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逆差范文

时间:2023-11-10 19:33:25

贸易逆差

贸易逆差篇1

【关键词】美中贸易逆差;人民币币值低估;原因分析

一、中美贸易逆差现状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1993年以来,中美贸易之间美国开始出现逆差,1993年逆差额为63亿美元,2009年逆差额为1142.6亿美元,2009年的逆差额是1993年的18.1倍。期间仅有2001年和2009年两年逆差额较上一年有所缩小,其余年份逆差额一直以较大的幅度增长。

美国认为是人民币币值低估导致了美中之间巨额的贸易逆差。近年来,美国多次要求人民币升值。

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称中国低估币值是为了支持出口导向型政策,声称如果中国采用一个更为灵活的汇率政策,则能解决中国的通胀和经济中的泡沫,使不平衡的世界经济达到平衡。美国占最大投票权的imf在它的半年世界经济展望中提出,中国等国家积累了过多的贸易顺差,如果提高币值,同时采取扩大内需、完善金融市场的政策,则会减少顺差,同时不会影响经济的增长。

二、中美巨额贸易逆差的原因

(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必然导致中美贸易失衡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资本总是流向能带来更高利润的地方。资本的逐利性带来了产业结构在全球的调整。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在于金融、保险、信息产业以及产品研发、设计、包装、物流等。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中国工人平均工资是美国工人的4%。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美国等发达国家逐步把低级的、没有竞争力的、高耗能、高环境污染的夕阳产业都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在其国内则侧重于发展以高科技行业、服务业为主的产品附加值很高的产业。

美国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初是转移到了东亚各国,随着东亚各国劳动力价格的上升,这些国家开始将纺织品、服装、电子机械、玩具和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了中国大陆。从而将以前美国对东亚国家的贸易逆差转移到了中国。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通过研究证明,90%的美国自华进口只是替代了来自东亚和东南亚低工资经济体的进口,大部分是低技术含量的电子机械、玩具、皮靴、服装,只有10%的自华进口商品直接与美国本土产品形成竞争。例如台湾的源兴科技公司向美国戴尔和惠普公司提供纯平显示器及打印机等产品,它把制造基地设在中国大陆,在台湾只有3000员工,在大陆却设有18家工厂,员工达30万人。该公司40亿美元的年收入中90%来自祖国大陆。它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东南亚等地进口元器件,在中国大陆加工制造,然后出口到美国。这样,在贸易平衡上表现为中国大陆对台湾、韩国、日本、东南亚是贸易逆差,而对美国则是巨额贸易顺差。据美国学者估计,如果把中国大陆对美国的贸易顺差看成100%,则其中大陆得到的仅为20%,其他80%都被其他经济体得去了,其中就包括了以中国大陆为制造基地的许多美国公司,但贸易逆差则全部算在中国大陆的账上。

研究表明,如果没有中国,美国对东亚的贸易逆差可能比现在的还要大;由于中国对美的贸易顺差很大程度上是从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过来的,因此,只要这种趋势不改变,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就不可能完全解决。而这种生产转移的趋势估计是不会改变的,因为这是经济全球化引起的国际间比较优势转变所造成的。

(二)中美两国宏观经济结构中储蓄与投资之间的不平衡

造成了两国贸易失衡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储蓄和投资的余额等于贸易差额。一国如果国内储蓄大于投资,出口就会大于进口,在贸易上表现为贸易顺差;而当国内投资大于储蓄,进口就会大于出口,在贸易上表现为贸易逆差。

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储蓄相对于投资太低。美国的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不断高涨所产生的巨大财富效应,带来了实际消费的上升,实际消费的上升导致储蓄率下降,所以美国经济始终处于一个低储蓄率的周期。同时美国社会步入老龄化也使得美国消费上升储蓄下降。和储蓄率相比,美国的投资率却表现出强劲的势头。储蓄和投资的差额为负值,形成严重的储蓄投资缺口,反映在贸易差额上,自然是贸易逆差。

而中国的情况和美国相反,中国的宏观经济储蓄率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上升阶段。这和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同时中国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体系都不够完善,从而消费率较低,储蓄率很高。1990年~2001年平均储蓄占有率为40.4%。另外,由于金融市场不完善,投资渠道不通畅,使得中国的储蓄投资差额为正值,反映在贸易差额上,自然是贸易顺差。

有学者定量分析了由于中美两国相对储蓄的变化所导致的贸易余额的变化。分析表明,在2000年~2005年间,由于美国储蓄率大幅降低,中美贸易余额变化的95.45%是中美储蓄差别所导致的,其中,美方因素占到总体的78.11%。

因此,笔者认为,贸易逆差是美国宏观经济失衡所造成的,不是双边贸易问题,更不是汇率问题。

美国要想消灭贸易逆差,必须努力提高国民个人储蓄,增加政府财政结余。

(三)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是影响中美贸易失衡的重要因素

外资企业在中国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2.58%猛增到2009的55.94%。

根据bruker(2000)的研究,美国在华某一行业直接投资增长10%,则该行业美国从华进口量将增长7.3%,美国对华出口量将下降2.1%,即美国在华投资会产生贸易替代效应。美国企业在华投资既占领了中国市场,又实现了替代出口。中国美国商会调查结果表明,62%的美国在华企业在为中国市场提品和服务,其中,2004年美资企业在华销售额约750亿美元,盈利35亿美元;2005年美资企业在华销售额为800亿美元,以中国为生产基地出口了476亿美元,两者合计约1200亿美元;2006年,美资企业对美国出口增长95%,进口增长81.9%,顺差增长107.3%,占全国对美国顺差的10.1%。在美资企业中,比较典型的如美国耐克公司在中国广东、福建设有10多家鞋厂,其产品全部用于出口,90%以上返销美国市场,年出口额达2.5亿美元。美资企业的利润自然回流到美国,但帐仍然算在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头上。因此,中美贸易顺差在中方,但利润在美方,好处在双方。

中国出口中加工贸易占比较大,如2009年中国出口的48.8%是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的日用品,产品的价格弹性较大,往往通过价格竞争打开销路。例如,在美国一个芭比娃娃的卖价是10美元,从中国出口的价格大概是3美元,其中,头发进口于日本,橡胶来自于东南亚,布料来自于越南,中国仅仅赚取了0.35美元的加工费,这还没算上环境成本。可见中国大陆承担的角色是组装、加工,中国在加工贸易中获利微薄,而美国不但从中美贸易中获得了大量价廉物美的消费品,同时东亚各国将从贸易顺差中积累的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支持了美国资本市场的繁荣。摩根·斯坦利的报告显示,在过去10年里,由于来自中国的价廉物美的商品进入,使得美国消费者减少损失6000多亿美元,仅2004年就减少损失近1000亿美元。然而贸易逆差的帐是记在中国的头上,中国还要面对来自美国等国关于中国操纵汇率导致巨额贸易顺差的指责。

(四)中美统计口径的差别夸大了两国贸易不平衡的数额

首先,两国统计口径不一致。fung and lau(1998,2001,2003,2006)以及feenstra(1998,1999,2002)指出,中国的出口采用fob,而美国的出口采用fas。fob与fas的差别在于前者包括装船费用,这项费用一般比fas高1%。因此,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应向上调整1%。另外,美国将中国取道美国转口到加勒比海和拉美地区的商品计入中国对美的出口,也夸大了中美贸易数字。

其次,香港转口贸易对中美贸易平衡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美国将所有经香港转口进口的中国商品记为从中国大陆进口,没有剔除香港的转口收益,这显然高估了从中国进口商品的价值。2005年通过香港转口,中国大陆向美国出口385亿美元,而当年香港对中国大陆商品的转口收益率是26.2%,则385亿美元折算成香港进口价为385/1.262=305亿美元。不算上运输费用,中美统计差别是80亿美元;美国对香港的出口中,有一部分并没有在香港最终使用,而是转口出口到中国大陆,这一部分不但美国没有统计到,中国方面也很难统计,例如,2005年香港报告自美进口154亿美元,原产美国的商品转口出口为83亿美元(基本上转口出口到了中国大陆,以规避美国政府对华商品出口的限制),这在美国对中国出口额中没有统计到,中国海关统计中也很难得到体现;中国大陆对香港的出口中,并没有完全留港自用,有一部分转口到了美国。

再次,美国在计算中美贸易差额时没有计算服务贸易。而中美服务贸易中美国有巨大的顺差。另外,两国的税收政策的不同使得两国企业在申报进出口额时产生了很大差异。中国的出口退税政策使中国官方统计高估了中美贸易顺差,美国的税收政策则使得美国企业有低报出口、高报进口的激励。

(五)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加剧了中美贸易顺差

中美两国的贸易结构是互补的,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的比较优势是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国对美国出口多是因为中国释放了比较优势,美国对中国出口少,是因为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出口进行了严格的管制。美国的很多产品,中国需要,可是美国不卖,老是指望中国大量购买它的转基因大豆和波音飞机等少数产品。这样能不出现逆差吗?能把逆差的责任全部推给中国吗?正如中国总理所指出的,中国人不能老是坐着飞机吃大豆,我们也需要其他产品。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强调中美贸易的不平衡,另一方面又对华出口进行管制。

据统计,2006年,中国从欧盟的高技术进口比2001年增加了110%,增加了一倍多,从日本进口增加191%,将近两倍,而从美国的进口只增长91.4%,低于欧盟和日本。美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占中国同类产品进口的比重已经从2001年的18%下降到2006的9%。这些数据表明,美国对华出口的管制给中美贸易设置了障碍。美国在华商会每年都会派代表团去美国国会解释美国在华企业的利益,坚决反对美国对华进行出口管制。

三、结束语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中美贸易顺差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是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必然导致的结果,是中美两国宏观经济结构中储蓄与投资之间的不平衡所造成的。外国来华投资是另一个影响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因素。同时,中美两国统计口径的不一致以及美国对中国的高科技出口限制,进一步加剧了两国的贸易差额。中美两国贸易顺差和人民币币值低估没有必然联系。

【参考文献】

[1]李稻葵,李丹宁.中美贸易顺差:根本原因在哪里?[j].

国际经济评论,2006(9-10):13-16.

[2]杨汝岱.中美贸易逆差根本不应成为问题[j].国际经济评论,2007(7-8):32-35.

[3]金旭.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症结.[j].国际经济评论,2007(7-8):25-27.

[4]彭有祥.中美贸易逆差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6(2):52-55.

[5]尹翔硕、王领.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东亚因素[j].亚太经济,2004(2):33-37.

[6]马建军,鲁晓东.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分析综述[j].国际商务研究,2009(2):24-29.

贸易逆差篇2

关键词:美国对华贸易逆差

中美两国是位居世界前列的贸易大国,无论对中美双方来说,还是对世界贸易来说,中美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但中美贸易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存在严重的贸易不平衡问题,即美国对华贸易逆差问题。按照美国的统计,2006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达到2326亿美元。即使按照中国的统计,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也达到1443亿美元。在中美政治关系稳定发展的今天,双方经贸关系的不平衡已经成为影响两国关系的重要问题。为此,笔者试在分析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应对这一问题的对策。

一、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

在中美经贸关系中出现美国对华贸易较大逆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政治因素,还有统计方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美国现有的统计方法夸大了其对华贸易逆差的程度。虽然美国对华贸易存在顺差,但实际上并不像美国宣称的那么严重。由上述数字可知,中美双方统计的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差别竟达到883亿美元。造成这一巨大差距的原因显然是统计方式不同所致。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双方各自的进出口价格统计不一致。目前中美两国对出口商品都采取离岸价统计,对进口商品都采取到岸价统计。由于商品从离岸到到岸存在运输费和保险费等,使到岸价的费用比离岸价的费用高出约10%。离岸价与到岸价的这一差异表现在中美经贸统计数据中就是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进一步拉大。二是双方对中国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在统计上认识不一致。中美贸易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以香港为主的转口贸易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如何统计两国贸易中的香港转口份额是评估中美贸易数据的重要因素。目前,中美双方对外贸易进口都是按照原产地原则,出口都是按照直接目的地原则进行统计的。按照这一方法,美国把中国出口美国商品在香港转口的增值都计算在中国对美出口范围之内,而经香港转口中国的商品则不列入对中国出口。中国按照多年来的惯例,一直把经香港出口的商品算作对港贸易,进口的美国商品算作从美进口。这种对转口贸易中进出口商品不同的统计方法,扩大了中国对美贸易的顺差。

2.美国出于政治考虑对华进行高科技出口的严格管制是其比较优势难以发挥,产生巨大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中美贸易的结构本身是互补的。中国相对于美国的主要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低廉,而美国相对于中国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科研能力、技术及人力资本。如果双方都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比较优势,达到贸易平衡并非难事。比如只要美国卖给中国几座核电站设施、几艘勘探船、一些军事武器就是数百亿美元,美方的贸易逆差就可以马上缩小甚至转为顺差。可是美国由于政治上仍存在冷战思维,惧怕中国崛起对其构成挑战,自1989年就一直在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问题上实行严格的管制政策,竭力推销的主要是小麦、转基因大豆等商品。2006年,中国对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661亿美元,同期从美国进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只有224亿美元。显然,美国对中国贸易应有的比较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双方产品的优势互补没有充分得到体现,中国对美贸易出现较大顺差也就不足为怪。

3.东亚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中国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和对美贸易顺差的主要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东亚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纷纷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把其经济体内已经丧失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对欧美出口摩擦较大的商品加工组装工序转移到中国,形成中国从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口原材料及零配件,在国内进行加工组装,然后出口到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加工贸易格局。因此,亚太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中国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向中国转移产业的同时,也将其在美国的一部分市场和对美贸易顺差转移给了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东南亚对美贸易顺差很大,占亚洲对美国贸易顺差的近90%。随着东南亚加工贸易的转移,东南亚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不断减小,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则不断增大,产业转移引起的贸易顺差转移十分明显。

4.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加大了中美双边贸易不平衡的规模。我国政局的长期稳定,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以及低廉的劳动力,使得大量跨国公司把原本由本国生产或出口的商品及服务转移到其在华子公司进行生产,并将其对美的出口也转移到中国统计中,从而扩大了中国对美的外贸顺差。而转移的顺差规模也随着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而增长。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规模从改革开放伊始的几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06年的近700亿美元,占200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5.8%,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规模排在全球各国的第四位,列发展中国家第一。同时,在华的外资企业对美的出口也远远大于进口,并且其对美的净出口额从1996年100多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800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对美贸易顺差的近70%。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建厂再向美出口的形式,加大了中美贸易不平衡的规模,是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不断增大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应对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对策

由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产生原因可知,在很大程度上这种状况的产生责任不在于中国。但毕竟由于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巨大和逐年增加已经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如美国多次指责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上不力和压低人民币汇率是影响美国对华贸易的重要原因,并对中国施加压力。因此,在强调美国对中美贸易不平衡负有主要责任的同时,中国也应采取一些措施推动双方贸易向均衡化方向发展,既不给美国提供指责中国的口实,又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实现提高中国出口效益的同时,减少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我国近年来对外贸易发展速度很快,规模也很大,但从总体看仍是一种以数量扩展为主的增长方式,自主品牌建设薄弱,出口产品附加值低,主要利润为知识产权开发企业和品牌销售企业获得,我国的贸易利益较少。同时,外贸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金、土地等要素粗放投入实现的,增长的效率和质量不高,增长的基础脆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由于对对美国市场冲击很大,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对中美贸易的长期发展不利。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品牌建设能力和整合资源能力,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使我国传统制造业逐渐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走向中端,进而走向高端,换言之,必须从委托加工或制造的低层次作业方式,走向自行设计的高层次,逐渐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不断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提高国际竞争力,也实现从产业结构国际分工的层次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

2.通过发展境外加工贸易,转移部分对美贸易顺差。我国对美贸易顺差的一部分是由于周边国家将其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对欧美出口摩擦较大商品的加工组装工序转移到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和生产力水平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我们可以借鉴日本、韩国等国家对我国加工贸易投资的做法,在不对我国产业安全、出口、就业造成大的影响前提下,鼓励一部分企业把后续加工能力转移出去,带动中国加工设备和上游产品的出口,就近开拓市场,或利用当地配额直接向美国出口。加工贸易对外转移的重点是国内原材料、零部件供给率较高的产品,最后一道加工环节增值率较低的产品和国内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对美被动配额出口产品。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我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同时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3.开拓进口渠道,通过大订单的高科技产品进口平衡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产品主要是拥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加工贸易。而美国拥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中国对其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电子技术等方面的产品具有广泛的需求。但由于美国对中国采取歧视性政策,使其对我国出口的高科技产品所占比重很低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因此,我国一方面要进一步发展与美国的政治关系,力促其放弃对中国出口的歧视性政策,鼓励其用实际行动构筑建设关系;另一方面要做好美国高科技企业的工作,通过这些企业施压使美国政府放宽对中国高技术出口的限制。在美国现在已经允许出口的高科技产品领域,中国可以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大订单减弱双方之间的贸易不平衡问题。2006年,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率领大型采购团访问美国,与美国达成162亿美元的采购协议。2007年,中国商务部代表团又与美国签署采购协议138个,总金额达到326亿美元。通过这些大订单的采购,既可以控制我国对美的贸易顺差规模,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又可以在外交谈判上获得主动,为我国外贸发展争取良好的国际空间。

4.适时稳妥地进行人民币汇率改革。按照美国的说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过低是造成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巨大的重要原因,中国应当使人民币升值。但从20世纪80年代日元升值在解决日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中的作用看,人民币升值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不过,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币汇率改革也是必要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前几次的汇率改革对经济发展都产生了积极作用。当前,在人民币币值低估情况下,中国的出口企业即使出口低附加值产品也能卖得出去,卖出去后即使销售利润很低也能在国家的出口退税政策方面获得收益补偿。这样在全社会的生产要素和其他资源流动方面产生负面效应,造成低端产品消耗大量资源,而高附加值产品的潜在可用资源被挤占。因此,通过汇率制度改革,扩大人民币升值幅度,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也有利于我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增强国际竞争力,也将一部分对美贸易顺差转移出去,降低不平衡的规模。我们要在不受外国左右的基础上,适时稳妥地进行人民币汇率改革。

5.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减少美国在此问题上挑起争执。不可否认,我国在打击盗版音像资料,保护知识产权方面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加大打击盗版的力度,一方面可以扩大对美知识产权的购买,增加对美的进口,减小中美贸易不平衡规模,另一方面对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作用。在经济发展初期,对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的不利影响还不十分明显,反而可以低成本地发展加工工业。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加强自主创新的需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势在必行。通过加大打击盗版的力度,使科技创新得到应有的市场回报,将极大增强人们的科研创新热情,进而提高产品附加值、优化产业结构,改变我国现有的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因此,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无论是在贯彻科学发展观上,还是减少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方面,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陈泰锋:中美贸易磨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贾怀勤:中美贸易平衡问题综论[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3](中国商务部网站)

[4](国家统计局网站)

贸易逆差篇3

本文作者:杨振工作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中日两国出口商品结构可以真实反映两国贸易的特点,是分析两国贸易逆差原因的重要依据(见表2)。通过表2可以看出,日本向中国出口最多的前8项产品均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其比重占日本对中国出口总额的36%,再加上第10项日本传统优势产品汽车,比例达到近40%。可见日本主要是向中国出口高附加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而中国主要是向日本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及部分初级产品,包括服装、金属制品、家具和鱼类等,其比例占中国对日出口总额的1/3,大部分都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通过以上分析,总结造成中日贸易逆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两国出口商品结构差异明显。中国对日本出口产品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而日本对中国出口的多是高附加值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两类产品之间价格相差悬殊,造成中日贸易收支不平衡,出现逆差。2.两国出口商品需求弹性不同。中国对日本出口的产品主要集中在纺织品、食品等日用产品,这些产品需求弹性很低,需求量基本是固定的。所以中国对日出口额很难实现大规模的增长。而日本对中国出口的主要是汽车、电子设备等高端产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市场对这些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进而需求弹性也相对较大,促进了日本对华出口额持续增长,又由于这些产品单位价格较高,所以造成中日贸易逆差不断扩大。3.日本不断采取贸易保护措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不断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主要通过技术性贸易壁垒来限制我国向其出口。比如日本新推出的卫生检验检疫标准,使我国农产品对日本出口遭遇很大阻力,并经常产生贸易摩擦。

衡量一国的比较优势,通常使用巴拉萨(Balasa)提出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IndexRCA.)。RCA指数是透过贸易来衡量一国出口产品的相对比较优势以判定各国出口竞争力的强弱或国内各产品竞争力的大小,计算公式为:RCA=(Xik/Xi)/(Wk/W)其中,Xik表示i国商品k的出口额;Wk表示全世界商品k的出口总额;Xi表示i国全部出口商品的出口额;W表示世界各国全部商品的出口额。用RCA指数分析中国和日本的比较优势。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和衡量中,当RCA>1时,该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当RCA<1时,该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处于比较劣势。RCA指数值越大,则该国该产品越具有比较优势,其国际竞争力就越强。本文参照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将中日贸易商品分为以下十大类进行分析(详见表3)。表3显示了中国和日本商品的比较优势,从中可以得出两国产品比较优势如下:1.中国的初级产品SITC0食物和活动物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该项产品的优势正在逐渐削弱。而日本的初级产品均无任何比较优势,这说明日本在资源禀赋上处于劣势。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比较优势明显,主要体现在SITC6制成品和SITC8杂项制品。而日本在该两项上指数均不足1,处于劣势。这说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处于比较优势,而日本处于劣势。2.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中,中国和日本产品各具有比较优势。日本在SITC5化学制品中有一定的优势,RCA指数接近1;在技术含量高的机械制造及运输装备业,日本比较优势明显,指数始终在1.5以上,说明日本在该产业上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比较优势。除此之外,在SITC9项商品中,日本比较优势也很明显。而中国在SITC7机械设备项中的RCA指数也在不断提高,已稳定在1以上。通过分析两国的RCA指数,可以看出两国产品的比较优势差别较大。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明显,初级产品也有一定优势;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也逐步增强。而日本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上。两国商品的比较优势是由两国的经济水平和技术能力决定的,在短期内很难改变。两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中日本一直以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为主,而中国以出口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随着两国贸易额的不断扩大,贸易逆差将持续增加。

1.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中国应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多研发既具有高附加值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进而拓宽贸易范围,实现出口商品的多元化。只有不断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才能逐步缩小中日贸易逆差。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要继续挖掘已具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潜力,形成对日本规模出口。2.建立自由贸易区,实现贸易自由化。由于两国贸易互补性强,又具有区位优势,学界对中日加快推进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呼声日益高涨。中日两国应尽早建立中日自由贸易区,通过自由贸易区形成的区域分工协作机制,加快两国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建立自贸区后,两国将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日本市场将进一步向中国开放,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额将进一步增加,逐步平衡中国贸易收支。3.灵活运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中国可以通过合理运用WTO相关条款,妥善解决中日贸易争端,有效规避日本的贸易壁垒,维护我国企业的正当权益,从而扩大我国优势产品在日本市场的出口份额,一定程度上缩小双方的贸易逆差。

贸易逆差篇4

关键词:美国经济    贸易逆差    名义逆差    实际逆差    经济福利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巨额贸易逆差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关于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实际数据及影响,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争议。本文试图从贸易差额对经济福利的影响视角,从多个层面探讨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真实内涵。

   一、 美国持续扩大的逆差与经济增长并存

   从1971年开始,美国结束了83年的外贸顺差局面,除1973、1975年为小额顺差外,由此进入长期巨额的逆差时期。1980年以来,按官方公布的数据,平均每年有1000亿美元左右的贸易逆差。1981-1987年和1991-2000年为两个高速增长的时期,两个阶段分别增长了543%和498%。1987-1991年贸易逆差有所减少,但这并未影响扩大的总趋势,美国的贸易逆差不断呈现出扩大态势,1999年贸易逆差高达3389亿美元,较上年增幅53.7%,占GDP的3.6%,较1990年增长了3倍,创造了历史新纪录;2000年贸易逆差3697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表1)。2001年第三季度开始,美国经济负增长,在连续11次调低利率之后,美国经济有转暖趋势,专家估计,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美国贸易逆差预计在未来两年内逐渐扩大,估计2002年美国贸易逆差将增加至4188亿美元,2003年将续增10%至4571亿美元 。

   表1    美国贸易逆差一览表(按国际收支情况统计)        单位:亿美元

时间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贸易逆差 15 64 -9 55 -89 95 311 339 276 255 280 360 671 1125 1222 1451 1521

时间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6 2001 02.1-6 2002*

贸易逆差 1270 1152 1090 741 961 1326 1662 1737 1969 2103 2204 3389 3697 1848 3580 2252 4200

资料来源:1971-1996年数据转引自赵涛:《“美元利益”支撑美国经济高增长》,《理论前沿》2000年5期,15-16页。1997年以后数据引自:IMF,《世界经济展望》,2000年9月,其中2000-2001年数据系笔者根据《中国证券报》有关资料整理,*为修正后的预测数。

   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亦与贸易逆差同步出现。1999年,其经常赤字达3400亿美元,2000年进一步上升到4446亿美元,占GDP的4.6%,2001年美国经常帐赤字为4174亿美元,虽然比上有所下降,但经济学家预计,经济复苏将使美国经常赤字扩大至4500-5000亿美元 。与巨额贸易逆差与经常赤字伴随出现的是,美国经济增长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1991年4月-2000年10月,美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保持112个月,经历了有史以来经济增长最长的时期(参见表2),从1992-2000年,年均GDP增长率将达3.7%。2000年10月以来,美国经济出现调整,但2002年一季度经济增长率达到6.1%,一度显示了其强劲的恢复势头 ,而失业率由1996年的5.5%降至1999年的4.1%。通胀率则甚至于实现了“零通胀”,1991年3月-1995年平均为2.98%, 1996年为2.6%,1997年为3.2%,1998年下降到1.6%,1999年为1.9% 。

   表2  1990年以来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及GDP增长率、通胀率与失业率一览表   单位:10亿美元 %

时间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1-3 2002.4-6

经常赤字 91.9 5.7 56.4 90.8 133.5 129.1 148.2 166.4 220.6 340.0 444.6 417.4 -- --

GDP增长率 1.7 -0.2 3.3 2.4 4.0 2.7 3.7 4.5 4.3 4.2 5.0 0.3** 6.1 1.1

贸易逆差篇5

一、引言

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自2004年出现。入世后我国农产品进口以年均22.7%的速度增加,远远高于出口年均12.6%的增速,导致2004年首次出现46.6亿美元的逆差并持续,虽然2014年稍有回落,但仍达505.8亿美元,逆差额增加了近十倍。针对我国的农产品贸易逆差,众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集中于逆差出现的原因、格局、变动趋势以及对我国农业和农民的影响。程国强根据我国农产品供需结构和农业资源禀赋特征,认为我国农产品贸易将呈大进大出趋势,贸易逆差会成为常态,进而影响国际收支平衡。[1]李岳云从需求、商品构成和竞争力三方面讨论了农产品进口,认为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是由于出口受阻、进口需求增加、入世和汇率变化等原因引起的,并且统计了农产品贸易的产品格局和地区格局,认为存在着不均衡贸易,由于资源禀赋和农产品供需结构的原因,逆差必将继续成为常态。肖黎分析了农产品贸易逆差的进口影响因素,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其进行实证检验,按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农产品国内供给、农产品国内需求、农产品进口关税、农产品劳动力成本、农产品进口价格、人民币汇率和农业投资影响进口。[3]马超从虚拟水的角度,蓝晓河从虚拟耕地的角度,通过计算证明了在国内水土资源制约的情况下,进口农产品是在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在更大范围利用国际市场的同时,不少学者存在担忧。倪洪兴认为,在利用国际市场时,进口产品过度挤占国内市场,导致农产品价格受到抑制,并进一步影响农民收益。[6]朱晶认为,入世后我国农产品贸易引致的农业就业效应呈现出更明显的就业“净替代”变化,劳动密集型农产品顺差引起的就业增加无法抵消土地密集型农产品逆差引起的就业减少,即入世后导致了农业就业的减少。

众多学者的研究偏重于担心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影响,但是伴随农产品逆差出现的进口种类的增加未纳入当前研究范围。根据新新贸易理论,贸易种类对一国的进出口有很大影响。Kmgrnan认为消费者有多样化偏好,%Feenstra和BrodaandWein-sten研究表明进口种类的增加可以提高一国消费者的福利,[9][1G]耿献辉研究表明出口种类的增加可以改善一国的农产品贸易条件。[11]贸易种类的不同情况对国内消费者和生产者意味着不同的福利影响,我国的农产品贸易逆差是否同样伴随着贸易种类的逆差。如果存在贸易种类逆差,我国国内农产品需求方可以获得更多的贸易种类从而可以获得更高的福利。以往没有文献关注我国农产品种类的贸易差额情况,HummelsandKlneow(简称HK)提出的三兀分析方法,[12]为分析我国农产品贸易伴随的种类变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将hs6位码基础上的国家贸易数据分解为扩张边际(ExtensiveMargin)和集约边际(IntensiveMargin),扩张边际表7K—国出口种类的变化,集约边际表示一国原有出口种类出口额的变化,然后又将集约边际分解为数量变化和价格变化,种类、数量、价格的变化共同构成了出口总额的变化。施炳展将三元分解方法进一步应用到分析贸易失衡方面。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三元分解框架HK将一国出口分解为扩张边际、数量边际和价格边际。基本公式为:出口份额=扩张边际x集约边际=扩张边际x数量边际x价格边际施炳展利用HK的方法,进一步扩展到分析贸易失衡方面。计算的思路是:首先以HS6位码为基础,计算出HS4位码的三元分解;然后计算出HS2位码的分解,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出中国同各贸易伙伴的分解额;最后加总求得中国农产品贸易总体三元分解值。施炳展的方法进一步发展了三元边际分析方法的使用范围,对农产品贸易差额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将HS6位码进出口不存在的产品直接删除后计算出HS4位码层次的数据后,对HS4位码数据进行加权时,将HS4位码删除会引起对应产品的贸易数据数额偏小,从而导致比重出现偏差。本文的计算方法在上述方面予以了弥补和改进,在计算出HS4位码的三元分解基础上,按照不同产品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不同,对其进行加权处理,充分考虑到了HS4位码进出口均有而无对应的三元分解值时的情况。

(二)农产品范围和分类及数据来源农产品范围借鉴农业部资料,界定为《WTO农产品协议》的农产品范围加上水产品,包括:协调制度HS协调制度第1章至第24章,以及其他一些小类项的产品,如棉麻类等。农产品分类方式借鉴农业部的方式,并做微小调整,将农产品分为17大类:粮食(包含薯类)及制品、棉麻丝、油籽、植物油、糖料及糖类、饮品类、蔬菜、水果坚果、花卉、饼粕、干豆(不含大豆)、水产品、畜产品、调味香料、精油、药材、其他农产品。资源利用口径分为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谷物、油籽、棉花、植物油)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和饮品等)。农产品贸易数据源自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COMTRADE),时间跨度为1992—2013年。欧盟数据采用欧盟27国数据,东盟数据采用东盟10国数据。

三、实证结果

采用三元分解框架,按照中国与主要农产品贸易伙伴总体、国别、17大类进行分解,力图多层次展现出三元分解下农产品贸易差额整体规律及价格、数量和种类三种差额对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影响。

(一)总体分析计算出1992—2013年中国农产品总体贸易差额的分解结果符合我国农产品贸易趋势。总体贸易差额从2004年开始变为负值,即呈现农产品贸易逆差,之后四年一直呈现小额度的逆差,但自2008年开始逐年扩大,分解结果同我国农产品总体贸易差额现状相同。价格差额贡献比例最小,农产品贸易差额变化主要是由扩张边际差额和数量差额引起,但其作用出现主次交替。价格差额反映了中国农产品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的比值,如果大于零,则出口价格高于进口价格,反则反之。价格差额的贡献最低,中国农产品贸易价格差额在考察的22年中,入世前价格顺差年份较多,而入世后价格逆差年份较多,意味着我国农产品出口价格低于进口价格。数量差额说明了中国出口的数量与进口的比值关系。数量差额一直为正值,即数量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在入世前贡献最大,在入世后尤其是近几年贡献呈现下降趋势,逐渐低于扩张边际差额。一直以来,我国数量出口带动整体农产品贸易顺差的时代正在远去。扩张边际差额体现了中国出口农产品种类与进口农产品种类的对比关系。贡献一直为负值,扩张边际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入世前比数量差额贡献低。但是入世后贡献持续攀升,成为引起贸易逆差的主要因素,说明我国出口产品种类少于进口产品种类,整体看出口产品集中度较高。总体来看,中国农产品贸易自2004年以来出现逆差并呈扩大趋势,2004年以前以数量顺差带动的农产品贸易顺差具有不可持续性,已经演变为种类逆差带动的总体贸易逆差。

(二)与不同贸易伙伴贸易的差额分解贸易差额方面,虽然农产品贸易总体分解结果呈现贸易逆差,但与中国香港、日本和韩国的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大额的贸易顺差,而贸易逆差主要来自阿根廷、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俄罗斯、印度、东盟和欧盟虽然呈现不稳定变化,但是基本处于贸易逆差。因此,虽然我国同部分贸易伙伴保持贸易顺差,但更多的是贸易逆差,因此会导致总体水平的贸易逆差。扩张边际差额大部分为负值,存在少数偏低的正值,说明中国对大部分贸易伙伴出口的农产品种类少于进口种类。1992—2013年中国的扩张边际大部分国家处于逆差,如阿根廷、巴西、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国的扩张边际差额呈现大额负值,说明中国出口到这些国家的农产品种类远低于从这些国家进口的农产品种类。此外,中国大陆同部分贸易伙伴如日本、中国香港、俄罗斯和韩国呈现扩张边际差额顺差,出口的农产品种类高于进口农产品种类,但是顺差额度较低。价格差额方面,波动剧烈,但整置下移。中国大陆处于价格顺差的贸易伙伴有俄罗斯、印度、美国和东盟,处于价格逆差的贸易伙伴有中国香港、日本、韩国和东盟等,而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波动剧烈。数量差额方面,部分国家波动剧烈,但是大部分平稳。中国大陆与加拿大、中国香港、日本、韩国、东盟和欧盟等伙伴的数量差额一直为顺差,出口数量大于进口数量,而与其他贸易伙伴的数量差额基本处于逆差,甚至出现大幅度波动。但从总体来看都是农产品数量差额处于零左右甚至有很大顺差。三元差额对农产品贸易差额的影响程度方面,顺差伙伴国数量顺差起主要作用,而逆差伙伴国,扩张边际逆差起主要作用。中国大陆的贸易顺差伙伴主要有中国香港、日本、韩国,对其顺差贡献最大的数量差额顺差。当然贸易种类顺差也是很重要的原因,而价格差额一直为负值,意味着虽然中国对这三个地区出口的种类和数量顺差导致了对其整体农产品贸易顺差,但是出口的商品价格低于进口商品价格。而中国一直处于农产品贸易逆差的阿根廷、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都存在扩张边际逆差,而且对总体逆差产生主要作用,而价格差额基本为负,数量差额没有明显的区别和影响。总体来看,对于顺差贸易伙伴来说,产生顺差的原因是数量顺差和种类顺差;对于逆差贸易伙伴来说,造成逆差原因是种类逆差;价格差额在总体顺差的贸易伙伴处体现为逆差,而在总体逆差的贸易伙伴处体现为顺差。我国农产品贸易顺差主要依靠数量和种类的“低价营销策略”。国外对我国的出口也体现了对方国家的“低价策略”。农产品国际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以价格优势进行贸易。

(三)分大类农产品贸易差额分解大部分农产品种类处于贸易逆差。首先,以农业部的分类标准为基础的17大类农产品中,除蔬菜、水产品和水果坚果处于贸易顺差外,其他农产品在2010年以后均处于贸易逆差。不同产品在贸易差额分解方面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农产品贸易整体及大部分类别呈现逆差的背景下,我国部分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保持顺差,但是主要靠数量顺差推动。扩张边际差额,即种类差额方面,基本体现为逆差,而且在部分农产品的逆差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如畜产品、粮食、植物油等,说明我国大量农产品出口种类少于农产品进口种类。在我国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中,只有蔬菜、水果坚果体现为种类顺差。价格差额对农产品贸易差额影响很小,其顺差和逆差没有明显特征,出口价格高于进口价格的农产品既包含劳动密集型的水产品、水果坚果,也包含土地密集型的油籽、植物油和棉麻丝,说明我国农产品并没有明显的价格优势。数量差额对顺差农产品和逆差农产品,均有最大贡献。综上,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没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出口价格高于进口价格,巨大的贸易顺差是由数量顺差引起的,说明我国的水产品和水果坚果是在质优基础之上的大量出口。而土地密集型的油籽、植物油、棉麻丝等,贸易逆差主要是由于进口价格低于国内农产品基础上的大量进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是在“价格优势”基础上进行的贸易。

四、中国今后的农产品贸易逆差结构和发展趋势

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从2004年出现至今已有十余年。根据三元差额分解状况,中国农产品贸易差额是否会进一步扩大,在哪个方向上扩大,以及中国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能否在充分利用我国富余劳动力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出口,从数量、价格、种类和资源利用四个方面进行探讨,认为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必将持续甚至继续扩大。

(一)逐渐缩小的数量顺差可能会向数量逆差转移数量顺差需要足够的产量作为支撑,我国土地资源有限而且是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发展农业,农产品供给量有限。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膳食结构改变等会导致进口数量不断增加,数量顺差会逐渐缩小,长期来看会变为整体数量逆差。

(二)从价格差额来看,我国的农产品贸易逆差会持续并扩大对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贡献最大的产品,包括油籽、植物油、棉麻丝、畜产品、糖料、粮食等,国际市场价格均低于国内价格。引起贸易顺差的蔬菜、水产品、水果主要依靠数量顺差,而数量顺差通常需要以价格低廉为基础。前文分析中,我国蔬菜产品出口价格明显低于进口价格,在市场上有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而水产品和水果坚果价格高于世界市场价格,能维持数量顺差是其具有一定的市场势力。能够带动中国农产品出口增加的农产品种类过于集中于水产品、蔬菜和水果坚果,而随着我国国内成本的上升,蔬菜、水果坚果和水产品的价格将继续上升,其将来有可能会由于价格过高而失去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加大贸易逆差,即使仍然能保证该三种农产品的顺差,仍然难以挽回大部分农产品种类逆差尤其是大宗农产品逆差导致的整体贸易额逆差状态。

(三)种类逆差会持续入世后,中国农业生产逐渐向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转移,随着种植结构的变化,必然会造成生产农产品种类相对单一化,从而导致出口种类集中于部分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而进口方面,根据克鲁格曼(1979)的理论,产品多样化能够提高消费者福利,进口农产品种类高于出口农产品种类,可以给国内消费者带来更多的选择。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追求多样化的产品,追求加工程度高的农产品,必然会增加我国农产品的进口种类。因此,从种类差额的角度来看,农产品贸易逆差也会持续甚至扩大。

(四)中国进口大量农产品,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是在进口世界的资源因为我国的耕地资源和水资源有限,伴随着国内需求的增加,利用国际市场是必然选择。根据马晓河(2012)的研究,2001—2010年净进口农产品为我国节约了近18%的耕地,平均每年约4.2亿亩。马超、许长新(2011)通过计算2005—2009年的农产品贸易虚拟水含量,认为我国平均每年约有900亿立方米虚拟水净输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水资源短缺问题。从我国当前可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现状来看,进口农产品可以缓解我国的资源紧张局面,满足国内各方面的需求,进口趋势基本不会有太大变化,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没有出现生产率急速上升的情况下,出口无法保障大幅上涨,因此逆差会继续保持,甚至扩大。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前文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差额的三元分解,从贸易总体、贸易伙伴国和农产品种类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的农产品贸易逆差主要源自种类逆差,数量顺差贡献度下降,价格逆差呈现常态;(2)分贸易国来看,顺差伙伴国来源于数量顺差和种类顺差,而逆差伙伴国源自种类逆差;(3)分种类来看,中国进口国际市场低价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本国低价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基于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优势。水果坚果、蔬菜和水产品是我国有优势的农产品,一直处于贸易顺差,而且存在种类顺差和价格顺差,但是数量顺差仍然具有绝对贡献率。在这三大类农产品上,要加大科研投入和研发力度,走“质优”之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2.继续保持我国对部分农产品出口市场的顺差局面。日本、我国香港、韩国是我国传统的农产品顺差来源伙伴,均是价格逆差、种类顺差和数量顺差,依靠“低价量高”的贸易模式。如果要继续保持甚至扩大贸易顺差,需要在保持种类顺差和数量顺差的基础上,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价格顺差,则能扩大对这四个贸易伙伴的顺差额。3.在制定农产品贸易政策时,不应过分强调进口增加对国内生产者的冲击,也要考虑进口种类增加引起的福利增加。由于我国农产品贸易存在种类逆差,进口种类高于出口种类。进口农产品种类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制定进口贸易政策时,除了考虑国内的相关产业可能出现的进口替代外,也要考虑农产品进口需求方的利益,不应该过分限制农产品进口。

贸易逆差篇6

内部需求旺盛、贸易条件持续恶化是出现贸易逆差的关键原因。一方面,投资刺激政策刺激我国对铁矿石等基础原材料需求大幅增长;汽车等消费刺激政策及股市、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产生了一定的财富效应,也刺激了居民消费需求,尤其是部分奢侈品消费需求。我国对外部需求的上升要远大于境外对我国需求的恢复程度。一季度,铜、铝、汽车及其零配件、原油等原材料产品金额累计增速较快,而高新技术及机电产品增速则基本保持稳定。3月份,我国进口铁矿砂5 901万吨,同比增长13.3%;进口原油2 106万吨,同比增长28.9%;进口大豆401万吨,同比增长3.9%;进口初级形状塑料244万吨,同比增长20.2%;进口未锻造铜及铜材45.6万吨,同比增长21.7%;汽车及汽车底盘进口量更是猛增,当月进口达85 271辆,环比增长125%,同比增幅更是达到269.7%。

另一方面,能源原材料等进口价格大幅上涨使我国总体进口价格已持续大幅上涨,而我国出口总体价格水平仍同比小幅回升,带来的我国贸易条件持续大幅恶化,是当月出现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一季度,主要大宗商品进口均价普遍出现明显回升,铁矿砂进口均价为每吨96.3美元,上涨20.7%;大豆进口均价为每吨456.9美元,上涨15.1%;原油进口均价同比上涨更达88.1%。由于出口价格回升大大落后于进口价格的上涨,我国贸易条件持续大幅恶化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

3月份,我国出口价格指数为101.4,进口价格指数达117.6,贸易条件指数仅为86.2。仅仅由于贸易条件的恶化,3月份我国付出的代价就达150亿美元左右,大大高于72.4亿美元的月度贸易逆差金额。那么,同时考虑到对境外基础能源原材料等需求的大幅提高和贸易条件的大幅恶化,我国出现月度贸易逆差就完全可以理解了。以进口原油为例,3月份,我国原油进口总额高达115.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达61.6亿美元,仅此一项就已接近当月贸易逆差总额。

面对人民币升值压力,我国政府可能加大境外采购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贸易逆差的产生。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已连续5个月降低。3月份,中国对美国出口同比17.5%,增幅比上月降低21.7%,进口同比52.7%,增幅比上月上升33.7%。

与此同时,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需求的真正恢复尚需时日,境外对我国的需求恢复较为缓慢。统计显示,3月份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玩具的出口增幅分别低于整体17.4和9.8个百分点,服装和鞋类出口甚至分别出现了19.8%和6.5%的下降。

今后几个月月度进出口在平衡点的状况将是常态,仍有出现月度贸易逆差的可能。考察此次出现较大规模月度贸易逆差的原因,主要体现为境内外经济复苏程度差距较大,以及我国贸易条件的极度恶化。

现在看来,短期内,这两个因素尚难发生根本转变。从历史看,贸易逆差的出现有一定的持续性。1995年至今,中国共有11个月出现对外贸易逆差,分别出现在1995、1996、2003、2004、2010年。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出现逆差,往往会连续几个月都是如此,即使出现间断,中间月份的顺差也是比较小的。

贸易逆差篇7

[关键词]逆差 贸易方式

近年来,不断上升的贸易顺差使得我国企业在出口贸易中的贸易摩擦增多,许多国家常常针对中国出口企业提出反倾销指控,阻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随着最近中美贸易战的升级,不得不使我们再一次重视中美贸易失衡问题,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一、中美贸易关系的基本特征

1.中美贸易持续增长。中美两国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双边贸易额每年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4年更是达到了34.27%的高增长率。到2005年,美国略低于欧盟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国;中国也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贸易货币、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和第四大出口市场

2.中美经济结构互补性强。目前,制造业产值占美国总产值的比重不到15%,相反制造业却是中国的比较优势产业。凭借劳动力资源优势,中国拥有纺织品、服装、家电产品、笔记本电脑、信息技术产品以及大量消费品等一大批产业部门,对美出口商品的70%以上是纺织品、服装、玩具、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中国主要从美国进口农产品、矿产品、化工产品,以及包括飞机、尖端集成电路、电信设备、自动化数据处理机械在内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在这些领域,中国处于落后或短期状态。此外,美国的金融和零售业企业也开始不断地从对华商务合作中受益。这种贸易机构说明中美两国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和他们各自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不同地位。

二、影响中美贸易平衡的主要因素

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包括基本经济和制度因素,不当的原产地统计原则以及中美合理的国际分工和地区产业调整等,本文主要是基于贸易方式的角度分析产生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

1.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增加影响中美贸易平衡。随着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增长,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目前已占到中国对外贸易的一半以上。随着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转入生产和销售阶段,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和进口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外资企业在贸易方式的选择的突出特点是更倾向于采取加工贸易的方式。

2.服务贸易被忽略对双边贸易平衡的影响。美国2002年的服务贸易出口额达到2726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额的17.4%,服务业已成为美国经济中的支柱产业。然而,在谈到中美贸易逆差时,美方却往往只强调货物贸易而忽略服务贸易。事实上,过去十年间美国对华服务贸易一直保持盈余,如果把服务贸易计算在内,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将会减少。特别是随着中国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具有强大实力和竞争优势的美国对华服务贸易出口将会获得更大增长。根据USTR的统计,2004年美国服务贸易对华出口增长20%,而其总体增长仅为11%,中国已成为美国第10大服务贸易出口市场,2004年美国对华服务贸易顺差达16亿美元。

三、 正确处理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思考

对美出口的快速增长为提高我国经济实力,解决国内就业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双方不对称的贸易依存关系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使中国在处理与美摩擦时总是处于被动地位。为此,中国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以确保中美贸易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1.努力扩大国内需求。中美贸易现时的不平衡并非一个值得纠缠不休的问题,需要双方共同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缓解这种不平衡。对我国而言,应把经济增长的立足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减少对外贸易依存度,加快本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经济运作体系。同时,增加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建立相互信任、互惠双赢的合作机制,缩小美国对中国出口技术产品的控制范围,减缓和消除中国对美国贸易的出超。

2.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注重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改善进出口不平衡状况。以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引导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支持自主性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促进国内产业升级,积极开拓非传统出口市场,推进市场多元化;实行进出口基本平衡政策,适度扩大进口,发挥进口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和国内短缺的能源、原材料进口。

3.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以优势产业为主导,如家电、轻纺和成衣、食品加工和轻工业产品、一些质量价格比有明显优势的机电产品,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当地设立企业和机构,把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原材料及零部件出口到国外市场,发挥我方比较优势。

四 、结语

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今天无论是对外资企业的限制还是对加工贸易的限制都会对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产生影响,甚至会丧失一些比较优势。若要在根本上解决我国贸易不平衡难以调节等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一般贸易方式下的贸易,使之在贸易顺差中所占比例不断扩大。只有当国内企业的比较优势层次得到提高时这一目标才能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1] 冯雷:从贸易方式走向与与国际经济融合―中国加工贸易管理模式探析[J].《国际贸易》2002(3)

[2] 陈明 张鹏:中美贸易平衡问题探析[J].《经济师》2006(3)

[3] 亢梅玲:中美贸易不平衡原因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4)

贸易逆差篇8

一、人民币升值对中美贸易差额的影响分析

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2005年7月的1:8.2695一直升值到2010年11月24日的1:6.6589,人民币已升值20%,年均升值4%,同期,中美贸易逆差2005年为1141.7335亿美元,2010年为1812.6亿美元。这期间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仍大幅度增加。

二、人民币升值对中美贸易差额实证分析

针对“人民币汇率是否导致中美贸易失衡”这一问题,本文根据1993年至2010年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年度数据、中美贸易差额年度数据,中国GDP建立中美贸易差额关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模型,因此建模如下:sc=a+bihl+clGDP+e。sc为中国对美国顺差;hl为人民币汇率。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汇率)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顺差数据)。结果如下:SC=-728.7875+78.60814HL+0.038738GDP+e(779.4700)(92.16324)(0.004332)T=(-0.934978)(0.852923)(8.941369)R2=0.190665df=16从回归结果看,可决系数R2=0.872140,说明模型中解释变量(汇率)和GDP对被解释变量(顺差)的解释程度很好,有87.2%。汇率的系数的t值为0.853<2.120(α=0.15,df=16),说明系数检验不通过,因此拒绝H1,接受H0,说明解释变量汇率对被解释变量顺差无显著影响。因此中美贸易逆差的应该另有原因。

三、中美贸易逆差的根源分析

(1)美国过度消费。美国过度消费导致需求供给偏离,次贷危机前,个人消费和政府开支同时大幅连续增长。个人方面,美国人消费需求旺盛,供不应求。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6年美国个人储蓄率一度达负1%,创1929年大危机后70多年历史新低。次贷危机后美国居民储蓄率有所上升,但依然处于较低水平,2011年2月份为5.8%,政府方面,1966到2010年间,政府开支赤字越来越大。

(2)国际分工。按照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原理,美国是发达国家,可出口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品,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具有后发优势的一些商品,贸易双方优势互补,自由贸易对双方都有利。美国对中国的高科技商品出口管制是根本原因。1949年美国政府提出“严格管制对华贸易,对华任何出口都实行出口许可证制度”。

(3)中美统计方法不同。按中方统计,1993年开始美方出现逆差62亿美元,2010年,逆差上升到1812亿美元,17年增长了近30倍;按美方统计,1983年美方开始有逆差3亿美元,到2010年上升到2731亿美元,27年增长了910倍。双方数据存在如此巨大差异,源于统计方法不同。其中关键是对独立关税区香港的转口贸易如何计算,美方把香港的转口增加值全算到了中国大陆头上,另外美国对华出口额是按离岸价格计算,未包括运输、保险等费用,而且美国自中国的进口则是按到岸价格计算,包括了上述费用。此外美国占有优势的服务贸易未列入统计。

四、结论及对策

上一篇:贸易术语范文 下一篇:世界贸易组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