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术语范文

时间:2023-10-13 20:44:38

贸易术语

贸易术语篇1

每一种贸易术语后面都是以“指定地点”为后缀,当国际贸易买卖合同中一旦确定了贸易术语后面的地点,在选择运输线路时必须以该地点为出口商国际运输的始发地或出口商的最终交货地。如FOB大连港,需要出口商在大连港把货物装上船完成交货。“大连港”这个地点决定了在国际物流线路的选择中,只能选择以大连港为出口地始发港的航线。国际贸易术语对国际物流运输线路的影响,一方面,使得不经营这些运输路线的经营人失去了参与竞争的可能。另一方面,也使国际物流经营人不能从成本控制的角度合理选择运输线路。在FOB大连港的情况下,即使在天津港装船国际物流成本更低,国际物流运营商也必须要选择大连港为出口地始发港,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国际物流在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中的作用。为了使国际物流更好服务于国际贸易,在国际贸易实务中,进出口商应与国际物流公司加强合作,国际物流公司应积极参与到包括生产企业、进出口商和国际运输仓储企业在内的整个国际产业链中,通过与国际贸易公司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两者之间的协同运作,达到总体目标最优,总成本最低。在签订国际贸易合同前,进出口商应与国际物流公司进行有效沟通,在选择贸易术语及贸易术语后面指定地点时应充分考虑国际物流成本和服务水平,积极与国际物流运营商沟通,在满足物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使国际物流成本最低。

二、国际贸易术语明确了国际物流费用的结算对象

“一站式”物流服务是物流服务未来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地进出口企业将其有限的资源用在企业核心业务上,而把非核心的物流业务全权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在国际贸易实务中,第三方国际物流服务提供商可以根据进出口商要求为进出商提供低成本和高效率的“门到门”的一站式物流服务。由于国际物流的整个过程涉及不同的运输方式及不同运输区段的货运商等国际物流相关各方,每一过程都会产生物流成本和费用。贸易术语明确规定了买卖双方各自承担的责任、费用和风险的地理界限,第三方国际物流服务提供商在不同区段的费用应向进出口双方的哪一方进行结算,取决于进出口双方在国际贸易合同中选用的贸易术语。如进出口双方选择FCA,出口商只要将货物在出口地交给第一承运人就算完成交货,出口清关费用由出口商承担;进口商需要承担从第一承运人运输到进口国最终目的地的责任和清关费用。所以在FCA的情况下,从出口商所在地到第一承运人之间发生的物流成本和出口清关费用,第三方国际物流提供商应向出口商进行结算,从第一承运人运到进口商最终目的地的费用应向进口商进行结算。如进出口双方选择EXW,出口商在其所在地将货物交给进口商派来的承运人就选完成交货,整个国际运输中的物流成本和费用,包括出口清关和进口清关的费用都是由进口商承担的,所以第三方国际物流提供商应向进口商结算相关费用。进出商在选择贸易术语时应充分考虑与第三方国际物流服务提供商在业务操作上的协同性,以适应国际物流“一站式”物流服务的大趋势。

三、结论

国际物流是在国际贸易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已成为制约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国际物流服务水平和国际物流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际贸易的成本和效率。国际贸易术语不仅在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物流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贸易术语不仅关系进出口双方的切身利益,也决定着国际物流的服务水平和效率。国际物流服务提供商与进出商应密切配合,协同运作,使国际贸易术语在国际物流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贸易术语篇2

论文摘要:风险规避是出口企业进行国际贸易时所要考虑的重中之重的问题,贸易术语和国际贸易风险规避有着密切的关系就贸易术语和某些国际贸易风险规避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国际贸易术语是为了适应买卖双方相隔遥远,分属不同国家的特点而产生,明确了买卖双方的责任,费用,风险,合理运用各种贸易术语来规避国际贸易中的风险是出口企业风险管理的手段之~。

一、贸易术语和货物损失风险规避的关系

《inc0terms2000)中对4组贸易术语的解释里都提到“风险在买卖双方之间转移,这里的“风险”指的就是货物损失的风险,如cif术语,买卖双方风险转移的界限是货物越过船舷。采用此种贸易术语时,卖方要承担货物越过船舷为止的货物损失风险。也就是说,在货物越过船舷之前发生的全部货物损失(包括货物由工厂至仓库或者码头的运输过程中,在集装箱堆场或码头的存储过程中,由码头装船越过船舷之前时所发生的损失)由卖方负担。

按照卖方承担的货物损失风险由小到大划分,贸易术语变化趋势依次为exw—fca,cpt,cip—fas—fob,cfr,cif—daf._des—deq~ddu,ddp。出口企业在选择贸易术语的时候,首先要清楚地了解各种贸易术语的具体解释和风险转移的界限,结合贸易的现实情况,如市场情况,谈判力量对比,商品性质,运输条件等,争取采用卖方承担货物损失风险相对较小的e,f,c组术语……尽量避免采用d组术语。

在保险公司承保范围内,积极投保,把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是有效地避免货物损失风险的一种手段,如采用cif术语的时候,卖方可以针对越过船舷之前的货物损失风险,尤其是卖方所在地距离装运港比较远的情况下。在装船前向保险公司投‘装船前险”,也称国内运输险。针对装运港至目的港航程较远,途径国家政局不稳,沿途海盗多,气候变化大等情况,合理投保相应的国际货运险,以规避货物损失的风险。保险会增加卖方的成本,卖方在报价时,要把这块成本考虑进去。如果客人的条件许可,卖方也可以考虑改变cif贸易术语,改用诸如fca,cpt或cip,这样货物风险可在货交第一承运人的时候就转移,减少了货物损失的风险。

二、贸易术语和贸易政策变动风险规避的关系

国际贸易顾名思义,肯定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出口企业因此必然受到国内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如关税政策,贸易管制政策,贸易保护政策等,这些政策及其变化都会给出口企业带来风险。如欧委会2009年6月3o日了关于玩具安全的新指令,新指令的条款增加到了57个,具体变化内容包括更加严格的安全要求,警告标识和生产者责任,产品认证程序和成员国市场监督等,如果出口企业不熟悉上述贸易保护政策变化,提供不出相关证书,其后果就是货物进关受阻,酿成巨大经济损失。出口企业规避政策变动风险的重点在于熟悉及随时关注国内、国际相关贸易政策,能够有能力对政策的变动做出相应的调整。在贸易术语的选择时,对于ddp这样的术语,鉴于其对卖方的超高要求(该术语要求卖方负责进口清关,要求卖方熟悉进口国清关程序和政策以及相应的变动)一般出口企业可以把它忘掉。

另一方面出口企业应该清楚在交易所采用的贸易术语下自己承担的责任中哪些受贸易政策变动的影响较大,这种变动会导致较大风险的。如采用fob,cif,cnf这样的贸易术语,出口企业必须负责出口清关,提交单据,出口企业就必须对出口许可证,配额政策,商品的检验检测和认证制度及其变动很熟悉,哪些商品要许可证,哪些商品要主动配额,哪些商品要被动配额,要和不要出口许可证和配额的商品有没有变动,申请许可证或配额的渠道,商品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检测和认证,检测标准和要求有没有更新,何时提供检测,何时能拿到的检测报告,在哪检测等,你不了解这些贸易管制政策及其变动,会直接影响到出口清关是否及时、客人进口清关是否顺利,进而影响合同能够顺利履行安全收汇。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贸易术语,贸易政策对其的影响都不可能完全消除。出口企业要做到尽可能熟悉相关的国内和国际贸易政策,要注重积累和构建应对政策变动的资源,能力,渠道,比如说和客人,商检部门,相关的行业协会,商会建立密切的联系,政策如有变动,就可以第一时间了解详情,做出正确的应对之策。

三、贸易术语和价格变动风险规避的关系

出口企业签订贸易合同之后,从备货到最后交货收汇过程漫长,期间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出口企业的成交价格,最终影响订单的利润。影响成交价格的因素包括生产要素价格,生产资料价格、流通费用、汇率等,这些要素价格的变动都会影响出口企业品的成交价格。贸易术语是出口成交价格的组成部分,出口企业可以通过合理选择恰当的贸易术语来规避一些要素价格对成交价格的影响,如在国际石油价格波动比较厉害的时候或是市场好转,出口货物数量节节攀升的时候,国外运费也随之频繁变化。

出口企业如果不能正确估算运费,就可以选择不含运费的价格术语(如fob,fca),把运费变动的风险转移给买方,如在本国货币不断升值的情况下,采用exw,fca,cpt这类术语,可以实现相对较早交货,相对应可以较早收汇,避免汇兑损失。在选择贸易术语时,出口企业觉得自己不好把握某些影响成交价格的因素时,可以采用相对简单的贸易术语,把一些不确定因素造成的风险转移给对方,自己控制能够控制的成本。

四、贸易术语和收汇风险规避的关系

在国际贸易风险中,最大的风险之一就是收汇风险,能否安全收汇是业务的关键,如何规避收汇风险成为出口企业洽谈及签订合同时所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贸易术语的合理选择与规避收汇风险有密切联系,以exw术语为例,卖方在工厂(仓库)将货物交付给买方,即完成了交货。收汇方法一般有发货前付款和发货后付款。对于发货前付款,对出口企业来说最稳妥的做法是买方生产前支付预付款,发货前付清所有货款。客人一般只在最初几单或者定单金额较小的情况下,会接受此支付方式,一旦生意步入轨道或者定单金额加大,很少有客人愿意使用此种支付方式,这占用客人资金,不利于客人资金周转,损失利息,也不利于客人控制出口企业,如果发生一些意外变化,客人有更大余地应对。鉴于这些原因,客人都会或多或少的要求一部分货款放帐,这样就会出现货交了,款没收齐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出口企业可以准备风险准备金,万一剩余款项收不回来,用准备金冲抵。

针对放帐,投保信用险,投保只能是减少损失,保费高昂。如果出口企业坚持款清发货,客人有可能以后就不再找你做了或者设置种种条件,如货要客人的验货机构检验合格才能发货,这种检验是非常苛刻和严格,一般都会挑出毛病,虽然这时货物在买方手里,却可能出现货做出来了而客人不要货或者要求降价等情况。这时候出口企业就极其被动。对于发货后付款,收汇风险更大,很可能财货两空,没有一种结汇方式可以说是安全,完全就看客人的信誉和自身承担风险的能力。虽然投保信用险可以挽回部分损失,但企业要付出巨大成本。对出口企业来说采用exw术语,虽然承担的责任和货物损失的风险最小,选择这个术语出口企业拥有的货权转移时间最早,承担的收汇风险最大。exw贸易术语一般不是出口企业的选项。

另外,交易如果采取普遍使用的fob术语,也存在收汇风险,由买方负责安排运输,可以指定自己比较熟悉的船公司或者货代来安排运输。这些船公司或货代是客人认为服务比较好、船期比较准确,最重要的是可以给其提供通融。客人不仅可以担保提货,有时还能指示船公司或者货代提出无理要求,拖延出具提单或出具不合格提单,或者搞无单放货,使出口企业货、款两空。

贸易术语篇3

当前,国际上使用的国际贸易术语主要是由国际商会制定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由于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变,国际商会在2011年推出了全新修订版的《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来代替已经使用了十年之久的《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以此来确保国际贸易术语惯例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巨大价值,切合时代的需求。《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相较于先前的版本有了许多的变化,内容更加的清晰明了,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能够更好的对国际贸易进行具体的指导,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国际贸易术语新发展的分析,使有关工作者能够更好的认识到术语的变化,从而在贸易中正确的使用相应的贸易术语,减少因贸易术语使用不当带来的损失,促进我国国际贸易事业的发展。

一、国际贸易术语惯例的新发展

1.简化贸易术语的分类

《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相较于2000年的版本,在贸易术语的应用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简化,将2000年通则中E、F、C、D四组13种贸易术语简化为“所有运输方式”和“水运方式”两类11种贸易术语,使得贸易术语的整个框架更加的简洁明了。例如,将2000年版本的“Prdvisionofgoodsinconformitywiththecontract/Paymentoftheprice”简化为“GeneralObligationsoftheSeller(Buyer)”。

2.取消了“船舷”的界限

2000年的解释通则使用FOB、CFR、CIF三种贸易术语来规定买卖双方在水上运输时承担的贸易风险,《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为了使买卖双方的风险、责任能够相对称,取消了“船舷”的界限,以装上船舶为界来进行风险的明确划分。

3.增强对贸易安全责任的规定

由于全球恐怖主义的泛滥和海盗的猖獗,国际贸易越来越注重对贸易安全责任的确定,保证国际贸易中货物的安全。因此,国际商会在《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中增加了与安全有关的国际贸易术语。例如,“Licenses,authorizations,securityclearancesandotherformalities”中增加了卖方提供安全清单的义务,保证货物信息的安全性,符合国际上对贸易安全的要求。

4.注明交货地点

2000年的通则中没有注明交货地点,对于地点是用虚线的方式来表示,容易在贸易的过程中产生应地点问题产生的纠纷。《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就认识到了注明交货地点的重要性,因此,在其中使用“insertnamedplace”来强调地点的重要性。《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中通过CPT、CFR、CIF等术语,将贸易双方的交货地点和风险划分点进行明确划分。

二、国际贸易术语的应用策略

国际贸易中的买卖方通常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使得货物在交易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风险,因此需要明确双方在不同情况下的责任和承担的风险费用。通过正确的使用国际贸易术语能够很好的明确双方的责任,尽可能的减少交易中的摩擦,使交易能够顺利的完成。我国的贸易工作人员应当掌握《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中的贸易术语,并在交易中正确应用,从而在国际贸易中掌握主动权。

1.恰当选择适用所有运输方式的术语

不同的贸易术语在交货地点和风险分界点上有着不同的划分标准,因此国际贸易工作人员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恰当的贸易术语。例如,如果卖方的所在地不是港口,并且由卖方负责承担货物运输的费用时,可以使用CPT或CIP术语,但CPT术语中的卖方没有货物运输保险单而有着极大的运输风险,因此,卖方应当尽可能的使用CIP术语。如果贸易双方的距离比较接近,则可以选择使用DDP术语,既能够降低卖方的成本,又能够节省买方的时间。

2.恰当选择进口和出口贸易中的贸易术语

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在选择贸易术语上也有着不同的使用标准,因此,在出口贸易中主要使用CIF或CIP术语,而在进口贸易中主要使用FOB和FCA术语。国际贸易人员在选择贸易术语时,应当尽可能的适合卖方进行运输和保险等方面的安排,同时促进本国有关行业的发展。

3.尽可能的规避风险

由于国际贸易双方在时间和地点上的差异,货物在运输的过程中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因此,我们要尽可能的选择适当的术语来规避国际贸易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例如,如果是我国以租船的方式来运输进口大宗货物时,我们应该使用FOB术语,这样才能够尽可能的防止卖方勾结船方来骗取货物。

4.将贸易货物的特点考虑在内

国际贸易中进行交易的货物品种极为的繁多,不同的货物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运输要求,因此在使用贸易术语时要将货物的特点考虑在内。例如,如果是散装之类的大宗商品时,可以选择DAP或是DAT术语,根据卖方是否承担卸货的费用进行灵活的选择。除了货物量的大小,还需要考虑货物的价值和货物运输所需要的费用等问题,使贸易术语的使用能够尽可能的促进贸易的顺利进行。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有着较大的变化,我们应当仔细研究和掌握各种术语的使用范围,保证在贸易过程中正确的使用有关术语,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同时尽可能的促进贸易的顺利进展,减少贸易过程中因术语原因造成的损伤,推动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贸易术语篇4

国际贸易术语,是在国际贸易事务不断发展起来的一系列的交货条件,主要是规定买卖双方的所需要承担的费用、风险以及责任范围,它旨在提高买卖双方的交货效率,降[文秘站:]低双方的交易费用,促进整个国际贸易的发展。如果交易双方合理的选用贸易术语,则对双方都有约束力,现阶段,国际上较为流行的贸易术语多来自《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00》,这一通则又称为《INCOTERMS2000》,在这个通则中一共列举了13组术语,这13组术语详细的规定了货物的运输、风险划分、投保义务、交货地点、出口进口结关手续及费用负担、装货卸货的负担以及适用的运货方式等。这13组术语主要分为E组、F组C组和D组,总的变化趋势是卖方的责任和风险逐渐减小,但是买方的风险则逐渐的增大。下面就将对这4组术语进行分析,并对如何选用来避免一定的风险,做出解释。

2.对于每一组贸易术语的分析

2.1E组贸易术语的分析

E组国际贸易术语(EXWORKS),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工厂交货价格条款,是是指卖方在其所在处所(工厂、工场、仓库等)将货物提供给买方时,即履行了交货义务。除非另有约定,卖方不负责将货物装上买方备妥的车辆,也不负责出口清关。买方负担自卖方所在处所提取货物至目的地所需的一切费用和风险。在这一层面上,由于卖方不负责出口清关,这一贸易术语所指的贸易行为在性质上更像所谓的国内贸易。在使用这一贸易术语的情况下,对买方而言是极其不利的,因为如果买方在购买货物后不能办理出关手续,则责任需要买方自己完全承担。因此,国际贸易中大多数情况下,不使用这一贸易术语。

2.2F组贸易术语的分析

F组贸易术语包括FOB、FCA和FAS三种,这三种的贸易术语的涵义分别是:船上交货、货交承运人以及船边交货。在这一贸易术语条件下,卖方有义务将货物交给卖方所指定的承运人,交货之前的货物风险由卖方承担,在交给承运人之后,货物的风险也随之转移给买方。因此,对于这一贸易术语,买方在购进货物时,更加适用,因为在这一贸易术语下,买方有权自己选择承运人,不容易出现卖方和承运人合伙伪造装船提单的情况。

2.3C组贸易术语的分析

C组贸易术语包括CRF、CIF、CPT、CIP,这四种贸易术语,这些贸易术语的涵义分别是成本价运费、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运费和保险费付至指定的目的地。该组贸易术语属于装运类术语,卖方有义务寻找承租人订立条款一般化的装运合同,并且承担相关的费用,但是货物装船过后的风险,暴扣货物因运输而发生的额外费用或者是货物毁损灭失的风险都由买方来承担。

2.4D组贸易术语的分析

D组术语包括DAF、DES、DEQ、DDU和DDP四种术语,这四种术语的涵义分别是:边境交货、目的港船上交货、目的港码头交货、未完税交货以及完税后交货。这组术语术语到达类术语,在这种术语条件下,卖方有义务将货物送到合同上约定的目的地,主要包括边境或者进口方所在地。这种贸易术语会使卖方承担较大的风险,而这种贸易术语也主要适用于边境贸易。

3.国际贸易术语的选择和运用如何在国际贸易中选择相应的贸易术语,下面仅以进口商为例需要根据运输方式、货物自身的独特风险、运保费的因素这三方面的因素。

3.1选择国际贸易术语时,需要自身货物的运输方式来选择相应的贸易术语。现阶段,国际贸易的运输方式大多数是海运,这就使得FOB、CFR、CIF成为使用较多的三种国际贸易术语。在这三种贸易术语条件下,买方需要承担货物装船之后的风险。但是,以上的三种贸易术语也仅仅是针对远洋或者是内河运输方式,对于其他的运输方式,例如陆路或者是航空运输来说,并不适用。因此,考虑到运输方式来说,EXW、FCA、CPT、CIP、DAF、DDU、DDP这七种贸易术语由于适合所有的运输方式,在适用陆路或者航空运输时更应该把这些术语考虑在内。

3.2我们在选用贸易术语时,也要将交易本身的风险考虑在内。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慎重地选择适当的国际贸易术语对于防范收汇风险、诈骗货款以及提高经济效益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我方需要进口大宗货物时,并且需要采用租船的方式来进行装运,在原则上应该采用FOB方式进行交易,由我方自行租船、投保,以此来最大限度地避免卖方与船方相勾结,利用租船提单的方式来骗取货款。再比如在采用货到付款或托运等商业信用的收款方式时,要尽量避免采用FOB或CFR术语,以此来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贸易术语篇5

【关键词】《2010通则》;《2000通则》;贸易术语

国际贸易术语是在长期的国际贸易实践中产生的,用来表明商品的价格构成,说明货物交接过程中有关的风险、责任和费用划分问题的专门术语。《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是国际商会为了统一对各种贸易术语的解释而制定的。《通则》自1936年首次制定后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中,为适应不断变化的贸易形势,先后历经1953年、1967年、1976年、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多次修订和补充。

现行的《2010通则》是国际商会在《2000通则》基础上根据近10年国际贸易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并参考各国代表的意见,进行的第七次修订,内容更加清晰简洁,操作性和指导性也进一步加强,更符合当前贸易实务的需要。这又将给国际贸易界以及包括运输、保险、报关检验、国际结算等相关行业带来新的规则和要求,外贸企业和从业人员应充分认识和理解这种变化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影响。《2010通则》于2010年9月27日公布,2011年1月1日在全球正式实施。

一、形式的变化

1.对部分贸易术语进行了删改,使贸易术语的数量由原来的13种减为11种

《2000通则》中包含13种贸易术语,分别是:EXW、FCA、FAS、FOB、CFR、CIF、CPT、CIP、DAF、DES、DDU、DEQ、DDP。

《2010通则》删去了《2000通则》的4个术语:DAF、DES、DDU、DEQ。前3个用新增加的DAP来取而代之,而后1个则用DAT来代替,即扩展至适用于一切运输方式。

DAT和DAP两个新术语的增加,有助于船公司弄清码头处理费的责任方是自己还是卖方,这极大的利于贸易纠纷的处理。需注意的是,如采用DAP术语成交,买卖双方在订立合同时应尽可能约定运输终端的具体地点和位置。

2.贸易术语分类标准进行了改变,由原来的四组术语改为了两组术语

《2000通则》将其包含的13种术语,按照起始字母的不同分成了E、F、C、D四个组。E组——启运术语,F组——主运费未付,C组——主运费已付,D组——到达术语。

《2010通则》则调整了分组标准,根据各术语适用的运输方式不同,分为两大组。第一组,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any mode):EXW、FCA、CPT、CIP、DAT、DAP和DDP七种;第二组,仅适用于水上运输方式(sea or inland waterway):FAS、FOB、CFR和CIF四种。

新通则的这种变化旨在有力提醒使用者,要注意不要将仅适用水运方式的术语用于其他运输方式,其他类似混淆也是不允许的。

3.将每种贸易术语项下买卖双方各自承担的义务的排列方式进行了调整

《2000通则》将每种贸易术语项下卖方和买方各自应承担的义务相互交叉对比,纵向排列,也就是说,在规定卖方每一项义务后,紧接着规定买方的想对应的义务。

《2010通则》则不再纵向交叉对比,而是横向比较。

这样的比较,针对性较强,利于使用者通过对比更易记忆,看起来也直观。

二、内容的变化

1.增加了Guidance Note

在具体解释每种贸易术语的开头,新版本增加了指导性说明。它解释了该种术语适用什么样的运输方式、卖方在什么情况下完成交货、风险负担何时移转、买卖双方间的成本或费用以及出口手续如何划分等基本问题,但并不构成术语实际规则的组成部分。

相比《2000通则》,新增的指导说明使使用者对贸易术语的了解更加具体、完善。能够辅佐和指导使用者在实际贸易中根据具体的交易情况,准确、高效地选择恰当的贸易术语。

2.有关部分术语风险划分界限的变更,取消了“船舷”的概念

在《2000通则》及以前的版本中都规定,传统的适用于水上运输的主要贸易术语如FOB,CFR和CIF都是以装运港船舷作为划分风险的界限。而这里的“船舷”实际上只是个买卖双方活动领域之间假想的界限,在具体操作时并不能完全反映各国港口的惯常做法,因此数年来以“船舷”来划分买卖双方的风险长期以来饱受争议。

此次修订删除了“船舷”的规定,改为风险划分以装运港口被装上船时为界。这样的改革更准确地反映了现代商业现实,避免了以往风险围绕船舷这条虚拟垂线来回摇摆而发生的货物的损失或纠纷。需注意的是,虽删除了船舷界限,但在装运港作业时的意外风险仍可能存在,那么风险如何划分的所谓临界点也是不可忽视的。这就需要买卖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务必考虑这些问题,通过协商规定双方均认可的风险界点。

3.电子信息交流

《2010通则》允许在双方同意或者惯常情况下,用对等的电子记录来代替纸质的交流。因为允许有惯常情况,因此买卖双方将不能够拒绝电子信息的交流。

4.生效规则的增加

《2010通则》增加了一个新的条款,称作“Entry into Forcerule”,即生效规则。除非发货方明确地说明使用贸易术语的版本,否则自2011.1.1起运输的货物自动适用于新版本《2010通则》。需要指出的是,新版本实施之后并非旧版本就自动废止,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仍然可以继续选择使用早期版本。但为避免误解,如果使用诸如DDU等被删除的术语,应在合同中标明适用的《通则》的版本。

三、属性的变化

1.术语适用范围的拓展

传统上,《通则》一直适用于跨国界的国际货物销售合同。然而,随着世界上部分大的区域贸易集团内部贸易的存在,如东南亚国家联盟,使本来实际存在的国与国之间的通关手续逐渐淡化了。《2010通则》首次明确其不仅适用国际贸易,也适用国内贸易。

2.国际商会此次将《2010通则》注册成商标,并提出了使用该商标的要求

客观的说,此次修订是一次比较成功的修订。对我国相关行业而言,《2010年通则》在沿袭了先前版本的基础上,又体现了其始终保持与商业实践一致的宗旨,但同时也展现了一种崭新的特征。无论是形式、内容或属性的修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自由贸易区数量增加、电子通信技术在国际贸易中广泛应用等贸易实践的发展,对未来国际货物贸易势必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黎孝先,王键.国际贸易实务(第五版)[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

[2]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0.

贸易术语篇6

一、《Incoterms 2010》修订的背景

(一)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

自上次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修订以来,国际贸易环境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货物安全性日益重要

近年来,恐怖主义活动猖獗论文格式,形式也日渐多样化,严重威胁着国际社会的安全,扰乱国际贸易秩序,“911”事件后许多国家纷纷采取对策,先后颁布了反恐怖主义的法令,建立了反恐怖部队,并加强了国际间的合作。国际货物的安全性日益受到关注,许多国家提高了安全意识,加强了安检措施。

2运输方式的变化

海洋运输方式因运输量大,运费便宜等优点多年来一直是国际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但是单纯的海洋运输很难满足国际货物运输的要求,20世界70年代以来航空运输,发展迅速,而以集装箱为载体的多式联运方式在实践中使用越来越普遍。

3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迅猛发展

近年来,由WTO推动的多哈回合谈判受阻,各主要大国都将重心转移到退过FTA谈判来推动贸易自由化,一些经济一体化组织发展较快,一体化程度也日益加深。这一趋势使国际贸易中的关税降低,关税同盟对外统一设立海关统一管理贸易,成员国对内部免关税,商品在关税同盟内自由流动。

(二)《通则2000》使用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使用的贸易术语种类较少

虽然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中有13种价格术语供买卖双方选择,但是在我国的贸易实践中,多数采用FOB、CFR和CIF,而较少使用其它价格术语,事实上,采用FCA、CPT和CIP价格术语有利于卖方较早转移风险,尤其是内陆地区得出口企业。而D组价格术语卖方承担的风险和费用较大,价格术语较多,划分也较细,国外贸易时也适用,但相对于其他价格术语而言适用的较少。

2使用与运输方式不匹配的贸易术语

近年来多式联运迅速发展,但是我国内陆地区的很多企业依然是遵循传统采用FOB、CFR或CIF价格术语,自负风险和费用将货物运到港口。当运输中使用集装箱时,也往往如此,事实上,《通则2010》中的FOB、CFR和CFR的价格术语适用于海洋运输,海洋运输一般要求卖方提供“全套已装船清洁提单”作为交货凭证论文格式,而集装箱运输应该使用集装箱提单。船公司是否签发清洁提单主要看货物装船并越过船舷时货物的表面状况是否完好无损,否则,承运人签发提单应根据货物损坏情况加以批注。这样不仅可以解脱承运人的责任,而且可以证明卖方在交货和风险转移之前获取质量数量和包装存在严重问题。由于装箱封箱在港外进行,待实际装船时,集装箱越过船舷的那一刹那无法考察箱内货物的实际状况,由此可见,采用适用海洋运输的FOB、CFR和CIF的价格术语不适用于使用集装箱运输。

3以“船舷为界”的作为风险转移界限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

在现在的港口作业中,装卸货物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由封闭的管道和自动装卸设备装船、卸船,只要把船舷接口接好,自动计量器会准确显示液体货物数量、散装谷物以及其他固体货物也同样有先进高效的装卸设备,这样“越过船舷”来确定风险转移的原则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二、《通则2010》的主要变化

1贸易术语由原来的13中调整为11种

针对原来D的贸易术语较多而使用较少的现象,国际商会新修订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通则2010》) 保留了《通则2000》中EXW 、FCA、FAS、FOB、CFR、CIF、CPT、DDP价格术语。将原来的DAF、DES调整为DAP(Delivered At Place(named place of destination),卖方需要将货物运到指定的目的地在运输工具上至于买方的处置之下;拓展了 DEQ适用的运输方式并与DDU术语合并形成DAT(Delivered At Terminal (┄named place of destination)终点站交货(┄指定终点站)卖方需要将货物运到指定的目的地(目的港)将货物从运输工具上卸下交给买方,卖方负责卸货但不负责办理进口清关手续。

2排列顺序发生变化

针对国际贸易实践中从业人员选择与运输方式不匹配的贸易术语的问题,国际商会将贸易术语分两大类即适合于所有运输方式和适合于水上运输方式两大类。在每一类中按照卖方风险责任的由小到大,交货地点的由近及远,买方风险责任的由大到小,收货地点的由远及近的顺序来排列。而且为每一种术语配有详细的指导及示意图帮助从业人员选择最合适的贸易术语。

3 增加了保证货物安全性的义务

针对各国在“911“事件后强化了安全意识,安检程序也更加复杂的实际状况,《通则2010》增加了保证货物安全的义务,且这一义务被同时分配给买卖双方。具体体现在每一种价格术语买卖双方义务的A2/B2以及A10/B10条款中。

险和费用划分的界限更加清楚

《通则2010》中指定地点的位置更加清楚,应具体到街道的排号,这样更有利于包括多式联运在内的各种运输方式。也因《通则2010》依然遵循货物交给承运人时风险转移,因此风险转移的界限更加清楚,实践中可操作性更强。同时也更加方面与内陆地区外贸。

5就国内贸易适用《通则2010》给出了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关税税率大大降低,海关手续也大大简化。在某些经济一体化程度比较高的关税同盟内成员国对内免除关税,对外统一设置海关征收关税,货物通关后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通。适应这一形势需要,价格术语中买卖双方通关手续只有在需要时才办理,这一变化也使得《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在规范国内贸易行为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当国内贸易约定适用《通则2010》来确定买卖双方的交货条件 时,不涉及价格术语中买卖双方义务的A2/B2中的进出口清关手续。仔细分析,可以看出EXW适合于在商品所在地或生产地交货的情况,FCA适用于买方派运输工具到卖方所在地接货的情况,CPT、CIP适用于卖方派运输工具由买方承担运输途中风险的情况论文格式,DAT、DAP适用于卖方自付费用自担风险运送货物到买方指定终点站或指定地点的情况。

此外,《通则2010》还就某些定义给出了详细解释,以帮助相关从业人员更好地理解规则。语言也更加精炼。

三、使用《通则2010》应注意的问题

1与买卖合同的关系

在实际业务中经常以贸易术语的名称来命名贸易合同,一般情况下,贸易术语的性质与买卖合同的性质是一致的,但是应该注意到《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是一项国际惯例,以当事人意思自治为原则,如果买卖双方希望援引该规则确定买卖双方交货条件,则应该在贸易合同中说明适用于《通则2010》。如果贸易合同说明适用《通则2010》同时又作出了与通则相反的约定则应当以合同为准。 而且,《通则2010》只涉及交货条件而不涉及货物所有权的转移。因此不能以约定适用《通则2010》而代替贸易合同。

2要在合同中约定通则的具体版本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历经七次修订,新修订的《通则2010》于2011年1月1日生效,新版本的生效的同时并没有同时废除旧版本,因此销售合同中应当约定通则的具体版本,以避免纠纷。同时,在《通则2010》生效后,国际贸易从业人员依然是可以使用以前版本中的贸易术语(例如:DDU),但也要注意在合同中约定具体版本。

3FOB中装货费用与CFR、CIF卸货费用的问题

《通则2010》中FOB、CFR和CIF这三种适用于水运的价格术语的主要变化体现在强调货物装到船上,对船上的具置没有规定,买卖双方有较大的自。FOB术语下装船费用的负担问题依然需要运用国际贸易实践中广泛使用的FOB价格术语的变形来解决。同时,CFR和CIF的卸货费用问题也依然要适用其变形来解决。

参考文献:

[1]何新明,谈新版《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变化[J] 国际贸易问题, 2001(4)

[2]辛玉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更新的动因与成果研究[J] 现代财经,2000(12)

贸易术语篇7

[论文摘要]在国际贸易中,贸易术语的选择关系到贸易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将会对贸易当事人产生极大的影响。我国企业在出口业务中习惯采用CIF贸易术语,这一模式对内陆出口企业较为不利。CIF与CIP在适用的运输方式、签发的运输单据、出口方承担的责任以及运费方面存在差异,CIP术语更适用于内陆出口企业,有利于内陆出口企业降低风险、及早结;并节省运费。因而在国际贸易中,内陆出口企业选择CIP术语不但有利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有利于加强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

在订立国际货物贸易合同时,离不开贸易术语的选用,贸易术语的选择是否恰当,将会对相关当事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贸易术语是在长期的国际贸易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表明了买卖双方在交易中所承担的权利与义务,尤其是有关货物的风险划分、运输、保险、清关等问题。

在INCOTERMS2000的四组13种贸易术语中,CIF是我国出口企业使用较多的一种。这是因为CIF术语规定卖方选择货代、船公司和保险公司,可以较好地把握船货衔接,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外商与货代串通进行欺诈。同时,在货款中包括运费和保险费,故同等情况下CIF报价高于CFR和FOB报价,可以多创汇,此外,也增加了国内运输公司、保险公司的业务。因此,“出口CIF”几乎成了外销货物的定式,但是一味套用“出口CIF”模式,可能会使出口方承担不必要的风险,尤其是对内陆出口企业而言,从内陆交通运输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考虑选择使用CIP贸易术语。

一、贸易术语使用不当给内陆出口企业带来损失

某年5月,美国某贸易公司(以下简称进口方)与我国江西某进出口公司(以下简称出口方)签订合同购买一批日用瓷具,价格条件为CIFLOSANGELES,支付条件为不可撤销的跟单信用证,出口方需要提供已装船提单等有效单证。出口方随后与宁波某运输公司(以下简称承运人)签订运输合同。8月初出口方将货物备妥,装上承运人派来的货车。途中由于驾驶员的过失发生了车祸,耽误了时间,错过了信用证规定的装船日期。得到发生车祸的通知后,我出口方即刻与进口方洽商要求将信用证的有效期和装船期延展半个月,并本着诚信原则告知进口方两箱瓷具可能受损。美国进口方回电称同意延期,但要求货价应降5%。我出口方回电据理力争,同意受震荡的两箱瓷具降价1%,并认为其余货物并未损坏,不能降价。进口方坚持要求全部降价。最终我出口方还是做出让步,受震荡的两箱降价2.5%,其余降价1.5%。为此,货价、利息等有关损失共计达15万美元。

由此案例可以看出,我国内陆出口企业距离出口口岸路途遥远,得通过陆路运输才能把货物运达装运港。本案中使用CIF术语,买卖双方的风险在装运港船舷转移,因而货物在陆路运输中遇到的风险都要由我方出口企业承担,势必增加卖方的负担。如果卖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CIP术语,则风险在货物交给承运人接管时即转移给买方,卖方只要取得货交承运人的运输单据,即可凭单议付。

二、CIP与CIF贸易术语的异同

(一)相同点

CIF贸易术语是指“成本、保险费加运费(……指定目的港)”英文为Cost,Insurance,Freisht(…namedportofdestination),是指在装运港当货物越过船舷时卖方即完成交货。CIP贸易术语是指“运费和保险费付至(…指定目的地)”英文为CarriageandInsurnacePaidto(namedplaceofdestination),是指卖方在装运地将货物交给其指定的承运人时即完成交货。二者的相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口方办理运输和保险,在报价中都包括了货价、正常的运费和保险费。

2.交货地点都在出口国,货物风险随交货的完成由卖方转移到买方。

3.都是象征货,即出口方凭单交货,进口方凭单付款。

4.出口方负责货物出口清关并承担相关费用;进口方负责货物进口清关并承担相关费用。

(二)不同点

1.适用的运输方式不同

CIP比CIF更适合内陆企业的出口业务。CIF贸易术语只适合于海运、内河航运等水上运输方式,而CIP贸易术语适用于多种运输方式。我国大多数外贸业务都是以海运为主,中西部和东部一些不靠口岸地区的外贸业务,通常就需要通过包括海运在内的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实现。如出口到美国或欧洲的货物,可以采用海陆联运或陆运等方式,如仍采用CIF贸易术语在港接,则会增加内陆出口企业的交易成本。同时,集装箱运输方式早已被贸易界广泛接受,这也为内陆出口企业使用CIP术语提供了便利。集装箱运输的蓬勃发展,势必会减少运输中的货物装卸,降低运输损耗和贸易成本,有利于CIP贸易术语在内陆地区的推广。

2.签发的运输单据不同

使用CIP贸易术语有利于内陆出口企业及早结汇。CIF贸易术语下,由于运输方式仅限于海运和内河航运,因而出口方所提交的运输单据必须与运输方式相适应,如已装船清洁提单等。这对沿海港口或内河沿岸地区出口企业而言,货物装船后很快就可以取得符合要求的运输单据,并备妥其他单据向银行交单结汇。而对内陆出口企业来说,货物运输通常是先走陆路,这时承运人签发陆运单据或海陆联运单据,而不是CIF要求的已装船清洁提单或其他。这样,只有等货物运至装运港并完成装运后,出口方才能拿到海运提单或签有“已装船”批注的联运提单,然后才能到银行结汇。从时间上看,通常要晚3至5天甚至更长,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出口方的资金周转与收汇时间。如果采用CIP贸易术语出口,即使出口企业远离装运港,也可以在货交承运人之后取得多式联运单据或其他,凭以向银行交单,可以及早结汇,加速出口企业的资金周转。

3.出口方所承担的责任不同

使用CIP贸易术语时,出口方的责任可以尽早减轻。CIF贸易术语适用于水上运输方式,买卖双方所承担的风险以装运港船舷为界。对内陆出口企业来说,在货物交由陆路运输的承运人接管后,便丧失了对货物的实际控制权。让出口方在已经丧失货物的实际控制权的情况下继续承担责任和风险,这是不合理的。而如果采用CIP贸易术语,则无论在什么地方,以哪种方式运输,出口方的风险、责任都以货交承运人为界,只要将货物安全移交承运人即完成自己的交货任务,以后的货损等风险都与出口方无关。尤其是在采用集装箱运输方式时,整箱货常由出口方装箱后运至集装箱堆场(CY),散装货运至集装箱货运站(CFS),然后再由承运人装箱,最后装船。在此情况下,如果采用CIF贸易术语,出口方不仅无法控制货物的安全,还要承担集装箱货物直到装船前的所有风险和费用。

4.运费承担不同

CIP比CIF为出口方节省运费。CIF贸易术语的报价中包括的运费,应该是从装运港到目的港这段海洋运输中的正常费用。而对内陆出口企业来说,从内陆装运地到装运港还会涉及一段运输,这段运输费用有时会占到出口货价的20%之多。而在CIP贸易术语下,可以采用国际多式联运的方式,由多式联运经营人对全程运输负责。相对于分段运输而言,既可以降低运输中的时间损耗以及货损等风险,也可以降低全程运输的各种相关费用,同时运输成本的降低有助于物流总成本的降低,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推广使用CIP贸易术语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外贸发展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广大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劳动力廉价,但由于深处内陆,交通不便,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顺利进行,内陆地区的产品出口业务会越来越多,使用CIF贸易术语在装运港交接货物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从而制约了对外贸易的发展。而CIP贸易术语的采用则会更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国内运输业和保险业的发展,进而促进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2.有利于加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泛珠三角”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邻、经贸关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共九个省区,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所形成的经济圈,简称“9+2”。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这些地区已经在构建适应区域合作发展要求的综合交通网络,逐步实现区域内交通运输的一体化。这必将为CIP贸易术语的使用提供良好的机会,无疑会大大推进该地区出口贸易的发展,便利区域经济合作。

贸易术语篇8

2010年9月27日,国际商会(ICC)在法国首都巴黎召开“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简称Incoterms 2010)全球会,正式推出其于近期刚刚完成修订的Incoterms 2010,并于2011年1月1日正式生效。这是继1936年首先出台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第七次修改更新,同时这也标志着被经贸界使用了近十年的Incoterms 2000版本的第一次修订更新。Incoterms 2010的出台引起了全球远洋承运人、托运人、出口商、进口商、人、船东、保险公司和银行等行业的高度关注。

据了解,其实早在2007年国际商会(ICC)就开始筹划修订Incoterms 2000,连续举行10次国际性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专业性会议,直至2010年9月下旬才由八位专家和一位调解人组成的小组征求来自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贸易当局专家的意见,经过三次草案拟定和修改,最后敲定修正Incoterms2000的新的方案,其内容更加精炼明确,新生效的国际贸Incoterms 2010有一些新的变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删除四个D组贸易术语

外贸术语的数量从原本的13项缩减为11项;删除INCOTERMS 2000中的四个D组贸易术语,即“未完税交货”、“边境交货”、“目的港船上交货”、“目的港码头交货(DEQ)”,只保留了INCOTERMS 2000D组中的“目的地完税后交货(DDP)”。国际贸易术语分类由原来的EFCD四组调整为两组,即甲组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的术语七种:EXW、FCA、CPT、CIP、DAT、DAP、DDP,和乙组适用于水运方式术语四种: FAS、FOB、CFR、CIF。新增加两种D组贸易术语,即“集装箱码头交货”DAT与在“适当地点交货”DAP,但是E组、F组、C组的贸易术语基本没有变化。

取消离岸价(FOB)

原本国际商业条款装运港船上交货(FOB)术语中的“船舷栏杆”(ship’s rail)术语也被正式取消,不再列入国际商业条款中。FOB也称“离岸价”,按原来国际商业条款规定,FOB买卖成交后,由买方负责派船接运货物,卖方应在合同规定的装运港和规定的期限内,将货物装上买方指定的船只,并及时通知买方。货物在装船时越过船舷栏杆(ship’s rail),风险即由卖方转移至买方。现在的国际商业条款中的FOB发生变化了,似乎不需要“船舷栏杆”这个风险界限概念。

更加强化货运安全与责任

达成国际贸易合同的买卖双方都必须依照相关安全法规严格实施货物安全规划和货物保险事项,重点落实于远洋运输、多式联运和集装箱转运等模式,而“国际贸易术语解通则”在实际操作上更加精确地反映有关国际贸易买家、卖家、承运人、托运人等各方的货运安全责任,充分反映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和华盛顿遭遇国际袭击后的国际贸易市场环境风险的严峻。

强化国际贸易经营人和参与人的安全货运责任是Incoterms 2010的独特创新和最大亮点。但是Incoterms 2010仅仅说的是安全原则,其中包括提醒国际贸易买方双方必须在其交易合同条款中明确CIF和CIP。CIF就是“成本加保险费加运费”(Cost,Insurance And Freight)。CIP(Carriage and Insurance Paid To)就是“运费和保险费付至”,按照CIP术语成交的合同,卖方要负责办理货运保险,并支付保险费,但是货物在从交货地运往目的地运输途中的风险却由买方承担。所以,卖方的投保仍属代办性质。

根据《通则》的解释,一般情况下,卖方应按双方约定的险别投保。如果未约定险别,则由卖方按惯例投保最低的险别。保险金额一般是在合同价格的基础上加成10%办理。并应采用合同中的货币投保。卖方一般无义务加保战争、罢工、暴乱及民变险。但是在买方的要求下,并由买方承担额外费用的情况下,卖方也可以办理。卖方除了必须承担在CPT(运费付至指定目的地,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以及货物交至承运人后发生事件所产生的任何额外费用,自货物已交付给承运人照管之时起,从卖方转由买方承担)合同项下同样的义务外,还须对货物在运输途中灭失或损坏的买方风险取得货物保险,订立保险合同,并支付保险费。如买卖双方事先未在合同中规定保险险别和保险金额,卖方只需按最低责任的保险险别取得保险,最低保险金额为合同价款加10%,即CIP合同价款的110%,并以合同货币投保。由此增加了卖方办理运输途中货物灭失或损坏风险的海运保险,卖方与保险公司订约并支付保险费。因此必须高度关注,CIP术语中国际贸易买卖双方的风险与保险容易出现分离,是国际贸易当事人在签署交易合同过程中使用这一价格术语时应特别注意的问题。但是INCOTERMS2010仍然没有提供包括货运保险等在内的具体执行细则。这是因为国际贸易环境瞬息万变,各地市场安全态势大相径庭,通常是每隔十年左右才修正一次的Incoterms只能制订原则,而国际贸易货运安全的实施细则由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或地区当局制订更加妥当。

新法不完全取代旧法

Incoterms 2010将于2011年1月1日正式生效,但是Incoterms 2010实施之后并非Incoterms 2000就自动作废。因为国际贸易惯例本身不是法律,对国际贸易当事人不产生必然的强制性约束力。国际贸易惯例在适用的时间效力上并不存在“新法取代旧法”的说法,即2010实施之后并非2000就自动废止,当事人在订立贸易合同时仍然可以选择适用Incoterms 2000甚至Incoterms 1990。世界各国外贸人员应该学习掌握Incoterms 2010新的规则。未来的两三年内Incoterms 2000仍然会是贸易合同的主角,Incoterms 2010纠纷两三年之后才会大量出现。

但是也有国际贸易专家指出,就在Incoterms 2010将于2011年1月1日正式生效之前,已经有不同声音出现,例如亚洲托运人协会(简称ASC)要求ICC在其Incoterms 2010版本中进一步深化“装运港船上交货”FOB术语解释内容,因为FOB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大漏洞,没有明确在货物抵达目的地后以及在指定场合不应该再产生违反常理的费用,因此往往被远洋承运人和相关物流服务经营人利用,其中包括在交付集装箱货物的时候,再收取名目繁多的需要由托运人或货主缴付的附加费,如集装箱码头拥塞附加费、泊位装卸附加费、港口清晰空气附加费、高峰期附加费等等。

亚洲托运人协会目前大部分买家坚持使用FOB合同条款十分不利于卖家,原因就是FOB似乎是在纵容远洋承运人和其它物流服务经营人巧立名目,收取形形不合常理的附加费。如果在ICC的鼓励下国际贸易买卖双方广泛采用FCA合同条款,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卖家的合法利益。因为FCA贸易术语与装运港交货(FOB)的贸易术语不同,风险转移不是以船舷为界,而是以货交承运人为界,这不仅是在海运以外的其他运输方式下 如此,即使在海洋运输方式下,卖方也是在将货物交给海运承运人时即算完成交货,风险就此转移。此FCA术语是指卖方在指定地点将货物交给买方指定的承运人而言。当卖方将货物交给承运人照管,并办理了出口结关手续,就算履行了其交货义务。FCA术语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包括多式联运。按照国际商会《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规定,FCA只能适用于海运和内河航运。

链接

解释: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简称INCOTERMS,“通则”)是总部设立在法国首都巴黎的国际商会(the 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简称“ICC”)为各种贸易术语的统一解释标准。“通则”最初于于1936年制定的,被定名为《INCOTERMS 1936》,随后,为适应国际贸易实践发展的需要,国际商会先后于1953年、1967年、1976年、1980年和1990年进行过多次修订和补充。1999年,国际商会对实行60多年的《通则》进行修订,并于1999年7月公布《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通则》(简称《INCOTERMS 2000》或《2000年通则》)于2000年1月1日起生效。

国际买卖合同的商洽签署需要统一的国际贸易语言,从而可以避免误解或差错所造成的国际贸易市场混乱。为使贸易术语更进一步适应世界上无关税区的发展、交易中使用电子讯息的增多以及运输方式的变化,不同国家对贸易术语的多种解释引起的误解阻碍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基于便利商人们使用,在进行涉外买卖合同所共同使用的贸易术语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一个准确的贸易术语解释出版物是很有必要的。有鉴于此,国际商会从1921年在伦敦举行的第一次大会时起,就授权搜集各国所理解的贸易术语的摘要,每隔大约10年有关贸易术语内容和使用方式的整改和更新一次的工作是在一个叫作贸易术语委员会的主持下进行的,并且得到各国家委员会的积极协助,同时广泛征求了出口商、进口商 、人、船东、保险公司和银行等各行各业的意见,以便对主要的贸易术语作出合理的解释,使各方能够共同适用。每一术语订明买卖双方应尽的义务,以供商人自由采用。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00作出规定,将贸易术语分为四组,即E组,F组,C组和D组,总共13个术语,即:

E组:EXW(ex works)工厂交货

F组:FCA(free carrier)货交承运人,FAS(free alongside ship)船边交货,FOB(free on board)船上交货

C组:CFR(cost and freight)成本加运费,CIF(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成本,保险费加运费,CPT(carriage paid to)运费付至CIP(carriage and insurance paid to)运费和保险费付至

上一篇:国际贸易术语范文 下一篇:贸易逆差范文