐步消除救市举措的负面作用,但实际上在恢复发展后政府通常都把问题淡忘或有意忽略了。这似乎已成为消除流动性过剩和金融危机隐患的“政治难题”。

3.以一国货币作为国际中心货币,使货币总量更难得到国际社会的有效控制。

当今的国际清算和储备货币,已经不是超越国家或政府的天然货币(如黄金、白银),而是在历史进程中优胜劣汰筛选出来的强国信用货币,世界各国所拥有的外汇储备,追根溯源,最初都是从货币发行国流出来的,而在记账清算情况下,其流出又会自动增加该发行国清算银行的对外负债,并进一步转换为其他负债(如国债、金融机构债、企业债等),使该国外债规模被动增加而难以控制,并使这些银行往往由于资金过多而急于寻求资金出路,进而压低利率,或者因追求资金回报而扩大信用投放,提高融资杠杆率,刺激金融创新和金融的过度繁荣。

同时,储备货币发行国为减轻巨额债务压力,也容易扩大货币投放,推动利率降低和货币贬值。而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为加强国际竞争力,各国很容易推动本国货币贬值。在国际中心货币发行国推行低利率和贬值政策的带动下,这一问题就会更加突出。当今国际社会竞相推行对外贬值政策,已经出现了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4.金融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发展、虚假繁荣,也容易带动流动性过剩。

在货币的发放脱离黄金和社会实际财富的约束之后,货币的信用投放实际上就是透支未来,容易造成流动性过剩,而且容易推动金融过度创新,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并通过调节社会资源分配(资金流动)以及币值变动等,控制着社会财富的分配,增强金融对社会的影响力。

同时,越来越多的金融交易已经脱离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宗旨,而成为纯粹在金融领域内部进行的炒作和,刺激社会不断增强心理和投机意识。

总之,由于多种原因的共同影响,全球流动性过剩问题不断聚集、加重。 正像西班牙《起义报》2011年10月2日刊登米格尔·希里韦茨的文章中指出的,“全球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0万亿美元,债券市场达到95000万亿美元(各种债务达到全球GDP的1500倍以上),股票市值达50000万亿美元,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价值达到466000万亿美元。但这不是一个可持续的状态。”全球经济金融以及社会福利总体上已经走过头了,金融和经济危机远未过去,世界已进入重大调整期。

上一篇:小微金融范文 下一篇:金融炼金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